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品牌建设

2024-07-14

创新型城市品牌建设(共12篇)

创新型城市品牌建设 篇1

一、商业品牌的城市名片效应

商业品牌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它可能是有名的企业, 比如联想, 也可能是著名的建筑, 比如故宫, 还可能是一个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区, 比如朝阳区的CBD或者西城区的金融街。但是跟老百姓生活最密切和跟国内外游客最密切的是一些商贸品牌, 因为这是城市里面最常用的名片。而我们城市能够拥有多少这样高质量的名片, 主要取决于企业品牌的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 北京市这两年的商贸品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涌现了一大批新的甚至著名的品牌, 也出现了“中国第一”的零售品牌。这充分反映了北京品牌建设的成就。而且更另人感到高兴的是, 北京市有一些著名的老品牌正在再生, 而且正在恢复它往日的繁荣。这也是品牌建设发展很重要的体现。

二、北京的商业品牌与品牌创新

作为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北京, 在这方面应该更加具有优势。我们列举3个品牌来略做分析:菜百是京城黄金第一家, 瑞蚨祥和荣宝斋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品牌, 三大品牌都座落在宣武区, 这就是宣武区的商贸品牌打造取得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到, 荣宝斋跟瑞蚨祥作为北京的老名片, 它们一直在延续着辉煌, 同时也在焕发新的生机。菜百作为北京的新名片, 作为宣武区的新名片, 已经在北京商贸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虽然它的历史积淀不是很长, 但是其品牌价值和知名度已经被大家所公认。

可以发现, 品牌建设已经潜移默化地为北京作出了贡献。首先, 从地域文化的体现与传播的功能角度来讲,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三大品牌都体现了北京独特的城市文化, 是北京无形资产的一个标志, 同时它们也是城市商业文化的一个标志。其次, 从对消费生活的传承、体现以及生活与文化的融合角度来讲, 这3家企业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些是潜移默化的, 而并不是有意或者刻意去制造的。最后, 从根本上说, 这些品牌带动了这三家企业的业绩、市场知名度的上升, 起到了很好的营销沟通的功能。作为城市名片, 其价值不只是体现一个企业的效益问题, 我们还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宽的视野来看待城市名片的建设, 虽然名片不是很大, 但是它可以承载这些城市对消费生活的希望和现实的职责。

(一) 成长中的菜百

我们可以简单评点一下菜百的品牌经营成果, 首先, 从学术角度来说, 菜百的市场定位是非常明确, 一开始就是差异化策略, 通过差异化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然后实行专业化、特色化、再到专业特色的规模化。二是它的品牌定位非常明晰, 它的定位是顾客受益定位, 它的品牌可以担保产品的品质, 可以担保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品牌资产主要是指良好的口碑、忠诚度和知名度, 品牌资产是一个基本资产, 虽然不能完全体现利益的资产, 但它却非常重要。菜百在知名度的基础上已经拥有了很好的满意度、忠诚度和良好的口碑, 因为品牌价值主要是在产品和文化的融合上, 可以说它体现了时代消费文化的特征, 即它已经把时代消费文化融合在了传统消费文化里面, 所以它的品牌创新有很多。概括一下, 再从营销的角度来说, 它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设计、延伸和控制上, 它有更多的利润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 现在不是特别完善, 但是慢慢的价值链的控制力度会越来越大。另外, 它在品牌沟通与传播层面上比很多企业做得更好。例如, 批评菜百的网络链接很少很少, 说明它在品牌打造方面确实是很有功夫。但是菜百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新的课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可以说菜百的品牌是一个成长与积淀的课题。成功的品牌打造一般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 不是说一、二十年就可以完成的, 所以菜百的品牌打造目前正处在中间阶段或者还在起步阶段, 需要更多的积淀。它今后走哪个定位, 品牌如何延伸, 怎么来控制质量, 怎么来保证自己的承诺、品牌的价值, 怎么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附加值, 让消费者一提到菜百就能联想到是有价值的地方, 这还需要多方面的积淀。然后是品牌的维护, 今后的产品对品牌的驱动作用会很厉害, 如果没有产品的创新, 那么这个品牌就会原地踏步。品牌的公关对菜百也是一个课题, 到现在为止, 菜百没有出现过品牌危机, 但是我们不能保证今后没有, 所以应对品牌危机的机制应该有。在品牌诠释方面, 比如说中国黄金第一家, 这个品牌的诠释有很大的空间, 留给自己很大的诠释空间, 同时也留给竞争对手很大的空间, 因为第一家是销售额、市场份额、潮流、利润、口碑, 有很多的诠释空间, 竞争对手完全可以切入这个诠释空间给自己找发展空间, 菜百在这个诠释上能不能更明确或者更广一点, 或者把对手的空间封杀得更少一点, 这其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 荣宝斋—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对荣宝斋品牌建设成果简单概括是, 它在继承历史资产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同时这两年它在自我品牌保护意识及保护行动方面和在品牌延伸扩张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工作, 其中包括在纠纷及诉讼官司的应对以及旗舰店的建设投入等等。但是, 它也面临着很多的课题, 主要是保护与创新的课题, 这是它永恒的课题。祖传的资产如何来创新。品牌资产是可以利用的, 但是它并不能带来一切, 还需要创新, 怎么来融入时代特征, 这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且要让消费者感知这个时代特征在什么地方, 怎么去整合控制价值链的问题, 因为荣宝斋下面有些子品牌, 这些子品牌的整合是问题, 整合不好会出现很多官司, 今后会非常麻烦。所以要有意识地控制输出与合作, 要非常小心, 品牌的发展过程中要尽量控制这一块, 品牌沟通也需要主动沟通与推广, 包括可以请一些名人、文化人, 而且有艺术方面爱好的人做代言人, 相信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 百年老店瑞蚨祥

瑞蚨祥的品牌建设, 由于对品牌保护和历史资源挖掘不够, 因此前一段它做的工作主要是品牌的补课, 虽然晚了, 但是漂亮地补上了这一课, 在传统文化挖掘方面、品牌推广方面、品牌宣传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想象, 同时做那么多工作, 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这个品牌虽然现在在恢复, 而且速度非常快, 但是品牌发展过程中终端建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拿北京另外一个百年老品牌来讲, 它只有批发, 没有自己的零售终端, 北京这样一个百年老品牌竟然没有一个终端和零售店, 全部是批发, 相信这样的品牌永远打造不成一个好的品牌, 终将只是一个历史的品牌或者口头的品牌, 不会具有实际的竞争力, 也不会产生利润。瑞蚨祥这样的品牌一定要注意零售终端网络的建设, 整合这个问题, 而且要重视客户价值, 要非常用心去研究消费者的需要。老字号企业大多习惯于凭感觉去了解顾客的需要, 但是顾客到底是什么心理特征, 有哪些群体, 做得不是很细, 科学化的方面不够, 所以要重视顾客价值。另外要防止品牌的老化问题, 品牌公关虽然很多, 但是必须要明确你的客户在什么地方, 要有针对性的公关手段, 否则多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因为成本也将很高。

总的来讲, 3个企业都有品牌资产, 但并不是有品牌资产就一定会有品牌价值。我们现在很多品牌的知名度很高, 但是在口碑、忠诚度、满意度和交易方面却比较缺乏, 这也是我们品牌共同的缺陷。所以要转换成品牌的价值, 转化成利益就需要有品牌的沟通。大家可以看出, 有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不一定就有利益。品牌价值需要通过下面一系列工作来实现:营销沟通, 新产品、新服务开发, 零售网络终端扩张, 新事业的开拓创新等等。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品牌是一个无言的、无形的承诺。不在于你说或没说, 也不是白纸黑字写上的, 而是消费者有一个评价, 这个评价就是企业必须做的承诺。企业可以有历史、有故事, 但是跟消费者利益相关的承诺、差异化的承诺、与时俱进的承诺一定要体现在价值上, 才会有企业价值的提升。期待更多的强势商业品牌能出现, 以借此带给北京更好的著名的城市名片。

创新型城市品牌建设 篇2

赴杭州学习考察组

为加快推进天心区城市品牌建设步伐,借鉴兄弟城市发展经验,推进天心区城市品牌“八个一工程”建设,4月22日-24日,由区相关领导带队,组织区委宣传部、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区政协办、区文体新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赴杭州进行城市品牌建设与旅游推广专题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概况

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近10年来,杭州围绕“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主题,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品牌发展之路。先后赢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佳旅游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也是唯一一个获“国际旅游联合会”颁给“国际旅游金星奖”的中国城市。

回顾杭州城市品牌定位与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渐进脉络:1999年提出“游、学、住、创业在杭州”,2002年提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发展战略,2004年确立了休闲城市的品牌定位。当年8月,杭州市推进旅游国际化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的目标。2006年世界休闲组织 1 正式授予杭州这个称号。2007年1月,历经接近半年的研讨和征集,杭州最终确定了城市总体品牌—生活品质之城。当年的杭州第十次党代会作出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重大决策。2012年杭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的发展定位。

10年来,杭州围绕打造品质城市、品质产业、品质环境、品质生活,全力推动休闲、文化、创业三者高度融合、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品质”已成为新时期杭州发展的鲜明特征、强大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休闲产业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杭州接待游客数量达7100万,其中包括306万境外游客。旅游业实现1000亿元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0亿美元,旅游产业收入占GDP接近6%。

二、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的做法和经验

(一)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品牌是城市的最大资源。为加强对城市品牌研究、建设、推广和管理,杭州市委、市政府强调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建立了城市品牌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亲自担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市有关部门和区县(市)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成立了独立的品牌办,专职负责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各区县均成立了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确保从上而下、高层高效推进。杭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行动计划》等系 2 列文件,明确用“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统领工作,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建设,实现城市品牌与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以及各项事业的良性互动、互促共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坚持市场为策,科学运作城市品牌建设。杭州每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的执行、每一个重点项目的落实,都采用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臵力“三力合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配臵“三位一体”的体制机制在城市品牌建设中释放出持续不断的强大动力。如在品牌定位研究推广中,杭州始终注重引智借脑,积极联合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社科联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杭州日报、钱江晚报、杭州电视台等媒体界人士,以及来自茶、丝绸、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界的代表,形成党政、知识、媒体、行业企业“四界联动”,共同就城市品牌的培育与管理等内容进行深化研究,有效解决城市研究和策划营销等难题,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在城市品牌重点项目的推进上,杭州“不差钱”的背后,体现的同样是经营城市的技巧与市场化操作的娴熟。从总投入达1亿元扶持“十大特潜产业”,成立运河集团运作200亿推进京杭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到钱江、大江东、奥体博览城等新城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10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塞博工场等创业园区,都是“三力合一”的结晶,实现了“政府推动发展,企业扩大市场,百姓得到实惠”共赢目标。

(三)突出品牌联动,全面推进城市品牌建设。品牌战略是城市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的紧密结合。行业品牌是城市品牌、企业品牌的重要联结点,也是打响城市品牌、企业品牌的主平台。在城市品牌建设中,杭州充分发挥行业品牌作为呼应城市品牌、辐射企业品牌的平台作用,各个行业主动呼应城市品牌,旅游业打“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高新产业打“天堂硅谷,品质生活”,会展业打“西湖博览会,品质生活城”,居住行业打“和谐人居,品质杭州”,餐饮业打“天堂美食,生活品质”等等,通过打好“组合牌”,拧成“一股劲”,形成“叠加效应”,使城市品牌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具体化、形象化。同时,积极实施名企、名品、名人战略,提升企业创业品质,夯实行业品牌的微观基础,展示城市品牌的丰富内涵。如在文化领域借鉴新加坡经验实施了“杭州新文学艺术家发现计划”,财政每年专门拨款3000万元经费,专门用于发现、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学、美术、书法、音乐、戏剧、影视等领域的文艺人才和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艺术创意人才;设立400万丝绸与女装产业发展基金用于设计师的培养、发现和引进;通过各种专业赛事来发现行业标志性人物,鼓励名家、名师开设个人工作室、设计室和实验室,为他们提供场所、资金等支持,鼓励他们注册个人品牌,开展各种展示推介活动,发挥“名人效应”。如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中,杭州主打“创意牌”,政府拿出几十幢房子来吸引国内乃至全区顶尖级大师入驻西溪,使之成为这些大师作品的创作 4 室、展示室、营销室,形成文化创作、文化产业“前店后室”的新模式。目前已有被誉为“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的约翰•霍金斯及冯小刚、杨澜、朱德庸、余华、潘公凯等10多位名人签约入驻。

