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植物景观

2024-10-17

居住区植物景观(精选12篇)

居住区植物景观 篇1

1 植物景观配置的配置原则

1.1 目的性原则

即有用性和功能性。所谓有用性, 就是说植物配置时, 首先应明确设计的用途, 植物能够营造优美的环境, 还能渲染空间气氛, 要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空间和气氛, 达到用户的要求, 是很重要的。所谓功能性, 是指在植物配置时, 不同情况下植物在执行一定的功能, 例如绿化、美化环境、吸收辐射等。

1.2 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强调植物分布的地带性, 植物配置时要考虑植物分布的地带性和生态适应性。因此, 在植物配置时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适当引进外来树种, 适地适树。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合理地选择植物种类。同时要注重生物多样性, 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 遵循群落的演替规律。

1.3 美学原则

在植物配置中, 植物材料在形体、体量、色彩、线条、质感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 即为配置的统一性, 但是过于统一也会产生呆板、单调的感觉, 如果过于多样而缺少统一, 又会显得杂乱无序。因此, 在植物配置中必须遵循“统一中求变化, 变化中求统一”的准则, 包括多样与统一、均衡与稳定、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等。

2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的要点

2.1 平面设计要有造型

这主要是针对居住区的地面空间, 对植物的设计一定要有造型。没有造型, 绿地和树木往往显得过于单调和呆板。造型可以是规则的几个图形, 如长方形、正方形或者是圆形, 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 以增加小区的美感, 给居民以视觉上的享受。

2.2 季节更替有变化

在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 也要考虑各种植物随着季节变化的特点, 也就是在选择植物的时候, 要合时宜。植物的季相变化也是一种韵律, 我们称之为季相韵律, 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 使植物四季皆有景, 四季景不同。

2.3 相邻色彩有差异

一般来讲, 红色代表热情, 蓝色代表忧郁, 从美学上来讲, 不同的色彩搭配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在植物配置设计中, 要选定一种主色调, 比如绿色, 然后为了使得绿色不显得太单调, 要搭配其它的颜色, 如红色, 黄色等, 这样既能给人美感, 也能调节人的心情。

2.4 注意空间层次的布局

对于居住区来说, 空间层次布局尤其重要, 要突破牢笼的压抑, 因此, 公共空间的设计受到了很大重视。要营造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层次感, 可以选择低矮的灌木种植成整齐的绿色围墙, 以此来软化周围混凝土带来的封闭隔离感。在绿色围墙与公共空间中较为宽阔的地方, 可以种植大面积草坪作为整个公共空间的背景色, 并在这大面积的绿色草坪上点缀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小品, 这些建筑小品错落有致地搭配, 会使得层次感大大加强。

3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的基本流程

3.1 植物景观的选择

植物景观的配置设计是稳定的, 有规律可循的, 植物的选择非常重要,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形状、颜色、生长周期, 我们要综合考虑。植物景观选择的内容主要涉及植物品种的选择, 植物大小的确定, 植物数量的确定, 植物个体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等。

3.2 植物与整体环境的协调程度

整体植物景观类型布局选择完成后, 就要开始进行各个植物景观类型的构成设计, 即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 考虑植物的组织与种植安排, 使其与周围的景观相辅相成, 风格协调一致。公共空间中错落有致的搭配有特色的建筑小品, 在满足传统功能的同时, 加入了现代的元素, 同住区的层次相匹配。

3.3 系统的检查审评, 即质量保证过程

最后要从美学原则和生态学原则进行评审, 这是植物景观设计质量保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的质感景观表现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同时是否环保, 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只有两者兼具, 才是一个成功的植物景观配置的案例。

4 结语

利用植物质感表现景观时, 不仅需要恰当搭配植物的自然质感, 或者适当表现其人工质感,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植物色彩、姿态等其它因素, 从整体出发, 营造特点鲜明且丰富多样的景观。

城市居住区人群规模不断壮大, 居住区植物景观配置设计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 在配置设计时应当依据住宅区的本身定位, 当地的文化特色、该城市的历史文脉, 本土的树木花卉;注重生态、崇尚自然;以人为本, 追求品质;讲求文化, 寻求个性;因地制宜地创造出新型的、舒适的人居空间环境, 从而达到人与物的对话、情与景的交融。

居住区植物景观 篇2

植物配置是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这不仅表现在植物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更表现在其对于美化生活空间所带来的巨大精神价值。植物景观的好坏已经成为居民选择住房的主要考虑因素,因此也成为住房价格高低的重要筹码。然而,如何考察和评判居住区内植物景观的好与差,考察和评判植物配置优差又有什么标准?从环境的意义出发,应从现实生活、社会文化、审美意识以及人的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

但是,这似乎太泛泛,另人无从下手,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为了更具体,有人提出应考察植物景观是否能更有效、更实际地满足居民的生活功能,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能否以最佳的状态愉悦人的精神。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三个研究方向,一个是以功能为主的规划设计,一个是以环境质量为主的生态研究,一个则是以美为主的景观设计。单独而言,三个方向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居住区建设中,对人的功能需求考虑的愈来愈周到和全面,从儿童游戏场到老年人休息空间设计,以及青年人交往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等无不体现着这一领域的发展精度。生态研究更是先进,运用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确地测定环境的空气质量,有关学者正根据生态理论研究生态居住区,以期创造一个充满阳光雨露、空气清新的生态家园。景观设计师更不甘示弱,什么样美的景观他们都能想象得出来,他们是创造自然的天使,是把色彩、形态与质地拼凑成花朵的神仙。然而,现实中三个方面往往出现脱节的现象,要么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格局,要么失去应用价值等。因此如何能够综合三个方面的各个优势,并落到实处,是最大的研究课题。本文作者无能开展此项研究,仅就几个具体方面提出思考,以期对今后植物配置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1、居住区绿化植物种数的思考

现代居住区环境建设中,大凡植物景观单调,缺乏层次,缺少变化的环境,多呈现两方面的缺陷:一是植物种数单一,二是乔木、灌木及花草应用量的比例失调。只有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才能产生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在这里,本文仅探讨一下植物种数对植物景观的影响及其确定。

一般面积10公顷以上的小区的木本植物种数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以上。不同小区所用植物种数的数量与小区所在地区植物的种类的丰富程度及

该小区的设计手法、小区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而居民满意、绿化效果好的小区无不达到了一定的植物种类。

2、人工群落的应用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外,还应有植物群落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作基础,特别在植物配置上应注重应用一定量的花卉来体现季相的变化。

城市绿地中植物的搭配有着丰富的类型:乔木——草本型、灌木——草本型、乔木——灌木——草本型、乔木——灌木型、藤本型等,在居住区绿化中这些类型的搭配几乎都能用到。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绿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应达到的功能要求进行植物设计,例如棚架下采用藤本植物遮荫,活动广场采用高大乔木遮荫,以观赏为主的绿地可采用灌木——草本型或乔灌草搭配型。观赏结合散步游览的绿地可采用乔木——草本型的植物配置方式。防护型的绿地可采用灌木篱或复层的群落搭配。

在居住区中应用人工群落,主要用来改善人工环境。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绿地改善小气候产生可感效应的最小规模为0.5至1公顷。绿地中树木的数量越少,其产生的生态效益也越低。由少量草坪和低矮灌木组成的小片装饰性绿地,生态效益也不佳。以乔、灌、草组成的人工拟自然群落,由于层次丰富、绿叶面积增加,提高了单位叶面积指数,从而增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另外,采用拟自然的生态群落式配置,利用生态位进行组合,使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共生,使喜阳、耐阴、喜湿、耐旱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构成一个稳定有序的植物群体。居住区内的环境,由于建筑密集和人类活动频繁,不利于植物生长,经合理配置,利用共生原理组合群落,可明显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浅谈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的营造 篇3

一、植物景观营造的意义

植物景观营造是组成居住区绿化带或园林的重要部分。植物景观的营造需要我们关注居住区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植物景观的合理营造,能充分发挥其观赏的特性、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额最优协调。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植物景观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不但可以协调人与自然,自然之间的和谐,还能美化环境,愉悦身心,满足人对自然环境的精神上的需求。植物景观的合理营造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的艺术视觉效果基础上,充分利用了生态学、植物学、美学的理论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花的园林景观。

