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精选12篇)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篇1
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 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居住的同时进行园林绿化, 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个人觉得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有几个方面应该进行重点的把握。
1 注重生态性
景观设计应尽量与自然相贴近, 要尽量保持原生态。多用绿色植物, 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宜少而精。在绿色植物的选用上要尽量考虑选用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改善环境功能的品种。
强调以绿为主, 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 以绿为主是居住区绿化的着眼点。事实上, 乔木下面有灌木, 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 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 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 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 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 起到点景的作用。以绿为主的另一层含义是居住区的园林绿化不仅要平面化, 而且要立体化。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 可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 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效果, 从而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
2 注重因地制宜, 观赏性和实用性结合
要尊重现有的地质环境, 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貌特征进行规划设计, 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效结合, 形成个性化和特色景观。居住区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 布置文化娱乐设施, 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 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
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地理条件的合理利用, 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 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 降低维护成本, 而且显得朴实无华, 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 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 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 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 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 力争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3 强调人性化设计
如今, 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 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一般情况下, 绿化面积不少于建筑面积的30%。好一点的要达到50%以上, 并要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和统一。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 特别要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 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 步移景异的效果。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 因此, 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 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 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 老人们买菜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在住宅入口, 直到分户入口, 都要进行绿化, 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 多看到园林景观, 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性化设计强调以人为本, 而以人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们的趣味, 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影响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层次和品味。坚持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 关注居住区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
4 注重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
景观和建筑都是小区整体的一部分, 不能相互独立, 须相互协调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 个体设计的再完美也不能替代整体的和谐美。但景观的设计在追求整体性的同时, 应体现出适当的层次感和变化性, 单调乏味和审美疲劳都应该在景观的设计中予以避免。就层次感而言, 比如有地面环境, 有垂直环境, 还可以有空中环境等不同层次。就变化性而言, 会有形式、色彩、尺度、质地、动静等方面的变化。
5 注重文化内涵
文化既是企业品牌的内涵, 也是项目品牌的内涵, 景观设计应能体现小区所倡导的精神理念, 给人以或积极、或健康、或美好、或知识等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启发。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 要注意依托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打造与城市历史和文明相符合的特色景观;要赋有现代气息, 设计理念要与时代同步;要创新创意, 设计要有创意, 建设手段和表现手法要不断创新, 切忌盲目模仿, 失去特色, 使得居住区环境失去鲜活个性和记忆;要符合大众口味, 在设计过程中要适当征询居民的意见, 集思广益, 建造的景观要让大部分居民看得懂, 理解得了其中含义。要做到不仅好看, 还要耐看, 看了心情舒畅之后, 还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美好的想象, 在设计中注入文化内涵无疑是高明的选择, 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
6 注重经济合理性
在景观设计上既要考虑到一次性建设投入的费用, 还要考虑日后维修护理的费用。绿化上要考虑季节性变化, 水景设计上要考虑水泵运行和关闭状态下的不同的视觉效果等。水景及雕塑等设计宜少而精。
7 与交通组织相得益彰
在景观设计中应认真考虑交通动线的组织, 使业主能最大限度和相对公平的参与到环境当中来, 不要使景观仅成为某一部分人的景观。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以自然为主线, 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 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这就要求景观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而且要头脑灵活, 能够不断地将时代气息和作品巧妙地融为一体, 奉献给社会, 奉献给人类。
总之,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较新的专业领域, 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密不可分, 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 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特别注重利用城市大环境资源, 使小区与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过渡与协调, 为人们创造一个自然亲切的居住空间。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建设速度加快, 房地产业迅速升温。老百姓越来越关心他们的生活环境, 尤其是他们居住区的环境。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篇2
原著:Rebecca LIU
随着国家对建设开发用地监督力度的加大,房地产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楼盘如何能够更好地满足业主的需要,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合理的户型、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之外,居住区内的环境景观无疑是业主所关注的重要焦点。可以说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在某种程度 上决定着一个楼盘的形象风格和营销定位,对塑造开发商的品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是对在北京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较为成功的几个楼盘的园林景观设计所作调查分析报告。旨在通过实例的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居 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景观要素的优势,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居环境空间。为未来楼盘开发的景观设计定位提供参考。
万科家园——水榭花都
开发商: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南临北五环路,西靠安定路,东依北苑路,为亚奥核心居住区
销售均价:6900元/平米
容积率:2.4绿化率:62.5%、景观设计:国际园林大使贝尔高林
外部环境优势:奥运村、13000亩森林公园
水榭花都——公园里的居所
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日趋强烈,寻找一处安静、舒适、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居所成为大多数购房者共同的心愿。万科水榭 花都作为亚奥核心居住区,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西侧13000亩国家森林公园,以社区内62.5%的超别墅绿化率所营造出的公园式居所,强烈地吸引着购房者。
走进水榭花都,给人的第一感觉就象步入了公园,红黄蓝三色景墙淡化了高层建筑给人带来的压抑,蓝白相间的建筑色彩与蓝天白云融为 一体。一股清泉从景墙上飞流而下,哗哗的水声仿佛在劝慰人们忘掉
1工作的烦恼和压抑,尽情享受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丰富多彩花灌木围 合出自然曲折的园林小路,引导着人们走向中央景观核心区。路边绿色草地自然起伏,色彩斑斓的鲜花争奇斗艳,高大俊秀的乔灌木疏密 有致,充分体现了“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设计理念。
中央景观生态核心景区位于社区的中心,是人流集散的主要空间。作为开放性的活动空间,以水体为核心景观,临水安排水幕景墙,水中 小岛,亲水平台,临水栈道,涉水汀步,水生植物,缓坡草地和林荫休息景区。各种景观小品有机分布,为不同年龄的居民营造出与大自 然交流的空间。
沿溪流缓步走向自己的小天地,住所入口处,整齐的灌木形式简洁自然,形成私密区域与公共空间的自然过渡。宅前屋后用木质栅栏围合 的私密区域内种植的花卉、观赏乔灌木与公共绿化融为一体,达到生活空间与自然的融合。
水榭花都在园林景观设计上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营造人与自然的交流空间。徜徉在水岸,漫步在林中,与水、与石、与花草、与自然、与人的交流,使人获得宁静、舒适的享受。
一期园林工程选材上不论是铺地还是植物都很简洁朴实,但施工非常精致,营造的效果非常人性化,这也是后期楼盘销售火爆的重要原因。
万科青青家园
开发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京沈高速公路以南,紧邻东五环路
规划用地规模:25万平米
容积率:1.1景观设计:德国约旦与穆勒PAS建筑设计事务所
德国风情小镇——现代文明的乡村居所
在繁华的都市中工作的白领阶层,有车一族,他们对远离都市的喧闹,对大自然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位于东五环路和京沈高速公路旁的万 科青青家园,以低密度、郊区化、低容积率、完善的配套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别致、简约的居住环境深深吸引着白领阶层。
作为极具德国风情的乡村居所,建筑整体布局整齐有序,外墙以红黄蓝绿色涂料作装饰,与之呼应的景观设计也遵循了简洁、整齐、自然 的原则。
青青家园的入口主景观轴以红色花廊为主题,在绿色植物的映衬下,轴线两侧,景观视点若隐若现,丰富多彩。轴线的中心是以弧形花廊、中央石材铺装平台、植物以及环形水系组成的核心景观。自该中心以曲折的园路及溪流为纽带向楼间绿化景观带延伸。邻里间绿化种植 以草地、乔灌木为主,疏密有致,尤其是房前屋后观赏乔灌木生长茂盛,使建筑物完全置于绿色之中,既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又保持了 低屋住户的私密性。园内道路以卵石、片石等自然材料为主。行车道(兼消防车道)以红灰色地砖铺砌,与车辆停放场连为一体,树荫下,彩色铺地与园林灯柱,建筑色彩非常协调。
