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的发展

2024-10-23

云的发展(精选10篇)

云的发展 篇1

1 云计算的产生

在原始模式下, 我们建立一套完整IT系统需要购买硬件、软件等基础设施外, 还需要买软件的许可认证, 需要专业人员维护。当IT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时, 我们还要继续升级换代各种软硬件设施以满足需要。在很多情况下, 计算机软、硬件等资源不是人们真实的需求, 它是为了完成工作提高效率的辅助工具。诊对个人计算机而言, 最底层的是硬件, 光有硬件的计算叫裸机, 没有太多的用途, 我们还需要安装一系列的软件才能使用, 目前大多数软件需要收费。然而很多软件是我们不经常用到的, 购买这样的软件对用户而言是很不划算的。基于此人们提出这样一种服务, 建立一个能够提供人们需要的所有软件租用平台。这样以来我们只需花费很少的资金在软件产品的购置上, 人们可以共享这些软件资源, 基于此提出了云计算的思想, 实际上云计算是想达到将计算、服务和应用作为一种普通公共设施提供给人们, 使人们能够共享资源, 比如, 像人们使用生活资源水、电、气一样。

2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由分布式计算 (Distributed Computing) 、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并行计算 (Parallel Computing) 等多种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以互联网络为载体把多个成本相对偏低的计算实体组合成一个强大的计算能力系统, 并借助Iaa S、Paa S、Saa S、MSP[1]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种非常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多个用户终端手中。Cloud Computing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 来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 使得用户终端形成一个简单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分享“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3 云计算的主要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超级大规模计算方式, 是以数据为中心的一种数据密集型的超级计算。在多个领域有其独特技术, 如数据存储、数据管理、编程模型、虚拟化技术等, 再次基础上还牵涉了许多云计算的其他技术, 如表1所示。主要介绍云计算特有的技术, 包括数据存储技术, 数据管理技术, 编程模式等。

3.1 超大规模数据分布存储技术

云计算系统是由云端大量的服务器组成, 用户使用云端的资源为大量用户服务, 因此在云计算系统中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存储数据, 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在云计算系统中广较为泛使用的数据存储系统是由Google公司的GFS和Hadoop开发团队开发的GFS的开源实现HDFS。

GFS文件系统 (Google File System) , 是一个可扩展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它能对大量数据进行访问和应用, 用于较大型的分布式的。GFS的设计理念区别于原始的文件系统, 主要针对大规模数据处理和Google应用特性而设计的。运行于较为便宜的一般硬件上, 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 它能为用户提供很好的服务。

GFS集群主要由一个主服务器 (master) 和大量的块服务器 (chunkserver) 构成[2], 而且被大量客户所访问。主服务器存储文件系统所有的数据, 包括访问控制信息、名字空间、从文件到块的映射以及块的当前位置。它能控制系统范围的一系列活动, 比如, 孤块的垃圾收集、块服务器间的块迁移、租约 (lease) 管理。主服务器在规定的时间定期通过Heart Beat消息与每一个块服务器通信, 将其消息传递结块服务器, 并传递指令收集它的状态。

客户与主服务器的交换可以对元数据操作, 全部数据方面的通信都直接和块服务器联系, 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减小主服务器的负载。

3.2 超大规模数据管理技术

云计算需要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布、分析研究, 因此, 所有的数据管理技术必需能高效的管理超大规模的数据。云计算系统中的数据管理技术主要是Google的Hadoop团队开发的开源数据管理模块HBase和T (Big Table) 数据管理技术[3]。

BT是基于GFS的Lock Service、Scheduler、Map Reduce之上的一个大型的分布式数据库, 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有所区别, 它将所有对象作为数据来处理, 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链, 用来分布存储大规模结构化数据。

3.3 编程模型

Map Reduce是由Google公司开发的C++、Python、java、编程模型, 它是一种简化的分布式编程模型和高效的任务调度模型, 用于大规模数据集的并行运算大于, 以1TB为单位量。具有严格的编程模型使得在云计算环境下的编程很简单。Map Reduce模式的观点是把将要执行的问题分解成Reduce (化简) [4]、Map (映射) 的方式, 先用Map程序将数据分割成不相关的区块, 分配给大量计算机处理, 达到分布式运算的效果, 通过Reduce程序将结果汇整输出。

3.4 虚拟化技术

该技术可以实现软硬件平台的分离, 能将单一资源划分成多个虚拟资源的裂分模式, 还包括将多个资源整组成一个虚拟资源的聚合模式。虚拟化技术根据对象可分网络虚拟化、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等, 计算虚拟化又分为应用级虚拟化、桌面虚拟化、系统级虚拟化、。

3.5 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云计算整体资源规模复杂体系大, 是因为服务器分散在不同的地点, 使用于多个不同的领域, 要保证这些服务器正常的运转是该学科研究的问题。

云计算系统各类平台管理技术能够使大量的服务器协同工作, 方便的进行各类业务部署和开通, 快速发现和恢复系统故障, 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手段实现大规模系统的可靠运营。

4 云计算的应用领域

目前, 英特尔、微软、亚马逊、谷歌、IBM、等公司都提出了“云计划”。他都提出一个叫了“蓝云”的计划。从此云计算在不同领域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由其是在商业价值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多家国内外学术机构也都对云计算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谷歌同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以及合作, 启动云计算学术合作计划, 推动了云计算的普及和发展, 加紧对云计算的研究。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对数据密集型的超级计算进行研究, 本质上也是对云计算相关技术开展研究。

IDC的调查统计显, 在以后的5年中云计算服务的各个领域将不断增长, 估计在2012年前后市场规模可达600亿美元。此时云计算在企业得到了普及, 并且有每年递增的势头。预计在2012年, 企业投入在云计算服务领域的支出将占整体IT成本30%, 甚至在2013年提高至IT总支出的50%。基于此, 云计算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推动下得到不断的发展[5]。

云计算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如表2所示。云计算在科研、医学、天文学、网络安全、图形图像、安全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5 云计算存在的问题

尽管使用云计算服务有非常多的好处, 但作为一项新兴技术, 云计算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使人们对其仍然抱有怀疑和观望的态度, 如何解决安全、技术、经济、网络、兼容性是云计算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安全是首要问题, 云计算意味着企业将把类似客户信息这类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数据存放到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手中, 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是用户最为关心的事情。根据IDC的调查结果, 将近75%的受访企业认为安全是云计算发展路途上的最大挑战。

6 云计算的展望

云计算目前在多学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随之而来物联网也不断的在科学界引起重视, 如何将云计算和物联网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庞大的商业体系, 将是学术界在未来多年研究的课题, 云计算到低能不能执掌起物联网, 就目前还显得幼小, 云如何很更好的成为物联网的后端是研究的一个方先。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Cloud Compting[EB/OL].[2009-03-10].http://en.wikipedia org/wiki/cloud-compting.