(二)植物景观的营造有利于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可以调节小气候,防风防尘,减轻噪音,并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小环境的生态平衡。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由于森林的调节作用,我们不用担心,气候骤冷骤热;不用担心会频繁受到恶劣天气的侵袭;因为有北方的防护林,我们不用担心沙尘暴的频繁来袭。这些都是大范围绿色植物所起的作用。园林内部的植物景观营造就是大的绿色植物作用的微小化。大量的绿色园林组加起来,就能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防尘的效果,就能减轻噪音的污染从而维护了居住区人们的安静生活。

(三)植物景观的营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良性生态平衡。自然界地各物种之所以能和谐的相处,全赖整个的大的自然环境的生态处于平衡之中。小的生物圈也需要保持生态平衡,人也是生态平衡中的一环。

没有生态平衡,人们会面临很多自然的惩罚。

二、当前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不足

(一)绿化面积偏小,植物景观营造观念不深。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自然世界,通过人为的改造,自然变得不再那么自然。人的生活不但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还需要精神的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人们希望生活在自然的绿色之中。但是由于建筑商追求商品楼收益的最大化,使得当初设计建设大型公共工程、商品楼时,给园林绿地留的面积很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共绿化带发展的空间。这就与人们迫切需求公共绿化带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们整天忙碌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当中。内心渴望园林绿化给自己带来精神抚慰和享受,但却对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又不甚关心,这种矛盾纠葛的心理,也是造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

(二)植物景观营造不合理,设计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由于我国长时间对植物景观设计不太重视,致使现在的植物景观营造存在很多问题。植物景观的营造不是将植物简单的组合,应当在设计中应尽可能的保证原生态的自然植物群落,同时还要考虑各种群间的相互联系,要體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还有部分地区的植物景观营造不能体现地方特色:要么不切实际的引进名贵品种,要么不假思索的种植传统植物,这不能体现出设计的创新意识,也不能满足现在人们对审美、对原生态的渴望。

三、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的建议

(一)提高景观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植物景观的营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景观设计人员对周边环境的把握,对人们心理需求的把握,还有对当地自然物种的了解,更考验了他们对这些因素的合理组合。设计无小事。不能“想当然”的敷衍,要提高景观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的思想意识,不能心存轻视的想法,园林的重要性远比我们看到的多。园林或绿化带的植物景观是应该具备艺术欣赏价值的,设计者也应在自己的作品上充分的体现出“美”的元素。

(二)植物景观营造要充分发挥它的环保功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植物景观的作用我们已经做了阐述,在我们选择植物物种与群落时,我们要从从生态平衡、原生态、防风防尘、减轻污染、审美角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植物景观营造的设计,使我们建造的植物景观既能体现出适应时代的美,又能起到它的生态功能作用。保护人们少受或避免人们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三)开发野生植物物种,体现地方特色,适应人们对原生态的需求。我们北方植物种类资源比较丰富。野生的物种有很多都适合驯化成园林植物:比如,连翘、瓦松、八角枫、野葵、王不留行、野菊、南蛇藤、红蓼、鹅耳枥等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在园林以及绿化带应用的野生物种,也能体现北方特色。由于是野生物种较多,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结 语

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初探 篇4

关键词:居住区,植物景观,植物配置,设计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营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特征、生态良好、亲切宜人的自然居住空间环境, 是现代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主要趋势。居住区植物景观是创造宜居环境的重要条件和自然基础[1]。它在改善小区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空间, 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有效地控制居住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因此, 研究植物景观设计与造景方式的合理性与艺术性具有重要意义。

1居住区植物景观现状及问题

在城市建设中, 尤其是在住宅小区建设中, 规划布局合理, 绿地格局形态丰富, 绿地率普遍较高。新建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多采用混合式。在居住区中心位置多采用规则对称的形式, 而在居住组团及建筑周边多采用自然式设计[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1.5m2以上, 目前, 大部分居住区绿地指标高出规范要求。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格局及指标一定程度达到了要求, 但是也有为了吸引消费者, 只重视植物景观的外在表达形式, 追求植物的新奇, 美观的效果, 忽视其生态效果, 对乡土植物重视不够, 形成生态异化的景观[4]。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搭配不合理, 季相景观不明显。 (2) 植物景观文化内涵不足。 (3) 人性化设计不足。 (4) 反生态过密种植。这种“堆”出来的植物景观违反了植物生长的生境要求, 造成绿色植物过剩, 形成局部生态失衡。

2植物造景的功能及发展趋势

植物具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涵养水土等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供人们游憩、休闲、观赏的实用价值作用, 同时, 植物还具有供人们鉴赏的景观作用[5]。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总体趋势, 集中在正确认识地域性自然环境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演变规律, 走生态功能合理、配置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总的来说, 居住区植物配置呈现出人性化、生态化和艺术化三大趋势[6]。通过对一些新建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分析研究表明:人性化、生态化和艺术化三大趋势符合当前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求, 并形成了三个特点突出的设计模式:生态观光型模式、生态保健型模式、生态环保型模式[7]。

3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与途径

3.1 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1) 经济性。

居住区绿化树种应选用长势优良、观赏价值高、便于管理、少病虫害的乡土树种。

(2) 功能性。

讲究绿化和使用功能紧密结合, 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的为人服务。如小区中停车场, 可结合大乔木的种植, 形成林荫广场。。

(3) 观赏性。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 形成优美的植物景观, 或体现自然美或体现人工美。随着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 高视点景观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4) 生态性。

居住区植物景观的生态性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 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 遵循植物的生态习性规律来构建植物景观;其二, 是指居住区绿化中植物的生态效益。

3.2 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策略

3.2.1 注重人性化设计。

在营建居住区植物景观环境时, “以人为本”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植物景观设计时重点考虑对人的关注和关怀, 在满足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经济水平居民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要求的同时, 要兼顾需求的多样性, 切实满足居民邻里交往、锻炼身体和休闲娱乐需求。

3.2.2 挖掘文脉, 突出景观特色。

居住区景观设计时要重点突出地方特色, 通过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增加居住者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居住区的景观环境, 要突出反映所在地区的生活情景, 挖掘表现民族传统和地方风格。

3.2.3 符合艺术审美规律。

植物是居住区景观中具有生命力的的造景元素, 植物观赏特性, 不仅表现在姿态、色彩、质感、季相变化等, 还可以通过与建筑物、山石、水体结合, 形成丰富的环境景观。植物配置是植物的综合运用, 必须符合美学原理和艺术审美规律。

3.2.4 生态优先, 科学配置。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景设计时要重点突出植物的生态功能。应结合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态学特征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 合理的树种比例, 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 实现植物多样性;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和习性确定适宜的速生树与慢长树的比例。

3.2.5 施工与设计衔接。

目前在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 施工与设计存在衔接不好的现象, 甚至存在脱节。由于植物材料本身存在个体差异、难以标准化、施工中所遇到的不定性因素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施工队伍的业务素质有关。要想完整的表达设计师的意图, 除了设计师亲临现场指导施工, 还应注重施工者专业素质的培养。

4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居住区规模不断扩大, 居住区景观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增加。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要求设计师以景观设计学、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适应当地自然条件, 顺应自然规律, 挖掘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 营造出能够满足公众需要, 符合生态、自然和社会的多层次需求的植物群落景观。

参考文献

[1]闫立杰.北方居住区绿化配置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 2005, (1) :83-84.

[2]程袁华, 张延龙.对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与思考——以深圳市居住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5) :4514-4516.

[3]魏绪英, 项忠平, 蔡军火.现代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 :586-588.

[4]连艳芳, 杨柳青.生态人居植物景观配置研究综述[J].文史博览, 2007, (3) :77-79.

[5]王晓晓, 谭峰, 黎章程.北京市居住区植物景观初探[J].四川林勘设计, 2004, (2) :25-28.

[6]刘仁芳, 王大庆.居住区绿化特色与评价[J].北方园艺, 2003, (6) :34-35.

