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空间景观研究

2024-10-30

居住区空间景观研究(精选9篇)

居住区空间景观研究 篇1

作为承载“城市第一活动”的居住区,其景观设计也逐渐成为了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人类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最初的一屋遮身的需求,演变到当今对功能与审美的多元化需求。居住区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实体空间,更是着重于塑造居民心智与道德情感的人文环境。[1]衡量一处居住区景观的品质好坏,不仅仅是看其植物绿化,更重要的是看其空间设计,好的空间设计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生活和交流的便利,在居住区景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在设计华山新居小区景观时,首先对其进行空间规划。倘若说因地制宜是设计的根基与准则,那么空间规划就是整个小区景观的骨骼,起着决定小区公共空间的框架结构,而其人行车行的分流、非机动车的关怀、小区会所等环节的考虑,则决定了小区以后的使用质量与生活品质。本着致力于打造高品质、优生活的小区景观原则。本案在空间规划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在人车分流方面,由于本案中有设置外围机动车道,为了保证居民的安全,所以我们设置了1.2M和1.5M两种宽度的人行环道;规划中本着尽快入地原则,将地下车库出入口设置在小区出入口,可以有效排除安全隐患问题;在小区的中心区域处也保证了足够的空间留给步行及活动的场地;考虑到现代人搬家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尤其考虑到搬家车可以进入到与入户大堂不远处,减少了体力的消耗。

2)在非机动车关怀方面,同样遵循了尽快入地的原则,在小区出入口设置了地下出入库,减少了与机动车穿越流线的可能;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以不影响居民入户门厅前的观感为标准,并尽可能结合植物进行遮挡。

3)在设计社区会所时,考虑到该区域承载着这个社区的休闲、交流、活动等功能的公共休闲空间,所以在选址时充分考虑到其便捷性和通达性的要求,将其设置在整个社区的中心区域。

4)在小区中设置了连续的风雨连廊,一方面保证了居民平时的休憩停留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在雨天时,居民可以无伞回家的需求;从风雨到风语的变化是,连廊不仅仅是个通道,而且是一个与景观相结合的,促进邻里交流的空间。

5)为更贴心地给居民服务,我们提供了自助洗车的空间,考虑每100地面停车位提供一处可自助洗车停车位,尺度为3000mx6000m,提供给水排水设施自助洗车取水可考虑特殊取水阀门,须与物业联系缴纳一定的费用获取取水钥匙,保证物业成本回收。

从微观角度来看,人们越来越注重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和空间感,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乃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综合体现,景观设计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的人性化改善尤为重要。[2]作为华山新居小区居民交流、锻炼的主要载体,它不仅提供了传统的休闲公共空间,还提供了与现代生活步伐相同的人性化公共空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空间的核心——景观会客厅

“Garden模式”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公共空间,但日益发展的人类需求和个性的多样化,“Garden模式”远远满足不了当今人们的需求。于是我们借鉴室内休憩的空间,将其氛围营造于户外,通过配备特色的休闲座椅、吧台、户外蓝牙音箱,以及电源插座,再配上在当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Wi Fi,结合传统的绿化、构筑形式,营造出兼具空间、静谧、精致、质感、简约等特质的社区户外场所。使得单一的“Garden模式”转变为符合多元化需求的Garden+Park模式”。在景观会客厅的诸多构成元素中,我们格外注重对水元素的利用,本案中多处以小尺度的水景制造出满足人们亲水、近水天性的需求。

2)多功能场地

日益丰富的户外活动导致居民对社区环境功能的要求多种多样,而且户外空间活动形式亦不是一成不变,因此需要促进多种功能空间的有机融合。华山新居小区中不仅设置灵活可配的运动设施,满足多种体育活动的需求;还在场地周围配备了丰富立体的休息看台;并安装照明设施,为运动提供所需的全天候支持。

3)老少同乐

华山新居小区的老年活动空间和儿童或动空间相结合,让监护与锻炼一举两得。老年人活动空间不仅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更要防止大量人流与车辆的穿行,使老人拥有基本的安全感。[3]儿童活动区同样考虑到以上的问题。并设置了无障碍设计的设计使轮椅和儿童推车畅通无阻,同时贴心地设计了宽型防撞木木座椅同事可以作为婴儿护理台。多功能活动地则以铺装形式划分羽毛球场、篮球场、露天电影院和广场活动空间,既增加了场地的使用率,又大大节省了成本。

4)24H健程

针对华山新居小区的服务对象,居民的工作性质多元化,为了兼顾早晨和夜间爱好户外运动的人群,我们设计了24H兼顾居民室外锻炼的安全跑道夜航,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户外活动需求。

5)QR互动

华山新居小区与时俱进的设计想法,通过2处QR互动设计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处是QR互动水景,其原理是根据扫描二维码的次数,水景可以形成不同的喷水和水底灯光效果,儿童活动区内的喷水墙也可以由家长扫码来控制出水效果和出水时间。另一处是QR互动LED,其原理是根据扫毛二维码的次数,LED屏幕形成不同影响,与居民互动,不同功能的LED屏幕有不同的影像内容,比如:警示,提醒,邀请等影像。

总的来说,空间景观作为居住区居民生活、锻炼的重要场所,优良的空间规划是整个社区的骨骼,而细致入微的公共空间设计则是其中的重要节点。正确规划大空间,合理设计公共空间,使得这个社区处处体现着重在生活、重在实用、重在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黄晓鸾.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张爱研,高月秋.景观设计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人性化的改善明【J】.才智,2012(32):302—303.

[3]师睿.浅谈老龄化社会和居住区环境设计【J】.山西建筑,2004(15):9—10.

居住区空间景观研究 篇2

J OU RNAL OF H EFEI UN IV ERSIT Y OF TECHNOLO GY Vol.33No.6

J un.2010

收稿日期:2009206210;修改日期:2009208227 作者简介:何疏悦(1981-,女,安徽合肥人,南京林业大学讲师;唐晓岚(1968-,女,湖南辰溪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景观设计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安全性的改善 何疏悦, 唐晓岚, 季建乐, 赵晨洋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摘 要:文章综合分析了当前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特性以及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与景观安全性设计的关系,探讨了景观设计对于改善区域安全性所起的重要作用,简要概述了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有关安全性保障的交通、道路、儿童游戏空间及临近建筑的活动空间等,认为景观设计师应担负其所设计区域安全性保障的社会责任,具有人文关怀的景观设计是未来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景观设计;公共空间安全性;建筑高层化;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5060(20100620889204

Improvement of public space safety in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by landscape design H E Shu 2yue , TAN G Xiao 2lan , J I Jian 2le , ZHAO Chen 2yang(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and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al feat ures of p resident s and safety design of landscape are analyzed comp rehensively.The important role of land 2scape design in improving t he regional safety is discussed.A brief overview of t he involved issues in p ublic space design for residential areas is given including t ransportation ,traffic ,children’s play space ,event space near buildings.Landscape architec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regional safety and human 2oriented landscape design is t he only way o ut for f ut ure residential p ublic space design.K ey w ords :landscape design;security of p ublic space;high 2rising of building;social responsibility

