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裂缝研究

2024-07-22

混凝土施工裂缝研究(共12篇)

混凝土施工裂缝研究 篇1

0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 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 正是由于这些初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 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 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 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 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 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 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 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 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 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其次, 在运转过程中, 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主要是施工中的温度裂缝, 因此本文仅对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措施做一探讨。

1 裂缝的原因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 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 以及结构不合理, 原材料不合格 (如碱骨料反应) , 模板变形, 基础不均匀沉降等。

2 温度应力的分析

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早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 一般约30天。这个阶段的两个特征, 一是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 二是混凝上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 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

(2) 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 这个时期中, 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 这些应力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 在此期间混凝上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

(3) 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 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

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1) 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 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的, 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例如, 桥梁墩身, 结构尺寸相对较大, 混凝土冷却时表面温度低, 内部温度高, 在表面出现拉应力, 在中间出现压应力。

(2) 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 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如箱梁顶板混凝土和护栏混凝土。

这两种温度应力往往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

要想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 需要依靠模型试验或数值计算。混凝土的徐变使温度应力有相当大的松驰, 计算温度应力时, 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 具体计算这里就不再细述。

3 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措施

为了防止裂缝, 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

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

(1) 采用改善骨料级配, 用干硬性混凝土, 掺混合料, 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2) 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 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 利用浇筑层面散热;

(4) 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 通入冷水降温;

(5) 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 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 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

(6) 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 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4 改善约束条件的措施是

(1) 合理地分缝分块;

(2) 避免基础过大起伏;

(3) 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 避免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

此外, 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提高抗裂能力, 加强养护, 防止表面干缩, 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是十分重要, 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 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贯穿性裂缝的发生为主。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 防止开裂, 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正确使用外加剂也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例如使用减水防裂剂,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其主要作用为:

1) 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毛细孔道, 水蒸发后毛细管中产生毛细管张力, 使混凝土干缩变形。增大毛细孔径可降低毛细管表面张力, 但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这个表面张力理论早在六十年代就已被国际上所确认。

2) 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重要因素, 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

3) 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 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 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

4) 减水防裂剂可以改善水泥浆的稠度, 减少混凝土泌水, 减少沉缩变形。

5) 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 提高的混凝土抗裂性能。

6) 混凝土在收缩时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 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减水防裂剂可有效的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 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7) 掺加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 可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 减少碳化收缩。

8) 掺减水防裂剂后混凝土缓凝时间适当, 在有效防止水泥迅速水化放热基础上, 避免因水泥长期不凝而带来的塑性收缩增加。

9) 掺外加剂混凝土和易性好, 表面易摸平, 形成微膜, 减少水分蒸发, 减少干燥收缩。

许多外加剂都有缓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 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应多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对比和研究, 比单纯的靠改善外部条件, 可能会更加简捷、经济。

5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实践证明, 混凝土常见的裂缝, 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 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也容易形成裂缝。因此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

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 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

1) 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 防止表面裂缝。

2) 防止混凝土超冷, 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

3) 防止老混凝土过冷, 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 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 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 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另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 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 混凝上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

6 结束语

由于裂缝的影响很多混凝土建筑物受到威胁和挑战, 分析裂缝出现的原因, 预防是关键。

以上对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讨, 虽然学术界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理论, 但对于具体的预防和改善措施意见还是比较统一, 同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 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 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 特别是施工中加强控制, 确保混凝土质量, 减少裂缝隐患及威胁。

混凝土施工裂缝研究 篇2

混 凝 土 结 构 修 补 专 项 方 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广州富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年**月**日

混凝土结构修补专项施工方案

一、工程简介 工程名称:保利·香颂

建设单位:武汉二零四九保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中南勘察设计院(湖北)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北京华远建施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单位:广州富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本工程坐落于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临陶仙路,西临陶家岭侧路,建筑面积约3.3㎡,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基础,G11/G13/G14#楼均为地下2层、地上33层,商铺2层,建筑物高度分别为98.6m/98.6m/97.8m,G16#楼地上27层,地下两层,建筑物高度为80.4m,主楼标准层层高为2.9m,建筑物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二、编制目的

混凝土施工中,会出现由于拆模引起的缺角掉菱、振捣不密实引起混凝土表蜂窝麻面,养护、应力释放、混凝土收缩等原因引起的裂缝,由于地下室属地下施工,由于工艺原因施工缝、诱导缝渗漏等工程通病。轻者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等,严重的将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保证混凝土修补质量,确保地下室设计50年的使用寿命,特制定本方案。

三、施工工艺与技术要求

施工流程:缺陷素描(照相采集)→素描图(照片)确认→修复位置凿挖→

修复位置确认→修复及养护→验收 1.缺角掉菱、蜂窝麻面修补

对出现问题的砼部位观察,凿除不密实的混凝土,用清水洗刷干净,后采取以下相应的修补措施:

a)表面抹浆修补:对数量不多的小蜂窝、麻面、露石的砼表面,用1:2水泥砂浆抹面修整。在抹砂浆前,需用钢丝刷或加压的水将待补砼表面清洗干净并湿润,抹浆初凝后加强养护工作。

b)细石砼修补:对蜂窝比较严重时,应凿除不密实的砼,用钢丝刷或加压 的水将待补砼表面清洗干净,并浇水充分湿润后,用比原标号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并仔细捣实。捣实后待细石砼初凝后,浇水养护7d。

c)下翻梁对拉螺杆洞修补:拆除螺杆,洞边塑料套管凿除,用1:2水泥砂浆灌实,并在洞口处粉刷成40mm~60mm的正方形水泥块。4 孔口表面抹平。2.裂缝修补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最常见的缺陷,依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相应类型选择相应处理法。(1)表面密封法。对不再发展的宽度小于0.2mm的细裂缝,选用低黏度的环氧树脂液涂敷增强。当裂缝间距较小分布比较集中时,则大面涂敷修补;当裂缝渗水或漏水,不能用环氧树脂涂敷材料时,用快速硬化水泥浆或其他水硬性粘结料。在进行表面密封修补前应用钢丝刷将混凝土表面打毛,并用水清洗干净。混凝土表面的气孔应该用环氧树脂胶泥予以找平。

(2)充填法。对水平面上的较宽裂缝(δ>0.3mm),根据裂缝的情况可以直接向缝内灌入不同黏度的环氧树脂胶泥。如裂缝宽度较小,使用低黏度环氧树脂胶泥;裂缝宽度较大时,则宜使用砂、粉填料较多的环氧树脂胶泥。宽度小于0.3mm的裂缝则应开成V形或U形的槽口,然后清除掉浮灰。必要时先涂刷低黏度环氧树脂液,以增加环氧树脂胶泥与混凝土的粘结力。(3)注浆法。

对较深的裂缝,采用注浆法修补。在裂缝修补之前沿裂缝设置注浆管,然后将裂缝的其他部位用胶粘带予以密封,以防漏浆,以电动泵注浆。施工步骤:

(1)钻孔在发现裂缝一侧离开2~3cm处,用冲击钻钻出跨过裂缝的斜孔,并清洗浮尘。(2)埋管:在斜孔内埋设长8.5cm,直径8.5mm的针头,然后用速凝水泥进行封堵。注浆斜孔间距15~20cm左右。(3)压浆采用高压电动泵,灌注压力可达2MPa。按说明书提供配比和所需用量提取A料和B料分别搅拌,以消除任何沉淀物,把A料和B料倒进混合容器,混合搅拌至颜色均匀,然后使用。一次配胶量不宜过多,以20~30分钟用完为宜。将配制好的灌缝胶装入注射器,竖向裂缝按从下向上顺序,水平裂缝按从一端向另一端顺序,灌胶时从第一个底座开始注入,待第二个注胶底座流出胶后为止,用后堵将第一个底座进胶嘴堵死,再从第二个注胶底座注入,如此顺序进行。最后一个注胶底座为排气用,可不注胶。

(4)表面清理:注射前,准备2桶清水,对注浆过程中混凝土表面溢出的浆液,在其凝结前,用水擦洗干净。(5)修补:注浆完成24小时后,可割除针头,3~5天后,可采用特制拌有粉煤灰的水泥砂浆进行修平处理,以尽量使得修补后的地方与周围的混凝土颜色一致。修平后进行工作面清理,对混凝土表面溢出的环氧浆液进行铲除,尽量减少结构砼表面的色差。3.堵漏

