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环境(共12篇)
城市创新环境 篇1
1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国家高新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建立, 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的特定区域。高新区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 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其整体运行绩效的集中体现就是提高创新能力, 形成区域竞争优势。而技术创新对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又具有重要的核心作用。高新区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对中心城市的依托,充分利用和调动了这些城市中的科技资源和经济基础,形成了借助城市区位和梯级辐射的发展特点。
赵强,杨锡怀在对产业集群创新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灰色层次综合评判模型[1]。朱永新,杨树兵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二者的互动发展,高等教育为高新区提供人力资本,技术支持,储备人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高新区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2]。吴玉鸣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发现中国31个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是由企业研发投入实现,大学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明显的贡献,大学研发与企业研发的结合也没有对区域创新表现出显著的作用[3]。周文军,陈雁等指出开发区与高校联动发展的内容及其实现路径,并提出构建双赢联动机制[4]。王艺明认为现有的研究应用量化方法建立有权重的指标评价体系。从生产效率的角度,分析环境因素对高新区生产效率的影响[5]。以往学者的研究均是将所有高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且对城市环境缺乏系统性的思考。本文旨在分析城市依托的经济和技术环境对中国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的强弱,并为高新区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议。
2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与城市环境的评价
2.1 指标体系构建
2.1.1 高新区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到产品营销的复杂过程。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属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范畴。从本质上来看,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新区企业(或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和优势。这种地位和优势,通常由高新区企业提供的有效产品或服务能力所决定。因此,我们可以把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在高新区范围内,以增强高新区经济增长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内企业、高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等行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将创新构想转化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能力。根据传统经济学投入—产出的分析框架,可以将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具体指标见表1。
2.1.2 城市环境的指标体系
高新区所依托的城市环境,是指园区成长演进的一个综合环境的概念。对高新区发展最直接、最主要的城市环境是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科技环境。对于城市环境指标体系的选取同一般指标体系选取的要求基本相同,其中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指标必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二是必须对于同一指标体系中所选指标具有协同性,从而保证指标体系度量的一致性。为此,结合数据的可得性考虑选取了7个指标体系,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GRP)(亿元),工业生产总值(亿元),利用外资(万美元),高校学校(所),每百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地方政府科技投入和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具体指标见表1。
2.2 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
2.2.1 高新区技术创新的评价
对特定对象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研究的对象有国家、区域、城市、产业和企业,研究的方法有综合指标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神经网络评价法等。由于主成分分析法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客观性等特点,已被广泛的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故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
1)数据标准化。采用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
undefined
undefined
其中:Xi=i指标的原始值;undefined指标的平均值;n=区域的个数; S=标准差;STDi=标准化值。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网站及《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根据公式(1)(2)进行数据标准化,结果见附表2。
2)将数据转化为数据矩阵,然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特征值及特征值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2;主成分矩阵,见表3。
从表2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7.768%,已大于90%,因此取前两个主成分即可,并根据下式求出各地区的F1,F2。
F1=0.49x*1+0.48x*2+0.48x*3+0.25x*4+0.49x*5 (3)
F2=-0.15x*1-0.24x*2-0.23x*3+0.92x*4+0.15x*5 (4)
主成分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要素前的系数来反映,所以,从上述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x*1,x*2,x*3,x*4,x*5,的变量水平,几乎成等权重变换。x*1,x*2,x*3,x*4,x*5,是用标准化矩阵的值。
注意到,由于F1近似是5个标准化变量x*1,x*2,x*3,x*4,x*5的等权重之和,是反映各园区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F1的值越大,则该园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好,由于F1的贡献率高达80.141%,故若用F1的得分值对这53个园区进行排序,能从整体上反映各园区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别。各园区F1的得分及其按该得分由大到小的排序结果,见表4。
2.2.2 城市环境的评价
对城市环境的评价同样采取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评价方法原理及步骤同国家高新区的评价,结果见表4。
通过以上主成分分析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与所在区域的经济、技术基础有关,决定各高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发展较好的高新区几乎都是经济、科技实力较强的省会城市或沿海大城市,而发展较差的为小城市和西部城市。
3 城市环境对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依托的经验分析
国家高新区大多设在智力密集、科技密集、工业密集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以及对外开放条件较好,能够比较快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沿海城市。从高新区的总体分布来看,大约1/2设在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大约1/4设在沿海开放城市,大约1/4设在老工业基地城市。多数国家高新区在结构设置上有5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政策实施区、集中新建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和科技市场。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粗略的看出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与城市环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下文将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对53个高新区进行总体上的分析,散点图如下:
从散点图1和图2可以看出,总体上讲,城市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同高新区存在线性关系。故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β0+β1X1+β2X2+μ (5)
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
从整体上讲,城市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对高新区的发展起到了依托和支撑的作用。但是,考虑到高新区所依托的城市基础差别很大,并且从综合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实力的不同高新区的发展区别相对明显。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省会和大城市的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排名几乎均位于前列,而小城市或西部地区的城市高新区发展不好,故将取出技术创新排名前16个和后18个高新区分别进行分析。
3.1 前16个城市的城市环境对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基础较好的城市对国家高新区依托作用的分析结果如下:从表6可以看出依托的显著水平更高,即城市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
3.2 后18个城市的城市环境对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基础较差的城市对国家高新区依托作用的散点图如下:可以看出规律性很差。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相关性很差。
4 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基础较好的城市对高新区的支撑作用较强,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将进一步促进高新区的发展。而非省会的中小城市,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并不能带动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各个城市依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4.1 省会城市及其沿海发达城市
发展较好的高新区所在的城市绝大多数为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这些城市由于工业基础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较好,加上高校和科技基础较强。在经济和技术环境的支撑下,高新区具有良好的根基。继续发挥这些高新区的功能,使其更好的发展。智力高度密集的特大城市,建立了大量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智力资源雄厚,每年都涌现出一批高新技术的科研成果,同时还有重要的工业企业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依托,例如北京、上海、大津、沈阳、武汉、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都属于这种类型;智力相对密集的省会中心城市拥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成果,这类城市的工业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哈尔滨、长春、长沙、广州、合肥、兰州、昆明等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具有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尽管它们所拥有的智力密集程度不高,但是可以利用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条件和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和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在高新区内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例如威海、中山、厦门、海口、大连、青岛等城市。
4.2 非省会的中小城市
由于城市本身实力较差,不能提供足够的经济和技术基础,此外,现有的基础也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这类城市虽然都有一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工业基础较好,有一定的科技实力,但面临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和含量以振兴地力一经济。它们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当地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更需要积极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开展国内和国际合作,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带动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此外,还可以考虑将省会或大城市周边的高新区作为内部高新区的分区来发展,让其依赖于大城市的支撑和管理。例如大庆、鞍山、吉林、株洲、洛阳、贵阳、重庆、宝鸡、绵阳等城市。
参考文献
[1]赵强,杨锡怀,等.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灰色层次综合评价[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03-106.
[2]杨树兵.高校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互动发展关系[J].教育研究,2002(4):2-24.
[3]王艺明.我国高新区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规模报酬[J].上海经济研究,2003(8):46-53.
[4]范柏乃.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6):667-671.
[5]周文军,陈雁,等.高校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双赢联动机制的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6(1):82-85.
[6]吴玉鸣.大学企业研发与首都区域创新的局域空间计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3):398-404.
