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负责人

2024-11-26

技术负责人(精选7篇)

技术负责人 篇1

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

1、第四条 有突出矿井的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突出矿井的矿长是本单位防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第二十六条 有突出矿井的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突出矿井矿长应当分别每季度、每月进行防突专题研究,检查、部署防突工作;保证防突科研工作的投入,解决防突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确保抽、掘、采平衡;确保防突工作和措施的落实。

3、防突措施计划及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安排由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突出矿井矿长审批,分管负责人、分管副矿长组织实施。

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1、(五)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回风侧不得设置调节风量的设施。易自燃煤层的回采工作面确需设置调节设施的,须经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2、(四)煤矿企业、矿井的防突机构应当随时检查综合防突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分别向煤矿企业负责人、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和矿长、矿井技术负责人汇报,有关负责人应当对发现的问题立即组织解决;

3、区域预测结果应当由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确认。

4、所有区域防突措施均由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5、保护效果检验、保护范围考察结果报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6、根据煤层瓦斯压力或者瓦斯含量进行区域预测的临界值应当由具有突出危险性鉴定资质的单位进行试验考察。在试验前和应用前应当由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7、区域预测新方法的研究试验应当由具有突出危险性鉴定资质的单位进行,并在试验前由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8、(四)开采保护层时,采空区内不得留有煤(岩)柱。特殊情况需留煤(岩)柱时,经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并作好记录,将煤(岩)柱的位置和尺寸准确地标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每个被保护层的瓦斯地质图应当标出煤(岩)柱的影响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进行采掘工作前,首先采取预抽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措施。

9、第四十八条 保护层和被保护层开采设计依据的保护层有效保护范围等有关参数应当根据试验考察确定,并报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10、第六十二条 石门和立井、斜井工作面从距突出煤层底(顶)板的最小法向距离5m开始到穿过煤层进入顶(底)板2m(最小法向距离)的过程均属于揭煤作业。揭煤作业前应编制揭煤的专项防突设计,报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11、第六十九条 对于各类工作面,除本规定载明应该或可以采用的工作面预测方法外,其他新方法的研究试验应当由具有突出危险性鉴定资质的单位进行;在试验前,应当由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12、应针对各煤层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特点和条件试验确定工作面预测的敏感指标和临界值,并作为判定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主要依据。试验应由具有突出危险性鉴定资质的单位进行,在试验前和应用前应当由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13、煤矿企业、矿井的技术负责人对防突工作负技术责任,组织编制、审批、检查防突工作规划、计划和措施;煤矿企业、矿井的分管负责人负责落实所分管的防突工作。

煤矿技术负责人:

1、(二)采掘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防突措施的规定并有详细准确的记录。由于地质条件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执行所规定的防突措施的,施工区(队)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并报告矿调度室,经矿井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调查后,由原措施编制部门提出修改或补充措施,并按原措施的审批程序重新审批后方可继续施工;其他部门或者个人不得改变已批准的防突措施;

2、(三)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应当每季度至少一次到现场检查各项防突措施的落实情况。矿长和矿井技术负责人应当每月至少一次到现场检查各项防突措施的落实情况;

3、(四)煤矿企业、矿井的防突机构应当随时检查综合防突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分别向煤矿企业负责人、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和矿长、矿井技术负责人汇报,有关负责人应当对发现的问题立即组织解决;

4、预抽煤层瓦斯区域措施效果检验结果应当经矿技术负责人批准。

5、第六十七条 突出煤层的每个煤巷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都应当编制工作面专项防突设计,报矿技术负责人批准。实施过程中当煤层赋存条件变化较大或巷道设计发生变化时,还应当作出补充或修改设计。

6、煤巷掘进工作面采用远距离爆破时,放炮地点必须设在进风侧反向风门之外的全风压通风的新鲜风流中或避难所内,放炮地点距工作面的距离由矿技术负责人根据曾经发生的最大突出强度等具体情况确定,但不得小于300m;采煤工作面放炮地点到工作面的距离由矿技术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不得小于100m。

7、远距离爆破时,回风系统必须停电、撤人。放炮后进入工作面检查的时间由矿技术负责人根据情况确定,但不得少于30min。

8、(二)地质测量部门在采掘工作面距离未保护区边缘50m前,编制临近未保护区通知单,并报矿技术负责人审批后交有关采掘区(队);

