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建筑施工

2024-07-09

混凝土裂缝建筑施工(精选12篇)

混凝土裂缝建筑施工 篇1

1 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1.1 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因

建筑设计不合理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中出现裂缝, 主要表现在: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 造成构件的裂缝;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 造成用灰量过大, 对收缩不利。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 由于水分蒸发、体积逐渐缩小, 产生收缩, 而板的四周由于受到支座的约束, 不能自由伸展, 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 必然引起现浇板的开裂。

1.2 混凝土材料的因素

首先, 不同种类和不同用量的水泥拌制的砂浆干缩性变化很大。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收缩大, 而粉煤灰水泥收缩值较小, 快硬性水泥收缩大。一般来说, 其水灰比不变, 水泥用量越多, 混凝土的收缩率越大, 因为混凝土的干缩主要产生于水泥浆的干缩, 水泥浆越少, 混凝土中骨料对干缩的制约作用越显著。

其次, 混凝土中水的蒸发引起混凝土的收缩, 水灰比越大水泥浆越稀, 收缩率越大开裂的可能性也越大。同时减少用水量和水泥量对于改善干缩、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更为有效, 但应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采用, 必须保证混凝土的设计强度要求。

再次, 粗细骨料含泥量过大、骨料颗粒级配不良都会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 从而诱导裂缝的发生, 骨料的密度大、级配好、弹性模量高、骨料粒径大则可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外加剂和掺合料会影响混凝土的硬化速度、混凝土的用水量、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 从而会对混凝土的开裂产生影响, 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干缩值较大, 特别是初期干缩值较大。防止裂缝的有效方法是使用膨胀剂, 混凝土初期膨胀, 后期干缩值小, 能有效控制裂缝的发生。

最后, 混凝土中使用的钢筋越多, 产生的握裹力越强, 从而约束了混凝土的变形, 减少了收缩量, 也防止了裂缝的产生。使用焊接钢筋网, 纵筋、箍筋布置合理, 布置细而密的钢筋能有效地防止裂缝。

1.3 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

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 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 诱导裂缝的产生。混凝土水灰比过大, 或使用过量粉砂也可以使楼板产生裂缝。当用同一品种及相同强度等级水泥时, 混凝土强度等级主要取决于水灰比。当水泥水化后, 多余的水分就残留在混凝土中, 形成水泡或蒸发后形成气孔, 减少了混凝土抵抗荷载的实际有效断面, 在荷载作用下, 可能在孔隙周围产生应力集中, 使楼板表面出现裂缝, 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的混凝土收缩大, 拉力强度低, 容易因塑性而产生裂缝。配合比设计不当直接影响砼的抗拉强度, 是造成砼开裂不可忽视的原因。配合比不当指水泥用量过大, 水灰比大, 含砂率不适当, 骨料种类不佳, 选用外加剂不当等。

1.4 施工工艺及养护的原因

首先, 混凝土拌和不匀、拌和时间过长, 运输时间过长、运输泵送时改变了配合比, 浇筑顺序不合理、速度太快等施工会改变混凝土的质量, 降低混凝土的性能, 引起浇筑后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裂缝。现场振捣混凝土时, 振捣或插入不当, 漏振、过振或振捣抽撤过快, 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 诱导裂缝的发生。

其次, 混凝土的养护可改变混凝土的水化反应速度, 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养护时保持湿度越高、气温越低、养护时间越长。则混凝土收缩越小。在养护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 对拌和好的混凝土进行预冷却以降低温度, 使浇筑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与温度梯度最小, 外界对混凝土的约束最小。混凝土养护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正常凝结、硬化。混凝土养护时间过短, 保持的湿度过低都会使得混凝土收缩变大, 会引起裂缝。

最后, 施工中, 振捣棒直接搁在钢筋上进行振动, 钢筋被扰动, 同时使得浇筑完的混凝土过早受到振动, 影响了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作用, 也影响了混凝土的均匀性与密实性。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 造成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作用减小, 对混凝土变形开裂的约束作用减弱。在风速过大或烈日暴晒的情况下施工, 混凝土的收缩值大。大体积混凝土构件浇筑后, 抹面的次数和保温工作不到位, 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2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制措施

2.1 注重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和配比

首先, 混凝土中如果采用吸收率较大的骨料, 干缩较大、骨料含泥量较多时, 会增大混凝土的干缩性;骨料粒径较大、级配良好时, 由于能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浆用量, 所以混凝土干缩率较小。掺加粉煤灰能减少水泥用量并有效降低水化热, 可降低混凝土单方用水量和水泥用量, 还可减少混凝土自身体积收缩。同时, 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不仅能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和易性、可泵性、抗渗性、抗离析好, 减少泌水现象发生、有利于混凝土表面处理。

其次, 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 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 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 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改善骨料级配, 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积极采用合适的掺和料和混凝土外加剂, 抑制碱骨料反应;正确掌握好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

最后, 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 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 控制砂的粒径及含量, 减少空隙率以减少混凝土收缩量, 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2.2 强化混凝土浇捣工作的要求

浇捣时振动棒建议采用垂直振捣, 行列式排列, 做到快插慢拔, 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 避免过振或漏振, 应提倡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 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由于很多泵送混凝土的自由流淌, 形成混凝土的分层浇筑。在振捣上一层时, 应插入下一层中, 以消除两层中间的接缝, 上一层混凝土的自然形成厚度不能超过振动棒长的1.25倍。混凝土的振捣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为8s~10s, 以防止石子下沉造成混凝土结构不均匀。混凝土浇到面层时, 表面应抹平压实, 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 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

2.3 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

首先, 保温养护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 其目的主要是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块体的内外温差值以降低混凝土块体的自约束应力。可以降低混凝土浇注块体的降温速度, 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以提高混凝土块体承受外约束力的抗裂能力, 达到防止或控制温度裂缝的目的。

其次, 养护期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其中心温度之差不大于25℃。混凝土浇灌过程中, 如遇风雨天气, 应搭设防雨彩条布进行遮盖, 同时周边做好明沟排水工作, 防止雨水流进基坑内, 保证混凝土浇灌的连续性和施工质量。

3 结束语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 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 混凝土的碳化, 降低材料的耐久性, 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在施工中切实抓好混凝土的配和比设计、施工工艺、切缝时间和深度、混凝土的养护等各个环节, 通过改善混凝土的质量并采取有效的浇注后的防治措施, 混凝土的裂缝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应用越来越普遍, 在施工中出现了大量的混凝土裂缝, 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本文对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探讨了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裂缝防治

参考文献

[1]甘永文.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防裂措施综述[J].山西建筑, 2008-07-01.

[2]蒋德稳.裂缝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12-30期刊

混凝土裂缝建筑施工 篇2

混 凝 土 结 构 修 补 专 项 方 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广州富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年**月**日

混凝土结构修补专项施工方案

一、工程简介 工程名称:保利·香颂

建设单位:武汉二零四九保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中南勘察设计院(湖北)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北京华远建施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单位:广州富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本工程坐落于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临陶仙路,西临陶家岭侧路,建筑面积约3.3㎡,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基础,G11/G13/G14#楼均为地下2层、地上33层,商铺2层,建筑物高度分别为98.6m/98.6m/97.8m,G16#楼地上27层,地下两层,建筑物高度为80.4m,主楼标准层层高为2.9m,建筑物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二、编制目的

混凝土施工中,会出现由于拆模引起的缺角掉菱、振捣不密实引起混凝土表蜂窝麻面,养护、应力释放、混凝土收缩等原因引起的裂缝,由于地下室属地下施工,由于工艺原因施工缝、诱导缝渗漏等工程通病。轻者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等,严重的将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保证混凝土修补质量,确保地下室设计50年的使用寿命,特制定本方案。

三、施工工艺与技术要求

施工流程:缺陷素描(照相采集)→素描图(照片)确认→修复位置凿挖→

修复位置确认→修复及养护→验收 1.缺角掉菱、蜂窝麻面修补

对出现问题的砼部位观察,凿除不密实的混凝土,用清水洗刷干净,后采取以下相应的修补措施:

a)表面抹浆修补:对数量不多的小蜂窝、麻面、露石的砼表面,用1:2水泥砂浆抹面修整。在抹砂浆前,需用钢丝刷或加压的水将待补砼表面清洗干净并湿润,抹浆初凝后加强养护工作。

b)细石砼修补:对蜂窝比较严重时,应凿除不密实的砼,用钢丝刷或加压 的水将待补砼表面清洗干净,并浇水充分湿润后,用比原标号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并仔细捣实。捣实后待细石砼初凝后,浇水养护7d。

c)下翻梁对拉螺杆洞修补:拆除螺杆,洞边塑料套管凿除,用1:2水泥砂浆灌实,并在洞口处粉刷成40mm~60mm的正方形水泥块。4 孔口表面抹平。2.裂缝修补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最常见的缺陷,依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相应类型选择相应处理法。(1)表面密封法。对不再发展的宽度小于0.2mm的细裂缝,选用低黏度的环氧树脂液涂敷增强。当裂缝间距较小分布比较集中时,则大面涂敷修补;当裂缝渗水或漏水,不能用环氧树脂涂敷材料时,用快速硬化水泥浆或其他水硬性粘结料。在进行表面密封修补前应用钢丝刷将混凝土表面打毛,并用水清洗干净。混凝土表面的气孔应该用环氧树脂胶泥予以找平。

