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设施(共12篇)
城市环境设施 篇1
引言:
公共环境设施是指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中为人们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系统, 以及相应的识别系统。一座城市越有特色, 城市生活就越繁荣, 公共环境设施正式城市生活印记的体现。正如芬兰埃罗·沙里宁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本次研究的基地——江洋畈生态公园位于杭州城南区块凤凰路以北虎跑路以东, 它是杭州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堆晒过程中, 淤泥里沉睡了数百年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 江洋畈变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作为杭州第一个以野态环境为基础而营建的园林景观, 它在设计上保留了基址大部分现状生态环境, 表现出自然演变的过程, 并通过完善的环境设施系统有序地引导市民去欣赏这种野趣的、变幻的风景, 对周边乃至全国的生态公园设计起到了示范作用。本文从“功能”、“艺术形式”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江洋畈公园的环境设施进行研究, 探讨生态公园中环境设施的设计原则。
1. 功能层面——人性化设计
人与环境设施、环境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 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1尺度设计
江洋畈公园环境设施设计考虑了环境尺度和人体尺度。在整个公园的设施分布中, 注重均好性, 根据芦原义信提出的“外部模数理论”为参考, 以20~25M为单位, 不同功能的设施通过造型、高差、材质和色彩的变化营造出节奏感, 达成丰富的景观效果。在人体尺度的把握上, 遵循了人在场所中行为与距离的关系, 使人们能舒适、安全、便捷地感受整个环境空间。
1.2人性关怀
江洋畈生态公园面向各个年龄层的游客们, 以认知自然、感受生态为活动目的, 活动主要靠步行, 故公园中信息识别系统、休息系统的设计尤为突出, 信息识别系统以生态环境、植物品种认知的科普牌以及空间导向指示牌为主, 78块科普牌展示了生态公园基址的形成过程, 生物的演变过程以及现有植物的基本信息。游人中心配备了电子书、实景传播系统等。展厅通过动态展示将公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生动地展现出来。在休息系统的设计中, 包含了观景廊架, 以及随游览路径设置的木质座凳等, 形式多样, 与景观节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游客, 设施的风格、材质也有所不同, 在适合儿童游玩的昆虫展示区, 以欢快活泼的色调和金属烤漆材质为主;在适合成年人活动的品茶区等地, 采用大地色系的调子和温暖的木质材料。设施以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心里诉求出发, 充分体现了设计尊重“人文性”。园区内公共设施的导视系统也设计得到位明确, 公园里倡导保护环境的标志牌随处可见, 意在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尽量减少破坏发生的机会。同时, 游步栈道的一端设置了免费茶水供应亭, 让游客在充分运动后及时补水, 充分体现了设计的关怀性。
2. 艺术层面——形式美和整体性
设计不仅要体现产品的功能, 也要赋予其艺术美。公共设施的艺术化能为整个场所带来视觉美的享受。江洋畈生态公园中的公共设施类型多样, 在设计中不仅注重了设施的形式美, 同时也遵循了设计的整体性。
2.1公共设施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公共设施艺术化的首要原则, 是指构成设施造型的各要素和形态在一种合乎规律和原则中所呈现出的审美特征。在设计环境设施时, 必然要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来进行构思、设计、实施。江洋畈生态公园中的设施设计注重节奏与韵律、均衡与对比、对比与调和、重复与渐变、比例与稳定, 设施造型以简洁明快的几何形为主, 风格统一, 稳中求变, 体现了公共设施对环境视觉的美化作用。例如公共卫生间, 顶棚除钢结构外, 将植物通过无土栽培的方式搬到了屋顶, 充分体现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设计原理 (见图1) 。
2.2公共设施的整体性
公共设施是一个系统, 其整体性体现在设施与环境的整体统一以及设施与设施之间的整体统一。公共设施无论大小, 彼此之间应该互相作用, 相互依赖, 将个性纳入到共性之中, 体现出整体统一的特性。在江洋畈生态公园中, 设施设计秉承了公园的整体设计风格。在材质与色彩设计中, 设施以大地色系的木质材料为主, 配以清新的绿色导视牌, 视觉色彩与周围植物群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交通设施设计中, 游步栈道是随着湿地功能区块划分而设置的;配景设施则是根据空间节奏而设置, 既满足了空间的需要和人们对设施的需求, 又烘托了湿地公园的整体环境氛围。
3 .文化层面——地域性文化的融入和延续
公共环境艺术已成为当代民主、文化和经济发达国家中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 体现公共精神及公共意志、利益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公共设施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历史、现状和特色, 故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 要考虑将地域性文化融入其中。
3.1造型设计
杭州素以西湖、西溪等水文化闻名于世, 尤其是近几年对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卓见成效。江洋畈公园中公共设施的造型提取了湿地中植物、动物的元素, 将之抽象符号化, 应用于造型设计中。例如入口处铁闸门, 将芦苇的造型抽象化, 采用镂空雕的形式赋予入口装饰性和艺术性的视觉效果。在园区的指示牌设计中, 将湿地中昆虫形象设计成剪纸图形, 与指示牌有机结合, 充满了情趣的生气 (见图2) 。再如休闲廊架, 几何状的钢构架配以栅格, 营造出阵列式的光影效果, 仿佛湿地植物丛在微风中轻轻飘拂, 光影斑驳, 带有强烈的地域属性 (见图3) 。
3.2色彩、材料设计
色彩不仅是塑造公共设施视觉特征的重要手段, 也是渲染环境氛围, 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整个公园的环境色彩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动, 总体来说, 生态公园以土地色系和绿色系为基调, 一冷一暖, 互相对比、融合。因而环境设施的设计色彩也遵循于契合环境的设计理念, 适当搭配同类色和近似色为辅色。使设施的色彩在大背景下统一中富有变化, 具有韵律感。公共设施的实现和功能离不开材质, 材质构成了设施的界面, 表达了设计的内涵, 材料选用主要为原木材料和钢材。例如枕霞廊, 钢结构的基础简洁, 充满现代性, 顶棚采用实木材料, 温暖含蓄, 给人身处乡野的感受, 标识牌用烤漆钢材, 鲜艳的绿色在木栏杆上显得清新自然、灵动跳跃且融于环境 (见图4) 。这些材料和色彩不仅符合设施功能的体现, 也反映了人的感官需求,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结合, 灰色系与鲜艳色系对比, 创造出丰富的界面视觉效果, 塑造出独特的湿地景观环境, 也体现了杭州这座城市兼容并蓄、温文尔雅的山水情怀。
4. 结论
生态公园的环境设施设计是城市休闲空间中沟通人与自然环境的纽带。设施设计的共性要素是满足人在空间中的各种行为需要, 这就要求对“人性化设计”有较高要求;而作为个性因素的艺术层面和文化层面, 使设施更富有生命, 推动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江洋畈公园作为杭州市生态公园的典范, 本研究在分析解读其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三方面, 探讨作为生态公园背景下的设施设计原则和设计特色, 以期对其他生态公园公共设施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在现代公园景观设计中, 越来越多地被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理念, 它反映了区域性的自然环境, 展现了区域自然演变的过程, 并采用自然环境与现代造园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体现了“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而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 环境设施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它不仅能延续历史轨迹, 也体现了城市的形象和内涵。本研究基于此, 通过对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环境设施的梳理整合, 试论生态公园中环境设施的设计原则, 引导人们对环境设施设计的关注。
关键词:生态公园,环境设施,人性化,江洋畈公园
参考文献
[1] .张海林, 董雅编著,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3月, 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2] .邹立坤, 《城市公园环境设施设计研究——以兰州西固公园环境设施为例》, [C], 硕士学位论文, 2007.04
城市环境设施 篇2
第一章:环境设施概述
一、城市环境设施的概念:
环境设施一般泛指建筑室内、室外环境一切具有一定艺术美感的,设置成特定功能的,为环境所需的人为构筑物。环境设施设计的着眼点在于研究公共空间、城市环境、现代人三者的关系,具体的探求对象为:空间、行为及设施要素组成的行为场所。环境设施作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中的一项重要设计因素正得到重视,它同样影响着整个空间环境形象。环境设施的设计品质与设置齐全与否,直接体现出该空间环境的质量,更彰显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艺术品位与开放度。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交通、文化、娱乐、商业、广场、体育、文化古迹、行政办公等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
环境设施不仅仅是城市必备的“硬件”,而是人类从线性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而以多维思维方式认识问题、理解问题的结果。现代环境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的概念。从人类环境的时空出发,通过系统地分析处理,整体地把握人、环境,环境设施的关系,使环境设施构成最优化的“人类——环境系统”。
二、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的重点:
环境设施在设计制造时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也就是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注重公共设施在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等方面的评价,即以人性化的最大需求为主。公共设施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就是包含着人机工程的设施产品设计,只要是“人”所使用的产品,就应在人机工程上加以考虑,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生理因素,建立人与产品之间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能,保护人的健康,方便人们的生活。
三、环境设施的特征:作为空间环境的组成要素,既涉及到功能,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问题。
(1)功能特征:
环境设施的设计,不应仅凭设计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而是必须根据特定的空间环境条件,特定的使用人群,特殊的地域背景加以综合分析,而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在使用人群中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在设施的物质性功能中给予充分满足,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
A、基本性:环境设施外在的,首先为所感知的功能特性。垃圾筒收集废弃物,路灯提供夜间照明 B、环境性:环境性是指环境设施通过其形态、数量、空间分布方式等对环境要求予以补充和强化的功能特性。环境设施往往通过自身的形态以及与特定场所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显示出来。以隔离墩为例,它们通过行列或群组的形式出现,对车辆或行人的交通空间进行划分,并对其运行方式起到诱导作用。
C、装饰性:装饰性是指环境设施以其形态对环境起到衬托和美化的功能特性。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a、单纯个体的艺术处理
b、与环境特点的呼应和对环境氛围的渲染。现在的产品多为批量生产,容易造成千人一面的后果。环境设施要具备能够反映所处地区地域特色的个性。例如,像上海这样的经济型大都市,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都非常快,需要公共设施和产品为他们提供便捷而舒适的服务;TTTT而像北京这样的文化型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要处处体现其文化的内涵,让人们时常受到文化的熏陶。环境设施在造型和色彩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域文化差异因素,才能设计出符合各地自身的传统特色的人性化的设施,这样才能使公共设施和环境融为一体,才能体现出人性化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D、复合性:环境设施可以同时把几项功能集于一身。例如在路灯灯柱上悬挂指示牌,信号灯等。还可以把隔离墩做成可以休息的石凳和照明的路灯。TTTT既节约了材料又对环境起到净化和突出的作用。
(2)观赏特征:
环境设施的设计和设置要考虑它所处空间环境的实际特点,结合所在地区的性质等各种因素来确定其形式、内容、尺寸、规模、位置、色彩、肌理等方面的选择及方式。要分别考虑到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a、自然环境因素:环境设施设计应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注意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顺应自然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通过具有人性化设计的公共设施这一中介,达到“天人合一”(自然环境与人的生活的和谐统一)。******文字、案例(杭州)*******还要考虑到气候地域的影响。比如: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设施材料应多采用具有温暖质感的木材,色彩要鲜艳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色彩,这些能使人们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视觉上的春天,使抑郁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南方温热多雨,选材要注意防潮防锈,故材料的运用多运用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以亮色调为主。
b、人文环境因素: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如果不了解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差异,不研究民众心理与人类社会学、就不能在设计出符合人文环境的人性化公共设施。除了理解设施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和民族风情的解读。人文环境主要从建筑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多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福建的客家土楼等,在这些不同风格的地区安置环境设施时,为了不破坏当地建筑的风格,就必须考虑到整体建筑风格,从中抽取出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的因素,运用到环境设施设计中去。另一方面,环境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环境设施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城市景观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如城市雕塑、喷泉、景观灯等,那么作为公共设施应当与城市景观和谐一致,相辅相成,既要丰富城市景观文化的内涵,又要创造优美的环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设施就是城市景观。
