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居住区规划设计

2024-08-15|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优化居住区规划设计(精选12篇)

优化居住区规划设计 篇1

一、居住区规划的设计思路

1、空间布置要以人为本

住宅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科学化应从“以人为本”出发, 建筑与环境并重, 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 一般应做到30年不落后, 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居住区以居住为主体, 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交通、景观绿化等功能上也要围绕居住中心, 根据人的需要, 合理布置, 而不能盲目追求高档次。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 居住区的道路应该“使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其实, “建筑没有街道便不能存在, 它们互相确定对方的地位, 为对方服务。”交通道路应该合理分流, 居住区道路系统应该分级明显、架构清楚, 要与城市公共系统有机地衔接。有可能的话, 可以设计地下通道, 将机动车通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 从而有利于优化环境, 节约用地, 减少对居住的影响。

2、配套设施要经济实用

目前的住宅大多数以居住区形式为主, 而且《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居住区应配备一套完整的公共基础设施且比重为18%~22%, 这样的小区实际上成了一个缩小的城市, 几乎涵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造成大量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和低效率利用, 而对于居民来说, 实际上承担了一份额外成本。其实, 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尽量避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能够有效利用附近的资源。

居住区规划应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总之, 要从经济实用的角度来进行各种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 从而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和方便居民生活。

3、景观设计要融洽和谐

我国的住宅区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事实上也证明它是一种比较适合城市规划的模式。但是, 每个城市都应有其独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建筑形式, 在小区建设中要形成自己的居住风格。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 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居住区整体景观的和谐与否, 要看建筑的风格与周围景观的风格是否统一在整体景观构思之下。若随心所欲地将中国式园林与西洋式建筑无序地并置, 将会造成整体风格上的杂乱, 是很不可取的。

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 人工为辅, 要以借景为主, 建景为辅, 着力创造能优化人群身心素质、富有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居住环境, 从而提高城市总体景观的品质。

4、绿化规划要简单自然

居住区环境不仅成为整个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的整体水平及质量, 而居住区环境中, 绿地景观环境又是居住者对居住区外环境的第一认识。其实, 居住区不仅仅要强调绿化率, 而且绿化率也应该适可而止。居住区的绿化要巧于借景, 以自然为主, 人工为辅, 合理利用其自然资源来形成小区的生态环境。

5、土地综合利用要体现效率和价值

当前国家的土地利用情况非常紧张, 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 土地的价值直接和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充分挖掘土地的利用潜力, 全面分析确定合理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等规划指标, 避免资源的浪费, 充分地利用了土地也就同时相应减轻了居住者为居住而付出的代价。

二、居住小区绿化环境设计具体方法

近几年来, 我们在居住区建设中, 很重视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 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 注重绿地艺术布局, 居住小区绿地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 居住小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政府审批部门检查验收依据, 并且越来越被建筑师所认识, 逐渐成为住宅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1、居住小区绿地规划设计思路

第一种是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实施规划方案。根据此规范, 一个居住小区按面积不同分为不同级别, 但都必须有一块中心绿地, 供区内居民休憩。这种腾出一块大面积地段搞中心绿地固然使小区居民有一个相当大的绿地, 适合老人、孩子等闲暇时间多的人群使用。但中心绿地牺牲了其他地段的绿色空间。

第二种是贯穿式绿地, 即根据目前人们生活方式变化与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的特点, “打碎”集中绿地, 增大楼间绿色活动空间。由于人们更趋于忙碌, 居住在居住区内时间变少, 更希望下楼即可到达绿地内休息、与近邻聊天、交流或带着宠物散散步, 而不愿或没时间到相对远些的集中绿地去。因此, 能够有较大空间的楼间绿地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突出“以人为本”思路的一项“生活方式”定位内容。

2、优秀城市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理念

住宅外形构成的灵活化。住宅中的组团由以往的“行列式”变为“半合围式”, 这对环境艺术的设计构思比较有利, 各种不同的组团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绿化设计, 形成独立的个性与特点, 从而达到“园中之园”的意境。

外部空间环境营造的立体化、复合化。设计师运用“挖、填、堆”等传统的造园手法, 力求在竖向上有层次、有变化, 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地形本身的高差避免环境设计平面化、图纸化。“复合化”则是近几年来很多明星楼盘提出的新概念。多种功能的复合, 增加了小区环境视觉上的兴奋点, 把旅游与居住两大概念较好地结合起来。

植物布置与搭配多元化。在植物的布置与搭配中, 除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 也在小区内创造出逼真的人工景观, 使业主从各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小区的优美环境, 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小区配套设施的符号化。利用“建筑符号”是设计学中的常用手段, 小区中每一个小品、部件, 如小区路标、入口指示牌、果皮箱、座椅、灯具、雕塑等都是极好的宣传载体, 采用以一种色彩搭配或相关符号反复在视野中出现来加强人们的领域感、归宿感, 与其它构成要素一起成功地营造外部空间, 将现代商业与住宅建筑设计有效地结合, 使整个建筑更精致, 增加了其观赏性。

高层建筑的“低层化”。高层建筑的住户不可能像多层建筑中的住户一样真正享受到小区中的公共绿地, 也减少了相互间的交流机会。如何使住在高楼中的业主可以像住在多层住宅的业主一样享受到怡人的自然环境就成了当代建筑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架空层绿化模式将室外绿化引入建筑内部的方法是很常用的、空中花园模式将二或三层通高的空间做成公用空间和过渡绿化空间等几种模式。这样既解决了人流问题, 又补充了小区绿地的不足, 这是当容积率较高时处理绿化与住宅关系的较好方法。

三、现代居住区的停车位设计

随着居住区的不断开发建设, 居住区的景观开始成为置业者考虑置业的一大因素, 而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 除了很好地设计亭、台、水、榭、休闲设施及园林植物之外, 停车位的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1、停车位设计规范要求

在居住区设计规范中, 要求停车位数量为住户的10%, 且规格为3×6m。在现实生活中, 随着城市水平的提高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家庭轿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固定停车位及停车库根本达不到停车的要求, 造成目前许多居住区的道路上都停满了车, 给小区的物业管理以及住户出行都带来很大的不便。

2、停车位形式

1) 传统停车位

传统停车位为砼、花岗岩等硬质地面形式。优点是停车比较方便;缺点是占地多, 地面受太阳辐射反射强度较大, 特别是在高温夏季, 车内温度可达60~70℃, 不能计算绿地面积。

2) 植草砖 (植草格) 停车位

这种停车位用砼或塑料结合植草砖作为地面的停车位。优点是植草部分可以吸收太阳的热能, 地面太阳辐射强度较传统停车位的形式弱, 并且停车位可计算20%的绿地面积, 即每个停车位可计算18×20%的绿地;缺点是植草砖的植物播种因土壤较少, 草坪根系受周围的硬地影响, 水分蒸发快, 管理要求高, 若水分供给不足, 易死亡, 形同虚设, 另外, 因土壤疏松的因素, 会使住户行走时鞋后根陷入植草格中。

3) 轮压式停车位

这种停车位充分考虑汽车的左右轮距, 将其十分人性化地融入绿地景观中。优点是首先解决了大面积的硬质铺装的太阳辐射的反射, 车轮的位置下是硬地, 而车身底盘下和周围全都是绿地, 很好地解决了停车位占用土地的现状。这种停车位与绿地为一体, 可将硬地用花岗岩、卵石、荷兰砖等材料饰面处理, 形成园路的路面效果, 在设计时甚至还可将1.2m宽的硬地在绿地内延伸, 形成园路。这种方法的车位可以全部计算绿地面积。其缺点是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开始使用时居住者不易识别, 且不习惯。

各种停车位都各有优缺点, 选择何种停车位, 应结合小区的实际情况而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居住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建设部门对土地容积的要求往往会和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要求产生矛盾, 设计师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在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地利用土地, 同时在建筑容积率及密度确定的条件下, 利用架空层绿化等有效的建筑处理手法, 尽量营造优良的生活居住环境。

摘要:因地制宜, 合理确定小区的规划结构及其道路系统, 合理安排公建布局及建筑群体组合方式, 重视室外空间环境设计, 使得小区的建筑体量、层数、风格、道路交通组织等方面都得到最大的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居住区,规划设计,设计思路

优化居住区规划设计 篇2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009-01-16 20:47:31)转载 标签:

教育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规划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人的需求。

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水平是不同的,因此所要达到目标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在了解了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后,对将来的居住环境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预测和了解。可以分为物质的要求和精神的要求两个方面。我们着重讨论的将是物质方面的,同时也离不开精神的因素。

基本要求:

.所谓的基本要求,就是本质的要求。

课本上的分类:使用、卫生、安全、经济、施工、美观。

课堂上的讲述:舒适、方便、安全、卫生、美观。

舒适与使用的含义较一致,而经济的问题较为复杂,这里不作讨论。

一.舒适

舒适的含义比较广泛,广义地说,也包含了方便、安全、卫生和美观。

我们这里的舒适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居住条件所能达到的要求。相对而言,是狭义的。

以下从内部和外部居住环境来进行分析。

(一)内部居住环境的要求

1.住宅标准:包含面积标准和质量标准两个方面。

面积标准包含两个方面:即平均每户建筑面积和平均每人居住面积。

质量标准包含两个方面:即设备的完善程度和结构造价。.质量标准在广义上也包含住宅的装修。2.住宅类型:

同样面积和设备的标准下,层数越高,标准越低。高层住宅售价高于多层住宅,则是因为成本和房地产因素造成。并不表明高层住宅一定高于多层或低层。

选择什么类型的住宅,同样与经济,社会和生活标准密切相关。如:对于我国人口众多的情况,城市住宅应该以多层住宅为主,特大城市由于用地紧张,可以适当建造高层住宅,而农村地区也应区别对待,用地紧张的地区,也应该将住宅集中起来。3.居室的隔声、隔热、保暖、光照、日照和通风状况(1)隔声-国际上定为30分贝(A)(白天),和25分贝(A)(晚上)。(2)隔热或保暖-在炎热和严寒地区特别重要。(3)光照-指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

(4)日照-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我国1980年规定的日照标准是:冬至日中午前后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一小时。新的居住区规划规范对日照标准也有新的规定。(5)通风-指自然通风。现代规划应更加重视自然环境的利用。4.室内小气候

根据专家研究,居室理想的小气候条件如下:

气温(度)│ 相对湿度 │ 空气流动速度 冬至│18-22 │40-60% │0.07-0.1米/秒 夏至│25-26 │30-50% │0.1-0.25米/秒 5.室内空气量和二氧化碳含量

空气量以50-60立方米/人为佳,最低为25-30立方米/人。二氧化碳含量不得大于0.05-0.1%。

(二)外部居住环境的要求 1.居住密度

2.公共绿地面积的大小

3.各类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和设施标准 4.住户相互视线的干扰程度

5.室外小气候和场地的日照、通风、防风、防晒、等状况 6.室外环境的噪声级

1.居住密度

居住密度可以有居住人口密度、居住建筑密度来表示。

密度问题同时是与社会、文化也存在相关联的问题。人口的积聚,是城市化和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但密度过高,意味着环境质量可能降低。

密度问题主要与土地问题关系密切,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缺乏,应从多方考虑节约土地。

1980年国家建委对多层住宅的密度的规定:

┃层数│居住建筑面积密度(平米/公顷)│ 居住建筑密度% ┃ ┃ 四 │ 10400 │不低于 26 ┃ ┃ 五 │ 11500 │不低于 23 ┃ ┃ 六 │ 12000 │不低于 20 ┃ 2.公共绿地面积的大小