整个小区植物种植非常丰富,高低疏密搭配得体且具有亲和力,但有些园路尤其是片石铺面施工时比较粗糙,显得与周边环境不太协调。
山水文园
开发商:北京凯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西起东三环辅路,东至东四环路,北至弘燕路,南至萧太后河
景观设计:北大土人景观设计公司 俞孔坚博士
建筑形式:板式小高层
容积率:1.36
山水文园——水的诱惑
山水文园纯板式小高层,1.36的容积率,每平米近万元的售价与普通别墅不相上下。其良好的销售势态令人吃惊,分析其原因除了四环以内优越的地理位置和 50万平米的华侨城主题公园,近百万平米的山水园林,以及与之相邻的萧太后河作为依托外,社区内在景观设计上成功地运用了景观元 素----“水”的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北京是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城市,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对临水而居的生活近乎是一种奢望,山水文园近万米的溪流使人们的奢望变成现实。从 售楼处开始就以蜿蜒于绿色草地间的溪流向业主展示了“水”的主题。社区内每栋建筑边都有一条溪流穿流而过,生活在这里每天都可以
看到水,触摸到水,在首层的住户走进小院,在亲水的露台上品茶,有涓涓的水声相伴,令人神往。楼宇间用起伏的绿色草地和茂密的乔 灌木进行了分割,避免了相互干扰。溪流全部用天然石材堆砌而成,水面清澈见底,水底以卵石做铺装,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不会显得单 调。在一些细部的处理上,都很精致,如散水用卵石铺砌,使建筑底层外墙石材与绿化园路自然地进行过渡;地下人防通风口用木质构件 作成儿童滑梯和空中休息平台等。对水的来源开发商特聘请世界级环保专家——加拿大人爱科索进行策划,充分利用中水,以节约水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创造生态景观的手段。
山水文园用水景丰富了居住区环境,使得其环境空间充满了水的灵气。用水提升了居住区品质,用水吸引大量的购房者。
北京富力城
开发商:北京富力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东三环路与东二环路之间,长安街以南,广渠门外大街以北 景观设计:雅邦国际有限公司
绿化面积:17万平米
北京富力城——靠近CBD的园林居所
三环以内,距国贸地铁仅700米的地理位置,本身就使富力城具有很强的吸引力,17万平米的典雅西式社区园林成为寸土寸金地段上的颇具竞争实力的楼盘。
在园林景观设计上,采用中西结合的手法,使不同功能动静分开,一期中央营造 3万平米的西班牙中心广场,广场以大型欧式雕塑为主题,东西两侧为西班牙古典柱廊,靠近南侧住宅为大面积石材铺装广场,靠近北侧 会所为不规则喷泉水系,东西两侧以连廊作为分界外围为幽静休闲场所。东侧将设备用房巧妙地用石材堆砌成山,设置瀑布和叠水,溪水 边种植垂柳,显得自然、清静。弯曲的园路边设置了几处小型健身场所,利用率提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景观设计整体构思比较清晰,但西班牙广场与建筑风格不够协调,自然水面与追求构图繁复的铺装广场也不太协调,柱廊、小桥处理不够 细致,有些不伦不类,且大面积的铺砌广场更像人们聚会的场所,这
会对周围居民有所干扰。如此宝贵的绿化空间应更多地为居住者提供 自然、幽静的休闲场所。
小结
通过对以上实例的调查分析,以及参考世界各地有关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研究成果,笔者深深感受到当前的一些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在 某些观念上走入了误区:做为卖点之一的景观设计为了地产商的炒作之需,夸大某些景观设计手法的作用和涵义,造成误导,并且忽视了 人类对于居住环境的最主要和最现实的需求。例如,认为只有古典而繁复的西方景观,才可以表现楼盘的价值品位;认为只有那些现代的 异域特色以及新奇的景观元素才可以称作豪华和美;认为大量的硬质铺装色彩变换以及古典西式的雕塑堆砌,才足以表现“艺术”气质和 身份的高贵等等,但终归一点,却忘记了“以人为本”这一最最基本的原则。没有探究人类需要和渴望什么样的居住空间。有人说:
人类期望拥有的理想居所环境“应该是在自然所赐予的大地上以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方式诗意地栖居”。但当代人却往往在追寻异常奇 特的景观中失去了人性的自我需求。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大地的自然景观的本貌。这一点也是做为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师应该着重审视的一 个问题。综合而言,理想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以楼盘的市场营销定位作为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大量的市场调查基础上所得出的营销定位的方针指导下,确定如何利用特色的景观元素,创造出以人为本、自然的生态空间。应该说楼 盘的营销定位决定着楼盘的档次、消费人群,也决定着景观设计的风格与形式。反之,景观设计的手段运用是否成功也影响着营销举措的 实施和楼盘品牌的打造。这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表明环境景观设计对实现楼盘的营销计划,创造优异品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造和谐、景观丰富变化的人居环境空间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另一个原则是:重点要放在利用特定的景观元素的有机组合,形成与建筑形式、色彩和风格相协调的游憩空间。国 内的居住小区由于建筑朝向的要求及密度要求,围合出的景观空间大
小雷同,形态相似,那么创造有丰富的地形变化、不同景观元素组合 变化所创造的人性化、自然和谐的人居空间十分重要。
3、追求以人为本,以自然质朴的景观元素提供人类本真的需求 成功的景观元素的应用不在于创造奇异莫测的景观效果,只在于它的运用是否做到了创造出还人类亲近自然的一种本真的真实感受的生活 空间。比如,京城的“塞拉维拉”的普通的杨树植物景观;还有京城的山水文园的“水”景元素的运用,让北方寻常河滩的景观在艺术处 理后完美再现。使得在夏季有清澈的水流围绕户户。亲人的尺度空间,创造出诗意的栖居环境。在干冷的冬天,则有满谷的卵石,留下清 泉的想象。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在这样一个人性化需求下所获得的成功。
4、追求自然化的设计
目前,一种融汇西方现代居住环境简约、休闲的设计风格,追求质朴、自然、清新且不留设计痕迹的设计手法在逐渐形成,并为人们接受。其原因就在于它做到了以人为本、还人以自然的栖居之所。
5、利用植物配置赋予环境空间景观的生命活力
提倡在有限的居住区环境空间中,多种植物,但不是杂乱无章。植物配置应讲求层次、注重植物空间的营造。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应遵 循适地适树,从三维的角度考虑植物景观的创造,同时注重植物不同色彩的搭配和不同季节的季相变化,利用植物的四时变幻,赋予环境 空间景观的生命活力。
居住区景观空间环境设计探讨 篇3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安全;空间设计;植物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城市建设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居住区景观营造,另一方面是居住区景观安全。居住区景观空间的环境设计,必须在保障景观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景观的功能性、生态性与艺术性。
1 居住区景观空间类型
居住区的景观空间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私密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景观设计是项目开发的统帅,是房地产营销的筹码,成为房地产营销的主题。当下许多地产商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过于注重设计手法与风格,注重景观的宣传效果,而忽视了各类空间的景观安全性和功能全面性,殊不知,它们才是居住区建设得以一劳永逸、长远发展的保障。
1.1 公共空间
居住区道路为居住区景观提供了观赏的路线,合理的设计能创造居住区丰富、生动的空间环境和多变的空间序列,为渲染住区内自然的居住氛围提供良好的条件。公共空间的道路具有多维性,除了满足交通功能,还应提供居民休息、游赏、散步、交往等多种户外活动的可能。居民的交往行为与人们在户外的停留时间成正比。此类道路在设计时,应改善单调乏味、易产生疲劳和安全隐患的道路,提高道路功能的多维性。具体的方法应从两方面来考虑:
(1)增强行走的乐趣,避免笔直的道路设计。尽量采用曲线变化的道路路线,曲线型的道路给人悠闲之感,减轻乏味和疲劳意识,享受丰富的视觉体验;采用不同材质、色彩的拼花铺设道路,提高道路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同时对不同的场地类型加以区分;道路两旁应该有变化的景致,通过不同的植物种植、建筑单体的变化,不同的艺术造景等手段来达到,刺激行走的乐趣。
(2)道路能为下一步的活动提供条件。道路设计不应该是单纯的线形,而应该是在线形上串起适当的点空间,甚至连接一定面空间,形成“道路-节点-小广场”相结合的丰富形态。在道路边缘设计适当的凹形缓冲区域、放置休息的座椅或能坐的花台;将道路与活动广场有机连接,方便道路中人流的分散和各类逗留行为的安全展开。
在进行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设计时,室外活动场地的形状、位置、尺度等的设计与布置,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交往场所心理,利用建筑物、矮墙、树木、坐凳、小品等物质元素,围构出符合居民心理的,前面开阔,后背安全,中心坦然的交往空间环境,使居民愿意光临并停得住,从而在轻松、自然、愉快的环境中,相互交谈、实现交往,增进邻里关系。同时,利用良好的绿化布置限定空间、柔化建筑边界、减少污染和噪声、改善居住小气候、优化景观、创造居住区景观特色。
1.2 半公共空间
半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保证空间交通畅通、功能齐全。
半公共空间的空间营造有两个手法:①有形物体的营造,如景观墙、植物群落、绿篱等对空间的部分围合;②园林小品的“心理提示”,如用景观标识、亭、廊、花架、水景等,将空间塑造成为一定范围内的私有物。这样的营造手法,可以丰富居住区的空间类型多样性,通过丰富的空间给人们以不同的使用体验,也可以根据空间开放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刻画,如地面铺装的变化、植物种类的变化、乔灌木的变化、植物高度的变化等,通过细节的设计和工程建设,保证景观空间的安全性。并综合通过运用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设计手法,把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相协调,营造半公共空间环境。
1.3 私密空间
国外有研究表明,道路系统越复杂,犯罪率越低;道路系统越简单,则犯罪率越高。私密空间的道路属于居住区中最简单的道路系统,犯罪率也相应比较高,故此,空间道路应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设计。在材料的选择上,私密空间的道路设计经常选择汀步或石子路,这种道路的铺设没有路基,直接铺设在土层上,下面仅盖干沙,周围再用原土填回,遭遇雨天或者使用量大走易变形,在实际设计中不宜使用。
私密空间的营造形式单纯,即使用一定材料将规划范围内的场地进行较私密的围合,最常见的是植物材料,高大的乔木或植物墙均可。且由于私密空间面积有限,除基础的休息设施外,不足以安排过多的园林小品,植物在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私密空间中道路的布置、路面的铺砌、水景的组织、照明的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应注意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和整体性的结合,使空间相互渗透与延伸,创造更加亲切宜人的整体环境。
2 居住区景观植物设计要点——以苏州地区为例
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处常绿阔叶树种占优势、落叶阔叶树种占一定比例的阔叶混交林地带。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市,自然对绿地建设有较高的要求,2005年《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明确规定居住区绿化用地面积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7%。
居住区景观植物的设计,一方面要通过对绿地的统一规划和空间的合理组织,采用点、线、面结合的设计原则,形成功能分布合理的居住区绿地组团系统,改善居住区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要有一定的特色,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植物搭配,注意常绿与落叶结合,乔木与灌木结合,木本与草本结合,观花与观叶结合,实现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性、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和经济性。在植物群落层次方面,乔灌草的层次应保证清晰,如上层植物使用合欢、银杏、广玉兰、香樟、龙爪槐、枇杷、红枫、五角枫等,中层为海桐、红花檵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毛鹃、桂花和栀子等,下层是地被花卉和草坪;色彩和形态方面,应富有变化又通過比例保证一定的统一;造景效果方面,应通过提高种植密度保证居住区植物群落的突出和联系,乔木、灌木密集式种植,使多种植物构成明显的整体,乔木和灌木形成的群落和附近疏林草地、草坪以及单纯的密林明显地区别,丰富植物空间类型。注意避免选择有毒、带刺、落果和易引起过敏的植物。
3 结 语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成功营造,需要设计师能够提出以人为本、安全健康、景观优良的设计方案,以此和开发商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房地产开发商也需要对人们的居住需求和心理有前瞻性的预测,通过景观的设计表达建设楼盘的最大附加值,提供最好的人居环境。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设计师、开发商、政府部门和居住者共同合作,为未来的居住区景观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段腊叶.谈现代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12,38(11):16~17.
