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说明

2024-06-20

居住区规划说明(通用9篇)

居住区规划说明 篇1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依据

规划区域为杨陵区一小区,设计依据有:

杨陵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发出的设计邀标文件。

杨陵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的“蟠桃居住区地形图”及居住区相关资料; 国家有关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法规、标准、规范等。

二.设计理念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处于天地之间,社会之中,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力,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望,都希望营造一个幽美典雅的环境。因此,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三.总体规划

1.总平面布局:

小区内部由小区路网分隔为五个组团,形成居住区--居住组团的结构,各组团空间的开敞性和通透性方面体现着传统韵味,最大限度与自然亲和。组团间通过步行景观通道串联各个内庭,形成景观轴线和广场空间。组团封闭式管理,大区开放。

2.功能、结构形式

居住区西侧为商业金融用地,东侧为防护绿地,而南北侧均为居住用地。为了合理布置居住区且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要小区西侧沿城市道路布置商业,而将学校、老年人活动中心、医院等公建布置于沿绿地的西侧,力图形成良好的视觉景观。中间设有大面积中心绿地。

3.交通组织

规划地块北侧西侧为为市支路,西侧南侧为城市次干道。区内道道路系统分为小区路、组团路、宅间小路三小区路红线宽14米,组团路宽8米,宅间小路宽3米。为了减少汽车对区内居民的影响,停车场主要设为地下,有指示性标志,组团路为通过式与尽端式相结合。小区路设为经典的“问号”型,为避免过分单一,相应的组团路与宅间小路设计为多种样式,或与小区路相呼应或与之形成对比,尽可能地形成韵率感,增加节奏感。

4.住宅布局

小区内住宅建筑以小区路为分界分为若干个组团,为分满足其日照间距,通风需要并根据地形和总体构图的需要,住宅多为近南北向布置,且采用了北高南低的方式充分节约土地及空间,提高居住区的整体环境和经济效益。建筑布置虽以平行为主,但也结合了多种组合与围合方式,避免住区内空间形式过分单调,形成空间上的整体感并力图营造良好舒适的视觉空间。

5.公建布局

小区的构成形式是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成为其构成的基本元素。照常理应是每个组团都应有比较完整的公建来配套,但这样存在两个矛盾,一是一些居住区级的公建如果单放在一个组团里其它组团的居民使用起来势必不太方便,但每个组团都配置齐全了又不可避免的造成浪费。二是若把公建都均匀地布置在各个组团里,整体布局又显得太散,居住区里没了聚的力量。因此设计中每个组团在配置了满足其必需的公建前提下,小区级的公建集中布置。这样既可让各个组团的居民方便快捷的使用,又可在居住区中形成一种聚心力。公建层数主要为两到三层,局部高出,中央公建以商业和社区服务为主,风格统一,采用较稳重的暖色调,以简洁、热情的方式为居民营造出一个安全、轻松、方便的休闲场所。

6.绿化景观规划

本设计在绿化设计中力图通过绿化带的形式营造出不论身在何处都有绿色相伴的氛围。能绿化的地方尽量设置绿化,位于小区中心的主绿地为各组团的居民提供了休闲、聚会的好地点。力求使每个组团居民在拥有一处相对封闭的绿地基础上还可以享受大面积的完全开放的共享空间。

总的来说,小区内在宏观上注意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在具体设计上追求个性化和多样性。

设计在结合地形及围边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对原有特色的尊重,力图实现健康、愉悦、时尚的主题,构建成为一个现代开放、成熟的人文生态区,成为一个散发着朴实气息的、使人们乐居其中的田园社区。

四.附录: 1.规划用地平衡表 2.经济技术指标表3.建筑物边界退让控制(参考)

1.用地平衡表:

项目

用地面积(公顷)居住建筑用地 6.60 公共建筑用地 2.40 道 路 用 地 1.56 公 共 绿 地

1.44 总 计

12.00

2.经济技术指标:

人均用地面积(平方米/人)14.82 5.39 3.50 3.23 26.9

5占地比例(%)

20 13 12 100

项 目 居 住 户 数 居 住 人 口 总 建 筑 面 积 住 宅 建 筑 面 积 公 建 面 积 住 宅平均 层 数 人 口 毛 密 度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容 积 率 停 车 率 总 建 筑 密 度 绿 地 率

计 量 单 位 户 人 万m2 万m2 万m2 层

人/hm2 万m2/hm2 万m2/hm2 万m2/hm2 % % %

数 值 1272 4552 14.50 12.20 2.30 11.6 369.0 1.01 1.85 1.21 40 24 30

3.建筑物边界退让控制

第 1 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 2 条 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最小后退距离按下表控制。

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最小距离(米)

建筑高度

道路宽度

小于24米

40米以上

30米以上——40米 20米以上——30米 20米及以下4 3 0

24-50米 10 8 6

5大于50米15 15 15

注:高低层组合的建筑后退距离按建筑不同高度分别控制。

第 3 条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会展场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公共设施及包括住宅在内的高层建筑,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并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的场地。

第 4 条 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5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10米(均自道路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

第 5 条 地块与地块之间考虑开设消防通道的可能,两侧需各退后用地边界3米。

第 6 条 地块靠近绿地及广场一侧,在解决市政、交通、消防等问题的前提下可不退让绿化控制线。

第 7 条 建筑物的围墙、基础、台阶、管线、阳台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规划红线。雨棚、阳台、招牌、灯饰等可在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内外挑,但其离室外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米。

第 8 条 具体建筑工程的退让距离除以本规划为基本原则外,需同时满足消防及日照间距等相关规范要求。

居住区规划说明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 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快速城市化推动城市新区和近郊地区的土地开发。在此背景下一批大型居住区悄然出现。大型居住区目前一般指占地面积大于50万m2的居住区规模, 今天的大型居住区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区范畴。大型居住区的出现, 对解决快速发展的城市居民的住房要求起了重大作用, 但从建设实践看, 大型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也是区域性的社会, 经济和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将大型居住区设计成为城市的新亮点, 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增长, 继而带动城市更加合理快速的发展, 就成为建筑师、规划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郑州市“‘新密东城半岛’居住区规划”, 就是针对城市新区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一个典型实例。

1 项目背景

项目地处新密东城区, 距郑州市区约30min车程。与青屏山公园山水相连, 风景优美。西邻3个主题公园, 东接云蒙山水库。规划用地51.3公顷, 地上总建筑面积为90.4万m2 (见图1、2) 。

2 设计理念与实践

2.1 以市场为目标的策划思想注入到规划设计中

大型居住区具有开发实施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投资风险大的劣势, 这决定了大型居住区开发不仅需要空间规划与建筑设计, 还应加强策划。通过对市场的正确把握、预测、明确产品定位;通过对人口细分、行为解析确定目标客户;通过细心选择产品类型、精心规划布局, 使居住区综合效益最大化。通过合理的分期建设, 在一期中设计了所有户型, 使前期的产品经过了市场考验, 可以及时调整后期的产品, 使投资的风险减小 (见图3) 。

本项目前期根据克尔瑞集团、盛励机构对市场的多轮市调及分析, 发现当地购买力不足以消化本项目所有产品, 因此客户定位不能局限于当地人群, 必须考虑外来购买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中高端人群更加关注项目产品的本身和区域未来发展潜力, 而中低端人群更加关注一般生活问题, 购买成本和生活成本。由于项目距离远, 配套缺的劣势无法回避。因而决定将该项目的潜在客户放在中高端。充分考虑中原居民习惯及特性, 利用自然条件打造生态绿化景观。在智能化及节能环保等方面全面提升, 引入高端物业管理模式, 将本项目建设成中原地区稀有的生态坡地综合性高端社区。

2.2 将绿色生态设计理论注入到规划设计中

绿色生态设计理论, 主张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对社区科学布局, 对区内自然资源实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将社区建成湖光山色, 为居住者提供健康、清爽宜人的居住环境, 体现以“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主义追求。

