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景观

2024-07-24

城市旅游景观(共12篇)

城市旅游景观 篇1

随着景观的发展, 景观规划设计涵盖面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城市景观从规划角度来看, 它注重土地的利用形式, “通过对土地及其土地上物体和空间的安排, 来协调和完善景观的各种功能, 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规划设计应侧重于对人类生活环境面貌的计划, 即将景观视为一种资源, 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使人与景观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 并符合人类对于精神、生理上的基本需求, 是一个充分提升人类生活环境品质的过程。要加快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必须积极推进城市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新的统一, 以真正体现两者的价值。

一、城市景观的美化要有特色

一个城市要发展, 离不开城市景观。一些地方对城市景观的保护制定相应的法规, 把城市的景观的保护列入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以山东济南为例:山东济南三面环山, 泉水入户。这里有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人文景观芙蓉街。素有“泉城金街”称呼的泉城路和济南标志性广场---泉城广场遥相呼应。济南在城市景观美化方面很独特, 使得济南现代化建筑和人文景观融合地统一在了一起。

城市景观如何存古求新, 鉴国内外各地而有特色, 至为关键。所以济南市区的城市景观美化要持续走自己的特色, 这就要在居住、学习、工作、游憩和交通五大活动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 充分体现古为今用, 适用、经济、美观这一中华民族特征, 在保持我国古代建筑空间布局到体形、尺度比例协调的民族传统和北方红黑色彩的同时, 改建、新建一些必要的现代建筑群, 开辟城市建筑空间, 使城市既充满智慧和文化气息又颇有现代化城市的气派。就济南城市景观美化来讲, 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建筑物外形要具有独特美。由于建筑风格的变化多以线条为中心, 因此, 建筑物外形的形式美要讲究线条、色彩、材料质感和建筑物外形比例协调。耸立在泉城广场的泉标, 以流线型的线条自上而下描绘出泉水赋予济南新的生命和活力的内涵。泉标的蓝色代表着清澈的泉水, 还象征着新的济南在不断的成长。广场的泉标与趵突泉、大明湖的绿化带相互衬托, 成为富有济南特色的一大人文景观, 让人们看着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差。二是建筑空间环境营造要合理。城市高层建筑是现代建筑物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不仅是为了反映其建筑艺术本身, 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 而且还必须借助于良好的建筑空间环境的营造, 以减少和克服人们的各种负面心态。在济南趵突泉附近的商业区, 建筑既有传统老济南的特色, 又有现代化设施的应用。各种雕塑、建筑小品等, 步行街旁的流水, 青灰色的飞檐, 突出体现了建筑空间美化特点。三是建筑周围环境要协调。建筑离不开环境, 环境能映衬建筑。建筑与环境形成和谐、整体的形象, 能促使人们心

同材质, 于统一见变化的是纹理方向的不同。在家居布置的初始就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和构思, 这样才不会在进行过程中出现纰漏;在购买新家具时, 应尽量与原有家具般配。

四、结束语

像空间秩序性这样的美的规律始终贯穿在设计之中, 成为我们创作的理性指导。从这个角度上看, 对空间秩序性的研究也就显得更具实际意义了。作为当代的室内设计人员, 对空间秩序性等基本设计手段的运用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潮流的变化, 如何以理性的手法结合感性的创意共同进行设计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了解象黄金分割、人体模数制等等以往优秀的秩序性系统时对设计者而言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的。只有将深厚的知识底蕴融入设计中去, 才能更自觉地发挥出好的创意。

理、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达到心旷神怡的目的。而在建筑与环境规划、设计及建设方面, 考虑到建筑物建造起来后就长期地固定在特定的地点, 建筑与环境的艺术组合也很需要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双向交互式的和谐统一, 建筑周围环境应以创造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和优美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景观为主。

二、人文景观的内容要不断充实完善

人文景观则是指人类所创造的景观, 这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遗迹和现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通俗表述就是将历史景观与自然景物和人工环境, 从功能美学上进行合理地保护、开发与改造利用的活动。

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是每一个城市的精华所在。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是一座城市最让人动情的人文景观, 与自然风貌一起共同体现了城市的魅力。刘易斯·芒福德非常简练地指出, 城市的基本功能在于“流传文化和教育人民”。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中地, 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和人类文化的一个大“容器”。刘易斯·芒福德认为:“的确可以说, 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 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 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 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虽然经过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城市在格局和形式上会有一些发展和变化, 但长期积淀的精神和文化气质不会改变, 这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因此人文景观, 是否能被现代城市中的普通市民所认识和鉴赏, 这是城市景观能否在保护的基础上作为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基础。当人们慢步于住宅小区、城市道路和城市广场时,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人文景观是变幻的, 并非是静止的。同时, 要创造一个舒适而安静的居住环境和优美又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应从整体来考虑。

因而, 综合上述, 城市景观和人文景观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侧重于对人类生活环境面貌的计划, 即将景观视为一种资源, 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使人与景观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 并符合人类对于精神、生理上的基本需求, 是一个充分提升人类生活环境品质的过程。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必须依托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反思, 对当前境遇的洞察以及对日益多元化世界的体认, 它对古今中外景观形式的借取、转挪是必然的,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创造或通过借用这些形式创造出更有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风格, 并以此去面对中国的城市景观和人文景观深层的问题, 去透视中国人的城市景观深远理想。

参考文献

[1]《槙文彦的建筑——空间·秩序和建造》, 〖澳〗泰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视觉与视觉环境》, 杨公侠,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3]《室内空间设计手册》, 小原二郎、加藤力、安滕正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

邹薇 (1982-04) , 女, 湖北武汉人,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艺术系, 教师, 学历: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城市旅游景观 篇2

执法工作会议材料

突出城市特色 靓丽城市景观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2004年12月24日)

整治城市户外广告,消除视觉污染,是市执法局今年突出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按市局的统一部署,我局自3月份开始,利用2个月的时间,对城区及803省道两侧的大型立柱式广告有重点地进行了集中整治,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型户外广告设置无序的混乱状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确保了整治任务落实到位

为组织开展好大型立柱广告的整治工作,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此项活动进行了部署,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根据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研究,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和行动方案。一是成立大型立柱广告专项整治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执法人员为组员。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并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对参加专项整治的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组织专项治理人员学习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整治标准,确保依法行政。三是以宣传教育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阵地,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大规模、多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形成了良好的治理氛围。四是组织有关人员对城区及803省道两侧设置杂乱无序、尺寸不

一、高低不

一、占用绿化带和控制红线的大型立柱广告的产权和使用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做到了情况明,底数清。五是开展深入细致的动员教育工作,通过采取逐个单位通知,逐个单位动员的方式,对相关单位和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产权和使用单位明白此次专项整治活动的意义和要求,并设身处地帮他们想办法出点子,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得到了大多数产权和使用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使整治规范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在整治过程中,县政府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进行指导,对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现场解决,极大地鼓舞了参加专项整治执法人员的干劲和斗志,增强了做好整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使整治工作高潮迭起,整治任务迅速落实到位

二、严格标准,科学规划,从源头上杜绝乱设乱摆现象

一是根据摸底情况,对需要拆除的城区及803省道两侧的32块大型立柱广告的产权和使用单位下发《关于拆除大型立柱户外广告的通告》。二是根据城市规划标准和要求,会同规划部门对设置广告的位置和标准进行了统一,大型广告设置标准为自路沿石40米,高度30米,大小25米*12米的标准;小型广告设置标准为自路沿石40米,高度15米,大小12米*6米。要求各产权和使用单位严格按设计要求及规格标准自行制作,经执法局验收合格后方可设置,做到了新设置广告整齐划一,规范有序。三是对符合设置位置和标准的广告予以保留,不符合设置位置和标准的广告,由产权和使用单位在规定的时间自行拆除,对在规定期限内不能按要求自行拆除的,由专项整治队伍依法强制拆除。

三、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专项整治取得实质性成果

一是借用外力形成整治的合力。在县领导的协调支持下,争取到了公安、规划、法院、工商等部门的支持,对整治中的一些难点、重点实行统一执法,进一步壮大了声势,形成了无坚不摧的合力,为专项整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先易后难,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整治。进程针对立柱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的实际,我们按照先易后难的工作方法,通过选取一些思想觉悟高、通情达理的产权和使用单位,靠上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并率先拿他们的不规范广告牌“开刀”,以此来影响、带动和震慑其他产权和使用单位。对于主动整改的及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表扬,对拒不配合的,严格执法,敢于碰硬,坚决对其实施强制执行,取得了很好的整治效果。整治期间,共拆除大型立柱式广告32块,城区除一块公益性广告外,其余大型立柱式广告均被拆除。通过专项整治活动,使我县的户外广告设施更好地与区域功能相一致,与周边环境和建筑形态相协调,充分展示了户外广告“规范、健康、有序”的新形象,为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攻坚破难,顽强拼搏,提前完成整治任务。在整治过程中,广大干部队员顽强拼搏、团结奋斗、各负其责、任劳任怨、敢于牺牲,先当宣传员、服务员,再当执法员,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确保了专项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为圆满完成整治任务,广大队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和连续作战的精神,有时一天工作多达12个小时,没有丝毫怨言;有的队员婚期将至仍然坚守在岗位上;有的队员虽然刚接触电气焊,但通过边学边干,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气割技术;有的队员手被刮伤,经过简单的包扎后马上又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广大干部队员的努力,原计划5月份完成的整治任务,提前1个月顺利完成,使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四、强化管理,常抓不懈,完善户外广告的长效管理机制

整治之初我们就将广告的数量、规格、位置进行了逐一登记。在专项整治结束后,把每一个产权和使用单位的情况进行了重新登记入册。今后,一是严格把关,合理审批。严格按标准、规范、要求,结合实际,进行认真审批。二是按照职能,强化管理力度。加强日常检查及巡查,做到检查到位、有力,不走过场,实抓真管,坚决对擅自设置大型立柱广告的相关产权和使用单位给予严管重罚,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乡村旅游(景观)探讨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景观;景观设计

前言:当今社会,旅游行业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在旅游作用下也有所提升。尤其是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现状,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由于地域区别发展旅游项目也不尽相同,经营模式也各有千秋。但是,无论是哪种经营模式都是注重服务和经营方式,忽视对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乡村发展旅游行业是好的目标,可是建设旅游景观是乡村旅游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乡村旅游的介绍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将村中的自然景色个人文作为吸引游客的对象,将乡村地区特色作为旅游的吸引物,随着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旅游项目不仅仅是自然风景、建筑、文化,还包含休闲、娱乐、餐饮、等内容形式,在类型上乡村旅游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绿色观光和田园风光型,科普教育型,休闲娱乐型,乡土文化型,民族风情型,养生型,健身型因此,乡村旅游形式具有多样性。乡村旅游产生于法国,这种旅游产业很快被一些工业化国家所采用,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

1.建设规划不合理

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要有一定的困难,是由于民族特点及地域等因素制约的,尤其是在建设过程中规划工作尚未完善,导致建设规划不合理[1]。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中,当地施工部门不能为居民提供有利保障,导致旅游者来到这里资源未能对资源进行充分使用,而是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出现当地政府只顾发展经济忽视群众利益的现象,引发当地居民对开发旅游景观热情不高,甚至是产生抵触心理,致使建设旅游景观后期工作难以开展[2]。

