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墙

2024-10-04

城市景观墙(精选4篇)

城市景观墙 篇1

为了拉近建筑与人之间的距离, 通过设置形式各样的景观墙来起到衔接作用, 并将这种公共艺术与人们的生活连接起来, 在展示城市园林景观美感的同时, 促进和谐环境的构建, 以此来满足人们潜在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

1 景观墙对城市园林景观的影响分析

1.1 完善内在元素

在景观墙的作用下, 让各园林景观元素融为一体, 并让园林内在元素得到了和谐发展。首先景观墙让城市园林的环境品质得到了提升, 部分景观墙不仅仅承载了美学特质同时, 也涵盖了功能作用, 从而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另外, 景观墙同样承载了历史文化元素, 给园林景观带来了一种文化意境或点缀出了园林的文化内涵, 让园林建筑无论是结构、层次, 还是内涵都得到了提升, 在景观墙的衔接作用下, 园林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

1.2 优化动态循环

景观墙与周围的景观环境产生了共鸣效应, 使得两者可共同和谐发展, 从而让景观的生态化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景观墙对动态循环事实上产生了良好的优化作用, 并且与周围环境产生了互动。很多城市在景观墙的建设当中, 加入了很多大众设计元素, 并将这种大众设计与景观墙管理协同起来, 让景观无论是在空间、时间包括主体性上都得到了突破, 从而让各元素的发展都得了促进, 并将生态化作用发挥到极致。

1.3 协调环境

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建设的过程中, 城市在不断扩张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 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温室效应等。在这种背景下, 急需大众对于城市环境保护给予充分认识。景观墙的出现则倡导了这一点, 并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同时景观墙在建筑材料筛选过程中, 主要是以环保材料为主, 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协调作用, 提高了整体性的环境质量, 促进了大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达到了一致。

2 城市景观墙在园林景观中的具体应用

2.1 发挥景观墙的空间作用

园林景观是空间造型的充分结合, 而景观墙的空间作用将让园林景观的空间感发挥到极致。以景观墙为基础来创造空间, 通过组合、排列以及分割等方式, 让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感得到加强。另外, 以艺术手法对景观墙进行处理, 并将景观墙与其它建筑元素产生联系, 让空间的多样化得到体现。以坡地景观而言, 采取一些低矮型景观墙来进行点缀, 可以让坡地景观更为饱满, 并让整个景观的协调性得到了保证。

2.2 发挥景观墙的文化性作用

景观墙的文化性主要靠以下手法体现, 具体如下表所示:

通过不同的手法表现出景观墙的文化特征, 同时将城市中承载的历史元素赋予景观墙, 从而将景观墙的文化特点描绘出来。通过这些文化历史元素来体现出当地民众的民俗风情这也是对民众的一种尊重, 让当地市民从中发掘出一种归属感, 让民众感受到城市所带来的亲切从而反映出城市的生命。另外, 通过景观墙可以赋予城市一种人文精神特质。对于不同的群体而言其心理追求是不同的, 而从审美角度上来看, 主体与客体是其中2个重要的承载面, 美及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同时, 又体现了大众的主观意识, 不同类别的景观墙可以将不同的文化特色、精神氛围营造出来, 从而与大众的精神层面产生共鸣, 来提升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2.3 发挥景观墙的环境作用

在城市建设当中环保理念也越来越被重视, 景观墙建设则给环保理念的应用带来了发挥空间。以绿化墙体为例, 在墙体结构上进行独特的处理, 并将绿色植物与墙体融合从而产生垂面绿化效果, 这样即让墙体的美观性得到了保证, 又充分发挥了环保性作用。在城市建设中扩充绿化墙体的使用范围, 从而改善“混凝土世界”, 让城市也得到绿色的点缀, 从而展示出城市的生态化元素。另外, 绿化墙体具备一定的空气净化作用, 并可以吸收噪音, 这对于居民质量生活的改善也就有积极意义。

