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水景的设计(精选8篇)
居住区水景的设计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住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住得宽敞,住得舒适,已经是人们对居住条件的最基本要求,而更多的是期望生活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环境。仅有翠绿,缺少了鲜活的气息,精致水榭楼台,没有了自然的灵气,于是水体的注入使自然对人类更加亲近。平静的水常给人以安静、轻松、安逸的感觉;流动的水则令人兴奋和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的细水,让人欢快活泼;喷泉的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的享受。
它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久居都市的现代人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是人类喜水这一天性的驱使所致。但随着以水景取胜的居住小区的相继建立,人们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譬如水景设计往往以观赏为主,忽视人的参与性;水景的设计缺乏生态性,对自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等。那么,在生态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应该怎样来创造一个平衡、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正是文中所要探讨的话题。
1 目前水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重形式轻内涵
现在水景的设计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其实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比如在实际的设计中就往往为了追求图面效果,获得房地产商的认可而常常是不顾实际的地形地貌状况和需要而生搬硬套一些水景体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设计趋同,缺乏整体性,缺少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更有悖于传统理水造景理念。这样的设计在国内目前还是有一定比例存在的。
1.2 重人工轻自然,忽视生态原则
水景设计建造未能很好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及地形特点,忽视那种天成的田园式魅力和近人优势。如现在很流行的溪流设计,几乎所有的水景住宅都有,有些甚至被用在了自然河流的旁边,可谓是东施效颦了。
1.3 缺少对人们需求的尊重
其实以上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设计中急功近利,不顾现实需要,只是为了完成设计任务而去设计,缺少调查分析,对水景设计的细节与原则不了解。
2 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的实施策略
2.1 尊重人们亲水的权利,给人以享受的空间
1)亲水平台的运用。由于人具有亲水性,在小环境中缩短人和水面距离的方法之一就是设置亲水平台和亲水栈台,在较为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人融入到水景中。亲水平台是一个人可以最亲密地接触水的场所,可以满足人们赏水、嬉水的双重需要。
2)亲水步道的设计。亲水步道一般是紧贴河岸的走道或是由多级沿河岸的台阶组成的,有些台阶淹没于水面以下,有些则高出水面,这样,就可以使人们的亲水活动不受水面高度变化的影响,沿着石阶在水边漫步的同时,只需弯下身子,就可接触到水,与水的亲近程度非常密切。
3)重视人的全息性。人的全息性反映在两个方面:a.不同的年龄段。居住区环境要为儿童提供一个认知自然的环境和景观;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娱乐和健身的场所;为老人提供一个身心放松和精神回归的家园。同时,居住区环境要为不同兴趣的人群提供丰富的景观、生态环境和生活、娱乐方式。b.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环境和景观。由于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在工业时代,有一种内在向往自然的需求。
4)注重人际关系的水景设计。中国人很重视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大多通过场所的合理布局才能体现出来。在人口稠密的居住区中,邻里关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水景正是可以通过“水”这一特殊的媒体,起到沟通邻里关系的作用,因为人天生的趋水性,使得水可以较容易地成为人们联系的纽带,由于水的存在,人们更加乐于外出,乐于在水边游戏、休憩。
2.2 师法自然,丰富水景内容
滨河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河道景观结构,加强景观功能,提高环境质量,促进滨河景观的持续发展。
3 具体水景设计中的空间类型
3.1 点状空间的水景设计
点状空间一般可布置在居住区的楼间绿地,以水池为中心,形成一种向心的、内聚的空间特性。水景形式可采用涌泉、小型喷泉或者结合小型的雕塑作水景。整个水景的气氛不可过于喧闹,水面周围一般配以常绿的耐修剪的绿篱,修剪整齐以与人工水池相配,不采用落叶植物以免污染水面。
3.2 线状空间的水景设计
线状空间的水景形式一般采用自然河体、人工溪涧(见图1)。利用水体的联系作用,各种不同要素都可以依水而建,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由于线状空间的水面可起到系点的作用,从而使得各种不同的要素可以统一在水面的基底之上。线状水面可根据不同空间采取多种分隔手段,小的水面可采用水陆相互萦回的方法,造成引人入胜和无穷无尽的幻觉。相对集中的小块水面,则可以形成多个小局部的中心,使得空间丰富并富于变化。在线状空间的水景设计中,可灵活运用汀步。由于线状空间的水深有不同的变化,可根据水深的不同种植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群落可以以莲、睡莲、菱角等一些水生植物为主。挺水植物群落通常可由芦苇、香蒲、水葱、荸荠等水生植物组成。溪涧沿岸应尽可能地种植当地的野生花卉,构成不同的色彩群落,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3.3 面状空间的水景设计
面状空间的水景可布置在中心绿地或外围公共绿地。按“大空间宜分,小空间宜聚”的原则,大的水面可用岛屿、桥堤、建筑、垂柳等不同构成要素进行空间的分隔,利用透视线的变化,来加强水面的宽阔和深远,形成一派壮丽的水面(见图2)。根据水面体量大小,水边建筑可采用单体的亭、榭、桥,也可采用组合的亭桥、廊桥等。桥可有汀步、梁桥、拱桥、平桥、曲桥、折桥、浮桥和吊桥等多种形式。这些桥在长堤游览线上起着点景休息作用,在远观上打破横堤水平线构图,有对比造景、分割水面层次的作用。在水面部分栽植水生植物的情况比较普遍,其配置一定要与水面大小比例、周围景观的视野相协调,尤其不要妨碍倒影产生的效果。
4 住区水景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强化生态环境理念,注重整体布局首先要注意住区水景在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中的位置与所处地域及周围生态环境相融合。对居住区中原有的水土资源要加以保护和利用。对原有天然河道、洼地等要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并尽量保护和改善原有动植物生态环境。利用原有地形合理安排供、排水及净化循环系统。对水的应用,不论是作为主景或配景,均应把握好水景的形式与尺度,布置时应考虑与建筑群落布局的协调及对居住环境的作用。临水住宅应控制滨水岸线的过度开发,注重岸线原始风貌的延续;住区中等水景宜有聚有分、动静结合、自然曲折,避免单调、呆板;小尺度的水景较亲切怡人,适合于要求安静且不大的空间。总之,应通过合理的布局,使水景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外部空间。
2)满足“以人为本”的功能性需求,重视公众的参与性及安全性除满足传统的观赏价值外,还必须满足前述现代人类所需的其他功能以及利用其对小气候的调节功能而予以针对性地选择水景形式。对不同人群要区别对待所以应提倡“用景”与“看景”并重。应将水景与绿化相结合,组织公共开放空间,以增强公众的参与性,同时必须注意保障亲水者的安全。无论从水深、岸坡设计,还是临水防护及警示设施等都应给予认真考虑。这些都能增进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搞好社区建设,而且也可视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3)增强水景的个性以及与整体景观的统一性水景营造最忌形式化的摹仿,而要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利用水的诸多特性,以及水景构成手法,创造独具匠心和始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景观。
4)注意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增加水景时代特色,增强维护治理手段随着环境保护的加强,今后,天然的造景材料会逐步减少,而各类新型建筑材料及声、光、电等新技术、新产品却层出不穷,运用得当,有利于增加水景时代特色。
5 结语
水景使住宅建筑与居住环境提高层次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其营建应坚持一些共通的原则,但逐渐增多的水景设计和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与污染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水景生态设计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扬杰,谢鲲.景园水体艺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3]柳骅,夏宜平.水生植物造景[J].中国园林,2003(3):59-62.
