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活动区

2024-08-09

居住区活动区(共11篇)

居住区活动区 篇1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 闲暇时间骤减,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职业病的发生。因此, 近些年国人也越来越意识到休闲、锻炼的重要性。但由于工作学习等客观条件的约束, 人们很难时常去郊区甚至自然风景区去感受自然, 放松身心。反观周围环境, 住区活动场地则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最便捷的场地。

1 目前住宅区内活动场地现状

居住区绿地是给人们提供娱乐休憩空间、交往空间和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空间的综合性户外空间。然而, 由于住房商品化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开发商更加注重小区的容积率。另一方面, 在销售实践的基础上, 大多数开发商也已经看到良好的社区环境能更为有效的提升住区的整体价值, 因而打出了高绿地率、奢华的铺装材质, 欧陆风 (欧洲大陆式风格) 等口号。但其实际规划建设中却并没有考虑到住区绿地的生活便利性和实用性, 不能满足居住区生活和休闲的需求。

并且由于目前缺少针对居住区活动场地的整体性研究, 这些场地的设置往往是规划师结合景观对于住区建筑物边角空间的利用, 或是开发商追求卖点的刻意炒作下的产物, 或是交付居民使用后出于需求的不断增建。这使得总体上来看, 居住区活动场地的设置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

例如福州碧水源小区 (见图1) , a处为小区边界空间, 规划了贯穿其中的游步道, 并在其中设置两架廊架, 步道靠近住宅楼的一侧用铁栅栏围隔成小庭院, 其设计本意应该是将小庭院作为每个单元楼的共享绿地 (一楼架空) , 游步道虽狭窄, 但较为幽深, 可以发展为供居民散步的活动场地。但由于小区将道路一侧划为停车场, 直到步道入口处d, 将入口遮挡, 且该场地位置偏僻, 因此许多居民都不愿意到这里进行活动。

另外, 游步道一侧的庭院由于其归属性并不明确, 大多已经荒废, 杂草丛生, 一部分则被种上菜蔬, 景观性丧失。b处滑梯离最近的住宅楼不足3m, 儿童活动对周围住户生活产生影响。c处成人活动场地随意设置在3号楼边角绿地上, 地面杂草丛生, 没有铺装供人踩踏, 基本无人使用。

1.1 活动场地数量少, 过于追求形式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愈加重视, 越来越多的人加强了体育锻炼, 这也使人们对活动场地的需求增加。然而, 开发商为了增加住区“档次”, 过于追求构图美却忽略场地的实用功能, 一味照搬高端休闲设施, 比如游泳池等, 忽视了场地的使用率及后期管理。例如, 某小区虽在小区中心建了游泳池, 却由于费用及后期管理等问题, 泳池常年荒废, 不仅造成场地的浪费, 且如此大的反光性硬质铺装反而增加了这个南方小区夏季的热辐射, 对居民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见图2) 。

1.2 活动场地形式单调, 缺少多样化

活动场地的设计千篇一律, 尤其是器械活动场地。在场地设计上, 大多依据惯例, 儿童活动场地主要是造型卡通的滑梯或加上少数如沙坑、吊杆等儿童娱乐设施;成年人活动场地主要由健身器材组成。例如, 调查中, 某小区的儿童活动设施仅由一组滑梯构成, 不仅设施简单, 且常因得不得良好的维护而破损或毁坏。另外这组滑梯距离最近的住户窗户不足4m, 儿童玩闹产生的噪声对住户生活也产生了影响。而与之相对的是, 目前国外住区已开设了类型丰富的活动器械, 充分考虑到不同使用人群的实际需求, 值得国内借鉴。

1.3 缺少绿化, 植配方式简单

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接近自然的最便捷的方式, 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很难经常前往郊区甚至是自然风景区去感受自然, 因而人们对“绿”的渴望直接由居住区绿地来实现。然而, 从对多个居住区的走访来看, 绿地不“绿”和植物种类少, 配置方式简单是很多住区都有的现象。例如, 福州西河坡下新村, 小区建设较早, 住宅行列式布局, 没有中心绿地, 两栋住宅楼间的宅旁绿地使用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整片场地中, 只有五棵白兰和两侧种植的灰莉及红花檵木。

1.4 人车混杂, 活动场地被侵占

很多建设年代较久的小区在车辆往来和停放上没有考虑太多, 人车混杂的后果是增加了住区的不稳定性, 家长不放心孩子在住区内的活动, 老年人的安全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而汽车的乱停乱放, 侵占绿地和活动场地也导致住区内居民的活动受到限制。如某住区内虽设有地下停车场, 但由于场地过小, 又将楼盘的架空层和小区内道路的一侧划为停车位, 极大的占用了住区的活动空间。

1.5 活动场地干扰住户的正常生活

活动场地的使用过程中常常对周边环境造成干扰。最为突出的就是这几年流行的广场舞活动, 从对这些居住区的走访调查, 发现只要是靠近住区级公园的居住小区大多都被广场舞的巨大噪音所困扰, 公园入口广场是老年人傍晚跳舞的最热门场所, 而广场的开阔使得噪音对周围住户的影响更是严重, 近几年也发生了多起住户和舞者冲突的事件。例如福州某公园的入口广场与多个小区仅一街之隔, 晚上许多老年人喜爱在此跳舞, 巨大的音乐声对周围住户的学习、休息等造成干扰。

2 居住区活动场地设计原则

2.1 相对独立性

居民住区活动可分为静态和动态活动两种。静态活动包括定点观景、交往、休息、下棋等活动, 此类活动虽然发生在室外, 但需要不易受他人干扰的相对安静的区域, 因此, 宜设置成相对独立的空间, 且周围有一定的遮挡物作为依靠, 给人以安全感;动态活动包括使用各类器械、球类运动、散步等, 这类活动虽不像静态活动那样强调空间的领域属性, 但也应考虑到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如对器械活动场地而言, 应将场地内的活动设施合理放置, 使人们在便捷使用各类设施的同时, 彼此间的相互干扰降到最低。

2.2 多功能性

不同的活动场地适宜不同的使用人群, 同一块场地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被不同类群的居民使用。因此, 对于具有这类使用条件的场地, 由于其适用对象多样, 场地的设计也要符合多种使用者的需要。例如, 某小区一块面积适中的小游园广场, 清晨老年人在此打太极, 做一些简单的肢体活动锻炼;傍晚, 孩子们在家长陪同下, 在此嬉戏玩闹。

2.3 实用性

活动场地设计时应根据住区的可能入住人群年龄层次的比例, 设计游戏、晨练、休息和交往等不同空间的同时也要根据需求比例考虑各种活动空间的面积比例, 提高空间的使用率。

2.4 亲和性

活动场地的亲和性体现在可达性和尺度上。可达性指活动场地无论集中设置或分散设置, 都必须是设在住区居民能快速方便到达的地方。居住区室外空间一般不会太大, 不能像广场一样具有开阔的场地, 因此, 在场地的形状和尺度设计上要有亲和性, 以取得平易近人的感官效果。

2.5 景观性

住区活动场地的景观性由地形地貌、植物配置、小品设计等组合规划而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个人素质的提升, 人们的审美情趣也相应提高。因此, 对住区景观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居民在进行锻炼身体、社会交往等户外活动时, 也越来越注重环境的美观性。

2.6 场地设计结合绿地设计

住区户外空间面积有限, 将活动场地与绿地结合布置, 不仅节省了空间, 同时还促进了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对可踩踏草坪的利用, 就是很好地将活动空间和绿化空间结合的实例, 但大面积的草坪无论在生态还是经济上都会对住区建设产生影响, 所以草地面积不宜过大且将草地结合乔灌木, 形成丰富的林下活动空间, 不仅使人们与自然更加亲近, 同时在以住宅为主的有限的场地内, 使开发商在满足国家强制性指标———绿地率的同时, 活动场地建设也能同步发展, 二者是双赢而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3 居住区活动场地的设计要点

根据活动场地的用地性质可将住区活动场地分为集中绿地活动场地、道路活动场地及广场活动场地3类。

3.1 集中绿地活动场地设计

集中绿地无论在经济效益还是在生态效益上都比零散的绿地要高, 这也是近年来住区越来越强调大面积的集中绿地的原因。然而, 过分强调绿地面积, 对居民活动需求的忽视, 建设只可远观, 不可进入的“自然”, 似乎形成了良好的视觉景观, 然而这种华而不实, 单纯为了景观而进行景观规划的做法, 排除了人的参与性, 事实上是对场地的浪费。

将住区集中绿地设计成开放式绿地是住区居民的现实需求, 对此, 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3.1.1集中绿地中道路活动场地。与单纯的健身步道不同, 对于地形丰富, 景观条件优良且面积较大的集中绿地, 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良好的自然资源, 使人们在此处活动不仅仅为了锻炼身体, 更重要的是感受自然, 放松精神。

