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规划问题分析

2024-05-23

居住小区规划问题分析(共11篇)

居住小区规划问题分析 篇1

1 概述

编制居住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时, 我们充分应该认识到规划设计的系统性。想要提升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质量, 则小区建筑和周围环境、植被绿化、地形道路以及其它相邻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必须认真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规划设计人员对当代城市居民的居住心理、居住模式尤其是居住心理的掌握和运用, 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时候, 则会更加倾向于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手法, 使得居住小区的居民获得一个环境更好、品质更高的生活空间。

2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相关要求和主要内容

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的完成通常有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承担, 但是城市规划编制单位需要充分尊重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以及其他的相关单位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给出的编制要求。从目的上来看, 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更加倾向于关注居住小区的长远发展规划。居住小区的运行和发展一般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它是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中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日渐的完善和成熟,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的参与者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团体、法人以及其它相关组织在对居住小区进行规划的时候也必然是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 需要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来对其进行约束。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至, 根据小区居民的实际需要, 科学配置居住小区内部的重要道路系统, 在保证通行安全的前提下, 实现居民出入的便捷化。同时, 居住小区内部的交通组织方式应用“人车分流”的模式, 外向布置小区内的重要车行道, 将入口安排在城市道路上, 同时就是安排停车场, 通常以上措施将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居住区为开放模式, 则应该把整个居住区看做一个整体, 同时将其合理划分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管理单元, 最终实现对这些独立管理单位的封闭式管理。另外, 为了保证居住院落空间和住宅内部空间的私密性以及相对独立性, 建议采用分层管理模式。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日照强度设计方案方案, 不仅充分尊重以往的工程经验和传统理论, 还建议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 验证多种角度下的日照强度问题, 从而获取最佳的日照角度。

3 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参数控制

确定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参数需要参考众多的依据条件, 例如居住小区规划用地的周围环境条件、区域位置、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土地使用效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等, 只有综合考虑以上条件之后, 才能够使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更加科学和人性化。在控制规划参数方面, 需要同时兼顾城市的整体风格和分区的实际特色, 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性;需要根据居住小区气候特点构建场地生态系统, 并对其进行保护, 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改善的目标;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为小区的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设置必要的休闲设施、健康设施以及娱乐设施, 提高居住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丰富其精神生活。对于小区各个分区之间的分割问题, 建议利用公共绿化带对其进行划分, 这些公共绿化带不仅是居民的公共活动区域, 同样也可以将公共绿化带的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另外, 从居住小区的长远发展视角来看, 在确定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参数时, 建议将构建新型小区、绿色生态社区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中, 把由社区修建带来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结合地形及防护要求, 构筑多层次绿化系统, 点、线、面方位覆盖, 考虑土地价值及开发的经济效益, 依照环境容量的推算法, 即根据现状所能居住的条件、道路交通的设施、市政的设施、公共服务的设施等, 预测规划的期末的容量, 据此确定各项指标[1]。用人口推算法, 即根据城市总体或分区规划提出的人口和用地的要求, 倡导住区回归城市, 创造开放社区的理念[2]。配套公共设施的开放与共享, 对此公共设施的开放与共享不仅符合其经营规律也有利于地区资源的共享, 并且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面向未来, 探索统一开发建设的各项指标, 小区环境在实用、经济、美观的基础上, 通过绿化处理、铺地、景观柱、路灯、水池的配置, 形成动静结合、色彩丰富、趣味性强的公共活动中心[3]。小区工程必须严格执行现行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并且供电线路要采用双回路输电线路, 并增设地下变电室, 小区内部采用地下电缆输电线路[4]。

4 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可操作性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但是并不意味着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取代施工图设计[5]。就建筑物来说, 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施工图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 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的组成, 每个建筑物承担的具体功能、各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距离和交通联系, 主要建筑物的体量、风格, 以及各个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建筑景观轮廓线等, 还要了解周边各地块的自然条件、功能定位、建设规模、与本地块的关系等问题, 以及本地块在整个城市的功能定位、空间序列等, 修建性详细规划图件是规划战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套合格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图应具备科学性、现势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实现“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思路的住宅小区的观念[6]。

结束语

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所反映的内容必须要可靠、制图对象指标必须要完整、规划表述必须要科学, 并且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统一协调性, 可以将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 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时候, 需要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手法, 使得居住小区居民生活空间的环境更好、品质更高。

摘要:居住区的修建规划必须要详细具体, 以现实需求为规划基础, 所修建的项目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于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而言, 要求规划图所反映的内容必须要可靠、制图对象指标必须要完整、规划表述必须要科学, 并且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统一协调性, 可以将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准确地表达出来。笔者查阅了众多的相关资料, 同时认真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 详细分析和探讨了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当中的相关情况。

关键词:居住区,修建规划,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董艳平.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6) :126-128.

[2]许强.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几点看法[J].建材与装饰 (下旬刊) , 2008, (2) :203-206.

[3]王朝海.小议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J].科技信息, 2007, (8) :256-258.

[4]陈向韶.探讨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J].广东科技, 2008, (2) :206-208.

[5]吴茹.浅谈住宅小区规划设计[J].科技资讯, 2008, (5) :213-214.

[6]陈建平, 蒋雅峰, 凌燕青.用心灵感悟自然, 让环境融于设计——宜兴市宜园.东溪望族居住小区规划设计随想[J].江苏城市规划, 2006, (9) :109-111.

居住小区规划问题分析 篇2

关于居住小区室内外排水设计施工问题探讨

根据设计、实践经验,结合相关规范,总结了居住小区室内外排水设计、施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正确的设计思路和施工方法,以期有效地保障建筑小区整体排水工程质量.

作 者:周文宇  作者单位:南京商茂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 “”(27) 分类号: 关键词:小区室内外排水设计   排水管线施工  

居住小区规划问题分析 篇3

概述

1.居住小区内景观设计现状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儿童游戏区以及其他带状、块状的公共绿地,居住小区内部绿地景观能够满足住区居民的交通、休憩以及社交的多种需求,但是仅供小区业主使用。

2.开放式街区景观特点

开放是居住街区有两种发展模式,第一种TND模式,以邻里社区为基本单元,400米左右为半径,公共设施围绕邻里中心布置;第二TOD模式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步行5-10分钟为半径规划设计社区。两种街区形式的公共景观区都有更为舒适的步行距离和更多的、更开放的绿地空间,给城市中的居民提供了更合理以及更丰富的社会交往空间。

居住街区没有像居住小区一样明显的内外之分,而是有多变边界域即建筑周边与街道之间的灰空间,街区外界底层空间的商业与绿化、小品、广场、公共设施构成了复合的边界空间,为生活在此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从建筑内部到城市道路的缓冲带,为城市增添活力。

现有城市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与

开放式街区景观设计比较分析

1.规模比较

理想的开放式居住街区一般半私密性区域邻里式院落大约容纳100—150户,封闭式的居住小区一般容纳3000~5000住户,相对较小的组团容纳的住户是300~1000户。相交下城市街区有更合适的交往尺度。

2.公共景观区

居住小区内部的公共景观功能主要针对小区业主的需求进行设计。区域内部的景观设计带有明显的风格特征,休闲运动设施相对比较完善,缺点是只针对本小区住户开放,并不面向公众开放。