1)诱导缝处堵漏措施(1)止水带下堵漏 一般车站诱导缝处采用两道止水带进行诱导缝的防水处理。一条为外贴式橡胶止水带,另一条为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在诱导缝处堵漏的位置位于两条止水带中间,如果止水针直接从止水带处穿过,势必造成止水带破坏引起诱导缝的再次渗水,为此采用绕开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止水针插入其下部堵漏的方法。施工步骤:

⑴ 钻孔:止水带单边17.5cm,所以在平面位置超过17.5cm以上用电钻机斜方向钻取直径约为1cm的孔,孔深以达到诱导缝处为准,孔间距约为15cm,诱导缝两侧同时进行钻孔。⑵埋设注嘴:在孔位置埋设金属管,其直径为8cm,针长为20cm的止水针头;该注嘴埋入底板处为金属管,露出混凝土表面处为橡胶管,便于与手压泵咬合注浆;埋设应牢固、充满整个孔位,以防止注浆时浆液溢出。

⑶ 注射药剂:药剂采用水溶性聚氨酯堵漏剂,可进入0.02mm以上的发丝裂缝,具有损坏面小、堵漏时间短、收缩大的特点,适用与有变形性质的裂缝;当表面产生白色液体时,即停止注射。⑷表面清理:注射前,准备2桶清水,对注浆过程中混凝土表面溢出的浆液,在其凝结前,用水擦洗干净,对凝结的浆液,弄铲刀铲平,防止药剂污染混凝土表面,造成色差;

⑸割除针头及抹平表面:注射药剂后24小时,开始割除橡胶头并用砂浆将孔口表面抹平。(2)止水带上堵漏

⑴钻孔:在距离诱导缝5cm处用电钻机斜方向取直径约为1.4cm的孔,孔深以达到诱导缝处为准,孔间距为15cm。⑵埋设注嘴:在孔位置埋设针长为8.5cm的止水针头;埋设应牢固、且充满整个孔位,以防止注浆时浆液溢出。⑶~⑸施工步骤与第1点相同。主要技术数据 ⑴注浆压力:0.2mpa ⑵浆液比量:1.08 ⑶损失系数:1.2 ⑷扩散系数:1.2 以上钻孔堵漏的方法具有周期短、不破坏结构的美观性等的特点。

2)施工缝处堵漏措施

水平施工缝中预埋有200mm宽的镀锌止水钢板,位于侧墙施工缝居中位置。在此处渗漏水,主要采取在止水钢板的正面,也就是电钻头在水平施工缝的侧面斜插入水平施工缝,深度至钢板处为止;然后,埋设注嘴、压浆、割除针头抹平表面等步骤。

3)底板处堵漏措施

底板渗漏水大致有点漏水及裂缝漏水两种情况。底板裂缝渗漏水主要由收缩裂缝引起的,其堵漏方法采用钻孔堵漏及抽槽堵漏两者相结合的形式施工,钻孔堵漏与诱导缝堵漏方式相同。抽槽钻孔堵漏的方法如下:

(1)抽槽:沿着渗水方向凿出一条深约5cm~8cm,宽约5cm左右的槽段(长度及深度具体情况而定),并对槽段进行清理,做到无浮尘;

(2)钻孔:槽段清理完毕后,在渗漏水处用电钻机钻直径为1.4cm的孔,孔深约为12cm,孔间距15cm;(3)封缝埋管:

在槽段钻孔位置处埋设直径为1cm的注浆管,用双块水泥封缝,边封堵边将注浆管慢慢抽出,这样保证槽内能连通,然后再用双块水泥固定;(4)压浆:

埋管经一段时间后,观察水流从注浆管内流出的程度,如水流流速不急且流量不多时,可进行注浆。采用水溶性聚氨酯,用压浆泵压注,压力为1.5kg/cm2~2kg/cm2,并间隔15分钟后重复注浆一次;

(5)嵌缝:待浆液固化后,然后嵌注密封膏,充满整个槽段;(6)表面清理:注射前,准备2桶清水,对注浆过程中混凝土表面溢出的浆液,在其凝结前,用水擦洗干净,对凝结的浆液,弄铲刀铲平,防止药剂污染混凝土表面,造成色差;对于渗漏点及裂缝处的渗漏水封堵采用钻孔堵漏和抽槽堵漏两者相结的形式施工。4)墙面处堵漏的主要技术措施

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美观性和不破坏结构的整体质量,墙面处渗漏水封堵同样采用钻孔堵漏的方法,与底板堵漏方式相同。

四、施工主要材料特性介绍

TZS聚氨酯注浆材料:TZS聚氨酯固结抗渗性、粘结性较好,耐久性也较好,且复漏率低。该材料能与混凝土裂缝中的水融合乳化并进行化学反应,边发泡边渗透边凝固,固结后的聚氨酯材料与混凝土裂缝浑然一体,起到止水堵漏的目的,此浆液进行充填,也可渗入到裂缝周围的毛细孔中,与混凝土有较大的粘结力(粘结强度>0.8Mpa),并且此材料可根据需要调节浆液的配比,使浆液固结成为一弹性体,适应结构变形的需要和承受较大的水压力。环氧树脂与TZS聚氨酯的区别:环氧树脂固结后,产生刚性物质,而TZS聚氨酯其固结后,产生柔性物质。当两者同时对一条诱导缝进行处理时,由于车站还未进行回填土,车站正处于沉降不均匀的时期,所以在诱导缝处容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在用环氧树脂进行的诱导缝处,结构沉降引起的环氧树脂开裂等现象,再次造成诱导缝处的渗漏水。而采用TZS聚氨酯材料进行堵漏的诱导缝,由于其是柔性材料,不容易产生开裂等现象,同样也就不会再次产生诱导缝处的渗漏水。避免了工序的重复性,减少材料。最大的优点是防止结构再次出现渗漏水现象,保证工程的安全性。6 TZS聚氨酯材料用途广泛,用于较多工程。主要技术数据:

①粘度:100~400Mpa(22Oc)②密度:1.03~1.10g/cm3 ③外观:淡黄、琥珀色透明液体 ④凝固时间:数十秒~二十分钟左右 ⑤粘结强度:>1.5Mpa ⑥固结体抗渗性:>0.8Mpa

⑦固结体渗透系数:10-6~10-8cm/s

五、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1、对施工、管理人员都要以创建文明工地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及自身保护意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的有关条例进行施工作业。

2、进入现场正确戴好安全帽,加强消防管理,按规定布置消防器材,使用阻燃材料搭建保管,做好防盗等保卫工作。使用材料需用多少取多少,用不完应及时放回仓库,切勿随弃浪费。

混凝土施工裂缝研究 篇3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施工计算;施工技术;裂缝修补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9-0164-02

大体积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结构相比,除了必须满足普通混凝土的强度、刚度和整体性及耐久性等要求外,主要就是如何控制温度变形裂缝的发生和开展。大体积混凝土开裂施工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但施工中应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裂缝,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特别使避免出现有害裂缝,以确保工程质量。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类型及原因

(一)干缩裂缝

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是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

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mm~0.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

(二)塑性收缩裂缝

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与混凝土的泌水有关。泌水是指混凝土浇筑捣实后尚未凝结硬化之前,在混凝土的浇筑面上出现一层清水或者从模扳缝中渗出部分水的一种现象,这是因为水在混凝土拌合物各组分中密度最小。

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常发生在混凝土板或比表面积较大的墙面上,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长2m~3m,宽1mm~5mm。从外观分为无规则网络状和稍有规则的斜纹状或反映出混凝土布筋情况和混凝土构件截面变化等规则的形状,深度一般3cm~10cm,通常延伸不到混凝土板的边缘。

(三)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混凝土出现沉陷裂缝。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且多以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四)温度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后水泥的水化热很大,由于混凝土体积大,聚积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将显著升高。而混凝土表面则散热较快,这样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如果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超过此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表面裂缝。如果此时混凝土表面不能保持潮湿的养护环境,则混凝土表面由于水分蒸发较快而使初期的混凝土产生干缩,将加剧裂缝的产生。

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裂缝控制方法与措施

(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裂缝控制的施工计算

施工前,根据以上的裂缝类型分析,通过严密的施工计算,可以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产生的裂缝进行事前控制。