在当前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很多规划

都忽略了设计与公共空间安全性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城市中优良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以及公众对其人文品质的关注度又充分说明了居住区公共空间安全的重要性。在研究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安全性的基本原则和衡量的基本标准都应该被予以特殊的考虑和关注。现代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生活 111 现状和问题

现代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具有多功能的社会意义,已不仅仅是为社区住户提供在闲暇时间散步、休息、健身的场所。社会交往、安全保障、儿童的社会环境生存教育等更多的潜在的城市功能,也在一个相对的独立体中以其独有的生存法则存在。但当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对秩序和功能性的追求已在不知不觉地毁坏着其丰富

多彩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空间被肢解,社区道路和预先设计好的活动空地在多数时间变成了无人理睬的空寂之地。这种现状导致损毁绿地和公共设施的案件频发,甚至人身伤害和道路交通事故也总是不断地出现。

这一切看似与规划初期的景观设计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甚至当这些安全性事故出现时,人们也不会将责难的目光投向这片区域建设时期的景观规划设计者。然而,正是因为这些社会“传统的观点”已经占领了公众的思想,一些艺术化的景观设计者们也就更加墨守成规地将他们图纸上美好 的社区花园环境,专制性地种植到一个又一个的城市空地中了。112 安全性

对于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安全性大致可以分成3类:①人们通常意识中的人身及财产的安全;②在人们与景观环境发生交互行为时,设施和环境所能提供的避免意外伤害的潜在安全性保障;③处于居住区环境内的公共设施遭人恶意损毁的比率。

有一种现象普遍存在,大量的“看起来很合理”的城市居住区或多或少存在着由于设计问题引发的安全性事故。在一个区域内,肯定会有一定数量的犯罪,罪犯也想方设法地找一个便于犯罪的地方。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城市住宅区确实能做到不给这种行为提供任何机会[1]。

众所周知,经常被使用的环境应是一个安全的区域,而很少有人涉足的地方就很可能是不安全的,尤其是在夜间。当户外环境总体质量好时,自发性户外活动的频率增加。社区的安全性随着这些活动行为的不间断地发生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那么如何提高人们自发性的社会活动行为?如何通过设计来提高社区户外环境的综合吸引力?本文通过分析住宅区环境中人们习惯性的户外活动模式,探究景观设计应该为居民的安全保障做出力所能及补充的方式。常见的行为模式

211 步 行

步行是一种交通类型,它为进入公共环境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方法。仅仅创造出让人们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2]。

步行需要空间的关怀,使人们不受阻碍和推搡、不太费神地自由行走是最基本的要求。住宅区的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一些细节情况,比如婴儿车、轮椅及购物小车等“带轮”的步行交通对空间和道路有着特殊的要求,而景观设计师所钟爱的有设计肌理的卵石、砂子、碎石等凹凸不平的路面,以及诸如精心设计出来仅仅是为了美观的一系列台阶,对于这些行走就会带来潜在的安全性威胁,而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这样的设计会成为阻碍人们出行的不利条件,对于那些行动困难的人更是如此。有潜在安全威胁的社区道路,如图1所示。这些细部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户外环境的评价,也在潜意识里限定了人们参与户外活动的频率。

图1 有潜在安全威胁的社区道路 212 孩子们的游戏

社区的户外空间中如果有孩子开始游戏,别的孩子就会受到启发出来参加游玩。附近开始有成年人驻足观望,场地周边的住宅窗口中也开始出现看热闹的眼睛,一个良好的社区居民由于自发性活动建立的公共安全监视网形成了,孩子们的活动在成年人的注视下进行,针对游戏中的孩子发生的犯罪事件得到了潜在的控制。

然而很多住宅区的现状是,最初的建筑和景观设计者没有意识到孩子在玩耍时需要多少成人在场才能确保其安全。孩子们喜欢瞎逛,而不是玩一些“被认可的游戏”。建造者希望用设计的手段干预、引导,把孩子们的嬉戏活动圈起来,设立固定的儿童游戏区,而孩子们却顽固地倾向于在充满活力和刺激的道路或者街边绿地甚至施工工地上玩耍[3]。住宅区景观设计需要真正关心孩子们的需要,塑造一个倾注着关怀的公共空间,吸引足够多的孩子和成年人逗留,帮助形成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公共社会责任感,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和人身安全才能得到最无微不至的安全性保障,如图2所示。

图2 社区道路

213 宜人的户外活动场所

一个安全性设计成功的城市居住社区的基本 098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3卷

原则是,人们在社区里身处陌生人群中时必须能感觉到人身安全,不会潜意识地感受到威胁,步行城市威尼斯的事故统计证明了这一点。威尼斯有许多运河,却几乎没有人溺死。由于运河上和两岸的高活动水平,当有事故发生时,总会有过路人或从窗户向外观望的人发现,从而得到及时的处理[4],如图3所示。一个区域,尤其是居住区,能让那里的居民自愿地使用并喜欢它,而且在正常的情况下,很少意识到他们在起着维护着社区安全的作用,那么这里的景观环境就是宜人且充满活力的。

图3 威尼斯街道的日常生活景象 3 改善的先决条件

311 住宅的建筑布局与安全性的关联

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相对于上个世纪更难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整体空间结构,这其中很多困扰都是源自城市建筑高层化的趋势。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赋予了高层建筑的可能性,于是就出现了由很多细长建筑散落布置在看似宽阔丰富的外部空间的社区[5]。事实上,在高层的建筑物中,只有最低的几层才可能跟地面上的活动产生有意义的接触。在3层和4层之间与地面接触的可能性已经显著降低,而5层以上的任何人和事不可能与地面活动产生联系。高层建筑狭长垂直的形态与周围的公共空间缺少足够的关联,人们和孩子们的地面活动无法吸引楼内居民的关注。缺少建筑立面互动的街道和空地也缺乏足够的趣味。因为人们看不见空间,他们就不会或者是

很少使用它。那些最初设计出来以供人们使用的户外空地就会因此而降低其应有的安全水平。

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住宅区中,要保持整体空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就必须使得高层建筑到低层建筑之间有相对清晰的空间转换。低平的建筑形态应对道路和邻近的公共空间,后退的高

层建筑形态配合开发的需求往城市上空继续发展。建筑被区分成不同的层面,以塑造地面层公

共空间的延续性,建筑可以结合需求扩大其裙房的占地面积,使公共空地和社区道路更加符合人性的尺度。整合过后的社区环境,变得立体而人性化,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安全秩序。312 景观设计者的社会责任认知

城市住宅区中人们各种合理而有效的户外活动内容都应尽可能得到精心的照顾,在环境中获得尊重和照顾的人反而会更加尊重和珍惜自己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的魅力在于通过艺术表现的手段将设计师的认知和社会责任感具体化,并将相关信息直接地传达给受众,获得积极和正面的回应。良好的社区公共环境能够满足民众的参与需求,同时又能唤醒民众被嘈杂的现代生活环境所淡化或遗忘的对自然的体验,使其从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启迪和升华,同时在最大限度上获得自身安全的保障。民众脑力、智力、体能及社会责任意识都应在与户外环境的交互中得到成长和升华[6]。获得改善的策略 411 设计原理