利用地形的自然起伏形成园路, 园路两侧的起伏地形也应进行设计, 当起伏较大, 不适宜人们在其上活动时, 可模拟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将凸起的地面塑造成假山景观, 其上进行植物配置, 甚至可用动水进行点缀, 形成优美的景观节点;起伏较小的地形可直接铺设草坪并辅以乔灌木的结合种植, 这种略带起伏的微地形直接成为了孩子游戏活动的最佳场地。道路宜曲不宜直, 但也不可过度强调曲度, 从而形成“蛇形”道路, 既不便于行走, 也会使游人心理产生紧张、不悦感。道路在绿地中穿插既要注意路线的合理性, 充分向游人展示美景, 又要注意休憩设施的设置, 每隔一段距离需要设置座椅、坐凳等, 坐凳可设计成“∩”或“∽”形, 是人们无论进行交流或想保持独处, 只要选择相应的位置, 都能满足需求。

3.1.2草坪活动场地。福建省气候宜人, 草坪是住宅区常见的活动空间, 在秋冬季节居民会选择在户外晒太阳和游憩。设计可进入式草坪, 不仅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 同时满足其亲近自然的渴望, 且适当的踩踏不仅不会破坏草坪, 反会使其更富有生机。草坪宜结合乔灌木组合种植, 乔木最宜选用落叶乔木, 不仅有丰富的季相景观, 而且夏有浓荫, 提供避暑佳地, 秋冬落叶, 不阻碍人们享受阳光。当然, 由于草坪养护费用较高, 且其生态效益如绿量、吸收二氧化碳及制造氧气等方面远远不如乔灌草结合种植产生的多, 因此, 不宜大面积种植草坪。

3.1.3林下活动场地。我国夏季, 尤其是南方城市, 日照时间长, 气温高。将集中绿地设计成疏林地形式, 林下空间设置休闲座椅、健身设施等。地面铺装要根据活动类型有所变化, 对于静态活动, 如休息、聊天、棋类活动等, 可用软质铺装, 将坐凳、桌椅直接放置在草地上, 或用植草砖结合草地铺设地面, 周围用有色花草点缀, 使绿色空间多了一些活泼感。安排座椅时, 注意空间的围合感, 用于休息的座椅至少有一面用植物围合, 或与某构筑物成依靠关系;用于棋类活动的桌椅周围同样要进行围合, 其私密性比普通座椅更加强些, 但棋类活动场地除了桌子及围桌的坐凳外, 外围也要空余些许空间, 便于“观战”者驻足观看。对于动态活动, 如器械运动、跳舞健身等, 此类场地适宜使用硬质铺装, 例如广场砖或塑胶地等, 不易积水且脚感舒适是选择此类活动场地铺装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态活动场地和静态活动场地之间要有一定距离, 由于都处于林下空间, 用乔木的疏密种植结合乔灌草组合种植的方式进行空间的隔离与围合, 较多植物材料的应用能更好的使各空间的活动互不干扰。

3.2 道路活动场地

居住区道路, 尤其是居住小区道路除了具有交通功能以外, 还是邻里交往、散步健身等日常活动的场所, 因此道路设计不是简单地线型, 而是由线串联起来的点空间, 进而到面空间的多维空间, 形成“道路———节点———小场地———道路”的复合空间。

住区中的道路宜使用富有曲线变化的而非简单直线型的道路形式, 曲线形道路使人常常变化视角, 丰富视觉感受。根据道路线形变化, 设计景观节点, 同时道路两旁也应有丰富的景致, 如使用植物造景、利用有特色的建筑外墙等, 增加道路的趣味性及吸引力, 促使居民在此活动或增加停留时间, 同时也促进交往活动的发生。道路节点设计成凹形缓冲区, 放置休闲座椅, 后面用植物加以围合, 形成半私密性的小空间, 另外, 节点处也可进行适当拓展, 扩大形成路旁小广场, 使用植物、小品等进行点缀, 丰富道路景观, 也更能吸引居民在此处停留, 增加交往等活动发生的概率。道路设计还应考虑到无障碍通行, 如主路坡度不宜太大, 便于轮椅使用者通过等。对于主路的设计, 建议使用人车分流的方式,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数量不断攀升, 且我国的人口数量也非常庞大, 因而国外近几年开始推崇的“人车共享型”道路对于我国的大多数的人口密集的住区是不适用的, 人车分流设计不仅更具有安全性, 且人行道也能成为居民进行散步、聊天交往等休闲活动的场所, 增加了场地的利用率。

3.3 广场活动场地

居住区不适于做大型广场, 因为住区场地原本就十分有限, 大型广场往往是以牺牲绿地面积为代价, 且大型广场的种植绿化有限, 在夏季这种缺少绿化的场地不仅给人带来身体上的不适, 强烈的反光也会使人心理上产生烦躁感。

因此, 对于一个面积较大的住区综合性广场而言, 将广场适当分区, 各种活动可以在相应的区块中进行, 各区块间可以植物及小品进行分隔, 这样既控制了广场大小, 使其具有亲和性, 又增加了绿化, 增加广场的实用性。例如, 设计下沉式广场, 中央设置舞台区, 舞台周围结合阶梯设计成观众区, 观众席就可做成疏林地, 如著名设计师刘滨谊教授在某公园的广场建设中, 利用场地原有的森林并进行适当调整性砍伐, 将观众席安排在林下空间, 围绕中央的露天舞台, 形成的“森林舞台”既是活动场地, 又是景观节点。另外, 可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 中间部分是相对大些的开放空间, 即广场主空间。周围围绕一些半公共小空间, 小空间可用植物、构筑物、小品等加以围合, 加强空间的分隔, 良好的空间尺度及适宜的围合不仅给人以安全感, 还会使人对空间有一定的归属感。但空间不宜过于密闭, 以免形成视觉死角, 不利于管理。由于住区综合性广场既是居民集散中心, 又是锻炼、休闲的活动场地, 所以场地中心需要有具有吸引力的景观节点, 例如一座雕塑、一个小型喷泉、一组花坛等, 优秀的景观要素的设置不仅增加场地的吸引力, 更能增强场地的领域性。综合广场的功能决定其以硬质铺装为主, 其四周多种植高大乔木以增加绿量, 如果此广场有机动车通过, 则场地中心不宜种超过0.7m的植被以免妨碍驾驶, 若广场仅允许步行通过, 则场地中央可用种植池的方式散点种植乔木, 这样既不妨碍人群集散, 又丰富了空间层次。

住区除了这类综合性广场以外, 还有以下两类专用活动广场:

3.3.1老年人活动广场。老年人是使用住区户外环境的主要使用者,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 我们应更加重视这类群体的需求, 老年人拥有最充裕的闲暇时间和对锻炼健身的极大热情, 由于个人身体条件的差别, 老年人的活动主要可分为动态活动和静态活动。动态活动主要包括跳舞、打拳、使用健身器械等, 此类活动场地地面必须平坦防滑, 场地距离住宅楼不宜太近且场地周围使用多层的乔灌草结合种植形式, 不仅能提供一定的树荫, 增加绿意, 更能消减活动带来的噪声影响。静态活动包括定点观景、棋类活动、交往闲聊等, 此类活动场地的场地不需很大, 小广场内可设置种植池栽植大乔木并在树荫下放置桌椅, 方便活动进行。对于部分希望有安静、独处空间的老年人, 可设置部分围合度较大且距离“闹区”较远的小场地, 场地需要与住区景观保持视线联系。

3.3.2儿童活动广场。儿童活动广场的选址应保证场地的安全性, 其位置应远离主路, 避免儿童意外闯入机动车道而发生危险。同时, 也减少机动车尾气带来的污染对儿童产生危害。另外, 儿童的活动常常带来较大的噪声, 应与居民楼保持一定距离。

儿童常需家长陪同进行户外活动, 照看其的成人由于彼此间具有关于孩子的共同话题, 很容易进行随机的交流聊天, 孩子就成为这种交往活动的纽带, 因此儿童活动场地周围需注意成人休息的设施的安排, 在不阻挡视线的前提下, 方便家长们交往活动的进行。

儿童的自主能力随年龄增加变化很大, 从完全无自理能力到能自己在住区中玩耍仅仅需要几年时间, 因此, 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方式也不同。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 由于其完全无自理能力, 需要在家长看护下进行户外活动, 因此, 此年龄层的儿童活动范围小, 常使用沙坑、滑梯等简单的游戏设施;学龄儿童及少年喜爱团体游戏, 对各种球类运动及集体性活动尤为喜爱。因此, 对活动场地的大小及地形应当多加考虑;场地的铺装应多使用橡胶、沙地或草地, 防止儿童摔伤;游戏器材表面光滑, 使用色彩鲜艳的颜色。

4 居住区开放绿地率的引进

居住区是市民进行家庭生活最重要、最直接的场地, 对住区规划要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最大限度的考虑居民生活与休闲的需求。住区绿化不应仅仅为了绿化而绿化, 过多强调其景观性, 忽视人的活动需求而设计的住区环境是没有生机的, 人们不去使用的环境, 即使再美观也只会造成场地的浪费。因此, 要为居民创造一个自然的空间接纳他们的生活和情趣, 比如, 绿地广场的规模大小和形式要符合该小区居民活动的要求, 休闲场合的形式要考虑全面, 既要满足大部分人又要考虑老年人及儿童的需求。