1.混凝土水化热绝热温升值。混凝土水化热绝热温升值,一般按下式计算:

式中:

T(t)为浇完一段时间t,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

W为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kg);

c混凝土的比热,一般由0.92~1.00,取0.96(J/kg·K);

p为混凝土的质量密度,取2400kg/m3;

e为常数,取2.718;

m与水泥品种、浇筑振捣时温度有关的经验系数,一般为0.2~0.4;

t为混凝土浇筑后至计算时的天数(d)。

2.各龄期混凝土收缩变形值。各龄期混凝土收缩变形值εy (t)随许多具体条件和因素的差异而变化,一般可按下列指数函数表达式计算:

式中:εy (t)为任意时间的收缩,t(时间)以天为单位;

b为经验系数,一般取0.01,养护较差时取0.03;

εy 0为标准状态下的极限收缩,以结构相对收缩变形表示为:3.24×10-4。

3.各龄期混凝土的当量温差。当量温差是将混凝土的收缩产生的变形,换成相当于引起同样的变形所需要的温度,以便按温差计算温度应力。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换成“当量温差”按下式计算:

式中:t为混凝土龄期;α为混凝土线膨胀系数; εy (t)为混凝土收缩应变。

4.各龄期混凝土弹性模量。各龄期的混凝土弹性模量按下式计算:

E(t) 为混凝土从浇灌后至计算时的弹性模量(N/mm2);

计算温度应力时一般取平均值;

Ec为混凝土的最终弹性模量(N/mm2),近似可取28d的弹性模量。

5.混凝土水化热平均温度。水化热平均温度按下式计算:

Tt(t)为混凝土水化热平均温度(℃);

T1保温养护下混凝土表面温度(℃);

T2实测混凝土结构中心最高温度(℃);

T4实测混凝土结构中心最高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即T4= T2 -T1。

6.各龄期的综合温差及总温差。各龄期混凝土的综合温差按下式计算:

总温差为混凝土各龄期综合温差之和,即: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施工技术措施

虽然经过严密的理论计算,可以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进行施工前控制,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然而,实际施工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又受多种因素制约,如材料等级、施工方法及现场管理条件。因此,有必要从施工措施角度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进行过程中的控制。

1.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并根据设计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用量外加剂,如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等外加剂。

2.采用适当的浇注方法和顺序,如“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等,提高泵送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

3.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自来水预可先放入地下蓄水池中降温,必要时对碎石洒水降温。

4.在混凝土易裂缝部位埋设应力应变传感片,直接测试拉应力,以便更直接控制混凝土,确保混凝土不出现裂缝。

5.在基础面筋上加设铁丝网或小直径钢筋网,以提高混凝土表面抗裂性。如3.0m厚承台设计时,在承台中间设置了垫20×2肋水平收缩钢筋网片。采用“水平分层间隙”施工方法,分两层进行浇筑,间隙时间7d以上,分层厚度各1.5m,抗缩钢筋网设置在下层1.5m的上表面。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这种施工方法可降低内部最高温升、减少人力、材料及机械设备的投入。

6.加强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土是混凝土最好的养护材料之一,如果是地下混凝土建筑,混凝土浇筑后应尽快回填土。如采用蓄水法保温养护,在混凝土施工期间可通入冷却循环水,以便加快承台内部热量的散发。

(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修补

尽管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采取各种各样的防裂缝措施,但是工程实践证明,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在混凝土浇筑不久或施工期间就会出现裂缝。因此,有必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进行事后控制,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对裂缝进行控制和加固维修。根据裂缝产生的具体成因,裂缝的稳定性和工程实际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已形成的裂缝进行限制,防止裂缝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要求严格的工程,则必须对裂缝进行补强加固。

正在施工中出现的裂缝,一般沿裂缝走向铺设钢筋或钢筋网,并应对混凝土结构加强表面保温和养护,对于出现在老混凝土上的深层裂缝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结构形式、裂缝出现的部位、裂缝发生的原因、裂缝的性质、裂缝的宽度,以及结构的受力情况,合理地选择修补材料和方法。

1.表面修补法。主要用于对承载能力无影响的表面裂缝,大面积细裂缝以及防渗补漏的处理。主要有表面涂抹水泥砂浆、表面涂抹环氧胶泥、环氧粘贴玻璃法、表面凿槽嵌补法和表面贴条法等。

2.内部修补法。主要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及有防水、防渗要求的深层裂缝及内部缺陷的修补。其最有效的方法是灌浆法。用压力设备将浆材压入构件的裂缝及内部缺陷,充填其空隙,浆材凝结硬化后,其补强加固、防渗堵漏,并恢复结构整体性作用,包括水泥灌浆和化学灌浆。

3.结构加固法。主要用于提高结构的承载力,限制裂缝的发展或将裂缝封闭。包括外包(钢筋)混凝土或钢加固,粘胶、铆接、焊接等外贴加固补强,预应力铆固,喷浆及喷射混凝土等结构加固。当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后,会削弱混凝土的强度,危及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此时不但要进行裂缝的修补,而且还要对结构进行补强加固。常用的补强加固方法有铆贴钢板法、预应力法、增强断面法,增设杆件法,粘贴玻璃钢法,喷射混凝土法和铆杆铆固法等。

三、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中释放的大量水化热,致使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过大或内外温差过大,产生温度应力,造成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实践证明,通过合理的施工计算,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是可以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对于产生的裂缝要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修补,从而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

性。

参考文献

[1]侯君伟.现浇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欧阳凯丰.大体积混凝土常见裂缝的分析[J].中外建筑,2008,(11).

[3]尹建江.预拌混凝土质量问题及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控制[J].混凝土,2005,(2).

混凝土施工裂缝研究 篇4

由此看来,变形和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的常见问题,裂缝一旦形成,不仅削弱承载力、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同时可能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必须考虑温度应力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措施。

1.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分析

影响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因素非常复杂,这些因素无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环境条件;另一方面是混凝土材料本身的性能。

1.1 外部荷载作用

由于外荷载(静、动荷载)作用产生的直接应力及各种结构次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极限强度时而产生的裂缝。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很大而抗拉强度很小,只有抗压强度的1/10—1/16。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中,通常要求不出现拉应力(如重力坝的设计)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外荷载引起的裂缝很少。

1.2 体积收缩

收缩变形主要包括塑性收缩变形和干燥收缩两个方面。在硬化之前,混凝土处于塑性状态,如果上部混凝土的均匀沉降受到限制,其水平方向的减缩比垂直方向更难时,就容易形成一些不规则的塑性收缩裂缝。

混凝土在水泥水化过程中要产生一定的体积变形,但只有约20%的水分是水泥水化所必需的,因此由于水泥水化所产生的“自生变形”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而掺入混凝土中其余80%的水逐渐蒸发,随着混凝土的不断干燥而使吸附水溢出,就会出现干燥收缩变形。混凝土的表面收缩较快,中心收缩较慢,则表面的干缩受到中心的约束,而在表面产生拉应力出现裂缝。显然,外界环境湿度降低会加速混凝土的干缩导致混凝土裂缝产生。

此外,混凝土还会产生碳化收缩变形,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这些结合水因蒸发会使混凝土产生收缩变形。混凝土热胀冷缩,在温度下降过程中也会造成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混凝土的最终收缩值一般在2—6×10—4范围内波动,有的高达10×10—4。这种收缩变形不受约束条件的影响,若有约束,由收缩引起的应力占混凝土应力值的30%以上,即可引起混凝土的开裂。

1.3 温度变化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由于体积、厚度均较大,传热效果差,水泥水化产生的热量聚集在结构物内部长期不易散失,形成较大的温差和温度应力。温度应力和温差成正比,温差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随着混凝土结构的大型化及施工速度的加快,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成为结构物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此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骤增或骤减都会引起混凝土内外部的温差而造成过大的温度应力。因此,如何降低混凝土的发热量、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关注的重点。

1.4 其它

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结构变形,当变形受到约束时便产生应力,当此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极限强度时就产生裂缝。此外,混凝土拌合物的不均匀会造成混凝土硬化后弹性模量不均匀,使得混凝土在收缩变形过程中导致应力集中从而引起裂缝。

