景观空间

2024-08-12

景观空间(精选12篇)

景观空间 篇1

“永久性生态环境:园区突出生态建设,除形成6 000亩永久性水面外,集中永久绿地面积达1 260 hm2,占园区总面积的60%,分为带状绿化区,滨河花园,园林苗圃区。”这是某高档住宅区的简介,谓之“亮点”。这样的商业行为充分说明了不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对于“生态”“水面”“绿化”都非常认同,同时也包括了“园林”这个在当代被滥用无数的词。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这些名词的使用内涵缺乏深入思考,即为什么需要,或怎么使用。与此同时,这些名词也取代了小区内部公共空间的概念。

对比当代小区的使用现状,便可知小区景观空间实际使用效率是很低的。惯常的中心绿地,组团绿地的模式,没有衍生出具体的活动形式,因此不能吸引人流。同时,当代中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很多居住小区无法形成固定的人群。小区里面大量的上班族,基本上是早出晚归的生活模式,这形成了他们对于小区内部景观空间漠视的态度。居住人群休闲时间的缺乏,导致了小区内部公共空间缺乏足够的使用意义。此外,新建小区往往只针对特殊的购买人群,这导致了居住人口的单一,也不利于公共空间的交叉使用。

1 景观空间的消极性与公共空间的模糊性

当代居住小区的景观布置模式为各级绿地系统并置,这取代了街道生活,也使公共空间丧失了明确的空间范畴。绿地系统分为封闭性(装饰性)绿地和开放式绿地。封闭性(装饰性)绿地本身不引导人流进入,主要以观赏为主,这是现在小区宅间绿地大量采用的方式。而开放式绿地虽然为居民提供休憩,但其中并没有提供多样的活动内容,因此不能大量吸引人流。事实上,景观空间的消极性在于它本身只能提供一部分活动内容,不具备公共空间的属性,不能满足多样的使用需求,因此不能替代公共空间的存在。

居民个体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基本可以分为物质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晨练、散步等在室内无法进行的活动,基本上可以算作是物质性需要的范围。但是,晨练或散步极少是单独进行的。若没有家人的陪同,那么在路上也希望能遇到熟人可以互相问候,而散步则更多的表现为边走边聊的形式。换言之,进行这些活动时,都不是单独的,物质性需要与精神性需求应能同时得到满足。如果没有对人的活动清晰的定义,纯粹的景观是不能吸引人的。

以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为例,也能很好地说明景观只是空间活动的一个基础部分。“曲径通幽”更多的是表达了在蜿蜒的道路上行走时,共同猜测前面景观的乐趣。因为道路是一样的,而不同的人行走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样,这条道路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由此可知,人的活动才是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设计小区内部公共空间时,决不应该是利用建筑之间的物理间距,消极地用绿化“缝合”,形成消极的景观空间,导致公共空间的“失语”或不清晰,而应该有意识的依据人的活动进行空间设计。

2 真实需要的公共空间的属性

人需要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具体的,物质性的,并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景观元素,满足精神愉悦性的需求。正如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列举的那样:人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借五美分的地方,而不是一片大而无用的草地。

小区里的公共空间,不是一片中央绿地或水面,也不是一片硬地广场以及随意添加的座椅,或者再加上某抽象雕塑以及喷泉。这些都是景观设计的做法,这些做法只是为空间添加了若干景观元素,而没有考虑到人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小区里的公共空间,应该是一条街道,若干菜场、副食品店,可以供应日常生活用品;若干小饭店、咖啡馆,可以使小区居民应对自己的一餐饭,或者带朋友去一个合适的地方坐下;还应有一些提供给老年人的地方,可以下棋、打太极;以及小孩子玩耍的地方,如一些儿童游戏场。这些地方互相之间应该有良好的视线沟通,可以相互照看和监督。只有人的活动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原因,景观元素是必要的,但不能以一些景观元素形成的消极景观空间取代公共空间,取代真实的生活。我们认为,现在小区设计对于真实的生活关注太少了。

3 新公共空间策略

宅间绿地本是为了满足建筑之间的物理间距而设置的,是比较尴尬的用地。我们认为,在小区设计中,首先应该在建筑两侧都设置出入口和车辆的单行道路,单行道既能有效的限制车速,又能使空间环通,避免空间死角。宅间公共空间设置应以服务老年人和儿童为主,老年人相对来说,对于物质的需求不高,也不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泡杯茶,下下棋,晒晒太阳,或者一些简单的锻炼身体的设施,足够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年纪较小的孩子也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宅间绿地提供的简单的游戏设施,可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同时,老人可以照看小孩子,楼上的家长也可以从窗户中关注小孩子的活动,这就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

在更加集中的区域,可以设置小酒馆,咖啡厅,餐厅等盈利性的公共空间,以及一些便利店。这些店面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同时,应将它们与良好的景观结合。

最重要的是上述两种空间模式之间的结合。互相之间的紧密联系,能够更好的互相照应,进而获得更好的利用。生活应该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车行能够承受远距离而最终互相之间可以有效的结合,而步行范围内的结合,则依赖于空间绝对距离的紧密。

散步、晨练等行为则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可以与上述两个区域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最好能够互相作为一个观看的对象。人的活动往往能够引来更多的观察,激发更多的参与性,进而形成热闹的气氛。

“如果像荒木经惟那样,将城市比作身体的话,那么,街道就是这个城市的血管。”汪明安先生在《街道的面孔》一文中,分别讨论了街道上的人群和街道上的物品,正是这两点组成了丰富的街道生活。街道生活的丰富性是毋庸置疑的。街道是一个可以放松、可以采购,也就是一个同时能够满足物质性和精神性需求的场所。因此,我认为所有空间的布置都应该围绕街道。或者说,应该用街道来组织上述的三种类型的空间。集中的布置和丰富性,才能够形成热闹的生活气氛(见图1)。

4 居住人群的稳定性与多样性对建立好公共空间的积极意义

良好的公共空间不仅依赖于景观元素的组织以及为空间本身提供多样的活动,更多地依赖于使用人群的多样性,以及在不同的时段内拥有不同的使用人群。

只有多样的住宅类型的混合分布,才能混合居住,才能在生活的各方面互相补充。不同的人群将会为居住小区带来不同的活力。而大量居住人群的稳定性,则易于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在此基础上,小区吸纳进来一定量的陌生人时,依然能够保持原有的良好氛围,同时新居住进来的人也能够很好地融入社区。

生活本身才是目的。虚假的现象是有保安的,围墙上铺满电网的、安全的高档小区,或者是富人区。这不仅造成了不便——出入的不便,交通的不便,而且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阶层隔离,导致的不仅是居住问题,还有更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样的情况对于大量的普通家庭来说,我认为没有必要。一般是出于安全考虑,将院墙封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封闭的就是安全的,不封闭的就不安全。

总之,良好的居住区生活,安全、有活力、良好的生活关系网络的形成,需要的不仅是景观空间,因为景观空间事实上只是一些景观元素的组合,而不能使人进入到空间内部。居住区设计更多的是对公共空间的重视,将公共区域与人的日常生活结合,并保证各种活动空间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形成丰富的交往活动。同时,住宅类型的混合分布以及居住人群的稳定性与多样性,对于公共空间的品质以及良好的生活关系网络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原伦.溢出的都市[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李冬雪,尹洪妍.宜居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25):55-56.

景观空间 篇2

学校环境作为学校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承载者,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环境建设是一种文化建设,是一种美学建树,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艺术品,它反映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水准。

通过对不同功能区的不同的设计手法,诠释校园精神,反映校园文化的多元性、自由性、兼容并蓄,记载不同时期校园发展的历程。校园景观规划更加注重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让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同时感受到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感受到在设计中传承文化、地域特色和学校人文精神特色的校园环境。同时,校园设计中还结合了自然,并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了校园的生态系统,努力打造绿色校园,生态校园。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在设计中多采取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的设计方案,以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

设计风格

设计风格:简约的现代主义风格

风格理解:现代主义风格作为艺术的提炼与归纳,表现在平面形式上的符号化,从而更加着重于空间功能的规划。设计现代风格的景观应该注重人文历史的符号提炼。文化对学校而言,是城校魅力的灵魂所在;正如现代主义是基于人文历史的提炼,丰富的人文基础才能提炼出精致的现代艺术符号。

特点:以简洁、艺术的手法,注重场地分析、开放平面取代线性序列,体现空间的自由开放性。

设计原则

①与理念文化相统一

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是学校环境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环境文化建设必须依托学校理念展开,并丰富和彰显办学理念,因此,学校环境文化规划必须遵循与理念相统一的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

学校是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地区特点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注重地域文化和学校实际的有机结合,注重实用、有效和持续性,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师生智慧,充分体现学校环境建设的多样性和特色性,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环境文化的品质。③与教育统一的设计原则

学校是教育的场所,与其他场所最大的差异就是,学校环境具有良好的教育氛围,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教育环境文化的建设要紧紧围绕教育功能而设计,体现教肓的特点,以适合育人、利于育人、科学育人的原则进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目标服务。注重探析学校的含义、教育的隐喻、场所的精神和学校的风格,学校的空间、建筑、庭园和设施所构成的物质文化,这会影响师生的思想、人格、学习态度和价值观。④人本原则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要突出“环境育人”的重点,体现人本原则,对师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学校环境规划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人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文化环境,使身心得到休养。因此,可以通过园景小区、广场文化、道路文化、文化墙等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景观结构分析图

勤学园由食堂景观、宿舍景观两部分组成,食堂景观区围绕中心草坪打造一个师生共享空间,宿舍景观围绕庭院形成对称式布局。

静思园设计为自然式小游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休闲,宜人的户外生态环境。

启智园与勤学园 相呼应,建筑把学生主要的活动区域界定在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中,因此在中间围合一块绿地,形成舒缓的绿地空间,为学生提供广阔交流场所。