绿化多多益善,但受用地比例的制约。各国在城市规划中,对绿化的要求一般都有明确的规定。1980年我国规定的居住区公共绿地指标为2-4M2/人。而新的居住区规划规范对绿地的要求与此有所不同。3.各类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和设施标准

指生活杂务场地、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场地、成年人和老年人休息场地以及体育运动场地的面积及其附属设施的完善程度。

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定额指标和标准。国外一些国家有具体的要求:如,1969年出版的联合国关于城市绿地规划对居住区绿地定额 ┃ 与住宅的距离(公里)│面积(公顷)│平米/人 ┃ ┃住宅组公园│ 0.3│ 1 │ 4 ┃ ┃ 小区公园 │ 0.8│ 6-10 │ 8 ┃ ┃居住区公园│ 1.6│ 30-60 │ 16 ┃ 4.住户相互视线的干扰程度

指每一家庭住户之间的相互视线干扰,虽可以通过窗帘等解决,但不是良策。良好的视线互不干扰,取决于适当的密度和建筑及组群设计。

5.室外小气候和场地的日照、通风、防风、防晒、等状况 6.室外环境的噪声级

国外一般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我国城市环境控制标准对城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控制要求。一般我国对居住区环境噪声标准建议值如下:

白天:(上午7:00-下午9:00)45-50分贝(A)夜晚:(晚上9:00-凌晨7:00)41-45分贝(A)二.方便

(一).内外交通的便利

(二).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

(三).施工及管理的便利

(四).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便利

.方便意味着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方便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舒适要求的一个重要分支。

.方便的要求,一般而言更注重对人的活动所考虑。

(一)内外交通的便利

.内外交通是相对而言的。对居住区或小区而言,内部交通是区内的交通;外部交通是区外的居住区道路和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对住宅而言,则内部交通是住宅内的廊道和楼梯上的交通等,外部交通则一般是指小区和居住区的道路上的交通。这里,我们更多的是指后者。

.交通的便利首先取决于道路系统的完善,包括住宅内部的道路、小区和居住区的道路、和城市道路。

1.内部交通

主要是解决住宅内的交通,由住宅建筑设计完成。包括住宅的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根据发展的要求,一些城市对六层的多层住宅提出加建电梯,说明多层住宅的垂直交通将会得到改善。

2.外部交通

居住区的外部交通流主要由职工上下班,儿童入托幼,中小学生上学和放学,居民购物,垃圾清扫和运输,邮政和消防,商店的货物运输等组成。

外部交通的关键是职工上下班和居民购物。

外部交通的便捷还取决于城市的交通结构:即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的比例。我国的私人交通多为自行车,成为我国的一大特点。对发达国家,私人交通多为小汽车,因此,居住区的道路系统多考虑人车分离的系统。

从我国的情况看,小汽车一定会走进家庭,但其所占比例有限,且各城市差异较大,应仔细研究。

(二)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

便利程度取决于:

1.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齐全程度。

2.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方式。如早晚服务、日夜服务、上门服务、电话预约、开架购物、特殊服务等。尽管服务方式不由规划部门管理,但与居住环境的质量密切相关。

3.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服务半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用具体的数量表示,但数量不是绝对的。对某一性质和规模的公共设施而言,它的服务半径一般是确定的。服务半径的大小受较多的因素影响。

(三)施工及管理的便利

1.施工组织的便利是理所应该的,但不应迁就施工而将低环境的质量。施工问题这里不作讨论。仅作了解。

2.管理的便利。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现代的城市小区更加注重物业管理。如:每个居住组团相对封闭,便于安全管理;维修管理;环境卫生的管理;代理服务的管理等。

(四)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便利

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的要求,就是考虑无障碍的设计要求。

无障碍的要求体现了社会的人与人是平等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更需要社会的关怀。同时,无障碍的要求不会影响正常人的要求。

无障碍的设施水平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体现了老龄化城市的要求。1.无障碍设计最早由建筑设计提出。国际康复协会批准的建筑物最低无障碍标准为:

(1).入口设置取代台阶的坡道;

(2).门宽在80厘米以上,旋转门需另设残疾人入口。

(3).走廊宽在130。厘米以上。

(4).厕所内设有扶手的座便器,隔断门外开或推拉式,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出入。

(5).电梯入口宽在80厘米以上。

达到以上标准的建筑物可以挂国际公认的“无障碍标志”。

2.除了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建筑和设施外,(如:唐山地震后的残疾人家庭住宅的设计为专门设计。)一般为公共服务的室内室外场所是否都应该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需要。如:现代化的商场和超级市场都设有自动扶梯,但却不能供轮椅使用,而垂直升降电梯一般不对外公众使用,给残疾人和老年人带来不便。

但现在也有很多城市在建设中考虑了无障碍要求。如:

人行道设盲人专用道。(棒敲击地面的声音不同。)

国外在交叉口设声音提示的色灯转换装置,以供盲人过交叉口使用,同时也提醒人们按次序过交叉口。我国则较难实施。

公交车设轮椅提升装置。

交叉口路肩采用坡道连接,供轮椅使用。在有台阶的地方,尽可能设坡道等。

公用电话亭能够为轮椅上的残疾人使用。三.安全

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不仅要保证居民正常情况下的使用合理和安全,还要考虑在发生特殊情况时(如火灾、地震等)的安全。

安全就是保证居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影响安全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实际上,从人类社会发展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安全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这里,我们对安全问题着重讨论防火、防震、防空和交通安全四个方面。

(一)防火

1.起火的原因一般有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两种,自然的有:雷击;人为的原因则更多,易燃危险品的放置不当,烟蒂乱扔,电器短路,小孩玩火等等。

了解了火灾发生的原因,我们知道火灾是可以预防的,因此防火的第一问题是思想重视,第二才是防火的技术问题,第三是灭火救生的问题...。

思想重视和灭火救生的知识,可以通过普及教育解决,国外很多城市开展这样的活动。我国现在也开展很多这方面的工作。

实际上,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非常重视防火的问题,如:马头墙也称封火墙,可以防止火势蔓延;故宫内大殿前设有琉金大缸,其中盛水,目的就是为了防火等。

2.防火的技术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建筑的耐火等级和防火等级,制定了详细的防火规范,建筑设计时需要特别重视,否则,建筑方案将难以通过审核。

建筑防火涉及的方面很多,主要有空间方面的要求和材料方面的要求,及设施方面的要求等。如民用建筑的最小防火间距:

┏━━━━━━┯━━━━━━┯━━━━━┯━━━━━┓ ┃耐火等级 │一、二级 │ 三级 │ 四级 ┃ ┠──────┼──────┼─────┼─────┨

┃一、二级 │ 6米 │ 7米 │ 9米 ┃ ┠──────┼──────┼─────┼─────┨

┃三级 │ 7米 │ 8米 │ 10米 ┃ ┠──────┼──────┼─────┼─────┨ ┃四级 │ 9米 │ 10米 │ 12米 ┃ ┗━━━━━━┷━━━━━━┷━━━━━┷━━━━━┛

一般建筑室内必须设置灭火设施:灭火罐,灭火砂桶等,较高等级的建筑设专用灭火水龙,和自动烟雾报警和自动喷淋灭火等。公共建筑有防火分区设计,避免火势蔓延。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沿街部分长度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应设穿建筑消防通道,其净宽高不小于4×4米。

红线宽度大于60米的城市道路,宜双侧设消防栓。消火栓距建筑墙体应大于50米(?)。居住区(包括城市地区的其它地方)的室外,必须按120米的间距设消火栓,以供灭火使用。(一般消防车所带水管为150米长。)

消火栓距建筑物外墙距离不小于50厘米。

消防车的回车场尺寸不小于15×15米。

消防站距人流集中的建筑物保持50米以上。

一级消防站:6~7辆车,占地3000平方米;

二级消防站:4~5辆车,占地2500平方米;

三级消防站:3辆车,占地2000平方米。

高层建筑宜设环形消防车道,或沿两边设消防车道。

超过3000座的体育馆、超过2000座的会堂、占地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展览馆、博物馆、商场、宜设环形消防通道。

建筑物消防间距:多层与多层不小于6米、多层与高层不小于9米、高层与高层不小于13米。(注意: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没有9米之说。)原文:5.0.2.3 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

(2)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线干扰因素,适当加大间距。

3.火灾带来的损失一般是很大的。因平时的疏忽而造成火灾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除了以上的两个方面以外,还需要城市居民学会自我救护的知识,如:火灾时关闭房门,阻止火势和有害烟气的扩散,以争取救援的时间;平时准备好救生的绳、梯等。附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部分

第8.3.1条

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室外消防给水管网应布置成环状,但在建设初期或室外消防用水量不超过15L/s时,可布置成枝状;

二、环状管网的输水干管及向环状管网输水的输水管均不应少于两条,当其中一条发生故障时,其余的干管应仍能通过消防用水总量;

三、环状管道应用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每段内消火栓的数量不宜超过5个;

四、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的最小直径不应小于100mm。

第8.3.2条

室外消火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室外消火栓应沿道路设置,道路宽度超过60m时,宜在道路两边设置消火栓,并宜靠近十字路口;

二、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和液化石油气罐罐区的消火栓,应设在防火堤外。但距罐壁15m范围内的消火栓,不应计算在该罐可使用的数量内。

消火栓距路边不应超过2m,距房屋外墙不宜小于5m;

三、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应超过120m;

四、室外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m;在市政消火栓保护半径150m以内,如消防用水量不超过15L/s时,可不设室外消火栓;

五、室外消火栓的数量应按室外消防用水量计算决定,每个室外消火栓的用水量应按10~15L/s计算;

六、室外地上式消火栓应有一个直径为150mm或100mm和两个直径为65mm的栓口;

七、室外地下式消火栓应有直径为100mm和65mm的栓口各一个,并有明显的标志。第8.3.3条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设消防水池:

一、当生产、生活用水量达到最大时,市政给水管道、进水管或天然水源不能满足室内外消防用水量;

二、市政给水管道为枝状或只有一条进水管,且消防用水量之和超过25L/s。

第8.3.4条

消防水池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消防水池的容量应满足在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外消防用水总量的要求。

居住区、工厂和丁、戊类仓库的火灾延续时间应按2h计算;甲、乙、丙类物品仓库、可燃气体储罐和煤、焦炭露天堆场的火灾延续时间应按3h计算;易燃、可燃材料露天、半露天堆场(不包括煤、焦炭露天堆场)应按6h计算;甲、乙、丙类液体储罐火灾延续时间应按本规范第8.2.6条的规定确定;液化石油气储罐的火灾延续时间应按本规范第8.2.7条的规定确定;自动喷水灭火延续时间按1h计算;

二、在火灾情况下能保证连续补水时,消防水池的容量可减去火灾延续时间内补充的水量。

消防水池容量如超过1000m³时,应分设成两个;

三、消防水池的补水时间不宜超过48h,但缺水地区或独立的石油库区可延长到96h;

四、供消防车取水的消防水池,保护半径不应大于150m;

五、供消防车取水的消防水池应设取水口,其取水口与建筑物(水泵房除外)的距离不宜小于15m;与甲、乙、丙类液体储罐的距离不宜小于40m;与液化石油气储罐的距离不宜小于60m。若有防止辐射热的保护设施时,可减为40m。

供消防车取水的消防水池应保证消防车的吸水工不超过6m;

六、消防用水与生产、生活用水合并的水池,应有确保消防用水不作他用的技术设施;

七、寒冷地区的消防水池应有防冻设施。

(二)防震

强烈的地震所带来的灾害是巨大的。由于地震的特殊性,我们现在仅能够预报地震,而不能防止(阻止)地震,且预报不能够精确到日,(仅能够到年、月。)这就给防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同样,防震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防止和尽可能的减少地震带来的直接破坏;二是防止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地震为原生灾害。)达到减灾的目的。

