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负责

2024-07-09

首长负责(共3篇)

首长负责 篇1

摘要: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是保证粮食供需平衡,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做好粮食流通管理,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的重要措施。切实抓好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各项考核指标的落实,是当前和今后粮食流通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贯彻落实好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提几点建议。

一、考核回顾

我州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办法的通知》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的通知》的精神,经州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制定印发了《楚雄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和《楚雄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建立了在州人民政府领导下,各县市人民政府分管县市长和州、县市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的粮食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通过实行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责任目标考核,使我州确保粮食安全的各项责任落到了实处,推进了我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粮食流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粮食安全责任得到强化。通过实行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建立健全了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的工作机制。制定了粮食应急预案,提高了粮食安全意识。

(二)粮食宏观调控取得新进展。通过实行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州县市应配套粮食风险基金811万元,均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各项补贴及时拨补到位。州县市人民政府均制定了“储备粮管理办法”和“粮食应急预案”,建立了储备粮质量档案,州县市储备粮规模不断增加,数量真实,质量合格。

(三)企业改革改制已基本完成。通过实行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我州2007年末完成了改革改制任务,置换国有职工身份824人,移交退管中心管理离退休人员1 386人,供养遗属323人,落实政策供养人员42人。资产负债率68.8%,资本保值增值率111.4%。

(四)粮食行政管理得到加强。通过实行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全州10县市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已全部恢复,并独立办公。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和供需平衡统计已全面展开,工作经费已列入财政预算。粮食行政执法有序推进,政策性粮食供应取得实效。

二、存在不足

(一)考核运行机制不健全。州、县市人民政府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工作机构均已建立,考核指标已分解到各有关部门。但各部门间没有建立分析定期研究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各项指标落实完成情况的工作机制、造成州、县市部门之间有时工作协调配合不到位。

(二)完善和提升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功能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各级对仓储设施投入不足,大多数县市粮食仓储设施陈旧、老化,不适应新形势下对加强各级储备粮管理和提高储藏技术水平需要。

(三)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和社会统计工作经费难于落实,粮食统计人员配备不足。2007年,粮食监督检查经费都没有纳入县市财政预算。社会统计工作经费纳入县市财政预算的有3个县市,未纳入的有7个县。全州10县市有专职统计人员7人,有3个县没有配备专职统计人员。

三、建议

(一)提高对实行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重要性的认识。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是保证粮食供需平衡,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做好粮食流通管理工作,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继续高度重视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州县市部门之间要建立健全正常的考核工作机制,定期分析研究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严格耕地保护,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州粮食安全。

(二)增加对粮食仓储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和改造粮食基础设施功能。要以财政增加投入为主导,多渠道筹集资金对现有仓储设施进行维修和改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粮食仓储设施功能,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三)配足专职粮食统计人员,落实粮食统计经费。要按照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进一步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文件的通知》的要求,督促各县市配备专职粮食统计人员,将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以保证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正常开展,为政府制定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

首长负责 篇2

2016年12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决定在全国推行河长制,要求2018年底全面落实河长制。河长制对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而言,意义深远。

一、多部门共同推动的改革创举“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河湖管理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从“十五”开始,一些省市实行对重点河流水质尤其是跨界河流断面水质目标采取领导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挂牌督办制和环保问责制。例如2001年《福建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就规定“实施跨地区河流水质达标管理制度,实行市、县交接断面水质目标责任制”。河长制于2007年首创于曾深受太湖污染之害的无锡市。2007年夏,太湖蓝藻暴发,无锡发生水危机。为了治理水环境,无锡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实行河长制,要求各地党政一把手担任“河长”,对水环境治理负总责。具体运行结果表明,河长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在太湖流域推广无锡河长制经验,包括望虞河在内的15条主要入太湖河流实行省市两级“双河长制”,每条河由省、市两级领导共同担任河长。2012年,江苏河长制再出升级版,将主要目标由原来的“水质达标”升级为集“生态安全、供水安全、防洪安全”为一体的河道全面长效管护,河长制也在全省13个设区市全面实施。2009年,河南省漯河市环保局推行“河长制”,5名副局长分别被任命为黑河、颍河、清潩河、三里河、沙河流域的“河长”。这是非典型的环保部门系统内的河长制。2013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建立“河长制”。市、县、派出所四级“河道警长”,实现“河道警长”与“河长”全配套,通过公安机关的“警长制”,来服务保障治水工作的顺利开展。2014年水利部开始在全国推广试点河长制。至今全国已有8个省市全面实行河长制,16个省区市在部分市县推行。水利部和环保部分别作为我国水资源和环境的主管部门,在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管理方面存在职责交叉,在河湖水系和流域管理中往往存在协调的问题。但就河长制而言,两个部门一致积极推动。可以看出,河长制发端于环保部门的环保责任制,起源于河湖水质管理,受到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的共同推动,发展成为河湖水系综合管理制度,最终被中央深改组推广到全国。

