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环境

2024-09-08

城市景观环境(共12篇)

城市景观环境 篇1

1 我国城市环境建设中城市景观的几个生态关系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也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人与自然生态共生共存的目的。在一个景观系统中,存在着五个层次上的生态关系:

1.1 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1.2 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

1.3 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1.4 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1.5 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他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2 景观设计的几个方面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看,景观设计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2.1 构思、创意

构思是一个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它涉及包括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区域等很多的领域。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安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2.2 构图

在构思的基础上就是构图的问题了。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在这个阶段主要把握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把握功能要素。现代的景观设计构思要“以人为本”,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2)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2.3 对景与借景

所谓对景,一般指在园林中观景点具有透景线的条件下所面对的景物之间形成对景。一般透景线穿过水面、草坪,或仰视、俯视空间,两景物之间互为对景。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大到皇家园林,小至街头小品,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要让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

2.4 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没有其它景观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小品、乔木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和近处的乔木,便叫做添景。障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2.5 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将有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2.6 渗透与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使景物融为一体,景观的延伸常引起视觉的扩展。如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将室内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为延伸,产生连续不断的效果。

2.7 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比例有两个度向:人与空间的比例;物与空间的比例。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2.8 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这些不同材料加以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

2.9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观的处理上节奏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排列中以相同间隔的安排,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如德国柏林苏军烈士墓前5块方形草坪,5块等量草坪上摆着5个花岗岩雕刻成同样大小、同样图案的白色花岗岩的花圈。

3 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3.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3.2 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Gary O.Robinette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 (1)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2)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3)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4)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3.3 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3.4 水体设计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根据水景的功能还可以将其分为观赏类,嬉水类。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当优先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为我所用。我们相信,面对新世纪中国城市环境建设这个无比广阔巨大的市场,我们的国际合作一定会创造业绩,互利互惠,共同促进发展,为人类有一个更好的“地球村”人居环境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摘要:城市环境建设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而景观建设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必须要合理运用景观设计的各个要素, 结合各城市的人文特点, 来营造不同风格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城市环境,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向荣, 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英) Paul Cooper, 刘林海译.新技术庭园.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2.

[3]何依.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3月.

[4]黄文宪.现代实际基础教材丛书——景观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3.

城市景观环境 篇2

1、考虑空间整体的立意。

区域环境的景观设计应当呼应整个居住区的建筑设计风格,不能显得很突兀,不同的区域设计风格有不同的景观搭配效果,硬质景观要与软质景观相协调,进而统一整体的区域风格特点。比如现代居住区需要采用现代景观的设计手法,地方住宅则需要选择具有地方历史特点的建筑设计风格。

2、选取适合地方区域的建筑材料。

材料是景观设计的重要选取内容,应当选取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区域的自然特色。在选取材料的同时,要详细了解各材料的特性,在用于设计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每个地方的特色都不一样,设计时将含有地方历史人文特点的材料运用于居住环境的设计中,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于居住的归属感。

3、环境中的点线面的结合。

在景观设计中,点元素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闪光点。整个居住环境是由点和线的相互结合而构成,它们的组合能够让居住环境变得更为秩序化。点线面三种结合的方式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构建出完备的空间网络,使整体景观达到和谐一致,自成一体。

二、现代化居住环境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

1、绿化设计。

绿化是居住景观设计构成的基本要素,最早发展于西方国家的贵族居住地。绿化设计符合人们对生态化的要求。现代绿化设计讲究种植绿化平面与立相结合的特点,居住环境的绿化设计遵循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原则,由于绿化的位置差异,垂直绿化有围墙绿化、屋顶绿化等类型,其中用地被植物营造植物背景,用乔木花草加以点缀,还可以栽培颜色鲜艳的花卉,塑造一种层次感,实现绿化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相结合,综上这些绿化的设计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的绿化内涵,提高了人们的观赏性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

2、小品设计。

小品设计在居住环境的景观性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品设计主要分为雕塑、园艺以及设施这几种,在居住环境中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是人们视觉的焦点。雕塑饰品可以大致上分为抽象雕塑以及具象雕塑,好的雕塑可以在景观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代比较广泛使用的雕塑是情境雕塑,使雕塑更加的贴近人们的生活。园艺饰品有现代园艺和古典园艺,古典园艺包括曲径小桥、花窗等,现代园艺包括块石、花架等,为居住的人们提供观赏场所。小品设计中方便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比如指示灯、垃圾桶、草坪灯等,造型日趋雅致。

3、铺地设计。

居住区的广场通常是人们聚集逗留的场所,在景观设计中,广场的草坪铺地不容小视,设计师主要通过草坪的高差、材质、颜色以及图案等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场地景观,优秀的铺地设计往往别具匠心。

4、道路设计。

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构成框架,它不仅具有疏导交通、组织空间的职能,且优秀的道路设计同样能成为居住的风景线,道路设计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可以分为车行道和人行道,且铺路的材料各有不同,居住区的道路材质可以分为沥青路、混凝土路以及各种仿石材铺装路等。对于宅间路其设计往往有块石、路牙、路边座椅、植物、灯具配置等。他们的综合构成了一条居住环境区的景观线,人们沿着这条线进行观赏。因此,对于道路设计,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应仔细考量道路的曲线和宽窄,详细了解铺装材质预计绿化配置,以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上能同时达到较好的效果。

5、驳岸设计。

驳岸的作用是防洪泄洪,保护堤岸。通常在硬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在驳岸的形式以及材质上做文章,通过设计河道的宽窄形态,以此控制水流的速度,运用块石的装饰,制造出急流、静水的形态,营造出动静结合的景观,还有人工仿造的水景,将灯光、绿化与喷泉相互融合,形成错落有致的全天候景观。

三、结语。

论禅宗与城市生态人文景观环境 篇3

关键词:禅宗文化;生态环境;人文景观

1 城市生态环境概念

城市生态公园环境就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真实写照,它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建筑师、规划师、生态学者等多个专业人员的参与配合。作为一门科学,园林生态学需要以理性的和经验的思维为基础,而园林生态设计面临的问题却不仅仅是理性思维的问题,它在改善人类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将科学与艺术进行创造性的结合;需要体现文化的底蕴和价值;需要激发人们的灵感并产生美的感受,因此,在园林生态学原则的指导下,城市生态公园设计还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深化研究要做。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丰富的景观要素和物种多样性的环境,为宣传生态和倡导生态文明提供了机会和场所。通过组织植树、认养树木、放养鱼苗、观察动物生活习性和参与生态观测试验等各种活动,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把生态公园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还可以拍摄以园中风景和动植物为主题的影像作品,以及将落叶制成书签等,通过这些产品作为宣传生态知识的载体,启迪人们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存的意识,让游客在公园中领略生态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绿色、环保、生态的生活观念,真正将生态的意识带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城市创造一个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

2 禅宗思想与生态环境设计

禅宗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当今的生态伦理观及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禅宗认为众生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是平等的,因此要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大自然对人类有天覆地载和养育之德,因此对大自然应报感恩之心,反对无度的占有和浪费。这些正与我们所提倡的生态设计观相吻合。

禅宗“彻见心性”对设计思想也有一定的启发。“彻见心性”即揭示事物的本质。我们在设计时,例如在运用材料方面,要提倡展示材料自身的原质,而不要隐藏其自然纹理、质地和颜色。这种自然的做法通常是无污染的,正体现了生态设计思想。禅宗告诉我们众生平等,那么即使那些被认为是卑微的材料,我们也可以用来做设计。美国华盛顿世界资源研究所新设计了一种绿色办公室,全部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材料。地板用栓树栎树皮做成,栓皮剥落后可以再生。一部分房间的地板用竹子压制而成,竹子生长的极快,砍掉后就可以再长出。办公室柜采用粉碎后的葵花籽壳制成,门用麦秸压制而成,明亮、高雅。