对于居住区绿地规划而言, 已有了国家强制性的指标—绿地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控制了住区环境的质量。然而, 开发商为了迎合国家指标, 同时将此作为商品房宣传的噱头, 一味强调绿化面积及景观性, 忽视了活动场地的设置, 造成绿地与活动场地的冲突。但其实只要合理规划, 结合二者的特点, 将二者结合布置, 既满足绿地率的要求, 又使居民有实际活动的场地, 才是住区规划的双赢。为此, 有必要引进一些新指标, 可以较为快捷的对绿地活动区的场地是否足够进行宏观调控。因此提出一个新概念———居住区开放绿地率居民的活动可以在硬质铺装的绿地小广场上, 也可在草坪或林下空间中, 水边也十分适宜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然而, 这些场地的设置可能会减小住区绿地率的数值, 因此许多开发商宁愿使用整片的封闭式绿地来达到国家标准。所以, 在绿地率的基础上, 增加一个开放绿地率的概念, 即开放绿地面积 /公共绿地面积×100%。又由于本文调查的住区的绿地率都已达到国家标准, 因此开放绿地率的数值越大, 并不代表住区绿化的减少, 反而证明该住区更加适宜人们生活、活动。

引入此概念, 并不是想对居住区绿地规划搞一刀切, 而是要兼顾不同住区的实际情况。将指标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为40%, 即优秀;二级为30%, 即良好;三级为20%, 即中等;四级为10%, 即合格。对于规模大的住区, 人口的增多使其对户外活动场地的需求也就随之增长, 因此在四个等级中的级别也就应高些。对于住区所在城市的不同, 主要服务对象的差别, 也应在等级上有所调整。对于达不到合格等级的项目, 应当修改规划方案, 以避免产生缺少活动场地的住区环境。由于时间关系, 所计算的居住区开放绿地率的数量有限, 其等级在数值上可能有一定误差, 还有待检验。

参考文献

[1] 惠劼, 王芳.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 朱家瑾.居住区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 郭淑芬, 田霞.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 陈鹭.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5] 宋鸣笛, 蔡强.现代住区活动场地及设施设置的思考[J].南方建筑, 2005 (2)

[6] 董晶晶, 金广君, 戴锏.对住区室外活动场地量化指标的思考[J].城市建筑, 2010 (3)

[7] 贠禄, 杜小娟, 居住区室外活动场地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 2008 (2)

[8] 王佳.住区户外活动场地量化指标及其设施设置的思考[J].住宅产业, 2011 (8)

[9] 吴婵燕.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5

居住区活动区 篇2

为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力度,使群众深入了解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及《XX省居住证实施办法》,XX省户籍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9月21日,在西宁市体育馆北侧举行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实施办法宣传日活动,省卫生计生委组织宣传组参加了活动。

此次“宣传日”活动由省户改办统一组织,相关部门结合本部门出台的配套政策,通过现场咨询、图片展示、流程展示、情况介绍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XX省居住证实施办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居住证的特点和办理方法,让群众掌握户籍制度改革及相关部门配套政策。

省卫生计生委在活动现场摆设宣传咨询台、悬挂横幅、摆放展板,从户改、居住证明新政策和卫生健康便民利民措施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出发,宣传全面两孩政策、《XX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办法》、国家公共卫生计生服务政策、健康素养、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等内容,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品)和避孕节育药具药品,引导有条件的群众积极转移城镇落户,享受流动人口卫生健康同城待遇、同等服务,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居住区活动区 篇3

关键词:居住区,公园绿地,文化

引 言

居住区公园绿地景观是对居住区意蕴、文化的体现。是整个居住区环境的精髓所在,轻松舒适的居住区公园环境能传递出此居住区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等,并且感染小区居民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1基址概况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纬34° 16' - 34° 58' ,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

郑州市毛庄小区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清华园路以东与开元路以北,主干道只能勉强过一辆车而已。政府已经进行了整体的规划,所以对于郑州市毛庄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也是有非常重大意义的。

2景观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郑州市毛庄小区公园滨水绿地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本居住区的居民和周边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对其进行合理的公园绿地规划布局,服务于居民,为本居住区的居民和周边群众提供舒适轻松多个方面的功能需求。

3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近年来,“居住区生态化设计”一直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保护环境、改善城市居住区生态状况在设计中占有很重要位置。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

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是景观设计发展到现在的一个重要理由。从伊甸园到卢浮宫,从建章宫到拙政园,人类历史实现了从理想自然到现实自然的转化。

居住区公园绿地设计要有人工建筑风格与设计的绿色自然景观和谐统一,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各种环境绿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整个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良好,而且有整体美的风貌,也由此达到以人为本的原则。

4 景观规划设计

4.1 场地分析

郑州市毛庄小区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清华园路与开元路交叉口,毛庄小区的东边现在是一片废墟的草地,接着就是河道,对于它,政府已经进行了整体的规划,比如说周边的苏屯正在进行改造,还有天伦庄园小区也差不多已落成,最后一期的工程将在这里开始。

4.2 景观功能分区

按景观功能的不同可以对郑州市毛庄小区公园绿地景观分为以下五个区域:入口广场区,疏林草地区,公共广场区,亲水广场区,密林观赏区。

入口广场区,入口处也要留有较大的空间,以防人流过大,便于疏通。

疏林草地区,疏林草地区给居民及周边居民提供了一大片的休息区域,它是一个微地形的草坪区,疏林草地区的视野比较开阔,带给人舒适轻松的感觉,与此同时疏林草地区还能让我们独特的欣赏到树木的个体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原则——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感觉呼之欲出。

公共广场区,公共广场区是居民区居民休闲、锻炼身体的地方,为人们提供休闲、健身、交流活动的场所,公共广场区是人群集散的场所,带给居民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老年人和儿童应该对于此区域会更加的需要。

密林观赏区,密林观赏区内有很多松类的植物,观赏性的程度比较强,对于孩子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5景观详细设计

5.1 景点设计

居住区公园绿地水系的设计,此公园绿地的设计中水系贯穿始终,在地块的东侧有河道,疏林草地区就在水系的旁边,在水系的驳岸旁边有几种形式的装饰。

古槐广场的设计,椭圆的古槐广场里是一个以国槐为主的植物的场所,它与亲水平台在河的两岸遥相呼应。这是一个较封闭空间,与河的距离还有一段距离,曲折的小路的与折桥相连,中间有可以坐的花台,绿树成荫,是一个很舒适,很适合休憩交流的场所。

居住区公园绿地横木小径的设计,此居住区公园绿地中的滨水部分也是郑州市毛庄小区公共绿地中的一大亮点设计,我采用长短不一的木条镶嵌在草地上,另一边连接着河岸,也与不同空间串联了起来,用的材质是木材,在东南角草地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滨水广场的设计,河流的滨水广场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开阔的空间,滨水广场上也有成组的亭榭,为滨河景观增色了不少,这一组亭廊榭中,由一座亭子伸到水里,对于成组的设计,更显得有点层次,更有趣味性。

5.2居住区滨水绿地设计中植物配置

主要以增加景观多样性与种植科学性为主,树种选择上充分考虑植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及特点,多选择景观性强,无污染,对人体健康无危害的当地乡土树种。因

在此次设计中,我用到的乔木有乌桕、合欢、栾树、法桐、国槐等本土植物,小乔木有紫薇、丁香、石楠等,灌木有连翘、金钟、火棘等。

5.3 灯光设计

利用夜色的朦胧与灯光的变换,可以让此滨河绿地呈现出与白昼迥然不同的景观,而造型优美的景观灯在白天也有特殊造景的作用。

场地照明,在广场周围选择发光效率高的高干直射光源可以使场地内光线充足,便于人的活动。

道路照明,对于此地块中的主干道,用杆头式照明器,均匀连续照明,以使行人能准确判断路上的情况。

植物照明,灯具被安置在树枝之间,可以将光线投入到园路或花坛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地面照明,在入口处和主干道处,将埋地灯埋置地面下,用于广场地面,也可用于建筑,小品的照明。增加美感。

6结语

郑州市毛庄小区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是主要想体现居住区文化的特征,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将景观性与功能性结合,将此规划地设计成在景观与功能上能最大化满足居住区居民的需求,適合居民使用的滨水绿地设计。非常希望能够得到此居住区居民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园林局.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卢新海,园林规划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

[3]孙施文,城市滨水区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J].网易行业,2004-12-15

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营造 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营造

当前由于我国的国情, 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同, 用地的不足等原因, 现有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不能够满足儿童的需求, 存在形式单调、安全措施不足等问题, 因此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设计的研究迫在眉睫。

1 居住区儿童游戏的基本特点

1.1 同龄性

相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游戏。由于身体, 智力发展条件不同, 儿童的游戏内容也不同。游戏场适宜分为3~5岁游戏场和5岁及以上游戏场。

1.2 季节性

夏季活动时间明显多于冬季, 温度在15℃以上, 儿童会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儿童在户外的活动率, 夏季>春秋>冬季。

1.3 时间性

幼儿教育纲要中明确的规定儿童每日活动和游戏时间, 全日幼儿园每日不少于两个小时, 寄宿幼儿园每日不少于三小时, 首先要保证至少有一个小时的自由户外体育活动。一般户外活动的时间:学前儿童在午饭和晚饭前后, 学龄儿童集中在傍晚16点或放学后。