[2]赵雅楠,马鑫.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2010.
居住区内环境景观设计探讨 篇4
1.1 绿化用地或绿化率减少
现阶段我国房地建设中存在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是绿化用地及绿化率的逐渐降低, 有些新型的居住区域未能达到国家及地方所规定的绿化面积要求, 例如, 相关规定要求居住区的绿化用地占居住区域总面积的60%, 绿化率的标准不得低于37%, 而如今许多居住区域已不能达到相关标准。
1.2 绿化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
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没有做到“以人为”。比如, 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 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 2 min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 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园林绿化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 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 这样才能使小到每一个细节都尊重体贴人的活动行为, 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3 种植的树种花卉不当
居住区域绿化应采用合适的地点进行种植, 尽可能地选用具有观赏价值的乡土进行种植数目及花卉。一定程度上使绿化费用得到降低, 而且对养护起到很大作用。由于居住区域内的楼房数量、高低、空间大小等大不相同, 从而使局部的环境也存在较大不同。其次, 各类造园植物又具备独特的生长环境, 所以, 在对植物进行种植及艺术配置时, 应严格根据植物的特性及生态状态来进行配合。在对居住区进行植物配置时应注重对乔灌草复层架构植物群落的构建, 尽可能地将单位面积的绿化率得到提升, 充分将生态的效益及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促使生态作用增加。
1.4 滥用园林雕塑小品
园林雕塑小品的使用在居住区内很普遍, 在小区绿化中, 如果合理地设置一些园林雕塑小品, 往往能起到点缀和组织空间, 烘托主题意境的作用。但我们可以常常见到, 一些居住区内滥用园林小品, 或者排成一行似展览会, 没有主次节奏或者与环境格调不一致, 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割裂感;或者粗制滥造, 毫无观赏价值的意境美。居住区内园林雕塑小品的选择要从题材质感质量姿态摆放位置等方面推敲, 尤其在园林雕塑小品的取意上下功夫。
1.5 各园林要素与居住楼体风格及人环境难以和谐统一
在居住区绿化的建设中, 往往会忽略园林设计与居住楼体风格的相互协调。会出现过于追逐时尚而不注重协调的美观, 导致居住区园林风格东拼西凑, 造成环境杂乱, 给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要想使已修筑好的居住区绿化效果得到长期维持, 应使其生态系统得到稳定, 包括居民间的支持与参与。所以, 促使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得到提升, 加强园林科学知识的普及水平, 促使居住区绿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改进居住小区园林设计的对策
建设园林化居住小区, 必须突出地方特色, 从而发挥其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 强调“以人为本”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 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 富有人情味。在住宅人口到分户入口, 都要进行绿化, 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 多看到园林景观, 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小区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还应多为景观考虑, 与景观沟通, 让景观参与其中。在具体设计过程中, 景观设计应从项目开始就介入整个设计, 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开发商应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景观与居住区整体设计风格相融合。
2.2 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园林景观
立体绿化园林景观在近年来的住宅园林规划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不仅具有解决绿地、提高绿化面积的作用, 同时也是景观打造的良好平台。在进行立体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时, 应遵循多年生植物运用的原则, 提高立体绿化的持续性, 避免一年景观情况的出现。同时还要注意立体绿化不能影响附近住宅室内采光的原则。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的立体绿化主要集中在栅栏、凉亭、围墙、建筑物外墙、灯柱、绿棚等处。根据园林景观整体规划风格, 选用适宜的爬墙植物, 能够降低墙体温度达到节能效果, 冬季落叶后不影响墙面的太阳辐射热吸收, 附着在墙面上的茎还起到保温层的作用。同时墙面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噪音, 并吸附大量浮尘, 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说立体绿化已经成为现代住宅小区绿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是构建节能型住宅小区园林规划的关键。
2.3 应用现代绿化技术
居住区进行园林规划设计中, 应采取现代绿化技术进行施工, 进一步将居住区的绿化面积得到提高。例如小区地面停车场及人行道在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中, 地面大多数会采用沥青路面加上行步道板进行结合作业。如今, 随着我国绿化技术与环保理念的不断发展, 居住区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过多的采用镂空步道板的形式, 并种植生命力顽强的草类进行绿化。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使用功能, 提升小区的绿化面积, 还能有效的提升小区内的节能效果, 为居民构建一个与郊外绿地大致相同的居住环境。
3结语
构建合理的居住区环境, 使其能够满足自然发展的规律, 严格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建设, 确保绿化景观与居住区内部的建筑物间相互协调, 促使居住区绿化朝着经济实惠、维护较低且安全可靠的方式进行。提升绿化的设计水平, 使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朝着追求自然、社会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对居住区域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改进设计的对策, 从而达到改善居住环境的效果。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篇5
1.绿化种植景观:包括植物配植、宅旁绿地、隔离绿地、架空层绿地、平台绿地、屋顶绿地、绿篱设置、古树名树保护
2.道路景观包括:机动车道、步行道、路缘、车档、缆柱
3.场所景观包括:健身运动场、游乐场、休闲广场
4.硬质景观,包括:便民设施、信息标志、栏杆或扶手、围栏或栅栏、挡土墙、坡道、台阶、种植容器、入口造型
5.水景景观,包括:自然水景、泳池水景、景观用水
6.庇护性景观,包括:亭、廊、棚架、膜结构
7.模拟化景观,包括:假山、假石、人造树木、人造草坪、枯水
8.高视点景观,包括:图案、色块、屋顶、色彩、层次、密度、荫影、轮廓
9.照明景观:人行照明、车行照明、场地照明、安全照明
优秀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五要素
1、以迂回的设计增强空间层次感。优秀的住宅小区的规划与一般的城市规划是截然不同的。区内主干道应采取迂回形式而不是画十字,打格子,为道路景观提供变化。区内小路则以幽径为主,以减低汽车流量、噪音及保持空气清新。建筑设计方面,应注重空间层次,使小区具备特有个性,居民也因此会对其生活的小区所具有特色而感到骄傲和认同。
2、采取封闭式保证居民的居住生活优越感。封闭式小区当然首要考虑的是安全因素。此外加以封闭的另一原因是为了尽量避免小区内提供的绿化及园林环境、休憩及居民会所等设施被外来人员占用或破坏。
3、注重不同社会阶层居民融合混居。目前内地所见到的社区,在同一小区内有各种户型住宅,最大的住宅单位面积可以是最小单位的10倍,这种形式发展与中国古乡镇发展形式相类似。居民阶层分布方面,有坐名贵汽车出入的富豪,也有依靠公用交通工具早出晚归的小康之家,这规划模式令不同阶层及家庭在生活中可相互接触、交流,不同阶层的小孩可以在同一环境下长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4、规划和设计模式注意承接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住宅都是围
合状,屋内所有房间都以内置空间为景观和采光中心点,此中心空间也成为当时大家庭各成员的生活及交流接触的空间。但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大家庭形式的社会结构已慢慢被人口较少的小户人家取代,以前传统规划的内向空间已在现代生活小区规划中消失,取而代之是以园林绿化为主题的大片室外空间,表现了建筑师更外向开放的住宅模式。此模式不单改变了居民生活习惯,也使居民有了更多机会相互接触、认识,令整个生活社区显得温馨、有活力,建筑物层次和外立面的处理也变得更轻松,而且有多种变化,成为现代生活居住场所的特色。
5、小区园林景观要善于用水景提升居住品质和项目价值。由于气候、环境等原因,以水为主题的园林景观在南北方都特别受欢迎。另一方面从发展商投资回报角度考虑,一般面对水景的住宅单位可以提高售价为发展商带来20%至30%的利润,因此现在的同类商品房都会以此为主题来吸引置业人士,促进销售。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
一、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
二、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四、小区规划应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篇6
关键词:居住区;生态景观;生态规划;可持续性
引 言
现代居住区是当今人类生活的重要活动区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的建造过程里,需要消耗大量的工业能源,并且破坏了自然资源环境的天然景观。在新型的生态化时代下,营造生态景观环境的现代居住区是一种必然的需求,它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1 生態景观环境的内涵
生态景观环境的内涵在于以生态规划理念为出发点,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从生态布局及生态处理技术等,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率和能源的低耗损失率,减少对人类环境的伤害,营造出生态,绿色,健康,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使其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效益。在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过程中有两方面的要求:①确保整个居住区域内系统的生态景观平衡和谐;②又能保证与周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整体协调一致[1]。
2 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原则
从生态规划理念及可持续原则出发,运用相应的生态布局构思和生态处理技术,系统性的将人类的需求,环境的作用,建筑工程的经济性以及景观的美学艺术性全面统筹,形成和谐生态景观环境,使居住区的绿色生态化的功能与作用得到最大效益的实现。
2.1 地域优势最大化原则
地理环境对区域的整体发展影响是双向的,有利有弊,这是人类无法回避的难题。因此生态景观环境在营造建设的过程中首要原则便是:充分利用地理条件的独特优势,克服地理环境的先天劣势,遵循因地适宜的理念,将对地理环境的损伤性将至最低,以地域优势最大化原则来进行区域的规划设计。根据地域特点和环境特质进行生态景观环境的方案规划设计,使居住区具有“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环保”的功能与作用[2]。
2.2 生态系统平衡性原则