(四)注重产业支撑,持续深化城市品牌建设。城市产业和企业是构成城市品牌的经济支撑,是城市品牌活力元素的重要来源。杭州在产业发展中,始终强调产业外部效应与城市品牌同频共振,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发展美食、茶楼、疗休养、演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加大“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城市品牌与城市产业的关联度,使城市品牌根植于产业优势,推动城市品牌持续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发展休闲产业的独创之路。为此,杭州先后出台了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政策意见和行业协会发展指导性意见4个重要文件,3年内共安排9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项目的扶持、行业协会的建设以及特色潜力行业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包装和推广。此外,还实施了一系列产品包装和推广活动,如评选特色潜力行业200强、推出150个“首批杭州休闲生活体验点”、举办“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成果展暨2010杭州休闲生活体验节”等,充分发挥了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目前,这些行业已走上杭州市旅游业跨越前行的创新之路,吸引近9万家企业参与,实现年营业额958亿元,并提供了72.5万个就业岗位,得到了800万市民和 5 6000万中外游客的高度赞赏。培育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助推了杭州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升级,使杭州休闲产业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杭州打造“品质生活之城”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强调立体营销,促进城市品牌展示推广。酒香也怕巷子深,城市品牌建设必须配以全方位的形象推广。在品牌经济时代,要敢于、善于宣传展示自己的城市品牌。杭州通过开展立体营销,让“品质生活之城”的品牌越擦越亮,越叫越响。一是实施城市CI工程。通过设计制作城市吉祥物、城市纪念品和标志性图案、标志性雕塑,在党政部门公务活动、公共服务设施中推广使用城市CI,进一步从形象、色彩、质感等维度体现“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二是培育特色标志区块。按照休闲、文化、创业有机结合,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要求,提升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梅家坞茶文化村、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丝绸特色街区、“西湖创意设计谷”、“和谐杭州示范区”等一批特色区块的品位,展示“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三是建立展示体验基地。建设“杭州品牌展示中心”,构建“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的展示平台。设立“杭州生活品质展示点”,对生活品质示范产品、企业和行业进行串联整合,设计推出若干条展示城市、行业、企业品牌的特色旅游线路。四是加强整体宣传营销。在国内外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推广城市品牌。整合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开展城市品牌的宣传交流活动。每 6 年确定若干重点,选择几个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城市,对杭州进行全方位的宣传。2012年,杭州推出全球旅游营销计划“无与伦比的美丽——中国杭州”在伦敦投放,伦敦街头150辆出租车和3辆巴士,被喷绘了杭州西湖美景和“Wellcome to hangzhou(杭州欢迎你)”这句热情好客的欢迎词,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此外,植入营销也正成为杭州打造城市名片的金钥匙。《非诚勿扰》火了杭州,西溪成为西湖之外的又一张杭州名片。乌镇则因《似水年华》一度跃居“一生不可不去的中国九个迷人小镇”的榜首。

三、杭州城市品牌建设对天心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1、建设城市品牌已势在必行。经营土地等有形资产,总量是有限的,其带动力也是有限的;但经营“城市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其潜力和作用是无限的。品牌对城市来说,是城市发展的标杆和旗臶。巴黎的“时尚之都”、香港的“动感之都”、维也纳的“音乐之都”、斯德哥尔摩的“梦幻之都”,一个个响亮的城市品牌,代表的就是这些城市独特的魅力。杭州城市品牌,为杭州赢得了注意力,杭州城市发展从中获益匪浅。在知识经济、注意力经济时代,品牌就是生产力、文化力和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品牌,既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更是一种迫切的时代呼唤。城市品牌塑造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品位,而且能使城市增值,臵换出更大的功能效应和环境效益,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投资、吸引人才、吸引旅游者,提高城市竞争力,推进城市 7 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亦有利于增强干部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当前,各个城市都在“亮剑”,都在打造自己独有的城市“名片”并强势推广。天心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导入全新的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分析并整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全方位、多视角塑造统一、鲜明、独特的城区品牌,多层次、立体式宣传营销城区形象,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对各种资源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增强发展的实力和潜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2、建设城市品牌应系统谋划。无论是旅游还是城市品牌的创建,都需要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从杭州的经验可以看出,系统谋划和长远规划对于未来城市品牌建设和推广乃至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天心区的未来实践中,应致力将规划放在第一位,多做前期研究,细做系统规划,以一省、一市的视野做一区的规划,以10年、20年眼光做1年或3年的事务。在规划中,一是内容上要体现系统性。认真研究制定城市形象品牌打造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经过专业策划和提炼提升,形成天心城市形象品牌定位、天心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天心城市形象传播创意、天心城市形象营销机制。二是形式上要突出综合性。综合运用多种传播途径,用媒体造势、活动助推、广告投放和网络互动进行城市形象品牌营销。如杭州的城市形象体系十分规范,城市标志及主题口号运用十分广泛,形成一个完成的城市形象视觉系统,而这一系统又能充分和旅游、商贸、生活紧密结合,连政府部门的 8 电话都是悦耳的“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铃声,整个城市就是一个美仑美奂的人间天堂。三是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八个一”工程是我们经营城市的第一步,未来,在“八个一”基础上,我们还需围绕打响天心城市形象品牌,有计划、分步骤连续开展,从局部到整体,把城市品牌落实到城市发展实践中,落实到城市的工作、产品(服务)中,体现在城市标识、物产文化、行为规范、政府服务、市民素养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推进城市形象品牌打造工作。

3、建设城市品牌需创新理念。纵观杭州城市品牌建设与旅游开发,“新思维、新观念”成为发展的先导力量。一是坚持特色当先。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特色,许多城市的差异化定位值得推崇。如省会中心城市的杭州、南京、成都曾经都想以“人文休闲”作为城市的内生定位,经过再三思考斟酌和反复征求意见,最后都寻求了差异化定位,更好地彰显了各自特色,这从三个城市的城市形象宣传语可以看出:爱情之都、天堂城市——东方休闲之都杭州;国际性人文绿地南京;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我们塑造城市品牌,首要的是找准天心的特色优势,寻找“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人有我优”的强项优势、“人优我特”的比较优势,充分彰显天心个性。二是始终放眼长远。如杭州率先意识到“免费”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2003年10月起,杭州西湖环湖公园成为中国首个免费开放的国家5A级景区。虽然景区每年因此减收门票收入2530万 9 元,但通过旅游产业链的拉动,“免费西湖”的综合收入达到“收费西湖”的3倍,杭州全市旅游创汇年均增长16.8%。在全国各景区门票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率先实行公园免票,演绎休闲理念,并用这一理念推进公共休闲空间建设,相继建成一大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休闲步行街,还在全国最早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免费公共自行车等便民措施,让市民真正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从西湖免费开放游览到开发社会资源作为旅游产品,杭州的一系列做法,不仅增加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也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经济收益;不仅显示了宽广的胸怀,也体现了精明的策略。回到天心,目前区内的天心阁、第一师范等景点都还是要收门票,相应的旅游深度开发却还未起步,这方面可以学习杭州的“免费”经验,做大旅游市场蛋糕,助推商务休闲概念。三是借助专业力量。在杭州的城市品牌建设和旅游推广过程中,杭州市政府部门定位非常清晰,善于摆正政府位臵,引导专业机构完成专业事务,而不是完全依靠行政意志进行判断和决策。这其实就是对专业和市场的尊重。相比之下,近年来天心区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城区形象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更多的是由宣传部门来实施,多侧重新闻宣传,缺少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规划,也难以根据区域特色和发展需要全面构建城市的品牌形象传播战略与策略。因此,建议充分运用专业机构的专业工具和手段,以专业角度解决专业问题,尽快构建涵盖天心名称、标志、历史传统、人文风情等在内的城市品牌系统,实施品牌营 10 销。同时,构建由知名城市品牌专家、营销策划专家、媒体研究专家和政府相关人士组成的城市品牌顾问团,搭建整合多方资源的大平台,形成城市品牌建设推广合力。

4、建设城市品牌宜旅游为先。从杭州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对城市而言,旅游往往会充当城市品牌创建的先锋,结合天心的特点及城区定位,我们也应该寻找到天心城市推广的抓手——旅游,以旅游带动城市,以产业带动发展。一是将城市建设融入旅游开发。杭州强调变“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把城市本身当作一个大的旅游区来建设,在城市规划、绿化、广场建设、休闲场所设计等方面,都以一个旅游区的要求来建设,甚至要求政府部门、医院、疗养院、道路、菜场等等都要建成景点。考察所经的杭州城市公共区域,绿化强调层次、建筑强调文化、道路强调与环境呼应,让游客感受到一个文明、和谐、精致、大气的城市氛围。天心区城市品牌建设,首先应围绕打造长株潭CED战略目标,从旅游视角做好空间布局,真正实现“产业做支撑,文化为内容,旅游为市场,休闲做环境”。二是将产业链植入街区打造。早在2001年底,杭州就开始着手打造特色街区。目前,初具雏形的商业特色街区有清河坊、丝绸城、四季青、武林路、信义坊、南山路、梅家坞、湖滨路、文三路和石祥路等10条,其中“中国著名商业街”1条、“中国特色商业街”5条,为全国各城市之最。年经营额724.8亿元,年人流量8571万人次。天心的坡子街、太平街、解放西路是长沙有名的特色街区,但和杭州 11 的特色街区对比,无论是街区的影响力还是销售力、贡献力都还有差距。而这一差距并不在于单店的差距,某种程度上是产业体系、产业链条和环节带动上的差异。建议在上述特色街区培植或引入产业链体系,延伸旅游长度,促进城市旅游,实现经济增长。三是将旅游综合体纳入发展规划。我们注意到,杭州已经开始注意到“旅游综合体”概念的开发运用。这也给我们很大启发借鉴。未来,结合天心打造CED战略目标,依托房地产巨头综合开发的“旅游综合体”可以为中央商务休闲区的形成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未来在融城新区可以考虑做类似规划。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探究 篇3

关键词:奇石文化;品牌;建设

文化资源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由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共同构成,是指“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1]”。宿州地区地处淮河以北,与山东、河南、江苏三省交界,有“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的美誉。地形以平原为主,因而缺乏较为奇秀壮丽的山水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较低,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即“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资源较为缺乏、品味较低、知名度不高、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2]。”然而,宿州的文化资源却是极其丰富,以奇石、马戏、书画和地方戏曲艺术为基础形成了四大特色文化产业,其中奇石产业更是宿州市的标志性文化产业,对打造宿州的奇石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一、宿州奇石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

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 其目的是籍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品牌的内涵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名称、标记、商标和版权。[3]”因此,城市文化品牌是指“用来识别城市文化的一种名称、标志、符号或设计等相关要素,其作用是用以识别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在文化上的区别,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城市文化区别开来,在公众头脑中形成印象,产生对该城市文化的认知。[4]”城市的文化品牌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长期积淀的产物,文化的软实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挖掘城市特色文化资源,建设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2012年底,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宿州市也属于规划范围,规划中明确强调要“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2015年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奇石、书画、戏曲、马戏、唢呐等文化产业名片。宿州的奇石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特色名片之一,主要是由灵璧石、乐石工艺品和磬石工艺品组成。灵璧石,又名磬石,战国时期就称为贡品,是我国传统的观赏石之一,石质坚硬素雅,色泽美观,具有色奇、声奇、质奇的“三奇”和瘦、透、漏、皱、丑的“五怪”特征。目前故宫、孔庙保留的编磬都是产自灵璧。乐石也产于宿州,形、质、色、声俱美,以乐石制砚始于南唐,兴盛于宋,乐石砚石质稍硬,刚柔并济,疏密相承,发墨良好,涩而不费笔,滑而不拒墨,其声圆润清脆,雕刻刀法挺秀刚健,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现今,宿州的奇石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围绕灵璧石形成了已具规模的开采、运输、清洗、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建成了灵璧石会展中心、天一园、中国灵璧石国际交易中心等一批集奇石文化展示、奇石赏购、商务洽谈、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奇石展馆、奇石市场。乐石砚作为乐石工艺品的代表作,自2006年被列为第一篇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产品销售已经扩展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甚至出口日本、美国等国家,有“观赏石之乡”美誉的宿州市在奇石产业品牌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二、宿州奇石文化品牌建设的问题分析

尽管宿州的文化资源丰富,其文化产业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但宿州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以及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滞后、旅游资源集群性差等现状,使得奇石文化品牌在建设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奇石文化品牌的意识不强

