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环境

2024-09-18

城市居住环境(共12篇)

城市居住环境 篇1

建筑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供人使用,这就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环境的主体是人,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应根据人的行为心理和轨迹,创造一个适合于人居住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环境。

新时期的住区设计,应系统理解当今时代中对住区要求的发展,掌握居民的生活习惯,从生理需求,消闲需求,领域需求,交往需求,意念需求五个层次上把握,把人类心理学中的需求与住区内环境的形体空间相结合,创造出满足人的需要的良好城市住区环境。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特点:

一、住区的对流线的组织

住区通常遵循人与车分流的交通系统,避免机动车辆进入组团内部与组团内其他功能空间发生干扰。机动车道在外围环路,是道路的骨架,为住户外出频率最高的道路,它的形式一般为通行,但不畅。以确保住户顺畅出行、方便到家或者其他目的地,又不尽量避免通行无阻,避免外部汽车随意通过。人行步道可结合中央绿带,在小区内部呈枝状分布,它需要精心设计铺地和小品。当然也可以根据小区的布局特点,设置完整的步行系统,这样一来,既能保证机动交通的方便快捷,又可使行人步移异景,顺畅出行,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具体来说设计行人与机动车共行通道要划分行人与机动车分开,考虑设计花坛或道路高低变化把车和人分开,也可以把行人设计为斜的道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也可以道路设计上可采取适量的弯道设计,迫使司机降低车速,减少汽车对步行者的伤害风险,曲路两侧应确保宽敞视线,而且,路边应配备一些的机动停车场,利于退让对面来车。

人行路坡度不应很大。同一级道路上应采用相同的铺地花纹,增加人们的方位感。步行道设置颜色变化区域,可利用红、蓝等便于区分的色彩,路侧可栽散发芬芳的植物,以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刺激。

二、住宅分区

大至城市宏观的场所,小至住区的私密场所,均要适应人的活动,住宅空间的再划分应强调居住区空间的序列性。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不应从喧闹的城市中心区直接步入属于个人私密的领域。

当代住区的空间常用组团做为单元,根据路与日照间距为依据,分隔小区,能适应日照要求,可是,缺存在均分场所,围合感不好,所以应该适当考虑庭院为单元,由许多庭院组成住区。庭院为半私密性,为我国古代民居组成模式,有围合感和向心感。

三、居住外环境

景观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实现,需满足社会功能,同时要符合自然规律,生态原则,还属于艺术范畴。

景观处理得当,直接影响人的感受。优美和谐的景观,对人的心理和精神能起到积极振奋作用。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逐步向更高端发展,住区不仅仅有住的作用,居民沟通思想、情感也在住区内进行,居民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越来越重视。小区一般划分明确,交通与居住分开,空间的秩序和结构条理明晰,形成良好的环境塑造人们生活。然而,居住生活应该是含混的机理。简单划一的空间缺乏生活情趣,易形成对环境的空虚和孤独感。

小区的设计要注意人造与天然环境的巧妙组合。景观工程要处理好人造与天然环境特点、组织环境,体现天然环境特征,利用建筑,营造景观,使得天然与人造环境效果统一。考虑内外相融的理念,使天然环境与人造空间连通,里外通透,通达便捷。

西方国家的住区设计中,景观支出占总支出的份额逐渐扩大,湖面和绿植越来越多。我国小区设计中也涌现不少有地域特点的景观工程,除了湖面、绿植的外,还配有桥梁绿带、林荫路、幼儿游乐场等各种形式,布置于建筑物间,有分区、联通、休闲等效果。而且考虑地域性的探讨,利用天然环境,巧妙将他们结合到统一的环境中,产生了不同凡响的环境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氛围。

很多居住区设置了大块的草坪。但是,草地往往不许人们进入,而且维护草地的花费也非常高。居民希望能到室外活动,希望能在大自然中同别人沟通,不希望在茶吧中交谈。大的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增加活动气氛、向心性的,半围合性的、小面积的场所利于居民的交流。所以减少大面积草地,化整为零,划分为大大小小的场所。使用各种不同形式的铺装,高低乔木,造就铺地疏林,形成高低变化的场地,设计前后层叠的花池,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丰富居民的室外活动内容。

让我们共同营造以人为本,有魅力、有活力、延续地域文化与独独具特色的居住环境!愿以后的住所不仅是栖身之地,同时也是居民的精神家园!

摘要:本文对城市居住区的“人本”设计进行了分析,从交通组织、住宅空间、居住外环境三个方面说明城市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具体要点。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人居环境,活动

参考文献

[1]丁旭,陈秀琴.居住空间形态个性塑造的方法论框架研究规划师2006(04)

[2]许亦农.中国传统复合空间观念.建筑师

[3]唐军,杜顺宝.拓展与流变——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回顾与思索新建筑2001(05)

[4]朱文一.关于“院”的本质及文化内涵的追问.世界建筑

[5]杨英风.从中国生态美学瞻望中国建筑的未来建筑学报1991(01)

[6]胡仁禄.老龄化城市居住环境初探建筑学报1994(10)

城市居住环境 篇2

1、考虑空间整体的立意。

区域环境的景观设计应当呼应整个居住区的建筑设计风格,不能显得很突兀,不同的区域设计风格有不同的景观搭配效果,硬质景观要与软质景观相协调,进而统一整体的区域风格特点。比如现代居住区需要采用现代景观的设计手法,地方住宅则需要选择具有地方历史特点的建筑设计风格。

2、选取适合地方区域的建筑材料。

材料是景观设计的重要选取内容,应当选取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区域的自然特色。在选取材料的同时,要详细了解各材料的特性,在用于设计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每个地方的特色都不一样,设计时将含有地方历史人文特点的材料运用于居住环境的设计中,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于居住的归属感。

3、环境中的点线面的结合。

在景观设计中,点元素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闪光点。整个居住环境是由点和线的相互结合而构成,它们的组合能够让居住环境变得更为秩序化。点线面三种结合的方式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构建出完备的空间网络,使整体景观达到和谐一致,自成一体。

二、现代化居住环境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

1、绿化设计。

绿化是居住景观设计构成的基本要素,最早发展于西方国家的贵族居住地。绿化设计符合人们对生态化的要求。现代绿化设计讲究种植绿化平面与立相结合的特点,居住环境的绿化设计遵循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原则,由于绿化的位置差异,垂直绿化有围墙绿化、屋顶绿化等类型,其中用地被植物营造植物背景,用乔木花草加以点缀,还可以栽培颜色鲜艳的花卉,塑造一种层次感,实现绿化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相结合,综上这些绿化的设计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的绿化内涵,提高了人们的观赏性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

2、小品设计。

小品设计在居住环境的景观性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品设计主要分为雕塑、园艺以及设施这几种,在居住环境中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是人们视觉的焦点。雕塑饰品可以大致上分为抽象雕塑以及具象雕塑,好的雕塑可以在景观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代比较广泛使用的雕塑是情境雕塑,使雕塑更加的贴近人们的生活。园艺饰品有现代园艺和古典园艺,古典园艺包括曲径小桥、花窗等,现代园艺包括块石、花架等,为居住的人们提供观赏场所。小品设计中方便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比如指示灯、垃圾桶、草坪灯等,造型日趋雅致。

3、铺地设计。

居住区的广场通常是人们聚集逗留的场所,在景观设计中,广场的草坪铺地不容小视,设计师主要通过草坪的高差、材质、颜色以及图案等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场地景观,优秀的铺地设计往往别具匠心。

