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环境空间设计

2024-10-23

居住环境空间设计(共12篇)

居住环境空间设计 篇1

摘要:对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围绕《老年建筑设计规范》,探讨了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准则,以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老龄化社会问题。

关键词:环境心理,行为心理,老龄化,老年建筑

1 城市老年建筑研究的必要性

城市中居住着各个年龄层次的居民,由于年龄不同,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其对各社会功能的需求方向和满足需求的方式各不相同。作为城市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应该据此来进行人居环境的规划和设计,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要求,使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内的各类人群能够和谐共处,身心愉悦。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既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又具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在解决当前城市问题时,为老年人提供既住得起又感到舒心自在的养老场所,是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老龄化社会现状

按照国际上的划分标准,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被称为老年人。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被称为老年型人口国家或地区。20世纪末,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到2004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97%,共有11个省市的老龄化水平超过这一全国平均值。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人口问题就是老龄化问题。

根据我国国情和传统思想观念,大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由子女给予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赡养。对于自理老人来说,与其说是子女赡养老人,不如说是老人照顾儿孙。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生活起居各个方面都以儿孙为主,很少顾及到个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环境的独立性和私密性,一部分高学历、高收入的自理老人更喜欢与子女分开居住,或者邻近居住。这种可分可合的居住方式,既使老人和子女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又方便互相照顾。而对于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往往需要与子女同住,或者由社会福利机构统一负责赡养。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表示年纪再大些愿意到养老院养老,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方便社会统一管理,提供配套设施。对于当今这个老龄化社会,传统家庭结构已经被打破,“一位子女,两位父母,四位祖父母”这个社会现状,使社会养老成为必然趋势。对于我国一直存在的专门为鳏寡孤独的老人服务的养老院、托老所,由于其本身属于福利和救济性质,所以普遍存在条件较差,设施落后的现状,多数与以往的集体宿舍相差无几,只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身之处,根本无法兼顾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更谈不上私密性和对环境的控制感。而且养老院已经不仅仅只供孤寡老人居住,许多子女无法在身边照顾的老人也将住进养老院,更加剧了养老环境及设施的供不应求。事实上,即使物质富足也无法赶走老年人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孤独和失落,城市里程式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让老年人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养老恰恰能够解决老年人对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在心理学层面上照顾老年人的需求。所以社会养老必然成为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3 老年建筑的发展现状

对于老年建筑,国外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德国等一些国家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了适合与同龄人交流交往的居住建筑,从建筑的外观到结构,再到细部装饰,整个设计处处尽显浓浓的关爱之情。

为适应我国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使建筑设计能够符合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对建筑物安全、卫生、适用等的基本要求,国家建设部和民政部颁布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对城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专供老年人使用的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的设计做出了规定。《规范》颁布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与老年人的需求渐行渐远。针对我国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筑工作者从每一个规划和设计做起,尽可能多地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指导下,做出更加人性化,更有人情味的建筑产品,尽快建立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城市建筑体系,使老年人更加幸福地安度晚年。

4 针对老年人特点及要求的设计研究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决议指出:“年长者的住处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除物质部分外,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也应予以考虑。”老年公寓不能只是简单地满足一般的生理需求,还应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在心理方面的诸多需求,如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社交性、私密性以及环境刺激性等。

4.1 安全性、方便性

老年建筑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在《规范》的许多条款中往往是兼而顾之,无法亦无须明确区分何处体现安全性,何处为方便性。

统计数字表明,世界各国发生地震火灾等自然和人为灾害时,老年人和儿童伤亡的比例都远远高于成年人。一方面是由于这两种人群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所处环境在安全便捷方面的欠缺。所以低层建筑更加适合老年人居住,无论是平时外出购物,还是饭后散步休闲,或者出现紧急情况需要疏散转移,低层建筑都更方便和安全。

规范中各条款都从建筑物室内室外各处的形式、尺寸及材料等细节体现了安全性和方便性的要求。

4.2 舒适性

舒适性对于老年人来说也非常重要。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建筑,朝向、采光、通风都应有充分的考虑,室内外都宜有开阔的视野和优美的环境。

4.3 社交性

大多数老年人都喜欢大杂院那种“一家炖肉,满巷飘香”、左邻右舍鸡犬相闻的亲切感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老建筑正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老年人虽然怀念过去,但也必须要适应新环境。搬入公寓、居民区的老人们,出现了无人交流的情感空缺。因此,老年居住建筑应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与人交流的空间和条件,让老人能够与同龄人一起打牌、锻炼,唠家长里短,与孩子游戏散心,还可以为独居的老人提供认识同龄异性的机会,谱写黄昏恋情,共度幸福晚年。

4.4 私密性

对于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私密性是个大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如果空间布置使得老年人被迫在一个所谓的交往空间碰面而非他们本人自愿,那么这个空间存在的意义几乎为零,因为老年人会觉得自己好象生活在一个被圈定的框框里,而更不愿意去那个空间交流。他们希望能提供一些区域,使里面的老人可以看到来往人员的活动,减少被人监视的感觉,自觉自愿地与人交流。

4.5 环境刺激性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生理机能退化,所需的个人空间缩小,需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如嗅觉、听觉、触觉、视觉与他人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因此,老年居住建筑不能一味追求空间的开阔宽敞,要给老年人提供广泛接收外界刺激、与人交流的机会和条件。

5 结语

老年人居住建筑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建筑业所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本着环境全体共享的原则,成熟的居住环境应该按不同年龄层次的行为能力分别设计,组织在同一个环境中,让每个人各取所需,做到和谐共处。对于无法实现全体共享的设计,可以按行为能力较低的居民,也就是老年人的环境要求进行设计。在满足老年居住环境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从老年居住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环境对行为及心理的积极影响,真正为老年居民建设舒适、宜居的养老环境,借以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尽建筑师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43.

[2]杨静.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养老[J].城市规划,2000(2):13-16.

[3]康竹卿,康颖卿.城市老年居住环境探讨[J].山西建筑,2002,28(10):5-6.

居住环境空间设计 篇2

宋贞

该论文来自期刊天空征稿平台 http://

摘要:“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被人们简称为四大要素,人的一生都是围绕这这四方面进行着每天的生活。虽说是四大要素其实最受人们所关注的还是“住”。社会生活水平不大断提升,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从简单的住房要求演变成现在多样化的形式住房,不仅要满足心理舒适度更要满足居住者在日常生活中多样话的需求。建设者为了满足居住者的种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还要最大限度的服务小区居民,让小区环境不仅经济实用而且美观。

关键词:社会环境、居住行为、环境设计

Abstract: “the basic necessitie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uman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being referred to as “four elements, human life is focus on the four aspects of this is a life every day.Although it is a four elements actually the most suffer people concern or ”live".Social life is not ascension level off, people on the residence also more and more strictly, from simple housing requirements evolved into the form of diversification now housing, not only to satisfy more psychological comfort to meet occupant in daily life the needs of various words.In order to meet occupant of the builders need, and combining with actual situation to create beautiful liv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maximum service area residents, let district environment not only economic practical and beautiful.Keywords: social environment, live act, environment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表现主要有两类:内心活动和行为活动。内心

活动是人在公共环境中通过听、看、摸、闻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体验,它可演变为满意、厌恶、愉悦、愤慨等心理因素,美好的空间环境使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唤起人们更多的爱心,更多的愉悦。行为活动是人在环境中的动作行为。虽然动作行为首先与人们对环境的知觉、自身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有关,但设计也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可能对环境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寻找合理的设计方案便显得尤为重要,有时恰恰是设计的错位导致人的不文明行为的产生。要使设计面向大众,适合多年龄、多文化层次对象的需求,体现对使用者接纳程度上充分的开放性,就需要掌握他们在此环境下的行为特点、生活方式及各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与信息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如必须对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活动特性加以研究,才能在物的功能中给予充分体现。注重环境设施与人的对话,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加强对公共环境中人的行为方式的尊重,才能唤起公众对环境设施的爱护与珍惜。

1.居住行为与居住环境设计的意义

人可以使外界的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一些影响。建筑师设计创造了舒适、高雅、有序的居住环境,相应的在一些生活当中人们有着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加有效的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以前一些建筑师只是注重人类行为模式上,对环境与人的关系不加重视。使原本美好的建筑设计变的空洞并且设计出来的实物远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环境心理学只是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无视一直呼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没有注重行为与环境的双向组合。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么样创造适宜的居住空间环境,都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居住区的建设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选用顶级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设备,最时尚的设计风格,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很方便的居住环境,能否给居民一个彻底放松,完全舒适的家,能否提供让住户感到舒畅的人性空间。

2.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化环境的几点要素

2.1注重与人的对话

现代城市环境中,人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的活动范围亦日益扩大,新的生活方式引起人们对户外活动的迫切需求。环境设施应是一个开放型的、公开的、由公众参与和认同的室外空间中的形态,它服务于人,方便于人。当人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表现自我、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得到积极反应时,它才会成为公共环境中有效的要素,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美。

2.2注重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人是自然之子,他们被包围于自然之中,无法脱离整体的生态系统而又独立存在。一个城市,无论它的现代化程度多高,都必然依托于大地。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现代社会生活的高度人工化,更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情结。随着人类对大自然掠夺性的开发,噪音、拥挤、污染、疾病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滥用资源、不破坏环境的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生存状态的关

注,更表现在对城市环境的设计上。城市的地形地貌、物产物候、生态群落,都综合地加入到生态景观的系统中。城市环境中的建筑、环境设施,都要考虑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要求的有机结合。创造现代意义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创造适合本土居民需求的绿色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识,更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3居住环境控制