[2]中国云计算网.什么是云计?[EB/OL].[2008-05-14].http://www.coloudcomputing-chia cn.

[3]刘鹏.云计算实践之道:战略蓝图与技术架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4]杨正洪, 郑齐心, 吴寒.企业云计算架构与实施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5]雷万云.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云的断想图解 篇2

拍摄地点:民航飞机舷窗

相 机:佳能EOS 1D MarkⅡ

镜 头:70-200mm

后 期:镜像拼接+颜色调整

澄明之境

混沌初开,呈现出大气、神秘、澄净的氛围,给人万物从蒙昧中脱身,步入神圣境界的一种意味,因此这幅摄影的能指是广泛和无限的,它用金灿灿的光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宇宙和大自然宽广胸怀的象征,让我们在生活和理想的挫折中看见希望和未来,在一种被蓝色衬托出的无限的暖色中,窥见的世界是敞亮的,人类的未来是充满了诸多可能的,未来是可以触摸的,而人性之光也往往在最高的地方显现……它通往澄明之境。

光圈:F8速度:1/640秒ISO100

那不可言语的地方

科幻故事里的一个场景,世界大战进入了一个新境界,而在故事里,所有现代化与后现代的武器都已经使用,这不,连符号和宇宙图像都带进了剧情。我猜想应该有一艘飞船可以飞越这样的云层,这样的云层可能在银河系之外,也可能在另一片有生命体的地方。这样的云彩,给人似真似幻、时光错乱的感受。

光圈:F4.5速度:1/500秒ISO100

合成技术的神奇体验。那符号一样的图景,那带状的白色云层,那高处神秘的灵柩、神龛与雕塑般的宗教崇拜物质……这一切都似乎有道理,又似乎仅仅是光的影象合成过程中一种图片的物质呈现。但神秘按照它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很多元的因素:其中之一便是,在偶然的组合中出现的怪异、一种由位置关系的颠倒和错位产生的与现实视觉的背离……

虚无的呈现

图片给人敞亮、渺远的视觉感受,有小令《天净沙·秋思》的荒凉和旷远。令人想到:古道、西风、瘦马的西部景致。与元曲中的小令不同的地方是,《秋思》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而现代摄影勾勒的却是发散、几何、敞开式的天空景象,这样的诗意,每个人心中的解读是不同的。

秋思

不可预测的深度

还是一种科技本身的感受,似乎进入了一个科幻片的剧情,随着剧情的展开,人类已经从欲望和争夺资源的战争中获得教训和智慧,而故事的结尾应该是一个大团圆,应该是关于希望的,因为世界那么黑,而在万米高空,云朵还是白色的。这已经足够了。这就是我阅读这幅合成图片的唯一感受,它的光晕是物质动物化的符号。

通往天堂的道路

云的概念隐喻分析 篇3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但多数研究仅仅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作为一种修辞手段,隐喻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和修辞学中,因此,人们往往把它看成是比喻的一种,用语诗歌等文学作品,而没有认识到它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的普遍性。近一、二十年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已经证明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conceptual system)的本质特征,是人们认、思维、行动的基础。其中莱考夫 (George Lakoff) 和约翰逊 (Mark Johnson) 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 (Lakoff&Johnson, 1980)

语言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 Lakoff and Johnon, 1980) 在语言中的体现。这就是说,我们首先建立的是概念上将一个范畴隐喻化为另一个范畴,然后才有语言中将一个词语隐喻化为另一词语的现象。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强调经验在语言理解中的重要性。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 (物理的) ,人与人 (生理的和文化的) 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感觉动力器官、智力感情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吃、穿、住行) 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 。每一种经验都有其结构,正是这种多维的结构构成了经验的完形。人类最初的和最基本的经验是对具体的、能明确定义的事物的经验,如方位概念。对抽象的、或不能明确定义的概念 (如感情、思想、时间等) ,需要根据对具体事物的完形经验以相应的方式构造其完形经验。

隐喻思维是参照一个经验域理解另一经验域,这意味着隐喻思维产生于不同的经验域之间,是其相互作用的结果。隐喻思维的产生不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有相似特性,而是客观世界和人的思维共同作用的创造。正是人们的隐喻思维方式使人们看到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一般来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影射 (mapping) ,所以,隐喻的基础——相似性——不是绝对客观的,而是相对于人们的经验而言。

他们认为,隐喻部分地构筑我们日常的概念,这个结构反映于我们的本义语言 (Lakoff&Johnson, 1980) ,许多我们称为本义的语言实际上是“隐喻的”。本文将以常见的天气现象——云为例,探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隐喻。

二、云的隐喻

自然现象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是人们认知的重要部分。人们感受着各种自然现象,自然的变化也相应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例如天气的变化,灿烂的阳光会使人感到心情愉快,连绵的阴雨则会让人心情沉闷。天空中的云时时刻刻变换着它的身姿,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因而关于云的隐喻在各个民族,各个文化中精彩纷呈。下面我们看一些关于云的例子,

1) He couldn’t risk his political future by marrying into the family while a cloud of suspicion hung over it.

他不能拿他的政治前途来冒险:通过婚姻与哪个家庭结亲,而怀疑的阴云正笼罩着它。

2) His economic reform program has come under a cloud because of a stock market scandal.

由于股票市场的一个丑闻,他的经济改革计划被罩上了怀疑的阴云。

3) A cloud appeared over his friendship with theking.

他和国王的友谊出现了阴影。

4) We wanted to believe that Ted would benefit from living there but guilt continued to cloud our thoughts.

我们想让自己相信,住在那里对特德是有益的,可是负疚感一直使我们不得安宁。

5) The tramp’s eyes clouded over and he seemed tolose interest.

流浪汉的眼睛黯然失色,他似乎已失去了兴趣。

上述五个例子都是含有cloud句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云”都是隐喻。例1中“a cloud of suspicion”(怀疑的阴云笼罩着)的隐喻表现出“cloud”作为一种具有坏作用或能破坏一种形式的事物而出现。例2中“under a cloud”表示人们认为某人或某时可疑,似乎此人已犯了错误或该事物已经出现了问题;这使此人很难继续正常工作,该事物很难继续正常运作。例3中“a cloud appear”隐喻为某事物的发生或出现使某个境况看起来马上就会结束。例4中“cloud our thoughts”“cloud”隐喻了某事物破坏了一个在正常情况下会是很好的形势。例5“clouded over”指某人不再显得很快乐。

这五个句子中的cloud(云)的隐喻意义都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cloud的出现预示了不愉快、不和谐的事情。“cloud”成为这些事件的中心概念,它是人们表达自己对有可能发生的不愉快、不和谐的事情的担忧的核心概念。因而关于“cloud”的隐喻概念可以概括为“CLOUD AS UNHAMONY POSSIBILITY”。在汉语中,我们也有诸如,“愁云惨淡”“阴云密布”“风云突变”“翻云覆雨”等类似的隐喻,其所表达的隐喻概念同英语基本相同。

