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艺术

2024-06-21

城市·环境·艺术(共12篇)

城市·环境·艺术 篇1

第一次在被喻为厦门城市客厅的白鹭洲公园找到筼筜书院, 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紧接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广为传唱的这首歌“飘”进耳根。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但也许你也跟笔者一样, 并不认为文化完全可以全球化的, 文化必须有特色。回头一细想, 却又觉得想法站不住脚, 因为强势文化总是影响弱势文化, 从近几年开办几大国际盛事期间, 国内出现的一些大的建筑 (群) 可见一斑。

仅从厦门四大特色建筑群落景观的曝光率也能体会到地域文化的逐渐弱化。鼓浪屿经典洋楼别墅群、中山路老街区近代商业骑楼群、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嘉庚风格建筑群和闽南老民居村落群作为厦门四大特色建筑群, 前三种具有浓郁的“外来风”, 媒体曝光率居高不下, 在媒体的持续关注下, 前三种建筑群落景观得以保留和恢复。相比之下, 闽南老民居村落群建筑显得风雨飘摇。

城市·环境·艺术 篇2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环境雕塑,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体现了城市文化,彰显了时代精神。

关键词:城市环境 雕塑艺术 审美特征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等国家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了“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的问题。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间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间的长、宽、大、小、方、圆、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布局组合有关,形成规则的几何形地面空间和不规则的自由地面空间两个概念。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视距的关系。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符合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视距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观赏者的脚步可以前后位移,产生和雕塑远、中、近不同的视觉距离;二是观赏者的位置不变,雕塑的尺度在设计时可考虑其合适的大小变化,最终和固定的观赏点达成协调的最佳的视觉效果。前者是灵活的,适合较开阔的空间环境,而后者是被动的,适合较窄小的空间环境。城市建筑结构不同,地面空间预留也就不同,提供给雕塑家设计的地面空间也就千差万别。面对这些理想或不理想的建筑与地面空间,就要求设计者在追求美也就是和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尺度大小确定方面既要考虑城市雕塑与地面空间的关系,又要考虑观者视距的需要,对城市雕塑进行整体而巧妙的设计,使作品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因此,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对尺度大小的把握上,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绝对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与周围的建筑、地面空间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尺寸的效果,遵循“尺度产生美感”这一美学原则。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城市雕塑具有实体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城市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对城市雕塑来说,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传达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雕塑,其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往往通过它的肌理、质感、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审美感受。在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中,无论是金属、石材、木材、陶瓷、水泥还是树脂等,这些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显现出各自特有的材质美。材料的丰富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传递思想内涵的可能性,雕塑家通过合理的选材,把触觉、视觉的感知与内容形式进行巧妙结合,来提升作品的审美品质。然而,在关注材质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城市雕塑是工艺与材料相结合的艺术。尽管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每一种材料都会显露出自身所具有的美感,但还是首先要了解材质美在人们视觉心理中的审美作用,以及应用材料的工艺水平,也应注意审美价值与材料价值绝不可等同这一事实。物质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并非单纯是由材质纯自然的实际存在引起的,应该认识到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是设计者在充分显现材质本来属性的同时,经过艺术的创造过程产生出来的,是艺术地选择、利用和创造的结果。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城市雕塑视觉形式的产生,来源于雕塑家对某种特定空间环境的把握和对形式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同于架上雕塑,架上雕塑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由表述;而城市雕塑是在限定中寻求形式的创造,是与特定空间环境的统一协调来整体思考的。限定与创造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城市雕塑设计恰恰是在这一矛盾中通过雕塑家自觉地运用一定的形式规律与法则,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所产生的视觉样式。袁运甫先生认为:“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创作,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既要协调特定空间环境与雕塑表现形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形式的适应问题。

现代建筑在功能及风格样式上与传统建筑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形式应与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从建筑的功能属性、空间环境的特性、工艺与材料的运用三个方面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形式的创建问题。“形式”一词拆开来用,“形”可理解为象,“式”可理解为韵,在整个形式范畴中是韵统象,而不是象统韵。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形式的创造过程中,对“式”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式”,从整个作品来认识,指的是支撑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是形成“韵”的主要方面,也是产生形式美感的重要视觉因素。

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建构,还需要注意对作品“正视面”的把握。正视面也称“主体面”或“主视面”,是指作品整体结构的主体朝向,诉诸视觉。它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极为明晰的视觉状态,往往是依赖于雕塑主体的朝向、动势的伸展、形象的直观、内容的明确,完成作品整体形式的创建。正视面是建立在对环境空间和城市雕塑整体结构关系把握的基础上而完成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在具体形态展开之时所凸显出来的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成功的正视面的获得,是建构城市雕塑形式美感的关键因素。另外,材料工艺以及色彩的独特运用也是构成城市雕塑形式美不可忽略的方面。

总之,作为公共艺术的现代城市环境雕塑,其审美特征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仅从尺度、材料、形式方面对城市雕塑的审美特征作了一些探讨性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相信,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将会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作用。

注释:

①袁运甫.有容乃大[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参考文献:

城市·环境·艺术 篇3

关键词: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创作;设计元素

一、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现状

(一)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不能满足观众的艺术需求

艺术创作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然而的场景设计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审美的追求是具有一致性的,因此,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创作的场景设计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空间。但是,在运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的场景设计时,从现在一些影片的场景设计效果来看,过度的追求单个场景片段的画面感和新颖性,过分的强调场景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和带给观众的审美感受,成功虚构了一个个近乎完美的场景画面,而忽视了一些影片场景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作品主题的表现和现实意义,从而导致这些影片在看似完美的场景设计却无法满足观众对于艺术的审查要求,最终也造成了这些影片与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作品的差距。

(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的场景设计中应用过度

尽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艺术创作从空间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于场景的审美追求方面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包括城市环境元素的设计应用、空间艺术的表现手法等。但是,由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不同,导致两者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一些区别,在使用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然而,有些人认识不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场景设计的区别,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在艺术创作的场景设计时,完全使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空间造型、颜色与光线的使用方法,导致场景的设计过度呆板,不够灵活,城市环境元素的应用在场景设计中的应用也缺乏变化与灵性,丧失了场景对主观思想的表现和对于故事情节发展的烘托作用,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影片主题的展现,极大的减弱了艺术创作的魅力。

(三)城市环境元素应用没有从艺术主题需要出发

艺术创作中各种元素符号和艺术创作手法的应用不仅仅是要构造一种能够对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的画面,不是只满足观众对于作品的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配合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满足艺术创作表现作品的思想主题的需要。但是,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元素和方法时,一些影片没有从作品所要展开的主题出发,缺乏对于空间设计概念的充分理解和正确认知,没有区别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场景布局设计的不同,导致城市环境设计元素和方法的应用只是注重作品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没有体现场景中元素符号在渲染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氛围的应用价值,不能满足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从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挥。

(四)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造型布景中应用不合理

艺术的创作则是通过各种视觉元素的组织应用虚构一种场景,现实中并不真实存在,目的在于烘托影片故事发生的氛围,为作品表现主题思想服务,带给观众审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应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时,需要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让观众产生美好愉悦的精神感受。浓厚的故事氛围和完美的细节展现始终是艺术创作的追求目标之一。

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场景设计的不同点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虽然也属于空间艺术的一种形式,与场景设计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似性,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不能混淆使用,更不能在的场景设计是完全使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元素和方法。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于现实生活城市环境的设计,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们的居住生活服务,以设计一种和谐有序的生活城市环境为最终目标,旨在设计构建一种人性化的居住城市环境,营造一种美好的意境空间。而场景的设计是一种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所虚构的画面,是一种虚拟的意境,需要遵行视觉审美的艺术规律。场景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更多的还是为了渲染氛围、推动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运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艺术创作、设计场景时,要充分了解两者的不同之处,注意有区别的应用。

(二)创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创作中的应用形式

艺术是空间艺术的一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包容性,借助立体的空间城市环境的设计,不但可以烘托气氛,创设故事发生的情景,呈现故事情节,而且可以用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情感观念,还可以增强影片的文化内涵和感染力,突显影片的艺术价值。在艺术创作中,通过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元素和手法的灵活应用进行场景设计,创新空间城市环境的形式,运用色彩、光线、道具等设计要素,丰富场景的内容,增强场景的烘托氛围功能,也可以影响主题的完美表达。

(三)挖掘城市环境设计元素在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城市环境设计元素是场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符号。由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是针对建筑空间和城市环境景观的艺术设计,而艺术是多种艺术形式混合的现代艺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建筑空间元素与艺术创作中的多维空间元素是统一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建筑空间元素符号,比如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厅堂、柱子、走廊、楼梯、门窗、阁楼等,都可以作为艺术创作中的空间元素符号,在充分理解这些建筑空间元素符号空间造型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深刻领悟场景设计的重要意义,进行灵活的应用。在艺术创作中创造性的利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造型手法,体现艺术对于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特征,形成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从而体现各种视觉艺术的价值和艺术创作的魅力,在推动空间造型艺术手法创新的同时,丰富现代艺术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卉. 城市环境艺术在影视场景中的作用[J].美术大观,2011