正是居住区中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

感受构成富有生机的户外生活,而单调枯燥的体验则会使看似精致合理的景观外环境死气沉沉。即使构筑物和植被的色彩再多,体形变化再丰富,也无济于事。所以,公共区域必须能够使得人们自愿留下来,对这个地方产生亲切感。唯有良好社会

认知感的景观设计能让成人在大部分时间里能够出现在地面公共空间里。当然,并不是说有良好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可以完全解决社区的安全性问题。要消除这些不安定的因素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通过环境设计来改善的社区内自发性安全监视是具有最低社会成本的安全性保障措施,同时也是最持久、受外界干扰最小的。总体来说,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是谦逊的,良好的景观设计为人们的社会性和娱乐性活动创造合适的物质条件,从而逐步把被忽视而受限制的人类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412 对汽车交通工具的限制

城市居住区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安全要求就是防止交通事故。正是危险和不安定的感觉,在特定的情形下对社区的公共空间的活力起着绝对性的影响。怀着对交通安全的恐惧,人们下意识地 98 第6期何疏悦,等:景观设计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安全性的改善 减少某些可有可无的户外行为,尤其对于孩子们,户外空间因缺失游戏中的儿童而丧失了其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分。即使是成年人,在一个充满交通不安定因素的环境下,出行也变得谨慎、快速、更具有目的性。例如,有的社区道路交通流量偏大, 如图4所示,人们的户外活动水平明显降低了。

图4 交通流量偏大的社区道路

通常情况下,汽车停放得离家门越远,这一区域就会有越多的活动产生,因为慢速交通意味着富于活力的社区。景观设计中采用开放式的交通,而不是将交通封闭于汽车之中,或隐匿于分散的交通系统以及地下通道和停车场中,还可以达到减少破坏公共设施和犯罪危险的积极效果。深圳一些新兴的住宅区开始把停车场安排在距住宅100~200m处,这对于改善公共交通是很有价值的。在这些社区,小区内道路上的行人和娱乐活动都有所增加,为社区平添了魅力,也为邻里之间经常性的、非正式的见面创造了条件。因为出入家门的交通是住宅区所有活动中最广泛的活动[7],所以有必要将尽可能多的其它活动与交通综合起来。对于走动的人群、游戏的儿童以及住宅附近进行各种活动的人来说,综合交通将会使不同活动相互启迪、相得益彰。

413 拯救和利用原有已成形的城市住宅区在当今的城市住宅区改造项目中,需要仔细研究将现有的住宅区空间结构融入统一而有序的空间组织的问题。即通过一

系列的空间组织,将新建的室外空间作为不同建筑与有序活动之间的联系。增建定向的步行空间,将不连续的空间片段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空间序列,强调由一个空间到下一个空间的活动和转换[8]。

良好的改建设计会给居民带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以塑造和维护城市社区的空间形态和对未来社会文化的行政管治,例如:通过强化建筑物边界、重建地面道路、加强步行道的联系等补救中央干道所造成的破坏,并修建通往各个景观节点的舒适步行道路来恢复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和关联性;重新设计一些交叉口,建立一种强烈的社区意识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建设新的公共设施、修整老旧建筑形式以及景观要素,鼓励使用者设计其生活环境。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将社区与社会结合而不是分离,将已形成的个人和公共的习惯融入新的生活模式中。这些积极的措施将大大地提升老社区的综合安全特性和良好的安全形象[9]。结束语

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在景观设计中应具有其本应拥有的崇高的地位。但当代中国功能主义的景观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景观、建筑对社区游戏活动、交往类型及聚会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潜在的影响,而更多地着眼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设计思想,寻常的具有活力的人性场所也往往被忽视。这种思想的结果就是社区的公共空间变得像壁画一样精美却没有人真正愿意去使用它。精心考虑使用者需求的细节设计会在日后的使用中最大程度地为社区的安全性做出人们意想不到的贡献,这也是景观设计师应有的社会责任。

[参 考 文 献] [1]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第2 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24-134.[2] 约翰・拉腾伯里.生长的建筑[M].蔡 红,译.北京:中国 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30-36.[3] 诺曼・K・布思,詹姆斯・E・希斯.独立式住宅环境景观 设计[M].彭晓烈,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35-140.[4] 王向荣,林 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2-96.[5]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 版社,2007:97-102.[6] 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朱 子瑜,张 播,鹿 勤,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42-58.[7] 韩国GROU P HAN事务所.住宅与公共景观设计[M].香

实,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10-126.[8] 朱利斯・Gy・法布士.土地利用规划:从全球到地方的挑

战[M].刘晓明,赵彩君,傅 凡,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67-179.[9] 富永让.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M].刘京梁,译.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45-149.(责任编辑 闫杏丽

298

居住区空间景观研究 篇3

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城市环境一样表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征。城市居住宅区景观在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三个层面上, 同城市环境景观、居住行为和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所以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1 合理配置功能

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生活品质的高低。人在居住环境中从事不同的活动, 这些不同的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环境设施, 满足环境景观的功能性要求。上班、上学的人群需要用最短的距离走出居住区, 所以交通型道路的设置要尽可能便捷而不迂回、绕远;休息、娱乐的人群需要有更多的空间便于交往, 所以庭院中的园路要曲折而有趣;随着汽车走进普通百姓家庭之后, 为了环境的安全性, 需要考虑人车分行的问题。随着我国人口向老龄化发展, 居住区内的一些主要景观, 如零售店、杂货店、小超市等应该设置在居民上下班出入方便的地方等等。

1.2 组织优美景观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像任何艺术创作一样, 也离不开美学上的基本原则, 必须满足形式美的规律和不同人群的审美情趣。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精神追求的不断加强, 人们需要美的的居住环境, 进而在其中产生自豪感、尊重与被尊重。中国的居住环境景观之美, 除了源于形式所产生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的直接感受外, 还更加重视深层之美。

1.3 贴近自然环境

居住环境景观设施在满足功能和美观要求的同时, 尤其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使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保护和利用环境地形、地貌、地物、水体、绿化等, 顺应地形、地貌各种自然生态条件。为了家园, 为了可持续发展, 人们开始寻找人与自然的协调方式。实际上与大自然的贴近也是人的本性, 贴近自然的居住环境创造, 应该充分利用山地、滨水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创造与众不同的住宅区环境景观。在整体上, 借用住宅小环境外的城市景观、远山、绿水等, 都有助于创造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的感受。

2 阳光嘉园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分析

阳光嘉园小区坐落于南京市黑墨营路东侧, 紫金山北侧, 处于紫金山、红山、玄武湖“两山一水”自然环境中。小区占地面积为10万m2, 绿化率为50%。小区中心设有大型游泳池、网球场, 大型荷花池景观, 东面为该中心区的主要游憩绿地, 入口处设有自然式叠水景观, 以鸢尾作为镶边材料, 叠水、木桥与列植的樱花, 预示了空间的可达性。起伏的地形让整个绿地景观更为丰富, 沿着樱花步道而上, 就到了整个绿地地势最高处, 一株高8m, 胸径20cm的桂花树颇具文化气息, 每逢秋时, 满树桂花飘香而来, 深受居民喜爱。该区域北面为疏林草地, 供人们游赏, 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 春季观花植物有:桃树、垂丝海棠、白玉兰、樱花等, 夏季观花植物有:紫薇、栀子花、月季等, 秋季以桂花为主, 冬季以梅花为主。常绿树种有广玉兰、香樟、枇杷、杜英等, 落叶树种以榉树为主。整个绿地空间结构丰富, 疏密有致, 层次分明, 季相明显。