城市创新环境 篇2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创新途径;导向
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功能的具体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做好公共空间的设计,整个城市的布局合理性会更加突出。就当前的城 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来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环境设计,因为环境设计的优化可以让公共空间的具体社会效益有更显著的发挥,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也有积极的意义。分析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对环境设计的具体创新途径做分析,然后探讨环境设计的基本导向,这可以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提供更多实效性的帮助。
一、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有人为建造的公园、道路停车场等。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
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具有突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可以实现城市形象的美化。从城市的具体布局来看,景观设计是重要的设计内容,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强化环境设计实际上也是在优化景观设计,这会使城市的美观性得到提升。第二是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居民生活需要来讲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居民的生活娱乐需要环境做基础,通过设计实现环境的优化和改善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三、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创新途径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无论是对于城市布局还是对城市居民的具体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总结实际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对具体的环境设计途径做创新,这样,环境设计的具体效果会更加突出。以下是对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创新途径的具体分析。
(一)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体现
就当前的实践总结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主要创新途径之一是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体现。就此途径的具体利用来看,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是强化景观体验。从当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特定环境的体验追求,所以以景观体验为依据做环境设计的创新性表现十分突出。就具体的园林设计来看,其反映的是园主对景观的观赏性需求,同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延续的也是这种理念,不过单一的园主开始变成了形形色色的城市居民,所以其体验性要求更加丰富。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环境设计中,需要以景观体验为主,考虑参与艺术、交互艺术以及数字艺术等,这样,景观体验感会更强,环境设计的人文精神突显更加突出。第二是强化社交体验。从具体作用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活动的空间,因此在环境设计的时候需要重视空间在社交方面的作用。简单来将,就公园这类的公共空间而言,人是景观的一部分,在具体的活动中,人们能够对他人的活动行为进行观看,也能够参与到其他人的活动中,这就体现了一种社交性,因此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需要对空间环境的体验感做强化,这样,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会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意义。第三是事件体验。目前的社会,体验式消费在持续升温,所以大众对于空间赋予个人的特殊体验关注度在普遍性增强,如果将社交体验视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常态,那么空间内的体验活动,比如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会成为空间内能够被定期激活的事件,将事件体验和空间体验进行结合,空间和活力以及魅力会得到长期的保持。从事件体验的角度出发做环境设计的考虑,需要对事件发生的必要性设备做设计考虑,比如公园内的体育锻炼设备,文娱活动场所等,这些会成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考虑的重点。第四是定制体验。所谓的定制体验,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空间的规划设计者对人的生理、心理特殊需求做考虑,从而设计出具有个性化需要的场所环境,这样可以满足更多人的个性需要。比如在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小范围的空间花园,其可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要。综上所述,在公共空间环境的具体设计中,以人为本突出体验感,将环境设计的人文精神进行体现,这样,空间环境设计会更具人文情怀。
(二)以“城市自然”为目标的生态意识体现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第二个重要的创新途径是以“城市自然”为目标,做生态意识体现。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当前社会,人们对美好的生态环境有强烈的渴望,所以在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强调生态意识,构建城市自然十分重要。以下是城市自然设计的重要内容。第一是做好弹性景观设计,以应对气候问题和生态危机。从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以低碳理念、可持续理念以及弹性理念为基础做环境的规划和设计,这样,空间内的景观可以更好应对上述环境问题,其在具体作用的发挥方面会更加显著。简言之,利用弹性景观设计,公共空间环境的自我调节性会更加突出,其应对环境问题的效果会更加显著。第二是做好应对资源短缺现状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从目前的社会资源需要分析来看,水资源、森林资源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所以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具体的回应:其一是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设计雨水收集系统,这样,其可以将空间降水做收集处理和利用,这样,空间环境不仅通过设计做了改善,其利用价值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二是做都市森林重建。主要指的是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合理规划用地,将树木增植作为主要的内容,这样,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场所。第三是做好应对能源危机的节能再生环境设计。从目前的具体数据统计来看,城市能源的消耗占据能源总消耗量的75%,这对于能源利用控制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做好空间系统的具体分工和明确,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可再生资源做积极的利用。比如公共空间当中的落叶、公共空间所存在的风能等,可以通过具体的设计做回收和利用,这样,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可再生能源的回收场所。第四是公共空间设计要体现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必须要保持,因此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做考虑对环境进行设计,其生态特点和自然属性会更加的明显。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要体现生态意识,所以各个方面的设计都需要和生态挂钩,这样,公共空间的设计会更加明显地体现“城市自然”的内涵。
(三)以“学科技术”为交叉的景观技术创新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第三个创新途径是以“学科技术”为交叉的景观技术创新。此途径的具体利用为景观设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帮助,以下是具体的分析。第一是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和最新的园艺技术做结合。从现阶段的具体分析来看,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带等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和设计的重点,因为其能够为城市的节能减排和绿色空间增加而服务。再者,利用屋顶花园以及垂直绿化带可以将城市的自然元素构造得更为多样,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利用最新的园艺技术和环境设计做融合,这样,环境设计的创新性加强,现实利用的实效性更加显著。第二是与公共艺术实践进行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所以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需要为群众交流和活动考虑。而群众的具体交流和活动又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公共健康等内容,因此在设计实践中,将环境设计和公共的艺术实践进行结合,这样,空间的作用价值发挥更会更加显著,艺术实践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也能得到突显。第三是强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数字技术体现着一种时尚感,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将环境设计和数字技术进行结合,整个空间环境的设计会更具现代化的气息,这样,城市空间的现代化十足,时尚的意味明显,其在具体作用发挥方面会更加显著。
四、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帮助巨大,分析研究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创新途径以及具体的导向可以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和设计提供参考,因此强化相关分析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城市创新环境 篇3
一、城市环境治理理论
城市环境治理作为一种新理念已经对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环境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城市环境治理是指各类治理主体对城市环境进行合作参与多元化管理的一种过程,而城市环境治理理论则主要研究各类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运行机制、治理工具、治理模式及其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城市环境治理的核心是在适时合理遵循城市生态环境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城市人”健康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环境治理的本质在于改进和影响“城市人”的环境经济行为,创新城市环境管理模式,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各方利益。
城市环境治理、城市环境管理与城市治理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市环境治理模式是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其涵义是指治理主体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一切行动的规则、标准与方向。主要包括治理主体结构、治理机制、治理原则、治理目标、治理绩效等在内的分析框架。国内外城市环境治理的模式五花八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城市环境治理的必须遵循有关原则,主要包括: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明确责任,各自承担的原则;预防保护为主,反对事后补救的原则;公众参与,合力治理的原则;强化法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原则;科技创新,技术治理的原则。
城市环境治理主体是一个多元化的主体。传统的城市管理作为单一城市管理主体,偏重于政府对城市环境事务进行自上而下的支配、强制、限制与控制,而城市环境治理一个最大的特征是实行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化治理主体,特别注重环境治理的合作、参与、自愿、双赢。在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与民间组织的良性互动将是城市环境治理问题中重中之重。
20世纪以来,世界视角的城市环境治理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城市环境治理非限制阶段、城市环境治理起步阶段、城市环境工业化治理阶段、城市环境综合防治阶段、城市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阶段等5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环境治理伴随着整个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工业污染的点源治理、污染综合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与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等4个发展阶段。
二、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内容、特征与措施
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对城市空气污染、城市水环境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多元的、综合性防治,以保护和改善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环境中的风景、风貌、文物古迹等人工环境。发达国家大部分城市环境治理的目标大致相同:一是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居民身体健康;二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城市环境系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物质基础。
不同类型的城市面临的城市环境问题不同,环境治理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实践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和趋势:一是强化环境管理体系;二是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标准;三是设置跨区域的环境管理机构;四是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的力度;五是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环境问题[1]。不同的发达国家,由于其国情不同,采取的做法与措施也不尽一致,但其基本的措施(或手段)主要是环境行政措施、环境经济措施、环境立法措施、环境技术措施、环境教育措施等。发达国家积累了不少城市环境治理的经验,这些经验及其教训留给人们诸多启示,值得中国学习与借鉴。
三、转型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有其孕育、兴起与发展的演变过程。所谓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就是治理主体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一切行动的规则、标准与方向。国内外环境治理模式五花八门,比较常见的模式有政府直控型环境治理模式、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合作型环境治理模式、透明型环境治理模式、环境自觉行动治理模式、环境治理契约模式等,这些治理模式对城市环境治理具有借鉴与参考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多数城市在城市环境治理上,都采取传统的非合作一元化单向治理模式,即政府主导的、主要依靠政府对城市环境进行治理。实践证明,这种行政主导的环境治理模式不能有效地应对区域、流域污染问题和生态系统管理问题,也不能有效地解决涉及多个行动主体的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
根据国外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建议我国城市采取并实施“合作参与多元化综合治理模式”简称CPDC治理模式,就是治理主体对城市环境实施合作型、参与式、多元化的综合治理模式。CPDC治理模式表达式:(合作型+参与式+多元化)+综合治理= CPDC治理模式。
合作型含义是指各个主体通过采取“互助、协作与合作”等形式共同对城市环境进行治理,包括跨区域合作、国际合作、政府间合作、社区合作、主体合作及其合作管理。参与式含义是指公众、市民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参加到城市环境治理有关行动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所谓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是指在充分总结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成熟制度的基础上,对传统城市环境治理有关制度进行改进、完善与创建的一种行为过程。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式。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是一种过程,是动态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发展与完善。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必须坚持若干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坚持协调发展,互惠共赢的原则;坚持互补共促,整体发挥的原则;坚持社会公众参与,民间组织推动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等。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主要包括个体、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与政府机构。影响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因素:一是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二是创新动力机制问题;三是政府的重要作用;四是相关制度因素[2]。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主要有:市场取向的制度创新、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与主体多元化的制度创新。
(一)市场取向的制度创新
主要是指各类市场主体以及其他主体通过市场机制与规律进行环境治理创新。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施城市环境治理是一种低成本的手段,经济手段对个人和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有利于鼓励公众协助、参与城市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调节措施主要包括:污染许可证和资源配额的交易;征收污染税、原料税、产品税、资源税、排污费、使用费、补偿费等;提供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环境基金,建立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实行押金—-退款制度等。
(二)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
就是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推行的制度变革。制度变迁是在权力中心支配下自上而下进行的,因而政府是制度创新的最主要主体及其推动者,尤其是在中国目前处于转型期,政府在制度的创新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政府的制度创新居于主导地位,但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并不都是有效的。
(三)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取代单一治理主体
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取代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治理主体,其实质是通过建立一种在微观领域对政府作用进行补充或替代的制度形态,使大量的社会力量来参与环境治理。在城市环境治理中,应形成各种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的主体多元化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多主体参与、多方投入、多形式经营的多元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面对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环境压力和出现的新问题,城市环境治理的有关制度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中国特色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环境治理评价是指评价主体运用一定的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评价判断城市环境经济系统运行状况、各种环境治理政策措施的实现程度及其基本效果的一种行为活动。其目的是为指导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城市环境治理评价,是实现城市环境治理目标的有效工具,通过评价不仅可以监测城市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还能够为优化城市环境治理决策提供依据。城市环境治理评价主要包括对末端治理效果的评价、对经济系统影响环境的状况进行评价以及对社会支持环境治理的能力进行评价等基本内容。实施城市环境治理评价,必须坚持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等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体系是城市环境治理评价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城市环境治理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法、环境质量指数法、环境治理相对绩效评价法。这些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环境治理的情况,不能全面反映城市环境治理的趋势及其绩效。多指标评价方法是评价城市环境治理的有效方法,但是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可持续发展或生态城市建设角度出发,未能充分重视环境治理方面。因此,在转型期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有必要从宏观环境治理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类城市环境治理进行定量的、可参考的、动态的、综合的评价,以准确、快速、多角度的反应、评判各类城市治理的基本绩效、问题与制约因素。
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城市环境治理评价的若干方法及其多项指标所构成的有机体系。包括总体指标与分类指标等。设计、构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根据对城市环境治理内涵原则的理解,结合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生态城市建设、环境友好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在构建指标体系框架时,应考虑5大因素:一是指标内容上,要从污染控制、生态建设、行为方式、思想理念等方面全面审视城市环境治理;二是过程上,从生产源头、生产过程、生产末端全过程反映环境治理状况;三是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角度反映各个城市经济主体在城市环境治理方面的努力和贡献;四是要素上,从水、气、声、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综合考虑城市环境治理的现状和趋势;五是鉴于城市环境治理内容较为宽泛,部分指标难以完全定量化,因此,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既考虑定量化指标,也引入定性指标。
据上述考虑,借鉴有关文献[3-4],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分为三个象限,即资源环境系统状况、高效经济系统、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一级指标)。在各个象限中,分别包含不同的主题(二级指标),描述了各自的主要特征。其中:资源环境系统状况主要包括生态建设、环境质量、环境污染三个主题;高效经济系统包括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产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经济外向度五个主题;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包括居民消费环境友好度、工业企业环境友好度、政府环境友好度、城市基础设施、信息获取能力、居民生活水平、科技教育水平七个主题。
五、未来城市环境治理理论研究展望
(一)要加强核心关键问题的研究
特别是城市环境治理模式、运行机制、制度创新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进行深入分析,如分析各种不同治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条件,明确政府、企业、居民个人和社会团体在环境治理中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及其相应的权利等等相关问题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环境治理理论体系及其政策制度体系,方能有效指导城市环境治理工作。
(二)要加强实证方面的研究
现行的一些研究主要是从理论方面对城市环境治理制度、体制、模式等进行分析,相应实证研究不多,今后还应更多地从实证方面对城市环境治理进行研究和分析。
(三)要加强区域性典型性方面的研究
鉴于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城市所面临的城市环境问题会不尽一致或大相径庭,而不同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别,相应地这些城市环境治理的模式和有效的政策手段也会有所差别,所以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城市的环境治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更切合实际和具有针对性的环境治理理论和政策建议。
(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一般性城市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找到更具有普遍意义和适用性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能够对动态的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及处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做出客观、科学的环境治理方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田春秀,李丽平.国外强化环境管理机构的趋势[M]//张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2年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303-308.