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由上节分析可知,大体积混凝土材料自身的性能是引起开裂的主要因素,如何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以及收缩应力,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十分重要的课题。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除了应满足一般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对工作性和强度的要求外,还应注重对新拌混凝土的抗裂性要求,即应选取适当的原材料、恰当的配合比、合理的施工工艺来进行温度控制和收缩控制,从而减小应力防止裂缝发生。

2.1 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

(1)水泥

前已提及,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其体积大,表面小,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内部温升比较快,容易造成内外温差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因此在满足强度要求下应尽量选用较低发热量的水泥。进行配合比选择时,在满足设计及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水泥用量,是实现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绝热温升的关键。但在设计强度较高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既要求水泥具有高活性,又希望水泥是低发热的,此时选择掺有高磨细度矿渣粉的高强矿渣硅酸盐水泥可同时满足这两种要求。

(2)集料

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与集料的膨胀系数有关,应选择热膨胀系数低的集料,所配制的混凝土热膨胀系数低,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变形。工程实践告诉我们:选择粒径相对较大的粗骨料和细度模数在2.7—3.1的中粗砂,会减少水的用量,有利于水泥用量的减少,还可以减小混凝土的收缩从而减小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

(3)掺和料

掺和料用于水泥中大多是可以降低水泥发热量和延缓发热时间的,这有利于减缓混凝土的温升过程。如掺入粉煤灰,由于其早期水化活性较低,水化热很小,可以有效地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峰和温升速率,但其早期抗拉强度及早期极限拉伸值均有少量降低。因此对早期抗裂要求较高的工程,粉煤灰的掺入量应该少一些,否则表面易出现细微裂缝。

(4)外加剂

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或引气剂后,改善其和易性,有助于混凝土的浇筑均匀和振动密实,所以也可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抗裂性。而且,在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时,通过掺入缓凝型高效减水剂,一方面通过减少水的用量,从而达到减少水泥用量,实现降低水化热目的;另一方面由于缓凝,延缓了水泥的水化放热速度和热峰值出现时间,推迟大体积混凝土的凝结硬化速度,防止在大体积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较低情况下,产生裂缝。而一些高分子材料外加剂如乳化沥青的加入,一方面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性能,另一方面乳化沥青中的水分能代替部分用水量,即减少了水的用量,最终降低了水泥用量。

2.2 施工工艺

(1)原材料预冷和预热

石子、砂子、水的温度对混凝土的温度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当石子、砂子、水的温度降低l℃时,混凝土的温度分别降低0.63℃,0.19℃,0.13℃左右。冷却拌和水或在拌和时掺加冰屑,是预冷混凝土最简易的方法。地笼取料是将已筛好的骨料分别堆存,并将出料地笼放在地面以下,利用夏季地温低于气温的特点降低骨料温度。此外,还可选用水冷法、风冷法和真空汽化法预冷骨料。在冬季施工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冻,当气温不低于-1℃时,一般只须将水加热,以满足出机温度的要求。当气温低于-1℃时,须将水和细骨料加热,同时加热粗骨料使其中的冰雪融化,注意最高温度不宜超过75℃。

(2)浇筑层的厚度和方法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主要有三种方式:全面分层、分段分层和斜面分层。为了减少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回升,应加快混凝土浇筑速度,在最短时间内覆盖新混凝土。同时应采用台阶式浇筑法,把混凝土浇筑方式从全仓平面改为台阶式浇筑,混凝土层面暴露时间可大大缩短。而冬季施工应减少热量损失,可采用蓄热法、暖棚法等方法施工。

(3)养护环节

根据气候条件采取控温措施,并按需要测定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或减少混凝土表面覆盖的保温层,将温差控制在25℃范围内。为了保证新浇筑的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初凝之前,先覆盖一层塑料布再覆盖保温草帘养护。

上述方法涉及到的措施费用较高,因而“蓄水法”成了经济实用的首选方法。这种方法只需在混凝土终凝后,在构筑物的表面蓄以一定高度的水。由于水的导热系数为0.58W/m·K,因而有一定的隔热保温效果,可以推迟混凝土内部水化热温度的迅速失散,这样可望在指定的日期内,控制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内部中心温度之间的差值,使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裂性。鉴于混凝土是一种水硬性材料,所以采用“蓄水法”控制温度,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尤其是在强度和密实性方面),还可以防止混凝土表面发生龟裂,这是采取其它施工方法所不及的。

此外,应做好混凝土的测温工作,随时掌握施工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在混凝土浇筑后1—5d内应密切观测混凝土温度的变化,每2—4h测温一次,5d以后每6—8h测温一次,同时量测大气温度,直至不采取措施而内表温差、表气温差均可控制在规范的要求范围。

3. 结语

混凝土施工裂缝研究 篇5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 因此, 施工单位应在原材料的选购上把好入场关, 确保每一种材料的质量都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和使用要求, 比如集料含泥率、水泥强度、骨料级配等。水泥是混凝土的必备材料, 在选购时应选取终凝时间长、水化热低的, 并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 依据建筑工程设计要求, 科学控制水灰比。此外, 对于外加剂和掺合料的选择应确保科学性与合理性, 例如, 同时使用缓凝剂和高效减水剂, 不但能降低水泥用量和用水量, 为施工单位节省经济成本, 还能有效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提升, 避免裂缝的产生。另外, 如在混凝土配制过程中使用了吸收率较大的骨料, 混凝土的干缩性也会随之加大, 此时可将适量粉煤灰加入到混凝土中, 避免渗水问题的产生, 进而防治混凝土裂缝。

3.2 改善优化设计结构

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时, 应避免选用强度过高的混凝土材料, 而是合理选择中低强度的混凝土材料, 此外, 也可通过增加承台表面钢筋用量的方式避免混凝土开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为了避免温度因素对混凝土造成的影响, 可进行永久式伸缩设计。除此之外, 在进行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 相关人员需对施工现场进行实际勘察, 了解其气候条件、地质环境等实际情况, 以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设计科学方案, 降低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裂缝的可能性。需要注意的是, 在施工过程中, 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抗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大, 这种增长会在前期表现比较明显, 但在龄期达到28天之后这种增长值会一点点变小, 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抗力也会日益接近设计要求。而在使用过程中, 抗力变化在前期表现并不明显, 但随着时间的变化, 混凝土渐渐发生碳化, 钢筋逐渐被腐蚀, 结构抗力也会呈现下降趋势。

3.3 加大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监管力度

为了避免混凝土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裂缝, 施工人员首先应明确结构中容易出现裂缝的位置以及裂缝的间距, 此外需确定混凝土的一次浇筑量以及浇筑时间。如上文所述, 混凝土的泌水性使其容易发生塑性收缩, 导致裂缝产生, 因此, 施工人员应在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期间, 对其表面进行二次压抹处理。在进行楼层建筑时, 在混凝土完成浇筑的一天期限内, 仅可进行定位、测量、弹线等准备工作, 不可开展施工材料的吊卸工作, 以免对混凝土造成冲击震动, 影响其结构稳定性, 造成开裂。通常情况下, 混凝土在完成浇筑24小时后, 方可进行小型施工材料的吊卸, 但要轻卸轻放, 放置时也应分散处理。完成浇筑3天后, 才可以正常开展楼层墙板或楼面模板的支模作业[3]。为了使混凝土的刚度和抗冲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最大限度减少弹性变形的发生, 可以采取将旧木板铺设在新浇筑混凝土表面的方式扩散应力, 进而减少裂缝。

3.4 对成型混凝土加强养护

注意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保温养护, 对于防治混凝土裂缝意义重大, 它不但能够降低混凝土浇筑块体内外的温差值, 也能降低其自身的约束应力。混凝土浇筑完成凝固成型后, 应继续采取保温措施降低块体的内外温差, 这不但能使温度应力减小, 也能增大混凝土强度, 更好的发挥应力松弛作用, 从而确保混凝土发生干裂后不会造成大面积的塑性收缩。与此同时, 应加大对混凝土材料的养护力度, 特别是在雨雪等极端天气条件下, 应使用遮雨布或搭建防雨棚, 避免材料雨水受潮或凝结;同时应加强排水建设, 以免雨水流入基坑致使混凝土的浇灌连续性受到负面影响, 为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虽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但建筑工程依然存在混凝土裂缝的问题, 这不但对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和使用功能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还会导致钢筋侵蚀、混凝土碳化, 使得建筑物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明显下降。因此, 施工人员应不断完善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案, 通过优选原材料、科学制定配合比以及加强混凝土浇筑监管和养护力度等手段, 避免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及建筑工程投入使用后产生裂缝, 进而保证工程质量, 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冰然.浅谈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J].建筑施工, 2016 (6) :1140.