这个概念同人们对天气现象的认知和体验息息相关。天气的变化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相应的变化;天空中云量的增多就会遮蔽阳光带来阴暗、晦涩不明的感觉,遮蔽人们的视线和视野;云还有可能带来降雨。云的这些特征同人对事物的认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根据莱考夫 (George Lakoff) 和约翰逊 (Mark Johnson) 的观点,这种相似性不是绝对客观的,而是相对于人们的经验而言。在早期人类的生活中,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云作为自然现象中最常见之一,它变化多端,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融入人们的情感、观念中。人们将自己的感觉和感想用所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思维直接感悟世界。

在英语文化中,云的概念隐喻同英国的天气变化相连。英国常年多阴雨天,而多数英国人不喜欢雨和潮湿的天气,那么与潮湿天气有联系的云用作隐喻,表示令人讨厌的或不受欢迎的行为或境况,破坏了一种形式的让人讨厌的事件,或用来谈论隐瞒了一种形式或使一种形式让人难以理解的事物。这个隐喻概念和他们的认知经验相关;根据莱考夫 (George Lakoff) 和约翰逊 (Mark Johnson) 的观点,隐喻思维是参照一个经验域理解另一经验域。我们要认识和描写以前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这个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进而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影射。

云的隐喻概念形成后,就会通过语言在文化中传承,衍生出无数与它相关的隐喻,例如,

6) A cloud of grief descended on the country and the world.

7) I’ll probably live the rest of my life under this cloud.

8) The failure to raise prices also cast a cloud over the market.

9) We do not want the tour to end with this cloud hanging over us;we have nothing to hide.

10) Things were going great for decades;the distillery was turning our thousands of barrels of whiskey.Then a dark cloud appeared on the horizon:prohibition.

11) Recent meetings have been clouded by serious public disagreements.

12) That immediately casts a cloud over the future of the other player.

13) Grace’s face suddenly clouded over and she turned away.

14) Wasn’t he allowing his personal interests and prejudices to cloud his judgment?

15) You don’t want you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your employees to cloud your vision.

16) When a problem arises in a family emotions always cloud the issue.

在一系列云的隐喻中形成以云为中心的隐喻概念系统;其中的各个概念并不是孤立了存在的,它们彼此相关、相连。在人的认知思维中,认知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概念,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它能保存外部世界的知识和信息。人所接受的信息,并不是每一个都单独作为概念储存,而是先将信息经过思维加工,然后作为概念储存起来。概念也不是孤立地存在记忆中,而是相互连接在一起, 构成反映现实领域中相互关联的事物的认知结构图式,这个图式正是构成一切概念化过程的基础。云的隐喻概念中人们借助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得见的、熟悉的事物,由云所形成的概念储存在人的记忆中,并将它映射到另一个相对不熟悉、较难把握领域中。

三、结语

人们通过观察形成对云的认识,并将它隐喻化运用到其他领域,形成关于云的隐喻概念。人们对云的各种特征用隐喻语言形式进行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然后概括出“CLOUD AS UNHAMONY POSSIBILITY”这一本质属性来表达自己对有可能发生的不愉快、不和谐的事情的担忧的核心概念。借助于隐喻概念,可以理解 (或认识) 人们不能直接理解 (或认识) 的事物,特别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内在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概念是大量存在的,并由我们在思维和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所运用。用隐喻作为概念去认识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人们所熟知的事物,在生活中所感知、体会和经验过的事物认识不熟悉的事物,这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

柳云的另类桃源 篇4

柳云社区地处济南城乡结合部,东起小清河、西至成大社区、南临北园大街、北靠小清河南路。这里有一个很独特的公园,张养浩墓座落其中,这个公园因此得名张养浩公园。柳云社区,以前的张公坟村,约有700居民是张养浩的后裔,柳云这个颇具诗情画意的名字也由张养浩的散曲中得来。

站在通往社区的路口,首先看到的是两侧的公园。一池绿水,垂柳环绕,有老人在池边垂钓,有母子在小径上散步,有票友在伴着琴音唱曲。马路两侧的维修部、小商店,小作坊一派繁忙,马路上车来人往。小清河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柳云社区也被规划其中,很多地方都在拆遷整修,具有真实生活特有的乱糟糟的生机。

在柳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给我们找来了从小生活在这里的李木兰和张恩平,今年58岁的李木兰是社区企业华兴制桶厂的工会副主席,52岁的张恩平是华兴的职工。听了我们的来意,他们非常感慨地给我们讲述了柳云的今昔面貌。

三十年前,这个位于济南北郊的村子曾经是当地人心中的“死围城”——东临西泺河,南、北荷塘相抱,通往村子的只有一条穿过草丛的小道,由于地处洼地,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走路都得扭着身子”,藕塘,芦苇、洼地是这里的基本风貌。家家户户住在砖头平房里,主要收入来源是种菜,这里也曾经是“济南菜园子”的一部分。

上世纪80年代,北园镇按济南市总体建设规划对镇村建设进行了全面测绘和规划,大规模展开旧村改造和镇村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名谣仿佛道出了农村变革的真理。1987年,柳云村拿出30亩土地修了第一条公路。1989年,西泺河路建成通车。从此,柳云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3年,柳云村开始进行旧村改造,第一批村民搬进了楼房,到1998年旧村改造全部完成。黄河南岸的贫困区,按照统一规划,建成了楼房成排、绿树成荫的新社区。

柳云的发展得益于村办企业的创建与繁荣,这个自住人口只有一千多人的社区拥有近20个村办企业,居民大多在村办工厂上班。有30年发展历史的华兴制桶厂正好见证了柳云的发展。1978年,原北园公社的五个自然村共同组建了一家炉具厂,生产蜂窝炉等民用取暖炉具,这就是华兴的前身。张恩平1983年进厂工作,那时的他还是20出头的小伙子。现在,他还很自豪地说,“当时我们生产的二次热风炉在济南市民用炉具评比中是第一名”。随着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方式的转变,炉具厂的命运也改变着,在济南市实行集体供暖之后,炉具厂改建为制桶厂,生产工业用包装桶、油漆涂料桶等,以适应生存。时光转换,发展到今天,受小清河治理工程影响,华兴制桶厂2300平方米建筑物被拆除,结束了它30年的历史使命。2007年6月30日,位于济南市北园大街北侧,柳云社区居委会东侧的山东三阳柳云家具配件市场落成,集物流、信息流,经营,仓储为一体,目前是山东省最大的家具配件专业市场。这个市场是由柳云社区与济南三阳家具公司共同协办的,为柳云带来了新的商机与财富。