居住环境除了满足美观、舒适、自然通风外,还应重视建筑的声学、光学、热学等问题,以良好的隔声、防噪音能力以及充分的自然采光的应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效果来提升住宅的居住质量。另一方面,在设计上,尽可能优化设计、尽可能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地貌进行合理布局。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遇树就砍的行为产生,以免环境遭到破坏,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

2.4住区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处理主要涉及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生活废弃物的集中管理、污水废弃物的沼气利用,绿色住区设计在以上诸方面均大有可为,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者强化住区的绿色概念,从前期方案到后期的物业管理策划都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当今发达国家早已将生活垃圾进行有机物、无机物、玻璃、金属、塑料等的分类回收、处理。最

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最大程度地将其化害为利、循环利用。

2.5环境绿化

绿色世界,郁郁葱葱,充满诗情画意,这种意境不仅能陶冶心情,而且有益身心、可见住区绿化是提高住区环境质量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绿化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这里所讲的环境绿化,不应再是简单地栽树种草,而应尽可能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乔木、灌木、草坪高低参差交织在一起,充分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爱好。

3.结语

居住环境的需求不同、性质不同,现在又有各式各样的设计与表现方式,但都是围绕着一个要点既是“以人为本”符合人性。未来的住区环境是与绿色息息相关的,人类的取向与选择必然是生态化,使住区环境的设计实践与人居环境研究能够促进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设计师们必须重视当今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的的发展趋势,洞察在居住空间环境创造过程中社会和人的需求,在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注重表现居住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建立基于环境、生态、地域文化和建筑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正确设计理念,充分分析和了解环境心理学中有关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并将其当作指导进行设计的手段之一,合理运用具体的设计方法,为人们创造更多更加完美的居住空间设计,使人们的居住行为与居住化环境设计更为有效的结合在创作中。

参考文献:

国内城市居住环境的设计缺失 篇3

关键词:城市居住环境 设计缺失

住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载体,在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中国人心里,最迫切的需要就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即便在改革开放以前居住条件并不完善,但人们却喜于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从建国初期的拥挤不堪到住房改革时期个人货币购房观念的嬗变,再到现在个性化住宅设计如火如荼,中国人的居住住宅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载体,在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中国人心里,最迫切的需要就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即便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居住条件并不完善,但人们却喜于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从建国初期的拥挤不堪到住房改革时期个人货币购房观念的嬗变,再到现在个性化住宅设计如火如荼,中国人的居住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城市居住条件的变化

从六七十年代盛行的单位筒子楼,到八十年代人们喜爱的单元楼,再到九十年代住宅私有化的厅室住宅,随后跨入新世纪的高层住宅、复式住宅、花园洋房以及独栋别墅,人们的居住心理表现为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的迁徙。城市住房条件在满足了基本的居住需求之后向着实现更高层次个人生活理想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过种种阵痛,也有极大的不平等性,但是我们的居住条件始终在不断改善之中。

建国以来城市居住条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满足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到实现个人生活理想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居住心理突出表现为居者忧其屋。在福利分房年代流行着“住房靠国家,分房靠等级”这么一句话,住房面积的大小要根据家里人口数量来分配,往往会出现老少三代一起吃、住、生活的场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目光停留在住房满足人的居住需要,而忽视了住宅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在渴望有足够大的面积来维持一家老小的正常生活。

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的居住心理突出表现为居者有其屋。随着战后婴儿潮逐渐成长起来带来的巨大住房需求,以及“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福利分房制度给国家带来的沉重负担,房荒在八十年代表现得格外突出。随后国家大力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原先的福利分房逐步被商品房取代。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居住面积越来越大,从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仅有的5.61平方米,到90年代初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后,人均住房面积开始大幅上升,在1998年人均达13.4平方米,房屋和楼价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话题。

直到了21世纪头十年,中国人的居住心理突出表现为居者优其屋。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多的要求,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洋房甚至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林林总总,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不再满足于居住面积的大小,他们企图通过室内外的环境设计和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追求健康、舒适、宜人的居住空间。

(2)从单位公房走向邻里社区——住宅设计的私有化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为了满足巨大的住房需求,我们大规模建造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来的“火柴盒”式住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审美需求被实用需求僭越。随后出现的单位筒子楼将同一个单位的同事聚集起来,然而人们并不会因为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就变得亲密起来,相反,人们常常把在单位上的矛盾带回家,往往表现在对厕所和走道等公共空间的争夺。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大规模的单位筒子楼才逐渐改建成单元房。没有了做饭的公共过道和公用的厕所,门前都装上了厚实的防盗门,单元房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人的私密性的尊重。然而,防盗门保护了隐私的同时也成了邻里交流的障碍,人们便在城市这个“石头森林”里享受孤独。直到人们突然发现尽管我们的居住面积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却失去了与人交流的机会,这时候人们才想起用设计来解决这一难题,各种有益于促进入际交流的社区便为人们所青睐,满足不同消费阶层的私有住宅设计逐步兴起。

二 国内城市居住环境面临的问题

2011年6月11日,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和首都经贸大学联合发布了首个《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据统计有近六成居民感受“不安全”,超过六成人对当前生活的安全性有所担心,其中9%的人很表示很担心,54.4%表示比较担心。在这个问题上,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年龄段群体没有表现出差异。报告还指出,物价和房价是造成“不安全”的主要因素。在2011年城市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榜单中,房价问题提及率为54.4%,位居第二位。在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对房价问题的关注度近5年来均在前三位。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住宅供应偏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供应严重不足,高档房过多,部分地区房地产建设规模偏大以及住宅设计不合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等问题突出。其中城市居住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住宅设计往往脱离了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

自鸦片战争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后,中国的本土文化一直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表现在居住文化上就是中国传统民居越来越为西方社区所取代。在住宅紧缺的年代,大批量、标准化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住宅无疑是最能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的,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干遍一律的住宅形式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居住品质越来越高的要求。

住宅建筑是是城市物质文化的集中体现,当地的传统住宅建筑形式是在符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基础上经过先民不断取舍改造得以形成的成熟的居住形式。如北京的四合院、云南傣族的吊脚楼以及独具闽南特色的骑楼,都是适应了当地独特自然环境的住宅形式。然而如今的住宅建设往往只专注于追求各种绿化和空气指标,大规模的现代主义建筑取代了原有的传统民居,我们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特色。

nlc202309031936

当下住宅外观设计欧式成风,开发商不惜重金在住宅外部做繁锁的欧式装饰,以罗马式柱廊外加高大的欧式石膏大门为标志的“欧陆风情”猖獗。当一处楼盘因欧陆风情卖得不错的时候,这样的风格样式就为同僚们竟相模仿,霎时间满城尽是罗马柱廊和石膏大门,设计师和开发商却没有去思考这样的住宅设计形式是否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

(2)不合理的规划设计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建筑对能源(矿物资源燃烧产生的能量、水资源、耕地资源等)的消耗约占人类生产生活总能耗的50%,城市生产生活的能源消耗占总能耗的3/4,而作为城市主要组成单元的城市住宅要为这笔高额能耗费用买单。在住宅设计中不合理的规划布局是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罪魁祸首。住宅设计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气候条件,而是通过大量的能源消耗来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例如,合理的住宅设计形式应该是在充分利用自然照明的基础上辅助以人造光源,大面积的人造光源设计使得用户必须对多余的能源消耗买单,还有可以通过建筑物的朝向创造室内外通风条件,夏天可以减少家用电器制冷的能源消耗,冬天可以节省取暖的费用。

在当前的住宅规划设计过程中,以“大拆大建,小拆小建,不拆不建”为口号的旧城改造如火如荼,原本设计时预计50年使用寿命的住宅往往不到30年就被推倒重建,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秩序。

(3)违背了人的实际心理需求

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盛行的年代,住宅设计主张建造明显的功能分区,随着现代居住条件的改善,明确的区分功能似乎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生活要求。其弊端最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欧洲就被注意到了_居住区和工作区距离过大,增加了_上下班的交通负担,中心城区白天拥挤晚上成为“死城”。除了不合理的功能分区之外,开发商标榜的大体量住宅也违背了人的实际心理需求。就人的心理特征和人体工学而言,居住面积并不是越大越好,过大的空间会使人感到孤独寂寞,使人缺乏安全感。住宅本来是“量大面广”的东西,要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这些年我们的住宅设计盲目求大求全,却忽略了,人的实际的居住需求,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设计不单单只是无限制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更应该引导客户选择正确的消费方式,设计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居民最原始的情感需求在住宅中表现出来,呈现给居民的不仅仅是住宅,还应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家。

(4)阻碍了邻里交流,使得邻里关系更加冷漠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原有住宅似乎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需求,由此出现大片大片的老城区被推倒重建,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原住居民的外迂也使得原有的健全的邻里关系被无情地割裂,邻里关系的消失也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除去政府部门盲目追求绩效、开发商肆意追逐利益外,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由于某些开发商违规拆迁或拆迁善后措施不到位,许多城市居民离开了祖祖辈辈几代人生活过的地方,搬迁到遥远而生活不便的郊区,他们既损失了继承数代的土地使用权,又失去了与街坊、与城市传统的联系,人f门曾十分关注和向往的邻里温情和互助逐渐淡漠和瓦解。设计师的使命是更好地为人服务,我们必须思考在尊重原有住宅空间结构的前提下如何进行适当的翻新,使原有的城市结构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居住需求。