9、第二十二 条在同一突出煤层正在采掘的工作面应力集中范围内,不得安排其他工作面进行回采或者掘进。具体范围由矿技术负责人确定,但不得小于30m。

10、第三十七条 对已确切掌握煤层突出危险区域的分布规律,并有可靠的预测资料的,区域预测工作可由矿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否则,应当委托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资质的单位进行区域预测。

技术负责人 篇2

1 主持施工方案编制和主持安全技术措施 (计划) 的编制、审查工作。

施工方案是施工的纲领性文件, 指导施工全局、全过程;安全技术措施则是安全生产的技术保障。

1.1 主持施工方案编制。

相关的资料充分收集;重视施工部署和施工方法的选择;编制好进度计划;制订好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技术措施。按照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编制, 公司总工审定的程序进行编制。

根据公司要求拟定本工程的安全管理目标, 以及为完成这一目标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从哪些方面进行管理, 它是安全管理的指挥棒。建立健全安全保证措施, 如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设施验收制度、重要设施挂牌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技术措施, 并在施工中组织并落实, 它是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1.2 主持制定技术措施计划。

组织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等部门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它是项目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有计划地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 也是做好劳动保护工作、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重要措施。编制时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指示等, 以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隐患, 以职工提出的有关安全、工业卫生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以针对工伤事故, 职业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以采用“三新技术”应采取的安全措施为依据;以改善企业劳动条件、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为目的的一切技术措施为范围;尽量做到少花钱为原则。

1.3 制定、审查安全技术措施。

组织生产、技术部门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并审查, 保证每一项安全技术措施做到针对性、全面性、规范性、经济性、适用性统一, 并随时检查、监督、落实。针对性是指每项工程建设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无论建筑结构设计, 还是施工组织设计采用的施工方法、机械设备以及建设场地的自然条件和场界条件) , 根据建设项目的自身特点和条件, 制定具体的安全防范措施。全面性是指从安全组织管理和安全技术管理两个方面, 全面具体分析其不安全因素, 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规范性是指编制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必须严格遵循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程、安全标准、公司规章, 达到职业卫生, 安全预防的要求。经济性是指制定的防范措施既满足法规、规程、规章和标准要求, 又相对经济。适用性是指编制的安全措施简单、效果好、便于操作。

对施工工艺较为复杂且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实行审批制度。如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起重吊装工程、现场临时用电、垂直运输安、拆方案、“三宝”“四口”临边防护措施方案、安全文明施工方案、季节性安全措施、“三新”技术运用方案;对危险性特别大的, 不但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而且不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以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如高切坡治理施工方案、深基坑支护、高层拆除爆破工程等。

2 认真抓好职工的安全技术教育。

学习可使所有的参建员工从一个一点不了解安全常识、公司规章制度、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安全法律法规到了解, 提高个人的安全思想意识、安全隐患识别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以及安全防范技能。

2.1 组织落实新员上岗前的“三级”教育。

新进场的职工首先由公司安全部门领导对其进行为期3~5天的安全知识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再由项目经理部进行为期1~3天的项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介绍施工现场的危险场所、尘毒作业分布情况及防火预防事故的基本知识的培训;最后由班组长负责组织进行时间为1天的岗位工作特点、机具设备的操作方法、各种安全防护措施、职业病的防治、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讲解消防、触电及机械设备一般事故的抢救方法的教育。

2.2 主持并监督项目工程的安全技术交底。

安全技术交底作为落实安全技术措施的主要途径, 必须与下达施工任务同时进行, 其内容应包括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 安全技术交底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 (召开班前会口头讲解除外) , 双方履行签字手续;项目经理部必须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纵向延伸到班组全体作业人员。

2.2.1 单位工程开工前交底。

技术负责人亲自将工程概况、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程序、安全技术措施, 向承担施工的作业队负责人、工长、班组长和有关人员进行交底;结构复杂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以及“三新”技术运用前, 技术负责人也应做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的、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

2.2.2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交底。由工地技术负责人向施工员 (工长) 、或施工员向施工班组进行交底。

2.2.3 施工工种安全技术交底。

这是在施工过程中, 现场管理人员按施工安全措施要求, 对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工序、工种安全技术交底, 使全体施工人员懂得各自岗位职责和安全操作方法。

3 参加 (组织) 安全生产检查并落实隐患整改。

安全生产检查主要是针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从技术方面提出整改意见和办法予以消除。

3.1 参加其它部门组织的安全检查。

积极参加业主或监理、公司质安部、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检查, 并针对查出的安全隐患, 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定人、定期、定方案的“三定”整改,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2 推行项目部内部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采用日常检查、定期的例行检查以及不定期的专业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主持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的验收, 开展施工现场安全检查。

