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桥梁支座新技术在城市桥梁建设的创新发展(共5篇)
论桥梁支座新技术在城市桥梁建设的创新发展 篇1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穆祥纯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100082)摘 要:全面回顾和总结了2l世纪前十年我国城市桥梁建设在现代预应力技术创新发展和应用情况。通过剖析四个经典工
程案例,并从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上的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上的创新,以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裂缝防治的最新研究并来展示其创新发展的相关情况,并对现代预应力技术在城市桥梁建设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展望,以期引起人们对该
领域的关注,推动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预应力技术;城市桥梁;创新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U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16(2011)08—0008—10 1 概述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自1928年法国学者
E.Fryssinnet研究成功后,经过80多年来的实践和完善,在世界各地建筑和桥梁结构物得到广泛应用。林同炎教授曾对预应力混凝土作出如下精
辟的定义:“预应力混凝土系其中已建立有内应力的混凝土,内应力的大小和分布能抵消给定外部加荷所引起的应力至所预期的程度。”我国的预应
力学者也作出如下的定义:“预应力混凝土是根据需要人为地引入某一数值的反向荷载,用以部分或全部抵消使用荷载的一种加筋混凝土。”
城市桥梁通常指城区范围内建造的跨河、跨江、跨海桥梁,立交桥及人行天桥等。近3O多年来,特别是2l世纪前十年我国的桥梁建设尤以城市桥梁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北京、上海、天津
和重庆等一大批城市桥梁建设令世人瞩目。且在混凝土工程技术和预应力技术应用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最近十年来,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很快,无论在桥型,跨度以及施工方法与技术方
面都有突破性进展,不少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建造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组成混凝土的材料,张拉技术和施工方法及结构抗震性能上的发展上都跻身世界的前列。应该说,我国预应力混凝
土的研究和应用比欧美国家大约晚10年,但近年来的发展之迅速,应用数量之庞大,令世人刮目相收稿日期:2011—o6—22
作者简介:穆祥纯(1955一),男,北京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副院长,从事桥梁设计,城市交通研究就技术管理工作。看。我国已建成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大多都采用
C40~C50混凝土,进而采用减水剂等添加剂制备塑性混凝土,并发展了泵送混凝土工艺。随着桥梁
跨度的增加,为减少桥梁结构的自重,混凝土逐渐向高强、轻质方向的发展。下面通过4个典型案
例,并从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上的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上的创新。以及预应力混凝土
桥梁结构裂缝防治的最新研究,来展示其创新发
展的相关情况,论述一下现代预应力技术在我国
城市桥梁建设创新发展的相关情况。现代预应力技术在城市桥梁设计和建
造应用的经典案例
一般来说,城市桥梁设计水平主要体现在大
跨度桥梁的建造上。从1991年上海南浦大桥的成功建成,至今我国已建成数以百计的城市大跨径
桥梁,其中苏通大桥系世界上最大跨径的钢斜拉
桥(跨径为1 088 m),上海卢浦大桥是世界上最
大跨径的钢拱桥(主跨为550 in),连接扬州和镇
江两座城市的润扬大桥是2005年我国跨度最大的悬索桥(主跨为1 40O m);而同年建成的上海
东海大桥(32.5 km长)和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
(总长36 km)的成功建成,充分说明我国在长大、大跨径桥梁建设水平上已跻身世界前列。而2008
年建成的浙江舟山西堠门大桥为主跨1 650 m的悬索桥,为我国跨度最大的悬索桥,居世界最长跨
度的桥梁第二位(第一为跨度1 991 m的日本明
石海峡悬索桥);21世纪的前l0年,在世界10座
悬索桥的排名中我国占据5座,充分说明我国建
参考文献
【1】朱兆芳,赵建伟,张欣红.城市道路交通与节能降耗[J].城市道桥 与防洪,2008(10).
【2】《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及宣贯讲稿[z1.2009.
[3]Paulo Sergio Custodio绿色交通相关问题概述【J】_城市交通.2007,4.