居住区植物景观 篇5

摘 要: 通过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分析城市居住区景观的功能及特征, 结合城市景观与建筑的规划设计思想, 为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生态设计提出相应的设计途径。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居住区;景观设计

0 前 言

居住建筑在城市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 每年新增住宅约占城市房屋增量的70%以上, 住宅投资约占城市建设投资的30% 以上。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 住宅作为商品推向了市场, 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住宅都是城镇房地产投资的重点。面对日益成熟的住宅市场和购房者, 市场竞争越加激烈, 许多开发商不仅对建筑本身下功夫, 还把营造优美宜人的景观作为卖点以带动楼盘销售, 在这样的市场刺激下, 居住区景观建设方兴未艾。

居住区的建设不仅影响着城市的整体风貌, 反映城市的发展过程, 其景观也是城市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中, 区域用地性质和指标控制都得到较好的执行, 但在居住区的景观方面仅有绿地指标进行规划控制, 并没有具体的措施, 更多的是由各住宅项目附带完成, 这就造成了居住区景观在城市景观体系中的孤立性。很多居住区景观设计与规划和建筑设计脱节, 往往是在房屋体量形成之后才另作景观设计, 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居住区景观设计将注意力停留在视觉观赏的表象, 更多地注重构图美观, 形式丰富, 而对于居住区景观重要的生态功能却较少考虑, 对居住区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的联系更极少涉及。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在生态学上, 景观被认为是具有结构和功能整体性的生态学单位,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 有相似形式重复出现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H eterogeneity)的区域。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生态规划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 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 尤其强调景观格局与水平运动和流的关系

(Forman,1995)。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包括绿地景观建设和景观廊道建设, 对二者的规划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 增加城市景观多样性,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消除道路廊道所带来的种种环境影响, 将城市内部的自然、半自然或人工植被版块连接起来, 有利于各版块中物种进行迁移。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 能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弥补现有设计体系的不足。城市居住区景观的功能及形态构成要素

城市居住区景观具有生态功能、空间功能、美学功能和服务功能(表1), 其形态构成要素包括建筑、地面、植物、水体、小品等, 景观生态建设强调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重视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因此, 要充分发挥景观的各项功能, 各构成要素必须 表1 城市居住区景观的功能城市居住区景观的生态特征

2.1 人类活动影响的主导性

居住区是城市中人群最为集中的区域, 由此决定城市居住区景观是一个以人工为主的复合系统。景观的形式和内容都由人类根据自己的需求而进行选择决定, 建筑和硬质地面在整个居住区景观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而植物、水体等处于辅助地位, 人类活动影响的主导性使居住区景观的生态功能受到极大的影响。但人类活动也可以对景观单元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 以改善受胁迫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 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引入良性循环。

2.2 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 城市居住区景观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系统中的主体——建筑属于高能耗实体, 物质流入和流出量都很大, 而绿地和水体在生物结构和多样性方面都存在不足, 缺少自我修复的能力, 难以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 居住区的生态系统必须通过外界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补充才能维持相对平衡。

2.3 景观单一性和封闭性

居住区景观主要由建筑版块和绿地版块构成,其面积、边界和内容受城市规划限制, 呈现出较为单一的形态, 尤其是绿地版块, 受到城市道路和区域建筑的双重阻隔, 景观破碎化和封闭性特点并存, 这使得在城市景观中占大量比例的居住区景观未能发挥应有的生态作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思想

3.1 景观的整体性和连通性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具有整体性, 除了保护和利用原生态的河流、湖泊、湿地、绿地等自然景观, 还要把人工景观纳入到城市景观体系中, 使规划建设的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构成城市景观网络格局。城市交通道路及绿化带是城市中数量最多的人工廊道, 而自然廊道则以河流、植被带为主, 自然廊道的存在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缓解城市污染,减少中心市区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高效化。利用城市的自然廊道效应与人工廊道效应相结合, 将自然廊道体系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形成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相间分布的星状分散集团式景观格局, 可以有效地主治建成区摊大饼式发展所造成的生态恶化。

景观连通性对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有重要的影响。利用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形成的网络, 将居住区景观版块与廊道相连通, 结合公园绿地版块、开放水面、植物群落等自然景观要素, 并与郊区绿地基质连通, 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网络, 这既能改善城市高密度和硬质化带来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保证生物廊道功能, 连通的景观网络还有利于创建丰富的空间景观。

3.2 景观的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 包括版块、类型和格局多样性。在居住区设计中, 建筑的位置、体量、形式应当与城市景观网络结合, 打破对地块内部的限定和围合, 通过开放边界、地层局部架空等手段使区域绿地版块与建筑版块相互渗透, 既丰富了空间视觉景观, 又增加了景观多样性,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景观的生态功能。

3.3 景观的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

景观具有经济、生态、美学价值。居住区不仅为人们提供居住的空间, 改善人们的生活

环境, 优美的景观还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和精神享受, 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增加房屋的经济价值。同时, 景观的外貌可以反映文化准则, 文化习俗强烈地影响着居住地景观的空间格局, 人们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评价, 直接作用于景观, 同时也受景观的影响。尊重居住区景观的文化传统, 是形成景观特色和保证城市文化传统沿承的重要原则。

3.4 景观的公共性

居住区设计受到传统建筑院落式空间组合方式的影响以及居住安全方面的考虑, 大多采用围合式的布局, 围墙围合的封闭式景观既阻隔了与城市景观系统的联系, 也造成区域外部景观的单调, 从而影响城市整体风貌, 破墙透绿、营建公共绿地, 这不仅是对机关学校的要求, 也应该是对居住区的要求。城市居住区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

4.1 纳入城市整体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居住区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区域, 有利于形成较为均质的城市景观网络结构。在城市整体景观生态规划中, 将居住区景观形成的版块, 通过道路、河流、绿地等廊道将其连通, 形成紧密相连的绿色景观网络。

城市居住区是由人工干扰版块形成的镶嵌体。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版块的大小、形状、密度以及分布构型都是影响基本生态过程的空间格局参数, 在一定区域内, 最佳景观是一个带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 因此, 居住区景观规划中宜合理设置建筑、绿地的位置、形状、尺度、数量等, 形成不同粒径的版块, 控制尺度, 以避免景观多样性随尺度的增大而减小。具体规划措施上, 在居住区与城市道路之间设置较大的城市公共绿地作为景观核心(绿心),居住区内各小区之间设置区域公共绿地作为次中心, 小区内各住宅组团之间设置社区公共绿地作为补充, 不同等级的绿地与道路绿地廊道、水流廊道等相连, 共同组成居住区绿地系统, 从而增强景观的异质性。

4.2 居住区生态景观设计

居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包含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自然要素包括不能改变的因素, 如河湖、山脉、草原、平原等自然地形及雨、雪、风、阳光、温度等气候因素, 以及可改变的因素, 如溪流、树林、植物的生长和消亡等。对待这些自然要素, 既要尊重原有的地貌环境, 又要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设计时对不可变的因素尽可能巧妙地使其成为设计中有机组成部分, 对可变的因素则根据其存在合理与否进行取舍与修饰。在平面功能分区时, 应分析气候、四季日照、光影变化、风向、噪音源以及建筑对场地的不利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景观元素进行配置, 如植物的选种和栽种, 阴影区尽量选择耐阴的植物, 噪音区选择高大的乔木和密集种植的灌木以阻隔噪音, 活动区和建筑附近选择冬季落叶的乔木, 以满足夏季遮阳、冬季透阳的要求等。

4.3 居住区景观形态构成要素设计

4.3.1 建筑的边缘

景观的边缘对生态流有重要影响, 景观元素的边缘部分可起到半透膜的作用, 对通过它的生态流进行过滤。居住区景观的边缘由建筑和绿地组成,由于建筑的边缘具有实体性, 对生态流起到阻隔作用, 因此, 通过改变建筑边缘形式以增加建筑与绿地的边缘区, 增强建筑与绿地的融合。

(1)建筑避免“屏风式”布局, 凹凸多变的住宅平面同周边场地间产生大量的边缘区, 增加边缘长度, 加强建筑与场地的融合。

(2)住宅的设计通过底层局部架空、各单体以廊联系、利用阳台、屋顶花园造型等手法, 不但可以改变建筑外观沉闷、千篇一律的弊病, 还能够有效地建立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使绿地渗透进建筑, 变平面联系为立体联系, 使绿地版块与道路绿色廊道连通起来, 并改善居住区的自然通风条件。