3 结语

未来景观墙在城市建设当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 并且景观墙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以景观墙作为载体来发扬城市历史文化精神, 并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 同时促进城市环境建设, 为大众提供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摘要:在城市园林构建过程当中, 城市景观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通过多样化的城市景观墙更能够体现出园林景观的变化美, 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这种美感, 并满足实用性需求。本文对城市景观墙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 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景观墙,园林景观,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宋晶, 潘茶珍, 宋柏祥.浅谈人文化景观墙设计——楚文化观景墙设计[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08 (3)

[2] 石玉庆.论园林景观艺术中墙的妙用[J].农业考古, 2007 (6)

城市景观墙 篇2

“墙”与城市文化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讲, 区域城市景观的形成, 墙是其主要标示物之一。比如北京城, 皇城的红墙与普通百姓的青砖墙形成明显的视觉对照, 高墙深院展示了帝王的至尊, 宫墙压人的气势, 体现了等级差别, 特权氛围通过墙鲜明的体现出来, 它的象征性与标志性影响深远。甚至在当代, 人们说起北京, 仍然会想到紫禁城, 红墙、琉璃瓦, 这是城市的主旋律, 是任何一座现代建筑都无法替代的。再如苏州, 城市色彩、形态和谐素雅, 粉墙黛瓦描绘着江南的诗情画意, 构成城市的主要风貌。

传统上围墙作为民居建筑的普通建筑形式, 看似平淡, 然而当我们走进古街古巷, 享受那远离喧嚣的宁静时, 会另有一番心境, 传统的居家院落几乎就如同士兵一样, 整洁、简朴又排列有序, 默默无闻, 没有华丽的外表。“墙”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秩序感和一份宁静。相比之下, 现代城市中, 建筑就像将军一样, 都是“地标性建筑”, 都是主角。城市的总体节奏丢失了, “墙”变的让人眼花缭乱, 立面看似乎都很有个性, 但整体看又都无个性可言。现代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相对于建筑的拆除、重建, 墙的拆除就更容易的多了, 因为墙有时人们容易忽略它, 而墙的存在对城市的风貌有重要的影响, 建筑与墙的消失, 是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一种伤害, 同时抹去了城市的一段历史与文化特色。导致城市千篇一律, 城市失去的是地域文化的归属感。所以城市景观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是处理好拆墙与补壁的关系。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建造艺术之中, 以墙来划分园林空间, 墙是景区、景观的分隔和控制以及引导的重要手段, 对游人来说园墙体现了一种遮挡后的期待。这些特点正契合了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对于含蓄、幽远之美的追求。因此在园林中, 墙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童隽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提到:“墙则吾国园林不可或少……园之四周, 既筑高墙, 园内各部, 多以墙划分。”一方面“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墙可以成为经营“壶中天地”的屏障, 另一方面“庭院深深深几许”, 场景的变化多依靠墙的划分, 达到景中有景, 园中有园。园林中的墙多以白粉墙为主, 另有版筑墙、乱石墙、磨石墙等等, 园墙既可以作为映衬山石或花木的背景, 花木、山石所形成的光影效果, 犹如绘在白墙上的美妙画作, 为园林增添了不少情趣。同时常在墙上开设的什锦花窗、漏窗等, 则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 什锦花窗、漏窗以及洞门是对园墙的一种装饰, 也是园林中框景、借景的重要首手段, 这种空间关系中虚实互补的效果, 小中见大, 门窗成景, 小空间, 大意境。折射出中国古代园林的审美情趣与理想美的追求, 展示了古代造园家的独特创造。