[2]岑永进.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J].能源与环境,2007(4):106-107.
[3]黄思光.区域环境治理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4-5.
[4]王平.南京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J].生态学杂志,2006,(1):60-63.
城市创新环境 篇4
1 城市创新环境的基本内涵
区域创新环境(Regional Innovative Milieu)的概念是由欧洲创新研究小组(GREMI)于1985年首先提出,研究小组将创新环境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内主要的行为主体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与集体学习而建立的非正式的复杂的社会关系[1]。一个城市的创新体系是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以及相关的中介服务和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要素与创新环境交互作用的系统,城市创新环境是城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城市创新环境定义为:城市区域内各种创新主体要素(各类机构与组织)与非主体要素(物质与非物质条件)以及协调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的总和。当创新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时,它对城市创新体系起到促进作用,使科技创新取得更好的效果;反之,则起限制和阻碍作用,影响科技创新的实施[2]。
2 城市创新环境的组成要素
影响到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因素很多,只有从各个层面来分析和构建评价系统才能准确反映城市科技创新环境的状况。借鉴国内外关于创新环境方面的研究,本文将各种类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设计了一套城市创新环境评价体系。该体系将城市创新环境的基本构成分为政策法律环境、创新基础环境、人文环境和创新服务环境四个方面。
2.1 政策法律环境
政策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政府是创新土壤和环境的提供者,是孕育创新环境的主导力量,政府部门的相关创新政策涉及国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利益,从而影响到各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相关法律则是维护科技创新者合法权益,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的保证。具体因素包括法律和地方法规对创新的支持力度、经济财政政策对创新的支持力度、科研基金投入占GDP比重、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政府决策的透明度等。
2.2 基础环境
创新基础环境是一个地区创新活动中各种要素流动的载体,包括各类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电话、互联网等)、知识信息性基础设施如数据库、科技情报检索系统等,以及各类从事研究开发的基础机构(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本地产业的融合程度以及创新基础平台的建设。
2.3 人文环境
城市的人文环境是对创新活动影响最深远的因素。政府凝聚人才、激励创业的科技人才政策直接影响城市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与城市的创新氛围;教育机构数量、科研人员的数量、重大科技成果数量、申请专利数量等方面反映了城市中创新人力资源的储备状况。
2.4 创新服务环境
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不仅仅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它需要各类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协助。各种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状况,融资渠道的宽畅程度、金融机构对创新活动的贷款状况、担保体系完善程度等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的融资来源,这些对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起到关键作用。
3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的方法,是将复杂的评价对象或目标问题视为一个系统,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度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从而组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系统,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3]。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层指标要素的权重值,用来分析创新环境各个子系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程度并根据各子系统的影响因素的实际状况对目标对象即创新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3.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
层次分析法的模型通常包含三个层次:目标层,是对评价对象或目标问题的描述;准则层,是对目标层的具体描述和扩展;指标层,是对准则层的细化。按照目标到指标自上而下地将各类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列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层次结构。我们将城市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城市创新环境作为第一层目标层;第二层准则层有4个二级指标:政策法律环境U1、基础环境U2、人文环境U3、创新服务环境U4;在准则层之下的第三层指标层次又确立了20个三级指标(u11~u44)。由此构建出城市创新环境评价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3.2 确定各层指标体系的权重
为了对重要性判断定量化,AHP选用1—9标度法,即用数字1—9来对指标(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判,各数字含义见表2。以上一层次因素为准则,将每个层次各个因素对上一层次各因素的重要性通过两两比较做出判断,并用数值表示判断结果,再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构建主要通过专家咨询法获得各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由于构造判断矩阵要受到专家系统不完全性和评价系统复杂性的影响,所以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对于不满足一致性要求的矩阵,其λmax>n。然后,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由表3查得),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运用公式计算CR=CI/RI,CR为随机一致性比率。如果n=l或2,则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定义为CR=0;如果n>2,若求得CR<0.1,则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否则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一致性,就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直到矩阵满足CR<0.1。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征询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构造判断矩阵。由于篇幅所限,我们直接给出各层判断矩阵。准则层判断矩阵为A;指标层判断矩阵为B1,B2,B3,B4,B5。具体见表4—表8。
解得最大特征值λmax=4.081746,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311412,0.473091,0.129372,0.086125),CI=0.027249,n=4,CR=0.030276<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解得λmax=5.009960847,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184385,0.184385,0.098075,0.34877,0.184385),CI=0.00249,n=5,CR=0.002223<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解得λmax=6.125811,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061268,0.061268,0.039876,0.223004,0.307292,0.307292),CI=0.00249,n=6,CR=0.020292<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解得λmax=5.030813,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216309,0.064245,0.432834,0.156639,0.129973),CI=0.00249,n=5,CR=0.006878<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解得λmax=4.071588,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449519,0.259615,0.170673,0.120192),CI=0.023863,n=4,CR=0.026514<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由以上计算结果,得出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表,如表9所示。
3.3 设定评语集
在对创新环境评价体系的4个准则层下的各个指标层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时,我们采用10分制,分为0~2、2~4、4~6、6~8、8~10五个档次,分别对应极差、较差、一般、良好、优秀5种评语段。通过多位专家判断(10人以上),对各因子打分,计算平均分后,按照各种权重值即可计算出目标层即创新环境的综合评价分数。
4 实证分析———常州市的创新环境综合评价
根据上面的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方法,结合江苏省常州市的创新环境系统的发展现状,我们邀请了12位相关专家对各类指标现状打分,计算结果见表10所示。
由上面确定的各指标层因素的权重和得分经过加权计算,4个准则层指标评价得分分别为:政策法律环境U1得分8.041566、基础环境U2得分7.917138、人文环境U3得分7.367897、创新服务环境U4得分7.382493。最后,将上述4个准则层指标的得分根据其权重加权计算可得常州市创新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得分为7.838784。
综合评价7.838784的得分说明常州市的创新环境处于良好以上的状况。常州市在营造创新环境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样的得分也与其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相符。在常州市的创新环境系统评价中,准则层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政策法律环境U1、基础环境U2、创新服务环境U4、人文环境U3。
政策法律环境U1得分最高,且各项指标都在良好以上。这些得力于近年来市政府出台了《常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旨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科技创业,各方面都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在财政投入方面,投入力度也在加大,2010年R&D占全市GDP比例达1.67%。
基础环境U2排在第二位,得分也在良好的等级,其中三个权重指标:研发机构数量u24、创新平台建设u25、研发机构与本地产业融合程度u26得分都较高。目前全市共建科研机构127家,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企业技术中心78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14家,这些都为良好的创新基础环境得分做出了贡献。
创新服务环境U4得分也属良好,其中权重较大的创新服务机构发展u41得分属于优秀。常州市构建了以“一网五平台”为主体的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专利代理、技术贸易等187家科技服务机构,2009年全市科技服务业行业总收入72.84亿元。但也要看到,融资渠道宽畅程度u42、金融机构贷款占科技经费筹集额的比重u43和担保体系完善程度u44两项指标偏低,不过其权重较小,对U4的影响不大,但在创新投融资渠道建设方面仍有待改善。
人文环境U3得分相对较低,但也处于良好状况,权重最大的科研人员数量u33得分超过7分,目前全市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千人以上,科技人才政策u31得分优秀。近年来市政府出台了《常州市海外留学人员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文件,及鼓励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办法等细则,吸引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教育机构数量u32得分较低,但其权重较小,对U3的影响不大。申请专利数量u35与重大科技成果数量u34得分也偏低。2009年,常州市专利申请12 116件,占江苏省总申请量的6.95%,在全省排名第五,与先进城市有一定差距,仍需政府的扶持。
5 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城市创新环境的多层次评价体系,以此为基础,给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创新环境综合评判模型,并研究了如何应用该模型来进行评价的问题。层次分析法量化了难以量化的指标,对专家所做出的主观判断进行了科学的数学处理,消除了指标赋权中的纯主观评价,使各指标权重趋向于合理化。本文所给出的方法对于城市创新环境的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该模型可以用于对城市创新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寻找不足的影响因素,做出改进决策;也可以对多个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寻找差距,并找到关键影响因素予以改善,作为营造城市创新环境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柏洲,董媛嫒.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大型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25-129
[2]李婷,董慧芹.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5(7):30-31
[3]胡恩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J].科研管理,2001(4):79-84
[4]赵强,杨锡怀,孙琦.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灰色层次综合评价[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03-106
[5]张莹,张宗益.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2):104-106
[6]AYDALOT PH.Milieu innovateurs en Europe[M].Paris:GREMI,1986
城市创新环境 篇5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环境改造年”表彰大会,这是加强我区环境建设,推动白塔区“环境改造年”活动深入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极好机会。我们白趟房街道办事处能够在大会发言,与大家共同交流环境改造工作,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我深知与兄弟单位相比,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下面,我就将我们街道“环境改造年”活动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以下汇报:
我们白趟房街道下辖7个社区,现有居民9369户,人口25609人,有居民住宅楼123栋,平房165栋,辖区内有政府派出机构7家,大中型企业3家,民营企业240余家。自~年白塔区“环境改造年”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白趟房办事处按照区委、区政府“环境改造年”活动的总体部署,把全街环境改造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紧紧围绕争创绿化、净化双一流街道工作目标,坚持普遍改造与重点改造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绿化、美化与净化相结合的“三结合”工作原则,在全街开展了形象工程、环境亮点工程建设,使我街的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出现了环境优美、卫生整洁、人心向上、秩序井然的可喜局面。回顾一年来的环境改造工作,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统缆全局,广泛发动,形成街居共建新局面