(3)文化特征:
环境设施的使用功能固然重要,但是更要强调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环境设施的文化特征最主要体现在地方性与时代性上。环境设施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东方与西方、国家与国家文化存在着差异,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现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作为为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自然就会受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弗莱堡是德国的一个小镇,位于莱茵河谷,靠近法国和瑞士边界。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欧洲小城,遗留着德国朴素的、古代王室家族的气息。它的城市文化中显现着绅士风度、朴素有效和谐、井然有序而又充满想象力的特点。在弗莱堡有三个颇具特点的城市传统——拉线悬挂式路灯、水渠和碎石铺路。由于道路狭窄,路灯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安装形式,即一根横穿过马路,两端分别固定于街道建筑墙面上的拉索成为路灯的支架,巧妙地节省了空间,与环境和谐统一,整齐的秩序感和简洁而古典的灯头造型充分体现了弗莱堡的城市文化。其次,贯穿整个城市的流水使街景更具活力和生机,也使市中心成为一个供人嬉戏的场所,质朴宜人而又温馨。再次,沿街铺设了工艺精美的碎石人行道。用碎石铺地是德国的古老传统,但在这里得到新的诠释。人行道上有一些圆形的标记,实际上是一些路标,告诉人们这条街道上有哪些商店和生意。环境设施的整体色调、细节处理以及地面的传统铺设方式都是当地历史文化形式的再现。TTTTTT
(4)生态特征:
通过环境设施的组织与设计改进地区小气候,在满足城市景观规划原则要求的前提下,运用特定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设计,使环境设施设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生态主义作为环境设施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在设计过程的始终。生态设计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具有系统的生态观念。体现在
a、倡导节约和循环利用:环境设施设计强调在对材料的选择、设施的结构、制造生产的过程中,在对包装和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环境设施的使用更新中,对常规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利用,对可再生资源尽量低消耗使用。
b、提倡适度消费:把生产和消费维持在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保证发展的持续性。环境设施使用周期长,易于回收拆卸再利用。
c、注重生态美学:在环境设施设计中,强调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的风格,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法则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观点,科技的手段加工改造自然,创造人工生态美。
四、环境设施的设计原则
(1)合理性原则:环境设施的设计必须严格遵循来自多个层面的合理性原则。
a、技术层面:很多设计精美的作品在最后阶段终于被舍弃,并不是因为设计上的原因,而是材料、加工工艺或结构上有问题。有时就算费尽心力实施了方案,这些作品也会变的面目全非。被替换的材料和拙劣的加工破坏了设计的初衷和美感。
b、使用方面的压力:环境设施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是为最广大的普通大众所使用的,其中必然包括粗暴的对待或出人意料的使用。这使环境设施时刻处于危机中。这类问题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是否能在最初的设计中就尽量减少这类行为发生的机会。例如:街道座椅尽量少采用活动式的,因为活动性必然导致其易受人为破坏。
c、风格上的合理性:现代社会已日益走向多元化,时尚潮流的变革使人们注视城市的眼光一次次的改变,环境设施也不例外。但是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固定性,需要的是相对持久、相对经典的风格。设计师在面对城市环境设施设计时,必须屏弃人云亦云的盲从心态,更多关注设计中的简洁与纯粹。让环境设施以它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它们的内涵。
(2)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原则是环境设施设计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它要求设施必须具有实用性,不仅要求环境设施的技术与工艺性能良好,而且还应该体现出整个设施系统与使用者生理及心理特征相适应的程度,要考虑到使用者的使用过程和将来的发展。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区别在于设计师不仅要设计一个“物”,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看到“人”,考虑到人的使用过程和将来的发展。要注重环境设施的安全性,易操作性,了解使用者的背景情况和协调好设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设施的实用性不仅仅针对使用者,也包含另一个意义,就是应该让它所在的街道或城市更实用。一条街道或一座城市将因这些设施的加入而变的更有效,更方便、更快捷,更富有秩序感。环境设施的放置也应遵循功能性的原则。环境设施放置的过于集中或分散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而降低了它的使用率。所以在设计前要全面调查整个城市的人流情况,道路情况等综合因素,整体而系统地安排设施的位置。
(3)人性化原则
环境设施的设计必须考虑人的要求,以人的行为和活动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处于城市空间中的环境设施,应当以突出人的需求,而不是以突出自身为宗旨。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其工作、生活、娱乐、休息等活动直接对城市的环境设施提出了要求。户外的公共环境属于大众的活动空间,人们各种行为方式的差异,促使环境设施也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功能与特性。如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态,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在设施的物质性功能中给予充分满足,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如步行街、居民区或公园内的垃圾箱,都应根据人们的使用频率、垃圾倒放的多少、清洁工清除垃圾的次数等决定它们的容量与造型,并要考虑垃圾箱的放置地点,以便使不太雅观的垃圾箱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公共环境的敞开性,使不同的行为方式对公共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成为可能,寻找合理的设计方案便显得尤为重要,有时恰恰是设计的错位导致了人们不文明行为的产生。所以,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应注重对人的关注,加强以人为本的意识,包括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尊重。如果设计者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无疑会为环境的保护与有序的治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4)绿色设计的原则
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它要求设计师将设计的重点放在真正意义的创新上,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方法去创造形态,用更简洁,长久的造型使产品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在环境设施的设计中,要求设计师从材料的选择、设施的结构、生产的工艺、设施的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处理等全过程中都必须考虑到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例如,在材料的选择上,应首先考虑易回收、低污染、对人体无害的材料,更提倡对再生材料的使用。在结构上应尽量少用合成焊接物,而多使用容易拆卸组合的结构,利于维修更换。表面处理上,尽量少用加溶解物的油漆而改用粉末涂层。在连接方式上应尽量使用标准连接件,以减少环境的负担。在能源的选择上,尽量选用小污染乃至无污染,高效能的“干净”能源(太阳能)。坚持绿色设计的原则就是坚持一种全过程的控制性原则,通过设计使有限资源实现加工、使用、废弃、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5)美的原则
a、对比与统一:对比是设计艺术中最重要的形式法则,可以是物质的形态大小,也可以是色彩或明暗,或是肌理质感,或是主背景关系等。在这种比较的过程中,事物的特点将更明显。“统一”是矛盾的弱化,也就是矛盾的调和,为了获得整体的设计效果,统一的色彩,统一的材料,统一的结构等。只有在对比与统一达到平衡状态时,才能呈现出既生动活泼又和谐调和的状态。
b、对称与均衡:对称具有单纯完整的视觉美感。均衡是对称的一种变体,从视觉效果上让人感到平衡,并使画面灵巧活泼,有静中取动的境界。注意聚与散、疏与密的变化,是处理好对称与均衡的关键。c、节奏与韵律:在设计中,通常用“反复”“渐变”来达到营造节奏感的目的。韵律是由造型元素按照一定规律的节奏变化产生。应针对不同造型元素的特质,体验它们产生节奏韵律感的依据,并用艺术的手法加以强化。
(6)创造性原则:创造领域中,创造性无处不在,离开了创造就等于失去了设计的灵魂。可在三种模式下展开: a、概念设计:强化创新的程度
b、方式设计: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引导出新的办法。环境设施因其自身的特点,属于方式设计的模式。以路灯的设计为例。由白斯。加力和玛利亚斯。奎恩塔那共同设计的“LAMPARAALTA”,使用了反射或间接的光线来照亮公共场所,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内部光线。这种设计试图创造出一种感受光线的方式。TTTT由埃里亚斯。托雷斯与马丁内滋。拉皮那共同设计的“LAMPELUNAS”,灵感来自于月光将公共场所照亮的想法。晚上圆形的反射器会使灯光像月亮的不同形态,白天它是一个树状的柱子,掩映在其他树木中。以上两件作品创造性地改变了传统路灯照明的方式,将路灯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完美结合,引起使用者情感共鸣。TTTT c、款式设计:以款式或外观为主,追求时尚与变化
(7)整体性原则:
城市环境设施是一个系统,除了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其自身也应具有整体性。各类设施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城市景观需要整体统一协调,环境设施则追求多样性与个性的并存,虽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但精心处理这对矛盾,却能使城市视觉环境达到统一之中兼有丰富变化的完美效果。城市环境设施设置应以城市规划为依据,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使两者和谐统一,以不影响城市形象的整体性为基本原则。环境设施进行系统化的布局与有机组合,而不应只停留于其本身的设计,应考虑它对该区域的空间环境的影响。只有充分研究环境设施与区域、与城市大环境的关系,进行动态的整合和精心的处理,才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区域环境。
2000年世界博览会在德国的汉诺威举行,为此生活服务的环境设施包括一条新建的有轨电车线路。沿街13座候车亭设计得很有特色,注重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这些候车亭无一例外都是长方体,但覆盖其上的材质却千变万化。有的是红砖,有的是不锈钢丝网,有的是经过表面处理的铜板,有的是鹅卵石,有的是松木,有的是在玄武岩中嵌入玻璃,有的干脆就是纯玻璃或混凝土。这些材质的表面都经过了严格的技术处理,既能抵挡日晒雨淋,又可以防止人为的涂鸦和破坏。这些材料的选用也都是有依据的,是为了与周围环境形成对话。例如;使用红砖是因为在那一站所在的区域内,绝大多数建筑物都使用了红砖,而使用鹅卵石是希望人们能够回忆起在那附近有一个古老的村庄。除了材质的不同,这些候车亭在每一个月台上还有6种不同的变体,以适应观看橱窗、坐、立等不同的功能需求。这些盒子式样的候车亭都是在一个单体的基础上展开设计的,使它们成为一个系列并极具统一感。
五、人、环境设施、场所——体验
环境设施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它是设计出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的,另一方面,它作为缔造环境特质的一种必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场所精神的体现者之一。我们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设计各种环境设施,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有了各种体验。例如:一般来说我们的视线总是平视的,偶尔抬头低头都是在不经意中进行的。日常生活的压力使我们渐渐无视已经熟悉了的城市风景。而“角度椅”提供了一种欣赏城市景观的新方式,让我们有了新的体验。“角度椅”的靠背在造型上有一个柔和的凹陷变异,当使用者把头靠上去的一刹那,会发现原来这个城市中还有那么多不为人所知的美丽风景。,带给使用者的是一种新奇而愉快的感受。“角度椅”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会发现这个世界有许多别具魅力的细节,正是我们平日熟视无睹的。
设计应该是一种对习惯状态的超越,让事物从平凡中显现出来,让生活在平淡中遇到激情。
(1)人与环境设施
1、游戏化与娱乐性
德国思想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有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由于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设计风格和观念也发生着迅速的改变,一种通俗的,富于娱乐性游戏化的波普(POP)之风盛行。人们的视野日益开阔,各种条条框框被打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环境设施的实际价值和延展性比我们原先想象的要多的多。TTTT
2、人性化与互动参与性
现代主义设计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展现个性的表达方式。设计产品的人性化、互动参与性表现为:
A、设计生产中的小规模定制。其差异性成为人们作出选择的衡量标准之一。B、使用过程中的DIY。在使用过程中,最高层面的参与、互动来源于人与产品的 情感交流。在进行环境设施设计时也是如此。但是仅仅这样理解现代设计的设计要 求是不够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生活需求: a、不断完善“正常”的环境设施
b、通过对生活的不断挖掘,寻找新的问题,并尽力解决它们。(2)、环境设施与场所
环境设施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场所中。我们设计环境设施之前必然要对其场所空间的大小、性质、形态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场所空间的尺度,序列性,封闭与否,都会影响人们在此的行为。而环境设施设计正是要分析人们的行为,来满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场所空间的尺度对环境设施的影响直接反映在人们的生理及心理等诸多方面,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人的心理感受。
例如:这样的建筑物高度与场所宽度之比将使人产生内聚、安定、不压抑的心理 感受,这种适宜的空间尺度提供、吸引、鼓舞人们进行良好的户外活动。此时,环境设施应适当地增加数量,采用更灵活的布置方式,而其形式也需要精心设计。
这样的建筑高度与场所宽度之比将使人产生内聚、向心、不散的心理感受,这种空间能够激发一定的户外活动,但不易留住人群。此时,环境设施设计的出 发点更应立足于吸引并创造丰富的户外活动,在设施的布置方式、种类配置上也 需进行有目的的组织。TTTT
这样的建筑高度与场所宽度之比将带来开阔而空旷的空间感受。对于户外活 动而言,这种场所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单纯的物理空间。此时环境设施的参考对象 已经由人转向汽车与城市。显然,与环境设施相关的具体内容,比如字体的大小、图示符号等均应相对简化,并控制环境设施的数量与种类。TTTT
四角敞开的场所空间通常会产生类似“中央岛”式的空间关系。道路系统围 绕在岛的周围,而“中央岛”成为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空间围合感较差,容易使人产生不安定的感受。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围栏、花池、树阵等方 式,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安定感,从而吸引他们在场所中驻留。TTTT