1.4 移动性、连续性以及亲近自然性

儿童虽然会在户外连续玩几个小时, 但是在有器械的儿童游戏场中逗留的时间并不长, 儿童经常游戏的地方是家门口附近的空间。儿童游戏时空间一般具有连续性, 他们往往从室内、入口、宅前空地、人行道一直玩到街头。儿童喜欢亲近自然, 接近草地、水池、泥沙, 喜欢在草地上奔跑, 做各种动作, 在设计中可以利用地形的起伏变化结合绿化设计, 从而模拟自然生态, 例如可以通过土堆、小丘等地坪的上升处理, 挖坑等的下沉处理形成有自然变化的儿童活动场地。

2 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

2.1 中心绿地中儿童活动空间设计

现在城市许多居住区内都有大片的中心绿地, 优点是能为居住区提供一大片绿地, 而且也能为居住区居民提供一个活动交往的公共空间;缺点就是爱跑爱动、不停吵闹的儿童在这个交叉的功能空间内与晚饭后闲聊的中年人或锻炼身体的老年人发生碰撞和冲突, 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 孩子有时甚至因此而遭到责备。

居住区中心也是居住区活动的中心, 面向所有居住者, 有极大的复合型, 儿童游戏场、老年休息场、中青年社交场地、娱乐场地在此都占一席之地。居住区中心设计是对各个空间的集中安排, 设计中应该将个性空间有机的相互渗透而非人为的硬性划分, 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空间, 加强活动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儿童游戏场地宜设置在中心绿地中央或设置在绿地与住宅的入口处附近, 有可能的话尽量设置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

儿童游戏场地集中设置一些游戏设施如滑梯、翘板、秋千、爬梯、转筒、转伞、沙坑等。攀登设施深受儿童的欢迎, 适合选用软质材料, 如木材、橡皮轮胎、绳索之类, 以免儿童在攀登游戏时碰伤。这类设施可设计成各种形状, 成为一种雕塑性造型艺术品, 丰富环境景观, 不要使用庸俗的、比例失调的仿动物雕塑或者怪态雕塑。内容多少可根据中心区的面积大小而定, 但是不宜搞火箭, 飞船, 碰碰车等大型儿童设施, 以免干扰附近居民安静和吸引外人。总之, 儿童游戏场地的设施与器械的设计和布置应结合整体环境的特点, 综合考虑本地区的气候特点、生活习惯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并结合造型设计, 以鲜明的形象、色彩、质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育。

2.2 宅间儿童活动空间设计

宅间绿地所以被人们喜爱的原因:一是宅间绿地是居民每天必经之处, 使用方便。二是作为空间领域, 宅间绿地属于“半私有”的性质, 即属于相邻的住宅居民所有, 能激发居民的领域心理, 引起他们的喜爱和爱护;三是宅间绿地在居民日常生活的视野之内, 最便于邻里交往;四是学龄前儿童一下楼就可以和邻居孩子们在这里玩耍, 大人们在楼上还能看到他们, 比较放心。宅间绿地如此重要, 而笔者发现大部分居住区内宅间只有简单的绿化设置, 且外围常常用绿篱围着, 可达性较差, 只有少数居住区的宅间绿地会设置一些简单的活动场地, 儿童在最有利于游戏的地方却甚少有适合他们自己的游戏场地。由于宅间绿地的面积小, 活动儿童年龄较低, 在功能中应该更多的考虑绿化需求。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知觉阶段, 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在一点, 表现出不注意周围环境, 他们维持在“自我中心”思维状态。在居住区的宅间绿地中应普遍设置儿童游戏设施, 让他们有地方就近活动。游戏设施应简易耐久, 如经济实用安全的沙坑, 面积不需过大, 10平方米左右即可, 沙坑的边框最好不采用硬质材料, 与此同时在沙坑旁放上座椅, 供大人休息和看管小孩。另外, 在没有设置地下停车场的居住区内, 儿童游戏空间要远离居住区中的汽车停放区域。

3 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周围植物配置

绿地是儿童活动空间构成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绿地环境设计水平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戏场地的环境质量。植物配置是创造良好自然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要营造儿童活动空间优美活泼、自然安全的环境, 离不开植物的精心配置。在儿童活动区内种植一些奇特、有趣或富于传说的植物, 可拓宽儿童的知识面, 增强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3.1 开放空间的营造

利用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界定的元素, 可以形成一个流动的、外向的开放空间, 完全展露在天空及太阳下, 可供儿童自由奔跑、嬉戏。

3.2 半开敞空间的营造

在空间的一面或多面用较高的植物, 造成较强的封闭性, 以挡住视线的穿透, 从而形成半开敞空间, 可以为儿童提供进行躲藏游戏和半隐蔽的交流空间。

3.3 聚集、休息及游戏空间的营造

选用树冠浓密的遮荫树或选用攀缘蔓生植物材料, 构成顶部覆盖、四周开敞的覆盖空间, 可以为儿童提供聚集、休息以及进行戏剧性游戏的空间。

3.4 垂直空间的营造

以高而直的植物或是树冠修剪的遮荫树, 最好是利用整形树构成垂直空间, 满足儿童好奇心的需求, 这种空间也可以放置在中心游戏区域, 突出游戏设施景观。

3.5 特殊型植物的设置

特殊型植物极易引起儿童对植物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是吸引他们热爱大自然的一个积极因素。除非组合设计的空间较大, 否则不宜安置一株以上的特殊型树木。总之, 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绿化配置应结合场地功能进行设计。例如:在集体活动场地种植草坪, 让儿童尽情的玩耍奔跑, 安全而卫生;在游戏设施场地可点缀高大乔木, 既不影响儿童的游戏活动又可起到遮荫效果。

4 结语

设计儿童活动空间时, 应该注意的是儿童的活动没有定处, 所有儿童能够到达的地方在设计上都应包括尽可能多的活动内容和学习机会, 同时还能经受得住儿童使用。居住区的儿童游戏活动场地的分区设计应该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需求, 也符合家长的希望。目前我国城市儿童绝大多数都是核心家庭中的独生子女, 很多儿童缺乏敬老爱幼的情感教育, 居住区的儿童活动空间中适当提供不同年龄儿童之间交往的机会与场所,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在这方面的不足, 有利于独生子女家庭儿童的人格发展。只要空间的设计符合安全规范, 场地布局可按照设计者对所服务的对象、活动方式的了解和理解, 合理而自由的布置空间, 使儿童不管在区域内、区域间或其它区域, 都能产生游戏的欲望。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智力、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活动。居住区是儿童主要的生活空间, 为儿童的正常发育及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各类活动提供有益的空间环境, 而环境对人的影响又是潜移默化的, 因此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冰颖.城市儿童游戏和游戏活动空间的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2]于正伦.城市环境创达: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3]廖建军, 付美石.城市小型绿地中设置儿童活动区的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 200l, 28 (2) :94-96.

浅谈居住区绿化设计 篇5

关键词:居住区;设计;绿化

前言

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不仅对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 居住区绿化的重要作用

居住区绿化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到了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区绿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绿化作用的具体表现

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以植物为主的居住区绿化,不但能净化空气,吸收噪音,调节气温、改善小气候、而且花草树木的布置,以及少量建筑小品、水体等景观的点缀,既软化了生硬的建筑,又美化了居住区的面貌。

1.2植物布置

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

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

2 居住区绿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绿化用地或绿化率“缩水”

现在的住宅产业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比如,合理的居住区绿化用地约占居住区总面积的60%,绿化率的标准不能低于37%,而不少居住区却达不到这样的标准。

2 绿化设计中功能性考虑不足

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在景观设计上较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园林绿化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这样才能使每一个细节都尊重,体贴人的活动行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3 软景与硬景比例严重失衡

目前,许多园林绿化者或决策人员的园林植物造景意识不强。在少得可怜的可绿化空间里,不是以植物造景为主,却硬是加上亭台楼阁,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使城市中本已严重失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更加严重失衡。

2.4植物选用不当

居住区绿化要适地适树,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和花卉。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居住区植物配置应注重乔、灌、地被、草坪等空间搭配形式。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发挥生态效益和功能,增加生态作用。

2. 5园林小品设计不合理

园林小品的使用在居住区内很普遍,在小区绿化中,如果合理地设置一些园林雕塑小品,往往能起到点缀和组织空间,烘托主题、意境的作用。但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居住区内滥用园林小品,或者排成一行似展览会,没有主次或与环境格调不一致,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割裂感;或者粗制滥造,毫无观赏价值的意境美。

2.6园林风格与居住区风格不协调

当前一些居住区绿化忽略了这一点,更有甚者,盲目遵循“什么时尚造什么,什么好看建什么”的原则,东凑西拼的各种园林绿化要素风格不一致,结果使环境反而显得杂乱无章,不成体系,对居民的身心造成伤害。当然,有正确的绿化方法和措施还不够,要使已建好的居住区绿色环境得到长久的维持,稳定生态系统,还需要每一位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因此,提高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加强园林科学知识普及,成为居民区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的必要保障。

