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生活小区

2024-10-16

居住生活小区(共9篇)

居住生活小区 篇1

摘要:本文结合句容市聚和园小区供电设计, 对居住生活小区负荷计算、10kV环网供电方式、10kV主要设备的参数选择进行分析;并简要阐述转移电流、交接电流、开环点的概念及选取原则;同时还对箱式变电站的过压保护、计量、无功补偿及气候对箱变的特殊要求以及高低压电缆的选择等进行探讨, 对环网供电的拓扑结构进行阐述。

关键词:居住生活小区,供电,设计

引言

句容市居住区传统的供电方式是采用10kV单回架空线路做为电源, 配合杆上油浸变压器“挂灯笼“方式, 400V线路架空放射形供电, 致使居住区杆线交错, 线路密如蛛网, 且导致供电安全性低。今天, 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采用10kV配电所、箱式变电站、低压分支箱, 配套10kV地下电缆构成环网供电, 400V电缆埋地发散供电, 已成为当今居住生活小区供电方案的理想选择。下面结合句容市聚和园小区供电设计, 对居住生活小区环网供电方式进行探讨。

1 项目概况

句容市聚和园小区总建筑面积9万m2, 3栋11层小高层, 13栋多层单元楼, 25栋独栋别墅, 6栋4拼别墅, 8栋双拼别墅, 另有商务楼一栋及商业店铺若干。它是以商品住宅为主的居住生活小区, 兼顾部分商业及公共设施, 是目前句容地区典型的居住生活小区。

2 负荷计算

根据江苏省居住区供电设施建设强制性标准, 本小区供电以每户建筑面积作为负荷核定的标准, 即120m2以下8kW/户, 120-150m2的12 kW/户, 150m2以上16kW/户, 在相变容量选择时需结合所供户数合理选择同时系数。对于商业及公用建筑, 一般按0.1-0.15kW/m2考虑。

3 供电系统规划

聚和园小区在中心设一中心配电所, 采用环形供电, 东、西两区自成一环。低压供电半径≤150m, 整个小区设有10台箱变及若干低压分支箱。环网单元采用箱式变电站, 单线单环, 在低压侧进行电能计量。对于大型公用商业建筑及地下车库等不宜设置箱变的用户, 可设置变电点, 配置环网柜作为整个小区环网供电系统的一个单元。为了限制短路容量, 简化继电保护, 小区两个环形供电系统采用开环运行方式。

4 箱式变电站的若干技术问题分析

4.1 设备选型

箱变高压受电设备采用高压负荷开关串接熔断器的环网柜。此种环网柜, 用负荷开关投切电路和隔离故障点, 用熔断器完成短路保护功能, 对于供电线路和设备无须进行短路电流校验。如何合理选配负荷开关、熔断器与变压器的参数, 将是涉及到能否发挥熔断器和负荷开关的使用, 以及提高组合电器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问题。

4.1.1 额定电流计算

聚和园小区箱变中变压器容量为315kVA-630kVA, 高压额定电流为16A-33A, 考虑过载因素, 熔断器额定电流定为4OA-80A。负荷开关额定电流没有制约因素, 其额定电流由机械强度、开关能力、标准化因素决定, 一般选择为400A-630A。本小区箱变变压器高压负荷开关选用XGN15-12 (F.R) 型, Ie=630A。

进出箱变的高压线路选用MFF-10/400全绝缘负荷开关, Ie=400A。高压电缆为YJV22-8.7/15-3×120。

4.1.2 转移电流分析

转移电流是一种三相短路电流值, 当短路电流在转移点附近时, 首开相短路电流由熔断器开断, 而后二相短路电流则由熔断器转移给负荷开关开断。若负荷开关的分闸时间T小于第一与后二相熔断器馆断时间差△T, 则另二相短路电流由负荷开关断开。反之, 则由另二相熔断器开断。熔断器的时间--电流特性离散性小, 熔断器动作快或延长负荷开关分闸时间, 就可降低或避开转移电流。综上所述, 转移电流不仅与熔断器的时间一电流特性有关, 还与熔断器撞击器触发负荷开关的分闸时间有关, 0.9倍熔断器触发负荷开关分闸时间在熔断器的“时间--电流“特性电流偏差为-6.5%的曲线所对应的电流值就是三相转移电流值。

4.1.3 交接电流分析

合理确定交接电流值, 会减少限流熔断器的动作次数, 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意义。特别是对真空和SF6负荷开关, 可提高交接电流接近转移电流以充分发挥这类负荷开关的开断能力之优势。故障电流高于转移电流是熔断器的保护范围, 低于交接电流是负荷开关的保护范围, 交接电流和转移电流之间是负荷开关和熔断器共同保护工作范围。组合电器与单独熔断器、负荷开关额定参数不一样。一般熔断器额定电流略高于组合电器额定电流。额定电流、交接电流、转移电流都应按配合要求核定。

4.2 箱变的过电压保护

作为站内变压器和其它高压受电设备的过电压保护, 箱变内应设避雷器。因10kV阀型避雷器FZ、FS系列工频放电电压有效值为26kV-31kV。氧化锌避雷器 (MOA) 的标称电压为19.5kV-21kV, 对于10kV油浸变压器绝缘通常是按35kV工频耐压Imin。因此, 阀型避雷器和MOA都能有效进行保护。若采用环氧树脂干式变压器时, 由于其绝缘是按28kV工频耐压1min, 显然只有选用MOA作为过电压保护才是合理的。聚和园小区为从经济运行、适度超前的角度考虑, 选用SH11型D, yn11接线的非晶合金低损耗变压器。高压侧配套选用HY5WZ-17/50避雷器, 低压侧选用Y3W-0.38避雷器。

4.3 计量与无功补偿

相变低压侧设总计量作考核用, 每户单独装表计量。考虑到小区负荷的特点, 并结合以往设计的工程实践, 无功补偿取变压器容量的25%左右, 采用分相补偿, 过零自动投切方式。

4.4 开环点的选择

开环点的设置能保证单电源网络两端断路器不会同时断开。双电源网络, 因两路电源电压的数值和相位不可能完全一致, 闭环运行将引起环流, 增加供电线路能耗, 故环网供电系统一般都是开环运行。选择开环点应使断口两端电压的数值和相位相差最小。具体实现此原则最通常的方法是:首先假设环网为闭环运行, 通过计算找出由两端电源供电的变电所, 求出功率分界点的位置, 此功率分界点即为环网的正常开环点。一般功率分界点不会恰好落在某两个变电所之间。因此, 只能通过计算, 选择两端累计功率差值较小的点作为正常开环点。

5 环网电缆的选择

聚和园小区环网线路全部选用YJV22-8.7/15-3×120铠装交联聚乙烯电缆穿管埋地敷设。电缆按长期允许载流量选择, 并进行短路热稳定校验。1kV以下电缆当采用低压断路器或熔断器作网络保护时, 一般均能满足稳定性要求, 不必进行校验。

6 针对气候特点对箱变提出特殊要求

句容市夏日酷热, 冬季寒冷, 置于室外的箱变须考虑散热、通风、防污染措施。为防止小动物侵入和防尘, 通风孔采用钢板网加阻燃防尘滤布, 防护等级应达IP44, 顶盖应设置隔热层, 四周设置活动遮阳板。

结论

箱式变电站供电可节省建筑面积、节约投资、安装方便、无人值班。住宅小区是采用配电所加箱变的环网供电方式。配电所为双电源单母线分段系统, 两个供电环网起止于两段母线上。此种供电方式, 兼有双回路供电与环网供电的优点, 大大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而投资却低于双回路幅射型供电。环网供电还能使配电网线路简化, 能方便地为重要负荷提供两个电源。同时, 出现故障时易于查找, 对于实现电网自动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 (第三版)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2]水利电力部西北电力设计院.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89.