本项目设计范围内现状用地以丘陵地为主, 北侧靠战鼓山。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 尽可能地尊重现状地形地貌, 保持场地山水呼应的风水格局。首先对该设计范围内场地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利用GIS技术对现状地形进行高程分析、坡度分析 (见图4) 。通过科学分析, 现场勘查, 充分利用南北的高差, 顺势就势, 让建筑从坡地里生长出来, 营造北高南低自然起伏与参差错落的视觉美学感 (见图5) 。结合地形, 尽量做到土石方平衡, 解决好场地的排水设计。将绿意由中央绿带, 绿化次轴、绿化公园、组团绿化乃至宅间绿化渗透到居住环境的每个角落, 达到“均好性”与“参与性”的统一, 使人居绿意有机交融、营造生态背景下的良好的人居环境。

2.3 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 (Transit-Oriented-Dovelopment) 模式”注入到规划中

一般城市干道间距是700~120m左右, 再加上次干路和支路形成的路网, 限定了城市的各种用地规模。大型住区使得城市道路不能穿越其中, 对城市交通的通畅和便捷起到阻碍作用, 降低了城市整体的运行效率。所以大型住住区规模化的内部经济性正是以城市的外部不经济为代价。此外, 城郊住区与中心区的大量通勤人流也增加了城市的交通压力。TOD模式的最根本目标是创造出一个社区能够支持的公共交通, 为了能有效地减少汽车出行, 社区必须位于公共交通的步行距离之内, 在本次规划设计中, 将区内的主要干道与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有效衔接, 积极引入城市公共交通。并以公共交通站点的间距尺度划分居住组团。保证每个组团出入口步行尺度内即有公交站点。同时道路细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步行者的使用要求:减小街道的转变半径, 强制汽车减速, 以利于行人安全穿越马路;开发道路景观减少街道的宽度;完善道路上的缓速和分流装置 (见图6) 。

2.4 将“大混居, 小聚居”的“混合居住”模式注入到规划中

所谓“混合居住”, 就是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和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的群体, 以自己实际购买力为前提, 共同居住在不同价位梯度的居住型房地产产品的混合功能区内, 和谐相处, 优势互补, 共同生活生存的一种居住模式。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简·雅名布斯在其代表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 城市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 城市的活力也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就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在快速城市化加速各种矛盾的今天, 更有其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次规划设计中在用地布局上考虑居住、商业、娱乐等功能进行混合布局, 从而创造出多样化的居住生活和富有活力的社区节点。在居住组团规划上形成“大混居, 小聚居”的“混合居住”模式 (见图7) 。这种居住模式的优点在于:高层、花园洋房、公寓、联排别墅等不同类型住宅独立成块, 保持了各群体的相对独立空间, 又在较大区域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公共资源的合理分布, 有效地促进了不同特性居民间的接触和交往, 为打造和谐, 活力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将“复合开发设计理论”注入规划中

地处新区的居住区, 周边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一般较滞后, 居住区的配套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内部自行解决。复合开发设计理论的提出, 是将房地产开发与居住者生活中其他相关产业进行整合的高水平综合规划。本次规划中除了设计类型丰富的住宅产品外, 还规划建造各类商业设施, 休闲设施, 健身设施, 超市等, 成为一个集居住、休闲、健身、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社区, 可实现居住、休闲、购物、运动、上学、交友等多种功能。同时生活配套设施与住宅同步建设, 社区功能不再只是商与住的简单分化和拼凑, 而是成为居住与工作、商务与娱乐的复合互动 (见图8) 。

3 结语

随着国家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城市新区中大中型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因而希望以建筑师的探索和努力, 给城市、社区与生活带来活力和生机, 赋予城市系统以长久的生命力 (见图9) 。

摘要:本文通过郑州市大型居住区“新密东城半岛”工程规划设计案例, 从以市场为目标、绿色生态、公共交通导向、混合居住模式、复合开发等五个方面, 阐述了规划设计理念在具体项目中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大型居住区,设计探索,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田野, 粟德祥, 毕向阳.不同阶层居民混合居住及其可行性分析.住区研究, 2006 (4)

[3]邹兵.“新城市主义”与美国社区设计的新动向.国外城市规划, 2002 (2)

如何制定居住区人防规划 篇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规定:人民防空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贯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依据这一原则,我国需要建设大量人防建筑。对于一个居住区,首先就要制定一个人防建设规划,有相关部门核准人防使用功能以及相应防护级别,由建筑设计师根据建筑平面计算所需的人防面积,经相关人防单位核准进行深入设计施工。下面以北京市某居住区的实际案例进行人防面积的计算演示,(以北京市人防计算规则计算人防面积)。

该居住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规模为117万平方米,建筑为4到16层,分为景宜园,圣华园,雪芳园,福雅园,兆葵园和馥霞园五个居住小区。

第一步,计算小区应建人防面积。

具体计算方法:(1)十层以上(含十层)的建筑,应修建“满堂红”防空地下室,可按其第十层标准面积指标计算;(2)十层(不含十层)以下,基础埋深超过3米(含3米)的建筑,应按其面积(含地下)的3%修建;(3)十层(不含十层)以下,基础埋深不超过3米的建筑,应按其面积(含地下)的2%修建;(4)单建工程(地上建筑投影范围之外的地下建筑)应按其面积的30%修建。如一栋建筑既有高层又有多层,应按上述要求对建筑进行竖向分割后,分类计算应建设人防面积指标。另外,为小区配套建设的中小学、幼儿园、市政站点等可不结合修建防空地下室。如上述项目与其它建筑合并设置,应将其面积指标扣除。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建设人防的总量。经计算,此次规划,本小区应建人防面积99291平方米。

第二步,计算应建人员掩蔽面积。

首先,应计算住宅户数总和(如不好计算,可以用住宅总面积除以90~100平方米即为住宅总户数)。

然后,计算总人口数,即总人口数=住宅户数总和x2.8人/户。

最后,计算人员掩蔽面积,即人员掩蔽面积=总人口数x70%(留城指标)x2平方米/人。本人员掩蔽面积为人防建筑面积。

第三步,计算应建专业队掩蔽面积。

具体由人防部门确定,经验数值为每十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个专业队掩蔽部,面积为1000~1500平方米。

第四步,计算应建人防汽车库面积。

专业队掩蔽部附近宜设置人防汽车库以方便战时使用。

第五步,计算应建人防物资库面积。

即:应建人防物资库面积=小区应建人防面积-应建人员掩蔽面积-应建专业队掩蔽面积-应建人防汽车库面积。

第六步,规划总图。

在人防面积计算完成后就是人防总图的功能分区布置。在规划总图时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住宅地下室最好规划成人员掩蔽和专业队掩蔽部,因为住宅多为小开间剪力墙结构,而剪力墙结构对于抵抗战时爆炸冲击波十分有利。其次,在专业队掩蔽部附近设置人防汽车库。因为专业队掩蔽部与人防汽车库之间应有密闭通道,以方便战时使用。最后,规划人防物资库。规划完以上内容后剩下的面积就是人防物资库面积。规划在地下车库内是最经济的。疏散始终是建筑设计的重点部位,所以关于人防口部的设计就尤其显得重要。

第七步,规划人防出口。

人员掩蔽部、专业队掩蔽部、物资库和人防汽车库的出口均可以共用,但每个出口只可以供两个防护单元共用。特别需要提示的是始终要参看人防部位上层平面图以及出地面平面的设计图,以防止与首层出现冲突,导致口部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出现。

人防汽车库的出口应设置防倒塌棚架。

第八步,制图。

人防规划总平面图中有部分图例以及标注还需特别注意,分为以下几点:

区位示意图:该人防工程在北京的大概位置。

图例:应分别标出人员掩蔽部、专业队掩蔽部、物资库、人防汽车库和人防主要出入口的位置示意。

四角坐标:在图中标注出附有人防建筑的四角坐标。

指标表:除地块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外,还应制作防空地下室明细表,并标注好每部分人防地下室的各项指标、以及使用功能、防护级别等。

图名:标准制式标注图名为xxx小区人防规划总平面图。

在人防送审期间,由于对规范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区域对于人防设置的不同要求,人防经常会出现修改调整,故此應及时与人防审核人员沟通探讨,

人防工程作为目前城市设计的重点规划项目,已经深入至很多领域包括住宅、公建等项目中。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做好北京市的人防工程,既是巩固北京战略地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节约土地、改善人居环境。