居住街区的公共景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半公共的邻里院落,另一种是在居住区周围分散布置的城市广场、邻里公园、小型公园等公共区域。

开放的居住街区相较原有封闭式的居住小区有更多的开敞空间,居住街区内有便捷的交通网络,步行5~10分钟即可到达邻里中心或商业服务区,拥有更宜人的步行距离;开放式的居住街区少了居住小区的围墙,增加了建筑临街面更多样化的建筑边界景观。

3.通达性

我国现有的居住小区被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均不穿过居住小区内部,城市道路与居住小区周边围墙平行。交通出行道路的可选性较差,城市道路较为脆弱,一旦城市主干道发生拥堵,不能从周边道路得到有效缓解。

城市街区内部有丰富的路网,街区内部的道路没有车行以及人行的限制,并且能够及时缓解车流及交通压力。由于每一个街区的长度一般不会超过200米,缩短了街口与接口的距离为步行提供更舒适的步行空间,有助于节能环保。

未来中国城市街区景观的发展方向

1.景观面积分散化

居住街区中丰富的路网将居住区分成了若干区块,一种是集中型的市政公共景观空间如多种规模的城市公园、商业广场,均以点状模式分布在城市住区当中;另一种是住区周边的道路景观,以带状的形式贯穿在居住街区当中,为城市丰富的生活次街的塑造提供更多空间;第三种庭院内部景观,分散于各个街区内部,由于庭院景观具有一定半公共空间的特性的同时具有非常多变的形式

2.公共景观形式多样化

(1)多种形态的城市广场:对于城市街区来说,广场不是盲目求大,面积可大可小,重点是为市民活动提供开敞的室外空间,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城市特征。

(2)邻里公园:邻里公园主要为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内的居住区住户服务,园区内应考虑幼儿、学龄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人以及特殊人群多种活动,包括为退休及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交往空间;为年轻人提供非正式的休闲活动区,比如日光浴、野餐、散步、闲坐空间等等;由于邻里公园需要容纳功能较多,一般面积要在1h㎡以上。

(3)小型公园:一般情况下,小型公园的选址应是的周围四个街区为半径范围内的使用者可以不穿越主要街道而步行抵达。小型公园主要服务对象是幼儿、6~12岁儿童以及他们的家长,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儿童活动需求以及场地的安全性。

(4)庭院景观:指的是每个街区内部围合的半公共空间,设计丰富的、具有强烈可识别性的中庭空间,通过外廊、休息平台给街区内住户提供更多的交往空间。

3.公共景观人性化

现有的小区外围道路较长,传统的城市规划当中大型的城市广场、公园一般距离居住小区较远,大型公园以及广场的尺度较大,容易产生空旷感、区域限定感不强,虽然设施设备相对比较完善但是对于大人日常的散步、儿童的玩耍等活动来说距离较远。居住街区中的小型公园能够解决这一状况,一般的小型公园面积都在1h㎡一下,虽然面积比较小,但是贯穿在日常生活的街区当中,为人们在茶余饭后提供更多的、更近的活动空间。

结语

我国的住区建设需要不断发展、进步、完善而又长期的过程,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亲人城市空间,以及更大面积的城市公共景观是今后居住建设的重要环节,这种推动性的发展需要规划设计师、建筑设计师以及景观设计师的不断专研、实践、和不断努力,相信在我国居住区建设会向着人性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进步。

居住小区规划问题分析 篇4

1 当前小区规格中存在的问题

想要做好居住小区的规划创新工作, 就首先要对现阶段人们对居住小区的生理、心理及文化需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其次针对这些问题对比以往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措施中的不合理地方, 在现有小区居住环境改善及日后新增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活动中做出合理创新规划, 使居住小区在建筑质量及居住环境方面能满足人们生理及心理文化需求。

小区规划与设计是小区建设中最首要的工作, 对小区的整体建筑质量以及居住的舒适度有直接的影响关系。但是就目前阶段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状况来说, 由于各种外部环境和社会形势等因素的影响, 国内住宅小区存在着排列单一、布局同化等特点, 致使人们对其产生审美疲劳。

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创新的原则

2.1 社区发展原则

在居住小区创新规划设计中, 应充分以满足人们需要为规划设计的基本核心, 并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求为目标, 提升小区建筑质量及人文环境。在考虑住宅舒适性, 保证居住小区卫生、安全、便捷、舒适的同时, 不能忽视居住环境及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这两者是丰富社区文化, 提升居住人群归属感及实现社区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营造祥和生活气息、融洽邻里文化以、文明社会风尚以及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手段。

2.2 生态优化原则

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居住小区在创新规划建设时应充分合理的利用高新技术手段, 将节能技术应用到居住小区建设工程之中, 在节能的过程中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加强居住小区的自然通风及采光, 减少人工机械通风与照明的使用, 并综合考虑居住小区周围交通状况, 合理规划停车位及供水供暖系统, 营造一个良好的能源节约的优良小区环境。

2.3 社区资源共享原则

居住小区的创新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居住人群对小区硬件及软件设施的财富共享原则, 主要包括对小区配套建筑设施的共享、景象资源的共享、社区服务的共享及公众参与。资源共享原则要求在创新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在设施建设选择上考虑到项目设施的大众化及消费水平的平民化, 在设施布局上应具有一定的均衡布局性与选择性, 在服务方式与居住小区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

3 规划设计创新的要点

3.1 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一般情况来说,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照其功能应划分为四大类, 分别是公用空间、半公用空间、半私用空间、私用空间。公用空间住宅小区内的公共干道及绿地, 在规划设计上应注意各建筑元素如:水面、小桥、树木、雕塑之间的空间性, 营造出舒适优雅的公用空间氛围。半公用空间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限度的空间, 半公用空间是增加居民日常交流及邻里和谐关系的重要场所, 也是防灾避难的重要场所。这部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注意根据不同的居住组团组合方式来考虑, 保证其交通顺畅及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主要是指居民楼之间的院落空间, 应把之规划为最有吸引力的活动空间。私用空间指居住小区底层庭院、阳台及室外露台。

3.2 充分考虑居民中的弱势群体

居住小区的规划创新设计应充分以人为本, 人性化设计无疑是吸引住户购买的主要因素。现有的居住小区在公用设施建设方面很少做到充分考虑老人及儿童或其他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在创新规划设计中, 应适当合理的对这些因素进行考虑, 如设置无障碍通道、做好运动场地及老人儿童活动场地的划分工作等。

3.3 户型设计

在户型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购房者的承受能力, 做到大小户型始终。其次在布局上应做到动静分开、主次分开、干湿分开等, 避免“黑房子”的存在, 确保主卧及客厅的采光率。

3.4 绿地景观建设

在绿地景观建设方面应做到生物的多样性及艺术形式美感, 切实根据当地气候环境, 选取多种多样的绿化植物, 减少绿化植物的单一性带来的居民审美疲劳, 通过藤木、花卉及草地的合理结合, 营造全方位的艺术美感。其次在喷泉或小溪的设计中, 应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 并加强日后的严格管理, 做好定期处理工作。