【4】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城市快速路系统设计 关键技术研究总报告【R】.2010.
【5】朱兆芳,杨鸿远.运用交通工程学搞好中环线设计[AI.天津市市 政工程设计研究院55周年论文集[e1.
20112.4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阶段拼装综合技术的成功
应用
2010年获得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北京丰北路(三环~四环)改建扩工程,将预应
力混凝土阶段拼装综合技术在城市桥梁的建设上
成功地进行了推广应用。该工程共建成枢纽立交
两座(四丰立交和丽泽桥立交),一般立交一座
(万寿路南延立交),人行天桥3座,桥梁总面积
4.3万m2,于2007年6月竣工。其科技创新与新
技术应用如下:一是该工程建设了具有弯、坡、斜
空间曲线的预应力预制阶段拼装桥梁,编制的“预
应力混凝土桥梁预制阶段逐跨拼装施工技术规
程”填补了国内预制阶段逐跨拼装施工方面的空
白,尽收了施工占道对交通的不利影响并将低了
城市桥梁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二是在预制
节段拼装桥梁的设计和施工中针对短线法预制的曲线节段梁,自主设计研发了可调节钢模板体系,采取便于检查和更换的新型可更换、分散型体外
预应力锚固体系和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造
价低的转向器,提高了预应力结构的可检查性及
可维护性。三是在跨越四环路匝道桥的钢一混组
合梁上采用了曲线梁悬臂拼装无支架施工技术,将跨越四环路的跨径70.5 Ill,曲线半径204 m的钢梁架设拼装就位,减少了钢一混组合梁桥跨越
交通干线时临时支架对现况交通的影响,保证了
桥梁施工过程中四环主路的交通畅通,见图4。
图4 北京四丰立交全景照片
3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上的创新
3.1相关设计规范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2004年1O月实施的《公路钢筋及预应力混
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采用了以概
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此规范城市
桥梁等同采用。较比旧规范(JTJ一023—85),新规范
以“公路桥梁可靠度”研究为基础,从原来的“定
值设计法”转变为“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即在度量结构可靠性上,由经验方法转变为运用统计
数学的方法,这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上确实是
迈进了一大进步。新的设计思想使结构设计渊源
于客观实际,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新规范将安全度和耐久性设计思想的正式引
入到城市桥梁和公路桥梁设计规范中、IT技术在结构分析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材料方面,改变
了强度的取值原则,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提高到
C 80,钢筋品种也随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作了调
整;全面改进和补充了各种受力构件正截面和受
弯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内容;改善了预应力受弯构
件的抗裂限值、裂缝宽度和构件刚度的计算方法,以及预应力钢筋的几项预应力损失,如钢丝和钢
绞线的松弛损失、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等;同时还增
加了有关预应力构件耐久性的规定,组合式受弯
构件、箱梁翼板有效宽度等方面计算和构造的规
定。此外,针对近年来,我国城市桥梁和公路桥梁
领域新修建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和连续刚构
桥,在边跨现浇段普遍出现的纵向裂缝或斜裂缝,该规范还增加了分析局部区端块局部应力的规
定。在该区域除了垫板附近配置间接钢筋外,另规
定局部应力分析配置闭合式箍筋。该规范旨在推
进公路和城市桥梁的设计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耐
久适用、经济合理的要求。正是由于在设计理论上
采用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按分项系数的表达式进行设计。应该说(JTG
D62—2004)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上与(JTJ 023—