四角封闭的场所空间中,周围建筑物的造型语言一般较为统一,设计形式具 有很强的连贯性,为环境设施提供了清晰的背景语言。四角封闭的场所能够提供 一个完整的广场,道路组成方式多种多样,所以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各种类型的活 动区域。此时的环境设施设计比较灵活,但无论怎样,都应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 好的、安定的、具有可看性的环境。TTTT
三面封闭,一面敞开的场所空间是上述两种空间的折中。因此应该兼顾上述 提及的相关事宜。此外,由于场所空间关系非常完整,此时的环境设施布置应具 有明确的方向性,即朝向敞开的那一面。TTTTT *************封闭、文字、图片************
第二章:环境设施设计的分类
一、公用系统设施
城市空间环境整体化不可缺少的要素,不仅在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休息、交流、活动、通信等必要的使用装置,还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信息设施:包括以传达视觉信息为主的标志设施和以传递听觉信息为主的声音传播设施。标志、街钟,电话亭、售货亭等等。
(2)卫生设施:垃圾箱、烟灰缸、饮水器、公共厕所等。(3)交通设施:停车场、人行天桥、护栏、候车亭等。(4)休息设施:最能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以椅凳为主。
(5)游乐设施:包括静态、动态、复合三大类。儿童游乐设施、老人健身设施等。
二、景观系统设施
作为城市景观环境的组成要素,有硬质与软质之分。建筑小品、传播设施、景 观雕塑等人工物属于前者,绿化、水体等自然景观属于后者。
(1)建筑小品:在视觉上传达一定的艺术象征作用,但要与所处的空间环境相融合。围墙、大门、亭、棚、廊架等。
(2)水景设施:按水的动静态可以分为:池水、流水、喷水、落水、亲水等。(3)绿化设施:体现城市环境生命力。树池、花坛、绿地等。
(4)传播设施:既具备一定的商业效应,又能美化环境。壁画、道路广告、灯箱广告、商业橱窗等。
(5)景观雕塑:反映城市精神时代风貌。
三、安全系统设施
保证其他系统设施能够顺利工作,又对人们安全使用设施提供保障,是“以人 为本”设计理念的直接体现。
(1)管理设施:路面管理、电器管理、控制设施、消防设施等。
(2)标识性设施:包括引导人们安全行动的指示性标识,警告危险的规定性标识等。
(3)无障碍设施:为生活、活动受限制者或丧失者提供和创造便利与安全的设施。可分为:交通、信息、卫生等。
(4)照明系统设施:不仅保障夜间交通的安全,还是营造高质量的现代城市夜景景观的重要手段。包括道路照明设施、商业街照明设施,庭院照明设施等。
第三章:环境设施的设计
一、设计流程
环境设施设计的基本流程一般可分为:设计立项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设计扩初阶段、施工图阶段、设计实施阶段、设计评价与管理阶段。
(1)设计立项阶段:首先要明确设计任务,了解有关设施的计划和目标,包括使用者的需求和特性,预算和投入资金,主题风格等。其次,进行资料收集,并作设计分析和可行性调研。再次,制定设计进度表,将设计全过程的内容、时间、操作程序制成图表,并列明具体设计阶段的目标。
(2)方案设计阶段:设计从空间现状与人的生理心理等因素入手,对环境设施的造型布局、空间和交通关系、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确定最佳方案,并用平、立、剖面图和设计说明、透视图交代清楚。
(3)设计扩初阶段:方案设计的具体化阶段,也是各种相关技术的定案阶段。包括具体做法,尺寸设定,用材用色等。
(4)施工图设计阶段:在进入施工实施前,需在技术的基础上补充修改施工所需要的有关设计图纸,包括节点图、大样图、设备结构图等和编制施工说明文件。
(5)设计实施阶段:为了设计的意图得以实现,设计师应及时向施工单位和工人技术交底。在施工过程中仍要定期到施工现场按照图纸进行核对。
(6)设计评价与管理阶段:设计评价是施工结束投入运行以后,使用者对其使用效果的客观信息反馈,综合分析。是衡量设计施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设计材料与工艺技术
要使设计作品从图纸变成实物,就必须得了解各种设计材料和多种施工工艺。环境设施设计强调科学、艺术、功能等因素的融合,其中结构的合理,材料的选用、技术的加工过程等都将直接影响到环境设施的形态与功效。
(1)设计材料
设计师必须掌握各种材料的性质与特征,包括物理特征和审美特征,了解不同材料的肌 理效果和色泽质感。
A:材料的分类:环境设施设计所使用的材料多具有耐磨损,抗腐蚀和易清洁的特点。木材、石材、金属、塑料、玻璃、漆料。
木材包括各种天然木板、美耐板、塑合板材,藤、竹子等。
石材包括石膏、混凝土、大理石、花岗岩、瓷砖、陶瓷、PVC砖等。金属包括不锈钢、铝板、铝合金、铜合金、铁、铸铁、铸钢等。塑料包括有机帆布、PVC材、尼龙、塑胶材、各种树脂、橡胶等。玻璃包括钢化玻璃、镜面玻璃等。
漆料包括室外用丙烯酸乳胶漆、各色真石漆等。B:材料的质感:
a、木材:加工方便,有自然气息,比较人性。但需作防腐处理。
b、石材:不易腐蚀,比较坚固。但容易产生冰冷的距离感,人体舒适度不高。c、塑料:不易碎裂,加工方便,可塑性强,具有人情味和时代性。但耐性差、易变形、易静电。
d、玻璃:透光、清洁、易加工。但它容易破碎,存在危险隐患。e、金属:有冰冷贵重的质感,表现力强。
C:材料的组织:各种材料不是孤立使用,而是相互补充进行搭配。
a、协调性
但凡在色彩、质感、质地、光泽等任意一项具有相同之处,就可以组合运用,产生协调一致的效果。人的审美习惯有恒常性,人们已习惯的材料因被长期使用会在心理上得到认可,从而会觉得符合规律,具有协调性。
b、秩序性
就是用几种材料建立起一定的秩序关系,以满足视觉审美。
c、对比性
合理运用各种材料之间的质感、色彩等对比关系、使其搭配得当、对比明确,和谐统一又不单调乏味。(2)工艺技术
环境设施的艺术造型要通过先进合理的现代工业技术来实现。先进的工艺技术是实现环境设施造型的关键,也是环境设施具有时代感的重要标志。
三、各系统环境设施设计(1)公共系统设施设计
1、标志设计:有显著的记号作用和通俗易懂的特点。
A、材料:
a、陶瓷:极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效果持久,色彩丰富。(镶嵌、表面附加图案)
b、石材:耐气候性较好,有天然的质感和美丽的色彩。(雕刻)c、玻璃:效果特殊且易清洁。但反光严重,易破损。(喷涂、丝网印刷、蚀刻、喷沙、切割、镀金等)
d、金属:常用钢材、铝、铜等。易加工但易腐蚀,必须进行处理。(镀锌钢板、不锈钢、结构钢、搪瓷金属、铝、铜)
e、塑料:使用最广泛,性能稳定,易于加工,色彩丰富,但对于温度变化较敏感。
f、木材:一种优质材料,防腐处理很重要。(手工雕刻、喷砂、激光雕刻)B、设计要点:
a、标志的外观要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b、传达信息简明扼要。c、坚固、经济、易加工。
d、设置地点能见度高,发挥公共信息的传递媒介作用。
e、考虑到人的视野特征。人的视线水平移动要比垂直移动快。视线移动方向习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人眼对所视物体的直线轮廓比曲线轮廓更易接受。
2、电话亭设计:
可分为隔音式(四周封闭的盒子间)、半封闭式(不设隔音门的盒子间)、半露天式(固定在支座或墙柱上的半盒子间)。要决定电话亭的形式和并置数量,需根据环境性质和人的使用频率
A、设计要点
a、材质耐用、色彩统一、维修方便,而且要与环境相和谐。b、考虑到私密性要求,要注意适当的分割。
c、一般放置在不妨碍交通的人行道上,设置后的道路宽度保持在1.5米以上。不要把电话亭设置在急转弯的地方。在步行环境中,一般设置为100——200米一个。
B、功能需求
a、放置高度必须合适,要考虑到老人和儿童的要求。
b、面板设计简洁明了,最好能用图示的方式解释各项功能。c、有装置让使用者放置随身物品。d、具有较好的挡雨功能和透风性。
(2)卫生设施设计
1、垃圾箱、烟灰缸
垃圾的处理方法反映了一个地区人民的素质,是文明程度的标志。
A、功能要求:具有适当的容量、方便投放并易于清除。机能简便,特别是在开启盖子的方面注意便利性。
B、材料:多种多样。预制混凝土、金属、木材、塑料、玻璃钢、不锈钢、大理石等。C、分类:按照清除方式可将其分为:旋转式、抽底式、启门式、套连式、悬挂式。
a、旋转式:除污方便,设置场所随意,由于地面只有一个支点,支架结构注意坚固性。
b、抽底式:投放口较大,使用方便,但底面易损坏。
c、拉门式:一般设置活动盖,但清除起来较困难。多内置悬挂的塑料袋。d、套连式:注意外筒造型的完整简练,内筒可采用便于清洗的塑料。
e、悬挂式:设置于依托物上,位置受到一定限制。但不占空间,易清洁,不易受到撞击。D、设计要点
a、结构要坚固合理,保证投放收取垃圾方便,箱下布要设置排水孔,以防止垃圾腐烂。
b、应选用抗腐蚀,耐酸耐碱,防冻耐热,不易褪色,容易清洗的材料。c、造型色彩充分考虑周边景观效果。一般高60——80CM,宽50——60CM,人流量大的地区,体量较大,高90——100CM,间距根据人流量和居住密度,一般30——50CM。
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景观 篇3
【关键词】道桥;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景观
景观主要包括“景”和“观”两部分内容,其中,“景”主要是指自然景色以及人文景物,“观”指的是人们在对自然景色以及人文景物进行赏析时所持有的观点。道桥中所涉及到的景观问题就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环境美学、民族情感、建筑工程美学以及城市规划等一系列知识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桥景观问题也势必会引发人们的极度关注。
1.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景观问题
当前的城市道桥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多的是关注其实用性和功能性,对城市景观问题的关注或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由此导致了现在普遍存在的道路景观的不和谐的状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道桥的建筑风格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直接导致了所建成的城市桥梁在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寓意也不够深刻,并且缺乏显著的地方特色;其次,在所使用的道路材料方面,各种材料层出不穷,相互混杂,从而造成整体性差的状况,不少地方在城市路桥建设当中材料混用,尤其是在车行道上沥青和混凝土混合使用,导致道路表面存在明显的色彩差异,严重影响了路面美观;最后,在道路的附属设施方面,可谓是琳琅满目,形态各异,在道路中,路灯、路标以及候车亭等自成体系,没有在色彩以及形式上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协调,并且在空间上也是出于相互交叉的状态,规划意境无从谈起。
举例来说,很多城市很积极的开展经济建设,在合理布局方面没有明确的考虑,所以导致在规划的时候功能定位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侧重于功能性,对城市景观问题一般考虑比较少,或者说不够全面,造成一些道路在景观上的不和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桥梁风格各异,寓意肤浅,未能体现地方特色。②路面材料层出不穷,城市整体性较差。一些城市路面材料混用,特别是车行道混凝土与沥青混用,使道路产生明显的色差,极不美观。③道路附属设施琳琅满目,神态各异。这样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其形象都是非常差的,而且往往东修一条,西修一条,今年有规划就建造,不去管将来这个地区的运用功能,这是很不合理的,任何城市建设的规划都应该把中心转移到低碳上来,不应该过分的不看重景观设计。
2.导致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问题的原因
导致当前城市路桥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既包括体制方面的,也包括设计以及建设管理方面的,具体来讲,导致景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在知识结构方面,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在对城市道桥基础设施的规划过程中对景观性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在相关部门的景观性控制方面,由于城市规划部门在进行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过程中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宏观性控制上,对城市景观问题有所忽视,尤其是在具体的建筑材质以及相关的附属设施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第三,由于具体的建设都是分阶段进行的,所以缺乏整体协调,并且在城管、建设以及交警等相关部门之间往往还存在着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也对实现道桥景观的有效协调统一不利。
3.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探讨
在城市化日益深入的过程中,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焦点课题之一。
3.1桥梁景观
城市桥梁景观问题具体包括线性、平面布局、造型、色彩、装饰以及肌理等六方面内容的设计,桥梁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以及具体的地景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很大的复合景观意义,例如,悉尼歌剧院与悉尼大桥之间的伴生景观就造就了悉尼甚至是整个澳大利亚的标志性景观;在我国武汉,长江大桥和龟蛇两山相辅伴,被视为是武汉的城市景观的亮点。从本质上讲,景观之间所产生的伴生效果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各个景观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当然这里的环境并不单指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桥梁景观分解成线型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肌理设计、装饰设计等六大部分。桥梁景观总是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生,有时其复合景观意义更大。桥梁景观设计中,桥梁景观对地形、地貌的适合,桥梁景观对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及桥梁建设对建设地点的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等。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各个城市较为普遍。由于现代城市的功能更加多元化,而说到底是人本主义,能够为城市提供合理的功能构造才是设计的中心目的。且在桥梁的景观设计方面,要进行合理的布局,不光考虑道桥本身还要考虑其他的城市建筑。
在进行桥梁的景观设计和规划时,首先需要对桥梁形象进行准确的定位,其次,并针对具体的定位以及所分析得到的概念进行相关的图示化处理;第三步,根据所完成的处理结果对桥梁的标志性组件进行设计;第四步,确定桥梁景观的色彩;最后就是对桥梁景观的相关元素进行设计。
要积极促成桥梁景观设计协调机制的尽快建立,逐步完善相关机制,并鼓励景观设计部门与专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单位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建筑师、环境艺术人才以及雕塑师参与进来,带动城市景观本体内在素质的提升。
3.2道路景观
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的城市道路绿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程度,同时也是城市道路景观控制的重点内容之一。
首先,在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方面,要综合衡量艺术效果以及实际功能,在配置植物时,要尽量使用乡土树种,彰显地方特色,在布置形式上主要有自燃式园林道路型以及整齐式行道树型两种。当采取的是自然式园林布置方式时,要在道路两边设置林荫路,特别是在居民相对较为密集的一侧,这样不但可以为居民散步提供条件,还能对道路车辆排放的废气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整齐式园林行道树,一般配置植物时以乔木为主,再辅之以灌木,这样可以增加层次感和韵律感,并用不同颜色的花卉加以点缀,这样有助于增加绿化面积,有效减少噪音污染。
在道路材质方面,要注意选择与道路整体效果相协调的材质,尤其是颜色和质感上;尽可能的就地取材,在彰显地方特色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控制成本;最后道路的功能性也不能忽视。
道路附属设施也是对道路景观加以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整体的景观效果,因此要在整体上对风格进行统一的定位,使其与整体景观相呼应。■
【参考文献】
[1]方志桐,王惠方.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景观.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
[2]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01.