3.2.1 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的验收。

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是指在施工现场上使用的安全防护用品、安全防护设施、电气产品、架设机具和施工机械设备。它是指是否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及分部分项工程技术安全措施配备了相应的设施设备, 是否符合数量、质量、位置、性能要求。

3.2.2 施工现场安全检查。主要是查看操作人员的行为是否安全、物的状态是否安全。

人的不安全行为, 指没有正确使用 (未使用) 安全防护用品、违章作业、违规指挥。针对这样的行为立即制止, 并要求其马上改正。

物, 我们把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统称, 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体现在进场建筑材料未按规定、标准进行堆码, 施工机具设备带“病”工作, 专项方案未严格实施, 安全措施未 (全部) 实施。针对上述不安全状态也要实行“三定”整改, 消除安全隐患。

4 积极开展项目部其它安全生产活动。

如组织开展安全文明评比工作;安全资料标准化管理;参加、配合因工伤亡及重大未遂事故的调查, 从技术上分析事故原因, 提出防范措施、意见。

结束语

虽然本人从事建筑施工十二年来, 从施工 (技术) 员到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 的确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 这并非某管理人员的工作努力的结果, 而是我们整个施工管理团队同心同德、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结果。在个人履职尽责的同时, 应注意团结协作, 用团队的力量打造项目管理的辉煌!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写 (主编:何佰洲)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3月第二版.

[2]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写 (主编:丁士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3月第二版.

技术负责人 篇3

何华武是四川人,普通话里夹带着浓浓的川音,在他离开家乡的三十余年中,足迹留在了为国家发达铁路网的建设中。记者在铁道部他的办公室采访时,从他的眼中,仿佛看到了中国高速列车以领先国际的运营速度,宛如银色巨龙跨越万水千山,驰骋在祖国大地……

曾经沧海难为水

何华武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良好的学术环境练就了他扎实的理论功底。1982年,何华武在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工学硕士学位。从那时起,何华武就开始不断思考,为什么法国能够在1981年创造380km/h的列车试验速度世界纪录,日本的新干线也已运行了近20年,中国铁路却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苦恼?铁路作为国家交通的大动脉,经济发展的桥梁,连接人民的纽带,中国铁路何时能够赶上发达国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源于对当时铁路落后运输水平的思考,他的忧路之心益盛,他的志向益加深远。“立志要做一名铁路工程师,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祖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读书时的何华武,踌躇满志,一笔一画地在笔记本首页写下这句自励警句,树立起自己的人生坐标。

1982年,何华武如愿成为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的一名工程师。热情、理想、抱负,化作无穷的动力,何华武对中国铁路事业的执著追求,从这里真正开始。

10年间,何华武走过了华东、华南、华中、西南等地区,祖国大地成为何华武心中的蓝图。在别人看来艰苦的实地勘察工作,他却是心领神会,乐此不疲。在郑武铁路电气化工程武汉枢纽改造项目中,疏解复杂、比选方案多、工作量大。他白天领组下泥塘、打基线,顶着烈日高温,忍受蚊叮虫咬作测绘;晚上进行大量的计算、外业资料上图、方案研究,经常加班至深夜,第二天照常和大家一起上勘测工地。就这样不分昼夜连续工作百余天,终于按期、优质地完成了任务,何华武因此得名“拼命三郎”。

从外业组长、内业组长、设计与复核、专业设计负责人、技术队长到项目设计总工程师的历练,使何华武积累了丰富的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技术管理、方案研究、评估、设计审查、决策等,在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部门的综合锻炼,为何华武熟悉中国铁路的全面工作打下了雄厚、扎实的基础;参与前五次铁路大面积提速技术改造工程形成了技术积累,“这为我向年长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也为我日后担任第六次铁路大面积提速的技术总负责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何华武对老一辈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充满了崇敬。

自1997年4月1日我国铁路实施第一次大面积提速以来,“夕发朝至”、“五定”货运班列、“行包专列”、“旅游专列”、“直达快速列车”、“朝发夕归”等铁路运输服务品牌相继推出,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旅客运输的迫切需要,跨入世界既有线提速先进行列。2003年3月下旬,铁道部党组提出了以“快速提高运输能力,快速提升运输装备”为核心内容的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根据2004年初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道部启动了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工作。此时,担任第六次铁路大面积提速技术总负责人,成为何华武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