尽管宿州的奇石产业具有资源、类型、品种丰富等优势,且自2012年开始年年举办灵璧国际奇石文化博览会,目的是要打造奇石文化品牌,但在奇石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对奇石文化品牌的理念、市场的定位、品牌的设计、管理、营销策略、营销目标等核心内容仅提出概念,并未形成较为清晰的脉络,对奇石文化品牌的打造仍缺乏实质性的发展举措,对奇石文化品牌的基本问题仍值得去认真思考和研究。

(二)缺乏科学的宏观产业规划

宿州奇石文化品牌的建设中散、小、弱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分布较为零散,缺乏一定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的资源整合措施。以灵璧石开采来说,其市场价值的飙升极大地刺激了灵璧石产地的农民,由于他们的观赏石知识有限,水平高低不一,加上目前缺乏对灵璧石开采进行有效管理和约束的相应法规,受市场利益驱动,为了提高灵璧石的交易量,当地农民纷纷加大开采力度,以致滥挖乱采现象出现并日趋严重,造成大量的灵璧石资源盲目流失,灵璧石资源大幅减少,科学开发不够。在销售过程中,宿州市建立了专门的奇石市场,但其经营规模并不大,店面缺乏日常规范化管理,且基本上是处于自发生产、自行交易的状态。

(三)奇石产业的集聚力不够

首先,人才是奇石产业开发的制约因素。目前,宿州市场中无论是灵璧石还是乐石工艺品、磬石工艺品,在创意、设计、加工、营销等方面都急需专业人才的开发。其次,奇石文化产业链条单一、层次低,与奇石产业相关的新产品和新产业,例如石文化研究、石装饰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还没有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技艺高、服务好的衍生产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四)奇石产业的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品牌宣传。尽管宿州对奇石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在不断加大,在宿州部分周边城市也推出了宿州奇石馆,以便于奇石的展览和营销,但在宣传创意内容打造上有待加强。例如,宿州有一年一度的灵璧石文化艺术节,但宣传的范围较为狭窄,宣传方式也较为传统,不足以吸引人的眼球,从而产生“注意力”经济。在对灵璧石的宣传推广过程中,往往活动结束后便销声匿迹,没有做到大范围的整合式传播。

三、宿州奇石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分析

奇石产业作为宿州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应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建设奇石文化品牌,推动宿州奇石产业的发展。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宿州的奇石文化资源是极其珍贵的,经济和文化价值都很高,政府应当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主导作用,制定宿州奇石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奇石资源开发的保护平台;其次,应加大经费投入,努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宿州奇石文化节的宣传力度;再次,应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最后,政府应积极为中小型文化企业提供资金、土地、政策和信息的支持,科学规划奇石文化资源开发举措,为奇石文化品牌的打造建立起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

(二)企业进行品牌化运营

文化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树立正确、科学的发展观,注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及品牌化运营。首先,要对宿州奇石产业进行合理定位,要挖掘灵璧石的美学价值和乐石工艺品、罄石工艺品的社会价值,丰富奇石文化的内涵,吸引消费群体;其次,要积极扩大奇石文化资源的影响力,注重开发奇石产业的衍生产品,通过创造性建立产品的文化意义,从而挖掘产品的价值,建立起奇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灵璧石、乐石工艺品和罄石工艺品的价格都比较高昂,且物品相对较大,例如灵璧石多是作为景观石来开发,市场的需求量并不大。那么企业其实可以通过开发相关衍生产品,如小饰品、砚台和磬石琴等小型工艺品,以制作精良、价格低廉为品牌卖点,从而打入旅游市场,扩大企业及宿州奇石文化资源的知名度。

(三)规划统一的产业集群

要形成区域内统一协调的文化产业集群。根据宿州市文化产业战略规划,将奇石、剪纸、马戏、戏曲等产业进行整合营销,如目前已建成的宿州云集文化商业街,就融合了诸多宿州传统的文化资源,形成了饮食民俗、文化旅游商品一条街。还可与皖北其它地区形成文化资源的互补开发,如依托“互联网+”,对亳州的中医药文化、蚌埠的花鼓灯、阜阳的剪纸与宿州奇石等进行特色营销,从而提高市场的吸引力。此外,文化产业非营利组织及宿州地方院校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相关方面的人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契合。

(四)注重品牌宣传推广

宿州奇石文化产业品牌的建设要注重传播效力。要“通过广告、公共关系、新闻报道、人际交往、产品或服务销售等传播手段,最有效地提高品牌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5]”采用多层次的手段如: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一系列的整合营销策略,加大对宿州奇石产业的包装及推广,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结语

宿州奇石文化品牌的建设对宿州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更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奇石文化品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有效开发宿州文化资源,推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50.

[2]杨燚,姜含春.基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的宿州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10):21-23.

[3]柏定国.文化品牌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4]苏萱,李锦华.城市文化品牌概念模型及分析[J].城市问题,2010,(06):35-38.

[5]黄静.品牌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品牌建设 篇4

一、文化资源与文化品牌

(一) 城市文化资源。

城市文化资源是人类在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质与精神文明总和, 它代表了城市的独特性、典型性文化内涵。以文化资源的存在形态为依据, 可以将其划分为物质文化资源 (文物) 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城市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

(二) 城市文化品牌。

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凯文·莱恩·凯勒在《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 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 也像产品和服务一样, 可以成为品牌, 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 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 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 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

一些学者从城市角度出发认为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就是城市“特有资产”或者是蕴含城市独特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城市名称和标记。他们认为城市管理者通过识别和传播能够体现城市价值和特色的要素, 如城市标识、城市口号、城市标志性建筑、城市自然风光、城市历史等都可以形成城市文化品牌。

根据卡瓦拉兹和阿什沃思的观点, 从城市角度提炼的城市要素本身是不足以形成品牌的, 因为品牌与顾客感知的价值和质量相关。他认为从顾客角度来看, 品牌是顾客对价值和质量的感知, 是联想和感觉的集合。威菲尔德也指出要定义城市文化品牌, 必须考察城市的旅游者、市民、来访者。凯文·莱恩·凯勒认为成功的城市品牌要能够给公众以美好的印象和联想。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 本文认为城市文化品牌是指整合城市文化资源, 在功能定位和公众认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的能够识别城市, 引起联想, 带来附加价值的城市形象要素的组合。

(三) 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的关系。

城市文化资源是形成文化品牌的前提条件, 城市文化资源决定城市文化品牌的定位。定位是建立文化品牌的关键, 每一座城市在建设城市品牌时, 都需要深入研究本地方的文化个性与特色, 从而做出准确的定位。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有其个性特点, 或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或是具有创新性的现代文化, 这些特点往往需要城市文化品牌来展现出来。城市文化品牌开发需要城市文化资源的烘托。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 各个城市均加大了高楼大厦、宽阔街道的建设, 要想从城市的外在面貌区分城市的优劣越来越难。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在形象特征之外, 真正给人们长久印象的还是建筑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文化才是识别城市特征的核心标识。

二、保定市城市文化品牌调查

(一) 基于城市角度的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调查。

依据前文的概念界定, 我们首先从城市角度出发对保定市的城市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整理, 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保定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结合保定市的具体情况, 本文将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划分为三个类型: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形成于特殊年代的红色抗战文化资源。本文参考保定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保定市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确认了21项知名度高, 比较有代表性的保定城市文化资源项目。物质文化资源方面包括: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满城汉墓、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清西陵、大慈阁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方面包括:保定老调、安国药市、徐水舞狮、孙氏太极拳、定瓷传统烧制、雄县古乐、子位吹歌等。红色抗战文化资源方面包括:狼牙山、白洋淀、冉庄地道战遗址。此外, 还有保定独具特色的饮食, 如驴肉火烧、槐茂酱菜、刘伶醉酒、直隶官府菜、白运章包子。

(二) 基于顾客调查的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

课题组于2013年12月开展了“保定城市文化资源公众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活动, 考察社会公众 (顾客) 对上述21项文化资源知名度的认知。此次问卷调查面向社会各类群体, 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发放和街头随机发放的形式, 共收回有效问卷326份。其中, 男性181人, 占样本总数的55.6%, 女性145人, 占样本总数的44.4%。调查样本的年龄以18~25岁的青年居多, 其次是26~35岁的中年人, 两者相加之和占样本总量的88.3%;而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55岁以上的老年人, 两者相加之和占样本总量的11.7%。调查的职业类型中, 学生超过了样本总量的半数, 其次是商业/企业员工;其他类型的构成较为复杂, 包括自由职业、农民、离退休人员、医生等多种职业类型;教师和公务员也占有一定比例。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保定市的人口结构。保定高校云集, 青年学生和教师的整体数量偏多, 加之近些年保定的经济快速发展, 商业/企业数量猛增, 增加了员工数量在人口结构中的比例;二是因为相对于老年人和未成年人, 18~35岁之间的中青年是社会的主体, 他们外出次数较多, 活动范围较广, 接受调查的概率就大大增加。受到调查时间和调查条件的限制, 公务员和教师的样本数量较小。本次调查的样本中保定市市民占样本总量的44.4%, 河北省其他省市占总量的36.2%, 京津地区占5%, 其他地区占14.7%。

在我们所调查的21项保定市文化资源中, 公众认同感排名前5位的是:直隶总督署、驴肉火烧、狼牙山、白洋淀和古莲花池。 (表2、表3)

如表2、表3所示, 保定市市民对各项文化资源的认同程度都要略高于非保定市市民, 但整体顺序相似。但是, 非保定市民对清西陵的认同度要高于保定市民。在众多的物质文化资源项目中, 公众对直隶总督署和古莲花池的认知程度较高, 而清西陵、满城汉墓、保定军校认同程度较为一般, 对大慈阁的认同程度偏低。直隶总督署和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繁华地段,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等优势公众更为熟悉。其中, 直隶总督署是我国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省级衙署。李鸿章、曾国藩、袁世凯等多位清末名人曾担任直隶总督, 增添了直隶总督暑的知名度。

如表3所示,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保定市市民与非保定市市民对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整体不高。这与文化资源管理的力度、文化资源本身的开发程度以及当前曲艺整体不景气有密切关联。与其他非物质文化资源相比公众对保定老调的认同度较高。

公众对红色抗战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是非常高的, 如表4所示。 (表4) 尤其是白洋淀和狼牙山的认同度较高。白洋淀、狼牙山和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著名的红色旅游项目, 早期拍摄的影视作品, 如《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让这些文化项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荷花淀》、《狼牙山五壮士》等作品被收录于中小学课本, 增加了公众对白洋淀、狼牙山的认同感。白洋淀与狼牙山也因其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而魅力倍增。

由于饮食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公众对保定市的饮食文化资源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 如表5所示。 (表5) 从调查结果来看, 公众对驴肉火烧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其他饮食文化资源, 而且非保定市市民的认同度高于保定市市民。经过保定人民不断发展和推广, 驴肉火烧已经成为保定悠久的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 保定的驴肉火烧连锁店众多, 并且已经将分店开到了周边城市, 让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了这一名吃, 提升了非保定市的公众对它的认知度。

三、对保定市城市品牌的建议

保定市在建设自己的城市品牌时曾拥有过若干不同的品牌定位表述。如“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燕赵文化之都”、“红色文学城”、“游泳之乡”、“冠军之城”、“太阳能之城”等等。但推介没有聚焦于最适合传播的品牌, 都不能在公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保定市文化资源现状与调查结果, 本文对以下四方面城市品牌的建立提出建议:

(一) 物质文化方面。

保定文化遗产众多, 但是保定缺少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本文认为保定在城市文化方面的最佳品牌是直隶衙署文化。直隶总督署, 具有浓郁的时代风采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素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而且李鸿章、曾国藩、袁世凯等多位清末名人曾担任直隶总督, 随着公众对李鸿章等人功过的认识更加客观, 直隶总督署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我们可以以浓缩中国近代荣辱史的百年直隶总督署为载体, 总结以其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传统文化, 发挥其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和旅游价值所综合得出的特色文化体系。

(二) 非物质文化方面。

本文认为对于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与传承应首先重点发扬保定老调。通过对保定非物质文化资源调查, 发现保定老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老调作为保定市特有的戏曲种类, 是保定人民的艺术结晶。将保定老调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应当推动保定老调的市场化运作。探索保定老调与商业运作、旅游业的结合。与传统礼仪节庆仪式相结合, 与保定饮食文化、红色旅游相结合, 将戏装、玩偶、脸谱等开发为纪念品出售, 结合传统的文艺演出, 将保定老调打造成知名品牌, 并成立相关公司, 组织跨地区展演。

(三) 红色抗战文化方面。

古城保定的确是一座带有深刻革命烙印的红色城市, 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文化品牌的构建应该在充分调查、评价保定市红色旅游资源价值以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 由政府主导, 积极扶持和重点建造数个红色旅游精品, 实现保定红色抗战文化资源的大发展。可以重点建设狼牙山和白洋淀。

(四) 饮食文化方面。

保定饮食文化积淀丰厚, 历史悠久, 应重点打造这一品牌。保定于2006年推出第一批直隶官府菜, 之后直隶官府菜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公众对其认同程度不高。而驴肉火烧由于更贴近公众的生活获得了较高的认同度。因此, 我们可以先打造驴肉火烧这一饮食文化品牌, 以点带面, 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保定的饮食文化资源, 再逐步发扬保定的直隶官府菜系, 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目前, 保定驴肉火烧这一饮食文化品牌已初具影响力, 正在向周边城市辐射。但是仍然缺乏知名度较高的商业品牌, 漕河驴肉, 袁家、永茂、老驴头、好滋味等品牌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 但规模都差不多, 不能形成规模经营, 集团化运作, 有待进一步的整合。

摘要:文化是一种资源, 文化建设是当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 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城市品牌是城市文化参与城市经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出发, 从城市和顾客两个视角调查分析保定市的城市文化资源, 挖掘其形成品牌的文化项目。

关键词: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城市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凯文·莱恩·凯勒.李乃和译.战略品牌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5.

