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共11篇)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 篇1
摘要:阐述了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指出了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总结了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概念,存在问题,设计内容,设计要点
目前, 灯具与照明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如人造电光源的不断更新、各种照明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成熟、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出现、灯光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尽管如此, 技术也只是为实现人类的照明理想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技术指标和参量仅能使人们得到关于光照的物理方面的信息, 然而却忽视了对大众照明心理的关注, 因为人的视觉心理很难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而灯光环境设计成功与否, 往往更取决于它被人们视觉和心理上的接受程度。即居住环境的照明设计不仅要综合考虑照明技术问题, 还要考虑到使用者的心理感受。笔者通过总结归纳, 结合目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对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的营造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1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一般所称的居住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地形界线所围合, 并与居住人口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区所承载的功能是与居民的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包含居住在内的休憩、教育养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商业服务、社会交往甚至工作等活动[1]。
所谓灯光环境的营造, 就是运用灯光的扬抑、隐现、虚实、动静以及投光亮度的变化和照射方向, 凭借电光源及其灯具的自身特点, 建立光的构图、秩序和节奏, 使园林的夜间空间环境或庄严, 或艳丽, 或形式多样, 或多姿多彩, 并充满时代气息。在满足基本光照功能的条件下增加园林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的设计, 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把环境照亮, 而且是现有园林景观艺术的一种衍生和再创造。如果设计不合理, 常造成过度照明或滥用照明, 导致灯光过于俗气、耀眼、景物不突出、缺乏立体感等问题, 更严重的是造成光污染。在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 灯光艺术的美化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合理的灯光设计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 还可以使人得到视觉上的享受, 使居住区环境达到理想的意境。好的灯光设计不仅能给人一种栩栩如生, 雄奇瑰丽的自然景观, 又能给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 使人们在夜间依然能感受到情景交融[2]。不仅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视觉条件, 而且利用灯具造型及其光色的协调, 使建筑轮廓、环境达到某种气氛和意境、体现一定的风格, 增加环境与建筑艺术的美感, 使环境空间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要求, 从而得到美的享受[3]。经过合理规划设计的园林照明用光, 可以改善夜晚“光污染”的问题, 在保证足够照度的基础上, 使得居住区夜间景观灯光环境满足时代对“绿色照明”的要求[4]。
2 存在的问题
2.1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设计的概念有待完善
由于居住区不像商业区或者城市广场那样被当作面子工程来做, 对于居住区景观照明的关注和研究十分匮乏。谈到居住区照明, 人们往往认为其微不足道, 这就造成了居住区照明理论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继而是方向的迷失。实际上, 比起商业区和城市广场, 居住区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它是城市当中极为特殊而重要的区域。反观当前的住区环境, 不难发现这种概念盲区带来的后果:一是住区光环境中的尺度感丧失。灯具在造型和尺度上普遍缺乏细致的设计[5], 导致形式美和技术手段相分离;另外, 光照没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展现住区建筑和环境景观的风貌, 或者说人工照明在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融入到环境设计的灵魂之中。二是缺少认真的规划和设计。多数情况下照明工作没有被单独立项, 因而也未得到认真对待, 没有专业的规划导致混乱和浪费, 没有专业的设计导致环境效果大打折扣。
2.2 光污染与光照不足并存
不适当的照明会产生光污染。光污染一旦影响到居住区, 其后果将不仅造成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 还会严重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 而且还浪费能源。另一方面, 照明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致使某些城市居住区的照明条件得不到改善, 一些廉价的居住区内照明严重不足, 甚至在高价的住宅区也存在类似问题。这些恶劣的照明严重削弱了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有些看似无伤大雅, 但至少是浪费的;有些并不严重, 但是令人担忧;还有一些则是突如其来而且致命的。很多居住区的照明设施只是沿用周边城市道路的照明, 这种简单的做法抹煞了不同环境的特征差别, 使居住环境的光尺度和光气氛不再亲切宜人;另一些地方则夸大这种差别, 居住区边界和城市道路既没有呼应, 也没有过渡, 不是花红柳绿就是惨淡阴森, 和居住区应有的氛围极不协调。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很少有房地产业主从社区住宅的规划、单体设计阶段起就考虑到夜景照明因素, 而大多是等居住区的土木施工基本结束后才去埋线装灯, 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实不可取。另外, 混乱的照明设施各自为政, 也引起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恶化。虽然电杆林立、电缆横飞的局面已经基本结束, 但是在个别老旧的居住区内情况依旧。这些现实情况说明了居住环境还缺乏基本的照明规划和设计。
2.3 现有的技术性控制指标不够充分
在城市居住区照明方面, 国内制定了一些规范和标准, 个别城市也有一些地方性的技术标准。目前尚没有建立完善的针对夜间景观光环境设计的体系与方法, 关于光环境较全面的研究相对匾乏[6]。但是总的来看, 我国的居住区室外照明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参照《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7]等文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居住区照明失去了应有的特征和气氛, 完全成为了城市道路照明的延伸, 居住环境被淹没在茫茫的城市灯火中。尽管近年来CIE的设计标准也被不断地介绍和引进, 但是相对于建设速度显得有些滞后。即便是这些标准也和建筑方面的某些其他规范相似, 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居住区的规划者和设计者对照明的概念是空泛的。
2.4 照明设备的制造及其管理维护有待加强
当前的国产照明器材普遍质量较差, 与其巨大的产量相比很不相称[8]。照明器材缺乏专门的工业造型设计, 工艺水平落后, 制造粗劣, 照明产品市场的高端多被外国名牌产品所占据。很多小区的内部没有采用与之相称的步道灯或者庭院灯, 而是简单的沿用路灯或者装饰性过强的其他灯种, 与当地环境不够协调, 功能性也很可疑, 对整体环境效果产生了破坏。另外, 居住小区内多半是国产照明器, 但其造型多模仿国外名牌灯具的造型设计, 针对某个居住区环境而专门进行的照明器设计恐怕还只是个理想。另外, 对现有照明器的维护与管理不够合格, 没有制度化, 路边常可以看到有些照明器工作失常或者污染严重以致影响使用的情况。节能措施不得力, 光污染现象大量存在。现在的夜间园林中, 光污染现象依旧大量存在, 甚至影响到周围居民无法正常休息, 在一个论坛里曾经看到一处很有名的广场夜景, 但因其光污染现象极为严重, 受到周围居民的强烈谴责, 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人工光环境要避免光污染, 夜景设计和选用灯具时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前期的调查准备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视线分析、周围环境分析是必须的。在节能方面也是一样, 深夜根本无人进入的园林, 完全可以将灯关掉或是将亮度降低。光源选择上也应节能[9]。
3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设计内容
3.1 功能照明
一是作业照明。居住区的物管人员经常需要在夜间工作, 这就要求照明设计必须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小区内的水电管道部分, 不能有视野盲区, 否则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针对室取物的照明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二是行路照明。这是在功能照明方面的重点。要求保证园路、台阶、门和水体周围行动便利。园路的照明设计可以赋予艺术的色彩, 将位置较低的照明器置于道路两侧, 使人行道和车道包围在有美感的灯光之下, 稍显格调又能保证安全。这种效应在使用塔形灯罩的灯具时更为显著, 采用蘑菇灯也可以较好地达到相近的效果, 它们在向下投射灯光的同时, 本身并不引起人的注意, 如果配合附加的环境照明灯光源, 其效果会更好[10]。三是防卫照明。安全问题一直是小区居民最关注的问题。不少购房者在选房的时候都把保安状况列为重要的选择条件之一。目前不少小区已设立多数警卫站, 更甚者安装有红外线保安系统。不管保安设施多么先进, 都不能忽视防卫照明问题, 从大众的视觉心理来考虑, 能看见的才不至于感到害怕, 才会觉得安全。这就要求小区的灯光环境设计方面, 要重点考虑路灯的摆放位置, 尽量能照射到每个角落, 使人们晚上在小区内活动也很有安全感。
3.2 景观照明