二、河长制具有多方面突出优点 河长制的核心是河湖水管理的首长负责制。其全国组织形式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总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湖设立河长,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各河湖所在市、县、乡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同志担任。县级及以上河长设置相应的河长制办公室。河长制之所以在实践中有效,是因为它有以下几个优点:(1)解决了多龙治水互不协调的老大难问题。涉水管理部门很多,有水利、环保、城建、国土、农业、林业、交通、电力、气象、市政等等,相互协调很难。河长制由地方首长任河长,具有协调的权限和权威,就便于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了。(2)提供了落实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具体制度。虽然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地方政府有对其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的职责,但以前缺乏评估、考核、奖惩的具体制度,河长制的实施,建立了很具体的地方首长对河湖水环境负责的监督考核制度。(3)建立了社会监督机制,初步确立了政府-社会共治的水治理体系。中国管理体制的优点是集中快速的决策、统一高效的组织,缺点是社会监督较弱、容易流于形式。河长制引入信息公开、监督举报制度,大大强化了社会监督机制。在深改组通过《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之前,住建部、环保部2015年8月发布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要求明确黑臭水体的责任人——即河长或湖长。黑臭水体治理中的一大亮点是住建部、环保部搭建了全国黑臭水体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平台,公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登录平台进行查询,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定位和举报。(4)“党政双责”把党的领导优势调动到了河湖治理之中。地方的重大决策、人事安排都是党委决定的,如果只要求政府负责人对有关决策的后果负责,就有点权责不对称而不公平,因为政府负责人往往只是执行者而不是真正的决策者。河长制中“党政双责”制度的建立,要求党委负责人对当地河湖环境负总责,使得决策的权力与责任更为平衡。同时,“党政双责”对实施,也有利于把党的领导优势充分地发挥到河湖治理中来。(5)实现了河湖水系的综合管理。河长统管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治理,在组织方式上实现了水量与水质、水域与陆域的流域综合管理。(6)提供了跨区域水管理的矛盾解决机制。跨界河湖的管理因为涉及到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难以协调。而河长制明确河流分段/分片责任制,对交接断面的水量、水质进行考核,实行奖优罚劣,提供了协调上下游以及左右岸关系的制度化机制。

三、河长制对于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意义 实行河湖首长负责制,不是短期权宜之计,而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水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水治理制度,并对我国水治理体系带来深远的影响。河长制突破了长期困扰的水资源管理的条块分割。原来曾建议设立各级首长负责的水资源委员会,或者把与水密切相关的部门交由一个主管领导分管,以起到综合协调的作用。现在的河长制相比于“水资源委员会”方案不增加机构而起到协调的实效,而且首长负责制相比于主管领导协调更加权威有力,不仅同级首长负责制突破了各部门横向协调难的问题,而且不同层级的垂向首长负责制突破了区域间协调难的问题。河长制引入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社会监督机制,提供了全民参与河湖治理监督的便宜的渠道和平台,必将大大提高全民参与河湖治理监督的积极性、增强相关部门河湖治理的责任心,或许也会为我国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提供成功的范例。河长制具备充分的法律依据。根据《环保法》,地方政府对其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地方首长作为地方政府的法人代表,当然可以也应该对河湖水环境质量负总责。倒是《水法》过于强调水行政部门的作用而弱化了政府的主体责任。