技术立身胆识开路

作为第六次铁路大面积提速的技术总负责人,何华武曾多次参与了与日本、德国、法国高速铁路原创国关于发展我国高速铁路的技术交流、合作、谈判。“但是,人家捏准了我们不掌握高速铁路建设技术这个‘七寸’,初期的技术谈判进行得异常艰辛。”这让何华武更加坚定了“中国人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技术,绝不受制于人”的决心。在铁道部党组的正确决策下,最终,为发展高速铁路确定了立足自主创新,走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这,也是第六次铁路大面积提速的精髓所在。

面临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何华武深知,中国铁路这样大面积、大范围的高速铁路建设和提速工程,无论在时间、数量上都是国际上前所未有的,国外现有设备不仅不能满足我国的巨大需求,其技术体系也适应不了我国复杂的运输条件和自然条件。中国国情、路情决定了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完全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前五次大提速,我们以较小的投入,实现了旅客列车速度的整体提高,但是,最高速度只有160km/h,仍然属于常速范畴,这种速度水平要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30~40年,可以说只是量的改变。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是在客货混运繁忙干线上,将系统目标定位于速度200~250km/h的高速铁路范畴,也是既有线提速的世界先进水平。这对于中国铁路来说意味着搭建高速铁路平台,质的改变,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考验。”无疑,第六次大面积提速给中国铁路人出了一道很难的试题,摆在何华武面前的,将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挑战之路。

学者的胆识来源于学术研究的扎实功底和超越自我的勇气,何华武理性地选择了挑战极限,知难而上,攻克难关。坚信以技术立身的何华武对不期而遇的各种技术挑战沉着应对。

为了详细掌握线路状况、设备工作情况、验证系统有效性和稳定性,何华武亲自参与制定了十余套方案,并亲自体验每一次运行实况。在沪昆通道的浙赣路段,何华武像往常试车一样,站在驾驶室,目不转睛地盯着线路设施和车载信号显示,但没有想到,当动车组持续以200km/h速度运行时,出现了严重的晃车现象。何华武走出驾驶室,反复两次从车头走到车尾,亲身体验着平稳性差的感觉,在头脑中迅速搜索着横向加速度、垂直加速度指标。何华武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根源是轨道的几何状态没有到位。于是,何华武马上部署,重新进行了全线复测,将绝对定位与相对定位结合,精检细修,严控误差精度,保证列车的安全性和平稳性。“作为主持这项工作的技术总负责人,要快速、准确地回答问题出在哪里。”这是何华武解决各种技术问题中最为棘手的一个。凭借他多年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功底,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在运行模拟试验乘坐中,动车组安全平稳。

自2006年10月18日起,何华武带领团队对京沪、浙赣、京广、京哈、陇海线郑徐段等提速

主要干线,使用国产化动车组,进行了系统性、安全性、匹配适应性与运行标尺的验证试验。这两次大规模的综合试验历时18天,试验里程达到22330公里,综合验证了线路基础、牵引供电、列控系统、动车组运用操纵、调度指挥、行车组织等系统,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了大量的科学试验数据,为确保第六次大面积提速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翔实的实践依据。

何华武还提出将空气动力学效应概念全面应用于隧道提速改造,消除了车厢内瞬间产生的巨大空气压力波对旅客乘车舒适度的影响。道岔是长期困扰我国铁路提高安全性和旅客舒适度的老大难问题。何华武组织有关人员自主研制成功了直向通过速度250km/h提速道岔,这不仅提高了铁路的安全性能,也使旅客在乘坐时基本感觉不到火车通过道岔产生的任何晃动。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杯水放在高速运行的车箱内,水平面只有微微的波纹;站在高速运行的车厢内,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所看到的摄像画面是十分清晰的。这些成功验证了何华武创新提出的轨道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相结合的状态控制及养修方法,攻克了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最为急迫的又一道关键技术难题。“一切为了安全,全力保证成功”,这是参与系统集成的技术人员心中时刻牢记的一句话。200~250km/h列车运行控制是确保行车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何华武组织团队进行了长期攻关研究,研发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实现了列车超速防护,并采用GSM-R无线通信系统和自主开发研制的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在提速线成功投入应用,确保了列车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旅客乘坐的舒适性。

自第五次铁路提速之后的四年间,在何华武的带领下,全体团队提出了既有线提速的六大类关键技术,先后进行了四次重大综合试验和百余个技术创新项目试验,试验里程4.5万公里,实现26项技术创新成果,促进了提速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使提速安全可靠、可控。