[3]DGJ32/J11-2005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南京:江苏省建设厅, 2005.

[4]GB50052-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6.

居住生活小区 篇2

城市居住小区绿化探讨

居住小区的`绿化问题直接影响到聚居的质量,所以我们在考虑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时候要对居住小区的绿化进行生态的设计,这样让人与自然更加协调,使人更加与自然相接近.并且在设计中配置的植物尽量达到清洁空气、美化环境、调节身心的目的.

作 者:赵大力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供排水公司,154002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4)分类号:X2关键词:居住小区 生态园林 绿化 可持续发展

居住生活小区 篇3

——唐纳德·J·珀尔格特[1]

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其中住区犯罪的增加显得尤为突出。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虽不是引发犯罪的直接因素,但其所暴露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某些犯罪发生的诱因。住区的犯罪预防应成为居住小区安全设计的重要方面。

在平原城市发展趋于稳定、人口趋于饱和的前提下, 山地住区的开发已然成为了一种趋势。相比于平原地带, 山地居住小区的建设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住区的犯罪预防也因其特殊性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本文以犯罪预防作为出发点,结合以往相关理论,针对山地居住小区在防卫设计上的特殊性,提出相应的防卫设计策略,为今后山地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1问题背景

1.1山地居住小区的发展现状

山地城市是指主要分布在山地区域的城市,形成了与平原地区迥然不同的城市形态与环境[2]。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9%,大力发展山地城市已成为了一种共识。以重庆为例,近20年来,城市化率几乎呈现出直线形的变化趋势,与正常的S形曲线发展模式不相符(图1)。城市化的加剧造成了山地城市的过快的开发建设。从2002~2012年近十年间重庆建设的年总竣工面积来看,其发展建设速度可见一斑(图2)。

图1 重 市 市 率(1996-2013)

图2 重庆市年竣工面积(2002-2012)

经统计,重庆年住宅竣工面积始终保持在总竣工面积的约70%,可见居住小区的开发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山地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户型、环境、 景观等往往成为优先考虑的要素,而基于犯罪预防的防卫设计则被习惯性忽略。过快的小区开发建设所导致的小区人数过多、人口流动大、人际交往淡漠、领域归属感不强等现象往往会为某些犯罪行为埋下伏笔。

1.2山地居住小区的犯罪现状

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在带动城市建设的同时,也使得犯罪问题层出不穷。从重庆1999~2012年公安部门受理的治安案件的数量看,犯罪数量虽然在近两年有所下降, 但整体还是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图3)。

与此同时,以盗窃为主要形式的住区犯罪却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这说明,当前山地居住小区以保安、监控等手段为主的安全防卫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住区犯罪蔓延的作用,提升了住区的安全系数,但这些防卫方式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设计人员有责任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通过合理的设计去控制犯罪的发生 ;其次,小区的规划选址、 流动人员不定等客观因素并不在安保系统掌控的范围内 ; 然后,山地居住小区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给犯罪行为的追踪及遏制造就了一定的难度 ;最后,淡漠的人际交往使得居民不能在犯罪第一时间及时响应 ;同时,一旦小区安保系统出现状况,安全问题就会被迅速放大,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所研究的住区犯罪主要是以入室抢劫、入室盗窃和机动车盗窃为主的社区“入侵性”案件,主要特征如下 :

(1)规模较小:个人作案或小团体(5人以内)作案;

(2)时间较为规律 :多发生于日常工作时间或凌晨 ;

(3)可防性强 :依靠居民与保安即可控制犯罪的发生与蔓延。

图3 重庆公安受理治安案件数 (1999-2012)

2基于犯罪预防的山地居住小区防卫设计的特殊性

山地居住小区遵循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原则,突出整体性、层次性、生态型、有机性的特点, 力求营造出丰富的立体空间。立体空间的构建带来了竖向层次的拓展和横向层次的起伏。从犯罪预防的防卫设计的角度来看,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2.1空间层次的立体丰富

丰富的立体空间层次是山地建筑的显著特征。它不仅创造出多样的空间变化,而且因势利导,与自然融为一体。山地居住小区的立体空间层次大致由台地的标高设计以及建筑的布局方式所共同决定。不同标高的台地之间通过踏步或坡道连接,随山势起伏变化 ;建筑则是在台地的基础上,或直接拔地而起,或依据山体或台地的高差进行建造。

丰富立体的空间层次为防卫设计带来了一些特殊性。 主要有三个方面 :

(1)台地的标高设定。台地的分级处理是消化山地居住小区地形高差的主要方式。高低变化的台地,既是对竖向空间的层次划分,也是对水平空间的有效限定, 能够强化视觉与心理上的领域感。同时,某些孤立台地因其位置偏远、高差较大,往往会成为无人问津的“消极区域”。

(2)私密的露天空间。住宅结合山势,能够通过退台、 错迭等处理手法创造出了一些私密的露天空间,如屋顶露台、入户花园、下沉式庭院等。这些私密空间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视线干扰,诱发犯罪行为的发生(图4)。

(3)视觉盲区的生成。立体空间层次的变化易生成视觉上的盲区。当小区住宅采用架空或吊脚等接地手法时,建筑与相应的地形之间会形成大小不定、高度不一的隐蔽空间(图5)。这些空间本身就相对昏暗,影响视线的可达性,人们难以察觉或发现犯罪行为。同时,这些空间受到风环境的影响,冬天时常会给居民带来不适的感觉,往往少有人在此停留 ;罪犯也可利用地形的高差变化进行掩护。

2.2建筑布局的复杂多样

山地居住小区在规划时受到地形环境的影响,建筑布局往往呈现出小、散、隐的发展态势。依据建筑与地形的关系,山地住宅的布置可分为平行于等高线、垂直于等高线、斜交于等高线、点式等四种方法(图6)。依据《住宅设计规范》的要求 , 各个常用的功能房间必须满足自然的采光通风。这就导致山地居住小区的建筑布局多为线形或点式。

线形或点式的布局方式受到地形、采光及防火间距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组群之间很难形成明显的围合或半围合空间,大多是以平行或散点的方式布局。围合或半围合空间属于半公共(半私密)领域,是建筑室内与室外之间必要的过渡区域,有利于居民产生领域感。而山地居住小区常见的建筑布局方式却使得建筑室内与室外的接触过于直接,降低了居民的归属感,减少了预防犯罪的一道无形的屏障。

2.3视线方向的干扰遮挡

在可防卫空间的设计中,自然监视通常是最有效而且最经济的监控手段。通过环境中持续的人流,增加看着环境中眼睛的数量就可以保证空间环境的安全[3]。山地居住小区的建筑与植被由于受到山势起伏变化的影响, 相互之间易产生视线上的遮挡与干扰,这无疑会影响“自然监视”作用的发挥。