[2]Mihalis Kavaratzis&G.J.Ashworth.City branding:An effective assertion of identity or a transitory marketing trick Journal of Place Branding, 2006.2.

[3]Mihalis Kavaratzis&G.J.Ashworth.City branding:An effective assertion of identity or a transitory marketing trick Journal of Place Branding, 2006.2.

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调查报告 篇5

一、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成果

显著成果之一:培育并不断弘扬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是敢为人先的张家港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塑造的一种时代精神。这一精神自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以来,不仅揭开了张家港市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使张家港市一举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而且对整个苏州、江苏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995年5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视察张家港,亲笔为张家港精神题词。10多年来,在张家港精神的激励下,张家港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创造了三个文明建设互动并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辉煌业绩,被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大力弘扬和身体力行,张家港精神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成为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宝贵“市魂”。

显著成果之二:以河阳文化、香山文化、东渡文化、沙上文化及长江文化为内涵,成功塑造了城市文化品牌的系列形象组合,并以此为依托,全面提升了文化活动和设施的建设水平,探索出一条新兴城市推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新路子。

张家港市地理位置独特,历史积淀深厚,在全市形成了河阳、香山、沙上三个各富特色的区域文化空间。近年来张家港将组织文化活动和建设文化设施作为工作抓手,全面整理和推广了河阳文化、香山文化和沙上文化,取得丰硕成果。张家港还深入挖掘唐代鉴真大师在本地古黄泗浦成功东渡日本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了东渡文化品牌。04年以来,张家港又搭建了以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为主的流域文化交流平台,首创并践行“长江流域文化资源整合、共享、利用”文化建设理念,逐步打响了长江文化品牌。由此,经过系统规划建设,河阳文化、香山文化、东渡文化、沙上文化及长江文化,已被成功塑造为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的系列形象组合。以此为依托,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中国(张家港)河阳山歌节、张家港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影响深远,长江文化博物馆、河阳山歌馆、沙上文化园、东渡遗址公园、香山风景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紧锣密鼓。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有力地证明: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得到了广泛拓展,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取得了新成就。

显著成果之三:深入持久推进系列文明创建工作,各类创建活动成为张家港培育文明市民、提升城市人文素质的有效载体。

广大市民是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主体,市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城市文化品牌得以确立和成熟的基础。张家港市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城市的同时,以系列文明创建为载体,全面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生态市等,并实现了国家卫生镇、省级卫生村和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满堂红”。2005年,张家港市又成为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县级市,2008年,张家港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并以优异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的创建思路、力度、举措、成效在全国闻名,各地前往张家港市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的人士络绎不绝,正是在这样一种交相推动的过程中,张家港市创建的品牌效应日益放大,这座新兴的城市建置时间虽短却声名远扬。

二、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的推广

第一层推广:组织密集的城市形象宣传活动,直接有效地推广传播了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

2002年以来,张家港市围绕建设最适宜人居、创业和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通过面向社会征集等方式,先后确定以“天堂苏与杭,人间张家港”(2002年)、“黄金口岸,人居典范——中国张家港”(2004年)、“现代港口城市、文明和谐家园、生态宜居福地——中国张家港”(2008年)、“文明张家港,人居新天堂”(2009年)等为城市形象宣传语,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播发专题形象片推广城市形象,取得良好效果。张家港还通过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和推广城市标志,拍摄并播出城市组歌的音乐电视作品,建设城市精神展示馆、河阳山歌馆、沙上文化园及长江文化博物馆等设施,编撰出版地方历史文化丛书、文化品牌丛书等多种手段,推动了城市文化品牌内涵的固化与强化,营造出城市形象宣传的浓厚氛围,推广传播城市文化品牌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显著增加。第二层推广:凭借公益性城市文化事件与活动,加快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与各级各类传媒的良性交流平台,灵活丰富地推广传播了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从1995年10月中宣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联合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至今,中央新闻媒体多次集中宣传报道张家港市协调发展的先进经验,对与时俱进的张家港精神保持高度关注,并进而将报道内容拓展到城市的经济、文化、城建等诸多方面,塑造了城市形象,推介城市文化品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4年至今,张家港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长江文化艺术周(节),每年艺术节期间,海内外有上百家媒体刊发有关新闻报道和专题栏目,盛赞张家港打造长江文化品牌,在保护灿烂长江文化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本地文化建设水平;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张家港的文明创建经验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全国先进典型。2005年10月,张家港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海内外各大媒体更是聚焦张家港,深入介绍张家港十年创建取得的喜人成果,赞誉了张家港以创建工作推动城市人文素质升级的成功经验。与传媒的良好互动,使得发生在张家港市的城市事件和活动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从而在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和传播的过程中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记,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作用。

第三层推广:将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之中,科学系统地推广传播了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

近年来,张家港以城市文化品牌战略为指导,开始探索持续科学的城市文化品牌传播途径。“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项目的实施已被纳入了张家港市“十一五”规划。有关部门正在探讨如何全面拓展长江文化品牌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以顺应文化多元发展的世界潮流,实现交流共赢的发展愿景。目前,张家港城市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正在探讨制订中。凤凰镇、锦丰镇、金港镇和塘桥镇也分别将对河阳文化、沙上文化、香山文化和东渡文化的培育和推广,纳入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稳步推进实施。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认识的提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张家港市城市文化品牌将继续在更深层面和更广范围内得到张扬和发展。

三、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建议

当下,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仍然面临如下问题:一是城市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还需加强理论的探索与指导;二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系列形象组合还应产生更大的引领辐射效应;三是系列文明创建需要继续向常规化、机制化方向推进,进一步突出主线,做优特色;四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与构架设计尚需进一步完善。对此提出五点建议。

建议之一:在城市文化品牌的整体构建方面要有大发展。要以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来加强对文化品牌建设的科学定位与整体规划,品牌建设工作中要突出城乡一体、文明、和谐、生态等优势,做到“少而精”,多下力气做强做优做重点。要注重进一步增强张家港城市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富与拓展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空间。要加强对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理性思考,研究新时期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工作的科学规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建议之二:在弘扬城市精神方面要有新措施。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地为张家港精神赋予率先、科学、和谐等方面的新内涵。要进一步加大对张家港精神的宣教力度,不断增强市民在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过程中的主体意

识,应避免用口号灌输等简陋方式宣传城市精神,而应强化城市精神的人文内涵,探索应用谱曲传唱、网络论坛、短信动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扩大张家港精神的社会影响力。

建议之三:在建设城市文化品牌的系列形象组合方面要有新突破。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各种手段全方位地向海内外推介河阳文化、香山文化、东渡文化、沙上文化及长江文化,要继续组织专门力量,推动对城市文化品牌系列形象组合的专题研究和整体策划,搞好有关的挖掘整理、载体建设和展示宣传等工作;要以城市文化品牌系列形象组合的丰富内涵为依托,坚持三贴近原则,切实提升相关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的建设水平。通过高水平的设施建设,将城市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涵固化展示,并以此推动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步伐,提高城区公益文化设施使用价值;通过提高有关大型公益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水平,多在内涵和新意上下功夫,将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等系列品牌活动继续做大做强,并围绕城市文化品牌,大力开展形式丰富、参与面广的群众性特色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议之四:在城市文明创建方面要有新目标。要加强系列文明创建的常规化管理,使创建活动真正做到持之以恒,扎根人心。要放大张家港市城乡一体的鲜明特色,让各类创建不断由城市向农村辐射。要以制度为保障,继续推动城市大环境整治等工作向长效管理转变。要加大力度,全面提升“新市民”素质,使他们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整体氛围之中。

建议之五:在城市形象宣传方面要有新成绩。要从战略高度,制定张家港城市形象宣传计划,加大投入,提高张家港城市形象宣传的密度和质量。要加大特色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张家港市的港口特色和文明特色,探索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宣传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的新优势和新亮点。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窗口建设,集中展示文明服务形象,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致力于张家港城市文明形象和文化品牌宣传的良好局面。(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创新型城市品牌建设 篇6

让公共文化设施为市民服务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深圳市文化局就对深圳市所有文化设施运营情况及效果做了深入调研,之后,深圳建设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007年2月,深圳市博物馆向全体市民正式免费开放,该馆馆长杨耀林告诉记者:“2008年底我馆新馆正式开馆,市各中小学校学生、广大市民等纷纷前来参观,同时吸引了大批港澳台旅行团和外国友人。在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更好作用,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几乎同一时期,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市图书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向市民免费开放。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深圳建成和在建的市级公益性文化设施达30多个,总投资约50多亿元。还有各级各类群艺馆和文化馆(站)60个,文化广场200多个,博物馆20多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同时将市属博物馆、美术馆、画院、群艺馆、图书馆等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努力让社会各个阶层都可以享受到真正的精神大餐。

为深圳市民打造“文化盛宴”

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向市民免费开放后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同时也激发了经营管理者们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激情。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告诉记者:“我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后,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还建立了全国最规范的美术馆文化义工队伍,为前来参观的市民提供讲解服务。除了办好展览外,我馆还组织举办‘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如今已得到深圳市民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深圳市群艺馆2006年开始推出免费艺术培训,3年共举办培训班200余期,免费培训老少学员上万人,极大丰富了市民群众艺术生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除此之外,我们还以艺术展览、公益讲座、艺术沙龙等形式邀请艺术名家举办讲座,并开展‘周末剧场以低票价或免票方式引导广大市民走进群艺馆。2007年至今共举办120多场,观众达6万人次,极大丰富了市民群众周末文化生活,同时为深圳本土和周边城市艺术社团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推动了民间艺术社团的发展。”该馆馆长刘兴范告诉记者。

与上述场馆一样,其它面向深圳市民的公共文化设施也不断对原有的设施进行改造,并在服务理念和运营模式进行革新,为深圳市民打造真正的“文化盛宴”。

以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而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则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发达程度的尺度。一座好的文化设施本身就是一个响亮的城市文化品牌。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就是根据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特征以及馆藏特色,把“当代设计艺术研究和展示”作为该馆的主要努力方向之一。

城市品牌建设的国际镜鉴 篇7

2008年,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城市品牌营销市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强调城市整体形象和品牌竞争力的“国际化都市营销”时代悄然来临, 许多城市开始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 纷纷借力诸如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的国际赛事、国际会议的举办推进“城市品牌国际化战略升级”,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和英文国际频道开始备受城市关注, 一大批类似CCTV“倾国倾城”的跨国大型城市推广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中国的城市品牌营销, 已经拉开了跨时代的序幕, 进入到全新的国际化竞争时代。

>欧美城市品牌化典型

众所周知, 城市既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也是社会文明与发达程度的显著标志和财富的聚集地。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 步入后城市化时代的西方一些大都市, 凭借其强大的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 迅速转型为“全球城市”, 例如纽约、伦敦等, 它们以良好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彰显出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和“磁力”。从目前西方著名城市的发展、转型、复兴等实现情况来看, 其市政当局都十分重视城市形象的打造和城市品牌的推广。他们深深懂得, 具有积极的品牌形象并能在大众心目中产生好感的城市, 往往会成为世界聚焦之地, 引领着世界经济、文化及时尚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纽约市成为主导世界的城市, 但1950年起, 开始步入衰落, 只余下工业和商业。到了20世纪70年代, 美国遭遇了产业向廉价市场转移的挑战, 之前屡试不爽的税收优惠等刺激手段已然过时, 无法有效吸引投资和优秀人才, 使得包括纽约在内的许多城市发展面临瓶颈。当时, 纽约市已经面临几乎破产的境地。上世纪80年代初, 它的街道坑洼不平, 肮脏并且危险, 犯罪率上涨到非常危险的程度, 纽约被美国民众视为混乱与暴力的代名词。