如果说苏州的城市风貌如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卷, 那青岛就如一幅西洋的水彩画作, 西洋建筑的多样造型, 艳丽的色彩搭配, 黄墙、红瓦的城市主色调, 勾勒出城市的特有景观风貌。在青岛就连以往平民百姓居住的“里院”虽然内部环境杂乱无章, 但其建筑的临街立面却整齐划一, 使得街道空间显得既整洁又洋气。在老青岛的色彩格局中, “红瓦黄墙”人工之色, 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性相得益彰, 它也凝结了一段城市历史的记忆, 成为该城市特有的文化现象。目前青岛新建的一些小区, 也是继续沿用了“红瓦黄墙”的传统风格。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 青岛就很好的继承和保留了原有的城市建筑特色, 从风格样式、材料等方面加以控制新建筑的外观立面, 色调上注重与传统城市色调的协调与统一, 在青岛传统的墙体结构中, 城市墙体的风格、色彩成为青岛城市的文脉标识。泉城济南也开始呼吁要建立自己的城市主色调, 这是城市文脉传承的必然, 也体现了城市对于自身地域文化的定位和渴求。

“墙”与城市中现代人的生活

墙在现代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一种城市中的景观存在, 墙的形、色、质决定了城市主体景观的性格。提到现代城市景观, 人们往往先会想到城市绿化、植被覆盖率以及人均绿化面积这样一些关键词, 很少考虑到占据城市绝对面积的墙体、建筑立面等, 同样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墙的景观价值表现不仅仅是表面化的粉饰, 更重要的是结合功能达到了围合空间、分割不同区域的作用。现代城市的一景是, 在曾经的倡导拆墙运动中, 大量的墙体被拆除, 虽然打开了封闭的空间, 而后却产生了许多的路边店, 而道路却没有太多的变化, 路还是那条路, 但受商业的吸引, 人流量增加了, 同时车流量也增加了, 原有居住环境的宁静被打破, 大街小巷处处成为经商之所, 处处是嘈杂拥堵的环境。墙并不是随便可拆的无关紧要的, 有时适当的遮蔽围挡也是一种“美”。因此, 从城市区域划分的角度, 应该再审视墙的遮挡、围合这些最原始的功能作用, 同时结合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宁静、雅致的居住环境, 使城市动静功能分区更加合理, 更好的满足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

“墙”的景观表现形式与作用

首先从墙的形式类别上来讲, 大体可分为“软质”景观墙和“硬质”景观墙两大类。

“软质墙”, 其一指由藤蔓植物吸附在各种材质构成的墙上形成的立面绿化, 它不仅使生硬的墙体看上去充满生机, 而且在城市绿地再扩大变的十分困难的今天, 无疑又开辟了一新天地。其次结合绿化构成多种形式的墙, 墙体就像一搁置盆栽植物的载体, 它所产生的功效对城市来说, 使垂直的体面更富于变化, 并且可根据季节的不同灵活变换植物的品种。把绿色生态与“墙”相结合, 不仅满足了对墙的功能需要, 而且起着净化、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减少了城市中的热岛效应, 提升了城市区域的绿色占有率。而利用高矮不同的灌木群组成的绿化隔离带, 起到隔而不遮, 又透又挡的作用, 在此隔挡的是行人的路径, 通透的是人们的视野, 丰富了有序的景观视觉感受, 也起到绿“墙”的作用。应该说所谓“软质墙”, 就是对各种形式的立面进行绿化的过程。因为城市需要绿色, 绿色的装点纯朴、自然胜过其它任何形式的立面装饰。

“硬质墙”, 围合空间是第一目的, 对硬质墙的设计应注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就整个区域环境来看, 高墙大院的封闭空间也须要从景观环境优化的角度加以考量, 应运而生的现代城市中出现的“文化墙”, 就是一种对墙体立面的美化, 但是现今人们对“文化墙”的运用, 存在很多误区。墙的景观表现, 不必都要刻意的加上文化的内容, 那样做有时反而会显得十分生硬。墙多数情况下应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背景来利用, 因为墙的性质决定了所使用材料不可能会是高档的、昂贵的材料, 而体现文化性和艺术性则需要在材料的运用上做到有针对性, 这时好的设计方案就显得十分重要, 但文化墙往往欠缺的就是这一点, 尤其是一些廉价的所谓文化墙“壁画”, 粗糙的工艺再加上平庸的造型, 常会造成景观视觉环境新的紊乱, 墙的景观作用应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这种平平淡淡, 与世无争, 才是现代城市景观应该体现的。塑造城市景观应该注重有序的景观表现, 有松有驰, 有标志性的景观表现, 也应该有适当的过度, 而墙便是这种最好的过渡形式之一。