(2)充填法。对水平面上的较宽裂缝(δ>0.3mm),根据裂缝的情况可以直接向缝内灌入不同黏度的环氧树脂胶泥。如裂缝宽度较小,使用低黏度环氧树脂胶泥;裂缝宽度较大时,则宜使用砂、粉填料较多的环氧树脂胶泥。宽度小于0.3mm的裂缝则应开成V形或U形的槽口,然后清除掉浮灰。必要时先涂刷低黏度环氧树脂液,以增加环氧树脂胶泥与混凝土的粘结力。(3)注浆法。

对较深的裂缝,采用注浆法修补。在裂缝修补之前沿裂缝设置注浆管,然后将裂缝的其他部位用胶粘带予以密封,以防漏浆,以电动泵注浆。施工步骤:

(1)钻孔在发现裂缝一侧离开2~3cm处,用冲击钻钻出跨过裂缝的斜孔,并清洗浮尘。(2)埋管:在斜孔内埋设长8.5cm,直径8.5mm的针头,然后用速凝水泥进行封堵。注浆斜孔间距15~20cm左右。(3)压浆采用高压电动泵,灌注压力可达2MPa。按说明书提供配比和所需用量提取A料和B料分别搅拌,以消除任何沉淀物,把A料和B料倒进混合容器,混合搅拌至颜色均匀,然后使用。一次配胶量不宜过多,以20~30分钟用完为宜。将配制好的灌缝胶装入注射器,竖向裂缝按从下向上顺序,水平裂缝按从一端向另一端顺序,灌胶时从第一个底座开始注入,待第二个注胶底座流出胶后为止,用后堵将第一个底座进胶嘴堵死,再从第二个注胶底座注入,如此顺序进行。最后一个注胶底座为排气用,可不注胶。

(4)表面清理:注射前,准备2桶清水,对注浆过程中混凝土表面溢出的浆液,在其凝结前,用水擦洗干净。(5)修补:注浆完成24小时后,可割除针头,3~5天后,可采用特制拌有粉煤灰的水泥砂浆进行修平处理,以尽量使得修补后的地方与周围的混凝土颜色一致。修平后进行工作面清理,对混凝土表面溢出的环氧浆液进行铲除,尽量减少结构砼表面的色差。3.堵漏

1)诱导缝处堵漏措施(1)止水带下堵漏 一般车站诱导缝处采用两道止水带进行诱导缝的防水处理。一条为外贴式橡胶止水带,另一条为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在诱导缝处堵漏的位置位于两条止水带中间,如果止水针直接从止水带处穿过,势必造成止水带破坏引起诱导缝的再次渗水,为此采用绕开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止水针插入其下部堵漏的方法。施工步骤:

⑴ 钻孔:止水带单边17.5cm,所以在平面位置超过17.5cm以上用电钻机斜方向钻取直径约为1cm的孔,孔深以达到诱导缝处为准,孔间距约为15cm,诱导缝两侧同时进行钻孔。⑵埋设注嘴:在孔位置埋设金属管,其直径为8cm,针长为20cm的止水针头;该注嘴埋入底板处为金属管,露出混凝土表面处为橡胶管,便于与手压泵咬合注浆;埋设应牢固、充满整个孔位,以防止注浆时浆液溢出。

⑶ 注射药剂:药剂采用水溶性聚氨酯堵漏剂,可进入0.02mm以上的发丝裂缝,具有损坏面小、堵漏时间短、收缩大的特点,适用与有变形性质的裂缝;当表面产生白色液体时,即停止注射。⑷表面清理:注射前,准备2桶清水,对注浆过程中混凝土表面溢出的浆液,在其凝结前,用水擦洗干净,对凝结的浆液,弄铲刀铲平,防止药剂污染混凝土表面,造成色差;

⑸割除针头及抹平表面:注射药剂后24小时,开始割除橡胶头并用砂浆将孔口表面抹平。(2)止水带上堵漏

⑴钻孔:在距离诱导缝5cm处用电钻机斜方向取直径约为1.4cm的孔,孔深以达到诱导缝处为准,孔间距为15cm。⑵埋设注嘴:在孔位置埋设针长为8.5cm的止水针头;埋设应牢固、且充满整个孔位,以防止注浆时浆液溢出。⑶~⑸施工步骤与第1点相同。主要技术数据 ⑴注浆压力:0.2mpa ⑵浆液比量:1.08 ⑶损失系数:1.2 ⑷扩散系数:1.2 以上钻孔堵漏的方法具有周期短、不破坏结构的美观性等的特点。

2)施工缝处堵漏措施

水平施工缝中预埋有200mm宽的镀锌止水钢板,位于侧墙施工缝居中位置。在此处渗漏水,主要采取在止水钢板的正面,也就是电钻头在水平施工缝的侧面斜插入水平施工缝,深度至钢板处为止;然后,埋设注嘴、压浆、割除针头抹平表面等步骤。

3)底板处堵漏措施

底板渗漏水大致有点漏水及裂缝漏水两种情况。底板裂缝渗漏水主要由收缩裂缝引起的,其堵漏方法采用钻孔堵漏及抽槽堵漏两者相结合的形式施工,钻孔堵漏与诱导缝堵漏方式相同。抽槽钻孔堵漏的方法如下:

(1)抽槽:沿着渗水方向凿出一条深约5cm~8cm,宽约5cm左右的槽段(长度及深度具体情况而定),并对槽段进行清理,做到无浮尘;

(2)钻孔:槽段清理完毕后,在渗漏水处用电钻机钻直径为1.4cm的孔,孔深约为12cm,孔间距15cm;(3)封缝埋管:

在槽段钻孔位置处埋设直径为1cm的注浆管,用双块水泥封缝,边封堵边将注浆管慢慢抽出,这样保证槽内能连通,然后再用双块水泥固定;(4)压浆:

埋管经一段时间后,观察水流从注浆管内流出的程度,如水流流速不急且流量不多时,可进行注浆。采用水溶性聚氨酯,用压浆泵压注,压力为1.5kg/cm2~2kg/cm2,并间隔15分钟后重复注浆一次;

(5)嵌缝:待浆液固化后,然后嵌注密封膏,充满整个槽段;(6)表面清理:注射前,准备2桶清水,对注浆过程中混凝土表面溢出的浆液,在其凝结前,用水擦洗干净,对凝结的浆液,弄铲刀铲平,防止药剂污染混凝土表面,造成色差;对于渗漏点及裂缝处的渗漏水封堵采用钻孔堵漏和抽槽堵漏两者相结的形式施工。4)墙面处堵漏的主要技术措施

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美观性和不破坏结构的整体质量,墙面处渗漏水封堵同样采用钻孔堵漏的方法,与底板堵漏方式相同。

四、施工主要材料特性介绍

TZS聚氨酯注浆材料:TZS聚氨酯固结抗渗性、粘结性较好,耐久性也较好,且复漏率低。该材料能与混凝土裂缝中的水融合乳化并进行化学反应,边发泡边渗透边凝固,固结后的聚氨酯材料与混凝土裂缝浑然一体,起到止水堵漏的目的,此浆液进行充填,也可渗入到裂缝周围的毛细孔中,与混凝土有较大的粘结力(粘结强度>0.8Mpa),并且此材料可根据需要调节浆液的配比,使浆液固结成为一弹性体,适应结构变形的需要和承受较大的水压力。环氧树脂与TZS聚氨酯的区别:环氧树脂固结后,产生刚性物质,而TZS聚氨酯其固结后,产生柔性物质。当两者同时对一条诱导缝进行处理时,由于车站还未进行回填土,车站正处于沉降不均匀的时期,所以在诱导缝处容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在用环氧树脂进行的诱导缝处,结构沉降引起的环氧树脂开裂等现象,再次造成诱导缝处的渗漏水。而采用TZS聚氨酯材料进行堵漏的诱导缝,由于其是柔性材料,不容易产生开裂等现象,同样也就不会再次产生诱导缝处的渗漏水。避免了工序的重复性,减少材料。最大的优点是防止结构再次出现渗漏水现象,保证工程的安全性。6 TZS聚氨酯材料用途广泛,用于较多工程。主要技术数据:

①粘度:100~400Mpa(22Oc)②密度:1.03~1.10g/cm3 ③外观:淡黄、琥珀色透明液体 ④凝固时间:数十秒~二十分钟左右 ⑤粘结强度:>1.5Mpa ⑥固结体抗渗性:>0.8Mpa

⑦固结体渗透系数:10-6~10-8cm/s

五、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1、对施工、管理人员都要以创建文明工地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及自身保护意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的有关条例进行施工作业。

2、进入现场正确戴好安全帽,加强消防管理,按规定布置消防器材,使用阻燃材料搭建保管,做好防盗等保卫工作。使用材料需用多少取多少,用不完应及时放回仓库,切勿随弃浪费。

浅析房屋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技术 篇3

摘要:在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因为,裂缝的形成对建筑的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施工中要对出现的裂缝原因进行很好的分析,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更好的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本文对房屋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房屋建筑;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混凝土裂缝是房屋工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通病,由于引发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完全消除混凝土裂缝是不可能的。为了确保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应该尽量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问题。在技术和管理的范围内,尽量做到规范,以此来降低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可能。

一、房屋建筑施工中常见的混凝土裂缝类型

混凝土裂缝是房屋建筑混凝土构件常见的问题,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混凝土裂缝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要全面控制混凝土裂缝,就必须对混凝土裂缝的种类进行合理划分。根据产生部位,可以将混凝土裂缝划分为内部裂缝、外部裂缝和贯通性裂缝。根据裂缝的稳定程度,可以划分为稳定混凝土裂缝和不稳定混凝土裂缝。根据裂缝的处理效果,可以将混凝土裂缝划分为可治愈混凝土裂缝和不可治愈混凝土裂缝。根据裂缝的表面形状,可以将混凝土裂缝划分为横向混凝土裂缝、纵向混凝土裂缝、网状混凝土裂缝、龟裂状混凝土裂缝。根据裂缝产生的时间,可以将混凝土裂缝划分为前期混凝土裂缝、凝固初期混凝土裂缝、养护期混凝土裂缝。

二、房屋建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1、地基不稳定沉降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施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同一个建筑地基中,其实际地质条件是有较大差异性的,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这一点往往会被大家忽视,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地基形式并没有根据实际地质条件进行变更,而是整齐划一的使用同一地基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地基在受到建筑物上方的荷载作用后会发生不稳定沉降。与此同时,如果不良地基没有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处理掉,建筑结构地基会受到不稳定的局部承载力影响,混凝土结构就会出现裂缝、形变等质量问题。此外,有塔楼的建筑物也应该格外留心裙楼和塔楼衔接的位置,这也是混凝土裂缝高发的重点位置。所以,要重点关注混凝土裂缝高发的位置,保证整个建筑物的施工质量。

2、混凝土材料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有问题。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是其中表现之一,同时,拌和料的实际性能与施工设计要求的性能不相符也是混凝土质量不过关的重要表现。此外,不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质量不过关等都是导致混凝土质量不过关的重要表现。混凝土质量存在缺陷必然会导致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出现,从而影响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3、温度应力

热胀冷缩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建筑材料也不例外。在温度的作用下,建筑材料就会热膨胀形变,由于其热膨胀系数存在差异,所以,材料内部就会形成相应的内应力,内应力会与材料的咬合力相互作用,一旦内应力比咬合力大,就会产生混凝土裂缝。相应的,咬合力越小的部位产生的裂缝也就越大。此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材料搅拌所产生的水化热、外界的温度变化、不均匀的材料分布,再加上边界的约束力,在这些力的相互作用下,混凝土材料会相互拉压产生裂缝,严重的甚至会破坏建筑的整体结构。

4、施工方法不当

混凝土之所以产生裂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施工方法不当。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施工方法而导致的混凝土裂缝屡见不鲜。之所以会有如此高频率的裂缝现象出现,主要原因有四点:

(1)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时,本应该进行分层浇筑的部分没有按照设计标准进行,对钢筋密集部位的振捣也达不到规定的密实度,这就为施工质量埋下了隐患。

(2)混凝土自由下落的高度不符合要求,一般都太高,这样就会发生离析现象,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

(3)存在模板的支撑作用不牢固的现象,形变已经在混凝土硬化时发生,这样就会形成混凝土裂缝。

(4)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的不连续性,使停顿时间远远大于初凝时间,从而产生裂缝。

三、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技术

1、控制材料质量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混凝土是由多种原材料按照不同比例配制而成,如果其中一种材料存在质量缺陷则势必会对混凝土的整体质量及性能产生极大影响,例如,混凝土在配制过程中的质量决定了混凝土释放的热量,所以施工单位在水泥选择过程中要满足相关质量标准,通过选择高品质混凝土来降低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概率。再者,技术人员要对混凝土中的粗骨料硬度、直径、含泥量、含碱量以及含氯量等方面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原材料质量缺陷问题和混凝土结构在浇筑成型后产生裂缝等质量通病。

2、控制混凝土配比

技术人员要对混凝土骨料的级配、参量比例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确保水泥的质量要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浇筑施工中要根据施工现场环境因素来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为了满足混凝土的强度及性能要求可以采用添加少量外加剂,来对混凝土的和易性、抗碳化、水化热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混凝土浇筑成型后的结构强度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并且可以避免混凝土结构在成型后不会产生裂缝等质量通病。混凝土配比确定后技术人员要及时掌握其和易性,通过对混凝土配制中多种材料质量及配比的控制来确保其整体质量。

3、把握好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

在对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控制在不大于28 ℃,可是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会因为外界的温度而产生温度偏差,要控制好温度就需要对温度内部与外部的温差实施具体的测量计算。倘若有混凝土的内外温差等问题,务必需要先降低水温,然后减少石头的温度。另外,对温度的测量点的设置,务必要选择具有代表特点的测量点,能够反映出每一部分温度的变化。装置中的结构,能在基板和选取的测量点所在的局部区域设置浇筑混凝土,对温度的测量经常选取在混凝土结构的中心部分和边缘等的位置。

4、控制养护工序

混凝土养护工序是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一个关系到其整体质量的环节,混凝土养护步骤、养护时间控制也是当前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一个控制重点及难点,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养护工序来对混凝土的降温速度、湿度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混凝土结构通过养护可以具备良好的抗裂性能,使混凝土结构在浇筑成型后可以具备一定的自约束力,降低内外部温差过大影响下混凝土机构产生的裂缝问题。混凝土养护工序中的温度控制关系到其结构的塑性收缩,所以施工人员要及时掌握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的数值来对其進行调整,确保其内外的温差不会过大而导致其产生裂缝问题,本文认为一般需要将其温度控制在25℃最为适宜,同时也要求施工人员要对养护时间进行有效控制,一般控制在14d以上可以确保混凝土结构不会产生质量问题,避免混凝土结构因养护工序不合理而在使用阶段产生裂缝问题。

综上所述,在建筑施工中,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严把质量关,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混凝土的裂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 吴刚.建筑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技术[J].黑龙江科学.2014(02)

[2] 高鹏宇.谈谈建筑混凝土结构中常见裂缝问题[J].科技信息.2009(10)

[3] 王芳.浅淡建筑混凝土裂缝的防冶[J].科技资讯.2009(19)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 篇4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情况较为复杂, 综合因素较多。对于某种裂缝的出现, 人们很难给予一个准确明晰的原因分析。工程实践证明, 裂缝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变形、荷载以及不均匀沉降。一般由温差、收缩、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变形赞成的裂缝约占80%, 荷载等造成的约占20%, 当然还需要考虑其综合原因。根据这些主要影响因素, 人们常把混凝土裂缝归纳为收缩裂缝、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徐变裂缝、应力裂缝和施工裂缝等几大类。

2 裂缝的控制措施

2.1 收缩 (干缩) 裂缝的控制

收缩 (干缩) 裂缝的控制主要在于控制湿度的变化, 使结构、构件具有相对稳定的湿度。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后, 裸露表面应及时用草垫、草袋或塑料薄膜覆盖, 并洒水湿润养护。在气温高、湿度低、风速大的天气应及早覆盖、喷水雾养护, 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加强混凝土表面的抹压, 但应注意避免过分抹压。采用密封保水方法, 在混凝土表面喷养护剂或覆盖塑料薄膜, 使水分不易蒸发, 或采用其他养活空气流动 (如设挡风墙、罩) 、延缓表面水分蒸发的办法。预应力构件应及时张拉, 避免长期堆放。适当选择配合比, 避免水灰比、水泥用量、砂率过大、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 避免使用粉砂, 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构件长期露天堆放时, 应继续适当洒水或覆盖养护, 以便有较长的保湿养护时间, 特别是薄壁构件, 应放在阴凉的地方覆盖堆放。