[4]陈能场,郑煜基.生态住宅小区的水环境生态规划——以东莞“森林.湖”小区为例[J].生态环境,2004,13(4):532-534.
[5]王军伟,田颖.试论生态建筑[J].山西建筑,2006,32(13):19.
居住区水景的设计 篇2
(1)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小区水景运用,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应结合环境主题、自然条件以及市场定位酌情而定,而不可人云亦云,一味模仿。并应设计、核定好日后的运营、维护、保洁、净化以及投入成本等问题,以免带来后患,弄巧成拙。这方面已有前车之鉴。弄不好便会使水体成为小区新的污染源和蚊蝇的滋生地。
(2)尺度相宜,和谐统一
水景运用应该注意与小区空间环境的相应尺度,并非越大越好,并应协调与植被用地的关系,不应与植被争地。水体面积一般不宜超过植被面积,应以植被为主。
此外,水体形态、大小尺度应与小区建筑、交通组织,彼此协调统一,构成对景关系。
(3)视点规划,增强美感
水景设计应注意其观赏视点的设置和安排,处理好与建筑、植被、山石、路径、场所等空间关系,全面兼顾不同视角、方位的视觉轴线的景观效果,以及构图的平衡、匀称,空间层次的丰富与和谐等,
同时,还应充分运用水中倒影的构景作用,以扩大景观空间和灵动之感,使景观空间因“水”而“活”。
除此,还应避免水体的一览无遗,空旷单调,可利用人工半岛、人工小岛、水生植物以及小桥、廊桥等为隔断,来丰富水面的空间层次,增加景深,形成似透非透、半遮半掩的景观效果,并以此延伸人的视觉空间,产生以小见大的空间感受。
(4)体现自然,注重生态
水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同样也具有生态价值。水体可增加环境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减少夏天的热辐射,调节环境湿度和温度,应通过水景设计来增强环境之生态效应。
同时,水景应尽量体现自然本色,以仿自然的水体形态为主,形成飞流叠瀑、迂回溪流、时起时伏、时隐时现的自然景观之效,以增添山林野趣,给人以真切的自然感受,使久居都市的人们也能有份回归自然的体验。
(5)注意安全,防患未然
居住区水景功能浅析 篇3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住宅区配套景观的建设档次也得到不断升级。在此大环境下,多数开发商为顺应市场需求,越来越重视居住区景观的品质提升与意境打造,景观形式逐渐趋向于多样化、艺术性。其中,“水景”作为居住区景观营造中最为生动的手段之一,倍受设计师和使用者的青睐,成为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那么居住区水景到底有哪些具体功能呢?本文中作者将进行简单剖析。希望能给园林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规划布局中的功能
1.1组织空间
对水景主题优势非常突出的社区而言,水景的布局在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中所起到的统领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建筑可以根据水系的情况灵活布局,或沿水岸线自由布局,或在开阔水域进行围合布局,或半岛亲水式布置,或岛屿式环水布置。整个水系的形状与流向引导着建筑的格局。
1.2拓展空间
拓展空间,水景在规模较大的面状空间有一定的控制和空间拓展作用。首先,水虚无的形态弱化空间界限,延展空间范围,有助于空间的拓展。其次,水中的倒影,不仅给水面带来波光粼粼的动感,使水面产生虚空间,形成开阔、深远之意境。
1.3丰富层次
水景具有丰富的视觉层次。具有多样的形态和超强的可塑性,可以灵活组合成各种点、线、面式的景观点,通过不同的拼合方式形成丰富的三维立体空间;并结合建筑、植物等对景观空间进行有效地组织、分割,营造点景、对景、背景的艺术表达效果,并因此获得丰富的景深层次。
1.4引导空间
尺度较小的的水面或点式水景,在环境中主要起点景作用,通过特定的区域布置形成全局景观的视觉焦点,从而达到视线引导的作用,由于其体量较小其景观布局原则与艺术营造手法与大水面有着显著的不同,其更容易灵活布置,宜时宜地设置可参与性更强的水景空间。
2 使用功能
水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基本载体,居住区水景营造的最基本出发点就是满足社区居民的休闲娱乐需要。至少也是为休闲娱乐提供宜人的背景空间而营造。譬如:喷泉广场、休闲泳池等就是最常见的可参与性水景,既是景观又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而像临湖休闲广场、湖心亭、临水木栈道等景观都是以较为开阔的水面为基本环境背景而营造的。像常见水景中的垂钓、划船,赏荷、观鱼及儿童嬉水池等都可以带来无穷的乐趣,体现水景最基本的使用功能。
3生态功能
居住区内体量相对较大的水面会形成一定的局部小气候,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水景可以增加周围空气湿度、调节温度等,净化空气、增加负氧离子浓度、降低噪音等。
4 风水调适
人类所有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世界各国的古文明发源地大多也是沿着大型水系布局,譬如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是主要的中华文明摇篮。伴随着水景成为人们生活集聚空间的重要组成,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山主富贵,水主财”。因此水成为我国古典风水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因素。我国传统风水理论认为水能“载气纳气”,“山不能无水,无水则气散,无水则地不养万物”。《地理认识须知》日“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止,有水以界之”。在我国古典造园手法中处处体现着对水的可以营造。故宫所在地域本沒有大的水系,为了追求“依山傍水”的风水布局在宫城南边挖土成河也就是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护城河。在故宫北面挖池碓山,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北海与景山。
在现代的房地产开发中为了迎合购房者的喜好,开发商一般都要求在景观设计时考虑水景的风水化布局。在实际的售价中也体现着亲水、临水户型的明显价格优势。
“风水”的含义,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自然界的风和水的逻辑关系。气的流动形成风,风的运动上升形成云,云遇冷形成水珠,水珠自由散落形成雨。这就是最朴素的风水理论起源。但在我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体系中,“风”和“水”与中国古文化中的自然观、环境观、宇宙观息息相关。晋代《葬经》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辞海》中关于风水的解释为:“风水,又称堪舆,旧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认为住宅(阳宅)与坟场(阴宅)周围的风、阳光、空气、水流等的态势好坏,能给住者或葬者一家带来祸患与幸福。现在研究证明古代的风水学理论虽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学术体系,但是其存在着一定的科学性。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也就是现在大家俗称的“环境心理学”。其主要内涵就是指周边环境诸因素对人造成心理影响的过程。
居住区水景的风水化改造也是本着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展开的。“水能性淡为吾友”,水景能慰籍人们日益躁动不安的心灵,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平和安静的环境可使人体温下降、脉搏平稳,尤其对于消除城市人在高社会压力下造成的心里抑郁,有着非常明显的缓解作用,使人心态平和紧张的心情得以平复,产生舒畅的心理感受。开阔的水面能令人产生“舒适、冷静、沉稳”的心理作用。故临水户型会让看感觉比较舒畅、恬静。而动感喷泉、跌水瀑布的灵动性容易让人产生“活泼、热烈、激情奔放”的心理影响,故应该放在入口区或重点展示区从而达到增加热情氛围的作用。
5其他功能
5.1蓄水,浇灌及防灾功能
居住区水景的设计 篇4