1.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震害发生的情况,划分了不同的地震设防地区。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说明,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一般由震区中心的地震强度确定,通常称谓里氏几级等。(此概念需查证专业说明。)

地震烈度--指地震引起的地面破坏程度。一般随离震区中心的距离加大而递减。某一地区的地震烈度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基本烈度、二为设计烈度。

.基本烈度:是以该地区在一百年内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它是设防的依据。设计烈度:是在该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地区内的地质构造特点,地形、水文、土壤等条件的不一致性,所出现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而据此来制定更为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

根据国家要求和一般规定,在地震烈度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须特殊设防;而在9度以上地区则不宜选作城市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2.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震要求,主要由结构和构造的特殊设计和处理预以解决,以保证在地震时不倒塌。一般而言,抗震要求高的建筑物,层数低,外形简单,结构多选择框架、柔性等。

工程设施的抗震要求一般要求更高,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城市设施,对城市的影响至关重要。

3.由于地震的不可抗拒性,减少地震后的次生灾害就显得更为重要。地震的次生灾害可以理解为: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水库决堤)、疾病流行、生命财产和物质财产的进一步扩大等等。

因此,规划建设时不宜将建筑连绵成片,应留有适当的防火间隔; 危险品仓库和有危险品及有害物品的工厂不宜设于居住区较近的地方,更不能设于居民密集的地区;

大型水库不宜设于强震区的上游;

主要道路离建筑物保证有足够的距离,以保证建筑物倒塌时不阻挡道路通行;

建筑密度不宜过高,规划设有较多的绿化场地,以供地震时居民疏散使用。

能够考虑第二水源以供地震时使用;等。关于防震疏散: 震时疏散分为:就地疏散、中程疏散和远程疏散。就地疏散指疏散至附近公园、操场和旷地;中程疏散指疏散至1~2公里半径的空旷地;远程疏散指使用交通工具疏散至外地的过程。城市内抗震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小于15米。

避震场地布局要求:远离火灾爆炸等热源、地热较高、不积水、有或能设临时供水设施、无地质危险、和有或能设临时供电设施。

(三)防空

防空要求是为战争而考虑的。人民热爱和平,决不希望有战争。但战争的发生是不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的。战争的破坏一般是巨大的,是难以预防的,防空也仅仅是为了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但专门的防空设施是昂贵的,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也是一个问题。因此,这里我想强调是平战结合。如: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莫斯科的地铁成为人民很好的防空设施。防空一般每一个城市都有要求。上海市曾规定居住区必须有7%的地下室。简易的地下室一般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如何真正发挥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实际上,城市的地下空间已越来越多地被利用。人防工程设施布局:人员掩蔽所距人员工作生活地点不宜大于200米。人防工程设施避开军事设施。

居住区人防工程面积按成片居住区总建筑面积的2%设置,或按地面建筑总投资的6%左右安排。

一般战时留城人口约占城市总人口的30~40%,按人均1.5平方米面积标准,则可计算城市所需的人防工程面积。防空设施的布局要求:

避开易遭袭击的军事目标;避开易燃易爆单位和设施、一般离开50米;避开有毒液、气体;距工作生活地点不大于200米。

指挥通讯、医疗救护设施的合理布置。

规模较大的居住区的防空地下室项目应尽量配套齐全。

(四)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并不是居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和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即儿童的交通安全是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点。儿童的日常活动不应跨越城市干道。(这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现代城市的汽车交通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现代城市问题的重要方面。汽车带来污染,汽车带来交通事故,汽车改变城市结构,过量的汽车交通使城市在高峰时拥塞,影响城市效率,等等。

平衡安全的城市交通体系,应该是多层次的,包括人行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

汽车在居住区内大量出现和使用,将较大程度地改变我国以往的居住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四.卫生

居住区的卫生要求主要关系到两个方面。一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卫生要求,如:饮用水的卫生和大气环境的卫生要求。二为公共卫生的管理,包括卫生设施的建立,达到现代化的要求。

(一)空气和水质的要求

对污染物的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污染源。城市中有害气体和物质来源于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因此,防治的重点是工厂和汽车。另外,城市居民的生活燃煤也有很大的影响,需逐步改变为燃气。2.水质标准

不同水域和用水有不同的标准。饮用水有饮用水的标准,城市水域有水类标准。我国近年的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河湖水值普遍下降,二类水质已很少。多为四类,甚至五、六类水质。

(二)公共环境卫生

1.取决于公共设施建立的齐全程度和完善程度。如:公共侧所,垃圾箱、桶和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场,街道边的废物箱,等等。

2.取决于公共卫生的管理工作和居民的卫生意识和道德。如:“七不”的宣传和日常清洁工作的开展。五.美观

美观是一个最明显和最复杂的问题。城市规划最早就是美化的代名词,人民最直接的感受是对美观的判定。

美有自己的一般规律。但美更涉及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与美学有关。

显然,我们的美观要求是建立在我国城市居民和设计人员的基础上的对美的认识的要求。它也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也会因人的不同而不同。

对美的研究有很多方面:

.对形式美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从人的认知和心理进行研究,分析形式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而产生的美的要求。

.美学--纯美学的研究是属于哲学的范畴,是对美的规律和更深的哲学意义的研究。

.建筑美学和城市美学--可以说是美学的分支,是应用美学。但有一些美学专家不承认应用美学,学术上可以争鸣。

就城市规划的实践而言,确实存在着不同的审美观点:

古典的美

现代的美

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的交织,也有可能是冲突和协调。如何对待等等。

吴良庸在《城市美学》一书中指出:城市空间美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态健全;人文景观优美和谐;生活方便舒适。

该书对城市美(包括居住环境的美)有以下具体原则:

整体美--真正的艺术,唯有整体才是美的; 生气美--富有生命力;

充实美--功能丰富多样齐全;

地方美--乡土美,风土人情,文化特征;

亲切美--尺度比例合适,有安全感和私密要求;

安定美--平衡的原则。

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C91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90-01

1 概述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2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2)娥娜多姿的 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 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3)在良好的 绿化环境下,組织、吸引居民 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4)居民区绿化中选择即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

(5) 在地震、战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着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有利于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3 居住区绿地的设计原则要求

居住区绿化应从其绿化的作用出发,遵循绿化规划原则,使居住环境适应现代建筑,满足功能需求。然而要吸引人们到绿地去活动有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可达性。无论集中设置或分散设置,公共绿地都必须尽可能接近住所,便于居民随时进入,设在居民经常经过并可以自然到达的地方。

(2)功能性。绿化布置要讲究实用并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最好,同时还应考虑其经济效益。长青的针叶树可以有些,但主要应选择是生长快,夏季遮阳、降温、冬天不遮挡阳光的落叶树。

(3)亲和性。为了让居民在绿地内感到亲密与和谐,居住区绿地尤其是小区绿地一般面积不大,因此必须掌握好绿化和个项公共设施以及各种小品的尺度,使它们平易近人。

(4)系统性。居住区绿地设计与总体规划相一致又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居住区绿地是由植物、地面、水面以及各种建筑小品组成。它是居住区空间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绿化形成系统的重要手法就是“点、线、面结合”,保持绿化空间的连续性,让居民随时随地生活在绿化环境是、之中。对居住区绿地来说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是“点”,沿区内主要道路的绿化带是“线”,小区小游园和居住区公园是“面”。点是基础,面是中心。

(5)全面性。居住区绿化要满足各类居民的不同需求,因此,绿化设施必须要有各种不同设施设置,通过居民室外环境需求的调查,大多数居民的共同愿望是居住区内多种花草树木,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年龄组的居民使用特点和使用程度,作出恰当的安排。

(6)艺术性居住区绿化必须居于必要的生态功能和优美的环境才能起到应有的功能,否则就难以吸引居民的兴趣,植物材料的选择和配置,要结合居住区绿化种、养、管,依靠居民的特点,在节约投资且具有收益的基础上,突出美学观点,使人赏心悦目,以充分发挥绿地的美化功能。

4 植物配置及树种选择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

(1)空间处理:居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非常强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可分为:

①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落叶乔木:银杏、白蜡、栾树、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常绿乔木:白皮松、雪松、华山松、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

②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适合于林下遮荫条件下的植物: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麻叶锈线菊、棣棠。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红叶小檗、铺地柏、紫穗槐。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黄栌、西府海棠、紫叶李、紫薇、丰花月季、榆叶梅、锦带花、平枝木旬子、迎春、牡丹。

③适合于作下层栽植的植物:紫花地丁、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

(2)线形变化:由于居住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时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突出林缘曲线变化的手法有

①在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

②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增加边缘线曲折变化。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此类植物构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相应林冠线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③季相变化: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

一个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如泉景——四季花园的四季园以两侧略起的微地形以及四季花木,形成中轴夹景效果,四季园内以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表现四季植物景观。春以樱花为主附以玉兰;夏以百日红为主附以棣棠;秋以石榴为主,点缀两株柿子树并配以红枫;冬以腊梅、云杉为主,并穿插红瑞木。整体四季园内以云杉及大叶黄杨相互连接,既满足了景观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

5 结束语

住宅区的设计要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从城市用地,建筑布点,群体空间,结构造型,改变城市面貌以及远景规划等全局考虑,并融合意境创造,自然景观,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总体环境,精心设计每一个部分,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居住场所,将居住与建筑,社会生活品质相结合,使住宅区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点。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的有限资源,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居民区与城市自然的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赵建国.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富英俊.浅谈园林植物配置[J].园林,2001,(5).

居住区日照环境模拟优化设计研究 篇4

本项目全面通过低碳、绿色、生态设计策略的整体运用, 旨在打造广西具有领先和示范意义的三星级绿色居住建筑, 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低碳生态节能建筑, 以其极富个性的有机形态, 在表达自身特点与个性的同时, 为住户创造积极的居住空间做出贡献, 使该项目真正成为一个自然与人文、环境与生活有机结合的和谐空间。

本项目由于在舒适性、健康性、安全性、节能性等方面的优势, 保证了其在市场价值评估、出租率、签售率等方面的表现要优于同等条件下的普通建筑, 从而使得该项目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地标, 更是低碳生态文化的最好代表。

建筑日照环境与室内外环境质量的优劣密切相关, 并直接影响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和居住生活质量, 且日照环境作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中的控制项, 必须达标。故本文主要通过四种日照模拟分析方法对该小区进行日照分析及优化设计, 以使其实现绿色建筑目标。

2、项目概况

2.1 地理位置

本项目宗地位于南宁市区中西部及西乡塘区、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 其用地与在建的南宁地铁1号线站口和南宁打造的“中国水城”——心圩江公园仅300m左右, 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成熟的社区条件, 居住环境舒适, 交通、地理位置均十分优越。

该项目总体占地约9074.37m2, 地势平坦, 南北呈长条型, 项目东西最宽约66m, 最窄约50m。该项目建设区域地形属于侵蚀堆积邕江河谷阶地低阶亚区, 地貌类型简单, 区域构造以北东向断裂褶皱为主, 次一级为南北、北西向断裂, 但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 地质构造简单, 区域地壳比较稳定。其位置在南宁市总体规划中处于非常具备发展潜力的方向, 且处于南宁市未来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域, 产业集成优势十分明显。 (见图1)

2.2 项目规模与定位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为9074.37m2, 拟建2栋地上32层, 地下2层的商住楼, 长约12~34m, 宽约19~31m, 总建筑面积47418.6m2, 住宅总户数360户, 设置机动车停车位363个。项目设计综合容积率为4.0, 建筑密度29.5%, 绿地率为32%, 绿化总面积为2903m2。 (见图2、表1)