3.5 社区服务环境

规划设计创新中要重点考虑的就是社区服务环境的规划, 因为它不仅仅是居民日常居住生活的基础, 也是实现居住小区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首先, 在服务设施上应充分以居民生活和行动轨迹为出发点, 在服务设置布局上做到对居住人群的便利。其次, 文化及娱乐活动产所应满足服务半径要求, 改善住宅小区生活垃圾中转方式, 避免以往的因生活垃圾回收点设置在居民楼口造成的臭气四散的问题。

建设富有创新特色的居住小区在现实中是有极大的可行性的, 规划设计者应不拘泥于教条, 充分融入创新理念, 为居民提供具有特色并与周边居住环境协调的理想居住小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对生活居住小区的建设要求度也随之提升。居民对于居住需求已由原来的基本生理需求上升到了心里需求及文化需求层次。本文针对现阶段国内居住小区的现有问题及创新关键措施进行浅析, 提出一些对于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创新的看法。

关键词:生活品质,文化需求,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华, 住宅小区规划创新[J].工程设计与研究杂志, 2004 (2) :2-4

居住小区规划问题分析 篇5

城市规划师辅导:我国居住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对策是:严格遵循“三前三后、三并重、三同时”的居住区环境建设规律。

1、三前三后的居住建设程序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居住区建设要依据: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交通建设,后住宅建设的“三先三后”程序。

1.1先规划,后建设

1.2集中规划新居住区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人均生活用地的增加,人口将随着市区功能的调整,逐步向城市外围扩散和疏散。规划布置住宅基地将主要集中于城市边缘城郊结合部之间,并沿城市的四周延伸扩展,为集中有一定规模的居住园区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2.超前做好居住区阶段规划

居住区规划应遵循三个阶段的规划设计程序:第一个阶段制定远期(20年)居住基地发展布局规划;第二阶段制定中期(10年)居住地区结构规划;第三阶段制定近期(5年)居住区详细规划。根据居住区环境质量发展的需求,规划设计由面到点,由远而近,从粗到细地逐步深入。

3.采用“无甲方”的规划设计形式

居住区需要采用“无甲方”规划设计形式,摆脱纯经济利益驱动的机制,由政府住宅建设管理部门在无委托单位(甲方)的情况下,进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设计,并提出市政设施、建设工期及投资总额、公交线路、小区设计等方案,提交有关部门审核,规划设计确定后再批项目,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

城市规划通过对所使用土地的审核、监督等,保证住宅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统一,使住房建设真正成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创造质量的居住环境的积极推动力。

4.加快相关专业规划的制订,提高居住区配套计划地位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发展方向应根据总体规划确定,并应加快专业规划,确保在居住区开发实施前具有水、电、煤、雨污水、道路及公共交通配套条件,并将居住区配套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引导和保障居住区建设。

1.2 先地下,后地上

居住区建设应执行市政基础设施“先地下、后地上”,住宅建设相继进行的综合开发程序。征地后要先开发土地,即先进行供水、排水、电力、电信、煤气等管线与道路建设,再进行地面住房及公共设施的建设。只有遵循统一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科学的开发程序,才能掌握居住区开发建设的主动权,才能建设良好的住宅和居住环境。

l.3 先交通建设,后住宅建设

新的居住区离市中心较远,人口规模大。如果住宅建成后再配备交通设施,必然造成需求与供应的脱节,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因此必须超前进行交通建设。

2、三同步的建设管理原则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还要遵循住宅与公建设施同步建设,住宅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建设与管理同步的“三同步”原则。

2.l 住宅与公建设施建设同步

商业、文教等公共设施必须和住宅同步配套建设,以便在住宅交付使用时,这些设施能同步使用,及时为人住的居民提供完善的服务。

2.2 住宅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

在进行住宅建设的同时,要注意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要做好居住环境的硬件建设,要为住宅配备完善的附属设施,优美的绿化系统,要对噪声、污水、垃圾等进行统筹规划和设施建设;另一同程社区(club.toonedu.com)教育培训互动交流平台同人网()教育培训网络营销平台

方面,还要落实管理环境的责任人。居住区建设要有能促进居民交流联谊的场所,以利密切邻里关系,又有安逸、私密的环境。从而为居住区内的全体居民,包括老人、成年人、少年儿童、青年人提供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文化、体育、娱乐、休想的场所和设施。住宅绿化要有不同层次,与公共服务设施互相联系,使住宅区内做到绿化、美化。

2.3 建设与管理同步

要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光建设还不够,还必须在建设的同时搞好管理。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和施工的管理,保障公建配套比例达到规划标准,建设的住宅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质量符合标准;另一方面,要搞好建成区的物业管理,确保居民居住安全、方便、居住环境整洁、文明,并使有效使用年限延长,住宅实现保值增值。

3、三并重的建设方针

要改变目前的居住环境现状,必须做到三个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功能开发与规模开发并重,建设与改革并重。

3.1 数量与质量并重

住宅是使用年限很长的社会商品,住宅和住宅区的功能和质量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影响到社会的秩序和安定。我国的住宅建设正从立足解困增加数量开始向注意居住环境质量转化。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改进规划及设计标准,提高房屋功能使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满足居民的心理及生理需求。21世纪的住宅建设将从文化、技术、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向全面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3.2 功能开发与规模开发并重

在居住区建设中,不仅应注意居住区内部的功能开发,做到居住区各类设施完备,配套齐全等,还要强调居住区的规模开发即居住区的布局要相对集中,形成一定的规模,有利于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3 建设与改革并重

从目前居住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出旧体制在很大程度上还影响着住宅建设的规模和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要建设更多环境优美的住宅,必须在住宅投资体制、供应体制上不断进行改革,实现住宅的商品化和住宅供应的社会化,建立住宅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才能确保住宅建设持续发展,住宅环境质量继续提高,以满足人们居住环境条件不断改善的要求。

4、三制体系的完善

为保障“三先三后”、“三同时”、“三并重”的顺利实施,还必须采取完善“三制”,发挥“三个积极性”等措施。

4.1 理顺体制

1.理顺投资体制

主要是要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居住区建设中的投资责任。随着住房的私有化,个人将成为住宅最主要的投资者,以国家和单位为主的住宅投资体制将发生变化;改变居住区大市政及公益性配套设施建设费用摊入住宅成本的不合理做法,明确这部分费用由政府承担。

2.理顺管理体制

(1)强化住宅发展局对住宅建设的综合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住宅发展局与各专业部门的关系,使住宅发展局承担起住宅建设全过程管理的责任。

(2)理顺物业管理企业与专业行政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现物业管理与专业管理、社区管理的有机结合。

(3)探索社区建设管理新体制。根据“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条块管理体制。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按照社区行政管理的职能,原则上应与街道办事处对应设置,接受街道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公安派出所负责街道区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商所、税务所应指定人员参加街道社区管理机构,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区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应将环卫清扫、同程社区(club.toonedu.com)教育培训互动交流平台同人网()教育培训网络营销平台

绿化养护、房屋维修、物业管理、路政维护等作业行为同行政管理职能分开,行政管理职能由区政府职能部门行使,部分监督检查职能委托街道协助管理;经营性的作业行为由企业承担。街道办事处设立市政管理、社会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委员会,具体负责社区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等工作。

