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施工裂缝

2024-08-05

夏季施工裂缝(精选3篇)

夏季施工裂缝 篇1

早期裂缝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 刚浇注完成的混凝土上表面不能被模板等物覆盖而裸露在大气中, 由于种种原因, 其表面往往在开始养护之前就产生裂缝, 特别是夏季施工, 具有较大水平表面的混凝土, 裂缝产生更为突出, 如夏季施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桥面和桥面铺装等, 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养生前裂缝。针对这一现象, 本文根据这类混凝土夏季施工的特点, 提出了一些简便易行的夏季施工早期裂缝防治措施。

1 大水平表面混凝土夏季施工主要特点

1) 气候炎热、气温高。2)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温度高?由于气温高、阳光照射, 用于组成混凝土混合物的砂、石材料温度较高;?新出厂水泥, 往往温度高, 由于气候炎热, 水泥中的热量不易散发, 加上太阳照射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水泥的温度较高, 某些水泥的温度可高达70℃。3) 混凝土基础或模板等支承物的温度高。4) 裸露面大, 受环境影响大。5) 气候多变。

2 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1) 表面水分蒸发率大, 造成新浇混凝土表面失水, 形成塑性并收缩裂缝, 混凝土表面失水而塑性收缩是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混凝土表面蒸发率大于1kg/m2·h时, 其表面就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气温、混凝土混合料的温度、空气的相对湿度以及风速是影响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的主要心素。混凝土自身的温度越高, 空气相对湿度越小, 风速越大, 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率越大, 夏季由于气温较高, 使得混凝土中的水泥水化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 促进了早期混凝土温度的提升。有关资料表明, 当气温为14C时, 混凝土拌和后的第1个24h产生全部水化热的43%;当气温为30℃时, 混凝土拌和后的第1个24h产生全部水化热的62.5%。而粗、细集料和水泥自身的高温一方面使早期混凝土温度提高, 另一方面, 使得水泥水化热更为集中, 而环境的高温使混凝土中的热量不易散发, 因而混凝土的整体温度较其它季节施工的混凝土温度高出很多。高温度的混凝土在夏季干燥风的影响下, 加大了表面的水分蒸发率, 使得表面迅速失水而产生严重的塑性收缩, 而其内部的高温促进了水泥水化及混凝土硬化的快速进行。在表面严重塑性收缩和内部约束的共同作用下, 造成了混凝土表面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水分蒸发不仅造成表面裂缝.而且由于失水, 使得混凝土表面水泥水化水不足, 影响表面混凝土硬化和强度增长。2) 混凝土断面温度差异使表面产生热裂缝。混凝土在夏季施工中, 由于基础或模板受到太阳的暴晒等作用, 温度高于环境气温。其高度使得与其相邻部位混凝土中的水泥水化速度及水化热产生的速度大于表面, 造成表面与内部混凝土的温差加大, 当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的差异超过15℃时, 就容易产生表面热裂缝。基础或模板受到高温混凝土的影响, 也容易产生膨胀变形, 而大表面混凝土一般厚度较小, 下部膨胀变形对表面混凝土收缩产生反向约束, 使其拉应力句加大, 对表面裂缝的产生造成不利的影响。3) 高温对混凝土微观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一般认为, 当混凝土温度在50℃之下时, 基微观结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当混凝土温度在70℃以上时, 其微观结构的变化认为是不利的, 大体积混凝土的高温影响往往被忽略, 在夏季施工的一般混凝土构造物, 由于气温、材料温度、模板或基础温度以及水泥水化热集中释放的影响, 造成的温升往往会使其温度超过不利的最高温度, 由于早期龄混凝土抗变形能力小, 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混凝土的整体强度, 而且容易在表面形成热裂缝。4) 气候多变使混凝土表面容易受到冷击。由于夏季施工气候多变, 如突然降雨等, 会使气温突然下降, 混凝土表面温度的突然下降会使表面产生温度收缩而生产表面温缩裂缝。5) 施工中水泥用量和水灰比加大增加了混凝土塑性收缩变形。夏季施工在拌和、运输等过程中由于蒸发等因素的影响, 容易造成混凝土混合料失水而使其和易性降低。因此, 在施工中容易加大水泥用量和水灰比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 而水泥用量和水灰比的加大更容易造成收缩, 当收缩受到约束时, 就容易形成裂缝。6) 在高温下施工硬化的混凝土, 形成固体的温度确定了混凝土的基长, 当整体冷却时, 就从这个长度和温度开始收缩, 极易产生整体温度收缩裂缝, 如产生路面断板等。

