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施

2024-08-23

城市设施(通用12篇)

城市设施 篇1

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指标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点,对公共设施的艺术和美学色彩要求也提高了。近年来政府积极建设新的公共设施,改造已有的公共设施,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尽量设计完美,制造精良。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来说,色彩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色彩搭配是否合理,与其他设施是否协调直接导致人们对公共设施看法和态度。

一、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概述

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包括公共汽车站、路牌、邮筒等,如果把整个城市几何形式化,公共设施就是几何图形中点的元素,公共设施的色彩就是城市整体色彩中的点缀色,所以在色彩的选择上可以采用一些纯度高的色彩,满足市民视觉色彩心理平衡的需求。每一类的公共设施都应有其独特的色彩规范,城市公共设施的秩序感很重要而色彩通常是最好的表现方式,这种公共设施所具有的独特色彩及设计风格是从微观体现城市公共设施的独有特色和与城市设计共鸣。

城市总色调体现了城市的整体色彩规划,整体色彩主要包括重要建筑物色彩、公共设施色彩和自然色彩等,其中公共设施是点睛之笔,人们对城市色彩的整体感受在于各种色彩经过调和所呈现出的整体色彩特征。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公共设施色在彩设计上仍然不够规范,例如色彩污染问题在很多城市仍然存在,主要是由于设计者不重视整体协调性,色彩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导致公共设施色彩与城市的整体色彩不搭配。完美的公共设施在色彩设计上,应该满足合理性、美观性和协调性。

一是美观性:就是说设计美的,同时体现出该城市的气候和地理特色;二是协调性,整体协调是说建筑物和公共设施的设计和色彩都要有人性化;部分协调性是要保证城市局部要保持的连续性,色彩和文化,时间和空间。三是合理性,即公共设施不仅要求色彩搭配合理,还要求建筑物本身设计符合各项要求。

二、城市公共设施在色彩设计上的分析

1)规划原则。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设计理念,从设计高度到设计色彩都要有区分,休息空间的设计和办公空间的设计是不同的,要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适当调节。

2)整体保持协调性的原则。城市公共设施和色彩都隶属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的整体色彩与公共设施色彩及造型是相互影响和互相融合的,城市的历史文化决定了城市的整体色彩基调,公共设施要在这个基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建设。城市的公共设施主要有医药卫生系统、交通、照明、休息设施等几个大的系统,每个系统根据其功效和作用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色彩,体现出个性化和人性化。

3)区域文化协调性原则。不同的地域文化对城市内公共设施的设计风格不同,色彩各异,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古城古镇,也有很多最近些年新兴的城市,公共色彩在设计风格上也体现了该城市的整体文化底蕴,城市文明程度和特色,实际上色彩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传递信息这个基本功能,同时起到发扬城市文化和文明的作用,因此在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色彩可传递这座城市信息,延续整座城市的整体特色。城市公共设施色彩在美观的同时,还传承着整座城市的思想和观念。

4)美学性原则。公共设施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性,同时设计上也尽量采取美学的原理来设计制造,不同的颜色设计,其作用也不同。如儿童座椅的设计,从颜色上都是红、黄、蓝、橙等鲜艳颜色,在细部设计上会针对儿童的特点适当降低座椅高度、减淡颜色,便于儿童识别;对于成人使用的时尚座椅,可以选择稳重的黑色,给人们带来高尚、可靠的感觉;而城市街边的LED路灯,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颜色,例如在空间较大的公路边,应该选择白色,给人们带来辽阔、空旷的感受,而对于公园或者小区的路灯,应该选择绿色,会让居民眼前一亮,而木质建筑和设施旁应该使木漆色或者黑色的路灯,与木质建筑和设施的色彩相照应,凸显出和谐的情调。

三、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的策略

1、完善色彩标识系统

我国大部分的城市色彩标识系统都不够完善,有很大局限性。城市标识色是整个城市的宏观色彩,一座城市色彩标识系统不仅可以冲击人的视觉功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人们心理暗示,不同的公共设施带给人们不同的印象,看到这种风格就会想到这座城市。城市色彩就是城市的名片,体现城市特色。

2、明确公共设施标识色

城市标识色可以分为现代标识色和历史标识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色彩也有了历史文化色彩,因此要做好色彩规划工作,首先要根据不同城市来确定城市标识色,城市的标识色彩可以表达出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但是标识色不是城市的整体色彩,城市的的整体色彩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在设计上要进行充分全面的思考。

3、色彩标识系统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色彩可以分为节点色彩、界面色彩、流动色彩、标识色彩和分区色彩,例如河流、廊道和道路系统属于界面色彩,节点色彩是在城市中公共设施实际上的一个个节点,城市标识色与节点色彩密切相关,但是色彩的连续性和辨识度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束语

城市的公共设施就是家中的家具,不仅具有装饰性和功能性,还体现着城市的细节。合理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以提高这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是该设施的亮点,也是这座城市的亮点。综上所说,城市公共设施整体建设体现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该城市人民的衣食住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色彩和公共设施的色彩的设计与融合,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前提条件。

摘要: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其室外活动与城市的公共设施联系紧密,城市公共设施能够为人们提供娱乐活动,提升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品位,完善城市的各项服务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空间。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色彩的识别,就是城市色彩识别,是对城市色彩系统的综合感知,对于规划者来说,要将城市个性凸现出来,确保城市形象更加丰满完善,就应该构建橙色色彩识别系统。本文将就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设施,色彩设计

参考文献

[1]张雪青.城市色彩营造的多维视角[J].城市建筑.2015,(20):67.

[2]舒平.城市风貌视角下的城市色彩研究[J].城市建筑.2015,(24):85.

[3]段渊古.城市色彩景观影响因素及营造方法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1):121.

城市设施 篇2

迄今为止,我国对“城市基础设施”较为权威的定义来自建设部1998年颁布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基础设施定义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其中,“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供应、给水排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环境保护、防灾安全等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我国一般讲城市基础设施多指工程性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城市基础设施包含设施、产品(服务)和产业三种形态。设施一般指城市基础设施自身的物质形态,既不是产品,也不是产业。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又称城市工程规划,一般包括如下具体内容:(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2)城市给排水规划(3)城市能源供应系统规划(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5)城市绿化系统规划(6)城市通信工程规划(7)城市防灾工程规划(8)除上述几种专业规划外,还包括各种工程管线的综合规划。下图是与人体生理系统相比,来说明城市基础设施对

表1城市基础设施与人体生理系统的类比

资料来源:郭功佺.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7.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根据城市发展规模、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规划,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公共交通方式、车辆数、线路网、换乘枢纽和场站设施用地等,并应使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满足高峰客流的需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提出有关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提

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城市交通需要考虑的要素有城镇布局与交通走廊、土地使用与道路交通网络、有效连接各类服务区、轨道交通布置、交通枢纽和换乘中心、合理规划公共停车场,多层立体车库、人行交通以及城市交通环保。

面临国民经济的增长、城镇人口的增长和机动车拥有量的增长,交通规划是建立完善的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保障;是解决目前道路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获得最佳交通运输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市交通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充分利用现有道路交通设施的重要环节。从2000年开始,国家公安部、建设部就推出城市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2城市给排水规划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预测城市用水量,并进行水资源与城市用水量之间的供需平衡分析;选择城市给予水水源并提出相应的给水系统布局框架;确定给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和用地;提出水资源保护以及开源节流的要求和措施。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主要对城市水资源及城市用水量、给水范围和规模、给水水质和水压、水源、给水系统、水厂和输配水作出规划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划定城市排水范围,预测城市排水量,确定排水体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原则确定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和处理程度;确定排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主要对城市排水规划范围和排水体制、排水量和规模、排水系统布局、排水泵站、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与利用等方面作出规定。

城市给排水系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 是区域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既要满足城市高质量、可靠供水的需要, 又要根据区域水资源的现有条件, 对城市的发展提出调整和制约的要求。

3城市能源供应系统规划

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的生产、输配和供应设施;燃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气)和暖气的生产输配和供应设施等。

3.1 城市电力规划

编制城市电力总体规划内容包括:预测市域和市区(或市中心区)规划用电负荷;确保电力平衡;确定城市供电电源种类和布局;确定城网供电电压等级和层次;确定城网中的主网布局及其变电所容量、数量;确定35KV及以上高压送配电线路走向及其防护范围;提出城市规划区内的重大电力设施近期建设项目及进度安排。

城市电力规划需调研、收集以下资料:地区动力资源分布、储量、开采程度资料;城市电源、电网资料;城市用电负荷资料;其它资料,包括:城市水文、地质、气象、自然地理资料和城市地形图,总体规划图及城市分区土地利用图等。

