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环境

2024-10-18

居住环境(共12篇)

居住环境 篇1

摘要:对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围绕《老年建筑设计规范》,探讨了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准则,以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老龄化社会问题。

关键词:环境心理,行为心理,老龄化,老年建筑

1 城市老年建筑研究的必要性

城市中居住着各个年龄层次的居民,由于年龄不同,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其对各社会功能的需求方向和满足需求的方式各不相同。作为城市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应该据此来进行人居环境的规划和设计,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要求,使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内的各类人群能够和谐共处,身心愉悦。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既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又具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在解决当前城市问题时,为老年人提供既住得起又感到舒心自在的养老场所,是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老龄化社会现状

按照国际上的划分标准,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被称为老年人。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被称为老年型人口国家或地区。20世纪末,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到2004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97%,共有11个省市的老龄化水平超过这一全国平均值。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人口问题就是老龄化问题。

根据我国国情和传统思想观念,大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由子女给予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赡养。对于自理老人来说,与其说是子女赡养老人,不如说是老人照顾儿孙。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生活起居各个方面都以儿孙为主,很少顾及到个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环境的独立性和私密性,一部分高学历、高收入的自理老人更喜欢与子女分开居住,或者邻近居住。这种可分可合的居住方式,既使老人和子女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又方便互相照顾。而对于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往往需要与子女同住,或者由社会福利机构统一负责赡养。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表示年纪再大些愿意到养老院养老,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方便社会统一管理,提供配套设施。对于当今这个老龄化社会,传统家庭结构已经被打破,“一位子女,两位父母,四位祖父母”这个社会现状,使社会养老成为必然趋势。对于我国一直存在的专门为鳏寡孤独的老人服务的养老院、托老所,由于其本身属于福利和救济性质,所以普遍存在条件较差,设施落后的现状,多数与以往的集体宿舍相差无几,只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身之处,根本无法兼顾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更谈不上私密性和对环境的控制感。而且养老院已经不仅仅只供孤寡老人居住,许多子女无法在身边照顾的老人也将住进养老院,更加剧了养老环境及设施的供不应求。事实上,即使物质富足也无法赶走老年人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孤独和失落,城市里程式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让老年人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养老恰恰能够解决老年人对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在心理学层面上照顾老年人的需求。所以社会养老必然成为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3 老年建筑的发展现状

对于老年建筑,国外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德国等一些国家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了适合与同龄人交流交往的居住建筑,从建筑的外观到结构,再到细部装饰,整个设计处处尽显浓浓的关爱之情。

为适应我国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使建筑设计能够符合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对建筑物安全、卫生、适用等的基本要求,国家建设部和民政部颁布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对城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专供老年人使用的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的设计做出了规定。《规范》颁布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与老年人的需求渐行渐远。针对我国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筑工作者从每一个规划和设计做起,尽可能多地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指导下,做出更加人性化,更有人情味的建筑产品,尽快建立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城市建筑体系,使老年人更加幸福地安度晚年。

4 针对老年人特点及要求的设计研究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决议指出:“年长者的住处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除物质部分外,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也应予以考虑。”老年公寓不能只是简单地满足一般的生理需求,还应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在心理方面的诸多需求,如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社交性、私密性以及环境刺激性等。

4.1 安全性、方便性

老年建筑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在《规范》的许多条款中往往是兼而顾之,无法亦无须明确区分何处体现安全性,何处为方便性。

统计数字表明,世界各国发生地震火灾等自然和人为灾害时,老年人和儿童伤亡的比例都远远高于成年人。一方面是由于这两种人群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所处环境在安全便捷方面的欠缺。所以低层建筑更加适合老年人居住,无论是平时外出购物,还是饭后散步休闲,或者出现紧急情况需要疏散转移,低层建筑都更方便和安全。

规范中各条款都从建筑物室内室外各处的形式、尺寸及材料等细节体现了安全性和方便性的要求。

4.2 舒适性

舒适性对于老年人来说也非常重要。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建筑,朝向、采光、通风都应有充分的考虑,室内外都宜有开阔的视野和优美的环境。

4.3 社交性

大多数老年人都喜欢大杂院那种“一家炖肉,满巷飘香”、左邻右舍鸡犬相闻的亲切感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老建筑正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老年人虽然怀念过去,但也必须要适应新环境。搬入公寓、居民区的老人们,出现了无人交流的情感空缺。因此,老年居住建筑应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与人交流的空间和条件,让老人能够与同龄人一起打牌、锻炼,唠家长里短,与孩子游戏散心,还可以为独居的老人提供认识同龄异性的机会,谱写黄昏恋情,共度幸福晚年。

4.4 私密性

对于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私密性是个大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如果空间布置使得老年人被迫在一个所谓的交往空间碰面而非他们本人自愿,那么这个空间存在的意义几乎为零,因为老年人会觉得自己好象生活在一个被圈定的框框里,而更不愿意去那个空间交流。他们希望能提供一些区域,使里面的老人可以看到来往人员的活动,减少被人监视的感觉,自觉自愿地与人交流。

4.5 环境刺激性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生理机能退化,所需的个人空间缩小,需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如嗅觉、听觉、触觉、视觉与他人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因此,老年居住建筑不能一味追求空间的开阔宽敞,要给老年人提供广泛接收外界刺激、与人交流的机会和条件。

5 结语

老年人居住建筑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建筑业所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本着环境全体共享的原则,成熟的居住环境应该按不同年龄层次的行为能力分别设计,组织在同一个环境中,让每个人各取所需,做到和谐共处。对于无法实现全体共享的设计,可以按行为能力较低的居民,也就是老年人的环境要求进行设计。在满足老年居住环境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从老年居住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环境对行为及心理的积极影响,真正为老年居民建设舒适、宜居的养老环境,借以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尽建筑师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43.

[2]杨静.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养老[J].城市规划,2000(2):13-16.

[3]康竹卿,康颖卿.城市老年居住环境探讨[J].山西建筑,2002,28(10):5-6.

居住环境 篇2

分析

近几年里,陆良水泥厂在开采我们村东南边的一座大石山,他们用大卡车将山上碾小的石子拉到水泥场去造水泥。这些运石子的大车正好要经过我家门前的大路。大车司机们为了多挣一些钱,都是把车装得满满的,严重超载。即把一处处道路压陷了,又会掉一些小石子在路上,来来往往的车从小石子上碾过,日来日久!小石子变被碾成了一些石粉。大车司机感觉路凹陷难走时,便拉来一些小石子填在坑坑里,一段时间后,这些小石子也会被车辆碾成灰尘。飘扬在空中。雨天里,它们便成泥浆,四处飞溅。

结论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我家门前这条乡村道路变得这样糟糕,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原本,乡村道路建设部门把路修得好好的,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却这样破坏了它,真是一笔巨大的浪费啊!