[2]于哲. 空间设计对场景效果的影响分析[J].文学,2013

城市·环境·艺术 篇4

1 城市环境设计应以城市环境为依托

城市环境从广义角度分析, 城市环境包含以下内容:城市所在地的地域空间、物质要素以及城市发展变迁过程中所承载的一切同城市发展相关的要素。城市环境不单单指的是物质层面的环境, 还包括同城市文明相关的人文环境及文化环境等。总而言之城市环境包含的内容丰富, 概念比较宽泛。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前有关的设计人员应认清城市环境的概念, 明确设计的目标。进而以城市现有环境条件为依托和载体对城市环境进行艺术设计, 使城市环境具有艺术风格和魅力, 进而提升城市的艺术价值和品位。只有将城市环境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载体和依托, 以城市环境为设计的基础, 才能设计出符合城市居民审美观及满足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要求的城市环境艺术工程作品。如果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脱离城市环境为依托, 完全采用脱离城市环境为依托和载体的设计理念, 那么即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完成, 投入到城市环境规划及改造工程中也很难体现出其艺术价值。

因此, 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 应深刻滴认识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即城市环境决定和主导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以城市环境为依托, 在具体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 应根据不同城市所在地的不同环境特征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 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同城市环境艺术要求相统一、相协调。只有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者透彻地分析城市环境, 才能通过艺术手段创作出高品质、高品位的城市环境艺术作品, 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2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水平及艺术气质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开展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城市环境物质条件、人文风貌及其他相关的条件为基础。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者通过采用艺术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的同时, 还需保证城市环境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生产高质量环境的需求。换句话讲,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现有城市环境条件的基础下, 对城市环境进行改进和美化, 赋予城市环境艺术气质, 改变城市环境固有的面貌, 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的视野中, 通过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可有效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给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高低标志着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此外, 以城市环境为载体和平台进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还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气质及艺术魅力。比如我国的一些比较闻名的旅游城市就是通过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手段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环境气质, 使城市具有鲜活的生命感和活力。诚然, 一旦旅游城市的环境质量水平及艺术气质提升了, 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对促进城市商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影响力都有着积极作用。基于上述原因, 我国目前的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化过程中逐渐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内容, 以通过在改变城市环境质量及赋予城市环境艺术气质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加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将艺术的元素融入到城市环境中进而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是实现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3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存在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关系

对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者而言, 必须要遵循以城市环境为依托的原则, 透彻了解城市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条件下进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如果没有透彻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甚至是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完全脱离城市环境本体, 闭门造车, 那么设计出来的作品将毫无意义。因此,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必须要在设计前认真地了解及掌握城市环境的内涵, 透彻地分析城市所在地的环境情况, 如城市的人文风貌、风俗习惯、地质条件、地理位置等, 在综合考虑城市环境的基础上运用有关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及手段赋予城市环境艺术气质及内涵, 进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相应地城市环境质量一旦提升将会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使城市在一个良性循环轨道上健康发展。所以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城市环境及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其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准确定位二者之间关系,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才能为城市环境建设增光添彩。

4 结语

综上所述, 城市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脱离城市环境本体进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透彻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葛真.对当代设计现状的思考——城市环境的发展与趋势[J].大众文艺, 2011 (05) .

[2]焦煜博.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J].消费导刊, 2013 (04) .

[3]丁砚强, 蒲洪.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陕西林业科技, 2012 (01) .

城市公共艺术教案 篇5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方法与程序

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之中,公共空间秩序是由政府实施管理的,因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公共艺术,或政府认可,或政府组织开展,无不在政府作用范围之内。积极的政府责任的履行,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城市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政府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政府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方面,承担着前瞻统筹、资源调动、主导协调和制度创新四个主要的责任。并认为政府决策者的文化素养极为重要。

1、前瞻性统筹

公共艺术存在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政府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强调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用“艺术环境”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把城市规划、景观工程、建筑、雕塑、广告等都看做是公共艺术,重视用艺术的标准来要求其品质。因此,要为市民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尽量减少视觉污染,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从培育城市文化的长远目标出发,统筹作为城市公共艺术部分的物质性要素建设。物质性要素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它作为公共艺术时,就产生了人与艺术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得到美的享受,可以使市民愉悦心情,增强安全感。同时,优秀的公共艺术,都有合理的尺度,空间、体量、色彩等,这种有很好尺度感的环境,对陶冶人的情操,培育公共秩序,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塑造城市形象的视角出发,审视公共艺术对城市影响力、竞争力的作用。成功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可以创造出一个城市强烈的地域感和可认知感,培育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甚至可以培育新兴产业。

2、积极性调动

营造宽松开放的公共艺术创作环境和创新氛围,激励各方各类人才的创作热情。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政府应倡导一种开放的社会氛围,鼓励艺术家、设计师大胆创新,允许不同风格的公共艺术作品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之中,以满足公共审美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政府又往往是公共艺术品的最大“买主”,要当开明人,起导向作用,从而为设计师、艺术家提供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

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专家论证与政府决策有机结合。要注意防止三种倾向:一是政府武断决定,特别是决策者不尊重艺术,凭个人审美意愿来决定方案,或在实施过程中擅自指点修改。二是不正确运用公共意见。艺术如果仅仅依据简单多数来判断,那恐怕不叫艺术。三是专家的社会责任落不到实处。专家的任何意见,都不需要追究责任,最多只是舆论批评而已。政府、专家、公众三方的作用机制如何建立,三方积极性如何调动,确实是个现实的课题。

3、主导性协调

公共艺术与商业利益的矛盾协调。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商业与艺术的矛盾是经常发生的,有的拆除具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进行城市开发;有的因政府部门妥协,开发商擅自改变规划,将原来艺术的、人性的空间改得面目全非。不能因为商业利益而放弃对公共艺术的追求,政府的这种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新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设计规范的矛盾协调。现在的城市千城一面,新建的建筑似曾相识,这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引入新的设计理念。但这时往往容易与国家法定规范相矛盾。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制定国家设计规范时无法解决的很多技术问题现在都已迎刃而解,新的设计理念变成现实已成为可能。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着手研究规范的修编问题,另一方面,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政府应进行有效协调。

4、制度性创新

改革设计业务取费制度,一方面作为政府制定的导向性取费标准,应增加方案创意阶段的取费比例,以鼓励公共艺术性创造。另一方面可以放开,由市场来决定取费。建立对公共艺术创新的奖励制度。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项目的等级奖励评定,应增加艺术成分。

建立反馈式对话机制。政府和建筑师、艺术家之间要加强联系沟通。政府部门作为管理者和实施者,对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公众的意见要及时反馈给公共艺术的原创者(如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等)。要建立策划人制度,在对话机制中发挥作用。

经常组织艺术家、批评家及广大民众对城市公共艺术开展一些批评活动,可以政府组织,也可以由专业性行业组织开展,以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材料要素

材料是公共艺术的基础,离开材料公共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实现。在公共表达中材料的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材料的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在公共艺术表达中非常重要,物质材料不仅决定公共艺术的形态,色彩机理 心理效应,还直接影响造型的强度,加工工艺和方法。间接限制了公共艺术设计构思。所以了解材料是公共艺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材料可分为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两大类。

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材料称自然材料,自然材料具有原始的质朴感,给人以亲切、舒适、自然的心理感受。如:土、木、石等等。

木材是比较容易加工的材料,在室内公共艺术中使用比较广泛。它具有温和、松软、轻快的心理属性,但易出现变形、干裂、燃烧、蛀虫等现象。在室外公共艺术中使用年限比较短。

石料总体上给人沉重冰冷剑英感。如果石材的加工手段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效果。在公共艺术中使用的比较广泛。

土料具有可塑造型好,干燥后有一定比较强度。但容易碎,怕水、难保存。所以在公共艺术中使用通常要烧成陶瓷。通过人为的因素合成制造的材料称人工材料

人工材料得出现体现了人类发展历史的科技技术。在公共艺术中常用的人工材料由金属、玻璃、塑料等

塑料材料熟料是典型的现代工业材料,它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塑料具有造型丰富成型快,造价底、户外时间短、在公共艺术中、使用也比较广泛。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是人类从矿物中冶炼出的物质,具有很强延展性。金属材料在高度发达的今天成为公共艺术的新宠。C、玻璃材料

玻璃的发现与加工是很大。现在玻璃材料的应用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它透光性能好具有隔音防火防盗功能,是现代建筑中不可缺的材料。D、综合材料

公共艺术的材料在设计应用中是多元文化的总和,了解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好的体现公共艺术中不同材料的肌理和质感丰富设计语言。

三、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

3.1城市公共艺术的地域文脉特性

1)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脉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我们知道每个人对世界独特的看法,都是以个人的文化架构为基础的。不同的社会、国家和文化通过不同的观察方式、审美情趣,架构了不同的文化特性的公共艺术。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可以产生大规模的城市公共艺术。欧洲基督教文化下的公共艺术、穆斯林、佛教、以及我国儒、道文化下产生的公共艺术,由于其不同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所反映出的具体形态也各有不同。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具有积淀和体现历史文化的特征。城市的空间发展与历史的文化变迁密切相关,并产生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作为艺术创作的大文化背景,放弃了其地域的文脉特性,就放弃了城市公共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城市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符号、肌理。