3 禅宗文化与城市生态人文景观

禅宗与造景,中唐时期,随着禅宗美学的兴起,人们将审美主体 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了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的“ 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为园林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空间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 芥子是心,须弥是万卷。纳之于心,何所不可”造园讲究以小见大,咫尺山林。山水画家能在两度空间里用笔墨渲染皴擦“ 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里之峻”,古代造园家在三度空间中,以土石营造出“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神与物游,思与境谐”所表达出来的空间意识是有节奏的、和谐的境界。“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越大,因而少能够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种美正是禅的枯涩中蕴含生机的美,受到人们的喜爱。

禅需要用心去体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破除表象而见到本心;造园同样也是需要去体悟的,要有思想内涵,因而设计中要讲究含蓄美,讲究意境。例如唐代的王维能以诗意入画,又能以画表现诗意,造园体现诗情画意,却又表现出空寂的意境。王维宇摩诘,其名、宇均来源于《维摩经》,其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乌,时鸥春涧中。”徐增在《说唐解详解》中谓:“空诸所有,即是山空。月出惊山鸟,此时不识不知,

色空具泯”。“不识不知”即《维摩经》中“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的内心体悟境界。王维设计的“辋川别业”有山、岭、岗、坞、湖、溪、泉、滩以及茂密的植被,以天然风景取胜。王伟有诗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则是大片竹林环绕的一座建筑物。可见王维的诗、画与造园都有空寂悠远的禅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社会越来越需要有思想、有品位的环境景观设计,禅宗思想的借鉴和应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的社会是个多元文化冲突、碰撞、融合的社会,人们往往浮躁,设计往往急于求成,而禅宗宁静的思想,对大自然的感澈之情,或许可以将一种平和的感觉引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我们承受巨大压力和无数外界分心之事困扰的心灵有所放松。

参考文献:

[1]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办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郭晋平,周志期.景观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城市夜环境景观的色彩造型 篇4

1 光照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1.1 昼夜光的不同特性

白天对城市景观起决定作用的光源是自然光,而自然光保持相对稳定的暖白色,其中虽然有日照角度的变化,但在短时间内人们是感觉不到的,所以昼间光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单一性。

夜间城市光源虽有月光,但由于其光线太微弱,所以人工对城市夜景观起决定性作用。由于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人工光源的位置、色彩、投射方式,所以夜间光线表现为高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但是由于自然光具有人工光达不到的高亮度与辐射面,所以夜间城市景观尺度感较低,这正是要加强城市结构中轴线与小品景观表现效果的原因:前者表达城市结构,后者丰富城市细部。

1.2 夜景——图底关系的转化[1]

对于建筑单体,在白天,建筑外墙的轮廓成为“图”,夜景中外墙消失,玻璃窗醒目地跳出来,而成为“图”。这样,从建筑角度实现了“图”与“底”的反转。这种效果在现代建筑中表现得最强烈,所以外墙中玻璃面的比例成为现代建筑夜景效果的关键。如果比例较小,那么必须从外部照亮建筑,这也是纪念性建筑常用的夜间照明方式,而在轮廓上则无法考虑“图”与“底”的反转。

从城市空间形态来看,在白天,街道的主体是建筑的外墙,所以建筑作为背景成为“底”,街道、广场等可看成是“图”,起支配作用。夜晚,建筑通过各种人工照明,表现为“图”,这时城市的外部空间近于自然空间,人与建筑的关系变得不那么紧密,对于空间环境的把握能力减弱。所以,在夜间的城市空间组织中,可以通过3.3 新旧区的协调人工照明技术增强参照系统的可识别性,提高城市夜环境质量。

1.3 色彩与光照

白天,由于阳光和大气的作用,特别是在阴天,空气中的水气较大,城市景观色彩显得灰暗、模糊。夜间,由于色彩是用人工光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而人工光又具有视觉冲击力强和色度高的特点,加上黑色的夜空间背景有夸张颜色的作用,所以色彩感比昼间强烈。夜景照明可使建筑形式和色彩再现,并创造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这样的照明效果是依靠无色光或彩色光实现的。无色光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可通过光的明暗效果表现出建筑面貌和立体感。对纪念性建筑物、风格明显的大型建筑物等,为了强调建筑物的整体形象,主要应采用无色光。彩色光具有色彩的性能,可通过灯光颜色的艺术处理创造出环境气氛,激发人们的情感或情绪。对商业性、娱乐性、文化艺术性建筑物等,可适当地采用彩色光,一般采用高彩度的对比技法,形成艳丽、丰富的色调,创造出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

2 城市夜环境景观设计的对象和功能

城市夜景设计从广义上说,是对建筑物、道路、立交桥、广场、公园、雕塑、小品乃至广告标志、商品橱窗等的照明,把这些照明元素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一幅优美壮观的灯光图画来表现城市夜景[2]。在功能上具体可从以下几点说明。

2.1 明晰城市轮廓

白天,城市轮廓是靠其边缘建筑的形体、色彩及建筑阴影来确定;而夜晚,城市灯光将城市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明显区别于周围地域,完整明确的轮廓线才能直观地体现城市的形状、规模。

2.2 突出城市结构

2.2.1 城市的线——道路与河湖岸线

在夜晚的城市中,有规则排列的街灯将道路装点成数条光带,在城市交织,且主次分明,打开车灯的汽车,组成运动的灯流,街灯与车灯使道路结构清晰易辨。

河湖岸线蜿蜒曲折,如进行恰当的控制并配以适当的照明,可以形成曲折变化的线的效果以及产生光影的韵律感。

2.2.2 城市的面——城市节点

节点是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广场、车站等建筑较集中的区域,易形成建筑群体,且灯光密度较大、亮度较高、种类也较多。在对节点进行照明设计时,需要考虑它在城市景观中“面”的作用,突出其整体性,达到城市夜景的协调统一,使城市空间形态与光环境组成有机整体。

2.2.3 城市的点——城市标志及其他较分散的点

城市标志是构成特色景观的重要元素,也是城市夜景照明的重点。辅以好的照明效果,可以增强城市标志的立体感、质感和颜色,使之真正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亮”点。城市其他部分即单体照明的点。点灯光较为均匀,灯光密度较小,亮度较低,种类也较少,成为城市灯光环境的基底,起到辅助作用。城市总体灯光与周围地域成为巨大尺度的灯光环境艺术作品。

3 城市夜环境中景观元素的照明方式

3.1 建筑立面彩色泛光照明

建筑立面彩色泛光照明是在夜晚投光照射建筑物外部的一种照明方式。泛光照明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光照,在观感上改变建筑物的固有色和质感,使建筑形体成为“半透明体”,由于细部和色彩在泛光照明下相对钝化和单纯化,建筑突显出雕刻般的效果,色彩这一造型要素的作用在黑夜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3]。

建筑立面彩色泛光照明对建筑及城市夜景有以下的作用:

1)对建筑物有塑造作用,通过照射在建筑物立面上的灯光明暗变化使建筑物产生立体感。2)突出照射建筑物的主要细部的颜色、质感和纹理。3)突出建筑物本身,周围环境的亮度要小,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取得明暗对比的效果。4)表现出建筑物的外貌,充分显示出建筑形式和色彩的美观性。5)创造出美丽的室外光环境和色彩环境。泛光灯光色很多,最常用的是白色和淡橙黄色,此外,也有若干较艳丽的色彩如浅绿、淡蓝、粉红等。

3.2 建筑物轮廓照明

建筑物轮廓照明是利用串灯、霓虹灯、导光管、通体发光光纤等线性灯饰器材安装在建筑物主要构件的棱线上的照明方式。对一些构图优美的景物轮廓使用这种照明方式其效果是不错的。

3.3 建筑内透光照明

建筑内透光照明是利用内部空间的亮度,通过玻璃窗或幕墙等处照亮外部空间的照明方式。建筑外墙上成排的窗口将内部空间不同颜色的灯光透射出来,夜空下显现出了富于韵律的灯光构图,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城市夜景。内透光照明的最大特点是照明效果独特,节约费用,维修简便。国际上许多城市的不少高大建筑,晚上室内一般照明不关灯,室内光线向外照射,大量的窗户形成明亮的发光面来装点建筑夜景,景观独特,富有生气。

3.4 特种照明方式

随着激光、光纤,特别是电脑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及其在夜景照明中的推广应用,人们用特殊方法和手段营造特殊夜景照明效果的特种夜景照明方式应运而生。例如,许多城市广场及建筑节日的夜景照明,使用激光器,通过各种颜色的激光光束在夜空进行激光立体造型表演,为节日夜景增色不少。

4 结语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及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基于这种变化,城市夜环境的景观营造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形象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去综合考虑城市夜环境的景观设计,使城市夜环境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31-39.