建议

老年群体居住环境色彩研究 篇3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如何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创造和谐老年居住环境也日益成为社会和广大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鉴于色彩在居住室内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功能性,本文将选择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色彩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并根据老年人的特征及特殊需求,通过对色彩基础理论的阐述以及色彩在室内设计中所发挥作用等方面的分析,着重探索研究适合老年人的室内色彩环境设计方法,给出改善性和先导性的建议,以期在设计实践中有所应用,从而真正为老年人创作出和谐舒适的室内环境。

1.老年人对居住环境色彩的需求

居住环境是影响老年生活舒适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龄群体身体机能不断退化,他们对于居住空间的依赖性日益加强,心理落差也逐步增大。而居住环境色彩的有效运用不仅仅可以影响老龄群体对于空间的直观感受,甚至还可以改善居住者的情绪以及健康状况。

(1)生理健康需求

色彩对人的生理反应具有很强的作用,虽然其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国内外学者就此作了大量研究,进行了很多极有说服力的实验,实验结果都一致表明色彩的有效运用能对人的生理状态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库尔特·高尔德斯坦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选择小脑有问题的患者,为他穿着红色衣服时,实验者平衡感觉就发生混乱,头晕目眩,几乎要摔倒;而换成绿色衣服时,这些症状就消失了。

而一旦设计者能充分地了解色彩对居住者的生理作用,在室内环境色彩设计中不仅可以避免环境色彩对人们健康的损害,甚至主动加以利用,还可以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比如淡蓝色对发高烧的病人有稳定情绪、促进退热的作用,褐色有助于低血压患者提高血压的功能。因此,医院针对不同病情将病房设计为不同色彩,对患者的康复也有一定帮助。

(2)心理健康需求

老龄群体由于身体不适及机能退化,往往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例如:因行动不便、眼疾、风湿等引发性情暴躁、焦虑、忧郁、恐惧、狂想等。在室内色彩环境设计中,就能够帮助或缓解这种情况。比如:房间以明快的暖色调为主,可以使居住者心情愉快,增加克服病痛的信心;使用有镇静作用的冷色调如淡绿、天蓝等,可以消除烦躁感,增加稳定感,以利于居住者的心情保持愉悦。

此外,色彩设计的冷暖感觉对室内环境小气候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有实验表明:在红橙色调的环境内,当室温下降到 11-12℃时居住者才开始觉得寒冷;而当室内色彩为蓝绿色调时,室温在 15℃居住者即开始觉得有些寒冷。由此可见,不同色彩对人的温度主观感觉的影响相差 3-4℃,其程度之大也不容忽视。

2.老年人居住环境色彩的调查与分析

本文调研过程中共发出调查问卷有130份,实际回收问卷98份,扣除部分无效问卷后,本研究的有效问卷共88份,现将统计结果与分析做深入讨论。

(1)调查的对象:年满 60 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2)调查对象的个人背景

a.性别:男性与女性在生理、心理上差异对于色彩的喜好有着极大的影响。

b.居住方式:独居或与子女一起住。不同的居住人口及结构同样也影响着居住环境色彩的选择。

(3)调查对象的社会因素

a.职业收入:居住环境色彩情境氛围的营造会受到不同工作性质以及收入多少的影响。

b.教育程度:受教育的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事物美感的偏好与感知。

(4)调研数据的分析

通过发放100份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居住室内环境并不理想,大多数的室内环境色彩单一。

①室内墙壁色彩。被调查人数中有95.06% 的人现居住空间室内墙壁色彩是以白色为主的浅色。

②室内地面色彩。被调查人数中有17.01%的人现居住现居住空间室内地面为没有处理过的水泥地,28.3%为浅色地砖;

③室内家具色彩。大多数的老人现居住空间室内家具较陈旧,颜色单一。被调查人数中有l7.46%的人现居住现居住空间室内家具色彩是偏黄色系,l9.05%的人家中是棕色系;而25%的人希望未来住宅的室内家具色彩为原木本色,l7.86%的人希望是淡黄色。可见大多数人希望室内家具的颜色是赋有亲和力的浅色系。

这些问卷调查所反馈回来的数据很直观的体现出老年人居住环境色彩设计的重要性并为我们接下来的色彩设计指明了方向。

3.老年人居住环境色彩的改善

(1)居住空间色彩设计要点

按照室内的色彩面积和重要程度来分,大体可以分为背景色、主体色、重点色三大块。

①背景色:指的是室内固定的天花板、墙壁、门窗和地板等这些室内大面积的色彩。根据前面的数据分析,95%的老年人居住空间中墙面、天花多选择以白色为主的浅色。白色属于无彩色系,它是没有任何色彩倾向的一种颜色,多会给人带来寒冷,严峻的感觉,而老年人常时间呆在背景色为白色的空间中更会让其觉得生活乏味。同时考虑到老年人大多视力有所退化,因此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背景色调多为高明度的暖色调,整体氛围亲切又温馨,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同时也拉近了家人之间的距离。

②主体色:指的是那些可以移动的家具和陈设部分的中等面积的色彩组成部分。我们平时居住空间的主体色色系常用的有黑、白、灰、蓝、绿、黄…但从老年人心理和生理效应来考虑,在实际运用这些色彩时都应适当降低其纯度与明度。因为人到老年大都形成了一种平和、宁静、沉着的性格,多喜欢低纯度、低明度的淡雅色彩。

③重点色:作为室内重点装饰和点缀的面积小却非常突出的色彩。绿色植物盆栽是老年人居住空间最常用的点缀,它不仅能营造氛围,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可以祈祷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效。这对老人来说不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得到很实际的改善。

(2)居住空间色彩设计表现

①起居室。起居室作为家居空间中重要的外交场所,彰显出的不仅是主人的生活品味,更是整个家庭的气度与形象。老年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 ,因此多会选择沉着、稳重或高雅、明快的色调作为老年人起居室的色彩设计,背景色和主体色相互呼应,重点色也恰倒好处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老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明朗舒适的环境中,不仅自己身心愉悦,还能更好的与家人、朋友交流聚会,使其晚年过得丰富多彩。

②卧室。良好的睡眠是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的重要因素。为了让精神、身体得到休息,调节情绪、消除疲劳、恢复体能、增进健康,老年人的卧室绝不能再是四面白白的墙,中间放一张床,这种与医院色彩、陈设相类似的空间易引起老年人的反感。因此在卧室空间的色彩设计可以采用深浅搭法。浅色家具显得轻巧明快,深色家具显得平稳庄重。如主体色家具采用深色系,那么背景色墙壁以及重点色寝具织物等色彩则应以浅色为宜,这样一深一浅的色彩搭配显得整个空间既雅致又成熟稳重。

卫生间。老年人夜间如厕的次数会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而有所增加,同时视力也会有所退化。地面颜色的深浅变化过多有可能会导致起夜时恍惚的老年人对地面高低做出错误判断,导致摔倒甚至引发生命危险,因此卫生间的地面色彩要尽量统一,以多白色、乳白色、浅黄色等作为其区域主体和背景色,营造出整洁、明亮、舒适的空间氛围。

结语

如何营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色彩环境,为老年人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关注老年人,接近老年人,走进老年人的内心世界,真正的能够了解老年人的所想、所感,能够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做最合适的设计。 本文的写作通过对现阶段老年人居住环境色彩的分析研究,不仅期望可以得出一些对老年人生活环境改善非常有用的理论,从而为设计师在进行老年人住宅设计时对色彩的选择上提供有用的参考,也旨在为老龄群体在住宅选择、室内居室环境评判,以及后期家具与生活用品的选择方面提供参照标准,并且纠正社会对待老年人居住环境方面“以人适应环境”的不正确观点。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 篇4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探讨