3.2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应从分析现状开始,研究目前城市的气源种类和可能取得的气源途径,以及现有燃气设施存在的问题,根据近远期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合理的参数指标,预测燃气负荷,选择合适的气源和相应的供应方式,按照城市用地布局情况布置各项设施和管网。

城市燃气工程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预测城市燃气负荷;选择气源,确定气源结构和供气规模;确定气源厂、储配站、储灌站等主要工程设施的规模、数量、用地及位置;确定输配系统供气方式,管线压力级制,调峰方式;布置城市燃气管网系统(区域调压站的设置,主干管系统布局)。

3.3城市供热工程规划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的内容包括:预测城市热负荷;选择供热热源和供热方式;确定热源的供热能力、数量、布局及相应的供热范围;布置城市供热工程的重要设施和供热干线管网。

3.4作用与意义

城市能源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问题。城市能源结构具有时代特征,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要素。城市能源的合理规划与优化配置是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与能源短缺矛盾,协调城市化进程与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中应预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和成分,确定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方式,给出公共厕所布局原则及数量,并给出主要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规划设置原则、类型、标准、数量、布局和用地范围。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设置必须从整体上满足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等功能,贯彻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分类处置。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和精神享受的同时, 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中国作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环境问题首先在城市中显示出来,同时也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的障碍。我国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使城市的发展潜力日益减小,城市环境规划显得格外重要。

5城市绿化系统规划

城市绿化系统指的是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具体内容如下:调查与分析评价城市绿化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研究确定城市绿化系统的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参与综合研究城市的布局结构,确定城市绿化系统的用地布局;确定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指G1、G2、G3)的位置、范围、性质及主要功能;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指“生态景观控制区”G5);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提出实施管理建议。

城市绿化系统可以改善气候,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暴雨积水,涵养水源,蓄水防洪、防灾功能;显著改善城市景观,城市节能。通过攀缘绿化,屋顶绿化和庭荫栽植等,冬季挡风、夏季庇荫,城市绿化可以减少城市热辐射,降低采暖和制冷的能耗。6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的内容是结合城市通信实况和发展趋势,确定规划期内城市通信的发展目标,预测通信需求;合理确定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通信设施的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类通信设施和通信线路;制定通信设施综合利用对策与措施,以及通信设施的保护措施。

城市通信工程系统规划工作的主体程序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至确定城市通信系统规划目标,后阶段又分成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三部分主体程序。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为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灾害区划和城市地位,确定城市各项防灾标准,合理确定各项防灾设施的等级、规模;科学布局各项防灾设施;充分考虑防灾设施与城市常用设施的有初结合,制定防灾设施的统筹建设、综合利用、防护管理等对策与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对城市主要致灾因素进行识别,开展灾害风险基本评估、研究城市建设用地防灾安全利用的布局方案和对策措施(土地利用防灾规划)、分析居民区灾害风险以及减灾方案和对策措施(居民区防灾规划)、研究城市救灾避灾场地、场所、设施的需求以及布局方案和建设要求(避灾场地场所规划)、制定城市应急救灾避灾保障设施系统建设方案并提出技术要求(应急保障设施系统规划)、提出专项防灾规划编制指引原则。

编制和实施综合防灾规划是保障城市安全和提高城市综合抗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该规划的落实,实现城市抗灾基本防御目标,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细化。

基础设施:城市优化提供机会 篇3

鼓励类别则新增了城镇的安全饮用水、再生水利用技术、城市下水管线非开挖施工技术开发与应用,城市供水、排水、燃气塑料管道应用、城市应急和后备水源建设、沿海城镇海水供水管网及海水净化工程、城市积涝预警技术开发与应用。

而如此的“水项目”,不仅让涉及城市水利项目设计、建造的企业受益,还将触类旁通利好于一些衍生企业——城市水气管道生产企业,如金洲管道、青龙管业以及拥有海水淡化技术的企业如双良节能、南方汇通等。而水利设计与建造企业可关注安徽水利。

2011新版本中,交通运输部分增加了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和综合交通运输方面,从而形成铁路、公路及道路运输、水运、航空运输、综合交通运输等全方位、更为便捷的“水陆空”交通网络。

铁路依旧是交通运输鼓励发展的重点方向,新版本不再将高速磁悬浮作为鼓励对象,而在铁路的建设上提出了更高标准,如鼓励时速在3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减震降噪技术应用,鼓励铁路宽带通信系统、数字铁路和智能运输开发与建设等。

公路及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方面,在原有鼓励村村通公路等基础上,增加了城际间快速交通建设、完善城市内部公共交通(包括公交车、出租车)以及解决公路交通提速后噪音扰民问题和应急抢修能力等。

航空运输方面,增减幅度不大。删除了“航空器维修、航空特种车辆、货场设备、仓储设备、货物集装器、高性能机场安检设备、高性能机场消防设备开发与制造”,增加了小型航空器应急起降场地建设。这也意味着私人飞机在未来可能会激剧增加。

在交通运输方面,新版本鼓励项目新增了第二十七大类综合交通运输。即加快建设并完善高铁与飞机换乘,地铁、城际交通与飞机或高铁的换乘,以及大城市地铁与地铁、地铁与公交等的换乘,以提高客运、货运等的高速性和便捷性。

城市供配电设施规划 篇4

市区变电所的设计应尽量节约用地面积, 采用占地较少的户外型或半户外型布置。中心区的变电所应考虑采用占地空间较小的全户内型, 并考虑与其他建筑物混合建设;必要时也可考虑建设地下变电所。

市区变电所的建筑物设计应考虑与环境布局相协调, 立面美观, 并适当提高建筑标准。如表1所示。

2 配电所

市区配电所及开闭所应配合城市改造和新区规划同时建设, 作为市政建设的配套工程。

市区配电所一般为户内型, 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超过630k VA, 一般为两台, 进线两回。

315kVA及以下的变压器宜采用变压器台, 户外安装。在主要街道, 路间绿地及建筑物中, 有条件时, 可采用电缆进出线的箱式配电所。

3 城市供电网络与线路规划

3.1 城市供电网络。

电压等级对城网的标称电压, 应符合国家电压标准。电力线路电压等级有:500kV、330kV、220kV、110kV、66kV、35kV、10kV、380V/220V等八类。通常城市一次送电电压为500kV、330kV、220kV, 二次送电电压为110kV、66kV、35kV, 高压配电电压为10k V, 低电压配电电压为380/220V。

城网的典型结线方式有:放射式、多回线式、环式、格网式和联络线。城网分为送电网和配电网。城市送电网中一次送电网是系统电力网组成部分, 又是城网的电源, 应有充足的吞吐容量, 一般宜采用环式 (单环、双环或联络线等) 。二次送电网应能接受电源点的全部容量, 并能满足供应二次变电所的全部负荷, 共电网结构应与当地城建部门协商, 布置新变电所的地埋位置和进出。

线路走廊, 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预留相应位置。城市配电网又分高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高压配电网架应与二次送电网密切配合。且比后者有更大的适应性, 一般采用放射式、环式或多回线式。低压配电网一般采用放射式、环式或格网式。配电网应不断加强网络结构, 尽量提高供电可靠性。

3.2 城市供电线路规划。

3.2.1 高压线路规划原则。

确定高压线路走向, 必须从整体出发, 综合安排, 既要节省线路投资, 保障居民和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又要和城市规划布局协调, 与其他建设不发生冲突和干扰。一般采用高压线路规划原则为: (1) 高压其线路的应尽量短捷, 减少线路电荷损失, 降低工程造价。 (2) 应保证线路与居民、建筑物、各种工程构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 按照国家规定的规范, 留出合理的高压走廊地带。尤其接近电台、飞机场的线路, 更应严格按照规定, 以免发生通信干扰、飞机擅线等事故。 (3) 高压线路不宜穿过城市的中心地区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并考虑到城市的远景发展, 避免线路占用工业备用地或居住备用地。 (4) 高压线路穿过城市时, 须考虑对其他管线工程的影响, 尤其是对通信线路的干扰, 并应尽量减少与河流、铁路、公路以及其他管线工程的交叉。 (5) 高压线路必须经过有建筑物的地区时, 应尽可能选择不拆迁或少拆迁房屋的路线, 并尽量少拆迁建筑质量较好的房屋, 减少拆迁费用。 (6) 高压线路应尽量避免在有高大乔木成群的树林地带通过, 保证线路安全, 减少砍伐树木, 保护绿化植被和生态环境。 (7) 高压走廊不应设在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 或地质构造不稳定 (活动断层、滑坡等) 的地方。在河边敷设线路时, 应考虑河水冲刷的影响。 (8) 高压线路尽量远离空气污浊的地方, 以免影响线路的绝缘, 发生短路事故, 更应避免接近有爆炸危险的建筑物、仓库区。 (9) 尽量减少高压线路转弯次数, 适合线路的经济档距 (即电杆之间的距离) , 使线路比较经济。