2.2 温度裂缝的控制

防止混凝土内部约束引起的表面温度裂缝, 一般采用控制混凝土表面与外界或内部的温差的方法, 使其小于25℃。常用控制措施是:对加热养护的构件, 应采用缓慢升降温, 使升降温度不大于10℃/h, 并注意缓慢揭盖、脱模, 避免表面温度应力过大;对大体积结构, 当混凝土与外界温差较大时, 应采用保温养护, 适当处长拆模时间, 使温差控制在25℃以内。

预防结构受外部约束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 一般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技术措施:

2.2.1 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 (如矿渣水泥、抗硫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 配制混凝土;

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或减水剂;利用后期 (90d、180d) 强度以降低水泥用量和温升;在基础内预埋冷却水管, 通入循环冷水, 将水化热导出;在厚度大、少筋、大体积混凝土中, 掺入20%以下块石吸热, 并可节省混凝土用量。

2.2.2 避开炎热天气及夜间浇筑混凝土。

采用低温水拌制混凝土, 对砂石进行冷水雾降温, 或设置简易遮阳装置, 以降低混凝土拌合物温度。同时采用薄层浇筑混凝土, 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 加快热量散发, 并使热量分布均匀。

2.2.3 做好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养护, 缓慢降温, 充分发挥徐变特性, 削减温度应力;

夏季避免曝晒, 冬季保温覆盖。采取长时间养护, 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 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弛效应”;混凝土拆模后, 及时回填土, 避免结构侧面长期暴露。

2.2.4 大体积基础采取分层分块浇筑, 合

理设置施工缝, 在适宜位置浇缝, 以加快散热;在岩石地基或厚混凝土垫层上浇筑大体积混凝土, 应在垫层上放置滑动层 (平面浇沥青玛蹄脂, 铺砂或铺设卷材) , 垂直面放置缓冲层 (贴聚乙烯泡沫塑料) , 以消除嵌固作用, 释放约束应力。

2.2.5 选择良好级配的粗骨料, 严格控制其含泥量;

加强混凝土振捣, 提高混凝土密实性和抗拉强度;在基础内设置必要的温度配筋;在接缝部位, 适当增大配筋率, 设暗梁, 以减轻边缘效应, 提高抗拉强度;同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 提高早期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

2.2.6 避免降温与干缩共同作用导致的应力叠加;

在混凝土中掺加水泥用量5%-10%的VEA混凝土微膨胀剂, 以抵消由于干缩和降温引起的混凝土收缩, 控制混凝土开裂。

2.2.7 采取“双控计算”措施, 即在浇筑混

凝土前按施工条件和拟采取的防裂控制措施, 计算可能产生的最大降温收缩拉应力, 当发现超过计算龄期的混凝土抗拉强度时, 调整所采取的措施使应力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混凝土浇筑后, 应根据实测温度和温度升降曲线, 计算每阶段降温时混凝土累计拉应力, 当其大于该龄期的混凝土抗拉极限强度时, 应采取保温养护措施, 使各阶段降温时混凝土的累计拉应力小于该龄期混凝土允许的抗拉强度, 以控制裂缝出现。

由于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 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 采取其中一种或数种措施。

2.3 沉降裂缝的控制

沉降裂缝主要在混凝土表面沿水平钢筋通长方向出现, 分布面比较广, 一般在拆模后3d-7d出现, 其主要原因在于, 若混凝土浇捣时, 骨料颗粒下沉, 水泥浆上浮, 受到钢筋或埋件或大骨料的阻挡, 造成混凝土分离。

在工程施工中, 一般采取的措施为:在混凝土施工时应注意布点下料的位置尽量要少;振捣下层钢筋时可轻轻地对上部钢筋进行振动, 尽量减少上部钢筋粘带水泥浆;浇筑混凝土以前可对钢筋及模板用水湿润, 降低钢筋及模板的温度;夏季混凝土浇筑尽量选在早晨或晚间温度较凉爽时;施工时应严格控制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混凝土浇筑时应严格控制振捣时间, 振捣充分, 且分层间隔不宜过长。

2.4 徐变裂缝的控制

适当加大端头截面高度, 配置承受水平力钢筋、放射式配筋或弯起构造筋 (弯起方向平等于主拉应力) 。压低预应力筋弯起角度, 减少非预压区;支撑节点采用微动连接, 如采用螺栓连接, 预留孔内设橡胶垫圈、柔性连接等, 以削减约束应力;构件吊装前应有一个较长的堆放时间, 吊车梁的最后固定尽可能晚些 (徐变3个月可达60%, 4个月基本稳定, 半年徐变可完成70%-80%) , 使徐变变形在吊装前 (或固定前) 完成大部分, 此时混凝土具有较长龄期, 强度也较高;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不要过早放张, 以减少收缩徐变变形, 提高抗裂能力;加大端头支承垫板, 改进压力分布层, 减少应力集中。

2.5 施工裂缝的控制

木模板浇水湿透, 防止胀模将混凝土拉裂。采用翻转脱模时应平稳, 防止剧烈冲击和振动, 并应在平整坚实的铺砂地面上进行;预应力构件预留孔时管芯要平直, 混凝土浇筑后定时 (15min左右) 转动钢管, 抽管时间以手压混凝土表面不显印痕为宜, 抽管时应平稳缓慢;胎模应选用有效的隔离剂, 起模前先用斤顶均匀松动, 再平缓起吊;构件堆放要按支承受力状态设置垫木, 重叠堆放时, 支点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同时做好标记, 避免板、梁、柱构件反放;运输中, 构件之间设置垫木并互相绑牢, 防止晃动碰撞;屋架、柱等大型构件吊装, 应按规定设置吊点;吊装屋架等侧向刚度差的构件时, 应用脚手架横向加固, 并设牵引绳, 防止吊装过程中晃动、碰撞;混凝土冬期施工在掺加氯盐早强剂, 同时也应掺加亚硝酸钠阻锈剂 (为水泥质量的1%-2%) ;滑动模板应确保安装尺寸和质量, 施工中若因某种原因停滑时间过长, 应松开模板后再滑升, 以防止拉裂混凝土。

3 结束语

以上对混凝土不同裂缝的控制措施作了具体分析, 在具体施工中, 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 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 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 混凝土的裂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中, 如果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就会影响混凝土构件的刚度和建筑物结构的整体抵抗能力, 即使裂缝的出现不会导致混凝土构件的破坏或建筑物的倒塌, 也会影响到建筑外观, 当裂缝宽度超出一定限度时, 也会造成钢筋锈蚀, 影响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能。本文介绍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常见裂缝的控制方法及裂缝的处理措施, 对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控制,处理

参考文献

[1]陈忠立.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及修护.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08-20

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治 篇5

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治

泵送混凝土不仅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而且应能减少收缩、防止裂缝、提高抗渗性、改善耐久性.但是某些工程表明,泵送混凝土强度不足、凝结异常时有发生,特别是裂缝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构的抗渗性和耐久性,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重点分析其产生原因,找出防止裂缝的措施.

作 者:达炜 作者单位: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河北,邢台,054001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分类号:U4关键词:泵送 混凝土 施工裂缝 成因 防治

混凝土裂缝建筑施工 篇6

【关键词】建筑;商品混凝土;裂缝;控制

1.原材料方面控制

1.1 水泥品种的优选

优先选用C3A 含量低的中、低热的普通水泥或复合、矿渣水泥等,除冬期施工外,不宜选早强型水泥;也不宜采用火山灰水泥,因火山灰水泥需水量大,易泌水。

水泥等级和混凝土等级应相匹配,一般C25以下混凝土宜选32.5 级水泥,C30 以上混凝土宜选42.5 级水泥,但水泥品种不能混用,不同产家、不同品种即是同一水泥等级也不能混用,同厂家、同品种不同批号的水泥原则上也不能混用。因不同厂、不同品种虽说强度等级相同,但其中所含的矿物成分不同,水泥掺合料不同,所产生的水化热亦不同,其收缩、变形、凝结时间等不同,水化时反映了各自水泥的水化个性,所以不能混用,如果混用:(1)可能造成收缩、变形不同,而影响结构的耐久性;(2)凝结时间、需水量、水化速度不同,所产生的混凝土强度不同,将使混用后的混凝土强度降低5%-20%;(3)由于收缩变形不同,产生裂缝隐患存在。不同水泥应分别使用,只能待上一品种水泥产生一定强度后,才可向其上面浇筑其他品种、等级的水泥。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商品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应降低到最低程度。

1.2 细骨料

细骨料宜采用中、粗砂。泵送砼宜采用中砂并靠上限,0.315mm筛孔筛余量不应少于15%。实践证明,采用细度模数2.8的中砂比采用细度模数2.3的中砂,可减少用水量20kg/m3-25kg/m3,可降低水泥用量28kg/m3-35kg/m3,因而降低了水泥水化热、降低了混凝土温升和收缩。细骨料的含泥量不超过3%,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其他质量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规定。