2)城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色彩也有相当的关系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由于宗教、文化、政治、风俗等的不同,对色彩的喜好有很大的差别,从色彩上除了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外,还能感受到地区的不同。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做为其艺术性的一面,必须要考量色彩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就中国而言,汉族一般喜欢红、黄、绿色。红色表示幸福和喜庆,多用于喜事;黄色具有神圣、权势、光明、伟大的含义,多为帝王所 用;绿色象征繁荣和青春;黑白色多用于丧事。其它民族喜用的颜色 是:蒙古族一般喜爱桔黄色、蓝色、绿色、紫红色;回族喜欢黑、白、蓝、红、绿等色,白用于丧事;藏族喜爱黑、红、桔黄、紫、深褐等

色,忌讳淡黄、绿色,以白色为贵;维吾尔族喜爱红、绿、粉红、玫瑰红、紫红、青、白色,忌讳黄色:苗族喜爱青、深蓝、墨绿、黑、褐等色,忌讳黄、白、朱红色;朝鲜族喜欢白、粉红、粉绿、淡黄等色;壮族喜爱天蓝色:彝族喜欢红、黄、蓝、黑色:满族喜爱黄、紫、红、蓝色,忌讳白色;傣族喜爱白、棕色;黎族喜爱红、褐、深蓝、黑色等。

世界上几个主要民族传统喜爱的色彩是: 中华民族——红、黄、青、白; 印度民族——红、黑、黄、金; 斯拉夫民族——红、褐:

拉丁民族——澄、黄、红、黑、灰; 日耳曼民族——青绿、青、红、白; 非洲民族——红、黄、青。

3.2公共艺术与城市背景

1)传统性——对传统风貌的传承

我们将城市看作是时刻进行新陈代谢的、有生命的机体,将空间的发展看作是一种内生的、在原机体上的生长。

大多数城市都是在传统城镇基础上发展而来,从城市的空间结构(spat讨structure)和城市肌理(texture)中可以寻找到城市空间发展的文脉(context)和历史发展的轨迹。对一些古城的历史文化地段,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空间要素,如广场、街道和历史性建筑等应采取整体特征与风貌保护,使城市公共艺术与原有空间在同一地区共生为一体,不破坏原有的整体结构,这是对显形历史遗产的直接发扬与延续

2)地域性——对地域文化的保护

地域文化的沉淀是用岁月写成的,在它沧桑的印迹里饱含着信息,它们对今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城市公共艺术要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市民情感的寄托、城市色彩丰富的符号、人们智慧启迪的的窗口。

对于很多凝结在城市空间中的历史与环境——地域文化的载体而言,需要我们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时,对它们以尊重、保护,即注意文化环境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协调。

首先,城市公共艺术要能丰富环境,符合区域内的环境风格;

其次, 城市公共艺术要反映一些重大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

第三, 城市公共艺术要与周边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感。3)现代性——文化发展的观念

城市的文化特色除形成于历史发展的积累和积淀外,还有其更主动的一面,这就是城市文化特色的更新。

齐康教授曾指出:“城市文化的特点,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管理者、规划者和设计者素质的综合反映。”则这其中也包括使用者的参与与设计。这些素质的综合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它不但受传统的文化、各地的乡土风俗和传统习惯的影响,而且应承受当代新的科技、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

我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城市文化特色的更新与创新也是城市空间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文化更应是以多元化为特征。文化的特色不是可以通过复制、变形、组合等方式来套用一些漂亮的形式产生的,也不是可以通过简单的传统符号延续或环境的协调而解决的,城市(或地段)的文化特色应是在当时、当地环境中生长延伸的结果。”

3.3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区域的关系

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区域无论从功能上、文化背景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区域的功能比起建筑来说要复杂一些,涉及的面更为广,更为多样和微妙。尽管如此,人们总还是赋予它一种或几种主要的用途,即大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主题性。城市区域的不同从而带来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区域性差异。·纪念性空间

稍有一些历史的城市,总有一些纪念性的城市空间,纪念发生在这个城市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或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些纪念性的城市空间要么位于事件发生的遗址,要么是人物的故居,要么是经过选择的城市的某一地段。在这些地方,一般要修建一些纪念性的建筑。

这些区域的城市公共艺术也必然带有一定的纪念性,比如南昌八一广场的八一建军纪念碑,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设计,缓慢的斜坡,忧郁的花岗岩,与远方华盛顿政府建筑组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言尤未尽的纪念性意境。这些都是纪念性的公共艺术与纪念性城市区域的完美组合。有时原址的建筑历史环境已遭破坏,甚至荡然无存,那么可以通过建筑手段或公共艺术的手段作一些画龙点睛式的提示,赋予城市空间历史的意蕴。从大多的实例看,往往是建筑、环境、公共艺术三者的共同表现。

·标志性空间

标志性城市空间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性质,是体现城市性质的建筑集中的地方。比如上海的外滩,银行、证券、保险、海关、公司、商场、饭店之类的建筑林立,体现着上海在中国的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地位。在这些标志性空间里有的是以某个建筑物或建筑群体为标志,有的是以城市公共艺术品为标志,天安门广场四周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以及即将建设的国家大歌剧院,体现了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性质。·传统空间

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但就像一个人不能没有记忆一样,城市不能没有历史的积淀。城市中传统街区的空间如同活的化石,告诉人们遥远的过去,绵延着割不断的怀旧情愫,缠绵着解不开的历史情结,给城市以深沉厚重之感,弥足珍贵。一些新生的城市往往缺乏这种传统的空间而显得苍白。传统空间中的民俗生活和气息是最吸引人的,远来的客人尤其对此感兴趣,是可资开发的旅游资源。

在这些地方的建筑,以地方小吃和手工艺品制作、门面店铺、居住等性质为宜,避免现代化的生产性建筑。南京夫子庙与上海老城隍庙给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带来了丰富和多样的空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的游人,如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就是依唐朝时修建的大雁塔以及慈恩寺为背景修建的,具有明显的历史传统性,属于典型的传统性空间。而在这些空间诞生了许多带有传统性的城市公共艺术,它与传统建筑、历史遗迹,景观环境共同再现了当时繁荣大唐文化。

·商业空间

商业空间里的建筑功能当然以商业为主,但有两种情况可供选择。一种是专业性,即同一性质的商业建筑集中在一起,形成专业市场,如服装市场、电子市场、文化用品市场等,这类市场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增强辐射力。一些颇具特色的地方专业市场,如义乌的钮扣市场影响遍及全国。再一种是功能的相互配套,即综合性,使人能在一个地方一次性享受多种服务。在这些商业空间中也需要一些标志性、商业性、现代化的城市公共艺术,更好的营造商业区域的商业气氛,这一区域的城市公共艺术要以现代化为主,同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可以以不同的商业性质而有所不同。

·市民空间

市民空间的类型丰富,层次多,对应着人们的各种活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市民空间对应的侧重点有——定的区别,这里公共艺术的设置也应有一定的区别。

市民空间要突出体现休闲性,可以安排具有文化性、娱乐性的公共艺术。在大型的市民空间里,如休闲广场,就需要设计有参与性、体验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增加广场的可读性。

·

风景空间

风景空间多是以自然因素为主的旅游、休闲地带,在考量艺术品与附属建筑——旅馆、饭店、商店等的关系时,更要注意和自然风景相协调。与河流、湖泊、海岸、港湾、山脉、高地、森林、植被等特殊地形、地貌结合,形成独特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

公共艺术的新发展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片区、街区应朝混合型用地的方向发展。一些小型的商业设施,如酒吧、超市等与居住区的结合,通过这些设施即满足了功能上的需求,又可以增加城市的生命力和活力。未来的城市中存在单一性质用地的街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充分考量所在区域及周边环境的关系。

四、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一)城市公共艺术概况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进程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更为科学化的深入分析为基础平台的。

首先,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具有了内在精神与视觉的性格指向,最终要由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形成能体现这种公共区域性格指向的视觉焦点,或是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约定因素的精神产品而逐渐形成、完善、发展起来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共场合中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介,体现着公共领域的精神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公共艺术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区域的市政性质,环境的视觉结构都有着根本的联系,它实质上都是精神生活的焦点,是市民性格的视觉显现,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时代精神的活化石,是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其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学科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中许多相互共融的边缘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环境艺术、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能使环境和人产生一定的人文内涵,使两者的性质均得到升华。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强调环境空间与公共艺术的互补互动关系,重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可以使环艺设计人才认识到公共艺术品较强的艺术形式与建筑空间相配合,能在不破坏建筑空间构成的体积感和建筑造型本身的立体构成秩序感时,保持建筑形象的完整性。实现空间不压抑,大空间不空荡、平淡,更能使人的视野在空间中具有连续性、观赏有时间性,通过人的视感和行动,在人的心理上,感官上对环境空间及功能起到心理上的调节和更深层地认识,改变人对实体空间的认识和增进实体环境空间的艺术性、人文性。

总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有机结合的,两者的有机结合给环境艺术设计这大的平台,增添了非常丰富的色彩和语言,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成员。在未来的发展中,完善和发展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就要加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建设,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材的建设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完整、先进的现代化教材,才能培养在意识,技术均全面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使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以崭新的面貌为环境与建筑内外空间的布局处理创构一种有生命力的,有主体的积极参与的内外空间,使其围绕在人们的生活周围,帮助社会公众对环境进行文化性的再认识。