(5)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描述城市的功能:“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居留于城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们主张积极关注普通人和穷人的居住条件。然而我们的设计却只注重城市精英的生活质量,而忽略了占城市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市民。设计的本质是造物,住宅设计的本质是为大众的居住需求服务,然而,当下我们的所作所为却与设计的初衷有很大出入。

上个世纪20年代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在住宅设计上主张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制构件,通过标准化的住宅设计来满足住宅紧缺年代人们的居住需求。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地方在住”已经不是人们的全部居住理想,中国日渐增多的中产阶级和城市“新贵”们希望住宅设计要具有艺术性和个性。然而,今时今日的中国贫富差距悬殊,我们的设计却往往只是盯着富裕人群的居住需求,我们用精细的景观、豪华的室内装修、惊人的住房面积,甚至大部分的社会资源来建造来只能住一小部分富裕人群的住宅,普通人群的居住环境却很少有人问津,设计似乎遗弃了大部分普通人群。

三 现代生活需要宜居住宅

1954年美国著名现代主义设计师山琦实受圣路易斯市委托设计了普鲁伊特—艾格大厦,这些九层高的住宅建筑工整有致,毫无装饰,好像监狱建筑一样,即便是低收入的穷人也因为其设计非人性化而不愿迁入。1972年普鲁伊特—艾格大厦被炸毁,这不单单是一栋住宅建筑设计上的失败,更是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们已经不只满足于住宅遮风避雨的功能,更多的是希望住宅变成精神生活的载体。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所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needs),其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当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会有更高一等级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渴望友情,渴望与人交往。住宅在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能住”的需要之后,人们渴望住宅设计更人性化,能给人以家的温暖,使其成为精神休憩的场所。

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的背后是成千上万外来居民背井离乡,离开了他们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在新的城市环境里,他们每天窝在自己几十平米宽的房子里,鲜少和人交流。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房子越建越密,巨大的钢筋水泥预制板和防盗门窗让邻里彼此不识,久而久之,邻里关系冷漠,他们在这个城市找不到自己的精神依靠。这一切都不是城市居民的初衷,他们渴望开放的公共环境,渴望与人交流。宜居住宅正是在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住宅的居住品质,满足居住者生活、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需求,坚持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营造出舒适、安全、健康的家居环境。

论居住空间环境规划设计 篇4

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 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 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 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 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因为视觉是精神的通道, 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居住小区必须有恰当的功能和合理的经济性, 但也同时必须使人们感到愉快即环境优美和舒适。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 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我国建国以来, 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基本上家家有新居、户户有住房, 但这都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上, 还没有从简单的需要走出来, 大都只是满足于斗室之中便可, 而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程度的落后。今后,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这也给建筑师、规划师们提出了更新的课题。

我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气侯类型丰富, 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从住宅建设上来看, 从南至北, 从东到西, 居住小区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长条形住宅和行列式的排列, 虽有某些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 大同小异, 互相雷同, 地方特色不明鲜, 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目前, 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 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 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 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 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 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 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 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 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 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 从而强调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于这类居住环境, 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 居住在这类环境里的人们常常埋怨:“活动的地方都没有”。从这句话里来分析, 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

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住宅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 外部轮廓缺乏韵味, 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 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式住宅体型, 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 缺乏变化和生气, 无新鲜感和人情味, 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 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 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 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居住在单元住宅楼内的人心中无不有一种由于缺乏邻里间人际交往, 感情世界难以沟通的遗憾和无奈。有的甚至居住多年邻里间尚不知姓名与职业, 更谈不上有什么互帮互助的友情, 以往庭院中的和睦相处、热情相待、彼此关怀的邻里关系已荡然无存。由此, 家中老人无聊、无快乐, 邻里间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无信息沟通。更有甚者, 使某些偷盗分子有机可乘, 竟堂而皇之地以搬家名义将家中贵重物品洗劫一空, 而邻里间却全然不知。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还是规划设计者主观努力的问题, 没有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 在规划设计中忽视了人们的更高标准的生活需求的设计原则, 同时建筑设计与规划脱节, 建筑形成单一, 对总体的环境效果相对来说考虑得比较少, 对外部空间处理流于粗线条。

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 力求达到人与自己的完美结合, 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 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 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 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 精神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 如苏州的诸园林等, 这些庭园, 原为私人游憩, 怡情休养之所, 常连于宅旁屋后, 故当时设计, 不崇庄严伟大, 但求尽精巧, 计划不重对称, 免呆滞之, 而须曲折, 有引人入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 以花木为培衬, 觉有天之真趣, 给人感情之舒适, 陶醉之感觉。虽然那时建造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但不论立于任何观点之上来看, 其心理手法之宗旨是以人的生活需要而出发, 符合人的审美情感。有园林之所以能在当今还受现代人的取悦观赏而久居不衰, 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 取之自然, 还之自然, 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 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的启迪。

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 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 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 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 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 低层住宅布置在边旁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 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 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 从远处看, 轮廊参差错落, 高低起伏具有韵味。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 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 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 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 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 绿地相连, 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 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 各具特色, 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 把居民的居住环境从室内引伸到室外, 扩大居住空间, 方便居民的活动, 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 如英国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F.吉全德所说:“过去采用单纯的单元式住宅与联排式住宅的混合方式, 但在被几乎有无限可能的, 多样变化的住宅类型混合修建的形式所取代。这样的设计方法, 不但使建筑物适合于每个住户的特殊的居住形式, 而且将它们设计成有机整体, 也就是把建筑物组合成一系列相互补充的形态, 由单纯的平面变成连续的建筑复合体的组合形式”。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 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在50-60年代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这一方法上下了很深功夫, 创造了一系列的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好的居住环境。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 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 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 土地可以重复利用, 群体景观比较完整, 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 既有小范围的外部空间, 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 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就好象大家庭一样。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 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

整体式住宅组团的建筑造型并不是要求五花八门, 其中一个组团可以采用一种单体形式也可采用几种形式。关键在于根据地形、地貌在整体布局和环境布置中着意营造。可以前后错迭、高低错落、因地借势、就其自然, 其布置灵活多样。这种居住小区空间环境丰富, 通风、视野、朝向均较好, 而且还有一个可用来着意刻化的大空间, 有利于对其配景予以创造。

居住小区的道路布置, 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 大胆采用以典代直的规划方法, 创造出“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壁如, 某居住小区用地29.5公顷, 道路采用逐级由宽到窄的树枝状道路网, 建筑的布置完全摒弃了行列式规划方式, 而用房屋的朝向仍保证了住户良好的日照条件。由于住宅独特的规划布置, 使住宅全部为三层的建筑群体, 仍然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又如, 广州某地, 占地3公顷, 整个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均采用曲线布置, 住宅间的小道也曲线连接, 塑造成田园风景式的居住环境。居住其间使人如置身于大自然而心情舒畅。

总之, 要建设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居住小区是完全可能的, 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搞创作, 不拘泥于教条, 不难出现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区, 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这也同时需要我们每个规划设计者们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巧, 充足的信息及跨学科的知识。 [ID:4000]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详细规划》, 王仲谷、李锡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

居住区环境模糊性空间设计论文 篇5

内容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单是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

一、对我国目前居住区模式的思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单是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纵观我国目前的居住区模式,可以看出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大多是按照一种典型的理性思维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也是现代主义创作的思维模式。居住区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公共交通与居住分离,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条理,以良好的形体环境来塑造人的生活。然而,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是一种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缺乏了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正是要打破这种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间,来反映生活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

二、模糊性空间的含义

模糊性引司的设计包含二个方面的含义: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感受的含蓄性。传统民居中的很多运用模糊性空间的手法,居民生活和公共交往混合交*,使空间具行流动性、包容性和含蓄性,传达出浓郁的生活氛围和人情味。

(1)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界面是限制建筑空间的物质实体,空间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界面的性质。如传统民居中常用的宽挑檐所形成的廊道,街道与廊之间所形成的界面由若干柱形成,这种界面是不明确、不完整的,空间特性也模糊了,廊空间成为既非室内、又非室外的中介过渡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的水平过渡和渗透,人们得到了一个伸展到街道上的公共宅间和内部私密空间之间的特殊联系的体验。柱、梁架等线性构件对空间说的极弱的界定并不影响到空间的渗透,因而空间具有了流动性。

(2)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由其中所容纳的人的行为活动决定,这种行为活动是发展变化的,于是就导致了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例如街道上交通与日常生活相混杂,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交融;廊空间中交易市场、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茶馆、酒楼等诸多功能容纳于其中。在同一空间内功能多样并存。功能的复杂性意味着它们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彼此之间并非完全独立,体现了空间的广泛适应性,最大限度的将人的行为活动融合其中,具有浓郁的人情味。

(3)空间感受的含蓄性: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及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性为空间承载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人对于这一空间的感受就不是可以明确描述的,而相应地表现出地是一种含蓄性,也可说是模糊性的特征。从认知活动的主体来说,人本身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有机系统,具有大量模糊性思维,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往往是多义化、含糊不清的,丰富性正是由此而来。由于空间的模糊性以及人的认知能力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成为一个具有大量模糊性的,含蓄的机理过程。例如传统民居的.老街空间,常常是在功能上和地域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很难说它从何处开始,又在何处结束。空间由于是由空灵的木结构构架搭出来的,建筑实体似乎消融于其中,而空间似乎变成超越了物质的精神意象。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典型的模糊性空间。它对于住宅来说,是外部空间,对于城市和衔区来说,又是内部空间。院落空间是内外之间联系过渡的空间。院落空间的功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如宴会、典礼、游戏、纳凉等等。院落空间可以认为是一个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在院落之内。人体会到的是内外模糊不定的空间特性。充分体现了模糊性空间的含蓄性。人感受到的是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过渡状态,但却是充满复杂意义的空间。