根据项目优劣势分析和区域市场特点, 在形象定位上, 项目以绿色住宅建筑为开发理念, 适宜开发中高端住宅产品及中小户型公寓产品。结合区域商业环境以及项目宗地的商业价值, 项目4000多平方米商场具备开发成一个创意主题商业走廊的潜在价值。因此, 本项目将形象定位为集“绿色环保、精装住宅、主题商业走廊”为一体的高品质生活社区, 在户型设计、园林规划和精装创意上铸造项目核心竞争力, 力求为追求高品质、安全舒适和高性价比住宅的人群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3、日照环境模拟优化分析

根据建筑气候区划, 南宁属于Ⅳ气候区, 属于大城市。由《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可知, 本项目中住宅建筑日照标准为大寒日日照小时数应大于等于3小时,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 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 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详见下表2。

本文主要采用经建设部验收的SUNLIGHT日照分析软件, 对项目建模并进行日照分析, 本项目具体日照遮挡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 拟建建筑对附近已建住宅等建筑产生的日照遮挡影响;

(2) 拟建建筑对同一方案中拟建住宅等建筑产生的日照遮挡影响;

(3) 周围已建的建筑对拟建住宅等建筑产生的日照遮挡影响。

具体模型如下图3所示。

3.1 日照整点时刻瞬时阴影分析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 B50180-93) (2 0 0 2年版) 第5.0.2.1条规定) 该项目日照模拟应按照大寒日进行确定。图4~12为建筑在大寒日一天之中 (8:00-16:00) 整点时刻的日照阴影投影范围, 可以帮助建立直观的分析判断, 提供可视化演示。 (见图4~12)

示。 (见图4~12) 从以上日影分析图中可以直观看出:

(1) 已建周边建筑 (低层建筑) 对于本项目住宅建筑无日照遮挡影响;

(2) 本项目住宅建筑A、B楼对位于西侧和南侧的周边部分建筑仅在上午8点到12点有较小的遮挡, 不会影响到周边建筑的日照效果。

(3) 本项目内住宅建筑北侧A楼受到南侧B楼对有一定的日照遮挡影响, 以及部分户型受建筑自身构件的日照遮挡影响, 需要通过平面等时线分析和窗日照分析进一步判定是否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3.2 主体阴影范围分析

为便于分析研究, 将产生遮挡阴影的对象称为“主体”, 被遮挡的对象称为“客体”。值得注意的是“客体”也是遮挡物, 它对自身造成遮挡以及对其他“客体”造成遮挡。当研究某物体被遮挡的状况时, 把它列入客体;当研究某物体遮挡其他物体的状况时, 把它列入主体。

根据A、B楼主体阴影范围 (图13所示) 结合以上大寒日整点时刻阴影分析结果, 本项目日照分析考虑B楼对A楼的遮挡和A楼、B楼的自身遮挡。

3.3 平面等时线分析

平面等时线分析结果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分析区域的点日照情况, 是日照指标的重要表示方法。 (见图14)

本次日照分析对象为居住建筑物, 其中1~2层为商铺, 3~32层为标准层, 户型一致。故选取3层窗台高度为分析高度。本项目建筑物底标高为78.45m, 3层楼板高度为7.26m取窗台高0.9 m。分析高度选取为78.45+7.26+0.9=86.61m。

通过平面等时线分析, 可以得出在本项目前期方案中, A楼的1#户型受自身构件和B楼遮挡, B楼的1#受自身构件遮挡, 日照条件不能满足大寒日3小时的要求。模拟结果如图15所示。

通过以下优化方案调整:

1.A栋楼向西平移4.5m, 向南平移0.8m后以东南角为基点整体逆时针旋转5°;B栋楼向右侧靠近红线方向移动1.8m。

2.在A、B楼的1#户型西侧均增加一个主卧西外窗并调整卧室南外窗尺寸及位置。

改善了此住宅建筑项目日照条件。结果见图16。

从以上平面等时线可以直观看出:

经调整, 1#户型新增西侧外窗后, 此窗位日照小时数大于3小时, 为1#户型增加一个满足日照要求的外窗, 另外, A楼位置和角度的调整也增加了南侧外窗得日照时间, B楼向右侧红线区域靠近, 减小了对A楼南侧外窗的遮挡影响。最终使本住宅小区建筑所有户型均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3.4 窗日照分析

通过窗日照分析可以精确的看到方案调整前后的窗不满足率、户部满足率等参数, 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调整, 提供了详细可靠的依据。

(1) 窗日照分析结果统计表 (见表3、4)

详细窗位分布如图17所示:

通过窗日照分析表可以看出, 方案调整前A楼不满足户型为45户 (其中30户为3~32层的2#户型, 15户为3~17层的1#户型) , B楼不满足户型为28户 (3~28层的1#户型) 。方案调整后A楼、B楼不满足户数为0。

4、结论

结合日照平面等时线和窗日照时间分析表可以得出:A楼3~32层的2#户型不满足原因主要是受建筑自身构件影响, 3~17层的1#户型是受自身构件遮挡和B楼遮挡综合导致, 通过调整A楼位置及角度, 并增加外窗等方式解决;B楼的3~28层的1#户型日照不满足主要是受自身构件遮挡导致。

综合以上, 通过四种日照模拟分析方法对该住宅小区进行日照分析可知, 本项目住宅建筑与周边已建建筑之间日照遮挡影响相对较小, 主要分析考虑本项目新建住宅楼A、B楼之间及A、B楼自身构件日照遮挡产生的影响。

本项目住宅建筑A、B楼标准层各有180户, 前期方案中, A楼有45户不满足日照要求, 占总户数25%。B楼有28户不满足日照要求, 占总户数15.6%。通过模拟优化调整后, A、B楼户不满足率均降为0, 均符合大寒日日照小时数不低于3小时的要求。

摘要:本文运用SUNLIGHT建筑日照分析软件, 对裕丰·荔园小区进行三维建模, 采用日照整点时刻瞬时阴影分析、主体阴影范围分析、平面等时线分析、窗日照分析等四种不同的方法对其建筑日照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优化设计建议, 最终解决部分居住空间日照不达标的问题, 以支撑该项目实现绿色建筑三星级目标。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日照,优化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绿色建筑技术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R], 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5/221-2007[S],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7;

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报告 篇5

调研时间:

调研地点:南京将军大道托乐嘉小区

南京花神大道阅城国际花园

调研人员:

报告人:

内容方法:经过我们实地考察研究,并对小区内的个别住户的访问调查,物业以及网上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得出的结果。

目的:通过对于不同层次小区的的调查研究及其对比分析,要增进对于住宅小区结构的熟知程度,总结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加深

了解人居环境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意义。

一、托乐嘉

A.小区介绍:

托乐嘉街区位于将军北路,玛斯兰德的对面。项目是纯公寓型住宅区,占地面积654亩,70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使托勒嘉街区在江宁乃至南京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大盘,开发周期3-4年。在别墅云集的将军路上,托乐嘉街区是纯公寓型的住宅区,以小高层为主,辅有少量多层,小区内建有大型的中央公园,并有和周边楼盘共用的幼儿园、小学、商业中心等配套建设。

该项目的特点在于建设开放式的街区化生活。对于居住此地的居民而言,将军路沿线的配套设施能否同步建立是最为关注的,托乐嘉街区的开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此地区的配套建设。

托乐嘉街区聘请国际著名的泛亚易道机构,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力求最大的参与性和互动价值,期望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让居民与环境和谐互动的戏剧性景观场景。项目还全方位的引进了一种国际化的社区文化—“俱乐部制生活模式”,以托乐嘉国际俱乐部为核心,建立一系列的托乐嘉生活俱乐部,其中包括运动俱乐部、宠物俱乐部、夕阳俱乐部、商业俱乐部等等,围绕着核心街区的小镇生活,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项目地处江宁区景色宜人的翠屏山下,自然天成的区域环境,十公里优尚生活圈。翠屏山、将军山、牛首山、雨花台等,自然生态景环绕四周。项目总占地面积654亩,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一期共开发17栋小高层,总体规划以流动性的空间布局、分割形成功能与景观、社会活动与生活居停的巧妙融合。强调社区开放性、交流性、国际化的特质。并通过功能、主题、分众化独身定做的研究,兼顾不同人群的活动专署领地的区隔,将整个空间以居家与度假两大主轴线进行生活、商业、运动、社交、颐养五大功能区分,并以会所、博物馆、俱乐部、电影院、主题公园、双语幼儿园等多种开放空间支撑引导南京时代才俊国际级生活方式的培植,使654亩的土地真正成为一个有活力、有价值、积极向上的街区生活空间。

托乐嘉街区以“在家渡假VACATION AT HOME”的姿态和魄力,用纯正美式生活风情来打造一个和睦欢娱的生活小镇。博物馆、四星级标准的电影院、运动公园、开放式图书馆、托乐嘉购物中心、咖啡街、红茶坊、酒吧街等鲜明国际化生活概念和极富创意的规划设计,无疑是对“时代才俊”、社会主力阶层的巨大诱惑。

C.小结

小区隐私性不良安全成为隐患,小区内住户档次较多,鱼龙混杂。基础市政设施不够齐备,但是其周边商业设施配置良好,综合评定为中低档小区。

二、阅城国际花园

A.小区介绍:

特点:1.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距离繁华的市中心较近

很多客户是看中项目的整体环境,以及周边良好的生活配套和教育配套。从区位上,阅城国际花园离夫子庙和新街口都不远,且交通非常方便。

有前外而

作为一个分期开发的大盘,阅城国际的购房者两方面的便利。一是可以通过已经交付的一期,提感受开发商对于产品以及小区环境的用心程度;另是可以享受到一期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生活配套,不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

阅城国际花园在小区环境上的打造非

常用心。项目所在的地块,原本就是一个近300亩的天然坡地,开发商在设计景观的时候,充分考虑地形特点,使得整个小区显得错落有致,在南京的普通住宅楼盘中不多见。为了在社区中体现一种生活氛围,开发商还在小区的两侧,建设了共8万平米的运动、休闲双主题公园,小区内还拥有篮球场、小型足球场、网球场和高尔夫推杆练习场等运动场地。阅城国际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的相关配套。目前该项目周边的生活配套,包括超市、菜场等一应俱全,多路公交车可以直达市中心和火车站,未来的地铁一号线南延线距离项目也不远。紧挨着项目的雨花台中学更是难得的优质教育配套。

宁南地区绝无仅有的规划形态,在整个社区中以落差达15米的坡地为蓝本造房子。不但丰富了建筑的层次感,更使观景、视野增加了更多的情趣性和丰富性。

项目由电梯小高层和多层组成,提供从60平米到260平米的三十多种优秀户型。多种房型面积,可使不同需要的购房者有更多的选择,独特设计的2+1、3+1房型,在使用的功能上更多的注入生活与工作、生活与休闲、生活与空间的和谐性。

社区内将设有高尚会所、都市风情商业街、幼儿园、中学、超市等配套设施,东西两侧分布各逾4万平米的景观绿化带,内有运动、休闲双主题公园,让业主能够享有健康、丰富的业余生活。

2.策划创意理念

阅读是一种态度:房地产并不是土地、材料和功能的市场,而是时代、文化和精神变革的产物,开发商在创造建筑本身的生命,也传承着文化上和历史上的使命。南京是一座“山、水、城、林”为主要特点的城市,阅读的过程也是项目设计的起点,阅读分析土地的自然、交通系统,才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南京市规划的四大社区之一宁南新区的“首席”位置,“阅城·阅人·阅生活”的楼盘诠释也超脱了产品层面的描述,阅尽古城的现代生活。