该小区组团绿地总面积为1600m2, 呈东西向条状结构。南侧为4幢与6幢, 西面为7幢, 整个绿地功能分区明显, 东侧临近停车场, 选择了一些抗污染性强的树种, 以棕榈为基调, 形成了较好的群体景观效果。中间为服务半径10m的大型硬质广场, 广场设有坐凳、景墙、廊等小品设施, 沿着广场边缘地带种植了大量的低矮灌木, 以篱植形式为主, 植物选择为金叶女贞、红花继木、金边大叶黄杨。该区域的重要节点部位设置一长廊, 取名清风廊, 与低矮的海桐球相呼应。西侧以乔+小乔+草的配置模式, 突出自然式植物造景, 上层乔木采用常绿与落叶相结合的方式, 植物选择为合欢、桂花、杜英, 中层以紫叶李、紫薇、桃树为主, 下层铺设草坪。

3 当前居住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现状

通过对南京阳光嘉园小区的景观布置的实地查看及走访调查, 笔者发现当前居住小区的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存在些许问题:

3.1 居住区景观设计缺乏实用性

“绿地率”是我国进行居住区环境绿化质量评价最重要的指标, 近年来, 城市居住区绿地率普遍偏高, 超出了规范中的标准。但通过数据表面想象的居住区环境景观却与实际景观效果反差较大。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陷入华而不实的误区, 这样的景观表面气派, 实则缺乏实用价值, 难以体现“以人为本”。

3.2 不少作品生搬硬套引用模式, 未能因地制宜

在居住区绿化环境建设中, 许多开发商为了将绿化环境作为“卖点”, 互相攀比, 互相抄袭, 在设计中未能充分考虑环境景观的场所特征, 导致居住区环境绿化“变昧”, 这主要体现在有些开发商一味地迎合人们“回归自然”的亲水心理, 在一些不该挖湖的地段营造所谓的“湿地景观”、“溪流景观”, 生搬硬套, 而不去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 缺乏对周边环境的考虑, 使营造出来的景观不伦不类, 失去了光彩。

3.3 重视整体规划, 细节考虑不周, 缺乏亲切感

植物配置是环境绿化建设中一个重要设计内容, 大到整体质量, 小到一棵树的位置都需要设计者的反复推敲, 同时, 居住区立地条件又较为复杂, 地下管线分布密集, 住宅区又趋于大型化, 这些均为居住区绿化建设与管理带来了难题, 若处理不好这些细节, 将会影响小区的整体效果。一些居住区绿地在整体应用形式上无疑是较为成功的, 但在一些重要的细节部位, 却未能充分考虑, 结果是既影响了整体景观效果, 同时, 人们也感受不到家园的温馨。另一方面, 景观设计师与施工的严重脱节, 使一些复杂的地形、山石、水体以及植物配置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 居住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建议

4.1 小区的景观设计需注重经济实用性

经济适用的设计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因地制宜, 巧于因借。居民小区绿化一般是在建筑、道路以及附属设施完成以后进行的, 由于受到建筑、道路、各种管线等条件的制约, 绿地条块较多, 缺少连贯性和整体性, 土壤条件差, 场地不平整等。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地形地貌构筑园林景观, 如利用小区建设后的低洼空地做个小水面:在无法种植的绿地空间做雕塑、汀步、活动场地或堆砌假山, 在有地下井盖的地方树立宣传栏、报栏等。

4.2 小区的景观设计应强调以人为本

居住小区的绿化要首先要以人为本, 人、建筑、绿地有机融合,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 营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一些新建小区中, 用大面积的草坪、色块、形式各异的雕塑、喷泉等, 来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 营造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以人为本并非一味地迎台人们的趣味, 过分地追求视觉效果而不考虑景观的实用性, 更重要的是绿地景观的内涵、层次和品味符合人的需求。

4.3 小区的景观设计应强调美感和生态型

美观的原则美观就是外形好看、漂亮, 它是小区绿化景观的一个基本要求。首先是绿地的整体美, 植物与建筑之问, 植物与建筑小品之间, 不同植物之间搭配得当, 和谐自然, 浑然一体, 整体性强。其次是形体美, 利用各种植物的姿态、叶形等, 通过树木的个体和群体表现出来。孤植的树木外型要美观太方, 群植的树木之间搭配要一致。如常选用雪松作为主景树, 种植在草坪中心, 尽显其自然潇洒的姿态, 选用黑松或女贞成片种植于绿地一角, 体现其群体美。三是色彩美, 利用各种植物的叶、花、果等, 合理配置, 体现植物的层次感、色彩变化和季相变化, 如汇统花园, 大量应用模纹色块, 营造的植物景观色彩艳丽, 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另外, 相间种植不同时期开花植物, 能够延长花期, 使小区绿地鲜花不断, 美景长存, 如榆叶梅和碧桃、月季和紫薇的搭配应用。

摘要:概述了城市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以南京阳光嘉园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为例, 简述了该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特点。探讨了当前居住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现状。从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人文性、美感及生态性等角度对居住小区中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居住小区,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卢丽琴.浅析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J].山西建筑, 2007, (19) :24-26.

[2]彭慕海, 王霞.北方居住区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J].辽宁林业科技, 2003, (3) :31-32.

[3]仇元峰, 冯海翔.浅谈居住区绿化的误区[J].技术与市场 (园林工程) , 2005, (6) :35-37.

[4]申立群, 陆世光.刍议居住区环境园林化建设[J].北方园艺, 2000, (2) :5-7.

[5]石焱.上海市居住区绿化现状的分析及建议[J].上海建设科技, 2001, (6) :17-20.

[6]宋丽华, 曹兵, 何嘉, 刘志荣.银川市宁华园、燕鸽湖基地居住区绿化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防护林科技, 2001, (4) :19-22.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篇4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以德州市武城县李古寺社区为例

作者:XXXXXXXXXXXXXXX指导教师:XXXXXXXXXXX 摘 要: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作为生态环境规划的一个方向,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对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根据德州市武城县李古寺社区规划实例,对该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中植被选择、不同环境下绿化景观设计及各种时空下植物组合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对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为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以及建立资源利用合理和生态持续协调的农村居住区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农村;居住区;景观规划;德州市;李古寺

自2006年党中央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社区规划成为城乡规划、村庄建设的新课题。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对于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避免重复出现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生态缺失问题,更好的实现新农村居住区景观生态化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及挖掘农村景观的特质,给农村居民创造一个宜人、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绿化景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建设为例,主要就规划思想理念、规划目标、总体布局构思等内容作初步探索,以期为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建设提供参考。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概述

1.1 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内涵

农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是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1]。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是农村景观与其他景观的根本区别[2]。绿化景观是对原有景观资源重新组合的结果,具有整体性和异质性的特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居住区中的主要廊道系统是道路景观系统(包括道路系统、沿路绿化带和沿路排水系统)。廊道理论对社区绿地系统绿廊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为道路、滨河等线状地带绿地形式、树种选择、线与面的生态制约与支持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3)基底 在景观要素中基底是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要素。基底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或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居住区景观中的基底主要指居住区的开放空间及绿地系统。对居住区绿地系统的布局,最经常的提法就是点、线、面相结合[4]。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2.1 项目概况