四、关于进一步完善河长制的建议 首先,要防止河长制偏离“首长负责制”。河长制的精髓是“首长负责制”。但在以往的试点中,出现了很多“非首长”担任河长的情况。例如各地在上报黑臭水体的责任人即河长或湖长时,很多地方报的不是政府首长,而是五花八门,包括:政府分工主管副职,行业主管部门正职或副职乃至一般人员,政府其他部门如农办、执法局、武装部的人员,基层水务站、市政工程管理所、园林所、设施建设管理办公室,基层居民自治组织负责人,政府派出机构如开发区、示范区的官员,政府临时机构如水系治理领导小组官员,人大、政协官员,工会人员,行业事业单位如排水管理处、河湖管理处、广场管理处的人员,与河湖相关公司如水务投资公司、园林管理公司、土地开发公司、城市发展公司的人员,等等。这些“非首长”河长,肯定起不了首长综合协调的作用。二是完善河长制的组织机构。河长制不只是挂牌公示而已,而是需要有一系列的治理措施,需要有科学的规划、缜密的设计、精细的施工、严格的管理,需要有资金、人力的投入,需要有对每一个排污者的严格的环境执法,如果没有这一系列投入和动作,只是挂个牌而已,河长制就发挥不了作用。河长是地方首长,日理万机,只能起领导、协调作用。目前河长制规定省、地、县级河长下设河长办公室,还需要探索、明确其职责和工作机制。第三,应研究原有的管理体制与河长制的适应关系。目前的河长制不过给各级政府党政首长安了一个新的头衔,意在强调政府首长应该把河湖水系管理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并没有对我国的现有管理机构有大的改变,将来是否应该与河长制相适应,对原来的管理机构进行调整?第四,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国家层面的河湖综合管理协调机制。目前河长制规定了在省、地(市)、县(市)、乡镇设立四级河长,但没有规定设立国家级的河长。实际上区域之间的水矛盾最突出地表现在省级区域之间。省之间的水矛盾由谁来协调?实践证明水利部、环保部等部门的协调有难度,而且各部门之间意见也不一定一致。因此,如何在国家层面建立协调各区域、各部门之间水矛盾的机制?是否应设立由国家主要领导人担任的国家总河长?第五,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协同作用的水治理体系。目前的河长制强化了河湖管理的行政机制,引入了社会监督机制,给政府首长戴上了一顶紧箍咒,但如何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作用的水治理体系,尤其是如何进一步划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行为边界,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总之,河长制是基层创立的、经实践检验证明很有效的河湖管理制度,其在全国的推广必将极大推动我国河湖水系的治理,对我国水治理体系的改革也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本文已发表于《中国水利》2017年第2期,文字稍有区别)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贾绍凤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7937-1035409.html 上一篇:超越国家的变革——技术替代劳动及其后果

首长负责 篇3

工作完成情况自查报告

市政府办: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准备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镇及时安排布置,按照考核内容及考核原则,对所分解的工作任务认真进行落实,自评分值为100分,并根据《**年**市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项目检查考评所需查阅的台账资料目录》准备好考核项目检查考评所需查阅的台账资料。现将工作完成情况及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高度重视、严格执行耕地面积保护政策。

**镇高度重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并加强对非建设性占用耕地的管理,确保耕地面积的总体稳定。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落实到农户,坚决杜绝和防止乱批、乱占、滥用、毁坏基本农田的行为。目前,**镇有效耕地面积**亩,基本农田**亩,均不低于本级政府确定的水平。

(二)切实抓好高稳产农田建设。针对**镇高稳产农田实际,以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治为主,在现有高稳产农田的基础上,于2009年,争取到省级投资的**亩土地整理项目和市级投资的**亩设施农业示范核心区项目落户**。目前,全镇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多亩。2010年,**镇再次争取到省级投资的第二期万亩土地整治项目,已经进入项目评审阶段。在建的**水库灌溉范围惠及**坝区大部分土地。各大项目建成后,将不断改善镇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切实加大各项科技措施推广力度。