3 居住区绿化设计应遵循的规则

3.1 居住区绿地中设置适度游憩空间

居住区绿地中需要有一定的游憩空间,需要为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儿童设置一定的活动面积,有居民散步游览的道路,可活动的铺装场地、游戏场和简易安全的活动设施,适当安排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服务内容。

3.2 植物布置结合赏景功能经济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应根据居住环境的功能要求,按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的生态习性合理配置,要与住宅建筑、道路、建筑小品等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配置方式应丰富多样,既要符合发挥绿化功能的要求,又要符合为居民创造富有生活气息的绿色环境的要求。

3.3 发展垂直绿化

充分利用有限的绿地面积和空间进行垂直绿化,在可能条件下进行屋顶绿化,增加绿化的空间层次和绿地,有利与改善和提高居住区的气候环境。

3.4 注重建筑空间尺寸

居住区绿地规模有限,城市公园小品设置的体量不宜过大,否则与建筑环境的空间尺寸不相称,其设置的数量也不宜过多。

4 绿化空间的延伸

4.1.开拓垂直绿化,走立体绿化之路

住宅建筑的立面绿化有利用生态环境,植物的生长过程明显的改善着小气候。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降低夏季室内温度,提高小环境的空气湿度,增加含氧量。墙面绿化植物可以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热的70%左右,太阳光使植物的水分蒸发,在灼热的阳光下,植物消耗掉大量的太阳能。空气中水蒸汽增多,气温就会下降,植物有吸附空气悬浮尘粒子的作用灰尘也就少,这些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

4.2.营造屋顶花园,开辟绿化新空间

屋顶的绿化不但可以增加一部分植物种植面积,而且还可以使屋顶雨水的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雨水形成蓄存在屋顶上,屋顶密封层中的温度只会缓慢地上升到25度左右,而在严寒的冬季,温度也不会降至零下。由于温差较小,整个屋顶的热荷载明显的小于绿化的砂石平屋顶的热荷载。

目前的住宅建筑在屋顶的荷载设计上基本在150KG/平方米,这就要求在营造屋顶花园时,绿化苗木种植土层、过滤层和防漏处理层以及雪、雨等自然因素的总重量不得超过150KG/平方米。

4.3.充分利用空间,大力发展阳台和棚架绿化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对居室和道路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阳台绿化,不但能满足人们屋内摆花的需求,改善居室空间环境,还能美化建筑物外立面。而棚架绿化,除了有遮荫、美化等效果外,更能弥补居住区绿化用地不足的缺陷,为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目前,居室摆花与阳台绿化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们美化生活的时尚。选择常绿耐荫的温室观叶花卉,如文竹吊兰、花、龟背竹、叶常春藤等等,都能很好的改善居室环境。

棚架绿化的优点更是自不待言,植物选择除了紫藤、常春藤等攀缘植物外,还有葡萄等经济植物,不但能增加绿色,创造经济效益,还能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5结论

目前,我国城市绿化水平及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与国外相比都有极大的差距。开拓居住区新型绿化空间,加强居住区绿化设计素养,无疑是缩小这个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利用建筑物以及一切可以进行园林绿化的场所,进行居住区绿色空间的再创造,建成花园式的小区是人们的期盼,也是园林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汉飞.环境为先巧在立意-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国园林,2002.02

【2】杨向杰.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住宅科技,1997.06

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设计探讨 篇6

1我国居住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现状

我国城市化的建设促进了城市景观环境的发展, 公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然而, 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存在数量严重不足、环境质量差、活动项目单一、缺乏吸引力。儿童约占人口总数的20%, 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居住区场地规划和景观设计时对儿童的活动场所关注不够。

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营建过程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研究滞后。目前, 国内关于儿童户外活动场地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将儿童行为心理与场所设置作为两个单独的方面处理, 忽略了场所和儿童行为、心理发展的联系及相互作用[3]。 (2) 重视不够, 设施单一。在有些居住区景观中也涉及儿童活动场所, 但形式单一、枯燥, 仅仅限于沙坑加滑梯式或简单成套定制设备, 并没有考虑儿童真正的需求, 缺乏吸引力。 (3) 相关法规规范不健全。目前我国针对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的设置缺少法律规范, 仅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02年版) 中指出,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该设置儿童活动场地, 对儿童游憩空间的数量、总体质量、适宜度等等未作出相应的规范条例。 (4) 场地数量与面积缺乏。在城市用地紧张、地价暴涨的形式下, 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被建筑、公建配套占用的情况屡见不鲜。

2儿童户外活动行为心理分析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 Piaget) 的研究表明:儿童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 即对客体施加动作的过程。通过运用环境的色彩、质感、物体形态等手段增加儿童的体验感, 促进儿童与环境的交流。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行为心理在其发展过程中呈阶段性变化。儿童的活动方式跟年龄有很大关系, 具有同龄聚集性。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设计, 应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活动特点和心理需求。场地空间和活动设施应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求知欲, 促使儿童在游戏中去探索与思考, 同时促进儿童各个方面健康成长。

3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功能

儿童户外活动场作为儿童专属的娱乐空间, 对儿童的身心成长具有综合作用。小皮亚杰说:“儿童游戏乃是一种最令人惊叹不已的社会教育”。儿童在户外活动中通过对各种设施或游戏的感知与体验, 增强其求知欲和探索能力,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首先, 有利于道德品质的培养, 通过玩耍表达和宣泄情感, 在游戏中可以增加彼此间的交流, 培养相互帮助、协助合作的品质;其次, 有利用智力发育, 通过多样性的环境不断地向儿童传递信息, 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 激发儿童创造力, 锻炼其发散性思维, 培养智力等;第三, 有利于身体成长, 游戏、玩秋千、跳绳、羽毛球、足球等活动有利于儿童的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4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规划设计

4.1 场所选址

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场所选址应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应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自然生态的环境有助于进行户外活动。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应该具有充足的阳光、良好的通风条件, 并有适当的遮阳, 避免在建筑的阴面。考虑到安全性和便捷性, 避免选在交通流量大和存在视线死角的区域。在场所范围内禁止有车辆的通行而影响儿童活动的安全性。

4.2 空间与尺度

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应具有丰富的空间类型与合理的布局形式, 避免程式化的场所造成类型的单一, 丰富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是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空间设计要重点考虑的因素。空间的尺度应体现人性化, 充分考虑儿童的尺度范围, 营造丰富多变空间形式, 如静与动、私密与开放、简单与复杂、虚拟与现实等相互结合。

4.3 游戏设施

儿童对游戏器械和设施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游戏空间设计成功与否, 影响着整个活动空间的使用价值。游戏设施宜选用有利于开发智力, 增强体质的器械, 不适合选用有安全隐患的器械。活动场地的铺装设计应考虑儿童的安全性, 采用柔软、耐磨的材料。游戏设施的设计上应结合儿童户外活动的行为心理特征, 色彩鲜艳、造型别致。

4.4 植物配置

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种植设计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乔木优良的遮荫效果, 尽量采用阔叶落叶树, 使冬季也能接受充足的光照。 (2) 树木以乔木为主, 灌木、地被为辅, 保证遮荫的同时提供开阔的活动场地, 突出表现植物景观的同时“增加体验”感受、认识自然的机会“寓教于学”。 (3) 树木应选择观赏性较强的种类, 结合植物的季相和观赏特性, 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群落; (4) 树木应避免使用有毒、有飞絮、有刺、有刺激性气味的树种。利用宣传标牌详细介绍每种植物, 同时可以对儿童进行科普教育, 增加儿童的自然知识。

4.5 交通与组织

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场所主要交通线路应结合地形环境, 形成自然流畅的道路系统, 不同场地得以自然衔接, 利用铺装的色彩、图案、纹理来引导不同年龄、喜好各异的儿童。

5结语

影响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设计的因素较多, 应综合考虑。景观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需求, 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 兼顾经济、功能、美观, 就能创造出科学的设置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当然, 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建设所面临的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解决的关键需要社会普遍关注和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黄丽霞, 杨振华.住宅区儿童游戏空间的创造[J].住宅科技, 2005, (6) :22-24.