[2]万敏.城市夜景观发展综述[J].规划师,2002(11):48-52.

[3]Dietrich Neumonn.夜幕下的建筑[J].世界建筑,2001(5):74-76.

城市景观环境 篇5

《街道环境整治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

渝规发〔2010〕33号

各处室、分局,各局属事业单位,各区县(自治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为充分发挥规划设计在全市街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的先导作用,通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明显提升城市风貌品质,现将经市局局长办公会审议同意的《街道环境整治规划设计导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请将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市局建管处。

本次城市主要街道建筑外立面和街道环境整治是市政府确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城市改造和提档升级的难得机遇,工作量大、任务面广,设计要求高,各分局、有关单位应高度重视,要落实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与责任人员的责任,狠抓落实;要主动配合区政府,确定整治范围和重点内容,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协助组织编制主要街道环境整治规划,配合制定整治实施方案;要聘请专家负责把关,对主要街道环境整治规划和建筑外立面整治设计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和深化完善;规划和设计方案要在三月份内完成,实施过程要进行跟踪管理,加强服务指导,实施水平和质量要纳入考核。

特此通知

二○一○年三月十七日

街道环境整治规划设计导则

街道建筑品质和容貌环境反映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水平,街道两侧建筑外观改造和街道景观环境整治,是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展现现代化城市面貌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市街道景观主要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①各种街道架空线网杂乱无章;②建筑外挂空调机布置凌乱无序;③建筑阳台、雨蓬、安全护栏混乱;④建筑设计水平较低、缺乏特色,建筑面貌凌乱、缺乏整体感;⑤沿街建筑色彩杂乱,随意性较大,不够统一协调;⑥建筑材料粗糙,品质低劣等;⑦建筑物上广告牌匾、店面招牌、灯箱等杂乱,不够美观,破旧污损严重;⑧商亭、报亭、办公亭占道,绿化花台占道严重;⑨街道绿化植物种类杂乱、缺乏整体感,行道树低矮;⑩街道路缘石过高,通行不方便;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指示牌少且质量不高。

按照市政府的要求,为配合各区做好主要街道环境整治工作,按照全面研究、全局考虑、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的原则,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整治范围和重点内容

适用范围:包括市、区两级确定的主要街道和街区、人流较为集中的广场、公园、车站、机场、码头、商业街区等城市重要节点、传统风貌街区、滨江路等。

整治重点为建筑、人行道、绿化景观、街道空间环境、街道设施、管线、广告牌匾、店面招牌等涉及上述1 0类问题的内容。

二、工作原则与方式

l.坚持深入调研、查找问题,打好规划设计方案基础的工作原则。

结合重庆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重塑重庆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特色,塑造整洁美观的街道环境。全面调研,找准存在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专家评审,先行作好规划设计方案。先设计后施工,又好又快地实施街道环境整治。

2.系统编制街道环境整治规划方案。

城市主要街道和重要节点环境整治工程都要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对建筑、店面招牌、街道、管线、绿化、小品、广告等做出统一安排和设计。

3.明确风格要求,高水平做好建筑外立面改造设计方案。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建筑,对屋顶、墙身和基座一并设计,体现完整性。城市重要景观节点和建筑群,要按照重庆风格、灰色主调和恰当的材质,在风格、色彩和材质上协调统一,形成特色明显、具有重庆地域文化和大都市内涵的标志性建筑群。

三、规划设计导则

(一)建筑外立面整治设计

l.对修建年限不长,质量好、体量较大、外观不错的建筑整治,采用清洗和清理的方式,对建筑立面进行整理;对结构质量良好、体量大但外观陈旧的建筑,采用更新屋顶构架、墙身材质、门窗等方式进行整治;对质量较差、体量小、外观陈旧的建筑,近期有可能被拆除,通过清洗、清理、粉刷等短期内见效快、费用低的方法进行整治。

2.风格以体现地方传统文化的重庆风格为主。

3.建筑色彩以灰色调为主,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对大红大紫、与相邻建筑及建筑自身不协调的鲜亮突兀色彩进行整治,形成以淡雅明快的浅色为主,辅以局部灰色调的色彩环境。

4.对劣质白瓷砖、玻璃幕墙、原色铝合金卷帘门、有安全隐患的墙面砖等进行清理更换。

5.对于大面积墙面材料整体色彩尚有利用价值、而局部小面积色彩过于刺目的,可就不协调的色彩作单独整改,其余部分采取清洁再利用的方式进行部分整改。

6.对位于成片成规模区域的低层和多层建筑屋顶通过天际轮廓线分析,可采取“平改坡”方式,彰显地方建筑风貌特色。坡屋顶的形式、材质、色彩应整体协调。要综合考虑建筑日照、视觉、通风以及安全等因素,合理确定坡屋顶的坡度。

7.对阳台、防盗网、空调室外机位、晴雨蓬等墙外设施进行规整。

(二)广告牌匾与店面招牌整治

8.建筑屋顶和墙面有碍观瞻的广告,一般应予拆除。商业建筑的各类广告应结合建筑外观整治统一设计布置。

9.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所有广告牌匾,包括沿线桥梁涵洞广告、占路灯箱广告、灯杆广告等,均应减量、规范,做到布局合理,造型美观。

10.沿街商业门面牌匾的样式、规格、色调应与建筑风格、使用功能相协调,一条街或一组建筑的设置位置、尺寸、色彩、字型、字体都要统一设计。

11.广告形式、色彩、尺寸和设置位置应严格限制,不得突出建筑过多,广告图案、字型应简洁大方、雅致。

(三)夜景灯饰整治

12.完善和修复景观照明设施,重要节点、桥梁、河道、绿地等要按照设计实施景观照明建设。景观照明建设应采用新光源,实现节能环保的绿色照明,路灯式样要统一、美观。

(四)管线整治

13.各种架空管线要全部下地敷设。

(五)人行道整治

14.人行道应充分满足行人通行的需要,按照城市道路的功能性质分类控制人行道净宽度,保证人行道的通行顺畅、空间连续和无障碍化。中心人流密集地区城市道路人行道完整净宽度应不小于5米,一般地区人行道宽度应不小于3米。

15.街道铺装整治中应对人行道铺装查漏补缺,采用防滑、透水性较好、美观而富有质感的铺装材料。同时,要考虑到为残疾人、老年人、童车推行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加强为行人服务的辅助设施,如盲人通道、交通图、必要休息空间等的设置。

(六)绿化景观整治

16.街道行道树应在一定长度或区域范围内统一树种。选

择树冠开阔、树干通直、树形美观、分枝点较高的高大茂密乔木,以形成整体规模和林荫效果;增强街道地面通透性。

17.人行道除乔木以外,应尽量减少街道灌木花台等内容,植物种类不宜过多过杂。把干净利落宽敞舒适的空间留给行人,提高城市品位。

18.行道树在不影响车辆高度的前提下,尽量靠车行道路路缘石布置,以利于裁多排树木和在车行道上形成林荫效果。

19.研究对现有转盘进行平面十字交叉口的改造,使用交通信号灯控制,置换出来的用地整理为街头绿化广场。

(七)街道设施整治

20.街道上不能设置一般商品售货亭,电话亭、报刊亭、治安亭、车站等的设置应以不挤占人行道的正常宽度为前提;供电配电箱、电信交接箱、有线电视控制箱等市政专用设施应下地埋设或撤离人行道;路灯、垃圾箱、休息座椅等的设计要提高美学水准。