为扭转这一困局, 纽约市政府展开了一系列行动, 以重振市民信心, 恢复城市声誉。纽约市重塑城市形象的策略是从建筑物开始的, 由于拥有许多世界著名的景观和摩天大楼, 政府开始大规模挖掘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世贸中心、联合国大厦等宝贵景观资源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帮助纽约市民恢复对城市的信心, 另一方面对外广为传播纽约市积极正面的形象。

同时, 纽约政府还决定以推广观光旅游来提升萎靡不振的经济表现, 于是找来了威尔斯·瑞奇·葛林广告公司 (简称WRG) 及著名的视觉设计师米尔顿·葛拉瑟 (Milton Glaser) , 联手发展出营销史上最知名的城市品牌化推广活动——“我爱纽约” (I Love NY) 。这句口号诉求简单明确, 加上广告公司所推出的一系列出色的设计, 直到今天它仍被广泛地用来推广纽约的城市品牌, 且未曾改变过。2005年, 美国歌坛巨星麦当娜还曾以一曲“我爱纽约”, 来赞扬这个让她成为巨星的城市。

一系列的宣传攻势配合有效的城市管理, 使纽约逐步突破了发展瓶颈, 1971年纽约吸引了1700万游客, 提供了40万就业岗位。1983年, 纽约被美国旅游协会授予“全美旅游营销大奖”。有人评价说:纽约是这个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城市。的确, 比起生硬的说明、指南, 纽约的城市品牌营销展示的令人热血沸腾的创意、希望、梦想, 总会更令人向往。

伦敦, 这座曾经在人们心目中日渐衰败的老工业城市, 曾经是保守拘谨的代言人的城市是如何在新时代转变形象, 重执世界品牌城市之牛耳的呢?

伦敦城市品牌建设的组织结构遵循“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所谓“形散”, 即其伦敦品牌机构 (London Unlimited) 并不是一个实体, 并没有专门为其服务的工作人员, 其所有雇员都是伦敦市政府下属机构中分管公共关系的工作人员。这些机构包括伦敦发展署 (London Develop Agency) 、伦敦第一 (London First) 、伦敦旅游局 (Visit London) 、英国贸易与投资总署 (UK Trade&Investment) 、伦敦投资局 (Think London) 、伦敦教育局 (London Higher) , 电影伦敦 (Film London) 、伦敦奥组委 (London 2012) , 以及伦敦东区、南区、西区、北区、中区发展分署等等。所谓“神不散”, 就是这样一个松散的机构却具有强大的力量, 其权力可以渗透到伦敦政治、经济及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伦敦品牌机构由市长办公室直接管辖, 位于伦敦市政府决策的领导层, 参与伦敦市政府所有对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从而保证了伦敦的每一次公关活动都有统一的形象和声音, 以建立连续一致的品牌形象。

伦敦城市品牌的宣传是多元化的, 渗透到伦敦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是媒体传播。英国广播公司 (BBC) 这个24小时不间断的全球传播工具为英国文化传播以及伦敦的形象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是活动传播。伦敦层出不穷的活动以及节日使传播成为有源之水。节日庆典活动是伦敦城市营销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 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大型的庆典活动。其中一些惯例化的、成功的节日活动, 如Regent Street的点灯仪式、每年8月的狂欢节、皇家庆典等已成为其特殊的“产品”。第三是政府传播。伦敦政府的每一个外事活动都是伦敦市政府不遗余力宣传伦敦的机会。伦敦市长每年都要安排出访计划, 以宣传推广伦敦。在北京奥运会期间, 伦敦充分借助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身份, 向全球大力开展城市形象推广。为此, 伦敦发展署还在北京设立了“伦敦之家”, 举行一系列由知名企业、政界和体育界名人参与的活动, 大力宣传伦敦在商业、旅游、高等教育和创意产业等方面提供的最佳服务。

>亚洲崛起与城市营销

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以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崛起, 城市品牌化呈现出了全新的特点, 而城市营销也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步入了一个整合创新的新时代。毫无疑问, 城市所属国家的地位和形象会制约该城市的发展和形象;同时, 城市形象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来源, 一个国家的首都及其经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又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所以, 曾有人说过, 当城市成功的时候, 整个国家也会成功。

以韩国为例, 韩国总统李明博一直很注重国家品牌建设。因为他担心, 韩国即使实现3万至4万美元的人均GDP, 也就是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民和国家也未必就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为此, 韩国政府积极推动相关政策, 希望在2013年年底以前将韩国的国家品牌排名, 从目前的世界第33位提升至第15位。作为韩国的首府, 首尔是东亚最重要的国际性都市之一, 也是韩国经济奇迹的引擎及缩影, 其城市形象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首尔城市形象推广的做法是:首先是通过大型国际赛事导入城市的国际形象, 用城市的品牌资本赢得世界的认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首尔先后成功举办了1986年第10届亚运会、1988年的奥运会和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令城市形象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也为城市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其次是领导人带头宣传城市形象, 借用名人拓展城市形象。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 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亲自给汉城做城市品牌形象代言人, 向世界发出了“欢迎你到汉城来, 欢迎你到韩国来!”的邀约;为了面向中国市场推广, 还邀请中国歌星孙悦作为旅游形象大使。再次是城市主管部门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广泛推广城市形象, 例如首尔城市规划局所属的首尔在线 (www.seoul.go.kr) 和数字首尔 (www.e-seoul.go.kr) , 用中、英、日、韩、法五种文字, 把传播首尔品牌形象、吸引旅游和投资等作为城市营销的主要功能。2004年, 首尔还以多语种开通了对外网络广播, 把传播城市形象推向了一个新起点。

国际著名品牌战略咨询公司Future Brand近年来连续发布“国家品牌指数”。据称, 2008年, 中国位列“年度最受瞩目国家品牌”及“未来之星”两个单项排名榜首。尽管在在列的78个国家中, 中国国家品牌的整体排名还处于比较靠后的第56位, 但得益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中国的国家形象开始进入排行榜, 与2007年同一调查结果相比, 中国被受访者评为“正在流行的国家品牌”, 而中国的主要城市也开始受到日益增加的国际关注。

>国际城市品牌建设几点启示

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说:“未来城市的发展将与高科技一道成为主导21世纪的两件大事。”近年来, 我国在城市形象推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使许多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效果也有好有坏。通过对纽约、伦敦、首尔等国际著名城市的案例分析和研究, 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启示。

首先, 要强化认识, 做好城市形象准确定位。城市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而准确的城市形象定位则是强化城市内外认知的必要条件。以往我国许多城市只重视城市的硬指标, 不太重视城市精神的塑造, 忽视城市的个性和品质, 最终导致城市精神的沉沦, 城市记忆的伤失, 城市符号文化浮躁、杂乱、无序, 城市意象缺乏整体性思考, 城市形象随着行政长官变更而摇摆不定等, 浪费了许多资源。一个城市形象要想获得内外认同, 就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重视城市意志品格和文化特质的精确提炼。在城市主题的确定上, 要深度的挖掘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 形成城市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只有区别于其他的城市, 才会在人心目中留下鲜活的印象。例如, 今天的巴黎, 留给世界的永远是服装之都、浪漫之都;维也纳, 音乐之乡;东京, 东西文化交汇的城市。正是这些印象, 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财富。

其次, 要完善拓展城市形象推广渠道, 有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行之有效的整合传播。城市形象推广是一项庞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它既需要政府、企业、市民的共同努力, 也需要整合各种媒介资源优势, 尤其是在当前新媒体影响日益扩大的环境下。从上述城市形象推广的经验来看, 一是在传播媒体的选取上, 要考虑目标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 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 选择不同的媒体进行传播;同时要考虑运用整合传播策略和各种创新的传播方式, 比如当前针对城市品牌推广比较流行的影视植入、事件传播、病毒行销等方式, 根据推广目标和传播对象的特点, 采取差异化的推广方式。

第三, 要充分利用城市承办国际化重大事件的影响, 做好城市形象的树立和推广。重大事件一般被称为“大型活动”, 它是提升城市形象的绝佳机会。如园艺博览会、世博会、奥运会、亚运会、休闲博览会等。如前述案例所述, 重大事件不但可以塑造城市形象, 而且还可以扭转原有的负面形象。

最后, 城市形象推广需要内外并举。城市形象的最终认同取决于内外受众, 尤其是城市居民。城市品牌应该着重突出它的居民们公认的显著特征, 并以他们深信不疑的方式来进行推广。当对一个城市进行品牌推广时, 城市居民的个性特征应该是城市品牌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城市的居民为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 并且愿意由内而外、自发地对他所属的城市进行口碑传播时, 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他目标受众。

关于城市品牌建设的研究 篇8

1、城市公共设计系统的建立要以“城市主题”为中心

足球之城“巴西里约热内卢”、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汽车城“美国底特律市”等,每座城市都以它特殊的城市主题文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城市地区经济学家帕斯卡尔·马拉加尔说:“将来对世界大多数人来说,区别他们的是城市而不是国家。城市主题文化已经作为全球一体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一体化参加竞争的重要手段”。

2、公共设计的“国际化”与“民族性”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缩短,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于此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城市的“特色危机”已经非常严重了,无论你走到那,目光所及之处,全都是高楼大厦、立交桥、霓虹灯、广场、马路,麦当劳、肯德基的红色标志到处闪耀,我们无法分清身处何方,一座城市引以为骄傲的特色正在消失。

二、城市环境建设的公共设计战略

1、“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在设计公共设施及公共环境时根据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力发电、生物能(沼气)、海潮能等减少能源消耗。

2、在公共设计中从“以人为本”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设计应该是从更大的范围内去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城市景观建设

城市景观包括城市的历史景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个大的方面,而这三方面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1)、城市标志性景观的建设2)、城市人文景观的增设3)、城市夜晚的景观照明4)、增加景观对人的“亲和力”和“参与度”

三、城市服务系统的公共设计战略

城市的服务系统是以公共设施为主体的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主要包括公共交通、公共运输、公共休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售卖设施、公共管理设施、公共信息设施和行政设施等几大方面。

1、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1)无障碍设计原则

A、平等的使用方式:不区分特定使用族群与对象,提供一致而平等的使用方式。

B、具通融性的使用方式:对应使用者多样的喜好与不同的能力。

C、简单易懂的操作设计:不论使用者的经验、知识,皆可容易操作。

D、迅速理解必要的资讯:必要的资讯可以迅速而有效率的传达。

E、容错的设计考量:不会因错误的使用或无意识的行动而造成危险。

F、有效率的轻松操作:有效率、轻松又不易疲劳的操作使用。

G、规划合理的尺寸与空间:提供无关体格、姿势、移动能力,都可以轻松地接近、操作的空间。

(2)绿色设计原则 (Green Desi-gn)

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 Recycle, Reuse, 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2、城市公共设施的具体设计措施

(1)公共交通设施方面。

A、交通标识、交通设施应标准化、统一化且便于识别。

B、大力开发步行街路接相关区域设施,把城市景观还给步行人群,发展公共交通和运输,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C、增设免费停车设施(自行车)及自行车租借机构。规划出快捷方便的自行车专用路线,降低汽车利用率,从而降低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

(2)公共休息设施方面。

A、在密集的居住区及商业街区增设建设用地步行5分钟可到达小型公共休息区域,面积不小于总面积的5%,增加人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减少因制冷或供暖所消耗的能源。B、休息设施与的设计应与环境相协调,使休息设施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

(3)公共卫生设施方面。

A、通过对卫生设施的设计调整,促进人们的垃圾的分类与回收意识。B、设置可回收材料的收集站,以小日用品及奖励的办法鼓励再生材料回收c、在密集商业区增设太阳能免冲洗的公共卫生间及公共盥洗室和以水设施

(4)公共售卖设施方面:

根据人群密度增加售卖点、自动售卖机的数量方便公众使用

四、城市识别设计战略

城市CI设计包括如下:

1、形象定位与概念抽取。

即从城市自然、人文、经济等错综复杂的对象中抽取其中的要点并概念化。这些要点及概念应能综合反映出城市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特征。