4、道路设计。

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构成框架,它不仅具有疏导交通、组织空间的职能,且优秀的道路设计同样能成为居住的风景线,道路设计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可以分为车行道和人行道,且铺路的材料各有不同,居住区的道路材质可以分为沥青路、混凝土路以及各种仿石材铺装路等。对于宅间路其设计往往有块石、路牙、路边座椅、植物、灯具配置等。他们的综合构成了一条居住环境区的景观线,人们沿着这条线进行观赏。因此,对于道路设计,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应仔细考量道路的曲线和宽窄,详细了解铺装材质预计绿化配置,以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上能同时达到较好的效果。

5、驳岸设计。

驳岸的作用是防洪泄洪,保护堤岸。通常在硬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在驳岸的形式以及材质上做文章,通过设计河道的宽窄形态,以此控制水流的速度,运用块石的装饰,制造出急流、静水的形态,营造出动静结合的景观,还有人工仿造的水景,将灯光、绿化与喷泉相互融合,形成错落有致的全天候景观。

三、结语。

城市居住环境 篇3

关键词:湘南古民居建筑;城市居住环境;启示研究

一、现代居住环境的营造原则

(一)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则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重要的哲学,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于居住环境的营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现代城市环境在营造中,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建设原则。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多保留植被与水文。力戒在建筑上搞千篇一律,同时也要注重城市环境中绿色环境的扩大与创新,为此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则。这不仅有利于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有效提高,对于自然与人造绿地的多样性和生态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要知道在人类居住环境中,是以人的个体行为出现的,人不仅是环境的观赏者也是环境的使用者,更构成环境动态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上需要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不能只是强调环境的一种静态形式,要大力保持城市居住环境的生态性与多样性。要不断强调自然环境在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主导地位,要将人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结合起来。

(二)尊重传统历史文化的原则

人类的居住环境一定依存于某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对于居住环境的探讨必须要和时代及历史文脉相互联系,且要进行正确的、有价值的判断。要选用具有传承价值的历史信息进行精确解读,进而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加以演绎,要用适宜的生活方式与居住文化进行延续。当然,要达到上述目的,要建立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基础之上,要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居住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免居住环境在设计上的千篇一律。

与此同时,对于现代居住环境历史文脉的保护,也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与策略。要在改善当地居住环境之际,要尽可能保护有历史价值、地理价值的信息,特别要注重对原有生活形态与社会风俗的保护与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

居住环境是以人为主体的,为此现代居住环境一定要以人本主义为原则。现代居住环境首先要适合人的居住,要满足居民的社会活动需求。其次人性化的居住环境也必须具有安全性,可以满足人们自我归属的需求,最后达到一种自我完善与自我需求的心理。人的需求有多种层次,一些需求是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居住环境来满足与实现的,这就需要各种行为的相互配合,而这也决定了现代环境在多样化空间的塑造上要具有一定包容性,以人为本,以便更好地增加居住环境的吸引力。

实事求是地讲,人的生活习惯、行为与现代居住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各种历史传统和人文风俗等因素,人们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行为习惯,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精髓所在。居住者对于居住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无形中可以使得人居住环境相融、相结合。由此可见,现代环境要成为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必须要考虑以人为本的空间要素,这是人们生活适宜的一种重要标准。

二、湘南古民居建筑对城市居住环境的启示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日益认识到居住环境的重要性。但是当城镇化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居住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居住环境千篇一律,邻里交往淡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开始愈发突出。在这一系列问题之中,有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到传统民居环境的生态性,而且传统居住环境公共空间极具人情味,让人们拥有更多的满足感与归宿感。为此,对湘南古民居建筑对城市居住环境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回归自然的整体规划理念

居住环境是现代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其集中道路、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众多元素为一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居住、绿色居住的理念开始逐步地觉醒。居住环境不再是冷冰冰的“住人机器”,日益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媒介。现代居住环境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落实都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是否和谐,是否适合人们的居住。因此现代居住环境的整体设计理念应该回归自然,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地理条件,并结合现代技术,以便更好地给人们创建出适宜工作、学习、工作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还必须要尊重自然环境,要有控制自然资源的意识。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的生循环系统。

在湘南古民居中,这种自然回归的理念主要表现为:居民环境的“天人合一”,也就是民居依山傍水,择势而建,这种建筑是因地制宜的,在民居的布局上,很好地融入青山绿水之中。现代居住环境要做到回归自然,需要以健康、绿色、文化性这三个特征为基础;再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与植被进行邮寄到结合,要尽力保持原先的地形地貌,以便让居民与环境做到和谐相处。

(二)天人合一的建筑建造方法

在民居建造师上,湘南古民居将“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展现得淋淋尽致。湘南古民居在地势的选择上充分贯彻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建筑原则。很好地利用当地地貌和气候进行建筑空间的布局,并形成了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自然环境体系。湘南古民居在居住环境上可以很好地运用自然通风采光,不仅可以很好地享受阳光的温暖,又可以很好地回避寒风的侵蚀,而且还可以很好地起到防潮、防灾效果。

当前的城市住宅小区在建筑上,多是高大密集的水泥建筑。这种现代化的建筑布局上十分恢弘,但是整个居住环境在采光、通风和气候环境上都效果一般。而且这种建筑模式会致使城市居住环境的空气被污染,从而引起城市居住环境气温的不断上升,这是不利于人们健康生活的。从传统民居建筑的经验上来看,只有大力提升城市居住环境的气候、改善居住环境气温,才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为此,作为城市居住环境的布局尚完全可以借鉴湘南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的建筑模式,要因地制宜进行地基的构建,将通风、气候、日照乃至遮阳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最大化地提升居住环境的气候质量,积极创建有利于城市居民居住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居民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天人合一”,这是我们研究与探索湘南传统民族居住环境的根本目的。

(三)邻里和谐的公共空间组合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得传统具有宗族血缘式的大院居住模式也慢慢解体,为此先前邻里互动的共同居住环境也开始淡化,虽然同属一个居住环境,但是人们的关系相对陌生,在生活中没有交往,邻里间日趋冷漠与绝缘化。与此同时,在现代环境的建设上,一些开发商往往只注重居住环境的面子工程,如小区的绿化与景观的设置,而忽视对于增加居民交往的共同环境的建设,使得很多居住环境形式好看,却无法满足人们的正常交往。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居住环境不仅为人们提供居住这一项功能,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由于这些现代居住环境缺乏一些交往性,为此造成了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一种绝缘与冷漠,而这种冷漠感的延续也必然导致居住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为此,大力加强居住环境的公共空间建设,不断增强公共空间邻里的亲和力,是构建高品质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

我们在建设和谐的公共空间时,完全可以鉴湘南古民居多层次的空间交往模式,也就是在公共空间的建设上要尽力达成一院落一街巷一村落。住宅小区的中心活动空间可以将建筑院落空间与内外环境有机结合,使得居住环境动静有序,从公共空间逐步向私人空间过渡,以便更好地发挥住宅小区中心活动的实效功能,更好地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

(四)生态可持续的能源材料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现代文明之际,却忽视了对于自身居住环境的保护。在高消耗、高浪费的现代建筑不断林立的时代,大量的生活废水和各种污染垃圾及废弃物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直接导致了人们自身居住环境遭遇研究的破坏。这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使得人们必须关注自身的居住环境。为此,通过科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居住环境的建设,使用人类发展与生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环保、健康、生态的居住环境通过努力是可以营造的,居住环境遭到破坏的根源不仅是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更严重的是在当代建筑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这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与破坏。

所以,在当代建筑中要合理地运用建筑材料与能源,要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此,借鉴湘南传统建筑的选材思想,结合当代建筑的实际情况,运用生态、环保可持续的能源与材料来营造绿色、健康的居住环境是我们现代居住环境的必然选择。

三、结语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湘南古民居建筑在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上是符合现代居住环境的营造原则的,为此对湘南古民居建筑的城市居住环境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居住环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琪.湘南传统民居低技生态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梁博.湘南传统民间建筑营造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刘凌珊.“人居环境”理论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4]粟敏.湖南传统居住环境的生态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李久君.湖南南部地区民居建筑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9.