4.2 改革机制

1.引进竞争机制

在居住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提高居住区建设与管理水平。

2.采用激励机制

在居住环境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引进激励机制。开展设计方案、施工质量、物业管理、社区管理及文明居民等评优活动鼓励多方参与,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居住环境与管理的水平,保持较高的居住环境质量。

3.强化监督机制

一方面,健全居住环境建设的监理机制,实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优化居住环境硬件建设。如针对住宅质量通病,全面推行住宅监理,以提高住宅质量;另一方面,完善业主委员监督机制,使其充分发挥业主管理的监督管理职能,真正体现业主自治,促进“服务第一,住户至上”的物业管理机制的建立,促进实行物业管理的经营性收入补贴服务性支出的经营机制的实现,保证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4.3 完善法制

为了创造整洁、优美、文明、安全的居住环境,应把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防止在居住区开发过程中背离中国国情和忽视三大效益的整体,必须建立一套具有法律效力的控制体系,即对居住用地的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进行控制,对建筑体量、高度、形状、基地总面积、绿地率进行控制,对用地指标和环境体系进行控制,对人口密度指标进行控制,以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使用者的利益。

居住小区规划问题分析 篇6

【关键词】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需求

【Abstract】Designed not only to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housing, but also to highlight the healthy el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concept of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to meet the occupant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needs of multi-level for occupants to create a healthy, safe, comfortabl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high quality.

【Key words】Residential;Landscape;Environment;Demands

1. 绪论

(1)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文化历史的东方古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讲究“团圆”,因而“家”在每个人心里都是极其重要的。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的都市人,每天晚上工作完回到自己温馨的小家里,也是一件让人很期盼的事情。

(2)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便也随之而来了。改善住房条件理所当然成为头等大事。然而,这件事情不是用嘴巴说说那么简单的。“家”也不是只要能满足其功能的要求就可以的。那么,作为住宅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者,我们应该如何在这种多因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又如何在用户、商家和设计者本身之间找到这个平衡点呢,这便是本次调研想要探究的问题。

2. 调查

2.1 由于地域的限制,只能对邯郸地区的住宅小区进行调查研究。

(1)参加房展会,收集参展楼盘的资料,并与投资方、购买方都可直接接触。

(2)网上搜集资料,到热卖楼盘的官方网站上详细查阅资料。

(3)到小区内做调查,认真听取业主、物业管理人员等站在不同角度提出的意见。

2.2 经过对已进行调查的对象的筛选,最后我们决定将其中四个住宅小区作为文中论述和比较的典型实例来说明问题。

3. 论述

3.1 通过对这四个典型住宅小区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公共设施、小区环境、物业管理等)和设计理念(包括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分析,总结出这几个楼盘的共同点有如下几个:

(1)设计定位清晰。

(2)居住环境的设计理念都以人为本,力求将小区内部环境与建筑风格及外部自然环境巧妙融合在一起。

(3)绿地率高是这几个楼盘的共性之一。

3.2 在居住区中,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即绿率一般不低于30%,超过50%的绿地率是很吸引购买者的。

因而,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看一个小区的规划好不好,就是看在这里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和范围满足自己的需求,包括基本的居住需求,使用需求以及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

3.3 居住需求需求是人对世界作用的动因,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表现。日照、通风、安静、方便、安全、经济、美观这几个因素统可以称为“居住环境”,人们对于住房条件的要求,不管是美观耐用也好,功能合理也好,都是从希望有一个优美、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出发的,以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营造一处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也就是说,这样的住宅因该是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

3.4 使用需求室外环境设施(包括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如儿童游戏场地、老年和成年人休息场地、体育活动场所等。绿地率:达到30%以上才能合格,这是国家规定的硬指标。要符合一定的乔木、灌木(小花卉)的比例。绿化覆盖率是指树投影下来的比率,要达到40%以上,但这不是硬指标。

(1)小品:座椅是基本要求,其他的设计本着简洁、使用的原则。植物配置:要多样。按照植物的不同季节变化,选择一定数量的乡土树种,最大限度实现绿化带来的效果,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

(2)水景:要根据小区的自然条件,充分考虑生态之余,为居民创造亲水的条件。

(3)园路:材质环保,注意和园林的协调,园路的渗水性要比较好。

(4)硬质铺地:兼具休息健身功能,提供儿童、老人的休闲、健身空间,促进社区人际交往,培养融洽氛围。

(5)细节设计:从以认为本的理念出发,考虑照明、坡道、标识体系、无障碍等方面的细节,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风格和特色:有创意、有特色。整体风格和特色要符合社区的定位和目标客户群的需求。

3.5 居住建筑是城市重要的物质景观要素,而居住区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的景观不仅取决于建筑的造型、色彩,而更重要的在于群体的空间组合以及绿化和环境等整体设计。住宅组群的设计应力求打破千篇一律和单调呆板的形式,努力创造富有地方特色、充满生活的亲切、明快和谐的居住环境。

3.6 精神需求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形象的社会需求;园林景观具有良好的品质,可以为住户提供舒适的住区环境,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健身、娱乐、休憩等使用需求,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相互交流,放松身心,陶冶性情等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进而做到真正地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及修养品位的目的。通过国际上对健康住宅的定义,大致用下面这些指标来评价居住环境的好坏:(见表1)

4. 结论

通过对邯郸地区相当数量的住宅小区各方面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并学习了住宅小区居住环境实际的具体步骤、设计重点、应具有的设计理念,从中知道,作为新一代的园林设计、小区规划设计人员,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了解使用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喜欢的是什么、什么才是实用且适用的好住宅区。处处从“人性、健康、绿色”着眼,做出优秀的设计呈现给大家,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李德华主编.

[2]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邓述平王仲谷主编.

[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居住小区规划问题分析 篇7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小区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居住小区绿化工程作为小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不仅能改善小区居住环境, 而且能美化居民生活、增进居民身心健康。小区绿化工程建设的好坏是衡量小区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意识的提高, 小区园林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质量问题。如规划设计滞后、盲目引进和借鉴、低价中标、施工队伍专业素质缺乏、施工管理不规范、后期养护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绿化工程的品质。因此, 如何防范和解决这些工程质量问题, 提高小区园林景观的品质, 变得尤为重要。

2 小区绿化工程的质量问题

2.1 园林规划设计滞后

在居住项目规划设计时, 开发商大多先考虑所开发项目建筑面积最大化, 满足容积率、建筑密度、日照要求、建筑退界和绿地率等指标, 对小区的整体景观布局和绿化设计的考虑往往是滞后的, 缺乏同步规划、统一布局, 以至于园林设计见缝插针、蜻蜒点水, 布局受限, 主题风格难以突出, 园林设计的品质大打折扣。

2.2 绿化设计盲目跟风

建设单位为了提高楼盘的整体品质, 过分强调园林景观立竿见影, 缺乏科学地指导。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盲目学习和借鉴行业内经典的园林设计经验, 忽视了自身项目的特点。在植物配置方面, 许多植物品种选择受建设单位影响缺乏专业的考证, 忽视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季相变化, 盲目引进树种忽略乡土树种使小区在植物配置上造成资源浪费, 不能体现其自身独有的魅力。