该教材是以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强调环境空间与公共艺术的互动、互补关系、重视公共艺术设计的地位和作用为宗旨。在编写的过程中将以研究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作用,特别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为主要内容,辅以多媒体的现代化教材课件,最终让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共艺术及其特点、规律和风格,并能将公共艺术合理有效的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使其得以升华为目的。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历史进程及基本概念

“公共”这个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和公共性的问题做过专门的研究,根据哈贝马斯的研究,“公共”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在英国,从17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公共”这个词,17世纪末,法语中的“publicite”一词借用到英语里,又出现了“公共性”这个词;在德国,直到18世纪才有这个词。

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它讨论的是公共的事物,同时,它与权力机构也是相对的,“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领域”。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没有公共领域这一说的。

公共性是对公民参与公共事物权利的肯定。这是人的基本权力。这一点也是18世纪才出现的事。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指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种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写到: “思想和意见的自由交流是最可宝贵的人权之一。人人享有言论自由、写作自由和出版自由,但要对滥用法律所规定的这种自由承担责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伯克)对于人的基本权利的肯定,成为几乎是每一个现代国家制定宪法时候的基础,不管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怎样的,至少在口头上,都要表示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综合上述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西方社会学概念的公共性和公共领域,至少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它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的、专制的社会制度中,不存在公共性和公共领域;

2、它是民主的、开放的、进入了公共领域的;它与私密性、封闭性是相对立的;

3、它是舆论的、参与的;是可以自由交流和相互讨论的。

既然“公共”这个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那么“公共艺术”这个慨念同样也不是从来就有的。

近几年,“公共艺术”这个词在中国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人们往往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公共场所的艺术。例如,台湾目前比较流行的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就是如此,“公共艺术是指设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包括绘画、书法、摄影、雕塑、工艺等各种手段和技法。除此之外,人们甚至把只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能够和公众发生广泛关系的艺术样式,如表演、歌舞等都包括在公共艺术之内。

可见,目前在中国人们现在对公共艺术偏重于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一般是广义的使用公共艺术的概念,自然,凡是城市雕塑、环境艺术、景观艺术都无一例外被看作是公共艺术。尽管这种说法约定俗成,但是它带来的问题是,公共艺术这个概念所蕴含的特定的价值观被忽略了。事实上,有些城市雕塑、环境艺术、景观艺术之所以是公共艺术,因为它具备公共性,有些则不能看作是公共艺术,如果不加区别,笼统地冠以公共艺术的名称,作为一个概念,是不严格的。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的必要条件,同时,公共艺术还有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公共性,这一条恰好被广义的公共艺术忽略了。

本文使用狭义的公共艺术概念。在我们看来,用“公共艺术”这个词不是因为它说起来好听;或者是一个挺新鲜、别致的说法;也不是因为这个词可以与环境艺术、景观艺术和城市雕塑通用,是这些概念的另一种表述;我们认为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新的取向。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它不同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

对公共艺术广义的理解实际是将公共艺术看成了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实际上,公共艺术有自己质的规定,它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严恪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西方文化发展的背景,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内容里还要作专门的分析。当代艺术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相比,它所面对的是一个新的文化情景,它要解决的是新的历史、社会、文化问题。如果我们看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公共艺术的重要人物克莱斯·奥登伯格的作品,就比较容易看清作为当代艺术范畴的公共艺术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的区别。

克莱斯·奥登伯格(1929年出生)被认为是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干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由于父亲是·名外交官,他早年曾经在纽约和奥斯陆等地生活,后来,全家移民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奥登伯格定居纽约,投入到新的艺术创新运动中。奥登伯格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分别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过文学和艺术。在艺术上,他刚刚出道的时候,正值美国后现代主义艺术风起云涌,而曾经名动一时,属于现代主义艺术范畴的抽象表现主义的潮流受到了这种新艺术的挑战,这个时候,奥登伯格表现出对于偶发艺术和环境艺术的兴趣。奥登伯格在艺术上第一个成名之举是1961年l2月开办了一家特别的“商店”,这是一家真实的商店,但店里的柜台和货架上出售的却是一些用着色石膏复制的食物和长袜、衬衫等其它家庭生活用品。这个商店一共开办了两个星期。后来他做了一些大型户外“食品雕塑”,如《大型冰淇淋蛋卷(1962年)等就与他“商店”的物品有密切的关系。

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奥登伯格开始创作放置在户外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风靡了整个欧美。放置在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这件作品(见图3)是一辆巨大的自行车,一半埋在土中,在这个雕塑边游玩的小孩根本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是个游戏的器具而已,当这些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以超常规格放大,作为雕塑出现的时候,让人觉得亲近、好玩。奥登伯格的这种波普风格的雕塑之所以被看作公共艺术,因为它消解了传统雕塑的神圣感,使雕塑与公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因而具有较强的公共性。

过去,大型的户外雕塑一般和庄严、肃穆,纪念性、永恒性联系在一起,奥登伯格的雕塑恰好是对这种传统观念的挑战,对此,他专门设计了一系列“反纪念碑”的雕塑,尽管这些雕塑大多并没有真正能够得以实施,但表明了他的雕塑所具有的独树一帜的特点。例如,他设计了既模仿华盛顿纪念碑,又调侃华盛顿纪念碑的一把大剪刀,他解释说: “显而易见,这把剪刀在形态上是模仿华盛顿纪念碑的,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饶有趣味的差异,如金属和石质的区别,现代的粗鄙和古意之盎然的不同,变动和未定的对立”。他还做了其它一些反纪念碑的方案:为纽约时报广场做了一个庞大的剥了皮的香蕉;为纽约的下东部做了一个巨大的熨衣板;为中心公园作了一个庞然大物——特迪熊。奥登伯格的这一系列被成为波普艺术的作品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过去让普通民众觉得高不可攀的雕塑走下了圣坛,降解为一种快乐的平民化的物品,给公众带来了快乐,也给艺术带来了变化。

让老百姓身边最普通的物品具有高大的体量,这种从极小到极大的变化,本身不仅是物品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地位的提升。比较古典的户外雕塑经典之作——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这是神圣、庄严和纪念性的典型。大卫是《圣经》中所记载的古代犹太人的国王,当他还在少年牧羊时代,就英勇无比,打败了非利士族巨人哥利亚,受到了人民的爱戴,米开朗基罗的 大卫》选择的就是这次战斗前的一个瞬间。大卫高5.5米,体格健美,左手举到肩膀,紧握肩上的投石机弦,右手有力地下垂,似乎拿了一块石头,头猛烈地扭向左面,紧锁双眉,嘴唇紧闭,怒目注视前方。大卫的姿势既稳定又有动感,似乎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力量。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丝毫不掩饰他对人物的理想化的处理,他说: “几千年之后,有谁会去管他们本人的面貌是怎样的”。大卫站立在一个高高的基唐上,这是一座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的理想主义的纪念碑,它是人性刚刚苏醒时代的精神需要。他塑造大卫反映了这时代需要建立关于人的自信心,公众需要仰视“大写的人”这种精神需要。

现代主义雕塑是对古典艺术的超越,但是,在许多方面仍然有— 脉相承之处,以亨利-摩尔为例。他的雕塑就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艺术。亨利·摩尔的作品与米开朗基罗相比,他雕塑的语言方式变了,放置地点变了,但是与公众的关系却没有根本的变化。如果按照对于公共艺术的广义的理解,人们一般可能会把亨利·摩尔的雕塑看作是公共艺术,但严格说来,他作品还是一种相当个人化创作,在这一点上,他的作品与米开朗基罗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有区别的只是在个人语言方式上的不同。亨利·摩尔的作品放在一个“现代主义 的环境中,特别是放在现代建筑周围,放在一个漂亮的大草坪上,是非常出色的,但这种效果是视觉的,是审美的,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它们缺乏我们所说的“公共性”。亨利·摩尔的作品是艺术家个人与环境的一种对话,由于这种对话,作品与环境达到了一种相当的默契,也使得来到这个环境中的其他人们也获得了感染。问题是,就像任何作品都可能感染观众而不能将凡是能让观众感动的任何作品都看作公共艺术一样,亨利·摩尔的作品还是看作环境雕塑比较好。

(三)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内涵

公共艺术近年在中国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由新时期开始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就为一些城市与社区在公共空间里放置大量的艺术品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二,伴随着人民文化教育水平与民主意识的不断提升,一个公民(市民)化的社会在一些发达地区正日益形成,这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希望对如何在公共空间里放置艺术品拥有发言权。

从本质上看,所谓公共艺术的概念在中国得以提出既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完全可以说,它实际上提出了应该由公众来掌握空间支配权的问题。这是对既往历史的一种颠覆。因此,公共艺术又是一个带有浓厚社会学与文化学的概念,而非纯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

公共艺术这个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是什么形态,事实上,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诸如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它也可以是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等,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公共艺术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四、公共艺术概念扩展

其实,所谓公共性也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文化指标,应该说,在做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它至少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应该努力体现公众的生存经验与他们所关注的文化问题,从而使作品的意义具有可交流性与开放性。在更为成功的作品中,作品所涉及的公共性问题还会有机地纳入特定社区的公共性话语中;