环境改造和建设是白趟房街道的老百姓多年来一直期盼的一件大事。区委、区政府把~年确定为白塔区的“环境改造年”,既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更充分表达了区领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加速白塔区早日实现经济强区、全国文明城区,推进全区生活向富裕型小康社会迈进的坚定信心。为了动员全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投身到“环境改造年”活动中来,以环境改造为契机,加大全街环境改造力度,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街道党工委作为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把“环境改造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环境改造工作街居两级组织机构,制定具体活动方案,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对“环境改造年”工作的领导。从街道到社区,分别召开了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代表及志愿者动员大会,传达区、街“环境改造年”活动的重大意义,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和城市主人意识。在全街开展了争当文明市民竞赛活动。通过积极广泛的宣传发动,到处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造大家”的浓厚氛围,使全街上下迅速掀起了“环境改造年”活动的热潮,干群同心,街居共建,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行动上形成合力,为“环境改造年”活动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二、突出重点,全方位改造辖区卫生环境
白趟房街道地处城乡结合地带,平房较多,小区基础建设滞后,环境卫生较差,卫生费很难收缴,造成小区建设恶性循环,严重的影响了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环境改造年”动员大会后,街道党工委首先统一思想,确定工作目标,迅速打响了环境整治战役。
办事处全体干部首当其冲,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率先投入到环境改造活动中。尤其是区委、区政府领导深入基层,靠前指挥,经常与我们并肩作战,更是极大的鼓舞了全街干部无私奉献、勤政务实做好工作的决心。
为了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力度,我们发动驻街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大规模的义务劳动,清理卫生死角,清理积存垃圾,对全街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特别是在全国人民共同抗击“非典”期间,街道党工委积极策划环境卫生总体改进框架,在全街开展了“抗击非典,共创文明”活动,发放宣传单10357份,出宣传板报145块,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教育居民从自我做起,爱护家园,战胜非典,大力组织居民搞好卫生清洁活动。全街共设“毒饵站”350处,投入资金2万余元,购买消杀药品和工具,组织374名志愿者加入抗击“非典”战役中来。从三月份开展卫生清洁月活动至今,全街共有3000余人参加义务劳动,清理小广告9000多处(张),清除辖区内垃圾及建筑残土800余吨,出动汽车、铲车100余台次,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办事处和居民的有机社区14组的垃圾山这一老大难问题。在全街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市城建局、环卫处、市政设施管理处等单位,为改变我街的环境卫生公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普遍整治的同时,针对解放路南段脏、乱、差和占道经商、垃圾成堆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热点问题,我们与辽阳弹簧厂、辽纺集团、省经济作物研究所等单位,积极取得联系,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白塔城管执法局的协助下,全部清除了占道经商的业户,街道利用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总共6次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及低保户劳动,彻底清理残存垃圾。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环境整治活动中,涉及到居民切身利益问题,我们都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把环境改造工作与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例如:有机化工厂平房区有两处旱厕多年失修,上下水道全部堵塞,不仅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也严重影响辖区环境卫生。为此,我们街政领导班子积极主动与城建局、环卫处、自来水公司有关领导到有机社区进行现场调研,当即决定对平房区的上下水道进行改造,对旱厕进行改建,解决了百姓生活难题。
通过全街上下的共同努力,辖区内的环境卫生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居民们无不称赞。
三、建立制度,改革机制,推进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城市创新环境 篇6
又逢一个春天,又逢全国“两会”召开,住房保障、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生态城市、环境友好、政府职能转变等字眼不止一次的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都对城市管理又提出一个新的课题。
带着总理报告中的热点话题,记者采访了部分人大代表,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认识和理解。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市长张效廉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全力推进节能减排
2005年以前,哈尔滨市节能减排面临很多问题。比较主要的,一是排污总量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二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污染源达标不稳定。“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07年新一届市政府开展工作伊始,哈尔滨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从开发建设低碳项目入手,狠抓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生产,有效地调整了能源消费结构,降低了污染排放,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奠定了基础。4年来,累计投入节能减排资金80亿元,实施了147个重大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项目,2009年实现万元GDP能耗1.246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16.92%,水、气主要污染物累计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削减15.1%和8.2%,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国家和黑龙江省下达的“十一五”时期减排目标。
张效廉市长说,要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和长远发展,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任务要求,更加自觉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了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的任务,要求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为此,哈尔滨市按照“形成一个共识、抓好两个重点、用足四个手段”的工作思路,积极在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中开展实践与探索。
“一个共识”就是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节能减排的共识。
“两个重点”是:通过加快节能减排工程项目建设,抓好存量削减;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抓好增量控制。
“四个手段”是:以经济杠杆刺激节能减排;以科技支撑节能减排;以行政措施保障节能减排;以执法强化节能减排。
谈到今年的具体工作,张效廉充满信心。他表示将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挖掘一批符合低碳经济模式、具有发展潜力和长远生命力的低碳项目,加速低碳经济规模化进程。以需求引导推动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发展,全面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能源消费和碳排放。
二是全力推进节能减排。抓好高能耗、高排污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监管,启动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试点工作。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继续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利用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研究、开发和建设。
三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严格环保实绩考核。深入开展“蓝天相伴”、“碧水环城”、“清洁有序”、“生态安全”等六大专项行动,重点推进松花江水污染整治,确保松花江干流出境水质基本达到三类、支流水质基本消灭劣五类,全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152.8万吨/日。启动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餐厨废弃油脂综合处理厂、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提高垃圾和粪便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市长曾庆红
生态发展 绿色崛起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市长曾庆红除了提交《关于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建议》之外,在北京开“两会”空闲时间里,她还奔波于环保部等部委。
“不能让我们的老百姓受着穷、守着湖。”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曾庆红市长提到,从占有面积、地理位置来看,九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主体和核心。因此,九江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曾庆红市长说,我们首先将加强生态保护。严格项目环保准入,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强沿河、沿江和环湖等环境敏感区的生态保护;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加强环境监测监察,提升环境监管能力,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推动九江生态城市建设。九江地理构造是一个以水体和山林为主的生态大系统,水域面积500万亩,占全省五分之一;森林覆盖率54%,比全国高出30多个百分点。目前全市水质基本保持在Ⅱ类以上,长江九江段水质均达到Ⅱ-Ⅲ类标准。2009年城区365天有357天空气质量优良,占97.8%,空气质量近年来一直保持在Ⅱ级标准。
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九江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份责任。说到对接,在前期,我们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调查摸底,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申报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对九江主体功能区四类地区的划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区域功能定位建议。
目前,我们已经出台了《关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市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要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
在保护的同时发展经济。九江将加快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逐步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生态旅游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农副产品资源,抓好一批生态农业项目。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抓好生态园区建设,推进节能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度假休闲旅游。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九江将举办第二届中国庐山世界名山大会,并将筹备首届世界名湖大会。
谈到九江的旅游,曾庆红市长更是如数家珍。九江拥有三张中国独一无二的“旅游名片”: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庐山,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这三张独一无二的名片齐聚九江,构成了中国罕见、国际知名的山、江、湖旅游奇观,这名山名江名湖的完美结合,决定了它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
城市管理要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尊严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果不注重生态,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老百姓对生态非常关心,尤其是在大城市,哪里出现水污染、哪里垃圾乱放,老百姓都会投诉。这个意识非常好,政府的压力也很大。一个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垃圾,比如建设垃圾和建设灰尘都很大,这对城市的管理理念带来调整。武汉市有5000多个工地,每个工地都在扬尘。城市发展不能没有工地,有工地的话就要求政府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更科学的工地管理方式。比如进出车辆的清洗、洒水降尘等。
在水污染方面,建议适当提高水价,但不能一刀切。在农村应该实行低水价,而大城市平均用水量比农村大,为了减少污染,应该通过价格的杠杆来调节。城市管理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尊严,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对政府提出了挑战。
在垃圾处理上,武汉市采取二次填埋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焚烧。一次填埋会产生臭水,对土地和水源造成污染。二次填埋就是对一次填埋所产生的臭水也要进行处理。科学的二次填埋可以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同时,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垃圾运输方式,使用密闭的垃圾车,减少垃圾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城市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光靠政府是不行的。首先需要老百姓的自觉参与,培养环保意识,热爱身边的绿地、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把自己的垃圾管好。然后才是政府提供各种条件,包括倒垃圾的方便、及时运送并处理垃圾,通过价格杠杆的方式提倡节约用水,有效地监督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等等。国家则要通过调整水价和处理垃圾的费用等政策促进环保。城市管理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情,是全社会的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黄冈市市长刘雪荣
从“四个加快”做起 推动黄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黄冈总体来说可以从“四个加快”做起,即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科研项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整合,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提升劳动者素质。
“现在工业化过程都是按照节能环保,按照低碳经济的思路做的。工业化的起点上来应该说还是比较高的。”刘雪荣说。所有企业的引进都经过了几道关口的把关。首先,要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每一个项目的引进都要做环评。第二,所有的项目都必须符合“三同时”,就是主体项目跟环保设施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同时投产,保证污染能够得到治理。第三,过去已经有的企业,如果环境没有达标的,必须要建设环保设施,必须要达标。所以,通过这些措施,这些企业从环境节能减排的角度都是符合要求的。
黄冈这几年在加快工业化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工业增加值的增幅这几年都保持在25%以上,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通过招商引资,一共培育了1348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涉及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副食、农产品加工、钢构、造船等等。刘雪荣这样描述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黄冈已经有了这么多的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壮大,当然,我们也希望有更大的,就是符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这样的好项目。”