1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1.1 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1.2 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

1.3 追求生活情趣。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暇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1.4 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

在静态构图上,景观设计要求讲求图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如各种绿轴、蓝轴等。

1.5 强调可参与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住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确空间。

1.6 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1.7 主题化的设计思想。

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体的需求。设计的主题思想既可以从市场分析出发,又可从居住区区位环境的景观特质提炼出来。

2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

2.1 设计立意和主题。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2.2 设计范围。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

2.3 设计过程。

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2.4 设计手法。

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

3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3.1 设计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要害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3.2 植物配置。

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4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手法

4.1 小区步道设计。

小区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休息散步,而且居民多喜欢在小区绿化较好的道路上散步,而不是仅限于小区的小游园。因此,小区的步道设计应以使用者的舒适度为重要指标,当曲则曲,当窄则窄,不可一味追求构图,防直放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曲多于直,宜窄不宜宽。力图做到有收有放,树影相荫,因坡而隐,遇水而现。

4.2 小区广场设计。

小区广场称之为休闲场地更为合适,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的人车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小区尽量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越是高档的小区越不应该搞。别墅区中则绝对不要设,不仅尺度不合适,而且也难于适应小区的休闲、交往等功能。

5 总结

按照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质量。营造好环境已经是居住区开发策划的重点,也是市场销售不可缺少的卖点。另一方面,美丽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进程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居住环境的调查报告 篇5

你们家光线真不好,我家才住2楼,光线都比你家这4楼强。屈飞扬第一次来我家便如此说。唉,刚搬进来时特亮堂,可是两年后,前面这幢楼就拔地而起,光线就这样了。真不知道那幢楼怎么还有人买!

调查

今天正好老师让调查居住环境情况,我就趁放学后的时间,询问了爸爸妈妈和住在一楼的叔叔阿姨。一楼的叔叔阿姨都说前面的楼与我们的楼距离太近了,采光不好,使他们家既阴暗又潮湿。妈妈也说,两楼距离的确太近了,幸亏我们家楼层高是4楼,采光还能凑合,不过通风效果差了点。而且四周绿化面积太小,几乎没有什么花草树木。本来盖那幢楼的地方是要建一个小花坛的,不知怎么就成了高楼了。

分析

现在的开发商只重视个人利益,不重视他人利益;有关部门也有责任,他们监管不严,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利为开发商提供便利条件;国家也没有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有效政策和规定,搞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买房人自身也有错误,急于求成,生怕房价飞涨,便委曲求全,随便抢购房子,使开发商有机可趁。

建议

居住环境与人的尊严 篇6

还有一种谋杀是通过热闹或公开一个人的私生活来完成的。

眼睛射出的刀子

我曾有很长时间居住在西安南郊的一个村子里,这个村子几乎所有的筒子楼都是当地村民为出租而盖的。租住他们房子的主要有三类人:一是盗贼,二是妓女,三是穷文人。每天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我租借的院子里时,楼里几乎所有的住户都伸出头来,或将鼻子贴在窗玻璃上压成扁平的橡皮模样来观看我手里或自行车后架上的东西。每次走出或走进这个院子的天井时,我都感到在窗玻璃后藏着的不是一双双眼睛,而是一把把刀子,它们全都伸出来要刺向我。

这种心灵受难的结果是,多少年过去了,我仍然不能改变一種看法,那就是市民与市民的关系,其实并不像乐天者所说的那样温暖,有时实际上是一种谋杀关系。在无数的谋杀与被谋杀之间则是一片广大的灰色地带,人们在这个地带吃着、喝着、拉撒着、嫉妒着。一般来说,他们所有人的命运都是不幸的,但一旦有谁掌握了某种优势,立马就会转过来折磨别人,这就是他们的宿命。

苏联式的吐口水

与中国式的斗殴

前苏联有一个很古怪的词,叫“公共公寓”,专指斯大林时代几家人合住在一起的公房。厕所、厨房、阳台、走廊全是公用的,房子里面则被隔成三块、四块或更多,并且是有学问的和有学问的住在一起,弹钢琴的和弹钢琴的住一起,冠冕的理由是“便于管理”,但如果照实说来,不过是“便于告密”。大家住一起,而且是专业相同的人住一起,那么,谁访问过谁,谁一天吃几餐,便溺几次,全都一览无遗。公共厨房更是人们发泄不满的好地方。谁对谁有意见,只消等他离开时,在他的锅里加点盐或味精便大功告成。如果还不能解心头之恨,那么就等他离开后,往他的壶里吐口水。方法是趁主人离开,揭开壶盖,飞流直下。要诀是,不能太早,太早主人会因听见而返回;也不能太迟,太迟可能导致主人恰好下班,逮个正着,痛打一通。还有,脑袋离壶口不能太低,太低容易溅伤自己,太高又不容易百发百中。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在关键时刻打喷嚏。

看来吐口水也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不如中国式的打架或辱骂来得痛快。2000年在学术界闹得沸沸扬扬的钱锺书夫妇与林非夫妇斗殴一案就是显著例证。居住在“公共公寓”的钱锺书、杨绛,没有像人们通常预计的那样温文尔雅,在人的生存空间被逼窄到难以抽身的地步时,再大的学问和理性也不能阻止他拿起木棍向胆敢入侵的“男沙子”动粗。他们当然没有往林家水壶里吐口水,但想一想一个弱不禁风的知识女性用牙猛啃“女沙子”的情景,就令人忍俊不禁。除了佩服杨女士不怕弄得自己满嘴沙子的英勇顽强外,再令人徒生感慨的恐怕就是极权政治对人的尊严的最后剥夺竟然是从收缴人的居住空间开始的。

他人和自己,都是地狱

萨特有一个剧本叫《禁闭》,写在一座地狱的禁闭室里,三个生前分别有过恶行的男女,在牢房里相互纠缠、折磨的痛苦情景。最后,借主人公加尔散之口,这位存在主义大师说了一句名言:“提起地狱,你们便会想到硫磺、火刑、烤架……啊,真是莫大的玩笑!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其实不光是“他人”,自己也是地狱。这一点你可以在茨威格的B博士、退休的官吏、无聊的贵妇、白天的妓女身上看得一清二楚。对于闲着的人来说,无所事事比胡作非为更不堪忍受,久站不动比长途跋涉更无法容忍。你对一个坐长途车的旅客说,我给你提供世界上最好的食品和饮料,条件是你不许打牌,不许说话,不许眼睛向外,那你肯定要挨耳光。

加强节能减排 改善居住环境 篇7

山西省作为产煤大省和重工业发展城市,资产能源丰富,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同时,能耗水平加剧、重度污染大气环境,“十一五”时期,我省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取得了重大突破的良好成绩,“十二五”时期仍需再接再励,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创建适宜人们居住的绿色城市,重塑山西“碧水、蓝天”,努力把我省打造成适宜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

1山西省2011年约束性指标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左右,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5%和2%,氮氧化物、氨氮和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1.5%,1.5%,2%,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国家下达我省的指标。“烟尘、粉尘、扬尘、机动车尾气、电子废物”减排符合《山西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要求。