图4 受视线干扰的下沉式庭院

图5 视觉盲区

山地居住小区的视线遮挡是建筑、山体、植被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两种可能 :

(1)建筑与植被。山地居住小区的建筑常位于不同标高的台地上。同一高度的植被,由于与各个建筑之间的立体层次关系不同,很难保证对周围的建筑都不形成视线上的遮挡(图7、8)。若一味的采用草坪绿化进行替代,反而会降低了领域空间的立体围合感。

(2)建筑与山体。建筑与山体之间的交相呼应会产生阴影区。阴影区影响到视线的可达性,限制自然监视作用的发挥。同时,建筑与山体相接,还易形成“锐角” 空间(图9)。这类空间本身就很难开发利用,往往会演变为“消极区域”;同时,山体相对于建筑所具有的高度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为犯罪行为进行了掩护。

2.4道路系统的曲折起伏

山地居住小区的道路设计受地形的影响较大。车行道由于受到规定坡度的限制,大多顺应山体的等高线布置。人行道路则垂直于等高线,常以踏步或坡道的形式出现。步道位于山地小区内的景观山体之上,常用于身体锻炼和休闲放松。

车行道因其危险性较大,少有人在此步行,是明显的“消极区域”。人行道路则因其位置的不同,所产生的领域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步道属于公共领域,服务于小区大众,虽有居民参与,但可识别性与归属感较差。 小区路网是罪犯重点勘察的对象。相比于平原居住小区, 山地居住小区的路网设计大多顺应山势起伏,易出现混乱与穿插,为罪犯的逃逸提供多种选择 ;同时,不合理的步道设计会造成局部山体绿化的破坏,出现所谓的“捷径”,为罪犯实施犯罪和逃脱提供便利。

图6 山地住宅的布局方式

3基于犯罪预防的山地居住小区防卫设计策略

从基于犯罪预防的山地居住小区防卫设计的特殊性来看,其设计策略不能只依靠现有的理论成果,而应结合其特殊性,依据现有的设计方法和原则,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1领域边界的限定

明确的领域边界对于预防潜在的犯罪行为十分重要。 居民从出门到离开小区,要经历私密领域、半私密领域、 半公共领域及公共领域的转换。合理的小区规划有助于形成明确的领域层级,强化居民的归属感。从生态知觉来说,私密性层次和领域特征对环境的主人是一种“提供”,对外来的侵犯者则是一种“遏制”[4]。

居民对不同领域空间的掌控力和认知感都不同,明确的领域边界能够强化这种心理暗示。结合山地居住小区的特殊性,有以下三个方面 :

(1)台地分级。不同标高的台地就能形成各自的领域空间,踏步、坡道、绿化等就是这些领域空间的柔化边界(图10)。设计时,应根据领域空间层次的需要合理确定台地标高,并结合绿化、小品、铺装、构筑物等, 强化台地间的领域层级。同时,应避免孤立台地的出现。

图7 植被的视线遮挡

图9 阴影区与锐角空间

图10 台地划分领域

(2)边界提升。山地居住小区的住宅布置有时会紧邻车行道。车行道从属于公共领域,加之人流复杂、用地紧缺等原因,很难直接设置住宅入口。建筑在设计时, 可以依据山体高差,采用退台的处理手法。一层可作为商业、公共用房,二层利用一层的屋顶或采取架空的方式来营造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一、二层之间可以用室外楼梯进行联系(图11)。

(3)建筑围合。建筑组群本身就是一种边界。合理的建筑围合,有助于半公共(半私密)领域的形成且能发挥自然监视的作用。山地居住小区的建筑布局大多为线形或点式,且较为分散。围合空间的营造可以基于以下考虑 :1建筑之间可采取线形与点式相围合,或水平线形与垂直线形相围合的方式 ( 图12) ;2建筑与山体或堡坎相围合 ;3建筑与绿化、小品相围合。建筑围合区域内活动的居民数量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利用尽端路与公共领域相连接。

3.2多种空间的处理

“在私有住宅之外形成一种更强的安全感和更强的从属于这一区域的意识…那么它就扩大了实际的住宅范围。”[5]居住小区的活力在于居民间频繁的交往活动。空间的合理营造与设计对于犯罪预防有诸多益处。

依据山地居住小区的情况,多种类型的空间设计主要归纳为保护私密空间、营造积极空间、激活消极空间。积极(消极)空间是指人们经常(不经常)活动与使用的小区内的公共领域或半公共领域。结合其特殊性,有以下三方面 :

图8 不必要的视线遮挡

图11 边界提升

(1)私密空间的保护。山地住宅在依山就势的建造中,会形成屋顶露台、入户花园、下沉式庭院等私密空间。 设计时主要是防止不必要的视线干扰。屋顶露台设计时, 可以将上层平台的栏杆改成具有一定宽度的花池,改变视线射入的起点(图13[6]);入户花园和下沉式庭院可以采用一定高度的围墙或植被与外界进行视线上的隔离(图14)。

(2)分层入口。分层入口是山地住宅基本的形态特征。 为了避免单元住户的相互干扰,往往会在不同标高位置设置多个出入口。分层入口的设计增大了居民交往活动的范围,加强了相邻住宅楼居民的交流,也扩展了自然监视的区域(图15)。通过细致的建筑设计与环境布局, 合理配置照明系统,甚至可以对一些昏暗闭塞的消极空间进行激活,但入口的位置不宜过于隐蔽。

(3)消极空间的处理。建筑与山体间的融合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视觉“盲点”。在“消极空间”的处理上,有两种方式 :激活或隔离。对于吊脚或架空空间,可达区域宜通过布置适当数量的桌椅或休闲健身器材进行空间激活(图16);不可达区域则采用绿化、围栏等措施,对该区域进行视线遮挡和路径拦截。“锐角”空间的处理上, 既可通过在建筑背部加设小卖部等方法加强该空间的人工监视 ;也可通过绿化带的合理布置,阻止他人的进入。

3.3绿化植被的布局

绿化是居住小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起到美化环境、调节微气候的作用。从犯罪预防的角度看,正确的绿化布置有助于强化路径的引导和限制行进的方向 ;一定的绿化高度起到了空间围合的作用 ;合理的植物配置能够屏蔽引发犯罪的有害视线,同时促进“自然监视” 的有利视线。

(1)合理配置植被的高度和密度。对于山地居住小区而言,要综合考虑周围竖向层次、不同标高建筑群的影响,合理配置植被的高度和密度。

a. 对于私密的露天空间,需要避免有害视线的干扰。 可以将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同时进行配置,种植密度高, 形成上下共同遮蔽的封闭屏障。乔木的高度不宜小于2m。

b. 对于半公共领域,应考虑同一植被对于不同标高建筑的遮挡作用,应尽量发挥出“自然监视”的作用。 设计时,可以统计出不同标高建筑所允许的植被高度的范围(不影响“自然监视”作用发挥的植被高度),然后综合取值。确实有困难时,可以拉大植被间的种植间距。