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今年,镇参与了**市农技推广体系示范项目,共引进100多个水稻、蔬菜等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1)水稻科技措施推广。一是**亩**种子提纯复壮项目;二是进行26个水稻品种、材料示范。在水稻中耕管理工作中,*镇根据市植保站发布的病虫简报,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水稻中耕管理技术指导,水稻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防治知识,咨询服务农民达3500多人次。

(2)蔬菜科技措施推广。一是加大间套种技术措施推广,进行了**亩玉米地膜覆盖丰产示范;二是在大旱之年,调整种植结构,水改旱,种植玉米共**亩,小米辣**亩;三是推广喷灌、管灌、滴灌等田间节水灌溉先进技术;四是在蔬菜农药残留快速监测工作中,对绿叶菜类、甘菜类、葱蒜韭菜类、豆类、瓜类、茄果类、块茎块根类共计96个品种进行了监测,合格率达9.63%。

(3)桑蚕科技措施推广。今年,*镇共发展推广山区种桑养蚕户**户,**亩。在马桑村委会的阿者黑村建有面积**亩的丰产示范样板一个,建盖蚕房*座,修建消毒池*座。全年共养蚕140,75张,采鲜蚕**斤,实现经济收入**万元。

2、测土配方、试验、示范样板成效显著

测土配方施肥是农业部的项目,目前镇农科站到今年11月29日止已取土样**个,涉及全镇*个村委会**个自然村**多亩耕地范围,涉及全乡水田旱地**万多亩。通过示范,群众对测土配方施肥反应较好,认为推广它是有效改善耕地养分状况,保护农业生产环境,达到节本增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措施。

(四)稳定种粮面积,确保总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幅。粮食生产全年共完成粮播面积*****亩,粮食总产量****吨,小春总播种面积8500亩,产量552.6吨。大春总播种面积41910亩,产量达21322.3吨。其中水稻19849亩,优质稻推广18029亩,种植玉米18090亩,薯类2538亩。

二、切实落实对种粮农民补贴政策。

(一)对种粮农民补贴资金执行情况。

2010年在*镇良种补贴30355.23+14917.63+5887.12亩,补贴资金663368元。品种为水稻、玉米、小麦三个品种。补助标准分别:水稻30355.23亩,15元每亩,共455328元;玉米14917.63,10元每亩,共149170元;小麦5887.12亩,10元每亩,共5887元。农资综合直补补贴资金共2814485.35元,农户7878户。全部补贴资金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给种粮农户,坚持增支一次性补贴,直接兑给农户,不增加中间环节,资金补贴发放率达100%。

三、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粮食购销市场机制和各级政府调控机制

(一)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镇加强对辖区的粮食需求、库存、价格以及相关事件的适时监测和动态分析。支持粮食企业采取订单收购等方式开展购销业务,无供应断档、抢购粮食情况的发生,基本做好本地粮食供求总量平衡,保持当地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保障社会稳定。

(二)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镇种植的优质稻“云恢290”经过精加工、深加工后,畅销省内外,并在上海第八届全国农产品博览会上均荣获金奖,参加了南宁东盟农业博览会和上海优势农产品推介会,深受广大客户青睐。为了做强做大优质稻产业,**镇申请认证了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支持**优质米加工厂进行了改扩建和技术改造,新增了年产***吨精洁免淘米的生产线。优质米加工厂的“**”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牌优质米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三)进一步健全粮食调控体制。**镇大米、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零售价随行就市,以市场定价,在全市居中等水平,宏观调控粮食价格指数。

(四)切实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为保障全镇粮食供求安全,确保在特殊情况期间粮食供应不断档,粮价不暴涨,**镇粮管所配合市粮食局对粮食安全进行宏观分析和预测,制定粮食安全应急预案。

(五)加强粮食库存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粮食库存检查暂行办法》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执行粮食经营企业履行粮食最低和最高库存量规定。

(六)加强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和人员,落实和健全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统计调查职责。