3 防治措施

3.1 选择适宜的养护方法, 尽早开始养护

尽早开始养护并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可以防止蒸发, 减少收缩, 保障混凝土表面水化顺利进行。对采用各种养护的新浇混凝土, 争取在混凝土表面整形完成后和表面水膜消失前即开始养生, 但养生时一般不能污染或损伤混凝土已成型表面, 因此必须选择适宜的养护方法及最佳的养护开始时间。

3.2 增大空气相对湿度

增大空气相对湿度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率, 在新浇混凝土上风向或周围采用喷水雾的办法来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 是一种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的有效措施。简易的喷雾的办法可以用带针孔的塑料软管架设在新浇混凝土工地四周或上风向, 通过注入一定水压的水使其形成针孔喷雾。

3.3 降低混凝土温度

降低混凝土温度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而造成的塑性收缩, 防止热裂缝的产生, 同时可以降低硬化混凝土的温度, 减少混凝土由于温度收缩而产生收缩裂缝的可能性。降温可采用以下办法:

a.用搭棚遮盖等措施使新浇混凝土免受阳光直接照射, 降低混凝土表面的环境温度;

b.对混凝土的各种组成材料进行降温, 控制混凝土新拌合物的温度在32℃以下。

3.4 夜间或早晨施工

夜间和早晨气温较低, 基础或模板的温度也较低, 因此, 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温度和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率。

3.5 控制集料含泥量

粘土的收缩远远大于水泥石的收缩, 集料中含有小量的某些粘土会引起混凝土的高收缩性而引起开裂, 因此, 夏季施工更应严格控制集料的含泥量。

3.6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

设计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选用配良好的大粒径集料, 减少水泥用量, 减小水灰比或掺加能减小收缩、防止开裂的材料或外加剂等, 可以有效地减少水泥混凝土塑性收缩和干缩, 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 结语

混凝土早期裂缝产生的原因复杂, 各地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 对混凝土构筑物的危害也轻重不同。因此, 加强对混凝土早期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 因地制宜, 找出适合于当地特点的防治措施, 是避免混凝土产生早期裂缝的有效途径。

夏季施工裂缝 篇2

1 混凝土裂缝分类

混凝土的裂缝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⑴收缩裂缝

混凝土的收缩裂缝主要是由湿度变化引起的, 此类裂缝属于非结构性的裂缝, 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裂缝。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 需要与水进行拌合, 为保证其和易性, 所掺加水分往往是所需水分的四到五倍, 多余的水分蒸发之后, 就会在混凝土结构中留下大量空隙, 导致混凝土的体积收缩, 另外, 混凝土体积的收缩与其硬化过程中的水化与碳化作用也有一定关系。在夏季高温的环境下, 混凝土失水量变大, 其体积收缩程度也会相应增加, 所以裂缝较易产生, 使用高效减水剂能控制混凝土用水量, 从而减少水分散失量以起到防止混凝土离析的作用, 根据收缩裂缝形成的时间及原因又可将其分为不同的裂缝类型, 常见的收缩裂缝如下:

(1) 塑性收缩裂缝, 此种裂缝主要发生在混凝土的塑性阶段, 在混凝土强度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 混凝土中的水分流向表面并迅速蒸发, 导致混凝土空隙的收缩力增强, 从而使混凝土体积的迅速收缩, 导致裂缝产生, 夏季的高气温更容易导致混凝土表面水分的散失, 此类裂缝深度较浅, 中间较宽, 两端较细。

(2) 沉降收缩裂缝, 此类裂缝一般是在浇筑结束后短时间内发生, 待混凝土硬化后裂缝情况便有所缓解, 混凝土浆体在浇筑之后往往会发生沉落现象, 骨料与净浆发生分离, 当这种沉落受到建筑物预埋件的阻隔时, 混凝土就会断裂, 此类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的表面一层, 且多会分布在预埋阻隔物件的周围, 在泵送施工过程中发生此种裂缝现象的频率最高。

(3) 干燥收缩裂缝, 多发生于混凝土养护结束之后, 硬化后的混凝土, 其表面水分逐渐蒸发致使混凝土表面发生干缩现象, 干缩现象在建筑物内部构件的阻隔下就会产生较强大的拉力, 从而导致将混凝土的表面拉裂, 其发生位置一般较浅。