居住区景观设计说明书 篇4

宁静、安详、舒适的人居环境是每个人的梦想。然而,随着都市工作生活节奏的加速,这种来自本能的渴望竟然成为了一种奢侈。自由的心境与流光溢彩的都市交错而行,你是否也期待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的天地呢? 我们的盛世嘉园旨在满足人们的需求,建造一个悠然自在的住宅小区。盛世嘉园该项目位于天津市南开区红旗南路与芥园道交界处,总占地面积约50公顷,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一个以自然为主的高档住宅小区。该项目是以世界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加拿大温哥华的环境指标为蓝本,根据天津的地质、气候和人文特征打造的大型绿色生态社区。

二、总体设计规划

绿色——自然生态、阳光健康、和谐统一的环境。人文——以人为本,展示独具天津自然地理特色。科技——简约现代,传统理念与新兴科技的结合。艺术——抽象与具体的结合,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三、设计原则

1、景观的生态原则:

现代园林设计必须讲究生态效益,生态是景观的灵魂,而住宅区的环境设计更应以追求生态位宗旨,还诗人一处空气清新、绿意盎然的自然生态式小区。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区域景观规划,对设计地区的景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盛世嘉园的地形因地制宜建造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

2、景观与空间统一性原则 空间是展现景观的场所,景观是空间的主题和特质,园林景观必须以空间作为展现的舞台,而空间必须赋予景观灵魂。盛世嘉园以水景为景观主轴线,营造生动、宜人的空间序列,通过发挥该地段的景观性质,充分利用地形并改造地形,重新创造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衡关系。

3、景观的艺术性原则

完美的园林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人与自然在生态上的和谐相处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我们巧妙地利用园林要素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进行构图,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园林景观设计同样遵循着绘画艺术和景观设计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4 大原则。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色彩明暗的对比、不同色相的搭配及植物间高低大小的组合,进行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形成富于统一变化的景观构图,以吸引游人,供人们欣赏,从而产生意境之美。

4、景观与功能的结合

在小区的环境设计中,首先必须满足的是人们使用功能的便利化,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创造优美的景观空间。根据住宅区的总体规划,营造生活便利的园林景观,进一步提高环境景观的质量。身在闹市却远离城市的喧嚣,拥有一片心灵的净土。花开草长、流红滴翠,漫步其间,使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芬芳的花草气息和悠然的天籁,而且可以领略到清新隽永的诗情画意,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水景作为贯穿全园的主轴,充分利用并结合其他园林要素,使功能和景观充分地结合。

5、景观与历史文化延续性原则

盛世嘉园切合天津滨海城市的地方特色,而又把握时代脉搏,通过个性化的景观与空间来展现自己独有的特色。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景观中,使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

6、经济性原则

盛世嘉园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都是有限的,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服务费用。

四、设计思想

本设计采用“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总体设计思路。

本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综合考虑现场环境,以自然生态的角度在天津当地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深化整个概念,打造出远离喧嚣都市的独具特色的寂静悠然之感的诗一般的住宅小区。此设计通过蜿蜒的水体、弯曲的道路、造型多变的广场及各种园林小品的塑造,从细节上营造出具有绿意盎然的住宅区,不仅让人们回归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和繁多的草木更让人们感悟人生,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鼓励人们战胜困难,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启迪。

五、总体景观布局说明

空间的多样性设计手法源于现代人们生活活动的多样性。在遵循整体性设计的原则下,进行功能分区,划分出多个小型空间,加强空间的归属感和场所感。广场设计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把不同的景观元素穿插利用到水岸线、院落空间、广场和道路之中。功能区:

采用以水体为主轴的分区手法,将项目总体分为五个功能区:入口景观区、儿童游乐区、休闲活动区、中心湖景区、健身运动区。

1、入口景观区

入口景观区由一个中心广场以及四个小广场组成,周围配置以大量的植物,造型独特。在刚踏入小区门口的时候,映入眼帘的那片绿色的汪洋旨在为住户远离都市的繁忙,回归自然找到家的感觉。

2、儿童游乐区

区内采用太极的建造思想,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谐而自然,更预示着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游乐区的右边是一个鱼型的儿童游泳池,周围设立了小型的休闲场所,供家长们观看照顾孩子们游泳锻炼身体。左边的是一个小型的锻炼儿童健身广场,广场内有秋千、旋转木马、沙坑、迷宫等游乐工具,不仅满足了儿童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更从小开始培养孩子们交朋友的能力。

3、休闲活动区 休闲区采用比较现代的造园手法,体现出生态、经济、休闲的设计原则,与区外景观既不相同适合,又密不可分,是不用年龄层次活动的场所。区内沿着水体设置了一些亭廊花架,可供游人们观赏放松心情。中间由一个中心圆形下沉式大广场构成。里面设置了一些亭荫树池、石条坐凳、休闲社区,既能满足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也能满足青年放松舒缓心情的渴望,还能满足老年人散步健身的需求。

4、中心湖景区

湖景区依水而建,在植物地被的掩映中更显清新。湖景区内设置了浅水嬉戏平台、湖心亭、小岛中心花园以及湖边亲水平台。水面上翠绿的睡莲和那含苞待放的花蕾,加上水中时而轻盈飞过的蝴蝶,构成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人们在花园绿荫下休闲散步,在水边漫步,休闲美观的自然式景观,无不体现出大自然的绿意并且满足了居民间沟通交流的需求。

5、健身运动区

健身运动区设有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运动场所,满足青年和老年运动健身的需要。周围还设有棋牌室,满足爱好下棋的人们的需求。人们在绿树花带的环境中得到健身运动的乐趣,得到身心的愉悦。道路系统规划:

小区道路分三级:

主干道路宽6米,沿着小区建筑布置,自由舒展,连接和贯穿整个小区,是一条供住户行走,人车分流的道路。

次要干道宽3米,主要从主干道分出来,连通各个功能区和多个景观节点。园路是在各个功能区内部的道路,方便住户游览观赏整个功能区。水体:

蜿蜒不断的水体景观丰富多样,考虑生态、人性各个方面,极力营造宜人的水体环境,满足人们亲水的天性,让人最大程度回归自然,感受来自自然的乐趣。本设计采用了圆形音乐喷泉、大型流线型水体、台阶式广场喷泉等方式分割,将静态流水与动态流水完美的结合起来。

六、植物种植设计 植物种植设计采用将乔木、灌木、地被、草本以及藤本植物合理互相搭配,用四季植物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乔木有:白皮松、雪松、白蜡、圆柏、垂柳、栾树、洋槐、合欢、火炬、五角枫、碧桃、悬铃木、白蜡、泡桐等。

灌木:海棠、碧桃、连翘、紫薇、丁香、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金银木、珍珠梅、丰花月季等。

宋庄居住区规划方案 篇5

3、潮白河组团桥梁命名表6-18-3桥梁桥梁名称平家疃拦洪闸桥跨中坝河位于平家疃村西平家疃拦洪闸北桥平家疃拦洪闸南桥平家疃南桥京平高速跨公路桥平家疃村东南平家疃东桥港北西桥跨老河湾位于港北村北港北桥跨引水渠港北东桥郝各庄桥位于郝各庄附近高马庄桥位于高马庄附近小杨各庄桥位于小杨各庄西任庄桥位于任庄附近(二)采词思路恢复使用部分村庄历史的存量地名和历史地名,体现该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同时根据区域土地使用功能规划创意命名,宋庄居住区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宋庄居住区规划方案》。(三)规划名称一览表

1、主干路名称规划表5-17-1南北向主干路西大堤路行宫北街--小神庙街原潮白河大堤改造为公路北寺庄东路潮滨一街--宋庄北二街以位于北寺庄东命名任李路北寺庄段表5-17-2东西向主干路行宫北街以位于康熙行宫遗址北命名小神庙街以村南原有龙王庙命名港北街保留港北村名称潮滨一街以位于潮白河之滨序列化命名