图12 建筑围合

图13 屋顶露台的处理

图14 入户花园的处理

图15 分层入口

图16 架空层的桌椅

图17 公共领域的视线通透

c. 公共领域与半公共领域之间,绿化可作为一种软性边界。当植被高度大于1.2m时,就能形成较为明显的围合空间。不同的领域可能位于不同标高的台地,应以标高较低的领域为准。过低的绿化高度可能会出现居民 “跨越”、“踩踏”的现象,出现“捷径”,为罪犯提供多种选择路径。

d. 对于公共领域,应考虑不同标高台地所带来的高差变化,保证整体区域实现的通透可达 ( 图17)。植被应以草坪和高大乔木为主,且密度不大。高大植被可采用点缀的方式置于绿化草坪或斜坡上。

e. 一定高度的绿化还可加强路径的引导,特别是对山体步道而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增大绿化的高度和竖向密度,有效限定空间(图18);一种是增大绿化的宽度,增大居民横穿的难度,但植被的高度不宜低于0.6m。

f. 对于一些架空或吊脚空间,分两种情况。若这些区域不可到达,则增大植被种植的高度和密度,形成绿化屏障,进行路线与视线的拦截 ;若这些区域可达,则根据当地常年的风向,在架空或吊脚周边进行绿化布置, 引导夏季风,阻挡冬季风,增加这片区域的年使用时间。

(2)控制植被与建筑的距离。山地居住小区内的住宅在与山体、特别是与未经处理的自然山体结合时,很难控制其与自然绿化植被之间的间距。过近的距离不利于“自然监视”作用的发挥,而且会对低层住户形成入室盗窃等安全隐患,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安全距离”。

3.4人行步道的设计

从犯罪预防的角度看,山地居住小区的路网设计应当尽可能的减少罪犯逃逸的路径,限定罪犯逃跑的方向, 并将罪犯引入到自然监视的范围内。

基于地形环境的影响,山地居住小区的人行道路与步道都应设计合理的行进路线。人行道路的设计应避免出现过多的交插。公共领域、半公共领域、半私密领域之间,都应限制人行道路的数量,限定好路线行进的方向。 对于高差较大的相邻台地,由于难以发挥出“自然监视” 作用,只宜布置一条单独的人行道路。山体步道的设计则应依据“走捷径”的心理需求,避免过长繁琐步道的出现。同时,步道之间也应避免过多的穿插,且不应与车行道路直接相连,以防罪犯作案后乘车逃逸。步道的出入口宜设置在具有自然监视的区域范围内。

图18 步道的路线引导

4结语

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取决于山地建筑所赖以生存的山地环境[7],而山地环境决定了山地居住小区在基于犯罪预防的防卫设计上的特殊性,所以需要进行专门性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山地居住小区全方位、多层次的解读, 基于对犯罪预防的考虑,提出了符合其特殊性要求的防卫设计策略,并对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了细致分析,希望对今后山地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有一些启示与帮助。

图片来源

图1~3 :黄可 , 童泽圣 . 重庆统计年鉴2013[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篇4

就物质环境而言,物质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部分,由于受城市建设水平限制,居住区自然环境设计往往通过借景手段实现,而人工环境则完全由设计师根据开发商的定位标准,以提高居民居住质量为目的,在设计中体现舒适原则.以上的物质环境内涵在设计中比较容易把握,但人文环境设计却往往被忽视,可以说景观环境设计,既是视觉上的也是文化上的.首先景观环境应表现为视觉美,同时从居住小区的角度出发,景观环境也代表人的生活方式,而人是整个地球生物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遵从生态结构及相互关系,尊重生命生物和有机体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在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统一的前提下,表现出人类居住环境的文化内涵,体现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也可以图2北方宅间绿地景观设计缺乏变化和生机说人文环境最能体现出设计师的创造理念.要做到两者并重,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从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等多方面人手,赋予居住环境景观多样化、个性化、情感化的效果。以建设出高品位的环境.以北方地区省会长春为例,新近开发的居住小区中,威尼斯花园以水景为主题,五环高尔夫花园则以体育为主题进行环境设计,顺从自然,遵从文化,尊重人本(见图3).这都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把环境景观图3以贴近大自然为主题高尔夫式的组团园林由租放型转向精细设计,利用有限资金创造高品位环境 2景观设计多元统一

在小区的环境质量多元化中,绿化景观环境是主要方面之一,而绿地率的高低是否就代表着环境质量的好坏呢?对此问题不能简单下结论.小区的室外环境首先指的是绿地率,绿地可改善居住环境的小气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密切邻里间的交往,但并非绿地是室外环境的全部,环境还应包括建筑小品,装饰小品,公用设施,工程设施以及各种硬质铺装,甚至还包括灯光设施及音响设施等诸多内容,而这些内容叉必须与住宅建筑形成一个有机联合体.因此在设计中必须明确以下因素:

2.1规模与亲和统一 集中绿地的规模、位置及其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地位一直是设计的焦点,有主张绿地面积分散到各院落中,并相应减小集中绿地面积者,有主张设置集中绿化广场者.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实现“规划为人,设计为人,物业管理为人”的思想呢?笔者认为不可一概而论,应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居住行为和未来的生活方式而定.这是因为不同的小区居民对集中绿地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中等以上收人、文化素质较高层次居民为主的舒适型住宅区而言,居民户外活动相对较少,偏爱独自活动或小范围聚集,对分散绿地模式很感兴趣,要求宅前屋后环境优美,有专门的活动场地,如门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或游泳池等,并要求绿树成荫.但对于以低收人者居民为主的实用型住宅区或以动迁户为主的居住小区,则对中心绿地要求高.集中中心绿地的评价要大些、气派些,并需求有较大的公共空间以满足其较集中的户外活动,表现为喜好热闹、爱闲聊、爱打牌等群体娱乐,相应地需要足够的休息设施.由此可见,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占着重要位置的集中绿地的规模,决定着小区环境景观的亲和性的统一.这就要求规划师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住户对居住环境亲和性要求.上海的未名园就巧妙利用了景观斜坡和建筑物形成“回家主题”,进行特别的氛围营造和渲染,为住户勾勒出宜人的“回家公式”:从开放空间(小区水门)——半开放空间(林荫大道)——私密空间(单元住宅),以完成从都市的烦噪环境回到住区宁静环境的过渡,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回归情调,并设计饶有兴趣的1180m长的“有氧慢跑道”,在高低起伏变化中,整个小区绿化景观点连成一体.形成富有意图的绿化系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实例

2.2观赏与实用统一 对于环境景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活动设施的设计,也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特定的人群,如老人、孩子(学龄前儿童,未成年人)以及成年人的户外活动需求,在尺度上应与人体工程学诸尺度相符,注重到设施的视觉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避免中看不中用.在材料的色彩、质地和化学性质等方面,考虑人与其接触时的舒适性、安全性和耐久性,既能提高整体观赏性,又便于居民的休闲活动.居民可以游乐于其中并能实际使用这些设施.深圳市的蔚蓝海岸滨海社区,在致力于住宅园艺与现代居住文明的和谐共融的景观园艺开发理念设计时,更注重各种景观元素的亲密共处原则,坚持生态设计精神并融人小区服务之中,独创风雨连廊由社区大门至各单元人口,居民无论遇大雨倾盆还是烈日当空,均可不用伞行走其中,并能欣赏到廊桥瀑布及雕塑长廊,曲折婉转,荡漾情趣(见图5).