[6]阳林杰.湘南传统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9.

[7]黄智凯.湘南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8]张素娟.湘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及文化阐释[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9]李曦.湘南民居的装饰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10]谭文慧.湘南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

初探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本设计 篇4

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7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求层次是以环境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刺激为前提的, 只有当客观环境提供了足够的外来刺激时, 才会产生动机, 进而导致行动的发生。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 才会产生后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无论年龄与职业, 对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是相同的,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仅要求舒适的户内居住空间, 而且更需要有良好的户外生活环境。强调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 以及由之带来的安全感、归属感、人情味以及生活情趣等精神需求。如何满足人的需要, 创造出有人性的城市空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维护人的尊严

安全保证是指提供安全的居住、安全的工作和安全的交通条件。居住安全即应保障居民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 前者体现在空间环境, 如空气清新, 阳光充足, 通风良好和噪音干扰少等方面, 而后者则主要反映在治安保卫和管理工作方面。

中国传统居住形态中渐进的连续空间层次和明确的领域划分被现代主义追求效率的“行列式”空间布局所代替, 室外空间的极度扩张和领域划分不清, 削弱了住区的可防卫性, 同时亦无助于居民社区感的培养和建立。安全的交通设计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交通不仅能提供人们便捷出行, 还可保障人身安全。充分考虑人车分流与衔接, 合理布置停车场和公交车站, 改善街道和交叉口的步行条件, 设立步行区, 并使之形成系统, 是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重点。

二、以人的活动方式为基础, 提供新颖、亲切宜人的生活空间

创造出真正能为人们接受的新颖、亲切宜人的具有人性的生活空间, 除应考虑满足空间的交通、游憩、交往等活动要求, 满足建筑、街道和广场等日照、通风、采光、给排水、防火、防灾等基本功能要求外, 更应强调以下几方面的空间环境。

1. 空间的可达性, 使人们不仅在交通上顺畅, 安全方便、易于接近, 而且可使人们易于参加各种活动。

2. 空间比例符合人的尺度, 主要指建筑体量、庭院大小均应与人的尺度相宜, 使人具有领域感, 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如布局围合尺寸适度的院落, 比较行列式住宅四通八达的户外空间更显得亲切和安全。

三、方便人们社会生活, 尽力扩大城市共有空间

城市共有空间主要包括各种步行道、广场、公园、街头绿地和庭院绿地等, 开辟较多的可供人们日常生活的聚集点, 即供人们步行休息、接触交往、购物娱乐等各种公共生活场所, 使人们更加意识到城市与社会的存在, 自己与社会的存在, 从而增强人在城市中生活的情调。

适当开发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 将部分宜在地下建设的公共建筑、车间、仓库、交通设施等逐步向下转移, 从而腾出大块地作为城市共有空间和住宅备用地。

适当加宽建筑与街道间的隔离带, 这些空间是一个能够适应气候和生态条件的区域, 可以是公开或是半公开的, 它不仅为城市和建筑提供了特殊的空间质量, 同时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宽敞的场所。

四、为人们提供多样性的生活服务, 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特点和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不再是一种模式化的起居程序, 而是成为富有内涵的文化活动, 人们不仅要生产、工作、学习, 而且还要有休息、娱乐、社交、文化欣赏及美的享受, 因此, 建筑师不可能再用一种定型的图式去搪塞日趋多样化的现代生活的需要。城市多样性也是城市繁荣的一种表现, 多样性的形象和内容不仅能反映出经济生活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繁荣, 而且还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 城市应多增设一些供人们休息、交往、娱乐和体育活动场所, 多种树木和花草, 讲究大气、开敞、宽容的多层次空间, 营造富有深度, 功能灵活的空间, 进而形成街区中充满人情味的社会环境。

五、以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为特征, 反映出地方美和传统美

人类社会都是以独特的方式来建立发展自己的“部落”和文化模式, 这些模式一方面反映了生态系统, 技术水平, 产业方式以及特定观念形态的潜在作用, 另一方面亦反映了普遍的继承性。建筑文化的乡土性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比物理性更深层的存在, 它主要通过当地的历史形成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关组成空间要素特色的反映, 及当地居民很多感情牵连的事物和联想, 在思想上引起共鸣, 因熟悉而产生亲切感, 使人们心理上得到满足。

综上所述,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是城市设计师的奋斗目标, 而优秀的住区人本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充分考虑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 创造具有人性的城市空间。

摘要:城市作为以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是人类创造最壮观, 最伟大的一个奇迹, 而现代城市更是集人类技术成果之大成, 利用新技术人们不断扩大城市规模, 增加建筑层数, 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促使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使城市越来越拥挤, 建筑越来越密集, 空间日趋混乱, 环境景观恶化, 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裕, 居住环境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成为新兴住区开发建设的首要时尚。

关键词:居住环境,人本设计,初探

参考文献

[1]王秀华.居住环境的人性化设计[J].城市规划, 2003 (2) .

[2]陶梨.旅游地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5.

城市居住环境 篇5

【颁布单位】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 2001.06.0

1【实施日期】 2001.06.01

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防治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市区内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本条例所称居民居住环境是指居住小区,居民楼、院等居民居住集中区的环境。

第三条 居民居住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对居民居住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区环保部门对辖区内居民居住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建设、市政、工商、公安、文化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居民居住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居民居住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或者控告;有关部门应当自接到检举或者控告之日起7日内予以处理或者答复。对在保护居民居住环境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和检举或者控告污染居民居住环境行为的有功人员,市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轻居民居住环境污染,使城市发展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环境功能区标准。市、区人民政府对不适合在居民居住区生产经营的企业,应当按照规划逐步迁出。

第七条 在居民居住区内开办产生烟尘、有害气体、污水、噪声、振动等污染的饮食、洗浴、娱乐、修理、加工、印刷等生产经营项目的,应当向环保部门申请办理环境影响审批手续,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对侵害周围居民生活环境而又没有切实措施消除污染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第八条 居民居住区内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设施应当经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工生产或者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需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应当事先向环保部门申报;

环保部门接到申报后应当到现场核查,15日内予以批复;逾期不批复的,视为同意。

第九条 向居民居住区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应当到环保部门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排污登记实行免费年审制度,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年审手续。

第十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在居民居住区内推广清洁能源和洁净煤技术产品的使用,逐步控制原煤散烧。在市人民政府规定期限内,停止使用高污染燃料。

第十一条 在居民居住区,应当逐步发展集中供热。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内,不得新建燃煤供热锅炉,已建的应当在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改造入网,或者使用清洁能源。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以外,新建居住小区或者其他建筑供热锅炉,应当使用清洁能源或者 洁净煤技术产品。

第十二条 居民居住区内的锅炉及其配套除尘器的更新应当经环保部门对锅炉除尘方式及除尘效率审查批准后,方可到有关部门办理其他审批手续。

第十三条 居民居住区内的锅炉及其除尘设施应当及时维修,除尘器应当配备密闭收灰装置,及时除灰,保证正常有效运行。锅炉司炉人员应当经过环保知识培训,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操作。