2、次干路名称规划表5-17-3南北向次干路翟里路以位于翟里村命名北寺庄西路以位于北寺庄西命名表5-17-4东西向次干路潮滨三街

居住区规划实习报告 篇6

西南林业大学 居住区规划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 11

居住区规划实习报告

目录

1、实习目的和任务 3

2、实习内容 4 2.1、世纪城小区 4 2.11、小区简介 4 2.12、总体布局 4 2.13、景观绿地 5 2.2、湖畔之梦小区 6 2.21、小区简介 6 2.22、小区规划布局 2.23、道路交通分析 2.24、绿地景观分析 2.3、经典双城小区 9 2.31、小区简介 9 2.32、总体布局分析 2.33、道路交通分析 10 2.34、景观分析 10

3、实习心得 11 / 11

7 7 9 居住区规划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次实习是让学生针对各类实际建成的优秀居住小区进行考察和调研,结合所学的建筑理论和规划原理体验居住小区整体空间效果和建筑实际效果,加深对居住区规划原理的理解和加强对建筑形体以及建筑群的感性认识,并对后期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这次实习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

⑴、了解各种类型小区的居住建筑在城市环境中所构成的特色,注重考察调研建筑与城市、环境、地域文化、文脉等相互关系。

⑵、通过对各类居住小区的调研,分析其居住小区规划理念和建筑设计特色,功能结构合理性以及各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⑶、调研分析各类小区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空间设计、建筑立面构成及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⑷、通过实地考察对小区的生活配套设施、包括附属小品、绿化设施、健身交往信息、交通设施、交流设施等往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以人文本的居住小区设计理念。

实习重点:分析、研究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理论在居住小区设计中的运用;优秀居住小区的风格与环境的关系;优秀居住小区的内部外部空间整体空间环境特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建筑法规在设计中的体现。/ 11

居住区规划实习报告

实习内容:

1、世纪城小区

小区简介:

昆明世纪城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广福路与昆洛路之间,总投资人民币100亿元,总占地3800亩,总建筑面积480万平方米。昆明世纪城共分为26个区,其中,340万平米为住宅、35万平米为shopping mall、25万平米为巨型公园、社区还拥有7.5万平米的六星级酒店、8万平米的商业街、5.5万平米1所九年制学校及4所幼儿园、3.6万平米大型市级医院及部分写字楼,居住户数达23400户,可容纳6.6万人居住。总体布局:

昆明世纪城小区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如意”图形,“如意”的头和脚做成了小区游园,用水流进行联系。在“如意”两端各自有一块水景作为改两端的中心景观区。所以小区中心的景观较为弱化。靠近“如意”的建筑依次按照如意的形态顺势摆放,十分流/ 11

居住区规划实习报告

畅。其他的建筑各次根据地块的方向摆放。小区级道路联系世纪城与城市道路,并把世纪城小区分隔成若干个组团。小区路也是顺着“如意”修建,和建筑平行布置。与建筑相连的宅间小路则布置的相对灵活,并不死板。景观绿地:

世纪城小区的景观绿地主要集中在中心部位的400亩社区公园“如意公园”。以水景作为主要纽带,联系世纪城两端,在水景两边有滨河景观道路,作为小区居民游赏用。在小区中心景观中又根据植物的配置不同、水景的蜿蜒曲折、小跌水、亭台等分为各种不同的景观节点。在各个居住组团中又各有小区游园,分布在各组团的相对中心,而景观规模虽然比中心景观如意公园的小,但景观形式却各有千秋。有水景、喷泉、广场、休憩亭等,景观不重复单调,加上建筑的多样,使得世纪城小区整体上呈现规则式,而在细节上呈现多样性。

但是由于小区缺乏管养,小区内的水景在如今已不在成为很好的景观,大块的草地也没昔日的光彩。所以我认为居住区内如果没有自然活水的来源,要避免大面积的水体景观。因为一旦缺乏管理,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造成居住区内蚊虫的泛滥。/ 11

居住区规划实习报告

2、湖畔之梦小区

湖畔之梦小区简介:

湖畔之梦地处昆明市广福路滇池水景度假区内,小区占地650亩,是云南省第一个开发规模最大的生态居住示范小区。占地面积为43333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76669平方米,总户数2800户,绿 化 率54%。

小区规划布局:

湖畔之梦小区位于广福路,小区入口处设有有欧式雕塑作为入口引导,小区主路口设有三只船帆样的景观。小区内部交通成环,小区主入口道路进行人车分流设计,进入小区后的车辆可直接停放停车场/ 11

居住区规划实习报告

与车库,较方便。小区根据用地特点,通过道路与景观带把不同的建筑分开来。使其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形成较大的室外空间。

建筑的组群的空间布局随地形变化。建筑布局高低错落,中心水体区周边为别墅区,外围为中高层建筑。

生态绿化使小区掩映在绿海之中,在小区内部形成优美、舒适的环境。在小区主入口有少量的便民服务设施。小区西面则为小区公共建筑与商店、会所、汽修等方便居民生活。小区中心为大片水体,水质清澈。

通过自由但有有条理的布局形式将各种建筑,道路,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居住区要素,有机的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交通道路分析:

小区内,交通分为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小区内的道路成环,主要围着中心水体环绕,然后从环外延伸连接各个建筑与景观节点。次入口从商业服务区进入,通过环形道路到达小区各个地方,方便了为小区服务的车辆。小区内没有尽端式道路,避免了交通的不流畅。

步行系统在小区内蜿蜒曲折,通过不同的景观节点与主要道路,为人们出入与休闲娱乐提供方便。绿地景观分析:

小区的主要景观区为中心水体,在水体周边有的形成沙滩、滨水平台等景观节点。小区水体水质清澈,较为难得。体现“生态、科技、环保”的居住理念。该水体面积较大,所以也可调节居住小区小气候的功能。/ 11

居住区规划实习报告

小区在植物配置上运用适地适树原则,植物高低错落有致,观花、观叶、观果等树种齐全,配置方式大多为丛植。用绿色植物形成环型绿化,包围建筑,对建筑进行保护,也对建筑内部形成噪音隔绝,创造良好的舒适的环境。/ 11

居住区规划实习报告

3、经典双城小区

小区简介:

经典双城为梁家河片区城中村重建改造项目,位于昆明市西山区人民西路与海源路交汇口。经典双城绿化率为40%,建筑面积为333330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666660平方米,总户数为600。总体布局分析:

经典双城位于昆明市西山区人民西路与海源路交汇口,小区有三个出入口。内部交通成环,道路采用人车分流设计。道路把该小区分成不同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有机整合,形成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该小区主要居住建筑为超高层建筑,所以小区内景观绿地多,绿地率达到了40%。

小区并没有围合空间,所以小区内私密性较差。居住建筑大多采/ 11

居住区规划实习报告

用和商业配合,也就是建筑下层为商业,上层为居住。建筑的布置根据地形变化,以高大林木入区的思路、以原始生态和谐融合为建筑理念,营造出浓浓的纯朴居住氛围和“登高尽览天下小”的高尚境界。美林小城,园林景观别致而幽雅,密林围绕建筑,建筑风格新颖、美观。

道路交通分析:

小区的主入口设在小区西面人流较少的道路上,并在小区南侧、西侧各设一个次入口,以满足运输车辆进入小区内部的需要,各个组团院落分布于道路两侧,公共建筑建沿小区的道路布置底商,提高商业价值,又能不干扰小区的居住环境。

另有人行道连接到小区内各块绿地,扩大了住户的室外活动空间,而且步行道铺砖精美,构成各种曲线造型,同时增强了环境与建筑的相互融合。景观分析:

小区内有大块的绿化用地,对于较为小型的活动设施分散布置,并使其景观化,规模较大的娱乐项目适于集中建设,在设置景观缓冲带加以隐蔽,对于公共活动空间的景观设计,既保证有适量的硬质场地和美观适用的室外家具,也保留有一定私密感的安静场所。

经典双城小区内的绿化比起湖畔之梦的东方式园林设计方法,采用了孤植,而且整体绿化上没有高低错落,而是一马平川的布置,这种布置方法更能体现超高层建筑的雄伟。但是这种呆板,规则的绿化方式使居民失去的更多休憩、游乐的空间。应该在中心处设立小游园,/ 11

居住区规划实习报告

在坚持住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以构思新颖,布局合理、注重景观与自然相协调的原则,针对居民的休息、观赏、娱乐的需要,为游人塑造轻松愉快的游览空间,使游人达到“赏心悦目”的游览境界。

