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布局设计(通用3篇)
居住区布局设计 篇1
摘要:通过对居住区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 探讨了新时期人们对居住区内外空间环境布局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居住区,室外环境,住宅,室内环境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已从最基本的居住需求, 逐步向对感官、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推进。因此, 新时期的住宅区不仅应具有居住的功能, 同时也应是人们进行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纵观我国现有的居住区模式可以看出, 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大多是按照各种不同基本需求层次建立起来的一种传统的分割式的空间模式, 功能分区非常明确, 互不交叉渗透, 通常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等部分。而住宅的朝向、高度、间距、日照、节能等, 需要经过精心设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 应重视居住外环境设计
在以往的传统的设计理念指导下, 居住区的建设大多存在着以下问题:①缺少绿化, 配置混乱;②空间无序, 人车混杂;③设施不足, 无处休闲;④造型单一, 缺少个性;⑤尺度失调, 缺乏亲切;⑥追求形式, 忽视功能。
为了改变这种旧的模式, 我们首先应根据居住区的人口分级控制规模:①居住区:30 000~50 000人;②小区:7 000~15 000人;③组团:1 000~3 000人。然后进一步分析居住区的不同构成:①居住区-居住区小区-居住组团;②居住区-居住区小区-居住生活单元;③居住区-居住生活单元。
为满足各种居住者的需要, 居住外环境空间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舒适性。环境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 各种设施应以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来考虑, 使居住者避免受到眩光以及不利气候的侵害。
(2) 安全性。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日常交通安全系统、防灾防盗系统等方面。居住环境的道路应尽量减少车辆与行人交叉, 做到人车分流, 尤其是无障碍设计应当重点加以考虑。
(3) 识别性。居住环境应有明显的特征, 使居住者能够较容易地辨别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所在环境中的位置和方向, 进而掌握空间环境住宅模式和组织规律。
(4) 领域性。通过人的活动范围, 合理地处理好公共性与半公共性、私密性与半私密性空间, 有意识地设置桌椅、加强绿化, 配置游乐设施, 使居住者感受到这些辅助空间给他们增添了温暖祥和的气氛, 从而增进邻里关系。
(5) 延续性。在居住空间环境中, 延续性是指空间界面的延续, 主要有建筑、道路、铺地、绿化、小品景观等视觉上的穿插和流动, 而比例、尺度、细部、色彩、材料是构图多样性的全方位体现。
(6) 生态性。使居住环境融入自然界, 模拟自然风光, 使建筑群融入自然环境中。应利用山地、水滨等自然条件, 随坡就势、筑台退层、重叠跌落等, 使人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2 适应生活需求, 改进室内设计
当我们具有上述良好的外部空间环境时, 就要从现实中去感受和认识, 这样才能得以提炼、扩展和补充, 才能找到室内空间环境中鲜明的个性要素, 使用室内各要素以人的小尺度和小体量渗透进内环境景观的设施和空间中, 从而创造出一种整体性强、构成有机、连续延伸的视觉体系。这样就可以发掘到室内环境的一些基本特性:
(1) 居住使用性。从使用功能出发, 根据居住生活的性质对住宅内部进行分区。套内功能合理布局应将起居室、餐厅、厨房集合在一起形成公共活动区, 与卧室动静分区明确、使用顺当。房间的面积和尺度要适当, 使住宅套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住宅内部各个房间的布置和相互联系要恰当。客厅是家庭的核心部位, 它的位置应起到组织家庭生活的中心作用, 厅内不应有太多的门和洞口;由于厅内活动人数相对较多, 又是一个家庭的集聚点, 厅内需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视野。厨房位置应靠近入户门口, 以不致影响和干扰其他空间。厨房与餐厅要紧邻, 使菜肴和餐具的送上或撤下方便快捷。卫生间与卧室要相近, 以便于夜间老年人使用。只有具备了合理的室内空间的布局与配置, 才能使居住者的生活更加舒适。