2实现约束性指标存在的问题

1)体系、机制不完善,执行力度小。

监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牵头,领导相关部门,形成职能体系,从“指导、引领到实施落实检查,再到总结推广应用先进经验”,这一系列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形成庞大的组织机构监督。由于机构体制不完善,形成了某些监督检查过程紧张,力度不够,难免存在流于形式。

2)法律、标准体系不完善。

现我国地方性法规、标准不是很完善,虽然陆续出台并实施,但仍处于过渡时期,致使某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能确实起到引领、推广的作用,仍没能被广泛的应用。

相应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及各项配套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建设单位积极性不高,广大群众得不到真正的实惠,建筑节能的利益引导机制还未形成。

3)宣传不得力,公民普遍不懂节能方法。

没能使广大公众提高节能意识,总以为我国地大物博,用之不竭。浪费严重,不懂节能的长期受益。大部分单位、从业人员和一般公众普遍缺乏对节能新产品的认识和了解。

4)观念落后,主观能动性差,比较被动不积极。

企业节能意识差,为了目前利益,少设甚至不设节能环保设备,有的企业虽然设备齐全,但使用率少之又少,甚至仅会作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应付工具。不能从节能上改进工艺、设备,仍使用淘汰落后的设备、工艺,节能主动性差,比较被动。

5)资金困难。

节能减排工作,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政府出资,资金困难,致使落实进程缓慢。

6)既有建筑改造困难。

建筑节能作为能耗的一个主要部分,旧小区电、水资源流失大。住户只计算目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节能改造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对承担节能费用仍不能接受。

7)设备、技术落后,耗能高的小规模工业项目仍未被彻底取缔。

冶炼、电力、煤矿开采等落后的小规模项目的陈旧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技术,仍继续使用,耗能高,污染大,不安全因素高。

3关键点下手,分析原因,指定对策,层层落实

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加强节能监管。

我国正处于解决住房问题的建设鼎盛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总和,并且97%以上为高能耗建筑,真正执行节能标准的新建建筑少之又少。我省既有建筑采暖、空调消耗标准煤约30 kg/m2,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3倍,我省的节能减排工作以降低民用建筑能耗为重中之重,以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社会节能。

4对策及途径

4.1 高耗能行业

1)扶持节能服务产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山西省经批复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节能服务公司作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新兴产业,通过节能服务以市场化手段从事“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管理,提高煤、焦、冶、电等产业以及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的节能效率。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

第十届党代会省委强调转型跨越发展,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实现粗放高能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3)摆脱“一煤独大”,科学发展。

山西省支柱产业单一、安全事故频发、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区域形象恶化,其经济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备受各界关注。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从长从深”破解资源型地区转型难题,进一步推进山西的科学发展,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4.2 建筑节能

1)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大型公共建筑水电热消耗量大,采取政府引导方式,全社会监督,促进其节能改造。政府有关部门将加强能耗监测、采集大量相关数据,进行能源审计以判断其对能源的使用是否合理、有效;进行能效公示,向社会大众公布各个数据,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其节能改造。

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各大公共建筑的能耗监测。

2)城镇老旧建筑物的节能改造。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后,室内温度普遍提高5 ℃以上,增强室内热舒适度,有效解决房屋渗水、噪声等问题。

改造内容:墙体系统、屋面系统加做保温,以外墙外保温为主,做到保温隔热、防水、防潮、装饰一体化;对密封性、隔热保温效果差的外窗进行改造,使其达到保温隔热、密封降尘的效果;对供热系统进行改造,实现“分室调温、分户可控、计热收费”。

3)新建建筑物。

我省要求全部符合国家对新建建筑物的节能要求。

4)财政支持。

省级、地级及以上城市市级财政均安排了建筑节能专项资金,为建筑节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财力保障。

5)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从省委、省政府到地市,到企业,全省上下把转型发展放在首位,高度重视节能工作。解决建筑节能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供热体制、用热计费方式改革、相应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及各项配套措施逐步落实到位,提高建设单位积极性,使广大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形成建筑节能的利益引导机制。

健全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上遏制不合理的能耗增长。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成立检查工作领导组,对各地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6)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办法、政策相继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山西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山西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山西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山西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进一步制约、规范和推动了我省的能源利用效率。

山西省积极统筹协调,出台了省级既改配套补助政策,对既改工作的改造方式、技术规范、验收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全省既改工作进行了规范指导,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大力督促推进既改工作。

7)从被动到积极,狠抓节能各个环节。

实现“由落实节能目标向责任制;由强化节能管理向优化调整结构,推动技术进步;由重点领域节能向重点企业节能;由依法监管向动员全民”的转变。保证政府监管层、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质量。

8)支持节能活动。

山西省对“生产、使用高效节能的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煤矸石发电;余热、地热、煤泥、洗中煤、矿井瓦斯等发电或供热,以及热电联产、洁净煤;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改造中,使用节能建筑材料、节能设备、节能技术和产品;综合利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采用先进的能源管理、监测和控制等技术;推广、使用节能照明器具等节能产品;开发生产使用低能耗、低污染的节能环保车和清洁能源车;国家和省确定的其他节能活动”10项节能活动,从财政补贴、价格调控、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

9)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总体水平。

通过召开“城博会”“零能耗实验示范楼功能审查与项目启动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会”“中国绿色地产论坛”“生态建筑建材及城市建设博览会”等学术研讨、技术交流、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平台,提高我国整体节能减排水平。

10)节能推广的先进节能技术。

a.低碳技术。从原材料到系统解决方案,不断创新,打造量身定制的建筑保温节能产品解决方案,满足各地不同的建筑节能需求。b.“全屋净化”方案。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阳光、空气、水、声音”方面着手,为消费者提供结合高新科技、贴心设计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为上千万中国城市家庭打造绿色家居。c.地源热泵代替锅炉供暖。d.微排地球,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解决建筑高能耗问题。e.可再生能源建筑,创建有示范影响力的大型绿色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力求应用可再生能源。f.节能建材新产品。抗900 ℃高温新型防火保温材料、聚氨酯外墙保温、复合自保温粉煤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砖、低辐射镀膜节能玻璃、铝包木门窗、绿色电梯。g.建筑节能智能化产品重点推广。按照休息室、会议室、走廊、洗手间等场所不同的需要自动调试最合适的光线,人进灯亮,人出灯灭,从而有效地节约能源。h.节水技术及设备。雨水利用技术、管材、管件、水龙头、节水马桶、卫浴设备,节能型泵、高楼自动供水设备,阀门技术与产品,中水回用技术等。i.节地技术。新型结构技术体系、钢结构、预应力技术及材料。j.对新建项目进行LEED绿色环保认证,既有建筑设施的绿色运营管理。k.环境工程解决方案。垃圾焚烧发电、水处理和循环以及区域供热供冷技术。l.山西省建筑节能技术新突破。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珠教授研发的城市“窑洞”式绿色建筑(也称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新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标志着山西省在建筑节能新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突破。