在城市供电规划中, 上述原则不能都同时满足时, 应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作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选择最合理的方案。

3.2.2 高压走廊宽度确定。

(1) 单条高压走廊。

L=2L安+2L偏+L导

式中, L安—水平安全距离;L偏—最大风偏;L导—导线宽度。

(2) 在实践中人们主要采取看绝缘子片数的办法来判断高、低压等级 (见表2) 。

(3) 各级高压走廊宽度 (见表3) 。

3.2.3 城市送配电线路敷设。

城市设施 篇5

---城市的血管·排水设施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加快了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更美好、更快捷方便的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随着中小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看到城市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与现阶段对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仍然还存在着差距,城市基础设施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城市内涝”“城中看海”的现象,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发展。回顾最近几年,暴雨似乎频频光临北京:2004年“7·10”城区暴雨,2011年“6·23”城区特大暴雨,2011年“7·24”密云、平谷山区特大暴雨„„每一次都造成巨大损失。为什么会频繁出现这种严重危害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的事件呢?为什么大量雨水会囤积在市区排不出去?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字】基础设施城市发展城市内涝排水设施

一.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不仅北京,近年来,长沙、武汉、杭州、西安等国内许多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对暴雨我们已能提前预报、提前准备,为何还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城市内涝是否成了大城市的通病?我们知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城市自身也具有“放大”气象灾害的作用。研究显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变,会使城市局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使城市气象灾害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迹。城市干岛、湿岛、热岛效应的存在,都与此有密切关联。暴雨洪涝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城市高层建筑集中区,热岛环流有利于城市上空的热对流发展,容易引发暴雨。此外,城市上空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有利于凝结核的形成,可能使城区降水量比郊区更多一些。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使现在道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好,原来的土路都变成了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水泥路面,每当遇到暴雨,整个城市的渗透性也就变差了,雨水无法渗透下去,雨水大量在道路聚集,形成局部内涝。加上城市绿地的面积被住宅用地占据而越来越少,导致绿地所具备的滞水作用也减弱了,所以城市内涝变得更加严重。

城市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量人口的聚集肯定会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城市又是工业聚集区,同时也会带来大量工业垃圾,不管是生活垃圾还是工业垃圾如果管理不善,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造成垃圾乱丢,遇到下雨,随水流动,飘到雨水出水口堵塞,造成排水不畅。有时雨水排泄口被当作为垃圾口,有的居民将垃圾杂物倒入雨水排泄口,因为管理不善,雨水口内的杂物得不到及时清理,遇到雨势较大的天气,雨水不能正常泄入排水管沟,由此造成地面局部积水,慢慢发展成全城内涝。所以在城市发展中,不能仅仅只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指标,还要努力去教育提高普通百姓的文化精神素质,是他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身边的环境,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成为发展最快、经济增长最迅速、最美丽的家园。

二城市内涝造成的严重后果

7月21日,北京发生的特大暴雨,降雨总量之多、强降雨历时之长、局部雨势之强大都是历史罕见,成为北京市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暴雨过程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90万人,1万多辆汽车受损,据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1]。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在基础设施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承受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也在不断增大,也就是说,同样的暴雨天气,在今天造成的影响可能要比10年前更广泛。因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发展迅速,市区规模巨大,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际大都市,人口大量聚集,市区基础设施严重超负荷,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排水设施承载力超过上限,所以在同样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现在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肯定弱于10年以前。城市内涝不止只发生在北京,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2]。经过这一场暴雨也让我们看到北京城市建设中让人尴尬的一面,地面上的现代化设施让人目不暇接,而地下保障的基础设施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当一个个下水井盖被雨水顶起来,甚至形成喷泉奇观时,我们知道,北京的排水系统已经严重和城市发展脱节了。事实上,最近几年北京几乎年年都会出现内涝。当然,对北京的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改进绝非一日之功,但是要有关部门重视,只要下决心尽快去做,很多问题是可以得到改进的。

三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

(1)近年来城市内涝呈现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滞水时间长的特点,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设施排涝能力偏低等问题。北京市近10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一倍,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排水管网系统早已不堪重负,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排水管道系统成为衡量城市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指标。我国在建国初期,城市的排水系统,大都沿用苏联的理念,与欧美和日本的地下廊道式不同,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落后,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在此基础上我国的设计注重节约,旨在解决眼前的问题。而苏联地处高寒地区、降水量小,俄联邦的降水偏少,年平均降水量为530毫米。山地的降水量一般比平原多,降水量最充沛的北高加索地区高达2500毫米。从俄罗斯平原到东西伯利亚,年降水量从500-700毫米降到200-300毫米。平原的中部地带,以北纬60°附近降水量为最大,往南降水量逐渐递减。冬季,俄罗斯全境普遍降雪,积雪期和积雪的厚度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在西伯利亚苔原北部,全年有260天积雪。根据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为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大巴山和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北方仅长白山局部地区可达到1000毫米左右)其中华南沿海、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东南丘陵许多地区还可超过1500-2000毫米。我国最多雨的地方是台湾基隆南侧的火烧寮其年平均降水量高达6558毫米。东超大兴安岭西到中尼边境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把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西北部年降水量均小于400毫米其中内蒙古、宁夏及其以西的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均在200毫以下柴达木、吐鲁番和塔果木等盆地年降水量均在25-50毫米以下吐鲁番分地中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对于我国来说,东南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城市规模较大、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面向海洋容易接受境外的信息、技术劳动力丰富,劳动力素质高,科技水平高,市场广阔。对于这样身处如此优势的地区,城市的发展必定一日千里,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此密集的降水对于排水设施的要求势必更高。大部分老城区建设初期都采用前苏联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当时没有认识到中国和前苏联的气候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的不同点,没有因地制宜的建设适合中国城市的排水基础设施,当时是全盘仿照前苏联的排水设计,以至于在现在每逢雨势较大或者较集中时,城市内涝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以前设计建造的排水设施已经不符合现在城市发展要求,甚至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沿用的苏联的排水设计理念,给我们国家遗留下严重的祸根,这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排水设施系统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2)其次,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地面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竖立起来,城市中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少,房屋、水泥道路与日俱增,硬化地区面积大量增加,但是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却因建设经费等原因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城市建设档次提高了,排水设施还依然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标准和做法;有的城市道路建成了,而排水设施还未配套;有的城市排水设施已列入建设规划,但很不受重视,项目经常受到排挤,久久不能实施;有的城市降低规划排水系统标准,仅解决当下面临的短期问题,不考虑未来的城市发展是不适应现在的排水设施程度。导致排水系统滞后于城市发展,不匹配城市建设水平,不适应特殊气象条件,已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在城市发生的内涝中,老城区往往是受涝的重灾区。由于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区仍在使用早年建设的排水管道系统,这些管道当年的设计标准和建设标准都比较低,管沟规格小、雨水口少、管道破损淤塞严重,排水能力大打折扣,在遭遇强降雨时就不堪重负,再加上地面坑洼,雨水泄流路径不畅,很容易形成成片积水。让没有看过大海的人体验了一把在城市中看海的乐趣,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如果让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让城市排水设施发展跟不上城市建设的速度,我们或许以后就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所以建设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排水设施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这是导致排水设施滞后的又一因素。

(3)再次,政府作为一个城市的头脑,在城市建设中要发挥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和规划建设,不能只打造面子工程,而在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3]我们的北京城不可谓不迅速,它正以“摊大饼”的方式向郊区快速扩张,宽阔的环路、立交桥和巨型社区出现在曾经的远郊区,但城市规划者并未提供有效配套的基础设施,更不用说规划建设超前于城市化的地下排水管网,往往把城市中必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基础设施工程做的完美无缺,对于人们看不到的地下工程一般都不按照正确规定来完成,老管网更新不及时,新管网铺设时被“瘦身”,在铺设排水管道时不按规定建设,由于资金有限,有时明知道该区域汇水面积大,应该安装600毫米管径的管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安装了400毫米的管径管线[4],由此导致城市排水不畅,积水路难行,这就成为城市中的顽疾,所以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无比重要。政府这个大脑在城市建设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不仅仅要合理规划城市的结构布局,还要有预见性,能在城市建设中将可能遇到的所有极端的因素考虑进去,尤其是在建设排水设施时,能够从气候、地形、地貌等多方面考虑,确保做到所有设施在投入使用时能禁得起严峻考验,所以政府在这方面一定要把好这关。对于现在来说,目前建设好的硬件设施现在更换已经来不及了,但是我们可以记住眼前的经验和教训,在未来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中,确保做到按照规定合理建设。