(八)小品雕塑

21.结合街道的整体风貌和空间允许情况,可以设置富有时代特征和艺术品位的雕塑小品,提升街道活力。小品雕塑的规划设计及制作应精益求精,要广泛论证和听取专家意见,设计成熟才能实施,不成熟的切忌仓促上马。

(九)街道空间环境整治

城市景观环境 篇6

摘 要:在共生理念的指导下,将污水厂的环境品质提升,使其能和周边的居住环境进行有效的互补,从以往二者相互隔绝的关系转变为相互交流的关系。真正从改善污水处理转换成为人群服务的角度出发,才能解决环境问题,为我们的生存空间增添色彩。

关键词:景观设计;文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污水厂

一、城市共生理念的含义

引用城市规划层面的共生理念,模仿大自然与生俱来的演替发展机制,强调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关系。通过一体化的设计将可再生资源应用与景观协同,能形成资源的互相利用和能量的流动。

二、项目概况

长沙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位于长沙市中心地段,西临车站北路,东临桑梓巷,周边多为居住这,被各类型的居住用地所包围。用地面积2.9万㎡,建筑面积1.5万㎡。污水厂臭气熏天的环境,使内部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案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本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建筑立面以及环境景观设计,污水厂原有裸露在外的厌氧池、浓缩池、部分构筑物如储泥池、污泥脱水间,和办公楼如中控室、综合楼等。总体以生产办公为主要功能。

在综合多种景观要素的前提下,针对性地解决场地的问题。引入多种本土藤本植物,立体绿化改造建筑立面和建造屋顶花园。在房屋外立面改造以及屋顶花园的设计中,引入多种本土藤本植物,营造藤本展示园的独特空间。水的重复利用,将经过处理的水重新应用到景观设计的水景中,直接向外展示水处理的成果。将本项目打造成定点水文化教育展示基地,让人们了解整个污水处理的工艺,以及节约用水、爱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植物除了基调树种,还应注重植物多样性的配合,营造多形式、多层次、多组合的植物配置,促进生态平衡。

三、设计目标

(一)场地特征的突显

本项目地处城市中心地段,周围被各种类型的居住用地所包围,处于城市中心的工业场地,其产生的废气和污染成为问题,同时在一片高楼中的低矮区域,界面效果也不利于城市的美观。污水厂与城市生活空间的异质性和融合需求的突显,需要将城市生活空间的氛围融入污水厂的环境中,同时污水厂还要为周边提供一种新型的休闲空间来服务人群。

(二)多层次景观空间

简单的工业景观只是在水平层面上进行景观的设计,污水厂需要考虑生产与周边生活的关系、建筑空间与植物空间的关系。厂区场地的特殊性决定了要从多个视角去满足空间功能和景观效果。

(三)场地精神的表达

一改污水厂在城市环境中孤立存在的特点,挖掘其水处理过程中蕴含的文化教育意义,通过景观的设计手法表达出来,水景运用处理过的水来循环展示水处理的成果;将污水厂定点为水文化教育基地,向青少年展示水处理过程,提升他们的资源保护意识。场地的文化精神表达,使污水厂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群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四)绿地空间的延展性

在厂区规划的绿化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从立面上增加绿化面积。充分运用墙体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技术,增加绿化面积,不仅能很好地改善厂房陈旧的立面效果,还能给厂区环境带来生命力。

(五)季相丰富性

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力求达到群落结构稳定,季相变化丰富的植被覆盖效果。春有花赏、夏有浓荫、秋有色彩、冬赏树枝。各个季节选择特征明显的品种,对一些观赏期较长的品种多予以使用,并且注重多个季相的互相搭配,有效节约成本的同时使植物在一年四季的观赏效果达到最佳。

四、污水厂景观设计

(一)入口区景观

为树立污水处理厂与周边环境友好、开放的关系,要整体上增强入口的景观效果,突显厂区文化特性。将水幕引入门楼的设计,该水幕采用污水厂净化后的水,从多角度向人们展示净化后的水体。门楼结合景墙的设计,整合了入口关系,同时也丰富了整个空间的层次关系。入口景墙结合水景的设计,将树的造型抽象化,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力。入口铺装创意来自于自然的瀑布形式,形成如水幕般流畅的线条感。圆形水体呼应圆形建筑,同时映射建筑优美的倒影。在建筑周围种植植物群落,并且种植绿篱和高大乔木,加强与外界的隔离性,保证办公的私密性。

(二)屋顶花园区景观

场地所在的长沙夏季时间长,气候炎热。因此将绿化空间延展到屋顶空间上,不仅能增加绿化活动空间还能为建筑降温,从周围高层居民区俯瞰还能有较美观的视觉效果。设计建造贯穿屋顶的折形廊架,种植藤蔓植物攀援在廊架上,形成天然的绿色遮阴棚,人们可以在屋顶远眺休闲,舒适惬意。同时在屋顶种植浅根性的灌木草本植物,高低错落,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增添季相色彩丰富的植物种类,衬托渲染建筑单一的色彩。同时选择生长特性和观赏价值相对平衡、滞尘控温能力较强、易修剪、抗高温的品种。

(三) 办公区景观

办公区除了日常的人行流线外还有车行流线,因此办公区绿化空间较小,为了实现绿化空间的最大化,可以对办公楼部分区域进行墙体垂直绿化,采用模块式的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框架通过合理搭接固定在不锈钢骨架上,植物在一定的基质里生长,形成各种景观效果。垂直绿化品种选择耐高温、易于养护且有一定色彩变化的植物,组合能形成一定的节奏韵律感,美观又具有良好的降温净化效果。在能进行立地栽植的地方,考虑到与生产区的划分,防止噪音污染,成排栽植树形高大、冠形优美的常绿阔叶乔木,根据光照,南侧下层辅以开花色叶灌木,北侧则以常绿耐阴灌木为主,简单的配置能营造整洁的办公空间。

(四)生产区景观

生产区分为生产服务区和屋顶绿化区,屋顶绿化区主要采用屋顶花园的形式,生产服务区主要由一些厌氧缺氧池、贮泥池、加氯间、生物除臭装置组成。水厂地下密布管网,根据有关设计规范,不宜种植深根性植物,且距离管网至少1.5-3.0m的距离。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净化效果,如在加氯间周围种植女贞、水杉、桧柏等能吸收氯气;在机房、泵机间周围种植珊瑚树、雪松等能有效吸收机器运转的噪音。

五、结语

在共生理念的指导下,将污水厂的环境品质提升,使其能和周边的居住环境进行有效的互补,从以往二者相互隔绝的关系转变为相互交流的关系。真正从改善污水处理转换成为人群服务的角度出发,才能解决环境问题,为我们的生存空间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张旭.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4.