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种都与其他物种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功能就是能够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质不断地循环再生,各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彼此能够以最佳的方式和谐相处。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及其保护越发被人类所重视,其中居住区的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在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居住区的建设需要通过生态处理技术,使能源和物料能够在该区域系统发生有机的生物和化学作用,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转换。获得平衡性的生态系统,通过循环作用改善居住区的气候环境,实现自然性质的通风,加强空气湿度,维持采光自由度。此外,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节能维护,综合平衡水系统,冷暖系统,废物处理系统等建立,以此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营造生态化的景观环境系统。
2.3 多元文化和谐融合原则
现代居住区的生态景观环境规划和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为人类营造舒适,和谐,灵性的居住区域。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类精神追求层次的提升,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维度面,对于居住区域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所蕴含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整个区域的建设必须处理好多元文化间的关系,促进彼此的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状态,使得多方面的关系利益能够有效的协调,形成一个繁荣,生机,绿色,灵动的人类宜君之地[3]。
2.4 建筑生态美学原则
美学情韵是一种精神韵致。生态景观环境是生态学和美学和谐统一的整体,其营造的过程无论是在建材的选择,色彩的调和,外观的塑造,质感的呈现,功能的发挥等方面均是崇尚自然生态的祥和,同时又兼顾传达着美学的精神韵味和文学的人文关怀,这是天人合一的唯美极致。每一个现代居住区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都应当呈现着人类与自然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精神的分享,给人无限的震撼和悠久的感动,唤醒起人类对自然,对环境,对生态的无限感恩和珍视。
3 生态景观环境的管理维护
生态景观环境的管理维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今后的管理中,需要进一步深化人类对于生态观念的认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更新经济生产发展的资源密集度消耗的观念,加强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绿色生态科技的引入,树立建设生态可持续化城市的观念。此外,通过科学化,专业化,法制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制定一套生态景观环境的管理维护方案,全面推进现代居住区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和建设,实现城市建设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
3.1 制定科学化的管理方法
以前生态环境的管理修护仅仅依靠化学农药,抵抗害虫,虽然天敌减少,但害虫抗药性增强,后期的控制更加困难,不断增加剂量,造成过多农药残留物,对植物毒害性很大,通常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毒性效应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生态景观环境的管理维护,需要密切联系区域的地理特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方法上要邀请园艺专家和农学学者来进行指导,同时进行深度调查和征求意见,在充分的论据的支撑下,研究并制定生态景观环境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生态区域里的物种结构,明确区域土壤所蕴含的养分,制定肥料的最佳配比,运用有效的施肥方法,科学的指导生态景观环境的保护,促生态系统的有序和谐发展。
3.2 建立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生态景观环境的管理维护必须要由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来实施完成。在此之前,由于信息交流范围的狭窄,技术管理的相对滞后,人类整体的生态意识贯彻还不够彻底,相当一部分居住区的生态景观环境的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现行的管理体制中,应当成立专业化的景观环境管理技术小组,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应当是根据区域生态平衡的需求以及员工的专业属性来划分相应的岗位职责,调整绿化、环卫、河道、维修等专业队伍,实现人尽其才,建立专业化素质人才。同时,强化区域生态景观环境标准化管理,积极开展绿色管理维护技术,采取生态、生物、化学、物理全方位控制,形成新型管理模式,从园区的一棵树,一个果,都实行精细化管理,实施“优生学”。
3.3 营造社会化的管理氛围
生态景观环境是一项生态化事业,它有着解救生命危救,让人类生存环境更加和谐和生态系统更为平衡的现实意义。同样,生态景观环境也是一项社会化事业,它有着提升人类精神层面的价值意义,促进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和平共处,彼此尊重。整个社会和媒体应加强对生态景观环境的宣传力度,扩散其在整个社会层面的影响力。让每个社会民众都能够怀着崇敬的态度来认可并参与其中,使生态景观环境延续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的理念不断融入每个人的心灵中。
4 结 语
在现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生态景观的营造已成为了首要考虑的核心部分。高品质的生态景观环境是人类宜君之地的一个显著性标志。配置齐全,功能优化的生态景观小区糅合了生态学,美学,建筑学,经济学等元素在内,为人类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随着信息经济知识时代的到来,富裕的人类应该追求的是富足,富足的内涵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还应当是精神的丰腴,应当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现在的人类意识到唯有经济与文化和谐,物质和情感统一,人与自然才能融洽相处,整个人类才能生生不息。现代居住区生态景观的营造正是对这一追求的演绎和传承,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感受美与生命。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J].自然资源学报,1998(1):12-15.
[2]王军,等.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资源科学,1999(2):21.
探析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篇7
居住区景观作为现代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物质功能, 又肩负着培养居民对生存空间共同情感的精神功能。因此, 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1. 原创生态原则
首先, 在设计要素横向上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 对原有地形、植被、建筑等要素进行充分保护和利用。另外, 在设计要素纵向上要充分考虑保持生态景观的连续性, 尊重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对自然物种形态、结构的科学模拟, 开发出各种再生可持续资源, 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创造出一种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 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舒适的环境。由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 因此, 城市建设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融入更多大自然的原创生态要素, 从而形成和谐有序的城市生态体系。
2. 经济原则
城市居住区绿化应以满足居民生活为前提, 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绿化设计, 我们在追求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 应考虑适当的经济投入及最佳效益。在绿化设计方面, 可以考虑借以设计风格来映衬野草之美, 选择以地方树种为主, 增加水景点缀, 合理布置户外活动场地, 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在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时, 根据城市的气候特点、居住者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要求等情况, 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 让所有的住户都能充分享受到这些优美的环境, 形成一种饱含人文精神、具有当地文化背景和审美趋向的居住景区。
3. 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的主体是人, 其内部的景观建设要考虑居民各方面的感受需求。如家园性、休闲性以及实用性, 强调绿地设计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同时, 要从人机工程、行为学以及人的要求出发, 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 详细分析居住区居民的年龄结构框架, 合理设置健身场地及运动器材, 尤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和儿童的娱乐休闲需要, 在符合居民游憩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宜人的自然环境。
二、目前居住区景观建设的问题
1. 设计中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设计关键在于能否给居民提供一个方便、舒适的人性空间。如很多楼盘用绿地作隔离带, 在视觉上虽扩大了绿化率, 但在人性因素上却忽视了人们步行的可便捷性;有的居住小区没有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生活需要, 在细节上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还有的小区绿化甚至为防止人们进入绿地, 用围栏包围草坪、花坛、绿地景观, 导致绿地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休闲娱乐功能, 造成居民心理上的疏远感。在现代城市应该鼓励、吸引人们在户外活动, 更多的接触大自然, 增加邻里住户之间的交流机会, 增强住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2. 软、硬质量观比例失调
居住区绿化要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树种和花卉, 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 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由于居住区内住宅的数量、高低、方位、空间大小等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空间环境, 因此植物的种植和艺术配置要依据植物的固有属性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来进行。但在住宅区景观设计选用树种时, 如果缺乏必要的植物造景知识, 导致设计方案偏铺装和小品等人造硬质景观, 而忽视软质景观。这样会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社区氛围格格不入。
3. 缺乏环境的使用性
居住景区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相互制约的人工系统, 一些开发商为了使绿化率达标, 一味的扩充绿化面积、盲目挖掘绿地, 以此吸引购房者, 结果却忽略了居住景区的实用性, 导致住户的室外活动面积大大减少, 在飞速发展的快节奏生活中无法享受小区的舒适与便捷。总体来说,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促进和保持居民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创建适宜人类生存, 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为前提, 将自然美、文学美和建筑美恰当地融合为一体, 从而体现居住景区的艺术性和人文性。