[2]王琳娜, 李亚川.浅谈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J].城乡建设, 2017 (1) :230.

施工期混凝土裂缝控制 篇6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结构设计裂缝;施工裂缝控制

目前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问题,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超长、超大混凝土结构的发展,高强度及各种外加剂、外掺料混凝土的广泛应用,使混凝土裂缝控制变得更为复杂。大量的工程实践及现代混凝土科学的研究表明,混凝土结构裂缝是难以避免的,但因为影响因素较多,故应着重从混凝土施工期裂缝产生的原因方面进行分析,才能对混凝土裂缝形成机理有较深刻的认识。

1.施工期混凝土结构收缩裂缝形成的机理

由于混凝土水化过程的凝缩、降温收缩、自生收缩、失水干缩等引起的混凝土收缩变现在混凝土硬化的不同时段及不同部位,也呈现出不同收缩量值大小,如若这种收缩不受任何约束,则不会引起混凝土的开裂。但约束是客观存在,因而裂缝是难以避免的。

2.房屋建筑施工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客观上讲,对混凝土这种复杂的多组分凝结硬化形成的对相材料结构,一般难以避免微小裂缝的产生。实验研究表明,即使制作工艺良好的混凝土构件也存在很多微小裂缝。

由于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快可给承包商带来明显的效益,因此,目前存在盲目追求早期强度高的施工现象。如果养护过程稍有疏忽,就会导致混凝土开裂缝的出现,特别对于抗渗性能要求较高的地下室墙板结构,要特别注重湿养护,并保持养护时间足够长的,直到回填掩蔽。部分施工人员在使用混凝土输送泵时,认为混凝土坍落度越大越好而盲目加水,使得水胶比增大,浇灌后的混凝土泌水、离析严重,较轻的粉煤灰上浮分层,使混凝土的均质性不良,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自然收到影响。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粘稠度较高,使混凝土在运输和浇灌过程中不容易分离,对于改善均匀性有明显的好处,更容易泵送和振捣密实。但由于掺粉煤灰混凝土粘度大,施工振捣要加密振点,快插慢拔,同时要避免过振,平拖。否则,会使较轻的粉煤灰上浮分层,造成人为的离析现象出现。

3.施期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3.1结构设计裂缝控制措施

主要一般设计上没有进行个抗裂计算,常存在受力筋富余,构造筋不足的现象。设计规范虽规定构造筋配筋率不小于3%,但通常布置得间距偏大。大量工程实践证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根据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能和结构收缩应力集中原理,提出了《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无裂缝设计和设计施工方法》,以膨胀加强代替后浇缝的方法。

3.1.1连续式无裂缝施工

对于底板和楼板等平面结构,每40~50m设置一道膨胀加强带,带宽2m,带两侧设密孔铁丝网,并用钢筋加固。先浇带外小膨胀混凝土,浇筑至加强带时,改用大膨胀混凝土,浇完后再改用小膨胀混凝土浇筑另一侧,实现连续混凝土。

3.1.2间歇式无缝施工

由于施工原因,若不能连续浇筑混凝土,可用间歇式方法,混凝土浇至膨胀带一侧停下,下次浇筑混凝土前,先把企口施工缝清理干净,预湿,然后按浇筑膨胀带及其他部位混凝土。

工程实践证明,采用上述补偿收缩混凝土无缝无缝设计和施工方法,并充分注意浇筑后1~2个月的保湿养护,均可取良好效果。

3.2施工方面裂缝控制措施

施工过程对混凝土结构产生施工期裂缝的影响因素很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加强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振捣工序,不得漏振,也不要过振,防止浮浆过多。同时要调整好混凝土的流动性,特别是在钢筋较密集部位更应注意,以防止浮浆过多。同时要调整好混凝土的流动性,特别应该注意钢筋较密集部位混凝土的流动性,以防止产生混凝土沉降裂缝。

(2)加强混凝土的养护,采用浇筑完立即覆盖混凝土,并压盖湿润麻袋或草毡并及时浇水养护。尽量减少浇筑与开始养护的时间间隔。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以防混凝土表面干裂和塑性裂缝。

(3)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应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超过30cm,以加快热量散发,并使温度分布均匀;混凝土下料不宜太快;对于要求较高的混凝土构件,在混凝土浇筑1~2小时后,对于混凝土可进行二次振捣,表面敲打,收光等。

(4)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将模板浇水湿透,脱模应选择效果较好的脱离剂,拆模应平稳,并需控制好构件拆模的时间、受力和大小,以免引起结构裂缝。

(5)对于较长或面积较大的混凝土浇筑工程,应采用浇筑完一段养护一段的方法,混凝土表面应及时抹压、覆盖养护。长期露天搁置的预制构件,除避免曝晒外,还需要定期适当洒水,保持湿度。薄壁构件应在放在阴凉处并加以覆盖,避免发生温度和湿度的严重变化。

4.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裂缝措施

(1)混凝土的干缩变性随着单方水泥增加二增加,并不代表水泥的用量越多,强度等级就越高,结构安全性就越大。根据科学实验和工程实例表明,混凝土龄期在3~5个月时候,强度比28天强度分别提高1.25~1.5倍,同时抗滲能力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在实际施工的配合比设计中,可考虑让混凝土发挥其后期强度。

(2)混凝土早期的收缩主要是浆体的收缩,浆体量越大则收缩越大,考虑到实际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可泵送性,我们在配合比设计中,浆体的体积控制在适当范围内,适当增加粗集料用量,并可选用空隙率在40%左右的优质粗骨料,在保证可泵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浆体的体积,比较有效地防止早期裂缝的产生。

(3)配合比设计中砂率的选择对混凝土收缩性的影响很大,混凝土的收缩和裂缝产生的概率随着砂率的增加而增大,降低砂率有助于减少收缩,但同时考虑到泵送混凝土的问题,太小的砂率增加了混凝土泵送的困难,也不能满足抗滲等级的要求。此外,更应该注意砂的莫属和粒径,有的工程实践表明采用细度模数2.8的中砂比2.3的总砂,可以有效减少水的用量和水泥的用量,从而可以降低水泥的水化热、混凝土的温升和早期的收缩。

5.施工期混凝土收缩综合影响因素

影响收缩裂缝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总结一下几点对于控住施工期裂缝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混凝土在水中永远呈微膨胀变形,但在空气中永远呈现收缩变形。

(2)水泥用量越大,含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量越大,坍落度就越大,收缩性就越大,应尽量避免雨中浇筑混凝土。

(3)水灰比越大,收缩性就越大,一般高强度混凝土比中低强度收缩性大。

(4)一次浇筑成形的面积越大,暴露面越大,收缩也就越大。

(5)早期养护时间越长,收缩性越小,越干燥,保湿养护避免剧烈的干燥能有效地降低收缩应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缙编著.泵送混凝土.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5.