第十四条 在居民居住区内的饮食服务业应当设置处置油烟、异味的装置或者设施,并通过专用烟道排放,其高度、位置和所排放的浓度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应当安装隔油池或者采取其他处理措施,使排放的污水达到城市排污管网进水标准;其产生的残渣、废物不得排入下水管道。

第十五条 在居民居住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随意排放或者利用居民楼内烟道排放饮食服务业等经营活动产生的油烟、异味;

(二)开办产生恶臭、异味或者有毒有害物质的修理业、加工业、喷漆业、电镀业及化工、农药业;

(三)露天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异味气体的物质;

(四)分装、存放、销售产生有毒、有害、异味气体的物质;

(五)露天烧烤食品。

修缮工程需要熬制沥青的,应当经环保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 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采取封闭、遮挡、喷淋等相应措施,严格控制扬尘对居民居住环境的污染。

第十七条 在居民居住区禁止设立、开办下列产生噪声、振动污染的经营项目:

(一)在居民楼内开办机动车修配厂、印刷厂;

(二)开办露天加工场点;

(三)设立露天营业性机动车停车场、空车配货场点;

(四)在居民楼内开办歌舞厅、迪斯科舞厅等产生噪声的娱乐场所。

已经设立、开办的,应当按照环保部门的要求,采取防治污染的措施。

在居民居住区内设置的锅炉房、水泵房,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要求采取隔声措施。

第十八条 在居民居住区内22时至次日6时,下列活动不得产生环境噪声污染:

(一)文化娱乐场所、饮食服务业的经营活动;

(二)房屋装修,使用音响、乐器或者其他室内娱乐活动;

(三)露天娱乐活动;

(四)工程施工(抢险、抢修或者因工艺上的特殊要求必须连续施工作业的除外)。

第十九条 设在居民居住区的营运车辆调度室、站点,使用电铃和广播器材调度车辆、报站,应当控制音量,不得影响他人。学校使用广播器材,应当控制音量,不得干扰附近居民。禁止在室外使用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

第二十条 经过居民居住区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高架、轻轨道路,应当采取有效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

第二十一条 穿越居民居住区的铁路,因机车运行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铁路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减轻环境噪声污染的规划。铁路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划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第二十二条 不得在居住小区,居民楼、院内开办污染环境的废品收购站及进行污染环境的废品贮存、处置活动。

第二十三条 在居民区内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应当采取防尘措施,并及时清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禁止在居民居住区内倾倒液化石油气残液或者废机油、废油脂。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办理环境影响审批手续,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拒不补办的,处以5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防治污染的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擅自开工建设的,由环保部门责令停止生产、使用,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拆除或者闲置使用除尘、消音、净化等环保设施的,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修复,重新安装使用,并可以处以拆除或者闲置期间运行费用的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污单位未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或者年审手续的,由环保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市人民政府规定期限届满后继续使用高污染燃料的,由环保部门责令拆除或者没收使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保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

;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一)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内新建燃煤锅炉或者已建的燃煤锅炉逾期未进行改造入网;

(二)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以外,新建居住小区或者其他建筑未使用清洁能源或者洁净煤技术产品。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保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处以 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逾期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

(一)司炉人员违反操作规程;

(二)随意排放或者利用居民楼内烟道排放饮食服务业等经营活动产生的油烟、异味;

(三)露天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异味气体物质;

(四)分装、存放、销售产生有毒、有害、异味气体物质;

(五)露天烧烤食品;

(六)锅炉房、水泵房未采取隔声措施;

(七)倾倒液化石油气残液或者废机油、废油脂。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区人民政府责令停业、搬迁;环保部门可以处以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一)开办产生恶臭、异味或者有毒、有害物质的修理业、加工业、喷漆业、电镀业及化工、农

药业;

(二)开办产生噪声、振动污染的机动车辆修配厂、印刷厂;

(三)开办产生噪声、振动污染的露天加工场点;

(四)设立露天营业性机动车停车场、空车配货场点;

(五)开办产生噪声、振动污染的歌舞厅、迪斯科舞厅等娱乐场所。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保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

(一)22时至次日6时文化娱乐场所、饮食服务业的经营活动超出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二)22时至次日6时进行建筑施工超出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三)在居住小区,居民楼、院开办污染环境的废品收购站及进行污染环境的废品贮存、处置活动。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部门给予警告或者处以300元以下罚款:

(一)22时至次日6时进行房屋装修,使用音响、乐器或者其他室内娱乐活动超出规定的环境噪

声排放标准;(二)22时至次日6时举行的露天娱乐活动超出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居民居住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未采取防尘措施,造成环境污染的,由环保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处以3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环保部门作出相应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和国家、省有关听证程序的规定,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环保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听证。

第三十六条 环保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滥施处罚。违反本条前款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八条 居民居住区生活垃圾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居民居住环境保护,可以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十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一座城市和他的居住 篇6

在“纪录”和“推动”两个汉语之间,我们此前做过反复的推敲。“推动”是任何一个有传媒精神的媒体人都想为之奋斗的目标;但“纪录”,才是我们借以醒世的最专业工具。正如这段时间在中央电视台热映并在全国引起热议的《舌尖上的中国》。唯有真实而又富有穿透力的纪录,才能够引发另一种更值得尊重的全民流行。

为什么是重庆?不仅仅是因为我们采编团队中有不少骨干来自这座城市,尽管一直“最重庆”的他们,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本国的传统文化,也本可以是无可厚非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重庆这座城市越来越重要的经济文化地位,尤其是延绵数百年直至今朝的城市移民浪潮,赋予其如同火锅一样“包容”的鲜明城市代表性。当然,从个体实验的意义上来讲,我们所关注的“一座城市和他的居住”,你可以理解为,既可以是重庆,也可以是中国其他的城市。

媒体是一种特殊的介质,一如本期城市专题所关注的大桥。在重庆这座城市个性鲜明的居住中,基于大桥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足以让我们提炼出“跨越重庆”这个概念性话题。桥的跨越,从平常到“非常”,从有形到无形,从物理的距离到心理的距离。

不谋而合,本期很多内容都暗合“跨越重庆”和“桥”的概念:人物版的三位稻盛和夫、白先勇、王潮歌,都不是重庆人,却是先后在近期在重庆短暂居住但发生了重要交集的大师级人物;艺术版晏济元美术馆和张咏清为首的渝西画派,也已跨越了狭义上的“重庆”二字。

就连本土版和生活版,也纪录着正在这座城市生活中发生的文化交融,本城与他城,国内与国际:与国际接轨对话的渝派纪录片工作者们、从“北京”到“伦敦”的服装艺术家梁明玉,港式茶餐厅在重庆的现象级表现,植入防空洞里的红酒酒窖文化、小巷子里面的大师医馆。

原本居住,就不仅仅只是讲讲建筑和设计;原本本土化,并不意味着排外和拒绝发展。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策略建构 篇7

关键词:居住区,整体设计,策略

1整体设计和居住区环境概念

整体设计, 是一种设计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设计理念。美国建筑师瑞恩 (Sim Van Der Ryn) 、布乃尔 (Streling Bunnell) 提出了整体设计的概念, 就是通过强化建筑与城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可以完善系统的运行过程。这里指的系统, 就是指城市之中建筑与城市环境形成的环境系统, 这二者是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 整体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过去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是单独的学科, 在各界形成了“规划———建筑———景观”这一体系, 而对于城市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 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 建筑对于物质和能量的汲取是依托于城市的, 而从环境中吸取物质的同时, 也反作用于周边的环境。其次, 整体设计强调设计的完整性。整体设计是一个系统, 要注重其完整性的同时区分出级别性。整体设计突出了其完整性, 级别性则增强了整体设计的稳定性。再次, 整体设计体现了设计的互补性。整体设计中与过去的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多学科的交融, 建筑、规划、景观不再做完全的区分。互补性大大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交融, 保证各个方面的设计完整的整体设计, 体现了设计的互补性。整体设计中与过去的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多学科的交融, 建筑、规划、景观不再做完全的区分, 在整体设计之中没有清晰地分辨各个设计的不同。互补性大大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交融, 保证各个方面的设计完整的渗透。最后, 在全球信息化的同时, 设计之间的信息化也在稳步提升, 环境、建筑、景观之间的信息相互交流, 使设计之中的信息保存、信息传播等更便捷, 设计更完整。