第二、应该恰当使用公众性的话语方式或努力表达公众的视觉经验,进而体现出平等交流与公共关怀的价值观,这样还可为不同层面的解读预留充分的空间,并拉近作品与公众的心理距离。

综上所述,我倾向于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公共艺术决不是单一化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人或数人与大众合作交流、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必须努力在个人的创意与公众的意愿之间寻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基点,进而创造出既有艺术性又有公共性的艺术品。当然,创作公共艺术,还会涉及如何融入特定环境、历史与习俗等问题。

城市·环境·艺术 篇6

户外广告首先要“以人为本”

招贴分为社会公共招贴、文体招贴、商业招贴。招贴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宣传,因此招贴设计也可称为广告招贴设计。好的创意是招贴设计取胜的法宝,什么样的创意才能称得上是好的创意呢?好的创意必须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抓住人们的心理,也就是要“以人为本”。“三八”妇女节时台湾新格牌家电推出两幅广告招贴:一幅画面是二十四个孩子的头像,广告语是“在妈妈的心中,他们都是伟人,新格是妈妈的好帮手”;另一幅画面是二十四个伟人的头像,广告语是“在妈妈的心中,他们都是孩子,妈妈是幕后的功臣,新格是妈妈的好帮手”,广告的右下角是产品的形象。一般来说,女性是使用家用电器的广大消费群,母亲又是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因此这两幅广告招贴的创意正好抓住了人们的心理。

爱美是人之天性,美使人的生活多姿多彩,美象征着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前提也是“以人为本”。化妆品的广告通常会用一些明星来做主要的画面,而明星的影响力会自然而然提升商品的质量和价值,容易取得成功。还有一些间接的手法,比如一片干裂的土地却有一片生机昂然的植物——仙人掌,这是什么广告呢?当你看到画面一角的产品时,我想谁都会在会心地一笑中记住它——生发灵的广告。还有一则百事可乐的户外广告,巧妙的运用了人的爱美的心理,在长长的下水管道上设计出一个拿着百事可乐的苗条女子,一方面恰到好处的用在细长的管道上,给平淡的下水管道增添了艺术的气息,装扮了环境;另一方面巧妙地传达了设计的信息,喝了百事可乐会像拿着饮料的时尚女子一样苗条、漂亮。这个户外广告不仅宣传了自己的产品,而且美化了环境,使不美观的下水管道也能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人们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存价值,希望活的有价值、有成就,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以成就感为中心做广告就不难了。在派克钢笔的一系列广告招贴中,用的全是爱因斯坦、罗斯福等世界级名人,当你拿到这个品牌的笔写字时,你会有种自豪的感觉,与这些有巨大成就的人同用一种笔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潜意识里也希望自已事业上同样有成就。另外,还有一些招贴设计十分经典,比如在一个繁华的街道上,一个大型的耐克户外广告深深地吸引着过往的行人,画面由一个世界级的球星,腾空一脚,把足球踢向远方,远处的一辆汽车已经被足球“砸扁”。这是个绝妙的创意,在人们惊叹欣赏时,看到的是大大的耐克标志,广告的信息传达到位,巧妙的思维令人回味。

户外招贴设计要做到构思巧妙

广告招贴设计中,有三个基本要素:文字、色彩、图形,其中图形是关键。要设计出巧妙的形,需要设计者综合联想、图形创意,综合联想就是逻辑是综合的,手法是简洁的。在图形设计中,常常需要我们综合的思考,把繁多的信息与要求综合起来考虑,找出设计中的相似与相同处,使用简洁的手法把它们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在广告招贴设计中,加法好做,减法难做,加法就是把众多的信息罗列到画面上的做法,减法就是要把众多的信息,通过逻辑思维,把相似的、相同的因素提取出来,进行简洁、巧妙、明了的视觉语言的設计。图形创意就是创造出图形的新含义来,创造图形新含义的手段就是通过我们的想象能力综合联想。图形是招贴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绝妙的图形甚至可以无须任何语言的修饰就能轻而易举地打动观者的心。图形的传播是无国界的,因此图形创意是广告招贴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好的图形可以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彼此瞬间理解,跨越语言的障碍、地域的限制、文化的差异进行无声的交流。

图形创意就是要突出造型(造巧妙的、美的、绝的形),它包含自然界中有具体含义的形(比如,树、花、房屋、人等)。图形设计可以说是由“意”(内容、主题、客观现实世界的意义)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联想机制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表现或象征。通过这种形象引发观者的联想、机智,得到我们所要表达的含义,设计出人们可以理解的图形来,图形创意不是创怪的、不明白的形,而是在旧题材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含义来,也就是重新把你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在做图形创意时,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的培养就是我们思维层次的提高,所以搞设计一定要先强调思维方法,只有正确掌握了思维方法,想象力才有发挥的空间,而且它在人类漫长的认识自身和宇宙规律的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它也是产生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思考图形创意这个问题时,要从小的题材入手,比如小钉子、小夹子、小扣子、眼镜、门锁、勺子等。小东西体现大含义,只有我们周围熟识的东西经过创意,表达出一种新含义来,才能真正地打动我们。

图形是做平面设计的关键,任何平面设计都是用图形来表现的,图形不同于其它形式,它是一种无声的国际语言。图形创意最终是通过三种途经来实现的:1.嫁接,2.假设,3.同构,这三种方法是实现图形创意的有效手段。第一种是“嫁接”,比如一个药品的广告,药瓶的上方“长”出了绿色的树,这就是设计者表达了一种信息,希望人们健康,说明厂家的药品是无毒副作用的,让人们从视觉上感觉到了生命的力量,绿色的树不仅是外在的表现,还是可视的;还有羊角与拳击手套,同样的内涵——进攻而保护自己。用嫁接的手法,展现出了一个简洁、明了的含义。第二种假设,想象意识是有一定的对不在现场的事物和非现实的事物进行假设的可能,比如一则酒的广告,画面上有一瓶酒,酒的前方有许多老鼠夹,一只老鼠为了能喝到这瓶酒,不顾生命危险,急中生智,背上一个飞机的螺旋浆飞越危险,表明这种酒的品质和诱惑,这种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在设计中是可以成立的,这就充分运用了我们的想象能力进行假设的可能。第三种是事物之间的“同构”,事物与事物之间有共同的特点,抓住特点就可以同构,同构是事物外在的肌理效果有相似之处,既而产生同构。比如:用图钉组合成鸟巢的外形,就是由于图钉组合后肌理效果与鸟巢相似,因此,可以达到同构的效果;还有把水管中滴出的水与钱币同构,既有形上的同构,又有意义上的扩张,达到一举两得一形多意的效果,这就是设计中应该做到的。

户外招贴设计要重视文案的作用

文案就是招贴画的标题、广告语。虽然有些招贴是无需语言说明的,但大多数招贴中,文案起着举足轻重、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一幅广告招贴,在人行横道线上一只正在穿行的断了尾巴的壁虎,广告语写道:“它可以无视红灯,但你不行,因为你无法再生”。文案的作用起到了具有震憾力的作用。比如一幅获奖广告,整幅画面上有一张邮票,两头是两个不同时间的邮戳,一个是1999年12月31日,另一个是2000年1月1日,标题是“迎接新世纪”,标题的出现,是整幅招贴的点睛之笔,使人有种一目了然、豁然开朗的感觉。因此,在招贴设计中,文案中的标题、广告语是需认真考虑的一部分,它是整幅招贴设计作品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容忽视。

户外广告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它是指导我们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做为设计中的一类——户外广告设计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户外广告越来越有着独特的韵味,真正对城市环境起到了美化作用。

|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浅析城市公共环境艺术 篇7

关键词:城市,公共环境,环境艺术

1 城市公共环境的基本内容

城市公共环境是城市环境不同方式的表现形式, 按照其功能进行划分, 可将城市公共环境分为集散型城市公共环境、商业性城市公共环境、交通性城市公共环境以及休闲型公共环境等。这几种公共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公共环境的主要内容, 并且在功能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每个不同功能的公共环境都有着各自的作用, 是城市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城市公共环境按照营造的方式进行划分, 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是在城市建立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些自然风景区、保护区等自然场所。人工环境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便利和服务, 而建立起的有利于人们生活的各项环境设施, 包括广场、商业区、公园以及娱乐休闲场所等。人工环境是城市发展所必须要进行的一项重要步骤, 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工环境的创造。

城市公共环境分类的目的也是在于更好地对城市系统进行规划, 要建立一个优质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系统, 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城市空间功能和形态的装饰, 其中对于城市社会、生态, 以及美学等综合性问题还要仔细进行研究, 从而改进人工环境系统, 建立起良好的公共环境系统。城市公共环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推动, 在进行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时, 还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建立应有的价值体系, 并且相关的影响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 从而有效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本质上来看, 城市公共环境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问题, 也代表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 以及社会文化与经济环境的融合等内容。

2 城市环境艺术的意义

2.1 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中公共设施建设中加入了艺术设计后, 更好地展示出公共环境的使用价值和艺术效果, 比如, 一些公共环境中都加入了雕塑等艺术作品, 这些艺术作品的加入不仅丰富了公共环境的美观度, 同时也提升了环境的文化气息。在公共环境中, 雕塑等艺术作品的加入为公共环境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更多题材和方式, 形成了一种更具现实意义的文化艺术, 即生态雕塑艺术。这种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并且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表达出了人们对于环境的尊重, 对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有着重要作用。目前, 很多城市广场中都设计出了艺术化的公共设施, 并且融入了更多具有个性的主题元素, 它们不仅有着美化环境的作用, 同时也代表着城市中的文化气息。不同的城市中, 公共环境都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 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在城市逐渐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城市文明艺术的发展也在城市环境中得到了更多体现, 并且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2 教化功能