实习心得:

居住区规划设计初探 篇7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结构,景观规划

居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居住区是一种现代的人居环境,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主要标志。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规划居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工程概况

该居住区位于合肥市包河区长青镇地界,位于东流路以南,金寨路以东。具体范围:东至三河路,西至新仓路,南至馆驿路,北面为东风路。规划用地面积29.74 hm2。现状用地原为合肥市包河区长青镇姚公庙和沿河村的集体用地,基地内部以农田和沟塘为主,十五里河的支流由地块西北穿行至东南,地势有一定的高差。

2 周边环境分析

该居住区拥有优越的地域、环境、人文优势。东面隔三河路直接面对合肥最大的黄山公园和体育公园,再往东为商业街美菱大道,通往合肥市老城区;西面与金寨路相夹区域为规划的大量商业金融用地,再往西则为城市交通主干道金寨路及规划建设中的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南为十五里河沿河绿化景观带,再往南约3 km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面至城市二环东流路,沿金寨路可通往以中国科技大学为核心的文教区块,区域内还拥有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建工学院、市三医院一大批科教文卫单位,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3 规划设计理念

3.1 多级庭院空间

庭院空间历史由来已久,作为一个人性化了的自然空间,它不但是容纳了人们各种生活活动的场所,还是室内外空间与自然环境的链环,而且其空间组织方式可以灵活多变,以适应不同自然环境的需要,因此在此次设计中就将其作为主要的规划理念。

3.2 一种理性的空间层次设计

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由于同一个住区内居住人口过多,居民间从相遇、相识、相知到建立交往圈的可能性随着人群人数的增加而减少。是什么使聚集在一处的房屋聚落成为内部紧密联系的住区,有一种原因很明显,就是住区中的居民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社会交往。规划方案尝试通过景观道路对住区的开发用地进行了再次划分,形成了众多更加符合人的需要、更加舒适也更加方便的小地块、小区域宜人尺度空间;让人们回到习惯那种“私密—半私密—半开放—开放”逐渐过渡的居住空间形态。

3.3 层级结构的弱化

规划设计中将原有住栋—组团—小区—居住区的结构模式弱化,采用类似于网络化的空间功能布局,每一个地块内不设组团,增加了选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4 “均好性”基础上的“独好性”

“均好性”理念强调环境资源的均享,强调“归属领域”的均好和共享,强调居住日照和朝向的均好。让每个住户都能平等地享受资源,获得同等的价值回报。在均好性的同时针对不同区域位置的住户,强化它的独特性,来满足不同住户的要求。

3.5 “按价值区域定位户型”的理念

依据整个小区的基本构架,朝东的、沿主景观带附近的、楼视距大的一定是布置大户型,而朝西的、沿街的、楼视距小的一定是布置小户型,做到各取所需,同时推敲住宅群体的组合形式。通过资源的再调整,化不利为有利,尽可能消除或减少低价位区,达到价位的均等。

3.6 “错视距”的理念

通过“错视距”的设计手法打破人们常见的行列式设计,通过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错置,使其在同样建筑密度的情况下获得超常规的视觉间距。如南北向、东西向对着景观部分。

4 规划结构

方案中主体结构以“一心、两轴、景观放射”为主导,形成一种有别于目前普遍流行的单向直线形排列式结构,达到流线的、可分可合的动态结构,同时又使得五个居住区块在均好性与独好性上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

“一心”:两条城市道路的交汇,形成为居民服务的集休闲、娱乐、商业、餐饮等多种功能复合的活动区,同时结合整体规划及环境,可以有效的聚集人气,避免了地块本身过于内缩带来的缺憾。由于与住区的主要入口同向,因此也形成了具有标志性的地域景观。

“两轴”:以城市干道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延伸为商业轴、文化轴。商业轴:城市人流主要由金寨路往东伸入住区,沿祁门路自西向东布置超市、沿街门面等商业设施。小区主入口设在祁门路上,交通便利。文化轴:住区西北面为安徽建工学院,汇聚文化底蕴,因此中学、小学、幼儿园、会馆等文教设施沿清平路由北向南延伸。使用便利的同时形成人文景观,自然与住宅内部隔离,保持住户的私密性,使得动静分区明确。

“景观放射”:每个区块依据各自地貌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心景观核,而路网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住户的感受,随景观核及建筑的排布,而形成自然机理的走向,使得每一地块拥有自己的形态倾向性,每一栋楼随着流线的曲转形成自己独立的视觉形态,从而使每个区块的住户都拥有不同的景观空间,道路自然的曲向流势、移步换景,赋予住区一种动态、多样性的空间结构,而获得一种无以雷同的空间独好性。

5 景观规划

5.1 景观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已逐渐从“谋生”阶段转入“乐生”的阶段,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亦愈来愈高,对于居住的要求不仅是一个避风避雨的“蜗居”,而是愈来愈关注居住环境的质量。本次规划设计在整体效果的基础上,着意强调住区环境的塑造,实现了各分区的有机结合,又使得园林景观带纵横蜿蜒曲折,恰似一条绿意盎然的绸带,给住区带来了舞动的绿意,在此基础上将集中绿地融合到每一期的规划设计中,达到了“均好性”,根据每期建筑与道路位置的不同,辅之以形态各异的形体,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色。

5.2 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织

打造一条人文与自然景观轴,结合两侧的园林和水体,把自然带入了住区,用人文提升了小区。

住区内溶溶月色,二三好友,酒酣自热,漫步其中,真可谓“犁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或“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此等佳境只应天上有,人间又能几回闻。

景观轴的水面与绿地相互融合,在恰当的空间内布置若干人文雕塑小品,在自然雅趣中体现历史的沉淀……

6 建筑设计

6.1 单体平面

本产品定位于中高档住宅,与整个小区风格与品位相适应,主力户型每户建筑面积在120 m2左右,高档精品户型在150 m2左右,另有部分特色户型,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户需求。

其中多层均为1梯2户,小高层为1梯2户的板式高层,充分考虑到地域需求特性。单元拼接以2个~3个单元为主,最大限度的利用通风和日照。

户型设计上形式多样,全明设计,动静、干湿分区合理,经济实用。

6.2 单体立面

规划的住宅建筑以小高层为主,立面设计紧扣自然、现代的主题,整体为现代典雅风格,立面通过色彩、材料、体量的变化,体现细微丰富的光影变化。住宅单体结合公建及商业建筑立面,形成统一的体系,展现大型生活社区风貌。

7 结语

社会的发展给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设计师对人们的居住模式、居住心理和居住观念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采用更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在小区特色的确定上作出变化,从而创造出一个高品质、高效益的人居空间,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俭.住宅区户外环境指标的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9(2):47-48.

[2]李蕾,刘云.迈向聚合居住——论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J].华中建筑,2005(1):24-25.

试析城市居住区公园规划设计 篇8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公园规划;设计

公园在居住区中,属于公共场所,主要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成为居民区的主要部分。公园虽然属于居民区,但是其在系统上具备独立性,可以单独成为规划设计的对象。目前,随着城市绿化思想的提出,我国在公园规划方面,投入大量设计研究,通过公园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满足生活需要。

一、城市居住区公园规划的相关特点

城市居住区的公园规划,需要体现生态、绿化、观赏等多个特点,体现公园建设的重要性,发挥公园的价值,因此,针对城市居住区公园的规划设计,提出以下相关的特点:

1、体现人性价值

公园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居民的需要,做好人性化的价值体验。公园规划既要体现居民的生活特点,又要起到娱乐、活动等集中化的作用[1]。可以根据居民的年龄结构,在公园规划中适当添加特殊活动场所,例如:设置老年活动中心、青年活动场所,老年活动区域主要以棋类设施、健身器材为主,青年活动区域则以球类场地建设为主,体现公园设计的职能化,达到人性化的建设状态。

2、生态多样化

生态性是公园建设的基本内容,确保公园规划建设的绿色状态,美化城市居民区。公园的生态规划,主要以人工和自然为设计主体,推进两者之间的融合,利用人工为自然生态,提供发展的空间,同时借助自然生态,为人工开发提供环境。模拟人工思维,融入到实际公园建设中,形成整体的生态系统。如此,既可以展示公园规划设计的生态特点,也可以体现规划设计的层次性和多功能性。