3.配套状况和地缘优势

阅城国际花园,位于南京城中唯一“五高”板块,宁南新区首席位置,花神大道与紫荆花路交界处,东邻机场高速,西邻花神大道,南接郁金香路。地铁一号线南沿线,86路、61路、98路等众多公交线路汇集于此。

阅城国际花园,诞生于2500年越城龙脉福地,承袭千年龙脉之气,北望雨花台风景区,东临花神湖,占据32万平米自然原生坡地,构建50万平米品质生活社区,能容纳约4000户尊贵业主。50%的绿化率,1.4的超低容积率,以落差达15米的坡地为蓝本造房,这是宁南地区绝无仅有的规划形态,是典型“以人为本,高附加值”的高品质社区。

阅城国际花园,地处南京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生态住宅区之中。成片的住宅区营造了良好的居住氛围,加之社区内无与伦比的优越配套,运动、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齐全,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宁南至尊。

4.恣意自然,左右繁华

阅城国际花园,身处城中却近自然,为城市提供

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之境,也能感受繁华生活,阅城国际花园独享40000平米休闲公园、30000心吐纳153.7公顷雨花台风景区原生态林海。成熟的小学、雨花区外国语学校、雨花台中学等名校云集周未来;社区倾情打造的大型高尚会所,为尊贵业主提雨花台体育馆就在数步之外,体育馆占地面积26000心,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运动就在家门口;百安菜场齐聚周边,更显阅城国际花园所在地段的稀缺的诗意栖居之所。在这里,你能深切体味“采菊东篱自然、都市尽在掌握。

平米体育公园(内有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等),随教育配套,幼儿园、小学、中学一应俱全,更有实验围,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近在咫尺,为孩子创造美好供了时尚休闲好去处;全国最大的设区体育中心——平米,馆内设施齐全,恒温游泳池、国民体质检测中居、欧贝德、宁南汽贸城,麦德龙、苏果等大型超市、性。

同时,阅城国际花园Ⅱ期即将建成1.5万平米(占地2万多平米)风情商业街、大型水景景观带等。商业街内涵盖多种业态,大型超市、菜场、综合餐饮、时尚百货、茶社、文化用品、网吧„„满足居民全方位生活。

别出心裁的景观设计,高新材质的运用,无与伦比的生活配套,无不彰显了阅城国际花园的优越性。5.高知社区,精英汇聚

身处阅城,不仅身处自然,也身处高科技产业园。阅城国际花园位于宁南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以阅城国际花园为中心,周边聚集着10余家IT巨擘:中兴、华为、宏图高科、东软软件、神州电脑、苏豪研发、斯维特集团„„在阅城,你会惊讶的发现“家门口还有这么一个庞大的IT产业城”!在享受令人艳羡的自然人文风光时,还能与IT业的精英生活于同一社区,享受精英基层的生活氛围。在阅城生活,更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

阅城国际花园,打造南京罕有精英高知社区。6.品质更完美,配套更成熟

阅城国际花园园林景观设计,扩大了绿化带,景观设计更趋经典化不仅丰富和改造了原有的景观带,还兴建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景观,如大型水景景观带等,为业主营造了良好的自然生活环境。

城市现代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篇6

关键词:居住区 园林 规划设计

居住属于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住宅区环境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人们不断追求的更高质量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价值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室内环境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后,住宅区外部环境正在引起越来越广泛的目光。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后,产生了对更美好环境的追求。

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给规划行业带来了日益激烈的竞争,而与此同时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对设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功能上看,居住区环境设计既不同于景观设计,也跟园林绿化有着明显的差异。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居住区室外环境是对室内环境进行了延伸,对居民的生活境域进行了扩大。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很多功能问题:例如通风和日照等物理环境的改善、建立适宜不同年龄的居民休闲区域,社区生活垃圾的清运等服务性功能,社区的防火、防盗等安全性功能。总而言之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安全、舒适、美观的现代城市居住区。

1 居住区园林规划的美学要求

园林形式美是由园林的构成要素演化而成。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规划居住区园林时,必须首先要充分了解所设计园林所具有的自身特征和规律,充分认识规律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正确运用这些规律来进行构思和设计,设计人员要在不断实践中自觉地遵循园林自身美的规律。

1.1 组合中的节奏韵律 在社区当中,道路两旁一般都会布置行道树,以前的行道树大多是以一种或两种植物重复出现,这种简单的韵律在现在看来已经显得单调并且缺乏必要装饰效果,而改变这一局面就是采用多树种和多排列组合的韵律来交替。乔木树、花灌木和草丛花坛之间的交替排列,使得园林节奏韵律感大大丰富。另外对于景观植物的人工修剪也应该做出改善,修成一色的平头这种形式应该避免,在修剪的过程中要把各种形式的变化加入其中,方正的城墙状、起伏的波浪状,富于变化的形式就能在形体造型中把节奏韵律体现出来。

1.2 景观植物的内在节奏韵律 在居住区园林布局当中,图案式花坛的应用目前越来越广泛。花坛中花草树木呈现高低错落、色彩分明、此起彼伏的形态,这就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韵律感。植物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在花斯和绿化期上有很大的区别,合理的安排配置可以使得在一年四季都能看到花开花落,并且不同季节花坛呈现出不同的花色,这就放佛在演奏一曲时间的交响乐,置身其中的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音乐般的美妙。

另外花坛的节奏韵律也不能单单靠景观植物的自身来体现,通过与其周边的景观事物的相互配合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在水体旁边会种植花草树木,植物在水中的倒影同蓝天白云一起相映成趣,随风轻动的树枝和随水漂流的花瓣,这种协调的韵律之美会让人怦然心动。

1.3 园林山水和建筑中的节奏韵律 从整个社区园林的角度来看,其中的植物、山水、建筑都不能看作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必须相互配合才能体现整体的韵律美,充分发挥节奏和韵律的作用,合理的搭配可以把上述的景物具有诗歌书画一样的美感。就要注重。設计人员可以把建筑做成带有各种多变的曲线,在重复中富含着变化,这样的处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势,实现实用和美观的目的。在整体布局中避免单调的重复和在重复中求变化,就是韵律感的根本所在。

2 目前居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尽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区的园林规划无论从设计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往往是千篇一律,或者把欧美的设计理念照搬过来,使得成果在整体的感觉不伦不类。这反映了设计师目前的浮躁心理,只去追求形式,而忽视了设计作品与环境相互协调,在学习西方设计理念时忽视了其设计背景与我国目前设计背景存在的差异。另外设计师往往只负责自己的单独工程项目,缺乏对项目整体性的考虑。另外一方面出于商业竞争的需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优胜劣汰。开发商普遍存在着求快、求新和求超越的心态,上述的这些心态使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2.1 景观植物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盲目引进,忽视了对当地环境适宜性的思考,结果就容易导致栽培的植物成活率很低,即使存活成功也相应的增加了维护费用;另一方面就是居住区中使用的植物过于单一,没有体现生物的多样性;最后是盲目地移植大树,开发商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导致实际工程中种植以生长多年的大树,而结果往往是既增加了成本,又对现有生态资源造成了破坏。

2.2 建筑与景观植物缺乏协调性 从居住区的要求来看,园林建筑的最好是以休憩为主的建筑,例如亭、廊和花架。但是目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很多居住区处于追求耐久性和管理方便性的目的,在实际的建设当中兴建了大量形体简陋的混凝土花架。虽然部分能够满足功能性,但从居住环境的整体来看,会严重影响景观建筑的可观性以及和景观植物之间的协调性。

2.3 建筑缺乏特色 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目前的国内的设计呈现出跟风和照搬的特点,作品严重缺乏特色和个性。把国外成熟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一些住宅区经典作品生搬硬套,不加分析和不分地域地照搬到国内来应用,建出一些缺乏当地特色的建筑。过多的景观出现在了其不适应的环境中,显得孤立的和毫无表情,拼凑和嫁接的痕迹明显,并且内容上看不到生活气息。

3 对策和建议

正对上述目前国内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分析研究了如下对策。

3.1 对绿地率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目前的情况经常是,在宣传上绿化覆盖率存在商业炒作和欺诈的行为。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宣传,并且在在项目报批和验收过程中,严格的执行相关的政策,把绿地率严格的控制起来。

3.2 尽快制定“园林小区”的行业标准。使得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有规范可依,使得设计人员可以更加专业的设计出景观优美的园林居住区。

3.3 加强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要培养出同时兼顾到生态、建筑和园林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实践中政府部门、设计单位和高校要相互配合,高校在教学模式中加强各相关学科的教学,设计单位给予学生充分的社会实践机会,政府部门在其中协调配合。使得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具有“生态意识、文化观念、区域视野、科学和艺术”的水平,从而创造出富于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居住区园林精品;其次是要加大培养园林工程的监理型人才,目前国内居住区园林规划领域的监理力度还明显不够,而其他专业的监理人员由于不具备植物学的知识背景,很难从事这一主业。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中注意加强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和土壤学等理论的教学,培养出能够有效督促景观建设的人才,实现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刘红滨.居民行为与居住区环境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1.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李文.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的探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3):75-76.

[6]闫明.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科学之友,2010年04月:160页.

优化居住区规划设计 篇7

下面我们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地区为例(以下简称呼市)来探讨新建多层居住小区的日照环境及其优化设计的思路,并使用天正建筑,Ecotect等多种日照环境设计软件来模拟和验证优化设计的效果。

呼市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处于我国建筑气候区划的Ⅰ区,根据《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要求,需满足大寒日日照不低于2 h的日照标准。同时还应满足《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修正)》中“正向住宅的间距系数,旧区不得小于1.5,新区不得小于1.7”的规定。

1 多层住宅的日照间距分析

我们选取呼市地区典型的“一梯两户,二单元”的尺寸:11 m(宽)×40 m(长)×17.4 m(高),单体南北间距29.58 m,东西间距12 m,正南北布置,建立数字模型使用天正建筑对日照间距进行分析,结果位于小区北面的住宅底层中部往往无法满足“大寒日日照不低于2 h”的日照标准。

使用Ecotect对模型最不利位置(北面住宅中部底层)进行日照时间分析,两种软件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同时我们对模型进行日轨图分析(见图1),可见在1.7倍日照间距控制下,南面住宅单体对北面的遮挡主要是高度方向,而从住宅间方位角得到的日照时间很短,只有10:00~11:00和15:00~16:00间共计不到0.5 h。可以得出结论:《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修正)》中关于1.7倍日照间距主要出于对太阳高度角的考虑,而太阳的方位角对建筑的日照基本未体现(见图1中太阳轨迹)。

以下对呼市地区新建多层住宅日照的优化主要充分利用太阳运动的方位角来增加对北侧住宅的日照时间。

2 日照优化措施

鉴于对呼市日照间距的分析结果,为达到居住区的日照环境和开发利益最大化,我们对呼市地区多层小区的日照优化设计从规划角度入手进行优化分析。

2.1 住宅单体采用错列式布置

在住宅日照间距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将前后住宅进行错列布置并使用天正建筑进行日照时间分析。在保证日照间距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住宅单体错列布置,住宅底层的日照均衡性要好于传统行列式,几乎住宅底层的所有位置都能满足大寒日2 h的日照条件。同时日照最不利的位置从住宅底层中部转移到了两侧。

对其最不利位置(北面底层西侧)日轨图进行分析(见图2),我们可以看到从11:00~12:00可以接收到从南面住宅间的无遮挡的日照,这部分日照是通过对住宅排列的错位争取到的日照方位角的日照。同时从整栋建筑的日照情况来看,日照时间比较均匀,要优于传统行列式的布置。

2.2 住宅单体采用错排式布置

我们再次建立错列式布置的模型并进行日照分析,结果在采用错列式布置的小区,日照最为均匀,在日照间距不变的前提下,日照条件要明显好于行列式和错列式布置方式,北面的住宅均能较好地利用由于错排增加的太阳方位角,南面住宅对北面影响最小,而且建筑的排布灵活多变。