一是水景照明。园因水而活, 水是园林中的血脉, 也因为人们具有极强的亲水性, 理水成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11]。对于居住区中水体的照明, 目前的照明手法较多, 很多都包涵了不错的创意。所谓相得益彰, 水体的照明一定要结合园林景观本身的特点, 居住区的景观是中式还是西式, 是自然式还是规则式, 灯光设计是要彰显宁静还是要彰显气派、是要体现优雅还是要体现壮丽, 不同类型的居住区景观需要不同类型的水景照明设计来与之配合。水的大致形态可以分为静水和动水。前者如水池、湖面、流速很慢的河流等, 它们可以作为夜色中的镜面, 倒映出水边的景色, 而避免让光直接射到水面上。在动态水景中, 主要利用水对光的折射和反射, 水面不停的晃动, 导致折射率总在不断变化, 产生波光闪烁的效果, 特别是喷泉与光的结合, 能给人以一场生动的光之舞。在静态水景中, 多将灯具安装在水池底部上射照明, 不仅突出了水池的几何形结构, 还可以照亮附近的植物和雕塑, 创造出一定的艺术效果[12]。二是植物照明。居住区的绿化是人们很关注的问题, 具有艺术美的绿化景观在白天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而在夜晚则需要灯光的设计来映射出植物在夜间的姿态。园林树木在灯光的照射下, 其独特的姿态能够增加夜景的立体效果和戏剧性。可直接地观赏, 可倒映在池面或湖面上, 也可作为雕塑或规则式小品的背景。在植物照明中, 充分考虑树体的大小、树冠的浓密度、树形、树姿、树叶的颜色和质地, 以及树体所处的位置。上射照明是最常用的一种照明技巧, 特别是对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孤植树, 采用不同的照明技巧, 从前方或侧面投光或采用不同色温和亮度的照明灯, 来强调不同树体质地、颜色、形状等的差别。如林荫道树体一致性的照明, 就能达到很好的整齐划一的效果。下射照明是模仿日光、月光的照明方式, 在树下产生阴影, 而上射照明和侧向照明完全与白天和月光不同, 是在植物树冠部位产生阴影。因此, 选用何种方式或是搭配使用都应做仔细考虑和模拟试验, 主要是结合周围环境考虑, 还有人们的使用情况[13,14,15]。三是造山叠石照明。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的景观中用假山作为主景, 周围设计围绕假山的水系。假山与置石的照明处理手法不同在于它们的体量不同, 功能不同。假山体量较大, 具有多方面的造景功能, 如构成园林的主景或地形骨架, 划分和组织园林空间等, 使园林建筑真正融会到山水环境中。因此, 对于假山的照明可以采用适度的泛光照明来展示其起伏的走势, 照明透光方向一般与游客视线方向相同, 避免产生炫光, 灯具分布不宜过密, 突出光影的变化。置石在选材上一般选取姿态优美的山石为材料, 但因形状、色泽、质地不同应采用不同的照明手法, 首先应理解运用这个物体的用意, 唯有了解了作者的意图方可以在夜景中表达出适合整个园林的情调, 对于石的照明不应该使用较多的色彩, 毕竟石与水不同。一般采用正面透光进行泛光照明, 相对于周围环境应有较高的照明水平[16,17]。四是园林小品照明。居住区的园林小品主要包括亭、廊、门洞、花架、桥梁等, 通过灯光设计, 不仅可以突出建筑物的结构和细部特征, 以突出园林构筑物的形体美和夜景魅力, 还可以为来访者引路。比如在台阶附近的照明设计, 不仅应考虑其安全性, 也应兼顾观赏性。又比如对花架的照明设计, 就应该多采用上射照明, 这样不仅可以强调花架的结构和立柱的建筑材料, 还能使观赏者欣赏沿路的风景, 这其中要重点考虑的是灯光的照射范围。
4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设计要点
4.1 满足功能需要
居住区景观的光环境设计必须符合功能的要求, 根据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照明方式和灯具, 并保证恰当的照度和亮度。例如:居住区较大的开放空间灯光照明设计要求亮度分布均匀, 避免出现炫光, 一般宜选用全面性照明灯具;具有特色的园林小品或区域, 一般采用强光重点照射, 以强调该小品的特色, 强化其立体感和质感, 渲染出与白天不一样的景致, 通常使用方向性强的照明灯具并利用色光来提高其艺术感染力;在一些有水景的小区中, 水面附近的照明尤为重要, 虽然水下照明不是很普遍, 但一定要使露台或桥面的边缘清晰可见, 以免不知情者不幸落水, 水上的汀步和木桥也同样需要安全照明;行路照明中可采用多种不同的照明技术, 首要任务是起到指引的作用和保证行走路线的安全, 照明对象可以是需要看见的路标, 同时还包括通向前门的车道的照明以及门牌号的照明, 门前的小路也是需要照明的地方, 具有欢迎来客和指引方向的作用。
4.2 美观大方
景观灯光环境设计是装饰美化环境和创造艺术气氛的重要手段。为了对居住区景观进行装饰、增加空间层次、渲染环境气氛, 采用装饰照明和使用装饰灯具显得十分重要。在现代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 光环境设计更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其中园灯不仅起到了保证照明的作用, 而且十分讲究其造型、材料、色彩、比例、尺度, 园灯已成为居住区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灯光设计师通过灯光的明暗、隐现、抑扬、强弱等有节奏的控制, 充分发挥灯光的光辉和色彩的作用, 并采用透射、反射、折射等多种手段, 创造出温馨柔和、宁静优雅、怡情浪漫、光辉灿烂、富丽堂皇、欢乐喜庆、节奏明快、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等艺术情调和气氛, 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增添了多彩的情趣。
4.3 经济实用
灯光照明不一定以多为好, 以强取胜, 关键是科学合理。灯光照明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视觉生理和审美心理的需要, 使景观最大限度地体现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并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华而不实的灯饰非但不能锦上添花, 反而画蛇添足, 同时造成电力消耗、能源浪费和经济上的损失, 甚至还会造成光环境污染而有损身体健康。在夜景设计节能的问题上, 也起到了示范工程的作用, 确定了合理的照度, 保护了园内的环境, 光源的选择上不局限于某些节能光源, 而且在后期管理上, 考虑制定多套方案达到节能的目的[18]。由现状分析可知, 我国现在园林夜景观光污染问题非常严重, 造成很大的经济浪费。如果要降低照明设备的能耗, 必须提高照明利用率, 使用高效节能灯泡, 提高灯具的维修率;或者减少开灯时间、保持适当的照度和尽量采用局部照明等。
4.4 安全可靠
在夜间园林中安全性的问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 园林需要在夜间开放, 由于夜间漆黑一片, 光线全部来自人工照明, 园内环境复杂, 坑洼沟壑如果没有被灯具照亮就很容易导致游客受到伤害;另一方面, 小区内的水电管道布线及供电设施的安全性、稳定性也要格外注意[19]。不同于商业街、建筑物的照明方式, 居住区夜间人员流动量较少, 且其中所布置的照明灯具不少是人手可以直接触及的。灯具选择则应考虑到人为的破坏性及安全性能。因此, 必须选用较高防护等级的室外灯具。可根据周边景观环境选择造型及非标型装饰灯, 例如用石头装饰灯具即能起到照明效果又达到了艺术小品的观赏要求, 兼具观赏性和安全性;绿地庭院灯具可以不采用传统的玻璃或有机罩, 而选用高强度及高透光的树脂外壳, 既美观又耐用。在漆黑的夜晚, 人具有向光性, 这是安全感的一种体现。一旦在夜间由于种种电气故障而失去照明, 周围漆黑一片, 即使不会有别的危险发生, 人们依然会感到恐慌。这就是为什么夜间园林的照明一再强调稳定性、安全性的原因。再之, 要设置一套应急照明系统, 一旦发生故障可以开启应急照明系统有助于消除恐慌、疏散游客[20]。
4.5 以人为本
现代居住区景观中实施的照明设计方案除了满足人们基本的夜间活动和园区景点的装饰照明, 还要考虑到过度的园景照明对人们的工作和休息所造成的严重干扰。我国城市居民因为照明问题而引起的眼睛发干、发酸、头晕、头痛、紧张、疲劳等症状已不容忽视。灯光设计应以人为本, 由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 选择适宜园林景区的光源、光色, 确定合理的用光量和照度, 既能充分地表现出居住区景观的夜间观赏性和与居民的互动性, 又避免为满足园景作为节点重点装饰照明的效果而设计过度的夜间照明。眩光的产生与灯和被照物的材质都有很大的关系。设计者始终需要把人对室外环境的需求, 包括物质使用和精神两方面, 放在设计的首位[21,22]。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际活动服务”。
(下转第247页) (上接第244页)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 篇2
1.1功能性的滞后
我国有很多单位居住区,建筑时间较早,建筑比较集中单一,功能上严重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居住区设计上功能滞后主要体现在:建筑没有景观,公共空间的缺失,居住区往往是空间狭小,居民比较多,基本上没有公共空间可用,建筑之间没有绿化设计;其次,建筑格局设计相似,形势大体一致,这样的设计格局导致居住区景观单调而乏味;第三,居住区内空间内部杂乱,由于景观设计的缺失,使得景观空间比较狭小,居民随意堆放东西;第四,停车空间不规范,随着居民使用车辆的增加,对停放车辆的空间要求越来越多。
1.2不重视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
过去的居住区建设规划中没有把绿化规划进去,缺乏绿化走廊和大面积绿化带,居住区里存在空间狭小,不能设计绿化带等现象。通过我们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居住区环境设计主要是体现在;首先,居住区内的大面积种植草坪,全国各地居住区都是一样的设计模式,不考虑本地的天气和实际情况等;其次,居住区内绿化树种选择的比较单一,这样的设计往往体现居住区的整齐性,但是,树种的单一,就不能保证绿化的稳定性;第三,目光短浅,大量栽植,为了快速见效,居住区内种植快速生长的植物,这样的设计可以达到景观效果,但是没有考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缺乏人性化设计,居住区缺乏为居民服务的设计内容,忽视了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没有考虑健康性和关怀性的设计。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2.1功能定位
一个良好的居住区环境生态建设功能必须完善,运用多种设计手段对居住区内环境景观进行鲜明的设计,他提高居住区形象,多利用居住区环境设计融入现代高科技的元素,现代人生活所需要的太阳能、多媒体观看设备,游乐场、游泳馆等,居住区要同时具备文化展示功能,要定期对居民进行文化宣传工作。
2.2设计原则
我们现代居住区建设与设计要因地制宜、因环境制宜而进行规划,结合本地的文化和气候进行认真设计,塑造出地方特色的居住区。居住区设计要考虑人文关怀,就是把人与自然、人与人居住和谐的一方面体现出来,满足现代人热情与回归自然的渴望,在居住区内景观的栽植要一些多样性,乔、灌、草结合配置,在植物栽植上注意本地季节上的变化。在居住区设计上要求注意时空艺术原则,设计上要抓住人的视觉错觉,景观设计上要体现植物、动物、假山等,把这些具体的设计按照时空艺术原则进行排列,时空艺术性可以使我们在仅有空间环境中感知不同的景观形式,感受不同的景观特色。
三、结语
浅析居住区室外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篇3
一、坚持人本位原则
对于人类住宅区的建设来说,我们必须以人为本,设计和布局必须符合居民行为规律以及功能适合居民使用,不但要考虑到居住区的美观,还要考虑到居民的心理,所以园林建筑的设计工作需要人体功能学的支持。比如,在居民区建设道路,首先必须考虑建设的道路是否会给居民造成出行不便,如果设计的道路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和安全以及出行需求,那么该设计就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有关居民区绿化工作也不是越多越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比,只有自然的景观美化才能让居民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才可以达到最佳观赏效果以及生态效果。在对居民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按照人群的不同分别进行设计,比如老人活动的区域以及儿童活动的区域等,设计的住宅区必须满足各个不同的人群。
二、注重生态优化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有的景观规划学已经逐步上升为景观生态学的领域,因此,为了保证居民区的环境能够更加符合现有人群的需求,我们必须大力引进景观生态学。由于大量的居民区建设导致现有的自然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因此为了保证自然环境的存在,我们必须在居民区设计的过程中运用景观生态学,通过景观生态学来保护环境以及保护自然,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保持环境的多样性,在环境的基础上还要结合人文景观学,这样构建的居民区才可以符合现有居民需求。另外,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要以植物为中心,尽可能提升绿化的面积,让绿化和小区建设达到完美的对比。