2、概念的图式化过程。

依据上述形象定位及分析得出的概念进行图案设计,该图案应能比较准确的表达概念的意义,这是城市CI设计的关键。

3、标志物与标志图案。

基本图形确定后,应考虑图形的适合对象。主要图形应选择城市结构中的要点,它可以是建筑、构筑物,也可以是广场。

4、标志色。

株洲市城市品牌建设研究 篇9

1 城市品牌的价值与效应

城市品牌是城市生态环境、经济活力、文化底蕴、精神品格、价值导向等综合功能的结构性呈现;是城市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区文化、民风民俗、市民风范、城市标志、城市特色、经济支柱等要素塑造出可以感受到的“神形合一”的附加值;是城市的性质、名称、历史、声誉以及承诺的无形总和,同时也使目标受众对城市产生清晰、明确的印象和美好联想。城市品牌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要素。

1.1 城市品牌是城市发展的“导向牌”

城市品牌是城市功能、城市价值的综合体现,它为城市确定了正确的定位方向,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具有针对性。城市品牌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城市品牌的建设与推广,不仅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上明确了方向,更突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培育城市文明,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城市形象。实施城市品牌战略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势,挖掘城市内涵,为城市发展提供统一目标和方向。

1.2 城市品牌是凝聚人心的“吸铁石”

城市品牌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因素,一是城市品牌有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富有个性的城市理念传播、城市文化建设及城市形象塑造,会把市民的精神凝聚到城市发展这一中心上来,增强城市市民的凝聚力、自信力,增强市民的参与意识,推动城市和谐发展。二是城市品牌能提高对区域资源的吸引力。城市品牌是城市宝贵的无形资产,是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品牌建设有利于高端资源、高端产业、高端信息、高端人才的集聚,增强资源要素的吸引力。

1.3 城市品牌是城市发展的“金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而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的独特个性和整体形象的综合体现,城市品牌能够展现城市特点,增强城市魅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城市品牌形象的推广,可以使城市被更多人知晓,而知名度的提升,也会赢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可以说,城市品牌是城市发展的“金名片”,城市特点通过城市品牌得到展现,城市魅力通过城市品牌得到增强,城市形象通过城市品牌的推广而得以深入人心。

2 株洲市城市品牌建设的现状

株洲,古称建宁,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市现辖5县(醴陵市、炎陵县、茶陵县、攸县、株洲县)4区(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云龙示范区),134个乡镇(街道)。面积11 262km2,总人口391万,其中市区人口102万,城镇化率52%。

株洲市是“一五”时期依托重点项目而发展起来的6个新建城市之一。在城市品牌建设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株洲市长期以来都是主打“工业牌”,强调工业主导的城市发展定位。建市以来,株洲市迅速崛起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但工业的发展也给株洲带来了“附作用”——产业结构不优、环境污染严重,2003年,株洲市被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2005年以后,新一代领导班子确定了“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家居城市”的定位,大力推进“四创”、“四化”、“五改”工程,组织了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的“三大战役”,坚持环境优化,突出以人为本。特别是在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战略以来,经过3年的努力,株洲市率先实现了从“黑色”到“绿色”、从“高碳”到“低碳”、从“制造”到“创造”的华丽转身,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工业重镇和湖南省长株潭“金三角”的重要一隅,株洲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其快速崛起和迅速发展格外引人注目,正以全新的面貌成为湖南经济增长极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株洲经验”正在成为湖北省等周边地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学习样本。

近年来,株洲市建设城市品牌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门的努力,株洲市已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效能管理模范城市等多项荣誉,株洲的城市影响力、号召力持续加强,城市形象日趋明晰,市民的归属感、自豪感不断提升。但就目前来看,株洲市在城市品牌建设中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城市品牌建设缺乏清晰的定位。城市定位是城市品牌塑造与提升的前提,科学准确的城市定位,不仅可以为城市品牌塑造指明方向,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城市定位整合城市资源引导城市品牌塑造,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带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成功的城市品牌无不有着独特鲜明的品牌定位,如伦敦的“创意之都”、香港的“亚洲国际都会”、杭州的“休闲之都”。从株洲城市品牌建设实践来看,株洲在《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城市定位是长株潭城市群副中心、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南地区物流枢纽。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两型”社会建设综改总体实施方案》将株洲发展定位为“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在2010年度市委务虚会上,“神农福地,动力株洲”被提炼为城市名片而固定下来。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拓展了“智慧株洲、实力株洲、绿色株洲、幸福株洲”的理念。总而言之,株洲城市品牌定位的不清晰,影响了城市品牌的塑造与提升。

二是城市品牌塑造缺乏文化内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益迫切,一个只能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城市是缺乏凝聚力的,一个平庸毫无文化特色的城市对于具有现代化心理的人来说是无法认同的。近年来,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株洲市城市面貌确实发生了很大改观, 特别是 2008年开始推行城市“四创”以来, 株洲市一举摘掉了 脏、乱、差 的帽子, 跨入了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行列。但是, 在城市硬件建设与管理机制发生巨变的同时, 株洲市对城市精神, 城市文化的建设与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株洲将“火车头精神”确定为城市精神,但“火车头精神”还没有成为主流城市文化来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火车头精神”与宜居城市、与“神农福地”等城市定位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是城市品牌建设的公众参与度不够。城市定位的参与主体除了公共部门,还应该有投资企业、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等,一个城市的品牌定位一方面要依据投资者甚至国际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消费者与市民对于品牌定位的接受度。在株洲的城市品牌建设中,从定位、设计到推广和管理,没有充分考虑了品牌定位是否为公众所接受,大多是政府绝对主导,一手包办城市品牌的建设,缺少实质性的公众参与。民间参与的不足,必然降低城市品牌应有的感召力并稀释城市品牌的凝聚功能。

四是城市品牌传播缺乏持久有效的手段。株洲市城市品牌建设没有利用城市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各种媒体进行有效持久的传播,没有通过各种途径包装、宣传、扩散、灌输城市品牌的理念、风格和品牌,没有利用好举办大型的节庆活动、各种国际性商务、贸易、会展、招商、学术、文艺、体育等大型活动进行宣传,缺少整合营销沟通。城市品牌的推广做不到妇孺皆知、深入人心,从而使城市品牌的竞争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3 株洲城市品牌的战略定位

3.1 株洲城市定位的基础和条件

株洲市的城市定位必须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3.1.1 良好的工业基础

株洲是先进制造业基地,株洲南车、南方航空、电动汽车等知名企业让“株洲制造”成为城市最响亮的名片。发展先进制造业,株洲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有基础,指工业基础比较扎实。株洲因工业立市,“一五”时期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等100多项工业产品“全国第一”诞生于此。工业是株洲的主属性和经济命脉,全市1 1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大都属于先进制造业企业[1]。有优势,是指株洲工业有自己的特色,以株洲南车、南方航空、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动力制造已经成为了株洲的主导优势产业。有条件,指科技人才实力较强,经济区位较优。

3.1.2 开放的人文氛围

株洲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城市的人文氛围开放而活跃。一是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团结务实, 敢为人先”为鲜明特色的株洲人文精神, 为株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的作用日益彰显。株洲精神已成为绝大多数株洲人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 让人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艰苦创业的精神, 为株洲发展提供持久、强大的动力和活力。近年来连续开展了“企业服务年”、“项目建设年”、“环境建设年”、“读书月”等活动, 改善了株洲人文环境氛围, 激发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二是开放交织的人文精神。株洲是一个年青的城市,真正意义上的株洲本地居民很少,城市居民来源于四面八方,海纳百川,以致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文精神在这里融汇交织,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据调查,周边城市将株洲人的标签定义为:开放、自信、坚忍、能容、勇于创新、积极进取。株洲城市文化最具特色的是创新文化,不拘泥于传统、权威[2]。

3.1.3 集聚的科教资源

近年来, 株洲市紧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工作目标, 以深化体制改革、统筹城乡教育、整合教育资源、落实政府实事和全面提质创优为重点, 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株洲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筹建了湖南工业大学, 改变了株洲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大规模、高标准建设了株洲职教科技园, 办学规模为学历教育7.1万人、常年培训6.7万人, 将其打造成为了湖南职业教育的硅谷,成为城市的另一张亮丽名片。在强化教育的基础上,全市科技工作坚持实施“科教先导”战略,落实“项目带动, 实干兴科”原则, 紧紧把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突破主导产业技术瓶颈”和“两型社会”建设两个主攻方向, 突出“抓改革促服务、抓民企促提高、抓考核促环境、抓平台促创新、抓转化促发展”等五个重点, 取得了良好成效。

3.2 主要的城市品牌定位模式理论

3.2.1 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思想和原则

定位被认为是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中解决传播问题的核心策略,也是现代营销中最重要的概念。这个词由两位广告经理里斯和特劳特提出后开始流行,他们把定位看成是对现有产品的创造性实践。其基本思想是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它本质上不改变产品,产品的价格和包装事实上都丝毫未变,定位只是在顾客脑子里占一个有价值的、独树一帜的地位。其基本方法是,发现或创建心理位置,强调第一和类的独特性。如果没有第一的位置,可以通过与第一挂钩的方式,如比附定位等。还有一个方法是给第一的品牌重新定位,使它让出位置,并使自己进入这个位置。

3.2.2 科特勒的差异定位模式

科特勒首先对差异和定位进行了定义: 差异指对本品牌与竞争品牌进行比较,并标识出一系列不同的特征组进行识别; 定位指塑造特殊的城市品牌形象,以期在城市顾客心目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印象和偏好。在科特勒的定位模式中,研究者首先需要对该城市品牌与其他城市品牌的不同点有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择优,选取最具竞争力的因素作为定位的基础,最后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对该定位进行沟通和推介。因此,在科特勒的模式中,品牌定位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从顾客的角度来探讨品牌定位而非研究者自行认定的观点; 二是具有竞争性与比较性的观点,因为定位是顾客心目中对某项产品与其他竞争产品的相对位置。

3.2.3 洛夫洛克和维尔茨的服务定位模式

洛夫洛克和维尔茨的定位模式强调服务在定位中的重要性,并首先区分了服务和有形产品的差别。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关键区别在于: 就服务而言,顾客往往是在没有获取对任何有形要素的所有权的情况下获得服务所提供的价值。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市场细分的特殊性,要求研究者在注意运用传统营销组合策略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对人、过程及有形展示等因素的重要性。服务定位过程中必须协调处理好供求矛盾,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和顾客忠诚度。

3.2.4 阿克和仙斯拜的战略定位模式

阿克和仙斯拜的战略定位模式认为,定位的重点在于强调你所擅长的,并掩盖你所缺失的。他们认为: 一个品牌的定位策略是形成顾客认知及选择决策的关键因素,所以营销计划中的任何元素都有可能影响该品牌定位的结果。因此,为确保营销计划中的所有元素都能和该品牌的定位策略一致,必须先以定位策略作为营销方案的中心。他提出以下六大定位策略: 属性定位、价格和品质定位、使用定位、产品使用者定位、产品类别定位、竞争者定位。

3.2.5 赖克的定位模式

赖克认为,定位是一个针对市场的复杂战略过程,不存在任何一个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研究者应该时刻保持高效的工作态度来对待定位。赖克的定位模式至今为止只停留在学术论证阶段,并未在其他地方实际操作过[3]。

3.3 株洲城市品牌的特色定位

近年来,株洲市给出了城市品牌定位:“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南地区物流枢纽”、“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神农福地,动力株洲”等,笔者认为,这些定位均有不妥之处,而且定位太多,就相当于没有定位,冲淡了城市的核心形象。

对于“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南地区物流枢纽”这一定位,笔者认为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株洲的排他性特点,许多地方都可以称之为“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而“中南地区物流枢纽”虽然体现了株洲的特点,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但没有体现株洲的核心价值。

对于“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这一定位,笔者认为城市归根结底是人的城市,生态宜居是城市最起码的条件,2010年的城市高峰论坛上就明确了好的城市应该是“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的城市,把宜居作为城市定位,未免要求太低。而“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也仅仅说明了株洲是一个新型工业城市,不能说明株洲的特色所在。

而“神农福地,动力株洲”这一定位可以说是一个较好的品牌标识,但仅仅因为炎帝埋葬于斯就标志为“神农福地”未免有点牵强附会,因为能跟炎帝、黄帝等扯上关系的地方实在太多,如果将“神农福地”来描述炎帝葬身的炎陵县还算是恰如其分。

根据城市品牌的定位模式理论,从株洲城市发展的战略出发,立足于株洲的特色与核心价值,笔者认为,株洲的城市品牌定位可用“动力之都”一句来描述。

城市定位:动力之都

核心价值:火车头精神——开放、自信、坚忍、能容、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城市视觉识别标志:火车头