李古寺社区位于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驻地西南。该社区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输水干线六五河东岸,也是陈公堤百里林果长廊南部起点。靠近105国道和镇政府驻地,紧靠乡镇主干道,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条件良好。社区建设前,李古寺社区辖东李古寺西和李古寺2个村民小组,李古寺社区现有村落总占地面积800亩,耕地面积3126.75亩。2009年总人口1674人。规划前,没有村级的公共活动场所,文化、体育、商业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村民建房随意性较大,材料、形式繁多,没有形成整体、统一的村庄特征;村庄缺乏特色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2010年,根据当地的区位交通条件、自然文化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方式等实际情况,原东、西李古寺两个村落合并建立新社区,规划选址为西李古寺村北侧。根据国家、省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及李古寺社区现状用地情况与未来发展,新社区建设规划确定社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居住人口1800人。

2.2 规划构思

2.2.1展现独特乡村景观。通过对地形、建筑、道路、水体、植物、气候以及其它景观元素的合理组织,注重体现李古寺社区的文化氛围与特色,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充分运用花草、树木、水、石、木等自然景观元素,以赋予乡村社区特有的自然的生机与活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基质组成的镶嵌体。在居住区景观中,农田为基质,林带为廊道,两者相间并重复出现呈网状结构,斑块的空间格局的变化构成了斑块动态,斑块动态影响着系统的整体功能,最终影响农业景观的整体效益。因此,绿化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这就要求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战略和人口问题,还要进行规划方案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1][8]。

2.4 规划法规和技术标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居住区建设条例,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及技术导则》(2001)、《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修改稿)(200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2004)、《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部分)》(2003)等。这一系列的规划规范、法规和村镇建设技术标准,也是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的基本法规和主要技术标准。

根据德州市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村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李古寺社区产业优势和地域文化,社区绿化景观规划主要指标见表1。

表1 绿化系统指标

指标名称

指标说明

居住区绿地率 ≥35% 绿地覆盖率 ≥60%

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60m/人 道路绿化普及率 100% 居住区边界绿化防护带 居住区与区域景观之间设置15米的防护绿带

以本地树种为主(国槐、白蜡、旱柳、西府海棠、香椿、柏、大树种的选择

叶黄杨、小叶黄杨等)。

以植物群落为主,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多种植物配置形式。速生与生长缓慢树种比例控制在6:4,常绿乔木与落叶乔配置类型

木种植数量的比例控制在1:4~5,乔、灌木的种植面积和非林下地被植物种植面积的比例控制在7:3。

乔木距建筑物5米以上,灌木距离建筑物1.5米以上,乔灌木远植物的配置位置

离地下管网0.5-2米

乔木量≥40株/公顷绿地,复层种植占绿地面积≥30%,木本植物种植丰度

种类≥20种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2.5 规划内容

该社区绿化景观规划主要景观结构概况为“一环、一带、一轴、一广场”(图1)。“一环”指社区外环路绿化带;“一带”指东西向的水道及滨水绿带;“一轴”指东西向的跨区城镇道路绿化带;“一广场”指社区服务中心广场绿化景观。除了以上带状和块状的绿地之外,还设置了多处景观节点,如休闲公园和组团中心等等。这些绿地同宅间道旁绿地一起,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的完整的景观绿化体系,并构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景观格局,景观典型植物(表2)反映新时期平原地区乡居的地域特色。

(1)“一环”绿化景观 在社区外环路布置绿化带,形成村庄绿色保护屏障,发挥其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营造宁静、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并且作为边界过渡带,实现居住区景观与农业景观自然过渡,使居住区内的绿化、水体等自然生态要素与农村系统的自然生态要素相互联系,有机融合,更好发挥其生态功能。在绿化带中选用滞尘、杀菌、减噪、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显著且生长快、经济效益明显且宜管理的树种(如速生杨),并在群落结构上保持优化,从而形成绿树环翠的优美环境。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共绿地有更好的阳光,更好的共享性和更好的尺度,也更有利于村民的活动。同时结合当地主要树种选用植物,充分尊重场地内的现状植被条件,尽量减少人为景观。

居住区主要道路绿化以遮荫为主,次要道路、游步道以美化为主。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沿道路布置公共绿地,以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全面绿化系统,以高绿地率来达到宜人的生活休憩环境。道路两侧绿地布置要做到灌木和乔木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结合,高干植物与低矮植物相结合,体现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空间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结语

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是为了给乡村居民创造一个宜人、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村居住区人居环境治理,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绿化景观规划建设中,要以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按照国家相关规划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对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实践的研究,针对农村社区这一特殊环境和特殊人群,提出了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的的方法,指出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要立足乡村景观基础,与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融合,创造富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自然而生态、亲切宜人的绿色居住空间环境。

(2)要合理有效利用好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观,进行景观重建与生态修复,建立一专多能的绿化景观。

居住区户外空间植物景观营建 篇5

居住区植物景观是小区优美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展现空间多样化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今, 居住区植物景观营建的发展仍较为薄弱, 植物景观对于空间环境的贡献被忽视。结合多种环境因素, 考虑交流空间的特点, 合理营建植物景观, 促进居民交流空间的构筑尤为重要。

2 交流空间植物景观营建原则及影响要素

2.1 营建原则

(1) 以人为本。是植物景观营建的基本原则, 充分尊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需求。 (2) 优化种植结构, 坚持整体性原则。加强植物组团和群落的配植, 兼顾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实现多方面协调发展。 (3) 适地种树。结合地域性与社会性, 营造特色居住区景观。植物景观的营造不但要考虑植物生长需要的环境, 同时要考虑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及人们的生活习惯, 通过营造交流空间景观, 展示社会文化, 促进交流。 (4) 充分考虑景观生态性与观赏性、经济性, 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2.2 影响要素

(1) 环境因素。植物景观与建筑景观、道路景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共同承载人们在交流空间内的活动。 (2) 需求因素。人是交流空间的使用者, 心理上要求包括自然舒适的景观环境和自我安全感的实现。交流行为主要体现为休闲娱乐行为和邻里交流行为。

3 交流空间中植物景观现状特点

居住区交流空间规模不同, 形式丰富;交流空间功能不全面;植物种类的选择方面, 植物地域性不足;植物组合简单, 轻视视觉观赏角度, 品种单一, 忽视物种的多样性;景观维护存在问题, 养护不到位, 景观效果及功能发挥受到影响。

4 植物景观的营建措施

4.1 建造功能合理的景观空间

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于活动空间的需求不同, 按照年龄段的划分, 可将人群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儿童。植物景观的营建要考虑各类人群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

4.2 通过植物景观创造空间、界定空间

当今作为边界作用的植物景观, 多倾向于半开敞式的类型, 整齐的植物组成清晰的空间边界, 方便人们进出, 同时为人们提供可以停留的交流场所。乔木和灌木都是界定空间的主要植物。明确的边界环境, 在保证空间完整的同时构筑适合人们需求的安全空间。在交流空间的周边, 利用植物的形态、高度和植物之间的组合创造出不同类型的空间, 通过不同植物的高度、冠幅, 可以体现各空间的安全感和私密程度。

