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2024-09-19

论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共10篇)

论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1

论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我国目前的道桥施工过程中,往往没有将工程的施工技术全过程进行及时的记录,人们通常所谓的施工管理仅仅只是简单的记录施工过程中的步骤;一些管理人员往往是从普通的工人代替的,由于缺乏施工管理技术的全面概念,在对施工管理中不能得到真实完整的施工技术资料。道桥工程技术人员大多都缺乏有效合理的参考方案,主要是受到上述的两大因素影响。因此,更加无法制定出正确的道桥施工技术方案。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因此,传统的道桥施工技术也需要做出改变,以满足我国的道桥工程的发展需要。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的道桥施工技术用来替换掉传统的道桥施工技术,以满足现代我国道桥建设的发展。在提高道路桥梁施工效率的同时,保证道路桥梁的质量。下面对道桥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简要的分析。

1保证道桥质量需要桥梁结构的加固技术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随着我国不断的对道路桥梁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被广泛的应用到道桥建设的施工中,其中一部分专门针对提高道桥结构刚度的施工技术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被广泛运用在道桥施工过程中。首先,喷射混凝土加固法。通过借助高速喷射机械,将需要的混凝土按比例向已经锚固好的钢筋网上连续的喷射,凝结硬化之后就形成钢筋混凝土,增强了道桥结构的整体性,增大了道桥的受力断面,从而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其次,结构体系加固技术全面革新。该技术成功的使道桥结构的受力特点发生了改变,主要是基于成功的改造了道桥的结构体系,同时通过提高道桥承载能力也使得道桥结构受力程度体现的更加明显;最后,碳纤维布加固技术。通过运用碳纤维质量小、强度高、防腐蚀的特点,将其做成预应力筋,用于道桥的体外预应力加固,省去了普通钢筋因腐蚀而导致的定期更换的麻烦,在未来的道桥施工中将会得到广泛的运用。

2广泛应用的道桥设计新技术

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技术属于道桥设计施工新技术中包含的一个种类,在未来的道桥施工中,此技术也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波形钢腹板能够代替原来使用的普通预应力混凝土腹板,减少箱梁的自重,横载内力也得到减少。波形钢腹板之所以会在道路桥梁施工中受到极大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在弯曲中混凝土顶、底板中,波形钢腹板的具有的褶皱效应的可以成功的减少其承受的压力,使腹板内预埋管道的操作工艺简单化也是由于其采用的体外预应力索,有效的缩减了模板和钢筋的操作工期,避免了在施工中产生麻烦也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经济性能较强。跟传统的施工结构相比,波形钢腹板能够让道桥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另一方面,作为道路桥梁施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道路桥梁检测对道桥的质量具有重大的影响。光纤传感技术也将会在未来的道桥施工检测中被广泛的使用。光纤传感不仅可以对道桥结构进行检测,还可以对桥梁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发现其中的问题,为道桥施工中技术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保证道桥技术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

3广泛应用的施工管理软件

现如今,优质的`道路桥梁施工管理技术将会为施工技术的全面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未来的道路桥梁施工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WEB技术。道桥的施工管理具有较强的结构关系,包括业主、监理单位和承包商,明确这一结构关系,才能为道桥施工提供良好的管理。将三维现场图形提供给业主和监理,使管理人员对现场的施工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更好的提供有关现场施工技术的参考意见,以上都是WEB技术所具有的优点;(2)GIS技术。通过可视化表现手段和空间分析功能对道桥施工进行动态监测管理,掌握对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决策提供参考;(3)技术理论之3COM技术。要想实现有效的管理不同的施工技术,可以将复杂的道桥施工再划分成每个不同的、独立的板块。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道桥工程施工中,依然有不少的问题有待相关的负责人员及时的意识到,并且彻底的解决,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的施工技术,让它们在道桥工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论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2

1.1 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不能满足高质量的要求

目前的道路桥梁工程结构在强度、耐腐蚀性上都不能达到现实工程的基本需求。譬如:工程施工中的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并不能确保整个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建筑结构强度较低,如果有高强度压力、恶劣天气的出现,势必会引起建筑物的倒塌,过去传统的钢筋结构抗拉强度是非常低的,耐腐蚀性能比较弱,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具体使用后需要定期的进行更换,以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1.2 道路桥梁施工管理技术落后

如果要确保道路桥梁施工质量,则需要以不断提升施工技术水平为前提,为此,做好施工技术的正确选择很重要。目前,很多施工企业并不重视施工管理技术问题,存在明显地施工管理技术落后的现象,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仅仅是做好工程施工的简单登记而已。除此之外,有的管理者的管理技能、综合素质过低,欠缺所需必备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有的企业甚至会让一些普通的施工人员做管理人,这样只会造成最终的数据不精准,工程施工管理中缺乏真实可靠的技术数据。

2 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未来发展

2.1 建筑材料的多元化

目前很多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材料运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料,可是在当前的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开始有很多新型材料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投入使用,像,碳纤维、玻璃钢、纳米材料等轻型材料,在现在的道路桥梁中都是较为常见的。在未来的工程桥梁材料的选用上,仍然是以高强度的轻质型材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2.2 桥梁结构形式的多元化