城市公共环境是城市公共文明的重要体现, 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 是一种向市民传递文化的载体。这种作用来自于公共环境艺术作为艺术种类所固有的影响, 具有情感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在引导人们趋向文明, 提高生活情操和格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城市是需要公共环境艺术的, 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城市, 特别是古城、名城, 都会被传统文化和各种各样的特殊建筑所深深吸引和打动。而这其中, 公共环境艺术扮演者重要角色, 可以良好地构造城市环境氛围。另外, 城市公共建筑也是城市呈现给市民的一张名片, 一种文化, 并且这种文化会随着时光的推移, 积淀成为“城市的年轮”。大到城市公交系统, 小到公共垃圾桶无一不是城市艺术品位的体现。

很多时候, 达到艺术化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人们习惯的造型而不断设计变化。比如, 在城市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的垃圾桶, 在功能方面, 垃圾桶可能只是用于垃圾收集的作用。但是, 如果对垃圾桶的外形等进行美化设计, 如材质, 造型等, 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3 公式公共艺术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共环境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 建立起真正属于城市特色的公共环境艺术, 也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 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城市特色, 同时还要保留城市的文化基础。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许多艺术上的外品被大量炒作、模仿、克隆, 成为视觉上的污染, 环境中的败笔, 造成建设性的破坏, 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土地等资源。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现有的水平, 建议各类领域专家、领导和各界的朋友们, 需要以良好的公共艺术环境为起点, 做一些具体的建设性工作。城市的发展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 需要发扬科学民主精神, 团结一致、埋头苦干、努力奋斗, 从思想观念、理论概念、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规划设计等方面, 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上, 实现新的突破, 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庆玲, 李峰.关于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探讨[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城市·环境·艺术 篇8

随着奥运会、世博会在我国的举办, 举办地城市的公共设施艺术化被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并没有形成以点带面的推广。当沸腾的余温退去之后, 我们可以结合国际前沿的艺术观念将举办地城市的经验推广开来。

环境的和谐能够推动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 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伴随着现代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 公共艺术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它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城市文明不是哪一部分的文明, 而是整体的文明, 我们可以透过城市公共设施艺术化看到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灵魂。

一、什么是公共设施艺术化

首先明确一点——公共设施艺术化绝不等同于多摆放些雕塑, 但公共设施包括雕塑。

公共设施包括建筑艺术及建筑配饰、景观艺术园林及景观园林配饰。再细分则包括有:廊、亭、架、柱、桥构、路铺、门饰、窗饰、装饰角线、台塔、阶梯、护栏、墙饰、照明灯具、景观坐凳、车站、旗帜、地铁出入口、通风口、信话亭、邮筒、报栏、井盖、路崖、树池、下水道、消防栓、路障、自行车架、喷水池、饮水池、花钵、指示系统、解读系统、地标、纪念碑等。

公共设施艺术化是指对以上这些市民走出家门之后所生活的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设施进行有意识的设计, 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通过艺术设计增加公共设施的附加值、指示作用和审美情趣。

二、公共设施艺术化的作用

(一) 加强场所的指示性

雕塑是公共设施的一部分。这里以大连城市公共设施为例加以说明。大连以广场多而著称, 在广场上或广场周边都会有一些风格独特的雕塑。星海广场百年城雕是市民及游客很喜爱去的休闲场所。百年城雕是一本翻开的书, 寓意深刻。城雕前100双脚印揭示了大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百年。眼前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们不仅可以欣赏雕塑, 还可以让自己与雕塑、与环境融为一体, 参与其中。

在和平广场正门对面有几个杂货亭。与常规的售货亭不同的是这几个售货亭被设计成彩蛋的样式, 旁边摆放着几条长凳, 既满足了坐人的功能又可以装点环境, 当然同样也可以作为约会的地标。

(二) 缓解城市人的精神压力

在现代社会, 城市不仅代表进步、创造、高速发展, 而且同样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承载着紧张、压力、高强度的工作。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 行走于城市各个角落, 充满艺术性的公共设施会使人的精神放松。日本是世界上最忙碌的国家, 在日本的城市, 路上看不到慢节奏行走的人, 每个人都匆匆忙忙且有条不紊地在城市中穿梭。过劳死、自杀现象频繁发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原因自然很多, 但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城市公共设施, 并对造型色彩的设计、摆放方式的处理以及设计与环境的融合等创造一个使人放松的环境来进行缓冲呢?

(三)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城市软实力, 是指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居民素质、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城市社会凝聚力、文化感召力、科教支持力、参与协调力等各种力量的总和, 是城市社会经济和谐、健康、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持。

古希腊卫城随处可见神殿、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 而这些建筑可谓是雕梁画栋、美不胜收。想必在地中海微风的吹拂中、在神殿投射下的荫凉中才会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宇宙、自然与人生深邃的理解与思考。

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会惠及市民, 而市民素质的提升又会带动环境的发展。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 (Richard P·Dober) 解释道: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 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 比规划更广泛, 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 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

公共艺术是属于城市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 自古至今, 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注重城市面貌和地域文化的建设。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城市, 特别是古城、名城, 都会被她充满传统文化和特色建筑的市容所打动。这其中, 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成功营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著名的景点或构筑物已成了这个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它们是城市递交给观者的一张名片, 而这种文化视觉构筑物随着时光的推移, 便积淀成为“城市的年轮”。大到城市公交系统, 小到公共垃圾桶无一不是城市艺术品位的体现。

三、怎样加强公共设施的艺术效果

(一) 公共设施造型的艺术化

很多时候, 达到艺术化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人们习惯的造型进行重新设计。以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为例:垃圾桶仅仅满足功能很简单, 如果想美化它则需从造型和材质上做文章。如图1, 罗马街头的垃圾桶模仿罗马建筑中的柱式去设计, 材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图2是西班牙公园中的垃圾桶, 采用现代材料制造, 外围有绿色植物缠绕, 既有现代感又与环境自然融合。图3则印证了“创意无处不在”这句话, 打破常规将垃圾桶设计成日常生活用品的形状。

(二) 公共设施色彩的体系化

城市公共环境中的色彩是涉及城市形态、视觉形象和公众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和地方文化的体现, 同时也展示了城市发展的水平。

现代大型企业均有自己的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业识别系统”) 。而城市如果想拥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与众不同的文化氛围, 那么公共设施中色彩的体系化必不可少。上海在这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上海市近日就《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近期规划建设线路标志色方案》征求市民意见。市民根据色彩区分线路简洁明了。

(三) 基于城市特征深入挖掘

建筑大师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 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拥有一个怡人、和谐而美好的城市环境, 无疑是居住在都市中人们的强烈愿望。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外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生活——不仅在趣味上, 而且在价值观上。公共艺术能够将至高境界的环境艺术设计与自然、科学、社会文化和设计技巧相结合,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性需求。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城市在公共环境的艺术化过程中想找到基于城市特征的“点”都不难。我们可以通过以点带面、以面扩展成立体的形式将城市特征通过公共设施艺术化过程充分地表现出来。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公共设施艺术化可以培养市民的主人翁精神,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可以把艺术化的公共设施, 看成是提供并任由社会公众自由介入、参与和观赏的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并不仅仅狭隘地指物理概念上的空间与场所的共享性, 而是同时含有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共同享有、共同协作和民主参与的意义。同时还有公众舆论、公共意见、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内涵。这些正是当代公共艺术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华超.让雕塑成为城市的眼睛与灵魂[J].淮海文汇, 2007 (04)

[2]顾凯.浅议公共艺术建设与市民主体意识[J].艺术理论, 2008 (02)

论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 篇9

随着工业化城市的高速发展阶段,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当代城市生活和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城市不仅仅再是物质和生产交易的场地, 而是从比较简单的与设计相关的功能走向休闲、娱乐、城市生活空间的综合构建, 在这样城市发展的推动下, 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的绿色公共道路, 对城市整体风貌塑造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城市公共生活空间不仅能为市民步行与车行提供了路行通道, 还为城市提供了集会、运动的大舞台, 使得市民的生活更加有活力和健康。城市公共生活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 人口密集和工业化污染的影响,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就越要追求集中、高速度、高效率。

2 公共艺术在城市街道空间延伸的主要原则

2.1 自然与艺术融合

城市自然地貌是由江、河、湖所形成的, 根据轴线或道路营造, 形成流线状的绿色生态走道, 连接自然和乡村, 促进自然界植被多样化功能, 从而在绿色植被和景观小品在空间中不断的变化, 丰富了空间的体验性, 有机的融合了人与自然、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绿色道路不能脱离整个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综合考虑, 大自然中岩石、木、土、动植物、地貌、阳光、水都是公共艺术创造的源泉。通过天然材料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使得我们的设计更加强化自然的感知性, 构建自然生态公共艺术。