4.3 利用植物景观柔化硬质环境

即使是暖色调的硬质环境, 也会给人生硬的感觉。植物姿态优美, 不同形式的组合, 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植物具有形体美和丰富的质感, 柔和且变化颇多, 自由圆润的林缘线给人流畅的感觉, 整齐排列的树种则会强调整体的序列感、整体性。通过植物的特性展示和植物的多重组合, 能够使交流空间更具有生气。

4.4 结合地形, 营造植物景观视觉焦点

配植线形的植物组合, 通过线形的延伸, 引导居民的注意力, 能够形成对居民意识的导向性。利用植物的色彩等多重景观特性, 配合地形高差的变化, 强调交流空间的特征。植物的景观效果通常通过组团来实现。植物组团拥有不同的品种和多层次的构成, 不同的植物组团、季相变化、林冠线、林缘线, 使植物景观成为视觉的焦点, 具有醒目特色的植物组团, 能够取代硬质小品, 成为标志性景观, 增加空间可识别性。

4.5 地域性植物种类的选择

作为一种环境整合手段, 植物景观的营建在相当程度上起到突出展现地域人文风貌的作用, 对于展现人文环境、烘托场所精神有着积极作用。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特性, 突出色叶树种、开花树种的种植, 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特色植物组合。同时, 充分考虑绿地生态效益和物种多样性, 植物品种适地选择, 营建优美丰富的植物景观。

5 结论与讨论

构筑居住区交流空间的植物景观, 通过对现状资源的筛选、浓缩并且提炼, 营造特色的文化景观。营造交流空间时, 结合人文环境的基调, 根据既定基调营建有代表性的植物景观。加强交流空间细节的设计, 从空间的色彩、尺度、完善功能出发, 合理地进行植物配置,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通过植物景观的营建, 充分发挥小区交流空间的凝聚力, 感受空间私密感、安全感, 体现空间荣誉感。这是维护和谐居住氛围与友善互助良好邻里关系的前提, 是植物景观努力改善的方向。

摘要:分析已建成居住区内交流空间植物景观特点, 从影响居住区空间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入手, 分析人对环境的需求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 探讨人性化的交流空间中植物景观如何营建。

关键词:居住区,交流空间,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丹麦]杨·盖尔著, 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居住区休闲空间健康景观设计 篇6

1 健康景观内涵

本文在“健康城市”的基础上, 提出“健康景观”的概念:所谓“健康景观”是指能够对人的健康和康复产生有益影响、促进人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的景观;其类型除医疗保健中心和健康住区的附属景观环境, 也包括日常工作、学习、休闲中使用的城市景观, 即基于健康理念的景观没计。

健康景观设计包括三个方面:健康生态环境、使用者生理和心理健康、社会环境健康, 即健康景观“三元素”。三元素相互影响制约:心理不健康必定引起生理不健康, 长期的生理不健康也会引起心理不健康;不健康的环境同样很难产生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城市理论认为, 健康不仅取决于医学因素, 更多取决于广泛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健康概念不是单纯的医疗方面的问题, 而是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问题。[2]

2 健康景观设计原则

2.1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居住休闲空间的景观设计要进行科学的生态规划设计, 不违背生态保护理念, 不对环境进行过度开发, 保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创造健康的生态环境。

健康生态环境包括自然因素的保护和利用、人工干扰因素的再创造。综合起来有: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绿化、水环境、空气环境及其他因素。健康的生态环境为休闲创造了舒适的自然环境, 满足人们在生理方面的需求, 如适宜的气候、合理的照明、宁静的气氛等。

2.2 生理适应性原则

休闲空间景观建设要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增加使用者从生理上接近自然的机会, 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觉的环境体验:视觉上———种植层次丰富的植物, 乔灌草合理配置, 获得良好的视觉感受;听觉上———风声、喷泉声、鸟鸣声;嗅觉上———种植芳香植物, 如桅子花、米兰、蜡梅、月季等;[3]动觉及触觉———设置健康按摩步道、汀步, 材质感不同的休闲设施。当然, 为保证居民生理的健康还须重视污水和中水处理、环境卫生维护等方面。

2.3 心理适应性原则

心理、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是人与社会环境的良好平衡状态。设计应从健康理念出发关注居民的心理需求, 营造私密 (公共) 层次不同的空间。在使用者与环境要素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使休闲空间充满生机和活力。创造公共休闲空间的同时要关注私密性, 为个体独处提供小尺度的休闲空间, 可静坐凝思、休憩。私密性的满足让居民对空间有控制感而缓解心理压力, 休闲活动不受他人干扰, 创造良好的休闲氛围。

2.4 行为适应性原则

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具有不同的休闲爱好, 对休闲空间的内容要求也不同。居住区的休闲空间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中青年人的积极交流、老年人的养老生活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景观设计应根据各个人群的行为特征, 满足符合不同年龄、能力人活动的需求, 提高使用者对景观的参与性, 营造具有吸引力的休闲空间。

2.5 社会适应性原则

居住区休闲空间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 更是一个社会环境。休闲环境设计应将人作为社会的一员, 把个人需求与社会存在紧密联系起来, 采取相应的对策。休闲空间应为居民提供如下社会功能: (1) 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互助; (2) 提供感情上和思想上的交流 (3) 提供行为上和道德上的约束 (4) 提供休闲、健身保健等设施。休闲空间的环境要满足社会环境的健康性, 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景观环境。为居民提供多层次的交往空间, 达到交往维系、和睦邻里的目的, 满足居民的社会性需求。

3 结语

健康景观设计以人为中心, 从使用者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出发, 建立适合休闲的、对人性体现关怀的、对生态环境产生有益影响的健康景观。把健康理念引入景观设计将成为未来景观设计的一大趋势。

摘要:居住区内的休闲空间与居民日常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营造健康的休闲环境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健康景观的内涵, 从三方面讨论了健康景观设计原则, 为人们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健康景观,休闲空间,住区

参考文献

[1]郭峥.从“健康住宅”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2005:1[1]郭峥.从“健康住宅”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2005:1

[2]许世雨.台湾地区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之营造[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6 (2) :23-32.[2]许世雨.台湾地区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之营造[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6 (2) :23-32.