现代化的今天,道路桥梁基础建设水平得到了显著性的提高,伴随着玻璃钢、高强度钢、铝合金等高技术原材料的投入使用。随着人们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早已不仅仅是单一的为了满足道路桥梁的基本安全,更为重要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度建筑外形美观的各种需求。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特色桥梁尽收眼底,像一些斜拉桥、悬索桥等在我国很多地区都能够见到。为此,桥梁结构在形式上也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2.3 桥梁结构的多样化

目前的道路桥梁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是在社会的迅速发展过程当中,桥梁结构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可见,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另一层面上带动着道路桥梁结构整体上的根本性变化。在桥梁建筑材料日新月异的今天,桥梁结构也会发生多样化的迅速发展,未来的道路桥梁结构会逐渐向综合型的建筑结构方向不断发展。

2.4 建筑桥梁方向的迅速发展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筑结构突飞猛进地不断发展,人们的可持续发展观、环保思想意识得到了显著性的增强,为此,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未来发展过程当中需逐渐向环保的趋势不断发展,从而促使我国道路桥梁工程能够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而逐渐形成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5 施工技术的清洁化和节能化

新时期,随着我国道路桥梁施工向节能减排方向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我国先进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等节能型产品得不断研发,进而为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向节能化方向不断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从目前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当代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节能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持,具体体现在:预应力、防水技术、钢筋连接技术、混凝土技术等各个方面。可是,从防水卷材的角度来看,在对沥青油毡加以探究的基本前提下,相继研发出了改性三元乙丙橡胶材质、沥青油毡,由此可以看出,施工技术逐渐向清洁化、节能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2.6 施工技术的稳定性和强度不断增强

道路桥梁工程中路桥、路面的施工作业中,路面要具备充分的强度性能,这对于外部作用力的抵抗是非常有帮助的。譬如:压实、剪切等外力作用。纵使会有某些外部作用力的存在,其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一般情况下,路面结构会遭受到来自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像,日光、温度、湿度等,会造成路面结构的相关指标和力学性能产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为此,为确保整个路面强度更加稳定,则需不断地提高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从而更好地开展工程施工作业。

2.7 加固技术与深水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的道路桥梁工程早已不仅仅是在陆地上开展的工程作业,同时在一些海上也有道路桥梁工程的创建。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相继提出了跨海大桥建造这一伟大构想,为此,这需在确保高性能建筑材料的重要基础上,拥有现代化的施工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为促使我国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得到显著性的提高,施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将会向安全、坚固的方向不断发展。为此,对道路桥梁施工技术未来发展的探究是目前的热点议题。

3 结语

目前我国的道路桥梁施工技术早已向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从而促使工程施工在安全性能、便利性能上得到了显著性的身高,同时促使人工施工作业中存在的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得到很好地解决。然而,目前的智能化施工技术仍然需进一步完善,需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进一步增加道路桥梁的内部通信建设,创建安全的防御体系,不断强化对道路桥梁施工的智能化监管力度。为此,在今后的道路桥梁施工作业当中,我们要及时地发觉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作业中浅现出的不足之处,不断增强新施工技术的研发力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使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向更好地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昆彪.我国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江西建材,2015,10:150-151.

论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3

关键词:景观提升;道路建设;发展趋势

1.城市道路景观提升的实践

自城市道路景观实施以来,一直存在诸多的争议,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城市道路的景观的提升有没有必要?值不值得?但随着许多道路提升改造的完成,其带来的正面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支持和肯定,有没有必要、值不值得的问题也随之有了答案,以昆明市北京路为例,城市道路景观提升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车行道路面的整治,道路改造前主要的问题包括道路坑洞、龟裂、平整度低等,改造措施为路面的补强罩面,面层材料为玄武岩骨料橡胶沥青。

(2).人行道的整治,道路改造前主要的问题包括道路铺装材料不一、破损严重等,改造措施为采用大尺寸花岗岩(部分路段为青石板)对人行道进行铺装。

(3).种植树池的改造和人行安全岛的增设。种植树池改造前主要的问题包括种植树池内土壤裸露、垃圾堆积等,改造措施为采用铸铁盖板覆盖,同时增大行人通行的空间。人行安全岛的增设则是根据车辆行车轨迹在不影响机动车交通的前提下增加硬隔离,满足行人过街等待区域安全性强化的需求。

(4).部分其他市政设施的改进。包括车行道采用防沉降的检查井盖、采用新颖的铸铁雨水口、人行道采用同材质井盖美化原检查井盖等。

(5).交叉口空间景观美化。针对原有主干路和主干路交叉口、主干路和次干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面积宽敞的开放空间,进行特殊节点绿化设计。

(6).道路整体建设效果。通过各专业的重新设计、施工,整体实现道路景观提升的效果。

以上仅展示了道路建设中部分成果,从整体上看,道路的整体景观提升作用明显,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2.城市道路景观提升的思考

从北京路城市道路景观提升的效果和广大市民的反馈信息看,城市道路景观的提升确实为当前城市道路的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对于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市民出行、增添城市魅力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同时也令人深思,城市道路景观的提升主要针对老路,如果原有的道路已使用十几年,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其设计、施工管理均难以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城市道路建设的要求相比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这些道路进行景观提升、翻新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道路建成投入使用仅仅只有几年时间,就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就要进行城市道路景观的提升,这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是很难被接受的,即使被动的被接受,从市民的情感角度,也是难以理解的,这就要求在城市道路的设计、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把握当前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3.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进程