[3]孫鸣春,周维娜.城市景观设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
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 篇4
一、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概述
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包括公共汽车站、路牌、邮筒等,如果把整个城市几何形式化,公共设施就是几何图形中点的元素,公共设施的色彩就是城市整体色彩中的点缀色,所以在色彩的选择上可以采用一些纯度高的色彩,满足市民视觉色彩心理平衡的需求。每一类的公共设施都应有其独特的色彩规范,城市公共设施的秩序感很重要而色彩通常是最好的表现方式,这种公共设施所具有的独特色彩及设计风格是从微观体现城市公共设施的独有特色和与城市设计共鸣。
城市总色调体现了城市的整体色彩规划,整体色彩主要包括重要建筑物色彩、公共设施色彩和自然色彩等,其中公共设施是点睛之笔,人们对城市色彩的整体感受在于各种色彩经过调和所呈现出的整体色彩特征。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公共设施色在彩设计上仍然不够规范,例如色彩污染问题在很多城市仍然存在,主要是由于设计者不重视整体协调性,色彩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导致公共设施色彩与城市的整体色彩不搭配。完美的公共设施在色彩设计上,应该满足合理性、美观性和协调性。
一是美观性:就是说设计美的,同时体现出该城市的气候和地理特色;二是协调性,整体协调是说建筑物和公共设施的设计和色彩都要有人性化;部分协调性是要保证城市局部要保持的连续性,色彩和文化,时间和空间。三是合理性,即公共设施不仅要求色彩搭配合理,还要求建筑物本身设计符合各项要求。
二、城市公共设施在色彩设计上的分析
1)规划原则。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设计理念,从设计高度到设计色彩都要有区分,休息空间的设计和办公空间的设计是不同的,要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适当调节。
2)整体保持协调性的原则。城市公共设施和色彩都隶属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的整体色彩与公共设施色彩及造型是相互影响和互相融合的,城市的历史文化决定了城市的整体色彩基调,公共设施要在这个基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建设。城市的公共设施主要有医药卫生系统、交通、照明、休息设施等几个大的系统,每个系统根据其功效和作用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色彩,体现出个性化和人性化。
3)区域文化协调性原则。不同的地域文化对城市内公共设施的设计风格不同,色彩各异,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古城古镇,也有很多最近些年新兴的城市,公共色彩在设计风格上也体现了该城市的整体文化底蕴,城市文明程度和特色,实际上色彩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传递信息这个基本功能,同时起到发扬城市文化和文明的作用,因此在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色彩可传递这座城市信息,延续整座城市的整体特色。城市公共设施色彩在美观的同时,还传承着整座城市的思想和观念。
4)美学性原则。公共设施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性,同时设计上也尽量采取美学的原理来设计制造,不同的颜色设计,其作用也不同。如儿童座椅的设计,从颜色上都是红、黄、蓝、橙等鲜艳颜色,在细部设计上会针对儿童的特点适当降低座椅高度、减淡颜色,便于儿童识别;对于成人使用的时尚座椅,可以选择稳重的黑色,给人们带来高尚、可靠的感觉;而城市街边的LED路灯,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颜色,例如在空间较大的公路边,应该选择白色,给人们带来辽阔、空旷的感受,而对于公园或者小区的路灯,应该选择绿色,会让居民眼前一亮,而木质建筑和设施旁应该使木漆色或者黑色的路灯,与木质建筑和设施的色彩相照应,凸显出和谐的情调。
三、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的策略
1、完善色彩标识系统
我国大部分的城市色彩标识系统都不够完善,有很大局限性。城市标识色是整个城市的宏观色彩,一座城市色彩标识系统不仅可以冲击人的视觉功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人们心理暗示,不同的公共设施带给人们不同的印象,看到这种风格就会想到这座城市。城市色彩就是城市的名片,体现城市特色。
2、明确公共设施标识色
城市标识色可以分为现代标识色和历史标识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色彩也有了历史文化色彩,因此要做好色彩规划工作,首先要根据不同城市来确定城市标识色,城市的标识色彩可以表达出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但是标识色不是城市的整体色彩,城市的的整体色彩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在设计上要进行充分全面的思考。
3、色彩标识系统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色彩可以分为节点色彩、界面色彩、流动色彩、标识色彩和分区色彩,例如河流、廊道和道路系统属于界面色彩,节点色彩是在城市中公共设施实际上的一个个节点,城市标识色与节点色彩密切相关,但是色彩的连续性和辨识度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束语
城市的公共设施就是家中的家具,不仅具有装饰性和功能性,还体现着城市的细节。合理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以提高这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是该设施的亮点,也是这座城市的亮点。综上所说,城市公共设施整体建设体现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该城市人民的衣食住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色彩和公共设施的色彩的设计与融合,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前提条件。
摘要: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其室外活动与城市的公共设施联系紧密,城市公共设施能够为人们提供娱乐活动,提升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品位,完善城市的各项服务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空间。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色彩的识别,就是城市色彩识别,是对城市色彩系统的综合感知,对于规划者来说,要将城市个性凸现出来,确保城市形象更加丰满完善,就应该构建橙色色彩识别系统。本文将就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设施,色彩设计
参考文献
[1]张雪青.城市色彩营造的多维视角[J].城市建筑.2015,(20):67.
[2]舒平.城市风貌视角下的城市色彩研究[J].城市建筑.2015,(24):85.
幼儿园环境设施 篇5
——以曲靖十八连山镇小神童幼儿园为例
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 陈应娣
[摘要]: 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大量的孩子被送进幼儿园,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幼儿园缺乏,特别是乡镇上的幼儿园,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鼓励乡镇开办幼儿园,满足了家长和孩子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这些幼儿园存在硬件设施比较简陋,在资金,环境,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科学的处理,使幼儿园健康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 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信息化;外出交流;校外学习
对于所有的幼儿园来说,环境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园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幼儿园来说环境设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国家在很早之前就提出了环境设施与幼儿园教育的直接联系,对于乡镇幼儿园来说,作为农村幼儿园的窗口,承担着指导,示范和协调本乡镇学前教育工作的重任,在推进农村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因此,要实现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应该重视乡镇幼儿园的建设,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任务当前,乡镇学前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其存在的困难完全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化解和解决这就需要全社会和政府都来关心关注,共同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然而,当前乡镇幼儿园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环境设施方面,本文在深入了解小神童幼儿园的基础上,对乡镇幼儿园存在的环境设施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 小神童幼儿园在物质环境的发展不够完善
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及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但是从目前对幼儿园的调查以及该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物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幼儿园设施缺乏丰富有趣的活动玩具 1.大型玩具极度缺乏
幼儿园教学中,玩具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特别是大型的玩具,玩具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玩具可以帮组幼儿开发智力,在幼儿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型玩具需要占用许多的地面,该幼儿园面积狭小,户外的活动面积仅有几十平方米。2.资金投入有限,玩具费用高
对于乡镇幼儿园,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府投入幼儿园的费用少,各种大型的玩具费用昂贵,对于一般的幼儿园是很难支付的,像有滑梯、秋千、摇马、跷跷板、转盘、蹦床等这类幼儿园常用的玩具,大型玩具可能要5万元左右,实木的大型玩具还要要更贵一点。
3.玩教具制作频率低,基本依靠购买
自制玩教具是对经费不足、幼儿玩教具缺少的补充,但更重要的是自制玩教具来自教学实践的需求,幼儿园自制玩教具一直以来是幼儿教育较为推崇的一种理念与做法,就是在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和提升的今天,大多数幼儿园仍然坚持这一做法,其原因就在于有助于引导幼儿园教师更好的对幼儿园学生教学。
(二)幼儿园的规模及室内外场地设计没有达到要求
1.户内外场地创设的形式单一,没有按多样化原则达到指定要求
(1)户外必须设置各班专用的室外游戏场地。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60平方
1米。各游戏场地之间宜采取分隔措施,共用游戏场地应考虑设置游戏器具、30m跑道、沙坑、洗手池和贮水池深度不超过0.3m的戏水池等。幼儿园宜有集中绿化用地面积,宜在供应区内设置杂物院并单独设置对外出入口。小神童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有且仅有150多平方米,幼儿们除了在教室里活动,户外活动一般没有。
(2).幼儿园的整体房间设计不合理,幼儿生活用房包括活动室、寝室、乳儿室、配乳室、喂奶室、卫生间(包括厕所、盥洗、洗浴)、衣帽贮藏室、音体活动室等。全日制托儿所、幼儿园的活动室与寝室宜合并设置。服务用房包括医务保健室、隔离室、晨检室、保育员值班宿室、教职工办公室、会议室、值班室(包括收发室)及教职工厕所、浴室等。全日制托儿所、幼儿园不设保育员值班宿室
2.幼儿园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影响正常的教学
(1).幼儿园规模小,制约了游戏活动的正常开展,正规的幼儿园一般都要有种植区,养殖区,区角活动区,每个年级的活动区域,但是小神童幼儿园面积狭小,学校没有多余的场地来建设种植区和养殖区,大区角活动也不能进行,也就只能在班级上进行小区角活动。
(2).办园条件差,无法提供游戏材料与环境,幼儿游戏分室外和室内游戏,室外游戏环境要求绿化、美化、儿童化、教育化、游戏化综合考虑,还要适合四季游戏活动,空间密度和地面表层要求较高。室外游戏区域划分可以有运动器械区,集体运动区,攀爬区,玩沙区,投掷区等。室内游戏区域可分为积木区、图书区、角色扮演区(娃娃家)、益智区、科学区、音乐区、美工区(绘画、手工)等。
(3).设施简漏,存在安全隐患,幼儿园租用私人住房或店面房作园舍,这些房屋室内采光和通风条件不好,空气流通不畅,巷道狭窄,门槛过高,且拐弯抹角;楼梯过于陡峭,台阶、扶手过高;楼上走廊及楼梯间无安全网,这种房屋结构与设施不符合办园要求。一则不利于幼儿自由活动,二则对幼儿不安全。
(4).幼儿园位于城镇中心位置,园内占地面积不大,乡镇幼儿园大多位于城市中心的位置,周围被许多的建筑物给包围着,幼儿园难以扩建。
(三).多媒体设施缺乏,信息化教学频率低 1.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作用
开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既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早期智力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利用多媒体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的立体影像效果,能为幼儿营造一种充满情感,如临其境的情境,激发幼儿情绪,开启幼儿心扉,使其尽快进入学习主体地位角色,以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3.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中的一些诗歌散文意境非常优美,但如果仅仅靠教师一张嘴或一副图片,就显得比较枯燥,幼儿在欣赏时不能较好的集中注意力。4.利用多媒体解决重难点。
多媒体动画功能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教学内容变的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并能扩大教学信息,拓宽幼儿知识面,有利于幼儿理解新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忽略精神环境的需求
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氛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文化培养氛围等。幼儿园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的心理氛围 ,它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它的范围很广 ,包括影响教职工和幼儿的精神状态、情绪的一切因素。精神环境的影响更是潜在而深刻的。但
2是在这些方面小神童幼儿园有很大的欠缺。
(一)老师与幼儿.老师与老师之间都缺乏足够的沟通
1.教师与幼儿的缺乏互动
教师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指导者。除了教给幼儿正确的、适宜的行为方式与规则以外,教师自身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其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
2.幼儿与幼儿的交往不够
虽说幼儿与幼儿间的交往态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群体的自身特征决定的,但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幼儿进行教导和自身的努力来为幼儿创造一个积极交往的背景,从而有效地影响幼儿的交往态度和社会行为。