城市居住空间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篇7

1.1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 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城市为目标, 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 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1.2 生态设计

关于生态设计的定义, 西蒙·范·迪·瑞恩 (Sim·Van·der·Ryn) 和期图亚特·考 (Stuart·Cown) (1996) 是这样界定的,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城市生态设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绿化设计, 而是要增强其对城市生态健康发展的作用, 城市绿化已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给人以多样化的生态体验, 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2 居住环境生态设计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 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 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 为此, 居住环境园林景观设计, 应该尊重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调控城市居住空间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系统内部物流、能流的利用效率, 完善居住环境的生态调控功能。

2.2 生态功能原则

居住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受城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等, 都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心情。居住环境侧重环境污染的防护与治理, 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居住区主要问题, 实现绿地生态功能净化, 是十分必要的内容。

2.3 循环再生与节能原则

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两者紧密联系, 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 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 周而复始的循环, 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3 居住环境生态设计方法

3.1 生态区位和生态要素调查

把居住空间绿地,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 去充分考虑其在城市环境中的区位关系、功能定位和景观特征, 其次才是具体的生态设计。充分了解和掌握居住环境设计区域内的生态要素, 是对生态区位关系的进步一探查, 尊重原有环境, 也是做好生态设计的前提。

3.2 污染评估与对策分析

居住区美好环境的建设要依靠生态防护和生态治理的方法。对小区周围的主要污染源进行调查, 进而推出相应的隔离防护设计方案。例如, 就城市垃圾污染问题, 可实行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就城市噪声污染问题, 可大幅度提高住宅空间延道路边线的的绿化覆盖率, 营造绿植隔离带, 积级推广垂直绿化等。

3.3 空间拓展与低碳资源利用

为增加居住空间绿量, 应扩展城市绿地空间, 积级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 根据所在区域自然环境, 也可实施底部架空设计, 有效的扩大绿地面积的同时, 使得园林景观具有更好的连通性, 不阻断能流、物流的循环, 减少割裂的斑块的产生。

当今的生态住宅小区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提倡节约环保理念, 实现低碳节能的生态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 应进行周密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建造材料应尽量应用本地材料, 注重废弃建造材料的循环利用;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综合体系, 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雨水系统、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系统、景观水体系统、绿化用水系统等;植物造景应体现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和空间多样性, 强调绿地的空间布局与植物配置必须按照生态学的要求, 形成城市各区域之间绿地的自然分异, 实现绿地的自我更新。

4 结论

生态住宅小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生态学为基础、设计、组织住宅内外空间的资源, 尽可能地达到小区内外之间的平衡和循环使用, 从而最少量地使用资源、能源, 减少对环境的冲击, 营造自然和谐, 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城市居住空间的生态化设计道路, 既是小区内部园林景观建造的需求, 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以城市区域分析为背景, 以小区景观建设为核心, 利用生态理念和生态处理手法, 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 充分发挥每个生态要素的功能作用, 才能切实实现居住空间的持续更新的园林景观。

摘要:本文立足城市居住空间生态景观的建设需要, 从城市生态的角度出发, 探讨城市居住环境生态设计原则和方法, 指出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核心是资源的优化利用和景观的持续发展与自我更新。

关键词:城市生态,居住空间,生态设计

参考文献

居住区空间景观研究 篇8

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社会发展正从满足温饱过渡到舒适生活,人们需要更有品质的生活享受。高层住宅通过提高建筑容积率和降低建筑密度的方式,在充分发挥土地价值同时,获得较大的绿化居住环境,成为在现有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下提高居住品质的一种理想途径。

1 传统多层住区环境的“软肋”

在计划供应、福利分房的时代,人们只要求有得住,不可能要求住得好,何谈景观、视线、居住环境质量等问题。所以,多层住宅适应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成为中国城市住宅的基本词汇,构成千篇一律的城市住区形象模式。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居民有了一定的消费实力,对居住质量要求更高,同时工程技术、设备与材料也有了更大范围和更高标准的选择余地,此时,多层住区尤其在环境方面的“软肋”日益凸显,成为催生住宅高层化的重要原因。

1.1 绿地是片段和割裂的

由于开发密度的限制,多层住宅的绿地率勉强能达到25%的临界线。有限的绿地在实际使用中还被建筑物、车行道路等切割成条条块块。绿化空间被挤压成片断,零碎不堪。(如图1)

1.2 绿地均好性不平衡

多层住区由于受住宅间距限制,只能通过集中的公共绿地来满足住户对景观与户外活动功能的需求,这样就造成邻近公共绿地的住户可以早晚欣赏到这绿地美景,而其它远离绿地的业主,不能真正的享受的差异性。特别是在公共绿地设施使用上,有些远距离的住宅楼使用非常不便。(如图1)1.3私家车剧增的二次破坏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多层住区由于受用地的限制,无法解决大规模停车的问题,往往出现在休息日,整个住区变成停车场的现象。而为了解决停车难问题,又以牺牲绿化景观带为代价。

2 高层化住区的“利器”

高层住宅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应运而生。它很好的解决了人们对高容积率住房和高品质环境的双重需求,通过有效的设计手段,弥补节地与高产,集约与共享等之间的诸多矛盾,成为当今高层住区设计中最值得探索的问题。

2.1 垂直发展,减少建筑占地面积,增加绿地空间

住宅的高度增大,建筑占地面积相对多层大大减少,一般高层住宅的绿地率都能达到35%以上。同时建筑楼间距加大,其宅前绿地面积大于多层住区,使得绿化空间大有可为,两三幢高层建筑就可以拥有一处组团绿地。

2.2 地下空间的开发,解决了停车的问题,也减少了机动车对整体居住区的影响

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走立体开发的道路,科学和适度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可把一部分对阳光、温度、环境要求不高的小区功能,放入地下。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又可使各种车辆的停放管理科学化、集中化,能避免多层住区内车辆摆放杂乱无章、管理混乱的局面,使小区整洁、安静、郁郁葱葱,充满安详、融和的生活气息。

2.3 建筑楼间距增大和底层架空,更利于采光通风

高层住区可获得较大的楼间距和实现底层架空,从而提供了更好的采光和通风,住区环境大大改善。同时,在景观塑造上也可以使用一些地形处理和大规格的植物品种,使得竖向设计上可以更加丰富,而不必像多层住区担心对建筑物的遮挡。

3 高层住区景观空间理想图示

人类的理想景观深藏于内心深处,它与现实的景观追求和偏好有着一定的距离,它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指导着人们的选择、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空间的景观结构。从漫天飞舞的房产楼书上,充斥着的“花园”、“步移景换,户户有景”的字眼折射出民众对理想的居住景观孜孜以求。高层建筑摆脱了以前多层住区的诸多限制,通过有效的设计手段逐渐接近理想的景观需求,以下是对景观空间营造的几点探索。

3.1“破”与“立”

多层住区布置多成兵营状,是刻板的形象,而高层住区的布置打破多层住区以公共绿地与宅间绿地结合的层级制的设计,空间布局更加自由、流动,形成相互融合的整体式的景观空间,在这个整合的景观空间中,绿地是开放的,边界是模糊的;多层住区由于用地所限,建筑和环境是挤压的状态,绿地被建筑挤压的苟延残喘,零碎不堪,而高层住区突破多层住宅以建筑为界面围合、以绿地围绕建筑的模式,这种方式反之,使得建筑坐落花园之中;同时强调组团绿地均好性与空间亲切感,建筑与环境拥抱的状态,友好,自然和谐(如图2)。

归根结底,这不是量变的问题,而是景观空间规划思路的转变——从建筑群中点缀景观走向景观中合理布局建筑。

3.2“行”与“停”

众所周知,多层住区以建筑与道路网构建层级分明的枝状空间结构,道路层级序列清晰,与建筑环环相扣,它的优点是空间次序分明,缺点是人车混行,相互干扰。高层建筑突破空间的层级制,建筑与道路的图底关系单纯,之间的咬合关系并不精准,建筑、道路、景观呈现隐形、含糊、复杂的空间结构。