从日轨图3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在日照最不利的位置仍然有8:30~9:20和13:00~15:00分别从前排住宅间射过来的方位角日照,其日照状况相对行列式和错列式更长而且均匀,对日照的方位角利用更加充分。

住宅朝向对日照时间的优化。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且时间较长,为获取最大日照,传统的建筑规划中一般均采用正南向的布置。采取正南向布置的住宅单体,在无遮挡的情况下日照时间长且均匀。然而在实际居住区规划中节约用地和商业开发的压力下要求必须提高住宅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使得南北向布局尤其在多层高密度条件下的底层日照遮挡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国制定的GB 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涉及了住宅朝向对建筑间距的折减,其中规定:“住宅正面间距,应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取图表中的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朝向对间距的折减作用主要是因为当住宅朝向偏离正南向时,住宅间距对应的方向并非太阳高度最高时刻,这样就充分利用了高度角日照。

我们将最初日照模型向东面旋转15°不难发现,前排住宅对其的遮挡在12:00~13:00时高度角得到了一定释放,同时13:00~15:00方位角日照也没有遮挡,日照情况优良,底层中户日照时间可以达到3 h左右,最大化的利用了土地和优化了日照。

在住宅区规划中适当的偏转住宅的朝向可以最大化利用土地和优化日照,但是朝向偏转过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住宅的日照综合质量和夏季的热环境,应适当偏转,尽量控制在南偏东、西15°以内,以达到最大经济效益和日照质量的平衡。

3 结语

以上主要从规划角度讨论了在呼市地区解决日照环境和节约土地之间矛盾的途径和措施,并对当前呼市地区适用的相关日照间距的规范进行讨论以及在规划层面提出优化的方法,根据太阳运动的方位角和高度角选择合理的住宅布局方式和朝向,在有限条件下优化日照的分布状况。

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优化主要讨论了错列式,错排式和住宅朝向优化的方法。错列式和错排式主要是利用住宅单体的错位和太阳运动的方位角提高日照的时间、优化多层住宅底层的日照条件。朝向优化主要利用住宅主朝向的偏转,合理利用太阳的方位角和高度角,以提高日照时间的指标。

呼市地处中国北方严寒地区,冬季采暖时间长,如何充分利用好日照条件提高建筑室内环境质量,在大量新建的多层居住区中从规划开始就利用好土地开发和日照环境,协调好两者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内国外对生态建筑的关注,出现了许多建筑环境辅助设计软件,建筑师应了解并利用好这些软件在方案阶段提升建筑环境的质量,和其他专业一起主动进行建筑的生态设计。

摘要:使用天正建筑,Ecotect等日照环境软件对呼和浩特地区新建多层住宅居住区的日照间距进行了模拟,并引入“日轨图”这一直观的图形工具从规划角度对日照优化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以充分利用日照条件,提高建筑室内环境质量。

关键词:日照,优化,日轨图

参考文献

[1]刘念雄,秦佑国.建筑热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2]袁磊.在高容积率下改善住区日照环境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7.

优化居住区规划设计 篇8

(1) 地下停车库建造地点偏远问题:很多小区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 把地下停车场建在地点离小区比较远的地段, 很多车主不愿意在路上浪费时间, 也不愿徒步走回小区, 就把车辆停在自家楼下, 或停在道路边上, 就算冬季他们也只是给汽车穿上车衣, 方便自己随去随用, 却不顾其他业主是否出入方便。

(2) 车库面积过小进不去车身等问题:现在很多的车库都是固定大小, 但是现在的车辆更新换代特别快, 其在外型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动, 如越野, SUV等大车型, 其不止加长也进行了加高等, 不再像以前单调的车型, 但是很多开发商为了节约用地成本都是以最小车辆为基准进行车库设计, 车库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不满足于现在车主的需求, 而且还存在很多车主的驾驶技能并不熟练这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较小的车库对其而言更易造成车辆损坏。车主即使不想把车停在小区内, 但是由于车库面积问题, 他们也不得不把车停在小区内。

(3) 倒车通道过窄问题:车主为了很好的把车倒入车库, 就要在倒车道上进行倒车, 因为如果车倒的不好, 就很难进入车库, 但是对于较大型的车辆, 车库通道远远满足不了业主的需求, 他们在倒车时极容易卡在倒车道上, 造成进退两难, 同时也影响其他车辆的通行, 车主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就不会把车开进车库。

(4) 停车库数量过少问题满足不了小区停车需求:由于地下面积有限, 可建造的停车库就有限, 以某一小区为例:小区共有五栋楼, 每栋楼有八层, 每层四户人家, 每户一台车小区, 整个小区就可能有160台车, 但是却仅仅有100个车库, 那么其他的60辆车就无处安放, 整个小区就那么固定大的停车场, 所谓肉少狼多, , 有车的业主也想有停车库, 但是资源有限, 他们就不得不把车停在小区内部。

(5) 拢音问题:由于车库属于地下空间, 车库会有很多车辆, 汽车的鸣笛喇叭声会有很大的回响, 对于那些对声音敏感的车主, 他们会承受不住噪声刺激, 而且有些时候他们需要对话, 严重的噪音会影响车主互相交谈。

(6) 车库内手机信号不稳定:地下车库手机信号一般都是不稳定的, 很多车主进入车库后就只能显示紧急呼叫, 相应的电话功能全都不好使, 那么对于有很多做生意的车主,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会选择不去停车场, 因为如若漏接哪怕一个重要客户的电话, 就会损失很大一笔收入, 他们要时时保持手机畅通, 不允许手机有一秒钟的无信号。

2 居住小区地下停车库规划及设计的意义

针对以上存在的状况我们要进行小区车库的规划及优化, 只有规划好了, 才能更充分的利用有限的空间建造更大的地下车库, 好的规划能更好的提升空间利用率, 能更好的解决车主无处停放车辆的问题, 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小区环境问题, 能更加节约成本, 这可以大大地节省有限的土地资源, 并节省土建开发成本, 响应政府的号召, 对环境的保护作出贡献, 一个城市规划的好与坏, 不仅要从大局着手看, 也要细看小区域, 居民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随处可见, 如果小区持续存在脏乱差, 随处乱停的汽车到处可见等状况那么就会给游客等留下对城市不好的印象, 不仅会影响旅游业, 影响城市文化, 还会影响城市政治, 所以无论从环境角度还是政治角度, 小区地下停车库完好的规划与优化都会给国家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及面貌。

3 小区地下停车库进行规划及设计优化的建议

(1) 停车库尺寸问题:针对现在多种多样的车型, 我们要进行搜集车的尺寸, 大小, 高度等, 把其整理成资料, 进行分析, 按照采集的标本进行规划。不要盲目的以一种车的尺寸为标准, 要大众化。

(2) 对当前存在的小区车库进行调研, 对多个小区车库进行研究, 查看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例如地点选择, 空间设计, 通风状况, 车库数量、平面设计、坡道设计、景观规划、层高和柱网的确定等,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优化, 以最终达到低成本, 高效率, 高品质为目的。

(3)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从环保, 安全, 节能等角度进行优化车库设计, 要对地下停车库上方进行加固, 加以护栏, 还要种植保护水土的植被, 防止因雨大等非人为因素造成车库塌陷。我们不仅要从节能安全等角度考虑车库的设计, 还要从人性化的角度进行设计, 如车库的颜色不要太单一, 在车库内摆放可以净化空气的植物, 在车库里安装大型电视等。要充分考虑了车库内人的心里感受, 将车库内部环境艺术化, 柔和化, 使住户置身其中也能感觉到回家的感觉。

4 结束语

经过以上的调查研究, 我们知道了现在停车库都存在哪些弊端, 以及为何要对地下停车库进行规划和优化, 怎样实施对居住小区地下停车场进行规划与优化的措施, 对居住区地下停车库进行规划及优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也不是凭借一个人的能力就能完成的。他是需要大家的共同配合, 业主的支持, 开发商的无私, 物业的有效管理, 车主的自觉等, 其是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的, 并不是每次设计都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每次的设计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是要在改变中摸索, 在摸索中前进, 是时间的积累, 是吸取经验的结晶。防微杜渐也是我们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我们要在问题出现前进行预防, 要在问题出现后及时进行解决且不再犯, 不要听之任之, 小失误或弊病可能是大问题的火种, 如若任其顺势发展, 那么后果是将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搞好居住小区地下停车库的规划及优化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优化居住区规划设计 篇9

近年来, 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市区内已无法容纳日益膨胀的人口, 很多城市通过在城市外围设立大型居住区来解决这一问题。大型居住区通常选址在地铁站或快速公交站的附近, 但距离这些站点超出步行的适合距离, 从而需要一些接驳方式来提高出行效率, 同时也能提高地铁或快速公交的服务范围。当前的研究主要是从轨道站的角度出发, 协调轨道站周边的公交站点等的设置和公交线路的运营计划。王秋平等[1]为了缩短乘客换乘轨道交通时间, 提高轨道交通吸引力, 首先推导出了在换乘站花费的时间计算公式, 以此表示从其他交通方式到轨道交通的平均换乘时间。孙俊等[2]以南京为例, 将换乘便捷性作为轨道交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措施, 从其他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的无缝换乘方面, 提高轨道交通站点换乘的便捷性等方面提出了几点规划性的建议。盛志前等[3]从换乘和枢纽交通设计的角度梳理了枢纽的组成部分, 阐明了在规划层次中枢纽交通设计的地位, 并进一步提出枢纽交通的设计原则、内容和流程。文雅等[4]从出行链的角度分析了客运枢纽客流构成, 并把多方式交通系统通过1个虚拟三维网络模型来描绘, 提出了方式划分与路径选择两阶段组合客流预测模型, 使得预测在枢纽发生的各种方式间两两换乘需求这一难题, 简化为换乘弧上流量求解的问题。邱丽丽等[5]剖析了国际上有代表性的综合交通枢纽, 包括旧金山的港湾站、巴黎的拉德芳斯站以及柏林的来哈特站。黄杉等[6]通过在北京市实施的轨道接驳方式选择行为调查, 发现轨道接驳方式出行端时间、距离均大于目的端。然后通过Logit模型对出行方式选择进行数学建模分析, 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上, 建立了出行端与目的端相结合的轨道接驳方式选择模型, 并分步标定了这一模型。杨明等[7]分析了都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特征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体系构建模式的经验, 提出了我国大都市轨道交通线网层次体系结构与技术特性建议。徐笑梅等[8]具体研究了线网优化, 从低碳理念出发, 建立双层规划模型并用遗传算法求解, 以此来优化公交线网。

但是, 以往的研究往往以轨道站点枢纽为主体, 研究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对于出行起点的居住区接驳方式没有足够的重视。笔者从居住区的角度考虑, 在分析各种公共接驳方式的供给能力和居住区的出行需求的基础上, 提出站点设置和线路优化的一些建议。

1 接驳方式供给特性

1.1 接驳体系

轨道接驳是指轨道出行乘客在轨道出行两端, 采用不同的交通方式到达轨道站点和离开轨道站点。常用的接驳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车、公交和小汽车。对于每种交通方式, 都有其自身的属性, 在满足交通需求时表现出优势或劣势, 如需付出的货币成本多少, 交通工具行驶速度快慢, 行程可靠性, 出行者在行程中的感受如舒适度、私密性等。这些属性构成了交通方式在满足出行需求时彼此之间竞争的要素。居民在出行时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交通方式。不同交通方式所能到达的范围是不同的。尽管有多种的因素影响居民对交通方式选择, 但交通方式被选择的概率从理论上说是符合正态分布的[9]。不同出行距离的各种交通方式被选择概率分布曲线见图1。