水是生命的源泉,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从古至今, 人类的文明的起源和社会发展, 城市的建立, 经济的增长, 均是从河流开始向外辐射, 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中的建筑越来越密集, 逐渐形成混凝土森林, 汽车越来越多, 废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更加渴望亲近自然、追求健康生活方式, 对所居住的环境景观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不仅仅要求满足简单的居住功能, 比如生活区四季常绿, 三季有花, 更对整个居住区的内外环境景观提出高层次、多方位的功能要求。人们希望走出房门即可拥有小桥流水, 假山亭台;而水作为园林中的重要载体, 它的灵性, 它的柔美, 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 更在改善城市局部小气候, 增加空气负离子、除尘, 降噪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而居住区中设置的水景获得了人们的关注与喜爱, 同时也成为构成居住区环境景观“亮点”的重要元素。随着各地房地产业的兴起, 各种以水景为题的楼盘项目层出不穷, 衡阳市也不列外, 笔者有幸参与了好几个大型楼盘的规划, 设计, 施工跟进, 如衡阳市湘水明珠小区、北城明珠小区、世纪新城小区、华瑞园、御江帝景、都市村庄等一些地产项目, 它们无一例外, 均是以水景作为园林特色。水景不仅供观赏外, 同时起到了改善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比如水景形式不合理, 建设及养护成本过高, 运行不良等方面的问题, 笔者就衡阳园林水景中的问题加以分析, 且提出部分改进意见, 以供同行参考。
2 居住区中水景的类型
现代居住区常见水景, 从外形上来区分, 有自然式和规则式两种;从形成上来分, 则有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之分;而从形态上来分, 又有静态水体和动态水体之分。
2.1 静态水体的设计
水景设计中的静态水大多为池塘和湖泊, 造型多为不规则式, 主要通过自然蜿蜒的岸线来围合水体, 在边界多点缀自然山石、木桩等天然材料来建造驳岸边, 或直接以草坡入水, 周边搭配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通过水体的镜面效果, 映射周边景物的倒景, 赋予静水以特殊的景观, 有时水体中也会点缀大型喷泉设计, 做到静中有动。如衡阳市湘水明珠小区、北城明珠, 都市村庄、世纪新城等小区, 区内有天然水体, 利用地块内天然的水体加以改造, 形成双湖一湾为心的格局, 以地下水作为主要的水源, 可节约不少成本。
2.2 动态水体的设计
园林水景中的动态水体, 强调的是“动”, 如居住区中的小溪流和喷泉、瀑布及跌水等形式的动态水。其中溪水蜿蜓曲折.时隐时现, 时宽时窄, 占用的空间且小, 小溪两侧还栽植有绿化花木、又置有自然山石等, 与其它景观设施一起, 共同营造出多姿多彩、细腻生动的自然空间, 从而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感需求。如衡阳市香江水岸新城、珠江棕榈园、华瑞园、御江帝景、湘水明珠等居住小区。喷泉也常应用于居住区园林水景设计中, 特别是以意大利, 法国等欧式园林风格的园林中, 喷泉是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 因喷泉在居住区不仅可单独成景, 也可与其他园林小品配置成景观。同时, 喷泉具有灵活多变, 可采用不同形状的喷头, 表现出观赏性极佳的立体而动态的喷射效果;喷泉还可采用背景音乐或主题音乐, 给人们带来欢悦的声音和丰富的听觉享受。喷泉所形成晶莹剔透的水花;夜晚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 可以表现出梦幻般的效果。垂直形态的水体, 如造型有多种类型的澡布和跌水瀑布, 其中常见的澡布有直落式、盈落式、散落式、喷射式等, 再与配山石、植物配置, 可构成极特的景观, 雄伟壮观, 类似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而居住区的小型瀑布与水池、小溪相连, 也令人感受到亲切、自然, 独具韵味。要获得瀑布佳音, 也可通过调整水流和水面的高度, 改变一下瀑布下方石头的摆放角度来获得。
3 水景设计及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3.1 水景形式不合理
3.1.1业主不考虑实际情况, 片面追求大面积的水景, 追求开敞、壮观的气势。3.1.2部分水景驳岸设计平直, 呆板、僵硬, 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严重脱节, 自然式置石随意摆放, 岸边岩石大部分裸露, 没有布置植物进行柔化, 没有达到设计目的。3.1.3风格混搭, 欧式园林风格的居住区水景在用材, 布置方法带有明显示中式的处理手法, 显得不伦不类, 笔者曾经见过一个设计图纸, 在欧式风格的规则小水池中散置中式水景中常见的大块景石。3.1.4水池放空后, 水池中水管及景观灯具裸露在外, 严重影响景观效果。
3.2 水景投资建设不系统
3.2.1设计时, 业主不考虑实际情况, 一味追求大而壮观的水景效果, 要求设计大面积的水面, 设计及施工时投入大, 在投资成本一定的情况下, 只能减少其它景观方面的投入。3.2.2对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不够充分, 比如缺水地区设置大型的水景, 在水源补给等方面成本增加。3.2.3对项目用地内的场地情况研究不够深入, 场地标高处理不太合理, 园治中讲, 高处可筑亭台, 低处可挖池沼, 但设计中有时考虑不太到位, 往往适得其反。
3.3 水景运营不良
3.3.1后期运营维护成本高, 很多水景在建成后, 只在节假日才适当开放 , 平时基本关闭, 利用价值不高。3.3.2由于水资源越少越紧张, 各地缺水现象严重, 如果水面过大, 水分的蒸发也随之加大, 对水资源是一种巨大浪费。3.3.3后期养护跟不上, 有些项目人工溪水量不足, 慢慢形成死水, 成为蚊虫, 病菌的滋生之处, 水质变绿, 变黑, 气味难闻。
4 完善水景设计的建议
4.1完善水景形式设计
4.1.1运用中国园林中对水景的诸多造景手法,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重点位置重点打造。比如居住区原始地貌中本身拥有天然湖泊、池塘, 河流等天然水面, 可以对现有天然水景加以改造, 局部位置可以根据设计进行扩大, 做到阔者辽阔, 狭者萦绕, 通过塑造半岛、滩涂, 湖中小岛等景观丰富水面层次, 使水面形状蜿蜒曲折, 做到师法自然,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比如在入口以及中心景观区考虑布置水景等等。4.1.2水景设计时可考虑布置景亭、廊架、景桥, 亲水木栈道, 水中汀步, 绕湖游路, 喷水雕塑, 人工及自然式跌水等诸多景观元素, 水边布置多层次, 多组团植物, 多设置一些的休闲、活动空间。比如在水边设计景亭的, 本身就可以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 同时又可以给人们提供了供人们休憩、交流的空间场所;景桥的设置, 既分隔了空间, 增加水面层次, 又可以丰富游览路线, 创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 同时桥梁本身就是园林中的一道景观;水中汀步, 水边木平台, 曲折的木栈道, 入水台阶等可以满足人们赏水、 (转下页) 嬉水的需要;喷水雕塑, 跌水等可以增加水的灵动, 比如诗文中形容的清泉石上流, 让人通过聆听水的声音, 使身心得到放松, 心灵得到净化。4.1.3注重园林驳岸的处理手法, 应该尽量少有采用生硬的混凝土驳岸, 多采用自然式坡岸, 可以采用水坡入水, 自然岩石护坡, 点缀水生植物等多种形式对水边进行处理, 特别是采用景石的时候, 应注意景石的合理搭配, 或立或卧, 成簇成群布置, 置石应埋入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以上, 并布置多层次的, 成组团水生植物对其进行柔化处理, 让人感觉置石本身就应该出现在此位置, 当然这样做有不小的难度, 对景观设计及施工人员的水平有很高的要求。4.1.4水景设计要充分考虑人的可参与性, 人类对水本身就有一种喜悦性, 看到水就希望去触摸水, 这更多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居住区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园林水景中也可设计戏水池、沙滩、亲水平台、水雾等活泼、自然的水景元素, 创造出既自然, 又生动, 且丰富的室外景观。4.1.5水景中如果布置有给水管, 灯具等, 应尽量对其隐蔽处理, 比如水底灯可以采用暗埋式灯具, 给水管也可以尽量埋入水池结构内部, 或设计中就考虑设置管沟, 上面采用活动盖板遮挡, 这样可以方便今后的维修养护。
4.2 合理进行水景投资建设