四 城市内涝整治方法及排水设施建设意见 城市内涝虽然主要由气候系统主导,人力是无法做出完全有效的改变,但是当雨水落在地面上我们就可以很多方法来处理,我国虽然是一个幅员辽阔、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但是我国水资源确是十分缺乏,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这些降水,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将会得到有效的缓解。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法国巴黎在整治城市内涝的经验,巴黎的雨水和废水通过净化站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河流或直接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可以用来灌溉农田,水资源水质达标的水还可以用于娱乐设施,像水上乐园,游泳池。上天赐予我们的水资源我们决不能浪费,尽管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只要我们能够合理的利用,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5]。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排水系统已经难以承受现代城市发展的节奏,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市有的地区依然沿用明代修建的排水设施,年代久远,排水能力落后,导致在7月21日,发生了61年以来特大暴雨灾害,形成严重的城市内涝,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北京城市排水能力是按照一年到三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建设。面对公众压力,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方面对城市排水设施系统进行了调研、追踪、讨论,意识到城市内涝,不仅是城市排水系统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从规划、建设、运营等层面以及应急各项保障制度方面,互相衔接,多种措施并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希望将最低排水标准从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三年,达到三到五年一遇的标准。这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还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实践[6]。现在已经不可能拆除以前的旧的排水设施,重新设计建设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的排水设施,但是我相信只要政府能下得了决心想解决排水设施的问题,我们城市内涝的情况一定就能得到实际有效的解决。

尽管彻底的设计修建新的适合现代城市发展节奏的排水设施在短期内是无法完成的,但是在灾害来临之前,我们可以在软件方面做得更好,比如及时预警,比如在积水较多的路段暂停收费而让车辆行驶更畅通,比如开放公共避难场所帮助回不了家的人,或者延长公共交通的服务时间等等。

五 总结

每遇暴雨袭城,人们喜欢引用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那句名言:“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在此,我也引用一下这句名言,下水道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自有城市以来,就受到城市规划者的重视,人们愿意把智慧和资金优先投入到城市下水道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之中,但中国地方政府似乎并没有动力在“良心工程”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资,这导致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严重滞后的城市地下排水设施建设之间巨大的反差。即使是北京这样的首都城市,虽然排水管网的建设力度号称位居全国前列,成绩显著,但是糟糕的下水道状况在遇到类似去年和今年这样的暴雨天气时,依然会备受打击。在我国城市地下排水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资金压力,而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下空间更多的留给了电力、电信、以及地铁等直接关系到GDP的公共设施,留给下水道的空间很狭小[7]。但是在一个发展的城市中,GDP是提高上去了,但是如果想到每当有大雨来临之时,我们就要生活在被水淹没得城市时,谁还愿意在这里居住。所以我希望,我们中国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能够做到平衡发展,合理建设,让市民住在一个更加舒适和安全的城市,对于中国城市的管理者们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理方案,更需要对城市负责任的态度。别让我们历史悠久的北京古城,败在一场场大雨中。

参考文献:

[1]唐黎明《从北京内涝看城市系统的危机》 战略观察 第310期 [2]朱思诚任希岩《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思考》2011年11月17日 [3]张鸿《必须改变整体思路“重地上、轻地下”是城市建设通病》 《今日观察》评论员

深圳城市公共设施宜人性设计研究 篇6

关键词:深圳;城市化;公共设施;宜人性设计

一、城市公共设施宜人性设计需求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指在城市公共或街道社区中为人们活动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系统,以及相应的识别系统[1]。公共设施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一直都是紧密相连的。自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一直都在迅猛发展。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众多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与地区都在推行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中建了更多的建筑,容纳了更多的人。高层建筑虽然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更多的人,但是却不能给居民们带来更方便的生活。与此同时,人们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亲密的关系不再。大城市的众多居民,节假日外出时常会遇到人流聚集的问题。城市化的种种变化让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公共设施。例如在城市中为盲人等残障人士所做的无障碍设施,公共厕所和公用垃圾箱,供人们休息交流的公共座椅,供人们娱乐用的社区中的健身设备,等等。市政规划者希望通过公共设施的建立,使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加方便,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个城市中的公共设施是否完善,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各个城市中公共设施的种类、数量都有了大量的增加。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这些公共设施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公共设施宜人性设计

中国国土面积庞大,各个城市间发展差别很大,一些大城市中的公共设施相对较好。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出现了不同功能、不同形态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技术的环境设施。这些公共设施不仅为环境提供了具体的功能,而且反映了对人的关怀,环境设施的设计主旨已经到了“关注人的设计”阶段,做到为人服务的宗旨[2]。但是很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存在已有的公共设施设计不够人性化的问题。

城市发展的目的还是为了给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一个设计合理且极具美感的公共设施,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使用的频率,而且可以增进市民爱护公共设施、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参与性[3]。公共设施的目的是为了给公众活动提供服务,很明显使用人群是由各类不同的人组成的,存在男性、女性,老年人、青年人、儿童、健康人、残疾人等差别。公共设施设计必须针对不同人群做调研,找到他们各自特殊的需求,然后再对设施做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体现对人的关怀,做出宜人性的设计。

公共设施的宜人性设计可以从以下角度找到切入点:在产品尺寸上符合人体尺寸;在产品的功能上注重人和产品的互动、能确保人的安全和方便使用;在视觉上产品的造型、材质以及配色之间的完美结合能使居民感到赏心悦目;不同产品的搭配和分布要更加合理;增加整个社会的绿色生态环境,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深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深圳作为中国最为年轻的特大城市,仅用20多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其他城市几百年才取得的成就,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4]。深圳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市,曾多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将深圳作为城市公共设施宜人性设计研究的地区,可以将其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所取得的成果展示出来,以供其他城市借鉴推广,并找出公共设施在人性化设计上的不足之处。

(一)深圳的公共设施

在概念上,公共设施的范围很广,而且许多设施在不同的地方设计上的差别很大。在深圳,可以着重看两大类区域的具体公共设施,第一类就是一些著名的商业性质的广场:东门步行街、罗湖华润万象城、新城市广场、福田星河COCOPARK购物中心、南山益田假日广场及海岸城购物中心,等等。这类是企业打造的商业购物中心,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到这些地方,这些地方的公共设施都很齐全,在设计上能给人一种高端的感觉。第二类就是政府公益性质的公共区域:市民中心、滨海大道的红树林、莲花山公园、荔枝公园、大梅沙海滨公园,等等,这类是政府规划的,以提升城市的综合形象为目的。这些区域的公共设施可以供市民在每天的休闲时刻或者节假日休息娱乐时使用。

(二)深圳公共设施设计的优点

深圳海岸城购物中心位于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是深圳西部最大的商业项目之一。为打造海岸城强大的购物、休闲、娱乐功能,吸引更多的人流量,其公共设施配套非常齐全。如图1所示是海岸城的夜景,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为了体现其高端的特点,做了很多公共设施的设计。首先在整个区域的搭配上采用原木的地板、水池、玻璃栏杆的组合,在水泥马路、高楼大厦的城市环境中,这种环境能给人休闲、放松的感觉。夜晚照明用的路灯在设计也很有特色,金属的圆管上面镂空一些大小渐变的圆孔,照明效果能给人一种向上移动的光束的感觉。整个广场的设计使人有晚上到这里来的想法,人流多了自然会有人在这里购物、消费。由此也可以看出,公共设施的宜人性设计不仅仅在于单个产品的人体工程学上的设计,更重要还在于利用公共设施将整个公共空间打造得适宜人的活动。在商业性的空间设计中,为了达到吸引人流量的目的,其公共设施设计的人性化考虑会更加细致。

(三)深圳公共设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红树林位于深圳滨海大道西海岸边,西边是生机勃勃的树木林,南边是一望无垠的深圳湾。红树林海滨公园的位置非常好,人们在这里可以领略美丽的海景、欣赏树林的景色。在深圳这种遍布高楼大厦的城市中能有这样风景,使得每天有大量人群到红树林游玩。如图3所示是深圳红树林海滨公园一景。笔者要研究的是路旁的公共座椅,该座椅是用大理石制作的,用这种材质的考虑是在室外的环境中能承受风吹日晒之后的持久性。这种座椅的设计只是考虑了最基本的人体尺寸,而没有考虑到周围的环境。设想一下,烈日之中坐在这种独立的座椅上会感觉非常热,雨后座椅上的雨水不会迅速风干,而这两种天气在深圳是常见的。红树林海滨公园公共座椅的宜人性设计并不是很好,需要设计与座椅相配套的设施。

大梅沙海滨公园位于盐田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有开阔的沙滩。中国国土面积辽阔,与海洋连接的地域并不是很多,很多人都有拥抱大海的梦想,夏天会有大量的人都会选择去海滩游玩。如图3所示是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深圳盐田区的工业不发达,但环境优美,而且大梅沙又是免费的,所以每年夏天大梅沙会有很多的游客。图3就是志愿者捡拾游客留下垃圾的场景。面对该场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游客的素质不高,到处扔垃圾;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梅沙的垃圾桶设计不合理。作为沙滩这样的场地,垃圾桶的宜人性设计要做到分布合理,充分考虑到在人流量较多时如何丢垃圾的情景,而且垃圾筒的颜色标识要明显方便人们寻找,还要设计出便于在沙滩上移动的垃圾桶造型。

三、结语

城市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居民的幸福生活,公共设施设计对于打造城市的文明形象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和城市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公共设施的宜人性设计始终是考虑城市居民心理、生理、审美等各方面的需求。研究深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上好的处理方式以及不足之处都值得其他城市规划者反思,宜人的公共设施才能真正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丁雄,刘珊,秦臻等.以众为本[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38.