探析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篇7

居住区景观作为现代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物质功能, 又肩负着培养居民对生存空间共同情感的精神功能。因此, 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1. 原创生态原则

首先, 在设计要素横向上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 对原有地形、植被、建筑等要素进行充分保护和利用。另外, 在设计要素纵向上要充分考虑保持生态景观的连续性, 尊重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对自然物种形态、结构的科学模拟, 开发出各种再生可持续资源, 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创造出一种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 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舒适的环境。由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 因此, 城市建设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融入更多大自然的原创生态要素, 从而形成和谐有序的城市生态体系。

2. 经济原则

城市居住区绿化应以满足居民生活为前提, 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绿化设计, 我们在追求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 应考虑适当的经济投入及最佳效益。在绿化设计方面, 可以考虑借以设计风格来映衬野草之美, 选择以地方树种为主, 增加水景点缀, 合理布置户外活动场地, 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在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时, 根据城市的气候特点、居住者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要求等情况, 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 让所有的住户都能充分享受到这些优美的环境, 形成一种饱含人文精神、具有当地文化背景和审美趋向的居住景区。

3. 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的主体是人, 其内部的景观建设要考虑居民各方面的感受需求。如家园性、休闲性以及实用性, 强调绿地设计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同时, 要从人机工程、行为学以及人的要求出发, 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 详细分析居住区居民的年龄结构框架, 合理设置健身场地及运动器材, 尤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和儿童的娱乐休闲需要, 在符合居民游憩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宜人的自然环境。

二、目前居住区景观建设的问题

1. 设计中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设计关键在于能否给居民提供一个方便、舒适的人性空间。如很多楼盘用绿地作隔离带, 在视觉上虽扩大了绿化率, 但在人性因素上却忽视了人们步行的可便捷性;有的居住小区没有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生活需要, 在细节上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还有的小区绿化甚至为防止人们进入绿地, 用围栏包围草坪、花坛、绿地景观, 导致绿地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休闲娱乐功能, 造成居民心理上的疏远感。在现代城市应该鼓励、吸引人们在户外活动, 更多的接触大自然, 增加邻里住户之间的交流机会, 增强住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2. 软、硬质量观比例失调

居住区绿化要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树种和花卉, 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 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由于居住区内住宅的数量、高低、方位、空间大小等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空间环境, 因此植物的种植和艺术配置要依据植物的固有属性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来进行。但在住宅区景观设计选用树种时, 如果缺乏必要的植物造景知识, 导致设计方案偏铺装和小品等人造硬质景观, 而忽视软质景观。这样会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社区氛围格格不入。

3. 缺乏环境的使用性

居住景区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相互制约的人工系统, 一些开发商为了使绿化率达标, 一味的扩充绿化面积、盲目挖掘绿地, 以此吸引购房者, 结果却忽略了居住景区的实用性, 导致住户的室外活动面积大大减少, 在飞速发展的快节奏生活中无法享受小区的舒适与便捷。总体来说,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促进和保持居民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创建适宜人类生存, 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为前提, 将自然美、文学美和建筑美恰当地融合为一体, 从而体现居住景区的艺术性和人文性。

三、思考和建议

1. 引入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提倡“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和要求, 它不仅让我们在审视自然美的同时也促进了居民精神品质的自然提升。

现在人们在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下, 想找到一种大自然的释放方式, 如周末开往郊区、假期涌向风景区等。这都反映了我们居住区中的自然风景要素的缺失, 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因此, 为了营造亲切宜人的居住环境, 要在设计中有意地引入自然要素, 结合自然条件的空间组织, 既包括场地已有自然条件的利用, 也包括运用自然设计要素创造富有自然感的城市空间。

2. 注重人文景观

注重地域人文特点, 防止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的缺失。一个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可以反映居民的文化追求, 是居住区文化的载体。在设计时应充分突出人文信息内涵, 如艺术景墙、科技走廊等。在具体方案中, 首先要求设计师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能够自觉关注以前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其次, 要求设计师熟练掌握人机工程学等理论知识, 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体现出设施功能的科学与合理性。再次, 要求设计师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 通过调动色彩、造型、材质、工艺、装饰等设计要素, 进行构思创意, 优化方案, 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

3. 崇尚现代简约

崇尚现代简约也就是注重环保、倡导俭约, 在设计中注重生态效果与景观效应, 注重景观的使用功能, 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 发展可持续的应用处理技术。

首先设计师要注重物质的再循环技术应用, 在一些情况下, 最后的成品以改变了的形式加以利用, 当我们认识到一些看起来是无止境的废物, 事实上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在价值的、未发掘的资源时, 那么大部分垃圾的处理问题将能得到解决。另外, 减少水资源消耗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 回收雨水不仅可以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 还可用作建筑内部清洁。从生态的角度看, 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 更富有生命力。

结语

人与自然达到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工作,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 创造优美、舒适、宜人的居住空间,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 从布局形式、空间尺度、人文环境、生态保护等各方面营造人性因素, 达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土地价值的最大化。综上所述, 城市居住景区未来的发展理念将是自然生态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历史人文意识的相互融合。在当今城市发展进程中, 如何创造宜人、生态、和谐的居住区环境, 是设计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要求日益提高, 本文就目前城市居住区景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设计思路和建议, 以期创造宜人、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城市居住区环境。

关键词: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张文君.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5]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

城市景观环境 篇8

“一座城市, 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带来欢乐, 城市如同建筑, 是一种空间的结构, 只是尺度更巨大, 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 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 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凯文.林奇

从宏观上认识杭城目前景观与环境基本概况, 这一概况首先表现在对景观、环境的解读上;概要的讲:景观、环境共同包含了自然 (物质) 、人文的元素, 其中人文层面更丰富包含了社会背景、民族、文化素质等非物质的东西。近几年利用节假对杭州城市的景观与环境, 进行深入的调研。综上本文将围绕“双翼”景观环境, 结合杭城实际进行阐释。

杭州是一座富有特色, 熔自然、人文、历史于一炉, 集山水诗画为一身的文化古城。在景观与环境方面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 其城市形象内涵、城市的文化精神、城市的景观环境, 相融相长关系密切。这成为考量一个城市经济与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我们沿着杭州的历史文脉前行, 不难发现“人”这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在谱写杭州景观—环境的生命篇章中, 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她将“景观—环境”构筑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故曰:“景妙何在?”在于天生钟灵毓秀的山水, 在于追忆古今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情结, 并深深根植于心理和行为活动中。“于山有穆然之恩焉, 于水有悠然之旨焉”, 在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长期探索中, 认为有山有水的环境是一种最理想的生存模式与最高的精神向往, 并且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

二、山水画卷——西湖

白居易《馀杭形胜》说:“馀杭形胜四方无, 州傍青山县枕湖。”概括了三面湖山一面城的形胜。西湖风景的营造便是人们追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艺术哲学, 也是山水城市形成和产生的社会心理学依据。西湖景观中运用的具体入微的“山水术”, 如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 把自然山水环境作为对象, 偏重于从相互关联的角度去理解城市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关系, 借助自然界或人工山水来处理“人居环境”和协调“人事关系”, 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 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 物我交融, 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 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在这境界中, 采用为世俗观念认可和喜闻乐见的各种艺术形式, 来体现西湖处处美, 时时美, 空间美, 时间也美。空间美, 来自于她天然地具备了山水组合的开合品质。山水组合中有开有合, 才显得既紧凑又灵动, 既聚气又透气。同时, 西湖山峰不太高也不算低, 且逶迤层叠, 线条圆润;水面不太大也不算小, 颇多曲线, 空间适度, 山水协调, 外加山青水碧, 自然秀丽无比。西湖的时间美来自于优越的区位及其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 赋予各种光线色彩与云霞烟霭的变化, 更为迷人。但西湖的美, 其真正秘密不仅在自然上, 而是在自然山水与人类文化的结合上。西湖原本是海湾, 经过泥沙淤积才形成泻湖。最初的功用主要是农田灌溉, 她是杭州人民长期以来的水利工程。人们在疏浚、保护水利工程的过程中逐步建设起来, 用浚湖的淤泥叠成长堤, 堆成小岛, 既保护水源, 方便交通, 同时造景。对西湖的这些加工建设都是在颇有文化的“市长”和士大夫们的主持下进行, 因此在选择内容方位、确定造型尺寸、建筑植被等方面, 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和审美情趣, 加上历史在西湖山水沉淀了许多名人名迹、故事传说等, 人们在游观西湖时, 产生文化联想, 获得与山水之美融为一体的人文美。于是, 西湖之美绚丽多彩, 无穷无尽。

西湖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经过加工提炼, 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起来, 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拜读了西湖……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 知其妙, 悉其好恶;不知者, 不知其所以然也。”试问我们对“城市景观”、“城市环境”认识仅满足于以上情景吗?不, 更应该研究城市景观中:古建筑、园林雕塑等方面及城市环境所包括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植物等空间场所。随着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对生存环境要求的提高, 对精神价值追求, 超尺度的高层建筑林立, 使人分隔独立, 造成了人文负面影响。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 应分重视环境的人性化和亲切感。在与环境的“交流”中闪现亲和的生命力, 这是景观艺术的强大内涵。使景观—环境融合成一种符号, 一段场景语言。