85)规范有新的创新和发展。
3.2预应力连续梁式桥梁设计施工技术措施上的新创新
针对20世纪城市桥梁和公路在预应力连续
梁式桥梁普遍存在的跨中下挠、腹板斜裂缝、底板
裂缝等病害,2009年8月由鲍卫刚等编著的“预
应力连续梁式桥梁设计施工技术指南”一书正式
出版,该指南通过分析公路和城市桥梁常见病害
其可能存在的成因,结合对于这些病害的一些处
理经验措施,从设计角度提出了一些在设计中需
2011年8月第8期 2011城市道桥与防洪第六届全国技术高峰论坛专辑 11 要注意和加强的技术要点,并通过对设计指标的控制以及采取的必要构造措施,来降低和消除可
能出现的病害。该指南提出“桥梁结构的设计,均
是按照预先设定并考虑了今后相当时期内需要一
定的技术标准、荷载水平进行的。从可靠度的角度
要求,结构或其构件只有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养护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其应有的可
靠度。”因此,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和技
术措施,是确保预应力连续梁式桥梁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这也说明,该技术指南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在预应力连续梁式桥梁设计施工技术上新发
展。
3.3里程碑——《桥梁设计工程师手册》正式编辑
出版
2007年7月由林元培院士主编的《桥梁设计
工程师手册》正式出版发行。该手册依据最新现行
国标及行业标准、规范,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系统
归纳总结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桥梁桥梁
设计领域取得的成熟经验和教训,并重点放在结
构方案、构造要点、施工工艺、工程案例等方面。
同时对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也适当吸收和反映。
这个手册主要包括:桥梁设计程序、荷载、桥梁总
体概念设计、桥梁美学、梁桥、刚构桥、拱桥、斜拉
桥、悬索桥、斜弯桥、墩台与基础、桥梁抗风、桥梁
支座及附属构造和桥梁工程造价等。手册还展示
了现代社会所处的一个高科技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为现代桥梁的建造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
础。不少现代桥梁使用了高强度混凝土、轻骨料混
凝土、高强度钢材及碳纤维材料。这些新材料具有
高强度、轻重量和低变形的优势。在桥梁技术进步
方面,随着工程力学和计算技术的进步,使桥梁设
计能在充分发挥材料特性的前提下,更加自主地
进行桥梁形体的创造,以达到形态美观、环境协
调、用材节省和安全性更好等多方面的目的。此
外,在桥梁的施工技术方面,多种技术成果的综合 利用,大大推动了现代桥梁特别是城市桥梁施工 技术的变革;同时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并按现代的 审美情趣设计的现代桥梁,因其形体在总体或局 部对固有形式的突破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从而 具有更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笔者作为长期从事 桥梁设计的工作者,确实感到这个手册的正式出 版,对直接从事桥梁设计的青年同行们是大有裨 意的,也是桥梁工程师手头的必备工具书,必将在 工程设计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3.4独柱预应力曲线桥梁的最新研究。众所周知,前些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
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相继修建了一大批独柱支承 的预应力曲线桥梁,主要是其具有对地形、地物良 好的适应性、桥下有较大的净空、并具有较好的通 透性等显著特点。与此同时,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在预应力张拉完成后,梁体因扭转变形而发生支 座脱空、梁体上翘,进而造成梁体因扭转变形过 大:也有一些桥梁在运营1—5 a后,独柱预应力 曲线梁发生不同程度的平面变形和扭转变位。造 成抗扭支承处曲线内侧支座脱空、栏杆和伸缩缝 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设计人员对于曲线梁 桥设计理论的研究仅限于计算分析理论为主,缺 乏大量的试验研究和仿真模拟作为理论分析。特 别是我国现行的设计规范还缺乏有关曲线梁桥的 相关设计参数、内力分析方法,在构造措施和相关 技术规定上还是空白。