2.开发商对少数民族文化意识淡薄

少数民族由于在宗教信仰、民俗文化、风俗习惯上都与汉族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开发商在开发项目时只是追求短期内的利益,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意识淡薄,因而对少数民族旅游景观开发兴趣不浓厚。因为民俗文化是对旅游景观建设的引导,而开发商却由于对此方面借鉴的内容过于生硬,没有把民俗文化充分的应用在旅游景观建设中,使得开发出来的景观缺乏民俗韵味,有些开发商滥用民俗文化,并且尚未尊重当地百姓的信仰,不但建设的出来的旅游景观缺乏民族韵味,而且引发当地居民的不满。

(二)非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和实施不到位

在开展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过程中,对景观规划和实施都不到位。开发商在规划景观时,未能将乡村地域、民俗文化等因素融合在一起,导致规划内容不够全面,或者在景观实施过程中只图眼前利益,未能将景观建设实施到位[3]。

2.乡村旅游景观不够形象

感受到乡村特有的气息和文化是开发乡村旅游景观的目的。然而由于受到工业文明影响,导致项目开发者对存在着对乡村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不够重视,开发出来的结构不够生动形象,未能将乡村的独特之处展现出来。当地旅游经营农户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判断游客有你哪些需求,常常花大量时间去考虑一些大众化的旅游项目建设,未能结合本乡村独有的特点,创造出形象的旅游景观,真正做到吸引游客。

3.生态景观遭到破坏

在开发乡村旅游景观过程中,会砍伐一些树木作为建筑材料,甚至拆除一些古屋。因而,由于树木建减少会导致山体滑坡、环境受到污染等现象[4]。当地生态旅游景观建成后,会有人在古建筑上到处涂鸦的状况,导致生态景观遭到严重破坏,以上不良行为的出现,都是过度的破坏生态景观。还有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对生态景观造成破坏,当地政府随意地采石修路使得水土流失,对整个乡村环境有严重影响,一些垃圾、污水导致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乡村的旅游景观质量下降,旅游市场也会面临巨大挑战,保证乡村旅游景观质量不容忽视。

三、改善乡村旅游景观的对策

(一)坚持可持续性原则

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中,要坚持以可持续性发展原则,通过人工建立生态系统,将分散的土地采取集中管理措施,并对集中的农田加以保护。扩大绿色范围,因地制宜,恢复被破坏的生态景观,建立自然植被斑块,建立一个协调的自然系统,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对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对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在对旅游景观规划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学有序的方案,并及时解决在开发乡村旅游景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乡村景观规划是围绕着人与自然展开工作,对村民予以尊重,而且人类要对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及时改造,不要在建设景观项目中只顾利益忽视生态环境,只有保证二者和谐,才能打造出生态乡村旅游景观[5]。因此,规划一定以尊重自然、人和地方精神角度出发,进而依照景观规划方案开展建设工作。

(三)打造多种乡村旅游景观类型

乡村旅游能够不断发展,不仅是靠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还要具有独特的旅游景观。由于受到地域不同的影响,还有乡村旅游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乡村旅游景观格局也有所不同。所以,乡村旅游景观具有多种类型。传统的旅游景观类型包含村域型、村落型、村貌型、院落型,全國大多数乡村旅游景观都以这四种为主,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不仅仅局限在这几方面,要充分将资源利用起来,打造出多种乡村旅游景观类型。

(四)加大对乡村旅游景观的保护力度

乡村可以景观是靠当地领导干部和全村人共同努力完成的,大家应该加大对乡村旅游景观的保护力度。景观关乎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且自身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如果旅游景观建设完后任由村民或者是自然因素的破坏,那么将失去建设景观的意义。当地政府应该建立监督检查部门,加大对景观保护力度,定期对旅游景观进行检查,并组织村民对景观的维护,也要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对村民进行教育,并且加大对游客乱扔垃圾的监督力度,有些地域的景观是天然的,一旦当地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况且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所以,一定要严格监督管理破坏旅游景观的行为,加大对乡村旅游景观的保护力度。

结论: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也的一个新兴事物,它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等服务。旅游景观是发展旅游的首要条件,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可以从不同层次去衡量。本文从旅游的发展角度出发对旅游景观展开探讨,结合全国不同区域乡村旅游特点,开发出适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景观,并且注重将自然环境与文化相结合,建设绿色、多功能的乡村旅游,开发不同的旅游景观。

参考文献:

[1]俞高双.乡村旅游景观探讨——以双龙风景区鹿田村为例[J].绿色科技,2012,11(56):235-238.

[2]刘振卿.浅析乡村旅游景观[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2(47):187-190.

[3]夏冬林,张述林,高宏鑫.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以重庆永川区五间镇为例[J].现代园艺,2014,24(87):111-112.

[4]李旭琴.关于内贾村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一些构想[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4(57):142-143.

[5]杨芳绒,杜佳,任娟,等.河南省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漯河舞阳冯河村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1,02(79):231-242.

邮寄地址,电话,邮编

台州路桥银安街天和壹号销售中心,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篇4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城市

近些年来, 我国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都非常迅速, 同时工业企业也创造了很多的辉煌, 可是这个过程中, 大自然却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城市也失去了它们原有的特色, 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悄然流逝。景观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空间组建的主要手段。在国际上对景观都市主义下了一个定义:景观都市主义对现代城市化进程当中的一些秩序整合方法做出了描述, 在这个过程当中, 建筑被景观所代替, 已经成为城市整体结构当中的最核心部分。很多景观都市主义者认为景观属于一种媒介, 它可以对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转型当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景观都市主义概述

从目前城市环境当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来看, 有很多都是因为设计上不合理引起的。比如说, 由于城市的盲目扩张而导致的天、人、地之间失去平衡, 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及一些灾害的不断发生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城市设计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从建筑学当中传统城市设计的方案以及理论方面来讲, 现代主义在功能上的分区以及后现代主义对历史文化的借鉴在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时都会心有余力不足, 因此迫切的需要创立一条在生态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性统筹的新路径来对这些问题作出有效的解决。在这个背景下, 景观都市主义就出现了, 景观都市主义涉及的领域比较广, 是一种新型的理论, 它把景观当成城市规划设计的一种媒介, 之后经过协同整合以及分工合作来对城市发展当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同时还要以景观作为主要的载体来完成城市形态以及空间结构的创造, 它还是目前城市建设的新型方法论以及世界观。

二、景观都市主义给城市景观设计带来的启发

(一) 景观成为城市结构的一部分

景观不应该只是起着粉饰的作用, 而应该成为城市结构中的一部分。景观都市主义对景观城市文化的具体功能给予高度的重视, 进而把景观设置于更加复杂而且真实的城市环境当中, 为枯燥、单一的城市景观设计以及规划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法。景观延伸到城市的结构当中, 有专家认为“水平性”是没有办法忽略的一个词, 城市结构从级别化、中心化以及权威性的一个组织向多个中心、扩张性的组织来转化。同时城市景观也呈现出水平蔓延、缺乏中心的相关态势。很多景观都市主义者会认为, 水平结构应该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于城市的设计与规划来说, 意识到城市结构的“水平性”也并不是对传统城市整体结构的放弃, 其实是对社区层面的有关价值做进一步认识。

(二) 景观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

景观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几方面的意思, 具体如下文所示:

第一, 城市基础设施的景观化。这层意思, 景观都市主义人员做了很多的相关实践, 通过对很多方面的基础设施 (比如电力设施、水利设施、卫生设施以及交通设施等) 实施美化设计, 让它成为组成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或者是成为独具特点的一个城市景观。

第二,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美化做出了限制, 逐渐把景观的本身看成了城市的基础设施, 让它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有关功能, 同时成为公共设施的主要部分。景观都市主义具有更加宽阔的视角, 目标是把城市规划和设计当中的开放空间、自然环境以及人工建设的实体结合在一起, 打造一个和谐的系统。在更加广义的范围内, 有时还会把“城市”的本身看成是“景观”。

第三, 景观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层意思是把景观作为城市规划和设计当中的“绿色设施”。在城市建设以及开发的过程当中, 要以景观为主, 维护好原来城市的各种生态元素, 同时还要不断的使用一些新型的生态方案, 并且让它们与整个城市环境系统充分的融合在一起。比如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当中把公共绿地当成雨水的主要收纳器, 利用绿地以及河流来对城市雨水的抗洪和排涝进行有效的解决。

(三) 景观给城市带来的文化以及美学方面的意义

对景观都市主义的历史渊源进行追溯不难看出, 像法国城市的改建、英国公园运动、美国城市绿化运动以及如今的城市工业遗址的改建, 它们的共同愿望是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设计与改造, 把城市原有的青春与活力展示出来, 进而不断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在目前的城市景观设计与规划当中, 往往会受一些实用主义色彩以及短期利益的驱使, 导致城市规划当中比较明显的实体以及视觉特点逐步逝去。而景观都市主义者却体现出很多不同之处, 他们觉得景观不仅能够介入到城市的建筑用地, 还可以介入到基础性设施当中, 还能够给城市的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 他们非常希望景观环境与人工环境能够充分结合, 进而把景观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打造一个真正的景观城市。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个新型的领域, 现在还处于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理论形态, 目前还不是一个学科, 我国对它的分析和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不过能够看出, 景观都市主义的定义把跨学科思考以及合作关系充分的展示出来,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以及方法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很多城市都在景观都市主义方法和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景观城市实践的。所以, 伴随景观城市实践的逐渐深入以及对景观都市主义的不断研究, 它一定会给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带来很多积极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华小宁, 吴琅.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与实践[J].建筑学报, 2012.

[2]杨锐.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国园林, 2012.

旅游景观赏析 篇5

导论

一、人类审美感受的发生和发展

(一)人类审美感受的发生 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美、审美活动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没有人类社会、人类生活,就不会有人的审美活动,美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使“存在”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说,在人类社会之前,自然界无所谓美丑,美和审美都是伴随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历史进程而呈现出相应历史形态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是跟实用活动即劳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二)人类审美感受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历程:

对动物的审美→ 对植物的审美→ 对山水风景的观赏 →对荒漠、险、恶环境的追寻

二、美的一般特征

1、形象性

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从事物的形式中去寻找美的最早代表。他们认为美就是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和适当的比例,完全可以用严格的“数”来加以表达。

2、感染性

美诉诸于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

 人们到外边,欣赏高山、大海、汹涌的河流和广阔的海洋,以及日月星辰的运行,这时他们会忘掉了自己。

3、社会性

美是社会的,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所规定与制约的。

4、新颖性

二、审美心理

(一)旅游审美需要

旅游审美需要即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在现代社会里,为什么人们的审美需要常常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审美需要?