4.3.2 植 物

植物是居住区景观中最能发挥生态作用的构成元素。居住区植物配置应结合区域自然条

件, 模拟自然界的植物群落,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乔、灌、草三层复合结构, 以本土物种为主, 适当配置外来物种, 增加生物多样性, 对植物四季的形、色、花、果进行搭配, 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结构和丰富的景观层次, 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

4.3.3 水 体

由于水体具有亲水功能, 能够丰富空间构图, 增加视觉景观效果, 因此, 居住区中的水景设置成为普遍现象。然而, 人工水体在景观中多侧重于构图和视觉效果, 极少考虑其生态作用, 也没有将其纳入到城市景观体系中去, 这就造成水景后期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水体污染情况。

(1)水景的设置应结合城市水系, 如临湖、临河居住区, 可与河湖管理部门协调, 引入自然水源, 进行人工湿地景观设计, 进行生物过滤后再将水送入自然水系, 这样既能营造居住区内的水景生态环境,又不会过多占用自然水源 , 还能利用河流廊道将居住区景观版块与城市景观系统相连通。由于引入活水, 也避免了水景后期水质恶化的弊病。

(2)没有自然水源可利用的居住区水景设置,在水源上应利用收集雨水和中水回用, 建设生态驳岸和生态水底, 避免几何式构形和硬质水底, 水体周边与绿地结合, 尽量减少硬质铺地, 以增加雨水的渗透, 对水体形成一定的水源补充;建立循环水系统,避免死水景观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利用水生植物和动物加大水体的自净能力(图4), 在这方面,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值得借鉴, 传统园林中的水景模拟自然的生态环境, 与植物、建筑有机结合, 形成水域生态系统, 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生态效应。

4.3.4 道路与铺地

居住区景观中的道路与铺地属于硬质版块, 当其面积过大时不利于绿地版块发挥生态效应, 因此,应尽量减少道路与铺地的硬质化, 步行道和停车区的铺地可采用透水性的铺装方式, 边缘栽种乔木遮荫, 减少水分蒸发, 同时减少硬质地面产生的热反射, 以改善居住区内的小气候。

4.3.5 构筑物与小品

构筑物与小品在居住区景观中具有实用功能,对建筑和植物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 经过精心设置,在居住区内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观。结 语

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础之上的, 城市居住区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特色组成部分, 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的重要区域, 在其规划设计中, 既要考虑环境的景观效应, 又要考虑环境的生态和文化效应, 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保证城市景观的协调有序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时空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反馈调控过程, 对居住区景观的生态研究, 是为了确定一个共同的目标, 无论对设计者、公众还是政府决策部门,在社会多层次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和相互协调下,使城市居住区景观这一重要的城市景观在设计和建造中更多地以环境为重, 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参考文献:

居住区景观设计浅析 篇6

【摘要】 从不同角度对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以达到通过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给人提供良好的交往空间和居住空间。

【关键词】 居住区;景观设计;空间环境

一、现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景观设计尺度不宜人

小区景观的设计在图纸上往往表现的美妙绝伦,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

2.重平面忽视立体

如果只重视平面景观的规划设计,忽略了立体,那么这也是有缺陷的设计,合理的景观规划应摒弃华而不实的绿化面积,应以满足功能为基础,与平面布局有机结合,设计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必要的可进行人为塑造)。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塑造立体效果。大片绿地则可利用成片乔灌木、竹林等来塑造,立面设计也应考虑到动态透视效果,以取得移步换景的良好效果。

3.绿地成为观赏景观

按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小区中必须考虑留有一定的绿地面积,开发商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在绿地率和绿化率等文字上大做文章,用绿地率代替绿化率误导消费者,片面地追求绿地面积,大种草皮,没有树木,可以节约用地,可以降低成本。草地上禁止入内,本来可以游憩的草坪却成了只能观赏的景色,失去了绿化的本质意义。

二、改善的措施

1.景观开放式设计

小区的景观设计必须要结合小区周围环境的特点,突破传统围墙式设计,涉及更大范围的设计领域。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考虑其设计,并时常以普通游览者的身份和视觉角度来审视和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才能具有和谐之美。

2.重视人文气息的培养

现在居民在选择自己的居住环境时,不仅考虑硬件设施而且还要考虑具有良好的人文气息。

3.小区景观设计应该赋予居民参与的权利

在小区环境设计时应该主动邀请小区居民参与设计,听取意见,不但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加强小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更加热爱小区,自觉维护小区的环境,有利于小区的长期管理和发展。

三、趋势

1.注重空间形态的变化

(1)高程变化。居住区的高程变化可以产生有趣的景观效果,甚至在立体层次上更为丰富。对于原有地形就有高程变化的基地,需要在规划中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对于较为平坦的基地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土方调配,有意识地在高程上寻求一些突破。

(2)节点处理。整个居住区户外环境应通过网络步行系统进行划分,在住宅出入口、会所周围以及主要组团内部形成规模不一的“节点”区域,为交通组织、公共交往和休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这是户外环境中被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段,所以与居住区中的其它空间相比,“节点”的景观处理会更加精细。

(3)道路景观。居住区的交通系统是车行系统和绿色步行系统的叠加,呈网络状分布。从美学角度说,与直线形道路相比,曲线形道路所呈现的是不对称的画面构图,随着视点的移动,景观逐渐展现,更具含蓄美。

2.注重景观的“时间性”设计

绿化以常绿为主,增大乔木种植数量,特选常绿大树冠香樟为骨干树,辅以灌木花卉坪翠竹。在植物选择上注重其观赏性、多样性和地域适应性,尽量考虑到花期交错、四季连续的品种搭配,形成层次感丰富、高低错落、色彩纷呈的绿化景观,满足不同季节都有景可观的要求。

3.注重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均能享受这些共享资源;其次要营造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具有归属感的良好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4.注重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区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设计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

四、结语

城市现代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初探 篇7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接近居民, 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完美的植物景观, 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的统一, 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与群体的形式美, 及人们在欣赏时的意境美。可以说, 植物景观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

2 当前居住区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以绿为主的园林绿化其生态效益的发挥, 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 而目前有些设计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 占用过多的空间建造园林小品, 使原本不多的绿化面积更加可怜。虽然现代住宅小区发展迅猛, 但在住宅小区的绿化建设上尚有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小区偏重建筑建材, 以人工硬化与铺装等硬质景观造景为主。

(2) “为绿化而绿化”的观念表现普遍, 使原本不多的绿地缺乏有情趣和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 有些住宅区的绿化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 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

(3) 住宅小区绿化设计千篇一律, 千园一图, 无个性可言。不少小区都是一片草坪中间点缀几棵乔灌木, 或是草坪中用色叶小灌木组成几个简单的图案等等, 以致于缺乏个性, 造成住宅区往往是一样的植被, 一样的空间布局形式。

(4) 绿化过分重视单一草坪, 而忽略植物群落。在住宅小区的绿化上, 目前有一种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倾向, 单一大规模进行草坪建植, 不仅不科学, 而且大范围的草坪养护及建植的费用都很高, 会增加住宅小区内居民的经济负担。

(5) 绿化设计与使用后的维护脱节。不少住宅小区在正式投入使用后, 由于我国物业管理尚属起步, 小区使用后因疏于管理和维护, 绿化好的环境遭到破坏而得不到及时维护, 使居住区的外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从而大大降低住宅小区环境的质量。

3 居住区植物景观布局结构

3.1 绿化布局的集中与分散

我们知道, 人类有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等。现代化的住宅小区, 更要注重居民的交流、运动和休息, 如何围绕小区绿地这一共享空间, 组织一些有益的户外活动, 丰富小区居民生活, 密切人际关系, 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集中的中心绿地。但过度集中的中心绿地环境难以安静, 感觉空旷, 人员往来也复杂, 在实际生活中管理不甚方便, 无形中同小区内大多住户之间拉开距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在绿化设计中还应考虑设计一些分散的团块绿地, 形成一些相对安静的空间, 利于小区住户休息和生活。