分析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趋势,首先应当熟悉城市道路建设发展的进程,根据对我国1949年以来城市道路建设的历史总结分析,主要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67年以前,这一时期,我国主要为计划经济时期,对于整个城市而言有规划,但规划的深度和执行度上不完整,城市道路的建设主要是按需建设,即有通行需求的地方即建设道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严格执行规划,道路的建设数量相对较多,但主要以通行功能为主,道路建设的质量不高;第二阶段是1968年至1977年,该阶段我国主要出于十年动乱,规划的重要性被质疑、否定,道路的建设也放缓了脚步,道路的建设更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国内也缺少相关的标准、规范去约束城市道路建设的行为,整个建设基本处于经验主义阶段;第三阶段是1978年至2000年,该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交通需求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该段时间内我国建设的道路数量是最多的,犹豫规划得到了重新的重视,各种城市规划相继出台,有利的指导了城市的建设发展,我国绝大部分规范、标准均在这一时间内发布,这个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第四阶段是2001年至2010年,该时间段是我国城市道路相对规范的时期,TOD模式在很多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应用,道路的建设更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彻底捏转了有通行需求即建设道路的传统观念,而是转变为交通引导城市发展,通过需求制定规划,通过规划引导通行需求,该阶段实现了规划与需求的相互反馈、呼应。总体上而言,该阶段仍保持了我国道路建设高增长率的发展趋势,道路建设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道路附属设施建设也开始完善,量的增长依然是道路建设的重点;第五阶段是2011年至今,该阶段总体上才刚刚起步,道路的建设基本上不再以量为主,全国各地开始了大量的旧路改造,人民对道路的关注点从传统的交通功能开始向其他方面转变,景观提升就是将道路景观纳入更高的范畴,重点研究,重点实施。该阶段主要的特点在不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景观绿化的要求,各附属设施在实用化的基础上也开始向城市美化方向发展。

4.城市道路景观提升对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趋势的影响

从城市道路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未来几年城市道路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可以概括为:

(1).道路不再以单纯的满足交通功能为主的方向发展,而是呈现多元化发展方向,如城市道路景观、城市道路地域性等,这些不同的发展方向是并列的,是并的关系,而非或。

(2).不同道路的特征点更加凸显,虽然虽有道路的建设依然按照国家或是地方的相关标准、规范执行,但在此基础上仍然有许多方面可以供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深入挖掘,提高道路建设的品质,如立缘石的尺寸、筑路材料的选择等各个方面。

(3).城市道路附属设施的要求将更加严格。附属设施的要求从功能性要求逐步转变为功能和美化的双重要求,城市美化将在城市道路建设的过程中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

(4).城市道路建设的审批将向联合审批的方向发展。以往的道路审批主要由发改委对道路进行立项审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对道路进行设计审批、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对道路进行规划和方案审批,在今后的发展中,道路建设方案将面临更多部门的审批,如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批、城市综合管理执法部门对城市照明设计方案的审批、绿化园林部门对道路绿化方案的审批,但不管以上各方面如何发展,城市道路建设的审批应朝着联合审批的方向发展。单单依靠设计单位或是建设单位实现与以上各单位的协调显然不可能,同时周期也显得过于冗长。

5.結语

论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4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人类的活动和经济的发展又对生态和环境带来了破坏,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总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概括来说,就是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保为代价。只有深刻认识并切实把握这一关系,才有可能制订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正将环境保护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考虑。本文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八五时期到九五时期各地区工业经济总量与污染排放占有份额的变化、工业污染排放的强度、三废”综合治理的投入产出比及工业污染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弹性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从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的角度探析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差异,揭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上,而且存在于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和治理的效益上。因此,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追赶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必然选择。

一、工业经济增长及污染排放的差距

“九五”时期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98%、9.45%、9.24%和5.95%。在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上,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与1995年相比,东部、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分别上升1.41%和0.28%,而西部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下降1.68%。东部地区各项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低于所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份额,而中、西部地区各项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均高于所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份额,尤其是西部地区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是所实现工业总产值份额的2倍以上。中、西部工业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但是工业污染却明显高于东部。西部不仅工业经济发展最慢,而且工业污染最严重。在环境污染程度上,东部低于中部,中部低于西部。进一步分析可看出,东部除工业废气外,其它污染的份额不仅没有随工业总产值份额的增加而上升,反而出现下降,说明东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果显著。中部地区除工业废气外,其它污染的份额随工业总产值份额的增加而增加;西部地区除工业粉尘、固体废弃物外,其它污染的份额在工业总产值份额减少的情况下反而增加。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西部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上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不仅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污染治理效益也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在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上,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在造成环境污染程度上,东部低于中部,中部低于西部;在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上,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东部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较早,产业集中程度高,内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强,具有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在市场培育、科技创新、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比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西部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动与国民经济的重大战略布局和制度变迁密切相关。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内分工格局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天然气、有色金属、盐化工、造纸工业和化肥工业,大都是耗水耗能大户、污染密集型产业,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形成了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结构,加之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又低下,使得西部地区不仅工业经济发展缓慢,而且工业污染的状况比较严重。根据分析,“九五”时期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下降但污染总量占全国污染总量的份额上升,虽然西部地区的工业污染总量占全国工业污染总量的份额并不大,但单位工业总产值的污染强度是全国水平的二到三倍,是东部地区的三到五倍,是中部地区的二倍。反映出西部工业经济增长和污染治理效益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继续拉大。

