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研究

2024-08-11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研究(通用12篇)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研究 篇1

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水, 水对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水景观规划则是一个城市基础与命脉。如何协调好水景观系统与城市交通、居住、城市绿化的关系是每一个城市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城市水景观与城市建设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

二次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城市迅速发展, 同时也增大了对江河湖泊的干涉, 导致江河污染, 湖泊干涸河流特征消失, 失去了水的河流, 无法与城市水景观形成良好的体系, 导致景观多样性的减少。

1 城市水景观主要存在问题

1.1 城市水景破坏严重

城市发展之初人口迅速增长, 居民增多, 严重加大了对水的需要, 城市不断扩建填满河流湖泊大量建设工业用地与居民区致使可用的水景观减少, 交通建设切断河流, 工业污染严重破坏了水景观, 先牺牲自然环境为城市发展, 都极大地增大了城市水景观体系建设的困难, 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水景观建设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经济速度, 水景观体系作为城市发展的命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给盛世水景观的建设留出足够的空间和余地, 制定良好的规划设计。只有一个良好的水景观体系城市才能持之以恒的发展。

1.2 城市水景观缺乏系统规划

2008年中国国家水利部颁布的《城市水规划导则》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了长期以来困扰我的城市水规划建设中出现的多个部门综合管理的问题, 但是也正因为这样存在很多局限性, 城市水景观规划系统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 具体表现在: (1) 没有进行水景观建设的综合考量, 对水景观系统理解过于片面, 水景观与城市构架独立于城市景观系统之外, 并没有水景观系统与城市文化、城市景观共同构建一个讲好的城市开敞空间也没能承担着维系城市风貌特征, 没有良好的调节城市的景观风貌、协调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和为市民提供公共场所, 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作用。 (2) 城市水系统规划建设中过于局限, 没有充分发挥水景观的构架作用。当前城市水系统规划过于重视水系统的景观空间, 为了恢复水系统的自然格局为主, 没有把水系统的敞开空间中的重要景观与城市总体规划与绿化系统、城市景观与旅游规划想照应, 没有体现水系统在空间内的重要骨架作用。 (3) 城市水系统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微观的城市水景观结构的建立, 没有重视宏观的水景观流域建设与空间结构的拼接。

1.3 从整体去整理流域内的水系统解决水景观存在的问题

城市水景观能否落实关系到城市水系统的安全, 也是保证城市内用水充足的保障, 要恢复城市内的天然水循环, 保留更多的水资源在城市, 必须进行整体规划。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了解流域内的水系统结构存在的问题, 才能够完成为流域内生态良好, 才能完成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最终目标, 整体的流域景观格局不是一个分散混乱的系统, 应该根据交通, 河流, 空间结构, 绿化区域等为依托构建一个城市规划的系统。在全流域范围内水景观应该以河流、道路、绿地为基础、把河湖、沼泽、水库形成一个庞大的网格状的整体系统, 使其具有重大的生态功能, 为流域内的水景观提供更加优良的机构骨架, 为流域内的水循环西到更好的支撑保护作用。建立整体的流域水景观调整规划系统需要很多工程项目, 开通引水通道, 增加水库面积, 调节水系统, 重整水系统的结构和形态, 使水系统分布更加优化, 整体结构从表面上交错纵横, 结构复杂, 毫无章法可言, 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水系统, 山川湖河要有不同的具体结构, 错综的复杂结构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不同的流域内的不同水系统, 一道道水系统的最佳优化和分配, 有利于更好的把流域内的资源整合更好的使流域内的水景观建设。科学的分配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采取相应的对策, 使得规划更加科学。

2 将生态服务转变为城市服务

德国的柏林波茨坦广场曾经是柏林的社会文化生活重心, 在设计广场之初因为柏林遗留了大量的欧洲文化遗产, 创造性的将广场南部的兰德维尔运河引入三角形的湖面在广场西侧向北延伸, 和北侧的深林共同形成了良好的绿地景观, 自然的河流与绿色植被的引入不单单只是丰富了广场的自然景观, 而且在广场建设的理念上是一种极大地突破, 开创了城市空间与雨水管理的先河。将屋顶收集的雨水用来给植被灌溉同时积蓄雨水供给景观用水。是将生态服务转变为城市服务的典范

3 结论

城市水景观的建设与发展应该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根据城市附近本身的水系统构建一个符合自身城市的整体系统。利用众多的城市道路、绿地、湖泊、水库等资源进行整合, 给城市的水景观体系提供充足的条件, 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景观体系。只有城市水景观与城市互相促进互相发展才能让城市更好的发展, 才能让城市水景观体系更好的服务人民。

摘要:针对城市水景观存在的问题, 提出水景观体系在城市下的规划, 主要为了建立良好的水系统与居住、交通、城市绿化之间的关系, 恢复城市的生态环境, 重建城市格局, 促进城市分布和城市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水景观,城市规划,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自力.流域城乡水系景观问题及规划设想[J].中国园林, 2010, (02) .