2.3 施工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多数开发商对绿化工程施工队伍的考察只停留在其企业的资质和施工单位的投标报价上, 忽略了对施工队伍专业素质的考核。园林施工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 聘请经验不足或专业知识缺乏的人员负责现场施工和管理, 同时现场施工的工人素质也参差不齐。由于绿化工程与土建和机电工程存在较大的差别, 其施工的对象是有着生命力的植物活体, 且每种植物都有其各自的生态习性, 在种植、修剪、养护等方面的要求也大不相同,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绿化施工的品质和完工后的景观效果。

2.4 施工管理问题

绿化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较多, 但是与建筑、机电等法律规范相比, 并没有受到重视, 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 对绿化的施工管理缺乏实质性的监管。

(1) 缺乏绿化工程类监理单位及专业监理人员, 在绿化施工过程中没有配备专业监理工程师对种植土土质、苗木品质及种植进行有效地监控。

(2) 行政监督薄弱, 绿化建设行业的行政管理缺乏有力的措施, 园林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全阶段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

(3) 非法转包现象普遍, 施工单位在中标后, 对于赢利把握较低的项目采用非法转包、分包方式, 将所承接工程承包给一些资质不符的其他单位, 直接导致小区绿化工程施工质量低下, 严重影响了小区绿化景观品质。

2.5 后期养护管理问题

小区绿化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一般会移交至物业公司负责后期绿化养护管理, 并且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一般都不是由专业的绿化工程师担任, 故后期养护投入不足、管理人员不专业等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浇水不合理, 导致树木成活率低;草坪修剪、除草不及时, 影响草坪品质;施肥、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影响树木品质等养护问题。

3 绿化工程实施过程中质量问题的监控

3.1 规划同步

园林工程是居住小区室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设计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居住小区的整体品质。因此, 在居住小区项目规划设计时, 在确保项目容积率、建筑密度、日照要求等硬性指标的前提下, 应考虑园林景观的布局方案及主题风格, 做到建筑与园林同步设计, 同步协调, 这样才能有效突出园林设计的主题风格和布局形式, 提升小区园林设计的整体品质。

3.2 因地制宜

绿化设计不应盲目借鉴, 照搬照抄他人的经验。项目建设单位和设计师应从项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 利用项目自身的独特性, 结合建筑物的风格和布局形式, 科学合理地优化植物配置。我国植物资源丰富, 植物品种繁多, 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 植物的地域差别较大。居住小区绿化设计应尽可能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环境的树种, 不应过分注重引进树种, 忽略乡土树种。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和季相变化, 做到四季有花, 四季有景, 体现其自身独有的园林景观魅力。只有遵循植物生长习性, 适时适地种植, 才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确保绿化工程品质。

3.3 招投标规范化

选择有实力的绿化承包商是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对投标单位资质审核, 特别是最近两年内承接的一些重大型园林项目, 要实地考察项目完工品质, 客观评价投标单位的施工能力。建设单位评标时, 不应过于考虑最低价中标, 以防投标单位恶性竞争, 同时建设单位应防止投标单位中标后将工程非法转包, 降低工程品质。

3.4 加强施工队伍专业素质培养

绿化工程是由施工队伍来负责具体实施, 他们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都直接地影响工程质量。项目经理部要树立“以人为本, 质量第一”的思想, 加强绿化工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作业的培训,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质量观和责任感。在工程实施前, 正确领会设计意图, 进行设计交底, 现场放样不随意发挥。针对植物各自的生态习性, 加强绿化种植、修剪、养护等管理措施, 确保绿化的施工品质达到预期的效果

3.5 施工管理规范化

(1) 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绿化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定期组织相关从业人员培训。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相结合的原则, 加大绿化行业的行政监督和执法力度。

(2) 增设绿化工程类专业监理人员, 在绿化施工过程中对种植土土质、苗木品质及种植要求进行有效地事中监控, 确保绿化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全阶段的质量优良。

(3) 严禁非法转包, 对于施工单位中标后, 将工程非法转包给其他单位的现象, 进行集中整治, 依法处理。

3.6 严格把控工程质量验收。

种植土质量、苗木品质都将影响绿化工程的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对苗木修剪、种植都有严格的要求, 应注重中间环节验收, 层层把关, 发现质量问题立即通知施工单位整改。竣工验收是工程施工阶段的最后环节, 应按照合同图纸进行现场审核, 综合考评工程的完工质量, 确保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所规定的质量要求。

3.7 加强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

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 是绿化工程品质得以体现的保障。因此后期养护的管理单位必须聘请有养护资质的承包商和专业的养护管理人员, 保证合理的养护投入, 制定详细的养护计划, 加强养护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严格按制定的养护计划执行, 确保工程后期绿化养护的品质和景观效果。

4 结语

绿化工程是居住小区室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化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质量问题直接影响整个楼盘的园林景观品质。加强对这些工程质量问题监控, 才能提高小区绿化景观的品质。因此应以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 做好质量的事前、事中控制, 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做好定期和不定期排查, 对创建高品质的园林式居住小区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从园林规划设计、绿化设计理念、施工队伍、施工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居住项目绿化工程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 全面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居住小区,绿化工程,工程质量,后期养护

参考文献

[1]杨向杰.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住宅科技, 1997 (6) :27~30.

[2]张军.浅析居住区的绿化布置[J].住宅科技, 1999 (8) :25~26.

居住小区规划问题分析 篇8

随着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城市居住区也不断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城市居住区的交通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城市的结构多元以及人类尤生活方式的影响, 努力探索我国城市居住区交通发展的规律能够让交通更好地服务城市生活。当前我国城市居住区交通模式特征大体呈现为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层次结构和小区-院落的二级层次结构。当前我国城市居住空间仍多是按照灵力单位模式来安排的, 通常根据一个小学的规模来预估周边的居住空间和人口规模, 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居住区内的交通必须分级别确定道路等级, 据此设计车道和行人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家逐步推行小康型住宅示范工程, 道路系统设计更注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此时的城市居住区的道路形态打破传统传统道路模式, 不在局限于固定的理念和固化的规定, 该变道路系统道路系统单调、呆板、枯燥的模式, 以为居民提供服务为要旨。

2 当前我国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存在的问题

2.1 通行便捷问题

道路系统自身交通量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一定规模的道路系统只能容纳相应的交通量。而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使得其能承担汽车的消费, 城市居住区汽车的拥有量增幅空间巨大, 家庭配置小轿车已成为城市居住区内的基本需求。汽车拥有量的绝对数量持续增加, 而道路系统自身的承受力有限, 使得城市居住区内部的道路系统规划难以跟上社会需求的发展。中高档小区在早晚交通高峰期时段都一定程度上出现交通堵塞现象, 车流量集中造成车辆被迫减速, 通行不畅。虽车辆堵塞大多发生在居住区内, 但这现象的产生与居住区内部交通规划紧密相连, 而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优化居住区内部交通规划进行改善。

2.2 人车安全问题

当前,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已经收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随着私人小轿车的普及, 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安全问题也引发人们的思考, 并呈上升趋势。城市居住区安全问题总体来说包括人车安全问题和车辆安全问题, 前者主要表现为由于车速过快或不规则操作、道路设计不合理等原因而发生交通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后者主要是指由于车辆在管理、停放、行驶过程中出现的毁损, 这关系到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必须引起深切关注。