4.2.1设计时应该做好投资成本, 设计目的, 景观效果, 运营成本等多方面、多环节的论证分析, 不要一味追求大而壮观的形式主义, 可以在主入口位置, 中心景观区等人流集散位置, 设置适当规模, 形式的水景。从一开始就对成本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4.2.2如果项目所在地水文源丰富, 可能适当加大水体面积, 充分利用当地水文条件, 否则应减小水体面积和数量, 重点位置设置水景, 可以利用中水作为水景用水, 不得直接利用自来水作为水源补充。比如东莞海逸豪庭项目, 地块内就存在天然湖体, 因此设计时只在重要位置点缀适当水体, 而不用另行设计大面积的水面, 有效的降低投资。4.2.3如果要涉及大量的开挖土方, 尽量通过挖湖堆山, 地形塑造, 做到地块内的土方平衡, 减少土方外运, 降低工程造价。
4.3 确保水景良性运行
4.3.1加大后期养护力度, 可以设置生态净化区, 放养观赏鱼类等, 水边的植物多勤修剪, 以免拥塞水道, 种植水生植物比如狐尾藻等, 能有效净化、修复受污染的园林水体, 这不仅投资少, 而且运行成本也低, 且易管理、景观效果佳等优点;同时, 为这保证植物景观次影响水体岸边其它景物倒影的观赏, 一般水生植物的面积不宜大于水面的三分之一, 比如根系发达的睡莲, 荷花等宜采用种植盆进行栽植。4.3.2有条件的项目可以采用膨润土防水垫等柔性材料作池底, 上面再回填300厚左右的掺砂的土壤, 利于水中植物的生长, 而不是单纯的采用混凝土结构, 这样既可以降低造价又可以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生态环保。
5 结论
居住区中的水体设计, 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 且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如要设计大型的水景, 前期及后期在资金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 需周密计划, 慎重考虑。作者经过多年工作体会, 综合比较所经历的一些案例, 认为衡阳市有些居住区水景设计, 尚存在水景形式设计不太完美, 水景投资建设不够系统, 水景运营有待完善。在居住区中的园林水体设计中, 要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重点位置重点打造, 完善水景形式设计;合理进行水景投资建设;加大后期养护力度, 确保水景良性运行。创造既自然、生动、环保且丰富的室外景观。
参考文献
[1]吴为廉.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6.
[2]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3]赵金盘, 王美娟, 尹红等.水景在园林景观中的合理运用[J].现代园艺, 2011 (3) .
居住区水景的设计 篇5
城市广场水景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要素,其需要许许多多的因素共同构成,例如生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精神、物质因素。由此可见,对城市广场水景的研究其实可以看成是对水景与人之间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研究。笔者在研究了众多城市广场水景后,总结出了城市广场水景的几个特点:首先是广场水景的位置特点,必须位于城市广场中,其次是水景的形成特点,包括人工的和自然的,最后是水景的功能特点,城市水景往往能够反映出其所在城市的文化、精神、物质等需求。
城市广场水景观装饰设计的组成要素
1.水景雕塑
在城市的风景中,不乏水景雕塑,其广泛存在于交通路线或者是交通接口处,它属于景观雕塑种类之一。同时也是是景观中的视觉中心,在景观序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景景观具有怎样的效果取决于其结构中的雕塑和水景的组成效果。而一个失败的水景雕塑,不但不能对整个水景景观有所帮助,反而会将整个良好的景观特点给破坏掉。目前的水景设计研究中,还缺乏针对水景构成的雕塑和水景之间的研究。
从典籍和历史遗存中,可以追溯出水景设计与雕塑很久之前的历史。但是目前的资料无法得到而雕塑与水景结合最早的时间和案例。但是对于我国的秦始皇构建的兰池宫,其组成也包括了水景和雕塑,因此如果要追溯水景和雕塑关系的最早,那么秦始皇时期可以视为最早的雏形。除此之外历史上的许多有名建筑中都可以随处可见水景与雕塑的组合,如我国的圆明园、西方国家的水景景观等都是水景与雕塑关系的案例。
水景雕塑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水景雕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只有在设计时考虑到协调,才能使其发挥在环境中的点睛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考虑雕塑与周围元素(水景、绿化等)的材质、色彩和尺度的对比,调整好广场水景雕塑与广场空间界面的比例,把握雕塑的大小尺度,使得人们在广场的不同位置都可以获得较好的空间视线。雕塑的装饰艺术价值不仅反映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内在的含义和展示真实的美。同时丰富雕塑造型,使得人们在不同的观赏视角能欣赏到不同的雕塑表现形态。当一个美好的寓意、一种强烈的情感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它就能为人们所感受和理解,让人们从单一的外在形式的审美上升为精神境界的欣赏。雕塑的艺术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认同而更进一步得到肯定。如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的开元广场以李世民、李隆基、武则天、玄奘等一代帝王、历史人物、英雄故事为主题的大唐群英谱雕塑以九组雕塑群与现代化的水景系统、灯光系统、立体交通系统完美结合,多维再现盛唐风范。
水景雕塑具有悠远的历史,如果仔细观察和研究水景雕塑中水景与雕塑的组合形式,可以将两者的关系分为三种主要的情形:
(1)雕塑为主,水景为辅
在这种情形下,水景具有的作用不是特别大,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其作为辅助形式的水景中,水景本身的特点被雕塑的造型等盖掉了,并但是正如油画中衬托静物的衬布一样,水景的特点将雕塑的造型有力地衬托了出来。此外,如果分析的角度是内容,水景的辅助对于雕塑来讲都是一次又一次的突出。而两者这种组合方式犹如绿叶配红花,把雕塑比作红花,以此为中心,把水景作为绿叶,起到衬托的作用,能够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一般的游客在观赏水景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到水景在此水景景观中的衬托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水景在此景观中的独特作用。
(2)以水为主体,雕塑作为水流载体或修饰出水口饰物
与上面表现手法相反的是,此种表现情形之下,雕塑成为了水的衬托,如果之前水景作为雕塑的衬托那样,作为辅助性质的雕塑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它对水景的效果有着点睛和升华的作用。从古至今有许多这样表现形式的水景景观,在这种形式中,雕塑一般是作为主体的水景的陪衬。如果说要找经典的案例,则我国的圆明园里面的十二生肖布置是典型的以水景为主,雕塑为辅。海晏堂前的水池是由堂前的石头鱼喷出的水与十二生肖的水流组成的。并且这种喷水的十二生肖会轮流在每一个时辰中进行喷水,而在正午十二点所有的十二生肖都会喷水出来,因此可以看出圆明园的这种设计的经典是名不虚传的。
(3)水景与雕塑互为因借,相得益彰
这种情况之下,水景和雕塑没有主次之分,两者相互融合,间断性地成主成次,人们在观赏的时间不同会产生对景观不同的感受水景,可以观赏水景,亦可以观赏雕塑,在观赏水景的时候,雕塑的形状等被忽略掉,在观赏雕塑的时候,水景的特点等也被无意中忽略掉。
2. 水景环境装饰小品
在技术不发达之前,人们一般在进行水景装饰的时候会用到的材料,包括植物,栈道,石头等,随着设计技术的提升,除了之前的装饰元素之外,还增加了灯光、喷嘴以及光纤等。
(1)山石。我国的园林设计中,必然是有山有水的,将植物、山石以及水等元素组成一幅虽是人工的产品,但无人工的痕迹的自然美景。在进行水体景观材料的选择时,山石的选择不能太大,应该选择较小的山石,这样可以制造出一种自然变换的情景,让人不会觉得具有太大的人工痕迹。
(2)动植物。水是生命之源,它为周围的野生动植物提供必要的食物养分以及生存场所。在不同地域环境中有不同种类的动植物,主要包括水生动物、挺水植物(如芦苇、荷花等)、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莼菜等)、水面浮生植物(如金银莲、睡莲等)等等。水景由于存在这些水生植物和动物而显得生气勃勃,此外,他们对于美化环境,提高保护动植物的力度以及净化水源等必不可少。