[2]章健玲.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J].风景园林, 2010, (01) .

[3]吴伟.城市特色:历史风貌与滨水景观 (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 (2) .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研究 篇2

城市入口作为城市实体体系与城市空间体系的一部分,在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一直担任着城市对外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交换与传递的通道与媒介的重要角色。但是在过去,城市入口是城市设计研究与城市建设工作中经常被遗忘的对象,以至于相当数量城市入口的现状与其应有的城市功能地位极不相称。所以在城市设计整合机制原则的控制之下,研究现代城市入口、解析现代城市入口,系统地认识城市入口要素显得尤为重要。社会运作机制的改变迫使作为社会运作物质载体之一的城市也相应做出反应,城市的结构形态从原始的“城”和“市”的构成方式,逐渐演变成现代近似于“分形组织”的自组织生长构成方式。那么构成现代城市的一部分——现代城市入口也必然随之演变,我们对它的概念、类型与特征需要做出新的解析。

一 现代城市入口概念解析

关于城市入口的概念有多种说法,一种是城市入口就是城市之门,是“城市的门户”,一种说是“城市入口,是在城市与非城市之间,亦即城市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生命大系统与周围生存环境之间,作为空间界定标志而存在的城市空间单位”。这些说法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大都只强调了城市入口作为界定标志作用的一面,而忽略其流通过渡作用的一面。

在古代,城市的城楼与城门作为城市入口的唯一形式,其作用也许就是偏重于“界定”和“御”,当然“城”与外界的交流也主要依靠它,但在相当程度上它的“界定”与“防御”功能远远超过了“流通”功能,所以可以说城市入口就是“城市之门”。门、城楼、城墙以及吊桥与护城河共同构成了古代城市入口的形象。到了现代,由于城市“界”的形态越来越模糊,为城市划定一条实体边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现代城市的生长越来越接近于分形结构的自组织生长方式,那么城市入口更是无法以“界定”的形态而存在。城市入口作为城市边缘“区”或“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功能几乎完全转向了“流通”和“过渡”。城市与外界的各种“交流”除了通过城市边缘区来达到外,其中主要的部分都是通过城市“入口”来实现的。城市与外部环境的实体与空间形态的转换过渡景象,我们可以通过穿越城市入口的过程感受到。城市入口不只是一条“界”,也不只是一个交接点,而是由不同的城市环境与非城市环境共同组合而成的过渡区,它不再为城市所独有,而是城市和非城市所共属的。所以现代城市入口可以说是城市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并且可以从中感受出城市特征的城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区。

二 现代城市入口类型解析

城市入口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与外不境的“交流”方式。内外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载体出入城市与外部环境过渡区的物质和空间环境构成了城市入口,所以流动载体及其运动的方式决定了城市入口的形式。总的来说,现代城市对外交流载体主要有汽车、飞机、火车、船舶,还有现代比较时髦的载体一信息网络等等。根据这些不同类型的载体及其不同的运作环境,可以把城市入口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公路城市入口,铁路城市人口,港运城市人口,以及网络信息港城市入口。

三 现代城市入口的特征解析

现代城市入口作为城市整个实体空间的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的地域特殊性与功能特殊性,城市入口有着与城市其他组成部分不同的特征,可以功能、意向和要素组成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现代城市入口的功能特征

现代城市入口的功能相对于古代城市来说,有其更广泛的特征,同时现代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功能虽然与城市入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城市入口的特殊地位与运作方式,功能特征的独特性表现得比较突出。