体育运动区四周景观由绿化带围合而成,形成生态的树荫看空间,提供升旗仪式,户外健身空间以及举办各种户外体育运动比赛,给学生活动空间。

主入口景观区是展示学校风貌的地块,在入口处布置树阵广场,铺装设计上才用土楼的元素提炼出圆形与弧形相结合的铺装形式,大线条的植栽和开敞的集散广场,严谨又不失活泼。

棋盘广场区有位于教学楼北边,由棋盘式的大型铺装广场构成。生态停车场为规划图书馆用地,暂做为停车场使用。

次入口景观与主入口景观想呼应,采用圆弧的形式进行构图结合花池。详细设计

1.主入口是中心景观轴线的起点,也是展示校园风貌的地块。大门两侧是规则整齐的棕榈树阵,体现了规整洁净的校园环境,喻示着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严谨态势。从大门进入校园首先看到的是一组“智慧之窗”的壁雕,抽象的图案以及世界地图暗示着走向世界,美好未来。主入口铺装形式才用圆形以及弧线形的元素,作为学校出入口的聚散广场。

2.教学楼把学生主要的活动区域界定在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中,在设计构图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构图,中间围合一片阳光绿地并放置“琴棋书画”主题雕塑,寓教于乐。在建筑周边布置花池及长条坐凳,供学生看书,交流。

3办公生活区由求真园、勤学园、食堂办公楼三部分组成。求真园在绿地中间结合主入口的铺装形式设计一个圆形广场,结合花池、花架、景墙进行布置,提供师生在闲暇时休憩和交流的公共空间。勤学园的建筑为学生的宿舍楼,因此在设计上规划出适于人流的道路基础上,尽量增加绿化面积,局部结合花池坐凳充分发挥景观要素的多用途性,供学生晨读,休息等。4.学苑广场包括棋盘铺装广场以及生态停车场两部分,棋盘广场为开放式的铺地广场,为学校集会,运动等校园文娱活动提供场所。生态停车场为预留图书馆用地,在经济效益与实用的原则下暂规划为停车场用地。

5.体育运动区是学校师生公共交往的场所之一。将文化要素与运动精神融合在设计里,考虑师生的使用要求,具备为体育比赛、锻炼身体服务的观念和师生交流的功能。将文化要素与功能使用相结合,用植物进行造景,体现现代、优雅、自然生态的校园体育场的佳境。

绿化设计

1.植物区域群落分布

设计在分区实施的原则基础上,作为校园装饰物的校园植被进行精心设计,异彩纷呈。在装点校园的同时,还体现独特的学科特色,做到了生态人文的高度统一。考虑到整体景观的打造,也使各功能区独立成景。在植被的安排上,各功能区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1)入口植物有深意,学子读书要先行(主入口景观区)以季相变化特征为主,用丰富的乡土树种和适地的引入植物来形成校区中央植物园。入口植物群落在乔木的使用上,多采用如大王椰子、枫香、香樟、竹类等较为高大的观赏性乔木。香樟等乔木不仅从视觉上能构成高大,繁盛的特色,同时也蕴含着校园文化蒸蒸日上,繁盛不息的特点。用了假连翘、云南黄素馨、炮仗花等不同季节不同特色的灌木植物。通过植被的季节变化来装点不同时间的美丽校园。寓意时光奔流不复返,学子读书要争先的惜时理念。

(2)景观植物各不同,树种安排有看点(教学景观区)

教学景观区植物群落最大的看点可谓各院系主景植物树种进行重点区别。多以树体干净没有飞絮的白兰、常春藤等树种,以桂花、紫薇等香花植物为特色,用不同的树种体现不同的教学理念,使整个植物景观具有别具一格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和谐人文生态的校园设计理念。

(3)学苑植被妆校园,四季景色各不同(学苑广场区)相比教学景观区的植被,学苑广场区的植物具有体现校区的明快、开阔之感的特色,以常绿景观为主,兼顾其他季节特色,在灌木的采用上,多使用四季分明的植物,以体现不同季节的不同校园景观。

(4)花园校园景色美,学习生活乐趣多(办公生活区)

生活区的植物安排上,主要采用了四季的不同交替的乔木和灌木来贴近师生校园生活。在乔木的采用上,多以菩提、凤凰木、美丽异木棉、碧桃等较为常见的树种。同时还配以九里香等香花灌木和巴西花生藤、蜘蛛兰、麦冬等地被植物。这样的设计更能让师生犹如置身花园中,在学习之余体味生活的闲适和乐趣。

(5)养生保健有保障,养生植物显身手(体育运动区)

保健养生植物群落主要是在运动区运用的保健类植物,突出人与环境的共融性,营造放松调养的氛围。此区的植物主要以对身体不同器官的不同保护作用为特色。同时还融入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和谐的原理,对人体的肺、肝、肾、心、脾进行保护。例如在保护肺的功效上,主要采用广玉兰、橡皮树、铁线蕨等植物。而在促进肾功能时则采用女贞、含笑等植物。保健功能区的植物更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同时,也打造了花园校园,宜居校园。

2.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1)满足景观功能

植物景观设计时从满足境的各项功能要求出发,考虑了挡墙的隐化、人们行为心理的考虑和设施及构筑物的掩饰等方面。

(2)生态学观点营造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设计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的植物群落;重视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有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搭配。②艺术性原则

(1)满足园林设计的立意要求

注重环境景观与整体布局、风格的呼应关系,运用不同形态特征的植物材料,体现浓厚的校园文化意境,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2)注重植物空间的组织

植物空间利用植物塑造类似建筑的三维空间感,植物种植空间的营造通过围合、分割、覆盖和辅助等手法,根据组成形式与游人视线控制的关系,形成开放、半开放和封闭空间,③经济性原则

(1)通过合理的选择树种来降低成本

节约并合理使用名贵树种;以乡土植物为主;合理选用苗木规格;适地适树,合理安排植物的种间关系。

(2)结合生产,改善环境质量

在实现景观的美学和功能空间的前提下,适当种植一些具有生产功能和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使观赏性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3.植物造景意向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探究 篇3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6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被提高,与此同时,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也开始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因而在现代化的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中应有效利用园林植物,进而达到与观赏者进行互动的目的。以下就是对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的详细阐述,希望能为我国现代园林景观空间设计的创新提供有利的参考,并对其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1园林植物在园林空间营造中的重要性

1.1创造园林空间

园林空间设计是通过不同种类植物的不同配置来实现的,因而在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中应用园林植物可以加强园林空间的创造,并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因为若在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中缺乏植物的点缀,那么园林的设计将显得过于单调、暴露。而若将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空间设计的背景,那么为参观者营造一个幽静的空间环境,致使其在观赏的过程中将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其次,在园林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园林的设计目的等因素,进而选取符合园林实际环境的植物来为园林构建一个舒适的环境空间[1]。

1.2协调园林空间

在园林景观空间设计当中,园林植物也可在其中充当协调者。因为在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中合理应用园林植物的基本色彩是绿色的特点,促使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可达到统一感。同时处在绿色的环境中,也可使人们更好的放松紧张的心情。同时,园林植物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协调园林空间,例如,在小空间的园林设计中应用植物群来营造园林环境,可以满足尺度比例对园林景观空间设计的要求。

2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2.1领悟园林底蕴加深园林文化的学习

为了提高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首先要求园林设计师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先深入到园林环境中体会园林所带有的文化气息,进而将园林中的文化气息应用于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当中,并有效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二者的有效结合。其次,园林设计师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自身古典文化水平,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实现对古典文化特点的全面了解,进而在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当中可以更好的凸显出园林文化的同时,实现对园林植物的合理应用,达到最佳的园林空间设计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对园林植物的合理应用,必须强化领悟园林深蕴并加深园林文化的学习[2]。

2.2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的内在含义

山水等构建元素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基础,现代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应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对于此方式的应用:第一,要求园林设计师在对园林设计之前应通过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等方式来全面分析园林的建构元素,并充分了解建构元素的特点等,进而在对其充分了解之后可以更好的将园林植物与园林建构元素相结合,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园林空间;第二,在对园林空间设计时也应注重对现代设计方法的应用,进而实现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同时也可促使参观者在对园林进行参考时,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刺激到人们视觉,使其能更好的感受园林中幽静的氛围;第三,由于现代设计可以更好的利用社会资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大大降低园林设计的成本投入。

2.3园林空间设计中重视与周围环境的配合

为了实现园林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求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应对园林周边环境进行勘察,以便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全方位的考虑到园林周边环境对园林设计的影响。首先园林设计师应实现功能需求与空间需求的合理安排,例如,在园林设计中若想应用大树等植物来为人们营造一个凉爽的环境,那么在满足其功能发挥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的植物空间特点,以便促使园林植物的应用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其次,在园林设计过程中也应通过观察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来实现整个环境与水体的联系,以便确保设计师的设计成果可以更好的满足现代人的鉴赏水平,并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与此同时,还应注意现代性的设计方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进而促使园林设计能够符合大众审美观,从而带动园林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3]。

3结论

综上可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应将园林植物合理应用于园林景观空间设计当中,并结合现代化的设计方法,凸显出园林空间设计中具备的传统特色,努力强化园林空间设计的效果,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态环境的要求的同时,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其次,在园林空间设计过程中,园林设计师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设计的有效结合,从而引导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瞿辉.论园林中的植物造景[J].中国园林,2011,13(04):150-152.

[2] 李冬梅.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15(03):136-138.

[3] 张怡.浅谈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植物景观布局[J].石河子科技,2011,17(04):213-214.