论会计的发展趋势 篇5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打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著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其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说,会计的发展对工商企业,乃至国家都有巨大的影响。

我们现在处于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

首先,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的方向发展。1.会计核算集中化。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各个方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相应需要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它要求会计核算的制度要集中统一制定、分级管理,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分级辅助核算。2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核算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开放的,提供会计信息是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是开放的。会计核算过程是信息的输人、加工、整理、传递、贮存和输出的过程;是通过信息发生着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等单位各个方面的经济与技术的联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通过信息沟通、处理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社会组织、国家机构和社会人士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技术与行政的关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维护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会计核算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进行的,通过网络生成和传递各种会计信息。3会计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大、复杂和多方面,需要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

4、会计核算法制化。会计核算法制化不仅要求企业、事业等单位依法组织和考核会计核算工作,还要求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依法管理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法制化需要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5、会计核算国际化。会计有中国特色,同时,随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会计核算也要国际化。

其次,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

1、会计系统重视系统管理。会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运行受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计管理要重视系统管理,即对会计系统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

2、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要重视对人的培养。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其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竞争性人才是创新人才。

3、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显著特征,是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就是重视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战略是指对影响企业全局,重大、长远的财务活动进行的决策。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的中心。

4、会计管理重视无形资产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从对有形资产管理转而重点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

5、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6、会计管理重视知识管理。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对知识进行管理;管理者用知识进行管理。

然后,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1、会计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知识经济扩大了会计领域,会计向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的内容,使会计学呈现综合化发

展的趋势。

2、会计学向细化方向发展。知识经济在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深化了会计内容。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需要的会计分支学科。会计内容的深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才形成某些专门的会计分支学科。在这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专门性的细化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3、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客观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各种子系统及其次系统,都有机地相互联系,使得研究这个系统的各种科学也相互联系。科学的联系性,为各种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客观的可能。进入21世纪,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更多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向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了会计科学的融合发展。

论环境外交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篇6

摘要:本文阐述了环境外交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环境外交的概念和含义,概括了环境外交区别于其他外交活动的6个特点。作者认为,研究、掌握上述基本问题,对于建立环境外交学的科学体系,促进环境外交的发展,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环境外交、发展过程、发展趋势、概念、特点

环境外交是当代一个新兴的、十分活跃而重要的外交领域。研究环境外交兴起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环境外交的概念和特点等基本问题,对于建立环境外交学的科学体系、促进环境外交的发展、发展国际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当代环境外交的兴起和发展趋势

(一)环境外交的发展过程

环境外交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一个外交领域,在国际上叫响只有一、二十年的历史。环境外交作为国家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最年轻的领域,是在环境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环境保护发达到一定阶段才逐步兴起并专门化的。但是,有关环境、资源问题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则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早期的这类外交活动主要涉及国与国之间有关河流、湖泊、海洋、土地和生物资源的争端,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早期的国际资源条约;例如早在18,法国与日耳曼帝国曾围绕莱茵河开展外交活动,并以条约形式创立了莱因河委员会;虽然当时人们并没有将这些外交活动叫做环境外交。

现代环境外交活动与国际环境保护活动、国际环境组织和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国际环境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离不开各国的环境外交活动,国际环境组织的成立和活动既是环境外交活动的产物、也引起一系列环境外交活动,国际环境法则是各国环境外交活动的产物和行为准则。因此,要研究、掌握环境外交活动的发展历史,必须研究、掌握国际环境保护活动、国际环境组织和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历史。根据国际环境保护活动、国际环境组织和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情况,可以把现代环境外交活动的发展过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⒈ 从本世纪初至本世纪六十年代,是现代环境外交的自发阶段

早在19就召开了非洲动物保护的国际会议,19在格拉次举行了国际动物会议,19在伯尔尼召开了国际自然保护会议。人们经常引用的保护环境方面的外交先例,是美国和加拿大(英属)围绕着签订《关于边界水域(及其引起的.问题的)条约》(19)所进行的双边外交活动,以及美、加于19为五大湖水体设立的一个共同的主管机关所开展的双边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围绕着海上油轮污染和自然保护进行过一些外交活动,例如:在1926年于华盛顿召开的有欧洲10国和加、美、日等国际联盟成员国参加的会议上,美国曾提出禁止船舶排污草案并为会议通过;1940年,美洲国家组织缔结了《拉丁美洲关于西半球自然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发展经济和争夺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各国有关环境外交活动逐步增多。1949年,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成立。1951年签订了《欧洲植物保护公约》。发生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次国际性环境保护高潮,促使一些国家采取外交方式以应付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这种燃眉之急,新的环境国际组织纷纷成立并纷纷开会讨论环境问题,以1966年联合国大会讨论“人类环境问题”为代表的环境会议外交得以发展,以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进行科学研究的环境专家外交逐步兴起。这期间,以签订《国际防止海洋油污公约》(1954年)、《公海生物资源捕捞及养护公约》(1958年)的会议,1959年10月至11月在华盛顿召开的南极会议,1968年联合国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大会等国际环境会议为契机,引发并推动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海洋、空间和南极的环境外交活动。