青年居民居住区活动空间设计研究 篇7

1、青年成长环境的特点

根据我国对青年群体划定的范围,其基本上出生于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交往模式、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社会赋予新一代年轻人的责任也更加严峻。社会竞争的激烈,信息的膨胀都要求新一代的青年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同时,多样化的工作模式取代了曾经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模式,而居住区对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来说已经不仅仅属于一个回家睡觉的地方,应该赋予居住区更加丰富的功能。

2、青年行为习惯的特点

对于青年而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每天在工作的繁忙与生活的压力中度过。而青年居住区空间的设计,应考虑到青年行为习惯的这一特点。他们对于生活的品质有一定的追求,对于自己的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也有所追求。他们将生活定义为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种物质化的表达方式,希望生活方式能够更加便捷。对于这类群体来说,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温馨的生活氛围,帮助排解工作中的一些压力。

二、居住区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和现状

1、人口结构的比例

虽然近年来我国整体人口出现老龄化趋势,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也值得我们重视。城市中青年居住区的兴起,要求我们针对青年居住区的功能需求对青年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特征做出努力。

2、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对于我们设计行业同样适用。住房供求关系的市场化影响着城市中消费人群的空间分化。不同经济水平的居住区的设计方式有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消费人群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3、生活方式的转变

青年居民居住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综合性的居住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传统的居住区设计除考虑大众需求外,还应考虑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人群对环境所具有的特殊需求。而对于青年居民居住区活动空间的设计并不是要忽略这些方面的考虑,而是要把对于青年居民的需求以及生活方式的特殊化至于首位考虑。部分青年居民已经摆脱了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方式,这就要求他们所居住的空间以及活动的空间能满足多样性的活动特点。

4、价值观念的变化

随着人类文化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青年居民会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懂得享受生活。他们会把生活水平的档次作为自己能力体现的一部分。但是,新一代的青年居民邻里交流变得越来越被动。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关注并解决邻里交往的建设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5、网络化的信息时代

网络购物、网络娱乐、网络交流等新型模式的迅速发展,对青年居住区的活动空间、服务设施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居住区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建造、管理与经营方式,管理的网络化发展趋势都会发生深刻的变革。

三、青年居民居住区设计思路

1、创造性的规划整体环境实现多元性的空间

没有对整体性效果的控制与把握,再美的形态和形式都只能是一些支离破碎或自相矛盾的布局。因此,对青年居住区绿地中的各区块要积极运用各景观要素以创造他们之间的关联,适当调整道路体系,合理的融入到大环境中去。

居住区兼容的功能较多,针对青年的居住区的功能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交通流线便捷可达,增多停车场地种类与数量,文化、艺术感强等等。除此之外还应包含一些比较流行的休闲娱乐交流空间,健身游戏的交流空间等等。当然在某些方面,这些空间是可以复合的,以突出整体性的要求。

2、创造有心理归属感的景观营造以自然生态为基调的环境

相对于人的行为方式,人的心理需求并不需要具体的空间,但是它需要有空间的心理感受。居住区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场所。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来说,事业和工作的压力促使他们希望下班以后能在家里找到一种心理的归属和放松。人文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思想的积淀,在景观创造中要有所体现,情调、品味的价值认同是心理归属的关键。

3、设计使用率较高的交流场地打破被动式交往模式

创造具有必然性的客观交往契机的场地,能够将交往契机转化为交往活动。因此,了解青年人群的日常活动中的必要性活动有助于建立合适的邻里交流场地。必要性活动是指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行为活动或者不由自主的活动。作为青年人群,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花费在上班上,花费在必要性活动的上的时间也是屈指可数的,例如:上班、上学、接送小孩、购物、买菜、倒垃圾、取快递、健身等等。利用交往主体的必要性活动设计使用率较高的交流场地,增加邻里交流机会,从而打破被动交往模式的局面。

4、利用先进的设备产品完善居住区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居住区景观设计之中也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有利条件,增加青年居民的信息便利性。比如可以在居住区设置wifi全面覆盖装置,在一些重要活动场地或者景观节点安装户外荧幕,增加户外网络益智游戏项目等等。这样可以增加居民的参与性,增加业余生活的趣味性,在主题和氛围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总结

人作为居住行为的执行者,是居住环境的本源。因此,只有居住生活方式的深层介入,以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情感等方面需求为依托研究居住环境,强调人的行为参与和意识认同,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居住环境设计的真谛。居住区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使用对象的特点来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地运用有创造力的设计手法对居住区进行设计规划。

参考文献

[1]国家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8.

居住区活动区 篇8

建立居住区宠物活动场地, 既能满足宠物主人解开绳索让宠物们快乐奔跑的愿望, 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宠物对其他居民的干扰;既是宠物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 也是居住区园林景观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

本文以适合中小型犬类室外活动的场地设计为例, 归纳居住区宠物活动场地设计的特点, 希望在当今国内相关设计资料匮乏时期, 为居住区宠物活动场地设计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宠物活动场地的择址和面积

宠物活动场地宜选择在居住区级或居住小区级的绿地中布置。为避免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宠物活动的干扰, 居住组团级绿地不适合布置宠物活动场地。场地距离住宅大于200m为宜;并应远离其他活动场所, 如儿童活动场、公共广场、游泳池等;尽量布置在道路的尽端或绿地的边角处;或采取阻隔的办法, 力求将宠物活动场地对周围活动的干扰降到最低。

现在大多数居住区规划常强调景观的均好与共享, 但宠物活动场地不要求共享, 而是强调“世外桃源”, 远离其他场地和住宅, 自成系统。在这里呼吁居住区的建设者们能在居住区规划时, 将一些边角地带预留, 作建设宠物活动场地之用。

宠物活动场地的面积可以按0.1m2/户计算, 如:一个居住250 0户的居住小区, 大约需要一个250m2左右的宠物活动场地。但单个宠物活动场地不宜小于100m2。

宠物活动场地的布局和界定

根据宠物活动场地面积的大小, 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布局:一种是面积在300m2以下的紧凑型布局 (图1) , 有围栏、草地, 设置一至两个宠物厕所沙池;另一种是面积大于300m2的综合型布局 (图2) , 不但包括草地、多个宠物厕所, 还添加了宠物玩具、训练器械、嬉水池等场所。

宠物活动场地全区必须封闭, 所有人员只能从单一口进出, 以防止宠物意外扰民。围栏高度应≥1400mm, 以确保宠物不能随意翻越。围栏材质宜选用金属隔栅 (图3) 。围栏的接口要完整, 防止有钩刺伤害到宠物。

准备区是人和宠物走入宠物活动场地的“前厅”, 准备区要有围栏隔离, 且必须两端设门, 门的开启方向一致朝向准备区内部, 以防止宠物意外逃窜。宠物主人在准备区完成给宠物的解绳和系绳。

宠物活动场地的铺砌和种植

小动物们都有向往自然的天性, 还有在自然界里大小便的习性。在给它们提供活动场所时, 铺砌材料应该尽量选择自然材料, 如天然石材、木材等, 保留材料的天然特质和自然感觉。

沙池是为宠物准备的厕所, 一般布置在草地的边缘, 便于宠物主人清理排泄物。沙池内沙深度应≥400mm, 底部设排水装置。沙池边缘的处理也最好采用自然式, 用木桩围合 (图4) 或自然形态的石块围合, 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

草地是活动场地中最重要的内容, 给宠物们提供了跑跳、嬉戏的场所。草地的草种宜选用耐践踏的品种, 避免选择有毒或有刺的种类。场地内不宜种植其他的地被植物或花灌木, 以留出充足的活动空间。乔木一般布置在草地的中心, 根据场地的面积, 可布置1-5株不等, 利于宠物环绕奔跑。在铺砌场地上栽植乔木, 乔木底部应设种植池, 种植池内填沙或细小的卵石。在北方, 乔木可选择悬铃木、国槐、元宝枫等树种。场地的外围应布置能削弱噪声的常绿植物, 如多排的桧柏或高低错落的乔木与灌木的组合配植 (图5) 。供宠物主人们休息的座椅附近需要种植遮荫树, 树种的选择也应以冠型丰满的落叶乔木为宜。

关于水的设计

在宠物活动场地内, 可以考虑将宠物饮水与清洁用水合为一体布置 (图6) , 在距地面150mm-200mm高度处设宠物饮水盆, 700mm-800mm高度处设主人洗手池。饮用及洗手的水必须是符合饮用标准的生活用水。紧凑型宠物活动场地可设这样的取水点1-2个, 综合型宠物活动场地应设3个或3个以上。

综合型宠物活动场地可设专门的宠物嬉水池 (图7) , 供宠物嬉水、洗澡。嬉水池内的水深应小于20mm。嬉水池内的水也须采用生活用水, 池内设循环系统, 还可布置简单的跌水或喷泉景观, 增添宠物嬉水的乐趣。

宠物游乐设施

宠物游乐设施的设置比较灵活, 既可以根据需要设计, 也可以选择市场上的成品。一般宠物游乐设施包括宠物休息所、宠物游乐器械、宠物训练器械等。宠物休息所常布置在供主人休息的座椅附近, 材质以木材或玻璃钢为宜, 外形应简洁, 并与周边环境协调。 (图8) 休息所内部可以铺塑胶垫, 并应做好防雨处理, 避免积水。在有限的场地面积内, 宠物游乐器械和宠物训练器械不宜布置过多, 这样可以减少宠物游乐过程中的互相干扰。游乐和训练器械材质有木材、钢材、橡胶等。常见的游乐和训练项目有:球类——宠物之间的互动游戏 (图9) ;钻环、圆桶——让宠物体验穿越的乐趣 (图10) ;平衡木、跷跷板——训练宠物的平衡能力 (图11) ;攀爬板——训练宠物的攀爬能力 (图12) ;跳圈、跳越栏杆——训练宠物的跳跃能力 (图13) 等等。

宠物活动场地的服务设施

宠物活动场地内的服务设施包括座椅、垃圾箱、清洁用品箱、照明灯具等。座椅的摆放原则是沿场地内侧或外侧四周布置。座椅不宜选用金属材料, 以避免冬季冰凉、夏季过烫的不舒适感。垃圾箱宜布置在座椅附近及准备区内, 场地条件允许时, 应将每组垃圾箱分设三个箱体, 将垃圾分类为“可回收物”、“宠物粪便”和“其它”三项。清洁用品箱内放置粪便袋、卫生纸等物, 宜布置在垃圾箱及沙池附近, 供主人清理宠物排泄物时使用。照明灯具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宠物夜晚活动的安全, 灯具在选型时不应选择具有过多的装饰以及夸张外形的种类, 以避免引起宠物的好奇心。所有灯具的选择应注意避免眩光, 以减少光污染对宠物活动的干扰。