“中国人搞提速技术、搞高速铁路是几代人的心愿,不张扬,多干少说,把它实实在在地搞出来。”朴实的话语,凝聚了无形的信念和力量。全体科研团队在何华武的带领下,经过四年的不懈奋斗,终于向中国人民,向中国铁路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成功的实践证明,在提速线路上开行中国制造的“和谐号”高速动车组,通过自主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不但成功了,而且创造了铁路既有线提速速度目标值最高、一次提速范围最大、行车密度最高等多项世界之最,使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与时间赛跑的“圆梦人”

4月18日零时,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付诸实施。此刻,我们没有看到倒记时牌,没有听到狂热的欢呼,但是我们看到了“和谐号”在京沪、京广、京哈、沪昆、胶济、陇海、广深等路段飞驰的身影,听到了它比肩世界赛跑的脚步。何华武深知,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安全技术必须进行不断的提升和完善。此时,他又在阅研运营设备动态监控系统和防灾安全监控技术资料,静静地思考着铁路运输安全问题。何华武的儿子说:“父亲工作从来都很忙,经常到了深夜,他卧室的灯还亮着,似乎梦里都在思考。他说,什么时候中国实现了高速铁路的梦想,什么时候他才能睡得安稳。”

人生难得几回搏,人生能有几回搏。“既然自己的所学能够对铁路事业的发展起到助推的作用,为中国人民提供更为高效、舒适、便捷的铁路运输服务,这是国家对我的挑选,对我的信任。”面对问题、面对困难、面对挑战,何华武有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挥之不去的激情。“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的存在才更有意义,才会有更多作出贡献的机会。”铁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铁路事业是一个民族的脊梁。身处中国铁路事业大发展之变局,何华武感谢时代给予自己的机会。

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是速度与时问的较量,是高速铁路发展进程的提速跨越。事实证明了既有线提速200km/h等级实践的成功,何华武笃信:通过自强不息的技术创新,通过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中国铁路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形成高速度、高密度和重载并重的运输组织方式,成为世界铁路运输的典范。

技术负责人要求 篇4

1.技术负责人具有5年以上从事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经历,且负责项目期间社保齐全。

2.具有结构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即结构专业中级/高级工程师。

3.完成过本类别资质二级以上标准要求的工程业绩不少于2项

二级资质的建筑工程标准:

(1)高度100米以下的工业、民用建筑工程;(2)高度120米以下的构筑物工程;

(3)建筑面积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下的建筑工程。(4)单跨跨度39米以下的建筑工程。

一级资质的建筑工程标准:

技术负责人 篇5

(一)职务

1.在部门经理领导下,负责集团公司项目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国家技术工作方针、政策和工厂有关规定。2.根据公司安排能同时负责多个项目的项目清单及现场尺寸复核,保证深化图纸与现场实际尺寸的准确性。3.组织项目技术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勘测制定相关技术文件(工程用料计划、图纸尺寸、结构及配套辅材、五金的确认、确定工作,并对其完全负责,保证传回公司可直接分解下单)。

4.组织现场技术人员做好现场技术文件签证,技术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竣工文件的整理。5.负责现场工艺技术人员的业务领导和绩效考核工作。

6.现场技术工作完成后,负责对应项目工厂内部制作的跟踪及审查工作。7.负责本部门方针目标的展开和检查、诊断、落实工作。8.完成主管领导布置的各项临时工作任务。

(二)职权

1.按规定审批程序,对现场技术文件、工装图纸有更改权,对制定的技术文件有解释权,对不符合图纸要求的生产工艺作业有纠正权。

2.对生产车间执行工艺的情况有检查、监督权,对违反工艺要求的行为有制止和申报权。3.有权向有关部门索取对应项目的产品质量和原材料消耗的资料。

4.有权召开工程现场技术人员的专业会议,进行技术交流,组织技术攻关,对技术业务工作进行布置和指导。5.对工程现场工艺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有意见建议权。

(三)职责

1.如因为现场技术问题或图纸尺寸问题长期待在一个工地上,导致影响其他工地无法正常调配者将采取(降级处理)。2.对在计划规定期限内因自身原因未按时完成现场技术工作,而影响产品生产任务完成进度负责。(罚200元/次)3.对现场图纸尺寸与实际尺寸因审核不到位出现错误导致产品大量报废或返修,造成经济损失负责。(罚200元/次)4.对现场传回图纸资料的格式不规范、表达不明确、结构不合理,导致工厂无法正常分解下单负责。(罚30元/次)5.对解决生产中发生的工艺技术问题不及时,影响生产质量及进度负责。(罚20元/次)