[2]谭巍.公共设施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4.

[3]张婷,苗广娜.公共设施造型开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30.

[4]张林波.城市生态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深圳为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85.

作者简介:

浅析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原则 篇7

一、公共设施设计原则

1. 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原则是公共设施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它在使用者与公共设施接触的过程中满足使用者生理或物质的需求。公共设施的功能性是依据社会公众在公共空间各种不同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公共设施设计必须要具备与之对应的功能性。不同的空间场所的公共设施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因此,要确定一个场所中公共设施要具备的功能,就要在该场所中进行一定的人群需求调查,来明晰该场所中要具备的具体功能需求。在进行设计时,还要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体现出功能的科学性。

2. 系统性原则

每个城市都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为人们的各种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条件。因为环境设计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学科,涉及到建筑、规划、工业设计、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所以公共设施的设计不仅仅是取决于一门学科或专业,它的研究与设计必然是以整体系统设计思想为指导原则的。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时,不能仅仅考虑单一的公共设施,还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与周边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城市公共设施必须符合整个城市的环境设计,结合特定的环境,在不同的公共设施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形成城市公共设施的系统性和独特性。

3. 以人为本原则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任何设计想法和构思都要以人为本,因为人是城市环境空间的主体,公共设施是为人服务而产生的。因此公共设施设计要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体现出对人的呵护与关怀,解决人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在进行以人为本的设计时,更要考虑儿童、老人以及残疾人的特殊情况,体现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家具”,人与城市联系的“纽带”,它的设计不管是从整体还是从局部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4. 个性化原则

所谓个性是指有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特质,公共设施的设计同样也要具备一定的个性化的特征,个性化设计原则的提出不仅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同样也是人们对于公共设施设计要求提高的结果。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功能需求,也要考虑人们的心理审美需求,设计时应充分挖掘,研究公共设施与所处场所的个性因素,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个性化符号或元素,使公共设施具有鲜明的识别性,凸显出公共设施的个性化内涵。

5. 合理性原则

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时,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不能人为主观的随意和盲目,因此就需要合理性的设计原则。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根据现存技术条件、经济成本和工业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更要避免人为盲目地追求形式主义,从而忽略了公共设施最基本的功能性,一件优秀的公共设施作品必然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所以要遵循合理性的设计原则。

6. 形式美原则

形式美原则是人们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一种抽象概括式的总结,它包括:对比统一、节奏韵律、对称均衡、比例尺度等方面内容,形式美的原则可以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提供美学依据,指导设计者更好地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标准的作品。只有灵活地运用形式美原则,才能使公共设施作品达到美的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统一。

7. 绿色生态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应符合一定的绿色生态原则,公共设施设计要尽可能的更加环保、生态、可持续,并且能循环利用。在公共设施设计的一系列过程中,要有效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尽可能使用环保绿色速生的材料,减少会产生污染的一次性材料。并且还要从功能、结构、拆卸等方面考虑,使部件和材料循环使用,把公共设施的绿色生态性与其功能、成本、质量等因素一同列入设计指标,使公共设施更加的绿色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二、结语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篇8

由于早期编制的城市规划和电力规划不能互相衔接,再加上城市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使规划的变电站无法落点,线路走廊得不到解决,造成电网建设滞后,供用电矛盾突出。电网建设也因此成为供电部门和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1 规划的原则及要求

1.1 规划的对象和年限

本次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主要考虑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设施及其网络,分近期、远期二个阶段,并考虑远景电网饱和情况。规划年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市、县域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

1.2 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期规划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远期规划应与近期规划相衔接,并明确发展的目标以指导近期规划,远景以战略研究为主。

1.3 规划成果的要求和报批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成果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保证电网建设顺利实施。因此,在确定电力设施位置和走廊时应充分考虑电网现状、城市规划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本次规划要求将所有规划的城区范围内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廊道在比例为五百分之一的地图上确定边界坐标。

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经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评审通过后,纳入市、县域总体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并报人民政府审批。

2 规划的主要工作

2.1 基础数据的收集

基础数据收集阶段需要收集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市、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基础数据;同时需要收集当地电力负荷和电量的统计数据;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后在地图上标出现状电网中相关的站址和线路具体位置。电力设施的现状调查是指导后续工作的重要依据,必须加以重视。

2.2 负荷预测

负荷预测的方法通常有单耗法、弹性系数法、负荷密度法、综合用电水平法、人均电量预测法等。

对已经有控制性详规的地区,可以依据各地块分类建筑选取需要系数预测出各地块和整个分区的近、远期负荷。对没有控制性详规的地区,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负荷密度法预测不同性质地块和整个分区的近、远期负荷。预测结果可以用其它方法进行校核。近期负荷预测是安排近期变电站建设计划的依据。

本次规划参照发达国家的饱和负荷,根据规划的城市饱和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用人均综合用电指标和负荷密度法进行饱和负荷预测,并与国内外同等规模的发达城市进行类比,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符合客观规律的预测数据。饱和负荷预测是安排远景变电站落点的重要依据,应有发展的眼光和适当超前的意识。

2.3 确定电网远、近期接线

在电力设施落地前,应根据远景负荷预测和负荷的空间分布对整个城市目标网架有个整体的规划,包括变电站的分布和接线形式。整个城市的电网接线应可靠、灵活,既能与现状电网进行衔接,又能充分满足远景电力负荷发展的需要。

根据规划的目标网架.按照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和远、近期负荷预测的结果,确定远期的电网接线、近3~5年分年建设计划和相应的电网接线。

2.4 确定电力设施的建设标准

变电站和线路的建设标准是落实具体的站址面积和线路走廊宽度的前提。本次主要的工作是确定220kV及110kV变电所的数量、落点及接线方式。35kV变电站根据我市电网的实际情况只在220kV变电所周边和一些大用户考虑少量设置。500kV变电站数量较少,且一般位于郊区或农村,本次只确定其220kV线路往城市电网送电的廊道。

2.4.1 变电站的建设标准

变电站规模主要根据当地电网的负荷密度以及城市发展规划确定。由于我市是个人多地少的城市,110kV变电所一般按最终3×50MVA或者2×50MVA考虑,220kV按3×240MVA或者4×180MVA考虑,负荷密度高的地区可按3×300MVA考虑。

变电站的布置型式、设备选型可根据所在地理位置,周边自然环境,地质、气象条件以及规划、环保等部门的要求分别采用户外AIS,户内(半户内)AIS、GIS等型式。

最后根据进出线方向,按照不同规模和型式确定不同类型变电站的面积和布置方向。

2.4.2 线路的建设标准

为节约用地,新建线路按双回路架设,一般不考虑采用单回架设方式。对于变电站出口处或者线路走廊很紧张的地区,可考虑采用同杆四回路架设。各电压等级架空线路廊道宽度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有关规程规范控制,并积极采用一些新技术以减少廊道空间。受恶劣天气(台风、雪灾)影响地区,线路应按照差异化设计要求,对在电网中比较重要的线路适当提高建设标准。

由于电缆的投资是架空线路投资的8~10倍左右,为节约电网建设资金,同时兼顾城市建设的要求,保证线路“进得来、出得去”,经过政府和供电部门的协商,在市中心划出几块原则上使用电缆的区域,其它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5 落实站址、线路廊道

在规划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将前面已经规划好的变电站初步落实到某个地块上。首先根据建设标准确定变电站的占地面积和进出线方向,在地图上大致画出每个规划的站址和每回线路廊道、电缆管道。然后进行现场踏勘以确定站址和廊道(管道)选择是否合理,并根据土地的性质、区域规划,以及行政分区、自然阻隔等因素进行局部调整,在地图上绘制边界坐标。规划成果经审查后报市政府批准,最后以城市黄线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今后电网建设的依据。

3 问题讨论

3.1 电网的过渡问题

从现状电网到目标网架必然有个逐步过渡过程。实践中采用的方法是以目标网架为依据,根据近几年电网建设的顺序往前推出电网分年接线方式。

对于电源站点未建成导致变电站只能采用过渡接入方式,或者对于规划路网未实施导致线路廊道暂时无法通过(如跨越大量民房)的情况,应认真研究目标网架、路网建设时序和改接停电的要求进行优化,使中间接线易于过渡到规划目标网架,减少重复建设。