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环境外交活动基本上处于自发阶段,发展过程比较缓慢,还谈不上对环境外交活动的有计划指导,更没有形成环境外交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这个阶段环境外交的重点是与传统外交问题有关的一些区域性、应急性环境问题;环境外交中的保护对象比较狭窄,主要是从本国利益出发或单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而开展一些外交活动;参加环境外交的国家主要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还很少采取环境外交行为、重视环境外交工作。

⒉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至199

论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7

1 金属切削技术的发展

1.1 切削加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FMS、CIMS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目前切削加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成为制造技术领域最热门的技术之一。伴随着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与发展, CAD.CAPP.CAM.CAE.MRPII等关键技术为迅速提高制造工程领域的管理水平、显著降低制造过程中的大量辅助工时、推动设计制造一体化及产品质量提高等起到巨大作用。同时, 这些技术也给传统的金属切削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发展方向。推动了它在柔性自动化生产条件下的发展和进步, 其中较重要的发展领域和技术成果有。

1) 切削数据库与工艺数据库。

微机辅助数据库技术迅速发展, 克服了过去全靠人的经验或查阅手册来获得切削技术数据的困难, 补充了在信息量、获取信息速度和信息准确性等方面的不足, 为CAPP.CAM.CIMS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切削技术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技术在金属切削领域的应用, 产生了切削技术专家系统, 它为解决切削技术中的若干决策 (优选刀具材料, 结构.切削用量等) 、咨询 (刀具牌照对照, 切削数据查询, 切削效果评估等) 、诊断 (刀具失效原因分析, 切削过程故障诊断等) 管理 (刀具市场相信管理, 刀具库存管理, 刀具流在线管理) 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3) 切削用量和工艺过程优化。

传统的优化理论多以单刀单工序, 单目标单参数的优化为主, 而在现代化加工系统中, 大量的优化工作需要在多刀 (多把刀具同时工作或用复合刀具切削) 、多工序 (车、钻、镗、铣等同时进行) 、多优化目标 (低成本, 高生产率, 高利润率, 保证加工质量) 、多优化参数 (刀具几何参数, 切削用量, 工艺过程) 等条件下进行, 这就要求相应的优化理论与技术的进步。

4) 刀具寿命及其可靠性。

在现代柔性自动化加工系统中, 由于设备昂贵, 自动化程度和灵活性要求高, 对刀具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如:刀具的切削速度高, 以便充分利用设备的效率, 弥补其昂贵的缺陷;刀具通用性好, 耐用度长, 以避免频繁换刀;刀具几何状态和切削性能一致性好, 可靠性高, 以保证整个自动加工过程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因此, 对刀具材料与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5) 切削过程检测与监控。

在制造系统无人管理的情况下, 对切削过程的各种状态 (切屑力, 切削热, 刀具磨损, 加工尺寸, 断屑效果, 系统震动等) 和各种故障 (刀具破损, 切削区过热, 尺寸超差等) 应有完善的检测与监控系统, 以便及时报警, 停机或自适应调节, 有效的减少废品率, 降低加工成本。

在这些方面, 多数技术已经取得显著成果, 有些正在组织攻关, 将会不断有所突破并应用于生产中。

2 精密高效切削技术的发展

精密加工技术, 在许多工业尖端技术及现代武器制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某些领域甚至成为关键技术。例如, 美国二型洲际导弹的命中精度为500M, 换上高精度陀螺仪后的MX导弹命中精度达到50~150M, 提高了近一个数量级。计算表明, 如果1千克重的陀螺转子, 其质量中心偏离它的对称轴0.5nm, 将引起100M的射程误差和50M的轨道误差, 由此可见精加工技术的重要意义。

目前, 在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中, 已普遍提出微米级亚微米级, 以及纳米级加工精度的要求。例如, 人造卫星用真空无润滑轴承的孔和轴的表面粗糙度要求达到Ramax≤1nm, 圆度和圆柱度要求也是纳米级, 某些发动机的关键运动部件曲轴连杆等的加工精度要求也达到微米, 亚微米。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 国外就开发超精密切削技术与机床, 目前用金刚石刀具和专用机床已可实现1nm切削厚度的稳定切削, 中小型超精密机床已可稳定达到, 主轴回转精度0.05um, 加工形状精度0.3-0.5um, 加工表面粗糙度Ra=0.01um以下, 我国一些单位对超精密加工机床和切削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效。

在高效切削技术方面, 目前研究工作比较活跃, 已取得显著成果的主要是超高速切削技术。一般情况下切削状态、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磨损等会随着切削速度提高而恶化。但是, 这个趋势不会发展下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金属的切削理论成为实用技术, 70年代后机床与刀具技术为此提供了物质支持, 这项研究才又重新活跃起来。目前, 超高速切削机床的主轴转速超过10000r/min的已不罕见, 现在发达国家超高速切削速度:车削:700~7000m/min;铣削:300/6000m/min;钻削:200~1100m/min;磨削:5000-1000m/min。这样, 切削速度大约超出目前普通机床切削速度的十倍左右, 采用超高速切削突出的特点如下。

1) 切削效率高, 切除单位体积材料的能耗低。

2) 单位切削力下降, 切削热大量被切销带走, 切屑热降低, 切削过程激振频率远离工艺系统共振频率, 加工质量好, 加工精度高。

3) 刀具磨损的增长速度, 低于切削效率的增长速度, 相对刀具寿命延长。

4) 一些传统切削无法加工的零件 (精密薄壁件) , 可以在超高速切削条件下一次成型, 由此扩大了加工范围。高效切削技术, 包括强力切削、磨削技术和一些难加工材料的特种切削加工技术。例如, 加热切削、冷冻切削、真空切削、振动切削等, 都有新的技术发展。因此, 超高速切削技术受到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3 刀具技术的发展