柳云居民生活的巨变,收入的变化最能说明。张恩平说,改革开放之前,村民的家庭年收入只有600元左右,但是现在家庭月收入就能达到5000元,不知翻了多少倍。

现在的柳云人过着甚至比城市人都舒适的生活。张恩平的家在一排整齐的居民楼里,这是1994年建成入住的,面积都在100平以上,双气入户。按照“一平换一平”的政策,柳云社区的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两三套以上的房子,凭这一点就能羡煞很多“城里人”。

柳云有一个社区老年人养老基金会,资金来源于社区企业,负责退休中老年人医疗保健、外出旅游等健康休闲方面的需求,让老年人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社区内的老年活动室、健身房,棋牌室、图书室、阅览室,妇女学校等场所,让居民的生活丰富起来。除了照顾到老年人的需求,在柳云的社区规划中,还为孩子们预留了空地,建造轮滑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理想的桃源吧。

丁仕云的蜜柚人生 篇5

1980年的一次意外, 让还在上初中的丁仕云失去了右手, 突如其来的挫折与磨难并没有让丁仕云对生活失去希望, 身处逆境的他反而练就了果树栽培嫁接的熟练本领, 成为一名果业生产能手, 自家房前屋后硕果累累, 香气四溢。

1989年, 凭着这个专长, 丁仕云当上了村里的果技员。也是在这一年, 丁仕云所在的安岳县通贤镇开始大力发展蜜柚生产, 召集全镇各村十几名果技员, 想要从七八米高的百年柚王树梢取枝条嫁接到其他柚树上, 结果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丁仕云一人。这年冬天, 他成为通贤镇唯一一个选派前往中国柑桔研究所进修的学员。两年之后, 他学成返乡, 被委任为镇果技员, 重点负责推广通贤蜜柚。

异乡创业书写人生新篇

经过几年的发展, 通贤镇在1993年成立通贤柚开发服务公司, 丁仕云又成了公司的生产供销科科长。在他们的努力下, 2000年通贤镇及周边5个乡镇已发展通贤柚300万株, 面积近6万亩。

2004年, 丁仕云的朋友劝说他到岳池大佛乡发展蜜柚生产。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 他在2005年3月与大佛乡三官店村的农户签下了70亩土地的租赁协议。

当地的退耕还林地几乎全是荒山荒坡, 杂草丛生。丁仕云风里来、雨里去, 硬是从荒山坡里翻出了70亩柚地。一个独臂残疾人, 不靠任何人, 在异乡自主创业, 深深感动了当地政府和残联等部门。县残联积极帮扶丁仕云发展生产, 在资金、农资等方面给予了许多支持, 还为他协调农业、林业等部门, 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困难。乡政府对这个来自异乡的产业能手也非常重视。在乡政府的动员下, 丁仕云把户口迁到当地, 落户三官村, 并在2010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党员。

催发产业引领共同致富

经过几年的培育, 地里的部分柚树结出了少许喜人的果子, 味道也不错。一些村民开始心动了, 也想种植密柚。扩大生产规模、引导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时机逐步成熟。2008年, 在乡政府的鼓励下, 丁仕云决定组建蜜柚专业合作社。为了吸引村民加入专业合作社, 丁仕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他的柚苗地里领取50株以下柚苗, 每株按3元收费;领取50株以上的则分文不收, 而且还可以取得加入合作社的资格, 但有一个条件, 将来柚树挂果后, 一棵树必须还一个果。

这种“送你一棵树, 还我一个果”的新颖招法迅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数年间, 合作社累计吸纳了450余名社员。2010年, 合作社的一些柚树已开始批量挂果, 当年产值就达到200万元。目前, 合作社在全县累计发展“安佛”蜜柚4300多亩。

云的观测及编报技巧 篇6

1 云状的观测

按照云形成的物理过程和形态特征可将云状划分为积状云、层状云和波状云3类。各类云属特征如表1所示。

1.1 透光云与蔽光云同记的问题

在云的观测中, 只有层积云Sc、高积云Ac和高层云As有透光与蔽光之分。Sc和Ac是否透光取决于云块密度、厚度、排列和云块的明亮度, As取决于云层本身的厚度和均匀度。从结构上讲, Sc和Ac都属于同一性质的波状云, 是在不同高度的逆温层下由乱流形成的, 云内多乱流, 有明显的条块结构, 云项和云底起伏不平, 各处云厚呈间歇式的跳跃变化。因此, 在一定范围内, 同一层Sc (或Ac) 的条块结构、云块接缝处和云体各部位的透光程度可有明显的差异, 所以Sc (或Ac) 透光与蔽光通常在较大范围可以共存, 因此在可视范围内只要观测到并存现象, 就可以同时记录透光Sc (或Ac) 和蔽光Sc (或Ac) 。而As则不同, 云状的水平范围很广, 云内稳定, 云底水平分布均匀, 云顶也较平缓, 无较大的起伏, 因此As的透光与蔽光是在一个很广范围内逐渐过渡的, 在可视范围内差异很小, 所以As不能同时存在透光与蔽光, 即不能同时记录透光As和蔽光As[2]。

1.2 过渡性云和指示性云记录消失的问题

过渡性云和指示性云往往变化较快, 维持时间较短, 并且对未来天气变化有指示意义。如秃积雨云Cb calv, 是浓积云Cu cong向鬃积雨云Cb cap发展的过渡阶段, 是低空气层不稳定的标志, 如果当时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多就会继续发展为鬃积雨云Cb cap。堡状层积云Sc cast、堡状高积云A cast和絮状高积云Ac flo都属于指示性云, 是中低空气层不稳定的标志, 因对流或乱流运动突破稳定层形成的, 一般在夏季早晨出现, 常是雷雨天气的象征。过渡性云和指示性云由于本身的生消特点决定了其存在时间较短的特征, 如果不连续观测很容易遗漏记录, 致使记录消失。观测员应密切监视云的变化, 定时观测如天空中确实存在着过渡性云和指示性云要如实记录。

1.3 积雨云Cb难以识别的问题

积雨云Cb独有的特征是伴有雷暴和闪电, 因此, 若有雷暴或闪电, 则必为积雨云。但观测事实证明, 并非所有的积雨云都一定能产生雷暴或闪电, 即不能把雷暴或闪电作为判断积雨云的唯一依据。当天空有积云、层积云或其他稳定云系并存, 且云量较多, 云块互相遮掩, 难以辨清云顶的特征, 而与积雨云相伴的天气现象尚未出现时, 就难以判断是否有积雨云的存在。因此, 在观测中必须进行连续观测, 如当观测到某块积云在原地维持时间较长, 移动少, 底部宽大, 颜色深暗, 云底起伏大, 有时有悬球结构形成, 或伴有降水, 此时就可推断已有积雨云形成。