1、从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对象(旅游资源)来说,旅游资源具有具有审美特征。

2、在现代社会里,高科技的生产影响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产生崇尚自然、放松身心的需要,审美需要由此被强化。

3、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将成为现代人物质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审美心理建构

1、审美感知

感知是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和与之俱来的知觉综合活动。

(二)审美心理要素 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 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a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当人们对某种色彩、形状、或单个音符进行感受时会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某种愉快的感受,这是来自于对这些个别的色彩、形状和音乐本身的感觉。这些愉悦的感受虽然是生理的,但却是审美心理建构的基础和出发点

b知觉是对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特征——形状、色彩、光线、空间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还包含着对这一完整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情理表现性的把握。知觉不是被动地把各种感觉要素加在 一起,而是以一种主动的态度去解释它和理解它。

审美知觉具有整体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c想象是一个有着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它有联想和想象等形式。审美想象的初级形式是联想

d引起联想的根源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

接近联想是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类似联想是类似联想,是由于事物在外观或性质上相似而引起的一种联想。

3、情感

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中,他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事物,如在欢乐的心境下,他就容易对事物产生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反之,处在忧虑悲伤的心境下,则易产生否定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四)理解

理解与感知、想象与情感等因素融合为一体,共同构成一种特殊的认识,这就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特有的思维活动,即所谓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

四、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

1、悦耳悦目的直观感受

2、悦心悦意的审美领悟

• 悦耳悦目通常只是处于直觉感状态,限于审美客体的形象结构。悦心悦意的审美领悟表明了人们是运用形象思维方式来对对象进行审美的观照。其中,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互活动,使感性和理性交融在一起,达到理解和感受的有机统一,致使人们能够从对象中获得一些

真谛。

3、悦神悦志的精神升华

五、旅游景观的分类

(一)自然景观

• • • • • •

1、地文(地质地貌)景观;

2、水体景观:河段、天然湖泊、沼泽地、瀑布、泉、海、冰雪地等;

3、气象与天气景观:包括日出、日落、云、雾、雨、雪等

4、生物景观:树木、草原、草地、花卉、野生动物栖息地。

1、遗迹遗址:包括史前人类活动场地、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2、建筑与设施:包括古城遗址、园林、建筑、古代陵墓、宗教寺观、体育活动设施、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科技馆等;

(二)人文景观 •

3、人文活动:艺术、民间习俗、民间节庆等。

第二章 自然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

一、形象美

1、雄(伟)

雄伟是一种壮观、壮美、崇高的现象。凡能产生“雄伟(雄壮、壮丽、宏伟、雄浑)”的事物,必然体量高而大,有压顶之势或铺天盖地、席卷一切之态,是巨大的力的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因而令人赞叹、震憾、崇敬、愉悦.2、秀(美)

秀美的主要特征是柔和、秀丽、优美。一般指体量较小、结构匀称而且线条柔美、富于弹性的事物。给人一种甜美、安逸、舒适的审美享受。

观赏秀丽的风景,总是使人感幸福愉快,使人性情得到陶冶,情绪得到安慰。

3、奇(特)

奇即通常所谓的奇特、奇丽、奇绝、怪诞等。凡能产生奇的事物,或因其数量稀少难觅,或因其特色突出形态特异,或因其相互配合构成出人意料之情景。奇特的美总是令人神往的,启迪人的智慧,激励人们勇于创造和敢于超越的精神。

4、险

即通常所说的险峻、陡峭、岌岌可危

5、幽

即通常所谓幽深、幽静、清幽、幽远等。幽一般指整个环境而言,凡能产生幽的事物,其形势必定曲、必静、必深遂、必隐蔽,也多数光线较暗,游人的视野受到局限,而产生幽的感觉。

6、野

所谓天然未凿、富有野趣等。凡能产生野的事物,必是纯属自然,妙境天成,“天然无雕饰”的,是未经人工雕琢,或保持古朴而少受现代文明影响的。野富有自在之情,自由之趣,苍凉之慨、悲壮之叹。

7、旷

 旷是指自然景物空间宏大高远所形成的美。旷景主要分布在宽阔的水面,苍茫的原野

(二)色彩美

(1)山色。山色指山体覆盖植被或冰雪在气象变化时,由近及远而显现出不同颜色。

(2)石色。石色指不同岩性的岩石其颜色不一。

下一页

(3)水色。水本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因其有固、液、气三态的变化,而使大自然的水千姿百态。

下一页

(4)天色。天色包括云霞景、日出日落景和月星景。

(5)生物色。

(三)动态美

自然风景中的动态美是由波涛、飞瀑、流泉以及烟岚、云雾的飘动引起的

(四)朦胧美

因为照明度较弱、距离较远、能见度较低或被其他事物半遮半掩所造成的虚无飘渺、似有若无的形象而产生的美感。

朦胧美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力。

二、自然美的观赏

(一)时间

自然景色会随四季、朝暮、晴雨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美。因而观赏风景有一定的时间性,时间选择不当,会影响审美效果,甚至看不到风景的美。

二)距离

指观赏者与对象之间的审美距离。

1、空间距离

2、心理距离

(三)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三章地质地貌景观

一、概述

1、地貌是风景的骨架

地貌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的主要特征,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特征。雄、险、奇、幽、秀、旷、野等多种美感的产生,都同地貌有着直接关系。

2、地貌形态本身就是观赏型旅游资源

3、地质地貌是陆上活动型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一页

4、地质地貌还可作为突出的科考型旅游资源

二、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旅游价值

(一)地貌资源的形成

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

 任何地貌类型都是地球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构成。

 外力作用主要是由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引起的温度、空气、流水、冰川等作用构成,具体又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 地球表面大的基本形态的形成如大陆、洋盆、山岳、高原、盆地等的形成主要是由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即地壳运动)形成。它包括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岩浆活动等。

 地球表面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河流、溶洞、沙丘、冰川等形态是由于地球外动力地质作用塑造而成的。

(二)我国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1、构造地貌景观

(1)花岗岩与流纹岩地貌景观

 花岗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原本形成于地下深处,经过抬升作用常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其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

 我国的泰山、华山、黄山、天柱山、九华山、崂山、普陀山等都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

流纹岩地貌景观

流纹岩是花岗质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后的熔岩形成的岩石 2)砂岩与丹霞地貌景观

 砂岩是由地表岩石经风化等外力作用后在低地重新沉积而成的沉积岩(水成岩)。

 沉积岩是由成层沉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分成不同的层次,彼此间层面很明显,主要是由海水或湖、河、冰甚至风力造成的。

2、岩溶地貌与峡谷景观 1)岩溶(喀斯特)地貌景观

太湖石: 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小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用以堆叠假山或作为独立观赏对象,其孤峰以“瘦、漏、透、皱、丑”为佳;

3、海岸地貌景观

海岸地貌主要是指海岸地带受波浪、潮汐、海流以及生物等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两大类。

(1)岩石海岸地貌

岩石海岸是以岩石为主体的海岸。岩石海岸由于受到海浪、海风和阳光的长期作用,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风化现象。最常见的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龛等。

下一页

4、荒漠地貌与冰川地貌景观

(1)荒漠地貌景观:荒漠地貌形成于环境恶劣的极端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是塑造其形态的最主地质营力。

 风对地面的破坏作用不可小视,当风速很小时,这种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当风速达到4.5-6.7m/s时,风能吹动颗粒0.25mm的干燥沙粒,于是出现“飞沙走石”的情景,这就是沙尘暴。风力更大时,颗粒为3-4cm的石子都能吹起2-3m高。

风蚀地貌——雅丹地貌和风蚀城堡

 冰川地貌

冰川是地表长期存在并在重力作用下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冰川地貌是主要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当地雪线以上的山地。

 我国的冰川主要集中于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祁连山、天山和阿尔泰山等高山区。

三)我国的山地旅游资源

(1)按海拔高度分类

下一页(2)按旅游功能划分

山地的旅游价值

 高山和极高山

 是人们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世界著名的极高山多数在我国境内或边界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4座。如珠峰、乔戈里峰等。

登山虽然艰险,但它是磨练意志和锻炼身体的一项活动,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当然高山冰雪世界和冰川地貌的奇异景象是世间难得亲临体会的景观。 中山和低山

中山和低山保留着许多大自然刀斧神工所形成的奇观,也不像高山和极高山那样难登,是最受游人青睐的旅游地。

在迄今确定的119处“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仅以中低山山地风光为主的即占50%以上。

中山和低山由于随海拔的增高而气温降低,常成为避暑胜地,山区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负氧离子较多,有利于疗养和身体康复。中山和低山的高度较易到达,尤其是我国素有登山的传统,如重阳节,经常有群众性的登高活动,如青城山、泰山等地。

第四章

水体景观

一、概述

1、水体是最重要的构景要素之一

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

 水是万物之源,也是中国人智慧和情愫的催化剂

2、水体是最富有普遍吸引力的康乐型自然旅游资源

 以水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总是会受到旅游者的欢迎,如海水浴、温泉浴、游泳、潜水、划船、漂流、滑水、冲浪、垂钓等。

3、水体对其他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 由于水的作用雕刻出了大自然的许多地貌,如岩溶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水体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温度和湿度,因而形成区域性适宜气候。

二、河流

 河流是陆地表面沿线性凹槽运动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自然水流。 规模大的称为江或河,较小者称为溪。

 当水流流经溶洞或裂隙而没入地下时,就成为地下河,又称暗河或伏流。

一)河流的旅游价值

1、河流与沿岸景观共同构成立体画廊似的河流风景;

2、河流两岸易形成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

3、河流最利于游客作舒缓的走廊式游船观光。

(二)我国综合性大型河流旅游资源

1、长江(2)黄河

3、珠江(三)漂流河段

漂流河段是供人们组织集体或个人乘漂流筏进行漂流运动的河段。着重于运动而非观光。漂流河段的条件

1、长度:6—10km;漂流速度4-8km/h。

2、河段宽度:>15m(河床宽度)

3、最枯水位的流量≥2m3/s,最浅的水深为25cm,宽>2m

4、河床坡比:1%-4%。(河床坡比=高差/长度)

5、河段上要有滩、潭。

6、对水质的要求:符合国家运动用水标准.美国标准:水中大肠杆菌数在1000-24000个/升,PH值为5.0-8.5,即弱酸性-碱性;无有害动物;无污染、无臭味,重金属含量不能过高,水质要符合地表水、运动用水的标准。

三、瀑布

(一)概述

瀑布是河床落差造成的跌水,即为从河床纵断面中的陡坡或悬崖处河水倾泻下来的流水。

瀑布的景观特色及价值,主要由瀑布的宽度、高度与水量,以及瀑布的形态和环境因素的配合所决定。

瀑布的造景要素与赏析

 瀑布是一项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它的最大特点是:山水完满结合,具有形、声、色三态美感。 形最富美学特征,一挂瀑布,或飞泻悬垂而下,或遇石后呈散状、片状而落,或与崖、洞配合构成水帘状、迷雾状,或与深潭、峡谷构成瀑潭峡串珠型。有喷洒百米以上的飞瀑,也有巨涛滚滚的瀑浪。望去千变万化,各有特色,给人以雄、险、奇、壮之感。

 声在水景中别具一格,它发出的轰鸣之声,足使游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 色指瀑布下落形成的各种色彩,一般呈白色,被人们形容为:“白练”、“白绢”、“白纱”、“堆雪”。 总之,这种具有形、声、色之美,“先声夺人”之趣的瀑布,与山石峰洞、林木花草、白云蓝天等环境要素的协调结合,形成了喷珠溅玉,美若仙境的奇妙世界。

四、湖泊

1、中国湖泊的特点:

① 数量多(天然湖泊大小2万多个)。

② 分布范围广。

③ 类型多样。

2、湖泊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按湖盆成因分类)(1)河迹湖

① 含义 :河迹湖系因河流改道遗留下来的旧河道所形成的湖泊。

② 分布 :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

③ 特点 :一般为淡水湖,湖形多呈弯月形,湖面水域开阔,湖周经济发达,文化历史遗迹丰厚,旅游价值较高。

④ 典型湖泊 :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2)构造湖:

 ① 含义 :构造湖系因地壳运动产生的断裂凹陷而形成的湖泊。

② 特点 :一般湖水较深,湖岸平直,岸坡陡峻,湖形狭长。

③ 典型湖泊 :我国的滇池、洱海、抚仙湖,亚洲的贝加尔湖,非洲的坦葛尼喀湖等。 3)堰塞湖:

① 含义 :堰塞湖系因山崩、火山熔岩、泥石流等堵塞河道而形成。

② 典型湖泊 :镜泊湖等。

(4)海迹湖(泻湖)