(2) 厨卫整体性。居住者在厨房与卫生间的活动量最大。要达到理想的人体工效, 提高居住功能质量, 就需要将布置在厨房与卫生间内的设备、设施、管线、家具、装饰等进行综合设计和配套设置, 以便获得整体性效果。设备与管线、管线与管线之间, 应采取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方法, 使管线与设备之间靠近, 管线之间符合安全与安装要求, 相互之间要避免交叉重叠。为了使厨卫环境整齐美观, 应设立集中管井与管道间, 管道集中隐蔽, 各竖管之间要具备安装维修空间, 设置检修口;水平管道区可敷设于本层楼面的地砖下, 或结合家用设备和家具进行合理布局, 将管道隐蔽在墙角或其他设备的后面, 达到既美观又便于检修的效果。
(3) 空间可变性。随着居住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住宅的可变性成为一种新的客观需要, 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实现住宅的可变性, 首先应该提供一个大的空间和合理的结构体系来保证, 常采用的有大柱网的框架结构和板柱结构、大开间的剪力墙结构等;其次, 应有可拆装的分隔体和可灵活布置的系统设置, 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可变体系。但结构体系经常受到施工技术与装备的制约, 因此, 设计方案应因地制宜加以选择。在中小城市, 一般宜选用中等开间 (3.6 m、3.9 m、4.2 m、4.5 m) 横墙承重结构, 这种结构不太复杂, 但又可以进行适量的室内再分隔。轻质分隔体目前已有较多的产品, 如石膏复合板、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铝合金隔断、玻璃木隔断、组合家具及装饰隔断等, 既易安装、也易拆卸, 住户也可以自己动手施工。
总之, 只有对室内外环境空间进行更加合理的布局, 使二者相互兼顾、相互渗透、和谐共处、各得其所, 才能适应新时期高品质居住环境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GB 50180—93 (2002) ,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
[2]GB 50096—1999 (2003) , 住宅设计规范[S].
[3]马涛.居住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居住区布局设计 篇2
小区内汽车数量的增多产生了两个问题,一为小区的路网体系如何组系如何组织;另一个就是停车问题,
我国居住区用地大都比较紧张,规划布局紧凑,路网结构和住宅的布置方式以及绿地的设置都将影响居住小区中停车场地位置和停车方式的选择,路网体系和停车问题统一考虑,才能更好的解决停车问题,
如武汉青山绿景园,路网采用人车分流方式,车辆就近停泊,不深入组团内,通过环行车道组织机动车交通,在入口处和环形车道旁设7个架空车库,并沿外环线露天停车;而北京龙泽苑9则突破了相对封闭的社区形态,在社区设置了五个出入口,居民可以选择距家最近的出入口开车回家,不同于人车分流的做法,小区允许住户将车开到距离自家最近的内部地面停车场,尽量缩短住户下车入室的距离,同时通过人行和车行道路的隔离设计,使得社区内人车之间互相交叉的干扰最小。
在具体设计中采用人车分流还是人车混行,是集中设置停车场还是分散设置以及住宅单元的布局方式等等都会对停车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应针对不同的路网体系采用不同的停车方式。
★ 浅谈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思路
★ 居住区调查实习报告
★ 高考规划范文
★ 部门年度规划范文
★ 规划建议书
居住区布局设计 篇3
关键词 日照舒适性;儿童户外活动场地;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63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居住区建设中人性化设计越来越得到关注,不仅仅从户外空间的使用功能还是从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这与现代城市人追求更高层次的功能需求与精神享受相对应,小区化的住宅群以其特有的功能化、园林化的景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调节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压力[1]。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儿童,作为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儿童游戏活动场所和游戏设施是各类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我国现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 B50180-93)中也有详细的规定。但目前,我国居住区环境中的儿童游戏场具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尽管儿童游戏场的面积和器械设施等在指标上能符合国家的设计规范,但实际的使用效率却不高[2]。
2 调研的内容与方法
2.1 调查内容