为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以便于运输、泵送和浇筑,泵送混凝土的砂率要比普通流动性混凝土增大约6%,为38%-45%。但是砂率过大,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度和强度,而且能增大收缩和裂缝。

1.3 粗骨料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

它在混凝土中主要起到骨架的作用,并且对胶凝材料的收缩具有一定抵抗作用。集料的级配越好,所组成的混凝土骨架越稳定,抵抗变形能力越好。同时,集料的级配越好,能降低混凝土中单方水和水泥的用量,降低混凝土的收缩。此外,粗骨料的含泥量、泥块含量对混凝土的收缩也有很大的影响。

1.4 砂

采用中、粗砂,细度模数必须控制在2.3以上,含泥量控制在2%以下。因为采用细度模数为2.8:2.3的中砂每立方混凝土可减少水泥用量约30kg,减少水用量20kg-25kg,从而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和温差引起的收缩。泵送混凝土时,砂率应控制在38%-45%。

1.5 选用优质高效的外加剂

为达到抗裂、防水的目的,在配制混凝土时,一般需要掺人减水剂、缓凝剂、膨胀剂等。外加剂的质量对混凝土的影响非常大,有些膨胀剂与其他外加剂一起使用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因此在使用前应经试验确定。

2.设计方面

结构设计规范主要解决的是结构的安全问题。但个别设计者未能作全过程(包括施工过程)数理分析。以混凝土收缩裂缝问题为例。一般的设计文件只给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没有针对结构具体情况对混凝土的收缩量的限制值及收缩量制值相匹配的后浇带设置。特别是某些工程师盲目地相信某些补偿收缩混凝土的作用,不留混凝土后浇带甚至不留形缝,使得裂缝发展得很快。另外,混凝土收缩裂缝与现在设计的板和墙的尺寸越来越大也有关系。混凝土梁、板和墙的尺寸增大。尺寸大,构件总的收缩量大,容易出现混凝土收缩裂缝。

3.施工技术控制

(1)混凝土施工过分振捣,模板、垫层过于干燥。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土之时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导致混凝土板表面龟裂。

(2)混凝土施工过分振捣,模板、垫层过于干燥。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土之时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导致混凝土板表面龟裂。

(3)现场养护。现场养护不当是造成混凝土收缩开裂最主要的原因。混凝土浇筑后,若表面不及时覆盖、浇水养护,表面水分迅速蒸发,很容易产生收缩裂缝。特别是在气温高、相对湿度低、风速大的情况下,干缩更容易发生。有资料表明,当风速为16m/s时,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速度为无风时的四倍。一些高层建筑的楼面为什么更容易产生裂缝,就是因为高空中的风速比地面大。

4.施工后期商品混凝土的养护

由于商品混凝土流动性较大,容易在早期发生混凝土半和物沉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干燥收缩裂缝,温度裂缝等,因此必须加强早期养护。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混凝土浇注后应覆盖一定厚度的草袋、麻袋片或塑料薄膜,过高过低的环境温度以及激剧的温度变化都会引起表面开裂。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但由于热扩散时间延长,混凝土强度和松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混凝土总温差产生的拉应力小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防止贯穿裂缝的产生。浇筑时间不长的混凝土,仍然处于凝结、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速度较快,适宜的潮湿条件可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收缩裂缝。

5.裂缝部分处理技术

(1)涂抹:以涂为主,在裂缝表面涂抹新型高分子防水涂料,这种涂料是以合成橡胶或者合成树脂作为成膜材料,效果很好。目前常有聚氨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橡胶、聚酯树脂防水涂料。

(2)封堵:多用于水平面上的裂缝,其宽度大于0.3mm。裂缝较小时,采用低粘度树脂;在干燥自然环境下可采用的材料很多,如高分子涂料,聚合物水泥砂浆及掺有速凝剂的防水砂浆等;在渗漏潮湿环境下必须进行封堵再进行表面处理,封堵用堵漏灵、堵漏王、水不漏等速凝材料;在漏水情况下可采用PBM-7聚合物混凝土封堵。

(3)嵌缝:在裂缝处凿八字形槽,并在槽内嵌填不同材质的密封材料处理。

(4)灌浆:适用于修补较深的裂缝和混凝土内部有空洞、疏散等情况。

(5)增大截面加固法:用同等级混凝土,加大原结构截面,以达到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6)外包角钢加固法:用角钢镶嵌在四角,并用扁钢将角钢箍紧,以提高结构承载能力。

(7)粘钢加固法:在混凝土表面用结构胶粘贴钢板,以提高混凝土承载力。

(8)增设支点加固法:用增设支点减少结构跨度,达到减少结构受力。

(9)增设剪力墙加固法: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其强度与变形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还可以在房屋适当位置增设剪力墙以抵抗地震作用。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篇7

一、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分析

现阶段, 混凝土是构成建筑的主体材料, 已经在建筑领域得到了最普遍的应用。虽然混凝土是建筑结构的主体, 但混凝土很容易受到来自内外因素的影响, 在其结构方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裂缝, 这种瑕疵表明了混凝土本身的承受重物能力低, 不具有持久性, 也不具备防水功能。混凝土是由一些相对干脆的材料混合而成的, 而且这些材料的质地各不相同。因此, 导致了其不具有弹性, 在受到外界的影响时, 难免会出现裂缝。从施工现状来看, 混凝土出现裂缝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出现在工程建设的初始阶段, 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将这一问题彻底解决, 继而拖延下去, 裂缝的规模就会不断扩大, 影响到混凝土的承受能力, 进而就会出现严重的建筑质量问题。

二、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

第一, 水泥水化质的影响。在对混凝土浇筑时会产生水化生热现象, 其中的热量主要来自于水泥与水的反应。这一过程的最大特点, 就是水泥在短时间内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 而且速度异常之快。大规模的水化热蓄积在水泥里面, 加上水泥自身的密度较高, 使内部的热量很难散发出来, 这就形成了内外的温度差值。这种温差使得水泥里面出现压应力、外面出现拉应力, 当两种力的力度失去平衡时, 就会导致混凝土的表面出现裂缝。

第二, 楼板的力学形变导致裂缝出现。楼板的形状很容易发生变化, 在支座处如果负筋下沉, 就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 如混凝土的材料比重配备不均匀, 没有按照科学比例进行调配, 使其无法达到规定强度。另外, 没有按照规范时间拆模也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

第三, 温度导致的裂缝。在工程建设期间, 大量的混凝土会被置于露天空气中, 这样的混凝土非常容易受到来外界力量的影响。例如温度的高低变化, 天气的干湿等。当然, 里面的温度也可能是由来自多方的温度构成的, 例如:浇筑温度、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升等。来自于外界的气温会对浇筑的温度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外界的温度越高, 浇筑的温度也会随之升高。相反, 如果外界温度降低则会导致混凝土内外的温差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 非常容易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纹。

第四, 混凝土的调配比例不科学。混凝土的调配比例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总体来说, 科学的配比在0.24~0.38范围内。然而在实际的制作中, 总是因为一些问题需要配备相对大的水灰比例, 同时也出现很多多余的水分。水与材料之间没有达到科学的平衡, 造成大量的水分残余, 在混凝土的内部就会形成气泡。时间长了, 如果受到外力作用, 气泡炸开就会造成混凝土表面的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 裂缝的面积也会不断加大。

三、如何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

首先, 加强工程建设前的设计与准备。要想确保混凝土表面完好无损, 就要科学把握各个环节, 从施工建设前就要加以预防、做好准备。只有做好预防工作, 才能有效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 减少裂缝出现后再去整治的麻烦。具体的准备工作为:当混凝土没有出现变形的迹象时, 在其内部增设钢筋。通过补偿收缩技术来有效保证混凝土的牢固度;还要将不同施工程序的时间差控制好,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铺设临时的活动跳板, 有效控制施工人员对于局部的集中压力。

其次, 要注意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与配比。混凝土的调配比例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 如果不按照科学标准就会出现诸多问题。由于每一种材料的比重都要由自身的性质来决定, 因此具体的调配比例也是有一定的数值的。我们可以在混凝土中利用那些吸收效果较好的骨料, 这样能够大大确保混凝土的干缩性。当然, 也可以通过添加粉煤灰来控制水泥的水热化。相关的施工人员要根据建筑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 要设计好混凝土的坍落度, 并要对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例及时进行调整。