3.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对幼儿的社会性培养具有多重的影响。首先,教师间的交往是幼儿同伴交往和发出社会行为的重要榜样。教师教给幼儿要互相关心、帮助、抚慰、进行合作等行为,如果教师自己也做到了,那孩子就更容易产生这种行为方式并且长期稳定下来,反之,如果教师之间是漠不关心、人情冷,那么教师再怎么强调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其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
(二)幼儿园校外学习的次数很少
1.通过外出学习能增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
外出学习会使孩子们遇到许多问题,但他们解决困难时,需要团队合作,老师安排游戏时页需要孩子们合作精神,还能让孩子们感到学校感受不到的快乐。2.能够拉近孩子,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交流
幼儿校外学校活动时为了安全需要老师家长一起,这样有利于家长更好的和老师的沟通,老师组织亲子游戏时,需要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这样能更好的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的相处。
3,能让幼儿更好的认识外面世界
对于幼儿,始终是重点保卫的对象,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差,对外面发生的危险不知道怎么应对,所以需要幼儿更多认识外面的世界,大部分幼儿更多的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三)幼儿园对外界的交流不够
1,对其他幼儿园的交流能扩大教师的知识面
如果老师总是在幼儿园上课,很少接触外面的事物,他的的保教能力得不到提升和扩展,总是遵循以前的方法,这样的上课方式对幼儿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上课的效力不高。在教学研究方面,老师不出去外面学习的话,只是在自己上课的幼儿园仅凭自己的经验周而复始的工作,没有比较的的对象,就会自我感觉良好,产生自满情绪,就不会去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2能够提高幼儿园办园管理效率
外出学习能够有思考,有见解,有对比,有深度,紧密结合本园的现状,提出新思路,新对策,借鉴先进幼教理念,做好幼教工作指导,通过对比,能够充分认识本园的差距和不足,然后把新理念,新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三.改善小神童幼儿园环境设施的措施
(一).增加资金投入,保证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张
对于物质环境的改善,主要是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资金不足可以结合国策,争取上级拨款,近年以来,国家不断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帮组幼儿的的发展,当地政府可以抓住这个时机,来改善本地幼儿园的不足。以此同时,对于幼儿园收取的费用应当用于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还要有计划的将每年的办园收益划地将每年的办园收益拿出一部分来继续投入幼儿园的建设,用于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设备更新改造,基础设施维
3修、维护,教学资源更新换代,改扩建规范园舍,多购置玩具、教具、图书,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增加户外玩具。
(二).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要创造多彩的物质环境,要注重孩子的观察视角入手,本着是精品,创精品的原则,把最好的环境给孩子,努力为幼儿创建一个处处充满童趣,乐趣和互动信息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真正把幼儿园建成孩子的家园,乐园和花园。并且营造和谐的精神环境,幼儿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宽容相济的柔性的管理原则,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入手,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安全,融洽,和谐的精神环境,才能使幼儿园在快乐中健康成长(三).幼儿园应积极组织老师参加调研活动,工作中充分发挥业务园长和教研组长在教研活动中的作用,让她们定期深入班级了解保教情况,随时与教师交流,了解教师的需要,掌握教研动态,以便及时调整教研计划以促进教师成长。营造宽松民主氛围,信和尊重教职员工,工作时,在教研活动中我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尊重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用欣赏的态度倾听、接纳教师的个性化见解,搭建展示才能平台,师人人都希望自己受到领导和同,鼓励把自己多年的保教经验提升到理论的层次。四.结论: 幼儿园是适应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要站在国家、社会未来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加强乡镇教育的工作力度,要关心和支持乡镇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乡镇幼儿教育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这些策略和措施真正具有可行性。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园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政策、政府、学校、教师等各个方面。只有相关主管部门和社会给予足够的关注,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多管齐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解决民办幼儿园遇到的困难,才能使乡镇幼儿园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绍玉.农村民办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4),1-2 [2].林.浅议如何让信息技术走进幼儿园 [J]双语学习,2014(3),1-1 [3].万鹏.如何选择安全的幼儿园游乐设施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13-15 [4].从青.对乡镇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 [J]教师,2012(28),1-1 [5].吴剑.不要冷落幼儿园的教学设施和设备 [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5),1-1 [6].姜越.自然中聆听,快乐中成长:对幼儿教育校外活动的组织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9)
4致谢:
本论文在李春燕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体探讨 篇6
一、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1.政企不分,权限不明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公益性强、市场机制不能完全解决其合理配置问题,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又不能完全陷于其中。长期以来,威海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由政府包揽包办,单一投资,采用传统的工程指挥部方式运作。工程指挥部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只管建设,不管运营,无法解决整个工程中的资金、质量、运营问题。对经营性的建设项目,政府干预过多,从项目的立项建设到项目的建成运营,全部政府包办,使得项目在运营期内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政府又不能事无巨细投入精力全面参与管理,导致经营亏损,扔不得,背不动。威海市1990年开始相继建设的桃威地方铁路、威海机场、米威调水等工程依靠政府投资建设,建成后仍然躺在政府的摇篮里,不愿走向市场,缺乏市场竞争的积极性,运营费年年依靠政府补帖,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成了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2.投资体制落后,投资主体单一
财政统一包揽项目投资体制,虽然也有项目法人,但实质上仍然是政府领导人负责制,举债主体和担保主体不明确,或者是出现企业做举债主体,而企业又是政府的企业,完全背离了市场行为规则。企业举债、政府反担保,到后来还是政府还账,致使项目在融资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3.筹资渠道狭窄,财力投资分散
多年来,威海市的国内筹资渠道主要局限在争取贷款和国债等方面,而且手续复杂,受到诸多的限制,资金成本高,还贷压力逐年加大。建成后的运营全靠财政投资。而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完善,运营费用越来越多,财政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使每年有限的财力都撒了芝麻盐,难以形成拳头,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办不了大事。项目运行观念陈旧,市场化运营意识淡薄。威海市之所以在基础设施招商方面没有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过多地考虑了我们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不愿把养大的孩子分出去,害怕分出去老子就做不了儿子的主,结果必然是劳而无功。由于垄断、缺乏经营、财务和人事自主权以及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威海市的公用基础设施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经营业绩不佳,亏损面貌40%;二是维修不足,管网老化,导致供水产销量差率高达20%(发达国家平均11%),公交设备老化,事故多,管道泄漏事故时有发生;三是价格比较低,经营状况差,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和从资本市场融资,导致资金严重不足,财政负担沉重;四是对市场反映迟钝,不能反映用户的需求。
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融资改革的几点思路:
1.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
要重新认识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责任,放松政府对一些盈利性、竞争性投资项目的垄断性管制,用投资回报前景好的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或外资进入。政府要认识到自己不可能通过财政、国债等包办一切,应当充分调动与发挥社会的作用,使政府角色从具体的项目建设和经营者转变为城市建设和总设计师的投资、管理实施的监管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再由政府出面组建工程指挥部,城市建设和经营要以项目法人运作为主,政府为企业竞争创造公正和平等的环境,做好统一规划、培育主体、制定政策、依法监管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在今后的项目运作实施中要坚持重点项目规划国际化、投资项目招商运作市场化、项目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政府职能从办建设向管建设转变。上海、深圳、宁波等南方发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多采用的是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人统一管理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政府主要是做好协调服务,不介入具体项目,把主要精力用到基础设施的未来需求预测和总体规划布局上,为投资者提良好的投资环境,调动社会投资者的积极性。
2.积极培育投资主体,多方吸收社会资金
一是要进一步发挥投资公司作用,做大做强投资公司,发挥投资公司财政性投资的主体作用,直接向国内、国际资金市场融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南方的一些南京市通过成立投资公司,对整个项目统一负责,自我举债,自我还贷、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市场的竞争者。二是要吸引符合条件的不同经济成分的其他投资主体平等的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譬如威海市的居民生活小区的改造建设,可以推行小区物业管理的形式,由统一的投资主体融资、建设、运营,增加一些盈利性质的副食品网点、小商品经营网点等兼大众服务与盈利为一体的居民服务设施,向居民收取适当的物业管理费用,居民在接受这种管理方式的过程中,政府可给予适当和政策扶持,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可以把政府从繁锁的城市物业管理中解脱出来。三是灵活多变的政策引导方式,广泛吸引资金独立运营。对那些盈利能力相对较好的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和经营性公益事业项目,如火车轮渡、城市公共交通、机场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采取包装上市、BOT、或BT、OT等各种方式招商引资,争取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对那些盈利能力相对较差的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采取贴息的办法,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运营。财政每年可列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贴息资金,用于制定的扶持项目,当年未能安排使用的转入下年累计使用。四是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组建上市公司,筹建建设资金。深圳市黄田机场通过股票上市获得资金6亿元,后又通过扩股获得资金3亿元,基本解决了建设所需资金。上海原水股份和凌桥股份共同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数十亿元,用于引水工程和水厂建设。
3.汇集分散资金,引导社会投资,组建代建中心组建代建中心是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趋势,上海等一些南方发达城市正在积极动作。作为政府项目的投资主体,代建中心把财力投资和各方面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委托专门的投资公司进行资本金和建设资金不中的问题,如大连市的烟大火车轮渡、有轨电车改造等重点建设项目的资本金的问题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的,同时还有利于争取银行贷款和国家投资。
4.要做好土地这篇文章,充分发挥土地聚资的杠杆作用尽快推行企事业单位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拍卖,形成良好的投资氛围,以期获得更多的资金。政府可以委托投资公司对通过土地转让拍卖、级差地租、土地隐形收入等所有可以拿来经营的资本予以归集,用于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资本运营、管理的权利,同时相应承担盈亏责任和市场风险。2001年香港的财政收入达8000多亿元,其中土地管理经营收则占财政总收入的70%之多,土地聚资的潜力是无法想象的。深圳、广州、上海在九十年代后期尝试经营城市土地,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威海市也正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威海市从2000年对土地管理衽了五统一,就是将市直、环翠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五个行政区的土地管理权限上划,建立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储备制度,实行土地一级市场垄断经营。理顺了机构,变多头管理为一头管理;统一了地价,实行土地价格评估,按统一标准出让土地;对市区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商住用地,实行统一拍卖,竞价招标,取得了明显成效。1999年,威海市土地出让收入279万元;2000年,由于推行新的土地用地管理制度,威海市土地出让收入猛增至2100万元,增幅巨大;2001年实现土地出让收入3200万元;2002年上半年,已实现土地出让收入3400万元,预计到年底可实现收入7000万元。由此可见,改变观念,做好城市土地经营这篇文章,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拉动土地增值而获得资金,也是利用现有城市土地,聚集城建资金的一个良好途径。1999年,海滨南路建设完成后,海滨南路和青岛路之间1200亩的土地价格每亩增长了50万元,总计增值6个亿。增值部分的40%上缴地方财政,便可获得2.4亿的土地增值收益,正好抵顶海滨南路的工程总投资。这样政府投资。这样政府投资修建海滨南路,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美化了威海的居住环境,而且改善了威海市的投资环境,带动了海滨南路周围地带的地产升值,还解决了工程投资的资金来源,政府净赚了1200亩土地中国有土地增值的60%部分,形成了大量的土地储备。如果有规划的把这部分土地纳入市场竞价拍卖,将获得巨大的效益。这不是双赢,由此而产生的间接的效益更多。