2.3功能与效能的统一圈

在组织环境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为追求明确的景观轴线.经常利用其贯穿小区始终,通过小区院落空间及消极空间的绿化渗透,组成完整的绿化景观环境体系.小区的绿地率是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总和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比率,其中包括公共绿地、空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小区空间环境景观效果提出要求,要求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但规范中仅对最小规模、面积计算及分级规模规划的标准及面积计算作了规定,未对绿化空间环境景观的三维空间加时间维的四维效果作详细规定.目前许多小区采用的草坪型绿地,多植草皮,适当种植花草、灌木或间点缀一些幼树的做法.这样做虽然达到了绿化效果,但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对树木的种植和草坪铺设的比例有所控制,而实际上同样面积树木与草坪的功能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在城市中,lOrn2树林与25Tn2草坪吸收0瑰并产生q的数量相当.由此可见,树木在保护环境,提供优美舒适的活动空间以及美化城市的作用强于草坪.并在丰富小区轮廓线,遮挡不美观地区等方面起到草坪不能替代的作用.在这方面北京的风林绿州小区则移植十年以上树龄的成树,并结合四季特点组成不同风格的园林,使绿化所具有的净化空气和减低噪音等方面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做到功能与效能

居住小区景观营建探究 篇5

1 景观大环境意识

营建居住小区的景观必须要有大环境意识。而目前大多数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营建属于就事论事,尚未将其放入景观大环境中考虑[1,2,3]。一是符合城市规划。居住小区景观必须放在居住区景观的范围下考虑,进而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关于本地块的绿地布局和规划,才能延续城市绿脉,与城市绿地景观融为一体。二是考虑居住小区周边具体环境的影响。在对居住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对小区周边环境进行详细调查,使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符合周边山水建筑格局。如周边有绿地、自然山脉,那么景观建设中必须考虑景观的延续性,从地形上预留景观绿色通道;如周边有高大建筑,在景观植物设计中应考虑耐阴植物设计,而不应将小区景观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来考虑。

2 多学科交融

当前我国城市传统居住小区景观营建采用的模式属于“先规划-再建筑-后景观”相互独立的设计方式,容易使人产生景观即绿化的思想,导致人们心理归属感的丧失、邻里关系的淡漠、文化的空虚等一系列问题。而从现在景观意义上来讲,规划作为景观的底版,而建筑则是景观的元素,三者是相互贯通的。居住小区的景观营建需要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景观)3个专业相互结合,同时要深入进行生态学、城市设计学、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多学科贯通研究。不应当将景观设计作为一个孤立的对象,同时景观设计者应该形成以景观设计为核心、多学科相互了解的知识底蕴。在具体的景观营建过程中,应从多层次、多学科去考虑。

3 景观地域意识

小区景观作为具体地域的实体,必须融入当地环境才能达到其最佳效果。一是景观与文化。居住小区的景观必须和当地文化结合,文化具有地域性,这样就形成了无法复制的景观。另外,景观与文化融合也提高了景观的品味与内涵。二是景观材料。居住小区的景观材料的选择必须以当地材料为主。硬质景观应采用当地的山石等建筑材料,软质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当地的景观材料是最经济的,也是最适合当地环境。因此,选用当地景观材料效果最好,最容易形成优美景观。

4 人性化与精神层次

景观的服务对象是人,居住小区景观作为与人最接近的景观形式必须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如健康、心理、精神等[4,5,6]。一是公众参与性。在居住小区的景观建设中需要引入公众参与模式,国外很多城市建设中都有公众参与提议。在进行居住小区景观建设中,要考虑居住小区的景观使用者,即多考虑小区业主的需求,而不是纯开发商的商业化需要。二是景观健康性。营建居住区景观时,应选择对小区居民和周边人群健康的景观材料,如排除一些漆树等易过敏树种、二球悬铃木等掉毛球树种等。同时,可采用一些桂花、菖蒲等这些可以散发对人体健康有益物质的树种,或木槿等对有毒气体有较强的吸附性的树种。三是人性化风格。景观营建风格应以自然式为主,排除一些大面积的广场铺装、喷泉等非人性化的景观,应营建绿树成荫、有自然地形变化的自然式景观。四是健康与交流。健康与交流是人们必需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居住小区需营造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有利于邻里交往的场所来缓解居民的生活压力,淡化彼此陌生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居住小区中的一块篮球场、一排座椅等,都可以形成相互交流、慰藉心灵的空间。五是精神层次。在居住小区景观的营建中应注意对景观意境的营造,所谓“一花一草见精神”。如松柏,耐寒、常青,群植可营建肃穆环境,孤植可意喻坚强不屈的品格。竹,秀逸有神韵,品格虚心能自持,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另外,花岗岩的厚重,太湖石的轻巧,传统园林的曲径通幽,西方景观的规则大气都能展示不同的景观意境。

5 景观生态性

生态学作为科学与社会的桥梁,是一门连接生命、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居住小区景观在城市中占重要地位,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场所。只有面向生态过程的景观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7,8,9]。一是引入绿量概念。现行居住小区绿地指标如绿地率、绿地覆盖率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属于平面的指标而不是立体的指标,不能完整反映出居住小区的景观建设指标,在此应引入生态学上的绿量概念,对居住小区景观绿化进行空间化控制,增加立体绿化的比率,如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廊架绿化等,以提高居住小区的景观生态性。二是确定景观过程论。把景观当成一种过程去理解,从小苗木到大树,景观本就是一种过程,尽量不搞大树移植。而目前很多居住小区出于商业目的,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移栽或种植超大规格的非适龄苗木。这种急功近利、违反生态规律的做法为日后管理埋下隐患,那些由于断根截枝处理而深受重创的苗木很难恢复,无法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同时其原生长地由于缺乏了这些大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三是生态型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营建应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和谐主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因此,有必要引入生态型设计。例如使景观水体与雨水、污水形成一个完整水循环系统;营建生态建筑如太阳能灯,带发电功能的景观风车等。

6 景观艺术化

居住小区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必须是美的,但不仅限于视觉美,应是一种艺术美,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居住小区景观是一种自然与人工、现实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融哲学、教育、心理、美术、音乐等于一体的综合美。居住小区的美不仅要包括地形地貌、山水、植物、建筑小品等物质因素,还包括人文、历史等社会因素。以及符合整体布局美、主题形式美、四季景观美、章法韵律美等美学法则[10,11,12]。

7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住小区景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居住小区景观必须立足景观大环境基础、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挖掘地域特征,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精神等多方面需要,形成一个生态稳定、形式优美的理想家园环境。

参考文献

[1]金涛,杨永胜.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黄晓莺.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林其标.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20(1):2-5.

[7]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8]夏健,蓝刚.景观系统在居住小区形态规划结构中的作用[J].规划师,2004,20(8):41-44.

[9]杨松龄.居住区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0]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袁野,王维华,李英涛.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辩疑[J].城市规划,2001,25(3):68.