三、模糊性空间在现代居住区环境中的运用

丹麦城市设计家杨.盖尔在《交注与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这三种类型当中,必要性活动是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基础,即当空间中包含了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如上下班、买菜、做家务等日常生活行为时,其他两种类型的活动如散步、晒太阳、攀谈、打招呼等也就自然被引发了。空间自然地被生活赋予了丰富的含义,空间的功能是多元的,人在其中的感受也是含蓄的。

模糊性空间在居住区环境中表现的方面很多,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道路:自从人车分流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以来,这一方式证明是有效的,避免了大量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但是车道上排斥了行人,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街道上就缺乏的生活气息,失去了活力。模糊性空间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道和尽端回车场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车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并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堵如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道路空间在这里变成了多义、含混的空间,道路上增加了人的活动,而显得更富有活力。

(2)廊道:廊道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住宅的设计中,如廊式住宅的外地廊、外部环境的风雨廊、顶层或底层的绿化步道,栋与栋之间的连廊等等,廊道空间是一种有效地能促进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经历和交往乐趣的空间诱因。廊道空间的边界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透空的柱形成的边界使得廊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是流动的,相互渗透的。廊空间既是交往空间,又是交通字间,廊空间同时能够有效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廊空间的功能也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在此的活动可以是多样的,攀谈、晒太阳、家务、游戏等等,能够最生动地反映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含混复杂的机理。由此引起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超越纯物质的状态,而引发出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有意识、有情感的精神意境。日本建筑师大野秀敏设计的茨城县松代公寓在住宅楼的三层楼顶上增加了一条绿化步行道到上面的楼层,并与许多大尺度楼梯、踏步和平台练成一体,由此作为楼上居民自由活动与通行的场地。被称为“上面的街道”。深圳百仕达花园在小区内做了长长的风雨廊,使空间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昆明西华小区规划提出“综合邻里”的概念就是利用二层平台或廊道将几个住宅单元入口联系起来,廊道形成了交往与交通的空间,下部则可以用作储藏、自行车停放、值班、居民交往及服务用房或商店。廊道使建筑得到一个内外交接的过渡区域,建筑的实体感被削弱,空间显示出整体独立性和多义性,使空间具有流动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在深居心理层面上保持着传统与环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形成超越物质的精神意象,使人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

(3)底层架空:底层架空是居作区规划的常用方式。尤其在亚热带地区采用底层架空有利于空气对流,对通风更有利。底层架空也是一种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一方面架空的空间可以做多种用途,如停车场、居民的休闲场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环境景观,加深圳的梅林一村社区,底层架空的中间成了一个多用途的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机会。底层架空也可以将住宅设计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作―体化设计,起到联系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的纽带作用,如深圳的万科城市花因。

(4)院落空间:现代意义上的院落空间与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经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空间,而是属于一个集合体的公共空间。但是传统民居院落的模糊性的特质仍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方式。院落空间相对于城市和整个居住区而言,是内部空间。相对于组团内的住宅而言,是外部空间。是住宅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院落空间对于组团内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域空间对集体活动内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而集体内聚力又使场所得以维护,邻里关系得以和谐的基础。院落空间功能具有含混多义性,它既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场所,也是儿童嬉戏的地方。它也可以是人们集会、娱乐的场所,还是临时停本的地方。院落空间同时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人们透过窗外,最直接的景观就是院落景观。院落空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但空间并不是闭合,而是一种有效的围合,空间是建筑的延伸,或作为前景,或作为衬托、或作为视觉焦点,每一个这样的限定开放空间是一个完整的实体,仅它更是相邻的空间和构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模糊性空间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人具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动范围的本能,这就是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缺乏有效的围合是许多不尽人意的空间或地段的关键所在。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并不矛盾。模糊性空间属于一种界定的开放空间,透空的梁、柱形成的是一种弱性的边界,从而使空间具有了流动性,它所创造的一种更丰富的、更富有内涵的空间感受,是与含混复杂的生活相对应的。

五、结语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探析 篇6

居住环境的好坏对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直接影响,近年来,为了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政府部门对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结合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由于当前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呈现出多元化,所以,想要充分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景观设计除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之外,还要确保设计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此来使景观设计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若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遵循必要的设计原则。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创生态原则

首先,在对设计元素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对现有植被、建筑、地形以及当地生态环境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尽可能在不改变现有资源的情况下进行设计,确保生态系统不被破坏,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发适合的可再生资源作为设计元素,将其与自然生态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以此来实现生态景观的连续性。其次,要结合城市特有的生态系统,将更多大自然中的原创生态元素融入其中,形成和谐、有序的城市生态体系。

2.经济原则

与城市公共区景观设计不同,居民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而不是单纯的搞绿化。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尽可能以最少的经济投入达到最佳的提升效果,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将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起来,以此为基础构建人工景观,同时对户外活动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降低设计成本,而且还可以使景观设计更具艺术气息和感染力。

3.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居民,所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至关重要。首先,设计师需要对居民的需求进行全面掌握与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对设计方案进行科学选择,从而将景观设计的休闲性、实用性、家园性和参与性充分体现出来,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其次,设计师还要从居民的年龄结构框架出发,充分考虑老年人和儿童的需求,为其提供适应的活动场所,以此来使景观设计符合不同群体的需求。

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方法

构思和构图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两项重要内容,在具体设计中缺一不可,只有做好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使景观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

1.构思

景观设计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与设计构思具有直接联系,在此阶段,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内容有很多,比如说,设计用地的具体规划、景观作品需要具备的功能、如何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以及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措施等。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结束,期间所有设计工作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对于设计中有可能面临的问题,则应该拟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便可以大幅度增强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促使景观设计工作顺利开展。

2.构图

构思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以此为依据进行构图。就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构图来看,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构图。其中,平面构图主要是指设计图纸的绘制,将景观设计中涉及的绿化面积、小品位置及交通道路等按照比例用平面图示的形式展示出来。而立体造型构图则主要是指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立面投影。一般来说,立体造型构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景与借景。对景与借景是环境景观设计常用的方法,其中,对景又可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两种,不同对景方法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效果也不相同,直接对景给人的感觉比较直观、一目了然,间接对景给人的感觉则是若隐若现,极富空间层次。(2)隔景与障景。所谓隔景,主要是指利用好的精致将杂乱的精致遮挡起来,将景观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居民群众。而障景则是指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改变方向的方法用实体来完成。(3)尺度与比例。尺度与比例也是当前现代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各部分的空间,设计师都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比如说,在对中心广场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师需要对居住区内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活动频率进行充分考虑,把握好设计尺度。如果尺度过大,就会导致广场过于空旷,没有氛围。但如果尺度较小,则会失去一定的私密性。所以,在对景观各个部分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对其尺度和比例进行科学确定,确保其能够充分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全面而又系统的工作,不仅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对城市建设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城市建设部门需要提高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视程度,结合居住区实际情况,对景观设计进行合理的构思和构图,绿化居住区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舒适的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湖南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 篇7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探讨

1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1.1 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1.2 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

1.3 追求生活情趣。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暇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1.4 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

在静态构图上,景观设计要求讲求图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如各种绿轴、蓝轴等。

1.5 强调可参与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住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确空间。

1.6 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1.7 主题化的设计思想。

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体的需求。设计的主题思想既可以从市场分析出发,又可从居住区区位环境的景观特质提炼出来。

2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

2.1 设计立意和主题。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2.2 设计范围。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

2.3 设计过程。

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2.4 设计手法。

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

3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3.1 设计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要害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3.2 植物配置。

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4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手法

4.1 小区步道设计。

小区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休息散步,而且居民多喜欢在小区绿化较好的道路上散步,而不是仅限于小区的小游园。因此,小区的步道设计应以使用者的舒适度为重要指标,当曲则曲,当窄则窄,不可一味追求构图,防直放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曲多于直,宜窄不宜宽。力图做到有收有放,树影相荫,因坡而隐,遇水而现。

4.2 小区广场设计。

小区广场称之为休闲场地更为合适,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的人车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小区尽量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越是高档的小区越不应该搞。别墅区中则绝对不要设,不仅尺度不合适,而且也难于适应小区的休闲、交往等功能。

5 总结

按照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质量。营造好环境已经是居住区开发策划的重点,也是市场销售不可缺少的卖点。另一方面,美丽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进程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居住环境绿地景观生态设计 篇8

1 绿地布局

1.1 立地条件

要实施绿化栽植, 必须有适宜的土壤、水肥等, 也就是必须有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 这些环境要素中住宅区原生态表土是前提, 而以往住宅区开发中随意弃土、整土, 无意中破坏生态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规划中模拟自然的起伏地形固然可以增加绿地面积, 形成区域环境有利于地排水, 提高住宅景观品位, 但不能忽视原生态表土的保持, 应尽可能保护土壤, 保留野生生物。

1.2 绿地面积

绿地量的多少, 应在小区的总体规划中给予保证, 一般应确保35%以上的绿化率。同时, 绿地自身的绿化率应大于70%, 即绿地中的硬质景观, 包括道路、铺地、建筑小品、喷水池、雕塑等占地面积只能控制在30%以内, 绿地越大, 建筑容积率越低, 绿化级别越高[1,2]。绿地的类型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绿地和庭院绿地。居住区绿地应符合其定额指标, 包括居住区内公共绿地人均指标、一般绿地人均指标及绿化覆盖率。尤其是应有足够的公共绿地面积, 如居住区小游园、游乐场等, 以满足居住、休闲、散步、消遣的需求。