2 云的观测技巧

2.1 相似积云、层云、雨云的观测

高积云Ac与卷积云Cc的云状很相似, 只是Cc云块较小, 视宽度角小于1°, 较明亮;Ac视宽度角在1~5°, 且常有环绕日月的华环或虹彩。

高积云Ac和层积云Sc也较相似, 但Sc视宽度角通常大于5°, 云块比Ac松散, 没有Ac紧密, 云高通常在1 000 m左右, 而Ac高度通常在2 000 m以上。

雨层云Ns与敝光高层云As op也较相似, 但Ns厚而均匀, 完全遮蔽日月, 颜色比As op深而且布满全天, 如有降水则是连续性的;As op薄的地方可见日月位置, 如有降水则是间歇性的。

雨层云Ns与鬃积雨云Cb cap的区别是Ns一般由层云加厚演变而来, Cb cap一般是由对流云演变而来。

2.2 碎层云的观测

碎层云有碎积雨Fc、碎雨云Fn和碎层云3类, 而3者的外形都很相似, 需从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来区别。Fc是破碎的积云, 有时可自行生成或是由Sc、Cu消散生成, 多是淡积云的初生阶段或是由于对流、水汽所限而造成的淡积云云体不完整, 或由于云块被吹散所至, 虽然有像Cu的圆拱形突起, 但没有水平底边, 是晴天的标志;Fn通常出现在降水时Ns、As、Cb云的下面, 因Ns、As、Cb降水时使低空水汽大量增加, 在乱流作用下水汽凝结而形成的, Fn云体破碎、多变、移动速度快;Fs是破碎的层云, 没有Fc云厚, 常由雾抬升而形成或St (层云) 、Sc消散生成。

2.3 夜间云的观测

夜间云的观测比白天观测难一些, 只能根据星光的明暗、强度加以识别。在阴天应根据前几小时观测的云状、伴随的天气现象、湿度等一些气象要素的变化和云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判断出属于哪种云。

虽然云的形体千变万化、种类繁多, 但通过积累经验可不断地提高云的观测水平和准确度。

3 云的编码

3.1 系统发展与非系统发展的区分

在高云族中毛卷云、密卷云和钩卷云的编码需要区分系统发展与非系统发展, 非系统发展的毛卷云和钩卷云都编报Ch1 (表示高云电码1, 以下类同) , 系统发展的毛卷云和钩卷云都编报Ch4;非系统发展的密卷云编报Ch2, 而系统发展的密卷云往往和Cs同时出现, 此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编报Ch5或Ch6。观测员在日常观测中往往不注意区分, 只要出现毛卷云 (或密卷云、钩卷云) 一律编报Ch1 (或Ch2或Ch4) , 失去了云的指示意义。中云族中当记录Ac时, 电码C3是最常见的, C4和C5很少见, 但这3个电码实质有很大区别。C3表示云层较稳定并在同一个高度, 有时量变不是系统发展的;C4表示中空下沉气流很强, 云块有变化但量不增加, 具有锋面天气的指示意义;C5则表示中空水汽含量增多, 代表云系发展的阶段[3,4]。

3.2 云底高度的区分

当测站出现积云Cu和普通层积云Sc时, 观测员习惯按云底高度不同编报为C18, 而2者高度相同时并不少见, 需要观测员仔细辨别, 当浓积云Cu cong和普通层积云Sc同高时只能编报C2, 但淡积云Cu hum和普通Sc同高时要优先编报量多者, 量相同时按发展趋势编报。

4 小结

为实现对云的观测与编报结果的准确性, 要求观测员必须全面熟练地掌握有关云的观测和编码的各项技术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应端正工作态度, 加强责任心, 实事求是记录云状和云码[5];观测员应该对云的生成、发展、演变进行连续观察;如遇有较复杂云时, 应多组织一些集体观测进行观测技术交流。最后要加强业务学习, 时刻加强业务训练, 以提高观测水平, 进而维持天气预报在生活生产中的高准确度。

参考文献

[1]谭海涛, 王贞龄, 余品伦, 等.地面气象观测[M].北京:气象出版社, l986:131-132.

[2]李爱贞, 刘厚凤.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M].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4:93.

[3]马英洁, 张爱玲, 秦涛, 等.云的观测及编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气象, 2009, 29 (3) :66-67.

[4]刘小容, 罗锡浪, 彭尚永, 等.如何提高云状的观测质量[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0, 27 (1) :126-128.

NAGRA“通向云的桥梁” 篇7

多屏电视解决方案

NAGRA的MediaLive Multiscreen是NAGRA的点到点多屏解决方案, 它可以进行云上内容的传送到各类设备上, 如: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游戏机、iOS和安卓设备。它的关键部件包括MediaLive应用框架, 屡获殊荣的MediaLive服务平台, 在我们工作室受到认可的DRM解决方案 (NAGRA PRM) 和安全播放器 (NAGRA Media Player) 。

MEDIALIVE服务平台

NAGRA的MediaLive提供了一个工具来管理, 操作并保证安全, 从一个单一平台, 跨多个媒体服务的传递网络 (广播、ip管理、云端和移动电话) 设备 (机顶盒, 有线电视, 电脑, 平板电脑和手机) 和服务类型。

OPENTV 5中间件

NAGRA的OPENTV 5中间件是最新, 最先进、最开放的客户端设备解决方案。是一个真正的媒体融合的平台, 并确实为下一代个人设备高度需要。它旨在帮助服务商使用使用现有基础设施的同时启用新的开发技术, 投放并且使服务货币化, 它先进的网关性能为交互式媒体和家庭式服务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托管服务

服务供应商可以得到NAGRA云服务的立即的收益。无论它只是有条件的接受或者成熟的多屏幕解决方案, NAGRA都有准确的技术来匹配任何需求。另外, 它可以基于像HbbTV和MPEG-DASH的标准, 使无缝的集成广播和宽带服务并被设计用作优化货币化。

广播到IP网关

遂宁机场云的气候特征 篇8

1 云的气候特征

1.1 云量

按民航的规定, 云量按8分量划分, 遂宁机场累年年平均总云量为5.9/8。平均总云量各季相差不多, 冬季最多, 总云量平均为6.5/8, 其次是秋季和春季, 平均分别为6.0/8和5.7/8, 夏季总云量最少, 平均为5.5/8。

总云量逐月变化总体特征是:呈四峰三谷形势, 三谷分别是3、4月, 7月和11月;四峰是1月、6月、10月、12月。其中12月份总云量最多, 平均为6.8/8, 7月份最少, 平均为5.1/8。 (见图1) 。