5实施情况

山西省节能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钢铁、火电、水泥、电石、铁合金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推广有关高耗能行业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对节能降耗技术基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建筑节能通过集体改造进展顺利,已完项目经过验收评估,节能改造效果良好,圆满完成我省节能改造目标。居民住宅真正实现了冬暖夏凉,95%以上的居民都节约取暖费,采暖用煤明显下降。

突出抓好重点城市的大气环境治理,继续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推进生态环境治理“2+10”工程,并取得成效。2009年山西被授予“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

参考文献

[1]GB 50411-200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给水排水与居住环境 篇8

1 排水系统臭气外溢与设计、施工、监察、使用各方的关系及相应措施

1) 室内臭气大部分是由于地漏处水封被破坏, 也有的是因为在不设存水弯的地漏支管上接上自身无水封装置的卫生器具, 导致臭气泛逸。针对室内地漏设置, GB 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2009年版) 第4.5.9条规定:带水封的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 mm, 为强制性条文。由于设计人员和审图人员怕违反强条, 均在设计说明中要求带水封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 mm, 地漏下面不考虑设置存水弯, 从设计角度符合规范要求。而实际工程中, 特别是二次装修时, 由于目前市场上地漏产品日益繁多, 地漏常常被换成外观好的装饰型地漏, 绝大多数水封地漏水封高度只有10 mm~20 mm, 水封小于规范要求的50 mm, 防臭效果极差。即使想上高水封地漏, 安装高度还可能不够, 安不上去。要安装新地漏, 就得废掉旧地漏, 因为旧地漏被压在下面无法清扫, 还可能出现双水封现象, 影响使用效果, 最后只好选用低水封地漏, 造成室内空气污染隐患。所以在住宅建筑二次装修时, 装修施工人员必须先确认原有排水管道安装时是否设置了存水弯, 避免出现双水封或无水封现象。无论何种地漏 (不包括多通道地漏等能补水地漏) , 内水封或外水封都有水封被蒸干散发臭气的共同缺点;相比之下, 地漏支管下带的存水弯存水较多, 不易蒸发, 更具有防臭效果。存水弯水封深度最好在60 mm~80 mm之间, 否则增加一节短管来加大水深, 这样可有效地防止水封蒸发或水力波动引起的水封破坏现象发生, 达到安全防臭目的。今后规范修订时最好明确支管存水弯水封和地漏水封设置的优先次序, 有条件的优先采用支管存水弯水封做法, 存水弯支管上面地漏采用无水封地漏;没有条件采用支管存水弯水封时, 则地漏必须自带水封, 且符合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 mm的规范要求。避免设计、图审、施工和使用的脱节, 从设计源头着手, 结合实际使用情况, 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消除臭气外溢的隐患, 避免室内空气被污染。2) 除了室内污水系统易泛臭影响室内空气外, 阳台雨水系统、空调凝结水排放系统也会因为设计或施工的原因导致泛臭现象出现, 影响室内空气质量。阳台雨水系统常用做法是单独设置阳台雨水立管, 用无水封地漏收集阳台雨水直接接入阳台雨水立管, 排至底层出水。阳台雨水按规范应该采用间接排水, 即阳台雨水立管不能直接与室外排水系统连接, 中间必须有空气隔断。而屋面雨水排水立管是由屋面直接排至底层出水, 中间为密封管道没有开口部位, 不需防臭, 所以屋面雨水立管可直接接入室外排水系统。空调凝结水排放系统与阳台雨水系统相类似, 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 采取间接排水做法, 避免室内空气被污染。3) 室外排水系统的防臭。住宅小区臭气多是由于雨水污水未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 或虽然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 但由于小区内各种服务设施较多, 分散分布, 初期建设考虑不周全, 后期污水只能排入雨水系统, 出现混流现象, 导致臭气从雨水口冒出, 且大部分在人流集中地方或小区主干道上。针对室外污水雨水的混流现象, 设计方面特别是有门面房的建筑及预留的发展空地处, 均应考虑污水管道设计或预留污水管道接口及高程空间;管理监督部门可把小区排水空气污染作为环境验收的一个单项来检查, 污水管道上严禁开雨水口, 雨水管道系统严禁接入污水, 化粪池进出水管均按要求设置水封装置, 防止串味和臭气外溢, 以利于居民身心健康, 营造真正的绿色生活空间。

2 管道噪声的问题

噪声污染是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后的第三大污染。住宅是人们居住休息的主要场所, 由于现代城市化的发展, 高层单元式住宅建筑十分普遍, 而给排水系统特别是排水立管的布置常常是自上而下贯穿全部楼层, 其中相当一部分排水立管由于建筑平面布局的限制只能布置在户内, 如果上层住户排水, 则本层以下沿排水水流方向的排水立管均会产生一定的噪声, 楼层越高, 单户使用的噪声影响的住户数量也越多。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多元化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趋于多样化, 由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卫生习惯不同, 卫生器具的使用在时间段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给排水系统管道噪声的控制成为必然的选择。GB 50368-2005住宅建筑规范第7.1.1条规定:卧室、起居室在关窗状态下的白天允许噪声级为50 d B (A声级) , 夜间允许噪声级为40 d B (A声级) 。但给水排水系统所产生的噪声常常超过规范标准, 甚至影响到居民的休息质量。1) 建筑给水管的噪声, 应从设计、施工、使用方面进行综合防治。设计方面, 可适当加大给水管管径、控制给水进口压力在0.3 MPa左右, 从而降低流速减少噪声。安装方面, 将小管径的管道尽量沿楼板找平层或者沿墙开槽暗敷, 给水立管尽量远离休息室。管道穿过楼板和墙体时, 孔洞周边应采取密封隔声措施。明装时采取给水进口设曲挠橡胶接头、管道与支架接触处加橡胶垫等减震措施;对户内已有的明装给水管, 可在管外面包裹方便施工的阻燃发泡聚乙烯管壳等材料, 既能防结露又起到隔音作用, 使噪声减至最小。使用方面, 给水配件尽量选用节水型岀流配件, 既有利于控制水的出流量, 又能降低水流速度, 减小了给水配件开启时产生的声音, 从而起到控制噪声的目的。2) 排水管使用时产生的噪声大, 影响范围也大, 是给排水噪声控制的重点, 主要受管道布置及选用管材材质的影响。选用排水管材方面, 应尽量选用比重较大的材料或消音减噪效果好的管材。试验资料表明, 同等条件下铸铁管噪声值比PVC-U管噪声小10 d B左右, 故排水管材尽量选用比重大的铸铁管或者芯层发泡隔音PSP管、UPVC螺旋管等先进材料。设计时, 排水立管尽量远离需要安静的卧室, 排水量大的卫生洁具尽可能靠近排水立管布置, 缩短大水量排水流行距离, 减小管道噪声。管道穿过楼板和墙体时, 孔洞周边应采取密封隔声措施。对于已有的排水管也可在管外面包裹方便施工的阻燃发泡聚乙烯管壳等材料进行隔音处理。使用方面, 尽量选用排水噪声小的卫生器具, 如虹吸式座便器等。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静谧的居所是现代都市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居住环境, 涉及到千家万户和每个居民身心健康。给排水系统对住宅建筑室内空气环境、声环境的影响较大, 应引起每一位专业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 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在选用管材及配件时尽可能选择防噪效果好的产品, 这样既提高了建筑使用的品质, 又为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起了积极作用。