2.3 交通环境舒适问题

城市居住区交通环境的舒适要由足够道路面积、足够的停车条件、合理的道路流线分布、良好的道路环境等等构成。从当前现实来看, 我国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环境在舒适问题上主要表现在几点。一是道路尺度过大, 人口向城市流动使得城市居住区被大量建设, 区内交通路线既过长也过宽。二是道路绿化单一缺乏观赏性, 而道路绿化是居住区绿化的重要内容, 很多小区将绿化用地挪作他用, 或停车场或小卖部等等, 且道路旁多为一排整齐的树木。三是步行系统设计缺少人性化, 防滑性能不足, 高度设计不合理等等, 这些都影响城市居住区交通环境舒适性。

2.4 停车问题

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停车问题。首先, 大城市居住区普遍存在停车位不足的难题。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 而停车位相对有限加剧了这一情况的严峻性, 特别是在老住宅区这一现象更为突出。由于车位严重不足, 大多数居民只能把车停泊在小区道路、消防通道, 或挤占小区绿地和居民的活动场地, 这使得小区交通堵塞、人车争道等频发。其次是车辆乱停乱放问题, 车位不足引起车辆占道停放和无序停放, 严重影响居民居住环境和安全。最后是停车设施规划设计不合理。这是由于对居住区内的停车规划不合理以及监督没有落实造成的。

3 我国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问题的规划对策

3.1 采用综合交通规划方法

在城市居住区内部进行交通规划其实质就是道路系统的规划。一般首先要进行交通组织规划, 选择交通流线选择, 然后在这两类交通组织体系下综合考虑城市道路交通、地形和功能布局等等因素, 确定了居住区内部道路骨架, 在此之上才开始道路工程设计。如果道路系统、停车系统与景观绿化系统分开进行规划设计, 虽能够满足基本交通出行的需求但对于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显得捉襟见肘。随着私人轿车不断入住居住区, 其内部清晰的道路骨架将被打破, 需要整合居住区内外的交通系统, 综合规划, 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2 进行交通需求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的目的在于检测交通规划是否科学合理以及交通系统的效率其预测的对象包括居民出行需求、机动车流交通需求、停车位需求等。一般来说影响居民出行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职业差异、年龄、性别、娱乐方式、生活习惯等等, 不同居住区的出行方式存在差异, 但基本上与居民收入存在直接关联。

3.3 采用多元化的交通模式

城市居住区的不断发展, 其设计理念也与时俱进。当代城市居住区道路交通无论是在目的还是在职能上都发朝着多元化、复合化、人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与此相对应是这些设计理念应居住区道路交通在规划中予以实践。多元的交通模式应当具备大型独立步行空间和全新的人车混行方式。以往的人车分流交通模式虽能较好解决车行交通对居住区影响, 但步行空间较为有限, 在保证车行交通功能发挥的时候, 步行空间却受到极大限制, 当前的居住区交通内部系统应注重多重步行休闲路线, 提高居民的生活感官, 体现人性至上。传统道路设计中人车分流交通模式被广泛采用, 这虽提高了居民生活空间的品质和区内老人和儿童的安全问题, 但是这对于加强住区邻里关系来说非常不利。新的人车混行的交通规划使得步行、车行和睦共处的融洽和谐氛围, 创造出积极、富有生机的公共活动空间。

3.4 优化路网结构模式

传统道路结构模式中, 居住区道路交通遵循着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规划设计原则。受国外一些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影响, 尽端路甚至成为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标准, 这种方式基本上满足了居住区的交通需求, 但是道路分级使人车难以得到共存, 减少了居民出行路线的选择, 削弱了居民间的联系, 不利于在区内创造良好的生活气息。路网结构模式应不断优化, 可以将变形方格网应用到道路中, 这能减少了道路交通的等级划分, 为人车和谐共存创造条件。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居住区的交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努力探索我国城市居住区交通发展的规律能够让交通更好地服务城市生活。在私家车拥有率大幅上涨时期, 居住区内交通环境较、停车位不足、规划缺乏合理性等问题都引发了一些交通问题, 这种状况急需得到改变, 文章从不同方面就我国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规划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期能够缓解我国居住区内部交通问题。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交通,规划

参考文献

[1]魏后凯.中国大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发展政策[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2) .

居住小区规划问题分析 篇9

1 风水与居住区的关系

1.1 风水理论

风水学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灵魂,是先祖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风水学的起源,最早能追溯到远古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研究,不断的增添、修改、完善,而形成了严谨的学说系统(见图1)。风水学在中国古代是一门研究城市规划,建筑建造,园艺设计的学科,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学科[2]。

1.2 风水因素与居住小区的关系

1.2.1 风水中实质的因素

风水学中实质的因素,即为自然的因素,能被人感觉到,它包括土、水、风、光等自然元素,具体如下:

1)土的因素:古人选择城市的时候,必先闻土。对土壤进行分析,有些土壤含有一些放射性元素,如果不经过妥善的处理,其中的放射性元素会直接对人类的身体造成伤害。2)光的因素:住宅必须得到充足的阳光,若阳光不足,人的身体抵抗力会变弱。3)水的因素:古人择居,必先尝水。水对于古人的生活非常重要,选择居住地时,都尽量选择在洁净的水源附近[3]。4)风的因素:在风水学中,风与气是密切相关的。“气乘风则散”,古人的住宅建设都遵循着“藏风纳气”的理论[4]。

1.2.2 风水中虚质的因素

“风水”除了实质因素外,它还包含另一深层的概念。我的导师孙明提出了风水学的另一层涵义:围合小区的建筑物和其他的实体代表着“水”,小区的内部空间代表着“风”,“水”代表有形之物,“风”代表着虚的空间。“水”围合着“风”,达到“藏风纳气”的作用[5]。古人住宅讲究“藏风纳气”,对居住小区也是一个道理。我的导师孙明解释:“藏风”即为围合,风在小区内不乱流,“纳气”即为小区与外界的空气能够流通,使小区内富有生气。居住小区能够围合,使“生气”充盈其间,也能与外界空气流通交换,达到“聚而不散”的作用。

2 居住小区出现的问题

2.1 不规则的用地形状

当代的居住小区很多是不规则形状的地块,风水学上忌讳凸字形、凹字形和三角形等不规则的形状。宜用方形,其次为长方形地块。以交通的角度来说,地块不规则交通也不方便。如以三角形地块为例:当车辆行驶到转弯处时,需减速、慢行,在车流量大时会出现堵车的现象,在交通安全上也存在着隐患(见图2)。

2.2 居住用地的交通

发达的交通能为居住小区提供便利,然而交通太“发达”也不是件好事。主入口设在小区主干道的方向,居住小区邻近立交桥等,在风水学上认为是伤人伤财的征兆。以安全的角度来说,小区的主入口设在主干道,车流与人流流线会交叉,造成交通紊乱。

居住小区附近如有立交桥,车辆经过带来的灰尘和废气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和噪声干扰,居民每天都处在这种环境中,会导致神经衰弱、睡眠不好。

2.3 居住小区的绿化

花草树木犹如小区的毛皮衣物[6],绿化合理能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当代的居住小区不太重视绿化,有的小区没有绿化的概念,还有的小区为了追求时尚,将不同风格的建筑小品、绿化、植被放在一起,变得不伦不类。