① 含义 :海迹湖是古海湾封闭而成的湖泊。

② 典型湖泊 :西湖、太湖等。(5)火口湖

① 含义 :火口湖系因火山喷发后遗留的火山口积水而成。

② 特点 :一般湖岸陡峭,湖水较深,湖泊外形近圆形。

③ 典型湖泊 :长白山天池。6)冰川湖

① 含义 :冰川湖是由冰川的刨蚀作用或冰碛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

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等地。

③ 典型湖泊 :新疆的喀纳斯湖等。7)风蚀湖

① 含义 :风蚀湖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

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干旱、半干旱地区。8)岩溶湖(溶蚀湖)

① 含义 :岩溶湖系石灰岩地区由于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洼地或岩溶漏斗积水而成的湖泊。

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9)人工湖

人工湖是指水库和堰塘等。

著名的人工湖 :千岛湖、松花湖、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等。

五、涌泉旅游资源

(一)概述

地下水出露地表(即地下水的天然露头)称为泉。

(二)温泉

 一般把水温高于人的皮肤温度(约34℃)的温泉水称为温泉(也有将高于当地平均气温的泉称为温泉);低于这个指标的称为冷泉。具体划分如下:  微温泉:20℃或25~33℃;  温泉:34~37℃;  热泉:38~42℃;  高热泉:≥43℃;  沸泉:达到当地沸点温度。

温泉终年具有舒适的沐浴、游泳与保健疗病等功能。

我国以温泉为中心的著名风景旅游度假区主要有:陕西临潼华清池、广东从化温泉、南京汤山等。

(二)矿泉及其功能

 泉水通常按其矿化度可以分为淡水泉和矿泉两种。

 所谓矿化度是指地下水中各种元素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含量。如果水中的矿化度小于1克/升称为淡水泉,大于或等于1克/升的称为矿泉。

 矿泉具有沐浴和一定的医疗功能,由于矿泉中所含的元素不同,对人体有一定的药理和生物化学作用,所含元素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三)普通泉水和自流喷泉

2、自流喷泉

 自流喷泉是大自然奇观之一。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我国的自流喷泉多集中于西藏高原地区,并有一些间隙性喷发现象,因而称为间隙泉。比较有名的有西藏羊八井、格各加等泉。

第五章

园林与欣赏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园林艺术中颇享盛名,并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文化四绝:园林、山水画、烹饪、京剧

一、什么是园林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培与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将建筑、山水、建筑、植物融合成一个整体,在有限的空间里,构筑了使人“可赏、可游、可居”的环境。

二、中国园林发展简况

(一)商周时期

最初的形式是: “囿”(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

中国园林的发轫期,特点是以自然景色为主,少事人工。

(二)春秋战国时期

自然山水园林的萌芽期:构亭营桥,种植花木。

(三)秦汉时期

中国园林的奠基时期,开模拟自然山水先河 五)唐宋时期

达到成熟阶段,中国园林鼎盛时期,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是规模空前,自然美与艺术美巧妙结合。

皇家园林:大明宫、华清宫

私家园林:王维的辋川别业

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六)明清时期

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将山水诗、画的意境与造园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佳境,使自然美与艺术美达到高度的统一。

以圆明园、避暑山庄为代表的北方园林和以苏州、杭州、无锡、湖州、扬州等地的私家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都发展起来。

构园专著:《园冶》(明代:计成)

二、中国园林的分类

(一)依性质分类

1、皇家园林

总体特点:规模宏大,雄伟壮观、豪华宝贵,显示威严皇权的至高无上。具体而言,特点如下:

(1)规模大,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重视选址,造园手法近于写实;(2)景区范围更大,景点更多,景观更丰富;

(3)功能内容和活动规模丰富盛大,几乎都附有宫殿;(4)风格侧重于富丽华采,渲染出一片皇家气象。

2、私家园林

总体风格是闲静、优雅、含蓄、秀丽。

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3、宗教园林(又称为寺观园林)

多座落在山上,选址于空旷处,以获得静穆优美的环境。追求肃穆、庄严、神秘色彩,以达到对人产生强烈的感应的目的。二)依艺术风格分类

1、北方园林

风格粗犷,多野趣,各种人工建筑厚重有余,委婉不足。皇家园林是其代表。

2、江南园林

多属私园,以宅园为主,规模小,多奇石秀水、玲珑纤巧,轻盈秀丽,灰砖青瓦,韵味隽永,富有田园情趣,身入其中舒适恬淡。

3、岭南园林

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宅园为主。其发展历史较晚,曾师法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风格在二者之间。

岭南四大名园: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十石斋与番禺的余荫山 第二节 园林的构成要素及其审美特征

自然界是上苍的创造,建筑是人的创造,园林则是上苍与人的合作产物.一、山水

中国园林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山水互衬互补,相映成趣。山主静,水主动。园中有山可以登高望远,统览全局,扩展视野,舒畅胸怀;园中有水则显得空灵开阔,微波荡漾,神清气爽。山的阳刚与水的阴柔互渗互融,相契相合,形成诗画一般的园林景色。

(一)山

山的主要功能在于造景,审美功能主要是分隔空间,点缀空间,增添园林野趣的自然美。

假山:写意假山、相形假山

假山有层峦叠嶂的巨作,也有精七玲珑的小品;园林假山或以土为主,或以石为主。有土无石难以形成雄奇危峻的山势;有石无土,难生草木,终究缺少生气。因此,堆石造山,总是土石兼用,以求自然野趣。

(二)水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中的水景呈现出形、色、光、影、声等多种多样的美。

 形:园林水体一般都模拟自然形态,池岸不砌成笔直的,而是或凹或凸,或直或曲,呈现出斗折蛇行、犬牙交错的池岸线,给人以自然成形,生动活泼的感觉。庭园水面形态多变,有辽阔开朗的湖泊、有萦绕迂回的涓涓细流;有深潭,也有浅水。

 色:水本无色,积水成碧。古典园林素以雅淡为主调,力求色调清淡素洁,碧绿的水景更增添了园林雅淡的格调。

 光:园林水景还有光影的种种变幻。水中的细波使水面静中生动,别有风情。水平如镜还能倒映出天上云影与地上的景物,这种虚实相生的天光云影,会给人带来美感和遐想。水面将闪烁的波光反射到岸边的石壁或墙面之上,造成明暗晃动、飘忽不定的光影效果,令人感觉神奇。 声:静水无声,流水生音。园林水声的清音也是构成园林之美的要素之一。

园林中大面积的水还可以消除游人的沉闷感,给人以空灵开阔、气舒胸展、神态清爽的感觉。若在水面上划船游览,观赏岸上的风光,更会感到心旷神怡,增加水游乐的趣味。

(三)建筑

1、园林建筑的审美功能

园林建筑除具有一般建筑的实用功能外,还重在发挥构成独立景观或点缀风景的审美功能。清代画家郑绩:“楼阁亭宇,乃山水之眉目也”

所谓“雁横南浦,人依西楼”。园林中有了建筑的装点,就更富有诗情画意了。

2、中国园林建筑的共同特点

(1)以柱、梁、枋等木构件组成的框架承载屋顶的重量,墙体只起围护作用 ;(2)园林建筑出于观赏的需要,在设计上十分灵活;(3)中国园林建筑在修造中十分精致精美;

(4)园林建筑造型、装修不求浓艳富丽而求典雅清新。

清代李渔:“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

3、主要园林主要建筑物及其功能

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轩、廊,它们都可以作为主体建筑布置。(1)殿

宫殿建在皇家园林里,供帝王园居时使用。(2)厅

主厅常是园主人宴聚宾客的地方,是全园的活动中心,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都是建在地位突出,景色秀丽,足以能影响全园的紧要处所。

3)楼阁

楼在园林中一般用来作卧室、书房,也用来观赏风景。阁用来收藏珍贵的书画、经书及功臣像或供佛。在园林风景是作为点缀风景、登临观景之用。(4)亭

供游人休憩、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景色的地方。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观赏性的小建筑物。“亭者,停也”

“左右游人,奴役风月”

(5)轩

轩与亭的区别是轩内设有简单的桌椅等摆设,供游人歇息。其特征是前檐突起,出廊部分上有卷棚。

(6)舫

一种仿船形水上建筑,船体花厅,工巧雅致,又叫画舫。也是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观赏性的小建筑物(7)廊

起连接建筑物,分隔空间,造成景观,引导游人循廊揽胜的作用。

有单廊、复廊、双层复道廊等多种形式

(四)植物

“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光辉。”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树木花草在造园中有构成优美的环境,渲染宜人的气氛,并且起衬托主景的作用。

2、中国古典园林花木的配植的特点:

(1)讲究因地制宜,自然而然。

(2)在配植花木时,十分注意同周围山水、建筑等的配合与协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规律性或习惯性作法:

 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双桐相映等等,是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配植的常用手法,饶有审美趣味。

 牡丹艳丽,宜玉砌雕台;梅花雅淡,宜疏篱修竹;梨花洁白,宜闲庭旷圃;菊花清雅,宜茅舍 3)注重花木的象征意义。

 牡丹富贵,芍药荣华,莲花吉祥如意,杨柳妖娆多姿,苍松高尚,兰花幽雅,秋菊傲霜,翠竹潇洒,芭蕉长春。

 梅、松、竹三者常被配植在一处,表示“岁寒三友”之意,喻园主的清高;

 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花一起配植,表示“玉堂宝贵”的意思。 桂树也常相对而植,取其“两桂当庭,双桂流芳”的意思。

(五)书画墨迹

“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曹雪芹)

“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寸山多致,片石生情”

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

第三节

园林的审美特性

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了与山水地形取得协调,采取了各种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作法:

1、山水为主,建筑是从。

2、化整为零,融于自然。

3、建筑造型的轮廓线条、色彩都与自然风貌相协调。

4、将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融为一体。

二、小中见大的空间

“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

中国画中,“竖划三寸”,便可看作是“千仞之高”;“横墨数尺”就可视作“万里之遥”。古典园林之所以能产生小中见大,咫尺千里的效果,有下几个原因:

1、造园者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了包括山水、建筑、植物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景观体系,再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大千世界。

2、古园林能小中见,还在于造园者能尽量创造最大的景深、增添景观的层次。

3、运用空间回环相通、道路曲折变化的手法,也能增添景观的变化,扩大园林的空间感。

三、情景交融的意境

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与渗透。

上海豫园有“鱼乐榭”,无锡寄畅园有“知鱼槛”、北京颐和园有“知鱼桥”,都是借观赏鱼乐之景,表达造园者的理想与情趣。鱼乐的典故出自《庄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四、多种艺术的综合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艺术,承载了造景、建筑、园艺、绘画、文学、书法、金石等多种门类的艺术,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诸多精华。

第四节

园林美的观赏

我国园林中常用的三种构景方法

  

第五节

中西园林比较

一、西方园林的特点

 西方园林是一种几何规则式园林,是把一切山水地形、树木花草都建造成种种几何形体。 为了与建筑的几何形体相协调,花了很大的力量平整地形,构成许多不同标高的大面积平地和坡地。

 在主体建筑前方,有突出的轴线,轴线上有很大的水池,水池的形状是几何形的;轴线两侧布置大面积的花圃、草坪,亦成几何图形,甚至树木、绿蓠都修剪成几何形体,称为绿蓠雕刻;各种花卉也按图案纹样布置成各种花坛。