5.实行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
一是盘活有形资产,把凡是可以投入市场营运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公厕、垃圾场、候车亭、供水厂、公交车等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本着双赢原则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衽剥离,全面归集和盘活资产,采能卖的卖、能租的租、能抵押的抵押等办法,促使城市资产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使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不断得到扩充。如上海,能过转让南浦大桥、杨浦大桥部分经营权所获得的25亿元资金来建造旭浦;用转让延安路隧道北线专营权的钱建造了新遂线。需要注意的是,上海所获得的资金并不是大桥建设投资的全部成本,而是综合考虑双方的投资和收益而制定的双赢价格,即外方通过经营获得合理的收益,上海解决了基础设施资金的沉淀问题,用新获得的建设奖金,来解决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经营无形资产。可以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筹集城市建设资金。三是城市管道事业的企业化经营。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权与经营权、具体作业权进行剥离,对栈道经营权、垃圾清运权、街道场地保洁经营权等投入市场化运营,充分发挥城建资金效益,减少财政负担。
6.坚持双赢原则,改变融资观念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社会公益总量不增加的指导思想,引入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文体和经营方式,打破过去那种政府投入、无偿使用的旧模式,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把凡是可以投入市场营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有效剥离,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
城市环境设施 篇7
1. 武汉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的现状分析
1.1 武汉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缺乏系统性
当代城市公共设施的系统化设计, 成为实现城市生活和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和效率化运作的基本保障。涉及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系统化设计, 在视觉的“标识”意义与文化的“符号”意义方面同时承担着双重的角色和作用。
武汉市的公交站牌、道路指示牌、公交候车站等重要的交通公共设施, 从系统性方面来说, 这些分散在各地的无美感可言的交通公共设施并未经过统一的设计, 各自孤立的占据某个地方;形式和功能也没有统一;也没能体现武汉当地的文化特色, 与周围的环境未能融为一体。这给包括本地人在内的广大市民造成许多困惑和麻烦, 更不用说享受公共视觉设计艺术带来的审美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世界各地的交通公共设施都有体现当地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系统化设计的例子都可以成为我们借鉴的典范。
1.2 武汉市交通公共设施色彩运用的问题
色彩在公共交通中发挥重要作用, 合理的色彩设计能够帮助行人更加便捷、有效地完成公共交通行为。相反, 不合理的色彩设计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 还会给行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色彩使用不恰当, 缺乏整体性是公共交通设施色彩使用的常见问题, 也是存在比较广泛的问题。武汉也有这样的问题, 例如说一些公交站指示牌的文字与底色色彩对比较弱, 行人辨认费力, 特别在晚上更加不容易识别。武汉的公共交通设施中用色不恰当还表现在其它的一些方面, 如用色不够美观, 与周围环境不和谐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进行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色彩设计改善时应注意的问题。
1.3 无障碍设计的严重缺乏
武汉作为中部较大的城市, 交通设施中的无障碍设计十分缺乏。武汉市目前很多残疾人专用交通设施被破坏、占用甚至根本没有;大部分公交等候亭都是台阶, 配备轮椅缓坡的很少;在公交车或轻轨站进不了站或上不了车;换乘不方便;建筑物的入口有台阶, 不方便进入;无法使用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色彩的使用在无障碍环节的考虑主要是针对色觉有障碍的人群。武汉市在公共交通设施的用色中, 只用色彩一种语言传递信息, 那么色觉有障碍的行人可能就无所适从。
1.4 视觉导向系统的现状分析
视觉导向系统就是给人们提供有效的视觉传达与引导, 以便在不同的陌生场所及交通路口获得便利并具有美感的可识别性引导物。
武汉市区内很多重要的街道上一整条街没有任何指示牌引导路人和司机, 例如, 游人坐公交到了司门口, 可是没有任何指示牌指向武汉有名的户部巷;初次到武汉来的游客因为没有指示牌也很难找到黄鹤楼停车场在哪。
此外, 武汉市指示牌也存在语言的单一问题。武汉作为一个大都市, 和国外交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重要导向的视觉导向指示牌上运用外语和通用的图片是一个必然趋势。
1.5 生态设计理念的缺乏
公共设施的设计中的生态问题一直是设计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领域, 而交通公共设施的生态问题应作为生态设计的先行环节, 因为交通设施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设施之一。目前武汉市的交通公共设施的生态问题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武汉市的交通公共设施所使用的材料涉及钢铁、化工、木材、玻璃等, 有的使用了人工合成的化学材料, 耐久性差, 对人体有害。
1.6 值得提倡的地方
武汉市近年来也在交通公共设施方面做了很多完善, 例如, 免费自行车出租点分布在大街小巷, 设计合理, 绿色的环保色运用得恰到好处。有些单位还设计并施工了自己的屋顶立体停车场。武汉市还采用了世界上第一批全磁悬环保路灯, 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能自行发电, 环保美观。
2. 武汉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的改进建议
2.1 利用城市形象进行系统化设计
对于交通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 可以从武汉的城市形象、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入手, 对于候车亭、指示牌、导向标、路牌等交通设施进行统一设计。也可以对某些地段进行特定的设计, 体现更浓厚的特色。例如, 武汉大学附近的交通设施就可以体现武大浓厚文化底蕴;汉口的交通设施就可以利用汉口老房子的设计理念进行系统设计;黄鹤楼周围的交通公共设施则可以借鉴黄鹤楼的历史内涵, 不仅体现城市形象, 也让游客体味到浓厚的文化特色。
2.2 色彩的整体设计
色彩管理混乱, 缺乏整体性是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看公共交通设施用色的, 用色混乱相对较多地存在于无标准色的公共设施系统中。如果能配合公交车的用色对不同公交线路进行色彩区分, 那么公交站指示系统的用色就能大大方便候车人群对各条公交线路的识别, 不用很紧张地怕错过车次而密切注视每辆公交。公共交通安全、警示等等有国家用色标准的公共交通设施系统用色相对规范。相反, 无用色标准的公共交通设施用色往往更能体现所在城市的独特性, 代表当地独特的人文地域文化, 但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支撑, 这就要求从公共交通设施的使用功能出发, 从城市的整体色彩环境出发, 考虑大众审美, 建立健全公共交通设施用色管理机制, 科学合理地对公共交通设施用色混乱状况进行合理改善。
对于有色觉障碍的人群并不是对所有色彩都毫无感觉, 最常见的是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 并且对所有色彩的明度感觉都相当敏锐。我们可以在公共交通设施的用色上考虑明度的变化, 或用其他的一些辅助方法帮助色觉障碍人士获得公共交通中的必要信息。
2.3 借鉴国外经验进行无障碍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无障碍设计更需要设计师在设计中更多考虑残疾人及老人的切实需要, 我们可以借鉴海外的经验建设无障碍城市。日本各地随处可见为残障和高龄人士设计的各种便利设施。红绿灯及拐弯处都有盲文提示和过街发声指示器, 地铁售票均有盲文系统, 特别是全社区盲道无缝覆盖, 使得盲人畅通无阻。
2.4 公共标识的“家具”化设计
作为一个家庭而言, 家具的不完善往往会导致生活的不便, 作为全体市民的大家庭的城市, 公共标识的“家具”化设计, 就是要最大程度给出行的人们带来最大的方便, 在陌生的空间迅速有效地引导人们达到目的地。公共标识一般设置在人流较集中的地区, 因此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设施。它不仅要有简单的指引道路方向的功能, 而且应该具有增强环境美感的功能。设计时对其体量尺度和造型色彩, 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都应该进行充分的研究。设于筑波市中心的标有区域地图的公共标识台, 造型和色彩都简洁大方, 而且其大小、高度、倾斜度都非常适宜人的观看, 为了增强照明效果, 又不影响环境, 在标识台内部都设置了日光灯。
2.5 生态设计以“自然为本”
生态设计要以“自然为本”去进行设计, 这不仅仅要求设计师追求公共设施形态外观上的标新立异, 更重要的是要将设计的中心放到这些交通公共设施与自然环境的亲和力的创新上, 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 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考虑到环境因素, 减少资源浪费, 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尽量使用再生材料, 延长使用寿命, 少用或不用有害材料, 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形成一个互动的生态网, 只有生态的平衡, 才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从而顺应发展的方向。
3. 结语
城市环境设施 篇8
首先, 这个了解是建立在理论的细致梳理之上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用多达百分之六十的篇幅, 言简意赅的叙述了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历史与现状”, 朴实无华的书写了公共环境设施的“自然生态”属性, 亲和热情的介绍了环境设施的“人文性”, 求索严谨的论证了设施与“城市地域”的密切关系, 并把“人性化设计”和“设计的构成要素”清晰阐释出来。于是, 全书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上述的叙述又是建立在对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历史归纳与中外比较之中, 并格外重视中外城市在公共设施建设上的社会理念, 由于“审美”的不同, 形成不同的设计体系。因此, 这一部分的理论抒写, 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 更把集合中外的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优长, 放在当代性的视野中间。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本书的作者所强调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理念, 既讲究中国式的“整体意境”, 又重视西方的“在秩序中表达个性”。他们认为:环境与人是公共设施设计的核心, “健全”、“个性”、“人文关怀”和“关照历史文脉”是今天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着眼点, 而与自然, 与社会, 与经济, 与城市各方面的“和谐”是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艺术的全过程。显然,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一书, 不是一般的城市设计的专业著作, 而是一部反映着中国当代关于公共环境设施领域里的较高层次的理论总结, 并且是集工程、研究、教学和艺术审美于一体的人文学术作品。
由于本书的叙述语言和设计语言是在既要学术性又要大众性的维度之中, 所以它也是一部深入又生动的讲述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具有科普特征的著作。这是应当提倡的。学术专著要以一定的高度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还要以科学的热情活跃在百姓的文化生活中。当年裴文中教授的《北京猿人》就是科研与科普的结合,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青年。今天城市发展快速而高效, 公共设施设计急需深度普及, 这既是城市文化的需要, 也是提高城市市民宜居素养的需要。《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从一开始就把调研与撰写结合起来, 力求系统全面。这就表现出它的知识的综合性, 阐述的明确性和介绍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科学性, 并把文化的审美贯穿到全书。可以说, 每个生活在公共环境中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著作, 以提高我们对公共环境的认识, 对城市环境质量的理解, 和城市建设者、设计者一道去维护城市环境的绿色发展。
其次, 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了解还是建立在实践的调研中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一书, 有两章关于天津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调查报告。以详尽的数据, 尤其是对设施细节的有层次又有序列的记录, 把天津近年来的公共设施建设实践收入到研究成果之中。同时配以图片, 使全书尤其是调查报告栩栩如生。由于调研是为理论的梳理做前导, 而且以此为典型事例, 让全书具有全局的概括意义。所以, 这一部分的叙述一方面举一反三, 另一方面注重特点的示范力量。例如, 调研突出了天津地域特色。古文化街的明清韵味, 五大道的域外风情和滨海新区的中国当代神采, 都被作者凸现出来, 并阐释了环境特点和公共设施设计的互相依托关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审美既是当代国际的, 又是发掘历史传统的。把天津的中外交汇, 个性共存, 河海通津, 近代绚丽等等, 从公共设施的文化表现上一一调查分析出来。同时, 指出不足, 提出更为妥贴完善的设计举措, 这些既前瞻又可操作的建议, 和本书的理论阐述相互印证。使《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一书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城市建设者、城市管理者, 尤其是城市的环卫职工, 大家都亲切称之为“城市的美容师”。看了钟蕾和罗京艳撰写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这本书后, 我的脑海忽然蹦出了一个“城市理论美容师”的称呼, 并想把它刻成铭牌, 送给这个团队, 以及所有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