三、结语

徜徉了杭州城市“景观—环境”内在关系后, 我们看到杭州城市的景观与环境正一步步迈向协调;是政府正确决策与市民广泛参与的必然结果, 而单纯视觉设计、盲目的照搬照抄、破坏生态环境做法也警示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终了, 洋洋洒洒“几回首”, 我的心田有荡起品茗杭城“景妙何在?”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 知其妙, 悉其好恶;不知者, 不知其所以然也。”

摘要:本文是在对杭州城市景观与环境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从历史文脉的角度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平台, 阐发对杭州城市景观与环境的思考与杭州城市景观整体风貌的活鲜。映射“景观—环境”的“双翼”, 展示杭城“景妙何在”。

关键词:杭州,景观环境,双翼论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 2001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问题探讨 篇9

一、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 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 随之居住区大量涌现, 居住区规模无节制扩大, 人们在经历了住宅“量”和“质”的苦恼后, 依然要面对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困扰, 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区外环境的质量。

开发商为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 建设的仅满足日照间距的千楼一面的住宅区, 单一的面孔、呆板的空间, 使得居住区空间形态走向一个极端。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 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小品, 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 接点空间过小;以草皮代替树木, 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 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

二、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两个方面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 由人、建筑、庭院等实体要素和环境的历史、文脉、特色等精神文化要素两方面构成。“人”的要素是至关重要的, 离开了“人”的要素, 其他要素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景观作为被观赏的对象, 它的价值体现在景观是否满足“人”的审美情趣, 景观作为“人”参与其中活动的对象, 它的价值体现在场所精神。

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发来分析, 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可以调节情绪, 缓解工作压力, 陶冶情操。在视觉效果上能满足审美需求, 体现文化内涵。住户不仅满足于视觉的享受, 还需要一个适宜的场所休憩、交流、活动。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 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 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 这样户外环境景观的价值才充分体现出来。

三、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探讨

居住区外部环境基本上是由住户小庭院、组团级公共用地和小区级公共活动场地构成, 这些空间往往相互融会贯通, 构成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物质基础。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形成这些外部环境的基础,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 创造合理的建筑群体组合不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空间尺度, 同时也是取得优质景观价值的前提。

户外环境景观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植物布局为主要内容, 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芦原义信认为 (外部空间) 首先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 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 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由于设计考虑的主体是环境的使用者, 而非设计者或决策者的喜好, 因此, 设计时要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 达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创造具有“积极的”意义的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 既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又要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

1) 在营造景观的物质功能方面时, 一定要尊重自然, 而不是征服自然。自然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荀子提出“取物有节”的思想, 张载认为, 宇宙间的一切实物均由气所构成, 气之本性即人之本性, 天地人物具有共同本性, 彼此应当是共同发展。首先, 自然生态与居住区户外环境都必须保持自身的整体性。通过道路、结点空间的合理布局, 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 多样统一, 考虑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创作要素, 创造出一个丰富、有机、完整的户外环境景观, 而不是设计住宅单体之外的剩余空间。其次, 居住区户外环境与生态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局部相加并不简单等于局部之和, 而是成为两个整体的融合和相互渗透。

2) 在强调景观物质功能的同时应注重户外环境景观的场所精神, 营造一个具有生活情趣的居住氛围, “以人为本”。空间需要人感知其的存在, 它和发生在其中的生活内容在空间的形式、尺度、比例、质感、等物理性要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一个空间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是有意义的, 它是这些人群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意味着某种归属。首先, “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户外环境景观中应体现:景观不是单纯的观赏和生态价值, 应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多样的交往空间, 人与自然的高接触性, 处处有“人”—住户的参与, 充满活力、生机。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分为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两类。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是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设计所期望达到的社区文明目标的重要内容。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才会发生, 而社会性活动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人群能够适宜地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 这样的适宜的空间环境, 即场所, 除了形式、比例、尺度等设计因素外, 首先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适宜的空间层次的构筑。如在半私密空间中幼儿和儿童游戏活动, 邻居间的交往活动;在半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 邻里交往、散步, 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交往、购物、散步、休闲活动等。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 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 不应成为停车场地或无人问津之地。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但也不能偏僻, 以至于只服务少数居民;老年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 远离车行道。其次, “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空气环境、湿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等五大环境健康性问题。应通过景观的高低、穿插、围合、引进、剔除, 以及生态技术等的运用, 尽量消除或减轻五大环境的污染。如对小区汽车噪声和尾气的隔绝, 以及汽车对小区住户日常出入的干扰的避免, 可以通过人车分行, 在车行道两旁种植绿化带;也可以将小区汽车直接停放在小区周边, 使其不进入小区内部, 实行小区内部步行化, 辅助以自行车交通等措施解决。

四、结语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持久发展的领域, 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三部分的融合是建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对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并使设计目标更加科学化。同时应积极倡导居民参与设计规划, 这将有助于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更合理, 从而促进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改善,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城市景观环境 篇10

景观小品是景观设计中中的亮点, 一般体谅较小、色彩单纯, 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小品集具有实用功能, 又具有精神功能, 包括建筑小品、生活设施小品、道路实施小品等。城市景观小品在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设计原则,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 功能满足

景观小品艺术在设计中首先应考虑到功能因素, 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精神上, 都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特别是设计公共基础设施时考虑到它的功能性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 如残疾人的特殊需求, 体现人文关怀。

2. 艺术特色

景观小品艺术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包括该艺术品对它所处的区域环境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反映, 吸取当地的设计语言符号, 采用当地的材料和制作工艺, 产生具有一定的本土意识景观小品设计。如亨利摩尔的作品除了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有很强的装饰和美化环境作用更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观赏性。

3. 情感归宿

好的景观小品艺术注重地方传统, 强调历史文脉饱并含了记忆、想象、体验和价值等因素, 常常能够成独特的、引人神注的意境, 使观者产生美好的联想, 成为室外环境建设中的一个情感节点。

4. 文化特色

文化自身就是塑造景观小品的动因, 景观小品设计的文化特色就是强调一种人文与自然的结合。基于景观小品设计的物质空间与整合文化因素形成地域性特色的景观小品艺术已经成为了当前和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二、景观小品设计的文化内涵

城市景观小品是城市的整体和局部的美学形象, 景观小品的设计目的就是让人们能真正参与其中, 因而一个城市的景观小品能体现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很重要。景观小品艺术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 有它自身的组织结构, 表现为一定的机理和质地, 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形态, 传达一定的情感和信息, 容纳一定的社会、文化、地域、民俗的含义, 具有它特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 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 指景观小品构成要素中包括的物理元素, 例如非人工装饰的山川地貌、自然风景、天际云空等。设计师应以专业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场地固有的特性, 充分发掘景观资源。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 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如由于干旱少雨, 伊斯兰可供观赏的植物稀少, 在伊斯兰园林中很多植物都装在花盆中, 因此花盆景观成为伊斯兰景观小品的一大特点。

2. 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或称“情感属性“是人为的。在创造环境中, 按人们头脑中的创作意向, 加入环境中的人文成分, 如景观小品的象征含义, 社会风情, 民俗、伦理观念和家教意识、历史传记、词语匾额等, 通过这些人为要素和使用者、参观者产生环境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

三、景观小品艺术与城市文化环境的关系

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 人们对城市生活空间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景观小品作为城市的“细部”, 已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 承载着体现城市思想和文化, 展现城市性格的历史使命。

1. 文化对景观小品艺术的影响

景观小品设计依附于整个城市文化环境而存在, 因而其价值也体现在其中。景观小品与建筑一样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 其形态究其根源, 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城市文化结晶。在景观小品设计中运用形象、寓意、象征的手法再现文化传承, 融合当地文化和历史及运用园林文学, 借鉴诗文, 创造景观小品艺术, 还可引用传说, 加深文化内涵, 达到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2. 景观小品作为城市文化符号的重要性