(3)水上设施。包括游乐设施和水上跨越设施两种。跨越设施包括交通、分隔空间、组景等需要而设计的栈道(步道)、索道、桥梁等,如颐和园十七孔桥、西湖断桥等等;此外,游乐设施还包含了游船和木筏等,这些对于景观的衬托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对景观起到辅助的作用,这些设施既具有实际的作用,供游客休憩,又能够起到对景观丰富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他们打破了堤岸平面连续的构图,对水面景观的分割有着重要的作用。
⑷小品建筑。一般的小品建筑中必不可少雕塑以及建筑物,其中雕塑主要给游客欣赏用,而建筑物主要给游客休息用,同时游客可以在建筑物中对周围的景观进行欣赏。建筑物如湖心亭、茶水室等。
⑸造景材料和设备。包括柱体、灯筒、喷嘴、音乐、以及灯管其他必要的设施等。
水景装饰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
1.水景装饰艺术设计与文化意象的构建
水景装饰艺术的多样性包含了物质、精神和行为三个方面,在水景装饰艺术设计中,如何提取、保护与继承地域遗产文化景观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更要研究、发展和展望地域文化的将来,充分把握地域特点,以便用来指导当地景观艺术设计,提升地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使得当地公众的文化素质与生活品质得到提高。
2.地域文化为导向的水景装饰艺术设计的塑造
对于以地域文化为主导思想的水景装饰艺术设计,并不仅仅营造出的是个人的环境空间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唤醒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从而促进了不同社会层面的相互理解和交融,凝聚人们对社会的文化认同,使得社会上孤立的个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种"景观共同体"思想的出现,文化认同的逐渐成形, 焕发当地民众的集体记忆,正是在水景装饰艺术中融合了地域文化的结果。
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理论上介绍城市广场水景与水景中的装饰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与内容。人们一直以来都比较喜欢水景,那是因为水的独特属性,它们是自然资源中重要的一块,并且富有很大的灵动性,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也是人类文明起源的关键,对水的景观布置也充分体现出一种人文的色彩。通过对水景装饰概念的探讨,将水与各种景色装饰放在一起进行组合,形成一幅动人的景象,这种景象同时也是符合我们人类观赏需求,符合我们对美的追求。 在众多的广场景观中,水体景观虽然只是其中一种要素,但是它同广场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它们各自变换,却又相互影响、制约,水体景观除了作为一种空间物质存在以外,还能反映不同时代的城市文化变迁,同时肩负着维护城市形象的强大使命。
寒地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探讨 篇6
通过水景的不同分类以及水景观的构筑层次理清居住环境水景观的范畴以及研究方法, 并结合现代居住区水景观实例, 归纳出居住环境水景观的设计原则及理念, 在水景设计方面采取水景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审美层面对居住区水景观设计层层剖析, 从而形成对水景观设计全面详细的研究, 达到对居住环境水景观设计的全面认识。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问题越来越受到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 寒地城市的水景设计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其中气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居住的环境景观目标已不仅仅体现在功能性, 更应该结合景观所在的地域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设计。
一、寒地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现状
寒地城市的水景设计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低温、水管理与维护、资金是其中四个主要因素。
首先, 低温将导致冰冻胀破坏。冰冻胀破坏是指当水变为冰后, 其体积将会膨胀, 于是水将会对其载体及所附着之处, 比如池壁及池壁周围材料产生破坏作用。对池壁的压力将其胀坏, 加上池周围材料进水, 水在材料内部冻胀, 使材料破坏。
其次, 水管理也是制约当前寒地水景设计的另一要素。由于居住区内的水体大多为封闭水域, 因此具有易污染、水体自净能力低等缺点, 如果对水面管理不好, 很容易导致水体受到污染,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致使水中藻类大量繁殖, 水体变黑变臭, 严重时将影响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再次, 水景顺利过冬所需要的维护费用相当于其他三个季度总和的40%-50%, 而这部分费用除了开发商自己承担少量以外, 大部分都要分摊到业主的物业费里面。各地在这些方面存在不同的背景, 在应用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但以自然条件而言, 我国北方城市是很不适合大量建设水景的。
此外, 我国寒地大部分城市缺水, 而水景由于蒸发、更换等每年又消耗大量水资源, 浪费了资金, 导致许多水景大部分时期缺水、少水, 甚至无水, 场地中仅剩下僵硬的水池, 因此要同时顾及寒地的现实情况, 避免由于对许多影响因素分析不够, 缺乏对寒地城市用水的深入研究, 水景设计后既浪费资金, 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出现冬季大部分时间内水景关闭, 浪费场地和视觉污染等状况。冬季水景是个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问题。有水与没水之间的差别除了景观不同外, 还是维护成本的问题。不可否认, 如果在冬季看到灵动的水景, 那绝对是一种不同凡响的景观。
二、寒地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手法
对于我国北方城市长春来说, 水具有温热地区所不具有的独特形态, 在冬季受气候的影响体现为固态的冰和雪。寒地城市的水景依据四季不同的形态所具有的千变万化的特征给寒地城市的景观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效果和独特的心理感受。
1、以静态水景为主的设计形式
代表项目之一长春万科上东区, 小区中间为园区的主要景观带, 结合造型活泼、新颖、别致的公建配以景观设计, 使景观和建筑浑然一体, 形成良好生动的城市街区形象。中心区域的小面积水景观主要以浅水池为主, 面积较小且安装有喷头、通过水下照明布置和池底铺装, 体现了将硬质铺装与软质景观相结合的整体设计理念。除此之外还加以木栈道的形式区分水体与草坪, 无论哪种铺装形式结合景观照明均有上佳的景观效果, 夜晚尤其突出。以长春为代表的北方寒地城市, 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是寒冷季节, 冬天水放干后, 铺上卵石, 结合岸边的主栈道, 别有一番冬天的景致, 避免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
代表项目之二长春南郡·水云天, 该居住区水景设计是目前长春市内最大的社区标志性景观广场。整个广场采用坡路式设计,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 穿梭在喷泉水景、特色墙、特色盆景、珍稀树种及名贵花卉围绕而成的空间中, 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加拿大S&D园的此次设计亦为南郡·水云天“量身定制”, 力求与自然和谐共生, 达到了不仅实用, 更有艺术特质。把北欧式的建筑风格与人工的景观结合, 同时采用了借景的手法, 与近在咫尺的南湖景观相呼应, 达到建筑、景观和自然的一种完美结合。
2、动态水景的设计形式