1.3 绿地位置和形状

绿地位置最好设在建筑物的南面, 以利于植物的生长, 特别是对喜光开花植物的生长有利。小区集中绿地不宜放在小高层和高层建筑物的背阴面。在建筑阴面布置植物应多为耐阴性藤本或灌木及地被植物。公共绿地应照顾老人健身、交往和儿童活动的需求, 应结合在一起布置, 选择就近、避风、向阳、交通方便处。

绿地形状以块状为好, 据资料报道, 宽度以大于12 m最佳, 对绿地中的动物、微生物生存繁衍有利。尽量避免细而狭长的条状绿地, 当然这点应在布局时灵活掌握, 尽力而为之。

2 水景的生态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 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 小区的水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活力。大面积的水面, 能以其宏伟的气势, 引起人对大自然的遐想, 并能将周围的景色进行统一协调。小水面则以其优美的形态、美妙的声音给人以神态清爽、心旷神怡的感觉, 绿景和水景交融更是生动而美妙。同时, 水能调节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因此, 水是自然景观的再现。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以“水景”作为住宅环境之“亮点”, 建造“水景住宅”, 但在追求“水景”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才能真正达到“绿色生态水景设计”。

2.1 水面积总量不能太大

水面积总量太大对管理、生活、交通不利, 一般不宜超过绿地总面积的20%, 水体的线性设计宜相对集中, 忌分散而细长, 水面形状以聚合为主, 以蜿蜒细流为辅。

2.2 水要清并使其流动

水池要清澈见底, 同时创造水池高差, 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 产生落水、跌水、水梯、叠水、涌泉、水雾、水帘等动态景观, 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 提高氧含量, 增强水的自净能力。“流水不腐”是理水的座右铭, 同时有意识地造出水声, 创造“回归自然”的佳境。如能在水体环境中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 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观赏鱼类等, 即使在小环境, 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并能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动植物。同时要加强日常管理, 使人们真正享受到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愉。

2.3 满足人们的亲水欲望

首先, 水要满, 人能接近水面, 地面和水面相距在0.5 m以上时则使人产生观景之感。

其次, 养殖的水生动物以及动态水景也应尽可能让人能够接近。水中汀步尽可能接近水面。另外, 设垂钓池、戏水池、观鱼池等也能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的亲水感[3]。

2.4 驳岸形式及材质的选择

利用缓坡入水、植植物护岸、自然山石驳岸、条石驳岸、沙砾卵石护坡、碎石、泥沙底等再现自然水景。在利用中应注意和周围景色的协调, 有时钢筋驳岸更显整齐洁净, 也不能一味追求自然而弄巧成拙。同时, 如能对雨水进行回收, 利用自然水浇灌花草树木则更是绿色生态居住区的重要标志。

3 植物的种植

3.1 乔木为绿化骨干

树木有显著的生态功能, 夏季可遮荫降温, 冬季可减少地面散热, 起到保湿、挡风的作用, 是最好的气温调节器。同时, 树木具有释放氧气、净化空气、隔离噪音等卫生防护功能并具有较长寿命, 植物配置时一般应占绿地面积的1/2左右 (指近中期乔木冠幅投影面积) , 其余1/2则是草坪及地被植物, “导则”规定乔木中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比例为1∶1~2, 具体应根据当地气候来确定, 冬季较阴冷地区应多配置落叶乔木。

3.2 注意树木的配置设计

高大乔木可根据空间大小、方位、景观等需求作为主景, 设计时可采用孤植、对植、丛植、列植等多种形式, 种植的位置一般不能离住户窗口太近, 尤其是南北窗户, 特别要求在南面窗口外6 m以内不得种植常绿乔木。在楼房西侧的绿地中应多种落叶乔木, 以遮挡西晒。同一小区中, 乔木树种不宜太多, 又要避免单调, 一般选2~3种为主体树种, 3~4种为辅助配置。种植以小块混交最好, 忌单一的片林 (竹林除外) 。居住区内干道两侧的行道树不宜列植, 打破城市行道树的种植方式, 不拘一格。小区中心广场, 地坪或停车场地, 力争乔木嵌入式种植[3]。

3.3 植物的种植应构成具有季相变化的时序景观

随着植物物候的变化, 其色彩、形态、生气表现各异, 从而引起园林风景的季相变化。因此, 在植物配置时, 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物候变化, 通过合理布局, 组成富有四季特色的园林艺术景观。适当考虑种植一些叶色富于变化的树种如银杏、无患子、红枫、紫叶小檗、柿树等, 以及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宿根地被花卉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花卉如大花马齿苋、鸭跖草、美人蕉、芍药、蜀葵、醉鱼草、萱草等, 招蜂引蝶的芳香植物如腊梅、桂花、薄荷、丁香等, 观果植物如火棘、枸杞、桑树等鸟嗜植物, 采用自然活泼的手法, 追求温馨、轻柔、优美的浪漫情调, 在一年四季保持绿色基调的前提下, 产生季节性的色彩变化。做到“三季有花, 四季有景”。同时, 应充分考虑植物在空间上的层次变化, 从高大乔木、中、小乔木, 到灌木、地被植物巧妙配置, 产生高、中、低、层次空间的丰富变化。既丰富植物品种, 又能使三维绿量最大化。总体上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及功能性。

3.4 忌种植对人体有毒害及对人们日常活动有干扰的植物

在植物种类选择时, 应全面考虑其生长条件, 形体、姿态、色彩优美, 管理粗放并对人体无毒害、对人们日常活动无干扰的植物, 如无臭味、无飞絮、飞粉、不招惹蚊蝇等树种。在幼儿园及儿童游戏场忌用有毒、带刺、带尖以及易引起过敏的植物, 以免伤害儿童, 如夹竹桃、凤尾兰、枸骨、漆树等。在运动场、活动场地不宜栽植大量飞毛、落果的树木, 如杨、柳、银杏 (雌株) 、悬铃木、构树等。

3.5 植物绿化要平面与立体相结合

居住区绿化逐渐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与垂直方向结合。目前,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 除了进行水平地面绿化之外, 更多的是在围墙、屋顶、阳台上实施绿化, 让整个的居住区更能突出一定的人文气息。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初, 就要考虑绿化对屋顶产生的承重、防漏等问题, 如会所的屋顶、楼的顶层、立体的墙面等,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绿化, 使绿化得以延伸, 以弥补绿地空间的不足, 增加绿化面积[4]。如攀援植物的充分运用, 北方常用的品种有地锦、紫藤等, 南方有十姊妹、常春藤、络石等。

4 结语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既不同于城市公共绿地的绿化, 又不同于单位附属绿地的设计, 应根据人们的择居动机、居住对象、经济条件、风俗习惯及气候、土壤条件等综合考虑。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设计理念, 真正找出适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实用、独具一格的设计方案, 真正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建设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EB/OL].[2011-09-21].http://wenku.baidu.com/view/f13718205901020207409ct3.html.

[2]上海市绿化管理局, 上海市住宅发展局.上海市新建住宅环境绿化建设导则[EB/OL].[2011-09-21].http://www.docin.com/p-65594989.html.

[3]虞金龙.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探讨与实施[J].园林, 2002 (1) :19.

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空间设计探究 篇9

一、我国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的现状

1.现今我们已处在老龄化社会之中, 随着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的改变, 社会养老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养老院的服务对象已由孤寡老人扩大到许多子女不方便照顾的老人。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将成为今后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之地。

2.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决不是孤立设置的, 其主要目的是方便老人之间的相互照应和交流。老人理想的“伊甸园”, 实际上就是具有社区服务和医疗设施支持的准家居环境, 是真正的“老年人之家”。但在我国, 目前老年人居住建筑不是设计成宾馆式独立的形式, 就是设备环境质量太差, 走向极端, 不能为大部分老年人使用。

3.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客观上导致了养老模式的转变。在城市, 过去的“四世同堂”、“三代之家”被“小家庭”代替, 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将成为社会的主流, 也就是说, 将来一个年轻人可能要面临4~8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此外, 许多年轻人为了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纷纷到异国、异地接受教育, 谋求发展。家庭成员独立的经济来源、代沟的存在、老年人与年轻人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都会导致大家庭的解体从而造成老年家庭的增加。

由于以上几种因素的存在, 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而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疗养院等不同类型的老年居住建筑将迅速发展。

二、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

步入老年以后, 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机能的变化、心理功能特征的变化、生活结构的变化等。对于老年人的老化过程, 按照生活能力状态将老年人区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三种状态类型。 (自理老人, 即生活行为完全能够自理, 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介助老人, 即生活行为需要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帮助的老年人;介护老人, 即生活行为需要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这三种老年人状态的一般规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自理状态向介护状态推移, 在考虑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时, 应尽可能充分考虑不断变化的复杂内涵。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机能开始发生变化, 在听觉、视觉等生理感觉上, 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人体机能继续老化, 会出现行走障碍, 步距缩小, 需要借助扶手、拐杖或轮椅出行, 上下楼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最大障碍。

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 导致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孤独感、黄昏感, 甚至恐惧感;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健康和生活, 期待社会的关怀、理解和支持, 渴望相互交往并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愿意和年轻人甚至孩子们在一起, 看到生机勃勃的下一代, 从而会忘却自身的老态龙钟;在生活上喜欢安静, 但不希望寂寞, 喜欢阳光, 不喜欢阴暗等等。据研究表明, 老年人需求的方面比其他人群更多, 这包括:

(1) 健康的需求;

(2) 工作的需求;

(3) 依存的需求;

(4) 和睦的需求;

(5) 安静的需求;

(6) 支配的需求;

(7) 被尊重的需求;

(8) 求偶的需求;

这些体能心态特征, 是老年族群的共有特性, 也是对其生活环境空间的特殊要求。

三、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设计

如何针对老年人的体能心态特征, 创造出适合于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空间?我认为在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上, 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充分考虑:

(一) .总体规划设计

西方社会学家预言:“寿命的延长与经济的富裕将会带来一个余暇时代”。这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 迫切需要向他们提供相应的住宅及文化娱乐设施。建筑师应当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住区环境, 在规划设计上为老年人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 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 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 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 可以在社区中扩展智能环境, 将网络、光缆通讯、防灾控制、水电燃气消耗的自动采集等新技术服务应用于住区中, 如:住区的管理中心应能及时对诸如有害气体的泄漏、火灾、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求助等主动提供紧急帮助。此外, 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设施的位置和环境也必须结合社区规划, 以充分发挥作用。

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文化设施, 可利用老年人住宅的底层做公共部分, 布置餐厅、聊天室、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美容室、诊疗室、自助银行以及各种管理用房等。老人们可以预订饭菜让工作人员送到自己房间内, 也可以在公共餐厅就餐。上述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对社区居民开放, 既增加营业额, 又使老人们有与年轻人交流见面的机会。

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如医护站, 为老人日常保健及生活方式提供指导, 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医护站应掌握居住区内老人的健康状况, 定期为老人体检, 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 给就医提供建议。同时医护站应与医院保持合作关系, 定期反馈信息, 使医院及时了解老人的病情。这样形成一个医疗服务网络, 真正做到“老有所医”。同时可吸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

在老年社区, 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社区内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结构, 增加社区感和安全感。道路设计应遵循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地面要采用防滑材料, 排除高低差, 根据需要设置扶手。交通流部位应运用在色彩和照明来唤起注意力, 在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 能够保证安全和避难。道路设计还应结合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建筑小品的布置, 考虑其是否方便到达。

(二) .建筑内部适应性设计

1.室内空间设计要遵照老年人的生活行为

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家中囤积较多的粮食以减少搬运次数;孝敬的晚辈逢年过节送来各种各样的营养品、保健品;有些物品老人平时用不上但又舍不得丢弃。因此在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设计中, 必须预留足够的储藏空间。其中粮食储存空间一定要注意防虫、防潮, 同时还要保证卫生, 方便取用。礼品物品的存放空间, 可以设计成明格。为照顾老人的特殊需要, 可在地下室设储藏空间, 存放老人不愿丢弃的物品。

老年人喜欢温暖, 喜欢坐在离窗较近的地方, 一边晒太阳一边读报、看电视。所以在窗前 (特别是南窗前) 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设座, 同时要注意窗户开启的方向, 防止对老人造成磕碰或开启不便。老人通常喜欢养花草或宠物, 作为晚年生活的爱好和寄托。在阳台上应该留出相应的空间。如设置坚固、高度适中的台架, 用来摆放花草, 或存放小型工具的柜子或宠物的小舍等。

老人喜欢在家中过节聚餐, 特别是和儿女们周末聚餐。很多老人喜欢使用可以节省空间的折叠桌椅等家具。在餐厅的设计中, 要考虑折叠家具收起后的存放位置, 防止绊倒老人, 聚餐时不但应该有足够的空间, 还要留出足够的通道。

2.细部构造设计要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

由于老年人视觉、听觉、记忆力的衰退, 老年人居住建筑出入口造型设计应标志鲜明, 易于辨认, 且最好采取阳面开门。台阶, 坡道及出入口平台应选用坚固, 耐磨, 平整且防滑的材料, 老年人出入经由的过厅, 走道, 房间地面不宜有高差。电梯轿厢三面有按钮以方便乘坐轮椅的老人, 按钮注有盲文供盲人识别。户与户之间的阳台割断设计成特殊的门式栏板, 在遇到火灾等紧急情况时可以打开, 作为逃生通道。

老年人居住的起居室, 卧室, 老年人公共建筑中的疗养室, 病房, 应有良好朝向和天然采光, 针对老人睡眠不好, 容易起夜的常见现象, 可设置地灯可解决夜间临时照明。老人对温湿度变化很敏感, 不适应空调的“硬风”, 这些房间一定要注意自然通风采光, 尽量避免使用空调。开窗位置考虑自然通风的同时, 窗外宜有开阔视野和优美环境。当不得不使用空调时, 送风方向不要直接对着老人的坐卧范围 (如床或写字台) 。

随着劳动能力的下降, 老年人居住空间的细部造型、线脚装修要选择简单, 易擦拭的形式。其居室地面宜采用硬质木材或富有弹性的塑胶材料。如选用地砖, 要注意防滑耐脏两种要求。厨房卫生间的地砖表面, 既不能太光滑, 也不能有凹凸过深的纹理。老人喜欢在每间屋子的墙上都钉挂闹钟或日历来提示时间, 而现在的住宅墙面比较坚硬难以钉挂, 因此在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中, 应适当考虑挂镜线的设置或预留钉挂点, 并且必须保证钉挂物品的牢固性。卫生间里宜有多个扶手, 并有紧急按钮。围绕高龄者住宅的建设, 日本开发了不少专供老年人使用的住宅设备, 如座圈可以负重升降的坐便器、协助老人入浴如厕的轻型电葫芦、侧壁可以打开的浴缸等, 为了提升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 在设计中可以考虑引进一些这类产品。

由于记忆力及身体下降的缘故, 老人喜欢把东西放在便于取用的地方。如:常用的东西放在窗台上。因而在老人房间的布置中, 最好多设台面, 隔墙可结合格架、博古架进行设计。明格或抽屉不宜太深, 以便于老人寻找物品。

家具布置应该能够方便老人使用, 在家具布置时应重点注意床头的方向, 既要保证老人的头部不被风直接吹到, 又要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 同时还要尽量避免睡眠时面部对着窗户的状况。比起床头柜等较矮的家具, 老人更喜欢在床边放置诸如写字台之类的稍高一点的家具, 以便起身时可以撑扶。俗话说:人老先老腿。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站着换鞋很不方便, 因此在门厅处要设置座椅空间, 便于老人坐着换鞋, 既舒适又安全。

在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部位创造交往空间, 如在老年人居住建筑的架空层、楼梯休息平台中、门口设固定座椅供人歇息, 利用电梯厅或者将走道局部扩大成为交往空间。不妨考虑在户门口设计一个小橱窗, 供老人对外展示自己喜爱的物品。

3.空间尺度要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及生理要求

在老年人建筑设计中, 合理的空间尺度有助于形成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老年人的身高与年轻人相比普遍较矮, 且行动能力有所下降, 因此老年人的操作范围相对变小。除了按照《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关于空间尺度的要求进行设计外, 建筑师还应当切实考虑细节性的尺度。

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厨房台面高度是83~85厘米, 对老年人而言偏高, 比较合适的高度是80厘米左右, 供轮椅使用者使用的台面高度不宜高于75厘米。吊柜和地柜的把手位置也应该接近老年人的手臂活动范围, 不宜太高或者太矮。暖瓶对于老人来说仍是使用频繁的物品, 然而暖瓶易碎且容易造成烫伤, 在考虑其放置位置时, 要注意安全因素。可将暖瓶放在60~80厘米高度的不容易碰到的台面上。

有浴霸的浴室中, 浴霸的位置既不能太近, 给人体造成灼烤的感觉;也不能太远, 达不到暖身的效果。浴霸控制面板应位于老人洗浴中可以操控的地方, 以便随时调控。这就要求设计人员精心考虑空间尺度, 并注意浴室内的干湿分离。

4.室内环境设计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感受

室内设计需照顾老人的操作情况和喜好。容易造成视觉误导, 眼花缭乱, 碎裂伤人的玻璃质装修不宜用于老年人居住建筑。根据人对色彩的基本感应, 在色相上应采用中暖色系, 运用高明度以及中高彩度的颜色。具体来说, 室内色彩尽量选用明亮和谐的色调, 适当部位使用鲜艳的颜色, 使之振奋。黑色或深色等低明度、低彩度的颜色易使老年人丧失信心, 感到前途黯淡, 不适于老年建筑。室内大面积的用色应避免容易显脏的深色或过浅的颜色, 否则老人难于打扫。在建筑外墙使用红色面砖, 会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 消除老年人害怕冷漠的心理。

(三) .建筑外部适应性设计

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的需要较高, 聚在一起交往娱乐是老年生活的一大乐趣。老年住宅, 老年公寓, 养老院, 托老所都应设置于居民区, 使老年人不脱离社区生活。

1.交往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 交往空间也不断缩小, 由此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 渴望与别人交流, 因此创造老年人的交往空间是建筑师应当花心思考虑的。老年人居住区在小卖部, 餐厅, 茶室等附近设置坐椅, 凉亭就可以形成很好的交往空间。尤其应鼓励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群体的相互交往, 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户外空间宜相对开放, 使老年人与社区有更多的视觉和心理上的互动, 避免过于封闭造成心理上的社会隔离感。在这里老年人互相交谈, 与过往的行人交谈, 与孩子们嬉戏。对于住在楼层上的老人, 应充分利用室外平台、过道, 或将楼梯间休息平台进行处理。对于底层, 则可在靠近住宅单元人口的绿地处, 布置一些富有休闲意义的桌椅, 可提供给老人或残疾人一个怡人的交往场所 (如图1) 。