景观小品文化性是对其本土文化内涵的不断升华、提炼的过程, 反映了一个地区自然环境, 社会生活, 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特质, 所以城市景观小品的形象应与本地区文化背景相呼应一个好的景观小品, 不仅因为它的独创性, 更因为它最好的诠释和代表了一种活力, 让参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真真切切体会到景观小品要传达的思想, 这就是该景观小品的符号意义。因而景观小品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符号, 早已渗透到城市环境中, 它不仅可以提供优美舒适的景观环境, 同时对于提高城市的文化环境与品质起着积极作用。如布鲁塞尔的撒尿男孩、罗马的许愿池, 这些景观小品已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3. 文化环境与城市景观小品艺术的精神共鸣

景观中的艺术作品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 更加注重公共的交流、互动, 注意“社会精神”的体现, 将艺术与文化、社会融为一体, 将艺术拉进大众化之中, 通过雕塑、装置以及公共设施等艺术形式来表现大众的需求和生活状态。一个好的景观小品, 不仅指它的外观多美, 风格多独特, 形式多复杂, 而是它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协调性, 以及作为一整个环境系统的整体性。景观小品的应用总是处于一定环境的包容中, 不只是它本身, 而是这件小品与周围环境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文化艺术效果。理想的城市景观小品设计是根植于当地人们生活中的地脉景观文化, 呈现出与当地文化环境协调统一的景观小品, 使其成为时代、地域和适用者之间关系的忠实记录者, 同时要发掘和重塑文化。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 艺术体现了一个时代一中文化的特点, 表达了人们思想情感和文化情愫。在景观小品设计中, 艺术因素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正是这些景观艺术小品和实施, 成为让空间环境生动起来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 景观小品艺术的出现, 提高了整个空间环境的艺术品质, 改善了城市环境的景观形象, 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结论

一个好的景观小品设计不仅因为它的艺术性与独特性, 更因为它能最好的诠释和代表一种文化, 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真真切切体会到小品要传达的思想, 从而营造出这个城市的文化环境, 这就是该景观小品存在的意义和力量。

摘要: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 人们对城市生活空间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景观小品作为城市的“细部”, 已成为城市文化精神的载体, 承载着体现城市思想和文化, 展现城市性格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城市,文化环境,景观小品,符号

参考文献

[1]任立生.设计心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7.

[2]李砚祖.王明旨主编.柳沙编著.设计艺术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7.

[3]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刘华.走进新景观---思想、生活预实验设计.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5.7.

城市景观环境 篇11

我国大多数城市进行快速城巿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决策者们往往急功近利,为追求短期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城市边缘区空间进行长远规划、合理利用,进而使得自然景观破碎、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普遍存在于城市边缘区内,伴随着城区的无度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城乡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失、乡村人口的区域文化身份丧失、重要的生态敏感区逐渐消失、城市与自然间的生态失衡,这些都对城市边缘区和谐、稳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的界定与特征

所谓的城市边缘区的定义很多,各个国家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提法,英国某学者将边缘区定义为:“位于连片的建成区与城市郊区内,在城乡间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特征的纯农业腹地的土地利用转变地区。”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认为:“城市边缘区是一个连续封闭的,围绕内城并与其吻合的环状地带。”从规划学的角度来理解边缘区,是指城市中心以外的、具有融合相邻异质空间特点而又不失其个性的特殊区域。城市边缘区所指的对象为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建成区的外延部分。中国对城巿边缘区方面的研宄起步较晚。目前得到国内普遍认可的是顾朝林的定义:“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外围,从社区类型看,它是从城市到乡村的过渡地带;从经济类型看,这一地域自然成为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渐变地带。”对于边缘区的命名有诸多种:“城乡混合区”、“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带”等等。各国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城乡边缘区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和划分,但由于城市边缘区的问题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和标准。本文所涉及的城巿边缘区为: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独立的地域单元,是城市建成区延伸至周边广大农业用地融合渐变的区域。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向周边区域扩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在人口方面,城乡人口混杂居住、城乡社区混合交融;经济上,原有农村经济的基础叠加了城市经济要素,使得产业结构复杂化、多样化;社会文化层面,城市文化不断向边缘区渗透,出现了二元并列的城乡文化。

城市边缘区生态规划

城市的蔓延和分散必须被制止和纠正,对宝贵残余自然地或农业用地有度开发,同时应探索和最大限度地挖掘更新再开发的潜力,对于废弃或衰竭的城镇、郊区和乡村土地采取复垦、重新规划、再利用和重建等一系列手段,创建出一个处于全面保护山坡、水系、海岸、沙漠、森林及农田的巨大地貌屏障之中的全新景观。简而言之,全面长远的生态区域规划势在必行。

在对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规划和再规划中,要原封不动地保护一些重要的自然区域,它们对保持流域和保持水位、保护森林和矿藏、防止侵蚀,稳定和改善气候,提供休闲和野生动物庇护地所需的足够面积,及保护有特殊风景和生态价值的场地都很必要。这类土地最好由政府或地方机关或保护组织购得并加以管理。对国家资源规划权威机构而言,要确保对城市边缘区的景观进行合理开发,探求对重要的土地、水域和自然资源大尺度上的最佳用途,不断重新评估其总体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并使其保持弹性,要刻意敏锐地朝新的自然秩序系统继续演进,这种秩序是一种人与人、人与活生生的景观之间关系的改善。

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设计

对于城市边缘区的景观设计来说,以现场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文化风俗为外延,挖掘场地内的肌理化的固有特征,进行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改造与再设计是其根本的原则。

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使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社会及经济价值在场地内得到最大化的展现。在城市边缘区构建生态缓冲区的同时植入过程性景观,结合城市边缘区内的湿地、森林等自然环境,满足城巿边缘区对城市的生态保障功能;结合农田、果园、林地、郊野公园等满足其兼具补给的观光功能;结合铁路、林园路、水体等生态廊道,满足城市交通服务以及自然物能流通的功能,最终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同时,城区增加现有的居住密度,减少每户住宅的占地面积,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边缘区的栖息地连接,合理开发边缘区的旅游资源,规划文娱走廊延伸至城市边缘区内部,形成了城市与自然健康连接的绿色空间网络。

城市边缘区空间的景观塑造,在植物的选择方面,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可以减少农药的化肥的使用,通过对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在材料的运用上,选取符合当地特色的砖、石、瓦、木材等,或是一些废弃材料的再利用,结合传统的工艺做法,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现化代进程的加快,大中城市周边必然出现规模更为广阔的城市边缘区,兼具城市和农村双重属性的城市边缘区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否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了城市未来发展,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规划要改变传统规划思路,遵循城乡统筹发展、生态机制恢复和保护、 地域乡土化等策略,约束城乡建设行为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规避规划失误而引起的生态破坏,提高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复合价值。

城市景观环境 篇12

在传统社会中, 城市景观建设也得到了官民的重视。就开封而言, 汉代已有园林建设。梁孝王都大梁 (今开封) 时, 曾在城西南兴筑梁园, 亦称梁苑或兔园、东苑, “苑中有落猿岩、棲龙岫、雁池、鹤洲、凫岛”[2]卷2。枚乘的《兔园赋》则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当时的梁园盛景[3]卷19。到了宋代, 由于汴、蔡、金水、五丈四大漕河通入城中, 加之湖池遍布, 沟渠纵横, 开封城区之水环境非常兴盛, 景观建设也达到了极盛时期。据统计, 在东京城方圆百里之内, 仅仅有名望的城市园林就有数十处, 而总数达到了100处以上[4]488。其中, 最负盛名的为艮岳, 徽宗于政和年间 (1111—1118) 兴建, 并亲自为之作记[3]卷4, 当代学者程遂营称之为“全国山水景观的一个缩影”[5]101。由此, 我们可以清晰地透视出良好的水环境对城市景观建设的推动作用。