2.4 建筑的布局和朝向

风水学提到建筑朝向要坐北朝南,以此有效的利用阳光。然而当代住宅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和人们求新求异心理的驱使,建筑布局越来越复杂,整齐划一的布局被看成是死板、没有创意。有的居住小区为了得到更高的容积率,将住宅的朝向也改变了,室内获得阳光量也减少了。

3 基于风水学的居住小区规划策略

3.1 重新审视风水学理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当代的小区竭力将景观和住宅有机的结合,以达到与环境相和谐的目的,这些思想与中国古代风水学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不谋而合。逐渐的,中国风水学中涉及到的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内容也被认可,抛除迷信,重新审定风水学,发现风水学中许多理论对居住小区提供了参考作用。

3.2 针对小区问题的风水策略

3.2.1 不规则地块的解决策略

建筑用地宜选择方形或长方形。然而在实际中,总会出现不规则形状的地块,若要“藏风纳气”,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因素,运用风水学理论恰好可以解决:如三角形、梯形这类地块,可以在其内接一四方形,余下的土地做绿化或者休闲娱乐场所。凸形或凹形的这类地块,将地块分割成若干个小块,每个组团为一个小整体,再运用一些元素将其联系起来,如水或者树等元素,使不规则的地块转化为规整,联为一体。

如深圳万科东方尊峪楼盘(见图3),是一个很不规则的形状。在设计中独具匠心,结合景观道路,将整体的不规则分成了若干区域,使这若干个区域形成了相对规整的独立区域,既融于整体布局之中,又使得各个区域内都没有不利于风水的布局出现。

3.2.2 居住小区周边交通问题的解决策略

风水学中提到,居住建筑尽量远离立交桥而建,居住小区的主入口不开在主干道的方向。交通道路流速慢有利于小区,小区不能在快速交通干道上。人的血液流速为0.2 m/s,道路和风的流速与此相似的话,能形成共振,是小区最舒适的周边环境。因此居住小区的主入口尽量避免开在主干道,避免人流与主干道的车流交叉。居住小区附近如有立交桥,那就在小区的院内种植“风水林”,通俗的说法就是“小树林”,将它种植在住宅与立交桥之间,以起到防噪声、降尘的作用。

3.2.3 居住小区绿化问题的解决策略

居住小区的绿化要做到与环境相协调。在选择树种上不能太繁杂,如果以落叶木为主,那种长青的树木就尽量少些,否则不但没有意境,反而显得不伦不类。小区绿化还应注意“平衡”,不能将绿化全都集中在一处,绿化和小区内的其他设施都要做到平衡、均匀的布局。

3.2.4 建筑的布局和朝向问题的解决策略

基于风水理论,光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因此小区的建筑尽量南北朝向,南偏东15°为最佳朝向,这样可以吸收足量的阳光,减少西晒效果。小区的布局最好一个方向排列,整齐划一,忌长短不一,杂乱无章,布局时要注意整齐、均衡。如图4所示,将不规则的地块分为若干组团,东方为多层,西方为小高层和高层,北方为高层,充分的利用了阳光,住宅排列整齐,均衡。

4 基于风水学的小区环境策略

4.1 小区环境要能“藏风”

居住小区是人居住的场所,为了居住的环境更为舒适,要能“藏”的住风。如果小区的围合不能“藏风”,可以运用其他的元素来辅助,例如树等有形植物围合,使风在小区内不乱流,以达到“藏风”的效果。

4.2 小区环境要能“纳气”

居住小区也是居民活动的空间,不仅要“藏风”,还要能“纳气”。因此有一个因素不能缺少———中心广场。中心广场是最好的“纳气”之所,它可以与外界空气相流通。除了广场外,住宅楼之间也可以为活动区,与外界的空气进行交换,达到“纳气”的作用。

如哈尔滨的长安城小区(见图5),它参照中国的风水理论而建。长安城小区四周皆为多层住宅围合,小区内有若干中心广场、绿地,并均匀的布置。小区的道路曲径通幽,有效的减缓车辆的流动,小区的中心绿地和广场附近禁止车辆行驶。夏天,居民会带着孩子在中心绿地休息、娱乐,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气息。长安城小区充分运用风水学的理论原理,可以看出,风水学理论在居住小区中的运用。

5 结语

论文基于风水学的视角,对当代居住小区进行尝试性探索、研究和分析。针对居住小区的规划和环境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这将为小区规划设计提供了范例。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水学的科学性逐渐展现出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风水学理论合理的运用于现代居住小区的建设中,为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承珊.风水——中国传统环境选择理论简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6,7(3):117-120.

[2]黄筱蔚.住宅生态环境中的垂直绿化研究[J].四川建筑,2007,27(1):21-25.

[3]谢俊.地域建筑设计——徽派建筑[J].中外建筑,2012(10):80-84.

[4]韦宝畏,许文芳.风水学与21世纪的中国建筑学[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1(3):31-35.

[5]祝炜平,余建新.宋陵布局与堪舆术[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6):11-14.

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分析 篇10

1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原则

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包括很多方面, 在设计中也要都考虑到, 思虑周全, 这样才会使绿地景观与住宅建筑相互融合, 可以提高整个住宅区的环境质量。所以, 在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规划中也有很多许多遵循的原则。下面详细分析五个方面。

1.1 生态设计的原则

绿地景观的存在除了使得居住区的更加美观,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绿地景观要为居住区的空气质量, 生态环境做出贡献。所以, 在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规划分析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设计原则。绿地景观可以净化环境, 保持空气清洁, 还要吸附尘土。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

1.2 统一规划的原则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应与居住区总体规划阶段同时进行, 并将居住区内与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系统连成网络。通过居住区绿地规划使绿地指标、功能得到平衡, 绿地均匀分布于居住区内部, 便于居民使用。

1.3 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绿化要体现美的要素, 更要充分考虑居住区里的主题———人的需要, 在充分考虑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 让住户置身于舒畅的人居空间。“以人为本”是园林设计的前提, 居住区环境应注重家园性、休闲性以及实用性, 强调绿地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

1.4 充分利用现状条件的原则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的自然条件、特色景观和绿化基础。充分利用居住区原有的基址条件, 对原有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中有价值的水体、地形等个体尽量保留、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化体系中, 实现新建景观和原有条件的融合, 避免过多的人为因素而改变居住区的自然环境, 保持环境景观的丰富和自然性。

1.5 系统性原则

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设置应结合建筑风格与道路系统, 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成, 形成景观节点, 景观轴, 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同时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与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应在风格上相协调, 做到居住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统一, 形成统一的绿地景观系统。

2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

2.1 居住区绿地景观组成

居住区绿地景观是在居住区范围内, 住宅建筑、公共设施和道路用地以外布置绿化、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 为居民提供游憩活动场地和塑造优美景观环境。根据居住区绿地组成又包括公共绿地景观、宅间宅旁绿地景观、道路绿地景观及专用绿地景观等

(1) 公共绿地景观。

居住区的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在布局形式上通常按照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 采用自然式的绿地布局, 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土丘洼地, 构成自然变化的地形, 组成五彩缤纷的植物景观。在布局手法上可采用称布局或不对称均衡布局, 设计一些喷水池、花坛、雕塑等, 塑造丰富的景观元素, 并与商业服务中心、文化体育设施或儿童游戏场地相结合, 提供便于居民建立社会联系的空间。