因而,导致设计单位对该桥 型的认识不一致,对曲线梁桥的力学特性不足,某 些设计中甚至出现与曲线梁桥受力特点相违背的 情况。通过试验研究和仿真模拟作为理论分析,并 对一些城市多座独柱支承的预应力曲线桥梁所发 生的事故进行综合分析和加固处理,在独柱预应 力曲线桥梁的研究上有如下进展:(1)在结构计算 分析模型上,应采用全桥空间整体刚度的联合作 用;(2)在设计参数的选取上,应针对不同情况采 用最不利值;(3)在结构计算中,应充分考虑各种 荷载对结构体系的空间作用;(4)在对该桥型的认 识上,应树立平面内的水平变位是随时间变化而 逐步累加的理念,在构造上应该有足够的抗扭措 施及限位措施;(5)应高度关注独柱预应力曲线桥 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不一味地追求连续梁的联 数,采取特殊的结构处理方式(如中墩顶部与曲线 梁固结、减少连续梁的联数)等,以确保该桥型的 安全。
3.5城市桥梁预制节段梁拼装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技术的提出源于法国,E. 弗西奈于1945年首先对预应力混凝土桥采用预 制阶段施工。此后,从1950年至1965年期间,欧 洲修建了300多座这种类型的桥梁。此施工方法 后来在美国、欧洲和东南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我 国在城市桥梁建设中采用专用架桥机的预制节段 拼装技术,2O世纪末还处于起步阶段。进入21世 纪在香港、台湾地区的高架桥建设中有了广泛的 应用,尔后在我国的上海沪闵高架桥和北京四丰 立交桥等采用了此项技术。
2l世纪的前十年,我国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城 市桥
论桥梁支座新技术在城市桥梁建设的创新发展 篇2
对桥梁造型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的设计不仅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的地标意义;景观生态学更将桥梁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的高度,亦即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等。这些问题均非桥梁美学所能涵盖,而其综合解决之道是对既懂得桥梁美学规律又深谙景观科学构筑规律的专业人员的需要。这便是桥梁景观学的诞生基础!美国学者Frederick Gottemoeller于上世纪九十代将Bridge与Landscape合成了一新的词汇Bridgescape用于表述这种新的结合。
等嗣嵌郧帕航ㄉ柚芯肮畚侍獾墓刈⑷唇洗宋先。日本的本州――四国联络桥工程总长178km,如此超大规模的桥梁建设活动在人类历史上还是首次。人们不得不慎思桥梁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干扰,也更希望新建的桥梁对所通过的历史、文化及自然保护区域在关爱的同时还能成为一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景观。这使日本政府将桥位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与把发挥桥梁的观赏功能和文化功能、“追求世界一流景观”的目标链接为一体。类似的实践活动为桥梁景观设计在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也奠定了桥梁景观学科的科学基础。
我苟郧帕壕肮鄣睦斫庖话惴从吃凇熬肮邸币淮实姆纸馍希即“观”桥与桥上观“景”,两者合成便为“景观”。这种观念有其历史传统。古典园林桥梁在“景”与“观”方面便早有此独到考虑,中国的风景园林更是深谙此道。我们说“景”与“观”之关系确实反映了人、桥、环境的空间联系,其寓意颇具中国特色,这是我们文化智慧的结晶!但这种观念只有“与时俱进”地和景观科学的构筑理论结合才能产生具有更积极的尊重与改造自然意义。
一、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一)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糠哦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
(二)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覆簧仙缁岬囊求,这是因为:
1.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2.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3.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上述诸点使各地崭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也是社会意识超前的原因。这是桥梁景观设计研究的压力,也是桥梁景观学发展的动力!