景观空间 篇4

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城市环境一样表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征。城市居住宅区景观在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三个层面上, 同城市环境景观、居住行为和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所以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1 合理配置功能

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生活品质的高低。人在居住环境中从事不同的活动, 这些不同的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环境设施, 满足环境景观的功能性要求。上班、上学的人群需要用最短的距离走出居住区, 所以交通型道路的设置要尽可能便捷而不迂回、绕远;休息、娱乐的人群需要有更多的空间便于交往, 所以庭院中的园路要曲折而有趣;随着汽车走进普通百姓家庭之后, 为了环境的安全性, 需要考虑人车分行的问题。随着我国人口向老龄化发展, 居住区内的一些主要景观, 如零售店、杂货店、小超市等应该设置在居民上下班出入方便的地方等等。

1.2 组织优美景观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像任何艺术创作一样, 也离不开美学上的基本原则, 必须满足形式美的规律和不同人群的审美情趣。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精神追求的不断加强, 人们需要美的的居住环境, 进而在其中产生自豪感、尊重与被尊重。中国的居住环境景观之美, 除了源于形式所产生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的直接感受外, 还更加重视深层之美。

1.3 贴近自然环境

居住环境景观设施在满足功能和美观要求的同时, 尤其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使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保护和利用环境地形、地貌、地物、水体、绿化等, 顺应地形、地貌各种自然生态条件。为了家园, 为了可持续发展, 人们开始寻找人与自然的协调方式。实际上与大自然的贴近也是人的本性, 贴近自然的居住环境创造, 应该充分利用山地、滨水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创造与众不同的住宅区环境景观。在整体上, 借用住宅小环境外的城市景观、远山、绿水等, 都有助于创造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的感受。

2 阳光嘉园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分析

阳光嘉园小区坐落于南京市黑墨营路东侧, 紫金山北侧, 处于紫金山、红山、玄武湖“两山一水”自然环境中。小区占地面积为10万m2, 绿化率为50%。小区中心设有大型游泳池、网球场, 大型荷花池景观, 东面为该中心区的主要游憩绿地, 入口处设有自然式叠水景观, 以鸢尾作为镶边材料, 叠水、木桥与列植的樱花, 预示了空间的可达性。起伏的地形让整个绿地景观更为丰富, 沿着樱花步道而上, 就到了整个绿地地势最高处, 一株高8m, 胸径20cm的桂花树颇具文化气息, 每逢秋时, 满树桂花飘香而来, 深受居民喜爱。该区域北面为疏林草地, 供人们游赏, 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 春季观花植物有:桃树、垂丝海棠、白玉兰、樱花等, 夏季观花植物有:紫薇、栀子花、月季等, 秋季以桂花为主, 冬季以梅花为主。常绿树种有广玉兰、香樟、枇杷、杜英等, 落叶树种以榉树为主。整个绿地空间结构丰富, 疏密有致, 层次分明, 季相明显。

该小区组团绿地总面积为1600m2, 呈东西向条状结构。南侧为4幢与6幢, 西面为7幢, 整个绿地功能分区明显, 东侧临近停车场, 选择了一些抗污染性强的树种, 以棕榈为基调, 形成了较好的群体景观效果。中间为服务半径10m的大型硬质广场, 广场设有坐凳、景墙、廊等小品设施, 沿着广场边缘地带种植了大量的低矮灌木, 以篱植形式为主, 植物选择为金叶女贞、红花继木、金边大叶黄杨。该区域的重要节点部位设置一长廊, 取名清风廊, 与低矮的海桐球相呼应。西侧以乔+小乔+草的配置模式, 突出自然式植物造景, 上层乔木采用常绿与落叶相结合的方式, 植物选择为合欢、桂花、杜英, 中层以紫叶李、紫薇、桃树为主, 下层铺设草坪。

3 当前居住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现状

通过对南京阳光嘉园小区的景观布置的实地查看及走访调查, 笔者发现当前居住小区的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存在些许问题:

3.1 居住区景观设计缺乏实用性

“绿地率”是我国进行居住区环境绿化质量评价最重要的指标, 近年来, 城市居住区绿地率普遍偏高, 超出了规范中的标准。但通过数据表面想象的居住区环境景观却与实际景观效果反差较大。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陷入华而不实的误区, 这样的景观表面气派, 实则缺乏实用价值, 难以体现“以人为本”。

3.2 不少作品生搬硬套引用模式, 未能因地制宜

在居住区绿化环境建设中, 许多开发商为了将绿化环境作为“卖点”, 互相攀比, 互相抄袭, 在设计中未能充分考虑环境景观的场所特征, 导致居住区环境绿化“变昧”, 这主要体现在有些开发商一味地迎合人们“回归自然”的亲水心理, 在一些不该挖湖的地段营造所谓的“湿地景观”、“溪流景观”, 生搬硬套, 而不去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 缺乏对周边环境的考虑, 使营造出来的景观不伦不类, 失去了光彩。

3.3 重视整体规划, 细节考虑不周, 缺乏亲切感

植物配置是环境绿化建设中一个重要设计内容, 大到整体质量, 小到一棵树的位置都需要设计者的反复推敲, 同时, 居住区立地条件又较为复杂, 地下管线分布密集, 住宅区又趋于大型化, 这些均为居住区绿化建设与管理带来了难题, 若处理不好这些细节, 将会影响小区的整体效果。一些居住区绿地在整体应用形式上无疑是较为成功的, 但在一些重要的细节部位, 却未能充分考虑, 结果是既影响了整体景观效果, 同时, 人们也感受不到家园的温馨。另一方面, 景观设计师与施工的严重脱节, 使一些复杂的地形、山石、水体以及植物配置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 居住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建议

4.1 小区的景观设计需注重经济实用性

经济适用的设计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因地制宜, 巧于因借。居民小区绿化一般是在建筑、道路以及附属设施完成以后进行的, 由于受到建筑、道路、各种管线等条件的制约, 绿地条块较多, 缺少连贯性和整体性, 土壤条件差, 场地不平整等。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地形地貌构筑园林景观, 如利用小区建设后的低洼空地做个小水面:在无法种植的绿地空间做雕塑、汀步、活动场地或堆砌假山, 在有地下井盖的地方树立宣传栏、报栏等。

4.2 小区的景观设计应强调以人为本

居住小区的绿化要首先要以人为本, 人、建筑、绿地有机融合,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 营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一些新建小区中, 用大面积的草坪、色块、形式各异的雕塑、喷泉等, 来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 营造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以人为本并非一味地迎台人们的趣味, 过分地追求视觉效果而不考虑景观的实用性, 更重要的是绿地景观的内涵、层次和品味符合人的需求。

4.3 小区的景观设计应强调美感和生态型

美观的原则美观就是外形好看、漂亮, 它是小区绿化景观的一个基本要求。首先是绿地的整体美, 植物与建筑之问, 植物与建筑小品之间, 不同植物之间搭配得当, 和谐自然, 浑然一体, 整体性强。其次是形体美, 利用各种植物的姿态、叶形等, 通过树木的个体和群体表现出来。孤植的树木外型要美观太方, 群植的树木之间搭配要一致。如常选用雪松作为主景树, 种植在草坪中心, 尽显其自然潇洒的姿态, 选用黑松或女贞成片种植于绿地一角, 体现其群体美。三是色彩美, 利用各种植物的叶、花、果等, 合理配置, 体现植物的层次感、色彩变化和季相变化, 如汇统花园, 大量应用模纹色块, 营造的植物景观色彩艳丽, 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另外, 相间种植不同时期开花植物, 能够延长花期, 使小区绿地鲜花不断, 美景长存, 如榆叶梅和碧桃、月季和紫薇的搭配应用。

摘要:概述了城市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以南京阳光嘉园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为例, 简述了该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特点。探讨了当前居住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现状。从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人文性、美感及生态性等角度对居住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居住小区,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卢丽琴.浅析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J].山西建筑, 2007, (19) :24-26.

[2]彭慕海, 王霞.北方居住区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J].辽宁林业科技, 2003, (3) :31-32.

[3]仇元峰, 冯海翔.浅谈居住区绿化的误区[J].技术与市场 (园林工程) , 2005, (6) :35-37.

[4]申立群, 陆世光.刍议居住区环境园林化建设[J].北方园艺, 2000, (2) :5-7.

[5]石焱.上海市居住区绿化现状的分析及建议[J].上海建设科技, 2001, (6) :17-20.

[6]宋丽华, 曹兵, 何嘉, 刘志荣.银川市宁华园、燕鸽湖基地居住区绿化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防护林科技, 2001, (4) :19-22.

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论文 篇5

在很多城市中,虽然城市的植物景观很漂亮,但是由于城市多个地方景观设计形式相同,设计较为单一,无法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性,更加无法达到人们的喜欢程度,很难让当地的居民得到满足。

2.2缺少人性化因素

设计中没有将人性化的因素融入到其中,更多注重的是植物的美观度及个人的感官经验等。同时,设计主要以城市发展作为主要的中心,缺少人性化因素。因此,很多城市在植物景观设计完成后,人们无法从视觉上得到满足感,很难将城市景观设计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也无法达到城市景观设计的真实目的。

浅析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 篇6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空间形态;生态

一、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

(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概念

大学校园的景观是其环境中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组成,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是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空间体系,也是校园形象的景观展示区。大学校园景观包括很多相互联系的部分,比如校园建筑景观、校园植物景观、校园水体景观以及校园公共设施、景观小品、硬质铺装等。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就是合理安排这些景观元素,使其交织和组合,形成校园良好的景观形象和功能实体。校园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怎样把有形的建筑、植物和设施等元素与大学的文化、历史、精神等元素融为一体,使其成为一个拥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能够对师生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二)校园户外景观环境的发展趋势

1.绿色型校园

在当前社会不断推行节能减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念、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等大背景之下,绿色校园建设已成为校园景观建设的新趋势。

绿色型校园理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校园设计的绿色理念。起到能够保护校园环境,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二、校园环境的绿化区。校园景观环境保证绿满校园,为师生提供最佳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并且校园景观设计中采用生态环保的绿色材料,打造生态、绿色、环保型校园,给予师生积极的熏陶,实现环境育人。再者,校园是文化知识的殿堂,绿色校园的新型景观内涵能够传达绿色校园文化,通过绿色、自然、低碳的生态环保理念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环境与精神文化氛围。