此外, 还要做好混凝土的浇筑与捣针工作。第一, 在浇捣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质量坚固的振动棒, 要利用振动棒进行上下垂直振捣。参照混凝土的坍落度来科学掌控振捣时间, 要减少过振或者漏振的现象, 且要在这一环节将内部水分排开;第二, 在浇捣完以后, 可以运用适当地蓄水保温方法。一般可以采用加膜覆盖的方式来保温, 这种方法无需过高的使用成本, 而且操作简单方便。在这一过程中, 要注意外部天气的影响, 而且不要在阴雨天气下进行浇捣。在支模版的过程中要尽量确保支撑稳定, 使地基能够均匀地承受力量;第三, 在没有浇筑的部分不要融入混凝土, 要做好抹平工作。只有抹平均匀以后, 才能确保误差降到最低, 增加混凝土的密度。应该说, 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在为后面的抹平打基础, 一定要掌握好抹平的尺度。

再次, 采用科学的养护方法。第一, 为了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要从其内外温差控制着手。降低混凝土浇筑块的里外温度差异, 最佳的养护方法就是保温养护。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有效确保混凝土的韧性、提高其拉力强度, 而且在高强度的拉抗下还能控制裂纹。第二, 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异。内外的温度差异是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可以通过保温养护措施来达到目的。在保温养护时间内, 要确保混凝土内外的温度差异控制在25度范围内。要想有效确保这一数值, 就要认真考察外部的温度变化。例如在阴天或雨天, 可以事先用覆盖物将其进行遮掩, 并将其内部的水分及时排除。要严格禁止自然界的雨水掺入, 否则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养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不但能够保证混凝土的韧性, 而且也能确保混凝土中存入合适的水量, 不会因为内部水分的变化导致混凝土的性能发生变化。

常规来讲, 混凝土的养护时间要控制在半个月之内。当然吗, 在实际的施工中, 要依照实际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根据温度应力的变化来决定混凝土养护时间。要严加注意的一点就是, 保温层的拆除一定要逐层逐步开展起来, 杜绝从整体随便拆除, 这样才能达到养护的目的。

四、结语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 难免会面临混凝土的裂缝问题, 这一问题是影响建筑质量的关键问题所在。一旦混凝土出现裂缝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外形美观, 也会造成建筑质量问题的潜在危险。所以, 要加强对混凝土质量的控制, 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对混凝土进行科学的调配。要注意混凝土构成材料的质量, 要有效控制外界因素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提高混凝土的利用率。使混凝土在建筑施工中发挥关键作用, 达到对裂缝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张志文.域析混凝土建筑物裂缝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 (01) .

[2]王莉娜, 定斯坚.浅谈高层建筑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l (09) .

浅析房屋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技术 篇8

裂缝问题是混凝土建筑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应力过大而引起的, 建筑工程一旦出现裂缝, 会造成一系列恶劣影响, 不仅影响房屋建筑质量, 还会降低房屋工程的使用寿命, 且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 会更加容易坍塌, 威胁居民生命安全。通过对房屋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技术研究, 能够了解裂缝原因, 从根源入手, 及时采用技术预防补救, 保证工程质量。

1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1.1 温度应力裂缝

温度应力裂缝是主要裂缝之一,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 积聚在水泥内部的水化热不容易散去, 致使混凝土内部温度较高, 而水泥表面的温度散热快, 与内部温度形成强烈对比, 存在较大温差, 从而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 表面产生拉压力, 在两种压力作用下, 容易产生温度应力裂缝, 并且此时混凝土龄期很短, 抗应力能力较弱, 一旦温度差较大, 就会产生裂缝, 影响工程质量[1]。

1.2 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是由于施工工艺不准确而造成的裂缝, 是较为常见的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失水, 简而言之, 就是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 导致混凝土出现塑性收缩, 从而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1) 炎热或大风天气影响,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3~4小时之内是混凝土凝结的关键时期, 此时若在炎热大风环境下水分会快速流失, 致使混凝土表面出现塑性收缩产生裂缝[2]。

(2) 基础模板吸水过快导致出现水分流失加剧问题, 从而由于失水而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3) 混凝土本身水化热高, 致使水泥本身体积快速收缩, 此时混凝土强度较差, 趋近于零, 从而在应力作用下易产生裂缝。

(4) 混凝土制造单位制造的水泥易出现裂缝问题, 为了使商品混凝土符合建筑工程要求, 具有流动性与可泵性, 致使混凝土的塌落度比普通水泥大很多, 在早期水分易流失, 易产生裂缝问题。

1.3 操作不当引发的裂缝

操作不当引发裂缝是建筑工程建造过程中最易发生的问题之一, 主要是人为失误、疏忽导致的, 其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模板操作不准确。一方面, 在混凝土浇筑之前, 相关工作人员对模板安装拆卸并未做出明确的设计与规范, 致使实际操作中, 模板的制作安装过程不精准, 模板在运用时会发生变形开裂问题[3]。另一方面, 施工时模板刚度不够, 在浇筑混凝土后会由于侧向压力而使模板变形, 产生裂缝。

(2) 混凝土分层浇筑过程中, 在接头部位处理不好的情况下, 会在新旧混凝土衔接处出现裂缝。

(3) 混凝土施工时, 需要用泵泵送混凝土, 为保证混凝土流动性, 会增加水泥与水用量, 加大水灰比, 此方式虽然会使混凝土流动性增加, 但也会使混凝土硬结时收缩量增加, 致使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

1.4 房屋沉降裂缝

房屋沉降裂缝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施工之前对施工场地考察不准确, 致使房屋建筑地基土质未达到标准要求。二是在土层未压实的情况下, 一旦受到雨水浸泡, 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降问题, 致使房屋受沉降影响而产生裂缝。三是施工工艺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模板刚度不够都会造成钢筋下陷、产生沉降问题, 从而导致房屋建筑工程出现裂缝。

2 房屋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技术分析

2.1 混凝土浇筑控制技术

混凝土浇筑控制技术是房屋建筑施工中应用的主要技术之一, 是避免裂缝产生的有效手段, 混凝土浇筑控制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 混凝土浇筑类型主要有四种, 分别是墙体混凝土浇筑、顶板混凝土浇筑、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以及楼体混凝土浇筑, 下面针对此四种浇筑类型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

2.1.1 墙体混凝土浇筑。墙体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提前在底部浇筑5厘米的砂浆, 并且所用的浇筑材料应当与墙体所用混凝土材料相同。

2.1.2 顶板混凝土浇筑。顶板浇筑时, 对浇筑时间具有明确规定, 浇筑时间间隔不能超过2个小时, 且要保证板厚度小于虚铺厚度, 振捣器的振捣方向是垂直的。

2.1.3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首先, 混凝土基础底板较厚, 施工工作量较大,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散热问题, 以免造成温度差异过大, 引发裂缝问题。其次, 在施工中不能留有施工缝, 需要注意材料设备的供应选择, 以保证基础底板浇筑连续性[4]。

2.1.4 楼体混凝土浇筑注意事项与墙体混凝土浇筑事项类似, 需要注意浇筑材料的选择, 浇筑均匀, 控制浇筑高度与时间。

2.2 混凝土养护技术

混凝土养护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具有重要应用, 是避免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基本技术措施, 混凝土养护技术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塑料薄膜法、覆盖浇水法以及浸水养护法等, 通过应用混凝土养护技术, 能够较好进行混凝土养护工作, 提高工程质量[5]。混凝土养护技术的实施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混凝土养护具有明确的时间规定, 在未达到规定时间情况下, 不仅养护效果不佳, 还易影响工程质量。在混凝土浇筑完成12小时之内, 必须要对混凝土实施覆盖处理,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养护和浇水, 此行为还需要至少坚持一周, 以保证混凝土足够湿润, 方便养护。

(2) 注意控制混凝土温度, 在夏季要防止混凝土温度过高, 以免内外部产生温度差, 出现裂缝问题, 在温度连续一周持续低于5度的情况下就需要按照冬季施工方案进行处理, 采用添加外加剂或者蓄热的方法进行养护, 防止混凝土在低温下受冻, 以免降低混凝土强度, 致使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

2.3 混凝土测温控制技术

混凝土测温控制技术的应用是解决裂缝问题的关键, 混凝土受温度影响较大, 一旦温度控制不当会产生严重问题。混凝土测温控制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当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 会产生温度应力, 致使混凝土出现有害裂缝, 因此需要将混凝土内外温度控制在25度以内, 避免温度差过大。 (2) 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应准确, 具有代表性, 在测控过程中需要考虑底板厚度与浇捣方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以确保测温点的准确性, 以免出现较大误差。

2.4 后期缺陷修补技术

后期缺陷修补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 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后期修补缺陷技术的修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针对面积较小、数量较少的蜂窝混凝土, 需要运用钢丝刷进行基层洗刷, 然后用水泥砂浆填补平整。 (2) 针对面积大的蜂窝混凝土再用钢丝冲刷完成后, 需要用等级高的细骨料混凝土进行填充并捣实。

3 结语

综上所述, 研究房屋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有助于了解裂缝问题, 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提高工程质量, 还能够促进混凝土裂缝技术的创新。总之, 混凝土施工需要受到重视, 在施工过程中按照科学方法进行施工, 有效应用混凝土施工裂缝技术解决裂缝问题, 促进建筑行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铭凯, 张振飞, 王继红, 冯勇.影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J].河南建材, 2016 (01) .