3、地域意境独立

结合城市地域优势,创造独特意境,成为公园规划与设计的潮流。在规划公园建设中,重点挖掘城市特色,不论是人文地理方面的优势,还是传统文化上的优势,都可成为建设公园的来源。在地域意境的营造方面,既要体现公园规划的独立性,又要保障其与居住环境的融合性。因此,地域意境的设计展示,更加符合现代公园设计的发展。

二、城市居住区公园的实际规划与设计

城市居住区公园的规划设计,需要遵循设计标准,达到规划要求[2]。例如:公园规划设计需要体现审美标准,通过居民观赏,发挥审美特性,展示审美意境。一般城市居住区的公园,并不局限于居民使用,更多情况下其会发展为城市的代表,反映城市建设的价值,对公园建设进行汇总分析可发现,其在规划设计方面,除需要达到审美标准外,绿化、游览、休闲等都是必须实现的内容。

以珠江南国花园为例,分析居住区公园的实际规划与设计。南国花园属于高层结构,公园建设面积将近占据整体面积的40%,公园的规划设计以热带园景为主。公园坐落于居住区的中心,为周边居民提供方便,公园将绿化带作为分割点,将公园分为四部分,以四季为建设主题,体现规划设计的绿化特性。南国花园居住区的公园设计中,在广场附近添加游泳池,重点围绕游泳池,设计多功能休闲场地,包括健身类、游戏类等空间,符合公园对游览和休闲的要求,公园在整体上的评价效果非常高,促使其成为珠江新区的重点娱乐场所,为扩大公园规划面积,在有限的公园区域内,开辟地下活动场所,解决区域限制的问题,促使居民在感受公园气氛的同时,体验公园多样化的功能。

由此可见:城市居住区的公园,为适应现代化的居住水平,需要着重考虑规划设计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同时还要保障公园的特殊性,利用居住区特有的环境,在规划的基础上,实现合理设计与开发,抓住公园规划的特点,采用合理的布局,体现居住区公园的独特风格[3]。随着居民对公园意识的提升,社会需对公园提供更高的建设要求,居民在公园娱乐的高峰期基本集中在节、假日或者一天之中的早晚时刻,所以,公园规划设计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借助外资途径,如:彩灯、壁画、雕刻、文书等,完善公园建设的细节部分,促使居民在游览、休息时,可以感受公园的文化气息,观赏相关作品的同时,获取民族知识和地域文化,发扬并传承中华文化。

结束语:

公园在居住区中的占据主要地位,不仅可以丰富居民的生活,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我国在公园规划设计方面,提倡和谐与舒适,促进多方特点的有效融合。通过公园建设,为居民提供高水平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丰富居民的娱乐方式,为其提供崭新的生活空间,推进居民健康、美好生活的实质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浩.城市居住区花园空间的规划设计[J].住宅产业.2011(05):78-80.

[2] 唐正茂.居住区公园景观生态化设计初探[J].新西部(下半月).2012(04):26-28.

[3] 梁杰.結合工程实例论居住区公园的规划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1):35-37.

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要求 篇9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009-01-16 20:47:31)转载 标签:

教育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规划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人的需求。

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水平是不同的,因此所要达到目标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在了解了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后,对将来的居住环境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预测和了解。可以分为物质的要求和精神的要求两个方面。我们着重讨论的将是物质方面的,同时也离不开精神的因素。

基本要求:

.所谓的基本要求,就是本质的要求。

课本上的分类:使用、卫生、安全、经济、施工、美观。

课堂上的讲述:舒适、方便、安全、卫生、美观。

舒适与使用的含义较一致,而经济的问题较为复杂,这里不作讨论。

一.舒适

舒适的含义比较广泛,广义地说,也包含了方便、安全、卫生和美观。

我们这里的舒适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居住条件所能达到的要求。相对而言,是狭义的。

以下从内部和外部居住环境来进行分析。

(一)内部居住环境的要求

1.住宅标准:包含面积标准和质量标准两个方面。

面积标准包含两个方面:即平均每户建筑面积和平均每人居住面积。

质量标准包含两个方面:即设备的完善程度和结构造价。.质量标准在广义上也包含住宅的装修。2.住宅类型:

同样面积和设备的标准下,层数越高,标准越低。高层住宅售价高于多层住宅,则是因为成本和房地产因素造成。并不表明高层住宅一定高于多层或低层。

选择什么类型的住宅,同样与经济,社会和生活标准密切相关。如:对于我国人口众多的情况,城市住宅应该以多层住宅为主,特大城市由于用地紧张,可以适当建造高层住宅,而农村地区也应区别对待,用地紧张的地区,也应该将住宅集中起来。3.居室的隔声、隔热、保暖、光照、日照和通风状况(1)隔声-国际上定为30分贝(A)(白天),和25分贝(A)(晚上)。(2)隔热或保暖-在炎热和严寒地区特别重要。(3)光照-指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

(4)日照-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我国1980年规定的日照标准是:冬至日中午前后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一小时。新的居住区规划规范对日照标准也有新的规定。(5)通风-指自然通风。现代规划应更加重视自然环境的利用。4.室内小气候

根据专家研究,居室理想的小气候条件如下:

气温(度)│ 相对湿度 │ 空气流动速度 冬至│18-22 │40-60% │0.07-0.1米/秒 夏至│25-26 │30-50% │0.1-0.25米/秒 5.室内空气量和二氧化碳含量

空气量以50-60立方米/人为佳,最低为25-30立方米/人。二氧化碳含量不得大于0.05-0.1%。

(二)外部居住环境的要求 1.居住密度

2.公共绿地面积的大小

3.各类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和设施标准 4.住户相互视线的干扰程度

5.室外小气候和场地的日照、通风、防风、防晒、等状况 6.室外环境的噪声级

1.居住密度

居住密度可以有居住人口密度、居住建筑密度来表示。

密度问题同时是与社会、文化也存在相关联的问题。人口的积聚,是城市化和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但密度过高,意味着环境质量可能降低。

密度问题主要与土地问题关系密切,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缺乏,应从多方考虑节约土地。

1980年国家建委对多层住宅的密度的规定:

┃层数│居住建筑面积密度(平米/公顷)│ 居住建筑密度% ┃ ┃ 四 │ 10400 │不低于 26 ┃ ┃ 五 │ 11500 │不低于 23 ┃ ┃ 六 │ 12000 │不低于 20 ┃ 2.公共绿地面积的大小

绿化多多益善,但受用地比例的制约。各国在城市规划中,对绿化的要求一般都有明确的规定。1980年我国规定的居住区公共绿地指标为2-4M2/人。而新的居住区规划规范对绿地的要求与此有所不同。3.各类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和设施标准

指生活杂务场地、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场地、成年人和老年人休息场地以及体育运动场地的面积及其附属设施的完善程度。

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定额指标和标准。国外一些国家有具体的要求:如,1969年出版的联合国关于城市绿地规划对居住区绿地定额 ┃ 与住宅的距离(公里)│面积(公顷)│平米/人 ┃ ┃住宅组公园│ 0.3│ 1 │ 4 ┃ ┃ 小区公园 │ 0.8│ 6-10 │ 8 ┃ ┃居住区公园│ 1.6│ 30-60 │ 16 ┃ 4.住户相互视线的干扰程度

指每一家庭住户之间的相互视线干扰,虽可以通过窗帘等解决,但不是良策。良好的视线互不干扰,取决于适当的密度和建筑及组群设计。

5.室外小气候和场地的日照、通风、防风、防晒、等状况 6.室外环境的噪声级

国外一般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我国城市环境控制标准对城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控制要求。一般我国对居住区环境噪声标准建议值如下:

白天:(上午7:00-下午9:00)45-50分贝(A)夜晚:(晚上9:00-凌晨7:00)41-45分贝(A)二.方便

(一).内外交通的便利

(二).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

(三).施工及管理的便利

(四).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便利

.方便意味着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方便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舒适要求的一个重要分支。