摘要:结合工作经验, 针对住宅给排水系统的防臭、防噪问题进行了研究, 根据相关规范, 从给排水系统设计、施工、监察、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以指导实践, 创造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居住环境,给排水,防臭,防噪

参考文献

[1]GB 50015-200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2009年版) [S].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初探 篇9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 居住区园林已成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 国内的园林设计思想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 并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 中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交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这里我们称之为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阶段。本文就试探着探讨一下有关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内容和手法。

1、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

1.1 设计立意和主题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 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例如, 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 或突出居住区本身所处自然环境的特色。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 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 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1.2 设计范围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包括各类园景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 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 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 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 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1.3 设计过程

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 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 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 从而保证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 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 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1.4 设计手法

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 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 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景观设计拓展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 与流畅的曲线形态揉合到环境中, 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 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 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 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

2、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2.1 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 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 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 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 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 (如各种园景小品等) , 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 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 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 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2.2 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 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 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 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 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2.3 追求生活情趣

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 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暇时间, 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 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 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 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 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2.4 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

在静态构图上, 景观设计要求讲究图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 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 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 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 如各种绿轴、蓝轴等。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 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趣体验, 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2.5 强调可参与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 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 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 居住者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空间。例如, 成都一些居住区通过各种喷泉、流水、泳池等水环境, 营造可观、可游、可戏的亲水空间, 受到人们的喜爱。

2.6 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 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 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2.7 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

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 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 而是强调居住区为全体居民所共有, 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 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地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2.8 主题化的设计思想

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环境设计, 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 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 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体的需求。设计的主题思想既可以从市场分析出发, 又可从居住区区位环境的景观特质提炼出来。如华阳府河音乐花园, 以音乐为概念的环境设计策划、设计, 迎合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得到了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 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3、居住区景观环境绿化设计

3.1 设计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 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 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 都引入绿化, 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 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 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3.2 植物配置

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 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 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 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 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 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 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 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合适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结构配置合理, 层次丰富, 物种关系协调, 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 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 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 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 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面积10hm2左右的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 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 0%以上。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 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 特别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 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 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 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 舒缓人们的神经, 调节人们的情绪。

4、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手法

4.1 小区步道设计

有调查表明, 小区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休息散步, 而且居民多喜欢在小区绿化较好的道路上散步, 而不是仅限于小区的小游园。因此, 小区的步道设计应以使用者的舒适度为重要指标, 当曲则曲, 当窄则窄, 不可一味追求构图, 防直放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 应曲多于直, 宜窄不宜宽。力图做到有收有放, 树影相荫, 因坡而隐, 遇水而现。

4.2 小区广场设计

小区广场称之为休闲场地更为合适, 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的人车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 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 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 在小区尽量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 越是高档的小区越不应该搞。别墅区中则绝对不要设, 不仅尺度不合适, 而且也难于适应小区的休闲、交往等功能。

小区广场的形式, 不宜一味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 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隐的方式以避其生硬, 与周围的小区环境有机的结合。此外, 小区内的广场设计, 一定要避免城市广场设计中缺乏绿荫的通病。

4.3 架空设计

首层架空的手法可创造出满足居民需求的特色空间:架空的底层首先解决了首层居民的地面返潮问题;其次架空的底层得以延伸;架空的底层还可以停放自行车、摩托车, 减少了额外的停车场占地。

营造架空层的园林景观, 首先要结合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功能布局, 遵循设计的理念, 考虑视距的比例, 适当缩小景物的尺度, 巧妙运用借景、框景、障景等造景手法, 让室内空间向室外延伸, 从而起到增大空间、加深景深的作用。

居住区中心绿地环境营造 篇10

1. 室外环境对小区居住质量的重要作用

现代化的居住小区是城市集中布置居住建筑、配套公建、小区公共绿地、生活性道路及服务设施的居住场所, 它可为城市居民提供集中、完善而便捷的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居民对居住区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因此, 环境设计在小区设计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在众多居住区建设中大量运用的居住绿地为改善局部环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首先, 绿化率高的小区能够做到绿树成荫、青草萋萋, 小区内尘土较少, 也就是空气质量报告中“可吸入颗粒物”一项指标大大低于绿化覆盖率低的地区, 绿地降粉尘能力可达20%~30%。其次, 绿化较好的居住小区更显得安静, 也体现着绿地对降低噪音的一份功劳。同时, 小区绿地在炎热的夏季能起到降温作用, 一方面绿地本身能吸收热能, 使小环境温度降低1℃左右, 另一方面良好的绿色景观使人们心情愉悦, 比只见群楼、水泥路面的枯燥景观自然产生心理上的调温作用。最后, 小区内绿地为居民在突发事件时提供避难场所, 如发生地震、火灾等。在90年代日本阪神大地震中, 绿地为减少人员伤亡起到重大作用, 从这一点上讲, 绿地成为灾害事件中人们逃生的“绿舟”。

2. 关于小区居民对中心绿地最基本的要求

绿化为人类的居住创造有利的生态环境, 小区绿地的功能首先是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态需要, 亦既是净化空气, 隔声、减燥、隔热、防风等, 从而给居民营造健康的小气候, 在此基础上讲究美观。另一方面, 作为小区中的集中绿地的中心绿地, 还应该满足居民日常游憩的需要。这其中不仅包括视觉上的赏心悦目, 清新宜人, 而且要满足人们基本的休闲娱乐要求, 有一定的供人们活动或停留的场地。中心绿地的环境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由于小区内活动最多的是老人和小孩, 在环境设计中应为他们安排专用的儿童游戏场和老人活动场地, 在其它活动场地内也应为他们多考虑。环境设计中应考虑无障碍设计, 以体现社会对老年及残疾人的关怀。

因此现代大型居住小区的中心绿地一般都和会所、小区商业街等服务性设施结合起来, 满足小区居民多方面的需求。比如广州番禺的大型居住小区——锦绣香江 (图1) , 就顺应山势和当地的自然环境, 建造了一片以“山”、“水”为主题的园林式别墅和洋房生活区。它面向主入口有一大型的中心绿地, 同样是以水为主题。绿地的所有设施都围绕着“科莫湖”这一大型的人工湖泊。湖边散布着健身道、儿童活动场地、各种景观小品等各种休闲设施。而湖的另一面则是小区的会所、酒店等服务娱乐设施。这样的布置使得人们一进入小区, 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近处是湖泊和休闲广场, 湖的另一面与会所互相呼应, 远处是层层叠叠的山坡, 令人心旷神怡。沿湖布置休闲活动设施, 避免了集中布置所产生的吵闹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大片的绿地, 乔木和灌木的相互配合种植, 即使是炎热的夏季也可方便居民的停留;顺应地形, 把中心绿地和大片的湖泊这一有特色的景观布置在小区地势较低的地方, 使得在高处的其他居民都可在远处俯瞰这一优美的景观, 同时山和水互相呼应, 站在低处地面的人们也可观赏到层次丰富的景观环境。