代表项目之三长春中海水岸馨都, 该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主要以动态水景为主, 同时外露的喷头可用带有寒地特色的造型装饰起来, 以减少喷嘴的外露面积;或采用旱喷泉, 将喷头埋于地下, 结合装饰样式, 定点开放以节约用水。在寒地城市水景的设计中, 瀑布体积宜小, 只作为点缀的小景。比如该居住区中采用防水、防冻材料制作的花箱小瀑布, 不但可以盛水, 而且也可以栽培植物, 同时规模小, 比较适合用于寒冷地区。因此, 我们在此看到了花箱层层叠放, 运用具有相应扬程的潜水泵所创作出的迷人瀑布效果。
3、水要素结合其它景观要素的组合设计形式
代表项目之四长春怡众名城, 该居住区水景设计区别于其它居住区在于其尽可能为居住区居民提供亲水环境, 在设计不结冰期的水景时, 还充分考虑了结冰期的枯水景观。当冬天过于寒冷, 居住区将会排空里面的水, 形成“枯山水”。寒地城市的大部分地区既寒冷又干旱, 冬季往往色彩单调, 所有的植物都基本上失去了鲜活的绿色, 因此景观设计在不同季节的视觉效果是一定要考虑周全的。比如冬季的色彩虽然单调, 但石材与其它非植物素材的造型却不会变化。设计时应在总体构思上宜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考虑, 适当减少利用植物类造景的比例, 代之以在四季不变的山石类造型、枯山水、金属或石材雕塑置景等, 使之在没有自然色彩的冬季也保持着另一番美感。冬季水禁止使用时作为静态雕塑, 其它季节则作为动雕塑。
4、水景的固态形式———冰雪雕塑
代表项目之五长春南湖冰雪游园周边居住区, 南湖公园的冰雪狂欢游园会主要分为冰上游园区和陆地游园区, 总占地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其中, 园区内的展品将以雪雕为主, 冰雕为辅。雪雕作品分为吉祥动物类、童话传说类和民俗宗教类。以水的三态形式固态为主体的冰雕和雪雕可以在冬季引入居住区中, 使之成为冬季水景观的亮点, 不仅可以改善冬季小区整体环境, 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 在公共环境当中才能欣赏到的作品在居住环境中也可以感受到, 使冰雪艺术更广泛的被人们感知和接受。
三、寒地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原则及要求
通过对以上寒地城市的水景设计全面详细的研究, 结合寒地城市水景设计的制约因素, 寒地城市的水景设计应采用以下三点原则。
1、灵活使用
人们对于亲水性的表现以及对水景的参与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在设计时应注意水景运用要符合人对自然的追求, 而设计的可参与性也是使用者的兴趣之一。社会性活动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人群能够适宜地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适宜的空间层次的构筑[1]。所以除了水体本身的特性之外, 还要考虑观赏者的亲水特性。在居住环境的景观中心区可以采取音乐喷泉和水幕激光等, 水幕激光主要是指大型半圆或矩形的喷水幕墙, 结合激光发生器或电影播放器材可在水幕上作激光表演或播放水幕电影, 这种娱乐活动调动了不同年龄的人参与到亲水环境之中。
2、人性化设计
现代居住小区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人性化氛围的塑造, 品质优良的居住环境, 不仅应该具有供人欣赏的优美的形式, 在人性化上也应盖有一定的内涵, 考虑居民的视觉、听觉及心理上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互动。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 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由于设计考虑的主体是环境的使用者, 而非设计者或决策者的喜好, 因此, 设计时要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 达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2]。比如在寒地城市的水景设计中应缩短人和水体的距离, 在安全的条件下尽可能让人融入水景之中。保证老人和孩子的安全使用和交通的便利, 比如有的水景区, 在未作任何防护设施的人行道边, 突然出现近一米深的垂直水沟, 其设计就很不人性, 人为地设置了陷阱。
3、形式美感与特色
居住环境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时, 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采用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将环境与水体很好的结合, 例如水景的空间形态设计, 运用水体的曲线处理, 围合与收放, 设计尺度与过渡空间等。与自然环境和周围环境要协调。例如, 一个呆板的大坑与一个胡乱装点的水池都是不美的。避免千篇一律、毫无特点和个性的设计。以“旱园水作”的方法增强景观效果。将自然要素作为一种符号浓缩提取:比如通过采用高高低低的弧形墙象征海浪;通过铺地色彩图案、材料变化暗示水的意念。运用与水有关的小品产生联想, 采用与水有关的小品如井、锚、旱桥、水闸让人一看就联想到水。也可以运用与水有关的形状, 比如取其形, 采用水形、水字或模拟水声。毕竟寒地城市的水资源有限, 各种水景的设计应慎重采用, 我们运用水的意象设计, 引发人们对水的联想, 产生精神意义上的水体设计, 或者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 融水的形、色、声于一体及水、电、气、光于一身, 形成虚幻飘渺的独特的水景艺术形式和新颖的喷泉文化。
四、结语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持久发展的领域。水景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水体本身的可塑性极强, 如果能结合寒地特色, 可产生丰富多彩的水景形式。好的水景设计可以增加寒地城市景观的生机, 有益于寒地城市人们的身心健康并满足寒地人们的视觉艺术需求。所以如何运用大自然赋予寒地人们的水资源是寒地水景设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居住区水景的设计 篇7
从园林的发展史来看, 一开始便注重理水,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魂所在。古人在数千年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理水经验。例如:将自然水体引入园林之中, 融合为完善的循环系统;“一池三山”的传统理水模式以及“曲水流觞”的风雅佳话;师法自然的自然山水模式与空间构造手法等都是理水艺术中的瑰宝。这在崇尚自然人居环境的今天, 对居住区水体景观的设计及营造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遵从“源于自然, 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 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受到了当时诗歌、绘画及社会人文风气的影响。为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理想效果, 景点常利用真山、真水, 以及自然生长的植物, 加之灵活处理的布局, 将独具匠心的意境融入自然之美当中。
2.1 先秦时期
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周文王所造的“灵台、灵沼、灵囿”。 囿即为游玩休憩的园子, 囿中的沼为人工挖掘的池塘, 池水在为植被灌溉提供水源外, 还能饲养用来赏玩的鱼类, 而挖沼产生的土方则用以修筑为台, 这种挖池筑台的修建方式在后世得以广泛的运用。
2.2 秦汉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出现在秦朝。此时, 始皇帝一统天下, 大量的离宫别苑开始被兴建。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 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然毫无结果, 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秦始皇修建“兰池宫”时为追求仙境, 就在园林中建造一池湖水, 湖中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此“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对后世的皇家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在秦代一处旧苑址上扩建的上林苑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园林, 此园纵横300里, 苑中的昆明池更是烟波浩渺, 其在具备浏览渔猎的功能之外, 据传还具有模拟天象的神奇之处。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皇家园林的主要功能转为满足游园及赏乐的需求。这个时期, 私家园林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隐逸思想使得造园者将自己的情思寄托于山水之间, 并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文人雅士借以传酒酬诗的活动——“曲水流觞”, 亦演化为一种水景模式, 被引入皇家园林之中。该时期园林用水依旧沿袭“一池三山”的模式, 例如:位于邺城的华林园, 就将漳水与宫城的御沟相连, 构建出完整的水系。