居住区活动区 篇9

1 户外活动及其场所的重要性

0岁~3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科学研究表明,这一阶段是人的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人初步建立自己与世界关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通过各种活动进行与外界的交流和学习,户外活动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

当今育儿理论提倡这一阶段的婴幼儿出于身心两方面发展的需求,每天至少应在户外活动2 h~4 h。但在我国城市只有小部分儿童能够达到这一要求。户外空间质量对户外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丰富的户外活动空间能够为儿童游戏行为提供多样性机会,吸引儿童到户外进行活动,并增加其活动持续时间,同时能够使儿童积极探索外部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0岁~3岁儿童发展特点

0岁~3岁婴幼儿在不同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特点,他们逐步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大运动能力提高很快,同时手部精细运动能力也有所发展,能够观察其他人的活动,并有简单的交往,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与小朋友还不能进行交互式游戏活动,但能够观察其他人尤其是大朋友或成人的活动,十分感兴趣,并进行模仿。居住区室外环境应该考虑婴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而进行设计。

3 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实例分析

远大园三区位于世纪城南区东北角,紧邻远大路,有住户约1 000户。由于这几年适龄生育人口的增多,居住区内有大量幼儿处于0岁~3岁阶段,常年在居住区内进行活动游戏。

该小区室外活动场地主要分为四部分,包括三个活动绿地和一个小型广场。三个活动绿地各有不同分工:最北侧绿地以大量绿化为主,主要为绿荫休息区。中间的绿地以水面为主线,辅以小桥、假山石、绿化等,在尽端设置有小滑梯、单杠、骑马机等少量健身器械。南部绿地以一小片草坪为中心,布置大量健身和游戏设施,如跷跷板、单双杠、跑步机等。小广场由圆形环廊及喷泉组成。四块场地由各种道路、小径及小亭子联系在一起。

在四块场地中,小广场最受婴幼儿及看护人欢迎。但各年龄段儿童对这块场地的利用时间及方式不同。每天上午小广场聚集了大量儿童,其中1岁以下婴儿大部分在此晒太阳度过上午时光,看护人可以互相聊天;1岁~2岁儿童在此处玩耍,如沿着环廊走路、藏猫猫等;2岁以上幼儿则在此逗留时间相对较短,因为广场中没有太多的活动支持物,他们通常在此处呆一会,再分别到其他地方游戏。在下午或晚上,上学及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回到社区内,广场中大孩子的数量明显增多,他们在广场上骑车、轮滑、打羽毛球或过家家,由于广场上热闹起来,2岁以上的儿童在此逗留时间增长,他们对大孩子的活动很感兴趣,能够长时间观察并模仿他们的活动。

最南侧的场地主要吸引2岁左右的儿童。各种运动器械他们都可以尝试,极大的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但时间一长,幼儿对器械的新鲜感减弱,场地对幼儿的吸引力也相应减弱。由于在场地端头有一小片硬地,会有成年人或大朋友在此打羽毛球、骑车等,同时场地周围提供一些座椅及可坐的灯箱,吸引了其他人来此停留,从而增加了幼儿驻足观察的可能。

中间场地的滑梯是幼儿最喜欢的玩具,但由于此处场地被水面分割成线状,在此停留的人较少,大多数幼儿玩过滑梯及其他健身器械后就离开。水面也是幼儿喜爱的场所之一,能够独自行走的儿童经常在此模仿钓鱼等动作,但大人出于安全和卫生角度的考虑,不太放心孩子在此处玩耍。

北侧绿荫场地由于没有活动场地,只有树木掩映下的小路及布置其间的座椅,平时使用人数较少。只有在夏季炎热时节的中午时分,会有婴幼儿及其看护人在树荫下乘凉。

4 设计建议

4.1 观察他人活动的机会

虽然3岁以下幼儿还不能与同伴进行互动式游戏,但他们同样享受观察别人活动的乐趣。1岁以上的儿童已经能够与周围的同伴有一定交流,2岁左右的幼儿就能够对其他人的活动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并能进行一定的模仿。提供人看人的机会,应注意减少过多的视线遮挡。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进行一定的分区活动,但分区宜采用柔和界面分隔,如不同的地面材料,低矮的小花坛等。

4.2 自然材料的应用

目前,居住区设计时对自然要素的考虑已经相当重视,但也仅止于一些绿化要素的应用,而且这些绿化经常被置于观赏背景的地位。考虑婴幼儿活动时,应注意花草树木以及水面等能贴合婴幼儿的尺度,如不同高度的花、木,不同形状大小的水面等。活动场地中的硬质地面应适量减少,增加可上人的草地、沙地等软质界面的面积。一方面可增加幼儿活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婴幼儿创造性活动的发生。另外,在场地设计中也可以适当考虑高差的变化。幼儿对空间中的小变化特别敏感,同时由于他们刚刚掌握行走、跑跳的技能,所以他们对有高差的地面、台阶、道牙子、坡道等特别感兴趣。场地设计中,出于安全性的考虑,高差地面被减小到最少,其实这大大削弱了儿童的活动乐趣。在著名的路易斯·康设计的纽约城市公园利维游戏场中,大面积的富有变化的坡地成为儿童活动的最佳背景。

4.3 活动多样性的考虑

由于0岁~3岁儿童平时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居住区绿地中活动,活动范围十分有限,而这个时期的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感和新鲜感,需要有不断的刺激产生,因此对单调无变化的玩具器械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单纯的增加游戏器械只能一时缓解这种矛盾,所以在场地设计时应考虑复合型游戏器械的引入,以及对各种活动可能的多样组合。3岁以下的儿童还不能与其他小朋友进行长时间的互动游戏,如办家家或打球等大孩子经常进行的活动。他们主要依靠环境给予他们的刺激产生相应行为进行活动。在环境设计时,可以考虑提供幼儿在户外能够自己动手操作的活动,如可供乱涂乱画的沙地或硬地,可随意搭建改建的小构件,可移动的小推车等,在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特殊尺度。

4.4 气候条件的应对

0岁~3岁婴幼儿由于身体发育的需要,对钙的摄取和吸收极为重视,每天在户外的日光浴是促进钙吸收的重要手段。因此育儿专家建议婴幼儿每天在户外活动最好不少于2 h。而北京地区的居住区户外活动场地大多是根据日照间距要求得到的两栋住宅楼之间的空地。这类场地经常处于日照阴影区内,对儿童的日光浴不利。另外,在春、秋、冬三个季节,日照阴影区对婴幼儿来讲都过于阴冷,很难在这样的场地长时间活动。

5 结语

虽然人们常说儿童是最幸福的、无忧无虑的,但实际上儿童受到很多的束缚,他们的愿望与需求经常被大人忽略,只能做大人规定的事情。对户外活动场地的研究与设计正是尊重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与自由、培养他们完整人格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讲的儿童不止包括上学及上幼儿园的稍大些的能明确表达自己意愿的儿童,也包括0岁~3岁的婴幼儿,尽管他们还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确已经具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居住区户外空间,为婴幼儿的户外活动及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摘要:指出婴幼儿的户外活动对其身心发育至关重要,城市婴幼儿的户外活动主要发生在居住区内,深入研究了婴幼儿身心生长特点,并对北京世纪城居住区内的婴幼儿户外活动空间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城市居住区内婴幼儿活动空间的设计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婴幼儿,户外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86-195.

[2][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美]苏珊.G.所罗门.1966年~2006年美国儿童游戏场的变化[J].张文英,译.中国园林,2007(10):15-18.