 在主轴和副轴交叉点上的群像喷泉则是以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为主题的裸体或半裸体的人像雕塑。建筑美和人工美是这一派园林的艺术匠意。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我国古典园林被称为是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无论是在选址上、布局上,还是山水的整理、树木花草的布置,都能同周围环境相和谐,达到“有自然之理,成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都能获得如身处大自然的艺术效果。再现自然美是这一类园林的艺术匠意。(1)框景:用门窗或是墙上的孔洞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所看到的范围之内,叫框景。

(2)借景:借别处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称借景。

城市景观对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 篇6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间的竞争力日渐激烈,城市形象建设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城市景观以其独特的影像在城市形象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阐述城市景观建设对提升大连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作用,对大连城市景观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并针对目前大连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方向,提高人们对于城市景观的关注程度。

现代城市景观阐述

现代城市景观是以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综合体,其中楼宇建筑应当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主体,并有建筑以外的空间环境相辅,两者合起来称为城市景观。从外在物质层面出发,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可以看做是城市景观空间中的浅层结构;深入社会层面出发,人的行为活动是城市景观空间的中层结构;当人们的活动与城市景观的形态产生互动联系时,变形成了城市景观空间的深层结构,彼此的互动交流会加深人人们对于城市的感知和印象,上升为心理层面的涵义。城市景观不仅表现为可视的实体,还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空间,更是表现社会活动的一种载体。生活在这样城市空间和景观环境中,让人们生活在其中感到舒适,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内涵。

城市形象,可以简单理解城市的表面形象,深层次的理解为城市给人们的印象和感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灵魂,城市生活的精神内涵。无论对于初次来到城市还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来说,在这座城市中,最先视觉接触的是楼宇建筑,街道,雕塑等景观,称为人们的第一体验。城市景观作为展现城市的一个视觉符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表现了城市进步发展的水平,它不仅丰富了城市发展的内涵,也为城市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另一方面,城市景观是城市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既满足了城市建设的需要,也满足人们对环境建设的审美追求,所以说城市景观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以及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城市景观建设需要改进的地方

城市景观不是孤立存在的,依托城市地域文化,要与城市环境相融合,提升城市形象为建设宗旨,但是在大连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以大连市内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街道、城市景观设施、城市广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街道建设要有特色

城市道路是城市景观空间中的线性元素,是城市景观空间的分割线。道路建设的三点意义:首先,不同的道路给予人们不同作用的体验,主干道是交通行为意义、商业街道可供人们休闲购物的行为、林荫小路可供人们散步和休闲行为等,道路建设除了供人们不同作用的体验和生活之外;其次往往富有特色的道路建设可成为一个城市视觉符号,如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最后道路建设最重要的意义是对城市交通的有效疏导,合理的道路建设,才会有良好的交通秩序环境,是一个城市树立良好城市形象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大连的道路建设中,40公里长的滨海路,无论是针对市民休闲游玩还是对外旅游的重要景点,从建设上来说是成功的典范,借用临海地域优势,拉近人与自然的接触距离,很好的体现了道路建设的意义。但是在城市主干道的建设上,由于城市空间和丘陵地形的限制,主干道面积小,多数路是起伏坡路,道路设计的趋同,特色上没有明显的区分,没有一条道路成为支撑城市视觉形象的构成元素,即建设的过程要考虑特色的城市道路建设的会对城市视觉形象产生重要的

影响。

2.城市景观设施要完善

景观设施是置于室外的可供人们方便使用的设施,即要具有广泛的功能性;形式追随功能,满足了功能性的同时还要具有艺术美感,即要具有形式的艺术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人们对于事物的追求不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注重内在灵魂含义,即要具有深层的文化性。大连城市景观设施建设还需要完善的三个方面:

(1)功能性合理与完善。体现功能性的城市景观主要指城市基础服务设施,信息系统设施,卫生系统设施等,基础服务设施指座椅、遮阳伞、垃圾箱、公共厕所等为户外的可供人们使用的部分,基础设施的设立要考虑地理位置,考虑人们行为的需要,考虑摆放时对城市环境美观与否;由于信息化时代到来,一些多媒体的信息查询终端被大家广泛认可和需要,多媒体设施成为了新的城市景观设施,它反映了城市以人为本的现代生活理念,可以让人们自主快速查询到相关信息,方便快捷了人们的生活,媒体信息查询系统的设置要合理,要符合公共性,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活高效节奏。

(2)城市设施要表现艺术性,以城市四区中雕塑、基础服务设施为调查对象发现,城市设施的造型、色彩、工艺上还需要更多的考虑,有了设施的功能性还要考虑设施的美观性,城市设施需要构思创意,它所展现出的姿态是城市设计的精华所在,是城市品位的

体现。

(3)城市景观设施要表现文化性,所谓文化性是建立在功能性和艺术性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注重内在的涵养与灵魂,同样的城市景观设施要展现大连的地域特色,要在细节之处体现城市生活的气息与精神,深度挖掘属于城市性格的特征,表现在城市景

观中。

3.广场建设要有活力

广场是支持多种社会活动的活动空间,是城市人们集聚的一个休闲场所,广场作为城市文化和精神活力的集中体现,是城市最有特色的地方。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它最主要的作用便是传递城市的文化与精神,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此出发点共同构成广场的“活力生活”。 大连以广场建设文明,全市大小广场百余个,以东西走向的广场连线构筑大连市整体框架。以星海广场为代表是以旅游休闲为主的濒水主题广场,广场上的华表、古典风韵宫灯、百年城雕的翻开书的造型以及脚印等极具设计感的细节体现,与地域特色的完美结合,使广场的的建设充满活力气息,增加游人与广场的亲和度;以中山广场、友好广场等为代表的广场是作为区域地标出现在城市中,占地面积小,没有为人在广场中的活动过多考虑,使得广场建设形同虚设,缺少了气息活力,我们追求的是具有活力的城市景观空间,人们置身于广场之中,产生对城市空间的归属感,自然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这是大部分广场所没有体现出的特点,也就失去了广场的作为城市富有特色地方的意义,没有对提升城市产生

影响。

大连城市景观未来发展可参考理念

城市景观是城市形象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城市景观要下接地气,结合大连地域特色建设,上接人气,城市本身没有生命的,因人的存在才为城市增添气息活力,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以下是针对问题提出大连城市景观未来建设发展可以参考的四点原则:

1.展现地域特征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和精气神是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是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与其他城市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元素,也是人们对这座城市感知和认同的归宿。提取大连城市性格信息,结合设计的符号元素构建独特城市景观,既符合大连城市独特文化又建立特色城市形象。

2.延续历史文脉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的优秀文化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底蕴。尤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延续在当代城市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的问题。既保留又创新这个辩证的问题,需要城市建设者悉心做出规划,将历史文化的提取应用到城市景观的建设过程中,使历史文化上升到城市视觉形象层面上。

3.彰显人文精神

城市因人们的存在而有生命,城市空间活动主体也是人,因此城市景观的建设的宗旨是要能够体现人们精神世界、现实世界的真实需要为出发点,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人们在城市中活动的细节,增加人们与城市的亲和度,将城市形象建设深入人心。

4.秉承可持续理念

现代城市的更新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也是需要城市建设者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找到既尊重城市自然发展规律,又通过城市景观建设提高城市形象的合理方法。

通过对大连城市的景观建设调查研究发现,城市景观的的建设不仅仅从 “城市的外衣”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外表看本质,同样的通过外在城市景观的建设去感受一个城市的内在文化,这是城市建设者在建设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城市景观的建设不能完全决定一个城市的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景观的建设是影响城市形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我们去重视。

“城市家具”与城市景观的共生 篇7

1“城市家具”的概念。

“城市家具”即城市设施, 这一亲切直白的称谓, 蕴涵了人们对城市户外生活能如同在家里一样方便舒适的美好期待。其内容涵盖了城市雕塑、指路标志、电话亭、信箱、垃圾箱、公厕、路灯、候车亭、车棚、座椅、等各种艺术景观、信息、卫生、照明、娱乐服务、交通等设施。它是对应于城市公共生活需要的产物[2], 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 既是城市景观中能满足生活需要的功能性建筑小品, 也是具有艺术特质的观赏性城市景观道具, 是城市景观环境中人们近距离频繁使用的一种景观要素。“城市家具”与街道、广场以及公园等不同的城市空间环境氛围相融合, 与其它城市景观元素一道展现着城市独特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2“城市家具”与城市生活。

在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今天, “城市家具”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户外空间环境的关系正随着人类生活观念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得越来越密切。长久以来, 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特点、生活习惯和日常活动的需要不断推动着城市家具的发展, 使城市家具与城市景观环境更加和谐、协调, 也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利用率大大增加[3]。一方面, 城市家具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不断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 城市家具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如同早期的城市并没有城市家具,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九世纪, 科尔多瓦街道的两边才开始设置了使用煤气的街灯, 开启了城市家具发展的先河, 城市家具由此应人类的生活需求而应运而生。之后, 为满足照明需求的灯具、为满足休憩需求的坐具、为满足信息需求的指路标志等城市家具不断发展完善, 以其特殊的功能形态满足着人们的使用要求, 为人们提供休息和避雨雪的地方、帮助人们在城市结构中辨明方向、使车站的外形更加清晰可辨、让城市环境更加有序。与此同时, 城市家具在实现其服务功能、效用的同时又反过来愉悦人们的精神并诱导人类行为的发生。例如, 城市座椅为满足人们的休憩需要而产生, 给人们的城市户外生活提供了体贴的服务, 同时其个性的形态使得城市座椅不仅仅是单纯的坐具, 而成为城市户外空间中的艺术品, 装点城市景观环境的同时愉陶冶人们的情操。并且不同的坐具组合方式对人们的户外活动具有潜在的诱导作用, 就像广场周边的座椅可以诱导人们更好地彼此交流, 而公园幽处的位置则诱导人们安静的思考。城市家具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 也塑造了一个更人性的城市景观环境, 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户外生活体验, 从各个方面点点滴滴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城市生活。

3“城市家具”与场所空间。

“城市家具”的使用主体是人, 其设计的依据应该是人的行为和需求, 而人在不同场合的行为特征和需求不同, 因此便对城市家具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家具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呼应不同城市景观特定的场所特性, 使城市家具一方面配合不同空间的特定场所特征发挥明确的用途, 一方面鲜明地揭示出不同空间的场所内涵。例如, 在人流熙熙攘攘的街头, 智能化的导路地图 (电子指路牌) 能准确、快捷地提供给路人信息帮助,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但是在宁静舒适的校园里, 同样功能的导路标牌则可以以更简单的功能、更个性化的形式出现, 发挥其实用功能的同时与校园独特的场所特性合为一体, 体现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同样的, 人头攒动的城市街头, 坐具的设置在装点城市景观的同时提供给路人一份温馨体贴的关怀。如图1所示的不锈钢街道座椅, 简洁流畅的线条、冷静的色彩与富有动感的曲线与流动的街头人流交相辉映。线形的设计使它可以同时提供多人使用, 发挥其最大效用的同时合理地利用了街头有限的空间;银色的不锈钢材质一方面完美地诠释出现代都市的冷凝气质, 一方面也因其不积水、易清洁的特性带给人们很大的便利;个性的造型带来的是并不太令人感到舒适的结构, 但这样的不舒适感和不锈钢冰冷的温度恰好使得人流可以迅速周转, 最大可能地提高了街道座椅的利用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图2所示的城市广场里的座椅, 舒适的结构、宽大的空间、亲切的原木材质, 在阳光和绿地的映衬下让人坐下来就不想走, 诱惑着每个想放松和交流的人。同为城市家具, 但却因为所处场所空间的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形式, 根据人在不同环境的需求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与户外空间环境融为一体的同时极大地增加了场所空间的利用率。