景观空间序列中的“墙” 篇3

景观空间序列是指景观空间先后活动的动态顺序关系, 是空间在时间上的变化所引发形成的一定知觉形象。它利用传统视觉艺术着眼于空间动态的组合, 用比例、尺度等“硬件”进行塑造, 把个别独立的空间组织成一个有秩序、有变化、统一完整的空间集群。在序列空间中“人的形体运动按连续性、顺序性的秩序展开, 具有依次递变、前后相随的时空运动特点, 同时指人的心理随物理时空的变化做出瞬时性和历史性的反应。”

空间序列的组织是设计师从心理和生理上积极影响人的艺术手段, 组织空间的任务就是把空间的排列和时间的先后这两种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意义不只是理清空间之间的关系, 而是要创立能引导和组织人们活动的可见的相互关系。经过完整的艺术构思的空间序列包括序言、过渡、高潮 (可以多次出现) 、过渡、结尾几个阶段, 在整个序列过程中, 必须有起有伏, 有抑有扬, 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见图1) 。

其形式可概括为两种:单中心焦点型和多节点组合型。单中心焦点型的序列都有一个明确的控制中心, 序列的展开可以在一开始就给人看到全貌, 给人以强烈印象和标志, 这一中心可以是一个控制性的点, 也可以是由点形成的控制性轴线。多节点组合型的序列没有一个强烈的控制中心, 是由一些主次不同的空间单元构成的, 一般不在序列开始时给人看到全貌, 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 一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空间的布置, 这种以视线引导的空间序列, 通过路径的编织, 节点的引导、暗示, 让人在运动中逐渐去体验。

作为景观空间序列中的“墙”利用点、线、面或体的连续性作为基准, 综合运用“边界”和“内容”中“墙”各种形式要素 (形状、尺寸、色彩、质感等) 重复产生的韵律、渐变构成的节奏、类似形成的协调、对比达成的调和, 聚集和组织空间单元, 以形成空间之间韵律、类似、对比、渗透的关系, 突出地体现了序列的连续。

1 焦点的“墙”

“墙”作为焦点表现出两种形式:作为轴线的端点驱策着轴线中的运动;作为序列的中心聚集或辐射空间。

1.1 轴线的端点

“墙”是轴线的起始或终端, 并且成为轴线运动的驱策者。越是强有力的轴线, 越需要一个有震撼力的端点。一幢建筑, 一座雕塑、纪念碑、喷泉都能够成为轴线的端点, 控制整个轴以及轴两侧的景观。

1.2 序列的中心

有些序列围绕一个中心展开。作为序列中心的“墙”具有向心聚集性和向外辐射性, 从而控制周围的空间单元, 使它们成为一个中心突出整体序列。中心并不一定要求“墙”处在整个空间序列平面形状的几何中心, 更强调“墙”在空间序列中的重要性, 是整个序列的重心、视觉的焦点。

向心的聚集性表现为各个空间单元围绕着中心形成了环抱式的空间序列。这种形式序列中心的“墙”一般都处于整个序列空间的至高点, 强烈地控制着在序列中体验者的视线, 从而引导序列中的运动。向外的辐射性表现在序列空间以“墙”为中心向外扩散, 靠近中心的地方受到中心的控制性影响强, 离中心越远, 这种影响力就越弱。这种形式序列中心的“墙”也同样要求具有一定的尺度, 以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视线控制。

2 散点的“墙”