居住区环境就是指在城市的居住区内部, 能对居民产生心理认知的周边事物和开展活动的场所。从上可以看出, 居住区环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而这两大部分也就体现了其两大特点:功能性与文化性, 环境是为人所用的, 同时也是当地文化的载体。

对整体设计而言, 居住区环境是居住区内部及其周边城市环境的总称, 居住区环境是整体设计, 就需要渗透进各个层面, 从上至下的设计中来完善设计目标。

2居住区设计与景观设计的一体化

在规划设计之中, 随着风景园林学科地位的一步步提高, 整体设计要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不单单是住区的规划, 对于景观来讲, 也不单单是绿化种植和景观小品的设计, 需要将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 完善居住区的整体布局、空间环境等。

2.1 居住区设计与景观设计的一体化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景观设计自始至终地贯穿整个居住区规划设计之中, 将景观设计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人们对环境、生态的逐渐重视起来, 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为整体设计提供了一系列的可能性。

2.1.1 学科的专业性。风景园林从中国的“一池三山”到欧洲规则式园林一直发展至今, 已形成了完整的专业体系, 在成百上千的历史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风景区、公园、住区到政府要处、学校、街道等各个方面完全地覆盖了园林景观设计。

2.1.2 园林设计的拓展宽度。风景园林是涉及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1]。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对空间、场所的营造, 在新的世纪, 更加注重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驱导, 无论是居住区设计还是城市规划, 对于生态知识的运用已成为重中之重。

2.2 环境设计的重点在于“人”

居住区的设计中, 景观设计与规划设计相辅相承, 景观设计关注的是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 而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 人与环境的关系体现在景观设计的人性化, 通过对空间布局、景观体系的设计, 营造尺度舒适的人居环境。通过对自然条件的利用、改造, 植物配植和建筑小品的建造,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 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邻里之间的交往上, 环境在其中提供了人与人交往的场所, 也将突兀的景观空间赋予人的气息。总之, 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的一体化, 加重了居住区环境的人性化特征,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居住区设计。

3城市设计的融入

在详细规划阶段中, 居住区整体环境设计从过去单一的景观设计转变成规划、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 将城市设计的思想融入其中, 实现同步设计。

城市设计是人居环境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 城市设计思想的介入, 可以对居民的行为方式、心理感知进行综合分析, 对物质环境的体量、尺度、色彩等进行综合设计, 注重环境景观, 完善设计质量, 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市设计思想在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中主要体现5 大功能:

3.1 空间的营造

居住区内的空间也就是环境的三维概念, 甚至是四维时空上的概念。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体现。城市设计中营造的空间具有三种属性:路径属性、领域属性、场所属性 (场所属性也就是具有独立特性的空间) 。通过居住区环境内不同物质要素之间的关系, 形成不同的空间。

3.2 “路径”、“节点”的运用

居住区是一个居民生活的环境, 居民的日常活动都在居住区的环境中进行。城市设计中的路径 (Path) 和节点 (Node) 在居住区中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感触和意象。路径就是居住区内部的道路, 而节点是居住区内居民几种活动或者景观中心的空间, 在路径和节点的选择上, 应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因素, 保证居住区空间环境质量良好。

3.3 形态格局

在城市设计中, 形态格局是整个设计的重点, 要求各个要素形成整体完整、秩序良好的格局, 更要结构清晰、感观优越。在居住区设计中, 不仅要注重居住建筑、道路、绿化等的布局, 还要注意居民活动的区域重点关注, 打破原有封闭式的居住类型, 结合地形、节约资源。

3.4 文化传承

居住区环境设计应符合当地居民的文化价值观, 包括文脉、历史、传统、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乡土、文学、书法、符号学等各个层面[2], 寻求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地域性的延续, 在满足正常的居住生活前提下, 通过综合性的环境设计体现居住区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类型。对于历史地段的设计, 更要注重保护和更新相协调, 确保居住区设计的文化传承。

3.5 场所营造

场所与空间是一个对应的概念, 场所= 空间+ 人, 也就是说, 空间的物质性加上人的活动, 才能构成场所。居住区的场所营造, 主要是靠环境空间加之以人的活动构成, 物质空间和心理要素组合而成居住区环境场所。

4实施过程中:景观与建筑的同步

在居住区整体设计实施过程中, 景观与建筑是整个设计的两大部分, 两者应该相辅相承、互相交融。

4.1 景观有建筑意识

景观设计中的建筑意识, 实际上是指在设计中, 景观构成的风格与建筑风格相搭配, 形成居住区环境的整套体系。

4.1.1 景观设计的风格要与建筑设计相对应。景观的平面、立面设计中, 要充分与建筑对应, 在衬景、对景等结构形成中, 保证景观与建筑的协调统一。景观色彩、风格、明暗都要与建筑一致。

4.1.2 植物配植与建筑相协调。植物是景观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植物不仅仅有生态效应, 更与建筑搭配形成不同的空间形式。植物的选择、种植、栽培中, 要突出景观的整体性, 完善单一的建筑类型, 充分展示整体环境的特点。

4.1.3 景观与建筑衔接得体。这里讲的衔接, 也可以称之为过渡。建筑与景观在居住区环境之中是共生的, 二者良好的过渡融合, 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一方面可以以建筑物、构筑物进行过渡, 另外也可以以植物、假山等景观进行过渡, 在视觉上给居民制造一种和谐得体的景观。

4.2 建筑有景观意识

建筑在进行设计中就应该意识到, 在居住区环境中, 建筑本身就是景观的一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的设计中, 就多次结合自然条件进行构思, 将建筑置于环境之中, 形成特色的景观效果。这样的建筑在强调基地特质的前提下, 展现整体性的思维, 使建筑、景观融为一体, 互相呼应。

总之, 建筑与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应被有意识地联系到一起, 在优秀的“景观建筑”设计中, 形成景观、建筑的一体化, 使居住区环境的整体设计达到和谐统一。

5景观先行———以风景园林主导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景观先行”是一种主张以风景园林为主要地位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中, 以风景园林师作为主要设计师, 与规划、建筑等多专业融合, 完成居住区环境的整体设计。

居住区的环境越来越受居民的重视, 环境设计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居住区环境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3]。风景园林主导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要求以风景园林专业为导向, 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阶段开始介入方案之中, 结合规划师的设计方案, 做到景观与规划协调的规划方案。接下来与建筑设计师交流, 在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中寻求平衡点, 达到景观特点的最大化。最后, 由风景园林师设计整体景观, 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经济政策, 完善设计, 使居住区环境达到整体性的统一。

景观先行只是一个趋势, 在当今的设计中并不多见。我由衷的希望在新的时代来临之时, 设计师们在思考面临的问题的同时, 找到这样一种设计方法, 多学科的交融, 真正可以实现“以人为本”的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杨红影, 汪丽虹.浅谈传统园林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2) .DOI:10.3969/j.issn.2095-2104.2014.02.298.