2.生态型校园

生态型校园设计是近年来为了平衡大学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出现的校园景观设计的一种新趋势。大学校园是一个人化的生态系统,人对环境的干扰性很强。所以需要强化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校园景观设计体现生态理念,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注重校园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维持校园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注重校园整体景观风景和谐,校园建筑与植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3.低碳型校园

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缺失问题日趋加剧,低碳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尤其2010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让世人了解到节能减排,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的大量成功实例。为了延续世博精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把低碳理念普及,大学校园的低碳行动应运而生。低碳校园的产生和积极的发展趋势,正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建设低碳校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合理地规划学校的功能分区,优化校园的空间形态;增加植被的覆盖;校园建筑和公共设施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大学校园里采用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减少校园内的空气和噪音污染,让大学校园拥有一个洁净宁静的空间环境。

4.可持续型校园

可持续型校园主要指校园景观与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其中包括生态环境和校园文化两种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从生态环境与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校园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探索。这就需要对校园有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对校园建筑节能提出要求,给校园景观生态进行精心布置。建设可持续校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校园规划设计阶段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眼长远的发展,在土地利用上留有发展的余地;尊重地域文化和传承校园文化,做到文化可持续;节约能源,提倡绿色环保,营造生态可持续校园;探索适合大学校园景观可持续的设计手法,无论是设计理念,施工材料等方面都要符合可持续校园发展的要求。

二、校园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

(一)校园景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

1.敞开式空间:敞开式空间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人的视线要高于四周的景物的绿色空间,一般而言低矮的灌木、草木花卉、地被植物、草坪等可以形成开敞的空间。校园敞开式空间的面向全校所有的师生,是主要的户外公共空间。一般在校园内的敞开空间主要包括:运动场、校园广场、活动草坪以及亲水空间等空间形态。大学校园敞开式空间是集合了学习、交流、悠闲、交通等功能的物质空间,与此同时也是一个能赋予人各种心理感受的精神空间。综上所述,校园敞开式空间是开放性与文化性融为一体的公共交往空间。

2.私密性空间:大学生正是一个处于生理成熟期的阶段,其成长环境与年龄阶段决定了大学校园是非常需要一定的私密空间的。这样的私密空间可以满足大学生独处、思考、恋爱等个人活动。大学校园的私密性空间主要可以通过空间的分隔来实现,在实现空间分隔时要注意切勿走入围合式的封闭性空间,注重空间关系疏密程度的调节。因此,就可以通过植物景观的设计分布来实现空间关系的分割,可以在校园绿地中分散布置座椅,利用植物进行一定程度的遮挡,在视线上产生私密的感觉;或者在一些景观小品中利用景墙来制造出私密性空间。

3.纪念性空间:纪念性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也是师生休息观赏的场所。大学校园的纪念性空间还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大学的文化,用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来体现校园精神,所以在一所大学纪念性空间必不可缺。纪念性空间可以从场地、建筑、景观小品等方面入手,在纪念性景观空间中创造庄重的氛围。

(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

由于在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具有不同于社会其他人的行为模式,校园规划设计在根本上是为人而用、为师生服务。同时,随着人的需求向多层次、多样化、时新化、个性化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不应停留在功能分析、交通关系和项目安排这些范畴内,而应从师生的行为心理和活动特点出发,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创造一个愉悦舒适、景色优美、亲切近人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上海大学嘉定校区景观设计研究

(一)景观空间形态及格局分析

上海大学嘉定校区较为老旧,现有的功能分区都较为弱化,在现有的空间格局上大致可分为5个功能分区,运动体育区、宿舍区、教学区、休闲娱乐区和后勤服务区。

嘉定校区现有的运动体育区体育设施包括了篮球场、体育场、体育馆和网球场。为了兼顾学生课间和平时的活动需要,各个运动场所以集中的方式分配在校园的一片区域内,体育场边上有着足够的多的绿化来阻隔运动产生的噪音,这一点学校做得很好。不过可能是由于嘉定校区面积小的缘故。篮球场和教学楼紧邻,有时在上课的时候会听到篮球场上噪音,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这个空间布局是需要整改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运动过后的休息和交谈的舒适性,可以在运动场周边安全的范围内适当设置一些座椅和小型看台。

嘉定校区的宿舍区楼房排列较为密集,且在房屋与道路的间距规划上存在着不足之处,较高的人流量与车辆通行密度使得唯一的主要道路较为拥挤。在此问题上,应该加强校区内道路系统的建设或扩张,利用修建小路等方法缓解学生上下课高峰造成的通行压力。

教学区是大学校园景观的核心部分,在教学中心区应该合理组织步行空间,考虑人车分流,一般以图书馆,教学楼为中心塑造环境和景观。上海大学嘉定校区教学区有效地在各建筑间进行景观空间的营造,在教学楼前铺设大面积草坪,利用乔灌木适当分割,营造了一个宜人的室外空间环境。

(二)现状与不足之处

1.道路分析

现状: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出入口分别位于城中路和塔城路,主要道路南北向横穿校园,同时在校园内部形成环路,使得车流能够通行顺畅。次要道路也能够联系校园内部各功能分区与各建筑间的交通。

不足:在学校的一些主干道区域会出现人车并行的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当代校园普遍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地保证步行环境的安全,这是值得借鉴的。另一方面,在校园景观环境中,应该具备道路的使用和景观这两大功能,虽然说嘉定校区绿化覆盖率高,道路周边不缺行道树,但是缺乏整体的空间布局。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植物进行道路沿线景观的美化。同时,嘉定校区身为老校区,有些次要道路景观道路年久失修,曾经有的铺装也早已黯然失色,所以也可以从铺装入手,增加道路在校园空间中的可识别性。

2.绿化分析

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历史悠久,校园的绿化覆盖率较高。绿化区域总共可以分为7片区域,分别是入口广场绿化、图书馆前绿化、悉商楼前绿化、9号楼前绿化、进出口绿化,一号教学楼前绿化和沿河绿化。学校绿化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植被,包括了草坪,大小灌木,乔木以及一些花卉植物。现存的绿化是营造稳定的校园生态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应尽量予以保留和利用。虽然嘉定校区生态系统良好,但是缺乏整体的绿化规划。

3.校区改造景观设计更新范畴

上海大学嘉定校区景观设计以第一教学楼前片空间为主要研究区域,将结合现有的景观条件进行改造设计。该块区域以生态绿化发展为设计原则,在景观空间更新设计中加强空间点、线、面的表现手法,对景观空间的功能分区进行更为艺术化的创新。在保留现有简约的风格基础之上,加强空间层次的错落感,运用不规则的几何形态来实现现有空间存在的疏密问题,增强该块区域设计舒适度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嘉定校区的文化内涵。在基地景观设计更新的范畴内,将着重扩大滨水景观的区域面积,使其与绿化带相互贯穿,起到充实整体设计的重要效果,使得最终形成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赵彦杰,雷琼.景观绿化空间设计(第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叶徐夫.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3]王艳华.高等院校空间环境的塑造:合肥工业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J].规划师,2002,(18):40-42.

作者单位:

浅析滨河景观空间设计 篇7

滨河区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 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滨河空间从宏观城市区域范围上讲, 属于一种特殊的“边缘空间。称其为“边缘空间”, 是由于河流从物质形态上讲是一种特征明显的自然景观, 在大的区划范围内来观察, 滨河空间依附于河流的延展而存在, 自然成为连接水体和其他空间形态的“边界区域”。称其“特殊”, 则是因为滨河景观区虽然从几米到几十米、上百米不等, 但由于它是连接人工城市环境和自然河流空间的媒介, 起着隔离、保护、连接不同地域特色的重要作用, 所以具有复杂而多样的生态、景观、功能等特征。

1、滨河景观设计的总体原则

1.1 追求与周围环境相统一

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公共环境的建设, 为人们创造适宜的生活空间。这里应强调的是其内容。不仅是着眼于孤立的建筑, 更要追求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统一, 强调城市的有机组织, 以及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1.2 满足休闲娱乐观景等需求

滨河景观区, 狭长, 穿越的城市区域较广, 尽量做到容纳居民, 使其能够达到解除体力, 平衡心理, 慰籍心灵的目的。

1.3 适合地理地域特点

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 城市滨河景观还要结合地形特色去考虑。对于河道两旁堤坝自然要格外关注, 在此基础之上依地形, 顺地势而设计, 可体现出滨河景观独有的魅力。同时设计也要考虑地、风土人情等特有的因素。

1.4 体现低碳和谐的潮流

跟进科学时尚潮流, 灯光的应用要尽量做到亮度适中, 不留阴暗死角, 这是出于社会安全方面的考虑。室外景观设施要具备实用性、耐用性, 便于清洁, 尽量做到不翻修, 少翻修。

1.5 显呈风格混搭的倾向

滨河区带状延伸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分割, 同时也决定了其风格的多样性和相对的不连续性。滨河景观特有的狭长型空间属性, 使得我们在设计风格的把握上可以自由灵活一些。在某一段可以采用传统风格的设计, 到了另一段则变换成现代风格的设计, 颇具移步换景之妙; 或者在南岸形成一种优美之格调, 到了北岸又成阳刚之风度, 有如法国巴黎莱茵河的南岸和北岸文化与气质之迥异。一般现代城市的风格, 具有简洁的现代感, 其包容性极大。滨河景观设计的总体风格大多也是现代自由风格, 而且混搭倾向性明显。

2、滨河中观空间塑造

2.1 滨河区空间形态设计

2.1.1 对地形条件的利用

毫无疑问, 无论城市本身的海拔高度与河流水位高度的相对关系如何, 为了防洪防汛的需要, 滨河区紧邻河流水域的陆地必然要高于河流常水位。这样, 在临近河流的滨河区域就自然而然的会形成内坡度不等的“凹”字形断面, 产生了必然的地形条件。这种地形的变化在横向上可以利用河流本身的“凹”低地势特征, 通过巧妙地利用和雕琢, 很容易形成内向环抱的空间环境, 同时与堤坝或城市空间隔而不断。这种“下沉”的空间, 是亲近自然、隔离噪音、营造舒适幽静休闲环境的最佳选择。另外, 地形地貌条件,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城市自身的特征。可以利用这种自然条件的暗示作用, 从空间构成的角度赋予场地新的涵义。