将株洲城市品牌定位为“动力之都”,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明确株洲作为新型工业城市,其主导产业特色体现在“动力”上,包括轨道交通及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和航空动力机械制造业等;二是明确株洲是区域发展的动力所在,株洲不仅作为一个工业城市来突出自己的产业特色,还通过技术创新、职业教育、现代生产服务业来引领区域产业发展,通过满足区域需求来实现城市价值;三是明确株洲是“人才的高地”、“创新的摇篮”,人才是发展的最核心的动力所在,开放的株洲、智慧的株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是区域的“大脑”所在。

4 株洲城市品牌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城市品牌化建设需要对城市品牌形象资产进行持续、稳定的规范和保护,确保城市品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4.1 长远规划,分步推进

城市品牌化建设规划包括确定城市品牌定位,挖掘和弘扬城市文化,提炼城市精神,形成城市品牌识别系统,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和企业构成等基本程序。可以说,城市品牌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强势城市品牌的形成需要长远的规划,并确保连续性的稳步推进。

一是要从城市定位做起,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进行城市功能和规划设计,最后完成城市品牌的塑造。将株洲市定位为“动力之都”,就要围绕“动力之都”来导入城市识别系统,塑造城市形象。株洲市应开展城市 CIS 系统工程,从城市理念识别、城市行为识别、城市视觉识别三部分塑造株洲城市形象。把“动力之都”的公众形象,通过鲜明的整合、科学化的视觉形象体系展示给社会公众,而有别于其他城市,昭示其明显的个性。不管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所,只要看到或听到株洲的城徽、标志、吉祥物、口号或者城歌,就会联想起株洲,就能感受到株洲的魅力。

二是在品牌塑造过程中,要对整体进程的有效规划和科学管理在总体规划和重点突破基础上进行分步实施。要以“动力之都”作为株洲发展之魂,通过多元整合,凝聚城市的各项资源优势,从文化、风貌、生态、产业等方位,多角度充分展现并突出株洲城市的特质。围绕城市定位,要实现重点突破来带动城市的全局发展。要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如航空城、电动汽车城、职业教育城等,将能体现城市特质的重点项目以最快的速度推介给大众,以留给大众深刻的印象,打破大众对城市的既定印象,从而有效地弥补城市已有形象上的不足,尽快提升城市在市民、游客和相关者心中的城市品位。

4.2 营销推广,传播品牌

品牌设计固然重要,品牌的传播推广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城市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品牌传播与沟通研究,畅通品牌传播与沟通的渠道。品牌传播是品牌建设的关键一跃,需要城市动用各种力量,通过广告、公关事件、活动节日、会展会议等多种方式,尽情释放城市魅力,使城市品牌通过宣传深入人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一是要开展整合营销,展现株洲品牌形象。株洲市在城市品牌传播中应该树立整合营销传播的观念,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的原则和方法,开展城市品牌营销。城市整合营销传播的主体相对于一般营销的主体来说,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它包含市政府,城市旅游景点、酒店、旅行社,传媒机构,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举办机构,城市地方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城市的市民等等。城市整合营销传播的渠道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株洲市可以利用城市形象广告或者城市举办、参与的各类活动来进行广告传播和公关关系传播,也可以从城市广场、城市绿化系统、城市边界出入口、城市道路、城市市民和城市企业等可以接触到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来传播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同时,应强调城市品牌信息、策略的一致性,达到“用一种声音说话”的境界。

二是要加强优势传媒与城市品牌传播的联姻。株洲市城市品牌的传播与推广应充分利用“文化湘军”的力量,将城市品牌的传播与区域强势传媒进行联姻。“文化湘军”让湖南的文化产业早在3年前便已进入千亿产业阵营,《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发布的222个文化品牌中,“湘字号”达31个,占全国的14%;2011年发布的“中国文化品牌榜”中,湖南有25个文化品牌入围,居全国首位。与优势传媒的联姻,一方面,要将创造有国内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新体系纳入株洲城市管理战略中来。要尽可能创造在国内甚至国外有影响的报纸、电视节目、文学作品、出版社、学术刊物、视听发行机构等,提高媒介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媒体活动和城市品牌传播的联系,在媒体活动中更多地加入株洲元素,让观众能更好地感受和了解株洲。

三是要提升株洲市政府沟通能力。政府是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主体,政府的沟通能力对提升城市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其次要加强政府各部门和市民、媒体的沟通,从而影响社会对政府的看法,提升城市形象。

4.3 发展产业,夯实基础

一个城市品牌的树立必须以一定的产业优势作为基础。譬如巴黎香水之于巴黎,瑞士手表之于瑞士,贵州茅台之于贵州。城市产业和企业构成是城市品牌的积极支撑,是城市品牌活力的主要来源。株洲市要努力夯实城市的产业实力和经济基础,实现产业品牌推动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拉动产业品牌的良性互动,为城市品牌的建设提供持之不竭的动力。

株洲市委政府应立足株洲实际,着力推进了“三做一创”[1]。一是做强企业。持续推进实施“5115”工程(力争用3-5年时间,培育5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10个以上过50亿元的旗舰企业),采取特殊政策、特殊奖励和特殊服务,大力培育先进制造类旗舰企业。二是做大集群。重点打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千亿产业集群,包括轨道交通及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和航空动力机械制造业三大块。三是做优平台。重点建好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五个园区,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四是加快创新。重点利用好湖南工业大学城和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加大国家863、973计划项目的争取与实施力度,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与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打造创新型城市。

4.4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城市品牌管理应充分重视公众感受,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最终实现政府、企业和民众多方共赢,实现城市各方共建共享。

一是要整合资源,齐心协力建设品牌。城市品牌管理要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相互制约的现象发生,达到各个相关要素的最大优化与最佳整合,将城市品牌战略渗透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容市貌的管理、环境保护的措施、城市产业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树立等各个方面,需要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协作。

二是要统一领导,健全管理制度建设。可以考虑由株洲市政府办承担城市品牌管理的协调功能,或设置一个专门的城市品牌管理部门,负责株洲城市品牌管理的具体事宜,联合宣传部门、旅游部门、招商部门等具有公共关系、城市营销、城市品牌管理等方面职责的部门,形成统一领导下的多元协调的城市品牌管理组织。同时,株洲市应该制订有利于城市品牌建设的各种规章制度,品牌管理全过程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都必须遵照品牌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城市品牌建设的高效、规范。

三是要鼓励公众参与,确保共建共享。在政府公共部门主导城市品牌建设与管理的前提下,要鼓励市内投资企业、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积极参与到株洲城市品牌建设中来,城市品牌建设从定位、设计到推广和管理,都要充分接纳社会部门、私人部门和市民的参与,形成公私合作的模式,提高城市品牌的凝聚功能。

参考文献

[1]王群.株洲发展的战略选择[J].21世纪,2010(10):60-61.

[2]曾红元,刘明伟.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之城市软实力提升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0-32.

试论兰州城市民俗旅游品牌的创新 篇10

向品牌化发展之路。

兰州民俗文化体系中, 既有享誉全国的黄河民俗文化, 还有独具魅力的“丝绸之路”民俗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能成为品牌的民俗文化内容不少, 但真正做大做强的不多。为了促进兰州城市民俗旅游的开发, 加快推动兰州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 进一步增强兰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示范效应, 建立属于自己的民俗旅游品牌已显得攸关重要。

一、创新黄河民俗旅游品牌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 是全国惟一的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也是西部著名的山水名城,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漫步兰州, 黄河民俗文化随处可见, 黄河母亲雕塑、中山铁桥、黄河水车、羊皮筏子是兰州黄河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精巧雅致、风情浓郁的四十里黄河风情线更是彰显了黄河民俗文化的魅力和神韵, 乘羊皮筏子游览黄河胜景已成为兰州民俗旅游中颇受游客欢迎的项目。

今天, 创新黄河民俗旅游品牌, 应在进一步挖掘黄河皮筏旅游优势的同时, 将黄河母亲雕塑、中山铁桥、黄河水车博览园、羊皮筏子、黄河奇石等黄河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打造黄河民俗旅游风情线品牌。同时充分利用河心岛特殊的地理优势, 化不利为有利, 规划出乘轮船游玩河心岛、观赏百里黄河风情线等项目, 发展黄河民俗文化旅游。

二、发展金城关“丝绸之路”民俗旅游品牌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金城关和金城古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郑本法主任在2005年提出了兰州当创建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议。他认为“丝绸之路游”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旅游产品”, 国家旅游局将其列为全国对外重点推介的九大旅游产品之一。既然兰州是丝绸之路重镇, 而甘肃又以丝绸之路黄金路段闻名于世, 兰州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甘肃的省会城市和中国大西北的交通枢纽, 就有必要选址创建丝绸之路博物馆, 营造丝绸之路文化氛围使其在甘肃旅游中心的战略定位名副其实。[1]

郑本法主任的这一建议号准了发展兰州城市民俗旅游的脉搏, 从旅游发展角度来看, 金城关就成为发展“丝绸之路”民俗旅游品牌的理想选址之地。兰州市委市政府早在2002年就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建立了金城关文化风情园, 但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做好这张文化名片?笔者认为可将金城关文化风情园和白塔山公园合二为一, 打造为“丝绸之路”民俗文化旅游风情园, 利用声、光、电、化等现代高科技手段, 再现古“丝绸之路”神韵。利用已经成功举办的“丝绸之路文化节”、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丝绸之路”民俗文化活动和形式, 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民俗文化内容, 培育出更多的“丝绸之路”民俗文化精品, 打造金城关“丝绸之路”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将娱乐、餐饮、休闲、文化融为一体, 以特色民俗旅游带动经济, 使更多的民俗文化走向经济发展的前台, 为兰州城市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打造具有浓郁穆斯林风情的民俗旅游品牌

兰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城市, 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达到10多万人, 其中回族人数最多, 达98362人。[2]具有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高大醒目,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亦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兰州的西关大清真寺、和平清真寺等非常有名。拱北建筑在回族穆斯林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兰州灵明堂拱北位于五星坪, 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具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和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拱北建筑群, 集伊斯兰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兰州穆斯林的节日、服饰、饮食、歌舞等也很有特色。应依托西关大清真寺、和平清真寺和灵明堂拱北等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与景点, 打造具有浓郁穆斯林风情的民俗旅游品牌。可组织游客参观兰州的西关大清真寺、和平清真寺和灵明堂拱北, 穿穆斯林服饰, 品尝牛肉面、酿皮、灰豆子、手抓羊肉、烤羊肉串等穆斯林风味小吃, 乘坐羊皮筏子游览黄河胜景, 观看、参与穆斯林歌舞表演, 通过参观、体验使游客对兰州地区的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民俗风情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以此扩大对兰州特色民俗旅游的宣传, 提高兰州民俗旅游的鲜明民族特色。

四、建设兰州城市时尚风情旅游品牌

具有时代特色的兰州城市新民俗, 是在继承传统民俗文化基础上吸收具有多元特色的现代文化而形成的, 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体现, 具有现代性、时尚性和流行性等特点。应对兰州城市新民俗进行系统的考察、整理和研究, 在塑造特色民俗文化城市和发展城市文化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 建设兰州城市时尚风情旅游品牌。以兰州东部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小西湖商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建立的东部商圈和小西湖商圈为依托, 建立集时尚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东、西时尚购物广场, 发展城市时尚风情旅游, 提升兰州城市民俗旅游的时代品位, 塑造特色民俗文化城市, 发挥省会城市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区位优势, 发展城市文化产业, 带动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和民俗旅游开发。

五、打造兰州安宁桃园风情旅游品牌

兰州安宁仁寿山桃园早在清代就已观花成会, 相沿成俗。每年4月下旬桃花盛开之际, 桃花艳丽似锦, 吸引了无数才子佳人前往游赏。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桃花会, 如今改名为“桃花节”, 注入新的内容, 游客除踏青观赏桃花外, 还可以参观丰富多采的文艺活动、书法绘画展览、经贸洽谈等, 促进了兰州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盛夏桃子成熟的季节, 安宁举办“蟠桃会”, 并进行福寿文化研讨, 提升了安宁桃园风情的文化品位。