4“城市家具”与城市性格

城市发展所形成的独特个性是城市的财富[4], 每个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由其特定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背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与风格, 表现出迷人的城市性格。城市家具作为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构成元素, 赋予了城市独特的个性。在遵循与景观环境大尺度空间和谐、协调的基本前提下, 城市家具的设计可以结合城市特定的地理、历史、文化特征, 创造出具有人文魅力的城市景观。从城市传统艺术样式、城市色彩、传统材料、地域风格等元素中寻找灵感, 在确立城市环境整体形象的同时, 使整个城市景观富含文化气息、充满地域风情。例如图3所示的座椅, 流畅的波浪式线条、粗糙的仿天然人造石材质、洁净的色彩, 在阳光、海浪、沙滩的映衬下, 与整个环境在视觉上取得极度的和谐。散发出海洋味道的波浪式外形、富含沙滩气息的人造石材质, 每一个设计元素无一不让整个海滨城市的特质得到充分的释放。再或如图4所示的红色电话亭, 把中世纪风格的欧洲城市色彩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现代化的城市街头发挥实际效用的同时, 以其独特的视觉符号传承着城市独有的文化脉络并承载着城市景观环境特定的地域特征。

结论

城市景观环境正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城市家具”作为城市景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环境和谐、协调是其设计的基本要求。满足人们城市生活需求的同时, “城市家具”也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发挥其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延续着城市的生活价值及文化内涵, 展现出迷人的城市性格。可以说, “城市家具”是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与城市景观环境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互动共生。

参考文献

[1][2]过伟敏, 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岚, 詹文.室外家具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J].北京:环境艺术, 2004, 2 (68) .

利用城市文脉塑造城市景观特色 篇8

关键词:城市文脉,城市景观特色,逻辑联系,方法

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忽视了城市文脉并走向极端,给城市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脱离城市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套用国外流行的模式化方法,一味强调所谓的城市景观现代化的国际潮流,而忽视了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创造,致使很多城市景观设计雷同,千城一面[1]。要塑造景观设计的特色就必须重视城市文脉,基于城市文脉进行景观设计特色塑造。本文通过研究城市文脉与城市景观特色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基于城市文脉的塑造景观设计特色的方法,以期对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城市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是某景观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景观设计的个性特征。景观设计的特色是由其物质环境特色和非物质环境特色所组成的有机体,是景观设计本质和内在的属性,代表景观设计个性特征。景观设计特色主要由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方面构成,其内涵是指景观设计的性质,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外在表现主要有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是构成景观设计特色最内在、最持久的本质要素,是景观设计特色形成的基石[2]。

2 城市文脉

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与内在联系,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推广到城市设计领域,城市文脉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3]。城市文脉强调特定空间范围内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保持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在人文环境中力求通过对传统的扬弃不断推陈出新。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那些背景,即城市特色的背景。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三者。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的形势和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

3 基于文脉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方法

3.1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呼应

城市的自然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特征,因为所有城市都位于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由天地中的自然元素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人类存在的基础与重要内容,人们是在自然环境中选择居住地点并建造城市,自然环境不仅为城市提供物质条件,而且自然环境本身的结构和特征与城市气氛和特色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不同的自然环境都有各自特定的结构与形式,并由于本身的特性而与城市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所以自然环境的特色决定着城市景观的特色。研究自然环境的特色需要从自然环境的现象、结构、精神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城市所在的自然环境现象特有的结构和特征及其环境精神,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决定着城市景观的特色。自然环境成为建立城市景观特色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出发点。建立城市景观的特色。在这方面,大连市有着很成功的尝试,近几年,在城市的扩张与发展中,大连市一方面关注新城与老城、新景观与旧景观的有机对接,在空间上保证了新老城特色和品格的有序过渡。对原有的历史风貌,特别是突显城市特色的主要自然人文景观,则以划定保护区的方式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以确保保护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景观都能够作为遗产得以延续。

3.2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建筑环境相融合

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更多的体现在建筑环境中,建筑环境与人们在世界中的居住有着更为密切而直接的关系,所以研究城市景观特色不仅对自然环境进行研究,还要对建筑环境进行研究。研究建筑环境的特色同样需要从建筑环境的现象、结构、精神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建筑环境是具有结构与意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反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2)体现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认识。建筑环境是特定自然环境和具体生活状态相互结合的产物。其次,建筑环境的结构是对自然环境结构的模仿与发展。建筑环境聚集了不同的建筑空间和元素,它们的形式与特征产生了环境的意义与结构,定下了环境总体气氛的基调。建筑环境总体气氛就是建筑环境的精神,建筑现象学以浪漫、统一和古典概括了三种不同气氛的建筑环境。浪漫建筑环境富于神奇与动态;统一建筑环境追求静止与刻板;古典建筑环境以理性和逻辑的方式体现明晰易懂的秩序,同时又以拟人和移情的手法表现人类的感情和需要。另外,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不同文化融合。注重当地文化和传统应是设计师设计的基本源泉,在当今各种事物急剧相互混合的社会中,地方特征相互排斥,但同时获得个性,正是通过这不同文化间的排斥,才出现了不同文化的共存。发扬各地区文化的差异,其价值在于启示,重点不在造型上的特征,而在于不可见的哲学形态,这种价值应与国际文化和谐共存,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才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国际式的国际文化主义。各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会因相互传播而发生接触,出现冲突与融合。通过融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变种,激发出新的活力,在整体上加速文化体系的发展。因此,在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上必须把发展城市的地域文化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探究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点,开掘城市的文化主题,重视重要文化街区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的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等等,都是塑造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任务。

3.3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21世纪的技术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中心,这些技术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景观设计更应该体现技术与人融合。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技术与人融合,因为历史具有不可逆性,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文明的基础,当今文明不可能为失去技术保证的文明,技术作为人的扩展,正以各种形式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技术并不处于相互对立的两极,而是技术是人的延续的关系。科学中的技术、材料,乃至新思想应与地方文化融合起来,这样可以创造新文化,并不排斥技术。城市景观设计强调新的先进的技术必须融化在地方文化之中,表现新的风格,但使用相同的建筑材料,并不等于一定出现统一格式的建筑,这与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不矛盾。

4 结语

在城市竞争日趋加剧的今天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突出城市景观特色是必要的。但城市特色的根植性决定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要着眼于长远的地方历史文脉延续的利益,不能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要规避政府在城市景观特色塑造中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必须基于城市文脉进行城市景观特色塑造,只有建立在城市文脉基础上的城市景观特色才具有外在美的价值。城市文脉发展是“根”,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是“果”,基于城市文脉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才可能实现、才能使我国城市建设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邢海峰.我国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的进展、问题及反思[J].城市问题,2005(1):29-32.

[2]张凤琦.城市化与城市文脉的延续[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3):99-101.

[3]佟玉权.城市旅游特色内涵及塑造原则[J].城市问题,2006(5):36-39.

[4]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5(4):40-44.

论生态城市景观 篇9

城市景观及其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景观是一个多学科的概念, 其内涵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变化着的。

(一) 城市景观的内涵

总括景观概念发展的历程, 景观可以有三种理解。第一种是美学意义上的景观, 即作为视觉美学上的概念, 与“风景”同义。景观作为审美对象, 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对象。第二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 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 景观的概念就很接近于自然生态系统或生物地理群落等术语。第三种概念是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和人类生态学 (Human ecology) 对景观的理解。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概念属于生态科学概念, 它比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概念和地形地貌意义上的地理学景观概念有更深而广的内涵和外延, 并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是指城市空间上包括人的活动在内的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一个景观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互相联系、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

“城市景观”的概念正是从景观生态的角度, 把城市作为一个景观整体来看待, 认为城市景观是城市中各种物质形体环境 (包括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通过人的感知后获得的视觉形象。城市景观具有的两元结构特征, 即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存, 使得在城市物质形体环境中的人的生活方式与特定的文化活动也同样归属于城市景观的范畴。

景观生态学进一步揭示出, 在城市景观各系统、各种要素的作用中,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核心。所以, 城市景观是由若干个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在城市生态系统中, 不能把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绝然分开, 它们是熔为一体的。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的, 就是在城市景观中生态系统内部的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若干个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和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具体内容上来看, 现代城市景观主要包括:景观要素、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变化、景观管理、景观的视觉效果等。总之, 现代城市景观是对城市区域内各种组成要素 (包括人的因素) 的空间结构组成、布局、外观形态、相互作用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 城市景观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城市景观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起着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持续发展的功能, 同时也担负着实现城市经济、文化、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功能。

1. 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实现城市功能

这是城市景观的本质作用。首先, 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城市中的主体———人, 共同构成一个城市有机生动的整体生态大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保持景观各要素的合理空间分布和结构比例, 不仅是维持城市整体生态平衡, 保证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前提和基础, 而且能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愉快、便捷、健康的“宜居”生活环境, 这是构成和体现生态型城市的最基本条件。其次, 现代城市中的市政建筑、商业设施、广场、道路、公共环境空间、绿化、照明等等各种景观设施, 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实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目标服务, 满足城市高度密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功能快速、高效、节能、持续转换的需要, 以保证城市功能的实现。

2. 支持人的行为

环境行为学认为, 环境与人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环境影响人的行为, 人在环境中的活动也会影响并改变环境。城市景观环境在为市民提供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同时, 也为人们提供着多种体验和感受, 如愉悦、舒适、亲切、快感、安宁、认同, 以至于自我思考和自创造的可能。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 是心灵的栖息地”。

3. 展示城市形象, 传承城市文化

城市的景观是一个城市地域特征的集中体现, 它体现着这个城市在发展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生活风貌、文化理念、民风民俗, 甚至当政者的执政理念。同时, 城市景观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市民对文化的认知水平, 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接纳新文化的能力。

可见, 城市景观除了以实质性环境提供服务之外, 更重要的是文化氛围的展示。文化氛围只有通过人的活动和参与才能得以实现。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等景观的诸多构成要素, 与城市的主体———人及其它要素共同构成城市的特质, 体现着城市的生活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因此, 城市景观建设既要强调科学性, 又要体现人性化。其科学性体现在景观建设中的合理规划管理, 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持续发展;其人性化是指景观建设中必须考虑人的活动的有效参与和景观对人性的塑造。城市的生命在于人的活动, 而人的活动不能脱离城市景观的物质环境, 更不能背离生态平衡原则。只有当城市景观环境与人类行为相联系时, 它便成为了人性化场所而存在, 并体现出支持人的行为的功能。

生态景观与城市景观的生态化

生态景观是将生态学原则和原理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内, 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 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情况, 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生态景观的最高境界就是营造一个与环境相和谐的生生不息的场。因此, 生态景观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景观, 而是强调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效果的“生态化”。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 生态景观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包含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 形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结构, 也就是说, 现代生态景观的合理价值取向, 应体现人的生存发展价值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步价值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实现人的无限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有限供给之间的统一、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的统一。它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多重目标的基础和条件。它内含着的思想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生态性是景观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把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景观建设中把对生态的追求看作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 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 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 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 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 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 减少水资源消耗也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

2.景观建设要追求经济效益。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景观环境建设是走“美观、经济、实用”的道路。生态景观的经济性取向不是为了便宜, 而是为了能源的永续利用, 环境的安全;实行节约不是考虑单一的经济成本, 而是一种上升到了生活态度和习惯的自觉。比如利用雨洪、利用乡土物种和当地材料, 包括农作物来营造美的、实用而富余环境伦理的“绿色景观”。