调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儿童活动场地的面积大小、分布情况的调查;二是从儿童活动空间的使用情况、是否属于积极的活动空间;三是对该儿童活动空间的铺装、器械、植物配置进行调查。
2.2 调查方法
主要有4种:原始资料收集、实地勘察法、观察法以及拍照。
3 对华丽家族古北花园儿童活动场地的分析与调研
古北花园是建成了10 a的新型小区,较20世纪90年代建设小区相比,更注重小区环境也考虑了住区功能;同时,由于建成有一定时间,居民活动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但随着住区景观设计发展居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该住区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儿童活动场地。
华丽家族古北花园的儿童活动场地与建成将近十年的其他住区一样属于“滑梯+塑胶地垫”模式。这种类型的活动空间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前几年的住宅区儿童场地的布置中。有些器械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显得较为陈旧。而古北花园的儿童活动空间处该住区非中心显著的位置,周边没有其他运动设施,也没有成人活动场地或者大面积的活动空间,显得非常冷清[3]。在儿童活动的高峰时间,该场地几乎没有儿童,相反,年龄较大的儿童会相对集中在住区门口的黄金城道步行街成群玩耍。古北花园儿童活动场地见图1。调查详情见表1。
4 基于日照时间段对住区户外活动场地的布局建议
本研究通过数据研究的方式,运用日照分析软件,通过对绿地海珀兰轩整个住区进行日照分析,找出四季中最适宜的活动场地,建议设为儿童活动场地。
基于人的行为研究,儿童在室外的活动时间集中在早上09:00-11:00和15:00-17:00。
使用天正日照分析软件,以绿地海珀兰轩为例对冬至、春分秋分、夏至四个节气的09:00-11:00日照情况和15:00-17:00日照情况进行多点分析,得出受阴影遮擋区域;可以接受到1 h左右的日照的区域;以及2 h内能够全部受到日照的区域。
通过对四个节气在该两个时间段的日照情况进行叠加比对可以得出最舒适的区域。最舒适的区域为夏至日日照时长为零,冬至日日照时长大于1 h的区域。或春秋分日冬至日时长均大于1 h的区域。在叠加后的范围中排除由于规划设定的相关条件限制,如消防登高面,回车场地,消防道路等硬性因素之外,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合理设计场地范围,消除不利因素,优化场地空间[4]。因此,设计时海珀兰轩的儿童活动场地设置在住区北侧光照较为适宜的场地。
5 对住区儿童户外活动场地设计建议
游戏不仅能锻炼和完善儿童的感官,还是孩子们的游戏和学习各种技术,以适应成人生活,模仿成人生活的能力的重要手段。他们在游戏中对感觉、知觉、思维、语言和记忆等功能进行锻炼,通过合作学习,发展基本的运动技能和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和沟通技巧。
合理的场地布局加上符合儿童天性的设计将必然使儿童活动场地的成为住区中的积极空间。全龄段的儿童活动场地成为现在发展的趋势。
5.1 儿童活动场地分区设计建议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学在儿童期行为和心理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零岁内的幼儿,还没有独立活动的能力,在智能上属于识别和标记的阶段。其次,从3~6岁的儿童,有一些独立的活动和思维能力。这个阶段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了解游戏中的环境,丰富的知识,能力建设活动。第三,7~12岁的童年,处于小学阶段,思维能力逐渐增强,有丰富的想象和愿望,创造,活动迅速增加。有冒险精神,集体游戏,模仿等特点,不拘泥于常识的思考和行动。第四,12~15岁的少年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智力,身体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显著降低了游戏的成分而是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复杂的智力游戏所取代。
由于中国12~15周岁儿童处于初中阶段,学业压力增加。因此,居住区儿童游戏环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3~12岁的孩子[5]。因此在海珀兰轩儿童活动场地分区设计中分为三个区块,幼年儿童活动区、童年儿童活动区、混合活动区。服务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中,场地的面积大小也可以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划分。