2.2 功能性兼顾

城市绿色道路将城市与周边公园、自然风景、露天广场、历史文化遗迹等组合起来, 从而形成专门运动休闲区、游览区和步行绿色道路。设计以人的需求方便、安全、舒适度上综合评判依据, 然而不仅仅能满足人们在物质上的追求, 应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因此, 城市绿色道路给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同时, 并以美学价值取向为出发点, 改变市民的审美趣味模式。

2.3 交流与互动结合

城市绿色道路空间本属于比较开放性特征, 这种环境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融入里面, 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交流场地和公共活动区域。公共艺术应当需要设计师们将艺术创作的传统思维方式, 从个体形式转向社会共同审美的精神构建, 通过与市民的交流与互动方式使得艺术进入我们大众化的生活中。

3 公共艺术城市绿道空间设计方式

3.1 城市绿道公共艺术规划

公共艺术规划是由公共艺术在城市绿道中所组织完成的计划, 绿道的城市定位, 都是结合城市各地的特色、历史背景、城市发展现状, 景观小品和设计主题来确定城市街道不同的设计风格、思路和艺术表现形式。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应对绿道的空间组织形式、文化与形象的结合, 地域文化进行生活化的调研, 最后确定公共艺术规则的布局、形式、题材等规划内容, 为设计提供最可靠的指导依据。公共艺术规则遵循系统的原则, 综合考虑街道与城市的空间关系使得公共艺术更加合理化, 符合整个城市发展的形象定位。

3.2 城市绿道在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 是通过环境形体来实现的。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绿道的尺度下, 以公共雕塑和景观装置为节点, 强化城市绿道的意象和感知, 这是融入城市绿道整体空间的重要表现手法。在艺术专项中地点、题材、规模、艺术形式等基础上, 还应要求改变创作观念的转变。城市绿道的公共雕塑不但具有雕塑的艺术属性, 还具有景观属性与空间属性。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 城市绿道越来越多的为市民的生活娱乐提供了重要的场地, 因此, 城市公共艺术雕塑不仅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识, 而是要在当地社会的人文背景和现实生活中出发, 以雕塑或景观的思想观念, 与市民建立情感交流互动, 激发人们对城市文化历史与现实动态的关注思考, 提高市民对城市中的各种审美体验。

3.3 公共识别系统

城市绿道中的场所通常是以文字、图形、色彩、标志的形式构成的视觉图像系统。城市绿道导向标识系统是绿道和使用者之间的重要沟通媒介, 其中包括了指引市民方向、地理位置与标识符号。然而这些图形与位置、材质、造型, 以及绿道空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绿道导向系统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有效的空间信息, 还能指引人们的行动方向和活动范围, 以免在新的环境中迷失方向位置。良好的公共识别系统设计, 能大大的提升城市绿道空间活动容易度, 使得城市绿道有较好的使用体验性能。大部分的城市绿道设置了很多基本的标识与导向, 往往显得较为简单和造型缺乏美感。因此, 城市绿道的标识系统也是公共艺术介入的重要平台。

3.4 人性化的公共艺术设计

城市绿道公共设施设计, 不仅要考虑到功能上的应用考虑, 还工业设计和艺术创作结合一起, 使得公共艺术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工艺美感。公共艺术都是以人性化和艺术化, 以及整体绿道空间环境的协调, 这些都是设计的总体要求。如休息设施中的座椅和遮阳亭、安全卫生设施中的护栏和垃圾箱、服务设施中的公共卫生间和售货亭。

4 结语

城市·环境·艺术 篇10

公共艺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大凡认为在公共空间内展示的具有一般艺术特征的作品都可视为公共艺术。但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一般认为起源于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20世纪30年代为促进本国文化艺术建设及援助艺术家生活而发起的公共艺术赞助方案。可以说, 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是随着现代城市市政建设和社区环境改造等公共议题的出现以及市民社会公共精神的提升而出现的, 它体现了社会公众对现代城市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文化传统、政治民主、生态环境、能源危机等——的自由参与和公开讨论。

一、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

作为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公共艺术除了具有一般艺术的特征之外, 还有其独特的规定性:一是公共性;二是参与性。

第一,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在研究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时候发现“‘公共’一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意思……不仅日常语言如此, 官方用语和大众传媒也是如此。即便是科学, 尤其是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显然也未对‘公’、‘私’以及‘公共领域’、‘公共舆论’等传统范畴做出明确的定义”[1]。那么, 应当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首先, 在物理空间的意义上,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指的是向公众的开放程度。公众艺术被放置在公共空间并向所有公众开放, 它和艺术馆、博物馆、展览厅等封闭空间中放置的传统艺术不一样。其次, 从现代城市化的进程来看,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指的是现代民主政治中的公共精神。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即公共领域, 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有些时候, 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 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2]凸显公共性的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权力与私人领域之间的独立空间, 在此空间公众可以自由参与和讨论公共事务, 从而实现对公共权力的批判功能。因此,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不仅是一个向所有公众开放的物理空间, 同时也是公众平等自由地表达自身意见、参与公共事务和批评公共权力的独立领域。

第二,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具有参与性。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具有和传统艺术不同的体验方式。在艺术馆、博物馆和展览厅中放置的传统艺术需要观众保持有距离的静观, 而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则需要实现作者和观众、艺术品和欣赏者、欣赏者和欣赏者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审美参与。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家、艺术机构和艺术行业的神话, 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民众的艺术、共享的艺术和基层的艺术。但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参与性并非是对艺术家的主观创作意图的背弃, 而是说在有效激发公众平等交流和理性讨论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公众和艺术家的艺术品位, 以及完善并实现城市市政建设和社区环境改造的某些目标。

二、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环境教育功能

现代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和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 公共艺术因其公共性和参与性的特点而在环境教育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公众无需进入艺术馆、博物馆和展览厅这样的封闭空间,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受环境艺术家传达的信息;公众也无需忍受教科书一般的生态保护宣传, 只要在公共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就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 要发挥城市公共艺术的环境教育功能, 就对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技巧、材料、造型、布置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最重要的, 是要切实地考虑如何将艺术形式与环境价值巧妙地结合起来。

艺术形式与环境价值的结合, 意味着艺术家要把自然历史与生态观念融入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1991年, 美国艺术家巴斯特·辛普森 (Buster Simpson) 从波特兰市附近一个原始森林中挑选了一段花旗松原木, 他把这段原木分成八小段, 又在原木上钻孔并栽植了一些树苗。辛普森把这件作品命名为《H o s t Analog》并把它放置在波特兰会议中心的外面。他认为这段原木象征着森林和波特兰市民之间的联系。 (见图1) 在这件公共艺术作品中, 辛普森并没有选取金属、石质或其他常见材料, 而是独辟蹊径地选取了一段巨大的原木。这段原木原来就生长在波特兰市附近的流域上, 和当地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这件作品也就融入了波特兰市的自然历史和生态演替的过程。艾伦·索非斯特 (Alan Sonfist) 的艺术作品《Time Landscape》也是把自然历史与生态进程融入城市公共艺术的佳作。《T i m e Landscape》是纽约市中一条狭长的矩形状树林, 树林由雪松、白桦、金缕梅、山毛榉、橡树等本地树种构成。 (见图2) 该作品是对纽约前殖民时期森林的复制, 艾伦·索非斯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去体验森林并拥有他/她自己的记忆, 因此《Time Landscape》是一处人们可以在曼哈顿中心体验森林的地方, 这就好像在召回一部分纽约的历史那样”[3]。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艺术家改变了传统那种静态的艺术设计方式, 通过对自然材料和生态过程的运用使公众和作品之间出现了互动的关系。公众对环境价值和生态伦理的理解也就深深地交织在这种互动关系中。正如伊丽莎白·梅耶尔 (Elizabeth K.Meyer) 所说:“通过设置一个动态的场所或者寓变化于时间之中, 景观设计师把生态环境价值转变成了一种新的设计语言, 这种设计语言是动态的、流变的和以过程为导向的。这种作品所构建的开放式的自然并不因为构建完成就因此结束, 它会持续地被这个地点的人群和自然过程所改变……这种新式作品的动态特性有利于产生期待之外的体验和进一步的阐释活动, 而这又可能使那些居住、工作和游玩于其间的人产生一种新的环境意识或甚至一种新的伦理观。因此, 生态环境价值不仅体现在作品中, 它也由作品而产生。”[4]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动态的、流变的和以过程为导向的公共艺术作品的环境教育价值, 它改变了传统那种由作品将生态伦理和环境价值灌输进入公众的设计语言, 而是在公众与作品的交互关系中创造生态环境教育价值。

虽然不同场所的公共艺术由于地点、取材、受众等因素的限制, 不可能都以动态的设计语言为导向, 但上述例子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就在于, 环境教育的最大价值是体现在公众与艺术作品的交互关系之中的。因此,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环境教育的功能, 而公共艺术家也应当把环境教育价值的实现作为其艺术设计的重要前提。

三、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环境意识的缺乏及其应对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国出现了大量以革命英雄人物为题材的肖像雕塑, 但是这样一种作品是政治意识形态主宰下的产物, 其本身并无所谓真正的公共性。上世纪80年代后, 作为对政治主导艺术的路线的一个强烈反拨, 艺术家又沉浸在艺术个性和纯艺术创作之中, 很少考虑到公众真正的需要, 这样的作品同样缺乏公共意识。上世纪90年代以后, 城市公共艺术才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一些城市出现, 但总的来说艺术设计水平不高, 无论是创意、取材、制作还是效果都有待加强。从上述情况来看, 我国现今的城市公共艺术正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尚未真正形成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平等交流和理性批判的公共空间, 因此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阻力。