三、体现园林意境美的原则
为了使建设的居民区能够让居民身心愉悦,需要通过园林设计学进行居民区设计,同时结合中国园林学对建筑进行设计,居民区的布局不但要保持现代气息,还要保证绿化效果,以此对居民区环境进行协调。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时代特色,还要重视新颖大方,通过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结合的手法对居民区进行设计。建筑的设计工作,通常情况下是以自然为师,通过中西结合的园林艺术理论进行设计,以完成居民区景观设计。
四、发挥综合效益的原则
在对居民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设计,这样方便居民区建设后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另外居民区的设计工作还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以保证居民区符合当地人民的接受能力。另外,设计不但要考虑本地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特点,还要符合经济条件。总体上而言,设计必须符合实际需求,这样才可以提升建筑的使用率。
[1]肖笃宁,李秀珍,高峻,常禹,李团胜.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
浅析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篇4
1 背景情况
心怡花园位于江都市北部城区核心地带, 与江都市政府仅一路之隔, 离老城区也只有1 km之远。周边有仙城中学、洪泉医院、人民生态公园等配套设施,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本项目占地21万m2, 北至泰州路, 南抵江淮路, 西临龙川北路, 东接新都北路, 回春路将其分为南北两个地块, 北地块占地面积约为7万m2, 南地块占地面积约为14万m2。绿化率大于35%, 建筑密度小于28%, 容积率小于1.7, 实际规划面积近34万m2, 其中包括一座五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可销售住宅与一系列商业配套设施。
2 设计概念
2.1 设计理念
随着人们对居住空间要求的日渐提高, 清新怡人的空气、回归自然、宽敞舒适的居所已成为忙碌的都市人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的居住环境, 因而我们将“森林、阳光、溪流”等自然景观元素引入到景观设计中, 真正关注人的心理体验, 为住户提供一种“乐于工作, 享受生活”的生活方式。
2.2 设计原则
1) 主次分明的原则。就本基地的核心景观而言, 我们希望能突显其鲜明的特色、丰富其独特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给业主带来的戏剧化的享受。与之前的规划不同的是, 对于组团景观的处理, 我们希望通过强化绿化的层次, 并以特色小品为点缀, 给业主带来祥和的、自然化的感受。2) 景观的生态性原则。生态是景观设计永恒的主题, 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景观资源是不容忽视的。3) 景观的自然和文化内涵原则。a.师法自然——强调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并加以提炼升华, 为社区营造自然健康的居住氛围, 体现自然、质朴、清新的特点。b.传承历史——将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 融汇贯通于景观设计之中, 与实体环境、文化环境相适应, 并做到和谐统一。4) 少投入、多产出, 经济、文化、社会效益兼容并蓄, 有利于经济运作的原则。
3 现状问题
3.1 主要车型道路
1) 原规划方案北面空间太狭窄, 不宜设置车行道。2) 规划方案设计时, 建设单位提出用道路将回迁房分开, 这样会减少集中景观的面积, 不利于景观建设, 交通上也不合理;同时这种表面的分开并未达到空间上的分离。3) 车行道从中间穿过, 不利于核心区的景观建设, 也起不到人车分流的效果。4) 入口太靠近西面, 到达东南角太远, 不利车流人流的畅达。
3.2 停车库
原方案或修改方案都存在车库太分散, 且在中心景观区布置了半地下车库, 不利于景观的形成, 土建成本也会增加, 中心景观区的半地下车库对底层住户会有一定的影响。
4 总体设计
4.1 空间结构
心怡花园景观设计充分利用点、线、面的结合, 以南北两个核心水景为依托, 和分区景观形成“三水四乡”的景观格局, 同时也创造出水陆不同景观效果, 融合自然与现代、圆与直线于景观之中。不同形式的水景与大型河道相得益彰, 一步一景的中间景观别具一格地将各个景观区有机地连贯在一起, 加强了地块间的联系, 形式变化丰富, 有递近又有融汇, 主题突出, 最大程度上达到了景观的共享性。
4.2 景观节点设计
南北两区都以水体作为主体景观, 与“江淮之水都汇于此”的江都文化一脉相承。水体与周边区域的景观层次分明, 形式丰富, 两块水体景观区各成体系却又不失整体;组团景观节点均匀地分布在小区内宅前屋后等绿化区域, 为居民提供休息场所和景观视觉享受;在主要道路交叉口设计景观节点, 增加小区主干道的趣味性;为满足小区居民的活动需求, 小区中还设计了儿童活动场地, 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需求。
4.3 道路交通设计
把小区内部道路系统分为3级, 小区主干道宽6 m, 呈环状, 与地下车库、半地下车库或地面停车场相连, 同时与小区外部市政道路连接;小区二级道路系统宽2 m~3 m, 主要为入户道路, 在有消防登高面的地方都有3 m以上的道路相通;三级道路为休闲景观型园路, 供人行, 形式多样, 如引入了公园道、 环形慢跑道、商业风情街等, 路网密集, 满足步行多样性的需要 (见图1) 。
5 停车库调整
将地下车库集中布置在核心区的下面, 且扩大了车库面积, 半地下车库布置在小区的西面, 这样规划有利于整体景观的形成, 土建成本也会降低, 对周边住户的影响会降到最低。
6 植物景观规划
6.1 基本原则
1) 适地适植原则。在植物选择上以扬州地区乡土树种为主, 选择本地区久经考验适应性强的树种为主要树种。2) 植物群落稳定性原则。植物群落配植的合理性、稳定性与否直接影响到植物是否能正常生长发育。本方案规划在充分了解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 以自然植物群落为蓝本, 喜阳、耐阴、乔、灌、草等相结合, 配置稳定的植物群落。3) 物种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分为三个层次, 其中物种多样性是关键。在本绿地植物规划中为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 完善社区内自然生态系统。在适地适植的前提下, 提倡局部采用客土的方法, 扩大植物材料选用的种类, 并种植浆果类植物和蜜源类植物吸引鸟类和昆虫, 以增加生物多样性。4) 景观多样性原则。植物景观规划中充分考虑到游憩多样性空间的创造。5) 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的原则。在配置稳定的符合生态要求植物群落基础上结合地形变化, 形成起伏有致的林冠线和富有韵律的林缘线, 并充分与半地下车库上的绿化景观相呼应, 注重选择色彩变化多样、植物单体优美、闻香观花四季皆宜的植物种类。通过合理配置, 创造宜人的休闲空间。
6.2 植物特色
整体植物景观配植在兼顾四季有绿、有景可赏的基础上, 突出春季和秋季的观赏效果。同时配以四季花灌木点缀其间, 又形成三季观花、闻香, 秋季赏叶、观果, 夏季有荫的和谐优美、以人为本的植物景观效果。小区内建有部分移动绿化、广场绿化、草绿坡、灌木色带、植物群落区等休闲绿地, 每逢春暖花开的季节, 广场上就会呈现出“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的景象。春天的“春绿”, 夏天的“红花”, 秋天的“鸟语”, 冬天的“落叶”;随着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等各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自然美景。现代景观、休闲景观与自然景色联系在一起, 流畅的线条与大色块组合在一起, 产生动静互生的景观效果。
7 结语
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 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对于不同的设计对象而言, 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一定是大相径庭的, 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却是相通甚至相同的。通过对于以上所述原则的准确把握, 结合特定的设计对象, 那么创造出令人欣喜的高质量的景观环境也就并非难事了。
参考文献
[1]林菁, 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 2005 (6) :16-24.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 篇5
植物配置是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这不仅表现在植物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更表现在其对于美化生活空间所带来的巨大精神价值。植物景观的好坏已经成为居民选择住房的主要考虑因素,因此也成为住房价格高低的重要筹码。然而,如何考察和评判居住区内植物景观的好与差,考察和评判植物配置优差又有什么标准?从环境的意义出发,应从现实生活、社会文化、审美意识以及人的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
但是,这似乎太泛泛,另人无从下手,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为了更具体,有人提出应考察植物景观是否能更有效、更实际地满足居民的生活功能,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能否以最佳的状态愉悦人的精神。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三个研究方向,一个是以功能为主的规划设计,一个是以环境质量为主的生态研究,一个则是以美为主的景观设计。单独而言,三个方向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居住区建设中,对人的功能需求考虑的愈来愈周到和全面,从儿童游戏场到老年人休息空间设计,以及青年人交往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等无不体现着这一领域的发展精度。生态研究更是先进,运用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确地测定环境的空气质量,有关学者正根据生态理论研究生态居住区,以期创造一个充满阳光雨露、空气清新的生态家园。景观设计师更不甘示弱,什么样美的景观他们都能想象得出来,他们是创造自然的天使,是把色彩、形态与质地拼凑成花朵的神仙。然而,现实中三个方面往往出现脱节的现象,要么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格局,要么失去应用价值等。因此如何能够综合三个方面的各个优势,并落到实处,是最大的研究课题。本文作者无能开展此项研究,仅就几个具体方面提出思考,以期对今后植物配置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1、居住区绿化植物种数的思考
现代居住区环境建设中,大凡植物景观单调,缺乏层次,缺少变化的环境,多呈现两方面的缺陷:一是植物种数单一,二是乔木、灌木及花草应用量的比例失调。只有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才能产生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在这里,本文仅探讨一下植物种数对植物景观的影响及其确定。