三、思考和建议
1. 引入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提倡“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和要求, 它不仅让我们在审视自然美的同时也促进了居民精神品质的自然提升。
现在人们在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下, 想找到一种大自然的释放方式, 如周末开往郊区、假期涌向风景区等。这都反映了我们居住区中的自然风景要素的缺失, 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因此, 为了营造亲切宜人的居住环境, 要在设计中有意地引入自然要素, 结合自然条件的空间组织, 既包括场地已有自然条件的利用, 也包括运用自然设计要素创造富有自然感的城市空间。
2. 注重人文景观
注重地域人文特点, 防止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的缺失。一个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可以反映居民的文化追求, 是居住区文化的载体。在设计时应充分突出人文信息内涵, 如艺术景墙、科技走廊等。在具体方案中, 首先要求设计师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能够自觉关注以前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其次, 要求设计师熟练掌握人机工程学等理论知识, 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体现出设施功能的科学与合理性。再次, 要求设计师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 通过调动色彩、造型、材质、工艺、装饰等设计要素, 进行构思创意, 优化方案, 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
3. 崇尚现代简约
崇尚现代简约也就是注重环保、倡导俭约, 在设计中注重生态效果与景观效应, 注重景观的使用功能, 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 发展可持续的应用处理技术。
首先设计师要注重物质的再循环技术应用, 在一些情况下, 最后的成品以改变了的形式加以利用, 当我们认识到一些看起来是无止境的废物, 事实上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在价值的、未发掘的资源时, 那么大部分垃圾的处理问题将能得到解决。另外, 减少水资源消耗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 回收雨水不仅可以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 还可用作建筑内部清洁。从生态的角度看, 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 更富有生命力。
结语
人与自然达到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工作,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 创造优美、舒适、宜人的居住空间,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 从布局形式、空间尺度、人文环境、生态保护等各方面营造人性因素, 达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土地价值的最大化。综上所述, 城市居住景区未来的发展理念将是自然生态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历史人文意识的相互融合。在当今城市发展进程中, 如何创造宜人、生态、和谐的居住区环境, 是设计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要求日益提高, 本文就目前城市居住区景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设计思路和建议, 以期创造宜人、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城市居住区环境。
关键词: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张文君.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5]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
浅析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篇8
1 背景情况
心怡花园位于江都市北部城区核心地带, 与江都市政府仅一路之隔, 离老城区也只有1 km之远。周边有仙城中学、洪泉医院、人民生态公园等配套设施,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本项目占地21万m2, 北至泰州路, 南抵江淮路, 西临龙川北路, 东接新都北路, 回春路将其分为南北两个地块, 北地块占地面积约为7万m2, 南地块占地面积约为14万m2。绿化率大于35%, 建筑密度小于28%, 容积率小于1.7, 实际规划面积近34万m2, 其中包括一座五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可销售住宅与一系列商业配套设施。
2 设计概念
2.1 设计理念
随着人们对居住空间要求的日渐提高, 清新怡人的空气、回归自然、宽敞舒适的居所已成为忙碌的都市人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的居住环境, 因而我们将“森林、阳光、溪流”等自然景观元素引入到景观设计中, 真正关注人的心理体验, 为住户提供一种“乐于工作, 享受生活”的生活方式。
2.2 设计原则
1) 主次分明的原则。就本基地的核心景观而言, 我们希望能突显其鲜明的特色、丰富其独特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给业主带来的戏剧化的享受。与之前的规划不同的是, 对于组团景观的处理, 我们希望通过强化绿化的层次, 并以特色小品为点缀, 给业主带来祥和的、自然化的感受。2) 景观的生态性原则。生态是景观设计永恒的主题, 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景观资源是不容忽视的。3) 景观的自然和文化内涵原则。a.师法自然——强调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并加以提炼升华, 为社区营造自然健康的居住氛围, 体现自然、质朴、清新的特点。b.传承历史——将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 融汇贯通于景观设计之中, 与实体环境、文化环境相适应, 并做到和谐统一。4) 少投入、多产出, 经济、文化、社会效益兼容并蓄, 有利于经济运作的原则。
3 现状问题
3.1 主要车型道路
1) 原规划方案北面空间太狭窄, 不宜设置车行道。2) 规划方案设计时, 建设单位提出用道路将回迁房分开, 这样会减少集中景观的面积, 不利于景观建设, 交通上也不合理;同时这种表面的分开并未达到空间上的分离。3) 车行道从中间穿过, 不利于核心区的景观建设, 也起不到人车分流的效果。4) 入口太靠近西面, 到达东南角太远, 不利车流人流的畅达。
3.2 停车库
原方案或修改方案都存在车库太分散, 且在中心景观区布置了半地下车库, 不利于景观的形成, 土建成本也会增加, 中心景观区的半地下车库对底层住户会有一定的影响。
4 总体设计
4.1 空间结构
心怡花园景观设计充分利用点、线、面的结合, 以南北两个核心水景为依托, 和分区景观形成“三水四乡”的景观格局, 同时也创造出水陆不同景观效果, 融合自然与现代、圆与直线于景观之中。不同形式的水景与大型河道相得益彰, 一步一景的中间景观别具一格地将各个景观区有机地连贯在一起, 加强了地块间的联系, 形式变化丰富, 有递近又有融汇, 主题突出, 最大程度上达到了景观的共享性。
4.2 景观节点设计
南北两区都以水体作为主体景观, 与“江淮之水都汇于此”的江都文化一脉相承。水体与周边区域的景观层次分明, 形式丰富, 两块水体景观区各成体系却又不失整体;组团景观节点均匀地分布在小区内宅前屋后等绿化区域, 为居民提供休息场所和景观视觉享受;在主要道路交叉口设计景观节点, 增加小区主干道的趣味性;为满足小区居民的活动需求, 小区中还设计了儿童活动场地, 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需求。
4.3 道路交通设计
把小区内部道路系统分为3级, 小区主干道宽6 m, 呈环状, 与地下车库、半地下车库或地面停车场相连, 同时与小区外部市政道路连接;小区二级道路系统宽2 m~3 m, 主要为入户道路, 在有消防登高面的地方都有3 m以上的道路相通;三级道路为休闲景观型园路, 供人行, 形式多样, 如引入了公园道、 环形慢跑道、商业风情街等, 路网密集, 满足步行多样性的需要 (见图1) 。
5 停车库调整
将地下车库集中布置在核心区的下面, 且扩大了车库面积, 半地下车库布置在小区的西面, 这样规划有利于整体景观的形成, 土建成本也会降低, 对周边住户的影响会降到最低。
6 植物景观规划
6.1 基本原则
1) 适地适植原则。在植物选择上以扬州地区乡土树种为主, 选择本地区久经考验适应性强的树种为主要树种。2) 植物群落稳定性原则。植物群落配植的合理性、稳定性与否直接影响到植物是否能正常生长发育。本方案规划在充分了解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 以自然植物群落为蓝本, 喜阳、耐阴、乔、灌、草等相结合, 配置稳定的植物群落。3) 物种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分为三个层次, 其中物种多样性是关键。在本绿地植物规划中为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 完善社区内自然生态系统。在适地适植的前提下, 提倡局部采用客土的方法, 扩大植物材料选用的种类, 并种植浆果类植物和蜜源类植物吸引鸟类和昆虫, 以增加生物多样性。4) 景观多样性原则。植物景观规划中充分考虑到游憩多样性空间的创造。5) 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的原则。在配置稳定的符合生态要求植物群落基础上结合地形变化, 形成起伏有致的林冠线和富有韵律的林缘线, 并充分与半地下车库上的绿化景观相呼应, 注重选择色彩变化多样、植物单体优美、闻香观花四季皆宜的植物种类。通过合理配置, 创造宜人的休闲空间。
6.2 植物特色
整体植物景观配植在兼顾四季有绿、有景可赏的基础上, 突出春季和秋季的观赏效果。同时配以四季花灌木点缀其间, 又形成三季观花、闻香, 秋季赏叶、观果, 夏季有荫的和谐优美、以人为本的植物景观效果。小区内建有部分移动绿化、广场绿化、草绿坡、灌木色带、植物群落区等休闲绿地, 每逢春暖花开的季节, 广场上就会呈现出“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的景象。春天的“春绿”, 夏天的“红花”, 秋天的“鸟语”, 冬天的“落叶”;随着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等各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自然美景。现代景观、休闲景观与自然景色联系在一起, 流畅的线条与大色块组合在一起, 产生动静互生的景观效果。
7 结语
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 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对于不同的设计对象而言, 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一定是大相径庭的, 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却是相通甚至相同的。通过对于以上所述原则的准确把握, 结合特定的设计对象, 那么创造出令人欣喜的高质量的景观环境也就并非难事了。
参考文献
[1]林菁, 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 2005 (6) :16-24.
居住区园林环境地形设计 篇9
1 地形对住区园林环境的意义
1.1 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要
人类建造园林的目的, 不是为了生产粮食、棉花等人类必须的生活物质, 而是为了满足其精神的需求。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一方面人们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富裕的物质生活, 另一方面又承受着工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 来自各个方面的紧张、烦躁的压力。而大都市环境很难给人们创造出放松、休闲的气氛, 反倒常常给人一种禁闭和压抑感。久而久之, 城市里的人们便十分渴望融入自然、释放心情。住区园林环境中适度的地形起伏, 则是把自然山水巧妙的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使居住区能营造出一种幽静、自然而舒适的园林环境。
1.2 丰富园林空间和生存空间的需要
在平地绿化面积受限制的情况下, 利用地形的斜坡进行绿化是一种增加绿地面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 设计中通过塑造地形, 不仅可以增加一定地表面积, 还可以使三维空间变化多端, 界定出更加多的角落, 形成动态的住区轮廓线, 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空间场所体验。