(1)城市入口的城市特色表达性。现代城市入口较古城来说更偏重于主体对城市的体验过程。站在古城门口,也许你永远也不会觉察出城内的特色,现代城市入口不是古代的城门,它不是“界”,而是演变成了一个可以让人在其中进行体验的过渡区,那么在相当程度上城市的部分特征可以从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现代城市入口本身就是城市内部的外延,城市内部的形态、特征多少会得到体现。城市入口的城市特色表达性是现代城市入口功能特征的重要的一面。

另外,城市入口也担负传达城市特色的使命。特别是城市建筑整体特色的信息,在城市入口这个城市特质区域应该得到体现,在人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可以从这些信息中感觉到自己已经开始融入到城市体系当中了。城市特色在城市入口区域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方位的,独特的城市组成元素、当地建筑风格、甚至本土自然特征等等都可以在城市入口来展现。那么,通过城市设计整合机制对城市入口组成元素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最后形成一个能够表达城市特色的入口意象尤为重要。

(2)城市入口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性,城市入口功能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物质、能量、信息等城市运转所需基础动力源在城市入口过渡区的流通与转换。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外界进行交流的主要运作承载体。城市物资的流入、产品的输出以及废物的排出,还有各种信息的相互交流等等都是在边缘区这个城乡结合部来实现的,而城市入口区域又是其中最主要的通道。

对于港口城市来说,相当一部分的城市物资都是由船只经水路穿越城市入口来流通的。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航空港逐渐成为比较重要的城市人流、物流交换过渡口,当然航空港是否成为城市入口还应根据自身与城市的关系来定。那么公路城市入口更是物质、信息出入城市的过渡区之一,城市入口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林州景观大道)。

(3)城市入口一般是城市边缘区的一部分,特别是公路城市入口更是处于城乡结合部。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非城市两大对立体的碰撞之处,所以在两种力量的较量之下,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过程中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而它发展变化最直观的反映是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这样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功能定位必定会产生易演变性。城市入口的土地使用功能在此背景中也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今天的开敞自然绿地明天也许是工业用地,昔日的交通设施也许今天就变成了商业设施等等。这一切的不稳定状态给城市入口的功能定位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城市功能的易演变性在城市入口处的表现是最为突出的。

(4)城市入口的功能复杂性与外缘性。有的时候城市边缘区土地使用权及其管辖机构混乱不清,有的时候政府各部门与企业等其他行政管辖部门在土地使用权上争执不下,这样一来就会使普通公民和其他机构比较容易地占用大片土地,致使土地管理和建设规划陷人混乱。伴随着土地管理混乱的现象就是功能的复杂性。城市入口处既有城市的功能,同时也具有部分的非城市功能,如城市居住、城市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商业、农村居住、自然生态用地等等都有可能汇集在城市入口处。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处于城市边缘的城市入口过渡区所具有的功能复杂性,同时其功能易演变性也给城市功能的复杂性打下了无形的基础。2 城市入口的意象特征

城市入口的意象在其独特的功能特征基础上,也具有和其他城市区域不同的之处,可以从实体意象特征与空间意象特征两大方面来探讨。

(1)实体意象特征。归纳来说,实体意象特征可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间歇性、多样性与异质性、整体性、易演变性。

先谈谈间歇性。城市入口过渡区由于用地性质不是连贯的,这里可能是工业用地,紧接着可能是农业用地,再往城区走可能是交通公共设施用地等,这一系列的用地组合,就为城市入口的城市意象带来了一个主要的特征一间歇性。从非城市进入城市的运动序列过程中,具有城市特征的建筑与构筑物是非均质分布的。经过了一段带有浓郁城市特征的入口区域后,有可能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气息完全消失的非城市域段,如被自然山体、农田或者河流完全占据的路段,接踵而至的便是高度密集的城市居住区等等。这一切都是城市意象的间歇性表现。但这并不是说城市入口的城市意象不连贯,而是城市入口自身就是要要具备这样的意象特征,只有具备了实体意象的间歇性,城市入口过渡区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具备序列性的过渡功能,可以说“间歇性”赋予了城市入口的“过渡”特征。

关于多样性与异质性。城市入口用地的复杂性与外缘性为城市入口意象的多样性与异质性打下了相应基础。非城市意象与城市意象均在此交会与罗列。如大片的农田、宽广的渔搪、密集的居住区,也有可能是繁华的商业区,更有可能是建筑体量比较大的综合性建筑等等,这一系列的意象元素都有可能在城市入口这一异质组合的区段中出现,以不同的排列方式组合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正是城市入口意象丰富性的表现。多样性给城市入口带来了异质性与丰富性。