一般面积10公顷以上的小区的木本植物种数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以上。不同小区所用植物种数的数量与小区所在地区植物的种类的丰富程度及
该小区的设计手法、小区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而居民满意、绿化效果好的小区无不达到了一定的植物种类。
2、人工群落的应用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外,还应有植物群落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作基础,特别在植物配置上应注重应用一定量的花卉来体现季相的变化。
城市绿地中植物的搭配有着丰富的类型:乔木——草本型、灌木——草本型、乔木——灌木——草本型、乔木——灌木型、藤本型等,在居住区绿化中这些类型的搭配几乎都能用到。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绿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应达到的功能要求进行植物设计,例如棚架下采用藤本植物遮荫,活动广场采用高大乔木遮荫,以观赏为主的绿地可采用灌木——草本型或乔灌草搭配型。观赏结合散步游览的绿地可采用乔木——草本型的植物配置方式。防护型的绿地可采用灌木篱或复层的群落搭配。
在居住区中应用人工群落,主要用来改善人工环境。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绿地改善小气候产生可感效应的最小规模为0.5至1公顷。绿地中树木的数量越少,其产生的生态效益也越低。由少量草坪和低矮灌木组成的小片装饰性绿地,生态效益也不佳。以乔、灌、草组成的人工拟自然群落,由于层次丰富、绿叶面积增加,提高了单位叶面积指数,从而增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另外,采用拟自然的生态群落式配置,利用生态位进行组合,使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共生,使喜阳、耐阴、喜湿、耐旱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构成一个稳定有序的植物群体。居住区内的环境,由于建筑密集和人类活动频繁,不利于植物生长,经合理配置,利用共生原理组合群落,可明显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城市住区环境水景观的设计研究 篇6
水是美化环境、提高住区环境品质的要素之一。本文针对住区水景观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与形式要素等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城市住区环境中水景观设计的新途径。
关键词:
城市住区 水景观 可持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5-0142-02
1.引言
城市住区是人们居住、休憩以及交流的空间场所,泛指有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的人类聚居之地。住区环境的水景观设计是将当地的自然以及人文资源,通过水景观元素的组合,营造出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一直以来水景观设计的趋势,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完美结合,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也是对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更进一步的要求。
以水为景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水的存在形式构成了聚居环境生态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人居环境建设中,水不仅是物质资源,更是美化环境、塑造城市形象、调节成是生态平衡的不可替代的要素。
2.住区环境水景观的现状问题
(1)水景泛滥
人类亲水的本性促使不少开发商在建造楼盘的时候,会在园林设计时设计大片的水景,以此吸引置业者。目前,我国城市住区的水景主要有三种形态,一种是完全借用天然江河湖泊的自然景色,将房子建在有水的地方;第二种是引水入园,将江河湖泊之水引入社区结合人工造景:第三种就是人造水景。目前第三种是现在大部分住区普遍采用的一种办法,通过利用自来水或者经过处理的中水,营造水景。
我国的水资源分部并不均衡,尤其华北西北一些城市还比较缺水。但是近年来出现大造城市景观水之风,大量地消耗着珍贵的水资源,这种盲目造水景的现象会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
(2)水体污染严重
许多亲水景观由于本身就是人工营造的,缺少天然水系的自我净化功能和生态平衡体系,基本采用定期换水的方式来保持景观用水的水质。然而,鉴于换水的成本和用水量的限制,这种昂贵的做法仍然无法满足水景的设计要求。由于一些管理措施不到位,有些景观水的水质渐渐发生变化,存在水体浑浊、甚至散发难闻的味道等诸多现象,不仅影响了景观水域的视觉效果,更影响了居住环境。
(3)养护和管理
一些开发商为促进项目销售,往往不切合实际地增加水景面积,与整个项目的实际面积失调,同时与后期维护出现脱节。这一方面增加了开发成本费,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业主的物业费。
水景的维护占了小区物业管理中的极大比重。这些成本包含水循环投入、水泵投入、电力投入、消毒投入、维护投入以及人工投入。过高的维护成本令很多物业公司不堪重负,对小区水景的养护也就江河日下。
水景住宅的开支主要在于水、电方面,如果一些楼盘前期设计不合理的话,将会造成水流量过大,而且,如果小区没有水处理系统或水处理系统不过关,那么,小区内每天巨大的水流就会被浪费,不能循环利用,从而导致耗费无度。
(4)设计不合理
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水景单调。只有水,没有植物。水景脱离了生态,失去了自我净化的功能。这样的结果就是水质恶化。其二,池底是经过防渗处理的硬质铺地,对于一些需要泥土才能生长的水生植物,其种植和生长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水生植物和水环境不相容,那么也会导致生态循环不良,进而影响水质环境。
3.景观水体的类型与功能
(1)类型
水景观中水的重要性地位不言而喻。根据众多小区的现状,可以将景观水体分为天然河流、人工湖、池塘、小溪以及喷泉。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利用地势或土建结构,仿照自然水景观建造而成。其二是依靠喷泉设备,设置各种利用电脑程序控制的喷泉。
(2)功能
1)水景观可以提升居住品质作用,适当的水景营造,能够丰富小区空间环境和调节小气候,增强居住的舒适感。
2)水是生态环境中具有灵性的因素,水、绿色植物、环境小品的有机融合,能够营造自然悠闲的氛围,给城市的人们一份轻松的舒适感。
3)景观水能吸收空气中的尘埃,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是使小区内的物种多样性存在的保证。
4)水景观的设计主题是以人为本,它能给不同年龄的居民提供良好的娱乐嬉戏场所。
4.水景观的设计原则与形式要素
水景观同时具有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人工水景是在无自然水体的场地环境中进行水景设计,对于原场地生态景观格局具有嵌入性影响。
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观赏性、功能性、整体性、技术性、经济性。
(1)观赏性
水景观的基本功能是供人观赏,因此它必须能够给人带来美感,使人赏心悦目,所以水景观的设计首先要满足艺术美感。
(2)功能性
水景观有嬉水、娱乐等功能。人们已不仅满足于观赏要求,更需要的是亲水的感受。因此,在设计中出现了喷泉、亲水平台、儿童戏水池等,从而使景观水体与戏水娱乐合二为一,丰富了景观的使用功能。水还有净化空气及调节湿度的作用,对住区环境小气候具有调节功能。
(3)整体性
水景观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一个好的作品,必须要根据它周边的环境要求进行设计,并要和住区的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水景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流水、静水、跌水、喷水等。因而在设计中,要先研究环境的要素,从而确定水景的形式、形态、平面及尺度,实现与环境相协调,构成主景、辅景、近景、远景的变化。
(4)技术性
水景的效果还必须依靠每个具体的工程技术来保障,包括土建结构(池体及表面装饰)、给排水(管道阀门、喷头水泵)、电气(灯光、水泵控制)的控制。每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只有协调一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5)经济性。
景观水体运行经济性是不同的。通过优化组合与搭配、动与静结合、按功能分组等措施都可以降低运行费用。
目前,水景维护和水源更换等方面的费用是后期维护费用的主要项目。而在目前物业管理收费标准中,该项费用一般都是从绿化费和维护费中支出。由于人工维护费用数额巨大,将有可能超出物业管理收费的规定标准,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转嫁到物业公司及业主头上。因此,开发商在做小区水景前期规划时,应把握适度原则,要考虑到后期水景的养护成本,避免单纯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水景泛滥。
5.水景观设计的对策
(1)水体设计
水的形态变化多样,不同的水面给人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容器的形状决定了水的姿态。包括自然水循环、水质、植被、温度、光线等都是影响因素,都会影响水的观赏效果。
园林景观盛水的容器,根据形成原因分类,主要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自然的主要有:江、河、湖、泊、大海、水塘等,其边坡地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的主要有:喷水池、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2)净化水质
采用生物净化的办法。生物净化,就是通过水面与陆地相接处的水生植物来达到保护土壤,涵养水源,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营养循环,降解污染功能的生态净化的作用。
1)栽植:根据不同的水深,栽植原生的湿生、挺水及浮叶等植物,周边栽植亲水之原生地被、灌木、乔木,并应使植物、枯枝落叶及水体有最多的接触面,使水体不仅有自然风貌景观,而且增强水体自然净化功能。植物以防污抗污、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为主,并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水底沉水植物既有水景绿化的景观作用,也能起到净化水质,保护鱼类生长环境的作用。
2)岸边植物的布置:岸边绿化带通过种植不同的植物,如耐水的乔灌木、花卉等,形成宁静优美的湖岸景观轮廓线,同时茂密的草坪和花丛对雨水起着一定的过滤作用。
3)岸边湿地:可根据景观要求种植高、中、低不同高度的水生植物。
4)岸坡区、过水断面:可种植挺水植物、湿生植物等,当下部没在水中或在地上全部暴露于空气中均可生长,岸坡上这些植物可形成环湖的生物净化带,对地表径流流入湖中的水起到过滤作用,阻拦、吸收、转化可能进到水体的有机质及营养盐,有利于水体自净,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
5)水面:布置浮游植物或漂浮载体,并以水培法在载体内种植陆生花卉,减少湖水体的光通量,抑制浮游藻类的生产,增加水透明度。
(3)水体尺度
巧于因借,岸线曲折富于变化——大水域开阔坦荡,小水面隐喻而富有情调。以大面积水面为中心,营造曲折而丰富的岸线,各景点相互因借,互相呼应,构成一个丰富多彩、优美动人的自然山水风景画。
(4)驳岸处理