⑵应力裂缝

混凝土在硬化的过程中, 其体积会有收缩的可能性, 混凝土楼板收缩之后就会受到四周支座的约束, 无法自由收缩, 当这种收缩拉力超过支座约束应力时, 就会引起浇板出现裂缝, 此种应力裂缝多出现于压力较大的集中点。此外, 混凝土的强度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达到相应要求就进行拆模, 或者是在混凝土终凝结束之前就加上了荷载, 都会导致混凝土板面发生较为严重的变形。混凝土强度未形成之前, 过多的应力往往会引发混凝土结构的破坏, 从而出现裂缝现象。要想控制此种裂缝的产生, 就要尽量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拉应力[1]。

⑶温度裂缝

混凝土所处环境的温度及混凝土自身的温度往往会成为其裂缝的原因之一, 这种由温度的不同而导致的裂缝即是温度裂缝, 混凝土是以水泥为主要成分的建筑材料, 水泥在硬化的过程中会散发出极多的热量, 在硬化阶段混凝土内部的热量积聚会在某个时间达到峰值, 而后才能逐渐降低, 混凝土由于内部结构比较紧密, 其对热量的散失相对表面来说要慢的多, 这样就使混凝土的内外形成较大的温差, 在平衡温度的过程中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拉应力, 拉应力达到一定极限时就会使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控制此种裂缝的主要措施就是尽量减少混凝土内部与外部的温差。

2 高效减水剂的作用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预拌混凝土由于外界环境因数、运输因数、施工因数、混凝土单方成本等因数都使用了高效减水剂, 高效减水剂的使用让混凝土的强度控制产生了飞跃, 进而引发了混凝土发展历程中的革命。高效减水剂实现了混凝土的高流动性、高强度、高耐久性, 其发挥作用的机理是静电斥力作用, 即指新拌混凝土掺入减水剂后, 减水剂分子定向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 从而使水泥颗粒之间产生静电排斥, 水泥颗粒絮凝结构解体, 颗粒相互解散, 释放出包裹于絮团中自由水, 从而可以降低混凝土单方用水量, 降低水胶比[2]。

萘系高效减水剂对水泥成分起塑化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减水剂的磺化度、平均分子量以及分子的分布与聚合程度、聚合性质等, 此外, 萘系高效减水剂的状态 (粉态或液态) 不同, 其对水泥的塑化效果也会有所差别。萘系减水剂通过其成分的磺化转变为带有磺酸基磺化物的萘环, 此萘环越多, 减水剂的分散作用也就越好, 另外, 在此减水剂中还存在一些平衡离子, 如Na+、Mg O2+、NH2+等, 平衡离子对减水剂与水泥的适应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试验还表明, 液态的减水剂相对于粉态减水剂效果更好。萘系减水剂分为高浓度性与低浓度性减水剂, 对于通常的水泥来说, 采用高浓度性的高效减水剂其相容性、塑化作用较好, 但对于可溶性碱较少的水泥来说, 低浓度的高效减水剂可起到更好的效果。

高效减水剂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存在产生诸多问题, 萘系高效减水剂质量问题及使用不合理现象都会使混凝土出现早起裂缝现象, 对工程的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 问题及产生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⑴增大了混凝土干燥收缩值导致早期裂缝产生。

常用奈系高效减水剂虽然可以降低混凝土用水量, 但是通常并不能降低混凝土的干燥收缩, 存在于混凝土之中的水分在混凝土养护结束之后依然会蒸发, 混凝土依然会发生干燥现象, 而且水灰比越小, 干燥收缩值增加的幅度越大。

⑵减水剂与所使用的水泥不适应加速混凝土早期裂缝产生。

当减水剂与所使用的水泥适应性不好时, 就会造成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差, 泵送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快, 从而影响混凝土的硬化程度。其产生不适应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水泥本身的成分与减水剂不相融合, 致使两者的调和出现问题, 目前, 市场上的水泥种类极为复杂, 不同水泥的不同成分对减水剂的融合情况是有所差别的, 工地施工人员在使用混凝土时往往会随意加水, 并没有进行准确的测定, 遵循合理、科学的水灰比, 致使混凝土拌和物粘聚性降低, 使混凝土的浆体与骨料产生离析, 从而加速混凝土早期裂缝产生。