3.2 绿化配置以植物群落为主, 兼顾草坪

现代化的住宅小区, 植物群落是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 植物景观是绿色的主体, 因此, 应以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来有机结合, 根据它们的种类和习性的相似性组成层次丰富而不芜杂, 适合该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人工园林植物群落, 以发挥最佳生态效益。

4 居住区树种的选择和配置

住宅小区绿化树种选择总的原则有:一是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 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二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 满足人们生活、休息的需要。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导向, 要选择居民喜闻乐见的树种。比如居民比较喜欢桂花树, 因为桂花之香有中秋之夜合家团圆的良好祝愿, 符合大多数居民的愿望。而在小区中一般居民比较反对列植常绿的松柏类树种, 也是出于潜意识, 怕有类似墓地的感觉, 所以在用松柏类树种进行小区绿化时, 尽量不要采用列植, 可以采用孤植、丛植, 或在地势较高处采用片植, 因为松柏类的锥形树冠, 对美化天际线并引导视线焦点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其它阔叶树种难以企及的,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选择应用。

在设计乔灌木混交群落时, 配置高、中、低、地被层, 各个层次要分明, 并可于地被层适当地应用色块。近几年来由于色叶树种的开发应用, 可以用矮小的灌木来组成各色的色块, 常见的有组成红色块的红叶小檗、红花檵木, 绿色块的瓜子黄杨、雀舌黄杨、杜鹃等, 黄色块经常采用金叶女贞, 也可用洒金珊瑚、金边黄杨, 还可用红绿草、雪叶菊等草本花卉进行色块布置, 采用色块布置的好处大致有几点:

(1) 色彩简洁、明快, 又可按设计者要求任意做出各种图形图案, 可以是抽象的如意纹, 也可以是仿真的小动物或是其它的标志, 等于把植物当作画笔可以直接描绘设计者的意图。

(2) 绿化采用色块的模纹形状可以达到最快的成形效果, 满足快速绿化美化的需求。

(3) 色块绿化的养护相对比较简单, 只需一次成形后经常间断性地修剪, 就可以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 而且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 只要合理选择色叶树种就可以让色块一年四季基本不变, 不至于一到秋、冬季就有萧条的感觉。

(4) 色块的设计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特别在欧式建筑的小区中, 和环境比较和谐, 也容易使人感觉环境整洁有序, 现代气息较浓郁。

低碳型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探索 篇8

近年来, 在建设生态城市等发展思路的指导下, “低碳”理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依照碳循环和碳平衡的原理, 低碳发展主要是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出发。减少碳源方面包括石化能源和资源的减量高效以及再生能源的增加使用和工程项目的系统减排、低碳化等;增加碳汇方面主要是保护好森林、湿地、海洋等自然碳汇源, 并要加强全方位的绿化建设, 增强植物的碳汇功能。

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 低碳景观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主流方向之一。低碳景观 (Low Carbon Landscape) 指在景观设计、选材、施工建设和景观维护使用的整个过程中, 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 降低CO2向大气中的排放量。本文主要针对植物景观, 探索低碳行居住区的景观营造。

2 居住区园林植物的碳汇技术

2.1 园林植物碳汇的原理、能力

“碳汇”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 该议定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大气中CO2的浓度, 一定程度上减弱温室效应, 而且具有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的功能。

2.2 居住区园林植物的重要性

居住区绿化景观是伴随着现代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景观系统。植物作为居住区景观重要的设计因子, 不仅发挥着美化环境的作用, 更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植物具有固碳释氧、降温增湿、杀菌、减噪等多种生态功能, 可以调节小气候, 在改善环境的质量和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3 低碳型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的措施

3.1 科学规划景观设计

从规划的角度出发, 低碳型绿色居住项目应结合植物碳汇、基础节能术、水资源循环、能源再生等多种低碳技术策略, 而关于植物景观的营造则更多取决于植物碳汇技术的运用。根据2001年建设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要求, 居住小区的绿化率>35%, 绿化面积和比例成为了居住小区的重要指标。居住区的植物碳汇技术可以以中庭绿化、场地绿化和立体绿化三方面进行构成, 营造出多样化的生态空间和类型。

3.1.1 中庭绿化

中庭绿化往往是居住小区中最集中的一块绿化地, 开敞的绿化空间应得到充分的利用, 特别要注重用地的软硬比, 尽量以自然水景、土壤和植物取代道路和硬质铺装, 以换取更多的绿量。

3.1.2 场地绿化

场地绿化则是指小区中各处小空间的绿化使用, 例如室外绿化向灰空间的扩展。小区园路、室外停车场等使用嵌草砖铺装可以弱化单纯道路的生硬感、减少硬质铺装的面积, 增加小区绿化率。

3.1.3 立体绿化

绿化设计的思路还应从二维扩展到三维, 屋顶、墙面绿化是发展低碳景观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进行前期设计时, 设计者应该留有立体绿化的空间, 其后则可以引导并协助入住者进行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充分利用空间, 在墙壁、廊架等处栽种攀援类植物, 增加绿化覆盖率。攀缘植物不仅能降低建筑体的温度, 延长外墙寿命, 同时它还具有防噪、净化空气的功能。

绿化面积的大小和比例是实现低碳型居住项目目标的基础, 充分的开发可用面积是项目进行的重要措施。

3.2 优化园林绿化结构

低碳型居住区在满足绿化面积的情况下, 还应该格外注重植物的质量和功能, 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择和搭配。

固碳释氧是植物的基本功能, 但不同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是不同的。目前, 研究表明以下植物具有较强固碳释氧的能力:乌冈栎、垂柳、乌桕、木芙蓉、喜树、盘槐、黄连木、垂丝海棠、臭椿、杨梅、银杏、朴树、枫杨、栾树、无患子、七叶树等。对植物种类的选择应该优先考虑固碳能力更强的植物。

根据生态学中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原理, 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因地制宜的相互搭配成群落, 构成一个有序、稳定的立体植物群落更有利于植物的生态效益作用。由于草、灌、木的碳汇作用是依次升高的, 在设计时, 应该减少单一大片草坪的使用, 乔灌、乔灌草等多种复合方式的结合, 无论从生态或低碳的方面都更加科学。同时, 在植物配置时, 也要避免植物种植过多, 生态位的不平衡, 空间分布不合理, 造成自然资源浪费, 光合作用利用率下降, 导致碳汇能力的降低。良好的植物群落可以达到生态互补的作用, 以光照为例, 群落上层光照强适合高大、喜阳的乔木;中层光线弱, 适合半耐阴的灌木;通过上、中层阳光的过滤, 下层光线更弱, 只适合强阴性的草本、地被生长, 只有这样上、中、下层植物各得其所, 才能和谐相处。

3.3 明确规划工程实施

在植物景观的设计过程中, 尽量维持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 做到适地适树, 最大程度的减少前期的工程量和后期养护管理所需的资源消耗。低碳的要求倾向于朴素、本土化、自然化和合理性, 通过对原有环境的最大保护, 可以顺利的减少前期施工和后期养护的成本。

关于居住小区的景观建设, 把房子“种”在自然中这一观念正在被更多的人接受。完成管道铺设后, 可以由绿化施工先进入场地施工, 在建设前期完成部分绿地的施工。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首先, 绿色植物越早种植入场地, 则越能尽早起到固碳释氧、调节小气候等作用;其二, 先期植绿还可以有效降低施工场地扬尘污染, 改善局部大气质量。

4 结语

居住区营造低碳景观是一项复合性的综合规划与设计应用, 除了应该科学充分运用绿色植物的理念以外, 还包括选择环保生态的景观材料, 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以及景观使用的高效低碳等方面的多方考虑。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设计、引导居住区景观的建设, 必能达成居住区景观的低碳发展, 保护好我们生活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张成, 曹加杰.居住区低碳景观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赵萱, 李海.11种地被植物固碳释氧与降温增湿效益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居住区植物景观 篇9