城市在发展, 对公共环境的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人们面对快速变化的城市, 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绚丽, 总是在获得某种满意的同时, 还需要人文的浸润和精神的提升。这种浸润和提升是可以表现在载体上的, 像琳琅满目的城市公共设施, 大到立体交通的道桥, 小到街巷两侧的垃圾桶指示牌, 无不折射着某种惠民的思考, 而且其中的舒适方便, 甚至雄浑和巧妙, 都无不注入着精神的伟力和美的魅力, 无不体现着公共设施设计者、实施者的拳拳心灵和辛勤的奉献。居民从中也会享受着情感和爱心的抚慰。而这些, 关乎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也关乎着城市的发展内涵。
当然, 这一切来源于参加城市美容的人们, 而理论美容的努力, 使城市环境建设有了深入, 有了悠远, 有了隽永。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作为一部有理论构架, 有周密调研的专著, 必定会在中国城市快速又高效发展中, 起到良好而理性的助推作用。希望本书的作者再接再厉, 为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理论在铺了这块基石的基础上, 把“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理论美容, 推向更高层面。
书名:《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作者:钟蕾
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篇9
由于早期编制的城市规划和电力规划不能互相衔接,再加上城市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使规划的变电站无法落点,线路走廊得不到解决,造成电网建设滞后,供用电矛盾突出。电网建设也因此成为供电部门和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1 规划的原则及要求
1.1 规划的对象和年限
本次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主要考虑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设施及其网络,分近期、远期二个阶段,并考虑远景电网饱和情况。规划年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市、县域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
1.2 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期规划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远期规划应与近期规划相衔接,并明确发展的目标以指导近期规划,远景以战略研究为主。
1.3 规划成果的要求和报批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成果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保证电网建设顺利实施。因此,在确定电力设施位置和走廊时应充分考虑电网现状、城市规划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本次规划要求将所有规划的城区范围内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廊道在比例为五百分之一的地图上确定边界坐标。
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经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评审通过后,纳入市、县域总体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并报人民政府审批。
2 规划的主要工作
2.1 基础数据的收集
基础数据收集阶段需要收集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市、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基础数据;同时需要收集当地电力负荷和电量的统计数据;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后在地图上标出现状电网中相关的站址和线路具体位置。电力设施的现状调查是指导后续工作的重要依据,必须加以重视。
2.2 负荷预测
负荷预测的方法通常有单耗法、弹性系数法、负荷密度法、综合用电水平法、人均电量预测法等。
对已经有控制性详规的地区,可以依据各地块分类建筑选取需要系数预测出各地块和整个分区的近、远期负荷。对没有控制性详规的地区,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负荷密度法预测不同性质地块和整个分区的近、远期负荷。预测结果可以用其它方法进行校核。近期负荷预测是安排近期变电站建设计划的依据。
本次规划参照发达国家的饱和负荷,根据规划的城市饱和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用人均综合用电指标和负荷密度法进行饱和负荷预测,并与国内外同等规模的发达城市进行类比,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符合客观规律的预测数据。饱和负荷预测是安排远景变电站落点的重要依据,应有发展的眼光和适当超前的意识。
2.3 确定电网远、近期接线
在电力设施落地前,应根据远景负荷预测和负荷的空间分布对整个城市目标网架有个整体的规划,包括变电站的分布和接线形式。整个城市的电网接线应可靠、灵活,既能与现状电网进行衔接,又能充分满足远景电力负荷发展的需要。
根据规划的目标网架.按照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和远、近期负荷预测的结果,确定远期的电网接线、近3~5年分年建设计划和相应的电网接线。
2.4 确定电力设施的建设标准
变电站和线路的建设标准是落实具体的站址面积和线路走廊宽度的前提。本次主要的工作是确定220kV及110kV变电所的数量、落点及接线方式。35kV变电站根据我市电网的实际情况只在220kV变电所周边和一些大用户考虑少量设置。500kV变电站数量较少,且一般位于郊区或农村,本次只确定其220kV线路往城市电网送电的廊道。
2.4.1 变电站的建设标准
变电站规模主要根据当地电网的负荷密度以及城市发展规划确定。由于我市是个人多地少的城市,110kV变电所一般按最终3×50MVA或者2×50MVA考虑,220kV按3×240MVA或者4×180MVA考虑,负荷密度高的地区可按3×300MVA考虑。
变电站的布置型式、设备选型可根据所在地理位置,周边自然环境,地质、气象条件以及规划、环保等部门的要求分别采用户外AIS,户内(半户内)AIS、GIS等型式。
最后根据进出线方向,按照不同规模和型式确定不同类型变电站的面积和布置方向。
2.4.2 线路的建设标准
为节约用地,新建线路按双回路架设,一般不考虑采用单回架设方式。对于变电站出口处或者线路走廊很紧张的地区,可考虑采用同杆四回路架设。各电压等级架空线路廊道宽度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有关规程规范控制,并积极采用一些新技术以减少廊道空间。受恶劣天气(台风、雪灾)影响地区,线路应按照差异化设计要求,对在电网中比较重要的线路适当提高建设标准。
由于电缆的投资是架空线路投资的8~10倍左右,为节约电网建设资金,同时兼顾城市建设的要求,保证线路“进得来、出得去”,经过政府和供电部门的协商,在市中心划出几块原则上使用电缆的区域,其它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5 落实站址、线路廊道
在规划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将前面已经规划好的变电站初步落实到某个地块上。首先根据建设标准确定变电站的占地面积和进出线方向,在地图上大致画出每个规划的站址和每回线路廊道、电缆管道。然后进行现场踏勘以确定站址和廊道(管道)选择是否合理,并根据土地的性质、区域规划,以及行政分区、自然阻隔等因素进行局部调整,在地图上绘制边界坐标。规划成果经审查后报市政府批准,最后以城市黄线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今后电网建设的依据。
3 问题讨论
3.1 电网的过渡问题
从现状电网到目标网架必然有个逐步过渡过程。实践中采用的方法是以目标网架为依据,根据近几年电网建设的顺序往前推出电网分年接线方式。
对于电源站点未建成导致变电站只能采用过渡接入方式,或者对于规划路网未实施导致线路廊道暂时无法通过(如跨越大量民房)的情况,应认真研究目标网架、路网建设时序和改接停电的要求进行优化,使中间接线易于过渡到规划目标网架,减少重复建设。
3.2 减少站址和廊道的调整
以黄线形式确定下来的站址和廊道是不能随便调整的。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调整,在实践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预留足够数量的站址和廊道,在负荷增长时不至于出现没有土地和廊道用于电网建设;(2)做好廊道(特别是架空线)的合理规划,满足变电站接入的需求;(3)根据变电站进出线方向确定合理的用地面积和布置方向,特别是变电站布置方向的变化将造成用地面积的改变。
一般情况无需将用地面积和廊道宽度放得太大,因为随着技术进步和设备的改进,同等规模变电站面积将逐步减少,线路的输送能力也在不断增长。适当的负荷增长可以依靠更大容量的主变和更强的输送能力来解决。
3.3 老旧电力设施的改造
实践中根据电力设施运行情况、城市规划要求和分年建设计划,逐步以老旧设备改造,架空线路整合、改道、入地等方式进行电力设施的改造。如我市两座110kV变电站由政府和供电部门按比例分担建设资金,在原地(或附近)将原来的户外AIS(2×31.5MVA)重建为全户内GIS(3×50MVA)变电站,不仅腾出一半多的土地,改善了城市景观,而且变电站的容量和设备档次也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电力设施的用地和线路廊道,提高建设效率,节约建设投资,满足城市用电需求。此项工作在我国部分地区也进行过并取得不错的成效[1,2,3]。
参考文献
[1]肖珈琦,陶建荣.城市电力工程规划编制探讨[J].规划师,2006,22(10):95-96
[2]刘永清.城市电网设施地理布局规划的应用[J].电力建设,2006,27(9):20-22
如何加强城市消防设施建设 篇10
关键词:消防设施,消防供水,消防站,通信
城市消防设施是城市进行消防灭火的基本工具, 如果城市消防设施建设落后, 势必会降低灭火救援的效率, 增加火灾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下面笔者简要分析当前城市消防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加强消防设施建设的对策。
1 当前我国城市消防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城市消防供水不足
城市消防供水是城市消防设施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部分, 许多重特大火灾的发生都与消防供水不足有关。一些城市的供水管道主要是考虑生活用水量, 而未充分考虑消防用水需要;有的城市部分管网使用年限较长, 供水管径普遍较小, 根本满足不了灭火所需的水量水压要求。一些城市市政消火栓缺乏统一规划, 保护半径过大, 并且安装不规范, 也影响了正常的消防用水。此外, 我国很多城市的消防用水都未考虑对城市自然水源的利用, 在一些河流、自然水塘、湖泊等处未设置便于消防车通行的取水码头。有许多城市对消防供水设施缺乏统一的维护保养, 造成市政消火栓和消防取水设施锈蚀或损坏, 并且得不到及时的修理, 导致火灾时不能正常使用。
1.2 消防站建设滞后
我国一些城市的消防站存在数量少、责任区面积过大等问题, 不能完全满足接警后十五分钟到达火场的要求, 消防队员难以有效争取扑灭初期火灾的有利时机, 使得火灾造成的损失大大增加。此外, 还有一些城市的消防站的布局不合理, 未能适应城市规划发展的需要, 如有的消防站地处城市商业中心背街区域, 人流、物流集中, 拥堵严重, 阻碍了消防车的行动速度;还有的过于偏离城市中心, 使得其周围保护的对象过少, 重要性较低,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1.3 消防道路不通畅
一些城市的老城区的道路普遍较为狭窄弯曲, 建筑密集, 消防车不能正常转弯通行, 也影响了火灾时的正常消防灭火工作的开展;还有的城市部分路段占道经营、以街为市、堵塞严重, 也影响了消防车的正常通行;还有一些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仓库等, 周围未能形成环形消防车道, 场地也不够消防车辆转弯, 从而不能满足大型消防车通行和灭火需要, 使得消防施救困难。
1.4 消防通信落后
消防通信是是消防部队进行获取信息、科学决策、统一指挥的重要工具, 是消防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城市消防通信设施建设总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接、出警方式陈旧, 效率低下消防部队仍采用常规的119仿真线路接警并且通过119指挥中心人工电话转接来下达出动指令, 耗费时间长, 反应速度慢;信息联络不对接, 难以统一指挥, 政府各相关救援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处于分散操作状态, 面临重大及突发事件时难以统一调度, 不能有效形成合力, 而且很容易造成火灾救援现场的秩序混乱;信息智能化水平低, 大都还停留于传统的书面纸张作业, 政府及相关救援部门未能实现资源共享。
1.5 消防装备问题
一些城市消防装备都达不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缺编较多, 数量较少, 质量较差尤其是地方经济条件较差的城市的消防装备明显要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消防装备。此外, 很多地方现有消防装备配备结构不合理, 未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1.6 建筑内部消防设施问题
城市建筑内部的消防设施存在的问题有:设计、设置不完善, 建筑功能变更后的消防设施不配套, 消防设施安装不规范、功能不完善, 维护管理不到位, 完好率低。
2 加强城市消防设施建设的对策分析
2.1 强化城市消防供水设施建设
要抓好城市消防供水管网的建设, 加强对老旧管网的改造, 新建管网时充分考虑消防用水量及水压, 供水管网尽量设置成环, 以提高供水可靠性。加强市政消火栓的建设, 科学合理布置消火栓间距, 做到资源优化, 可按火灾风险程度不同将消火栓间距分别确定为60m、80m、100m、120m等消火栓不仅要数量足够, 还要做到安装规范, 要便于就近取水。充分发挥城市自然水源消防用水作用, 城市河流、水塘等水源旁修建消防车取水码头, 以弥补市政供水管网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城市消防供水设施的维护管理, 定期检查, 对于出现故障的消防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以防火灾时影响灭火救灾。
2.2 加强城市消防站建设
消防站是到达火场最早的专业灭火战斗力量, 所以应确保城市消防站的布局及建设合理。根据我国的国情, 要想完全满足4km2~7km2建设一个标准消防站的要求有点不现实, 但可以大力推行城市小型消防站建设, 这样即满足消防的要求, 又可节约建设及运营的维护费用。还应强化特勤消防站的建设, 以应对各种重大的突发灾害事件的救援行动。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 应加强对城市不合理消防站的搬迁和改造以实现资源优化。
2.3 加强城市消防道路建设
为切实保障火灾时消防车快速、便捷出动, 在第一时间赶到火灾救援现场, 首先要保障消防道路的畅通, 所以对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一定要做好消防道路的规划建设, 并加强旧城消防道路的改造建设和治理, 防止占道经营现象。
2.4 加强城市消防通信设施建设
现代消防作战要充分考虑消防与交警、公安、医院、供水、供电等部门的功能联动, 应建立统一的灾情预警中心, 加强消防信息数据库建设,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如GPS技术、GI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以加快消防的反应速度, 提高抢险救援的效率。
2.5 强化消防装备设施建设
为适应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 更好地进行消防灭火, 各消防总队及支队应充实常规器材装备, 如登高车、照明车、洗消车以及破拆工具、防毒面具、避火服、隔热服等设备和器材, 并加强这些装备的维护和管理, 提高其完好率。此外, 还应大力研究和启用先进的特种器材装备, 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 减少抢险救援过程中的消防人员的伤亡。
2.6 强化建筑消防设施建设
建筑消防设施是保障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 应从设计、施工、管理各环节抓好落实建筑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建筑自我防灾、救灾的效能。首先应严格设计管理, 把好消防设施建设源头关;其次要强化施工管理, 严格施工监理, 保证消防设备的安装质量;再次是要加强消防检测, 严格消防验收, 对于消防检验不合格的建筑严禁投入使用;最后是要加强建筑内部消防设施的管理维护, 保持运行良好。
3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的消防设施建设也一定要适应城市防火灭火的新要求, 以便为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崇敏.加强城市消防规划建设, 改善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现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 (S1) .