2.娱乐空间

居住区应有适合老年人晨练, 器械健身的公共庭院和露台。在设计中应考虑到室内活动空间和室外活动区的紧密联系, 以提高利用率和确保老年人室外活动的安全。同时还应确定适宜的空间形态和尺度, 使场所既能够提供有利于个人交往的小尺度私密性空间, 又能保证进行大型公共活动的进行。庭院的朝向应有利于避开强风和日晒等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庭院中细部设计越丰富越好, 以增加视觉的变化和刺激, 色彩处理也宜鲜艳有生气。另外, 水池, 树阴, 遮阳伞, 花架, 轻便的桌椅也是必要的。陡斜的步道, 坡道或踏步应尽量避免, 场地越平坦越好, 且地面应做适当的防滑处理。在庭院或绿地的局部设立自然的屏障或遮挡视线的树木, 配以桌椅、灯具等, 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具有私密、隐蔽、安全特征的用来休息、交谈的安静场所。老年人活动场所可与儿童游戏场所相邻布置, 这样既方便了带小孩的老人, 也起到了活跃环境气氛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庭院中座椅的设计, 应考虑老年人坐下和站直时的方便和安全, 扶手和靠背应按老年人的特点制作, 室外固定座椅的布置还应考虑老人们聚集和交谈的需要, 还要留有空间以便添加折叠椅等非固定座椅, 方便更多的老人参与。 (如图2)

3.休闲空间

老年人渴望与自然环境密切接触, 渴望回归自然。在老年社区中的各种花园及自然景区可方便老人散步和观赏, 是理想的休闲场所。花园应设在室内日常活动能观赏到的地方, 可结合交往空间, 活动空间布置, 自然景区则可离建筑物稍远。居住区内设置园艺种植区也是非常必要的, 老年人在种植花草时, 接触自然并锻炼身体, 享受乐趣。既给小区带来景观, 又给老年人带来陶冶情趣的机会。

总之, 在具体设计中, 要考虑室外环境的开阔平坦、无障碍物的特性, 其次是室外环境的卫生性。小区应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 防止噪声和空气污染, 给老年人一个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

结束语

在进行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时, 从方案及实际设施上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爱好习惯、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 以体现他们早先生活方式的连续性, 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从空间、装置、设备、管理或护理人员等方面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 提供传统形式的室内空间;从建筑人体工程学的观点出发, 在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方面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从生理学角度出发, 要求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遵循方便、经济的原则, 占地宜小, 室内空间紧凑, 使防火设计能保证最大安全;从建筑心理学出发, 建筑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居住舒适, 建筑造型应富有生活气息, 不应看上去像在社会福利机构。

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 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 在设计理念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 并完善社区公共设施, 营造高质量的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GB/T50340-200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阎春林.老年居住环境的创造.刊发于《新建筑》2001年第2期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初探 篇10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 居住区园林已成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 国内的园林设计思想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 并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 中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交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这里我们称之为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阶段。本文就试探着探讨一下有关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内容和手法。

1、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

1.1 设计立意和主题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 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例如, 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 或突出居住区本身所处自然环境的特色。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 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 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1.2 设计范围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包括各类园景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 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 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 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 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1.3 设计过程

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 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 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 从而保证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 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 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1.4 设计手法

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 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 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景观设计拓展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 与流畅的曲线形态揉合到环境中, 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 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 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 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

2、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2.1 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 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 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 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 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 (如各种园景小品等) , 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 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 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 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2.2 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 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 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 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 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2.3 追求生活情趣

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 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暇时间, 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 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 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 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 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2.4 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

在静态构图上, 景观设计要求讲究图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 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 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 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 如各种绿轴、蓝轴等。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 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趣体验, 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2.5 强调可参与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 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 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 居住者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空间。例如, 成都一些居住区通过各种喷泉、流水、泳池等水环境, 营造可观、可游、可戏的亲水空间, 受到人们的喜爱。

2.6 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 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 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2.7 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

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 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 而是强调居住区为全体居民所共有, 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 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地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2.8 主题化的设计思想

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环境设计, 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 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 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体的需求。设计的主题思想既可以从市场分析出发, 又可从居住区区位环境的景观特质提炼出来。如华阳府河音乐花园, 以音乐为概念的环境设计策划、设计, 迎合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得到了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 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3、居住区景观环境绿化设计

3.1 设计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 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 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 都引入绿化, 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 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 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3.2 植物配置

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 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 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 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 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 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 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 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合适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结构配置合理, 层次丰富, 物种关系协调, 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 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 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 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 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面积10hm2左右的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 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 0%以上。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 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 特别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 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 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 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 舒缓人们的神经, 调节人们的情绪。

4、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手法

4.1 小区步道设计

有调查表明, 小区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休息散步, 而且居民多喜欢在小区绿化较好的道路上散步, 而不是仅限于小区的小游园。因此, 小区的步道设计应以使用者的舒适度为重要指标, 当曲则曲, 当窄则窄, 不可一味追求构图, 防直放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 应曲多于直, 宜窄不宜宽。力图做到有收有放, 树影相荫, 因坡而隐, 遇水而现。

4.2 小区广场设计

小区广场称之为休闲场地更为合适, 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的人车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 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 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 在小区尽量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 越是高档的小区越不应该搞。别墅区中则绝对不要设, 不仅尺度不合适, 而且也难于适应小区的休闲、交往等功能。

小区广场的形式, 不宜一味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 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隐的方式以避其生硬, 与周围的小区环境有机的结合。此外, 小区内的广场设计, 一定要避免城市广场设计中缺乏绿荫的通病。

4.3 架空设计

首层架空的手法可创造出满足居民需求的特色空间:架空的底层首先解决了首层居民的地面返潮问题;其次架空的底层得以延伸;架空的底层还可以停放自行车、摩托车, 减少了额外的停车场占地。

营造架空层的园林景观, 首先要结合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功能布局, 遵循设计的理念, 考虑视距的比例, 适当缩小景物的尺度, 巧妙运用借景、框景、障景等造景手法, 让室内空间向室外延伸, 从而起到增大空间、加深景深的作用。

解析居住空间环境的绿色生态理念 篇11

摘要:居住空间环境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居住者的品味、审美价值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当前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与绿色生态理念的加强,使居住空间环境设计从追求奢华、气派转变为舒适、绿色、健康。本文从居住空间环境中绿色生态理念概述入手,详细探讨了绿色生态理念应用于居住空间环境的原则和具体表现,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居住空间环境;绿色生态;原则;体现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居住空间环境从传统居有其所逐渐转变到居的艺术,传统居住空间环境设计中一味追求华丽、上档次的初级理念也转变为有品位、有文化内涵和绿色生态理念。当前绿色生态观已经升入人心,在室内设计领域,绿色生态理念发展很快,人性化、绿色低碳、舒适性等成为当下的主流价值。功能齐备、优美舒适的室内环境,更加符合现代人们对居住空间环境的需求。

一、居住空间环境中绿色生态理念概述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人们从工经济业时代向生态经济时代过度,绿色生态理念便由此而出。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态居住空间指的是用于休息、会客、用餐、学习、视听等一系列功能的室内空间,依据功能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名字,如卧室、客厅、餐厅、书房等等。居住空间的环境一般需要室内设计的手段来进行优化。室内设计是应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科学化的设计手段,以美学观念为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建筑物特性和环境使用特性的一种艺术设计形式。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绿色植物的销售量逐年攀升,体现出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人们对于室内装修设计同样有着绿色生态的追求,居住空间环境的绿色生态理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绿色生态理念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自我的反省和对于自然主动承担的责任。绿色生态理念摒弃了只注重华丽的装饰的设计,将自然、绿色的理念悄然融入进居住空间环境当中。

二、绿色生态理念应用于居住空间环境的原则

绿色生态理念在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居住空间的环境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而绿色生态理念有着天然的健康属性,如何在居住空间环境中应用绿色生态理念,有着三方面的原则:

(一)人本主义原则

居住空间环境所服务的主体是人类,因此应以人为本在居住空间环境内应用绿色生态理念,这一原则所涵盖的范围主要有三点,首先要以业主的健康为先决条件,绿色植物的品种是否涵盖有毒的种类,是否会对业主的健康造成损害的植物,如果有应及时更换。其次要考虑到业主的主观需求或者说是主观能力,绿色植物的特性如是否喜水、是否喜阳、生命周期等等因素对于业主来说十分重要,需要悉心照料的植物并不适合工作繁忙的业主。第三点要综合考虑业主的心理状况,通过空间布局、植物的多少来对业主产生影响,避免业主在过于翻毛的植物间产生由忧郁的情绪。

(二)生态美学原则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美学逐渐成为了新时期人们所推崇的一种美学理念。在生态美学观念中,人们需要在自然与社会之间形成平衡,在居住环境当中,建筑主体、家具、家电都应当是社会化的产物,而绿色植物则是自然的产物。在居住空间中,绿色植物的摆放量应当符合美学的标准,少量而精简地摆放在茶几、床边、隔断等适宜位置,绿色植物的数量也应当始终,过少没有整体感,过多又会使空间变得狭小压抑。生态美学作为一种设计艺术标准,应注重结合其他的美学元素,如音乐、人文、绘画等等,力求生态美学的多样性。生态美学同时还是具有生命性的一种美学标准,因此在考虑整体美感的时候要动态考量所应用到的元素,及时更新所需要的绿色植物,保证设计的整体性和艺术性。