本场累年年平均低云量为3.8/8。低云量在冬季出现最多, 其次是秋季和春季, 夏季最少。冬季低云量平均为4.9/8, 秋季为3.9/8, 春季为3.2/8, 夏季为3.1/8。低云量逐月变化特征:与总云量的逐月变化类似, 也呈四峰三谷形势, 三谷分别是4、5月, 7月和11月, 四峰分别是1月、6月、10月、12月。其中12月份低云量最多, 平均为5.5/8, 7月份最少, 平均为2.9/8 (见图1) 。

遂宁机场一年四季OVC (8/8云量) 的低云冬季出现最多, 其平均出现频率为57.8%, 其次为秋季, 其频率为48.6%, 再次为春季, 其频率为28.9%, 夏季最少, 其频率为19.4%。BKN (5/8~7/8云量) 低云在季节分布上与OVC低云完全相反, 频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夏、春、秋、冬, 其出现频率分别为8.6%、4.3%、3.4%、1.7%。各季出现SCT (3/8-4/8云量) 低云从多至少依次为:夏、春、秋、冬, 其出现频率分别为16.8%、11.5%、9.9%、3.6%。

1.2 云状

遂宁机场历年出现的影响正常飞行、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的云状主要是强对流云 (指浓积云和积雨云) 和云底高低于300m的碎雨云、雨层云、层云、碎层云等低云。

强对流云对飞行的影响较大, 在这种云中及云体附近都有较强的升降气流, 可造成飞机的强烈颠簸。云中又可出现严重积冰, 积雨云中的放电现象能击坏机上无线电设备, 在云的前方5km以内可出现强的低空风切变, 云下下冲气流都能威胁飞机的起降, 因此被称为飞行的“禁区”。为此, 掌握和了解强对流云的变化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强对流云主要出现在夏季, 其次为春季和秋季, 冬季未出现过强对流云。夏季出现强对流云的逐时频率平均为7.0%, 春季平均为1.0%, 秋季平均为0.6%。在各月份中, 7月份强对流云出现频率最高, 逐时频率平均为10.0%;其次为8月份, 逐时频率平均为6.5%;再次为6月份, 逐时频率平均为4.5%;三、十、十一月份出现频率较小, 逐时频率平均分别为0.0%、0.1%、0.0%。

低碎云云底高度低, 生成速度快, 移动速度也快, 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在有大量低云的条件下飞行, 飞机在穿云后由于距地面较近, 供飞行员操作的时间较短, 容易产生慌乱而不易对准跑道, 对飞行安全影响较大。遂宁机场出现低碎云较频繁, 是影响飞行的除能见度外最主要的要素, 主要包含碎层云和碎雨云。碎雨云常伴有降水出现, 日变化规律是上午多于下午, 降水量大时云量增加, 降水停止后逐渐消失, 云底高年平均在250m, 最低的碎雨云高度低于100m;碎层云本场出现较少, 主要在秋季、冬季, 它的出现与湿度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出现在弱气压场形势下, 天气晴朗少云, 水汽较重, 地面能见度大于1000m, 生成时间一般在01时左右, 维持1~3小时, 它随温度的升高、逆温层的破坏而消散。最长时可以维持一整天 (由层云演变而来) 。

1.3 云高

遂宁机场历年出现的高云高度一般为4500m~7000m, 中云高度一般为2500m~4500m, 低云高度一般在2500m以下。同一云状的云在不同季节高度有差异, 一般夏秋季节稍高, 冬春季节稍低。

遂宁机场历年出现低于300m的低云 (大于4/8云量) 频率有较明显的日变化, 各时期日变化特点基本一致, 主要出现在上午, 下午频率较低。各季节在00~12时段中低于300m的低云变化特点是:春季, 低于300m的低云出现频率较低, 逐时频率平均为6.1%。历年高频率期出现在00~04时, 平均为8.2%, 其余时次出现频率较低, 平均为4.8%;夏季, 低于300m的低云出现频率较低, 逐时频率平均为5.5%, 历年高频率期出现在00~05时, 平均为7.5%, 其余时次出现频率较低, 平均为3.9%;秋季, 低于300m的低云出现频率在四季中最高, 逐时频率平均为17.1%, 历年高频率期出现在00~05时, 平均为18.1%;其余时次频率平均为1 3.8%;冬季, 低于300m的低云逐时频率平均为11.5%, 在00-03时出现频率较高, 平均为21.0%;其余时次频率平均为8.3%。

2 结语

(1) 2001年至2010年, 遂宁机场总云量平均为5.9/8, 低云量为3.8/8。

(2) 对飞行影响最大的云是碎雨云, 其次是积雨云。

(3) 冬春季节云一般较高, 夏秋季节一般较低。

摘要:对2001年至2010年遂宁机场云的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表明:遂宁机场年均总云量为5.9/8, 年均低云量为3.8/8;对飞行影响最大的云是碎雨云, 其次是积雨云;冬春季节云一般较高, 夏秋季节一般较低。

政务云的国际对比 篇9

从各国的云计算战略可以看到,多数政务云都遵从政府示范主导最终走向民众和企业广泛参与这一模式,利用电子政务云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加大电子政务建设

力度,部分发达国家为了抢占行业制高点,把云计算与电子政务建设相融合,为该领域的发展指出了新方向。

发展环境

发达国家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美国拥有Google、IBM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云计算技术公司,并拥有成熟的商用云应用基础,为政务云的快速部署提供了技术和基础。德国工业基础良好,IT技术在工业品价值链创造中具有重要地位,德国云计算技术供应商秉持严谨、扎实的做事风格,具备可靠、可信、安全等特点,能够在政务云的建设过程提供复杂而贴心的服务。相比之下,韩国没有世界著名的云计算技术公司,也没有关键核心硬件制造能力,然而在政府领导极力推动互联网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韩国互联网服务一直排名世界前列,互联网下载速度已经达到全球第一,这些努力将持续推动韩国电子政务的后续发展。

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云这一发展方向。美国联邦政府于2011年2月颁布《联邦政府云战略》,2011年共安排200亿美元资金发展电子政务云,该项投资占了美国全年IT总花销的1/4;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市)政府把云计算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的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2010年6月就已宣布启动《德国云计算行动计划》;相比之下,法国政府于2009年末就着手安排了政府云战略《Andromede》,尽管目前没有公布项目的具体进展,但法国政府一直强调电子政务云关乎国家的主权安全;韩国政府在2009年12月出台了《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将于未来5年投入6146亿韩元以实现云计算服务的振兴;俄罗斯政府则通过一项《2011-2012信息社会》建设方案,高度重视SaaS在电子政府中的应用,2011-2013年间将投入4.76亿卢布开发政府云的应用平台。

发展目标

美国政府冀希望于利用云计算技术解决电子政务基础薄弱、设施使用率低、资源需求分散、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德国政府显得较为务实,希望利用云计算技术整合相似的工作任务,推进行政管理过程标准化,使政府工作人员能够更高效、更快捷地开展联网服务工作,提升公民、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效率。