2.1.2 水体形态变化的控制

从平面上看, 等高线之间并不是等距、平滑、保持相同的曲率和方向的。也就是说, 在不同的水位横断面上, 河流呈现的平面形态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非严格直立式驳岸的滨河区域来说, 就形成了随季节变化、水体涨落的滨河岸线变化, 使水体在不同的时间里观赏时表现出生动多变的姿态。在设计中, 应擅于把握这种具有自然生命力的变化特点, 使原本流动不定的河流形态, 通过与滨河区其他景观设施的结合利用和有意的引导塑造, 随时间的过往而幻化出多姿多彩的生命特征。

2.1.3 空间轮廓线的塑造

河流的阻隔作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宽敞的空间来欣赏河流对岸的景色。正是这种距离, 模糊了视线, 使岸边景色与整个城市的景色融合在一起, 使岸边的起伏变化与城市的空间轮廓相得益彰, 烘托出特有的地域景观风貌。在对滨河景观天际线轮廓的控制上应注意控制建筑的高度以及植物的配置。对于远处城市空间中原有的建筑应给予适当的调和, 对植物景观的远近景色彩及高度设计应结合植物自身的特性 (花、叶、干、果等特征) 进行季节性搭配, 使整个空间轮廓形成整体性。同时, 营造出“步移景异”的轮廓变化, 在不同的空间意境中都呈现出独特的近中远层次。

2.2 滨河区与城市开放空间的结合

滨水区多呈现出沿河流、海岸走向的带状空间布局。一条滨水绿带仅仅一条线不会给城市带来全面的美化, 通向滨水地带的“通道”应是滨水景观带的延伸*在进行规划设计时, 应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 通过林荫步行道、自行车道、植被及景观小品等将滨水区联系起来, 保持水体岸线的连续性, 而且也可将郊外自然空气和凉风引入市区, 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同时在这条景观带上可以结合布置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及车行道等皆, 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为了加强人的可参与性和趣味性, 满足观、表演、休憩、商业行为的需要, 通常要求设置多种功能的场地, 创造多种环境氛围的空间。这就要求在充分利用场地条件的基础上, 在适当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 结合人们的活动, 组织安排道路、广场、码头、观景台、绿荫休息等场地, 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 使绿带向城市扩散、渗透, 与其他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景观系统。

3、结语

滨河景观设计需要结合社会环境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 将河流与土地景观巧妙的结合, 针对景观的空间带来的视觉效果的差异, 把河流作为一种有效资源, 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化的人文景色, 同时滨河景观空间景观内的相关设施也会给人们带来休闲娱乐等放松的感觉, 作为景观设计者, 综合的专业知识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 包括建筑学、艺术设计、城市规划、地理相关知识、生物学、生态学等, 由此可见滨河城市景观的设计是一门复杂的学科, 只有设计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顺应时代的发展, 与时俱进的思想, 才能保证景观设计的发展。

摘要:滨河景观设计, 从环境角度看, 有利于美化空间, 调节空气质量, 从城市角度看, 有利于提高城市整体的规划, 提高城市形象, 促进经济的发展, 本文从滨河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进行分析, 为滨河景观设计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滨河景观,空间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希为.城市滨河景观生态服务设计方法探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1 (02)

[2]柳建华.谈城市滨河景观特色塑造策略和方法[J].山西建筑.2011 (35)

“五岳”景观空间的文化解释 篇8

五岳是指中国的五大名山。五岳一词最早在东周时期的文献中就已出现, 但关于其指代山体一直众说纷纭[1,2];其具体所指直到西汉时期《史记·封禅》和《汉书·郊祀志》所载因帝王之封禅和祭祀等礼仪活动的制度化, 才得以确立, 分别为东岳泰山、中岳太室山、南岳灊山、西岳华山、北岳常山。其后, 随着国家政治重心的变迁, 北岳、南岳的祭祀所在地均有所变化, 直到清顺治年间移祀北岳于浑源, 最终定型至今。

“五岳”一词不仅仅指代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这五座名山之总和, 更是作为 “超越本身自然属性的宗教礼法地理大坐标”[3], 与“九州”“六合”等词一致作为国家的象征符号, 用于标识华夏地理疆域, 指代中国江山社稷。由此, 也对五岳之景观空间提出了特定的要求, 共同服务于帝王统一天下、礼治天下的目的。

2. 五岳的景观空间

五岳作为历代天子祭祀天地, 桷考功德, 并以此向天下众生昭告王朝一统的神圣之所, 除了在宏观的地理区位上进行了细致的抉择与考量, 在微观具体的景观与建筑空间上同样传达了类似的观念:王权至上, 通天达地。虽然五岳皆为崇山峻岭, 凭借自然山川之险睥睨天下群峰, 其上建筑必须因循山形水势, 但由于五岳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寓意, 其建筑景观序列仍有法度可依, 凸显出浓厚的礼制意图。因篇幅所限, 本节所分析的空间主要指宋元以后至今形成的建筑与景观空间。

2.1 祭祀路线:以轴为尊

首先, 轴线的确立和烘托。作为礼制王权的象征, “居中而正是最基本的要求”[4], 反映在五岳中, 则是其祭祀轴线的“居中为正”和“向明而治”。“居中为正”指的是建筑群体序列中轴对称, 突出重点, 纵向的空间序列铺陈展开的格局;“向明而治”指的是五岳建筑及群体的选址皆面南背北, 结合地形变化, 形成取诸自然的大型礼制空间。

如东岳泰山的封禅路线为泰城南门——岱庙——岱宗坊——中天门——南天门——岱顶, 其中泰山中路最能反映礼制空间特点, 这一轴线上串联了祭祀性庙宇建筑 (如关帝庙、红门宫、斗母宫、南天门、碧霞祠等) 、中路开间形式各异的石坊门、石刻与奇石景观 (如醉心石、拱北石、飞来石、斩云剑等) 、溪泉水体 (如斗母宫近旁龙泉和三跌瀑、中天门玉液泉、云步桥瀑布等) , 并综合了植物、气象等自然景观类型。尤其是在地形上“基本位于泰山南麓的正中位置, 呈规律性明显的纵向梯度变化”[5], 加之泰山中溪谷地与东西依次抬高的山峰共同奠定的明确的主辅关系, 共同形成了泰山的典型礼制空间 (图1) 。

位于“天下之中”的中岳嵩山, 最典型的礼制空间则位于祭祀路线的起始端:太室阙——中岳庙。这一段以阙、亭、阁、殿等建筑群体布置为主, 建筑沿纵轴纵横布局, 左右对称, 多重院落, 收放自如, 烘托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然而, 建筑之轴线并未就此打住, 而是南北延伸, 与山水格局共同构成中华之心的大坐标。建筑轴线向南延伸三里至玉案山, “庙南二十里为箕山, 并峙于庙南三十里, 与箕山相接东西相望长三十里为大熊山、小熊山”[6];向北则依次越黄盖峰、青岗坪、万岁峰, 至太室山登封台、峻极峰。建筑轴线与山水格局相融, 最终形成自箕山, 经中岳庙至峻极峰顶, 绵延长达20km左右的南北轴线 (图2) , 且与中国古代“地中之轴”——洛阳至告成古观星台重合[7], 成就了嵩岳九州之中的正统地位。

西岳华山由于地势奇绝, 历来帝王祭祀只能遥对华山主峰, 在山脚西岳庙执“望祭”之礼;庙后的华山道位于华山峪, 只达青柯坪, 虽由于地势险要不能直接登顶, 但亦正对华山主峰 (图3) 。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也各自形成以登天祭祀路线为主的轴线, 衡山的景观序列从南岳庙开始, 至寿台、报信岭、南天门, 一直到衡顶, 建筑沿线均衡布局;恒山则起于南端之山门, 止于恒顶, 由于地势上诸多断崖的影响, 建筑多呈散点式布局, 轴线不明确。

2.2 祭祀场所:礼起岳庙

其次, 五岳庙是国家官方祭祀之所, 其礼制等级和建筑规制是五岳诸建筑中最高的, 最能充分反映国家对五岳的尊崇态度与等级秩序。因此, 五岳庙选址考究, 规模宏大, 布局庄重, 装饰精美。

在选址上, 岳庙建筑群的轴线或者与五岳主峰形成一定呼应关系, 或者位于正中以彰显其至尊地位, 营造与神对话的氛围[8]。东、南、西岳庙建筑群轴线均直指主峰, 东、南岳庙轴线与登天轴线重合, 中岳庙则居正南正北。这其中以中岳庙对自然地形的利用最为典型。中岳庙背依太室山黄盖峰, 面对玉案山, 西有望朝岭, 东有牧子冈。玉案山下为蜿蜒流淌的奈河, 山环水抱, 自然环境优美, 得山川之形胜, 形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典型风水格局。在规模上[9], 东岳庙因东岳为尊, 规模最为宏大, 周3 里;曲阳北岳庙近3 里;南岳庙和西岳庙规模接近, 约2 里;中岳庙周约1.8 里, 但其中轴线却达到1.5 公里, 是五岳中最长的, 可能因其欲强调“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有关。