按照接驳方式的归属特性可以将其分为公共接驳方式和私人接驳方式2大类, 公共接驳方式为更多的人服务, 符合公交优先的交通政策, 常见的公共接驳方式包括常规公交、社区巴士和公共自行车, 这3种方式是文中研究的对象。

1.2 公共接驳方式

1.2.1 优势分析

1) 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 公共接驳方式是民生工程, 能够为各种收入及阶层的人所用, 提高人民群众的可达性, 在远离市中心的大型居住区意义尤为突出。

2) 从交通系统方面来看, 公共接驳方式的公共属性使其能够为更多人服务, 提高利用率, 以此来缓解交通拥堵以及停车需求问题。

3) 从交通方式间的竞争来看, 高效的公共接驳能够抑制私人接驳如电动自行车、小汽车的增长, 保障公交优先。

4) 从公共接驳方式本身来看, 覆盖各种距离并满足各个时段的公共接驳系统既能提高服务水平, 又能实现整个出行方式链的公交出行。

1.2.2 3种公共接驳方式的相互关系

为了建立合理高效的公共接驳系统, 需要分析常规公交、社区巴士、公共自行车3种接驳方式的特点, 区别其竞争与合作关系, 进而发挥最大的接驳效率。尽管3种都是公共接驳方式, 但在接驳能力和适应性方面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比如2种公交是机动化的接驳方式, 在速度、舒适性方面有明显优势, 但自行车在便捷性和成本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以上3种方式接驳能力相关因素见表1。

3种方式的接驳适应性相关因素见表2。

注:大、中、小表示对接驳能力的折减程度:出行方式限制是指回程是否需要使用原交通工具。

由表1, 2可见, 社区巴士的接驳能力最大, 但由于其线路设置问题, 只能用轨道来接驳, 在平峰时利用率不高;常规公交接驳能力仅次于社区巴士, 但常规公交发车间隔较大, 需要较长的等候时间;公共自行车的接驳能力最小, 但其优势是便捷, 无需等候, 运营成本低。由此, 可以看出, 社区巴士和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是竞争关系, 公共自行车和常规公交在一定程度上是合作关系, 社区巴士主要服务于高峰时段, 满足通勤出行;公共自行车和常规公交主要服务于平峰时段, 满足非通勤出行, 提高公交接驳服务水平。

2 顾村接驳需求分析

2.1 顾村介绍

宝山顾村大型居住区位于宝山新城西部, 距离是市中心———人民广场20km, 距离宝山新城7km, 总用地面积约829.8km, 总人口约15.2万人。道路方面主要以快速路和主干路为主, 次干路和支路密度较低。轨道交通7号线纵贯本居住区, 在整个居住区内共设车站2座, 分别为顾村公园站和刘行站, 居住区居民到达上海中心城等方向依托轨道交通7号线解决。

2.2 总体需求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是2011年9月针对顾村大型居住区的上海市居民出行小样本调查, 抽样率为1%, 得到253户1 110人2 410次的出行数据。通过分析得到, 顾村大型居住区的日均出行次数达到2.17人次/d, 从全日出行目的上来看, 顾村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以通勤交通为主, 占居民全日出行的60%以上, 购物、娱乐、看病就医等是居民非通勤交通的主要构成。从使用交通工具的频次看, 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中有12.3%使用纯步行方式, 使用交通工具主要是公交与轨道。调查显示, 在市民出行使用各类交通工具的频次中, 使用公交车的频次最高, 占41.8%, 轨道占20.3%, 两者合计超过60%。其他频次相对较高的还有非机动车 (7.0%) 、驾驶或乘坐小汽车 (8.8%) 和出租车 (3.6%) 。从出行时耗来看, 30min以内45.8%, 31~60min 26.0%, 61~90 min 12.5%, 91~120 min 12.5%, 120min以上3.1%。从出行方向来看, 顾村区内出行占42%, 往中心城方向占51%, 往郊县方向占8%。

2.3 接驳需求分析

轨道接驳数据来自于上述出行数据, 将其中20.3%的490次轨道出行数据提取出来进行分析。

2.3.1 接驳方式与出行目的

在接驳方式方面, 由于调查中没有将社区巴士和常规公交分开, 无法进行单独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 公交接驳方式是最主要的接驳方式。在出行目的方面, 轨道交通与总体出行的比例相似, 上班上学等通勤出行占主要部分, 而且比例更高, 具体情况见图2。

由此可以发现, 在轨道接驳方式中, 主要以服务通勤出行为主, 公交接驳方式是接驳体系最重要的部分, 同时发展公共自行车接驳也可以抑制电动车和摩托车的增长。

2.3.2 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

在各种接驳方式的接驳距离方面, 机动化接驳方式的平均距离相似, 公交车服务的范围最大。在公交接驳时辰方面, 有早晚2个高峰, 需求集中, 见图3。

由此可以发现, 高峰和平峰接驳需求相差较大, 采取相同的服务策略会导致不能满足高峰需求或平峰供给过剩造成浪费。自行车接驳方式与公交接驳方式有较强的互补行。

3 基于供需特点的接驳方式站点和线路设置

3.1 站点线路现状

现状在居住区内, 有4条常规公交线路经过, 分别为527路、528路、宝山1路、宝山82路, 这几条始发线路可以联系杨浦、虹口以及宝山新城等方向。有2条社区巴士线路, 分别为宝山社区巴士线和宝山社区巴士顾村线, 在刘行和顾村公园两个轨道站间运营。目前居住区内并没有设置公共自行车停靠点。

3.2 站点设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 3种公共接驳方式中, 社区巴士和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是竞争关系, 公共自行车和常规公交在一定程度上是合作关系, 社区巴士主要服务于高峰时段, 满足通勤出行;公共自行车和常规公交主要服务于平峰时段, 满足非通勤出行, 提高公交接驳服务水平。因此, 在考虑站点设置时, 社区巴士的站点要靠近小区出入口, 这样既能减少通勤者的车前时间, 又能提高社区巴士的运力;常规公交站点的设置在考虑其线路整体性的情况下, 适当调整站点位置;公共自行车站点的设置要深入小区内部, 同时要考虑与常规公交的换乘, 在常规公交站点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

3.3 线路优化

自行车比较灵活, 不需要考虑其线路。常规公交不以接驳功能为主, 不应该调整其运营线路, 主要在干路上运行。社区巴士线路要靠近出行需求点, 减少乘客步行距离, 见图4。

目前居住区内的2条社区巴士的线路和站点如左图所示, 2条线路缺少与刘行站的衔接, 而且有部分重复线路, 运行过程中有多次左转和掉头。采取右图的环形线路优化后, 能对2个轨道站都能有效接驳, 而且减少左转和掉头, 提高运营速度。在高峰运营时, 由于客流潮汐性, 循环线路可以保持更高的载客率。

4 结束语

大型居住区的轨道接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分析顾村的出行需求, 结合3种公共接驳方式的供给特性, 探讨了3种方式的站点设置和线路优化。初步提出出行高峰和出行平峰的不同接驳策略, 并对3种方式提出不同的设站原则, 然后对社区巴士的线路进行了优化。但文章受限数据, 只能对所提出的观点定性分析, 还需要进一步的定量分析验证。

参考文献

[1]王秋平, 李峰.城市其他客运交通换乘轨道交通协调探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5 (2) :136-139+150.

[2]孙俊.轨道交通的无缝换乘规划[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4, 26 (2) :22-24.

[3]盛志前, 赵波平.基于轨道交通换乘的枢纽交通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2004, 28 (10) :87-90.

[4]文雅, 晏克非, 成峰.基于出行链的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换乘需求预测模型[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 2005, 1 (1) :1-3.

[5]邱丽丽, 顾保南.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6 (3) :55-59.

[6]黄杉, 关宏志, 严海.轨道交通衔接方式选择行为研究:以北京市轨道交通为例[J].土木工程学报, 2009, 42 (7) :126-130.

[7]杨明, 杨涛, 凌小静, 等.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体系与衔接模式研究:以扬州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 2011, 26 (4) :73-77.

[8]徐笑梅, 常玉林, 李晋.基于低碳理念的公交线网优化模型[J].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2, 30 (1) :82-85.

[9]徐循初.关于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03, 1 (13) :13-16.

[10]吴娇蓉.社区巴士的定位与运作模式探讨[J].城市公用事业, 2011, 25 (6) :6-7.

论居住小区给水系统的优化选择 篇10

关键词:居住小区,给水系统,优化选择

1 给水系统的划分原则

常用的基本给水系统为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 按压力形式又分为生活和消防共用的低压给水系统和高、多层建筑居住小区分压给水系统, 其给水系统的划分原则为:

1.1 小区建筑应尽量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 在外部管

网水压不能满足小区的用水要求时, 则多层建筑物、高层建筑物楼层较低部分, 应尽量利用外部管网水压, 上部分则设置加压和流量调节装置供水。

1.2 消防给水一般应尽量与多层建筑物的生活给水合并为一个系

统, 小区有多、高层建筑时, 室外消防给水应与小区外部直接供水的给水管网合并为一个系统。

1.3 进行系统分区时, 应根据设备材料性能、使用要求, 维护管理及

建筑物层数和城镇供水管网水压合理确定, 住宅卫生器具给水配件静水压力300~350Kpa。

1.4 消火栓消防给水系统最低消火栓处, 最大静水压力不应大于800Kpa。

高层建筑消火栓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 按最低消火栓处, 最大静水压力不大于600Kpa进行控制, 超过600Kpa, 消火栓支管装减压孔板。

2 常用的给水系统及优缺点

2.1 当给水管网水量、水压常满足要求时, 生活和消防共用的低压给水系统, 由城镇给水管网直接供水, 不设水泵房及高位水箱。

因一些多层建筑一般由室外消火栓通过消防车回压供水灭火。当给水管网水量、水压经常满足要求的情况采用, 其优点:系统简单, 供水可靠, 维护方便, 节省投资, 节约资源, 可充分利用给水管网的水压。

2.2 分散加压给水系统。

当给水管网水量、水压不能满足小区内的建筑物要求时, 小区内的各建筑分别设置加压水泵房, 每个水泵房只负责一栋楼或几栋楼的给水, 此系统使用较为普遍。通常下面几层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 上面几层由水泵加压后供水。其优点:可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压力, 节约能源。其缺点:水泵房散布置, 维护管理较麻烦, 投资较大, 有水泵振动噪声干扰。

2.3 集中加压给水系统。

当给水管网水量、水压不能满足小区给水要求时, 整个小区由一个集中设置的加压泵房供水, 当小区内各建筑物的高度相近时, 应根据最不利点所需压力确定供水压力。当小区内各建筑物的高度相差较大, 可考虑分压供水。其优点:加压泵站集中设置维护管理方便, 节省投资。缺点是不能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压力, 增加了能源消耗。如采用分压供水时, 增加管网造价。

2.4 集中加压与分散加压相结合的给水系统。

对建筑物高度相差较大的小区, 给水管网水压不能满足小区给水要求, 集中加压站的供水压力只满足高度相近的建筑物对水压的要求, 而另一部分较高的建筑物, 则另外进行加压的给水系统。这种给水系统的优、缺点介于集中加压给水方式与分散加压相结合的给水系统之间。

3 给水系统的局部增压设施和减压阀分区给水

3.1 气压给水设备。

利用气压给水罐调节流量和控制水泵运行, 适用于允许水压有一定波动, 不宜设置高位水箱 (水塔) 的多层和高层建筑, 供水可靠且卫生, 但水泵平均效率低, 能源消耗大, 受气压罐调节容积的限制。目前, 气压给水设备已形成补气式、隔膜式两大系列, 在变压式给水设备的基础上, 定压式气压给水设备研制成功, 并在水压有恒定要求的场所得到应用。