2.4 隋唐时期
时至隋唐时期, 园林的发展进入了全盛阶段, 除了以传统的方式采集地下水外, 也经常将外部沟渠中的活水引入园中。园林中的水体往往磅礴浩大, 除供游园赏乐外, 亦连通了城市的水脉, 与城市的供水系统融为一体。同时, 水景的形式也越发丰富——既有安静的池塘、深幽的水潭, 亦有欢快的溪涧、热闹的飞瀑。如以大兴苑为基础修建的禁苑之中, 就把灞水引入园中, 凿鱼藻池、筑鱼藻宫, 皇族常常在此观看竞渡抑或赏鱼嬉水。而唐朝年间更是开公共园林之先河, 长安城东南方位的曲江池就在平时开放给当地居民游乐, 而每逢会试放榜之时更是形成了宴游曲江的盛景。
2.5 宋明清时期
到了宋明清时期, 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 意境的营造以及道法自然的造园理念已逐渐形成。宋代皇家园林的理水代表首推宋徽宗所筑的良岳。良岳的水东奔西流, 入池入涧, 入溪入谷, 构成了一个形态各异 (河、溪、涧、瀑、潭、湖、池、沼等) 的完整水系, 为宋代园林水景之集大成者。当时的私家园林亦出现多种多样的动态水景。时值明清时节, 园林的建造技艺己高度成熟, 园林理水方法向多元化发展。江南水乡的私家园林水源丰富, 结合山石创造各种各样的水态与水景。而皇家园林亦是包容了江南明媚、秀丽的水乡情境, 在原来浑厚、质朴、大气的山水风姿里揉入了几分婉约。
3 水景在城市居住区中的功能与作用
3.1 水景对现代居住区景观空间构成的意义
居住区空间主要是通过道路、绿化带以及建筑的墙体等手段来进行限定与划分。尽管这样的方式较易实现空间的理性管理与秩序感的营造, 但却难免显得有些沉闷与单调。那么, 在空间中合理的组织和运用可塑性强且具备趣味性的水体, 就能够有效的活跃气氛, 避免空间的单调感;同时, 相较于墙体及绿化带, 水体能为自然的丰富空间的层次感且不会影响视觉的连续性, 即:水只区划空间, 而不影响视野。
3.2 水景在现代居住区中的视觉与心理作用
以水为主题的景观, 往往具有特殊的美感, 其在景观功能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古人有云:“水能淡性为吾友”, 水的宁静能慰藉人们浮躁的心灵, 水的灵动又能激发人的热情。静态的水景能够在无声无息之间平复内心的躁动, 如“心灵鸡汤”一般带来满足与安顿感;动态的水景则能够激活人的情趣, 唤醒内心深处的渴望, 使人精神振奋。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 在邻水的环境中, 人的体温会有所下降, 脉搏会趋于平稳, 从而对放松精神, 释放压力有明显的帮助。
3.3 水景在现代居住区中的生态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 自然界中水的存在会带来盎然的生机。在局部环境里, 水体还能调节环境温度、改善区域小气候。水分的蒸发在降低了附近气温的同时, 还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此外, 无论是平静的水平还是由动态水景产生的细小水珠都能够吸附空气中的尘埃, 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并延长了负氧离子存在的时间, 使之通过神经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起到镇静、催眠及降血压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 水体的存在, 为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是现代的住宅区微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3.4 水景在居住区中的社会、经济价值
自古以来, 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休闲娱乐活动都是围绕着水展开, 如:垂钓、划船、观鱼、嬉水等。水及水景所具备的无形的引力能将人们吸引到一起, 使其周边形成一个既能释放压力、愉悦心情, 又便于社交的公共空间。从而促进居民们相互间的交流, 增进了解, 有利于小区的和谐安宁。
景观、生态优势, 使水景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开发中体现出了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上海临黄浦江一带的住宅能否看见江面的滨江住宅至少差别3000元/m2;香港维多利亚海湾旁的海景住宅与同地段普通住宅相差近l倍价格;东京的东京湾、悉尼的黄金海岸、纽约的哈德逊等水岸住宅, 售价都要高于同质量楼盘至少10%以上, 甚至达到50%。
4 中国古典园林传统理水方式的现代应用
4.1 空间的营造:师法自然, 因地制宜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里, 对自然界的崇尚一直是一条中华民族亘古未变的信仰。无论孔孟的儒学, 还是老庄的道家, 都大力提倡“天人合一”的处事哲学。“师法自然”不单单被视为是一种方式或者方法, 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种境界, 从中衍生出“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营造理念, 并为诸多现代城市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及构筑所遵从。
有的居住区将大型的湖面作为整个小区设计和建设的中心, 而供居民居住和使用的建筑皆临水而建, 错落有致的布置各式水景。深圳的波托菲诺·纯水岸就是沿水岸线布置住宅, 使住户能够将湖区风景一览无余, 被奉为经典。
也有的居住区根据实际地形、地势, 巧妙的通过线性的水景延伸出别致的空间序列, 如:以一条小溪为主体水景贯穿整个小区, 所有的建筑皆依溪而建、伴溪而修, 从而形成别有情趣的线性空间序列, 杭州春江花月就是其中的精品。
4.2 意境的营造:画意诗情, 悦目赏心
所谓意境, 即通过模拟一些特有的情境, 唤醒记忆、激发联想, 达到以小见大、触景生情的效果, 使游者感受到特定的氛围。意境虽然没有自然界中的山水、植被那么真切, 但它依旧是客观实在的投影, 他能够勾勒出存在于主、客观之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不少居住区利用水景与建筑的有机融合, 赋予充分的民族地域特征。深圳万科第5园就是近年来较为优秀的设计案例。园内, 无论是流水、小桥、青砖铺就的道路还是碧绿的水草、疏密有致的青竹, 都体现着中国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住宅的建筑设计风格透着徽派建筑元素的气息, 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漏窗也出现在细节之处。进入园中, 让人如同置身于温婉的江南水乡, 成功的意境营造让现代住宅与古典元素完美的融合, 在适合现代人居住的建筑中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风情。
摘要:指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构思手法, 其如诗如画的水环境, 让世人叹为观止。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入手, 通过分析水景在城市居住区的功能及作用, 结合创作实践, 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方式给予现代居住区水景设计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居住区水景,理水方式,意境营造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2]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俞孔坚, 李迪华, 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 2001 (6) :3~11.