相比之下,韩国政府显得更为野心勃勃,韩国在联合国2010年6月召开的全球电子政府排名中名列前茅,这主要得益于韩国政府一直以来在信息化领域的大力投入,另一方面也更加坚定了其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电子政府地位的决心。

俄罗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俄罗斯政府推出电子政务云战略主要是想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改善商业环境、消除信息不对等以及建立安全信息社会。法国则希望在电子政务云这个极具潜力的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发展任务

提升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实力。借助新兴技术提升国家竞争力是世界各国长期以来的共识,云计算作为新时期IT技术的典型代表,成为各国相互较力的关键点。美国已经建立起世界最大的国家政府门户网站,联邦政府期望借助云计算技术,持续推进农业部、国防信息系统、宇航局乃至美国空军的云计算政务环境,帮助政府机构实现快速可信的创新服务,保证美国在信息化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德国政府希望利用云计算帮助公共部门在处理核心任务和业务程序时,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减少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在税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信息密集型服务部门提高透明度并增加与公众的互动交流。韩国大力推进IaaS应用,逐步建立政府通用云计算中心,力争在教育科学部、邮政业务本部以及气象局率先实现云应用。

深化技术应用,支撑社会发展。从各国的云计算战略可以看到,多数政务云都遵从政府示范主导最终走向民众和企业广泛参与这一模式,利用电子政务云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美国云计算战略计划先期开通apps.gov官方网站,为企业提供CRM、ERP等33大类软件服务,以此增强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德国的政务云计划主要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和供应商以及公共服务部门的业务发展,推动企业开发全新商业领域。韩国政府则希望政务云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2014年产生约2400亿韩元的新市场,并有效带动就业。

整合分散资源,推进节能降耗。随着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演进,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反复振荡的调整期,节能减排、提高能效、降低开支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议题。美国联邦政府通过采购云计算服务取代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每年将节约庞大的IT开支,如美国政府网站利用云计算每年将节约170万美元运行费用。德国期望借助政务云整合450万公共部门员工,降低IT领域每年约150亿-200亿欧元支出。韩国政府期望到2012年,整合1600多个政府网站,减少46%的服务器、减少4200亿韩元政府资源运营费用,以实现构建绿色、节能、环保型社会的需求。

加强网络防范,保障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历来都是互联网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构建电子政务云中最突出的问题。如何使政务云在提供高效服务的同时,保障信息安全是该政务云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各国云计算战略在杜绝网络入侵、建立信息防火墙、强化数据加密、筹备内外网建设等方面都在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出台法律法规,为电子政务云的健康发展护航开道,从制度和技术上保障信息安全。

保障措施

统筹规划,多方联动。各国在电子政务云的建设过程大都采取了多部门联合推进形式以确保战略的执行力度。例如,美国由CIO委员会、联邦政府与白宫管理办公室、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等共同参与云计算战略;德国由经济和技术部牵头,经济界、科学界广泛参与。韩国由行政安全部、放送通信委员会以及知识经济部三个部门共同推进。

合理引导,政策扶持。在中央政府强力推进战略实施的同时,采取优先扶持引导方式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美国就此实施了“云优先”政策,规定所有新建的政府信息系统,要想获得资助,必须优先考虑云平台。韩国政府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跟进的模式,即政府为企业提供测试所需的资源,让企业熟悉相关技术后加入云计算平台,为企业节省开支。

政企合作,凝聚力量。美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与IT巨头加强电子政务云的合作。法国政府的云计算项目采取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共同投资参与的方式。俄罗斯支持电信公司等企业参与到电子政府统一平台的构建,俄罗斯政府甚至计划与微软、IBM等国外公司商谈电子政务云建设相关项目。

广泛宣传,培育队伍。德国借助于指南、网络、教育等各种渠道提供电子政务云信息,为民众宣传云计算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方向,培养出一大批云技术应用人员,为政务云的广泛普及提供人员保障。美国则从培育政府部门IT运维人员角度加大了扶持力度,力图使专业IT运维人员能借助云计算技术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IT资源的整体规划。

经验启示

政府统筹安排。无论是美国的联邦政府云战略,还是德国的云计算行动计划,或者是韩国的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都把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作为推动电子政务云实施的关键着力点。只有通过中央政府统筹规划、强力推动、示范应用,才能保证各级地方政府的及时跟进,解决各地进度滞后、规划不一等系列问题。

多方力量参与。由于电子政务系统是政府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交流平台,因此在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使用者的信息反馈,可以广泛发动各方资源参与平台建设,及时调整平台的功能定位。另一方面,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建设资金也可以通过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共同投资的方式完成,既有利于政府节约开支,也有利于企业的实验测试。

制定统一标准。统一标准不仅有利于各个政务云之间的互连互通,避免产生“信息孤岛”,也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建设资金。可以通过编制电子政务云相关手册,从设计思想、项目组织、软硬件需求、人才配备等方面准确制定政务云的实施细则,加大在各地宣贯力度,推进统一标准的有效实施。

重视信息安全。政务云对安全保障的要求比商用云更为严格,一旦出现网络入侵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政务云的构建过程中,必须把业务云与公众云区别开来。公众云上仅运作一些面向公众业务的信息,如关系维护、政务通知以及业务申请等,而那些具备一定秘密等级的文件,则只允许运行在业务云上,两者绝不可混淆不分。另外,要抓紧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从制度上为电子政务云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统一标准不仅有利于各个政务云之间的互连互通,避免产生“信息孤岛”,也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建设资金。

物联网与农业云的催化 篇10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物联网技术为人所知是因为其在交通、医疗领域用得比较多。而农业方面用得却比较少,安徽朗坤物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坤物联网”)在2010年从事农业行业的物联网推广,相当于把物联网的技术用在农业方面。简单来讲就是用传感器的一些设备感知植物或者是动物生长的环境以及本体信息,类似于生长的空气温湿度以及果实大小,茎秆粗细等,通过这些数据了解动植物的生长情况。采集这些数据以后,结合农业知识,建立模型运用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合理投入。

物联网与云的结合不是巧合

在自然界中,巧妙的组合总是能让人喜悦,但在农业生产中,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结合虽然足以令人振奋,却显然不是巧合。朗坤物联网副总裁李刚介绍,在农业领域将物联网与云计算相结合的想法的确不是巧合,而是产生于实际工作中。他解释:我们的客户一般都是农业企业,规模比较小的占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效益比较低。但是无论规模如何,企业都希望发展得更好,我们也希望将客户体验、销售、服务做得更好,通过云的方式,可以把几百家企业的信息放到我们的销售云上面,并且通过社交的途径提供服务。农业企业本身的管理人员或者是技术人员素质相对低一点,他们不太了解技术,但对手机的使用很熟练,所以利用移动应用终端的功能,可以让沟通便捷,降低了销售人员的销售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