其在“行”方面有很多更优的选择,更优的“行”进方案与停驻点结合的思想,将使我们塑造出更加自然和谐的环境。

3.2.1更加彻底的人车分流。

地下停车空间的开发,住区的机动车车行路线和地下空间直接接驳,一些高层住区实现了车至入口即下地下车库的要求,整个社区内全部的无车化,而满足消防需要的通道全部隐藏于绿化景观之中。

3.2.2步行系统与停驻点。

现代高层住区隐形消防车道形成内部的主要步行干线,建筑作为最关键的停驻点,步行主干线不需要考虑正常情况下的机动车行,可以委婉曲折,形成步移景异,而建筑在行进的线路上若隐若现,达到混沌自然的美学效果(如图3)。

3.3“游”与“憩”

高层住区空间间距开阔,绿地内形成丰富多彩的园路系统与游憩点,是高层住区特有的景象,可以与一般的公园绿地媲美。很多高端地产项目,如星河湾等,在景点设计上,精雕细刻,无所不用之极,以至被诟病“过度设计”。但是合理的通过规划二级、三级园路,组织景点,增加了大型组团绿地景观丰富度。相对于多层住区的空间限制,除了公共绿地,其他边角地是无景可造,高层区应将多重景点设计与复杂的园路系统控制在合适的限度范围内。这样既可以满足居民休憩的功能,又具有让人愉悦的景观体验(如图4)。

3.4“平”与“坡”

现代高层住区都伴随大面积的地下空间开发,地下空间解救了地上空间,但大面积的地下空间开发,带来绿化种植覆土的问题。通过对竖向空间的设计,形成坡度效果的特色。具体做法是;内部环路与园路紧贴地下结构顶板,以路为中心,向两侧有节奏的起坡,最终形成绿谷的景观效果(如图5)。这样既解决了绿化种植、排水引导的问题,又形成了丰富的竖向景观空间。

3.5“上”与“下”

现代高层住区往往都是立体开发:底层架空,地下开挖,有些是一层架空。这种上中下之间的落差,设置一系列景观节点或元素,并将其串联起来,构成多层次的立体观景效果。现在设计的手法很多样,可以是上下高低起伏变化的地形或山石堆叠,也可以使用自然变化的水景,或植被配置的变化设计。(如图6)所示,通过跌水,山石,绿化等元素,形成地下天井与地面组团绿地有机融合的景观。

4 结语

城市的发展和多种功能需求孕育了高层居住区,其景观空间突破了传统多层住区那种限制,与居民生活相渗透,容纳更丰富的功能,塑造了更具特色的景观体验。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上几点对景观空间营造探索只是我们对理想居住景观追求的一个脚印。随着社会的前进,将会涌现更多新的理念、方法、实践,推动人类在理想居住景观方向上的前进步伐。

摘要:高层化是当前城市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通过多层住区与高层住区的多方比较,探析高层化住区空间环境的特点。本文重点从空间布局、道路组织、游线与景点的贯穿、竖向空间的变化以及立体空间的塑造等方面阐述了高层住区景观空间营造的设计可能性。通过理性经验总结,给予实践工作以借鉴和依据。

关键词:高层住区,景观空间,造景

参考文献

[1]赵衡宇.高层低密度住区环境设计研究[J].浙江大学.2007(10)

[2]杨芳绒,何知秋.地下车库对住区景观建设的影响及防控对策一以郑州市紫荆尚都小区为例[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12)

[3]翁奕城.上海高层住区环境的优化[J].城市管理,2005(5)

居住区空间景观研究 篇9

关键词:居住空间,景观设计,古典园林

1 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

1.1 追求神韵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山水植被为基本要素, 其中, 以自然的山水为根本, 植物为点缀。但并不是简单按比例仿制这些景观要素的自然形态, 而是人为的加工、调整、剪裁、结合, 以追求“一峰山太华千岳, 一勺水江湖万里”的神韵境界。

1.2 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 而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在于其所创造的美妙意境, 这也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1.3 建筑与美学的结合

园林艺术起源于先秦, 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将物质生活条件同对自然环境的精神审美结合起来。在自然生态环境中, 开始大量修建行宫别苑和亭台水榭, 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和积累, 人工修建的亭台楼阁把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修饰的更具民族色彩和民族精神, 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2 古典造园艺术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2.1 灵感源泉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感源泉, 其设计思想更是当代园林艺术的理论基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风景式园林设计的典范, 是设计师和工匠在特定的空间内, 经过精心设计, 运用高超造园手段, 将建筑和山、水、植被等加以配置组合, 形成源于自然环境, 又高于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 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2.2 文化传承

园林景观设计师必须对国内优秀的风景园林景观案例加以深入研究, 挖掘出富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景观元素加以运用, 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味道”的风景园林景观作品。园林景观艺术是直观体验性艺术, 观赏者无需接受专门的培训, 就可以感受到园林景观的形式美。同时, 这种直观艺术受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 可以使观赏者耳濡目染的感受到当时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3 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常见问题

3.1 不尊重自然环境

许多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对景观的功能性考虑不足, 注重表现外表的美观。某些开发商为了追求表面的气势和美观效果, 达到增加成交量的目的, 不惜重金做面子活, 为此增加了成本, 加重了购房者的资金支出, 也使得后期的物业管理面临巨大考验。

3.2 缺乏神韵

现代居民小区已经成为居民, 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 因此, 设置的休闲活动空间充足, 有健身区、儿童游乐场地、休闲步道等, 这些空间普遍尺度较大, 且多以铺装为主, 相对缺乏可供好友休闲小憩的私密空间。

3.3 施工时间短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很多传统建造技术已经被机器化大生产式的快速施工技术所淘汰, 当代施工者往往依靠现代技术手段, 使得传统建造技术开始失传, 其精髓更难以再现。现代居住小区中经常可以看到其它建筑材料仿制木材建成的亭台水榭, 虽然形似, 却没有了木材的生动, 传统工艺的风采不复存在。

4 传统造园艺术对现代居住区的影响

4.1 理解古典园林的内涵

要设计具有中国元素的居住区景观设计, 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改变, 不能完全依赖新技术、新材料, 更不能对现代西方园林的成功典范照搬照抄, 要学习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艺术的造园理念和设计手法。

4.2 尊重自然原则

大自然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因此,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遵从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和谐。尊重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化的核心精髓, 采用尊重生态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 以自然景致为主, 强调设计师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化的表现。

4.3 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依山林而建, 通过借景、比喻等方法将园内景观和周围自然生态结合起来, 同时, 也可以起到延展空间的作用, 使各个区域之间相互连接、渗透, 彼此呼应, 形成一个整体。现代景观设计也要求设计师将视域作为设计范围, 以地平线为空间参照, 突出与本地区景观的融合。这与古典造园手法中追求无限想象的外延空间理念是一致的。

5 结语

在新的社会生产环境下, 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支撑下, 要实现新的功能要求, 应当着力学习, 继承古典园林的精妙, 而不是简单的对形式进行模仿, 更不是用简单的工艺手段, 制作简化的经典元素。这样不仅是对创造力的约束, 也是对古典园林形式的人为视觉混淆, 对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损害。

参考文献

上一篇:策划活动会展展示设计下一篇:逻辑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