刘雪荣表示:“我们要结合黄冈的实际发展旅游业。总理报告里面讲这个问题讲得很透彻,篇幅也很大,加快发展服务业。”目前黄冈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开发到位,最重要的因素,一是交通不发达,二是大别山旅游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没有整体的品牌。针对这两点,黄冈市要做的是将不通路的地方修通公路,二是组建了大别山旅游开发公司,同时做好景点的建设。
“我们觉得要发挥黄冈的优势,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经济增长要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刘雪荣说。黄冈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一是发展职业教育,全市一共有47所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有17万人,每年为国家、为黄冈培养大批的合格劳动者,具有比较高的技能;二是培训农民工,每年培训约30万人次,为农民工外出工作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咸宁市副市长毛宗福
通过旅游品牌效应带动绿色投资
随着2009年年底武广高速铁路的通车,设有咸宁、赤壁两个高铁车站的湖北省咸宁市迎来了多批来自深圳、香港的游客,拉动了咸宁的经济发展。2009年10月首届“中国·咸宁温泉国际旅游节”彻底改善了咸宁温泉旅游的档次,硬件设施和水质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毛宗福说:“我们已经感受到高铁拉近了武汉、咸宁和珠三角的距离。我们已经接待了多批来自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旅客。他们早上从广州出发,到咸宁吃午饭,晚上泡温泉。旅游带来了人流、物流,宾馆入住率比往年高。”
通过旅游的品牌效应带动绿色投资。作为中部后发地区,咸宁坚持“绿色招商”。着力引进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关联协作强、拉动作用大、环境污染小的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毛宗福说:“我们要搞环保节能的绿色经济,不能破坏咸宁良好的生态环境。环境好了之后才能吸引知名企业来投资。”
咸宁过去的工业基础、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属于后发地区,但也有很多优势。工业发达地区过去由于理念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污染企业的存在带来搬迁、改造等问题,而这些在咸宁都不存在。咸宁没有负担,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新的规划。包括节能、环保、低碳以及围绕新能源进行核电开发,此外还有风能的开发利用。这都是后发地区的优势。咸宁是城乡建设的核心城市,要打造成为武汉市的后花园。
在解决我国的养老难问题方面,毛宗福认为,一定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的体制,当务之急就是要将“养老规划”纳入“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政府应该加快学科建设、培养“养老人才”。高等院校应该开设和老龄化有关的研究课程,护理机构应该组织短期养老培训,提高看护、护理能力。可以参照香港,由政府出资,在社区设置一个“养老护工”的职位,由具备医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的人担任。此外,毛宗福认为:“让政府为全部的养老金埋单,是不现实的。我觉得可以借鉴美国的体系,即在政府承担一部分养老金的同时,建立一个养老基金。”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崇文区环卫服务中心三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关阔山
垃圾填埋不是路子,焚烧才是方向
作为北京市崇文区环卫服务中心三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关阔山本次带来了以环卫方面为主的5项建议。他介绍说,目前北京的垃圾处理厂普遍采取填埋、焚烧和处理成肥料等处理方式,其中9成都是填埋方式。一个垃圾处理厂如果是填埋方式,只能用10年,而如果采取焚烧方式,则可以用100年。关阔山表示,“填埋不是路子,焚烧才是方向”。目前,北京多数垃圾处理厂的处理量都接近饱和,而且填埋方式产生渗透,会影响地下水源,征地也比较难,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方式改变这种处理方式。
另外,他还介绍,2009年北京市的垃圾总量首次减少,减少了0.5%,他认为有三点原因:一是大家重视了垃圾分类;二是市政府对区政府进行了相关考核;三是政府在财政上采取了相关措施。
他建议,我国应加强垃圾处理知识、垃圾管理政策和法规的宣传工作,使人民群众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垃圾处理的相关情况,避免产生恐慌和妖魔化某种垃圾处理方式的情况。使大众提高认识水平,进而能够从自身做起,重视垃圾问题。形成政府、公众、媒体等相关部门和团体共同监督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体系,确保垃圾处理设施达标排放,不污染周边环境。
他的另一个重要建议是建立环卫工人节。提到环卫职工的待遇问题,关阔山特别高兴地对记者说:“去年,他提的有关环卫职工待遇的议案,北京能解决的都解决了。其中今年1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已经转发市市政市容委、财政局提高环卫工人待遇的有关通知,就等劳动人事部门下发通知了。”他预计这个文件“五一”前就能下发。具体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提高环卫工人待遇的具体额度、方式等;二是建立环卫工人健康档案,每年例行体检,避免和减少职业病;三是加大对家庭生活困难环卫职工的生活补助。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农学院副院长邢克智
推广垃圾分类制度势在必行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已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识,甚至有人断言:把垃圾当成废物或负担的国家是落后的;而把垃圾视为资源,并且懂得其利用的是有远见的、先进的国家。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农学院副院长邢克智在两会期间一直坚持他的建议。
邢院长对记者说,我国垃圾处理现在之所以尚未成为具有可观经济效益的产业,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制定垃圾分类方面的法规,各种垃圾混杂给分拣回收带来了极大困难。垃圾回收企业得不到数量稳定可靠、成本低廉的原料,因而难以维持和发展。很明显,要将垃圾变成资源纳入物质循环,推广垃圾分类制度势在必行。
为此,邢院长建议今后在大力美化绿化环境的同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污染治理从末端处置向源头和过程控制的转变;要加快固体废物处置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进程,推动各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置,加快垃圾处理从简单填埋向多元化综合利用转变,应从五个方面有效地开展:
一是运用传媒手段呼吁垃圾分类,提高公民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有关主管部门和新闻传媒要运用传媒手段呼吁垃圾分类,加大对垃圾分类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宣传垃圾给人类已经造成的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宣传垃圾分类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提高公民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
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公民垃圾分类行为。建议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研,修订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有关垃圾分类处理等相关内容补充进去,或制定出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垃圾处理法》等专门法律,为我国治理垃圾污染,实现循环经济提供法律依据。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并借鉴欧盟各国推行的“零污染”的经济计划,制定我国的垃圾回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范公民垃圾分类行为。
三是制定垃圾分类的标准,逐步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制定有关标准,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重点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并通过政府制定关于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加强行政管理,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
四是成立配套的垃圾分类处理企业和废品分类回收企业。在制定垃圾分类制度的同时,有关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社会招标,吸纳社会资金改造原有的废品回收系统,成立配套的垃圾分类处理企业和废品分类回收企业,并对“破烂王”们进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持证上岗,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五是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意识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就有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城市创新环境 篇7
1 城市环境设计应以城市环境为依托
城市环境从广义角度分析, 城市环境包含以下内容:城市所在地的地域空间、物质要素以及城市发展变迁过程中所承载的一切同城市发展相关的要素。城市环境不单单指的是物质层面的环境, 还包括同城市文明相关的人文环境及文化环境等。总而言之城市环境包含的内容丰富, 概念比较宽泛。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前有关的设计人员应认清城市环境的概念, 明确设计的目标。进而以城市现有环境条件为依托和载体对城市环境进行艺术设计, 使城市环境具有艺术风格和魅力, 进而提升城市的艺术价值和品位。只有将城市环境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载体和依托, 以城市环境为设计的基础, 才能设计出符合城市居民审美观及满足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要求的城市环境艺术工程作品。如果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脱离城市环境为依托, 完全采用脱离城市环境为依托和载体的设计理念, 那么即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完成, 投入到城市环境规划及改造工程中也很难体现出其艺术价值。
因此, 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 应深刻滴认识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即城市环境决定和主导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以城市环境为依托, 在具体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 应根据不同城市所在地的不同环境特征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 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同城市环境艺术要求相统一、相协调。只有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者透彻地分析城市环境, 才能通过艺术手段创作出高品质、高品位的城市环境艺术作品, 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2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水平及艺术气质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开展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城市环境物质条件、人文风貌及其他相关的条件为基础。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者通过采用艺术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的同时, 还需保证城市环境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生产高质量环境的需求。换句话讲,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现有城市环境条件的基础下, 对城市环境进行改进和美化, 赋予城市环境艺术气质, 改变城市环境固有的面貌, 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的视野中, 通过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可有效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给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高低标志着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此外, 以城市环境为载体和平台进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还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气质及艺术魅力。比如我国的一些比较闻名的旅游城市就是通过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手段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环境气质, 使城市具有鲜活的生命感和活力。诚然, 一旦旅游城市的环境质量水平及艺术气质提升了, 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对促进城市商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影响力都有着积极作用。基于上述原因, 我国目前的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化过程中逐渐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内容, 以通过在改变城市环境质量及赋予城市环境艺术气质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加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将艺术的元素融入到城市环境中进而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是实现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3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存在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关系
对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者而言, 必须要遵循以城市环境为依托的原则, 透彻了解城市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条件下进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如果没有透彻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甚至是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完全脱离城市环境本体, 闭门造车, 那么设计出来的作品将毫无意义。因此,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必须要在设计前认真地了解及掌握城市环境的内涵, 透彻地分析城市所在地的环境情况, 如城市的人文风貌、风俗习惯、地质条件、地理位置等, 在综合考虑城市环境的基础上运用有关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及手段赋予城市环境艺术气质及内涵, 进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相应地城市环境质量一旦提升将会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使城市在一个良性循环轨道上健康发展。所以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城市环境及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其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准确定位二者之间关系,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才能为城市环境建设增光添彩。
4 结语
综上所述, 城市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脱离城市环境本体进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透彻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葛真.对当代设计现状的思考——城市环境的发展与趋势[J].大众文艺, 2011 (05) .