技术负责人 篇6

关键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人才选拔,评价中心技术,胜任特征模型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位于人才金字塔顶端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更是科技创新过程的核心要素。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提出要创新人才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机制。科学有效、公正合理的人才选拔模式是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评价中心技术(Assessment Center)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一种有效的人才选拔技术,一般适用于高端管理人员的选拔[1],因其自身的科学性和较高的预测效度而深受人们的青睐,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和许多企事业单位也相继采用评价中心技术选拔人才[2]。古人云:“国之兴,在于施政;政之兴,在于择人”,如何将评价中心技术有效地应用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拔是科技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以科研项目负责人为例,探讨评价中心技术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拔中的应用。

1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

所谓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3]。科技人才是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促进、传播和应用等相关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4]。创新型科技人才则是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和技术工作、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并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5]。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在以上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高层次是指知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社会贡献大以及与职位相关的管理协调能力;创新性是指具有创新的意识、智慧的力量、高尚的精神境界、较高的知识素养;从事科技活动是指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且从事科学或技术工作。参考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的界定[6],本文认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具有较高个人素养、知识层次高、业务精湛、具有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为社会做出较突出贡献,同时具有较强科技与管理创新能力,且从事科技成果的创造、传播、应用和推广的人。

科研项目负责人是为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性科学问题而共同努力的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和负责人,他/她通过统筹资源、融合团队、激发创新等带领科研团队成员实现预期项目目标[7]。自2002年国家实施《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以来,科研项目负责人在一定范围内具备了科研资源的配置权,并对最终科研成果质量负有直接责任,可以认为科研项目负责人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一种。

2 评价中心技术与人才选拔

人才选拔是以提拔人才为目的的人才甄选活动,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甄选出合乎岗位要求的人才。成熟的人才选拔方法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即效度、信度、常模、实施程序、记分方法。Schmitt和Noe分析了较常使用的11种人才选拔测评方法,其中,评价中心技术的预测效度和公平程度最高[8]。

2.1 评价中心技术简介

评价中心(Assessment Center)起源于1929年德国心理学家建立的一套用于挑选军官的多项评价过程,与传统的以心理测验、面试等方法相比,评价中心技术具有强调工作的情景模拟性、强调受测被试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多种测评方法综合应用等鲜明特点。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开始对评价中心技术进行系统的介绍,近年来,政府部门和许多企事业单位也相继采用评价中心技术选拔人才[2]。

2.2 评价中心的核心技术

情境模拟是评价中心技术的核心思想,主要测评技术有公文筐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和角色扮演等,不同的技术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不同的测评指标及项目应使用不同的测评技术。

(1)角色扮演(Individual Presentations),这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评价中心测评技术之一,主要用于考察被试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言语沟通能力、说服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角色扮演的优势在于费时少,能较好地测查被试的人际技巧。角色扮演的缺点是它需要合作者扮演相对应的角色,增加了人员配备的要求。

(2)公文筐测验(In-Basket),这是评价中心最主要的一种测评技术,常用于考察被试的分析判断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管理控制能力、授权能力和决策能力等。公文筐测验的优点是可以测量管理能力的多个不同维度,并且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研究表明,公文筐测验的得分与工作中相似任务的表现以及实际管理绩效的得分均存在相关。

(3)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less Group Discussion),这是评价中心中最典型的测评技术,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人际互动性,受测者需要在与他人沟通与互动中表现自己,因此能够多维度地考察与人际交往有关的能力,如言语表达能力、人际影响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测评团队领导技能时尤为有效,因为受测者在压力情境下往往难以掩饰真实情绪,会在无意之中表现出自己的行为特点,这是笔试和面试无法考察或难以考察的,因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测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准确。

(4)管理游戏(Management Games),这是评价中心常用的测评技术之一,可以考察被试的战略规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等。管理游戏一般比较接近真实生活,被试容易产生兴趣,但其施测过程比较复杂,而且被试行为难于观察,研究显示管理游戏只在25 %的评价中心中使用[9]。

另外,评价中心常用的技术还包括案例分析、事实判断、个人演讲和模拟面谈等,参考以往文献[1,10,11,12]对不同技术测查能力的说明,以及Thornton对不同技术复杂程度和使用频率的分析[9],将8种典型的评价中心测评技术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3 评价中心技术在科研项目负责人选拔中的应用