3.现代生态景观要体现社会第一的伦理观。它反映了人对自身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 体现着建造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 它要解决当前及今后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 即社会持续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需要。生态景观首先就是要满足这种需要, 所以, 生态景观始终体现着社会性第一位的伦理观。

4. 景观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城市景观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和健康, 也关系到人类种族的持续。所以生态景观设计规划的目的不是为了美化环境, 不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 不是为了锦上添花, 而是注重城市肌肤的修理, 是为了满足人类健康生活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5. 现代生态景观要实现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之间思维认同与价值取向上的和谐统一。现代生态景观既能体现现代社会的需求, 也能珍视传统的价值, 能有机地传承和延续并发扬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精神特质。

总的说来, 迄今为止, 国内外所有的绿化城市、田园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等都还只是停留在建造生态公园、生态绿化带等模式上, 还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而只是通往生态城市阶梯中的一个台阶。为此, 未来生态城市景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 二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 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 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用一句话概括, 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 道法天然的自然观, 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 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

生态城市景观建设的关键在于规划

建造城市生态景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在充分了解城市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现状, 在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远景规划目标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因此, 做好景观的规划工作是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取得预期目标的关键。

(一) 生态城市景观规划应避免的误区

当前,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迈进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许多城市景观建设也陷入了“美化运动”的误区, 具体表现在:

1.设计理念上过分强调纪念性与展示性, 注重功利性时效性, 而忽视功用性和实效性。这种理念使得城市在美化和亮化运动中出现了种种误区。其典型特征是单纯最求视觉形式美, 景观设计缺乏公众参与意识, 集中表现就是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兴起了一股建造广场、“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的热潮。

2.城市景观亮化误区多。眼下不少城市为了提升城市形象, 拉动夜间经济, 都很注重夜间的景观照明建设, 而且认为“越亮越好”, 灯箱广告和各种照明设施盲目求大和过度使用, 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光污染, 非但形不成美感, 反而干扰和影响人们的工作和休息, 破坏了视觉适应的平衡, 浪费电力资源。

3.城市景观形象设计中存在的误区。首先, 城市形象面貌趋同, “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其次, “盲目国际化”倾向突出。

4.市政建设和管理中存在误区。很多城市长期以来缺乏从如何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角度规划建设城市景观, 因而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体现在: (1) 城市建设和改造缺乏总体规划, 建筑杂乱无章, 新旧建筑之间缺少风格上的和谐一致。 (2) 景观建设不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盲目改造河流和引进异域物种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生态平衡;住宅小区或街头花园大量使用木材造景、修饰, 浪费资源;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和景观结构常常造成交通堵塞、出行困难、出行成本提高。 (3) 不注重古城和古建筑的保护。

上述种种误区, 导致我国许多城市景观建设虽耗资巨大, 但实际效果却与生态城市建设要求更加背道而驰。对于这些误区, 在我们开展生态城市景观建设时必须严加防范。

(二)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要避免生态城市建设步入上述景观建设误区, 就必须从源头上进行科学的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从生态规律以及城市景观自身建设规律的角度出发, 科学的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主要体现在规划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就是尊重自然、尊重环境的原则。一个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活体, 自然生态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是维系城市生命功能的基础和最有力的保障, 它们对保持城市基本生态过程、维持生命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持其原始风貌和自然情趣是生态景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 应对城市地域的自然环境给予高度重视和最起码的尊重。

2.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在科学发展下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 尊重人、让自然服务于人。生态景观是以人为主体的景观生态单元, 生态景观规划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设适于人类生活的宜人景观”。它的突出表现就是从心理关怀的角度为居民营造一个宁静、亲切、安详、便于交流的物质和人文景观宜居环境。

3.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生态景观规划必须抛弃那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和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 它既要满足社会的功能, 更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遵循生态原则, 还要立足当前, 兼顾长远, 节约自然资本, 最大限度保护不可再生资源, 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 提高利用率。

4.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城市景观是城市空间上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 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就是将整个人类生态系统中各景观要素及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综合分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保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提高其稳定性, 使城市景观结构、格局和比例与城市自然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以保持城市整体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根据生态平衡的一般规律,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因此, 城市中各种景观资源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应尽可能多样化, 以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转。

6. 多学科综合性原则。城市生态景观规划是在全面和综合分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等各种条件下对景观进行的有目的的干预, 依据是景观结构、景观形成过程、城市整体发展目标、城市定位以及人类价值观、相关法律法规等, 这就决定了实现理想的生态景观规划需要多学科协同合作, 才能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 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景观。

7. 地方特色原则。地方特色是城市景观的灵魂, 地域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在当今城市景观总体趋于“千城一面”的状态下, 城市景观规划中保持和尊重地方历史、传统文化、乡土知识和自然地理特质尤其显得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它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历史、规划未来的科学发展理念。此外, 景观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合理利用原有景观, 都是地方特色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杨晓波, 吴庆书等.城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0.

[2].郑卫民, 吕文明等.城市生态规划导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过伟敏, 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城市景观设计 篇10

景观 (Landscape) 一词原意是自然和想象中的开放和广阔景色, 类似于“风景”或“景色”。17世纪后期画家们对于自然景物的认识和描绘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此时“景观”开始成为专门的绘画术语。1885年, J.温默将景观引入到地理学概念中, 19世纪初德国自然地理专家洪堡德和苏联景观专家库恰耶夫等人的学术思想中也沿用了类似的概念, 从此“景观”一词开始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广为传播, 专指开放而广阔的自然景色。从景观学科的词源看,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直译应为“景观建筑学”, 西方国家一直把景观设计纳入建筑学的范畴。但是从景观设计的起源, 设计内容和发展趋势来看, 景观设计更应该是和设计、绘画建筑属同一层次的学科。在城市化不断扩大和蔓延的今天, 自然景观已日趋缩小, 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多的被人工环境所围绕, 人类的景观意识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现在给景观设计下一个封闭的定义是不恰当的, 所以我们应该动态的理解景观设计学科。

1 城市景观设计

1.1 城市建设与环境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性的城市化趋势, 地球的自然环境, 尤其是人所居住的环境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农业社会时代那种清新的自然景观已越来越难以寻觅了, 取而代之的是犹如工业机器般的城市建筑。既然城市化的全球性发展趋势不可逆, 人口不断增加, 如何改善城市的环境, 景观就成了当今城建的首要任务。除了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和建筑间的联系外, 城市内部的一些细节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像城市标识, 广告牌, 公共汽车站, 路边休息设施, 电话亭, 邮筒, 垃圾箱, 城市雕塑小品, 路灯等都应纳入整体设计中。

1.2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1) 城市中心设计。现代城市中心往往与商业中心联系在一起, 同时也是一些重要建筑物的积聚地, 所以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从某种角度来讲, 是反映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 由于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经济价值原因, 它的环境空间尺度一般都不会太大, 再加上该区的人口密度, 是超越常规的, 这就给景观设计增添了许多问题。2) 林荫道设计。林荫道在传统城市规划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具有吸尘, 隔音, 净化空气质量, 遮阳, 抗风等作用, 而且林荫道自身的形态空间也是一条美丽的风景线。它两边对应的植物所形成的强烈的透视效果具有戏剧性特色。3)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我们指的城市开放空间主要是大型开放空间, 例如:公园, 广场等, 它是当地政府作为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类公共开放空间最好是放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并用交通网络与各个区域尤其是居民区联系起来。4) 社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它指社区内各建筑之间的公共空地,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是城市居民接触最多的户外环境, 也是我们景观设计的重要区域。对于这样的区域, 我们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 还需要满足审美、经济等要求。

2 实例分析

中山美术公园——城市景观绿地。

2.1 设计理念

对于公园的设计一般人的观念通常只是做做步道, 种种树以及放个儿童游乐场, 摆个座椅。对于台北市中心二号公园的设计构思, 设计师以一种崭新的城市开放空间观念及突破传统的操作手法来加以规划设计并提出了一种“3D设计原则”。其理念如下:

1) 人本化设计 (Design for people) :设计时考虑的主题是空间的使用者, 尤其是公共空间的使用者——社会大众, 而非设计者本身的喜好。故设计时应该注意人的特性和需求, 达到人性化的目标。2) 自然化设计 (Design with nature) :设计时注意自然法则, 也有生态的观念, 考虑基地的地质, 水文, 植被以及气候等因素。3) 场地设计 (Design of place) :一个工程基地所处的地域特性, 历史背景, 以及文化特征等是设计时所不能忽略的因素, 因此应考虑如何用基地所在地方文化的特征去创造一种富有场所感的空间, 给使用者一个有“意义”的记忆。

2.2 设计原则

1) 休憩与文艺兼具之空间:于美术公园提供艺术品创作与展示空间, 同时满足一般公园绿地应有的休憩功能, 以发挥城市开放空间的最大潜能。2) 绿地与活泼色彩的引入:公园内的硬体设施应尽量减少, 以绿化的草坪, 多彩的植栽花卉创造出活泼宜人的绿地景观。3) 多元活动空间的创造:除户外展示与休憩空间外, 也考虑户外教学, 演奏及园游会等多功能空间的设计, 还有户外剧场休息回廊, 以及小型的咖啡屋等多功能活动空间设施。4) 设计师与艺术家的集体创作:在设计过程中与艺术家座谈, 将之融入设计当中, 同时于公园设计中, 尽量定位于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展示构架。5) 美术公园是美术馆的延伸, 未来的美术馆要另辟南门, 使美术馆与公园连为一体。

2.3 设计内容

1) 广场区:美术馆与公园高差5 m, 用平台解决, 并设1/4圆形林场和户外剧场来容纳美术馆处较高强度的活动, 也将公园的厕所放在平台之下。2) 艺术展示区:阶梯式看台及人工湖面构成湖面雕塑展示区, 湖中的圆形水景创造水幕式流水, 本身即为空间艺术之一景。3) 表演剧场区:公园之北端与美术馆东北侧创造的下沉式表演剧场, 用软硬交错的设计手法创造出表演艺术展示空间, 并兼具户外教学、赏景休憩之功能。东北侧回廊即界定空间, 也提供市民遮阳避雨的息坐区。4) 花园展示区:流水引进人工湖创造一个水景花园, 兼作雕塑展示。奔放的流水声也可缓和飞机起降的噪声。5) 展廊:连接大圆丘与精致花园的直线通廊, 两旁地势较高, 并以阶梯平台及坐砌石墙创造一雕塑区, 可供人通行。6) 雕塑花园区:此处原为第三美术馆的预留地, 不植大树而仅以花草为主, 并可搭配艺术品做不定期展示。可促进人, 艺术品, 空间三者之互动。

2.4 评价

公园位于市区内, 是一块城市绿地, 其使用性强, 紧邻美术馆。其周围环境属性决定了不能采用传统园林形式。所以在构图上以个性线条为主, 保留绿地在80%以上, 整个园区感觉上充满绿色。水景作为公园之重要因素, 创作水景空间作为园区之主景点并结合下沉广场和山丘的平衡地景艺术。公园现在只是提供了一个大框架, 它创造的许多空间与机会供未来的艺术家参与与展示创作。此公园现已成为台北市的地标性场所, 对什么是“城市景观”做了一个良好的诠释。

3 结语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 除了资源, 能源, 交通, 空气, 噪声, 污水, 垃圾等问题以外, 人造物以及自然环境间所构成的城市景观, 会因人造物的形式位置, 以及所包含的活动关系的变化而改变已经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社会关系与城市景观。

我们应当深刻调查, 思考, 理清本地生活文化与空间历史脉络, 以跨越旧有思维的新态度与价值观, 重新发现城市所具有的各种特点和优势, 借由全盘规划设计与民众参与的落实, 一步步的完成与环境共存的景观重建梦想。

参考文献

[1]易西多.景观创意与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

[2]张维妮, 马晓燕.景观建筑初步[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3]刘少宗.景观设计纵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4]罗宾卡而森.美国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0.