居住小区绿化设计原则 篇6

1 功能分区

小区环境的设计有特定的功能性, 按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要求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1 休闲活动区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绿化为居民提供一个自然的休闲空间, 供人们活动憩栖。作为小区的主景, 应结合建筑风格, 以自然流动的休闲步道贯穿全区, 并结合硬质铺装、组团花园, 完成整体视觉景观, 另以架、廊、亭、景石、水系、景墙, 突出小区的景观特色, 多种材料的地面铺装也是体现景观特色的主要手法之一。

1.2 儿童活动区

儿童活泼、好动, 自身保护能力差, 对新鲜事物好奇, 对色彩搭配敏感, 故儿童活动区要充分考虑到安全性、趣味性, 并做到寓教于乐, 除了专门的活动器具外, 可添加安全的游戏设施, 如秋千、沙坑,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并将儿童活动区设置在相对开阔, 视线可及的范围内。

1.3 老年活动区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都对居住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 由于子女都在工作, 退休后的老人从心理感觉寂寞、空虚, 而身体机能随年龄慢慢退化, 他们大部分时间在住宅周边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时, 结合这一现状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在小区主景广场之外, 考虑小面积的铺装广场, 作为老年人聚散、交流、锻炼的空间, 从植物景观上也要考虑到不同的需求, 以常绿为主要有遮荫树种, 视线开阔, 铺装要考虑防滑, 并安放简单、安全的健身器材。另外, 休闲坐凳、桌椅, 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4 停车场的设置

尽管目前大部分小区设置了地下停车场, 一方面缓解了人车争道的矛盾, 另一方面扩大了绿地面积。但对于一些需临时进入小区的车辆或是地下车位不能满足使用的居住区, 还是要考虑地上停车位, 停车场要避离广场活动区域, 并不影响消防通道, 确保小区居民和住宅的安全。

2 植物配置原则

绿化可起到降低气温、调节湿度、遮阳防晒、屏蔽噪音、净化空气的作用, 从而改善和提高小区生态环境质量。对植物的设计配置遵循以下原则:

2.1 人性化原则

房前屋后需要充分的“绿”和适当的活动空间, 同时注重休闲活动空间的开放性和半私密性的不同特点, 充分考虑人的亲水性。

2.2 生态化原则

人心向“绿”已经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设计师可以通过绿化种植和空间分割等手法隔离城市的喧嚣, 亲近自然, 使人视觉和心理感觉是处在生态环境之中。

2.3 规划景观原则

选择乡土植物和耐阴植物为基础种植, 另适当选择适应本地生长的外来观赏树种合理配置, 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 常绿与落叶相结合, 各季开花与季相变化相结合的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植物景观, 达到四季常绿, 三季有花, 另外配以活动广场来满足居民视觉及休息活动的需求。

2.4 简洁即美原则

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及理念通过简洁的元素达到突出主景风格, 体现时代特征。

2.5 空间尺度原则

按人的尺度和需求布局休息绿地, 组织上区景观视线, 根据住宅楼间距, 充分考虑人的视线所及范围的舒适感, 布置和选择植物大小, 让人感到尺度适宜。

3 植物配置细则

3.1 乔、灌、地被、草相结合的复式绿地结构

乔木在小区绿化中常作为园景树、庭荫树、行道树的基调, 形成植物景观的骨干树种, 乔木树冠较大, 枝叶茂密, 能够制造更多的氧气, 吸收更多的废气和有害气体, 利于人们身体健康。落叶乔木越古朴, 枝干、树形越迷人, 最具备树木的色彩美、形态美、季相美、风韵美, 因此最能体现园林的季相变化, 使小区一年四季各不同;而常绿乔木可以给人四季如春的意境。

灌木的平均高度接近人的视觉高度, 在高达乔木的树冠落差下, 配置花灌木既缓解了视觉落差又易形成景观焦点。增强景观观赏性, 又丰富了植物的品种。常用到的灌木有紫荆、榆叶梅、樱花、黄馨、金钟、迎春、棣棠、紫薇、金丝梅、栀子花、桂花、红枫、鸡爪槭、蜡梅、红瑞木等。

地被植物的应用一方面丰富地面景观, 另一方面又解决了黄土裸露的问题, 地被布置时要求色彩简洁明快, 可作出各种图形图案, 采用色块的模纹形状可以达到最快的成形效果, 满足快速绿化美化的要求。养护相对简单, 只需要一次成形后经常间断性进行修剪, 就可以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地被色块的设计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草坪虽然绿期长、美观, 但对修剪、浇水、除草、杀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 尤其是种植后人工养护的费用以及浇水水量, 都高于乔灌地被, 而它所带来的抗菌、防尘效益远不如灌木地被。故在小区规划时应适当减少其面积。

3.2 乡土树种的选择应用

乡土树种易成活、好管理, 能体现地方特色, 比如北方的白皮松、皂角、国槐能促进人与自然的亲近, 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3 草本花卉的应用

居住小区绿化设计探讨 篇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品位及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 人们习惯把居住区园林绿化的水平作为商品房档次高低评比的重要标准之一。尽管许多开发商不惜用高价对居住区进行"包装",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在居住区绿化设计中总存在一些不足和缺点。这些问题主要是:绿地率远远低于强制性标准;硬质铺装过多, 以大量高级建材、灯光堆砌环境, 楼号是住区唯一的区别;选用树种、花卉不当, 绿化过分重视单一草坪, 而忽略植物群落;景观类型混淆, 将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搬进住宅区, 出现大喷泉、大广场、大门区的景观, 让人目不暇接无法放松;为特色而特色, 追求新、奇、特, 忽略绿色生态与人的舒适性;设计追求图案化而不是空间序列, 好看不好用;设计手法雷同, 缺少特色与文化内涵;绿化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的原则。

2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将居住环境规划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 使二者融为一体。

城市景观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空间上的有机结合, 首先应了解所在城市的历史与现状, 掌握它的发展趋势, 城市历史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料, 特别是传统的文化特征、城市风貌、历史遗迹, 并且了解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 根据此把握基本的创作风格及思路, 往往设计灵感及理念的深度就是来自对当地自然、土地、人文、历史的理解与热爱, 通过研究、分析, 使城市景观与小区环境景观相互融合, 结成整体。

以人为本, 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居民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小区内的业主对居住环境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现代人对小区绿化的感受已由单纯的艺术欣赏转为对园林空间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紧张、繁忙的现代都市生活使得年轻上班族需要放松身心的休憩空间;安逸晚年的老年朋友要求闲情雅致, 锻炼身体的静谧空间;而儿童寻觅的是充满欢笑, 快乐游戏空间。

小区的可识别性原则。

小区园林环境景观设计既要考虑到安静舒适, 又必须注重固定性, 因园定位, 以便于识别, 又使其个性有特色, 居住小区的标志特征有助于形成社区的自身形象, 使入住者产生家园的归属感。在同一住宅群中, 做到园与园有特色, 有标识, 因园定象。各组团配植不同特色植物, 形成各独具魅力的区域空间。

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原则。

住宅小区绿化不同于公园设计, 在住宅小区的设计和建设中, 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现代的住宅小区是以自然为主轴, 体现人的情感与文化品位取向的生态化人居环境, 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 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如潺潺流水声, 雨打芭蕉, 能给你展现听觉艺术;茉莉的清香, 桂花的浓香, 玉兰的淡香, 紫罗兰的醉香, 能使你陶醉在沁人心脾的“香境”中。住宅园林中一石, 一水, 一草, 一花等等都让你感受到园林的美的意境, 带给你精神上放松, 处处是多种艺术的融合。