[2]邓健, 王韬, 王天爽, 邱海鹏.超长小倾角分单元溜槽浇筑超高层基础底板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 2016 (12) .

[3]李德利, 刘琪.目前西安地区建设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及目前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J].陕西建筑, 2013 (07) .

[4]吴凡, 楼波龙.外围结构节能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住宅设施, 2016 (01) .

混凝土裂缝建筑施工 篇9

一、混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

1、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 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2、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 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 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 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 较长的裂缝可达2-3m, 宽1-5mm。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3、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 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 特别是在冬季, 模板支撑在冻土上, 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 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 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 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 较大的沉陷裂缝, 往往有一定的错位。

4、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 在硬化过程中, 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 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 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 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 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 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 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 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 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 而产生收缩, 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 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二、常用裂缝处理方法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 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因此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及时处理, 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1、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 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 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 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2、灌浆、嵌缝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 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 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 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

3、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 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 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4、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 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 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5、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 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 钝化钢筋, 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 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 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三、结论

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及修护 篇10

1.1 建筑物结构不合理

为追求建筑物的外观样式,建筑物表面存在过多凹凸,产生的应力集中导致出现裂缝。一些超长建筑物也极易出现伸缩裂缝。此外,因设计的承重板件厚度太小,也可能使建筑物构件出现裂缝。

1.2 混凝土材料使用不当

使用导致混凝土收缩性较高的矿渣水泥、快硬水泥、低热水泥及水泥标号低或水灰比高的水泥均易产生裂缝。混凝土中大量加入粉煤灰以减少水泥用量,此时混凝土强度不足以抵抗早期的内部拉应力也容易出现裂缝。此外,在施工过程中,不同厂家的水泥混合使用也是导致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同时,混凝土中粗骨料的用量大,针片状石子含量高,会造成混凝土内部孔隙增多。细骨料的粒径及含泥量超标,夏季施工时骨料温度偏高,到达施工面上的混凝土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而使混凝土出现裂缝。混凝土出现离析等不良现象,造成混凝土各种组分分布不均匀,水化反应差异性大,混凝土整体强度降低,也容易产生裂缝。

1.3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裂缝

(1)混凝土在硬化期间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会出现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和原混凝土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就会形成裂缝。混凝土表面干缩变形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2)混凝土钢筋保护层较小、混凝土坍落度较大及混凝土表面收浆不好,易产生沉淀裂缝。沉淀裂缝外观表现为沿钢筋纵向出现条状规则裂缝,在预埋件正上方以预埋件为中心出现辐射状裂缝,裂缝部位略高于周围混凝土表面。

(3)塑性收缩是由于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养护不及时造成的,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伸向四面八方的裂缝。

(4)干缩裂缝发生在塑性收缩之后。在干缩过程中,混凝土遇到如钢筋或其他预埋件的约束,在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在配筋率较大(超过3%)的构件中,钢筋对混凝土收缩的约束比较明显,混凝土表面也较容易出现龟裂。一般来说,水泥用量越多、构件尺寸越小或越薄、空气湿度越小,干缩量则越大。干缩的特征是表面开裂,走向为纵横交错,无任何规律,裂缝宽度和长度都很小。

(5)在混凝土内部的一些危害性化学反应也可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如,水泥熟料存在较多游离氧化钙,当混凝土已凝结硬化,而其中的氧化钙继续水化产生体积膨胀,就会导致在混凝土表面出现龟裂。另外,混凝土集料中的活性材料与水泥中的碱产生化学反应,生成遇水膨胀的凝胶体,也会造成混凝土结构破坏。

(6)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炭化至钢筋表面,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或由于氯化物介入,均可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钢筋中铁离子与侵入到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从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剥离,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

2 裂缝修补方法

2.1 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常见的修补方法,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及深进裂缝的处理。表面修补通常的做法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者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2.2 灌浆嵌缝封堵法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

2.3 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建筑物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界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指点加固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等。

2.3.1 混凝土置换法

此方法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水泥砂浆、聚合物等。

2.3.2 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护法是利用施加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者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这种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护。

2.3.3 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指在混凝土的传统成分中加入某些特殊成分(如含黏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等),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

3 裂缝防护措施

3.1 正确使用外加剂

水灰比影响混凝土的收缩,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其体积通过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减水防裂剂的使用可以改善水泥浆的稠度,减少伸缩变形;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及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可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黏结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可增强混凝土密实性,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减少碳化收缩;可使混凝土缓凝时间适当,在有效防止水泥迅速水化放热基础上,避免因水泥长期不凝固而导致塑性收缩增加。

3.2 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混凝土常见的裂缝,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主要是温度梯度造成的。因此,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为重要。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①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止表面裂缝。②防止混凝土超冷,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③防止老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混凝土早期养护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2个方面的效果:①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影响,防止冷缩和干缩;②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适宜的温湿度相互关联,混凝土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从理论上分析,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而有余。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从而推迟或妨碍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特别重视。

4 结语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混凝土在我国工程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混凝土裂缝普遍存在混凝土建筑物中,它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及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本文主要从形成原因、修护方法及防护措施3个方面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分析,建议对不同的混凝土裂缝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恶化,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摘要: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普遍存在建筑物中。根据多年的现场施工经验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形成原因、修补方法及防护措施3个方面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分析,以期对混凝土裂缝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修补方法,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希海.浅谈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J].科技促进发展,2009 (1).

[2]刘艳丽,刘杰.浅谈混凝土裂缝的形成与防护[J].基建优化, 2007(10).

[3]何燕,罗浩.浅议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J].科学时代,2009 (2).

[4]账雄混凝土结构裂缝防治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混凝土裂缝建筑施工 篇11

关键词:建筑施工 混凝土裂缝 防治措施

运用混凝土进行建筑施工,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效率,但裂缝的出现却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之一,一旦建筑物出现裂缝,不仅抗震能力下降,而且还将造成钢筋的腐蚀、混凝土逐步碳化,降低其使用年限,危害居民的生命安全。因此,结合具体施工环节,严格按照科学的施工方法,聘请专业施工人员,例如,把握好切缝的适宜距离、深度,并做好后期的维护工作,以避免或减少建筑物裂缝的出现。

1 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因素探究

1.1 裂缝与水化反应的关系

在浇注混凝土的过程中,其热量是由水泥发生水化反应提供的。当浇注开始时,过多的热量同时聚集在混凝土内部,在向外界排放热量时,需经过一段时间,其释放过程中,内部的热量与外部环境的温度不一致,由此产生温度差异,因而源于混凝土内部的压应力与表面的拉应力便展开了一场较量,一旦拉应力突破混凝土自身的抗拉极限时便出现相应的裂缝。

1.2 温度的影响

建筑施工过程中,从混凝土的浇注、凝固到硬化阶段,期间水泥水化反应需要向外界释放较大的热量,这导致混凝土的内外部环境温度差异较明显,膨胀力度不同,一旦外部的拉应力超出混凝土自身的承受能力,便产生大量的裂缝;如果提前拆卸了混凝土施工模板或冬季天气原因增加了混凝土凝固的难度,源于混凝土表面的拉应力在其他因素的推动下,必然会超出混凝土自身的拉应力,从而出现大量的裂缝。

1.3 受收缩运动的影响

混凝土施工结束后,需要经历凝固阶段,即发生收缩运动,其在收缩过程中,必然受到边界等其他因素的干扰,不能自由实现收缩,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裂缝。例如,当混凝土下沉时,由于钢筋的阻挡作用,导致钢筋四周出现相应的裂缝;施工时,如果混凝土经过长时间的运送、搅拌阶段,其所含水量几乎已蒸发,因此,在浇注时出现不同层次的坍落度,即人们常见的网状裂缝。

2 防治混凝土裂缝出现的相关措施

2.1 提高建筑施工混凝土质量,逐步优化配合比例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原材料的选择,在选择水泥时,应坚持使用水热化反应较低、强度高者,一般来讲,水泥强度高者,其后期裂缝的概率较低。在配合过程中,减水剂与膨胀剂的选择都应择优使用,依照施工注意事项,严格把关水与水泥的比例,同时保证砂、石子颗粒的大小,以尽可能将混凝土的空隙率保持在最低水平,从而降低后期混凝土的收缩空间,减少裂缝的出现。