[2]焦煜博.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J].消费导刊, 2013 (04) .
[3]丁砚强, 蒲洪.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陕西林业科技, 2012 (01) .
城市创新环境 篇8
圣经旧约中创世纪第一张开篇说道:起初神创造了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和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光,对人类而言意义非凡。它驱走人们内心世界对黑暗的恐惧,也是人们感知世界的视觉媒介。从摆脱原始蒙昧到进入现代社会,照明与人类城市的发展始终形影相随。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良好的城市照明更是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标准之一。
2. 城市光环境艺术的由来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它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在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和立交桥拔地而起的今天,城市面貌也许真的只能用“钢筋水泥的丛林”来形容了。作为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城市不应该是冷冰冰、硬邦邦的,它的表情不应该和城市肌理一样那般僵化。
以城市照明为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追求照明的功能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几乎构成城市照明设计的全部。随着当代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城市设计理念的发展,城市照明的概念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光的艺术演绎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欧洲到亚洲,如今全球诸多大城市都在竞相努力创造城市光环境的视觉意象,以打造充满生命力和富于表情的城市空间为目标,获取更强的城市竞争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光环境艺术——一个有别于传统城市照明的概念,正在悄然兴起并取代后者。城市光环境艺术提供的不仅仅是照明,而是营造的城市空间。它是超越城市照明的一种城市空间的光的艺术诠释和演绎,它赋予人们更加丰富和有趣的城市空间体验。城市光环境艺术可以展现一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兴盛和商业的繁荣。它是体现城市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甚至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的空间发展策略。
3. 城市光环境艺术的表情
光,本身没有生命,也没有表情。但是当光经过艺术家的创造之手点亮于城市空间,它便获得了文化属性和表情。城市是人类精神的栖息之所,一座有活力的城市恰如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城市光环境艺术是城市表情的自然流露,它可以展现城市生活的欢乐、恬静甚至是惊愕。
3.1 欢乐
在许多人眼里,城市生活总是充满激情与欢乐。每逢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绚丽的灯光往往成为烘托节日欢乐气氛的最佳媒介。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城市如法国里昂、日本札幌、德国柏林,甚至通过举办灯光节,直接让灯光作为欢乐的理由和庆典本身。这些灯光节的历史和每次持续的时间均不相同。最古老的灯光节当属法国里昂灯光节,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43年。从1852年形成规模后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走过数百年的历程。每次持续时间最长的当属日本札幌灯光节,从每年11月中旬左右开幕一直延续到来年2月的札幌雪祭,时间长达数月之久。从2008年开始,中国北京也开始举办每年一度的城市灯光节。
除了时间相对固定的城市灯光节,光环境艺术还经常以灯光秀的形式应用于一些非定期的重大庆典活动。以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的灯光秀为例。众所周知,埃菲尔铁塔的灯光系统一直是法国巴黎的一大圣景,每年都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来此观看。每逢重要节日或重大事件,埃菲尔铁塔的灯光更是绚丽多彩。在2009年的时候,为庆祝铁塔建成120周年,艺术家和设计师为埃菲尔铁塔设计了一场独一无二的主题为“可持续发展”的庆典表演(见图一)。为了再现埃菲尔铁塔建成120年来的重要历史时刻,除了依靠绚丽的灯光,设计师们还加入了来源于原声录音带的音乐伴奏:有节奏的铆钉和金属构件的敲打与撞击声,夹杂工人们的话语声,汇成了一首动人的劳动乐章。从铁塔的底座开始往上,通过钢结构的支架与大梁,再形成交汇,直至324米高的塔尖,设计师们用灯光表现了铁塔三年时间的建塔历程。不同色彩的灯光也表现了埃菲尔铁塔不同的历史时期,LED灯展现了色彩变化的美妙痕迹。从2009年的10月22日到12月31日,这场持续了近三个月的灯光秀,让全世界的人们在璀璨的光影中见证了埃菲尔铁塔120周岁的生日。与此同时,作为世界文化名城的巴黎也向全世界传递了它的欢乐。
3.2 恬静
当然,城市生活除了节日的激情,更多的时候特别是夜晚时分,它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城市光环境艺术不仅适宜展现城市生活的激情和欢乐,它同样可以表现城市生活的安逸和恬静。瑞士日内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世界文化名城,为了让老城区中一片靠近日内瓦湖的老广场重新散发活力,艺术家设计了一件名为“Place du Molard”的作品(见图二)。作品手法很简单,就是在广场和周围街道的地面嵌入多达1800块与广场铺装尺寸一致的发光玻璃砖。这些玻璃砖的每一块上面都刻有来自于六种不同的欧盟官方语言文字,例如“早上好”、“晚上好”等短语。它们呈不规则状散落在地面,越靠近湖边数量越密集。走在白天的广场上,我们几乎不会发现作品的存在。但是一到入夜,这些发光的玻璃砖所产生的点点光芒恰似湖水在月光下泛着的粼粼波光,让人仿佛置身于湖面。作品建成后,夏夜时分广场的咖啡座总是人满为患,人们很享受这种安逸而神秘的环境氛围,广场重新成为人们喜爱的聚会和聊天的场所。
作为这片广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Place du Molard”没有像灯光秀那样融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它是那么安静。从远处看,这些散落在广场地面的发光的玻璃砖恰似月光下的粼粼波光,让夜晚的广场看似一片平静的湖面。走进看,每一块玻璃砖又透过淡淡的灯光用文字与人形成心灵的交流与互动。巧妙的设计、简洁的手法造就了作品不同寻常的恬静之美,也许这才是城市生活的最佳表情。
3.3 惊愕
不迷信于约定俗成的事物,保持独立思考之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力下,人们因为整日忙于追逐更好的物质生活,他们的精神世界正在逐渐变得麻木而近乎于休眠。在2007年的巴黎不眠夜期间,一件名为“?”的灯光装置出现在圣保罗大教堂与圣路易斯大教堂中。这是一件手法纯粹、效果震撼的作品。当前来礼拜的人们从侧门进入教堂时,首先会看到数个呈不规则状悬浮在唱诗班席位上空的发光球。随着人们往教堂中央走去,这些起初并没有过多引起人们关注的发光球竟然渐渐地、令人惊讶地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不可思议地悬浮在圣堂的正中并发着不真实的神秘光芒。当人们继续穿过教堂,问号又逐渐随之分解(见图三)。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件空间游戏作品。然而,作为日常人们进行祈祷和寻求慰藉的精神场所,教堂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空间,它有着不同寻常的神圣性。特别是在教堂中以光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很容易使人与圣光产生联系,作品恰恰抓住这一点和人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很难想象当人们在富丽恢弘的教堂上空突然发现这个发光的巨大问号时,他们会作何感想。相信面露惊愕之情会是大家最初的共同反应,也许最终大家对作品的理解会有不同,但不容置疑的是作品确实刺激了人们早已有些麻木的大脑神经,让他们在遭遇惊愕中对往日那种循规蹈矩、日复一日的城市生活产生重新的认识和理解,相信这正是艺术家所期望达到的艺术效果。
4. 结语
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说:“我们不应把城市仅仅看成自身存在的事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由它的市民感受到的城市。”城市光环境艺术正是这样一种让人亲切感受城市文化、体验城市性格的方式和途径。今天在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光环境艺术的身影已经全面走进城市空间。不管是灯光秀、光环境艺术景观还是灯光装置,它们用丰富的艺术表情为人们展现了城市生活的多姿多彩,有效地促进了人与城市的互动与交流。
反观我国,近年来城市照明发展很快。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人们对城市照明有了更高的认识和追求,从2008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北京城市灯光节就是最好的佐证。然而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们的差距还十分明显。首先,从整体而言我们对城市照明的理解依旧停留在功能层面,尚未形成通过城市光环境设计来营造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进而打造城市文化的意识。其次,我们在城市光环境的设计上手法比较单一,未能充分运用一切可能的现代科技来促成作品与人的良好互动。最后是在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上的落后,对以LED为代表的低碳节能新型光源的使用还未开始普及。差距固然存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会意识到我国在城市光环境艺术领域存在的不足并虚心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城市光环境艺术的发展必将迎来光明的后世博时代。
参考文献
[1].作者Susan M.Winchip书名Designing a Quality Lighting Environment出版社Fairchild Pubns出版日期2005年3月第二版
[2].作者Lou Michel书名Light:The Shape of Space:Designing with Space and Light出版社Wiley出版日期1995年10月
[3].作者Frank H.Mahnke书名Color,Environment,&Human Response出版社Wiley出版日期1996年3月
[4].黄鹤文化规划: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整体发展策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关系 篇9
1.1 传统土地制度的负面影响。
经济改革以前,中国城市的土地基本上是行政划拨的,它与发达国家城市在长期市场作用下表现的问题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中国过去的中央计划经济条件下,土地分配是通过对经济、人口的级数预测和人均用地指标来确定的,无法适应人口流动、消费模式的变化对土地需求的影响,造成土地滥用和紧缺的现象并存。
1.2 土地市场的巨大作用。
市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反馈机制。事实上,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很难通过预测来确定的,市场正是以价格为杠杆进行这种调节的。土地有偿使用通过市场竞租机制调整了高效率用途和低效率用途用地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有利于提高土地整体使用效率。从宏观上讲,它可以促使土地达到经济上的最优配置。
1.3 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在中国经历了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市场机制推动城市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城市土地低效率使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的必要条件。从这点上讲,市场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促使土地的合理使用,为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应当看到,完全的不受制约的市场只会带来一定的问题。
2 城市环境的容量及重要性
2.1 生态环境容量。
适宜的生态环境容量主要体现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方面。但生态环境容量的界定只能体现在各项指标上,各项指标的指标值存在因时而异,变化无规律的问题。从本质分析,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实质上是生态适宜性与建设适宜性相匹配的问题,应达到以下四项目标。一是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的速度,应不超过其再生的速度;二是生态系统内任何物质的利用都应坚持节约的原则;三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后果不应超过环境的分解能力,且不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四是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生长活力。
2.2 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城市发展永恒意义的主题。规划的目的不是为建设一片钢筋水泥,而要形成一个生态化的充满社会经济活力的城市。在决定城市生态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是城市中心区的绿地规划要求。
3 二者联系与矛盾
3.1 传统征服论与环境恶化的矛盾。