⑶减水剂作用丧失造成混凝土坍落度丧失。

高效减水剂的使用可以有效增大混凝土的坍落度, 维持混凝土的强度, 但它的作用一旦减弱或丧失, 混凝土的坍落度也将随之丧失, 使施工困难, 从而造成混凝土产生裂缝, 这一点对商品混凝土是极为不利的, 减水剂作用的减小或消失往往会造成客户与搅拌站之间的矛盾。高效减水剂存在霉变的情况, 霉变的减水剂其性能必然会有很大的损失, 例如, 现在市场上的水泥品种较为复杂, 为保证水泥与减水剂的适应性, 往往会将葡萄糖酸钠与减水剂复配使用以有效改善水泥与减水剂的适应情况, 但葡萄糖酸钠的加入使减水剂在夏季高温的环境下, 容易发霉变质, 从而造成减水剂的性能减弱, 甚至丧失[3]。

⑷减水剂比例调配不合适, 破坏混凝土原有的稳定与均匀。

减水剂密度 (固含量) 会影响混凝土拌和物粘聚性, 减水剂中缓凝组分则影响混凝土拌和物流动性。配置流态 (泵送) 混凝土时, 当混凝土拌和物流动性与粘聚性失去平衡, 粘聚性低时, 混凝土在自身重力或其它外力作用下粗细骨料与净浆产生分离, 破坏了材料组成的匀质性和稳定性, 造成混凝土的离析现象。此种离析现象的出现就可能引起裂缝的产生。

3 控制混凝土裂缝问题的技术措施

⑴控制混凝土单方用水量

水分的蒸发与散失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控制混凝土用水量是解决裂缝问题的重要措施, 其具体操作是通过降低胶凝材料的用量, 减少单方混凝土用水量来使混凝土强度保持不变。在实施此方法时, 还需要留意观察混凝土的和易性, 尤其是混凝土的流动性和保水性。和易性与流动性的良好亦是控制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关键。

⑵进行适应性检测

针对混凝土与减水剂不相适应的状况, 应对减水剂与所使用的水泥做适应性检测, 检测合格之后再允许减水剂进场。检测时建议水泥与水的配合比为87g水配300g水泥, 推荐外加剂掺量。通过外加剂与水泥净浆流动度检测两者是否相容。两者在不相适应的情况下, 应通知外加剂厂商采取合理措施以保证两者的适应, 例如, 可以加入缓凝剂葡萄糖酸钠来提高两者的适应性。添加缓凝剂的减水剂需注意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减水剂高温天气的霉变, 确保减水剂的性能。

⑶采取有效养护措施

对混凝土的养护要在混凝土终凝之前进行, 养护措施主要是要控制好混凝土的温度及湿度, 采取一定措施减少混凝土暴露的时间, 可对混凝土表面进行覆盖或淋水, 防止混凝土水分的散失, 在混凝土初凝前, 还应采取搓压方式平整混凝土表面, 另外, 覆盖混凝土时需注意覆盖物不能直接接触混凝土的表面。其具体的养护措施有蒸汽法、自然养护法、养生液法、自然养护法等, 可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合适的养护方法。

⑷对混凝土进行合理振捣

对混凝土进行适宜的振捣, 不能过分振捣, 也不能振捣不足。振捣不足易导致大量蜂窝状空隙出现, 致使混凝土产生渗水现象。振捣过量, 会使集料下沉, 出现混凝土表面含水量和水泥浆量大, 而底部混凝土的集料较多的情况, 此种情况容易产生收缩裂缝[4]。振捣时应有秩序、分层次进行振捣, 注意振捣棒的长度及振捣作用范围的有效半径, 并且要控制好振捣棒插入深度及振捣频率, 确保对混凝土振捣的有效性。

4 控制混凝土裂缝问题的施工工艺措施

对混凝土裂缝问题的控制, 应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既硬化之后都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更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从工程起步处做好工作, 从而使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都得到有效保障, 其具体的施工工艺措施如下: (不包括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

⑴工地施工必须派专人专职负责混凝土的淋水养护以确保养护措施的正确与合理。

⑵在浇注混凝土之前, 必须对楼面的钢筋及楼板充分淋水, 有效降低楼板的温度, 保持楼板的湿度, 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干燥收缩裂缝。