.方便的要求,一般而言更注重对人的活动所考虑。

(一)内外交通的便利

.内外交通是相对而言的。对居住区或小区而言,内部交通是区内的交通;外部交通是区外的居住区道路和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对住宅而言,则内部交通是住宅内的廊道和楼梯上的交通等,外部交通则一般是指小区和居住区的道路上的交通。这里,我们更多的是指后者。

.交通的便利首先取决于道路系统的完善,包括住宅内部的道路、小区和居住区的道路、和城市道路。

1.内部交通

主要是解决住宅内的交通,由住宅建筑设计完成。包括住宅的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根据发展的要求,一些城市对六层的多层住宅提出加建电梯,说明多层住宅的垂直交通将会得到改善。

2.外部交通

居住区的外部交通流主要由职工上下班,儿童入托幼,中小学生上学和放学,居民购物,垃圾清扫和运输,邮政和消防,商店的货物运输等组成。

外部交通的关键是职工上下班和居民购物。

外部交通的便捷还取决于城市的交通结构:即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的比例。我国的私人交通多为自行车,成为我国的一大特点。对发达国家,私人交通多为小汽车,因此,居住区的道路系统多考虑人车分离的系统。

从我国的情况看,小汽车一定会走进家庭,但其所占比例有限,且各城市差异较大,应仔细研究。

(二)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

便利程度取决于:

1.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齐全程度。

2.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方式。如早晚服务、日夜服务、上门服务、电话预约、开架购物、特殊服务等。尽管服务方式不由规划部门管理,但与居住环境的质量密切相关。

3.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服务半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用具体的数量表示,但数量不是绝对的。对某一性质和规模的公共设施而言,它的服务半径一般是确定的。服务半径的大小受较多的因素影响。

(三)施工及管理的便利

1.施工组织的便利是理所应该的,但不应迁就施工而将低环境的质量。施工问题这里不作讨论。仅作了解。

2.管理的便利。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现代的城市小区更加注重物业管理。如:每个居住组团相对封闭,便于安全管理;维修管理;环境卫生的管理;代理服务的管理等。

(四)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便利

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的要求,就是考虑无障碍的设计要求。

无障碍的要求体现了社会的人与人是平等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更需要社会的关怀。同时,无障碍的要求不会影响正常人的要求。

无障碍的设施水平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体现了老龄化城市的要求。1.无障碍设计最早由建筑设计提出。国际康复协会批准的建筑物最低无障碍标准为:

(1).入口设置取代台阶的坡道;

(2).门宽在80厘米以上,旋转门需另设残疾人入口。

(3).走廊宽在130。厘米以上。

(4).厕所内设有扶手的座便器,隔断门外开或推拉式,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出入。

(5).电梯入口宽在80厘米以上。

达到以上标准的建筑物可以挂国际公认的“无障碍标志”。

2.除了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建筑和设施外,(如:唐山地震后的残疾人家庭住宅的设计为专门设计。)一般为公共服务的室内室外场所是否都应该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需要。如:现代化的商场和超级市场都设有自动扶梯,但却不能供轮椅使用,而垂直升降电梯一般不对外公众使用,给残疾人和老年人带来不便。

但现在也有很多城市在建设中考虑了无障碍要求。如:

人行道设盲人专用道。(棒敲击地面的声音不同。)

国外在交叉口设声音提示的色灯转换装置,以供盲人过交叉口使用,同时也提醒人们按次序过交叉口。我国则较难实施。

公交车设轮椅提升装置。

交叉口路肩采用坡道连接,供轮椅使用。在有台阶的地方,尽可能设坡道等。

公用电话亭能够为轮椅上的残疾人使用。三.安全

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不仅要保证居民正常情况下的使用合理和安全,还要考虑在发生特殊情况时(如火灾、地震等)的安全。

安全就是保证居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影响安全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实际上,从人类社会发展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安全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这里,我们对安全问题着重讨论防火、防震、防空和交通安全四个方面。

(一)防火

1.起火的原因一般有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两种,自然的有:雷击;人为的原因则更多,易燃危险品的放置不当,烟蒂乱扔,电器短路,小孩玩火等等。

了解了火灾发生的原因,我们知道火灾是可以预防的,因此防火的第一问题是思想重视,第二才是防火的技术问题,第三是灭火救生的问题...。

思想重视和灭火救生的知识,可以通过普及教育解决,国外很多城市开展这样的活动。我国现在也开展很多这方面的工作。

实际上,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非常重视防火的问题,如:马头墙也称封火墙,可以防止火势蔓延;故宫内大殿前设有琉金大缸,其中盛水,目的就是为了防火等。

2.防火的技术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建筑的耐火等级和防火等级,制定了详细的防火规范,建筑设计时需要特别重视,否则,建筑方案将难以通过审核。

建筑防火涉及的方面很多,主要有空间方面的要求和材料方面的要求,及设施方面的要求等。如民用建筑的最小防火间距:

┏━━━━━━┯━━━━━━┯━━━━━┯━━━━━┓ ┃耐火等级 │一、二级 │ 三级 │ 四级 ┃ ┠──────┼──────┼─────┼─────┨

┃一、二级 │ 6米 │ 7米 │ 9米 ┃ ┠──────┼──────┼─────┼─────┨

┃三级 │ 7米 │ 8米 │ 10米 ┃ ┠──────┼──────┼─────┼─────┨ ┃四级 │ 9米 │ 10米 │ 12米 ┃ ┗━━━━━━┷━━━━━━┷━━━━━┷━━━━━┛

一般建筑室内必须设置灭火设施:灭火罐,灭火砂桶等,较高等级的建筑设专用灭火水龙,和自动烟雾报警和自动喷淋灭火等。公共建筑有防火分区设计,避免火势蔓延。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沿街部分长度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应设穿建筑消防通道,其净宽高不小于4×4米。

红线宽度大于60米的城市道路,宜双侧设消防栓。消火栓距建筑墙体应大于50米(?)。居住区(包括城市地区的其它地方)的室外,必须按120米的间距设消火栓,以供灭火使用。(一般消防车所带水管为150米长。)

消火栓距建筑物外墙距离不小于50厘米。

消防车的回车场尺寸不小于15×15米。

消防站距人流集中的建筑物保持50米以上。

一级消防站:6~7辆车,占地3000平方米;

二级消防站:4~5辆车,占地2500平方米;

三级消防站:3辆车,占地2000平方米。

高层建筑宜设环形消防车道,或沿两边设消防车道。

超过3000座的体育馆、超过2000座的会堂、占地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展览馆、博物馆、商场、宜设环形消防通道。

建筑物消防间距:多层与多层不小于6米、多层与高层不小于9米、高层与高层不小于13米。(注意: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没有9米之说。)原文:5.0.2.3 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

(2)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线干扰因素,适当加大间距。

3.火灾带来的损失一般是很大的。因平时的疏忽而造成火灾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除了以上的两个方面以外,还需要城市居民学会自我救护的知识,如:火灾时关闭房门,阻止火势和有害烟气的扩散,以争取救援的时间;平时准备好救生的绳、梯等。附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部分

第8.3.1条

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室外消防给水管网应布置成环状,但在建设初期或室外消防用水量不超过15L/s时,可布置成枝状;

二、环状管网的输水干管及向环状管网输水的输水管均不应少于两条,当其中一条发生故障时,其余的干管应仍能通过消防用水总量;

三、环状管道应用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每段内消火栓的数量不宜超过5个;

四、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的最小直径不应小于100mm。

第8.3.2条

室外消火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室外消火栓应沿道路设置,道路宽度超过60m时,宜在道路两边设置消火栓,并宜靠近十字路口;

二、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和液化石油气罐罐区的消火栓,应设在防火堤外。但距罐壁15m范围内的消火栓,不应计算在该罐可使用的数量内。

消火栓距路边不应超过2m,距房屋外墙不宜小于5m;

三、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应超过120m;

四、室外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m;在市政消火栓保护半径150m以内,如消防用水量不超过15L/s时,可不设室外消火栓;

五、室外消火栓的数量应按室外消防用水量计算决定,每个室外消火栓的用水量应按10~15L/s计算;

六、室外地上式消火栓应有一个直径为150mm或100mm和两个直径为65mm的栓口;