四、加强调控监管,保障粮油有效供给、保障市场基本稳定、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一)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对粮油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超市等实施监测,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乡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蔓延。

(二)狠抓粮食市场管理。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工商、公安、卫生等部门,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密切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做好粮食市场的监管工作: 一是完善粮食流通管理依法行政的有关制度,健全工作体系;二是会同工商等部门开展清理整顿粮食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成立联合检查组,共同对粮食市场准入、批发、零售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对全乡粮食市场、农村收购现场的仓储设施、库存情况、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卫生设施情况进行检查,依法打击违法经营者,对有违规行为的经营户分别给予了警告、限期整改、教育等处理。2010年,配合市粮食局共出动执法人员50余人次、20余车次,检查市场10余次,各类经营户10余次,超市10余次。通过检查尚未发现强买强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乱涨价、囤积居奇,散布虚假信息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有效地维护了我镇粮食市场流通秩序,保护了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社会粮食流通统计报告制度。我镇认真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云南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及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粮食统计工作制度,配备了专职统计人员,建立了购、销、存一条线的统计台帐并按月如实登帐,做到了帐帐、帐表、帐实相符。将对所有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者,建立粮食经营台帐制度进行监督检查。

(四)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为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防止农民“卖粮难”和“谷贱伤农”现象发生,我镇认真贯彻执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认真、及时做好提价申报、调价备案工作,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行为。

(五)高度重视粮食质量管理。切实加强对粮食收购质量的督查,从源头上加强原粮卫生安全监管,防止有毒有害粮食流入口粮和饲料市场,认真做好各级各类库存粮食的质量检查,确保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全面开展救灾粮、退耕还林等政策性粮食的质量检查。

五、充实地方粮油储备,创新管理机制,为粮食宏观调控奠定物质基础

(一)创新储备粮管理机制。按照灵活、机动、效益、节约的原则,积极探索或实施地方储备粮油动态储备,建立了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的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适时进行收储、轮换,保护粮农利益。

(二)加强储备粮管理,充分发挥储备粮宏观调控作用。按照州级有关部门下达的地方储备粮规模指导性计划充实到位,地方储粮中保持一定比例的大米等成品粮。

(三)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和结构。统筹考虑辖区内粮油储备情况,优化经济结构和调整储备粮油布局结构,重点考虑人口密集的销区等粮食库存薄弱和缺粮地区,地方储备中确保可供市场5—10天的成品粮油应急储备。

(四)加强地方储备粮油管理。健全地方储备粮油管理有关规定,完善地方储备粮油管理制度和办法。地方储备粮油库存、轮换、质量符合规定。

六、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努力提高粮食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一)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城镇粮油供应网络和农村粮食集贸市场,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培育、发展和规范多种粮食市场主体。依照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程序合法、严谨的原则,对申请从事粮食购销活动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格的准入审核。对已经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购销企业、个体粮食加工企业、个体户和私营粮商、广大售粮农户,切实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管,定期审核粮食收购资格。截止20**年全镇共核发《粮食收购许可证》*户,分别是**粮管所和**优质米厂。

(二)加快仓储设施功能提升改造。根据市级储备粮管理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加大仓储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粮食储藏方面,实行专人、专仓、专账“三专四落实”的操作规程,并不断探索推行仓顶铺盖泥土植草隔热等绿色无公害储粮方法,降低成本,提高储存粮食的品质。

(三)加强粮油仓储设施资产管理。撤销、合并、上收或改用、占用国有仓储设施的部分或全部时,上报市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四)完善粮食加工体系。加大对粮油精深加工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引导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镇目前有粮管所和***米厂两家较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均已达到**万吨。

七、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尤为突出,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二是由于**镇地方可用财力小,对粮食工作的投入还不够。

八、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认真总结成绩,查找不足基础上,我镇将进一步强化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全面抓好粮食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维护边疆社会稳定。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二是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快高稳产农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步伐,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三是不折不扣地落实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四是建立和健全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管理,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

上一篇:新常态下的教育思考下一篇:混凝土裂缝建筑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