⑶建筑的外排栅必须高于楼面两米以上并对其进行围网封闭, 有效控制外界的风力对混凝土本身产生的拉裂作用。

⑷混凝土浇注完毕后七天内, 为确保混凝土自身强度的增长, 对混凝土的淋水必须充分, 养护必须充足, 不能使混凝土缺水, 保持其湿度, 防止混凝土发生干燥收缩裂缝。

⑸在浇注混凝土后, 混凝土初凝时其干燥收缩值最大, 需要根据天气、温度对混凝土进行合理的淋水养护, 防止混凝土本身水化热后表层因失水而产生裂缝。对混凝土进行二次磨面之后, 其表面还有可能出现微少龟裂或鸡爪裂现象的, 此时可派专人负责巡查, 一旦出现类似现象, 立即再次洒水, 再次磨面, 裂缝可随即消除。

⑹每层楼面浇注完混凝土之后, 需要将混凝土板面磨平, 但禁止用磨光机磨面, 需人工用木抹板磨面。

⑺楼面浇注结束后的十二小时内只能做开线工作, 十二小时后才能吊柱筋上楼面碰柱筋焊, 禁止在楼面进行其他施工作业和堆砌其他材料。十八个小时之后才开始吊柱箍筋上楼面, 此时铁工方可开工扎立柱的施工作业工作。

⑻吊柱筋或柱箍筋上楼面, 要求每堆的钢筋重量不宜过重, 应分多堆堆放钢筋, 将重力分散开来, 防止重量集中一处对楼板造成破坏, 致使楼板开裂。

5 结语

混凝土结构裂缝是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投诉的焦点, 裂缝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建筑质量, 更给建筑物内的人员财产带来安全隐患。因此, 探究混凝土裂缝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是建筑行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是复杂的, 对此问题的研究应注意做到全面、深入。通过研究, 在商品混凝土的材料使用、配方设计及施工养护等方面加强管理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可有效减免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机率, 使工程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建筑施工技术本身必将不断完善, 促进建筑行业发展, 适应现代化建筑更高的技术及性能要求。

摘要:在现代的建筑行业中, 预拌混凝土大量使用, 其中, 减水剂的使用有效减少了混凝土的用水量, 使混凝土的流动性与和易性有明显提升, 对建筑工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减水剂使用不当的情况也给工程质量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夏季由于气候干热, 梁板早期裂缝十分普遍, 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整体性、耐久性, 减水剂使用方式对此裂缝情况能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即围绕混凝土中掺入的高效减水剂展开分析, 探讨了减水剂在夏季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影响, 并针对其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希望对提高工程质量带来帮助。

关键词:奈系高效减水剂,裂缝,早期,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柳海.浅析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处理[J].大科技, 2010, 10:271.

[2]韩素芳, 耿维恕.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张承志.商品混凝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夏季施工安全用电浅析 篇3

建筑安装工程大部分是在露天的工作场所作业,工作场所不固定,工作内容不固定,施工现场的用电设施也不固定,用电设备、线路均为临时设施,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事故统计中,电气事故排在前五位,国家也把建筑施工企业列为高危作业行业。由于电的特性,在夏季或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电气安全事故。因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夏季施工的用电安全。

1 电气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电伤和电击

电伤是指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对人体的外表造成的局部伤害,电击是人体触及带电体并形成电流通路而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尤其电流经过人体心脏危害最大。

1.2 电气爆炸与火灾

电气爆炸与火灾是指由于电气设备或线路短路、过载等原因而发热,或由于静电等原因产生电气火花,而引燃或引爆物体。

1.3 雷击

雷击是指由于雷电流的热效应或机械效应造成火灾、建筑物损坏,雷电流直接击中人体造成电击的事故。

2 夏季易发生电气事故的原因分析

1)夏季雨水多,长时间工作场所处于潮湿状态,水本身就是一种弱电解质,水中含有一定的盐分后,其导电性能增强,容易发生漏电。正常情况下不导电的一些物体,在潮湿环境下导电。

2)人体因出汗皮肤表面含水增加,人体自身电阻下降,稍有不慎接触带电体形成的电流大于干燥场所。人体皮肤在干燥的情况下,两手之间或手脚之间的电阻一般在1 500 Ω以上,在潮湿的情况下则大为降低,人体触电后所产生的电流增大。