七、室外地下式消火栓应有直径为100mm和65mm的栓口各一个,并有明显的标志。第8.3.3条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设消防水池:

一、当生产、生活用水量达到最大时,市政给水管道、进水管或天然水源不能满足室内外消防用水量;

二、市政给水管道为枝状或只有一条进水管,且消防用水量之和超过25L/s。

第8.3.4条

消防水池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消防水池的容量应满足在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外消防用水总量的要求。

居住区、工厂和丁、戊类仓库的火灾延续时间应按2h计算;甲、乙、丙类物品仓库、可燃气体储罐和煤、焦炭露天堆场的火灾延续时间应按3h计算;易燃、可燃材料露天、半露天堆场(不包括煤、焦炭露天堆场)应按6h计算;甲、乙、丙类液体储罐火灾延续时间应按本规范第8.2.6条的规定确定;液化石油气储罐的火灾延续时间应按本规范第8.2.7条的规定确定;自动喷水灭火延续时间按1h计算;

二、在火灾情况下能保证连续补水时,消防水池的容量可减去火灾延续时间内补充的水量。

消防水池容量如超过1000m³时,应分设成两个;

三、消防水池的补水时间不宜超过48h,但缺水地区或独立的石油库区可延长到96h;

四、供消防车取水的消防水池,保护半径不应大于150m;

五、供消防车取水的消防水池应设取水口,其取水口与建筑物(水泵房除外)的距离不宜小于15m;与甲、乙、丙类液体储罐的距离不宜小于40m;与液化石油气储罐的距离不宜小于60m。若有防止辐射热的保护设施时,可减为40m。

供消防车取水的消防水池应保证消防车的吸水工不超过6m;

六、消防用水与生产、生活用水合并的水池,应有确保消防用水不作他用的技术设施;

七、寒冷地区的消防水池应有防冻设施。

(二)防震

强烈的地震所带来的灾害是巨大的。由于地震的特殊性,我们现在仅能够预报地震,而不能防止(阻止)地震,且预报不能够精确到日,(仅能够到年、月。)这就给防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同样,防震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防止和尽可能的减少地震带来的直接破坏;二是防止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地震为原生灾害。)达到减灾的目的。

1.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震害发生的情况,划分了不同的地震设防地区。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说明,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一般由震区中心的地震强度确定,通常称谓里氏几级等。(此概念需查证专业说明。)

地震烈度--指地震引起的地面破坏程度。一般随离震区中心的距离加大而递减。某一地区的地震烈度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基本烈度、二为设计烈度。

.基本烈度:是以该地区在一百年内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它是设防的依据。设计烈度:是在该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地区内的地质构造特点,地形、水文、土壤等条件的不一致性,所出现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而据此来制定更为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

根据国家要求和一般规定,在地震烈度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须特殊设防;而在9度以上地区则不宜选作城市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2.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震要求,主要由结构和构造的特殊设计和处理预以解决,以保证在地震时不倒塌。一般而言,抗震要求高的建筑物,层数低,外形简单,结构多选择框架、柔性等。

工程设施的抗震要求一般要求更高,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城市设施,对城市的影响至关重要。

3.由于地震的不可抗拒性,减少地震后的次生灾害就显得更为重要。地震的次生灾害可以理解为: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水库决堤)、疾病流行、生命财产和物质财产的进一步扩大等等。

因此,规划建设时不宜将建筑连绵成片,应留有适当的防火间隔; 危险品仓库和有危险品及有害物品的工厂不宜设于居住区较近的地方,更不能设于居民密集的地区;

大型水库不宜设于强震区的上游;

主要道路离建筑物保证有足够的距离,以保证建筑物倒塌时不阻挡道路通行;

建筑密度不宜过高,规划设有较多的绿化场地,以供地震时居民疏散使用。

能够考虑第二水源以供地震时使用;等。关于防震疏散: 震时疏散分为:就地疏散、中程疏散和远程疏散。就地疏散指疏散至附近公园、操场和旷地;中程疏散指疏散至1~2公里半径的空旷地;远程疏散指使用交通工具疏散至外地的过程。城市内抗震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小于15米。

避震场地布局要求:远离火灾爆炸等热源、地热较高、不积水、有或能设临时供水设施、无地质危险、和有或能设临时供电设施。

(三)防空

防空要求是为战争而考虑的。人民热爱和平,决不希望有战争。但战争的发生是不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的。战争的破坏一般是巨大的,是难以预防的,防空也仅仅是为了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但专门的防空设施是昂贵的,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也是一个问题。因此,这里我想强调是平战结合。如: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莫斯科的地铁成为人民很好的防空设施。防空一般每一个城市都有要求。上海市曾规定居住区必须有7%的地下室。简易的地下室一般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如何真正发挥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实际上,城市的地下空间已越来越多地被利用。人防工程设施布局:人员掩蔽所距人员工作生活地点不宜大于200米。人防工程设施避开军事设施。

居住区人防工程面积按成片居住区总建筑面积的2%设置,或按地面建筑总投资的6%左右安排。

一般战时留城人口约占城市总人口的30~40%,按人均1.5平方米面积标准,则可计算城市所需的人防工程面积。防空设施的布局要求:

避开易遭袭击的军事目标;避开易燃易爆单位和设施、一般离开50米;避开有毒液、气体;距工作生活地点不大于200米。

指挥通讯、医疗救护设施的合理布置。

规模较大的居住区的防空地下室项目应尽量配套齐全。

(四)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并不是居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和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即儿童的交通安全是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点。儿童的日常活动不应跨越城市干道。(这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现代城市的汽车交通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现代城市问题的重要方面。汽车带来污染,汽车带来交通事故,汽车改变城市结构,过量的汽车交通使城市在高峰时拥塞,影响城市效率,等等。

平衡安全的城市交通体系,应该是多层次的,包括人行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

汽车在居住区内大量出现和使用,将较大程度地改变我国以往的居住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四.卫生

居住区的卫生要求主要关系到两个方面。一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卫生要求,如:饮用水的卫生和大气环境的卫生要求。二为公共卫生的管理,包括卫生设施的建立,达到现代化的要求。

(一)空气和水质的要求

对污染物的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污染源。城市中有害气体和物质来源于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因此,防治的重点是工厂和汽车。另外,城市居民的生活燃煤也有很大的影响,需逐步改变为燃气。2.水质标准

不同水域和用水有不同的标准。饮用水有饮用水的标准,城市水域有水类标准。我国近年的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河湖水值普遍下降,二类水质已很少。多为四类,甚至五、六类水质。

(二)公共环境卫生

1.取决于公共设施建立的齐全程度和完善程度。如:公共侧所,垃圾箱、桶和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场,街道边的废物箱,等等。

2.取决于公共卫生的管理工作和居民的卫生意识和道德。如:“七不”的宣传和日常清洁工作的开展。五.美观

美观是一个最明显和最复杂的问题。城市规划最早就是美化的代名词,人民最直接的感受是对美观的判定。

美有自己的一般规律。但美更涉及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与美学有关。

显然,我们的美观要求是建立在我国城市居民和设计人员的基础上的对美的认识的要求。它也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也会因人的不同而不同。

对美的研究有很多方面:

.对形式美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从人的认知和心理进行研究,分析形式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而产生的美的要求。

.美学--纯美学的研究是属于哲学的范畴,是对美的规律和更深的哲学意义的研究。

.建筑美学和城市美学--可以说是美学的分支,是应用美学。但有一些美学专家不承认应用美学,学术上可以争鸣。

就城市规划的实践而言,确实存在着不同的审美观点:

古典的美

现代的美

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的交织,也有可能是冲突和协调。如何对待等等。

吴良庸在《城市美学》一书中指出:城市空间美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态健全;人文景观优美和谐;生活方便舒适。

该书对城市美(包括居住环境的美)有以下具体原则:

整体美--真正的艺术,唯有整体才是美的; 生气美--富有生命力;

充实美--功能丰富多样齐全;

地方美--乡土美,风土人情,文化特征;

亲切美--尺度比例合适,有安全感和私密要求;

安定美--平衡的原则。

上一篇:品读青春高中作文下一篇:安靖乡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