在建筑空间布局上, 自宋以降, 岳庙形成了“中轴对称、前殿后寝、周围回廊、四阿角楼”[10]的隆重的礼制布局型制;且岳庙建筑院落层叠, 沿轴线呈现前低后高、前紧后疏之空间关系, 建筑高度跨越数倍差异, 建筑级别亦多样组合, 以此来导引拜谒者心理变化, 烘托出庄严肃穆之神圣氛围。如中岳庙的建筑群前后共计七进十一层院落, 庙南北地势相差37 米之多。由南而北, 拜谒者依次经过轴线上的太室阙、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拜台、峻极殿 (中岳大殿) 、寝殿、御书楼、黄盖亭等各类主体建筑, 共计阙一, 门坊六, 亭阁三, 楼台二, 殿二。其余两翼还有若干亭台楼阁。建筑布局整体呈现疏——渐疏——密——渐密之节奏, 以烘托祭祀中岳之心理感受。需注意的是, 中心建筑即岳庙之正殿都采取重檐庑殿顶, 黄色琉璃顶, 足证其地位之尊, 等级之高。其他, 西岳庙中轴线上有十四进三重庭院, 庭院面积与门坊高度均以“过白高度”[11]为依据, 服从于“望祀”所需。南岳庙中轴线上有九进、四重庭院。东有八宫, 西列八寺。

此外, 五岳庙所在城市被尊为“奉邑”, 即城市为奉祀祠庙而设, 以示帝王尊崇五岳之意。根据前人研究[9], 岳庙规模至少也占所在城市的一半左右;在布局上对所在城市的城门、道路等产生决定性影响, 成为城市地位最高的“礼仪中心”。

2.3 空间隐喻:通天达地

最后, 仙界与人间的对比。通过岳、五岳之起源可知[12,13], 帝王之所以拜谒五岳, 因五岳乃通天达地之所, 所以五岳在整体环境上, 至少有“天府仙界”与“闹市人间”两重空间的喻示。

仙界一般位于南天门之上直达峰顶, 由于山顶物候状况与山脚迥异, 云蒸霞蔚, 似为仙境;人间则往往以山脚岳庙及周边闹市为中心, 熙熙攘攘, 人声鼎沸;由人间至仙界即为登顶祭天之路。南天门一般位于接近峰顶处, 通过牌坊、碑刻等对空间的界定和引导, 标识出天界范围;更重要则是通过人间至仙界峰回曲折的登高路径上不断出现在人的视野中, 加强“步步登天”的意念, 予人与天对话的心理希望。如位于泰山十八盘尽头的南天门阁 (图4) 与一天门坊、中天门坊共同界定出泰山盘道三重天[5]。而且, 泰山除了仙界与人间两重空间外, 在古城西南郊外蒿里山还有“厚土”第三重空间。中岳嵩山也同样存在三重空间:由太室山峻极峰顶和少室南天门以上限定的仙界, 山脚嵩岳县所在的人间, 少室山下禅地袛万羊岗代表的地府。南岳衡山以南天门以上祝融峰顶空间为仙界 (图5) , 人间则以南岳庙及所处古镇十字街为中心。西岳类似。北岳恒山情况较特殊, 南天门位于恒顶之北, 且距离较远, 实属特例。

3.小结

居住区空间景观研究 篇9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在设计华山新居小区景观时,首先对其进行空间规划。倘若说因地制宜是设计的根基与准则,那么空间规划就是整个小区景观的骨骼,起着决定小区公共空间的框架结构,而其人行车行的分流、非机动车的关怀、小区会所等环节的考虑,则决定了小区以后的使用质量与生活品质。本着致力于打造高品质、优生活的小区景观原则。本案在空间规划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在人车分流方面,由于本案中有设置外围机动车道,为了保证居民的安全,所以我们设置了1.2M和1.5M两种宽度的人行环道;规划中本着尽快入地原则,将地下车库出入口设置在小区出入口,可以有效排除安全隐患问题;在小区的中心区域处也保证了足够的空间留给步行及活动的场地;考虑到现代人搬家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尤其考虑到搬家车可以进入到与入户大堂不远处,减少了体力的消耗。

2)在非机动车关怀方面,同样遵循了尽快入地的原则,在小区出入口设置了地下出入库,减少了与机动车穿越流线的可能;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以不影响居民入户门厅前的观感为标准,并尽可能结合植物进行遮挡。

3)在设计社区会所时,考虑到该区域承载着这个社区的休闲、交流、活动等功能的公共休闲空间,所以在选址时充分考虑到其便捷性和通达性的要求,将其设置在整个社区的中心区域。

4)在小区中设置了连续的风雨连廊,一方面保证了居民平时的休憩停留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在雨天时,居民可以无伞回家的需求;从风雨到风语的变化是,连廊不仅仅是个通道,而且是一个与景观相结合的,促进邻里交流的空间。

5)为更贴心地给居民服务,我们提供了自助洗车的空间,考虑每100地面停车位提供一处可自助洗车停车位,尺度为3000mx6000m,提供给水排水设施自助洗车取水可考虑特殊取水阀门,须与物业联系缴纳一定的费用获取取水钥匙,保证物业成本回收。

从微观角度来看,人们越来越注重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和空间感,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乃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综合体现,景观设计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的人性化改善尤为重要。[2]作为华山新居小区居民交流、锻炼的主要载体,它不仅提供了传统的休闲公共空间,还提供了与现代生活步伐相同的人性化公共空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空间的核心——景观会客厅

“Garden模式”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公共空间,但日益发展的人类需求和个性的多样化,“Garden模式”远远满足不了当今人们的需求。于是我们借鉴室内休憩的空间,将其氛围营造于户外,通过配备特色的休闲座椅、吧台、户外蓝牙音箱,以及电源插座,再配上在当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Wi Fi,结合传统的绿化、构筑形式,营造出兼具空间、静谧、精致、质感、简约等特质的社区户外场所。使得单一的“Garden模式”转变为符合多元化需求的Garden+Park模式”。在景观会客厅的诸多构成元素中,我们格外注重对水元素的利用,本案中多处以小尺度的水景制造出满足人们亲水、近水天性的需求。

2)多功能场地

日益丰富的户外活动导致居民对社区环境功能的要求多种多样,而且户外空间活动形式亦不是一成不变,因此需要促进多种功能空间的有机融合。华山新居小区中不仅设置灵活可配的运动设施,满足多种体育活动的需求;还在场地周围配备了丰富立体的休息看台;并安装照明设施,为运动提供所需的全天候支持。

3)老少同乐

华山新居小区的老年活动空间和儿童或动空间相结合,让监护与锻炼一举两得。老年人活动空间不仅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更要防止大量人流与车辆的穿行,使老人拥有基本的安全感。[3]儿童活动区同样考虑到以上的问题。并设置了无障碍设计的设计使轮椅和儿童推车畅通无阻,同时贴心地设计了宽型防撞木木座椅同事可以作为婴儿护理台。多功能活动地则以铺装形式划分羽毛球场、篮球场、露天电影院和广场活动空间,既增加了场地的使用率,又大大节省了成本。

4)24H健程

针对华山新居小区的服务对象,居民的工作性质多元化,为了兼顾早晨和夜间爱好户外运动的人群,我们设计了24H兼顾居民室外锻炼的安全跑道夜航,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户外活动需求。

5)QR互动

华山新居小区与时俱进的设计想法,通过2处QR互动设计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处是QR互动水景,其原理是根据扫描二维码的次数,水景可以形成不同的喷水和水底灯光效果,儿童活动区内的喷水墙也可以由家长扫码来控制出水效果和出水时间。另一处是QR互动LED,其原理是根据扫毛二维码的次数,LED屏幕形成不同影响,与居民互动,不同功能的LED屏幕有不同的影像内容,比如:警示,提醒,邀请等影像。

总的来说,空间景观作为居住区居民生活、锻炼的重要场所,优良的空间规划是整个社区的骨骼,而细致入微的公共空间设计则是其中的重要节点。正确规划大空间,合理设计公共空间,使得这个社区处处体现着重在生活、重在实用、重在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黄晓鸾.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张爱研,高月秋.景观设计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人性化的改善明【J】.才智,2012(32):302—303.

景观建筑空间理论探索 篇10

我国拥有辽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 传统民居景观建筑集中的反映人们历朝历代最基本的生活状况, 是典型的地域与民族文化的代表, 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作为我国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的基本的景观建筑类型, 有着不同于西方传统景观建筑的独特体系, 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反映了人们伦理道德观念、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与气候特点。从北到南聚落形式与特点可谓异曲同工, 无不凝聚着历代工匠智慧和汗水。研究我国传统聚落空间组成与建筑景观形式, 对现代设计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丰富多彩, 各具特色的聚落空间形态的构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现可将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构成的因素分为以下两点:其一是自然因素, 如: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 其二是社会因素, 如:宗法、伦理道德观念、血缘、宗教、当地风土习俗等。

3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特点

3.1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我国的传统聚落空间一般顺应地势环境建立起来, 其形式具有自发性, 强调界域感与空间场所精神。传统村镇与自然环境联系紧密, 聚落是人工物质聚集之地, 与自然之间会产生明显的分界。界域的存在, 使聚落从其外部环境中划分出来, 成为人们所能控制的领域, 使聚落更具有场所性, 从而给居住者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如古人往往会利用风水学说中的特定物品、空间构成、乃至植物强调的界域性使得人们对聚落有领域感和归属感, 加强了居民间的相互认同和团结, 形成友爱互助的社会关系。

3.2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生态性

我国传统的聚落空间是在顺应尊重自然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条件下, 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的构建理念为宗旨原则指导下建立的, 是以自然生态为载体的绿色空间体系。

3.2.1 聚落的选址

聚落的选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相通、和谐、有机的和谐“风水”理念:即以天、地、人相协调为准则的择地标准。在选建宅址的时候要寻找适宜的山脉作为基础, 除了这个主山脉以外, 也要求考虑住宅周边的形势, 要求四周的小山能够起到遮挡冬季的恶风, 然后选择理想的水文环境, 面水迎来南向季风, 从而增加小环境气候的作用, 最后才是确定住宅的具体位置。综合以上因素, 利用地形、地貌的特征, 灵活布局组织自由的空间环境。

3.2.2 建筑材料

我国古代建筑工匠善于就地取材、合理搭配加工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工匠们就地取材, 用木、树皮、竹片、茅草、瓦、石材、粮食等巧妙搭配, 建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建材体系, 也成为最初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佳例证。