1.3 特定场所的需要
某些场所可以利用地形设计实现特定的场所要求。如在很多的南方城市中, 地下水位都比较高, 而一些深根性大乔木的生长就需要一定厚度的土壤层, 此时, 就可通过地形的设计的来实现植物的生长需求。同时, 随着现代建筑的功能、种类、形式的繁多, 一个小区内可能会出现不同底层标高的建筑, 在处理排水、交通、景观等问题上, 这时的地形塑造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小区内常见地下管道的井盖、化粪池盖板、建筑散水等无论是从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影响周围的景观效果, 那么就可通过地形的巧妙处理, 结合植被, 就能有效改善这些形象不佳的景观细节。
2 住区景观的地形处理
2.1 地形视觉景观设计
在居住环境中有大量的住宅建筑, 其强烈的直线轮廓造型一般较为僵硬, 与此相比, 地形的表面特征十分明显, 与建筑给人的视觉形象不同, 地形的视觉形象则要婉约柔和、变化丰富的多。
1) 地形外观轮廓设计要主宾分明。对地形的设计来说, 地形之间的交接部位或景观形态较复杂的边界区域如坡顶、坡地边缘和水陆交接的岸边等往往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区域, 轮廓控制成为地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关键要素之一。一般最广泛应用的D/H的比值在1~3, 在比值范围内视觉观赏效果是最理想的, 同时在一定场所中可保障空间的私密性。当D/H=1时是空间性质的转折点, 构成空间实体的高度与间距呈现协调匀称之感。随着D/H>1时, 空间会产生扩大远离之感;随着D/H<1时, 空间则越来越产生紧迫感。
2) 地形与居住建筑的面积比例要协调。要注意地形与建筑在立面上的面积比例关系, 一般的, 软质地形轮廓应当控制在地上建筑两层3~6m以下, 同时, 根据黄金分割的原则, 软质地形的水平长度尽可能的比建筑再宽出30%~62%左右, 这样则有利于地形形成一种延绵起伏之势。应该注意的是, 随着观看者视点的变化, 地形的态势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但是只要在大部分的时候, 地形与建筑的面积比例始终有一方占有优势, 并没有极端的差别, 就仍然能达到比例和谐的地形轮廓效果。
3) 视点变化要丰富在有地形起伏的环境中, 人的观景角度会有较大的变化。视点的控制应从多方位, 多角度加以考虑, 分析每一处地形由远趋近的途径特点, 不仅是水平距离的运动, 还应考虑视点垂直高度的变换, 才能处理好不同位置的建筑、园林小品、植被、水面等景物与地形之间相互重叠所形成的景观层次。
4) 与水、植物、构筑物等因素相结合的地形造景。要提高地形的景观质量, 设计中不仅是单纯的地形设计, 还要结合其他景观节点来增强地形的特点, 这也有益于整体景观形象的提升。地形与植物的结合设计, 通过乔木、灌木和地被的合理搭配, 会修正、调整和强化地形在视觉上的景观形象。居住区水景的应用非常多见, 且往往离不开地形的烘托。地形为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水景提供很好的基础, 如瀑布、跌水、溪流和水幕等特色水景。
2.2 地形物质空间设计
地形设计是避免园林一览无余, 实现园内分隔空间的有效手段, 其具有很多实用的空间功能。地形所构成的物质空间所具有的特性将对居住区的景观形象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并不仅仅依靠人直接的视觉感受, 还能通过亲身体验来改变人对某一住区的景观形象的评价。地形坡度的变化常把景观划分成很容易理解的单元, 建立了比例感和次序感, 这种坡度出现变化的形式影响了对空间、视觉的感知和对一个住区的印象。在居住区中, 使用地形设计园林空间时, 功能上要兼顾居民活动的公共性和私密性要求, 因此道路布置时结合地形才能起到强化引导的作用, 达到设计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目的。
3 结合住区日常户外的地形设计
3.1 地形设计尊重居民的生活方式及习惯
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动需求, 但是作为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人, 其生活方式及习惯还是具有某些共同点的, 通过适当的地形塑造可以削弱不利环境的影响, 提供一定私密性和安全性, 这是居民们的基本要求。如在小区临近城市干道一边的绿化带内, 设计适当的地形就能有效改善来自交通干道的噪音对住区的影响, 还能形成视觉屏障, 阻碍外界因素对有私密性要求的空间所形成的干扰。
3.2 居住区休闲文明的环境
地形设计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一追求休闲生活的愿望, 有助于形成居住区环境丰富的能愉悦身心的精神空间。例如在大型的居住区内, 运动场地为居民提供了一处风景优美、富有自然气息的休闲观光场所, 同时满足了居住区户外交往活动的要求。
3.3 地形设计也要考虑社区交往的需求
住区居民在休闲活动时所需的个人领域以及交往空间一般是在一种“微观尺度”的范围内进行的。具体范围是从人的触觉感受范围到普通人辨别人脸部表情的最远距离 (25m) , 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的接触交流、人与人的视觉交流、人与人的对话交流等。这样的尺度符合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 是微观尺度研究的基本问题。居住区公共开放场地, 能够增进社区交流, 提高居民精神生活的质量, 其尺度应该是亲切宜人的才能有助于这些活动交流。住区开敞空间并不一定是完全平坦的地形, 多样的、趣味性的地形设计, 可以使公共空间更具有人情味, 更好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满足人们交往的需求。尤其是居住区内儿童活动场地和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活动场所, 在周围设计适度的地形, 一定程度的减少外界的干扰, 提高了儿童活动区的安全保障和老年人交往空间自然氛围。
4 结语
总之, 通过对居住区园林环境中地形设计的初步探讨, 可以看到地形设计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并且认识到地形因素的复杂性。笔者希望通本文关于当前居住区地形设计的总结和看法, 能起到帮助大家加深了解地形的特性, 为园林环境的建设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地形设计是城市竖向规划和居住区竖向规划的一项主要的内容, 地形设计的结果影响着居住区的投资成本及建成后的环境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对利用和塑造居住区地形的研究, 探索出合理可行的地形设计方法。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环境,地形设计
参考文献
[1]陈鹭.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002.
[3]管宁生.论造园中的地形改造[J].西部林业科学, 2005 (12) :36~40.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篇10
1人居环境理念景观设计内容的选择和分析
1.1空间设计的选择和分析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生态环境与居住区的户外要有必要的链接, 居住区户外环境与生态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因地制宜”的原则, 充分利用周边的生态环境, 可以节省一定的经济费用如在古代设计中提到的“假借”, 合理运用户外空间, 达到完美和谐。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要有一定的范围划分。通过道路、河流、终点空间的合理布局, 有层次、内容、作用的划分, 这样可以让住户清晰明了的认知户外公共空间。
1.2 构成要素的选择和分析
景观设计中离不开植被、山、水等要素, 设计师要设身处地的以本地的景观作为理想的基础, 在体现设计师修养的同时, 也为人类造就更为体贴入微的舒适环境。居住者的内心希望拥有一片能与内心共鸣的空间, 而优秀的景观设计则能充分诠释现在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诉求, 因此, 科学的规划设计、场地选择至关重要。
2景观设计象征与时间性深度想象
2.1 象征性诠释沟通
象征符号所载负的形象及意义, 因时间的传递与解释, 促成了主体审美资源的灵感来源。唯城市的生活空间因历经数次被殖民, 建构空间的主体意识薄弱, 因此, 象征诠释尚未成形, 美感经验也未被记述与发掘。而目前的困扰转机正是自我认同的象征创造与日常生活空间、身体感触与姿态的合铸, 形成特殊的地方性, 尤其是原初体悟的空间景观。
2.2 时间性想像重构
时间原本于社会生活中, 扮演变迁、过程与主体记忆的综合表现, 时间本系审美一维。然而, 于现代性的生产中, 时间反而金钱化地与空间扮演商品资本积果的社会权力一维, 因此, 时空基于商品生产经由社会实践的组织而被定义。时空的审美特征不论前现代或现代社会, 均以社群共同体的生活实践记忆, 被标帜与具体化。时间性的具体化是空间显现与流动的景象, 透露出显著共同体的记忆、生活惯习、自我行为、生活建构与生存心态。所谓的时间性想像重构是针对城市社会变迁中, 主体性尚未建构, 有必要重新确认城市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历史图像”。
2.3 人对景观场所的基本心理需要
人的心理需要是引起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 是变化和永无止境的。景观中的设施应多奇多样、颜色丰富、特色鲜明且功能多样性。居住区景观设计要特别注意色彩的搭配, 色彩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语言和因素, 一个好的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巧妙地应用色彩感情的规律, 充分发挥色彩的暗示作用, 引起大众的广泛注意和兴趣, 使人容易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公共建筑的色彩可相对鲜明、热烈、突出, 强调其功能地位, 主要颜色不宜超过3 种, 且要合理搭配, 把握适当的面积和比例。小区中应该运用新技术创造让居民能参与活动的新内容, 充分考虑安全性, 最大限度地为特殊人群提供保障和方便。
2.4 人居环境理念设计原则
首先, 坚持以人为本,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则。“以人为本”的环境景观必然要渗入更多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 蕴涵人类文化传统的理念和价值观, 要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及区域规划的要求下, 使居住区的一切设施、绿化及建筑等因人而建,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 并结合国情民意, 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思路和手法, 在功能合理和经济可行的前提下, 赋予居住区文化和艺术的内涵, 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规划设计必须具有超前意识, 留有较好的发展、调整、可改造的余地, 因此, 规划设计应附有弹性, 强调可持续发展, 既着眼于已有建筑和设施, 尊重其现状, 又有利于文脉传承, 进行改造与扩建。
3结语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强调居住区建筑与环境的共享性。景观设计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还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 与世界同步, 不断创新发展, 贯穿生态环境设计, 才能更好地“以人为本”, 发挥本学科的优越性。
摘要:随着房地产产业的不断发展, 居住区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设计内容。景观设计只有不脱离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和各种传统文化, 才能产生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如何把握景观设计的原则, 让人们在和谐的居住环境下生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孙鸿野.浅议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生态人性化空间问题[J].山西建筑, 2009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篇11
绪论
城市的高速发展,城镇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发展态势下,住宅内部和住宅区域内整体声环境的优劣逐渐成为消费者购房选择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自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出台后,我国的绿色建筑就对建筑周边外部噪声水平和室内噪声级有了较高的限值要求,且均为控制项指标。对于从设计阶段就参与相关评审的建筑来说,其声环境合格性与否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查环境噪声预测结果及其各建筑围护结构隔声性能和降噪设计为主,因而预测方法的合理性和建筑构件实验室声学性能与实际工程效果的差异直接影响着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就一般预测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影响程度作探讨研究。