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驳岸与水线形成的连续景观线能否与环境相协调,直接关系到水景效果的独到之处。驳岸处理的总体目标是创造不同程度的自然水岸效果,遵从实用、经济和统一的原则,统筹考虑,相互兼顾,达到效果表现良好的设计目的。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浅谈 篇7
1 注重生态性
景观设计应尽量与自然相贴近, 要尽量保持原生态。多用绿色植物, 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宜少而精。在绿色植物的选用上要尽量考虑选用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改善环境功能的品种。
强调以绿为主, 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 以绿为主是居住区绿化的着眼点。事实上, 乔木下面有灌木, 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 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 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 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 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 起到点景的作用。以绿为主的另一层含义是居住区的园林绿化不仅要平面化, 而且要立体化。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 可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 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效果, 从而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
2 注重因地制宜, 观赏性和实用性结合
要尊重现有的地质环境, 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貌特征进行规划设计, 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效结合, 形成个性化和特色景观。居住区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 布置文化娱乐设施, 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 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
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地理条件的合理利用, 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 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 降低维护成本, 而且显得朴实无华, 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 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 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 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 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 力争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3 强调人性化设计
如今, 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 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一般情况下, 绿化面积不少于建筑面积的30%。好一点的要达到50%以上, 并要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和统一。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 特别要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 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 步移景异的效果。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 因此, 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 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 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 老人们买菜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在住宅入口, 直到分户入口, 都要进行绿化, 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 多看到园林景观, 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性化设计强调以人为本, 而以人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们的趣味, 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影响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层次和品味。坚持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 关注居住区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
4 注重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
景观和建筑都是小区整体的一部分, 不能相互独立, 须相互协调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 个体设计的再完美也不能替代整体的和谐美。但景观的设计在追求整体性的同时, 应体现出适当的层次感和变化性, 单调乏味和审美疲劳都应该在景观的设计中予以避免。就层次感而言, 比如有地面环境, 有垂直环境, 还可以有空中环境等不同层次。就变化性而言, 会有形式、色彩、尺度、质地、动静等方面的变化。
5 注重文化内涵
文化既是企业品牌的内涵, 也是项目品牌的内涵, 景观设计应能体现小区所倡导的精神理念, 给人以或积极、或健康、或美好、或知识等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启发。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 要注意依托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打造与城市历史和文明相符合的特色景观;要赋有现代气息, 设计理念要与时代同步;要创新创意, 设计要有创意, 建设手段和表现手法要不断创新, 切忌盲目模仿, 失去特色, 使得居住区环境失去鲜活个性和记忆;要符合大众口味, 在设计过程中要适当征询居民的意见, 集思广益, 建造的景观要让大部分居民看得懂, 理解得了其中含义。要做到不仅好看, 还要耐看, 看了心情舒畅之后, 还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美好的想象, 在设计中注入文化内涵无疑是高明的选择, 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
6 注重经济合理性
在景观设计上既要考虑到一次性建设投入的费用, 还要考虑日后维修护理的费用。绿化上要考虑季节性变化, 水景设计上要考虑水泵运行和关闭状态下的不同的视觉效果等。水景及雕塑等设计宜少而精。
7 与交通组织相得益彰
在景观设计中应认真考虑交通动线的组织, 使业主能最大限度和相对公平的参与到环境当中来, 不要使景观仅成为某一部分人的景观。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以自然为主线, 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 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这就要求景观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而且要头脑灵活, 能够不断地将时代气息和作品巧妙地融为一体, 奉献给社会, 奉献给人类。
总之,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较新的专业领域, 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密不可分, 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 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特别注重利用城市大环境资源, 使小区与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过渡与协调, 为人们创造一个自然亲切的居住空间。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建设速度加快, 房地产业迅速升温。老百姓越来越关心他们的生活环境, 尤其是他们居住区的环境。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
居住区内环境景观设计探讨 篇8
1.1 绿化用地或绿化率减少
现阶段我国房地建设中存在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是绿化用地及绿化率的逐渐降低, 有些新型的居住区域未能达到国家及地方所规定的绿化面积要求, 例如, 相关规定要求居住区的绿化用地占居住区域总面积的60%, 绿化率的标准不得低于37%, 而如今许多居住区域已不能达到相关标准。
1.2 绿化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
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没有做到“以人为”。比如, 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 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 2 min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 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园林绿化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 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 这样才能使小到每一个细节都尊重体贴人的活动行为, 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3 种植的树种花卉不当
居住区域绿化应采用合适的地点进行种植, 尽可能地选用具有观赏价值的乡土进行种植数目及花卉。一定程度上使绿化费用得到降低, 而且对养护起到很大作用。由于居住区域内的楼房数量、高低、空间大小等大不相同, 从而使局部的环境也存在较大不同。其次, 各类造园植物又具备独特的生长环境, 所以, 在对植物进行种植及艺术配置时, 应严格根据植物的特性及生态状态来进行配合。在对居住区进行植物配置时应注重对乔灌草复层架构植物群落的构建, 尽可能地将单位面积的绿化率得到提升, 充分将生态的效益及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促使生态作用增加。
1.4 滥用园林雕塑小品
园林雕塑小品的使用在居住区内很普遍, 在小区绿化中, 如果合理地设置一些园林雕塑小品, 往往能起到点缀和组织空间, 烘托主题意境的作用。但我们可以常常见到, 一些居住区内滥用园林小品, 或者排成一行似展览会, 没有主次节奏或者与环境格调不一致, 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割裂感;或者粗制滥造, 毫无观赏价值的意境美。居住区内园林雕塑小品的选择要从题材质感质量姿态摆放位置等方面推敲, 尤其在园林雕塑小品的取意上下功夫。