刀具是实施切削加工的主体, 许多切削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与刀具技术密切相关。在刀具技术方面, 新型刀具材料的发展是其最活跃的领域。从1898年发明了高速钢, 1925年发明了硬质合金以来, 世界的刀具技术进入高速钢和硬质合金时代, 用量占全部刀具材料的90%以上。同时, 出现了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刀具材料。

1) 高性能高速钢:

如高碳。高钒、高钴、含铝、粉末冶金等高速钢, 它们的耐用度在一般切削条件下, 可比普通高速钢提高1.5~3倍。

2) 新型硬质合金:

如添加胆铌、超细晶粒、Tic基和Ti (c.N) 基、稀土等硬质合金。传统上硬质合金多用于车刀, 目前多用于端铣刀、立铣刀、铰刀、钻头和螺纹齿轮刀具。

3) 涂层刀具:

是近年发展十分活跃的领域, 应用于柔性自动化加工系统具有特殊优越性, 主要有CVD化学气相沉积、批PVD物理气相沉积的涂层硬质合金和涂层高速钢及复合涂层。

4) 复合陶瓷材料:

主要品种有氧化铝系复合陶瓷、氮化硅系复合陶瓷、硅铝复合陶瓷, 它们的硬度可达HRA91-95, 抗弯强度可达0.7~1.2CPa。最新发展的sic晶须增韧陶瓷, 其综合切削性能更加优越。

5) 超硬度刀具材料:

主要是立方氮化硼 (CBN) 和聚晶金刚石 (PCD) 。用它们作为刀具材料主要是其高硬度, 可用于切削硬质合金和陶瓷, 它们在高速精加工和特殊难以加工材料的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新型刀具材料的发展, 新型刀具结构也有较大的进展。历史上刀具结构技术发生了4次重要改革:整体刀具;焊接刀具;机夹不重磨刀具;模块化可重构刀具。目前, 在普通机床大多数使用机夹不重磨刀具, 在加工中心使用模块化可重构刀具, 刀具结构上的柔性化使柔性自动化加工设备如虎添翼, 一些新型的高效刀具层出不穷, 为提高瓶颈工序的加工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 金属切削技术的发展趋势

金属切削理论与技术, 是机械制造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 在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笔者认为, 这一发展趋势应当引起决策者和科技界的足够重视, 其理由如下。

4.1 机械制造业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 不重视制造业发展, 将导致经济落后。美国在二战后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制造业, 工业产品出口到全世界, 一度成为世界的霸主。但因后来在微电子, 信息, 宇航等方面的发展, 忽视了机械制造业及其人才培养, 导致工业走下坡路。上世纪80年代, 美国关于工业竞争的总统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检讨“美国在重要技术市场中失利, 一个重要因素是没有把自己的技术应用到制造业中”。

4.2 切削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技术发展往往是阶段性的, 在前一二十年, 由于世界经济市场发展巨变、市场变化速度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 迫使制造业必须解决生产周期长, 市场反映速度慢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如何压缩市场规划产品设计, 生产准备等环节所需要的时间, 这些时间比产品制造环节时间多, 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随着这些问题不断解决和技术的完善, 产品制造环节又成主要矛盾, 它关系到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因此, 制造环节时间问题是决定的重点, 它必须依靠切削理论和切削技术的进步。

4.3 刀具加工的重要性

机械加工的根本目的, 是用刀具切除工件上多余的材料, 使其成为精度和表面质量等符合技术要求的零件。因此, 机械加工的矛盾是刀具与工件的矛盾。没有合适刀具, 再高级的控制系统也不能完成加工零件的任务, 加工系统中各种“信息流”的有效性是通过刀具体现在产品上, 这是机械加工过程的本质。因此, 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计算机辅助软件的投入与建设, 而忽视对切削技术本身的研究和投入, 这样只能“虚拟制造”。

切削理论与切削技术的研究方向, 除上述提到的课题外, 预计在绿色制造、网络制造、微型制造等领域还会产生新的研究热点。因此, 只有大力加强机械制造过程中技术、工艺研究和建设, 才能真正有效的振兴我国的制造业。科技与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对制造业提高新的需求, 我们将勇敢面对新的机遇与新挑战。

摘要:结合机械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深入分析了金属切削技术发展的实际状况, 并对金属切削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

关键词:金属切削,机械制造,加工技术

参考文献

[1]袁哲俊, 姚英学.切削加工生产技术的发展展望[D].中国高校金属切削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1.