[2]赵西安等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问答.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3]黄长礼,刘古岷.混凝土机械[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李大华,杨博.现代建筑施工技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混凝土施工裂缝研究 篇7

1 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情况较为复杂, 综合因素较多。对于某种裂缝的出现, 人们很难给予一个准确明晰的原因分析。工程实践证明, 裂缝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变形、荷载以及不均匀沉降。一般由温差、收缩、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变形形成的裂缝约占80%, 荷载等造成的约占20%, 当然还需要考虑其综合原因。比较常见的原因有:

1.1 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化热, 主要集中在浇筑后7d左右, 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不断升高, 当内外部温差过大时, 就会产生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 温度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内外的约束力, 就会产生裂缝。对大体积混凝土而言, 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1.2 混凝土收缩产生裂缝

混凝土在硬化后期, 混凝土内部自由水分蒸发, 就会出现干燥收缩, 而表面干燥收缩快, 中心干燥收缩慢, 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 造成混凝土开裂。

1.3 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

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 常受外界气温的影响。气温下降, 特别是气温骤降时, 会大大增加外层混凝土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梯度, 产生温差和温度应力, 拉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 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

1.4 其他因素的影响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混凝土配合比不良、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等其他不利因素, 也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因此应从各个方面综合控制。

2 裂缝对建筑施工的影响

建筑工程施工中, 如果混凝土出现裂缝, 就会影响混凝土刚度和建筑物结构的整体抵抗能力, 即使裂缝的出现不会导致混凝土构件的破坏或建筑物的倒塌, 也会影响到建筑外观, 当裂缝宽度超出一定限度时, 也会造成钢筋锈蚀, 影响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能。

建筑物上产生了裂缝, 就削弱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及承载能力。加快了混凝土建筑物的老化, 影响了混凝土建筑物的安全运行。因此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检测, 搞清裂缝性态, 对裂缝修补及混凝土建筑物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3 如何控制混凝土产生的裂缝

3.1 降低水泥水化热

选用低水化热或中水化热的水泥配制混凝土;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 较少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采用粉煤灰混凝土, 强度等级的龄期定为60天, 掺加相应的减水剂, 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 以达到较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尽量避开炎热天气浇筑混凝土;用低温水搅拌;对骨料进行予冷或对骨料进行遮盖, 以防日晒升温;掺加缓凝型减水剂;对混凝土入模温度实际测量并记录。

3.2 收缩 (干缩) 裂缝的控制

收缩 (干缩) 裂缝的控制主要在于控制湿度的变化, 使结构、构件具有相对稳定的湿度。

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后, 裸露表面应及时用草垫、草袋或塑料薄膜覆盖, 并洒水湿润养护。在气温高、湿度低、风速大的天气应及早覆盖、喷水雾养护, 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采用密封保水方法, 在混凝土表面喷养护剂或覆盖塑料薄膜, 使水分不易蒸发, 或采用其他养活空气流动 (如设挡风墙、罩) 、延缓表面水分蒸发的办法。

适当选择配合比, 避免水灰比、水泥用量、砂率过大、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 避免使用粉砂, 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

构件长期露天堆放时, 应继续适当洒水或覆盖养护, 以便有较长的保湿养护时间, 特别是薄壁构件, 应放在阴凉的地方覆盖堆放。

3.3 控制施工中的温度

住宅楼底板厚1.0m, 采用1层塑料布、两层阻燃草袋并蓄水以保温、保湿。根据当时气候条件、混凝土所用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掺和料和外加剂、混凝土厚度、保温材料, 进度大体积混凝土热工计算, 保证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布超过250C;业务用房底板厚2.0m, 因气温较高, 板加厚, 通过热工计算, 采用塑料布加草帘子蓄水保温、保湿;按要求布置测温孔。根据实测温度调整养护材料和养护覆盖时间。如大气降温或保温不到位, 内外温差接近甚至超过250C时, 应加强覆盖保温;蓄水、保温养护时间不小于10天, 以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增长。

3.4 施工裂缝的控制

木模板浇水湿透, 防止胀模将混凝土拉裂。采用翻转脱模时应平稳, 防止剧烈冲击和振动, 并应在平整坚实的铺砂地面上进行;预应力构件预留孔时管芯要平直, 混凝土浇筑后定时 (15min左右) 转动钢管, 抽管时间以手压混凝土表面不显印痕为宜, 抽管时应平稳缓慢;胎模应选用有效的隔离剂, 起模前先用斤顶均匀松动, 再平缓起吊;构件堆放要按支承受力状态设置垫木, 重叠堆放时, 支点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同时做好标记, 避免板、梁、柱构件反放;运输中, 构件之间设置垫木并互相绑牢, 防止晃动碰撞;屋架、柱等大型构件吊装, 应按规定设置吊点;吊装屋架等侧向刚度差的构件时, 应用脚手架横向加固, 并设牵引绳, 防止吊装过程中晃动、碰撞;混凝土冬期施工在掺加氯盐早强剂, 同时也应掺加亚硝酸钠阻锈剂 (为水泥质量的1%-2%) ;滑动模板应确保安装尺寸和质量, 施工中若因某种原因停滑时间过长, 应松开模板后再滑升, 以防止拉裂混凝土。

4 结论

以上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影响以及如何控制做了简单的论述, 混凝土的裂缝是可以减少到合理范围的。但由于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复杂, 要做到完全避免裂缝的产生还有一定的难度, 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控制和预防大体积混凝土裂缝, 是一项系统工程, 牵涉到设计、原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养护等以及其他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都会导致混凝土的开裂。在具体施工中, 我们多观察、多比较, 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 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 混凝土的裂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黄浩, 田桥.浅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防治及修补[J].科技资讯, 2010 (7) .

[2]柳志强.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4) .

[3]张文颖.论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7) .

混凝土施工裂缝研究 篇8

1 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温度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第一, 水化热过高, 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异显著: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工程而言, 由于混凝土施工体积量较大, 混凝土厚度较高, 水泥在混凝土结构凝结过程当中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水化热反应, 水化热反应期间所产生的热量被完全包覆在混凝土结构内部, 无法在短时间迅速排出。受此因素影响, 一方面导致高温因素影响内部水分的蒸发, 另一方面内部温度上升显著, 拉大与外部温度的差异。两种因素交叉作用, 最终形成温度裂缝。

第二, 混凝土收缩:混凝土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水分, 在水泥水化反应期间会产生高温, 同时混凝土凝结也需要大量的水分参与反应。因此, 在混凝土凝结期间, 会出现大量水分散失的问题。若没有及时对外部进行洒水养护, 则混凝土结构将会在大量水分散失后出现收缩问题, 最终致使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裂缝问题。

第三, 外部气温变化较大:在我国很多地区, 受到地形、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差异。特别是在冬季低温状态下, 外部环境温度的变化比较频繁。而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而言, 在水化热反应下, 内部温度上升速度快, 与外部环境温度差异明显, 若内外部温度差异超过了混凝土结构可承受的极限值, 则将导致温度裂缝问题的产生。

2工程概况

某工业厂房结构构成情况为:地上两层建筑钢结构, 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为8705m²。基础结构方面, 现场实测数据显示混凝土底板长度为70.0m, 宽度为32.0m, 混凝土底板厚度为1.5m, 纵向配置截面尺寸为14.0mm构造钢筋, 按照150.0mm标准作为间隔距离配置。横向受力钢筋配置率为0.54%。基础工程中混凝土面标高为-10.2m, 基础底板浇筑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等级, 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8等级, 属于大体积混凝土。

3 温度裂缝控制施工技术要点

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根据本工程施工期间对大体积混凝土性能的要求, 参照国家现行标准, 对底板混凝土配合比参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 考虑到大体积混凝土在耐久性以及水化热降低方面的要求, 每单位立方米中胶凝材料的使用量需要在360.0kg以上, 同时水胶比需要符合≤0.45的要求。同时, 本工程中要求水泥用量低于300.0kg;第二, 混凝土坍落度需要符合160.0mm的控制标准;第三,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等级, 抗渗等级为P8等级。

2) 混凝土浇筑施工要点

由于本工程中底板混凝土待浇筑的面积较大, 发生温度裂缝的可能性较大。为了从施工角度入手, 最大限度的避免温度裂缝问题的发生, 在施工过程当中对底板混凝土进行了分区, 分区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如图1) 。在浇筑作业实施期间, 遵循自西向东的原则逐块分区进行浇筑, 坡度为1:8斜面分层, 厚度控制标准为300.0mm。浇筑期间使用二次混凝土振捣技术, 即在第一次振捣作业后的半小时~混凝土初凝前, 需要安排专人利用铁抹子对振捣混凝土表面进行反复抹压, 以提高混凝土振捣的密实性。

3) 抗裂防水施工要点

水泥水化热反应是导致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内部出现裂缝的最主要原因, 同时也是导致混凝土结构渗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本次施工中, 为了能够有效阻止此类裂缝所造成的混凝土结构渗漏问题, 提高基础结构的整体密闭性, 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施工技术要点:第一, 在混凝土中按照0.9kg/m³标准加入聚丙烯抗裂纤维, 同时安排专人在拌合站对混凝土拌合进行监督, 确保抗裂纤维掺入下拌合的均匀性;第二,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当中通过应用水泥基晶体防水剂的方式对其进行防水处理。本工程中所使用的水泥基晶体防水剂具有一定的活性物, 这部分活性物能够与水泥原料中的化合物产生水化反应, 生成特殊晶体, 具有封堵混凝土内部孔隙的效果。施工实践中按照3:1的比例, 将粉末状活性物与水分进行配合, 搅拌形成浆糊状后可直接将其涂刷于混凝土表面, 以达到抗裂防水的效果。

4结束语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 建筑规模有所扩大, 建筑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 就需要将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摆在最关键性的位置上。为了能够提高基础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做好对温度裂缝的控制措施非常关键的。文章即结合某工程实例, 重点分析在施工中应对并防治温度裂缝问题的相关技术要点, 望能够引起各方施工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摘要:文章重点从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温度裂缝的角度入手, 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温度裂缝的产生原因, 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温度裂缝控制的施工技术要点与相关策略, 希望能够在后续的实践工作中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基础结构,温度裂缝,控制,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许朴, 朱岳明, 贲能慧等.倒T型混凝土薄壁结构施工期温度裂缝控制研究[J].水利学报, 2009, 40 (8) :969-975.