4 我国传统聚落中的交往空间

传统聚落的形成最主要原因就是有利生产, 住在聚落中的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生活来源, 正因为邻里之间在生产生活上的这种互助需要也使得邻里交往被人们重视而变得较为密切, 居民间的交往空间在传统聚落布局中重要地位。不难发现交往空间的设置极其注重场所精神、注重人们的心理感受, 是值得现代居住空间和小空间设计学习的。

交往空间一般分为户外交往空间、室内交往空间以及过渡空间。

户外交往空间, 一般由街巷空间、街巷节点 (小广场) 空间、亲水空间等。街巷是传统聚落空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街巷不仅是居民户内私密空间的延伸, 同时村镇中巷子、胡同、里弄的紧密交织还将其他各个交往活动空间联系起来, 使村落的交往空间形成紧密的网络。我国聚落中的街巷多以尺度小、路面不平整以及慢速交通为特点, 人们处于其中能感到有安全感, 有利于交往行为的发生。聚落中的小街小巷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适宜的宽度增加了邻里交往的可能性。处在街巷相交的节点空间更是人们聚集休憩的好地方。

5 我国传统聚落中的布局特点

5.1 严寒地区布局特点

由于北方严寒地区多风沙、气候变化骤烈, 太阳辐射强等气候特点, 这些地区常常采用圆形建筑平面, 利用其散热面积小, 同时利于抵抗风沙, 如内蒙古蒙古包。此外, 在地区较高地区, 民居多依山而建, 平屋顶、封闭式天井或院落, 以便防风、保温和减弱日晒。

5.2 寒冷地区布局特点

由于冬季寒冷、干燥, 风沙较大, 夏季又偏热。常常采用围筑小院, 房屋由垣墙包绕, 对外不开敞, 面向内院。有适当的挑檐, 冬季可获得较多日照, 夏季又可遮阳。庭院面积较大, 院内栽植花木, 摆设鱼缸鸟笼, 形成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实践证明, 这种布局在防风沙和防噪音干扰等方面比较理想, 至今人们也乐于居住, 比较典型的北京四合院。

5.3 夏热冬冷地区布局特点

气候夏季酷热、干燥, 吹热风, 冬季较寒冷。降水量少, 降水变率大, 有少量冬雪, 同时日照率高, 云量少, 气温变化急剧, 年温差大。在布局上前、后房相联, 附以厨房、马厩、围合成封闭的院落。这种内院式的密集组群布局, 有冬暖夏凉的效果, 如新疆地区。

5.4 夏热冬暖地区布局特点

建筑利用起伏的坡屋面、小庭院、天井、敞厅、青云巷、天窗、高侧窗、疏木条、各种通透的门窗来组织自然通风 (如脚门、趟拢和大门) , 在炎炎夏日中显得格外阴凉。如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

西双版纳地区房屋底层一般用作厨房、畜圈和杂用, 二楼储藏粮食。底层和第二层外墙不开窗, 上两层为住房, 向外开窗, 内侧为廊, 连通各间。设凉台, 屋顶坡度较大, 多采用“歇山式”以利屋顶通风, 飘檐较远, 重檐的形式有利于遮阳、防雨。平面呈四方块, 中央部分终日处于阴影区内, 较“为阴凉, 为族人议事、婚丧行礼及其他公共性活动用。

而云南彝族地区的民居具有布局紧凑的特点, 常见形式为“三间两耳”, 即正房三间, 东西厢房各两间, 组合成高度和面宽都相近的方形院落, 因其平面和外观酷似一颗方正的印章。住宅空间像凹斗, 便于通风, 尤其是内院起着通风、采光和排水的作用。

6 结束语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研究过去方可瞻望未来, 对传统聚落的形态进行回顾与分析无疑是必要而有益的。在设计工作中我们必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探索今天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尽管历史在不断发展, 世事变迁, 人们的居住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借鉴传统聚落的优势特点, 依然可以给予我们解决现代居住景观建筑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启示。

摘要:通过对我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组成特点、交往空间形成以及归纳总结传统民居建筑景观特点归纳介绍, 详细探讨这些传统经验对现代景观空间与建筑设计的启示及其借鉴意义, 旨在强调弘扬学习古人顺应气候特点、尊重场所精神、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设计理念。

植物在景观空间中的延伸 篇11

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现探讨植物在景观空间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植物要素的形态设计和功能,植物在景观空间的应用联系,植物在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与价值延伸,促使营造出更具宜人性和趣味性的园林景观环境。

关键词:

植物 空间 园林景观 环境

中国的园林景观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和丰富的内涵价值,其思想意境崇尚自然。植物作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构成要素之一,对产生景观空间的自然和谐营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植物既能净化人类赖于生存的生态环境,又能防止污染、保持水土、调整人的情感需求动向和创造出优美的境域空间。各种各样的植物形态也能增加视觉审美观,使景观环境空间充满生机和趣味性。因而,在景观空间的布局中多利用其功能,进行强化生态植物的意境,创造出自然、舒适、绿色的空间环境。

1.植物空间的特性分析

1.1植物要素的形态设计和功能

园林植物空间指园林中以植物为主体,经过艺术布局组成各种适应园林功能要求和优美植物景观的空间环境。亨利·勒菲弗曾经提出:空间是历史和社会共同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中介和结果,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在空间中是同时存在的。人类在塑造景观空间时,也会被空间所塑造着。植物作为景观构成的要素之一,不同的植物景观,都是由点、线、面、体为基本要素形成的空间,能够划分空间,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体现。植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HF等有毒气体,还具有杀菌吸尘的功能。植物的色泽、形态、质感影响着人的视觉和感受意识,同时,能让园林景观在植物的折射衬托中,勾勒出具有艺术性、生态性和人文性的多样化的景观环境空间。

1.2植物在景观空间的重要体现。

从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角度来看,侧重以艺术造园布局的手法,来进行对景观的画意和意趣的组合,进行意境的传递。同时,继承和发展园林景观中的生境、画境和意境的思想理念。植物作为景观空间构成中的独立要素,它可以应用于空间中任意平面,能够改善局部的生态环境。通过树干和枝叶,形成一种空间的界面形式,从而形成新的空间,进行疏密结合,形成围、达到透空间,以至于促使景观空间富有层次感和深度感的体现。

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看,植物是景观设计中天然的装饰物,是最具有多变的构成要素,植物对景观空间的造园具有独到之意,能不断展示其自身的观赏特质,竟而创造出陶冶人的情操的空间意境。植物的大小形态,可以直接影响着景观空间的范围和结构形态,是在其植物构成不同空间类型的决定因素。在空间的形式中,植物可以和不同地形进行相结合,选择小型的灌木或者花卉,来暗示产生增强和削弱所形成的一个景观空间。为了增加地形的景观空间的效果,可将植物种植其顶端或者高地,与此同时,若配置低矮的植物,可以让低洼地区变得更加透空之景,产生一种艺术底蕴和美学的价值。

2.植物在景观空间的应用联系

2.1植物的色彩特性

植物的色彩是通过影响景观空间的气氛,依附空间的形式而存在的,对景观空间的和谐和层次有重要作用。通过不同植物的不同色调进行相互的配置搭配,进行对植物色彩的对比,形成色彩的膨胀与收缩之感,促使构成深层而丰富的景观空间意境,同时,也可以满足植物构成空间的统一性与多样化。在景观设计中,暖色系列表达出的运动感较强,反之,冷色较弱,进行其中的互补色运动感是最强烈的。进行开敞空间的广场或草坪,可采用大色块的暖色调,进行多色的对比植物,使用花坛或者花丛,烘托大所的景观空间的氛围(图1)。幽静的山林野趣,可采用小色块的冷色调,运用类似色来塑造花径。山地景观空间的造景,通常采用常绿松柏为主,突出其山的气势之景,利用枫香、银杏等变化的叶色树来进行衬托,配置一些以小乔木、花灌木,促使其产生花叶交辉和层林叠翠之意。水边的景观造景,以色彩的淡雅,来进行体现其水景的深远。

2.2植物的形态,以至于体现景观空间

植物在景观中,可以产生构成空间、引导空间、分隔空间的功能特性。每一种植物具有其特有的形态性质,并在人的心理要素中产生不同的情感。伞形的植物,通常以其宽阔延伸感,来突出景观空间的顶平面。圆锥形和尖塔形的植物,可以起到调和空间结构的作用。圆球形的植物,可以增加空间的封闭度和柔和度。垂枝型的植物,有利于时行空间的垂直面与地平面的衔接与引导作用。卵形的植物,可以完善空间顶面和垂直面之间的封闭性。点缀空间,通常采用特殊型植物来进行构造景观。空间的本身是不会产生形态的,是要进行植物的围合与限定的形式,促使其产生一定的景观体积感(图2)。

2.3植物的质感,景观特性表达

植物的质感是会受到植物叶片的大小、树皮的外形、叶表面的粗粮程度、植物综合性的生长习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在一定的景观空间中,进行不同植物的质感的搭配,能够改变空间视觉的尺度和景深、不断地产生调节景观空间的氛围。粗质型的植物,在其视觉的吸引能力较强,可接近视觉的距离感,以达到减小景观空间的尺度性,多用于不规则的景观中。如批把植物、构树。细质型的植物,可使景物的可视距离大于实际距离的幻觉,产生扩大空间。在进行小型的庭园景观空间设计时,可选择质感细腻和精致的植物。如南天竹、合欢。中质型的植物,在粗质型和细质型中充当过渡,使景观空间的气势变化自然,使整个形式变成统一的整体。通过植物互相搭配,可以达到增强景观空间的景深,并增加层次和产生丰富的景观空间的效果。