[2]于启勋, 庞思勤, 朱正芳.现代先进制造系统中切削技术的新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

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趋势

前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让对各种软件的功能和设置属性具有足够反应能力的操作人员在各种情况下驾驭计算机并使之为有需要的各种人群提供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人类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推动者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待可观。本文将逐一阐述我国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探讨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1.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历史发展 计算机是用电子元件组装而成的,能自动、告诉进行大量的计算工作,具有逻辑判断功能和存储记忆功能的机器。我国计算机的最开始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出现的,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是科技人员的有力助手。第二代计算机应用的是集成电路,体积与耗电量相比于第一代都有所减小。第三代则是变成了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其运算速度与可靠性进一步提高。而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个人电脑出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随后应用软件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网络技术相互结合,使计算机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实验室、科学研究所和每一个电子应用技术角落,影响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同时这也大大促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几块了信息化的社会发展速度。

1.2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状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电子产品愈发的普遍创新,计算机教育走进了城市到乡村的各个人们生活中,商业企业用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互联网与世界接轨获得资讯信息,我们用计算机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比如上网聊天,打游戏,查资料,听音乐看电影。我们还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储存,监视监控,开发软件与实验室创新处理等。计算机应用技术使我们的生活真正开始与数字化接轨,与信息化接轨,让我们体验到了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便捷与方便。而从教育角度看,目前,各大城市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学习。孩子们从小就通过学习计算机提高自身的思维活动与判断能力。由此看来,计算机技术已然将我们领进到一个自动化的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2、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探究

2.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探究思路与方向 从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主要研究的方向有汉语言文学信息处理技术 ,计算机CAD制作图形与图形处理学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是应用电子计算机的相关软件功能与设置属性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与帮助。首先汉语言文学信息处理技术是指应用计算机处理我们不方便阅读的中文信息,使之变成我们易于理解与掌握的汉语言文学,利用的则是一套以中文为主的信息处理系统。图形制作与处理技术是指应用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将用户的图片处理的更加清晰,按照用户的需求制作一些立体图片,或者将图片进行效果增强红眼修复合并抠图等。这种技术在所有计算机应用技术里是最重要且最成功的一套技术,它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而多媒体技术则是一项丰富我们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项技术,用户通过计算机的音响设备,视频设备,听音乐看电影,制作影音动画,电影剪辑,PPT制作,使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多媒体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丰富了传媒内容的信息传递。

2.2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界定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科界定主要分为八个方面。分别为计算机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与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其中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Vf数据库应用,VB.NET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和FLASH动画制作五个学科。当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迅速普及和网络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数字、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各类信息是我们人类生活、生产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员时间能力的培养,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课程实施成绩与学习质量,扩展专业知识,多选一些公共选修课,增加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让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十分紧迫与重要的。

3、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3.1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 高性能计算的发展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中必要的一个趋势。因为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会使得未来的计算机向更加微小,高速,高性能的方向提高。其中有待实现的是纳米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众所周知,纳米技术与量子技术都是集超小型超高性能与一身的技术,它可以让计算机技术以普通计算机速度的十亿倍高速运转,并且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数字运算,逻辑操作与信息储存和处理。因此,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因为这种技术包含更多的智能成分感知能力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新型储存器可以镶嵌于计算机内部然后以每立方厘米储存十TB的容量达到永久性储存。这样一来,永久性储存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些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研发与完善,将为人类跨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提供无穷的力量。

3.2智能巨型化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智能化与巨型化的结合也是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因为智能化是当前计算机最应该具备的技术,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技术。智能化可以使计算机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模拟人的思维逻辑过程与人的感官行为,代替人们进行日常的听说读写想等一些行為过程,预先设置好相关的运行属性与设施,加强计算机的防护与检测能力,从而增加计算机的判断与逻辑推理能力。方便于人们的生活。而巨型化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则是注重巨型计算机的包容量大,运算能力强,功能强大的特点,它与微型计算机并不矛盾,各有各的优势。巨型计算机的储存量可以达到每平方厘米100TB的容量,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几百亿次。其运算速度准确,速度之快是未来计算机最应该具备的性能。也是满足人类需要最有效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必将成为网络计算时代的中心,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现象更加是我国社会经济军事科技不断发展的现象。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它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其应用频率也会越来越普遍。由此可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广远的前景,计算机应用系统也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计算机与网络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将不再是梦想,社会信息化智能化也不再是梦想。因此,不断地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探究与发展是我国在未来科技经济建设中所必须注重的。

参考文献

[1]马忠锋.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3-05

[2]朗海艳.浅谈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纵览,2012.

浅论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篇9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的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要正确审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本文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出发,论证了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以及在经历挫折和曲折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且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改革创新。

关键词:社会 发展 道路 改革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的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的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中的这段讲话,强调了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建立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理解这个问题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恩格斯指出的“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开放3O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成功的,中国的道路选择是对的。

一、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道路的核心问题是制度问题,也就是制度选择问题。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就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清楚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深刻理解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这个问题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有极大帮助的。中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1911年辛亥革

命以前,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为民族和国家发展做出过努力,特别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改良派也进行过洋务运动等一系列的社会改良,但结果都没有取得成功。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下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贫困问题没有解决,面对资本主义等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走到了尽头,被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翻是必然的。但孙中山所建立的中华民国对外还是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对内还是没有解决民生问题,人民还是生活在贫穷当中。中国社会必须面临发展道路的选择。封建主义的道路走不通,资本主义的道路也走不通,只能选择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事实证明,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它解决了中国的独立和民生问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发展。

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存在几个误区: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道路是失败的,选择社会主义是幼稚的。有人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在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这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发展理论,实质上是形而上学的、机械的、教条的,没有看到世界的统一本质矛盾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发展定义上的重新选择性。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也有其必然性,因为封建主义回头路是不行的,资本主义走不通。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可以越过经济的发展阶段,走更高的阶段,这是中围发展道路上的空想。虽然我们在制度上可以跳跃资本主义阶段,但是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建立的根本,现在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们的生产力还不发达,因此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实际,建立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内部矛盾运动的内部出发,从中国与世界的普遍联系出发,坚持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唯物史观