再谈谈整体性。城市入口实体意象具有的间歇性与多样性并不影响其整体性的要求与体现。整体性是城市入口作为城市一重要组成部分所应具有的特征要求。这里所说的整体性并不是指其实体意象风格的统一与协调,而着重指城市入口的各个实体与整个城市实体意象风格相联系、相配合的意象功能特征,它更注重于城市入口每个实体与整个城市的关系,当然城市入口实体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整体协调关系,但相比来说,城市入口的整体性更强调其实体单体分别与整个城市实体意象的关系。城市入口的实体意象一般是在多样丰富性的基础上以求与城市整体实体意象的统一。

最后谈谈易演变性。由于城市入口过渡段所具有的功能易演变性,城市入口实体也必定会相应呈现出相应特征。农田可能很快被厂房所取代,山体也会被随即而建的高级宾馆或别墅所覆盖。易演变性也许是城市入口实体意象最独特的特征。

(2)城市入口的空间意象特征。由于自身独特的区位特征以及实体意象特征,城市入口的城市空间也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序列性、运动性、易演变性以及异质性。

空间的序列性是城市入口空间意象主要特征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入口空间是一视觉走廊,整个呈线性态势。在整个过渡线性空间中,不同意象特征的空间串在一起,又相互咬合在一起。从非城市空间开始,在渐进性过渡空间特征的赋予下,空间排列与组合呈现出强烈的序列性。有可能是序幕序列、过渡序列、停顿序列、复苏序列、高潮序列等等,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串在一起,有的是连续的,但也存在间歇性。这些不同的空间组合使城市入口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空间意象。虽然如此,每个城市入口的空间都是序列性的罗列,这些都是线性过渡式的特点所决定的。正是具备了序列性特征,空间才呈现出了“入口”意象。

在城市入口过渡区,主体对客体的体验是在比较快的运动视觉转换过程中实现的,所以这里的运动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城市入口的空间意象本身是运动的,而是相对于体验自身的主体运动来谈的。在序列性特征的控制之下,一系列的不同空间意象随着主体的运动也在不断地交替,可以说城市入口的空间意象感觉的传达是在运动这个前提下实现的。没有运动也就无所谓城市入口空间过渡功能价值的体现。在城市其他区域,这方面的特征也存在,但在城市入口过渡带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城市入口的实态意象存在着易演变性,与实态意象紧密相联的空间意象也随之具有相应的特征。山体的消失、水体的填埋,以及城市元素范围的扩张,这些都可能给城市入口的空间序列带来很大的变化。不是序列被重排,就是节奏被打乱,或者是空间形象被重塑。城市入口空间的易演变性同样也是建立在边缘过渡区土地使用易演变性基础之上的,城市空间与非城市空间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侵蚀”与渗透的结果就是城市入口空间意象的易演变性。城市入口要素的关系特征

城市入口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征主要基于城市入口区域特征、功能特征、土地使用特征以及要素多元性与易变性来说的。非线性与自组织性是城市入口要素关系特征的两大显著的关系特征。

(1)城市入口要素的非线性关系。在城市入口各要素之间,由于各自的功能主要是分别与整个城市发生联系,因而相互之间的功能联系相比城市内部来说不是那样紧密。比如长途汽车站、火车站,以及物流中心、自然河流、水体、山体等等,这些城市要素之间在功能上基本上无直接的联系,都是分别与整个城市进行功能配套,本身的发展与功能演进主要是由整个城市框架来控制的,在此过程中彼此的互动性表现不是太明显,也就是表现出的非直线性。即使有一定的互动性表现,也是局限在每个单体要素本身与其附带功能要素之间的关系之中,如车站与其邻近的少量商业配套设施就是小范围内的互动关系,包括它们的城市形象关系也是如此。但想在工厂与长途汽车站之间找到相互之间直接的互动关系好像比较难,唯一能够表现出的互动关系基本上都是局限于实体形象之间的意象组合之上。一个要素演变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没有像城市内部组成要素之间那样明显。要素虽然多元,但同时具有易变性,这个特征也为城市入口要素互动性特征增添了一定的“压力”。