居住区景观设计浅析 篇10

【摘要】 从不同角度对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以达到通过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给人提供良好的交往空间和居住空间。

【关键词】 居住区;景观设计;空间环境

一、现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景观设计尺度不宜人

小区景观的设计在图纸上往往表现的美妙绝伦,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

2.重平面忽视立体

如果只重视平面景观的规划设计,忽略了立体,那么这也是有缺陷的设计,合理的景观规划应摒弃华而不实的绿化面积,应以满足功能为基础,与平面布局有机结合,设计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必要的可进行人为塑造)。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塑造立体效果。大片绿地则可利用成片乔灌木、竹林等来塑造,立面设计也应考虑到动态透视效果,以取得移步换景的良好效果。

3.绿地成为观赏景观

按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小区中必须考虑留有一定的绿地面积,开发商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在绿地率和绿化率等文字上大做文章,用绿地率代替绿化率误导消费者,片面地追求绿地面积,大种草皮,没有树木,可以节约用地,可以降低成本。草地上禁止入内,本来可以游憩的草坪却成了只能观赏的景色,失去了绿化的本质意义。

二、改善的措施

1.景观开放式设计

小区的景观设计必须要结合小区周围环境的特点,突破传统围墙式设计,涉及更大范围的设计领域。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考虑其设计,并时常以普通游览者的身份和视觉角度来审视和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才能具有和谐之美。

2.重视人文气息的培养

现在居民在选择自己的居住环境时,不仅考虑硬件设施而且还要考虑具有良好的人文气息。

3.小区景观设计应该赋予居民参与的权利

在小区环境设计时应该主动邀请小区居民参与设计,听取意见,不但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加强小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更加热爱小区,自觉维护小区的环境,有利于小区的长期管理和发展。

三、趋势

1.注重空间形态的变化

(1)高程变化。居住区的高程变化可以产生有趣的景观效果,甚至在立体层次上更为丰富。对于原有地形就有高程变化的基地,需要在规划中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对于较为平坦的基地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土方调配,有意识地在高程上寻求一些突破。

(2)节点处理。整个居住区户外环境应通过网络步行系统进行划分,在住宅出入口、会所周围以及主要组团内部形成规模不一的“节点”区域,为交通组织、公共交往和休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这是户外环境中被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段,所以与居住区中的其它空间相比,“节点”的景观处理会更加精细。

(3)道路景观。居住区的交通系统是车行系统和绿色步行系统的叠加,呈网络状分布。从美学角度说,与直线形道路相比,曲线形道路所呈现的是不对称的画面构图,随着视点的移动,景观逐渐展现,更具含蓄美。

2.注重景观的“时间性”设计

绿化以常绿为主,增大乔木种植数量,特选常绿大树冠香樟为骨干树,辅以灌木花卉坪翠竹。在植物选择上注重其观赏性、多样性和地域适应性,尽量考虑到花期交错、四季连续的品种搭配,形成层次感丰富、高低错落、色彩纷呈的绿化景观,满足不同季节都有景可观的要求。

3.注重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均能享受这些共享资源;其次要营造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具有归属感的良好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4.注重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区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设计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

四、结语

居住区活动区 篇11

老人活动场所可能是居住区中利用率最高的空间, 其面积应根据每户不小于0.25m2设置, 但当户数≥2000户时, 可考虑分散布局, 以满足要求。本文将从老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出发, 综合考虑各景观要素, 探讨如何创造一个真正地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居住区室外休闲空间。 (图1)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

从生理上说, 老年人各部分身体机能衰退, 行动不便, 平衡感较差。

从心理上说, 老人退休后生活节奏突然减慢, 随之而来消息闭塞, 社交减少, 易使老人出现失落感与孤独感;而部分老人体弱多病或者对疾病与死亡怀有恐惧心理, 会导致消沉没落与焦虑恐慌的心态。

老年人的常见户外活动类型

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主要分为三类:一为体育锻炼类, 例如使用健身器械、跳舞、做健身操、打太极拳、舞剑、散步等;二是静坐类, 例如聊天、看报、小坐休憩等;三为兴趣小组活动, 例如打牌、下棋、唱歌、唱戏等。

居住区老人活动场所应设置的功能空间

体育锻炼类活动场地

跳舞、打拳等运动需要小型广场, 一般面积以不小于200m2为宜, 约可容纳30人进行锻炼。广场上可设置室外电源接口便于连接设备播放音乐、口令等, 并在合适位置设计带挂钩金属架, 供老人悬挂衣物, 随身物品袋等。如果住宅区规模较大, 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广场面积, 或按需要另设其他场地。 (图2)

健身器械可布置在跳舞广场周边, 也可另行设计广场放置, 有适当遮荫较为理想。 (图3)

卵石健康步道用于老人散步时按摩脚底, 应与交通道路分开设计。 (图4)

静坐类活动场地

安置桌椅、书报栏等, 还可结合亭、廊、花架等构筑物, 需考虑位置僻静与遮荫, 有较好观景视野更佳。 (图5)

兴趣小组活动场地

为棋牌活动设置小块场地以及可相对而坐的桌椅, 需考虑遮荫。唱歌、唱戏可与跳舞、打拳等活动共用场地或利用其他小空间。

居住区老人活动场所设计原则

安全性原则

场地应适当围合, 并与附近车道保持一定距离, 也不要有交通车辆或通行人流横穿场地。

可达性原则

老人活动场所应便于到达, 一般来说从单元入口步行不超过10分钟为宜。另外, 老年人的记忆力与视力都开始衰退, 应提高空间的可识别性。例如设置有特色、易辨认的景观标识或者小品、种植特点鲜明的植物等, 场地内游步道设计应与住宅区道路至少有两处相连。

舒适性原则

场地内种植可遮荫高大乔木, 结合灌木。除围合空间的作用外, 冬季挡风, 夏季遮荫, 还可防尘、隔离噪声。配合种植一些有香味、可开花的植物, 令人心旷神怡, 有益身心。

桌椅、器械、景观小品等设计应符合人体工学, 适合老人使用, 桌椅还可附设雨篷或遮阳伞, 增加使用舒适度。

人性化原则

有的老人喜爱热闹, 举办唱歌、跳舞等活动, 构成了喧闹交往区, 属于动区;而有的老人则喜爱安静独处, 或促膝谈心, 或沉思赏景, 这就构成了安静休憩区, 属于静区。老人活动场地应动静分区且保持适当距离以免干扰。静区不应设置在人群聚集处, 不要有主要通道穿过, 最好有一定遮掩或阻隔, 避免成为外界的视点。若在满足前面条件的基础上, 能面对观赏性强的视景则为最佳。

从老年人心理需求来讲, 和儿童在一起, 会受到感染而觉得自己充满活力, 心情愉快, 因此景观设计可设法使老人活动场所与儿童活动区相邻。老人可以观望儿童的活动, 避免孤独自闭的心态, 有益身心健康, 而且照看孙辈的老人也便于监管孩子的活动。

有关研究证实, 暖色系、亮色系及暖灰色系等色彩环境对老年人缓解心理压力、身体及心理的治疗恢复有明显帮助。在老人活动场所应避免使用对人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色彩。

无障碍原则

老年人年老体弱, 行动不便, 活动场地内各处景观应符合无障碍设计的相关规范, 将老人在其中发生意外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使之真正能享受到户外活动的乐趣。

居住区老人活动场所无障碍设计

步行空间无障碍设计散步或慢跑为老人使用步道的主要方式。一般来说, 步道宽度不宜小于1.5m, 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人可以错身通过, 并在重要弯道处设置明显的引导标志。步道应完整平滑, 铺装材料应坚实、平整、防滑, 并保持一定的粗糙度, 卵石、砂子、碎石以及凹凸不平的地面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适合老人活动场地。地面还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以免雨天积水打滑。

避免笔直漫长的路线, 尽量蜿蜒而富于变化, 但也不可太过曲折。根据研究, 老人舒适的步行距离为150m, 所以在此范围内应设休息座椅。当步行距离较长时, 步道边可设扶手供老人休息。

路面不要有过急的高差变化, 若需设置台阶, 应与无障碍坡道并存。 (图6) 坡道最大坡度为1:12, 两侧应设扶手。坡道长度不可超过10m, 如超过10m, 需增设休息平台。另外, 坡道与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均应设休息平台。

可设置卵石健康步道供老人按摩足底, 步道最小宽度不宜小于1.2m, 可容二人同时通过。卵石步道不应设置在场地必经环路上。

作息空间无障碍设计

老人出自心理需求, 一般选择背后有背景的小空间坐息交谈, 背景可以是建筑、植物或水面等。 (图7) 这样的空间是半封闭的, 使人有安全感和领域感。

安静休憩区的座椅可设置在弧形, L型或者凹凸型的小空间里, 可平行设置, 便于老人静坐或交谈;而喧闹交往区的座椅宜相对设置, 供老人进行打牌、下棋等活动。 (图8) 所有的座椅都应选用木材, 冬暖夏凉, 并设置扶手, 亭、廊中的座椅还应设置靠背以保证安全。座椅的座凳面高度应该在0.4m—0.45m, 不能过高或过低。

除此, 花台与水池边沿, 甚或是矮墙、条石等景观小品也可能被作为“第二座椅”加以利用, 故此设计上要注意合乎人体尺度, 便于老人使用。

活动场地出入口无障碍设计

出入口宽度应大于1.2m, 有高差时, 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坡道两边宜加棱, 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mx1.5m以上的空间以便轮椅使用者停留, 与小区道路之间也要设置过渡空间。

夜间照明无障碍设计

老人活动场地的夜间照明应充足, 方便老人夜间行走及进行各项活动。灯光照明应高低结合, 坡道侧壁、水池侧壁及一些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均应根据需要加设照明灯, 并避免眩光。

老人活动场地的种植设计

老年人的休闲活动以贴近自然为主, 而植物是自然中主要的可观之景, 因此种植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内容。

应根据不同的植物季相特点, 悉心配植, 实现四季有景, 三季有花。避免多刺、多毛、多花絮或者会产生有害气体、浆汁的树种, 多选用花色鲜艳、季相明显的花灌木或彩叶树木。在植物搭配上, 要乔、灌、草结合, 常绿树与落叶树结合, 体现高低与疏密层次。尤其要注意构建“养生保健型生态群落”, 例如银杏、松柏类等植物, 能挥发出一些有益人身体的气味, 有一定的强身健体作用。

上一篇:立法建议下一篇:代码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