1.5 各园林要素与居住楼体风格及人环境难以和谐统一
在居住区绿化的建设中, 往往会忽略园林设计与居住楼体风格的相互协调。会出现过于追逐时尚而不注重协调的美观, 导致居住区园林风格东拼西凑, 造成环境杂乱, 给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要想使已修筑好的居住区绿化效果得到长期维持, 应使其生态系统得到稳定, 包括居民间的支持与参与。所以, 促使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得到提升, 加强园林科学知识的普及水平, 促使居住区绿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改进居住小区园林设计的对策
建设园林化居住小区, 必须突出地方特色, 从而发挥其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 强调“以人为本”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 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 富有人情味。在住宅人口到分户入口, 都要进行绿化, 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 多看到园林景观, 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小区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还应多为景观考虑, 与景观沟通, 让景观参与其中。在具体设计过程中, 景观设计应从项目开始就介入整个设计, 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开发商应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景观与居住区整体设计风格相融合。
2.2 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园林景观
立体绿化园林景观在近年来的住宅园林规划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不仅具有解决绿地、提高绿化面积的作用, 同时也是景观打造的良好平台。在进行立体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时, 应遵循多年生植物运用的原则, 提高立体绿化的持续性, 避免一年景观情况的出现。同时还要注意立体绿化不能影响附近住宅室内采光的原则。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的立体绿化主要集中在栅栏、凉亭、围墙、建筑物外墙、灯柱、绿棚等处。根据园林景观整体规划风格, 选用适宜的爬墙植物, 能够降低墙体温度达到节能效果, 冬季落叶后不影响墙面的太阳辐射热吸收, 附着在墙面上的茎还起到保温层的作用。同时墙面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噪音, 并吸附大量浮尘, 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说立体绿化已经成为现代住宅小区绿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是构建节能型住宅小区园林规划的关键。
2.3 应用现代绿化技术
居住区进行园林规划设计中, 应采取现代绿化技术进行施工, 进一步将居住区的绿化面积得到提高。例如小区地面停车场及人行道在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中, 地面大多数会采用沥青路面加上行步道板进行结合作业。如今, 随着我国绿化技术与环保理念的不断发展, 居住区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过多的采用镂空步道板的形式, 并种植生命力顽强的草类进行绿化。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使用功能, 提升小区的绿化面积, 还能有效的提升小区内的节能效果, 为居民构建一个与郊外绿地大致相同的居住环境。
3结语
构建合理的居住区环境, 使其能够满足自然发展的规律, 严格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建设, 确保绿化景观与居住区内部的建筑物间相互协调, 促使居住区绿化朝着经济实惠、维护较低且安全可靠的方式进行。提升绿化的设计水平, 使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朝着追求自然、社会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对居住区域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改进设计的对策, 从而达到改善居住环境的效果。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探析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篇9
居住区景观作为现代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物质功能, 又肩负着培养居民对生存空间共同情感的精神功能。因此, 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1. 原创生态原则
首先, 在设计要素横向上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 对原有地形、植被、建筑等要素进行充分保护和利用。另外, 在设计要素纵向上要充分考虑保持生态景观的连续性, 尊重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对自然物种形态、结构的科学模拟, 开发出各种再生可持续资源, 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创造出一种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 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舒适的环境。由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 因此, 城市建设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融入更多大自然的原创生态要素, 从而形成和谐有序的城市生态体系。
2. 经济原则
城市居住区绿化应以满足居民生活为前提, 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绿化设计, 我们在追求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 应考虑适当的经济投入及最佳效益。在绿化设计方面, 可以考虑借以设计风格来映衬野草之美, 选择以地方树种为主, 增加水景点缀, 合理布置户外活动场地, 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在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时, 根据城市的气候特点、居住者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要求等情况, 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 让所有的住户都能充分享受到这些优美的环境, 形成一种饱含人文精神、具有当地文化背景和审美趋向的居住景区。
3. 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的主体是人, 其内部的景观建设要考虑居民各方面的感受需求。如家园性、休闲性以及实用性, 强调绿地设计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同时, 要从人机工程、行为学以及人的要求出发, 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 详细分析居住区居民的年龄结构框架, 合理设置健身场地及运动器材, 尤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和儿童的娱乐休闲需要, 在符合居民游憩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宜人的自然环境。
二、目前居住区景观建设的问题
1. 设计中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设计关键在于能否给居民提供一个方便、舒适的人性空间。如很多楼盘用绿地作隔离带, 在视觉上虽扩大了绿化率, 但在人性因素上却忽视了人们步行的可便捷性;有的居住小区没有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生活需要, 在细节上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还有的小区绿化甚至为防止人们进入绿地, 用围栏包围草坪、花坛、绿地景观, 导致绿地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休闲娱乐功能, 造成居民心理上的疏远感。在现代城市应该鼓励、吸引人们在户外活动, 更多的接触大自然, 增加邻里住户之间的交流机会, 增强住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2. 软、硬质量观比例失调
居住区绿化要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树种和花卉, 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 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由于居住区内住宅的数量、高低、方位、空间大小等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空间环境, 因此植物的种植和艺术配置要依据植物的固有属性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来进行。但在住宅区景观设计选用树种时, 如果缺乏必要的植物造景知识, 导致设计方案偏铺装和小品等人造硬质景观, 而忽视软质景观。这样会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社区氛围格格不入。
3. 缺乏环境的使用性
居住景区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相互制约的人工系统, 一些开发商为了使绿化率达标, 一味的扩充绿化面积、盲目挖掘绿地, 以此吸引购房者, 结果却忽略了居住景区的实用性, 导致住户的室外活动面积大大减少, 在飞速发展的快节奏生活中无法享受小区的舒适与便捷。总体来说,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促进和保持居民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创建适宜人类生存, 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为前提, 将自然美、文学美和建筑美恰当地融合为一体, 从而体现居住景区的艺术性和人文性。
三、思考和建议
1. 引入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提倡“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和要求, 它不仅让我们在审视自然美的同时也促进了居民精神品质的自然提升。
现在人们在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下, 想找到一种大自然的释放方式, 如周末开往郊区、假期涌向风景区等。这都反映了我们居住区中的自然风景要素的缺失, 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因此, 为了营造亲切宜人的居住环境, 要在设计中有意地引入自然要素, 结合自然条件的空间组织, 既包括场地已有自然条件的利用, 也包括运用自然设计要素创造富有自然感的城市空间。
2. 注重人文景观