城市景观建设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诸如城内外之园林苑囿、琼楼庙宇、街衢绿化、开浚沟渠、河道筑桥、湖泽池泮、连绵岗坡等, 均可以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翻阅大量古代方志时, 笔者发现, 城市“八景”建设是古人对城市景观建设的一种追求, 几乎任何一部方志都有该城市“八景”之记载, 明清时期的开封城也是如此。不过, 开封之城市“八景”存在四种说法。其一, 明成化年间编纂的《河南总志》记载为:大河春涨、开宝晨钟、夷山夕照、金梁晓月、百冈冬雪、吹台秋雨、岳、圣 (后二者残缺) [6]卷4。其二, 明人于谦认为是艮岳晴云、大河春浪、开宝晨钟、夷山夕照、金梁晓月、资圣熏风、吹台秋雨、百冈冬雪。其三, 明人李濂记载两种:一是铁塔行云、金池过雨、州桥明月、大河涛声、繁台春晓、汴水秋风、隋堤烟柳、相国霜钟;二是艮岳春云、夷山夕照、金梁晓月、资圣薫风、百冈冬雪、吹台秋雨、宴台瑞霭、牧苑新晴[3]卷13。不难看出, 尽管说法有异, 但每种都与水环境息息相关。

若将四种“八景”混一而言, 不重叠者共有18处, 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 直接与水环境相关之景观, 包括大河春涨 (浪) 、大河涛声、汴水秋风、百冈冬雪、吹台秋雨、金池过雨。这些流动的水、凝固的水均成为历史时期开封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 在明清之际, 大河春涨 (浪) 、大河涛声已难以名副其实了, 滔滔洪流带来的多是民生的艰难与城乡的破坏, 欣赏的兴致很难存在于生活在其侧的官民的心中了。而随着黄河泥沙的大量沉淀, 金明池、汴水河道先后淤为平陆, 此二景观亦由实体过渡为忆想。譬如, 对“汴水秋声”的追忆。清人胡介祉诗云:“高柳宛然碧, 斜阳时复明。凉风一以起, 过客不胜情。”[7]卷73张淑载诗云:“落木萧萧带雁鸿, 汴河滚滚蹴西风。只今渌水消何处, 犹带秋声一赋中。”[8]卷1又如对“金池过雨”的追念。胡介祉诗云:“风口良自佳, 夜雨亦颇宜。叶响声渐密, 花香气暗滋。”[7]卷73张淑载亦云:“面面楼台曲曲通, 荷花荷叶雨声中。寻常一夜催诗梦, 才到金池便不同。”[8]卷1水波浩渺, 莲荷杂间, 花香叶浓, 夜雨传声, 池水与雨水交织成美妙的乐章。

第二, 因河道流经而建桥筑堤并构成城市风景, 包括金梁 (桥) 晓月、州桥明月、隋堤烟柳。州桥是位于宋代开封城中的汴河桥, 因多为时人吟诵而留盛名于史册, 金元以来淤于沙中。胡介祉曾遥想而诗曰:“向晚闹茶商, 通宵行酒客。想见全盛时, 九州来市舶。两岸夹歌楼, 一阑围舞席。华灯影交加, 明月光相射。缥缈忽闻箫, 纵横时乱舄。”[7]卷73“隋堤烟柳”是因汴河通过开封城内, 河堤广植柳树而形成的城市风景, 明清时期, 因汴河断航、淤浅而衰落。胡介祉亦有追忆:“至今堤上柳, 直接雷塘西。烟水杳一碧, 草色同萋萋。……绿阴一千里, 下上逐马蹄。春风到扬州, 却笑迷楼迷。”[7]卷73张淑载也诗云:“汴都浓绿接江都, 一帧垂垂万柳图。何处能穷千里目, 芳堤烟气太模糊。”[8]卷1千里长堤, 柳枝依依, 烟水相映, 草色凄迷, 再现了曾经的汴堤盛景。

第三, 非以水而兴, 但终为黄河泛水所湮没之景观, 包括夷山夕照、艮岳晴 (春) 云、宴台瑞霭、牧苑新晴。其中, 艮岳、牧苑, 先毁于战争, 终湮废于黄河泥沙之中;夷山则直接湮没于黄河泥沙中, 清人施闰章曾诗云:“驾言寻夷山, 夷山不可见。徙倚城东门, 城郭亦屡变。”[9]卷23这样, 随着黄河决水所带来的大量泥沙的沉淀, 这些景观相继消失于明清时期。

第四, 屡淹屡修、存续至今之景观, 包括开宝晨钟、铁塔行云、资圣熏 (薫) 风、相国霜钟、繁台春晓。明清时期, 铁塔、相国寺、繁台及第一类中的吹台虽均有被黄河淹浸的遭遇, 甚至相国寺也曾一度覆没, 但随着开封城的屡次修建, 它们最终得以持续传承, 成为当时开封官民时常流连驻足之所, 直至今天, 此三处依然为市民、旅者赏玩之处, 称得上开封城市景观的瑰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四种说法中三次提及了“百冈冬雪”, 这是针对开封城周围诸冈而言的。在明代之前, 开封城周围诸冈林立, 明人李濂留下了相对具体的记载, 主要有:牟驼冈 (城西北15里) , 凤城冈 (城西南3里许, 亦曰凤凰冈) , 望牛冈 (城西南10里) , 百冈 (城东北30里) , 独乐冈 (城东15里) , 鹞村冈 (城南50里) , 牛尾冈 (封丘门外东1里许) , 霍赤冈 (城东北20里) , 狼城冈 (城西30里) , 杏花冈 (城西南15里, 一名青龙冈) , 药局冈 (城西20里) , 长腰冈 (城东北25里, 一名长叶冈) , 僊游冈 (城东北25里, 一名牵牛冈) , 侯家冈 (城南18里) , 堠子冈 (城南60里) , 井家冈 (城西南15里) , 七里冈 (城西南7里) , 八角冈 (城西30里) , 白墓子冈 (城南20里) , 万龙冈 (城东南50里) , 祝冈 (城东南55里) , 锺家冈 (城东南50里) , 赤仓冈 (城东南45里, 又名关头冈) , 苏村冈 (城东南10里) , 毛冈 (城东南25里) , 黒冈 (城西北25里) , 太平冈 (城东20里) , 沙窝冈 (城东北25里) , 袁家冈 (城东北25里, 一名北神冈) , 南神冈 (城东北20里) , 缩头冈 (城东25里) , 角桥冈 (城东北5里) , 边村冈 (城东5里) , 殷家冈 (城东10里) , 白石冈 (城东25里) , 胡冈 (城东25里) , 傅家冈 (城东20里) , 杨子冈 (城东北20里) , 槐疙疸冈 (城东北30里) , 兎白冈 (城东北40里) , 苏家冈 (城西5里) , 狮子冈 (城西25里) 。此外, 也当有更多的未名之冈耸立在开封城周围。这样, 每逢冬雪, 诸冈尽为白色所覆, 连绵起伏, 不绝于目, 成为开封城区居民游赏之胜景。至元明时期, 这些冈累经黄河泛水冲淤, 存者无几[3]卷9。而冈的消失, 也使该景观成为世人之忆想。

景观是城市的符号之一, 或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 或表达城市的时代特色, 开封“八景”将二者糅合一起, 既是昔日的时代特色, 又成为后世的历史文化。遗憾的是, 在明清时期, 随着黄河水患的持续发生, 诸多水体的相继湮废, 开封“八景” (以18处计) 中的大部分或湮于泥沙, 或沉于孤寂, 开封城也经历了景观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双重退化。

参考文献

[1]张一恒.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水”的分析及启示[J].江苏城市规划, 2009 (3) .

[2] (晋) 葛洪.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3] (明) 李濂.汴京遗迹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99.

[4]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

[5]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2.

[6]成化河南总志[Z].河南大学图书馆1985年据明成化二十二年刻本影抄本.

[7]雍正河南通志[Z].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8册.

[8]乾隆祥符县志[Z].乾隆四年刻本.

上一篇:提取纯化下一篇:PWM电机驱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