城市夜景观发展研究 篇11

序言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不只是居住、工作这么简单,而是对城市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白天的生产、生活需求,还包括夜晚的出行、娱乐、观赏的需求。在男耕女织的时空中,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没有过多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没有便利的出行条件,而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城市的夜晚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追求,城市夜景观设计也就成为城市景观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夜景观已成为一个城市国际化的象征。它使城市突破时间的限制来展示自身的形象与活力,使城市在吸引外资、发展旅游观光以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

国内外城市夜景观的发展史

对于城市夜景观的研究虽然还是一项新兴的内容,但是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夜景观已是由来已久。人类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了火,火不僅可以取暖、驱赶野兽、烹调食物,还可以给黑夜带来光明,于是人类寻找到了除日、月、星辰这些自然光源之外的又一种照明方式就是火,原始人围着火堆唱歌跳舞,篝火的点燃便是原始先民发明的第一种照明光源,东西方各民族将火推到了一定的高度,人类崇敬它,膜拜它。火的使用照亮了人类文明前进的道路,使人类不必在黑暗中摸索,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标记,同时,火的出现也为夜景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考古发现,在我国,人类所发明的第一种可以移动的照明设施便是火炬,古称“烛”。在商周时期的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烛”的文献记载。据此而推之,至少在商代人们已开始使用火炬,而且火炬成为商周时期一种主要的照明设施。对于灯的出现,说法不一,据不少学者推断,灯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灯具已非常的精致。

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时期曾推行夜禁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夜景观的发展,但夜景观并没有因此消失。狩猎、祭祀等活动采用的大规模火光源,可以称得上是夜景观的雏形。赏月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有很多关于描写赏月场景的诗句,由此可见赏月已成为古代夜景观的组成部分。建于唐朝的广州怀圣寺光塔,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塔之一,堪称中国现存最早的夜景观工程。此外从陕西凤翔西湖村出土的唐石灯笼及与唐有一脉相传关系的日本石灯笼的普及,可推断出中国的城市夜景观工程至少在唐代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以赏灯为主的节日,这一节日由古传延至今。每到元宵节的夜晚,总是被装扮的五彩缤纷、流光溢彩。此外,我国少数民族如彝族、纳西族的火把节,藏族的酥油花灯节,七夕节时广东地区,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等这些习俗充分证明了夜景观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夜景观文化发展在我国的重要性。

电的发明是人类照明史上的又一次飞跃,为城市夜景观的发展开创了新纪元,推动了城市夜景观持续、稳定、安全的发展,意味着城市夜景观照明“亮化”时代的到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开始建造发电厂和售电公司。美国可谓是现代城市夜景观的开创者,美国首都纽约的繁华夜景引得世界各国城市竞相效仿。才有了之后璀璨夺目的城市夜景的发展,例如,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柏林、汉堡,澳大利亚的悉尼,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威尼斯,日本的东京,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夜景的城市。我国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上海外滩的十里洋场就为中国城市夜景观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城市夜景观逐步成为古今中外文化的结合体。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基督教的灯节。每当圣诞来临时,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点燃红色的蜡烛,用各种彩灯和礼物装饰圣诞树。据说,圣诞的起源是为了庆祝太阳的重生与回归,那一天以后,白天会逐渐变长,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光明的来临。这样的节日,为夜景观赋予了又一层寓意。

城市夜景观现状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涉及到多门学科,其中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物理、景观建筑学、艺术设计、建筑电工学等领域,成功的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美国,主要通过完善的教学体制 、法律制度 、雄厚的财力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体制来使其夜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付诸实践。

纵观国内外现状,城市夜景观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其出发点多为城市设计思想与现代规划理论。我国现代城市夜景观起步比较晚,改革开放前只有少数建筑考虑了外部夜景照明,例如长安街、上海外滩等,采用的照明方式以勾画轮廓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城市夜景照明事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规模的景观照明建设项目,蕴含着古今中外与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尽管我国已经开始注重城市夜景的发展,但很多城市也只是满足了夜间照明的基本要求,并没有把“亮化”向“景观化”方向发展,在我国城市夜景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光污染问题

很多城市在对夜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存在误区,说到城市亮化工程,很多人都认为城市夜晚照明应该越亮越好。其实不然,过亮的城市照明在夜晚会影响人的视觉,据统计90%以上的光污染会危害人类的生活。

2.规划缺乏整体性

城市照明的总体规划效果不突出,缺乏整体性,没能掌握夜景观设计的个体特点和总体的一致性。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意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管理,整体不协调。

3.缺乏创新性

上海外滩夜景是我国最先的一批城市夜景观,自有了城市夜景观的开端,其他城市就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效仿。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城市没能考虑到夜景要与本市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与本市的人文相融合,与本市的日景观相融合,与本市的商旅营销相融合。而是一味地模仿前者,逐渐失去了自我,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象,缺乏创新性。

4.缺乏统一、科学的夜景观规划

城市夜景观设计,目前还是一门新兴的项目,在对其规范上还没有制定出明确的规定和有效的法律依据。所以在对城市夜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5.缺乏后期的管理和维护

在城市夜景照明中,很多设备安装完成后就无人问津了,不仅给经济造成了损失,还影响市容建设。

城市夜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

1.对光照进行分层分级,防止光污染

夜景观的设计应遵循居民夜晚出行和活动的规律,对夜景照明进行分类分层。像政府广场、商业区、娱乐场所这些对夜晚照明要求比较高的地区,可以划分为最亮照明区;市民广场、主要交通干道,可划分为次要照明区;城市支干道、公园及某些城市景观区再次之;居民区的夜景观设计则应该以宁静柔和为主色调,以营造舒适安逸的休息环境。

2.制定出适宜城市夜景发展的整体性规划

城市夜景观设计是一个长期的规划,对于夜景的规划也应遵循日景观规划的要求。应考虑城市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要求,将城市夜景放在一个长期的、整体的大环境中进行规划。

3.将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特色相结合

城市的发展要受到人文、经济、历史、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及不同的文化历史。例如,我国的政治中心北京,经济中心上海,历史名城西安,山水名城桂林等等,都有各自独特的城市名片。在对城市夜景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城市特色,做到夜景规划与城市特色相结合,打造个性突出的城市夜景观。

4.制定城市夜景观设计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城市夜景观设计的根本依据,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建全城市夜景观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的规范夜景观设计。

5.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城市夜景设施应由专人管理和负责,不仅在设计上需要高效能的夜景照明设施,在日后还需要精心的维护。不仅应该在夜景中起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能影响到日景的美观。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

城市旅游景观 篇12

铁路在一个城市中起着廊道的作用, 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引导和链接的作用, 他们一般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者是城市的各个节点, 对于城市景观来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运用的得当可以分割景观美化空间;反之则破坏景观, 使得城市景观支离破碎

二、城市慢行景观系统的概述

城市慢行景观系统即为慢行交通系统。我们所指的慢性交通是指以城市生活中的步行或者是一些自行车等交通形式为主体, 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系统。

(一) 分类

根据不同的角度他的划分方法也是不同的, 我们按照慢行中所使用的不同的交通工具来划分, 可以分为两类:自行车的慢行交通和步行空间;从其中的主导地位来区分的话可分为交通性的和非交通性的, 交通性空间满足城市一些功能上的需求, 而后者主要是休闲娱乐的。

(二) 特征

对于城市城市慢行系统来讲景观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 对于城市发展和提升该城市的形象都是骑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城市中的慢行空间也越来越重要了, 因为他是以城市自然景观为物质基础, 有自然风景也有人工的精雕细琢, 因为也慢慢的成为了城市景观中的一道风景线。 (1) 整体性; (2) 动态观赏性; (3) 人文关怀性。

(三) 城市慢行景观系统的设计方法

1. 自然的城市慢行景观的设计方法

自然生态景观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基体和物质基础, 利用城市中的自然景观来塑造慢行景观起着一举两得的作用, 既可以保护环境, 美化城市, 又可以塑造有个性的慢行景观, 塑造城市生态景观, 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扩展性与质量, 一举两得。

2. 历史文化内涵的慢行景观设计方法

历史人文景观是一种有着历史积淀的不可再生资源, 是一个城市千百年的风吹雨打的历史演变, 他代表这个城市乃至这个民族的点点滴滴。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甚至是奋斗史都能在其中寻到踪迹, 因此他的特征是非常的鲜明的。

三、城市废弃铁路的现状分析及其景观结构特征

(一) 废弃铁路的现状分析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 铁路作为工业设施的产物, 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然而,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 这些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铁路已经退出交通舞台了。

(二) 废弃铁路的结构特征

如果从景观生态学的方向来考虑, 废旧铁路是作为城市景观系统的节点存在的, 具有如下特性: (1) 可延续性与可扩散性: (2) 功能多样。

四、废弃铁路的景观设计原则

(一) 可持续原则

利用有限的自然景观的土地资源, 来塑造完美的自然生态景观, 力求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 保护土地资源, 反对大规模的人为因素的介入。

(二) 多样性原则

主张控制现场野生植物的利用, 减少外来物种, 保护场地内物种的多样性。在选择植物时尽量选择本土植物和本土树种, 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三) 真实性原则

主张尊重自然和文化。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 要尽量的还原自然景观, 真实的表达他们。

(四) 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设计要将废旧铁路与周围的景观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 使得他们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形成一个连续的景观, 整体又和谐的存在着。

五、废弃铁路的景观营造方法

(一) 通过周围植被的融合

铁路景观的设计, 离不开丰富的植被层次营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的植物配置, 满足人们娱乐、交谈、休憩等多功能规划植物群落类型, 营造一个环境优美。

在塑造废弃铁路时要充分的利用周围的一些特色资源, 如水资源, 对水资源的合理运用可以使整体的景观更有灵性, 从而更能突显景观的特色。

对于营造铁路景观来说, 起着关键作用的建筑和景观小品成为了铁路营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 通过不同人的心理环境来营造

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节奏和压力都很大, 所以人们渴望在工作之余能够体会到一份宁静一份自然, 利用废旧铁路, 结合周围景观的合理搭配和设计就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满人他们的最简单的需求

人的文化水平、消费水平不同但是不同的群体之间却有着共同的特性和基本需求, 渴望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空间。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城市道路的不断增多, 城市空间变得支离破碎, 城市魅力渐渐消失不见, 传统区域内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受到了抑制。

(三) 通过本土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来营造

通过对本土文化的展示, 保护和更新城市废弃铁路区域的历史文化, 传承风俗民情, 突出铁路景观的特征, 以罗家坞废弃铁路为例, 使得罗家坞地段成为体现历史文化, 彰显现代城市文化魅力的居住区、商业区, 使得罗家坞周围的居民有一个放松自我, 满足自我一个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参考文献

[1]王向荣, 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 中国园林2003 (3) .

[2]俞孔坚, 凌世红, 方琬丽.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J].建筑学报, 2007 (2) .

[3]钱静.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03.

[4]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 2001 (11) .

[5]董淑敏.对国外产业遗产地生态恢复实践的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6]陈伟贤.现代都市街道景观设计[M].新形象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93.

上一篇:新型物联网下一篇:工装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