预测结果准确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现有环境评价资料的有效性 道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是城市外环境噪声的三个主要来源,就住宅区域而言,大多数情况下道路交通噪声才是最大的噪声源头。目前主要的噪声模拟预测软件对于交通噪声源强的设置都是通过对道路昼夜时段车流量和重型车比例的统计来完成的,而不少评估项目以既有的地块环境评价书中提供的交通状况描述为依据进行模拟中的道路属性设置,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工作,但如果该环境评价参数形成的时间与评估项目的时间之间跨度过大,使周边道路状况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如道路扩宽、车道数和公路性质变更等,这对于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就很大了。再者,交通流量在评估项目建成后的几年中,可能随城市交通大环境发展产生的变化趋势也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交通流量的统计方法 依上所述,当发现交通状况与现有资料描述已发生较大变化,则表明新的统计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而接下来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获得具有代表性的统计结果?通过连续多日进行24小时全天候车流量统计来获取结果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深入理解环境评价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该类统计在监测日的选择上应挑选最不利点,如对于城市主干道的统计应挑选典型工作日,对商业区道路应挑选休息日;在监测时间的选择上应尽可能的覆盖各个重要时段,以不同时间的统计结果分别表征昼夜交通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的车流量状况。
统计中出现的误差 近年来,以欧洲软件为主的各种环境噪声预测软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国内使用较多的包括德国的SoundPLAN、Cadna/A和英国的Noisemap等,此类软件展示的声波粒子传播模式在模拟上相对比较准确。但噪声源设定的误差仍然客观存在,为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可在项目位置周边选取一定的位置采用实测的方法进行类比测试,以此来修正软件计算结果的误差,同时也可起到检验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准确性的作用。
案例分析
笔者于2009年11月对上海地区内环高架道路沿线某规划中的住宅小区,进行绿色建筑设计阶段声环境预测评估,现以其为典型案例,结合上述观点进行具体分析。
拟建小区主要建筑为22层高层住宅,底部3层为商业住宅,内环高架为双向6车道城市快速路,高约13米。最近的拟建楼房距内环高架道路约35米,距高架下方地面道路约30米,噪声环境恶劣,道路与小区位置关系可见图1。
交通噪声源强的初步确定 由于业主提供的环境评价资料已有5年之久,经现场了解,虽然道路硬件设施未出现大的翻修和变更情况,但流量状况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故咨询组先后两次对道路状况和车流量重新进行了定位和勘查,方法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勘查的同时,笔者发现10:00~12:00的监测结果无法有效表征上半日的交通状况;同样的,夜间22:00~00:00的监测结果显示高架交通流量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00:00后车流明显下降,表明其亦无法代表整个夜间(22:00~06:00)的噪声源强。随后的第二次勘查新增了07:00~09:00和00:00~02:00两个监测时段,同时因10:00~12:00等交通非高峰时段的流量随时间变化较大,将每个时段的监测总时间延长到30min以上。
分别将两次流量统计结果输入Cadna/A噪声预测软件对道路源强进行设置,预测小区室外噪声水平,详见表3。
显然,由于监测时段更具代表性,监测采样时间百分比更大,使得第二次监测统计指导下的模拟结果更具真实性,从中也可以看出噪声预测结果尤其是夜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噪声源强的类比测试校准 作者进一步在评价区域北侧同样临近内环高架的高层住宅公寓西立面选取一个典型观测点(位于9楼高度,约距地面25.5米,西立面外窗外侧0.5米,详见图2),同时对该点进行24小时连续等效声级的实测和软件数值模拟,通过两者之间数据差异的类比来校准交通噪声源强。数据对比可见表4。
一方面,表4中的实测与模拟结果之间的误差数据表明,预测软件模型已经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小区建成后的交通噪声源对其产生的声能辐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确定依据昼间交通流量统计设定的噪声源基本准确,而夜间的噪声源设定仍然存在较大误差,换而言之22:00~02:00的车流量统计数据仍然不能表征夜间交通的整体状况。但昼间数据之间的高度吻合使我们可以尝试以调整夜间等效声级模拟结果的方式来获取更为准确的夜间流量。
调整模拟中的内环高架道路的夜间流量至3110~3140辆/h时,类比测试点的夜间等效声级稳定在69.1dB(A),在此工况下再次计算小区夜间室外噪声分布,数据结果变化为43~54dB(A)。
根据项目的需要,从近两年上海内环高架流量的增幅趋势,可对该路段今后两年中的车流量变化做出预测,预计在2011年,昼间可达5540辆/h,夜间可达3240辆/h。在此状况下,拟建住宅区域的昼间噪声约为46~60dB(A),夜间噪声约为43~54dB(A)。
结论
综合上述观点,对于住宅类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的噪声预测评估的传统方法,应考虑到以下问题以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1)对于现有的环境评价书中交通噪声源相关资料和数据的引用,应在赴现场进行实际勘查后确定其有效性,严重不符的需重新监测统计。
2)对于以软件模拟为基础的住宅区域环境噪声预测,相关的现场交通流量统计应在充分考虑了交通流量日变化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确保模拟工作中的交通源强设定真实有效。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的营造 篇12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概念,存在问题,设计内容,设计要点
目前, 灯具与照明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如人造电光源的不断更新、各种照明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成熟、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出现、灯光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尽管如此, 技术也只是为实现人类的照明理想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技术指标和参量仅能使人们得到关于光照的物理方面的信息, 然而却忽视了对大众照明心理的关注, 因为人的视觉心理很难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而灯光环境设计成功与否, 往往更取决于它被人们视觉和心理上的接受程度。即居住环境的照明设计不仅要综合考虑照明技术问题, 还要考虑到使用者的心理感受。笔者通过总结归纳, 结合目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对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的营造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1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一般所称的居住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地形界线所围合, 并与居住人口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区所承载的功能是与居民的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包含居住在内的休憩、教育养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商业服务、社会交往甚至工作等活动[1]。
所谓灯光环境的营造, 就是运用灯光的扬抑、隐现、虚实、动静以及投光亮度的变化和照射方向, 凭借电光源及其灯具的自身特点, 建立光的构图、秩序和节奏, 使园林的夜间空间环境或庄严, 或艳丽, 或形式多样, 或多姿多彩, 并充满时代气息。在满足基本光照功能的条件下增加园林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的设计, 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把环境照亮, 而且是现有园林景观艺术的一种衍生和再创造。如果设计不合理, 常造成过度照明或滥用照明, 导致灯光过于俗气、耀眼、景物不突出、缺乏立体感等问题, 更严重的是造成光污染。在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 灯光艺术的美化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合理的灯光设计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 还可以使人得到视觉上的享受, 使居住区环境达到理想的意境。好的灯光设计不仅能给人一种栩栩如生, 雄奇瑰丽的自然景观, 又能给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 使人们在夜间依然能感受到情景交融[2]。不仅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视觉条件, 而且利用灯具造型及其光色的协调, 使建筑轮廓、环境达到某种气氛和意境、体现一定的风格, 增加环境与建筑艺术的美感, 使环境空间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要求, 从而得到美的享受[3]。经过合理规划设计的园林照明用光, 可以改善夜晚“光污染”的问题, 在保证足够照度的基础上, 使得居住区夜间景观灯光环境满足时代对“绿色照明”的要求[4]。
2 存在的问题
2.1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设计的概念有待完善
由于居住区不像商业区或者城市广场那样被当作面子工程来做, 对于居住区景观照明的关注和研究十分匮乏。谈到居住区照明, 人们往往认为其微不足道, 这就造成了居住区照明理论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继而是方向的迷失。实际上, 比起商业区和城市广场, 居住区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它是城市当中极为特殊而重要的区域。反观当前的住区环境, 不难发现这种概念盲区带来的后果:一是住区光环境中的尺度感丧失。灯具在造型和尺度上普遍缺乏细致的设计[5], 导致形式美和技术手段相分离;另外, 光照没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展现住区建筑和环境景观的风貌, 或者说人工照明在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融入到环境设计的灵魂之中。二是缺少认真的规划和设计。多数情况下照明工作没有被单独立项, 因而也未得到认真对待, 没有专业的规划导致混乱和浪费, 没有专业的设计导致环境效果大打折扣。
2.2 光污染与光照不足并存
不适当的照明会产生光污染。光污染一旦影响到居住区, 其后果将不仅造成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 还会严重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 而且还浪费能源。另一方面, 照明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致使某些城市居住区的照明条件得不到改善, 一些廉价的居住区内照明严重不足, 甚至在高价的住宅区也存在类似问题。这些恶劣的照明严重削弱了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有些看似无伤大雅, 但至少是浪费的;有些并不严重, 但是令人担忧;还有一些则是突如其来而且致命的。很多居住区的照明设施只是沿用周边城市道路的照明, 这种简单的做法抹煞了不同环境的特征差别, 使居住环境的光尺度和光气氛不再亲切宜人;另一些地方则夸大这种差别, 居住区边界和城市道路既没有呼应, 也没有过渡, 不是花红柳绿就是惨淡阴森, 和居住区应有的氛围极不协调。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很少有房地产业主从社区住宅的规划、单体设计阶段起就考虑到夜景照明因素, 而大多是等居住区的土木施工基本结束后才去埋线装灯, 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实不可取。另外, 混乱的照明设施各自为政, 也引起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恶化。虽然电杆林立、电缆横飞的局面已经基本结束, 但是在个别老旧的居住区内情况依旧。这些现实情况说明了居住环境还缺乏基本的照明规划和设计。