[2]高飞.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6.

探析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篇8

居住区景观作为现代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物质功能, 又肩负着培养居民对生存空间共同情感的精神功能。因此, 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1. 原创生态原则

首先, 在设计要素横向上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 对原有地形、植被、建筑等要素进行充分保护和利用。另外, 在设计要素纵向上要充分考虑保持生态景观的连续性, 尊重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对自然物种形态、结构的科学模拟, 开发出各种再生可持续资源, 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创造出一种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 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舒适的环境。由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 因此, 城市建设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融入更多大自然的原创生态要素, 从而形成和谐有序的城市生态体系。

2. 经济原则

城市居住区绿化应以满足居民生活为前提, 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绿化设计, 我们在追求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 应考虑适当的经济投入及最佳效益。在绿化设计方面, 可以考虑借以设计风格来映衬野草之美, 选择以地方树种为主, 增加水景点缀, 合理布置户外活动场地, 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在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时, 根据城市的气候特点、居住者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要求等情况, 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 让所有的住户都能充分享受到这些优美的环境, 形成一种饱含人文精神、具有当地文化背景和审美趋向的居住景区。

3. 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的主体是人, 其内部的景观建设要考虑居民各方面的感受需求。如家园性、休闲性以及实用性, 强调绿地设计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同时, 要从人机工程、行为学以及人的要求出发, 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 详细分析居住区居民的年龄结构框架, 合理设置健身场地及运动器材, 尤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和儿童的娱乐休闲需要, 在符合居民游憩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宜人的自然环境。

二、目前居住区景观建设的问题

1. 设计中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设计关键在于能否给居民提供一个方便、舒适的人性空间。如很多楼盘用绿地作隔离带, 在视觉上虽扩大了绿化率, 但在人性因素上却忽视了人们步行的可便捷性;有的居住小区没有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生活需要, 在细节上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还有的小区绿化甚至为防止人们进入绿地, 用围栏包围草坪、花坛、绿地景观, 导致绿地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休闲娱乐功能, 造成居民心理上的疏远感。在现代城市应该鼓励、吸引人们在户外活动, 更多的接触大自然, 增加邻里住户之间的交流机会, 增强住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2. 软、硬质量观比例失调

居住区绿化要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树种和花卉, 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 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由于居住区内住宅的数量、高低、方位、空间大小等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空间环境, 因此植物的种植和艺术配置要依据植物的固有属性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来进行。但在住宅区景观设计选用树种时, 如果缺乏必要的植物造景知识, 导致设计方案偏铺装和小品等人造硬质景观, 而忽视软质景观。这样会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社区氛围格格不入。

3. 缺乏环境的使用性

居住景区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相互制约的人工系统, 一些开发商为了使绿化率达标, 一味的扩充绿化面积、盲目挖掘绿地, 以此吸引购房者, 结果却忽略了居住景区的实用性, 导致住户的室外活动面积大大减少, 在飞速发展的快节奏生活中无法享受小区的舒适与便捷。总体来说,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促进和保持居民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创建适宜人类生存, 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为前提, 将自然美、文学美和建筑美恰当地融合为一体, 从而体现居住景区的艺术性和人文性。

三、思考和建议

1. 引入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提倡“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和要求, 它不仅让我们在审视自然美的同时也促进了居民精神品质的自然提升。

现在人们在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下, 想找到一种大自然的释放方式, 如周末开往郊区、假期涌向风景区等。这都反映了我们居住区中的自然风景要素的缺失, 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因此, 为了营造亲切宜人的居住环境, 要在设计中有意地引入自然要素, 结合自然条件的空间组织, 既包括场地已有自然条件的利用, 也包括运用自然设计要素创造富有自然感的城市空间。

2. 注重人文景观

注重地域人文特点, 防止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的缺失。一个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可以反映居民的文化追求, 是居住区文化的载体。在设计时应充分突出人文信息内涵, 如艺术景墙、科技走廊等。在具体方案中, 首先要求设计师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能够自觉关注以前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其次, 要求设计师熟练掌握人机工程学等理论知识, 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体现出设施功能的科学与合理性。再次, 要求设计师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 通过调动色彩、造型、材质、工艺、装饰等设计要素, 进行构思创意, 优化方案, 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

3. 崇尚现代简约

崇尚现代简约也就是注重环保、倡导俭约, 在设计中注重生态效果与景观效应, 注重景观的使用功能, 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 发展可持续的应用处理技术。

首先设计师要注重物质的再循环技术应用, 在一些情况下, 最后的成品以改变了的形式加以利用, 当我们认识到一些看起来是无止境的废物, 事实上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在价值的、未发掘的资源时, 那么大部分垃圾的处理问题将能得到解决。另外, 减少水资源消耗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 回收雨水不仅可以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 还可用作建筑内部清洁。从生态的角度看, 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 更富有生命力。

结语

人与自然达到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工作,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 创造优美、舒适、宜人的居住空间,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 从布局形式、空间尺度、人文环境、生态保护等各方面营造人性因素, 达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土地价值的最大化。综上所述, 城市居住景区未来的发展理念将是自然生态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历史人文意识的相互融合。在当今城市发展进程中, 如何创造宜人、生态、和谐的居住区环境, 是设计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要求日益提高, 本文就目前城市居住区景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设计思路和建议, 以期创造宜人、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城市居住区环境。

关键词: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张文君.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5]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问题探讨 篇9

一、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 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 随之居住区大量涌现, 居住区规模无节制扩大, 人们在经历了住宅“量”和“质”的苦恼后, 依然要面对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困扰, 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区外环境的质量。

开发商为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 建设的仅满足日照间距的千楼一面的住宅区, 单一的面孔、呆板的空间, 使得居住区空间形态走向一个极端。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 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小品, 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 接点空间过小;以草皮代替树木, 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 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

二、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两个方面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 由人、建筑、庭院等实体要素和环境的历史、文脉、特色等精神文化要素两方面构成。“人”的要素是至关重要的, 离开了“人”的要素, 其他要素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景观作为被观赏的对象, 它的价值体现在景观是否满足“人”的审美情趣, 景观作为“人”参与其中活动的对象, 它的价值体现在场所精神。

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发来分析, 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可以调节情绪, 缓解工作压力, 陶冶情操。在视觉效果上能满足审美需求, 体现文化内涵。住户不仅满足于视觉的享受, 还需要一个适宜的场所休憩、交流、活动。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 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 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 这样户外环境景观的价值才充分体现出来。

三、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探讨

居住区外部环境基本上是由住户小庭院、组团级公共用地和小区级公共活动场地构成, 这些空间往往相互融会贯通, 构成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物质基础。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形成这些外部环境的基础,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 创造合理的建筑群体组合不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空间尺度, 同时也是取得优质景观价值的前提。

户外环境景观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植物布局为主要内容, 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芦原义信认为 (外部空间) 首先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 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 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由于设计考虑的主体是环境的使用者, 而非设计者或决策者的喜好, 因此, 设计时要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 达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创造具有“积极的”意义的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 既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又要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

1) 在营造景观的物质功能方面时, 一定要尊重自然, 而不是征服自然。自然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荀子提出“取物有节”的思想, 张载认为, 宇宙间的一切实物均由气所构成, 气之本性即人之本性, 天地人物具有共同本性, 彼此应当是共同发展。首先, 自然生态与居住区户外环境都必须保持自身的整体性。通过道路、结点空间的合理布局, 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 多样统一, 考虑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创作要素, 创造出一个丰富、有机、完整的户外环境景观, 而不是设计住宅单体之外的剩余空间。其次, 居住区户外环境与生态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局部相加并不简单等于局部之和, 而是成为两个整体的融合和相互渗透。