海珀兰轩的幼儿活动区面积相对较小,设计了摇摇马、沙坑和秋千等小型的设施,为了方便家长对幼儿的照顾,设计了家长看护廊架,内设色彩鲜艳的家长座椅。为了方便儿童活动,还设计了洗手台、直饮水。童年儿童活动偏向冒险、群嬉,场地面积需要增大,海珀兰轩设计了地形和沙坑相结合的活动区,满足儿童攀爬、跳跃、好奇钻洞的天性。在两个场地中间是混合活动区,主要放置了大型组合活动器械,方便年龄稍大的儿童与幼儿的相互分享性的玩耍。在大面积的硬质场地中,穿插设计了绿化起到隔离作用,同时更加增加生气。(见图2)(见图3)
5.2 儿童活动铺装建议
前几年设计的儿童活动场地的铺装均为单调的纯色的塑胶地垫,要不就是两种颜色的均匀分布,单调的点线面的设计。年代久了之后,颜色失去了艳丽感,儿童对此也失去了玩耍的兴趣。华丽家族古北花园的儿童场地色彩就过于暗淡,铺装也就单调的纯色铺装。
海珀兰轩儿童活动场地的铺装与活动场地相结合,甚至与活动场地地形相结合。有呈现出流线型的铺装形式,更自由的色彩搭配。而主题式的铺装,如海底世界、星际漫游、花朵等主题,设计的游戏方式也与活动内容相统一。将更容易得到儿童的吸引。整体铺装呈现出一种与场地、与空间、与活动器械相统一融为一体的形式。这种形式与之前单调的铺装相比,更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力,鲜艳的色彩也增加了兒童对空间的吸引力。(如见图3)
铺装材质可选用现浇塑胶地垫,现浇形式将更容易创造出具有灵动感整体感的铺装。同时,现浇地垫的对于儿童活动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5.3 儿童活动器械建议
“沙坑”既是一个与大地亲密接触的场所,又是一个有助于提高创造意识、体验群体活动的场所;而“滑梯”是一种结合了攀登、滑下两种运动方式的游戏器械,它可以促进幼儿和儿童的全身心发育。因此,这种沙坑加滑梯的简单组合成为了居住区最普遍的儿童活动场地的标配(见图4)。
但是在对儿童活动场地进行全龄化设计之后,更多样化更自由的儿童活动器械与之搭配,将更能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海珀兰轩儿童活动场地利用地形设计攀爬网、蹦床,利用不同坡段设计不同长度的攀岩等将更容易受到童年阶段儿童的喜爱;而细腻的沙坑中放置摇摇马、小秋千、钻洞等设施更适合幼年阶段的儿童。同时,器械之间的组合互动,也会让幼年阶段的儿童与童年的儿童共同玩耍,幼儿的目光追随哥哥姐姐的攀爬跳跃也会去渴望成长与快乐。(见图5)
孩子们喜欢更鲜艳的色彩。游戏功能和安全设施,可以通过使用增强彩色而获得。使用色彩来营造不同的表面和材料之间的对比,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独立行动。因此,幼儿阶段儿童器械的艳丽色彩可以增加儿童对器械活动的向往。年龄稍的大的儿童器械可以增加趣味性,尽可能使用简单大方的色彩。
5.4 与植物设计结合建议
儿童活动区旨在对现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充分利用,与孩子的天性相结合,以自然,生态为主题,为孩子创造一个功能丰富,有趣,有创意的空间组合。
居民都喜欢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下进行户外空间活动,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户外游乐场有更高的要求,在夏季场地设立应完全避免暴露在阳光下,并需要避免冬季的空气,并保证充足的阳光。因此,需要种植常绿乔木和灌木,切断寒风的盛行风方向。夏季在活动设施多的场地,种植落叶乔木可以防止场地过热,也可以让阳光在冬季向地面照射,增加空气温度。
海珀兰轩的儿童活动区与大草坪相结合。这也是释放儿童自由天性的合理布局。在日照合适的场地,儿童活动场地与自然草坪相结合,草坪结合地形同样也能设计出令儿童欢快玩耍的活动场地[4]。草坡结合钻洞,适合幼儿玩耍嬉戏。相对平坦的草坪也能让大人带着儿童一起玩耍、野餐、放风筝。
6 结语
基于第三章对华丽家族古北花园住区的儿童活动场地进行实地调查后,第四章以绿地海珀兰轩住区的儿童活动场地为例,利用软件分析从日照时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全区日照情况对儿童活动场地布局进行建议。第五章对住区儿童活动场地人气不足等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场地设计、铺装、活动器械设施、植物等景观要素方面提出设计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树红.基于人体热舒适的北京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0.
[2]孔维东.城市社区居住舒适度若干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J·皮亚杰 英海尔德合.儿童心理学[M].吴富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79.
[4]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
[5]高松.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于桂芬.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儿童游戏场地开发[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