采集数据以后,结合农业知识,建立模型运用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合理投入。

利用物联网技术就能够适时采集植物的生长数据,通过数据模式得到植物正确的生长规律。通 过 开 发 物 联 网 技术,不仅仅是从源头开始,还使所有农产品深加工的各项生产要素都纳入质量控制的范围。

谈起多年来的推广经验。李刚颇为感慨,他说:“农业是一项极为特殊的行业,很难将已经成型的业务系统进行推广,举例来说,以前用CRM系统是无法想象的。农业企业大部分是技术比较薄弱的,对他们来说物联网技术还是一项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但为了实现物联网的真正价值,需要实时和这些企业进行沟通,他们遇到问题了,我们要及时解决,打电话既无法实现准确也没有办法保证信息的留存。但通过社交、微信,建立论坛的方式,却能够避免上述问题。同时,通过建立社交平台,可以让被服务的企业之间相互交流,促进提高产品质量。”

以前服务人员实现服务很难,一天只能跑几个企业,乘坐飞机、火车,甚至汽车、电动车,才能跑到这些企业里面去,时间成本极高。利用销售云,降低了沟通成本,提升了服务效率和满意度,也让农企感受到了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相结合的好处,尽管他们可能暂时还无法理解技术本身,但却能感受到实惠,这个门算是打开了。

全程监控引领新方向

一直以来,朗坤物联网致力于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村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开发和系统集成,以及农业物联网技术支撑体系和产业应用体系建设,现今已经成为国内农业物联网领军企业之一,是国家农业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工作组发起单位和牵头单位。目前,朗坤物联网重点开展物联网技术在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农超对接”中的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检验、物流、销售全产业链上的全程监控,保障农产品在“农超对接”中质量安全和全面追溯。

全力打造一整套农业深加工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质量安全和监控,确保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质量安全和全面可追溯。通过开发物联网技术,不仅仅是从源头开始,还使所有农产品深加工的各项生产要素都纳入质量控制的范围,更是为我们每一个人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提供了保证。与此同时,朗坤物联网还积极同各级政府合作,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系统的高端解决方案。例如,朗坤物联网首倡的“农业云”将集农业信息化、大田苗情监测、远程专家会诊系统、政府监管指挥平台、农民远程教育、农产品商情发布、农产品在线交易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与监管等为一体,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便捷和低成本的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全面的基于真实信息的汇总分析和决策支持。

事实上对于食品安全的监控一直是长期话题,对于有资金有技术能力的大型企业来说,只要思路对,技术到位并不难。但朗坤物联网面对的恰恰是那些没有资金,也缺乏技术能力的中小型农产品企业,而这些企业却又广泛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因此在这些企业中实现“农超对接”和产品安全可追溯,需要更多的铺垫。

李刚说:“举个例子,像我们的农业大棚,传统的种植是靠感觉,稍微好一点点的就是靠看,是不是缺水了,是不是要施肥,这种种植方式的产量很低。比如说我们和以色列合作小西红柿(圣女果),国内一个大棚只能产到4到5吨,国外可以产到40到50吨。差距在于人家能精准地知道植物什么时候缺水,什么时候施肥,但我们的传统方式无法实现。利用物联网技术就能够适时采集植物的生长数据,通过数据模式得到植物正确的生长规律,再以云的方式将这些分析结果实现共享,让在田间工作的人员能够在缺水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地浇水,很精准地知道动物、植物的长势情况。再比如我们有一种传感器可以测果实的大小,果实每天长一毫米,我们都知道,如果有两天不长了,其实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但数据能反映出这个植物可能有问题了,这种应用在草莓和圣女果的种植中尤为突出。这种更精准、更准确地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方式,也是我国精细化农业生产的方向。”

用技术强化农业信心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强国”,这样的概念几乎一致存在于国人的脑海中,但当今天我们看到上文中提到的十倍甚至更大于其他国家的差距时,又该作何感想?农业想要变强,仅靠老天的恩惠早已无法圆梦,必须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目前,朗坤物联网服务的几百家企业范围内,因传感器部署产生的数据量很大,基本上每五分钟就采集一次,会有几个PB的数据。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农业专项知识,建立不同的生态模型,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朗坤物联网在现有的云平台中进行了二次开发,形成符合农业生态特点的个性化系统。

李刚评价,在没有云服务之前,朗坤物联网采用的是传统的销售模式,随着发展,考虑到农业企业的运营特点就是按需购买,比如三个月、两个月,按量;或者是按单位的,单位是多大,数据量就是多大,放多少传感器,就采集多少数据。但在云平台下,例如在与以色列的合作中,利用云平台的运营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一两个人可以种很多亩地,有很专业的服务公司为其服务,这能大大降低双方企业的运营成本。

随着云产业的逐渐落入实处,很多专业的云服务公司也在积极开展各自的业务,并迅速地占领多方市场。当问及这是否会与朗坤物联网形成竞争关系时。李刚还是相当有自信的,他说:“农业方面的专业性非常强。就像我们到医院体检一样。从植物果实大小、叶片温度,到猪、牛的体温是多少,这种专业、精准的生理感知传感器,是我们公司的核心。这些数据收集上来以后,还需要技术人员能做分析。就像医生一样,心电图不是随便能看懂的。目前我们在不同地方和很多的农业大学合作,将整个研发的团队放在在农业大学里,把IT知识和农业知识结合起来,以确保我们的开发在农业方面能起作用。如果是纯粹的IT企业是做不了这个事情的。”

2014年朗坤物联网申请到一个重点实验室,以前这类实验室只对科研机构批准,而第一次授予企业的机会让朗坤物联网倍感珍惜。他们联合安徽农业大学,中科院合肥分院,把三方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刚接着说:“这个实验室就在学校里面,我们可以把专业的IT知识和农业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突破。不然的话,只是传感器突破了,后面的突破不了,也是不行的。”

此外,朗坤物联网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涉及大棚农业,还有水产、畜牧,还有小麦和水稻,小麦和水稻是国家关注的粮食安全。应用遍及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传感器,自动化采集和人工的辅助系统进行分析为主。并在省范围内建立“真种子、真化肥、真农药”三真服务和溯源网络平台,通过在全省重点乡镇的示范应用,实现了广大农民在购买种子、化肥、农药时通过手机或拨打一个指定电话根据产品上的条码数据即可即时了解种子、化肥、农药的溯源,避免买到假货,避免造成种植农作物时因使用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而造成的收获时颗粒无收的不可控局面。通过工程中心实现的种子、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在生产、供销、使用等环节中的全面追踪,为广大农民提供查询服务。

上一篇:药品专利权下一篇:居住环境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