3.2 减少站址和廊道的调整

以黄线形式确定下来的站址和廊道是不能随便调整的。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调整,在实践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预留足够数量的站址和廊道,在负荷增长时不至于出现没有土地和廊道用于电网建设;(2)做好廊道(特别是架空线)的合理规划,满足变电站接入的需求;(3)根据变电站进出线方向确定合理的用地面积和布置方向,特别是变电站布置方向的变化将造成用地面积的改变。

一般情况无需将用地面积和廊道宽度放得太大,因为随着技术进步和设备的改进,同等规模变电站面积将逐步减少,线路的输送能力也在不断增长。适当的负荷增长可以依靠更大容量的主变和更强的输送能力来解决。

3.3 老旧电力设施的改造

实践中根据电力设施运行情况、城市规划要求和分年建设计划,逐步以老旧设备改造,架空线路整合、改道、入地等方式进行电力设施的改造。如我市两座110kV变电站由政府和供电部门按比例分担建设资金,在原地(或附近)将原来的户外AIS(2×31.5MVA)重建为全户内GIS(3×50MVA)变电站,不仅腾出一半多的土地,改善了城市景观,而且变电站的容量和设备档次也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电力设施的用地和线路廊道,提高建设效率,节约建设投资,满足城市用电需求。此项工作在我国部分地区也进行过并取得不错的成效[1,2,3]。

参考文献

[1]肖珈琦,陶建荣.城市电力工程规划编制探讨[J].规划师,2006,22(10):95-96

[2]刘永清.城市电网设施地理布局规划的应用[J].电力建设,2006,27(9):20-22

城市设施 篇9

关键词:盐城,公共设施,地域文化,重构研究

城市建设离不开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特别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者,更应该关注城市特定地域内的文化积淀,挖掘城市独特的风俗及文化,让城市建设更具鲜明的地域特色。盐城紧邻黄海,地理文化更具沿海城市的鲜明个性,特别是盐城自古以来以“盐”为业,盐文化历史底蕴丰富。同时,盐城“新四军铁军文化”、“湿地文化”、“淮剧文化”作为盐城的四大名片,在加快城市发展建设中,更应该从文化导向与引领上来促进盐城城市软实力的塑造。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设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内涵所在。盐城立足自身的地域性文化特色,着力从城市公共设施的外观设计、材料选择、文化传承等方面,突出盐城地域文化,将城市公共设施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

一、盐城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盐城城市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特别是在打造文化盐城过程中,要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盐城地域文化传承进行有效融合,推进盐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总体来看,盐城地域文化资源表现在“白、红、绿”等方面。

(一)盐城的白文化

所谓“白”文化,与盐城自古以来的“盐”文化相照应。盐城因“盐”而兴,作为以“盐”冠名的城市,海盐文化得天独厚,不仅成就丰富的海盐历史遗存,也让盐城成为中国的“盐都”,如遍及各地的海盐历史文化遗迹,以其璀璨的海盐文明,养育盐城百姓,也让盐城百姓从中领略海盐文化的魅力。

(二)盐城的红文化

红色文化与盐城独特的战略地理位置有关,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南通沪宁、北达齐鲁,为实现新中国的解放做出杰出贡献,陈毅在盐城创办“文化村”及其他丰富的红色文化标志性建筑,如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与八路军会师纪念碑、抗日烈士纪念塔等,成为盐城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

(三)盐城的绿文化

盐城的绿文化与其地处江淮平原有关,特别是广阔的湿地、河流、湖泊交叉密布,让盐城的湿地生态文化成为其一大特色,如盐城有“东方湿地之都”称号。另外,还有大纵湖、马家荡、九龙口等湖泊,这些原生态湿地环境资源保存较好,更让盐城成为“绿城”。

(四)盐城的淮剧文化

盐城位于古淮水下游,悠久的历史孕育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说唱、杂耍、歌舞等独具地方特色;施耐庵、宋曹等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独占头筹;诗词家晏殊,散文家范仲淹、书法家郑板桥等名篇佳作颇丰。盐城也是中国杂技艺术之乡,“十八团”凭借其独特的绝活让传统杂技享誉世界。淮剧作为盐城重要的戏曲艺术,更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

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对象是物,而物作为公共产品,其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人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上,要将人放在第一位,要满足对人的服务要求。同时,作为城市公共设施,其归属于城市中的所有人,并非为某一个人、某一类人服务,而是所有的“大众人”。如公共座椅在设计上要兼顾不同形体人的需求,满足胖瘦、高低、轻重的差异性,还要兼顾不同人群的入座方式,避免对通道带来拥堵。

(二)以服务公共为道原则

作为公共产品,城市公共设施满足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公益性特征。既然是城市共享的公共基础设施,就应该满足向公众提供服务,要能够体现为公共人群提供必需的生活服务。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上,要考虑其公共服务性,要考虑不同人群、不同城市人口的流动性特征,要满足城市公共设施供给与配置效率的均衡性,如对于人群密集度小的场所,公共设施配置量及密度要降低,而对于人群密度大的场所,则应该加大配置密度和数量。另外,针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还要考虑到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体现公共设施建设的公平性诉求,如公共汽车、人行道设计要考虑老弱病残人群的需求,对于户外一些公共活动设施,要注重结构设计的稳固性、耐用性,避免尖锐形态带来的创伤或安全隐患,针对一些危险性设施要设置警示标识,降低危害。

(三)注重合理性原则

公共设施的设计在实现供给与效率均衡过程中,要避免过高品质、过高成本的支出,要兼顾城市发展基础与实际,如对于固定性、永久性基础设施,要避免随意拆除。合理性原则是合乎规律,符合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整体规划与发展现状,要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上构建相应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从公共设施数量、质量、层次、成本控制上来提升适用性、有用性。另外,在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上,要融入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综合评估策略,确保未来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融入地域性文化原则

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文化的累积与延续,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建设,要从城市地域性文化资源挖掘中来传承。尊重城市的历史,展现城市的文脉,突出城市的特色,以地域文化来构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体系。如盐城的海盐文化特色,从挖掘盐城海盐文化遗址,增强盐城海盐文化底蕴上来设计公共设施,留住盐城的建筑历史风貌,表现盐城丰富的传统文化习俗。从城市的山水、建筑样式、空间尺度、色彩等方面,巧妙的渗透地域文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质和内涵。

(五)可持续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基础,在美化城市过程中要注重事物内在的联系,特别是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环境、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如在城市垃圾桶设计上,要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生产工艺及设施使用、废弃整个环节融入循环利用理念,突出绿色、环保宗旨,强调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再如路灯设计上,要突出污染少、效能高,以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主,突显节能意识。

三、盐城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渗透与应用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的重点,在融入地域文化设计中,一方面要突出公共设施的文化载体特性;另一方面赋予公共设施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来增强城市形象、增添城市文脉,营造城市宜居、宜人的绿色空间。

(一)盐城公共设施设计融入地域文化的关键点

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来看,不同城市区域要在延续城市文化脉络上突出文化内涵,打造宜居城市景观环境。对于盐城城市文化的提炼与分析,其特色地域文化具有显著的特征,因此在融入地域文化时要进行综合布局与规划。具体来讲,要在几个关键环节进行合理把握。一是做好整个城市公共设施的总体规划与文化定位。如盐城新区位于城南,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与新区规划相统一,要与街道、建筑、绿地、自然环境相衔接,在设计风格上要具备一致性。二是要做好地域性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延续。由于不同城市区域在其历史文脉发展上具有独特性,因此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充分挖掘盐城不同地域下的城市历史,要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融入到街景设计中,使其融入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把城市地方文化传统与特色人文进行延续。三是要在公共设施设计上突出特色,主题分明。根据盐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不同城市区域打造主题式公共设施设计框架,从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展现盐城独特地域特色中塑造城市形象。四是突出人性关怀,特别是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及习惯,要贴近人性需求,增强公共设施设计亲和力。如在休憩场地设计上要保持与道路交通的协同性等。

(二)盐城公共设施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盐城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海盐文化突显白色主题,革命文化代表红色主题,生态文化突显绿色主题,路网水网文化彰显蓝色主题。因此,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有序、合理的融入地域文化主题,实现城市公共设施与地域文化的渗透。在青年路区域,以“煮海水为盐”来突出盐城的“盐”文化,特别是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要立足盐城的城市由来,挖掘盐城历史文化,将海盐文化展示给世人,将盐城的文脉进行延续,如在公共设施形状设计上,以蜿蜒方式来比作盐河故道的曲折,以海浪、盐船来布置街景小品,突显海盐文化特色。同时,公共设施设计也可以将城市道路绿地、城市广场绿地进行融合,在大块线性中心景观区域,以海浪盐船为主题,周边以湿地景观、白沙铺底,利用道路街景雕塑来展示海盐文化精神,形成延续性文化整体效果。在建军路区域,以革命历史文化主题为特色,融入新四军纪念馆景观,以再现历史场面,展现红色文化来构思街景,特别是融入浮雕、群雕、雕塑小品等展现新四军历史。在解放路区域,将绿色生态水系作为绿色主题,特别是原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来构建自然水景、湿地植被等生态文化特色,如利用曲线型景观带,设置仙鹤群雕、搭建临水景亭,打造植物自然组团式群落,利用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来打造浓郁的水景和绿色生态景观设施。对于蓝色路网、水网文化的设计,主要结合盐城市内河渠走向,从总体水网、路网布局上,融入植物景观、水岸景观。

四、结语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将城市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城市历史进行深入联系,来烘托和展现城市的风格与底蕴。因此,设计者要从城市地域文化的提炼、抽取中,围绕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实际,来融入新的设计理念,拓宽城市地域文化内涵,塑造城市多样的民俗风情,为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营造更多靓点。

参考文献

[1]段金娟.基于地域文化元素的公共设施设计教学方式初探[J].设计艺术研究,2011(4).