2.2 协调控制不同施工交叉的时间

保证混凝土施工一次性完成,防止因施工时间上的差异导致混凝土凝固出现不同层次,因而产生裂缝。例如,进行绑扎楼层底板钢筋时,应同时将线管即时埋好,保证其施工时间相同,提高凝固效果,这要求施工单位应依据施工实际情况,适当扩大钢筋工的数量,负责休整混凝土浇注施工前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瑕疵。例如,进行混凝土浇注时,应将临时活动跳板放于容易出现裂缝的位置,一旦混凝土浇注工作完成后,禁止在其凝固彻底之前对其进行踩压,以使其发生变形,加速后期裂缝的出现。

2.3 合理控制建筑施工流程,保证合理的凝固时间

当混凝土浇注工作即将完成时,可组织相关人员做好定位、测量、弹线等辅助性施工,但不能使用器械吊卸重量级物品,以防对凝固阶段的混凝土产生严重的冲击。如果上层楼房施工任务较为紧急,可依次吊运部分材料,并在已经浇注完毕的楼层表面布置好相应的模板,合理利用加密立杆与横杆为模板搭设好相应的支撑架,可适当增加旧木板,使其强度能够支撑吊运材料的重量,避免因载荷量过重而出现裂缝。

另外,应组织监督小组,负责监察、督促施工人员的工作,例如,施工过程中,应确保钢筋位置合理,并及时对其完成绑扎工作,并运用其他物体使其较为牢固。要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可聘请专业钢筋工做好浇注期间的维护工作,防止钢筋出现较大距离的位移。模板使用应在

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选用构造合理、强度较大的模板完成铺设工作,不能提前拆卸模板,影响混凝土的凝固效果。

除此之外,混凝土下料位置应控制在合理高度,确保对其实现充分振捣,当混凝土处于初凝后终凝前阶段时,应完成二次抹压施工,同时在其表层覆盖优质薄膜,防止凝固初期出现较大的收缩裂缝。

2.4 合理控制施工过程中水的应用

水是水泥水化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应提供充足的热源,但如果在搅拌或施工过程中水量过大,将不利于混凝土的凝固,影响骨料与凝胶体之间的界面过度区相的进一步发展,当水分大量蒸发后,会导致凝胶体发生收缩反应,当因收缩而出现的内应力大于界面过度区相的抵抗力时,裂缝便会出现在这个区域(界面过度区相),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依据科学原理合理设计混凝土的构成比例,以减少后期裂缝发生的概率。

2.5 重视混凝土施工后的养护工作

要想减少后期楼层的裂缝数,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好相应的养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混凝土在凝固阶段,因水分大量流失,其整体的含水量较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将导致裂缝的出现,因此,浇注施工完成以后,应安排专门人员定期对其进行浇水。一方面,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混凝土因内外温度差异而产生裂缝。另一方面,即时补充水分可防止混凝土因凝固收缩运动造成大量裂缝。但在养护过程中,应依据实际施工情况“适可而止”,所浇的水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不能因过度浇水产生不必要的后果。

3 结束语

裂缝的出现是混凝土建筑施工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一旦建筑物出现裂缝,不仅使建筑物所能承受的载重量大大降低,而且对于外部环境冲击的抵抗力也逐渐下降,使其使用寿命缩短,无法发挥建设初期的目标作用,当裂缝数量较多时,将危及居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充分了解裂缝出现的原因,并结合具体的施工流程进行深入分析,找到避免裂缝出现的科学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方式加以应对,有利于减少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但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究,以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突破混凝土裂缝难以避免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卜锡健.浅谈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2(20).

[2]曹敏.混凝土工程常见通病裂缝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01).

[3]王海亮,李艳杰.浅谈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1).

浅谈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 篇12

1 建筑施工中产生混凝土裂缝的原因

在建筑施工中, 混凝土裂缝并不是无端产生的, 它的产生有其规律可循。只有在充分了解、掌握实际施工过程可能造成裂缝原因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控制、防止裂缝的产生。

1.1 温度变化影响

混凝土在浇筑之后, 会产生内部温度, 内部温度是由水泥水化热温度、结构散热温度以及浇筑温度累加组成。水热化温度是由于混凝土硬化产生的, 它能引起内部温度的急剧上升;与浇筑温度有着直接关系的是外界气温, 外界温度越高, 浇筑温度也随之越高, 反之亦然。若外界温度变化过大, 产生巨大的温差, 就会形成较大的温度应力, 从而产生混凝土裂缝。

1.2 混凝土收缩和原材料影响

混凝土是建筑施工中最为普通的建筑材料之一, 它由水泥、砂石骨料以及其他材料混合而成, 它具有与其组成材料所不同的特性, 它是一种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材料及混凝土特性, 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约束、变形等问题, 混凝土硬化过程中, 水分蒸发、混凝土收缩、体积减小、混凝土在模板的约束下无法随意伸展, 当其收缩超过模板约束力时, 会造成开裂现象。混凝土由多种材料组成, 在混凝土中若混入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等材料或者是掺合料及外加剂等使用不恰当、质量不合格等, 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抗冻性能等, 加大产生裂缝的几率。

1.3 混凝土的配比不当引起的裂缝

在混凝土配料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水灰比, 若使用高强砼其取值应控制在0.24~0.38间, 使用普通砼则要控制在0.6以内。在使用同品牌和强度的水泥时,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主要依赖于水灰比, 这是由于水泥水化时, 需要结合水泥重量的1/4, 而在浇筑时为了保证必要的流动性, 确保浇筑质量, 通常使用较大的水灰比。但水泥水化后, 残留的水分保留在混凝土中, 形成水泡或气泡, 在荷载的作用下, 混凝土有效断面减少后产生应力集中, 出现裂缝。

2 建筑施工中控制裂缝的措施

了解、掌握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不仅是要在浇筑前判断可能产生的裂缝原因, 更要在浇筑后时时监测影响因素, 并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 从根本上预防、控制裂缝的产生。

2.1 改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为了减少由于温度的变化所引起的混凝土裂缝现象, 需要采用永久式伸缩的设计和中低强度的混凝土材料。同时通过设计一些合理的钢筋分布来增加承台表面的强度。上面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因为结构裂缝产生的复杂原因是复杂的。本文经过总结实际的施工现场得出的经验表明:要尽可能地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就需要采取合理的设计方案和严格的施工措施, 即使由于预案不足或者突发状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有害裂缝, 也要采用化学灌浆等方式在施工后期进行修复, 以满足混凝土的设计以及使用要求。

2.2 加强对混凝土浇筑工艺的施工控制

由于混凝土自身有一定的泌水性, 使得混凝土在骨料下沉的时候容易出现塑性收缩裂缝。所以要在初凝后到终凝之前的这段时间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二次压光抹实处理。而在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二十四小时内, 施工工作只能限于一些简单的前期准备工作:定位、测量、弹线等, 禁止其余的大宗材料的吊卸等操作, 以降低对未终凝的混凝土造成的冲击振动。在浇筑完成二十四小时至四十八小时, 就可以吊运部分少量的小型材料,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分批次、分散就位置以及轻卸轻放。而到了浇筑完成后的第三天, 楼面模板以及楼层墙板的正常支模施工工作就可以开始进行。最后为了减少混凝土的弹性形变, 增强混凝土的刚度, 加强抗冲击振动能力和适当地扩散应力, 要铺设一层旧的脚手板或者木模板在新浇筑的混凝土表面, 最终减少裂缝的产生。

2.3 合理、科学配置混凝土原材料

在混凝土配制时使用的骨料若吸收率及其所包含的泥量、干缩均较大时, 混凝土的干缩性也会加强。此时可通过加入粉煤类或高效减水剂来加强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易性等能力, 同时能够降低渗水和裂缝产生的几率。在混凝土配制之前还应对施工现场进行考察, 综合考虑现场的实际情况, 调整水泥、砂石等原材料的比例, 有利于开展养护工作。

2.4 加强施工监测力度

在混凝土浇筑后, 施工人员应该加强监测力度, 掌握混凝土收缩变形程度以及温度等实时有效的数据, 根据数据采取不同的施工活动。施工项目管理人员通过数据安排混凝土性能改善的工作, 合理养护增强抗裂能力。在建筑施工中, 良好的混凝土质量能有效地预防裂缝产生, 特别是贯穿裂缝。若建筑发现贯穿裂缝后想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是极为不易的, 所以,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要加强监测力度, 防患于未然。

3 总结

混凝土裂缝问题是行业内公认的多发且难以解决的问题, 其产生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控制技术及方法也会不同。在实际的运用中, 需要根据施工环境和条件预先判断可能产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预防、控制裂缝的产生, 总结已产生裂缝的原因和规律, 提出更有效的控制方法与策略, 提高建筑使用性能, 保障安全。

参考文献

[1]唐景民.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5) :753-803.

[2]王莉娜, 赵斯坚.浅谈高层建筑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9) .

上一篇:首长负责下一篇:海洋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