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 二是对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 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 降低维护成本, 而且显得朴实无华。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整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 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 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 改善住宅小区的绿化种植结构。园林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 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 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 要强调以绿化为主原则。

在进行小区绿化时, 规定了绿化面积的标准, 小区绿化应确保35%以上的绿化率, 而绿地本身的绿化率要大于70%, 也就是说绿地中的硬质景观, 包括道路、地坪、建筑小品、喷水池、雕塑等占地面积只能控制在30%以内, 而这个数字也应越小越好。一个小区绿化质量, 虽然不能通过纯数字来体现, 但是为了有更多绿化的面积, 设计师们必须认真思考。

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 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 因此, 以绿为主是住宅小区绿化的着眼点。目前有些设计用过多园林小品, 使原本不多的绿化面积更加可怜。事实上, 乔木下面有灌木, 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 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 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 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园林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 起到点景的作用。以绿为主的另一层含义是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不仅要平面化, 而且要提倡“林荫型”的立体化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 可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 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效果, 从而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

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

在现代居住小区设计中, 一般而言, 绿化比率应占30%, 高档住宅区甚至高达50%。小区绿地中, 植物景观是主体, 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 也是观赏的要素。科学地配植各种植物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特性, 构成生态美景。理想的植物配置应该是:乔灌花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 既丰富植物品种, 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 使放出的氧气和制造的有机物更多, 有益于人类的健康。目前有一种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倾向, 单一大规模进行草坪建设并不科学, 草坪相对群落而言, 观赏性强、实用性弱。植物群落是创建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 因此, 应以乔木、灌木、草本来组成群落为绿化的基本单元。城市绿地中人工植物群落, 应模拟自然, 将不同种类的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栽植在一起, 营造适合本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 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空间, 使光照、水分、养分、空气等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 随着季相变化, 其姿态、叶色、花色都会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 既有四季景观, 又能加强生态效益。在经济方面, 单一草坪的管理费用是一般乔、灌、藤、草组合绿地的3至5倍, 而其发挥的生态效益则是同样面积复合群落的1/4。刮“草坪风”不足取, 但不等于强调种植乔木、构造植物群落就否定了草坪的功能, 空旷的草坪和茂密的森林式园林群落在城市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是一幅有节奏有韵律的画面, 应该因地制宜地在城市中并存。

结束语:

城市居住小区的绿化, 作为城市园林的一部分, 为城市人群聚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以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 不断进取, 才能使居住区的绿化更贴近居民、贴近生活。

摘要:居住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 最接近居民, 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绿地, 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居住小区,绿化,植物配置,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梁明.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2]同济大学等.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居住小区景观建设研究 篇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居住小区不再仅局限于居住功能的需求, 对于环境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甚至居住小区景观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楼盘的销售情况。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居住小区的景观建设, 将景观与居住功能相融合。并对居住小区的景观建设发展趋势作出一定的预测。

1 居住小区的概念

居住小区是以住宅楼房为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1]。

居住小区在城市规划中的概念是指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 具有一定规模的, 并且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2]。

2 居住小区景观的要素

2.1 地形

园林地貌是指园林用地范围内的峰、峦、坡、谷、湖、潭、溪、瀑等山水地形外貌。它是园林的骨架, 是整个园林赖以存在的基础。根据楼盘现有阶段发展趋势来看, 居住小区内的住宅楼将以高层为主, 这就使得楼间距增大, 为景观建设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因此为防止空间在平面上单调就必须营造足够丰富的地形, 产生有开有合的高低相间的空间组合, 同时也可利用地形来围合私密空间, 增强移步异景的效果。

2.2 水体

俗话说有水则灵。水体形态包含的内容基本有:湖泊、溪流、跌水、叠水、喷泉、涌泉等。水体景观价值如下:

1) 水体景观具有形、影、声、色、甘、奇六个方面的美学特色;

2) 水体景观表现在水与山体、水与生物、水与气候、水与建筑物等, 通过相互结合、交融渗透, 会形成许多奇妙的、雅致的胜景。特别是水与石的结合会形成许多优美的山水景色;

3) 水体景观的延伸空间, 最主要的是强调水岸的景观价值。水与岸本身就是阴阳交合、互相依存;

4) 水体景观是由具象的欣赏价值上升到抽象的寓意价值层面, 如通过人工水景的不同处理, 来表达一定的美好寓意;水体景观的欣赏价值无疑是为了表示文化的特质, 来丰富文化的内涵, 提升文化的品味。

2.3 建筑

居住小区景观建筑是除房屋建筑以外的供观赏休憩的各种构筑物, 其具有景观、观景与使用的多重身份。如景观墙、花架、葡萄架、亭子、走廊、门楼、平台、假山水池、喷泉水景、草坪、甬路、木地板、栅栏、活动场地、门卫房等。

2.4 植物

植物在居住小区景观中占有主体地位, 是软质景观主要构成要素。植物在小区中起到美化环境、减少尘埃、吸收噪音的作用, 在保护居住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同时也有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调节湿度、降低风速等作用。

2.5 道路

居住小区的道路:居住小区道路一般可以分为三级[3]:

第一级:用以解决居住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14 m, 车行道宽度6~8 m, 人行道宽1.5~2 m;

第二级:是居住小区内的支路, 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 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 m;

第三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 一般宽度不小于2.6 m。

此外, 在居住小区内还可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其宽度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

2.6 其他要素

由于现代居住小区的功能越来越完善, 与景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所以现在居住小区的景观融入了新的要素:如背景音乐、采光井、车库入口雨棚、人行出入口雨棚、排烟井等等。

3 居住小区绿地设计的要求

3.1 地形

1) 因地制宜。园林地貌处理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宜山则山, 宜水则水。以利用原地形为主, 进行适当的改造。

2) 师法自然。园林地貌创作要借鉴自然, 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 而且要继承中国传统的掇山理水手法, “做假成真”, 使园林地貌“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出于自然高于自然[4]。

3) 园林地貌除注意本身的造型外, 还要为园中建筑及其他工程设施创造合适的场地, 施工时注意保留表土以利植物的生长。在造景方面, 地貌同其他景物要相互配合, 山水须有建筑、植物等的点缀;园中建筑及其他设施也需要山水的烘托。

3.2 水体

小区园林中的水景, 多为人工砌筑而成。水景的形式相当丰富。

1) 按水体的形式可分为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

2) 按水流的状态可分为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

3.3 建筑

1) 统一协调。

景观建筑设计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包括色彩、体量、质感, 并在视觉上融为一体。

2) 功能性与景观性结合。

景观建筑还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 现代化的居住小区要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功能性与观赏性有机结合。

3.4 植物

植物在居住小区的景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阿娜多姿的花草树木, 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 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点缀, 利用植物材料分隔空间, 增加层次, 美化居住小区的面貌, 使居住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 起到“佳则收之, 俗则屏之”的作用[5]。

1) 植物的选择。

居住小区一般人口集中, 住房拥挤, 绿地缺乏, 环境条件比较差, 植树造林人为损害较大, 所以在居住小区绿化中, 除了要符合总的规划和统一风格外, 还要充分考虑选用具有以下特点的树种:

(1) 对环境适应性强、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应当优先使用耐瘠薄、生长健壮、病虫害少、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 这样可以保证树木生长茂盛, 绿化收效快, 并具地方特色。

(2) 树冠高大, 枝叶茂密的落叶、阔叶乔木, 在酷暑的夏季, 可使居住小区有大面积的遮荫, 枝叶繁茂, 能吸附一些灰尘, 减少噪音, 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安静, 空气新鲜, 冬季又不遮阳光。

(3) 常绿树种和开花树种。可以利用常绿树种作为基础色调, 保证冬季常绿例如大叶女贞树、广玉兰、石楠等。小气候条件较好的地方, 儿童游戏场附近, 宜栽姿态优美、花色、叶色丰满的植物, 如红枫树、叶李、紫薇等。

2) 植物配置。

在进行绿化植物配置时, 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植物生态及功能要求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在对不同小区的植物配置时, 要因地制宜, 结合不同的地点, 采用不同的配置方法, 其常用的一般原则如下。

(1) 乔灌结合, 常绿和落叶, 速生和慢生相结合, 适当地配置和点缀一些花卉、草皮。在树种搭配上, 既要满足生物学特性, 又要考虑绿化景观效果。

(2) 植物种类不宜繁多, 但也要避免单调, 更不能搭配雷同, 要达到多样统一。

(3) 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 树种力求有变化, 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 打破建筑群体的单调和呆板感。

4 居住小区景观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小区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居住小区不单单是居住的功能, 也是人们修身养性, 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地方。因此在居住小区绿地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到绿地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使居住小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休息的良好场所。但在目前, 各居住小区绿地还存在很多问题, 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小区绿地标准。所以居住小区在进行绿地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问题, 力求做到最好, 满足居民的需求和现代居住小区绿地的标准。

摘要:近年来各地居住小区建设不断增加, 小区绿地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局部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小区景观建设的优劣, 将直接关系到居住环境的好坏。分析居住小区各个部位的绿地设计, 最终是要达到使人们身心健康, 生活舒适的目的。文章对小区景观建设及绿化的发展趋向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朱家瑾.居住小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赵建民, 任有华, 等.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3]何晓华.住宅区园林绿化规划与景观设计实用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4]郭淑芬.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居住小区地下空间的利用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用地日趋紧张, 同时, 由于我国正在步入“汽车时代”, 交通用地及停车用地也显得比较紧张, 尤其是地面停车更为突出。在有限的土地使用范围内, 建筑地面以上的高度及层数是不能无限扩大的。因此, 许多建筑的功能空间开始转入地下, 比如地下车库, 大型超市等。

地下空间的利用也满足了城市扩张后对土地的使用要求, 但由于大面积的地下建筑物覆土深度不够, 或者是覆土深度达到了种植的要求, 但阻断了土壤深层的透水性和适用性, 而使环境变差, 使得土壤沙化, 这也是我们在利用地下空间时要考虑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地下空间利用, 在大城市已经很成熟了, 基本模式是:1) 高层住宅单体建筑地下为两层 (或三层) , 地下一层为设备层, 同时兼做自行车车库。地下二层为人防工程, 战时多为人员掩蔽所, 平时多为人员活动 (实际上平时使用, 归人防办管理, 因此要考虑, 它应独立使用, 它的安全出入口要与住宅部分独立分开, 互不干扰) 。2) 多层住宅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兼做自行车库, 或无地下室。3) 多层配套公建。如:会所、商业等, 地下多为两层, 地下一层为设备房, 兼做超市、商业等。地下二层多为汽车库或市政站点:锅炉房、变电室、消防水池水泵等。4) 独立的地下车库, 除地面出口外, 无地上建筑物, 地下车库根据停车数量的多少及用地规模为地下两层或地下一层, 也可以为复式停车 (即机械式停车等) 。同时, 根据园林绿化部门的审定意见, 车库上面覆土高度为三种:1) 无车库部分为深土绿地。2) 覆土1.5 mm以上者, 可种植乔木。3) 覆土深度小于1.2 m为浅覆土, 可种植草皮、灌木。同时覆土高度还需根据外线埋置深浅而确定。

2 地下空间利用的要点

1) 根据规划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人防部门、园林绿化部门审批的“六图二书”, 落实多个单体的使用性质和规模, 例如:地下车库的面积和停车数量。特别是要核实地下车库出入口坡道开口的大小, 是否与审批的总平面图有矛盾, 以及有矛盾后解决的办法。

2) 确定各个单体之间的联接方式, 研究人员活动的特点, 根据我国的国情, 居住小区内人口密度比较大, 要区别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 做好安全防护设计。例如:住户在地下停车库停好车后, 就近转入地下二层的单元入口, 这里设有门禁系统, 住户用钥匙或磁卡打开门禁后可直接进入电梯厅, 非住户则不能进入, 只能从其他公共安全出入口出入。考虑到我国人防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方式, 在人防工程设计中 (特别是位于住宅地下二层的人员掩蔽所) 一定要注意, 要单独设立独立于住宅部分的出入口, 出入口通道还要满足防火规范的要求。人防室外出入口, 还可以与地下车库共同使用, 但要注意应能同时满足各个单体在防火疏散方面的要求, 并做好正常的防火分区分隔。

3) 各个单体之间不同埋置深度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 地下车库如果做一层, 再加上覆土1.8 m, 埋深约在5.4 m, 而高层住宅地下一般为两层, 埋深约为3.6+3.6-1.5=5.7 m, 相差并不多, 考虑不同的埋深应适当让开一段距离, 为两者高差的2倍。如果因条件所限, 两者距离不能满足时, 则埋深大者 (多为地下车库) 就要做防侧压力的结构设计, 代价可能较大。各个单体埋置深度不同, 其剖面层高必有差异, 而两者还要在使用功能上连通, 因此有三种方式未解决:a.当高差较小时, 可利用通道起坡, 连接两处。b.当高差在450 mm以上时, 可在通道内加台阶。c.当高差在1.5 m左右时, 应使通道在楼梯不同标高的平台处连接。

4) 出地面建筑物——竖井的处理。竖井主要为地下车库进、排风竖井和人防工程进、排风竖井, 两者一般不共用, 同时进风、排风也应有一定距离, 避免“短路”。人防竖井应紧贴主体建筑, 在适当位置出地面, 出地面高度在1.5 m左右。地下车库进、排风竖井一般根据车库规模, 每个防火分区 (4 000 m2以内) 一进一排, 各个防火分区的进、排风竖井可成组集中布置, 以避免地面上露出太多竖井, 不好处理。

地下车库竖井出地面后, 排风口底距地为2.5 m, 加上风口高度及顶部构造, 约3.6 m。如果进竖井在绿地内且人员不易到达的地方, 风口高度可考虑适当降低, 地下车库竖井如果在配套公建内, 应靠近公建处墙处出地面。独立地下车库的竖井应远离住宅楼, 以避免噪声干扰。地下车库出地面的竖井还应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使其成为美化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住宅小区地下空间的利用, 管理已经比较成熟了, 但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扩展, 也带来了相应的管理, 维护和安全的问题, 特别是地下空间人、车导流和紧急疏散导向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业院校实验教学改革下一篇:英语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