(2)城市入口要素的自组织性。城市入口一般是城市这个具有混沌结构的类分形体中的一因子,城市这个巨大的类分形体在自组织行为演变过程中,每个城市因子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自组织形式的城市演绎行为。城市入口不断地进行区位外延现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相对其他城市因子,如城市中心区,城市入口的非线性的自组织行为尤为明显。由于非线性的组成关系,城市入口组成要素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来无规律性,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在整个城市中来看,这种无规律性就是城市分形体的自组织行为,是非线性关系的行为表现。山体、水体、工厂、车站等等都在“无序”地进行非线性相互作用与演变,它们遵循的是整个城市分形体结构规律。

总之,在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城市入口始终承担着重要角色。在自身的过渡、内外交流的功能目标设定下,在易变性、复杂性、序列性等意象特征的作用下,在非线性要素关系的组织下,城市入口不断地进行着整个城市分形组织的自组织行为。从城市设计整合机制的角度出发,应对现代城市入口进行系统的认识与解析,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对其各要素进行开放系统内的整合,从而使城市入口在整个城市运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入口”的功能。

四.现代城市主入口的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作为城市设计中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通过带状或者块状的“线”性组合,使城市绿地连为一个整体,成为建筑景观、自然景观以及各种人工景观之间的“软”连接。因此道路绿化越来越被重视,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的做法。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也逐渐增多,便形成了各种与道路相关的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

1、城市道路的植物配置

城市道路的植物配置首先应考虑交通安全,有效地协助组织人流的集散,同时发挥道路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中的作用。现代化城市中除必备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立交桥、高速公路外,有时还有滨河路、滨海路、林荫道等。通过道路绿化,不仅美化环境,同时也避免了司机的驾车疲劳,提高安全。

1.1、城市环城快速路的植物配置

通过绿地连续性种植或树木高度位置的变化来预示或预告道路线性的变化,引导司机安全操作;根据树木的间距、高度与司机视线高度、前大灯照射角度的关系种植,使道路亮度逐渐变化,并防止眩光。种植宽、厚的低矮树丛作缓冲种植,以免车体和驾驶员受到大的损伤,并且防止行人穿越。

快速公路以及一般公路的立体交叉绿地要服从交通功能,保证司机有足够的安全视距。出入口有作为指示性的种植,转弯处种植成行的乔木,以指引行车方向,使司机有安全感。在匝道和主次干道汇合的顺行交叉处,不易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立体交叉中的大片绿地即绿岛,不允许种植过高的绿篱和大量的乔木,应以草坪为主,点缀常绿树和花灌木,适当种植宿根花卉。

1.2、分车绿带

指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分车绿带宽度由道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窄者仅lm,宽可10m余,在隔离绿带上的植物配植除考虑到增添街景外,首先要满足交通安全的要求,不能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为原则,一般窄的分隔绿带上仅种高度不超过70cm低矮的灌木及草皮,成枝下高较高的乔木。如低矮、修剪整齐的杜鹃花篱,早春开花如火如荼,衬在嫩绿的草坪上,既不防碍视线,又增添景色。随着宽度的增加,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形式多样,可规则,也可自然。利用植物不同的姿态、线条、色彩,将常绿,落叶的乔、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配植成高低错落、层次参差的树丛、观花或观叶孤立树、花径、岩石小品等各种景观,以达到四季有景。北方宿根花卉丰富,如菊花类、鸢尾类等;孔雀草、波斯菊、二月兰等可点缀草地。还有些秋色叶树种如紫叶李、银杏、紫叶小壁、栾树、五角枫、黄栌等都可配植在分隔绿带上。这里需要提到得是我们无论以何种方式配置植物,都需处理好交通与植物景观的关系。比如说在道路尽头或者车辆拐弯处不宜配植妨碍视线的乔灌木,只能种植草坪、花卉及一些低矮灌木。

1.3、行道树绿带

指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为行人蔽荫,同时能起到美化街道、降尘、降噪减少污染的作用。比如有绿城之称的郑州以及其他中部城市喜欢用冠大荫浓的悬铃木等。目前行道树的配植已逐渐注意乔灌草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形成当地有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大大提高环境效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城市道路红线较窄没有车行道隔离带的人行道绿带中,不宜配置树冠较大高空容易郁闭的树种,一旦高空树冠郁闭,不利于汽车尾气的扩散。