关键词:生态型植物景观,科学内涵,存在问题,营造原则,树种选择,城市居住区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城市居住区的绿化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从最初简单的几株树一片草的楼间绿地,到现在精心设计的主题花园和组团绿地,不断趋于完善。同时,人们对环境生态观和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促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居住区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这就推动植物景观朝着更为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生态型的植物景观营造不仅能够提高小区居住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营造出一种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居住氛围,符合当代人对自然生态化居住环境的追求。笔者从科学内涵、存在问题、营造原则、树种选择等方面对城市居住区生态型植物景观营造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科学内涵

生态型指一定地域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

生态型植物景观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等生态学原理,按照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运用生态工程创造各种类型和结构,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以及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具有一定层次,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生态型植物景观营造不仅是利用植物营造视觉艺术效果,而且是具备以人类生态学为基础,融汇景观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有关生态系统理论的现代园林环境,它能够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求得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最大协调。其内涵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能够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空间及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 当前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

我国由于长时间对植物景观设计的不重视,造成当前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是缺乏整体的生态设计理念及对植物种群间的了解。生态设计不是简单地将植物进行叠加,而是在设计中尽可能地保持原生态的自然植物群落,同时也要考虑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在植物造景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因此,在植物景观营造上要充分考虑植物个体的形态和习性以及植物群落之间的共生关系,合理地利用植物的这些特点创造出丰富的自然群落和优美自然生态景观。二是许多人停留在传统的“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观念上,强调的只是植物对环境的点缀美化作用,对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态功能重视不够。同时受传统认知和理念的影响,对植物观赏价值认识带有一些明显的倾向性,对一些所谓观赏价值较高的“经典植物”滥用,导致了各地植物景观千篇一律,植物种类多样性不足。三是追求大树,过密种植,忽视实生苗的使用。大树移植、高密度栽植、大量栽植冷季型草坪而忽视乡土地被、大量运用修剪整形的色带花带和装饰图案等,希望通过当年的栽植就形成良好景观。这些违背生态规律的做法,对自然资源产生极大的破坏,造成养护管理成本的增加。四是多数居住区植物景观缺乏地域特色。诸如以上的问题是当前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暴露出的不足,也是缺乏生态意识的体现。随着生态观念的加强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的提出,生态型植物景观的营造必然成为未来城市居住区的发展趋势。

3 营造原则

3.1 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化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和人们的要求,建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居住区宅间绿地可适当选择具有杀菌、保健功能或具观赏效果的植物种类;小区道路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树干挺直、枝叶茂密、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要与水景协调等。

3.2 生物多样性原则

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植物景观要稳定、协调发展,维持生态平衡,就必须具有生物多样性。因此,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生态型植物景观营造,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住区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才能构建不同的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居住区的园林植物配置应注意乔、灌、草结合,以增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以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品种,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生态型植物景观。

3.3 适地适树原则

地域性植物是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进化的结果,对地方生态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营造生态型植物景观的时候,应遵循这一客观规律,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及种群不适应本地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借鉴本地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把各种生态效益好的树种应用到居住区绿化当中去,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使各种植物都能自然生长。切不可盲目引进外地奇花异树,而应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当然,也不排除慎重而有节制地适当从外地引来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优良植物,以改善居住区现有的植物结构。

3.4 人性化原则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在这个日益关注“人本需求”的理性社会,植物景观的营造既要适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居民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绿地是活动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是休闲运动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居住区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生态优越性,而且要做到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引导居民积极走出家门进入绿地休闲、交流、散步、运动,享受新鲜的空气、阳光,将生态植物景观与人的活动相结合,实现景为人用。

3.5 艺术性原则

生态型植物景观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其营造之时,应遵循艺术性原则,其中包括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基本原则,其原则指明了植物配置的艺术要领,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同时注意植物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其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在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进行配置时,遵循均衡的原则,使景观稳定和谐。例如,一条蜿蜒的园路两旁,路右边若种植一株高大的香樟,则邻近的左侧需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小、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均衡。

3.6 景观性原则

生态型植物景观要表现出植物群落的自然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景观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收四时之烂漫”,达到“体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丰富群落景观美感,提高观赏价值。

3.7 文化性原则

最早人们栽种植物是取其功能用途,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态属性,而后受“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影响,出现了许多吟诵植物的雅事,很多植物被赋予了人的性格,还被冠以人的称号。例如,枣代表财富,又给人以温饱,是一种美果良材;梅是古来传诵的名花,被喻为清高;兰是善、是君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桂花、杜鹃、芍药、迎春、荷花、茶花、牡丹、李、木芙蓉等植物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寄寓。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前提下,适当运用具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树种,不仅可以拉近人与自然亲近的距离,而且可以形成不同特色的植物景观。

3.8 创新性原则

随着城市居住区建设的发展和国外思潮的影响,在进行植物景观营造时,在不妨碍满足艺术及生态等要求时,可以选择柿子、枇杷等对土壤要求不高、养护管理简单的果树植物,或是桂花、茉莉、玫瑰等芳香植物,也可选择杜仲、银杏等具药用价值的植物以及荷花等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水生植物等,既体现了城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创新性,增加了生态多样性,又充分地发挥园林植物景观的综合效益,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另外,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能够为生态型植物景观的营造开拓新的发展方向,这也正是园林工作者将来为之努力之处。

4 树种的选择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居住区生态型植物景观营造时,树种的选择要根据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以及当地的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以及生态特性。一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配置树种,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其重要。以地处亚热带地区为例,最新推荐使用的优良落叶树种,乔木类有无患子、栾树等,耐寒常绿树种乔木类有山杜英等。二是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配置树种。例如,杜鹃、茶花、红花继木等喜酸性土树种,适于p H值5.5~6.5、含铁铝成分较多的土质;而黄杨、棕榈、桃叶珊瑚、夹竹桃、枸杞等喜碱性土树种,适于p H植7.5~8.5、含钙质较多的土质。三是根据树种对太阳的需求强度,合理安排配植的用地及绿化使用场地。四是要根据环保的要求进行配植树种。在众多的树木之中,有许多不只具有一般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防火、杀菌、隔音、吸滞粉尘、阻截有害气体和抗污染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居住区绿化时,应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配置适宜的树木。例如,在工业污染比较大的城市中,人口稠密的居住区应该多配置一些侧柏、桧柏、龙柏、悬铃木等易于吸滞粉尘的树木;在排放有害气体的工业区特别是化工区周边的居住区,应该尽量多栽植一些能够吸收或抵抗有害气体能力较强的树木,如广玉兰、海桐、棕榈等树木。五是要根据绿地性质进行配置。居住区道路、宅间绿化、庭园绿化中,根据绿地性质,规划设计时要选择适当树种。如居住区内附属的幼儿园植物景观营造,应选择低矮和色彩丰富的树木,如红叶石楠、黄金叶、福建茶等,由红、黄、绿三色组成,带来活泼气氛,还要考虑不能选择有刺、有毒的树木,如夹竹桃、构骨等树木。

5 结语

城市居住区生态型植物景观的营造涉及到诸多的学科知识,特别是生态学、植物学、美学等,在具体的项目中,需要园林设计师、生态学家、规划师等的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完成。在营造之时,应当融合生态理念,重视居住区生态系统空间关系的研究以及树种的选择,遵循景观营造原则,充分发挥植物特性,组织层次丰富的生态群落,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创造合理、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空间序列,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满足人们在居住区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郭泉林.浅探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与手法[J].山西建筑,2008,34(16):352-353.

[2]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2):14-l6.

[3]何雪峰.居住区植物造景生态化浅议[J].甘肃科技,2007,23(11):251-252.

[4]朱红霞,王铖.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J].山东林业科技,2005(5):82-85.

[5]李茂才.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08(9):105-107.