(2) 道路绿地景观。

在设计道路绿地景观时, 主要考虑道路绿带设计, 这是居住环境的防护主体;其次考虑不同道路树种不同, 植物色彩、形态不同, 具有不同的特色, 既美化了环境, 又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防护网络体系, 发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

(3) 宅间宅旁绿地景观。

在居住小区总用地中, 宅间、宅旁绿地面积约占35%左右, 是居民使用率最高, 对室外环境需求中最关心的绿地。宅间、宅旁绿地景观设计主要考虑住宅的私密性及可识别性。绿地景观布置应与住宅类型、层数、间距、建筑组合形式密切配合, 既要注意配置艺术统一, 又要保持各幢之间的绿化特色, 具有可识别性。宅间绿地可做成封闭式绿地景观或开放式绿地景观。宅旁绿化是区别不同行列、不同住宅单元的识别标志, 因此既要注意配置艺术的统一, 又要保持各幢楼之间绿化的特色, 使居民有一种认同及归属感。

2.2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营造

居住区绿地景观营造分为自然景观营造与非自然景观营造。自然造景是以植物造景为主进行布局, 利用植物组织和分隔空间, 改善环境卫生与小气候。同时可将居住区水景与绿化形结合, 人工创造水景、绿地景观相结合, 组成参与性的动态绿地景观。非自然造景要素主要有人文环境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 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 使居住区绿地空间扩大, 同时将居住区内的硬质景观和绿化有效结合, 丰富绿化景观效果。

2.3 居住区绿地景观植物选择与配置

植物是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 植物景观在人化的第二自然中, 已成为造景的主体, 植物景观配置成功与否, 将直接影响环境景观的质量及艺术水平。居住区绿化植物选择, 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 种植符合当地生长条件的植物, 适地适树。并且考虑居住区对植物的特殊要求, 选择有花、有果、芳香类植物, 避免早衰、寿命短的树种, 避免有花粉、飞絮、有异味的植物, 不应选择带刺的或有毒、有臭味的树木。同时应注重植物景观的组合及植物季相色彩的搭配, 以常绿树为主基调, 适当穿插四季花卉, 在生活区内可多种植闻香树种, 如月季、丁香、合欢、洋槐、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 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居住区植物配置要遵循生态学理论, 以乔木为主, 构成乔、灌、草、藤本植物类型相搭配组合, 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 形成立体绿化, 提高绿量与生态效益, 使三维绿化量达到最大化;植物配置应形成特色, 针对居住区内不同的绿地组成应形成各自的绿地景观效果与功能。

3 结论

居住小区规划问题分析 篇11

1、居住区建设高密度、组群发展

我国由于人多地少, 住宅区建设一直沿高密度、组群化发展的道路进行。中小城市, 住宅的类型多以6~7层的多层住宅为主;在一些大城市, 由于人口密集, 城区的住宅类型以高层住宅为主, 并且,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高层住宅类型的建设有向中小城市扩展的趋势。

2、居住区发展向城市集中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大部分的居民日常出行方式仍然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方式为主, 短距离为主的交通方式限制了住区向郊区发展;城市中心区由于具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浓厚的生活氛围, 对居民居住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此外, 我国居民传统的居住心理对城市的偏爱也造成了住区向城市的集中。

3、居住分异现象开始出现

目前, 住宅价格大体上呈城市中心向远郊梯次降低的趋势, 我国的居民也开始出现了按收入水平聚集的居住分异的情况, 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的商品小区的居民由高收入阶层构成, 城市近郊的商住小区的居民由具有一定购买力的白领阶层和管理阶层构成, 而远郊的住宅由于价格比较低, 居住人群主要由购买力较弱的人群和城市拆迁居民构成。

二、我国居住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功能主义严重

我国目前的居住区的规划往往过于僵化呆板, 人们正常的交往缺乏有效的公共空间, 无法形成传统社区中充满人情味的社会环境, 人们很难对住区环境产生认同感, 更难以形成对环境的归属感。

2、城市发展结构缺乏层次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沿袭了传统上散点布局的做法, 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管理办法对开发强度和容积率的控制, 基本上是以道路的等级和宽度作为衡量标准的。这种情况容易使干道沿线形成高强度的开发, 城市发展难以有明确的核心。加上商业使用的管制疏松, 干道沿线的商业行为对交通运输造成阻碍, 而车辆对商业活动与行人更是造成威胁。此外, 这种发展模式容易导致商业随着道路的产生快速转移, 造成投资效益低下。

3、不良的步行环境, 缺乏对人的关怀

我国对人行道宽度的设定常常是以根据道路等级为标准, 对缺乏区域的概念, 越宽的道路人行道越宽, 而大量人群密集的场所如车站区、核心商业区以及居住区级的道路中人车混行的情况却普遍存在。

4、建筑形式的单调与混乱

我国很多城市的建筑千篇一律, 形式上缺乏良好的基调与和谐的变化, 目前对城市风貌的塑造中, 在规划设计与管理中主要是由道路宽度来控制建筑高度和体量, 对不同的使用空间却缺乏细致的城市设计。加上土地使用权的各自为政, 原有单位占据的城市土地散乱, 建筑的布局与设计缺乏整体考虑。

三、新城市主义下居住社区规划的发展方向

按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 对我国的居住区规划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1、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应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开放性设计, 小区内有城市交通干道和次干道以及居住社区内部的道路, 建筑与道路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居住社区内的公交系统和城市主要公交系统良好的衔接。2、我国居住社区应注重社区的多样性设计。我国以前的居住区设计由于受现代主义思想以及市场经济追求效率、标准化生产的影响, 居住区建筑的风格单一、复制成风。新时期居住社区建设要注重多样性, 追求建筑风格、住宅形式、物质环境的多样性。3、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应强调社区的地域特征, 注重对应历史传统、地方文化、原有自然景观与场地植物的保护和利用。4、我国居住社区应注重街坊空间的营造, 积极采用网络式道路系统, 开始重视对公共交通系统、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的多样性设计, 通过加大路网的密度和减小道路宽度使居住社区设计更加人性化。5、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应注重步行环境的设计。居住社区开始注意通过降低路面宽度, 并加大路网密度, 并在街道两旁安排充足的人行道和行道树, 在街头路尾制造袖珍公园, 在适当位置安排小商业、餐饮等, 为行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步行环境以提供安全感和交往空间, 提高街道步行环境的质量。6、我国居住社区的住宅户型应朝小型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我国以前住宅户型的设计面积过大、而且单一, 新时期居住小区的户型注重多样化, 注重大、中、小户型的搭配。7、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应重视邻里感的塑造。居住社区通过强调公共空间的设计、标志性和可识别性设计、街道和人行道的人性化设计、居住社区边缘设计、传统建筑风格的借鉴、对场地文脉的尊重、对原有建筑物的保留和利用、社区活动的开展, 促进了良好的邻里关系的形成和加强了居民的归宿感。

参考文献

[1]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年1月。

[2]邢箴、冷方兴:《新城市主义视角下的新城空间规划》, 《规划师》, 2006年第3期。

上一篇:植苗造林技术论文下一篇:万元创业挣到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