城市环境设施 篇11
关键词: 标识系统 城市公共设施 导向设计
1.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的阐述
1.1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定义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环境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改善城市环境与为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便利的重要作用。我国对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定义通常是指“公共或街道街区中为人们活动提供条件或一定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及相应的识别系统,是社会统一规划的,具有多项功能的综合服务体系,是免费的或者低价享用的社会公共资产”。
1.2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生活的需求,通过综合调研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①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不完善;②资源配置不合理;③只注重功能性,缺乏基本的形式美;④管理水平低下,许多公共服务设施无专门机构管理。
1.3研究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意义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总是在追求速度而不重质的提升,这样的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很多时候作为城市环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并不被人重视甚至忽略,使后续的使用产生极大的问题。基于此种考量进行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研究,为提升城市功能,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美化城市公共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2.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中标识系统的阐述
2.1何为标识系统
标识一词源于《辞海》,它对标识一词的解释:标识即标志。标志的定义在人们普遍看来是指单一的图形或者文字组合的图形,它具有一定的寓意与符号特征,最典型的代表即为企业的商标、LOGO等。所以,这样单纯的以标志的定义解释标识是不规范的,实际上我们在此所要理解的标识系统是一种由一系列的图形、文字、声音、造型等元素组成的可以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维度为人们提供解释、引导、说明、警示、象征等一系列的具有实际功能承载的物件,它是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标识系统在城市公共环境中承担的作用
2.2.1为城市交通提供导向
人类在进行交通行为之前,要对所要到达的目的地进行空间上的连接,这种连接一是靠记忆找寻,另一种就是靠信息的指引。所以当一个人要去到某个未知地方,第一反应必然是寻找对自身认知有帮助的指引。标识系统的导向作用,恰恰体现在其承载的信息之上。
2.2.2为城市元素提供解释说明
人类在进入一个陌生区域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对自身所处的区域和所见的事物产生好奇感,并通过周围已认知的人或物判断陌生事物的功用,达到了解的目的。而标识系统的解释说明信息,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传达上的便利。
2.2.3为城市人群提供警示提醒类信息
从对标识系统的定义上可以看出,警示性是标识系统的一种重要的功能属性,人类处在一种放松或紧张的精神状态和未知的陌生区域时,对其身边可能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反应较迟钝,而标识系统的警示、提醒作用则会在此时体现出来。
2.2.4标识系统的象征作用--城市形象的承载
我们在践行设计“功能决定形式”的原则之时,不能忽略在形式上的追求。作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标识系统造型是对城市形象具体体现的重要载体。我国城市中或多或少存在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城市广场,广场中设置具有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标性构筑物,都可看做标识对城市形象的承载,又如一些城市新区主干道路设置的大型的精神堡垒,也是标识系统城市形象象征作用的体现。
3.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中标识系统的分类
一般的,城市公共环境体系中的标识系统在空间分布上被分为户外环境标识和室内环境标识两大类,我们同时还在设置方式上进行了分类。
3.1户外环境标识系统的分类
户外环境标识系统主要包含有交通导向类标识、形象类标识、名称标识、警示提醒类标识、宣传类标识、广告类标识等。
3.1.1户外交通导向类标识
户外交通导向标识之一是市政公共设置交通标识即我们常见的路牌。这一类标识的设置是由政府层面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严格执行标准和国家规范作为设置依据,具有统一的文字、符号、图形和色彩。
另一种是非市政公共道路,比如一些园区内部设置的导向类标识等。
3.1.2户外形象类标识
户外形象类标识主要分为地标性标识与主题类标识。地标性标识即具有重要标志意义,被区域内所有受众人群所熟知的构筑物,既可以是人工的又可以是自然的。
主题性标识则是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寓意代表的标识体,人们可以通过此类标识认知标识设置方所要表达的意图,如常见的有雕塑类标识、吉祥物标识等。
3.1.3户外名称类标识
户外名称类标识顾名思义是以设置方名称文字,图形等直观要素作为标识信息承载元素的标识体,最典型的代表为楼体大型户外不锈钢字。
3.1.4户外警示提醒类标识
该类标识通过对标识文字、图形、造型进行显著、醒目的标示以达到警示、提醒的目的,比如危险警告标识、草地牌等。
3.15户外宣传标识与广告类标识
户外宣传类标识与广告类标识具有很明显的跨界特征,可以看做一种户外广告的承载方式,目的是对其所承载的信息进行传播推广,比如大型的楼顶宣传广告牌、LED户外显示屏、店铺招牌等。
3.2室内环境标识系统的分类
3.2.1入口处的公共环境区域识别标识
此类标识包含室内场所总平面布置标识、入口欢迎类标识、总体环境简介标识、楼层索引标识、电梯总楼层索引标识等。
3.2.2各楼层的区域识别标识
此类标识主要包含单独楼层平面布置标识、单独楼层迎宾标识、单层楼层索引标识、出入口标识、警示类标识等。
3.2.3楼层主要位置及引导标识
此类标识主要分为通道分层导引标识、通道引导分区标识等。
3.2.4具体功能分区标识
此类标识主要是指各相关功能分区内的具体标识,是一种终极标识,包含具体的功能单元的门牌、名称牌等。
3.3标识系统在设置形式上的分类
以上是空间划分上的各类标识分类,若在设置形式上分类,我们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3.3.1标识牌类标识
标识牌的引导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可以获得最多信息的一种标识承载,进行规范的科学的标识牌设置,可以给使用者更好的用户体验,使其能够快速、便利地到达目的地,标识牌按放置方式具体又可分为立地式、贴墙式、悬挂式等不同形式。
3.3.2广告灯箱类
广告灯箱类标识是一种传统的标识,具有广告与标识的双重属性,在设置方式及制作材料上可以分为发光LED字牌、传统光源内嵌式灯箱、LED显示屏发光字、pp透明胶片投影等各类形式的不锈钢字、精品背光发光字等。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放置方式,如背架式、螺栓固定式、粘贴式、悬挂式等。
3.3.3触摸电子类标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逐步产生一些智能标识系统,此类标识系统承载信息量巨大,以TOUCH屏幕方式呈现,具有信息维护便捷、交互性强等特点。智能标识系统是以后标识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4.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中的标识设计原则
作为具有明确分级设置规则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我们在进行标识系统具体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几类设计原则。
4.1符号的准确合理运用
哲学家皮尔斯在其著名的符号学理论中指出:“把符号分为三个部分:媒介、指涉对象和解释,它们可以分为符号的三项关系。符号是用一事物表征另一事物或代表另一事物。图像符号是利用一定的媒介来模拟某一指涉对象,它通过形象上的相似,用符号来替代该对象,从而使符号获得特定的意义。”所以在进行标识系统的符号设计时应该按照符号的三个不同类型进行,即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
4.2关于标识色彩的设计
“色彩感觉对于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状态”。作为给人们第一视觉感官冲击的色彩,始终是我们在进行标识系统设计时需要关注的重要元素,在不同环境中的标识色彩的设计,要遵循不同的色彩构成及色彩心理上的规则。
4.3标识文字的设计原则
文字在广义上属于符号学的范畴,作为语言的图形化表达,标识系统中的文字应遵循易读性的基本要求。易读性主要体现在其字体大小是否合理,笔画是否简洁整齐,排列是否遵循形式美法则,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是否有明显的对比关系等。
4.4对标识尺度的把握
人体工学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标识系统的使用者是人,满足不同人群使用要求是标识系统设计中最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合理的尺寸,才能最有效地传递信息。
4.5标识设置位置的把握
在设置标识位置时,不仅要从生理上的尺度按人体工学要求设置,更应该在人们的心理上做出充分的研究。作为一种为人们在陌生区域内进行功能性需求解释的工具,恰到其分地出现在使用者需要的位置会让使用者更信任。
4.6对标识系统设计整体性原则的把握
标识系统设计应该注重整体性、延续性和一致性原则,标识符号、图形、色彩、文字、造型的统一,有助于人们的记忆,可以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一致的、连贯性的思维,从而保证标识系统的正确引导。
4.7标识系统设计的分级设置原则
一般情况我们把标识系统分为1-N级设置,即从户外引导开始直至具体功能单元模块。这是因为人类的活动行为,尤其是交通行为,都是遵循从一个大的方向开始逐步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位置,所以在标识系统的设计上应遵循分级设计原则。
5.结语
作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标识系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是一种具有明显社会化特征的构成元素,标识系统之于城市环境的作用,是一种引导性的规范。如果偌大的城市缺少相应的标识系统,则必然陷入一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中,所以基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体系的标识系统的设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邦越.标识系统设计[M].北京:上海画报出版社,2010.
城市环境设施 篇12
随着奥运会、世博会在我国的举办, 举办地城市的公共设施艺术化被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并没有形成以点带面的推广。当沸腾的余温退去之后, 我们可以结合国际前沿的艺术观念将举办地城市的经验推广开来。
环境的和谐能够推动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 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伴随着现代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 公共艺术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它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城市文明不是哪一部分的文明, 而是整体的文明, 我们可以透过城市公共设施艺术化看到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灵魂。
一、什么是公共设施艺术化
首先明确一点——公共设施艺术化绝不等同于多摆放些雕塑, 但公共设施包括雕塑。
公共设施包括建筑艺术及建筑配饰、景观艺术园林及景观园林配饰。再细分则包括有:廊、亭、架、柱、桥构、路铺、门饰、窗饰、装饰角线、台塔、阶梯、护栏、墙饰、照明灯具、景观坐凳、车站、旗帜、地铁出入口、通风口、信话亭、邮筒、报栏、井盖、路崖、树池、下水道、消防栓、路障、自行车架、喷水池、饮水池、花钵、指示系统、解读系统、地标、纪念碑等。
公共设施艺术化是指对以上这些市民走出家门之后所生活的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设施进行有意识的设计, 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通过艺术设计增加公共设施的附加值、指示作用和审美情趣。
二、公共设施艺术化的作用
(一) 加强场所的指示性
雕塑是公共设施的一部分。这里以大连城市公共设施为例加以说明。大连以广场多而著称, 在广场上或广场周边都会有一些风格独特的雕塑。星海广场百年城雕是市民及游客很喜爱去的休闲场所。百年城雕是一本翻开的书, 寓意深刻。城雕前100双脚印揭示了大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百年。眼前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们不仅可以欣赏雕塑, 还可以让自己与雕塑、与环境融为一体, 参与其中。
在和平广场正门对面有几个杂货亭。与常规的售货亭不同的是这几个售货亭被设计成彩蛋的样式, 旁边摆放着几条长凳, 既满足了坐人的功能又可以装点环境, 当然同样也可以作为约会的地标。
(二) 缓解城市人的精神压力
在现代社会, 城市不仅代表进步、创造、高速发展, 而且同样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承载着紧张、压力、高强度的工作。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 行走于城市各个角落, 充满艺术性的公共设施会使人的精神放松。日本是世界上最忙碌的国家, 在日本的城市, 路上看不到慢节奏行走的人, 每个人都匆匆忙忙且有条不紊地在城市中穿梭。过劳死、自杀现象频繁发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原因自然很多, 但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城市公共设施, 并对造型色彩的设计、摆放方式的处理以及设计与环境的融合等创造一个使人放松的环境来进行缓冲呢?
(三)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城市软实力, 是指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居民素质、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城市社会凝聚力、文化感召力、科教支持力、参与协调力等各种力量的总和, 是城市社会经济和谐、健康、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持。
古希腊卫城随处可见神殿、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 而这些建筑可谓是雕梁画栋、美不胜收。想必在地中海微风的吹拂中、在神殿投射下的荫凉中才会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宇宙、自然与人生深邃的理解与思考。
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会惠及市民, 而市民素质的提升又会带动环境的发展。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 (Richard P·Dober) 解释道: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 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 比规划更广泛, 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 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
公共艺术是属于城市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 自古至今, 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注重城市面貌和地域文化的建设。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城市, 特别是古城、名城, 都会被她充满传统文化和特色建筑的市容所打动。这其中, 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成功营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著名的景点或构筑物已成了这个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它们是城市递交给观者的一张名片, 而这种文化视觉构筑物随着时光的推移, 便积淀成为“城市的年轮”。大到城市公交系统, 小到公共垃圾桶无一不是城市艺术品位的体现。
三、怎样加强公共设施的艺术效果
(一) 公共设施造型的艺术化
很多时候, 达到艺术化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人们习惯的造型进行重新设计。以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为例:垃圾桶仅仅满足功能很简单, 如果想美化它则需从造型和材质上做文章。如图1, 罗马街头的垃圾桶模仿罗马建筑中的柱式去设计, 材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图2是西班牙公园中的垃圾桶, 采用现代材料制造, 外围有绿色植物缠绕, 既有现代感又与环境自然融合。图3则印证了“创意无处不在”这句话, 打破常规将垃圾桶设计成日常生活用品的形状。
(二) 公共设施色彩的体系化
城市公共环境中的色彩是涉及城市形态、视觉形象和公众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和地方文化的体现, 同时也展示了城市发展的水平。
现代大型企业均有自己的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业识别系统”) 。而城市如果想拥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与众不同的文化氛围, 那么公共设施中色彩的体系化必不可少。上海在这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上海市近日就《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近期规划建设线路标志色方案》征求市民意见。市民根据色彩区分线路简洁明了。
(三) 基于城市特征深入挖掘
建筑大师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 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拥有一个怡人、和谐而美好的城市环境, 无疑是居住在都市中人们的强烈愿望。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外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生活——不仅在趣味上, 而且在价值观上。公共艺术能够将至高境界的环境艺术设计与自然、科学、社会文化和设计技巧相结合,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性需求。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城市在公共环境的艺术化过程中想找到基于城市特征的“点”都不难。我们可以通过以点带面、以面扩展成立体的形式将城市特征通过公共设施艺术化过程充分地表现出来。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公共设施艺术化可以培养市民的主人翁精神,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可以把艺术化的公共设施, 看成是提供并任由社会公众自由介入、参与和观赏的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并不仅仅狭隘地指物理概念上的空间与场所的共享性, 而是同时含有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共同享有、共同协作和民主参与的意义。同时还有公众舆论、公共意见、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内涵。这些正是当代公共艺术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华超.让雕塑成为城市的眼睛与灵魂[J].淮海文汇, 2007 (04)
[2]顾凯.浅议公共艺术建设与市民主体意识[J].艺术理论, 2008 (02)
【城市环境设施】推荐阅读:
城市设施08-23
城市路灯设施12-03
城市体育设施系统05-13
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09-04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09-16
城市高架交通设施论文01-17
城市生活体育设施07-08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论文01-06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06-27
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规划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