(三)环保节约原则

环保节约原则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于空间的节约。对于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来说,二居室、三居室的居住户型较多,因此设计师应当总额考虑房间的布局,门、墙、进退等都是二居室进行考察的,使用数量得当的绿色植物,可以使居住空间显得更加宽敞。其次,室内装修的绿色环保理念应当从源头上进行遏制,尽量选择安全性高、污染力小的室内居住空间所需产品。一些非环保型的产物有着对人体影响巨大的物质,如甲醛、苯、氨等物质,其释放后往往很容易被人们所吸入,进而影响人体健康,为求装饰的统一,还可以应用石块、木材料等来帮助室内装饰的拜访、室内格局的优化。

三、绿色生态理念应用于居住空间环境的表现

绿色生态理念应用于居住空间环境后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居住空间色彩的改变,还有这一系列的深层次的表现:

(一)合理的运用各种自然元素

1.合理运用植物。植物有着天然的净化空气的能力,对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着良好的效果。从心理层面上理解,在居住空间内养护植物一方面可以提升业主自身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可以为业主带来较好的压力释放途径,同时,生意盎然的植物能够为室内空间带来生气,减少单一、死板的感觉。从植物学角度考虑,不同的植物还有这不同的功能性,如防辐射、净化空气、安眠、提神甚至提味,将美学与生活结合,可以提高居民对于居住场所的归属感,提升幸福指数。

2.合理运用地理环境。在北半球,太阳运行的规律让窗户朝南向的房间有了良好的采光。太阳光对于业主的健康十分有利,良好的光照角度还能够为空间提供充足的光源,从而减少了开灯辅助照明这类浪费造成的污染。城市环岛效应和城市路面坡度可以为城市带来一定的空气对流,因此房间的窗户如果在坡面朝向或城市岛外朝向,减少能耗的同时,业主也能够享受到自然风。太阳能逐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能源,薄膜发电技术正在逐步普及,室内居住环境可以适当运用太阳能的热能为室内增温,还可以运用薄膜发电技术为居住环境提供少量电能。

(二)合理运用人造材料

1.合理运用建筑材料。树木对于环境的影响十分之大,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因此绿色生态理念中不提倡运用纯实木材质的家居产品,而目前市面上的合成建筑装修材料鱼龙混杂,因此在室内装修时要认准具有国家颁布的环保标志的产品。常见的较为清新自然且环保的建筑材料有符合纸板、面料、纸纤、木材等等。

2.材料二次应用。很多包装用的纸绳、纸袋、塑料袋、玻璃瓶等都有在家具装饰中的二次利用的价值,特别是与植物相搭配,显得清新自然且环保有趣。如将包装纸用刻刀雕刻出花纹和纹路,用纯色一面贴在玻璃瓶上,就成了具有异域风情的花瓶。在居住空间使用二次材料,一方面能够体现业主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能够为业主节约一定的资金成本。

(三)将未来现在化

工业经济到生态经济的驱动力一方面是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是人文思想的觉醒,居住空间的绿色生态理念逐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生活态度。可以认为,人们观念的转变也是绿色生态理念应用于居住空间环境后产生的改变,而观念是一种具有延续性的主观思想,笔者可以预见,绿色生态理念会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居住空间环境的主流思想。

四、绿色生态理念的发展展望

绿色生态理念与科学发展观是暗暗相合的,绿色生态理念当中的循环利用观念与环保理念有着世纪性的可操作性意义,绿色生态理念的发展必将是多元化的。在当代,任何理念的发展都必须要考虑科技发展的速度,而绿色生态理念的发展能够顺利、高效地推进更需要科技技术的研发应用保驾护航。一方面绿色环保的材质层出不穷,人们可以在选择舒适的同时选择环保,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让机器人技术融入了现代生活,为家具生活做了家务劳动的减法,做了生活情趣的加法,让人们将更多的经历投入近绿色生态理念的应用之中。我们有底气展望未来,绿色生态理念将融入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人们树立健康良好的生活、消费、工作观念,科技的发展和绿色生态理念互为促进、互为约束,为打造更为舒适的人居环境共同努力。

五、结语

21世纪,室内装潢设计所面临的的三大主题分别是绿色、创新和多远,所谓绿色是指设计理念及所选材料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准则;所谓多远是指装潢不能受限于本土特色,应根据不同人的年龄、地位和具体的审美倾向来选择适宜的风格类型;创新则是发展的原动力,各种新型材料的开发设计,都是创新的成果。中国室内装饰行业走绿色装饰的道路刻不容缓,当前中国设计师要有多元的态度,运用创新的视角,开创绿色生态的新模式,推动绿色生态的家居设计在中国的发展。笔者相信,由于绿色生态理念所涵盖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审美主张,因此每一位设计师都有着天然的对于绿色生态的注重和保护;设计师需要以创新的视角来摆脱过去的设计思维、习惯,避免一味地追求高端、时尚,要潜心研究绿色生态理念的优越性,并在理解之后,做出自己的创新设计,为民众创造出安全、健康、美好的室内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弘博.刘文.浅谈室内设计中楼梯的新表现[J].才智,2009,(19)

[2]王秀秀.生态型居住空间的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09,(14)

[3]谭燕.绿色生态的居住环境设计[J].华章,2011,(19)

[4]李莉.论全球化背景下健康生活方式对居住空间的需求[J].中国艺术,2011,(03)

作者简介:李微微,性别:女,现任职单位:武汉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室内空间设计。

居住环境空间设计 篇12

乡村美化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美好的生存环境,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观点、生活习惯,以及具有时代意义的生存空间。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乡村美化设计的基本要求,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创造出乡村所特有的生存环境,来维护生态环境,改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2 近几年我国农村居住区环境的现状

近几年,农村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广大农村居住区环境有了显著的改观,农村居住条件亦有了很大的改善。有的地区,特别是沿海大城市的近郊村镇的新农居,其标准甚至超过了城市住宅,而且造型也相当丰富多彩。多年来,我国农村住宅的发展经历了经济型、温饱型到小康型,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富裕型阶段。但是,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不尽相同,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全国农村住宅的建设必然呈现出有快有慢之势——有些扶贫地区改变不大,仍处于原有状态;有些地区徘徊在经济型阶段;有些地区进入了温饱型;靠近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近郊的农居发展较快,有很多的地方建有小康型的别墅式住宅,达到了富裕水平。总起来说,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生产力发展很快,农民收益增加了,这为村镇建设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从而加快了农村住宅建设的步伐。同时,亿万农民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观念上向现代城市生活的舒适、美化转化,这对农村住宅设计提供更高的要求,需将城市住宅现代化设施的部分内容在新一代农村住宅中体现出来(比方说汽车车库问题,农村新住宅中比城市住宅占有土地方面优势)。

3 农村居住区环境美化的目的和意义

居住区环境美化是对人们周围居住生存环境的美化。它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工程、休憩、交通、公共服务、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要求,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和谐相结合。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设计出环境优美、安静、舒适、卫生、美观的生活小区和住宅来,为民造福,使人们安居乐业、健康长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渴望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要求居住环境实用美观、开敞明亮、温馨、幽雅。居民希望能有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具有民族风貌、地区特色的居住环境。因此,居住区环境的美化,日益被人们的重视,在环境美化设计中应考虑一切影响因素,创造出既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美观而且具有地区特色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4 我国农村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居住条件已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农村建房往往无明确的设计意图,只考虑盖多大,多高的房屋,内部空间如何分隔很少考虑,往往布置不合理,不讲究比例尺度,有的房宽深比超过1:2,形成“带”式房;也没有从功能上安排空间,常常动静空间、脏洁空间、生活空间混于一室;房间数少、面积大。根据规定,控制当地住房面积和建筑面积,需吸取传统农居的优点,布局合理,功能明确,面积合理,空间序列符合生活、生产和行为要求。其次,近几年,由于没有正确引导,许多房屋越造越大,越造越高,超红线,超面积,超标准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在设计中要严格按照由当地政府颁发的用地指标和建筑面积指标,力图使农民建房从盲目追求面积引向追求功能,实行标准化、商品化住宅。最后,农村居住区环境美化不统一,乡土树种虽多,但有较大经济、生态作用的常绿树种太少,在环境美化方面很少从物理环境、人文居住环境、生态环境方面考虑,因此在新一代农居里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解决以往农居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组合居住区的功能结构,形成高效和谐、自养自净,生活舒适的理想居住模式。

5 农村居住区环境美化的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的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使建筑适应时代挑战。

根据“为争取持久未来的相互依赖”的宗旨,根据当今世界哲学主流———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根据中国“天人合一”的哲理,认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既“生态建筑”或称“绿色建筑”的建筑观应确立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居住区建筑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生态的良性循环,要采取多学科、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其建筑设计超越单一建筑建造的范围,走向设计的整个环境。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时,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艺术爱好与邻里的社会活动。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学习和吸收外国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与具体措施,敢于改革与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6 结束语

乡村居住区环境美化设计是乡村美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园林规划师以及建筑设计师都应在以后的乡村美化设计中考虑一切有利与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安静的生存环境,设计出美观、舒适且具有现代气息,又符合当地地形、地貌以及风土人情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朱保良.新世纪农村住宅设计与施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面向21世纪的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林其标,林燕,赵维稚.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云的发展下一篇:高清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