在多节点组合转换的复合型空间序列中, 不存在明确的具有控制全局的焦点, 散布于序列之中的节点以及连接空间单元的路径就成为了引导视线、组织运动的关键因素。节点与路径有时单独引导, 有时共同作用, 完成了序列中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过渡 (见图2) 。

2.1 “墙”限定路径

“路径的形式强烈地影响空间的形式, 轴线能够辅助空间形成秩序, 加强权力和控制。曲线形路径意味着自然性。”通过或实或虚的“墙”限定而形成的路径能够通过控制视线的开放与闭合, 诱导人的运动。

限定路径的“墙”有虚实之分。“实墙”的限定性强, 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将视线强迫到设计者构思的体验空间序列所需要的方向。

“虚墙”限定的路径结合地面铺装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暗示引导, 视线在“虚墙”的面上不受阻碍, 连续感的获得是依靠构成“虚墙”的要素组织, 通过这些要素的重复、渐变形成一种引导, 人自然地、顺从地沿着它的方向行进。

通过起伏的地形还可对路径进行限定, 以引导人在景观空间中的运动。这种限定的强度非常弱, 因为限定路径的地形“墙”可以看作与路径本身在一个连续面上, 只是高程不同。

2.2 “墙”形成节点

由“墙”形成的视觉实体或由“墙”上的洞口形成的透景。特点在于在序列体验中给予人不断更新的视觉刺激, 吸引了视线, 指引了继续寻求新体验的运动方向, 并且与路径相结合, 使得序列的结构更加清晰, 易于人掌握。

“墙”作为视觉实体在序列中的某一段路径或一个空间单元内部形成了视觉中心, 在它的控制范围内引导人向着它行进的方向运动, 同时还指引人向着序列中相连的部分运动。

透过“墙”上的洞口视线获得了突破, “墙”之外的景观成为了吸引视线节点, 并且随着人的运动而不断变化, 在变化中又进一步地吸引着人运动, 以寻求更多更新的视觉刺激。在行进的过程中只能从一些很小的洞口、间隔中窥探到它的某个片断, 经过了充分的酝酿之后终于看到了它的全貌, 达到了视觉和心理体验的高潮。这种视线的突破还把此空间效果引入彼空间, 从而使彼此间交相穿插, 模糊了空间的边界, 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渗透。被分隔的空间本来处于静止的状态, 但一经连通之后, 随着相互之间的渗透, 若似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 所以便打破了原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一种流动的感觉。再加上视点的运动, 所有的景物都随之处于相对位移的变化之中, 这种变化连同空间的流动, 常可引起人们极强烈的快感。这种由透景形成的节点有时与路径相结合, 更能加强引导功能。

3 结语

景观空间序列中的运动使观赏者对景观有了全面的综合体验, 体验过程中的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 好景观若藏的太深则需视觉指引, 使之被发觉、被体验。在一系列的引导中, 焦点的“墙”以其突出的地位控制着整体序列, 使人轻易的体会到序列的结构;散点的“墙”则以其亲切近人的特征, 将人从一个空间引导到另一个空间, 每一个新的环节都在为下一个空间作准备, 形成了不断创新而又和谐的发展过程。景观通过“墙”的形状、尺寸、虚实、色彩和质感的变化构成环环相扣的序列空间, 使人得到了视觉上的连续, 同时又有了体验上的层层递进。

摘要:阐述了景观空间序列的含义, 分析了景观空间序列的组织, 强调了“墙”在景观空间序列组织中的作用, 指出景观通过“墙”的形状、尺寸、虚实、色彩和质感的变化构成的序列空间, 得到了视觉上的连续和体验上的递进。

平遥环古城墙景观改善的思考 篇4

关键词:环古城墙,景观改善,植物造景

0引言

平遥古城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随着平遥县城区建设和旅游的快速发展,居民对环古城墙绿地环境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古城周边绿化质量愈来愈受到广泛的关注。