(三)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
我共簧俪鞘小⑾缯蛞蚯哦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无论江河湖海上的水桥、城市立交之旱桥或高速公路互通,他们一般均处在城市或区域的结构要害,这使桥梁对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一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每个时代的桥型高潮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四)对桥梁建设提供景观方面的理性决策参考。
我骨帕壕肮凵杓苹刮尴嘤Φ募际豕娣叮这使桥梁景观的思考缺乏科学依据。在桥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观仅为结构后的包装或结构关系的美学调整。桥梁景观学研究除力图揭示更多的桥梁景观发展的新趋势,还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综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观设计原则,使决策或方案深化有据可依。
二、桥梁景观的特点
(一)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不能尉对的美学而景观。其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中的联系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二)桥梁景观的时代性。
如前耸觯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有一层重要含义既是“新”,如新事物、新发展、新现象、新景观、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达出时代寓意。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是使桥梁景观产生深刻时代烙印的主导因素。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景观成为城市中的视觉识别要点,这就使桥梁景观对时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桥梁景观的这种特点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发挥是我们在桥梁景观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桥梁景观的地域性。
桥梁涂装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的论文 篇3
0 前 言
近几年,我国桥梁涂装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桥梁涂料进步明显,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桥梁大国,特别是号称桥梁领域奥林匹克的港珠澳大桥涂装的招标和施工,引领中国桥梁涂装技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当然,我国的桥梁涂装技术还存在很多粗放式的模式,要想成为真正的桥梁强国,还需要在很多细节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环氧富锌配套体系由于防腐性能良好,施工性能优异,对施工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相对宽松,适应了我国施工的特点,弥补了我国施工管理粗放的短板,近几年成为行业的首选。十几年前,我国的桥梁涂料以聚氨酯面漆体系为主流;几年前,聚硅氧烷涂料和氟碳涂料各占半壁江山;近几年氟碳涂料以优异的耐候性能,良好的施工性能,成为桥梁涂料的主流。另外,随着人们对涂膜外观的关注,自清洁、低污染涂料体系的出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已经有几座桥梁采用了该配套体系,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桥梁涂料配套体系的发展
1.1 环氧富锌配套体系成为主流
环氧富锌底漆是以锌粉为填料,环氧树脂为基料,聚酰胺或者胺加成物为固化剂,加以混合溶剂配制而成的高固体分底漆。根据标准规定,干膜中的锌粉含量最低为65%,最高的要大于85%。由于干膜中锌粉的含量较高,形成连接紧密的涂层,紧密地与金属接触,在涂膜受到侵蚀时锌的电位比钢铁的电位低,涂膜中的锌为阳极,先受到腐蚀,基础钢铁为阴极,受到保护。而锌作为牺牲阳极形成的氧化产物又对涂膜起到一种封闭作用,更加强了涂膜对基材的保护。环氧富锌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良好,底材处理的要求不高,施工容易,价格便宜,附着力强,与上涂的涂层有着良好的粘结性。另外,对上涂的施工要求较低,无需雾喷等工艺,容易施工。
1.2 氟碳涂料引领市场
氟碳涂料是指以氟烯烃和其他单体共聚而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为主要成膜物质的涂料,其中氟烯烃和乙烯基醚的共聚树脂提供了含氟树脂在芳烃、酯类或酮类溶剂中的可溶性,使其能在室温固化,能够得到光泽、硬度、柔韧性理想的透明涂膜,极大地拓展了氟碳涂料的应用范围。氟碳树脂的分子结构中,氟烯烃和乙烯基醚单元交替连接决定了其高耐候性和化学稳定性,氟烯烃单元决定了涂层有较高的硬度,通过乙烯基醚上的官能团改善了树脂的溶解性、颜料的相容性,羧基提供颜料的润湿分散性,羟基提供交联反应和附着力。
1.3 自清洁涂料崭露头角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耐候性、高光泽的涂料不断涌现,但污物附着的问题一直没有被很好地解决。为了提高涂膜的耐沾污性,常规的做法是提高交联密度和硬度,增加涂膜的表面张力,使涂膜拒水,从而使污物不易附着在涂膜上,即所谓的“防涂鸦”涂料,但是,这种涂料只能做到易清洁而不是自清洁。
2 涂料环保性能的提高
2.1 低VOC涂料的应用
为了减少涂料产品中挥发性的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欧美发达国家均在多年前制订了限制工业涂料中VOC含量的法令,严格规定了工业涂料的VOC含量限制,香港路政署也于出台了《空气污染管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规例指南》。