2) 在强调景观物质功能的同时应注重户外环境景观的场所精神, 营造一个具有生活情趣的居住氛围, “以人为本”。空间需要人感知其的存在, 它和发生在其中的生活内容在空间的形式、尺度、比例、质感、等物理性要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一个空间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是有意义的, 它是这些人群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意味着某种归属。首先, “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户外环境景观中应体现:景观不是单纯的观赏和生态价值, 应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多样的交往空间, 人与自然的高接触性, 处处有“人”—住户的参与, 充满活力、生机。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分为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两类。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是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设计所期望达到的社区文明目标的重要内容。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才会发生, 而社会性活动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人群能够适宜地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 这样的适宜的空间环境, 即场所, 除了形式、比例、尺度等设计因素外, 首先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适宜的空间层次的构筑。如在半私密空间中幼儿和儿童游戏活动, 邻居间的交往活动;在半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 邻里交往、散步, 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交往、购物、散步、休闲活动等。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 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 不应成为停车场地或无人问津之地。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但也不能偏僻, 以至于只服务少数居民;老年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 远离车行道。其次, “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空气环境、湿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等五大环境健康性问题。应通过景观的高低、穿插、围合、引进、剔除, 以及生态技术等的运用, 尽量消除或减轻五大环境的污染。如对小区汽车噪声和尾气的隔绝, 以及汽车对小区住户日常出入的干扰的避免, 可以通过人车分行, 在车行道两旁种植绿化带;也可以将小区汽车直接停放在小区周边, 使其不进入小区内部, 实行小区内部步行化, 辅助以自行车交通等措施解决。

四、结语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持久发展的领域, 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三部分的融合是建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对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并使设计目标更加科学化。同时应积极倡导居民参与设计规划, 这将有助于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更合理, 从而促进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改善,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城市居住区儿童游戏环境的创造 篇10

一、研究背景

现今的研究情况表明中国城市儿童生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肥胖、视力下降、睡眠质量下降等。心理上主要缺乏交往障碍。另外, 网络时代的来临, 许多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 极度缺乏对自然的亲近, 无法建立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这也反应了适合儿童游戏的设施的缺失。当然, 很大程度上来说, 一些房产开发商对房产利益的过多追求, 造成了对儿童游戏环境创造的忽略, 许多新建住宅小区, 即使有儿童游戏设施存在, 也是一些成套的批量生产的小型游戏设备, 根本无法满足儿童的生理心理需要。这些问题的出现, 与居住区形态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 因此, 如何改变居住区中儿童游戏环境, 成了设计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对儿童游戏环境的设计及思考

我们要知道“儿童是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 他们是需要我们去指引、帮助、关爱的”。如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能锻炼身体, 提高技能, 培养兴趣和意志品质的场地空间, 使他们健康成长, 是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一个实际问题。如果强迫现在的儿童去接受千篇一律的游戏内容, 不要多久, 就会发现, 儿童慢慢抵触此类游戏设施, 没有新鲜感的游戏, 很容易使他们厌倦。在这钢筋水泥筑起的城市中, 儿童鲜有机会接触自然, 而且个体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独立性愈来愈强, 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滑梯加沙坑模式相信说它是每个人童年的回忆大家都不会陌生。不能说这两者有什么不好, 只是我们已经形成思维定势, 如果我们小时侯玩得不亦乐乎, 就认定现在的儿童也一定能顺理成章的接受吗?日本儿童游戏环境设计大师仙田满先生指出, 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待滑梯的方式是不同的, 最小的老老实实的滑, 大一点的就考虑以其他方式滑, 再大一点的就想要倒着爬上去了。

在我看来, 只要给儿童留点游戏场所的发挥空间, 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游戏形式。一些传统的游戏模式我们会加以学习, 充分的利用, 并考虑开发出新的游戏模式。

1、自然绿化环境的创造

通过对儿童儿童画的调查与分析。无论记忆画还是想象画, 绝大多数都是立足于室外描绘全景, 这说明童最感兴趣的、观察和注意最多的是户外环境和自然现象。大树、野花、草地不仅有利于改善小气候, 而且为鸟类、昆虫提供了栖息场所, 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小生态环境, 可供儿童在户外自由自在地观察、采集、捕捉昆虫、追逐嬉戏, 这类活动既锻炼体魄, 又刺激了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在居住区开辟一块用于学习种植的场地, 让儿童体验生命的成长, 提高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绿化要适合儿童特点, 给儿童提供适宜的活动场所。有些花坛、草坪, 准看不准动还不如普通的蒲公英、狗尾巴草之类的野生植物, 使儿童能自由自在的活动。

2、亲水, 亲沙以及儿童的可塑性

儿童的天性都爱玩, 而且, 儿童最喜欢的其实不是玩具, 更不是花草。无论是刚出生的小宝宝, 或者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 再者一个成年人, 他们都有亲水的共性。因此, 在有条件的环境下更多的考虑水环境的设计, 在解决安全问题的前提下, 一个自然的水环境会给儿童创造一个好的活动天地。

水与沙都是可塑性很强的物质, 我们也经常看现一群儿童在玩沙的情景, 而儿童同样具有可塑性。当然, 沙坑的设置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自然气候及条件考虑是否有其必要性, 例如, 北方的一些城市, 气候环境不允许, 就没有设置的必要。可以寻求另外的合理设计来完善儿童的天性。

三、结语

我们的设计要针对儿童心理、行为进行分析, 包括游戏的具体内容、路线和游具的款式颜色等对儿童意识的作用, 另外要把握尺度、高程变化、植物配植、标志标识等场地内容也应符合儿童行为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 如果很考虑到一些具有可参与性的活动的场地设置, 让儿童与大人一起参与其中, 增强彼此的互动性, 则更能体现出儿童游戏场地设计的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Clare Cooper Marcus;Carolyn Francis主编。

[2]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 仙田满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环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杨焰文、肖毅强主编:《儿童游戏场地规划探析》, 规划师, 2001年。

[4]罗靖宇主编:《小区儿童游戏空间的设计》, 广东建材, 2007年。

浅析人类居住环境现状 篇1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与通风性能的好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筑的通风性,建筑的周围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重视起人机环境与通风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必要的。

一、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建筑必须有安全性、功能性,美观性。在安全性方面,要满足地震台风自然灾害的侵袭以及人为的一些灾害,功能性则是在办公,住房,营业,生产等功能。美观性则是在外观上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对土地、自然的依附眷恋以及逃避是一对在人居环境史中反复出演的矛盾戏剧。而这样的矛盾,在二十世纪尤为突出:二十世纪在见证了人类与土地和自然之间的前所未有的融合的同时,也呈现出人类彻底逃避于人造环境之居住状态。在我国,目前有一些新型建筑内部的环境与设备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许多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如某些高层写字楼和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明显的存在通风不好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或者夏季制冷、冬天供暖不到位等问题。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需具备五大条件。它们是: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还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因此,中国人居环境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不仅仅由于自己的身份,而更深切的是居和住本是人的重要的部分。

二、建筑设计与自然通风

长久以来,自然通风作为一项传统的建筑防热技术,具有节能、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优点,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赖以改善室内环境的原始手段。过去,在湿热地带,人们就开始懂得利用了自然通风,如其建筑都有开阔的窗户、轻便的墙体、深远的挑檐、高高在上的顶棚并设置有通风口、架空的建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类早就开始利用自然通风来调节室内环境。