注重地域人文特点, 防止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的缺失。一个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可以反映居民的文化追求, 是居住区文化的载体。在设计时应充分突出人文信息内涵, 如艺术景墙、科技走廊等。在具体方案中, 首先要求设计师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能够自觉关注以前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其次, 要求设计师熟练掌握人机工程学等理论知识, 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体现出设施功能的科学与合理性。再次, 要求设计师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 通过调动色彩、造型、材质、工艺、装饰等设计要素, 进行构思创意, 优化方案, 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
3. 崇尚现代简约
崇尚现代简约也就是注重环保、倡导俭约, 在设计中注重生态效果与景观效应, 注重景观的使用功能, 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 发展可持续的应用处理技术。
首先设计师要注重物质的再循环技术应用, 在一些情况下, 最后的成品以改变了的形式加以利用, 当我们认识到一些看起来是无止境的废物, 事实上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在价值的、未发掘的资源时, 那么大部分垃圾的处理问题将能得到解决。另外, 减少水资源消耗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 回收雨水不仅可以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 还可用作建筑内部清洁。从生态的角度看, 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 更富有生命力。
结语
人与自然达到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工作,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 创造优美、舒适、宜人的居住空间,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 从布局形式、空间尺度、人文环境、生态保护等各方面营造人性因素, 达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土地价值的最大化。综上所述, 城市居住景区未来的发展理念将是自然生态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历史人文意识的相互融合。在当今城市发展进程中, 如何创造宜人、生态、和谐的居住区环境, 是设计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要求日益提高, 本文就目前城市居住区景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设计思路和建议, 以期创造宜人、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城市居住区环境。
关键词: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张文君.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5]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问题探讨 篇10
一、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 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 随之居住区大量涌现, 居住区规模无节制扩大, 人们在经历了住宅“量”和“质”的苦恼后, 依然要面对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困扰, 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区外环境的质量。
开发商为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 建设的仅满足日照间距的千楼一面的住宅区, 单一的面孔、呆板的空间, 使得居住区空间形态走向一个极端。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 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小品, 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 接点空间过小;以草皮代替树木, 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 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
二、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两个方面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 由人、建筑、庭院等实体要素和环境的历史、文脉、特色等精神文化要素两方面构成。“人”的要素是至关重要的, 离开了“人”的要素, 其他要素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景观作为被观赏的对象, 它的价值体现在景观是否满足“人”的审美情趣, 景观作为“人”参与其中活动的对象, 它的价值体现在场所精神。
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发来分析, 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可以调节情绪, 缓解工作压力, 陶冶情操。在视觉效果上能满足审美需求, 体现文化内涵。住户不仅满足于视觉的享受, 还需要一个适宜的场所休憩、交流、活动。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 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 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 这样户外环境景观的价值才充分体现出来。
三、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探讨
居住区外部环境基本上是由住户小庭院、组团级公共用地和小区级公共活动场地构成, 这些空间往往相互融会贯通, 构成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物质基础。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形成这些外部环境的基础,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 创造合理的建筑群体组合不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空间尺度, 同时也是取得优质景观价值的前提。
户外环境景观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植物布局为主要内容, 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芦原义信认为 (外部空间) 首先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 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 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由于设计考虑的主体是环境的使用者, 而非设计者或决策者的喜好, 因此, 设计时要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 达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创造具有“积极的”意义的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 既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又要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
1) 在营造景观的物质功能方面时, 一定要尊重自然, 而不是征服自然。自然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荀子提出“取物有节”的思想, 张载认为, 宇宙间的一切实物均由气所构成, 气之本性即人之本性, 天地人物具有共同本性, 彼此应当是共同发展。首先, 自然生态与居住区户外环境都必须保持自身的整体性。通过道路、结点空间的合理布局, 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 多样统一, 考虑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创作要素, 创造出一个丰富、有机、完整的户外环境景观, 而不是设计住宅单体之外的剩余空间。其次, 居住区户外环境与生态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局部相加并不简单等于局部之和, 而是成为两个整体的融合和相互渗透。
2) 在强调景观物质功能的同时应注重户外环境景观的场所精神, 营造一个具有生活情趣的居住氛围, “以人为本”。空间需要人感知其的存在, 它和发生在其中的生活内容在空间的形式、尺度、比例、质感、等物理性要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一个空间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是有意义的, 它是这些人群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意味着某种归属。首先, “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户外环境景观中应体现:景观不是单纯的观赏和生态价值, 应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多样的交往空间, 人与自然的高接触性, 处处有“人”—住户的参与, 充满活力、生机。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分为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两类。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是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设计所期望达到的社区文明目标的重要内容。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才会发生, 而社会性活动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人群能够适宜地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 这样的适宜的空间环境, 即场所, 除了形式、比例、尺度等设计因素外, 首先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适宜的空间层次的构筑。如在半私密空间中幼儿和儿童游戏活动, 邻居间的交往活动;在半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 邻里交往、散步, 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交往、购物、散步、休闲活动等。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 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 不应成为停车场地或无人问津之地。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但也不能偏僻, 以至于只服务少数居民;老年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 远离车行道。其次, “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空气环境、湿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等五大环境健康性问题。应通过景观的高低、穿插、围合、引进、剔除, 以及生态技术等的运用, 尽量消除或减轻五大环境的污染。如对小区汽车噪声和尾气的隔绝, 以及汽车对小区住户日常出入的干扰的避免, 可以通过人车分行, 在车行道两旁种植绿化带;也可以将小区汽车直接停放在小区周边, 使其不进入小区内部, 实行小区内部步行化, 辅助以自行车交通等措施解决。