[2]蒋继华.盐城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小议城市兴建综合停车设施建筑 篇10

关键词:城市,停车场,综合停车设施建筑,立体停车场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我国城市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机动车增幅更大,这直接导致交通拥堵、停车难、停车安全等问题愈发严重。

1 西安市停车现状

1.1 停车现状

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统计表显示,截至2008年7月31日,西安市汽车保有量为450179辆,其中私家车达到了330704辆;而到2009年7月31日,西安市汽车保有量为681409辆,其中私家车达到了530415辆。仅一年时间,西安市汽车保有量就增加了231230辆,增长了51.36%;私家车保有量增加了199711辆,增长了37.65%。

停车位严重不足,造成大量机动车占用车行道和人行道,影响人车通行,阻碍交通。由于停车车位严重供应不足,在停车高峰期,约存在8万个停车位缺口,使得停车只能见缝插针,直接导致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严重。

交通工程中将停车场分为配建停车场、路外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场三种。合理的停车位结构是:由三种停车场分别提供的泊位数量,应依次由多至少,呈“主、次及补充”的金字塔形关系。配建停车场作为提供停车供应水平的主要停车设施,应占主导地位,达到总数量的60%~70%;路外停车场面向社会开发,居辅助地位,其比例应当在15%~20%;路边停车场会对道路通行能力产生直接影响,通常仅作为前两种停车方式的补充,其合理数量应占10%~25%。而现状是,三种停车场提供泊位之比约为1︰5︰4,理论上应占主导地位的配建停车场实际上只起到补充作用,停车位的组成结构有待调整。

1.2 停车场收费现状

目前,西安市的停车管理收费方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1)车位买断:每个车位8万~10万元,每月需缴纳60~100元不等的管理费用。

(2)计时收费:每小时每车位3元。

(3)按次收费:每次3元。

1.3 停车位数量不足引发的问题

由于停车位数量不足,导致汽车在路边乱停乱放,使城市道路通行率降低,影响城市整体秩序和形象。另外,由于汽车防盗报警系统的普遍应用,造成明显的声污染、光污染,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1.4 停车难产生的原因

停车难产生的直接原因为:(1)停车场和停车位数量不足;(2)停车场布局不合理。

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1)对汽车增长速度及其影响评估不足,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强调公共交通的重要性,对交通配套设施需求量评估不足;(2)偏重于城市道路建设,重视提高城市车辆通行性,突出城市广场、绿地的艺术性,而忽视静态的城市交通;(3)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对城市区域经济差异性难以把握,难以根据现实需求制定出统一标准。

2 城市综合停车设施建筑

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可在繁华的商业区、办公区及餐饮行业聚集区兴建城市综合停车设施建筑(包括停车库、停车场、停车点等),其功能主要为停车服务,辅以附加服务,如洗车、观光、简餐、休闲等。在此,笔者暂时把以停车为主要功能、辅以可经营其他商业活动的建筑定义为城市综合停车设施建筑。

2.1 考虑绿色生态建筑

兴建城市综合停车设施建筑时,应考虑建筑物在建筑形态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即考虑城市形态,其原则为以下几点:

(1)建筑物在形态上要与城市整体布局保持一致。

(2)居民区附近的停车库,供居民停车使用。

(3)商业中心附近的停车库,供购物者临时停车使用。

(4)城乡交汇处的停车库,供在郊外居住的人把车开到城乡交界处,然后转乘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公交车、地铁、城市轻轨等),以便缓解城市内汽车拥堵的状况。

(5)建筑物本身要具有亮点,成为独立的功能性地标建筑。停车库可分为地上、地下、多层和单层等形式,内部装备有各种管道、照明、取暖等设施,并充分利用阳光和绿色植物,使停车库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通过优化建筑的艺术性,大幅度降低建筑的能源利用率,使城市特色亮化,提高城市综合环境水平。

2.2 城市综合停车设施建筑外形设想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可绿化土地资源高度紧张。一方面,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土地;另一方面,城市绿化也需要大量土地。要解决城市建设(包括兴建停车场)与城市绿化环境的矛盾,一种应对的方法就是兴建绿色生态停车建筑。要确定城市综合停车设施建筑外形,应在保证其与周边环境和规划相一致的前提下,重点强调建筑外形,突出“绿色”,使建筑物不但发挥固有功能,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返还”绿色环境。

因此,在城市综合停车建筑立面的设计上,可考虑兴建立体花园,采用蔓藤类植物,最大限度地展现绿化面积。随着季节的变化,建筑物颜色亦发生着变化。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立体花园还能起到一定程度的节能降耗作用。如夏季室外温度高,植物枝繁叶茂,在室内、室外之间形成一道天然的降温屏障;冬季植物叶子落尽,具有很好的透光性,室内光照充足。

城市绿色生态建筑能使单一的建筑功能得以扩展。可在建筑物顶部2到3层设立咖啡厅、茶馆、西餐厅等具备休闲功能的场所。由此,可以提升建筑功能,提高投资收益,缩短投资回收周期。

2.3 建筑区域功能划分

建筑区域功能划分应包含洗车区(地下1到2层)、车用电梯区、停车区、客用电梯区和休闲区(建筑顶部)。

2.4 建筑秩序管理

(1)大型车与小型车分类停放。

(2)先进、完善的集成停车管理系统。

(3)专业功能性建筑考虑车身安全及车内物品安全,需要完善、全面的安保措施。

(4)专业的服务人员及后勤人员。

2.5 计费方式

考虑到城市综合停车设施建筑的位置在城市繁华区域,人流量、车流量大,既可体现建筑物的主要功能,又要提高停车位的利用率,并确保投资回收周期,所以计费方式可按每车位计时收费。

2.6 兴建难度

(1)城市繁华区域大多地理位置优越,寸土寸金,要解决土地问题,需要大笔的流动资金,更需要合理的规划,并要得到城建、市政、交通等部门的支持。

(2)取消城市综合停车设施建筑周边的路边停车场、路外停车场,只保证出租车临时停靠点,强制停车区域。确保投资人的经济效益,严格秩序化城市停车问题。

3 城市综合停车设施建筑与立体停车场的比较

(1)从社会效益上看,城市综合停车建筑既解决了停车问题,又美化了城市环境,凸显了城市特色,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立体停车场与之相比,功能单一,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问题,但程度有限。

(2)从经济效益上看,城市综合停车建筑是综合功能建筑,其所能提供的车位比立体停车场更多,经济收益明显较大。再加上辅助服务设施的收益,远远超越立体停车场。

(3)从前期投资上看,城市综合绿色生态停车建筑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更多,投资回收周期更长。

(4)从设计施工难度上看,城市综合绿色生态停车建筑需要多专业合作,相对立体停车场而言,实施难度较大。

4 结语

该设想的实现可依照房地产开发模式实施,作为解决城市“顽疾”的一项利民措施,需要政府多部门的参与。实施人可为投资公司或市政公司,项目建成后可依照现有房地产销售、经营模式,将项目产权对外进行销售,运营由专业的管理公司进行操作,产权人每年享有固定的投资回报。只有积极寻求创新,才能使得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GB50220—19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探讨 篇11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資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16-01

1 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体现。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包括能源供应、供排水、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生态环境与防减灾六大系统,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并提供了起飞条件,罗斯托认为,“社会基础资本的先行建设是起飞的一个必要但不充分条件。”“社会先行资本的建立,在时间上具有确定无疑的优先性。”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按照通行的国际会计准则,以风险的承担方来看,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政府资金,以机构为主体,资本市场各种方式。