传统征服论认为人是世界的核心,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和履行周围的环境,却发现自己已身陷囹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难以为继。自然界通过生物圈的反馈机制,把人类带给地的聚居环境,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到“设计结合自然”,都表达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但令人不安的是,环境恶化并没有因此得到扼制。有的国家和民族开始诉诸于政治权力和法律手段来惩治破坏环境的行为,但各种矛盾仍然愈发尖锐。
3.2 生态伦理观与发展需求矛盾。
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源于对人地关系的合理认识。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定使人类许多理想变成了现实,但是人们仍应清醒地看到科学和技术不是万能的,人和人的理性也不是万能的。人们从来没有脱离过整个自然的怀抱,也没有摆脱过自然的控制,更没有逃过自然的惩罚。所以人们必须时刻记住人在自然中,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3.3 传统价值观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传统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东西,大自然可以免费提供给人类空气、水、森林、土地等各种资源,使用者可以不付任何报酬。这种价值观的结果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肆意地开发、使用和占有,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传统的发展模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隐入了艰难的境地。
4 土地规划利用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协调重点
4.1 处理好资源稀缺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土地资源的稀缺决定了我国城市中心区必须走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内涵式建设道路。无论是传统的纯商业性的市中心区,还是现代化城市所要求的综合性的城市中央商务区,都以高密度聚集公共建筑为特征。在这种环境下,硬性规定各公共设施建设单位达到一定的绿地率未必是一个好办法,实际也难以执行。所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对区内单个项目可以不作绿地率的硬性规定。城市“绿肺”可以通过集中建设得到弥站,即在区内集中一定面积的用地建设大片绿地。当然,与此同时还要有“见缝插绿”的城市文明和社区文化,以把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2 合理配置空间资源。
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应该以供给方面为主导,确保对城市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资源供给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城市用地置换作为实现城市存量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对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尤其是当前节约耕地、充分盘活城市存量土地、优化城市结构、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渠道、促进城市更新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3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为了能实现长期的生存的发展,在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审视和批判后,人类终于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控制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之内。人类必须约束污染和浪费行为,对可更新资源的使用率应限制在其自我更新率之内;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竭速度不应超过寻求可更新资源作为代用品的速度;废弃物排放量不超过环境容量,使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完整的秩序和良性循不。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代际之间的公平,它要求当代人在追求发展与消费的同时,不应剥夺后人本应享有的同等的发展和消费的权力。其二是指代为之间的公平,即同一代人之间,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的利益。
摘要:本文阐述了城市土地规划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环境的容量及重要性,并对二者联系与矛盾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土地规划利用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与协调重点。
关键词:规划,环境,土地规划
参考文献
[1]石成球.关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0(2):11-15.
[2]冯容,马晓宣.可持续发展的建成区用地[J].城市规划,2000(2):20-22.
[3]曹勇宏.轮现代城市规划的世界观和价值观[J].城市规划,2000(5):23-25.
城市森林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探究 篇10
1、城市森林
城市森林是一门新兴学科,起初学术上对其的定义是人为创造的环境中所有植被物种的总和;美国肯尼迪政府在1962年的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城市森林”这个词汇;1996年,德国人Flack提出“城市森林是包括城市周边与市区的所有森林。”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生态问题日益尖锐,城市森林建设这一议题被提上日程。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对于城市森林的建设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不少,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不同的是,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在原有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辅以人造景观,以此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应该是发展中国家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2、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是一个经由人为开发利用后整改成为的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存环境,它同自然环境相类似的地方就是,它也存在一定的规律,但是却是以人为本的聚集性生态区。
二、城市环境与城市森林的关系
1、城市气候的概念
城市气候是在城市化的背景下,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导致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小气候。
1)城市气候的威胁
①城市的下垫面
不断上升的人口总数使得人类不得不去扩张城市的范围,去构建更多的建筑物以增加更多的人类生存庇护场所。自然而然地,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人为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钢精水泥的混凝土材质建造起来的人工地形地貌。而人类所忽视的就是,城市的下垫面与郊区原有生态环境的下垫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导热能力、热容量以及蓄热能力上,城市明显高于郊区。而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透水面积、植被面积以及贮藏水分能力方面却远远低于郊区。正是因为城市的这种特性,会引起气团的聚集,进而影响城市的气候。
②城市的大气污染
城市的粉尘污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其中降尘的颗粒较大。粒径在10μm以上,而飘尘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自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它的粒径10μm以下,其中含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氟化物、氯化物和光化学烟雾等有毒气体。在城市的环境中,多数情况下会产生难以稀释和扩散的状况,富集从而造成大气污染。
③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的“热岛效应“正是由于城市的特殊下垫面减少了地表的反射率和蒸发量,以及一些人工污染物的排放加剧等,导致了局部地区的热量收支不平等,从而使得城市平均气温高于郊区。
2)城市气候对城市森林生长的影响
人类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的一切生存活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城市原有的气候环境,导致一种小气候环境。热岛效应、昼夜温差减小、湿度风速减小虽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是却不利于植物体内养分的积累。此外,由于城市中许多高层建筑物的挡风效应,一些植物可以面遭折,但是由于城市地下覆盖水泥,这些植物的扎根都不深,无法很好地吸收水分,所以极易产生枯萎的现象。加之大气污染的存在,短期内对于植物的影响还不太明显,但是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代谢过程以及呼吸途径都将被改变,最终将造成植物体内不可逆转的改变。
2、城市森林如何改善城市的小气候
在建设城市森林的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构建城市森林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建立以乔木为主的城市森林来发挥很好的吸热、遮阴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外,形成合理的城市森林结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目前我国需要小城镇中广场缺乏绿化且结构层次单一,对于改善城市气候的效果微乎其微,而城市森林真正的意义就在于它具有混交复层结构和丰富的生态多样性,这种有机体对于城市气候环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从光能的利用来说,发展屋顶花园、建筑物墙面的垂直绿化也具有良好的改善周围环境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有绿墙面比光墙减少50%的辐射。再者,合理地选择栽培植物的种类和合理的方式,对于改善城市气候的也同样有效。
3、城市水系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自然水系被不断地开发和利用,水系周围的植被群被破坏,土地的利用情况改变,使得不透水地面的面积增大,雨水本应该渗入地下的水量变少,地表径流明显增多。
通过近自然式护岸、垂直岸线的绿化和近自然式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结合水质的综合控制和管理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动态平衡。
4、城市土壤的改变
城市土壤在一系列人为影响下,其自然性状发生极大改变。如市政工程施工中造成的土壤养分变化;道路系统建设导致的土壤通气性弱;建筑活动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中有相当一部分侵入土壤各层;大气污染的沉降物或废水造成土壤微生物活动受抑或破坏,造成肥力下降或盐碱化,长期以往甚至会成为不毛之地。
总而言之,建设城市森林要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中模拟自然植物的落叶归根和养分循环采用,而不是采用定期施肥喷药、松土修剪以及清理垃圾的绿化管理模式。不同的植物种类对环境的要求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多乔灌草混种的多品种多层次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壤和肥料中的养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同时,应该根据不同树种的生物学习性来因地制宜种植植物,力求适地适树。
三、城市森林建设的意义
城市创业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篇11
【关键词】 灰色关联 创业环境 影响因子 南昌
《全球创业观察》,简称GEM(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是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创业研究项目,它是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旨在研究全球创业活动态势和变化。GEM项目自1999年第一次实施以来,多个国家参与调查研究。迄今,参加该项目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43个。中国于2002年第一次加入。
2005年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指出,我国的创业活跃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按活跃程度划分,河北、内蒙古、山西、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海南、云南、甘肃、青海12个地区属于不活跃地区。城市创业环境是孕育创业活动的土壤,是创业活动有效开展的推动力。本文以南昌市为例,着眼于对城市创业环境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和研究,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在众多创业环境影响因素中辨析出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揭示影响南昌创业活动的主要推动力,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促进不活跃地区的创业活动开展。