[4]斯蒂芬·R·凯勒特.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居住区水景的设计 篇8
1.1 地域生态水景内涵
地域生态水景主要是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能够充分适应地域气候条件, 发挥景观中水景的最大效能, 使水景内外环境中的要素、信息、能量能够最大程度地循环高效的使用, 它自身也是一个能维持生态平衡、能量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1]。地域差别对景观环境设计影响很关键, 要想发挥理想的水体景观效能, 就必须考虑生态水景的地域性。
1.2 水景植物的分类
根据植物与水体的相对位置, 可以将水景植物分为3大类[2]。第1类, 水生植物, 指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 统称为水生植物。主要有:荷花Nelumbo nucifera、菖蒲Acorus L.等。第2类, 湿生植物, 指生长在过度潮湿地点的植物。主要有:莎草科Cyperace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第3类, 滨水植物, 指能临水种植的, 耐潮湿或在浅水中都能生长的植物。主要有:三角枫Ace buergerianum、垂柳Salix babylonica等。
1.3 水景植物的景观功能
水景植物可以丰富水体周围的环境, 活化环境、模糊景观空间的界限, 突出景观主体, 给人造成连绵不断的空间印象。再次, 水景植物可以划分空间的层次, 赋予水景时间和空间的季相感, 配合空间上纵横向断面的叠合及时间差, 构成立体三维空间, 借助水景中其他要素制造景深。另外, 水景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消除水体当中的许多污染物, 起到生态环境的恢复作用[3]。
2 目前居住区水景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 目前昆明多数居住区水景过分追求植物的景观效果而忽视生态净化功能, 长期下来, 水景渐渐干涸或者消失;另外一方面, 设计中对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认识不足, 种类不丰富, 植物配置仍显单调, 植被过渡僵硬, 缺乏自然感, 尤其是在立面设计和季相变化方面尤为突出。
3 生态水景植物造景
3.1 植物选择
植物是生态水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水景植物选择以昆明当地水体中存在的植物为主, 另外, 尽可能地增加生物多样性, 提高生态水景的净化能力[4,5]。从地域生态性、气候环境、净水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 筛选出昆明居住区生态水景推荐使用的植物有以下几类:
3.1.1滨水植物 (35种) 。黄连木、池杉、水松、水杉、垂柳、清香木、朴树、小叶榕、海棠、羊蹄甲、滇合欢、鸡爪槭、三角枫、枫杨、滇润楠、叶子花、迎春、芭蕉、黄槐、鱼尾葵、棕竹、火棘、云南含笑、刺葵、八角金盘、南天竹、冬青、天门冬、吉祥草、满天星、蜘蛛兰、肾蕨、凤尾蕨、三叶草、常春藤。
3.1.2 湿生植物 (17种) 。
毛茛、驴蹄草、水芹菜、八仙花、马蹄莲、龙胆、红莲子草、象草、金丝草、水麦冬、黑麦草、藨草、龟背竹、美人蕉、野芋、水芋、花叶芋。
3.1.3 挺水植物 (30种) 。
水花生、黄花蔺、石龙芮、千屈菜、丁香蓼、香蒲、花叶香蒲、黑三棱草、蓖齿眼子菜、泽泻、泽苔草、慈菇、灯心草、香菇草、水葱、旱伞草、芦苇、斑茅、鸢尾、燕子花、空心菜、菖蒲、花菖蒲、石菖蒲、雨久花、海寿花、再力花、纸沙草、荸荠、鸭舌草。
3.1.4 浮水植物 (12种) 。浮萍、紫萍、满江红、丽藻、菱、荇菜、荷花、睡莲、亚马逊王莲、芡实、莼菜、萍蓬草。
3.1.5 沉水植物 (11种) 。
水鳖、孤尾藻、菹草、伊乐藻、马来眼子菜、小茨藻、海菜花、波叶海菜花、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
3.2 植物造景
水生植物造景时, 要注意改善水面构图, 适应水体的边界形式, 植物占池面的1/3为好;植物的组合和搭配, 充分考虑水中和驳岸边缘, 兼顾水生植物品种和水景组合的季相搭配[6]。沉水植物要配植在浮叶植物与挺水植物之间的空隙处, 将水生植物通过水面的大小、空间开合程度利用植物不同形态、色彩、隐喻相互搭配、对比,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构成统一的居住区生态小环境。另外, 应注重植物构成形式的稳定性以及体现景观的自然美, 力求模仿、再现自然水景之美。
3.2.1 静态水景植物造景。
静态水景植物配置除了满足一般的种植设计要求外, 还应结合水域景观的空间特点, 强化其作为软质景观的效果。主要采用配置绵延的湿地植物群落带, 结合多品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搭配。另外, 根据水体由深到浅, 依次选择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 岸边选择配置滨水植物, 丰富驳岸景观层次。
3.2.2 动态水景植物造景。
(1) 河流的植物配置:滨水植物采用垂柳、水杉、美人蕉, 水生植物采用野菱、睡莲、荷花, 湿生植物采用菖蒲、旱伞草、芦苇、千屈菜、驴蹄草、萍蓬草, 形成高、中、低3个植物层次, 丰富岸边景观。 (2) 溪涧的植物配置:滨水植物采用三角枫、鸡爪槭、红枫等体型不大的植物, 营造静谧的空间;水生植物采用睡莲等;湿生植物采用水葱、再力花、花叶芦竹、泽泻、旱伞草、鸢尾等。 (3) 喷泉的植物配置:喷泉应配置多样甚至杂乱的多种植物混合, 深绿色或暗色的树作为晶莹水体的背景;另外, 植物配置应突出水源头神秘感, 水源处配置低矮的地被植物为佳。 (4) 瀑布叠水的植物配置:瀑布周围适合配置喜湿植物, 如:苔藓类植物等。小型瀑布周围的植物一般追求简洁的效果, 能很好地烘托瀑布主景;另外, 为了增加景观的层次感, 通常配置高大的树木作为背景, 通过种植乔灌木增加水体背景的高度, 给人一种地势高低起伏的景观视觉体验。
3.2.3水边的植物配置。水边植物种群应丰富多样, 可以丰富植物林冠线, 与建筑的整体轮廓线相协调, 注重植物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层次的运用, 实现乔、灌、草、藤相结合, 增添视觉景观。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 合理配置, 不仅能够提高生态效益, 而且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3.2.4 驳岸的植物配植。
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 自然式驳岸要求布置精细, 与各种水生及岸边植物花草、石块等相结合, 形成精巧雅致的景观。自然式驳岸:营造自然缓坡, 利用沙子、卵石形成漫滩驳岸, 让水缓慢延伸。 (1) 通过植物组成丰富、结构合理、稳定的植物群落带, 从而形成自然驳岸。 (2) 自然式种植, 忌成排、成列规则种植及整形式修剪。 (3) 岸边植根系发达的植物来稳固堤岸。 (4) 与水边、水中的植物群落的协调。 (5) 不同的水位深度选择不同的植物类型及植物品种配置栽种。
4 结论
综上所述, 生态水景植物造景就是将水景与植物的生态存在及生态过程进行协调, 采用时间、空间、植物景观等混合配置形式, 营造水景植物的季节互补。⑴以上筛选出的105种昆明居住区水景植物符合昆明地域生态性的要求, 保留并展示原有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类型, 具有净化和景观双重效果, 能够反映生态和景观同一共存体。⑵水景植物造景应综合利用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种间、个体、群落等因素, 重视物种间的生态景观的合理搭配, 注意控制优势种, 预防生物侵害, 构建动态循环系统, 促进水体生态的平衡, 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潘召南.生态水景观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4-46
[2]何绪钧.居住小区生态水景设计探讨[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3.24 (14) :72
[3]陈跃中, 唐艳红.生态水景——规划设计是关键[J].中国园林, 2011.12 (10) :34-37
[4]边颖.城市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10-19
[5]苏晓毅.居住区景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121-123
【居住区水景的设计】推荐阅读:
居住区景观的水景设计10-28
居住区的场地设计分析01-19
居住区的植物造景设计06-06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08-18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论文10-29
居住区布局设计06-15
居住区公园设计08-03
居住区绿化设计12-15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对策08-28
居住空间的色彩设计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