与此相应的,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环境意识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西方现代城市发展的情况来看, 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一种严重后果。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引发了持续的环境保护运动。环境主义在西方的景观和艺术设计中也是一个热烈讨论的话题, 正如米歇尔·柯南所说:“环境主义似乎已经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中心。调查显示, 有四分之三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是环境主义者。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承诺其所有成员将以环境主义为目标。然而, 环境主义仍然是一个处于热烈讨论中的课题:环境主义究竟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 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5]

从西方城市现代化的经验来看, 环境问题将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议题, 而在这方面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显然还没做好准备。在我们看来, 应当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大力发挥城市公共艺术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功能。第一,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或指导性文件, 促进城市公共艺术对环境政策的支持。西方国家曾制定法规, 规定公共工程计划中必须要有相应份额的经费预算供作公共艺术品的设置。我国在制定类似法规的时候, 可以适度地向支持环境政策的公共艺术作品倾斜, 以此激励那种带有环保意识的作品得到艺术家和公众的注意。第二, 减少行政干预, 给予艺术家和公众更多的交流空间。现今中国城市中很多公共艺术作品是长官意志和政绩工程的结果, 不仅专业人士无法施展其才华, 公众也无法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 需要全体人民的参与, 过多的行政干预只会造成公众环境意识的淡漠、艺术家想出谋献策却又无能为力的困局。第三, 提升公共艺术家的创作技巧, 将艺术形式与环境意识完美结合起来。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普遍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制作粗糙等问题, 这样的作品不仅无法传达美好的寓意, 也无法激发公众与之互动的欲望。西方艺术家经过几代人的摸索, 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贵的经验, 比如上面所说的动态的设计语言, 这些经验值得中国的公众艺术家们学习。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是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而出现的, 除了一般艺术的特征之外, 它还具有公共性和参与性。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因其特点而在环境教育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要实现这一功能, 则需要切实地将艺术形式与环境价值结合起来。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尚处于起步阶段, 城市公共艺术的环境意识尚未得到重视, 应当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大力发挥城市公共艺术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功能。

参考文献

[1][2]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1页、2页

城市·环境·艺术 篇11

【关键词】景观设计 意识活动 艺术源泉 生态性

一.发展城市景观设计生态意识的意义

工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但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艺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变化,而且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设计的思路,它开始介入到更加广泛领域的环境设计。尊重生态发展的过程,设计中注重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主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了强烈的生态观。自然生态伦理价值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并认识到人与自然内在价值转移。

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儒家、道教和佛教三个方面,我国的古典园林也体现了这一哲学传统。花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花园式生活区与佛教信仰相结合的生活方式;道教的影响主要是遵循自然景观艺术设计的原则。“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境界。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设计体现了以“道法自然”为导向的景观设计理念,目的是在以一个适当的方式享受大自然的美丽。美是主观和客观的,在智力和情感上的和谐与平衡的产物。这种审美风格体现了道家的自然,并强调对自然深深的敬畏,充分体现了道家的自然哲学。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一结论影响着中国景观设计艺术。

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面临的问题

建筑和景观的艺术设计中没有考虑环境的关系,景观设计是社会的,与自然不相关的。设计者认为他设计的艺术是人文色彩的,这个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被人们所忽略。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传统的设计方法对环境问题已经变得捉襟见肘,旧的观念要有突破和创新。艺术设计打破了原有的边界。生态学思想成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尽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接近自然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在环境建设片面追求美学效果,忽略了环境本区域的原始材料,如水域、生物物种、地形和原有的景观的利用。这种盲目的夷为平地的布局和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反生态的做法,结果也是得不偿失。无论什么样的环境建设,景观与自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景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今天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生态环境也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綠色家园”, “文化圈”,“新城市主义”等一些层出不穷的有创意的想法。

三.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可以使人们对景观的艺术设计更加接近自然,居住环境的艺术设计会改变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人们的生活环境空间布局的设计受到周围建筑与绿化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日常行为和习惯。我们在空间的艺术设计上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帮助人们改变不良习惯的生活方式。让人体会到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舒适。现代景观设计的要素包含的生态意识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体验自然的美,也有助于改善生活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美国景观建筑师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被认为是生态与大地综合的艺术。他的艺术设计通常是基于生态过程科学的分析,合理且夸张的布局,同时强调设计的艺术性,也遵循生态原则。现代景观的设计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元素。现代景观设计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它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的提高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现代景观是自然和文化的载体,它的历史只有一百年。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民族艺术的实践概念和时尚精神也在不断的变化。

1960年后,在西方的艺术新观念不断涌现,概念艺术,工艺美术,极简主义等成为环境艺术的一种新趋势。

其中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是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的艺术形式。大多数的极简主义艺术作品采用几何或有机的形式,具有强烈的工业色彩。极简主义的思想和作品极大的促进环境艺术的发展,一直影响景观艺术设计的发展。在美国著名设计师彼得沃克追求极简主义风格,他的作品,有当代艺术的风格但不失优雅。他的设计是几何图形强调顺序组成,简单的几何模式的使用是圆形,椭圆形,正方形或三角形之间的交叉和重叠不同的几何系统。所有的自然材料有一定的几何秩序,边缘严格而整齐,反映了工业时代的特征。比如我们城市中整齐的灌木、绿篱花丛等,追求整体的颜色和纹理效果,成为一个严谨的几何成分。

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在景观设计加工技术的建设与管理上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改变了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现代景观的艺术设计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已成为发展的方向,生态科学思想和原则的典型景观设计已成为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建新,王立国.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建筑艺术体系研究[J]. 建筑经济. 2012(10)

[2]张建坤,王朝阳. 基于生态足迹的建设项目评价与实证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10(12)

[3]张智慧,钱坤. 建筑环境影响的生态足迹评价[J]. 工程管理学报. 2010(06)

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篇12

1 环境艺术设计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就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方法对城市的环境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规划的内容涵盖了很多专业领域, 是一项多学科融合的技术, 其中包括环境建筑学、工程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 为了实现人们对于美的追求, 城市的内部环境应该避免风格的单一, 要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丰富城市环境及建筑物的内涵。

2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理念

2.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化城市设计的理念, 不但要求市容市貌的美观大方, 还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城市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而是与人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建筑物及环境要服务于人, 而人要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改造建筑物和环境, 保证人与城市环境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充分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人做为这一整体中的主体部分, 其主观感受也是决定城市环境设计的关键所在, 环境要为人们提供舒适温馨的感受, 让人们在逐渐加快的现代化进程中感到放松和舒心, 而不是压抑和窒息, 只有保证良好的自然环境, 才能美化城市环境, 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2 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城市环境设计需要充分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保证设计美观的基础上延长城市建设的使用年限, 避免出现不人性化, 不环保的设计结果。在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 不但要迎合大众的审美, 还要以城市原有地形地貌作为设计的根本依据, 切记不能为了创新设计置原有的生态原貌于不顾, 过分的改造自然最后只能遭受自然的报复。例如将生态景观设计成花园园林, 虽然自然景观本身就具有天然美, 但是在城市中就有些显得杂乱无章, 城市规划需要在追求美的基础上注意整体的协调性, 根据人们对于自然和美的追求来改造自然景观, 让人们产生对自然的依赖, 提升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欲,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3 多样的景点设计

现代城市化建设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 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需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丰富城市环境设计的内容, 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提供生机和活力, 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要提升社会效益。景点设计多样化使城市化建设的多功能性得到充分体验, 多样的景点设计可以融合当地的民风民俗, 丰富景点的文化内涵, 拥有民族特色的景点也为城市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3 如何更好地进行环境艺术创新设计

3.1 加大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

任何城市环境的设计工作都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前提, 城市建设设计需要从保护自然环境出发, 充分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充分研究所在城市的地形、地貌、风水等因素, 并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根据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城市建设设计。简单来说, 就是在设计过程中, 不能过分改造原有的城市风貌, 不能只顾美观而不顾成本, 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就近取材, 不宜舍近求远。城市环境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人们能更好的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 过度的开发自然环境耗费了大量的金钱、能源等, 所以应该在当地现有的资源上进行设计创新。

3.2 创新城市环境建设发展模式

针对很多城市缺乏自身风格的建设特点, 为了增添城市的发展内涵, 还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创新城市建设发展模式。要找到城市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点, 不要一味地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的建设模式, 要具备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在北京市的城市环境艺术建设中, 要尽可能保留老北京的文化底蕴, 对于城市当中的四合院建筑, 要在保留原态的基础上进行修葺和保护, 将北京市的城市建设风格同其他城市区别开来, 形成独有的城市建筑设计风格。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现代化城市环境艺术建设设计当中, 要想创造出更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实际的设计建设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现实的需求, 让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 可持续发, 同时也不能够破坏自然生态资源, 要在城市建设设计当中保留当地城市自身的风格特色, 使人们在城市当中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 同时使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卓毅.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13) :117.

上一篇:民俗表演艺术下一篇:多媒体学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