1现状及其问题

平遥城池呈方形,城墙周长5 338 m。东、西、南、北环城地带占地总面积约97 543万m2。目前,环古城墙周边景观现状有以下不足之处:

1)环古城周边保护设施不足,仅有部分散水台修建。

2)无景观效应,人与城逐渐疏远。

3)缺少能够体现古城历史感的景观元素。

4)原有苗木植被季相单一,使得古城墙缺少生机。

2环古城墙周边环境改善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思考

针对环古城墙现状,设计上不仅要从古城保护的角度出发,也要在欣赏古城墙的同时给游人搭建一个了解平遥古城的平台。根据平遥古城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特征,总体构思上分为“四个区”“十七个景”,将工、农、商、学和对古城保护做过贡献的历史代表融为一体,将景观绿化带与园林小品融入古城的历史, 通过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绿地的内涵,做到绿脉与文脉交织,进而提高古城墙周边绿地品味。在设计中以绿化为基底,以体现工、农、商、学的人文历史为主线,使其更好的烘托城墙。

3环古城墙景观改善绿化内容

构成园林景观的要素如地形、园路、植被(植物)、节点雕塑等在环古城墙景观改善设计中必须全面体现、灵活应用、巧妙搭配、相互映衬、突出古城特色。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3.1 土方工程

3.1.1 设计要求

由于平遥古城墙高10 m左右,墙基底宽9 m~12 m,顶宽3 m~6 m,墙顶外为2 m高的垛口墙、内为0.6 m的女儿墙(垛口),外墙每隔40 m~100 m筑有马面,建有窝铺,也叫敌楼(或堞楼)。根据外墙间隔,以及敌楼间的距离,设计中每间隔40 m~100 m设计有形态各异的微地形。

3.1.2 地形整理

平遥环古城墙景观设计施工图中有相应的地形标高图,至高点最高不过1.2 m,依次为0.9 m,0.6 m,0.3 m作为地形。为了保护城墙不受损坏,大型机械在如此局限的范围内很难施展开,必须进行人工微地形处理。微地形施工中要达到以下要求:

1)整地时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在视觉上做到排水畅通,边坡与硬质铺装自然过渡。

2)微地形处理的紧实度。如果机械碾压次数过少,整理过于粗糙,土质疏松,栽植苗木浇水后容易下沉倒伏,因此,机械整理微地一定要压实。

3)人工整理微地要达到整体的景观效果,就应在机械整理过的微地上进行二次整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剔除貌似台阶式、坟堆式的小范围微地,同时也能人为性的把握好土坡与硬质铺装的衔接。

3.2 维修通道与游步道

维修通道与游步道是平遥环古城墙景观建设的主要硬质景观,紧扣保护古城墙这一主题。为了保护古城墙不受冻害和雨蚀,在设计中,要紧贴马面下围修筑一条平均4 m宽的维修通道,也叫保护台。它的造型为敌楼与敌楼间距的影子,站在城墙上边,可见3 000垛口与敌楼形成坚不可破的城池,俯视下边,它的倒影又显得那么的雄伟壮观。保护台铺面为200×100×60厚的浅灰色透水砖,采用此铺面不仅在色泽上与古城墙相匹配,而且在透水功能上也起到保护古城墙冬天不积雪、易清扫不易受冻害,夏天不会因雨涝积水而受到侵蚀,起到双管齐下的功效。

为了尽量保护古城墙不受损坏,在设计中,要求城墙根到护城河15 m宽的范围内以平均1.5%的坡度为标准,要对现有地形整体以1.5%的坡度进行地形处理,并在做维修通道前预埋了排水管网和自来水管网以及铺设广电中心的梅花管和波纹管,并提前做好各管网检查井,然后沿着这一坡度修筑了维修通道和中间的卵石游步道。