3.2 变频调速恒压给水设备。

根据用水量变化情况, 在运行过程中通过改变水泵的转速来调节输出流量以适用水量的变化, 保证管网压力恒定, 水泵可始终在高效段范围内运行, 在提高水泵机组的机械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方面有较大优势。变频调整给水设备, 在变频器国产化, 增加变频器控制的水泵台数以减少功率, 降低投资, 提高变频器, 控制器的可靠性等方面的发展为其使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3.3 贮水调节装置。

这是使用得较普遍的传统给水系统, 水泵从地下贮水池抽水, 高位水箱用来调节供水量, 以适用用水量的变化。以高位水箱为贮水装置由于存在二次污染严重, 受到严峻挑战新型材料, 如镀钢板水箱、新型涂料钢板水箱、新型涂料钢板水箱、食品级玻璃钢水箱和不锈钢水箱和普通钢板相比, 由于不易锈蚀, 对水质无污染, 也便于清洗。由于材质的改变, 水箱成型方式和形状也随之改变, 组合式水箱, 装配式水箱对提高水箱质量, 工厂化生产, 缩短现场施工时间, 减少死水均有好处。此外, 球形水箱和槽形水箱外型的变化, 解决了浮球阀的问题及改变成产新工况, 即重力供水变为压力-重力供水。

3.4 减压阀分压给水。

比例式减压阀因其结构简单, 减压比例稳定, 工作平稳使用可靠, 对于多层建筑和高压建筑的竖向给水分区, 由减压水箱或分区水箱转化为减压阀分区给水创造了条件, 因减压水箱存在占用建筑面积多, 工程造价高, 施工周期长, 进水时跌水噪声大, 水箱浮球阀关闭不严, 溢流损失严重, 水质被二次污染等缺点在减压阀分区给水方式中得到了有效克服。同时, 派生的优点还有水泵数量减少, 给水系统简单等。

4 给水系统的选择

小区给水系统经济技术的比较主要是对多、高层建筑混合居住小区分压给水系统, 其中高层建筑部分应根据高层建筑数量、分布、高度、性质、管理和安全等情况确定采用分散、分压集中或集中调蓄增压。

4.1 能耗和工程造价比较:

电能耗按下式计划:N=γQH120η, 式中, γ-水的容量, γ=1000kg/m3, Q-流量, m3/S, H-扬程, m, η-水泵效率, %。可以知道, 分散加压给水系统比集中加压给水系统电能耗小, 但同时分散给水系统因为增设泵房和水池或增加了给水管网, 在工程造价上, 投资上则比集中加压给水系统大。

4.2 给水系统的选择。

a.由城镇给水管网直接供水的生活和消防共用的低压给水系统是投资最省, 能耗最低的给水系统, 在有条件时, 设计应尽量采用, 但由于住宅的公共建筑用水需求的发展速度及我们经济建设上近些年来的持续增长, 尤其是我国把住宅建筑作为经济增长点, 居住小区或住宅小区向规模化和大型社区的开发, 作为城市空间的建筑, 亦须辅以局部加压。b.分散加压给水系统是一种投资较大, 方式管理较为复杂的给水系统, 在给水系统的选择上应结合居住小区的具体形式, 把这种系统用于特殊用途居住小区给水系统的选择, 如人防、体育建筑、景观建筑等类型的运用。

4.3 集中加压给水系统虽则减少了泵房和水池, 建筑投资省, 有一定

的经济效益, 但仍应从小区的规模、地形、性质等方面考虑, 对于规模较大或建筑高度相差较大的小区建一座中心泵站有时是不能达到节能目的, 这时应结合分散加压给水系统或多少相对集中的加压泵站以达到经济效益和节能效果, 将小区中功能相近, 高度相近, 位置靠近划分办法来设置加压泵站。

4.4 局部增压设施。

浅谈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 篇11

关键词: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

“安全、舒适、温馨、环保、整洁、方便”等要求已经成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建筑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不同的居民对其居住区的园林环境有着各种各样的要求,进而满足其生活所需。因此,在这种新形式下,加强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提高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已经成为热点讨论话题和研究对象。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简单地谈一谈如何加强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进而满足不同居民的生活需求,推动现代城市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

一、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的现状分析

(一)为绿化为规划

目前,大部分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规划只是符合绿化的要求,而忽视了园林规划的真正涵义和乐趣。在城市居民小区随处可见,为了保护园林的规划设计,保护花草树木的生命安全,用栅栏将草坪、花坛团团围住,将它们与居民两两相隔,这样不能够使人和大自然更近的接触。这样做的目的除了保护环境,增大绿化面积之外,并没有达到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的真正目的——使居民更贴近大自然的生活,陶冶居民的情操等,进而不能偶有效地发挥城市园林规划的价值和意义。

(二)建筑物与园林景观缺乏协调

在建设城市居住区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园林规划设计问题,充分理解园林规划的意义与内涵,园林的规划设计应该与建筑物的形状、环境相协调,并以人的休息、情趣、身体健康为主,进而不断地更新规划设计理念。如在居住区设计各种各样的亭子、走廊以及花架等等。但是从目前城市建筑物的发展来看,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存在着很多问题,大部分的居民区追求的是便利性、经济性、耐用性等目的,进而只在小区里面设计一些简单的、混泥土花架,进而使小区的绿化显得十分僵硬、没有生命力,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物与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协调一致。

(三)缺乏专业的园林规划设计人才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更新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居住区园林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着规划设计的产物,不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不能够更上时代的步伐,使园林规划设计的惟妙惟肖。此外,还有大部分的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设计没有严格遵循有关的园林设计原则和新的设计理念,一味的根据设计者的思想和个人意志来实现的,进而显得园林规划设计不够专业化和实用化。同时,目前的园林设计者普遍存在职业道德修养不高、没有创新的作品,总是模仿他人的作品,进而使大部分的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十分相似,没有建筑的特色与风采,使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不能与时俱进。

二、加强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选用植物,与城市建筑物的地形相协调

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了植物尤为重要。只有选择合理的、符合当地地域、环境、生长条件的绿色植物,同时,也要对植物的颜色、姿态、形状进行一定的考虑,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突显出园林设计的真正内涵与意义。如:在地势比较崎岖的居住区,应该选择时适合地段起伏、颜色比较鲜艳、形状比较高大,容易吸引仁德目光的植物,这样就会给居民带来一目了然的效果;在地势比较平缓的居住区内,可以在小区内规划一种花坛、走廊形式的园林,并按照不同种类的植物设计出适合它们的形状和姿态,进而美化居住区的同时,吸引居民的注意力,陶冶居民的情操。

(二)重视水景的设置,实现动静结合的美景

水是人生活的重要物质,也是人赖以生存的资源,如果世界没有了水,那么世界将会失去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这应该充分考虑“水景”的设计,实现水景与绿色环境相协调统一。要是园林规划设计者具有这样的理念,不仅需要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力,还需要其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居民生活的节奏,从实际生活中,创新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同时,还需要有关部门对专业的园林规划设计人才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进而提高专业人才的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最终将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园林与水紧密结合起来,使居民在生活闲暇之时,体验大自然的另一番美好,最终促进现代和谐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跨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居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好的园林规划设计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居住,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在满足居民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应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满足居民实际生活所需的同时,为居民营造绿化、娱乐、优雅的生活空间。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经济化、绿化、环保化的发展,最终达到现代化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目标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隋燕.现代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初探[J].现代园艺,2014,13:1-2.

[2]石磊.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J].江西建材,2014,21:2-3.

[3]王霞.浅谈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J].中国农业信息,2013,07:2.

优化居住区规划设计 篇12

1 唐山市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 唐山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总体经济中的比例关系看, 其演变特征体现为:改革开放初期, 在213的格局下, 一产比重逐步下降, 二产比重逐渐加大, 三产比重缓步上升;从“八五”开始, 三产比重超过一产, 转变为23:1的格局。之后, 一产比重平稳下降, 二产比重基本稳定, 三产比重稳步上升。如下表所示。到2010年, 第一、二、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分别为8.7%、58.9%、32.4%。

资源来源:数据来自2008年唐山统计年鉴。

可见, 唐山市的产业结构依然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偏高,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70%, 世界平均水平在50%左右, 发展中国家也在40%以上。2010年, 全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是43.0%, 河北省为34.3%。唐山比河北省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

唐山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 而第二产业又主要依赖钢铁工业。2010年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 钢铁工业就占高达42.4%的比重。从历史上看, 唐山是一座“因煤而建, 因钢而兴”的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是全国焦煤的主要产区, 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 水泥用石灰岩和石油储量均居全国前列。长期以来, 唐山依靠资源优势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钢铁、水泥、煤炭等资源型工业曾一度占到经济总量的80%。

2 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唐山市偏重的经济结构, 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致使居民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自今年启动新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评价以来, 唐山市屡屡中枪。6月19日, 环境保护部公布了5月份全国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在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中, 唐山位列本次榜单第二。但这并不是唐山最糟糕的“成绩”。今年3月, 唐山曾位居全国十大污染最严重城市的榜首。据媒体报道, 其他3个月唐山在本榜单的排名依次是:1月第八、2月第九、4月第三。

6月19日,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赶赴唐山玉田县展开调查, 发布了“来自唐山的污染报告”, 并对严重的污染情况进行了曝光。“唐山玉田县窝洛沽镇:癌症频发亲人不敢走动, 废旧轮胎回收10年一噩梦”、“污染企业紧邻村庄学校, 面对滚滚浓烟, 当地人最大心愿是离开玉田”……这些报道, 令人触目惊心!

可见, 唐山市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由于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生态破坏程度还在不断加剧:资源衰竭、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因此, 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是唐山不得不选择的发展之路。

3 优化产业结构, 改善居住环境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素有“无烟工厂”之称,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 唐山市的服务业虽有较大的发展, 但是作为资源型重化工业城市, 由于受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服务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其中, 交通运输、商贸等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 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因此, 在保持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应重点发展信息、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3.2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积极推行节能减排

逐步淘汰钢铁、发电、焦炭、水泥等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 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 提高传统行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如钢铁企业可充分回收利用煤气、余压、余热等二次能源和冶金渣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节约和重复利用新水和废水资源;煤化工企业可实施干熄焦、污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弛放气利用、余热发电等节能减排项目, 实现能量的梯级综合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3.3 促进产业集聚和工业园区循环化发展

唐山市应积极培育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以冶金、煤炭、水泥、陶瓷、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为突破口, 实现对已有工业园区的改造升级。同时, 以曹妃甸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为重点, 建设沿海新型开发区生态园区示范点, 逐步完善以钢铁为中心的功能区和以化工为中心的功能区建设, 按照循环经济的原理, 使园区内各企业之间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循环经济联合体, 以提高资源的再利用。

3.4 改变地方政绩考核标准, 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加入环保考核指标

现在考核干部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标准就是GDP, 但单纯的GDP增长指标确有问题, 它没有体现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 片面强调GDP增长会助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 造成社会失衡, 反过来又使GDP的增长难以为继。从环境保护来看, 环境权益是人民生存权的重要部分, 国家已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 保护环境已成为各级政府管理者的职责所在, 破坏环境等同于违法。如今, “考核官员的环保责任”已成国际趋势, 2002年的南非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便强调建立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问责制”。从长远看, 要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得以统一, 环境政绩一定要与政府官员任免密切挂钩, 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减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环保指标纳入到政府官员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董秀娟, 田艺.唐山产业结构的优化及调整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1, (5) .

[2]唐山市统计局.唐山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队伍发展下一篇:音乐大舞台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