以后应将桃花节、蟠桃会、仁寿山福寿文化联合起来, 以“福寿仁和”为主题, 打造兰州安宁桃园风情旅游品牌。在春季桃花节开展踏青、赏桃花等春游项目。夏季蟠桃会时, 可积极鼓励游客亲自去桃园摘桃品尝、自己动手学做民俗美食, 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继续开展福寿文化研讨, 不断提升安宁桃园风情的文化品位。在宣传安宁已有精品桃的同时应培育新桃品种, 使安宁十里桃乡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使兰州城市民俗旅游带有“世外桃源”的风情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六、创建博物馆民俗旅游品牌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收藏、展览、研究文物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3]博物馆几乎涵盖了各种文化形态, 如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艺术文化等, 是含金量极高的文化旅游资源。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分布在城市, 代表着城市的旅游品位和形象。博物馆旅游在现代城市旅游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 逐渐成为城市旅游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4]博物馆旅游能使原有的文化积淀“活”起来, 招徕游客, 并获得游客对它的认同。发展博物馆旅游, 不但能更好地保存历史文化资源, 而且能使博物馆走出经营困境, 在更大的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5]

兰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民俗文化传承较为完整, 但集中展示民俗文化的博物馆却不多, 已有的中国秦腔博物馆、牛肉面博物馆、兰州水车博览园博等场馆也分布分散、题材单薄、辐射力有限。

如何充分展示兰州城市民俗文化的魅力?笔者认为应在现有基础上, 整合优势民俗资源, 创建综合性民俗博物馆, 发挥民俗博物馆优势, 以兰州城隍庙为中心可创建博物馆民俗旅游品牌, 展示兰州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采用声、光、电、化等现代高科技手段, 还原民俗、节庆场面, 生活化地再现兰州的民俗场景, 开辟以展示兰州民俗民风为内容的基本陈列, 设立“婚俗厅”、“食俗厅”、“节俗厅”、“民间工艺厅”等陈列展览, 介绍迎亲嫁娶、夫妻拜堂、洞房花烛等婚俗, 展示衣食住行民俗、节庆场面, 陈列民间生活用品, 民间泥塑、剪纸、刻葫芦等民间工艺品。这样, 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城隍庙的保护和利用,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博物馆旅游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 唤起兰州人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能够大大提升本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 使兰州城隍庙能够真正发挥弘扬兰州历史文化和城市民俗文化的功效。

七、开发特色民俗商品

为创新兰州城市民俗旅游品牌, 促进兰州特色民俗旅游的发展, 以兰州民俗文化为基础, 多种经营相结合, 进行特色民俗商品的开发。可提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车船工具、工艺美术品、生活用品和游览纪念品等。如黄河水车、羊皮筏子、太平鼓、刻葫芦、黄河奇石、水烟、白兰瓜、牛肉面等这类兰州特色民俗商品的文化意蕴丰富, 制作工艺传统, 地方特色鲜明, 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

在特色民俗商品的销售方面, 可将宣传、保护民俗文化与销售民俗商品有机结合。如每逢重大节日, 可在城隍庙兰州民俗博物馆举办传统的戏剧演出, 并且展卖各种民间艺术品。在各种专题性民俗博物馆附近、金城关等处设立民俗特色商品一条街、风味名吃一条街, 通过民俗旅游的引导, 既创造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 又起到了宣传和保护民俗文化的作用。

总之, 兰州城市民俗旅游的发展要顺应品牌时代的潮流和趋势, 锐意创新, 在提升品牌内涵上下足功夫, 形成真正的民俗核心品牌, 以品牌文化的力量推动兰州大发展。

摘要:为促进兰州城市民俗旅游走向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可从黄河民俗文化旅游、金城关“丝绸之路”民俗文化旅游、浓郁地方风情的民俗旅游、城市时尚风情旅游, 民俗博物馆旅游等方面入手, 创新兰州城市民俗旅游品牌, 发展兰州特色民俗旅游, 服务于西部大开发, 为兰州民俗旅游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兰州,民俗旅游,品牌,创新

参考文献

[1]郑本法:兰州当创建丝绸之路博物馆[OL].甘肃每日新闻网, http://www.gansudaily.com.cn/20050518/143/2005518A02481006.htm, 2005年5月18日。

[2]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甘肃人口普查资料2000》[Z],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第125页。

[3]巴兆祥主编:中国民俗旅游[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302页

[4]陈朝隆, 陈烈, 徐晓红, 史铁丑:城市博物馆旅游浅议[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创新型城市品牌建设 篇11

记者:您在“新西部论坛”上提出要向城市规划要效益的观点,您能具体阐释一下这一观点吗?

王珏林:城市规划是经济规划、交通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体现,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又是一个物资的实体。这个实体由人造环境结合自然环境而构成。我举两个例子。

二战期间欧洲许多国家城市建筑的80%被毁坏,在恢复性建设中,是选择现代建筑还是恢复原貌?经过反复论证,各国规划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恢复原貌。40年后这批历史建筑越来越值钱,成为城市不可估量的宝贵财产,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资源。

10年前云南丽江发生大地震后,古建筑基本毁坏。在讨论灾后重建时,有相当一部分人提出要建立现代化的丽江,填平古镇的三条小溪,修宽马路,建现代建筑,以体现丽江的现代气派。但规划专家们坚决反对,强调的理由是丽江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灾后重建的建筑一砖一瓦都应当按照原来的式样、格局、风貌进行恢复性建设。结果现在丽江GDP的85%来自旅游业,城市居民收入提高了3倍。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名城古迹、风景名胜、民族风情等资源,目前的保护就是以后的发展,这不仅是西部地区的、也是全国的、世界的宝贵资源。

记者: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塑造城市品牌,打造城市品牌西部地区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王珏林:一个城市要是没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对外开放就会非常被动,所以说,塑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经济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挖掘,对历史、文化、各种资源等进行塑造;二是在古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塑造;三是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风格、城市环境和城市品位等方面进行打造;四是培育名牌企业提高影响力;五是建立诚信体系、完善市场机制和服务功能,增加吸引力。

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关键,西部在城市建设和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绝不能相互攀比、贪大求洋,要稳步推进。要避免我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出现的大城市能力不大、中等城市经济不适、小城市实力不强、东西南北中城市无变化、无特色、无特点等通病。

记者:感谢您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关注与支持。

衡水市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探究 篇12

1衡水市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重要性

城市的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就是塑造城市的人文形象,就是利用品牌效应实现文化与市场的对接,促进城市居民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改善精神面貌,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1.1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可以提升衡水市的影响力

衡水与石家庄、保定、沧州、邢台等城市邻接,衡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地处中南部、连接冀鲁两省的地理优势。然而根据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指标的统计,京津始终处于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顶级,和省会及沿海城市相比,衡水与邯郸、承德、张家口、邢台等市则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产业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上与前者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加速衡水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对于整体塑造新衡水的崭新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1.2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可以提升衡水市的竞争力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长期积淀,是其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城市品牌作为城市的形象、名称、文化、功能和环境等文化特性的外在体现,能够突出该城市既有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等差别化优势,使外界对城市产生清晰、明确的印象,从而增强城市的聚集效益、规模效益和辐射效应,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周边省市对城市的认同程度以及全国其他省市对该城市的关注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可以彰显衡水市的经济文化特色,提高与周边城市相区别的辨识度的重要因素。

1. 3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可以促进市民的自我发展和素质提升

城市文化品牌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现象,完整的城市文化应有如下共性: 共通的价值观取向、同质的文化特质、城市自己创造的文化模式、城市文化的多元发展等[1]。“文化在提升城市居民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生活素质的同时,还大大有助于强化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使城市居民积极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2]”。由此可见,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可以增强衡水人对本乡本土文化的自觉意识,提升市民对衡水这座母亲城的自豪感、认同感,增强凝聚力。

2衡水市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衡水市随着城镇面貌 “三年大变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 “创先争优”以及 “三严三实”活动的开展, 发展环境从硬件设施建设到文化氛围的建设都得到明显改善。2013年,在产业结构调整、治理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2014年再次实现新的跨越。然而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定位模糊,缺乏个性,盲目模仿其他城市

缺乏个性、千城一面是不仅是衡水,也是目前众多中小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误区。通常都是一窝蜂地把城市按照可以投资的方向包装: 建城市景观街作为对外门面,建一些标志性建筑或雕塑当城市名片,到处火柴盒一样名目时尚或洋味十足的高层住宅小区和写字楼。旅游热就到处修建旅游景点,景点建筑均为古色古香,甚至旅游纪念品除了深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外,其他地方都大致相同,这样毫无特色的复制使城市沦为赝品。一味追求现代性而抹去所有历史陈迹都去追求同一个模板,必然会失去自己的特色,在彼此雷同中淹没。

2.2重视物质建设,轻视文化建设

重物质、轻文化,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另一个误区。衡水目前的品牌建设也存在此类情况,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留局限于现有文化景点的利用,文化旅游项目形式单一。仅有的少量大型文化活动比如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比赛特色又不够明显,因此没有形成最佳竞争优势。又如, 衡水中学作为衡水闻名全国的教育品牌,不仅是衡水的一个鲜明的文化坐标,而且在国外也享有一定的声誉。衡水教育产业发展迅速,为衡水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但同时,交通管理、通信信息及其他相关文化服务仍没有在宏观调控下及时适应这一发展形势。

2.3传播手段滞后,缺乏稳定性和系统性

目前衡水的城市文化品牌缺乏整体性的设计,传播手段主要是广告、网络营销和节庆展示三种,且这三种手段各行其道、各有侧重,缺乏全局意识。例如,平面媒体、 影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侧重于推销产品,偏重经济利益,如衡水老白干、衡水内画鼻烟壶等; 节庆展示由于规模较小、所处层级较低,往往名称响而效益差强人意。由于缺乏全局意识,执行主体不明确,因此旅游部门、政府外宣部门、招商部门以及各文化企业的营销部门都在进行城市文化品牌的传播。他们对传播的目标人群定位各异,造成所传播的城市文化形象内涵模糊,缺乏稳定性和系统性。

3衡水市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成功打造出一个城市品牌,必须有一个整体性的塑造方案,需要对每个环节深入研究,整合各方面因素,系统、协调、配套推进。因此文化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宣传部门、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其在政策制定、战略实施、方向指明等方面引领和整体布局的作用。成功打造衡水城市文化品牌,需要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3.1衡水市城市文化品牌的定位

城市品牌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定位于一个既贴近城市现实又留有合理的发展空间。 对于衡水的城市文化品牌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首先,从区位特征来看,衡水地处历史文化悠久的燕赵之地,北邻京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其次,从特色文化资源来看,衡水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例如董仲舒、孔颖达、高适等; 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形意拳、武强年画、冀派内画等,这些特色文化资源为衡水市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从文化产业来看,乐器生产、水晶内画等均已建成产业基地或入驻产业园区,并已初步形成规模。 所以,要充分借助这些文化资源,进一步扩大衡水的影响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3.2衡水市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方案

挖掘特色,建立独特的城市文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相关产业以此来打造衡水市文化品牌。从文化载体着眼,衡水湖作为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是最具特色的自然资源。衡水已经以此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历史文化、文化创意、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着力打造 “生态湖城、休闲之都”的旅游文化品牌。其次,整合资源优势,以品牌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高投入深挖掘,发挥文化资源的最大价值。目前,衡水已经基本形成内画、 年画、乐器、人造水晶、毛笔、剪纸、雕刻、彩陶、金鱼、古玩十大特色文化产业。并初步形成了新闻出版、网络文化、古玩经营、文化旅游等多个文化产业门类。文化产业格局已具雏形。

3.3衡水市城市文化品牌的传播

要在众多的城市文化品牌中脱颖而出,必须选择适合于己的特定传播平台。塑造鲜明的城市个性,恰当地展示和推广自己的城市形象,绝不能盲目跟风。因此,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必然是一个渐进明晰的过程。其传播平台的选择和传播的手段、方式,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内涵发展的阶段性,制定适合的传播策略。

首先,执行主体的专业化。成功的品牌传播离不开专职、专业的执行主体团队。其次,传播对象的系统化。传播对象系统化可以很好地适应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方便在总体规划和传播方式上,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节奏相适应,做到 “形神合一”。最后,恰当选择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等几个基本环节。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还必须根据受众的定位、投资和消费需求等,选择恰当的媒介,更好地传递城市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

总之,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本质上是城市的整体作为一个产品商业化的过程,需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与市场建立良好互动关系。衡水市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相对落后的城市,要成功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必须做好城市文化品牌定位、个性特色塑造以及品牌传播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这也离不开政府的正确指导、大力扶持和整体调度,从而获得强有力的后盾,才能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取得最佳成效,真正把衡水打造成河北乃至全国著名的城市文化名片。

摘要:从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对衡水市发展的重要性、衡水市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何塑造衡水市城市文化品牌三个方面,围绕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这一中心展开探讨,以期对衡水市城市文化品牌的构建提供咨询或建议。

上一篇:传统管理体系下一篇:Hilb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