2 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来源结构

政府资金:主要包括专项税收、财政拨款、政府负债及地方财政专项资金。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其中主体的资金是预算内的资金,另外,中央政府还包括一些预算外的资金。然后还有一些贷款贴息,第四个就是政府间的转移支付,还有就是长期的建设国债。

银行贷款: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贷款。国内银行的贷款为基础设施进行贷款融资大概的比例应该在四分一左右,其中也包括一些地方政府推荐的基建项目,包括一些中央政府鼓励国有银行,利用财政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配套贷款。

国外资金,包括国外银团贷款,外国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贷款,对外发行股票债券等。包括一些直接投资,其中也包括一些借款,其中大部分是长期贷款形式,有20%左右可能是通过直接投资,比如外商的直接投资,包括在股票市场直接募集。

其他资金来源,例如企业,或者政府背景支持的一些企业。大多数的企业或者是基建项目的发起人,与各级政府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和联系,他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很多权益资金跟前面几种资金来源不一样,它可能是通过卖地,通过国有资产股权的转让,包括一些收费,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3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人的局限性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人可以分为外资投资人、国家控股的大型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投资人等,各自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外资投资人的局限性表现为要价过高和偏好发达地区的经营性项目,影响了项目融资的成功率。国家控股的大型上市公司财务制度对投资利润的取得期限和风险控制有严格规定,限制了这些企业运用项目融资模式。民营企业总体实力不够强大。

3.2 商业银行对项目融资的取向偏好

目前项目融资的实践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低,项目融资仍按传统公司融资进行操作,在经营理念、风险控制、审贷机制、人才素质等方面均不适应项目融资运作的需要。

3.2.1 银行选择项目的地域偏好

国内商业银行对于项目选择有较强的地域偏好,对直辖市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的项目热情较高,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项目则缺乏积极性,各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出现了明显的非均衡态势。

3.2.2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以项目公司作为借款主体融资难

国内商业银行缺少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经营特点(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的认识和融资的成功经验,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过程中,偏好投资人作为借款人或投资人提供连带保证,扩大项目贷款的追索范围,而对于项目融资的有限追索持审慎态度,借此规避贷款风险。

3.2.3 项目融资的保证条款极为严格

银行要求借款人对项目融资提供充足的保证并接受银行的监管,包括提供全额连带保证或较高比例的不动产抵押保证;专款专用的账户资金监管;盈余现金流量优先还本付息等附加条件,使投资人在项目融资和项目运行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非必要成本,降低了资产的周转速度和效率。

3.3 地方政府旧有观念转变滞后

放开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主体限制,地方政府不易识别企业在建设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政府监管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因此地方政府宁可选择财政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也不愿意民间资本参与。

3.4 城市政府的信用评估缺失

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市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职能不断得到加强。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授权人(甲方)变为城市政府时,城市政府的信用成为评估项目风险的重要变量。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期限较长,在此期限内城市政府能否信守合同成为投资人决策的关键依据。目前,国内还没有专业的部门或机构从事城市政府的信用评估工作,而城市政府的信用等级缺失直接影响了投资人的信心,使投资人对项目风险进行过高估计。

3.5 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目前还没有一项专门针对国内项目融资的法律、法规出台,使国内项目融资运作无法可依。

4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对策建议

4.1 转变观念,树立效率意识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相关主体应充分认识项目融资模式对于我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意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融资是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模式。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供给长期相对不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资金短缺。而单靠财政投入和传统的融资方式,是无法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的。地方政府应该转变观念,树立效率意识,创造条件,鼓励更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4.2 城市政府应为项目融资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方面完善城市政府的信用体系建设。国家应尽快建立起城市政府的信用评估体系,由专业部门或机构对城市政府的信用水平进行评级,促进城市政府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经营城市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城市政府应为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各方,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

4.3 加大银行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和对项目融资的推动力度

我国银行体系要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需要充分认识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约束、经营目标等问题。建立贷款长期经营目标和短期经营目标的平衡协调机制,不仅要获得短期利益,更要关注长远利益和潜在利益。更新现有信贷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项目融资需要的专业人员,在审贷环节严格把关。

4.4 消除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法律障碍

浅谈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篇12

关键词: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

1 基础设施的含义

一般情况下, 把能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提供基本服务的一系列建设称为基础性的设施, 这类设施通常能够满足大众的普遍需求, 能够帮助社会实现生产的正常运行。类似于健全的交通路线和设备, 水资源电气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正常供给, 优质的环境, 医疗服务等, 都属于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 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公民的普遍需求。同时也能为整个城市的社会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常情况下, 基础设施被分为广义的基础设施和狭义的基础设施两种类型。

2 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2.1 推进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所谓城市化概括的说就是代表一个区域内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转变社会生产方式, 转变经济结构, 逐渐的摆脱农业化特征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 区域内各个方面的条件都会有所改善, 并且不断进步。要想真正的实现城市化, 需要改变城市内部很多部分的结构条件。因此, 城市化的过程中离不开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需要适应新兴城市的发展, 通过不断地完善与补充, 来满足城市化的社会需求, 换句话说, 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帮助实现城市化的重要基础。

2.2 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载体

作为城市结构中的重要组成因素, 基础设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假如一个城市的正常发展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 很可能直接的影响到社会生产水平的发展, 影响到人民正常的生活状态, 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相对而言, 完善的基础设施能为城市发展带来的利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就比如先进的技术性基础设施可以为城市带来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所以, 一套完备的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的运作属于必要条件。

2.3 基础设施能够帮助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环境方面, 同样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帮助治理城市的环境问题。社会生产下产生的无利用价值的剩余物, 如废水废气, 垃圾物质等, 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更好地维护城市的整体环境, 保证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 需要基础设施来帮助解决和治理这些污染物质, 一般来说, 一座城市会建设有相关的负责处理废弃物质的基础部门, 帮助维护正常的生态环境。

3 如今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 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变得越来越完善, 各项设施的服务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工作效率, 服务质量, 生产能力等方面都进步了很多。

3.1 基础设施领域拓展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导致了人们的基本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大, 不仅仅只局限于开始的交通, 通信, 医疗等方面的需要, 为了更全面的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地扩充, 如生态维护, 网络技术等均被添加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范围。

1、城市网络设施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时代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城市各方面的发展, 经济水平的提高, 技术的先进化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现如今的城市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高效率, 高质量的服务。

2、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进步, 对城市整体的要求和标准也慢慢的提高了, 城市的发展不能只追求保持稳定的生产水平, 满足人民生活的普遍需求, 还要提高城市自身的抵抗能力, 抵抗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或者一些无法预估的风险。

3、基础设施构成明显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很多帮助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以及一些能源系统, 使整个基础设施系统结构更为规范化, 更加具有条理性。

4、基础设施的技术条件进步明显。通过持续的引入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 提高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比如在对水资源的处理方面。在原有的净化自来水的工序之上又增加了很多先进的处理技术, 使自来水更为洁净的送达到人民的生活中, 还有通过引入先进的环境质量检测技术, 帮助高效率的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3.2 城市基础设施科学合理规划

推动城市的健康稳定发展, 需要具备一套符合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基础设施, 结合城市的发展情况, 因地制宜的建设能够高效率服务于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城市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所谓要适应于城市的发展情况是指要与城市发展中的各方面相对称, 要适应于城市的内外部环境, 适应于城市的大小, 空间的分配情况, 人口数量的分布, 等多个方面的适应情况。这样才能有更针对性的建设符合城市基本情况的基础设施。

4 对于现如今城市规划的几点建议

4.1 健全基础设施规划报建步骤

基础设施的规划报建手续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一个项目想要推动其后续的发展, 需要完善一系列的报建手续, 从确定项目, 项目规划, 提交政府批准, 到最后正式投入到建设中以及建设后期的的信息归纳, 每一个步骤都是不能漏掉的。政府更是需要对每一个即将投入建设的基础项目认真负责, 综合考虑项目的建设价值, 帮助确定建设思路, 区域的选择等。

4.2 提高各专业部门的协调性

另外, 还需要协调好监管部门的各部分的工作情况, 要做到互相配合, 相辅相成, 不能过于专制独裁。

4.3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

一直以来, 负责出资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都是政府, 政府对于一个城市的总体发展需要进行管理监督, 政策扶持, 经济投入等手段。而后,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 以及社会对基础设施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政府逐渐的开始面向社会大众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融资,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经济支出, 使政府能够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城市规划和发展中。

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 转移政府的经济压力实际上是一个不错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式, 仅由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出资, 一方面对政府造成的财政压力很大, 另一方面, 长期下来, 政府为了节约资金, 难免会存在贪污腐败的现象, 在投入的资金上大打折扣, 这样一来就会直接影响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共交通站点下一篇:提高医学检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