3.3 植物造景

针对平遥环古城地域及其周边地域生态景观缺少和衔接不协调的现状,环古城墙绿带要作为未来与过往的过渡,进而达到新城区与古城的连通,最终形成一个宽阔的视觉走廊。

1)在设计中要结合平遥实际情况,针对古城地处晋中盆地,地下水不足,且属于干旱地区,绿化设计上尽可能选择以生态效益较好的乔木为主,如国槐、五角枫、元宝枫、白蜡、千头椿、山楂、柿树等,这些树种抗污染、耐干旱,既可迅速发挥生态功能,又可减少养护成本,还可以节约用水。

2)植物配置时,要注重层次的搭配。利用乔灌木和地被的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层四个层次,然后再进行空间的分割及联系,使整个空间更具自然的节奏。树种选择上多采用乡土树种,搭配上乡土树种与观果树种结合、常青与落叶树种结合、木本与草本花卉结合的绿化思路,从而达到 “四季花常开,一年绿常好”的迷人景致。

3)注意整个环古城墙的色相变化,在有色树种的搭配上,可以采用一些色彩对比度较大的树种,这样可以使古城墙的绿化更加生动活泼。

4)栽植和管护。

栽植。为保证苗木质量和栽植效果,苗木出圃质量标准必须严格把关。 乔木的标准:树干挺直,不应有明显弯曲,无蛀未愈合的机械损伤。分枝点高度2.5 m~2.8 m。树冠丰满,枝条分布均匀、无病虫危害,根系发育良好。常绿树叶色正常,土球大小应为苗木胸径的8倍~10倍。灌木的标准:根系发达,生长茁壮,无严重病虫危害,灌丛匀称,枝条分布合理,高度不得低于1.5 m,丛生灌木枝条至少在4根~5根以上,有主干的灌木主干应明显。绿篱苗的质量标准:针叶常绿树苗高度不得低于1.2 m,阔叶常绿苗不得低于50 cm,苗木应树型丰满,枝叶茂密,发育正常,根系发达,无严重病虫危害。

管护。苗木的栽后前期三个月的成活保养至关重要。苗木从起挖到栽植中间需要经历至少3 d时间。为了最大限度保证苗木的成活,苗木栽种后必须精心养护管理方可成活。要做到:

a.浇水:新植树木栽后24 h内浇第一遍水,此次水量不宜过大、过急,3 d内浇第二遍水,10 d内浇第三遍水,这两次水量要大,应浇透,以后转入后期养护。每次浇水后均应整堰、堵漏、培土、扶直树干,第三遍水后可封堰。另外,及时叶面喷水、喷雾,视天气情况和树木蒸发量即时补充水分,针叶树木前7天每天要进行至少3次的叶面喷水;高温季节所有树木要适时进行枝干和叶面喷雾,确保树木成活。

b.及时排水:遇到多雨天气,应及时采取各种排水措施,以防积水。

c.非种植季节种植,应采取以下措施:修枝、断根或用容器假植处理并处理伤口。 对移植的落叶树必须采取强修剪和摘叶措施。 选择当日气温较低时或小阴雨天进行移植,一般可在下午5:00以后移植。

d.夏季移植后可采取搭荫棚、喷雾、降温等措施。

后期养护:新植三遍水后转入后期养护,应固定专人负责。主要项目包括:浇水、中耕、修剪、去蘖、防治病虫、施肥、防寒和看管维护。

4结语

明代,平遥就已是繁华的商业中心,有“小北京”之称;清代,这里的“日升昌”银号又成为现代中国银行的鼻祖。加上古老完整的建筑,平遥古城已成为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在这样一座用城墙包围的历史博物馆周边做景观建设,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已被它完美的身躯所震撼,保护它是我们世代人的使命,美化它是我们当代人的追求。通过此次景观建设,使古城墙周边充满生机,也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适宜人居。

参考文献

[1]郝岳才.寻找母亲的平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2]王夷典,录疏.平遥悬志[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

上一篇: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下一篇:奥斯卡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