2.4植物文化的传递

植物的文化是传递一个民族的精神场所。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渗透,有利于产生中国景观园林极高的艺术境界。深厚的文学底蕴,促使景观园林空间具有诗情画意之意境。兰亭之修竹,孤山之梅影,西湖之桃柳,使得这些风景闻名遐迩,并形成独特的文化沉淀。景观空间可以使人们欣赏的心境情感收放伸缩,以至强化景观空间的传递。正好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之景,此种虚幻的意境空间要超出表现的实体形象,正所谓植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直接促使人对景观空间的心理感受。如拙政园里名景“海棠春坞”,取意于唐代羊士谔在《山阁闻笛》中“山坞春深日又迟”,西府海棠、垂丝海棠和贴梗海棠各一株,搭配—丛绿竹,与海棠图案铺地相衬托,竞而在诗意的辅助下,充满春天的气息之意。植物自身就融入了千年文化的底蕴,形成一道独具一格的空间之美。

3.植物在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与价值延伸

3.1地域特色、空间对比

植物将具有明显差异的空间进行搭配,要借助对比的作用,来突出其景观空间的特点。即内向与外向的对比,疏与密的对比。内向与外向是相互独立的倾向,它不但存在于建筑空间中,而且也存在于植物景观空间的组织中,促使人们产生一定的行为心理。植物景观空间是以内向为主的形式,强调私密性和围合性。反之,植物景观空间是以外向布局为主的形式,强调开敞与宽阔。疏与密的对比,主要在围合的空间和空间布局的植物配置。植物景观空间交织穿插,才能促使人的心情自然恬静。植物的配置表现在孤植与群落式配置的处理上,点状孤植使人产生孤独。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在尊重的基础上,挖掘出中国景观园林的精髓,以便植物疏密对比在景观空间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用现代的景观设计语言与美学,与时俱进,进行可持续发展和价值的延伸。

3.1绿色生态,引导与暗示,渗透与层次

绿色、生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进植物景观空间中,要利用欲露而先藏,欲显而先隐的手法,来达到一种含蓄和深沉的效果。在具有很强的带状式的植物走廊空间中,可以使其中的人们形成期待的情绪,希望有所收获。充分利用框景、夹景、漏景吸引人的注意力,使景观空间产生一定的流动感。同时,植物材料的色彩、大小、质感的处理,都会起到暗示前进的方向。空间的分隔与关联的处理,表现在植物景观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选择通透的植物使景观视线流通,但其空间仍然被阻隔,比如将远景从树木枝叶的缝隙里,透漏过来所形成的漏景,以至于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4.结论

植物在景观空间中应力求做到生态性,是自然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相互统一。正确处理植物景观空间要素,不断地实现景观环境空间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营造出良好的植物空间意境环境氛围。

建筑中庭空间景观处理手法探讨 篇12

由于建筑发展日新月异, 建筑类型也丰富多彩。中庭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一种发展形式, 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被接纳和采用了, 并且在城市设计、人居环境改造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建筑中庭既是疏导顾客的垂直交通枢纽, 又是充满阳光与活力而富有人情味的憩息、观赏和交往的共享空间。

2 中庭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增强空间自然性作用。中庭空间室内自然景观和真正自然界形成的景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但是, 它是经过设计提炼的表达自然的符号。

改善城市环境。中庭具有较好的气候条件, 可结合室内空间的特点布置园林绿化、艺术品、喷泉等设施, 它不仅将人与自然、建筑融为一体, 密切了人与阳光、树木、水等自然因素的接触, 同时也使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更为协调。

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空间的模糊性和流动性是当代建筑设计追求之一。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融合渗透在很多公共建筑中都被应用。而中庭空间设计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

3 建筑中庭空间设计取向

城市自然景观的回归。为了能在都市中进行幻想, 为了能抓住一个可以真实感受到的去处, 在一些情况下, 通过人工的手段, 我们把自然景观作为一种符号放置到生活环境周围中, 以寄托我们的情感。

生态理念的运用。生态建筑理念在西方被提出并得到迅速发展, 中庭空间在吸收太阳辐射、改善自然采光、促进室内通风等方面的生态效应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中庭空间不仅是现代建筑室内的精彩演绎, 也是生态建筑中的重要设计策略。

多样化的情趣空间。中庭形成明确的空间中心, 成为感受周围商业环境的通视场所, 并为在建筑中的方位感提供了依据。建立了中庭空间, 也就意味着转换空间气氛, 为人们提供可记忆的空间坐标, 使人具有安定感和放松感, 人们找到了有特征的可回归场所, 购物成为乐趣。

4 中庭空间景观设计手法

4.1 光线与色彩设计

光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整个中庭空间环境的性格。一旦掌握了这些光影、色彩和层次的变化规律和影象特点, 将光的空间构成融入建筑中庭空间中, 可以使中庭景观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自然光。在中庭空间中采用自然光线, 通过四季更替、朝暮改变, 光与影的交织, 形成似透非透、虚实对比、变化多端、生动活泼的效果, 完全打破人置身于六面盒体空间中封闭的感觉。运用天然光的强弱、投影方向及其所造成的光影变化, 能使中庭内出现不同的景, 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常用的手法是用明暗空间交替布置, 用明亮的空间衬托暗的空间体, 用深色的背景来衬托浅色的空间体。通过其间的反复, 使中庭内景观呈现丰富的层次变化, 使人们的空间感受更富趣味和想象。

人工照明。人工照明除满足人们活动所需要的光照条件以外, 还可以用作装饰, 以增加室内环境的情趣。人工照明同天然采光一样, 也是中庭内限定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和烘托空间气氛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中庭室内照明设施的布置方式有三种: (1) 全盘照明:在中庭空间中, 我们所指的全盘照明多用于整个空间照明。 (2) 局部照明:在小范围内, 对各种对象采用个别照明的方式, 富有灵活性。 (3) 全盘与局部相结合用的照明:一般以较弱的全盘照明加上局部照明而形成的。

色彩设计。建筑中庭的色彩设计应同整个空间环境的色彩气氛相呼应。以商业建筑中庭空间为例, 色彩成为形成商业气氛的有效手段具体表现在:色彩的空间识别作用;标志作用;活跃购销气氛的作用。色彩可以加强或削弱空间所固有的轻重、大小等特性, 塑造合适的空间和环境气氛。在大型商业建筑的中庭空间中, 空间界面倾向于采用中性色和中等偏高的明度。空间界面在空间中占较大的面积, 如果采用彩度高的色彩, 视觉刺激强烈, 难以形成大面积的协调, 久之难免产生疲倦, 也难以与各色商品匹配, 甚至喧宾夺主, 分散了顾客对于商品的注意。界面的色彩设计还要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大面积的中性色与重点部位的高彩度对比, 冷暖对比, 明度上的对比等等在色彩关系中, 协调和对比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良好的配色可以避免商业环境中过分视觉刺激、跳跃和眼花缭乱, 使顾客保持良好的情绪, 使中庭空间富于美感, 商业气氛富于诗意。

4.2 水景设计

水在静态的时候宁静、澄澈, 倒映着室内的景物, 使室内空间感觉进深加大。静态的水景主要有两种观赏形式:观看水上植物和水中游鱼;作为几何形的水池和室内中庭装饰景观相呼应, 并形成倒影景观。

水在动态的时候活泼、灵秀, 而且形态变化多端, 并伴随有响声。动态的水景主要有以下几种观赏形式:喷泉、瀑布、叠水、水幕。喷泉是动态水景中一种常见的形式。根据喷头的形状和水压的不同, 喷泉的形态也随之变化。

叠水是中庭大型水景的常见形式。流动的水经过叠几状的石材表面, 形成一道道的水帘, 并发出悦耳的水声。叠水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或者是动感的表面肌理, 为中庭增添了动态的景观和听觉上的享受。要注意的是, 在设计中要控制好水流量与水流落差的高度, 防止瀑布水流声音过大, 形成噪音。

4.3 山石景观设计

在室内中庭中用于硬质景观制作的有砂和人造石等材料。室内装饰用砂主要是指白砂, 这种白砂主要在日本庭院枯山水中被用来象征大海和雪地。在白砂上用工具耙出波纹形状以象征海浪。

中国的假山艺术讲究对石材的选用, 对单体石的崇拜也有很长的历史。石作为一种抽象化的山的代表, 不仅具有对山形态的概括, 还具有一定的人格含义。中国古代不追求观赏石人工斧凿的痕迹, 而是欣赏石的自然状态。

庭园中有石组、白砂铺地等, 其中立石表现着群山, 石间有叠水和小溪, 并流过山谷间汇入大海这样一种情景的描写。也有通过一片白砂来表现宽广的大海, 其间散置着几处石组来反映海岛等象征的表现。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在于每位观赏到此景的人, 都可以有自己的感想、体验和理解。

4.4 植物的种植设计

在选择中庭观赏植物时要注意, 室内观赏植物大多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们比较耐阴或喜阴, 对于室内人工的环境条件, 如较低的空气湿度、较暗的光线、不良的通风状况和温度变化比较小等情况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或耐性比较强。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观赏性:植物形态优美或者奇特, 整体观赏效果好;叶型或叶色漂亮;能开出美丽鲜艳的花朵, 花大而艳丽或繁花似锦;或结出丰硕、美丽诱人的果实。室内观赏植物最好无毒、无不良气味、无花粉飞扬、无毛刺, 以免对室内人员有不良的影响。同时, 这些植物还要易于管理, 病虫害少。由于观叶植物大多四季常青, 休眠时也不落叶, 而且病虫害较少, 管理养护也较粗放, 因此成为现代室内景观植物的主流。

5 结语

中庭是建筑内常用的一种空间类型, 作为室内空间它具有封闭的空间形式与宜人的气候条件, 但同时它又作为一种外向的城市空间, 容纳了一定的城市活动, 丰富了城市街道生活。在现代城市中心充斥超大体量建筑的情况下, 中庭是对人的尺度的召唤, 是对传统空间模式的一种复归, 是城市空间向建筑室内空间的一种延伸。

参考文献

[1]谢浩, 倪红.体现岭南建筑特色的中庭空间[J].城市, 2008.4.

[2]杨倩苗, 高辉.中庭的天然采光设计[J].建筑学报, 2007.9.

上一篇:销售向管理者的转变下一篇:《诗经》中的约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