3. 关于中心绿地的特色与人文气氛的营造

人文环境,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一种含蓄的文化。历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观的题咏, 提升了自然环境的品味, 同时亦使人们对自然景观有一种含蓄的想象, 人与自然形成合一。假如苏州园林中取消了所有的题诗、对联以及题匾, 将会黯然失色。比如广州的“奥林匹克花园”就提出了“运动就在家门口”的口号, 整个环境设计及配套设施全部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健康生活的概念油然而生。而顺德“碧桂园”以“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作为招牌口号, 以优质的物业管理与无微不至的服务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对人性的尊重。

因此小区的室外环境, 特别是中心绿地的设计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 才能吸引未来业主的青睐。正如锦绣香江就以“山水”、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主题一样, “南国奥林匹克花园”就以运动为主题, 并且为突出这一主题, 各个组团都以“奥运村”命名, 公共建筑的设计充满动感, 各建筑的外墙颜色活泼明快, 中心绿地都布置了大量的休闲运动设施。小区中最大的组团——悉尼奥运村, 中心绿地就是一个70000平方米的永久性高尔夫球场。同时还配有酒店、会所、泳池等休闲娱乐设施。置身其中, 满眼都是鲜嫩的草色, 万绿之中显现出色彩明快的建筑。而站在小高层住宅的阳台上, 高尔夫球场内的景致尽收眼底, 转身而视, 则是树木繁茂的群山, 格外幽静、安宁。

4. 关于中心绿地的必要性

规划设计要求强调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与共享, 对于住区内的清澈的水景、层叠的树景、秀丽的山景等要尽可能让所有住家均享受这些优美的自然环境。当处于不能均享的限制条件下则应做出弥补的措施, 创造人工景观, 使住户在自然环境有所失的情况下, 在人工景观环境方面能有所得。其次, 要强调归属领域的均好, 也就是每家都能分配到一个较贴近的领域空间, 这个空间虽然不属于他家所私有, 但却能很方便地去享受和使用, 而且也被他们所认可, 因此, 规划设计时就需要弱化过去常设的规模庞大的中心绿地, 和住区公共空间城市公园化的做法。同时还强调的是物理环境的均好, 使每家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隔声和朝向, 在规划时就应保证有效的日照间距, 引导夏季主导风向的流通, 阻挡冬季寒风的侵袭, 隔绝外来噪声的干扰以及创造具有温馨、朴素和亲切的视觉环境。

小区景观环境的创造, 关键在于符合当地居民的需要, 使尽可能多的小区居民能够获得良好的景观、通风和采光、便利的生活服务设施等等, 因此很多大城市中的楼盘都朝着“环境均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广州市海珠区的一个中型的居住小区“中海名都”, 由于处于珠江的南面, 拥有比较好的河岸景观, 视野比较开阔, 因此整个小区都是三十多层的高层建筑。这一方面使得小区在容积率不变的情况下, 获得了比较低的建筑密度, 同时发展商也可以把多余的资金用于园林绿化方面。同时聘请了境外著名的景观公司负责园林绿化设计。图2是小区的总平面图, 设计者充分利用了地块的优势, 把众多的高层住宅布置在地块的上部, 把小学放在了地块的尽端。前后几幢住宅互相呼应, 形成了开敞的半独立院落, 建筑上采用整齐而又灵活的布置, 丰富了每一部分半独立院落的景观。园林绿化以水为主题, 以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为中轴布置众多的亲水景观, 景观随着小溪的走向而渗透到小区的每个角落, 步移景易, 使得每幢住宅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景观视线,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这样小区虽然没有一个集中的大面积的中心绿地, 但实际上用互相联系的院落景观代替了它的功能。这样既为小区居民的日常活动和邻里交往提供了方便, 同时创造的景观环境也十分精致动人, 人们只要下楼就可以享受到以往小区公园所提供的配套设施和优美环境。

居住区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篇11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

一、居住小区的生态理念

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最大要求首先是要保证人的健康,使人的生理和精神上都能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上。那么作为环境设计人员,在设计小区环境时就不能只是出于艺术和视觉的追求而弄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而是要本着对人们健康负责的态度,将生态环境的理念引入设计当中来,积极为人们营造一个适宜居住的小区环境,从而实现自然对于人们身体健康的调剂功用。

二、居住环境生态设计的重要意义

伴随城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来自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的各方压力令人们逐步转变了对居住区生活环境的要求,由以往单纯的追求艺术形式与景观视觉效果逐步转向重视居住区生态环境功能,倡导环保生态的绿色生活理念并倾向于贴近自然的生活气息。由此可见在设计居住区环境实践中只有促进社会、自然与经济的协调平衡,才能真正令城市生活实现良性的生态发展与循环,只有以生态学科学原理为基础核心,树立多重目标,促进经济完善,才能令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真正朝着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不断迈进。

三、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不符合人和自然的共同需求。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还是舒适,其次才是别的东西。所以在建设小区时不能出于形式美而忽略它的实用性,要保证它是符合人和自然的共同需求的。好比本来是用于人们健身的场地,你却偏偏设计个喷泉或雕塑进去,既浪费空间也和主题不搭,同时还花费不小,可谓毫无意义。

2.不符合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原则。自然资源的原生态其实是最大的审美,这也是为何原生态的东西逐渐变得流行的根本原因。但是有些居民因为审美观的扭曲而一味追求表面的美学效果,反而将本该保留的原有景观和地形特征毁坏掉,既失去单纯的美感,又对自然造成新的损伤,非常不可取。

3.不符合自然条件和生态规律。树是环境绿化最该有的设置,因为树的功用很多,既可防风,又能护尘,还可净化空气等。然而却在很多的居住区内被轻视,而代之以草丛。这样本末倒置的设计,导致绿化模式过分单一化,违背了自然规律。

四、生态环境建设之法

1.建设绿色环保居住区。倘若居住区靠近污染区或位于交通密集的地方,那么就要选择适宜的植物来构建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使之成为抵抗污染的天然屏障,让其吸纳有害气体和粉尘并消减噪声,降低污染带来的伤害和嗓音带来的不适,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根据测试,科学家发现杨树、女贞、香樟等具有很强的减噪功能,而夹竹桃、蚊母、八角金盘、珊瑚树等其降噪功能也不弱。倘若顺着地形栽种此类植物,使之在起伏间形成“隔音谷”、“吸音坡”,那么降噪效果将会因此而更加明显。

2.创造保健型绿色居住区。居住区自然以人为主体,所以在居住区环境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然后再从养生、保健、怡情等角度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各式各样的植物,不仅可以美化居住环境,使之看起来赏心悦目,同时也能使看到的人心绪平和下来,不急不躁,非常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维护。一旦人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当中,其生理和心理的压力会得到缓解和释放。同时,植物所释放的负离子及抗生素还能提高人们对疾病的免疫力。

保健型植物生态群落应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为了使生态植物群落更为和谐和稳定,可以将乔、灌、虅、草等按照既美观且能长期共存的原则来合理构建。在小区场地内,针对儿童可以设置游戏场,针对中老年人可以设置体育器械及用于下棋和读书、看包等活动的设施。不同的植物会散发不同的气体,这些气体会对人的健康进行保养维护。因此要在健身场所的周围合理种植一些植物,如松柏类植物来杀死病毒、细菌,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如种植樟树等来帮助人们祛风湿、止痛;再如种植银杏林来缓解人们的胸闷心痛、痰喘咳嗽等症状。