一、城市创业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中指出市场需求、创业文化、人力资本是影响城市创业活跃程度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将城市创业环境影响因子划分为经济因子(Economic Environment)、政治因子(Political Environment)、社会因子(Social Environment)三个方面。
1、经济影响因子(Economic)
优越的地理位置、较高的市场开放度将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依据系统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统计指标连续性原则,本文选择市场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以及市场需求作为影响城市创业环境的经济因子,具体衡量指标为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人均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额,主要反映地区吸引外资对创业环境的影响、第三产业的经济景气程度以及城市消费水平对创业环境的影响。
2、政治影响因子(Political)
政治环境是指政府机构履行经济管理职能,调控地区宏观经济水平及结构,它对于企业创业环境起着宏观调控、促进作用。本文选择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作为影响城市创业环境的政治因子,具体衡量指标采用人均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年末余额、人均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以及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主要反映政府贷款、教育事业资金投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对创业环境的影响。
3、社会影响因子(Social)
通常情况下,受教育程度高者具有一定的创业基础,创业潜力较强。另外,城市失业者也将成为自我创业的一个主要群体。本文选择文化与社会规范、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作为影响城市创业环境的社会因子。具体衡量指标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以及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数,主要反映社会失业现状、教育发展水平以及科技投入对城市创业环境的影响。
依上分析,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4、衡量城市创业环境的指标选择(Y)
GEM提出了全员创业活动指数(TEA)来衡量地区创业环境的活跃程度,它的含义是每100名18至64岁的成年人中参与创业活动的人数。本文采用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数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来进行分析。
综上,建立模型如下:Y=R(Economic,Political,Social)。
二、灰色关联理论
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贫信息”、“小样本”为研究对象的灰色关联理论,被广泛运用在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农业系统等众多领域。创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诸多影响因素,由于没有绝对的物理原型,不能确定系统内各要素的作用机制,因而创业环境可以认为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本征性灰色系统,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不失为一个科学有效的研究途径。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比较序列为:
X(k)=[x1(k),x2(k),…,xm(k)];k=1,2,…,n;m表示向量X(k)的维度,n表示序列长度(下同);xi(k)表示第i个分量的第k个样本值。
参考序列为:
y(k);k=1,2,…,n
第二,对各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使原始数据具有可比性。无量纲化处理可以采用百分比■■|y(k)—xi(k)|生成、倍数生成、初值化生成等多种方式,本文采用初值化生成即除以第一个值的方式(i=1,2…m; k=1,2…n)。
xi(k)=xi(k)/xi(1)
y(k)=y(k)/y(1)
求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绝对差列,并从中找出极大值与极小值:
?驻i(k)=|y(k)—xi(k)|
■■|y(k)—xi(k)|
第三,求关联度(i=1,2…m;k=1,2…n)。
r(y(k),xi(k))=■
r(xi)=■■r(y(k),xi(k))
三、灰色关联度计算
以南昌市为例,城市创业环境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计算如下。
第一,比较序列、参考序列的原始数据见表2。
第二,对各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每列数据除以第一个值,如表3所示。
第三,求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绝对差列,并从中找出极大值与极小值(见表4)。由表4知:■■|y(k)—xi(k)|=0;■■|y(k)—xi(k)|=15.87。
第四,求关联度(分辨系数0<?籽<1,本文取?籽=0.5),见表5。
四、灰色关联度分析
由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不是函数模型,而是序关系模型,所以最终分析的着眼点不在数值本身,而是最后形成的序关系。依据表5,得到南昌市创业环境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序R(人均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人均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数,人均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其中,人均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与南昌创业环境关联排在第一位(0.9449),意味着南昌作为江西省省会城市,收入水平较高,人口相对密集,潜在的消费者较多,从而吸引创业者前来创业。另外,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需求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也会提供较多新的创业机会。其次,人均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与南昌创业环境关联也较为密切(0.9392),反映了政府对于企业贷款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城市创业环境的改善。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南昌创业环境关联度排名第三(0.9346),即由于失业而进行自我创业的生存型创业是当前南昌创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这点与《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中的结论一致,报告中指出生存型创业是中国的主导类型。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南昌创业环境关联度排名最后,反映了今后南昌市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基础建设资金,完善公共服务,吸引更多的创业者来本地创业。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与南昌创业环境关联度排名倒数第二,反映了南昌市政府在鼓励失业人员进行自我创业的同时,应当给出较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前来投资,从而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最后,值得关注的另一个方面是,人均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数与南昌创业环境关联度相对不高,如何吸引受过良好教育或有技术背景的人员进行机会型创业,将是学术研究者和政府部门深入探讨的新方向。
五、结语
影响创业环境的因素多而复杂,本文基于国际上通用的GEM理论模型,从经济影响因子、政治影响因子、社会影响因子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影响城市创业环境的9个关键因素。以南昌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9个影响因素中,与南昌城市创业环境关联最密切的是城市消费水平对创业环境的影响;而排名最后的是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金额、教育投入和科技转移。故此,南昌市政府要着力于以下方面。
第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创业硬环境。对于例如南昌市,创业不活跃地区的城市而言,自身地理位置不佳、区位优势不明显,只有加大政府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硬件设施上给予创业者以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前来创业。例如与深圳市相比,2010年南昌市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为10.98平方米,深圳则为34.41平方米,该项指标不及深圳市的三分之一。
第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创业软环境。全民创业的内涵不仅仅是政府单纯对民众和社会的口号,而是内在地要求政府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和政策调整,为全民创业提供好的服务。政务成本过高、政府服务质量差、审批手续繁琐是当前一些创业者遇到的困难。改善自身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手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吸引外商投资,同时也能鼓励广大本地创业者的创业积极性。
第三,强化政策制定,提升机会型创业。由于目前生存型创业是中国的主导类型,因此引导具有良好教育或技术背景的人员进行机会型创业是今后的关注的重点。首先,教育力量雄厚的地区,要继续发挥优势,加大教育投入,保证高层次人才的输出。只有具有高学历和技术背景的人员才更有潜力、更有能力从事机会型创业。其次,不仅要在各高校设置创业课程,还要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相关课程,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培育创业文化,营造自主创业氛围,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引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员进行机会型创业。除此以外,不仅只针对生存型创业人员给出创业优惠政策,更应制定出适合于机会型创业的相关资金、税收、制度上的优惠政策并落实执行。最后,加速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完善产学研机制,利用信息化平台等多种渠道,将市场、企业、研发机构三者有机的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基于市场的机会和创新技术,推动高层次人才从事创业,追求更多的个人发展与自我实现。
(注:本文为南昌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5332020。)
【参考文献】
[1] 高建、姜彦福、李习保、程源: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基于2005年数据的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罗党:灰色决策问题分析方法[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3] 樊纲:推进“中部崛起”的思路与对策——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访谈录[J].经济师,2006(5).
[4] 党耀国、刘思峰等:灰色预测与决策模型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
[5] 黎群、张文松等: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6] 石峰、赵锡斌: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企业创业环境比较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7] 陈兴淋:南京创业环境现状评价:一项基于专家问卷的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17).
[8] 陈忠卫、唐根丽、钱丽:安徽省城市创业环境评价及其优化政策设计——基于GEM框架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
[9] 陈寒松、朱晓红、李君:山东省城市创业环境评价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2).
城市·环境·艺术 篇12
第一次在被喻为厦门城市客厅的白鹭洲公园找到筼筜书院, 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紧接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广为传唱的这首歌“飘”进耳根。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但也许你也跟笔者一样, 并不认为文化完全可以全球化的, 文化必须有特色。回头一细想, 却又觉得想法站不住脚, 因为强势文化总是影响弱势文化, 从近几年开办几大国际盛事期间, 国内出现的一些大的建筑 (群) 可见一斑。
仅从厦门四大特色建筑群落景观的曝光率也能体会到地域文化的逐渐弱化。鼓浪屿经典洋楼别墅群、中山路老街区近代商业骑楼群、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嘉庚风格建筑群和闽南老民居村落群作为厦门四大特色建筑群, 前三种具有浓郁的“外来风”, 媒体曝光率居高不下, 在媒体的持续关注下, 前三种建筑群落景观得以保留和恢复。相比之下, 闽南老民居村落群建筑显得风雨飘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