2.2 重金属含量的要求
普通溶剂型产品中所使用的颜填料易含有重金属离子(铅、汞、铬、镉等),重金属离子的有害性是接触性的,对于人与生物的危害主要出现在生产、施工、清理等过程中,如果涂料产品中含有重金属离子,则在施工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对人和环境的污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涂料中重金属含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3 施工工艺的改进
3.1 涂装节点的控制
中国常规的桥梁涂装节点控制为在桥梁工厂内仅完成第一道面漆的涂装,在架设现场进行连接部位的涂装,一般为喷涂,最后进行一道面漆的通涂;国际上先进的涂装工艺是在桥梁工厂涂装到最后一道面漆,桥梁现场仅进行连接部位的涂装,而且均采用刷涂工艺。我国的桥梁涂装工作者逐步认识到了我国常规涂装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上第一次借鉴了国际上通用的涂装工艺,在桥梁工厂进行全部面漆的涂装,由于减少了架设现场的涂装工作量,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港珠澳大桥项目HSE方面的高要求,提出了改善环境、提高效率、降低能耗、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理念。将涂装的设计连同其报价,交由分包队伍根据招标文件进行施工,确保了涂装厂房配备了除湿加温系统,通风除尘系统。实践证明,这些硬件设施还是非常有效的,为桥梁的高效、高质涂装提供了保障。当然,硬件具备的同时,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在管理理念方面的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克服以往传统的做法,确保除湿系统和除尘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涂装的质量。港珠澳大桥桥梁防腐工程的涂装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出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HSE要求,这有别于常规的桥梁涂装工程,在中国桥梁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4 结 语
论桥梁支座新技术在城市桥梁建设的创新发展 篇4
客服在一家公司是什么位置呢?大家可能有很多想法,它会不会用中层、高层、底层来区分?
我个人认为客服是一个公司的桥梁,一边牵着客户,一边挨着技术。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彼此的意思,更好的完成任务!
客服是为客户服务的,技术也是,这两个职位的不同点就在于,一个是间接地,一个是直接的,技术基本上不会和客户直接沟通,因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只是做好他们的技术活,他们可以表达最真实的情绪,不高兴了就不笑,可是客服不一样,他们要学会掩盖自己的脾气,如果你是一个脾气很不好的人,真的不适合做客服,因为做客服要懂得冷静,懂得替客户去思考,懂得在客户快要爆发不理智的情绪时怎样更好的让他冷静的听你把话说完,而不是,你发火,我也发,看谁能压得过谁!
就像今天,我们一个客户,我们技术把网站做好了,我就和他们
联系一下,我让他们看一下,他们看了,之后说有一个地方要改,我说可以,您把要改的地方和资料给我讲,我和技术沟通。之后她们发来了要修改的地方,我就让技术改了,改好之后我和他们联系,可是他们说还有地方要改,我说可以,您可以把您要修改的地方一起发给我们帮你改,他说好,就这一个地方了,我就又让技术改了,可是当我说可以下一步的时候,她却又说有地方要改,我就说,您在仔细看看还有没有要改的,如果确定真的没有了,我在帮您改!我给技术说了,技术很不爽,说烦……当这个时候你也会很累,很疲惫,你会不会对他们都发一顿火,可是我不会,我会好好的跟技术说,开导他想开一点,没事不用生气,他们也是替领导办事的!然后在跟客户说我们怎样、怎样辛苦,让他们也体谅我们!这样您就可以双赢了!
论桥梁支座新技术在城市桥梁建设的创新发展 篇5
6 结语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桥梁工程逐渐向着跨度非常大,强度高的角度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施工技术来说,转体施工技术具有稳定性比较好,施工安全性能非常高,以及施工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因此在桥梁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桥梁施工技术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就包括球铰技术,转动体系布置技术,转体施工的准备,以及转体施工稳定性控制等等,但是现阶段我国桥梁转体施工技术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桥梁建造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还需要桥梁转体施工具有拥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 周先雁,李旌豪,张仲凤.我国现代木结构桥梁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04):125-130.
[2] 童纪新,邵婷.风险矩阵法改进模型在桥梁转体施工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项目管理技术,(09):59-64.
【论桥梁支座新技术在城市桥梁建设的创新发展】推荐阅读:
桥梁支座施工更换技术11-11
桥梁支座更换施工技术12-25
桥梁橡胶支座10-13
论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10-24
现代桥梁设计技术创新06-13
乡村公路桥梁建设技术11-08
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既有桥梁加固中的应用06-02
城市桥梁的日常养护09-28
城市桥梁12-19
城市桥梁工程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