如今,虽说空调已经广泛使用,但在学校建筑大量引入空调装置并不是好事;且由于当今社会高度提倡节约能源,为了保持空气良好品质,有效控制病毒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自然通风这种传统建筑生态技术应用在学校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光、声音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光与声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对于声音与光如果有良好的控制,则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良好的改善。

光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光环境的控制可以减少视觉疲劳保证视觉健康和身心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耗。当太阳光强烈照射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以及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炫眼夺目。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的白光污染会使人的视力下降,还会使人心烦意乱、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神经衰弱的症状。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出其不意地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诱发车祸。因此,人们的居住环境必须减少光污染带来的危害。光对环境的污染是实际存在的,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污染标准与立法,因而不能形成较完整的环境质量要求与防范措施。防治光污染,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耍有关部门制订必要的法律和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声音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建筑声环境,或称建筑声学,是建筑空间环境控制学的一门分支。它主要研究的内容:室内厅堂音质和噪声控制。对于新建的建筑,我们面临很多新问题。由于声音对人们的影响,对装修材料的要求就更高了一层。目前生产和使用的吸声材料很多,它们的吸声原理——由声能转变为热能及其它能——虽然相同,但转化的具体物理过程却因不同类型的材料而有所区别,它反映了不同类型材料具有不同的吸声频率特性。在室内设计中,正确合理的选择吸声材料对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声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1]李华东,鲁英男.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2]薛志峰.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宋德萱.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城市生态型居住区环境规划探析 篇12

城市生态型居住区的建设对一个城市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着重大的意义。居住区环境规划是城市生态型居住区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对居住区生态系统有机整合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居住区生态效益的发挥,并决定其环境功能与景观质量的优劣。因此,研究、完善城市生态型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城市生态型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方法

2.1 城市生态型居住区区位的优化选择

居住区建设选址的原则应尽量选择在生态不敏感区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地方。鼓励使用废弃土地作为住宅用地,选择具有开发潜力的再开发用地。基地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情况。

附近电磁场的影响,电力线、变电站、电视无线电中转站等的距离,相邻土地的发展使用情况,这些都是基地选择时需考虑的问题。基地的环境因素应从区位分析开始,用区位理论寻求人类居住区环境的最佳区位,当城市土地性质确定后,与周围场地的生态相互作用应即具备整体性,又具备局部性,改变或强调局部生态特征。

在城市范围内进行基地选择时,交通的可达性决定着土地利用的程度,最好做到既通达便捷,又控制交通容量。基地的局部气候环境也是影响选择居住区的因素之一,营造合适的室外微气候会使夏季产生凉爽的清风、冬季具有充足的阳光,为人的生活带来了舒适性,同时也节省了许多能源。

2.2 基地的优化处理

对于已确定的基地,应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尊重和保留原来有价值的生态要素,维持其完整性,减少对基地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过渡和融合。在对基地进行规划时要先进行基地、区域的分析,坡度、坡向及朝向的分析,地表水文的分析,现状测绘分析等,然后对土地做整体功能的分析,并以此决定道路系统、建筑布局、绿化系统等。于此同时还要考虑保护场地及周围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对基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结合地形,充分体现地形的特征,将城市居住区组群环境真正融入场地,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原有地形、地貌、保留现状植被、结合水文特征、和保护土壤资源等。

3 城市生态型居住区规划设计

3.1 居住区绿化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模式

居住区的绿化系统有不同的组织方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一些不同的模式,如匀布式、分级式、自由散点式、带状式、树状式、连续式等。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居住区中采用带状式、树状式、连续式的绿化模式时,绿化系统完整、相对集中、连续性较好,故而利于自然系统自身的发展而分级式、散点式的布局较自由灵活,利于与居住功能相结合,形成住户的景观均好性,利于生态效益的发挥。

因此在设计中,应该结合居住区的规模、场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建筑布局等综合考虑,可以通过不同模式的有机组合配置以发挥整体的优势。而且在做居住区绿化系统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具体参考绿化定额指标体系等来进行规划设计,同时也要对居住区的植物系统和水环境系统进行生态优化,遵循资源的整体性及可持续性,利用水资源的再生及循环性,以防止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目标,充分发挥植物绿化生态特性,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3.2 住宅布局因素的生态优化

影响居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住宅间距,即住宅间的距离和住宅高度的比例。决定住宅建筑的因素很多,以满足日照、采光、通风、消防、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与空间环境等要求为原则。

此外,住宅要有适宜的间距,住宅间要有适当绿地,小区与组团更需要庭院绿地,在住宅庭院空间里进行精心设计还能够强化住宅区的居住气氛。良好的住宅通风是生态型居住区的重要因素。应该尽量使建筑物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但如果风向垂直于前幢建筑物的纵向轴线,那么建筑物的后部会形成很长的旋涡区。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通风效果,可使建筑物迎向夏季主导风向,保持有利的风向入射角30°~40°为较佳。

3.3 住宅朝向的选择

居住区在选择住宅朝向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点:①冬季能有适量并具有一定质量的阳光射入室内;②炎热季节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和居室外墙面;③夏季有良好的通风,冬季避免冷风吹袭;④充分利用地形和节约用地;⑤照顾居住建筑组合的需要。

3.4 城市生态型居住区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居住区交通系统组织方式:居住区的动态交通组织联系着城市外部交通,是城市的延续与终端,它还与居民出行规律及对居住空间与环境的生活、心理需求相关,动态交通组织规划有以下几种方式:人车分流、人车共存、部分人车分流。

当然也有静态交通体系的设计,比如将车载小区外围周边存放,能解决人车分流的问题;组团入口附近一侧或组团与组团之间场地存放。其优点是不让车辆进入组团,存放方便,又保证组团内的安全、安静;还有室内、地下、半地下停车,这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停车及人车混杂的问题。

3.5 居住区交通系统优化选择

在城市生态型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建设上要综合城市道路交通、地形、住宅特征和功能布局等因素,充分考虑居民出行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建立以步行交通为主的邻里交通环境。

第一,重视人车分流,限制小区内部的车行交通。比如车行交通与人行交通分层设置,优先确保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建设地下停车场,从小区入口处或小区的主路口就把小汽车引入地下停车场,并且地下停车场设置电梯直达自家住宅。

第二,控制机动车地面停车率。出于对地面环境的考虑,一般控制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其余部分最好采用地下、半地下停车等方式,通勤车、出租车及个体运输机动车的停放一般安排在居住区或组团的出入口附近,以维持小区或组团的安全及安宁。

第三,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重视居住区环境的无障碍设计,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交通需求。

3.6 相关生态优化措施

通过室外绿化建设来对改善不良生态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其主要措施有:

①车行道两旁设绿篱,空间开敞路段种植树冠较大的乔木、形成林阴道;②车行道与住宅之间设绿化隔离带,从而降低汽车所带来的噪声污染;③露天停车场、开敞式停车棚周围种植乔、灌木或设绿篱,停车场上空搭设棚架,种植攀缘类植物进行棚架绿化,增加绿化覆盖率,停车场地面采用植草砖;④地下或半地下车库顶面覆土绿化,种植草木或花卉,单建式地下车库可开发利用小区组团绿地地下空间,高效利用土地,其上部绿化可与小区或组团绿地的园林绿化环境融为一体等。

4 结语

根据居住区生态网络理论对生态型居住区建设进行研究,从居住区环境规划各组成要素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与优化建议。论文认为,一方面保证居住区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利用达到最大化,以及产生废弃物的最小化另一方面让人与自然的接触面达到最大,保证居住区的最大自然亲和性,从而实现人、自然、建筑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黄晓莺.居住区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上一篇:教师压力下一篇:网架饲养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