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分析当代中国的走向,要用全球性视野来分析中国的实际。坚持唯物史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坚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来看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二)要坚持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历史辩证法

从历史发展的演变,经济、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从中国和世

界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以及从中同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都要坚持辩证法。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了中国很多原来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例如温饱问题。中国最重要的温饱问题,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但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带领全国人民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并且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通过新中围成立60多年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几经挫折和曲折,但是实践证明人民逐渐富裕了,人们的思想也逐渐解放了。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科技、文化、教育正在蓬勃的发展。坚持辩证法的核心应当是坚持矛盾分析法,现实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理论也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社会存在矛盾,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并且以后还会有矛盾。对矛盾的解决,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总体性、开放性、系统性、结构性,并将其运用于分析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同时,还要坚持比较分析法,将中国与不同的国家进行比较,通过科学的比较,来证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三、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要不断改革发展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选择的社会发展道路应该有扬弃和抛弃,有在扬弃和抛弃中必须坚持和完善的,因此说这条道路是变化发展的,是不断完善的,是开放的道路。坚持社会主义的变化和发展,因为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模式,人们实践自身解放、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一种模式选择,这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人类社会的实践发展,根据世界形势发展。邓小平曾说过:“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特别是2O世纪以来,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20世纪7O年代末在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就结合世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发展的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没有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现在的社会主义是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和谐发展的,这种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所以说,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应当是变化的,从变化中保持着基本制的丰富性、多样性、生命活力,变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的。如果说从根本制上改变成了私有制,那也不是社会主义了。

中国在今天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那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同时又要赋予市场经济的活力,赋予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发展道路,我们的发展观念必须进行调整。中国在今天要避免市场经济的过度化,要避免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平和正义的矛盾,要避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在这个背景下,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从它的现实需要来看,是从现实角度出发谋求代价最小来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在社会的急剧转型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最初阶段是社会发展的公平和效率问题,科学发展阶段是谋求代价最小的转型阶段。从1956年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到今天,我们的任务目标在不断调整,我们的发展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发展的价值指向应该是不变的。

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的发展 篇10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当代经济研究》 2008年第8期

作者:朱洪泽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加强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产业化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组织化程度,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场深刻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制度变迁,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它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所在。

一、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其它产业部门一样,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规模经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问题。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与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另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全球经济一体化正推动着农业国际化迅速发展。我国目前推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我国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国家能力等现实条件,引导广大农村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势,为农业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使我国农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为我国农业逐步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现实选择。

创建和谐社会,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保证之一。它既要满足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要保护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要平衡考虑,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拓展社会潜力,打造和谐社会,使社会蓬勃发展。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从自身发展来看,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形成了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和延伸区域竞相发展的新格局。结构日趋合理,形式多样,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农业结构与产业化

组织结构逐步适应,结构日趋合理,作用愈加突出。利益连接方式有所突破,产业化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断完善;最后,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水平低,产业链条短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不到农户总数的1/3,农产品出售的初级产品多、简单加工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较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9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为3:1~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20%。技术装备落后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而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没有联合起来的强有力组织保护,农户切身利益的维权呼声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变化的浪涛吞没,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些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无力影响市场供求和市场价格,难以预料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更无力承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化经济组织、中介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不能有效地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手段和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这使他们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难以与实力强大的对手相抗衡,影响了我国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大了农民进入国际市场的阻力。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和内在的动力。但我国多数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农民致富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违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同时公司和农户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利益单元,尽管通过合同关系可以把两者衔接起来,但由于诸多原因如文化技术素质、生产资料供应和质量等问题,经常出现有意或无意的违约、毁约现象。由于大多数公司无力监管农户的生产过程,企业和农户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衔接,有些完全是一种产品买断的关系,其结果是对企业和农户的经营产生了不良影响。企业的战略和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战略和结构,它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的国家环境。中如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目

前我国的农业企业大多规模小,管理方式随意性强,竞争力弱。很多地方政府通常的做法是把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对接起来,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紧密联合,这种做法是可以推行的,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仅能够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还是中小企业的典范,其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给中小企业带来重大影响。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思路加强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

通过招商引资、深化改革、制定政策、优化环境等,千方百计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特别是突破土地和资金两个瓶颈的制约,加快扶持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中长期投资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较强自律性的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使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逐步将城市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扩散、转移到农产品主产区,使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形成种养加相互转化增值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流程;并重点围绕区域特色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深度开发,实现区域突破,整体发展。

鉴于现有企业的改造和资产存量的优化重组,要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龙头企业及企业家可以组成协会,成为行业自律组织,逐步发展政府与企业和农户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保证,应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应提倡龙头企业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单位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组建农工科教集团,实行紧密型联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各个实体必须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因此,我们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时,要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建立一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着眼,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强化龙头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应立足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劣势主要在于农产

品的品质差。对于我国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可以逐步减少生产和出口量,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取而代之,并拓展其国际市场。同时注重农产品品种、质量与效益的统一,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协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各地的名特优农产品应大力培育,并逐步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体系,使特色农业在各地健康成长。这样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然提高,我国农业的经济收益也将大幅度提高。创新机制,切实推进产业化发展

上一篇:杨晨曦主持词下一篇:标准化建设工作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