四、结语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持久发展的领域, 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三部分的融合是建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对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并使设计目标更加科学化。同时应积极倡导居民参与设计规划, 这将有助于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更合理, 从而促进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改善,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居住环境绿地景观生态设计 篇11
1 绿地布局
1.1 立地条件
要实施绿化栽植, 必须有适宜的土壤、水肥等, 也就是必须有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 这些环境要素中住宅区原生态表土是前提, 而以往住宅区开发中随意弃土、整土, 无意中破坏生态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规划中模拟自然的起伏地形固然可以增加绿地面积, 形成区域环境有利于地排水, 提高住宅景观品位, 但不能忽视原生态表土的保持, 应尽可能保护土壤, 保留野生生物。
1.2 绿地面积
绿地量的多少, 应在小区的总体规划中给予保证, 一般应确保35%以上的绿化率。同时, 绿地自身的绿化率应大于70%, 即绿地中的硬质景观, 包括道路、铺地、建筑小品、喷水池、雕塑等占地面积只能控制在30%以内, 绿地越大, 建筑容积率越低, 绿化级别越高[1,2]。绿地的类型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绿地和庭院绿地。居住区绿地应符合其定额指标, 包括居住区内公共绿地人均指标、一般绿地人均指标及绿化覆盖率。尤其是应有足够的公共绿地面积, 如居住区小游园、游乐场等, 以满足居住、休闲、散步、消遣的需求。
1.3 绿地位置和形状
绿地位置最好设在建筑物的南面, 以利于植物的生长, 特别是对喜光开花植物的生长有利。小区集中绿地不宜放在小高层和高层建筑物的背阴面。在建筑阴面布置植物应多为耐阴性藤本或灌木及地被植物。公共绿地应照顾老人健身、交往和儿童活动的需求, 应结合在一起布置, 选择就近、避风、向阳、交通方便处。
绿地形状以块状为好, 据资料报道, 宽度以大于12 m最佳, 对绿地中的动物、微生物生存繁衍有利。尽量避免细而狭长的条状绿地, 当然这点应在布局时灵活掌握, 尽力而为之。
2 水景的生态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 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 小区的水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活力。大面积的水面, 能以其宏伟的气势, 引起人对大自然的遐想, 并能将周围的景色进行统一协调。小水面则以其优美的形态、美妙的声音给人以神态清爽、心旷神怡的感觉, 绿景和水景交融更是生动而美妙。同时, 水能调节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因此, 水是自然景观的再现。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以“水景”作为住宅环境之“亮点”, 建造“水景住宅”, 但在追求“水景”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才能真正达到“绿色生态水景设计”。
2.1 水面积总量不能太大
水面积总量太大对管理、生活、交通不利, 一般不宜超过绿地总面积的20%, 水体的线性设计宜相对集中, 忌分散而细长, 水面形状以聚合为主, 以蜿蜒细流为辅。
2.2 水要清并使其流动
水池要清澈见底, 同时创造水池高差, 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 产生落水、跌水、水梯、叠水、涌泉、水雾、水帘等动态景观, 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 提高氧含量, 增强水的自净能力。“流水不腐”是理水的座右铭, 同时有意识地造出水声, 创造“回归自然”的佳境。如能在水体环境中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 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观赏鱼类等, 即使在小环境, 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并能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动植物。同时要加强日常管理, 使人们真正享受到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愉。
2.3 满足人们的亲水欲望
首先, 水要满, 人能接近水面, 地面和水面相距在0.5 m以上时则使人产生观景之感。
其次, 养殖的水生动物以及动态水景也应尽可能让人能够接近。水中汀步尽可能接近水面。另外, 设垂钓池、戏水池、观鱼池等也能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的亲水感[3]。
2.4 驳岸形式及材质的选择
利用缓坡入水、植植物护岸、自然山石驳岸、条石驳岸、沙砾卵石护坡、碎石、泥沙底等再现自然水景。在利用中应注意和周围景色的协调, 有时钢筋驳岸更显整齐洁净, 也不能一味追求自然而弄巧成拙。同时, 如能对雨水进行回收, 利用自然水浇灌花草树木则更是绿色生态居住区的重要标志。
3 植物的种植
3.1 乔木为绿化骨干
树木有显著的生态功能, 夏季可遮荫降温, 冬季可减少地面散热, 起到保湿、挡风的作用, 是最好的气温调节器。同时, 树木具有释放氧气、净化空气、隔离噪音等卫生防护功能并具有较长寿命, 植物配置时一般应占绿地面积的1/2左右 (指近中期乔木冠幅投影面积) , 其余1/2则是草坪及地被植物, “导则”规定乔木中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比例为1∶1~2, 具体应根据当地气候来确定, 冬季较阴冷地区应多配置落叶乔木。
3.2 注意树木的配置设计
高大乔木可根据空间大小、方位、景观等需求作为主景, 设计时可采用孤植、对植、丛植、列植等多种形式, 种植的位置一般不能离住户窗口太近, 尤其是南北窗户, 特别要求在南面窗口外6 m以内不得种植常绿乔木。在楼房西侧的绿地中应多种落叶乔木, 以遮挡西晒。同一小区中, 乔木树种不宜太多, 又要避免单调, 一般选2~3种为主体树种, 3~4种为辅助配置。种植以小块混交最好, 忌单一的片林 (竹林除外) 。居住区内干道两侧的行道树不宜列植, 打破城市行道树的种植方式, 不拘一格。小区中心广场, 地坪或停车场地, 力争乔木嵌入式种植[3]。
3.3 植物的种植应构成具有季相变化的时序景观
随着植物物候的变化, 其色彩、形态、生气表现各异, 从而引起园林风景的季相变化。因此, 在植物配置时, 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物候变化, 通过合理布局, 组成富有四季特色的园林艺术景观。适当考虑种植一些叶色富于变化的树种如银杏、无患子、红枫、紫叶小檗、柿树等, 以及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宿根地被花卉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花卉如大花马齿苋、鸭跖草、美人蕉、芍药、蜀葵、醉鱼草、萱草等, 招蜂引蝶的芳香植物如腊梅、桂花、薄荷、丁香等, 观果植物如火棘、枸杞、桑树等鸟嗜植物, 采用自然活泼的手法, 追求温馨、轻柔、优美的浪漫情调, 在一年四季保持绿色基调的前提下, 产生季节性的色彩变化。做到“三季有花, 四季有景”。同时, 应充分考虑植物在空间上的层次变化, 从高大乔木、中、小乔木, 到灌木、地被植物巧妙配置, 产生高、中、低、层次空间的丰富变化。既丰富植物品种, 又能使三维绿量最大化。总体上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及功能性。
3.4 忌种植对人体有毒害及对人们日常活动有干扰的植物
在植物种类选择时, 应全面考虑其生长条件, 形体、姿态、色彩优美, 管理粗放并对人体无毒害、对人们日常活动无干扰的植物, 如无臭味、无飞絮、飞粉、不招惹蚊蝇等树种。在幼儿园及儿童游戏场忌用有毒、带刺、带尖以及易引起过敏的植物, 以免伤害儿童, 如夹竹桃、凤尾兰、枸骨、漆树等。在运动场、活动场地不宜栽植大量飞毛、落果的树木, 如杨、柳、银杏 (雌株) 、悬铃木、构树等。
3.5 植物绿化要平面与立体相结合
居住区绿化逐渐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与垂直方向结合。目前,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 除了进行水平地面绿化之外, 更多的是在围墙、屋顶、阳台上实施绿化, 让整个的居住区更能突出一定的人文气息。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初, 就要考虑绿化对屋顶产生的承重、防漏等问题, 如会所的屋顶、楼的顶层、立体的墙面等,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绿化, 使绿化得以延伸, 以弥补绿地空间的不足, 增加绿化面积[4]。如攀援植物的充分运用, 北方常用的品种有地锦、紫藤等, 南方有十姊妹、常春藤、络石等。
4 结语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既不同于城市公共绿地的绿化, 又不同于单位附属绿地的设计, 应根据人们的择居动机、居住对象、经济条件、风俗习惯及气候、土壤条件等综合考虑。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设计理念, 真正找出适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实用、独具一格的设计方案, 真正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建设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EB/OL].[2011-09-21].http://wenku.baidu.com/view/f13718205901020207409ct3.html.
[2]上海市绿化管理局, 上海市住宅发展局.上海市新建住宅环境绿化建设导则[EB/OL].[2011-09-21].http://www.docin.com/p-65594989.html.
[3]虞金龙.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探讨与实施[J].园林, 2002 (1) :19.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推荐阅读: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06-11
城市居住环境景观设计要素论文08-22
居住区植物景观10-17
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08-27
居住区空间景观研究10-30
居住区景观的人性回归05-10
居住区景观设计管理05-14
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09-27
居住区景观的水景设计10-28
居住区景观设计分析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