3.维护居住区环境生态平衡。下雨时,尤其雨水较大时,就会形成水涝,水涝会将小区的污染物冲到各个地方,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不便。因此,在下雨时可在雨水收集排放系统已然设置妥当的前提下将区内的雨水径流集蓄储存起来,以备后用。

除了以上方法,我们还可以让雨水回灌地下来减少水涝。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渗透井、绿地、渗透池等措施来促进雨水的渗透,规模大小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这么做的好处是即能使地下水资源得到补充涵养,又可以缓解地面沉降、减少水涝带来的困扰。而通过径流带入水体的污染物也可利用表层植被和土壤净化功能来减少,从而使环境净化。

4.改善居住区生态功能

4.1屋顶绿化。屋顶绿化是一种综合性现代技术,它将建筑技术和绿化艺术合二为一,使城市建筑空间与绿色植物完美结合,使传统的地面绿化上升到立体空间。屋顶绿化能够在夏季对建筑物隔热,在冬季对建筑物保温,进而保护建筑物。同时,屋顶绿化还可以将雨水截留,既节约了用水,有节省了资金投入,可谓一举双得,非常适合在当下的这个全世界普遍缺水的情况下大力推行。其具体表现为:下雨时,部分雨水被截留,城市的排水难的问题因此而缓解,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因此而节省;截留的雨水被储存下来供自己使用,并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扩散到大气中去,进而对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4.2垂直绿化。垂直绿化可以分为附壁式,篱桓式、棚架式、立柱式、悬蔓式,阳台窗台绿化等形式。垂直绿化有助于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态质量。它可以弥补其他绿化措施的不足,使绿化更有层次。它是通过利用介质物体的表面,来向物体索取绿化空间。通过垂直绿化,既可以节约土地,又能增加绿量,还能使小区的丑陋之处得以遮掩,让本来呆板、枯燥的物体看起来更富有活力。

五、结语

居住区是人类生存的基地,因此生态化的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和建设必须符合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应把注意力转向保护环境的自然性和生态性等方面,将生态学与居住区环境相结合,实现居住环境的生态化。

参考文献:

[1]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2011

[2]任东威.建筑环境空间绿化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论居住空间环境规划设计 篇12

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 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 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 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 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因为视觉是精神的通道, 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居住小区必须有恰当的功能和合理的经济性, 但也同时必须使人们感到愉快即环境优美和舒适。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 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我国建国以来, 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基本上家家有新居、户户有住房, 但这都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上, 还没有从简单的需要走出来, 大都只是满足于斗室之中便可, 而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程度的落后。今后,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这也给建筑师、规划师们提出了更新的课题。

我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气侯类型丰富, 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从住宅建设上来看, 从南至北, 从东到西, 居住小区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长条形住宅和行列式的排列, 虽有某些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 大同小异, 互相雷同, 地方特色不明鲜, 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目前, 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 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 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 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 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 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 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 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 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 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 从而强调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于这类居住环境, 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 居住在这类环境里的人们常常埋怨:“活动的地方都没有”。从这句话里来分析, 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

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住宅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 外部轮廓缺乏韵味, 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 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式住宅体型, 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 缺乏变化和生气, 无新鲜感和人情味, 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 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 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 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居住在单元住宅楼内的人心中无不有一种由于缺乏邻里间人际交往, 感情世界难以沟通的遗憾和无奈。有的甚至居住多年邻里间尚不知姓名与职业, 更谈不上有什么互帮互助的友情, 以往庭院中的和睦相处、热情相待、彼此关怀的邻里关系已荡然无存。由此, 家中老人无聊、无快乐, 邻里间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无信息沟通。更有甚者, 使某些偷盗分子有机可乘, 竟堂而皇之地以搬家名义将家中贵重物品洗劫一空, 而邻里间却全然不知。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还是规划设计者主观努力的问题, 没有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 在规划设计中忽视了人们的更高标准的生活需求的设计原则, 同时建筑设计与规划脱节, 建筑形成单一, 对总体的环境效果相对来说考虑得比较少, 对外部空间处理流于粗线条。

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 力求达到人与自己的完美结合, 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 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 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 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 精神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 如苏州的诸园林等, 这些庭园, 原为私人游憩, 怡情休养之所, 常连于宅旁屋后, 故当时设计, 不崇庄严伟大, 但求尽精巧, 计划不重对称, 免呆滞之, 而须曲折, 有引人入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 以花木为培衬, 觉有天之真趣, 给人感情之舒适, 陶醉之感觉。虽然那时建造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但不论立于任何观点之上来看, 其心理手法之宗旨是以人的生活需要而出发, 符合人的审美情感。有园林之所以能在当今还受现代人的取悦观赏而久居不衰, 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 取之自然, 还之自然, 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 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的启迪。

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 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 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 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 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 低层住宅布置在边旁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 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 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 从远处看, 轮廊参差错落, 高低起伏具有韵味。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 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 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 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 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 绿地相连, 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 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 各具特色, 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 把居民的居住环境从室内引伸到室外, 扩大居住空间, 方便居民的活动, 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 如英国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F.吉全德所说:“过去采用单纯的单元式住宅与联排式住宅的混合方式, 但在被几乎有无限可能的, 多样变化的住宅类型混合修建的形式所取代。这样的设计方法, 不但使建筑物适合于每个住户的特殊的居住形式, 而且将它们设计成有机整体, 也就是把建筑物组合成一系列相互补充的形态, 由单纯的平面变成连续的建筑复合体的组合形式”。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 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在50-60年代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这一方法上下了很深功夫, 创造了一系列的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好的居住环境。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 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 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 土地可以重复利用, 群体景观比较完整, 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 既有小范围的外部空间, 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 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就好象大家庭一样。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 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

整体式住宅组团的建筑造型并不是要求五花八门, 其中一个组团可以采用一种单体形式也可采用几种形式。关键在于根据地形、地貌在整体布局和环境布置中着意营造。可以前后错迭、高低错落、因地借势、就其自然, 其布置灵活多样。这种居住小区空间环境丰富, 通风、视野、朝向均较好, 而且还有一个可用来着意刻化的大空间, 有利于对其配景予以创造。

居住小区的道路布置, 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 大胆采用以典代直的规划方法, 创造出“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壁如, 某居住小区用地29.5公顷, 道路采用逐级由宽到窄的树枝状道路网, 建筑的布置完全摒弃了行列式规划方式, 而用房屋的朝向仍保证了住户良好的日照条件。由于住宅独特的规划布置, 使住宅全部为三层的建筑群体, 仍然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又如, 广州某地, 占地3公顷, 整个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均采用曲线布置, 住宅间的小道也曲线连接, 塑造成田园风景式的居住环境。居住其间使人如置身于大自然而心情舒畅。

总之, 要建设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居住小区是完全可能的, 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搞创作, 不拘泥于教条, 不难出现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区, 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这也同时需要我们每个规划设计者们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巧, 充足的信息及跨学科的知识。 [ID:4000]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详细规划》, 王仲谷、李锡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

上一篇:糖尿病脑梗塞患者护理下一篇:学校篮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