[2]刘杏红, 周创兵, 常晓林等.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扩展过程模拟[J].岩土力学, 2010, 31 (8) :2666-2670, 2676.

[3]陶桦铭.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问题预防与应对策略[J].科技通报, 2014, (1) :87-90.

[4]余景良, 杨冬.某工程地下室高厚筏基底板混凝土一次成型施工技术探讨[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 14 (13) :278-281.

混凝土施工裂缝研究 篇9

关键词:混疑土,温度应力,裂缝,控制

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混凝土的裂缝较为普遍, 尽管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 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变化注意不够是其中之一。在大体积混凝土中, 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出现温度裂缝, 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其次,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 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主要是施工中的温度裂缝, 因此本文仅对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措施进行探讨。

1 裂缝的原因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 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 以及结构不合理, 原材料不合格 (如碱骨料反应) , 模板变形, 基础不均匀沉降等。

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 导致内部裂缝。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 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 短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与长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相差不大。由于原材料不均匀, 水灰比不稳定, 以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 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不均匀, 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在钢筋混凝土中, 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 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土的边缘部位, 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 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使用时期的稳定温度, 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它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 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

2 温度应力的分析

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 一般约为30天。其特征是, 一是水泥放出的大量的水化热, 二是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 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

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 这个时期中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 这些应力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 在此期间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

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使用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 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

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 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 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

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 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

这两种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

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比较复杂, 计算混凝土温度应力时, 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

3 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两项措施

3.1 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

采用改善骨料级配, 用干硬性混凝土, 混合料, 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 利用浇筑层面散热;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 通过冷水降温;规定合理的拆膜时间, 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 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温度梯度;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 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3.2 改善约束条件的措施:

合理的分缝分块;避免基础过大起伏;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 避免过大高差的侧面长期暴露。

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提高抗裂能力, 防止表面于缩, 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十分重要, 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 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十分困难, 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裂缝的发生为主。

混凝土的施工中, 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 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 以免引起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混凝土早期拆模, 在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 出现“温度冲击”现象。在浇筑初期, 由于水化热的散发, 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 此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亦较环境气温高, 此时拆除模板, 表面温度骤降, 必然引起温度梯度, 从而在表面附加-拉应力, 与水化热应力迭加, 再加上混凝土干缩, 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 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 但可以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轻型保温材料。钢筋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影响很小, 只对一般钢筋混凝土有影响。温度不太高及应力低于屈服极限的条件下, 钢的各项性能是稳定的, 而与应力状态、时间及温度无关。钢筋的线胀系数与混凝土线胀系数相差很小, 温度变化时两者间只发生很小的内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为混凝土弹性模量的7-15倍, 当内混凝土应力达到抗拉强度而开裂时, 钢筋的应力将不超过100-200kg/cm2。利用钢筋防止细小裂缝的出现很困难。但加筋后结构内的裂缝一般就变得数目多、间距小、宽度与深度较小了。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 防止开裂,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正确使用外加剂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如使用减水防裂剂,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其主要作用:

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毛细孔道, 水蒸发后毛细管中产生毛细管张力, 是混凝土干缩变形。增大毛细管孔径可降低毛细管表面张力, 但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重要因素, 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 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 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减水防裂剂可以改善水泥浆的稠度, 减少混凝土泌水, 减少沉缩变形;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 提高的混凝土抗裂性能;混凝土在收缩时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 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减水防裂剂可有效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 大幅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 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抗碳化性, 减少碳化收缩;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缓凝时间适当, 在有效防止水泥迅速水化放热基础上, 避免因水泥长期不凝而带来的塑性收缩增加;掺外加剂混凝土和易性好, 表面易摸平, 形成微膜, 减少水分蒸发, 减少干燥收缩。

4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实践证明, 混凝土常见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 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形成的裂缝。因此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 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

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 防止表面裂缝。

防止混凝土超冷, 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

防止老混凝土过冷, 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 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 一是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 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二是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 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混凝土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

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 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 从而推迟或妨碍水泥的水化, 表面混凝土容易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5 结束语

混凝土施工裂缝研究 篇10

1 裂缝的原因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 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 以及结构不合理, 原材料不合格 (如碱骨料反应) , 模板变形, 基础不均匀沉降等。

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 导致内部裂缝。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 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 短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与长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相差不大。由于原材料不均匀, 水灰比不稳定, 以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 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不均匀, 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在钢筋混凝土中, 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 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土的边缘部位, 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 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 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它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 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

2 温度应力的分析

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早期:

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 一般约为30天。其特征是, 一是水泥放出的大量的水化热, 二是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 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

(2) 中期:

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 这个时期中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 这些应力与早请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 在此期间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

(3) 晚期:

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 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

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1) 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 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 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 (2) 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 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这两种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比较复杂, 计算混凝土温度应力时, 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

3 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两项措施

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

(1) 采用改善骨料级配, 用干硬性混凝土, 混合料, 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2) 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 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 利用浇筑层面散热; (4) 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 通过冷水降温; (5) 规定合理的拆膜时间, 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 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温度梯度; (6) 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 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改善约束条件的措施:

(1) 合理的分缝分块; (2) 避免基础过大起伏; (3) 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 避免过的高差的侧面长期暴露。

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提高抗裂能力, 防止表面于缩, 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十分重要, 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 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十分困难, 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裂缝的发生为主。

混凝土的施工中, 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 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 以免引起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早期拆模, 在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 出现“温度冲击”现象。在浇筑初期, 由于水化热的散发, 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 此时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 此时拆除模板, 表面温度骤降, 必然引起温度梯度, 从而在表面附加-拉应力, 与水化热应力迭加, 再加上混凝土干缩, 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 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 但可以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轻型保温材料。钢筋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影响很小, 只对一般钢筋混凝土有影响。温度不太高及应力低于屈服极限的条件下, 钢的各项性能是稳定的, 而与应力状态、时间及温度无关。钢筋的线胀系数与混凝土线胀系数相差很小, 温度变化时两者间只发生很小的内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为混凝土弹性模量的7-15倍, 当内混凝土应力达到抗拉强度而开裂时, 钢筋的应力将不超过100-200kg/cm2。利用钢筋防止细小裂缝的出现很困难。但加筋后结构内的裂缝一般就变得数目多、间距小、宽度与深度较小了。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 防止开裂,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正确使用外加剂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如使用减水防裂剂,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其主要作用:

(1) 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毛细孔道, 水蒸发后毛细管中产生毛细管张力, 是混凝土干缩变形。增大毛细管孔径可降低毛细管表面张力, 但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 (2) 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重要因素, 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 (3) 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 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 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 (4) 减水防裂剂可以改善水泥浆的稠度, 减少混凝土泌水, 减少沉缩变形。 (5) 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 提高的混凝土抗裂性能。 (6) 混凝土在收缩时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 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减水防裂剂可有效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 大幅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 (7) 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 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抗碳化性, 减少碳化收缩。 (8) 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缓凝时间适当, 在有效防止水泥迅速水化放热基础上, 避免因水泥长期不凝而带来的塑性收缩增加。 (9) 掺外加剂混凝土和易性好, 表面易摸平, 形成微膜, 减少水分蒸发, 减少干燥收缩.