应用评价中心技术选拔人才的程序包括确定测评指标、设计测评方案、试测测评方案、培训测评师、实施测评、提交测评报告等6个步骤。其中,确定测评指标、设计测评方案是评价中心技术的基础和核心[1]。在此,以科研项目负责人为例,探讨采用评价中心技术选拔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时如何确定测评指标和设计测评方案。

首先,确定测评指标。测评指标是构建情境模拟的基本框架,同时也是观察受测者行为、评估其行为有效性并给予反馈的基本依据。测评指标的来源有3个,分别是胜任特征模型、岗位分析结果以及目标岗位直接上级访谈,一般一次评价中心测评指标为7个左右比较适宜[14]。

本文作者前期采用问卷调查法及因素分析法研究了281名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胜任特征,得出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胜任特征模型包含个人修养、沟通能力、控制力、卓越观念、科学精神、前沿意识、规范化管理、系统评估能力等8个因子,分属于3个一级维度[7],详见表2所示。根据调查被试分布情况(见表3)可知,该胜任特征模型比较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项目负责人,以及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项目负责人。研究显示,不同项目属性和研究类型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只是在各胜任特征因子上的负荷有差异,说明该模型在一定范围内是具有普适性的。因此,科研项目负责人选拔的测评指标设定为8个胜任特征因子。

注:缺失值(43人)中31人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科研项目负责人

其次,设计测评方案。测评方案是围绕待测指标组合各种测评技术,最大效度地测量对本岗位至关重要的能力或素质,其核心内容是设计各种情境模拟场景和评分标准。第一步,选择测评技术。根据8个测评指标的特点以及不同测评技术所考察的内容(见表1),按照非常有效、有效、可以测评以及不能测查4个标度,对科研项目负责人胜任特征的测评技术进行组合(如表4所示)。第二步,设计模拟情景。根据前期研究胜任特征所用的行为描述以及关键行为事件,经过筛选、组合、修订等步骤,将行为描述转换为模拟情景。需要注意的是模拟情景要具有典型性、公平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并且既要是受测者熟悉的,又要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三步,设置评分标准。评分标准是评价中心技术标准化的重要体现,一般采用五点评分或三点评分。考虑到评价结果的精确性、公平性等问题,本研究认为对科研项目负责人的选拔采用五点评分比较合适。

然后,根据评价中心技术的程序,对测评方案进行试测、培训测评师、正式测评、做出人才选拔决策,从而最终完成测评报告。

注:1)※表示能够非常有效地进行测评,并且能够观察出具体的行为;2)√表示能够有效地进行测评;3)○表示经过专门的情景设计,可以进行测评;4)空白则表示该测评技术暂不能测查该项指标

4 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拔的启示

本研究在分析了评价中心各种测评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将评价中心技术应用于科研项目负责人的选拔,初探结果显示该方法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拔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今后对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选拔任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第一,夯实人才选拔基础,分类构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胜任特征模型。

评价中心技术的基础是确定测评指标,而胜任特征模型是测评指标的重要来源,所以要想采用评价中心技术选拔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首先构建某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胜任特征模型,如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科技创业人才等。

第二,改进人才选拔方法,将评价中心技术与传统人才选拔方法进行有效结合。

传统的人才选拔方法,如简历筛选、专业知识和技能测试、心理测验、结构化面试等,因其操作的简便性和结果的直观性仍在众多人才选拔领域(包括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选拔)占据优势。如何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拔中将评价中心技术与传统的人才选拔方法进行有效结合是改进人才选拔方法的关键,可以考虑从两种方法所占比重、测评顺序及结果解释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