居住区植物景观 篇10

关键词:居住区,示范区,植物景观设计,金科廊桥印象

住宅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楼盘都建有自己独特的示范区向顾客展示该楼盘所营造的环境,从而来吸引顾客。示范区要呈现及时的景观效果,在其环境的布局与设计中,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植物在居住区示范区环境中的作用

一个吸引顾客的示范区,除了硬质空间场所具有人性化外,其植物景观也应该相当出色。植物主要在空间围合、形态、色彩表现等方面吸引人。

1.1 空间作用

植物可用于空间的任何一个平面(在地面上,以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或矮灌木来暗示空间边界),可以构成地平面、垂直面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组成既有暗示性的界面[1]。示范区的面积一般不大,运用植物来围合、分割其空间,营造丰富的空间类型。

1.2 美化作用

在示范区体验时,顾客被怡人的植物景观吸引。美化作用不仅停留在植物本身的形状、色彩视觉上,还表现在植物所散发出的不同气味和与自然环境互动中的不同声音。丰富的植物色彩、质地、枝干和花果等形态特征能增加视觉和触觉欣赏;种植不同开花时期的芳香植物能丰富人们的嗅觉体验;而不同形态和不同质感的叶片与自然风雨相撞时的不同音韵也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听觉享受,如松涛阵阵、竹海翻浪、荷洁蝉鸣、雨打芭蕉之声,皆为天籁之音[2]。在示范区中,植物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欣赏和感官体验,更能美化示范区的建筑线条,烘托销售氛围。

2 居住区示范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3]。此种观点向环境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园林设计师需开拓新思路,注重环境设计的生态性和景观效果,力求打造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空间。

2.1 处理好植物的美学关系

艺术性是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备的特性[4]。示范区的植物景观应重点考虑人们的审美要求,在强调其鲜明而优美的视觉感受时,突出样板房与外部空间的有机联系,塑造丰富的外部空间。示范区范围相对较小,它的植物景观要求非常精致,从每一个角度看到的植物景观都是美的。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兼顾到每个所选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特色,创造出美的环境给顾客体验、感受。

2.2 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由于植物是园林景观中唯一具有生命的设计要素,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的景观都随着变化。在一般的园林环境中,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要充分展现植物景观设计后所形成的艺术效果,除考虑整体美学构图的原则以外,必须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速生树与慢生树合理搭配,增强景观的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但在示范区中,要考虑其呈现及时的景观效果,采用“五重垂直绿化”生态设计,第1层:高9~15 m、胸径35 cm以上的大乔木形成天际线;第2层:高4~7 m的小乔木、大灌木增添层次;第3层:高1~3 m的灌木;第4层:球类、小灌木,植物景观中最有特色、层次最为丰富的部分;第5层:草坪、地被、时令花卉供人们近赏。5层垂直绿化打造及时的景观效果,营造出灵动气息的生活体验。

3 金科廊桥印象示范区植物景观

3.1 概述

金科廊桥印象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滨江新城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金科廊桥印象示范区总占地面积约10 000 m2,建筑面积约1 500 m2,绿地率达46%。

3.2 设计构思

示范区是一个楼盘的重要展示部分,整体的绿化方案设计以烘托浓烈销售气氛为主,营造精致的植物景观空间,运用大量的时令花卉,达到及时的绿化效果。金科廊桥印象示范区根据场地空间主要划分为销售入口区域、中心体验区域、建筑旁精致种植区域。

3.3 植物选择

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结合示范区要营造及时的景观效果,主要选择的植物有:一是常绿乔木(Evergreen trees)。香樟、桂花、广玉兰、山茶、银海枣、鸡爪槭、杨梅、柚树、乐昌含笑、香泡树。二是落叶乔木(Deciduous tree)。白玉兰、银杏、栾树、樱花、榉树、丛生白桦、朴树、三角枫、皂荚、紫玉兰。三是常绿灌木(Evergreen shrub)。山茶、海桐、大叶黄杨、金边黄杨、金叶女贞、杜鹃、无刺枸骨、金森女贞、红叶石楠、栀子花、龟甲冬青、南天竹、红檵木、四季桂、苏铁。四是落叶灌木(Deciduous shrub)。结香、腊梅、木槿、紫薇、石榴、垂丝海棠、紫荆、红枫、红叶李。五是草坪及地被植物(Lawn and ground cover plants)。马尼拉、非洲凤仙、鼠尾草、阔叶麦冬等。

3.4 植物景观设计

该示范区总的植物景观设计原则:草坪和地被的比例控制在2∶1左右;组团搭配种植时,乔木的种类控制在2~3种,保持其统一性;用于拉高天际线的乔木作为背景树;独景树种植在视线焦点处,且与组团树拉开一定距离,分布在草坪或与石头、灌木球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比例控制在1∶3。整个示范区以香樟、栾树、朴树、杨梅等为基调树种,合理配置观叶赏花乔灌木及地被草坪植物,大量运用时令花卉,并结合铺装、园路、园林建筑小品等,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丰富、景观优美的绿色空间;创造一个轻松活泼,具有热烈气氛的体验区。一是销售入口区植物景观设计。金科廊桥印象示范区入口广场以中心水景喷泉+特色时令花卉营造热烈的气氛,增加入口的亲和力;用榉树树阵引导人们的视线,并软化空间环境。二是中心体验区植物景观设计。中心体验区域各类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等形成纵向空间视觉效果。根据地形营造了一个大草坪景观空间;运用丛生红叶李营造夹景景观效果;运用樱花+金鸡菊、丛生白桦+鼠尾草营造花林和白桦林,让行者徜徉在其中感受不同的景观效果。大量时令花卉运用,给人一种畅游花海的喜悦。以灌木、花草等低矮植物为主的软质景观与硬质铺装有机结合,赋予中心体验区生机。示范区中的游泳池附近种植高大挺拔、树冠婆娑优美的银海枣,更富有热带气息。总体来说,该区域的植物造景主要沿用了西方现代植物造景的“树成群、花成坪、草成片、林成荫”的艺术手法,通过简单的微地形处理和自然流线形的林缘草地来构造一种自然飘逸的佳丽风景。三是建筑旁植物景观设计。与示范区中心区域相比,建筑旁植物景观塑造会相对精致、细腻些。主要选择高大挺拔的大树结合观花、观叶或观果的小乔木进行配置,地被设计选用宿根花卉与灌木搭配,点缀一年生草花或球根花卉植于前缘,营造精致、层次丰富的入户景观。如以白玉兰为代表植物突出春季景观;以石榴为代表植物形成夏季景观;以栾树为代表植物突出秋季景观;以腊梅为代表植物表现冬季景观。通过这样的配置,在不同季节,在样板房旁绿地可表现出不同的植物景观效果,从而表现各自的特色。

4 结语

景观示范区不仅给购房者一个眼见为实的“范本”,更是为了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在示范区中植物的景观状况直接决定其景观效果。因此,居住区示范区植物景观设计应当选择树冠饱满、树形优美、规格较大的苗木来打造及时的景观效果;大量时令花卉运用烘托销售气氛;植物群落组织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为人们创造一个灵动的生活体验区。

参考文献

[1]寒悦.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姜汉侨,段昌群.植物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城市居住区铺装景观浅述 篇11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铺装景观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21-0147-01

1引言

铺地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功能性的划分,可分为道路空间和交流活动空间两大类。以往,居住区铺地作为居住空间的交通界面,其规划更偏重于实用方面,铺装景观的重要性与样式丰富性远不及由它所连通的各类建筑物。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居住区铺地不仅仅在于承担居民日常生活的交通游览,休闲活动功能,更被要求赋予更精细的设计概念,既与周围环境融合,又能反映当地的文化传统,籍此提升人们的居住环境品质。

2居住区铺装景观的应用情况

此次以广州范围内的新居住区:珠江御景湾,万科蓝山,万科万景德,雅居乐剑桥郡,广州星河湾为典型展示对象,来浅述铺装景观在城市居住区中的应用和存在的某些问题。

2.1主要铺地类型和材料拼接方式

居住区铺地有四种基本形式:整体路面、块料路面、碎料路面和简易路面。而铺地的类型及选材既受园区风格影响,也受总体工程造价制约。目前考察居住区内的整体路面多为主干道,采用沥青或混凝土路面;块料路面常以石材或混凝土砖、粘土砖等铺设;碎料路面主要以卵石、砾石等铺设;简易路面则是以汀步和小桥为主要表现形式。铺地应用的石材多以花岗岩、板岩、人造石等。而材料的拼接方式采用规则式和不规则式。规则式多为齐缝铺,工缝铺,席纹铺等,不规则式则为直边乱形纹铺砌和毛边乱形铺砌等。广州星河湾小区园路铺装,选取了复合式的做法,石材的毛边乱形铺砌路面,散置卵石收边,以加强装饰性。