4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实践证明, 混凝土常见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 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形成的裂缝。因此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 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 (1) 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 防止表面裂缝。 (2) 防止混凝土超冷, 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 (3) 防止老混凝土过冷, 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 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 一是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 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二是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 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混凝土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 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 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 从而推迟或妨碍水泥的水化, 表面混凝土容易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5 结束语

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分析 篇11

关键词:混凝土;温度应力;温度裂缝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混凝土的应用随基础设施规模的扩大而大量增加。在今天,我们看到混凝土浇筑过程后的裂缝较为普遍,在桥梁工程中裂缝几乎无所不在。尽管我们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小心谨慎,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究其原因,我们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变化注意不够是其中之一。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其次,在运转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主要是施工中的温度裂缝,因此本文仅对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措施做一探讨。

1 温度裂缝的成因

裂缝的原因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上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导致裂缝。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短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只有(0.6-1.0)×104,长期加荷时的极限位伸变形也只有(1.2-2.0)×104。由于原材料不均匀,水灰比不稳定,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是不均匀的,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于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上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它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

2 温度应力分析

温度应力的分析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早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一般约30天。这个阶段的两个特征,一是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二是混凝上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2)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这个时期中,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在此期间混凝上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3)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①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的,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例如,桥梁墩身,结构尺寸相对较大,混凝土冷却时表面温度低,内部温度高,在表面出现拉应力,在中间出现压应力。②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如箱梁顶板混凝土和护栏混凝土。这两种温度应力往往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要想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依靠模型试验或数值计算。混凝土的徐变使温度应力有相当大的松驰,计算温度应力时,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具体计算这里就不再细述。

3 处理措施

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措施为了防止裂缝,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1)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2)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3)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4)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5)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6)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改善约束条件的措施是:①合理地分缝分块;②避免基础过大起伏;③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避免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此外,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抗裂能力,加强养护,防止表面干缩,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是十分重要,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贯穿性裂缝的发生为主。在混凝土的施工中,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早期拆模,在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出现“温度冲击”现象。在混凝土浇筑初期,由于水化热的散发,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此时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此时拆除模板,表面温度骤降,必然引起温度梯度,从而在表面附加一拉应力,与水化热应力迭加,再加上混凝土干缩,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但如果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一轻型保温材料,如泡沫海棉等,对于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具有显著的效果。加筋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影响很小,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含筋率极低。只是对一般钢筋混凝土有影响。在温度不太高及应力低于屈服极限的条件下,钢的各项性能是稳定的,而与应力状态、时间及温度无关。钢的线胀系数与混凝土线胀系数相差很小,在温度变化时两者间只发生很小的内应力。由于钢的弹性模量为混凝土弹性模量的7-15倍,当内混凝土应力达到抗拉强度而开裂时,钢筋的应力将不超过100-200kg/cm2。因此,在混凝土中想要利用钢筋来防止细小裂缝的出现很困难。但加筋后结构内的裂缝一般就变得数目多、间距小、宽度与深度较小了。而且如果钢筋的直径细而间距密时,对提高混凝土抗裂性的效果较好。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常常会发生细而浅的裂缝,其中大多数属于干缩裂缝。虽然这种裂缝一般都较浅,但它对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仍有一定的影响。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止开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正确使用外加剂也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例如使用减水防裂剂,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其主要作用为:(1)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毛细孔道,水蒸发后毛细管中产生毛细管张力,使混凝土干缩变形。增大毛细孔径可降低毛细管表面张力,但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这个表面张力理论早在六十年代就已被国际上所确认。(2)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重要因素,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3)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4)减水防裂剂可以改善水泥浆的稠度,减少混凝土泌水,减少沉缩变形。(5)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提高的混凝土抗裂性能。(6)混凝土在收缩时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减水防裂剂可有效的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7)掺加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可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减少碳化收缩。(8)掺减水防裂剂后混凝土缓凝时间适当,在有效防止水泥迅速水化放热基础上,避免因水泥长期不凝而带来的塑性收缩增加。(9)掺外加剂混凝土和易性好,表面易摸平,形成微膜,减少水分蒸发,减少干燥收缩.许多外加剂都有缓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应多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对比和研究,比单纯的靠改善外部条件,可能会更加简捷、经济。

4 混凝土的保温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实践证明,混凝土常见的裂缝,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也容易形成裂缝。因此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1)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止表面裂缝。(2)防止混凝土超冷,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3)防止老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混凝上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从理论上分析,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而有余。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从而推迟或防碍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5 结语

混凝土施工裂缝研究 篇12

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混凝土的裂缝较为普遍, 在桥梁工程中裂缝几乎无所不在。尽管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 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变化注意不够是其中之一。在大体积混凝土中, 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出现温度裂缝, 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其次, 在运转过程中, 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主要是施工中的温度裂缝, 因此本文仅对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措施作一探讨。

1 裂缝的原因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 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 以及结构不合理, 原材料不合格 (如碱骨料反应) , 模板变形, 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 导致内部裂缝。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 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 短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与长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相差不大。由于原材料不均匀, 水灰比不稳定, 以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 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不均匀, 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在钢筋混凝土中, 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 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土的边缘部位, 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 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 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它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 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

2 温度应力的分析

2.1 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早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 一般约为30天。其特征是, 一是水泥放出的大量的水化热, 二是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 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 (2) 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 这个时期中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 这些应力与早请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 在此期间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 (3) 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 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

2.2 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1) 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 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 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 (2) 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 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

这两种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

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比较复杂, 计算混凝土温度应力时, 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

3 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两项措施

3.1 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

(1) 采用改善骨料级配, 用干硬性混凝土, 混合料, 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2) 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 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 利用浇筑层面散热; (4) 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 通过冷水降温; (5) 规定合理的拆膜时间, 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 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温度梯度; (6) 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 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3.2 改善约束条件的措施: (1) 合理的分缝分块; (2) 避免基础过大起伏; (3) 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 避免过的高差的侧面长期暴露。

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提高抗裂能力, 防止表面于缩, 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十分重要, 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 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十分困难, 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裂缝的发生为主。

混凝土的施工中, 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 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 以免引起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早期拆模, 在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 出现“温度冲击”现象。在浇筑初期, 由于水化热的散发, 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 此时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 此时拆除模板, 表面温度骤降, 必然引起温度梯度, 从而在表面附加-拉应力, 与水化热应力迭加, 再加上混凝土干缩, 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 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 但可以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轻型保温材料。

钢筋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影响很小, 只对一般钢筋混凝土有影响。温度不太高及应力低于屈服极限的条件下, 钢的各项性能是稳定的, 而与应力状态、时间及温度无关。钢筋的线胀系数与混凝土线胀系数相差很小, 温度变化时两者间只发生很小的内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为混凝土弹性模量的7-15倍, 当内混凝土应力达到抗拉强度而开裂时, 钢筋的应力将不超过100-200kg/cm2。利用钢筋防止细小裂缝的出现很困难。但加筋后结构内的裂缝一般就变得数目多、间距小、宽度与深度较小了。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 防止开裂,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正确使用外加剂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如使用减水防裂剂,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其主要作用: (1) 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毛细孔道, 水蒸发后毛细管中产生毛细管张力, 是混凝土干缩变形。增大毛细管孔径可降低毛细管表面张力, 但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 (2) 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重要因素, 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 (3) 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 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 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 (4) 减水防裂剂可以改善水泥浆的稠度, 减少混凝土泌水, 减少沉缩变形。 (5) 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 提高的混凝土抗裂性能。 (6) 混凝土在收缩时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 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减水防裂剂可有效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 大幅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 (7) 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 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抗碳化性, 减少碳化收缩。 (8) 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缓凝时间适当, 在有效防止水泥迅速水化放热基础上, 避免因水泥长期不凝而带来的塑性收缩增加。 (9) 掺外加剂混凝土和易性好, 表面易摸平, 形成微膜, 减少水分蒸发, 减少干燥收缩。

4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实践证明, 混凝土常见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 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形成的裂缝。因此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 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 (1) 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 防止表面裂缝。 (2) 防止混凝土超冷, 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 (3) 防止老混凝土过冷, 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 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 一是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 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二是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 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混凝土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 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 从而推迟或妨碍水泥的水化, 表面混凝土容易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关键时期, 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5 结束语

上一篇:小学足球教学下一篇:免疫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