3)地面潮湿,人体接触带电体后极易通过脚将电流传至大地,因而在人体内形成电流回路。

4)夏季人体穿的衣服少,外露皮肤多,增大了触电几率,另外因汗水使衣服导电,可能发生通过衣服接触带电体而发生触电事故。

5)配电设备、电缆接头等处,因潮湿发生相间或对地漏电短路,而这种短路往往不是电气线路的完全接触,形成的短路电流不能使空气开关立即动作断电,处于较长时间的故障状态,使配电设备或电缆线路因大电流作用而发热起火。

6)电器开关器件的外壳及支撑架绝大部分是有机物制成,正常情况下是绝缘体,由于电接触点金属受潮生锈,使接触电阻增大,接触点发热,发生碳化现象而导电。

7)夏季是雷电频发期,易出现雷击事故。

3 夏季施工防止电气事故的措施

施工现场的临时配电除按规范执行外,在夏季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经常检查配电设备、用电设备的绝缘情况,用500 V摇表检查线路和设备的相间、对地绝缘,其绝缘电阻应大于0.5 MΩ,发现绝缘损坏,立即处理。

2)移动的动力或照明线路应使用防水电缆,且不得直接架设在金属物上。

3)配电、用电设备要经常清理,保持开关、漏电保护器等电器表面清洁、干燥,防止由于电器件表面灰尘受潮形成电解质而导电。

4)决不允许铜线和铝直接连接,如果连接应使用铜铝过渡接头或铜铝过渡接头板连接。导线与开关设备、用电设备不得直接连接,铜线连接时使用铜压接端子或开口端子,开口端子应焊后与设备连接。同时连接处一定要把螺栓拧紧,防止接头发热。铝线应用铜铝过渡接头和设备连接。电器开关器件的外壳及支撑架绝大部分是有机物制成,正常情况下是绝缘体,由于受热后,发生碳化现象而导电。

5)电缆中间接头除正常连接外,易在外护套上增加一层热塑管,热塑管与电缆之间用专用密封胶密封,以提高电缆接头的防水性能。

6)低压配电采用TN-S系统,三相五线制,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用于直接接触电击事故防护的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不超过30 mA。配电装置宜放置在干燥、清洁的场所,腐蚀性气体、蒸汽、潮气、粉尘等均会降低其绝缘性能,并加速设备绝缘的“老化”。

7)电器开关、线路的选择应按载流量和电压降进行计算校核,电气线路不宜过长,开关与线路应相适配,开关选择小,用电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开关选择大,起不到保护作用。线路长,一旦出现短路情况,其短路电流在线路中消耗掉,使开关不能动作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8)做好接地,施工现场所有配电箱、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均应可靠的重复接地,重复接地的作用主要有两个:a.一旦设备漏电,人体接触带电体后,人体接地电阻和设备接地电阻并联,人体所承受的电压为供电电压的一半,即110 V,降低了触电的危害程度。b.漏电后,加大了短路电流,可使保护装置迅速动作而切断电源,减少故障时间。施工现场的高大建筑物、塔吊、高耸的脚手架管等均应装设避雷接地装置。上述两种接地的接地电阻应小于10 Ω,可用接地电阻测试仪定期检测。

9)雷雨天气不要在空旷之处停留,防止雷击事故的发生。同时要远离大树、电杆、防雷接地极等处,防止雷击物体时,强大的雷电流沿着其接地体流入大地而形成四周放散的电位场,人在行走时两脚之间出现的电位差,即跨步电压触电。

10)用好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的测试按钮每星期要测试一次,发现失灵的漏电开关要及时更换,各种电气设备必须通过漏电保护器连接,特别是手持电动工具。

11)采用安全电压,在潮湿、金属容器内等场所工作,应使用12 V~50 V相应等级的安全电压照明。

12)注意电焊机二次回路触电事故的发生,电焊机二次回路电压在空载时达60 V~70 V,负载时达20 V~30 V,很多人认为这个电压是安全的,其实是错误的,人体在各种不利的情况同时具备时,20 V完全可造成触电事故的发生。

13)加强个人劳动用品的防护,应穿绝缘鞋、长袖衣裤、戴安全帽等,电工、电焊工戴相应手套。

14)施工现场的一级配电箱应设置在防雨房间,一旦在雨天要处理电气故障,应先把总电源开关断电。

15)加强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通过检查,把隐患处理在萌芽状态。通过安全教育,让全体施工人员了解和掌握电气安全知识,以彻底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乔新国.电气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35-52.

上一篇:慢性左心力衰竭下一篇:城市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