2.2居住区铺装样式的艺术性

随着世界朝全球化迈进,中西方文化相互冲击、交融,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再停留于可有可无的阶段,而是期待更丰富精致,更多选择性。因应市场需要,居住区的景观风格也越趋多元化,本次选取考察的居住区,就属于各种常见景观特色的代表:如珠江御景湾的“意大利欧陆风格”、万科蓝山的“地中海格调”、万科万景德的“西关风情”、 雅居乐剑桥郡的“英国学院风”、广州星河湾的“多种异域风情复合”。

因此,当今铺装景观的双重功能性(物质功能和环境艺术功能)更为明显,不同风格特色的居住区就应该有符合其各自特色的铺装景观。

铺装景观的表现形式多样,但主要还是通过形状、色彩、质感、尺度和纹样这五大要素的组合产生变化。

1)形状。平面构成要素中的点、线和形组成铺装景观的平面形状。点可以吸引人的视线,成为视觉焦点。在单纯的铺地上,分散布置跳跃的点形图案,能够丰富视觉效果,给空间带来活力。不同的线形的运用比点效果更强,能带来安定感或是流动感。形本身就是一个图案,不同的形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应,铺装景观便是利用形带来的各种空间效果,来进行区域功能划分。方形(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整齐、规矩,具安定感;方格状的铺装产生静止感,暗示着一个静态停留空间的存在,因此常用于私密的休憩场地;三角形零碎、尖锐,具活泼感,如果将三角形进行有规律的组合,也可形成具有统一动势的有很强的指向作用的图案;圆形完美、柔润,是几何形中最优美的图形,有汇聚的作用,常用于交汇节点上;园林中还常用一种仿自然纹理的不规则形,如乱石纹、冰裂纹等,使人联想到荒野、乡间,具自然、朴素感。

2)色彩。园林铺装一般作为空间的背景,除特殊的情况外,很少成为主景,所以其色彩常以中性色为基调,以少量偏暖或偏冷的色彩做装饰性花纹,做到稳定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色彩是心灵表现的一种手段,它能把情绪赋予风景,能强烈地诉诸于情感,而作用与人的心理。如果色彩过于鲜艳,可能喧宾夺主而埋没主景,甚至造成园林景观杂乱无序。

色彩具有鲜明的个性,暖色调热烈、兴奋,冷色调优雅、明快;明朗的色调使人轻松愉快,灰暗的色调则更为沉稳宁静。铺地的色彩应与园林空间气氛协调,如儿童游戏场可用色彩鲜艳的铺装,而休息场地则宜使用色彩素雅的铺装,灰暗的色调适宜于肃穆的场所,但很容易造成沉闷的气氛。因此,选取恰当的色彩来符合空间的需要。

3)质感。铺装景观之美除了色彩,还要依靠材料质感的美。然而提高质感美,通常是选用质感对比的手法。如规整的烧面步石,光面石材的收边,中间以光滑但不规则的卵石填充缝隙,旁边有绿色植物的衬托,用柔软与坚硬,光滑与粗糙,规整与不规则相对比,从不同的素材中体现是质感的美。铺装景观要注重“和谐”,质感变化与色彩变化要均衡相称,如果色彩纹样十分丰富,则材料的质感就比较简单。

4)尺度。尺度,也就是比例均衡的问题。一般来说,大面积的铺装应使用大面积的图案和大尺寸的铺装材料。但就形式意义而言,小尺寸的材料铺装形成的肌理效果拼缝图案往往能产生更多的形式趣味,利用小尺寸的铺装材料组合成大图案,也可与大空间取得比例上的协调。

5)纹样。在园林中,路面以它多种多样的形态、纹样来衬托、美化环境,也因场所的不同而各有变化,纹样具有空间的指引性,以装饰来强调区域的划分。

如公共区域的园路采用的是强调两侧的装饰效果,而私密空间的园路是采用大面积的对比色路面,以此作为区分。

2.3居住区铺装景观存在的问题

铺装能够丰富景观的艺术性和精神性,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地位不断的提升,但由此衍生的各类问题也越发突出,应该受到设计师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孙以栋,陈刚.景观铺地工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毛培琳.园林铺地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居住区植物景观 篇12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价值提升

现今, 如何打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并利用其创造价值, 已成为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的共识, 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远见卓识的开发商, 非常重视环境景观的规划, 绿地率的面积的增加, 景观氛围的营造都为入住小区的人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舒适的环境空间, 使住宅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 在提升居住区品质的同时, 倍受人们赏识。

一、居住区景观价值的体现

居住区景观价值主要体现在景观、使用、绿化三个方面。具体主要由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庭院、设施、小品等实体要素, 和环境的、文脉、特色等精神文化要素两方面构成。居住区应该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场所, 在这些场所中设置一些小型的活动设施, 并将其景观化, 创造出好的景观模式。这些景观设计应该在考虑地域、气候、周边环境等因素下具有独特的设计, 符合小区的建筑风格及整体环境, 形成有自身特点的形象特色, 使住户产生归属感。好的景观设计可以吸引住户走出居室, 为住户提供与自然交往的空间, 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出了和谐融洽的氛围。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物质的丰富给住区景观建设带来了新的材料、新的构造方式、新的植物种类。居住区中景观的优劣成为房产开发商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 设计还是要遵循以下原则:

1. 设计的历史人文原则

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沙利文说过, 对社区主要人群而言, 景观不该是社区中的鸡肋。做好一个社区的景观, 要考虑社区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背景, 从而确定景观设计做成什么样;同时, 要研究社区内人群的活动习惯、活动规律和需要, 从而确定景观设计能做成什么样。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并不是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 更要从人文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无论经济如何发展, 交往毕竟是人的根本需要, 邻里交往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容易实现的交往方式。居住区景观环境具有承载居民交往和体闲活动的功能, 适当的公共空间有利于邻里间的交往与沟通,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归属感, 真正实现居住环境的人性化和人情化的需求。

成综合性的、跨越性的、多元化的设计运行模式。

可以说, 视觉设计应用中多方协调机制让政府的决策层和企业的决策层对视觉设计价值的理解有实质的提高。

四、协调机制与设计价值的关系

在政府、企业、设计者三方共同参与的视觉设计运行中, 多方协调机制使得设计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但是设计价值的实现与否最终还是要归结到视觉设计运行状况上来, 视觉设计运行是否理想直接影响到设计价值的实现, 所以多方协调机制对设计价值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视觉设计要在协调好多方价值诉求的前提下良好、系统的运行, 而同时设计价值的实现和充分体现也促进着视觉设计的发展。

2. 设计的范围

所有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 包括各类雕塑小品、园艺小品、设施小品、种植绿化、水景设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设施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 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

3. 设计过程

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 硬软景观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在设计过程之中, 首先要把握住景观的设计要点,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 景观设计师要与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协调。景观设计模式也从以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 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 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 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三、景观生命力的衡量

良好的社区园林景观可使住宅产品更具有生命力, 包括景观本身的持续发展和景观所带来物业的保值。衡量住宅景观是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一般有:

1.文化内涵是否丰厚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在设计时就要完整的考虑到可持续发展, 要使景观设计作品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 并能与居住区建筑本身的风格特点相融合。

2.实用功能是否完善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景观首先要具备较强的实用功能, 其次才是满足居住者的观赏行为。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使用为本的原则。如果不考虑景观的使用, 不管社区用途是商务还是居住, 景观设计仅“为美而美”, 居住者无法充分享用, 这样的景观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3.舒适性能能否保证

开发商和设计师对环境景观服务的终极目标—健康与舒适性的把握, 如果脱离了这些, 任何豪华或带有艺术性的设计都会显得多余。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提升从一方面来说其完善了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 提高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质量。于开发商而言, 景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居住区有着更好的市场前景;于消费者而言, 人们更愿意选择环境好的住宅。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与景观生态模式, 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进程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日) 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2]杭间著.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

[3]关山月美术馆编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平面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

[4]李砚祖编著.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清华大学出版社.[5]黄厚石著.设计批评.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8.

作者简介:

上一篇:互联网传播学下一篇:解放思想“五破五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