第三,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与新型人才选拔方法相配套的人才考核标准。

讳疾忌医的“负责人” 篇7

常言道“冤有头,债有主”。“大跃进”时期数千万中国人死于非命,就全国来说,中央主要负责人自然难辞其咎,但与各地方大员的不同作为也不能说没有关系。那时候既有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张凯帆这样公开主张解散食堂、为民请命而丢了乌纱帽的正直之士,也有为中央的错误政策“火上浇油”2、“左”上加“左”从而造成全国非正常死亡人数最多的四川省委“负责人”。由于四川的“保密”工作搞得好,时至四十多年后的今日,大多数国人都只晓得那时候河南信阳、甘肃、安徽几个地方的人死得多,却不知道真正的“冠军”是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而且信阳、甘肃、安徽“这几个地方的死亡人数加起来都没有四川多”3。四川长宁县“二十多万人口就饿死了七万多”,四川“荥经县死了一半的人”4。至于四川全省到底非正常死亡人数是多少,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990年出版的统计资料推算,“大跃进”时期全国“非正常死亡”将近两千万,四川一省就是七百八十万,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二,大约每五个饿殍中就有两个四川人5。而四川的总人口只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四川不仅非正常死亡的老百姓数量最多,饥荒的时间也延续得最长。在其他大多数省、区、市尚未饿死人或饿死不多的1958年,四川就已经非正常死亡了九十八万人。在其他大多数省、区、市已经无人饿死或饿死很少的1962年,四川还饿死了二十一万人6。对全国而言现在都说是“三年困难时期”,独独对于四川恐怕应叫“五年困难时期”。

四川所以这样惨,省委“负责人”一方面辩解说“主要原因”是“外调粮食过头”7,另一方面又说“主要有三条”“加剧了四川群众生活困难和非正常死亡人数多的严重局面”:“一是公共食堂解散晚了,同全国多数省市比较起来,四川晚了大约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二是社员自留地恢复得迟了。三是反瞒产私分搞错了。”8原来如此!全国罕见的“左”的错误导致了全国第一的死亡!只是这里头有点矛盾,叫人糊涂:他前面刚说了“主要原因”是中央的“外调粮食过头”,后面马上又说“主要”“是四川特有的或比其他一些省市区更严重的失误”。到底谁是“主要”?事隔几十年了,光明磊落地承担责任为何还这样难!

不过有些话这位“负责人”却并不含糊。他斩钉截铁地告诫我们:“按照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外调粮食过头)这件事省委没有错。”9真是岂有此理!作为一省之长,不向中央反映自己地盘里的真实情况,不为数千万濒临死亡的人民“出谋划策”,并且不要求中央另想更妥善的救济办法,眼睁睁看着人民坐以待毙,仅仅为了博得一个“服从上级”的好名声,这难道不是天大的错?!最轻也该算“失职”!1961年,东北三省也面临“无米之炊”的危急关头,但人家的省领导却能另外想法,促使中央政府硬着头皮向已经交恶的苏联提出借粮二十万吨。苏联当即应允,如数借给,“使东北粮食困境及时得到缓解”10。东北死人远较四川为少,这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人家同样是中央的“下级”,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举动?

最强词夺理的还是“负责人”下面这几句:“比如在严重洪灾中,为了保一大片,决定分洪淹没一部分地方;在战争中,为了战斗的全面胜利,决定牺牲一部分人。今后发生类似情况,还必须这样做。不能因此责怪省委,更不能埋怨中央的调粮安排。”11如果这话产生于“大跃进”全民发高烧时期,尚属情有可原。然而这是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八九十年代,我们除了感到它“恐怖”,还能说什么?一定数量的粮食只能养活一定的人。把此地的粮食调走到彼地,固然能救活彼地的一些人,但此地同时就要饿死同样数量的人呀!不是说人的生命都是平等而宝贵的吗?这和抗洪或战争完全不可比拟,完全是两回事。在抗洪或战争中“牺牲少数”确实可以“保证全面胜利”,但光把有限的粮食在国内调来调去怎么能减少人口死亡的总数目?不过是把此地死得少彼地死得多换成此地死得多彼地死得少罢了。这是哪门子“全面胜利”?!这位大人居然发誓“今后还必须这样做”,简直叫人不寒而栗。四川人民在“大跃进”时代摊上这一位“负责人”,算他们倒霉。四川人民现在再也不用他“负责”了,我们真该谢天谢地。

注释:

〔1〕见《杂文月刊》2003年第8期,《当代杂文》2003年9月8日。

〔2〕〔8〕〔9〕〔11〕《追忆廖志高同志的一些看法》,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当代四川研究所编辑的《当代史资料》2003年第1期。

〔3〕〔4〕何蜀:《为民请命的"萧李廖反党事件"》,《炎黄春秋》2003年第9期。

〔5〕〔6〕国家统计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资料汇编(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版。非正常死亡人数计算说明:基准死亡率:1956-1957两年平均死亡率。非正常死亡人数=当年死亡总人数-基准死亡率×年平均人口。全国非正常死亡人数为各省区市非正常死亡人数之和。

〔7〕《纪念廖志高同志九十诞辰》,《四川日报》2003年5月20日。

上一篇:生态农业市场研究下一篇: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