2.3 现有的技术性控制指标不够充分
在城市居住区照明方面, 国内制定了一些规范和标准, 个别城市也有一些地方性的技术标准。目前尚没有建立完善的针对夜间景观光环境设计的体系与方法, 关于光环境较全面的研究相对匾乏[6]。但是总的来看, 我国的居住区室外照明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参照《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7]等文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居住区照明失去了应有的特征和气氛, 完全成为了城市道路照明的延伸, 居住环境被淹没在茫茫的城市灯火中。尽管近年来CIE的设计标准也被不断地介绍和引进, 但是相对于建设速度显得有些滞后。即便是这些标准也和建筑方面的某些其他规范相似, 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居住区的规划者和设计者对照明的概念是空泛的。
2.4 照明设备的制造及其管理维护有待加强
当前的国产照明器材普遍质量较差, 与其巨大的产量相比很不相称[8]。照明器材缺乏专门的工业造型设计, 工艺水平落后, 制造粗劣, 照明产品市场的高端多被外国名牌产品所占据。很多小区的内部没有采用与之相称的步道灯或者庭院灯, 而是简单的沿用路灯或者装饰性过强的其他灯种, 与当地环境不够协调, 功能性也很可疑, 对整体环境效果产生了破坏。另外, 居住小区内多半是国产照明器, 但其造型多模仿国外名牌灯具的造型设计, 针对某个居住区环境而专门进行的照明器设计恐怕还只是个理想。另外, 对现有照明器的维护与管理不够合格, 没有制度化, 路边常可以看到有些照明器工作失常或者污染严重以致影响使用的情况。节能措施不得力, 光污染现象大量存在。现在的夜间园林中, 光污染现象依旧大量存在, 甚至影响到周围居民无法正常休息, 在一个论坛里曾经看到一处很有名的广场夜景, 但因其光污染现象极为严重, 受到周围居民的强烈谴责, 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人工光环境要避免光污染, 夜景设计和选用灯具时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前期的调查准备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视线分析、周围环境分析是必须的。在节能方面也是一样, 深夜根本无人进入的园林, 完全可以将灯关掉或是将亮度降低。光源选择上也应节能[9]。
3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设计内容
3.1 功能照明
一是作业照明。居住区的物管人员经常需要在夜间工作, 这就要求照明设计必须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小区内的水电管道部分, 不能有视野盲区, 否则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针对室取物的照明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二是行路照明。这是在功能照明方面的重点。要求保证园路、台阶、门和水体周围行动便利。园路的照明设计可以赋予艺术的色彩, 将位置较低的照明器置于道路两侧, 使人行道和车道包围在有美感的灯光之下, 稍显格调又能保证安全。这种效应在使用塔形灯罩的灯具时更为显著, 采用蘑菇灯也可以较好地达到相近的效果, 它们在向下投射灯光的同时, 本身并不引起人的注意, 如果配合附加的环境照明灯光源, 其效果会更好[10]。三是防卫照明。安全问题一直是小区居民最关注的问题。不少购房者在选房的时候都把保安状况列为重要的选择条件之一。目前不少小区已设立多数警卫站, 更甚者安装有红外线保安系统。不管保安设施多么先进, 都不能忽视防卫照明问题, 从大众的视觉心理来考虑, 能看见的才不至于感到害怕, 才会觉得安全。这就要求小区的灯光环境设计方面, 要重点考虑路灯的摆放位置, 尽量能照射到每个角落, 使人们晚上在小区内活动也很有安全感。
3.2 景观照明
一是水景照明。园因水而活, 水是园林中的血脉, 也因为人们具有极强的亲水性, 理水成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11]。对于居住区中水体的照明, 目前的照明手法较多, 很多都包涵了不错的创意。所谓相得益彰, 水体的照明一定要结合园林景观本身的特点, 居住区的景观是中式还是西式, 是自然式还是规则式, 灯光设计是要彰显宁静还是要彰显气派、是要体现优雅还是要体现壮丽, 不同类型的居住区景观需要不同类型的水景照明设计来与之配合。水的大致形态可以分为静水和动水。前者如水池、湖面、流速很慢的河流等, 它们可以作为夜色中的镜面, 倒映出水边的景色, 而避免让光直接射到水面上。在动态水景中, 主要利用水对光的折射和反射, 水面不停的晃动, 导致折射率总在不断变化, 产生波光闪烁的效果, 特别是喷泉与光的结合, 能给人以一场生动的光之舞。在静态水景中, 多将灯具安装在水池底部上射照明, 不仅突出了水池的几何形结构, 还可以照亮附近的植物和雕塑, 创造出一定的艺术效果[12]。二是植物照明。居住区的绿化是人们很关注的问题, 具有艺术美的绿化景观在白天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而在夜晚则需要灯光的设计来映射出植物在夜间的姿态。园林树木在灯光的照射下, 其独特的姿态能够增加夜景的立体效果和戏剧性。可直接地观赏, 可倒映在池面或湖面上, 也可作为雕塑或规则式小品的背景。在植物照明中, 充分考虑树体的大小、树冠的浓密度、树形、树姿、树叶的颜色和质地, 以及树体所处的位置。上射照明是最常用的一种照明技巧, 特别是对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孤植树, 采用不同的照明技巧, 从前方或侧面投光或采用不同色温和亮度的照明灯, 来强调不同树体质地、颜色、形状等的差别。如林荫道树体一致性的照明, 就能达到很好的整齐划一的效果。下射照明是模仿日光、月光的照明方式, 在树下产生阴影, 而上射照明和侧向照明完全与白天和月光不同, 是在植物树冠部位产生阴影。因此, 选用何种方式或是搭配使用都应做仔细考虑和模拟试验, 主要是结合周围环境考虑, 还有人们的使用情况[13,14,15]。三是造山叠石照明。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的景观中用假山作为主景, 周围设计围绕假山的水系。假山与置石的照明处理手法不同在于它们的体量不同, 功能不同。假山体量较大, 具有多方面的造景功能, 如构成园林的主景或地形骨架, 划分和组织园林空间等, 使园林建筑真正融会到山水环境中。因此, 对于假山的照明可以采用适度的泛光照明来展示其起伏的走势, 照明透光方向一般与游客视线方向相同, 避免产生炫光, 灯具分布不宜过密, 突出光影的变化。置石在选材上一般选取姿态优美的山石为材料, 但因形状、色泽、质地不同应采用不同的照明手法, 首先应理解运用这个物体的用意, 唯有了解了作者的意图方可以在夜景中表达出适合整个园林的情调, 对于石的照明不应该使用较多的色彩, 毕竟石与水不同。一般采用正面透光进行泛光照明, 相对于周围环境应有较高的照明水平[16,17]。四是园林小品照明。居住区的园林小品主要包括亭、廊、门洞、花架、桥梁等, 通过灯光设计, 不仅可以突出建筑物的结构和细部特征, 以突出园林构筑物的形体美和夜景魅力, 还可以为来访者引路。比如在台阶附近的照明设计, 不仅应考虑其安全性, 也应兼顾观赏性。又比如对花架的照明设计, 就应该多采用上射照明, 这样不仅可以强调花架的结构和立柱的建筑材料, 还能使观赏者欣赏沿路的风景, 这其中要重点考虑的是灯光的照射范围。
4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设计要点
4.1 满足功能需要
居住区景观的光环境设计必须符合功能的要求, 根据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照明方式和灯具, 并保证恰当的照度和亮度。例如:居住区较大的开放空间灯光照明设计要求亮度分布均匀, 避免出现炫光, 一般宜选用全面性照明灯具;具有特色的园林小品或区域, 一般采用强光重点照射, 以强调该小品的特色, 强化其立体感和质感, 渲染出与白天不一样的景致, 通常使用方向性强的照明灯具并利用色光来提高其艺术感染力;在一些有水景的小区中, 水面附近的照明尤为重要, 虽然水下照明不是很普遍, 但一定要使露台或桥面的边缘清晰可见, 以免不知情者不幸落水, 水上的汀步和木桥也同样需要安全照明;行路照明中可采用多种不同的照明技术, 首要任务是起到指引的作用和保证行走路线的安全, 照明对象可以是需要看见的路标, 同时还包括通向前门的车道的照明以及门牌号的照明, 门前的小路也是需要照明的地方, 具有欢迎来客和指引方向的作用。
4.2 美观大方
景观灯光环境设计是装饰美化环境和创造艺术气氛的重要手段。为了对居住区景观进行装饰、增加空间层次、渲染环境气氛, 采用装饰照明和使用装饰灯具显得十分重要。在现代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 光环境设计更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其中园灯不仅起到了保证照明的作用, 而且十分讲究其造型、材料、色彩、比例、尺度, 园灯已成为居住区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灯光设计师通过灯光的明暗、隐现、抑扬、强弱等有节奏的控制, 充分发挥灯光的光辉和色彩的作用, 并采用透射、反射、折射等多种手段, 创造出温馨柔和、宁静优雅、怡情浪漫、光辉灿烂、富丽堂皇、欢乐喜庆、节奏明快、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等艺术情调和气氛, 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增添了多彩的情趣。
4.3 经济实用
灯光照明不一定以多为好, 以强取胜, 关键是科学合理。灯光照明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视觉生理和审美心理的需要, 使景观最大限度地体现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并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华而不实的灯饰非但不能锦上添花, 反而画蛇添足, 同时造成电力消耗、能源浪费和经济上的损失, 甚至还会造成光环境污染而有损身体健康。在夜景设计节能的问题上, 也起到了示范工程的作用, 确定了合理的照度, 保护了园内的环境, 光源的选择上不局限于某些节能光源, 而且在后期管理上, 考虑制定多套方案达到节能的目的[18]。由现状分析可知, 我国现在园林夜景观光污染问题非常严重, 造成很大的经济浪费。如果要降低照明设备的能耗, 必须提高照明利用率, 使用高效节能灯泡, 提高灯具的维修率;或者减少开灯时间、保持适当的照度和尽量采用局部照明等。
4.4 安全可靠
在夜间园林中安全性的问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 园林需要在夜间开放, 由于夜间漆黑一片, 光线全部来自人工照明, 园内环境复杂, 坑洼沟壑如果没有被灯具照亮就很容易导致游客受到伤害;另一方面, 小区内的水电管道布线及供电设施的安全性、稳定性也要格外注意[19]。不同于商业街、建筑物的照明方式, 居住区夜间人员流动量较少, 且其中所布置的照明灯具不少是人手可以直接触及的。灯具选择则应考虑到人为的破坏性及安全性能。因此, 必须选用较高防护等级的室外灯具。可根据周边景观环境选择造型及非标型装饰灯, 例如用石头装饰灯具即能起到照明效果又达到了艺术小品的观赏要求, 兼具观赏性和安全性;绿地庭院灯具可以不采用传统的玻璃或有机罩, 而选用高强度及高透光的树脂外壳, 既美观又耐用。在漆黑的夜晚, 人具有向光性, 这是安全感的一种体现。一旦在夜间由于种种电气故障而失去照明, 周围漆黑一片, 即使不会有别的危险发生, 人们依然会感到恐慌。这就是为什么夜间园林的照明一再强调稳定性、安全性的原因。再之, 要设置一套应急照明系统, 一旦发生故障可以开启应急照明系统有助于消除恐慌、疏散游客[20]。
4.5 以人为本
现代居住区景观中实施的照明设计方案除了满足人们基本的夜间活动和园区景点的装饰照明, 还要考虑到过度的园景照明对人们的工作和休息所造成的严重干扰。我国城市居民因为照明问题而引起的眼睛发干、发酸、头晕、头痛、紧张、疲劳等症状已不容忽视。灯光设计应以人为本, 由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 选择适宜园林景区的光源、光色, 确定合理的用光量和照度, 既能充分地表现出居住区景观的夜间观赏性和与居民的互动性, 又避免为满足园景作为节点重点装饰照明的效果而设计过度的夜间照明。眩光的产生与灯和被照物的材质都有很大的关系。设计者始终需要把人对室外环境的需求, 包括物质使用和精神两方面, 放在设计的首位[21,22]。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际活动服务”。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推荐阅读: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06-06
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07-07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08-18
居住环境设计05-11
居住环境空间设计10-23
城市居住环境景观设计要素论文08-22
低碳理念下居住环境设计研究论文10-05
居住环境10-18
城市居住环境09-18
乡村居住环境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