由于城市中的各种架空电线、地下各种电缆、热力、煤气、有线电视电缆、雨污水管道等造成行道树绿带的立地条件在城市中是最差的,绿带宽度往往也很窄一般在1-2m又加上土质差、人为因素等导致了行道树根系不深,容易造成风倒,所以行道树应选择耐修剪、抗贫瘠、根系较浅的树种。“三分种植,七分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在树池上盖上树坑篦子,以减少人为的践踏。

1.4、路侧绿化 路侧绿带是指在道路的侧方,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

从广义上讲路侧绿带也包括建筑物基础绿带。由于绿带宽度不一,因此,植物配植各异。路侧绿带国内常见用地绵等藤本植物作墙面垂直绿化,用直立的桧柏、珊瑚树或女贞等植于墙前作为分隔,如绿带宽些,则以此绿色屏障作为背景,前面配植花灌木、宿根花卉及草坪,但在外缘常用绿篱分隔,以防行人践踏破坏。绿带宽度超过10m者,也可用规则的林带式配植或培植成花园林荫道,例如洛阳的关林大道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宽度为17m,植物配置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植物品种多样化,形成了较好的植物群落。这样只有把路侧绿带和建筑物的基础绿带统一以来才能形成和谐的道路两侧绿化景观。

2、城市道路树种的选择原则

行道树是道路绿化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首先选择合适的树种,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为:树冠冠幅大、枝叶密;抗性强(耐贫瘠土壤、耐寒、耐旱);寿命长;深根性;病虫害少;奶修剪;落果少或者没有飞絮;发芽早,落叶晚。同时,树种选择要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道路特征。

2.1、道路树种选择应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以乡土树种为主

从当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的树种,充分体现本土树种的优良特性。对于经过长期的驯化考验外来树种在合适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的。

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可用油松、华山松、红松、樟子松、槐、臭椿、栾、刺槐、银杏、复叶槭、柳属、榆属、白蜡属、云杉属、桦木属、落叶松属等等。

华东、华中可选择广玉兰、香樟、泡恫、薄壳山核桃、悬铃木、无患子、重阳木、枫香、柳属、银杏、女贞、椰榆、喜树、青桐、合欢、榆、南酸枣、榉、枸树、枫杨、枳、枇杷、楸树、乌柏、鹅掌楸刺槐等。

2.2、结合城市特色,优先选择市花、市树及骨干树种

如洛阳牡丹、开封菊花、成都市树银杏、市花芙蓉,北京市市树为国槐和侧柏。槐冠大荫浓,适应城市立地条件,是优良的道路绿化树种。

2.3、结合城市景观要求进行选择

如昆明--春城。要求有四季常青,四时花香的环境,道路树种要体现亚热带景观。采用云南樟、银桦常绿树种及悬铃木、银杏、玉兰树等落叶树种较为全面,观花的山茶、杜鹃等。

2.4、道路各种绿带常可配植成复层混交的群落,应要选择一批耐荫的小乔木及灌木

如锦熟黄杨、桅子、水桅子、杜鹃属、竹柏、桂花、红茴香、金银木、小檗属、十大功劳属、胡枝子属、大叶冬青、小蜡、红背桂、大叶黄杨、枸骨、瓶兰、九里香、棕等。

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道路无疑发挥着相当的作用,是城市的脉络,不仅起着交通、划分建筑片区的功能,还与市民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道路可分为交通性干道、生活性街道和生活广场,其中生活性街道是供市民生活的场所,也兼顾交通功能,比如步行街、林荫道、游览区,市民可以在闲暇时分散步、观赏、聊天、休息,是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和公共活动交往的场所。

总之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是一门综合艺术,种植配置设计得当,不仅给人以愉快的美感,同时也能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的环境特点,立地条件,规划设计要求以及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等多方面的因素,精心组织,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和观赏效果,创造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五.结合林州市现状分析 一.林州市入口形象定位

现代城市景观规划三位一体论研究 篇3

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一个具有美丽特色的城市往往都会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这些城市具有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要素;二是这些景观给我们的是一个强烈的、连续不断的印象。城市的景观建设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一个美丽而独特的城市呢?本文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利用大尺度景观规划的方法——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景观规划三者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论——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三个层面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一)宏观尺度——景观评估与环境规划。景观评估是环境规划的依据,主要是在收集、调查和分析区域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进行评价,找出区域发展的潜力及限制因子。环境规划则要对区域性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要素,按照区域规划的流程制定环保策略和发展蓝图。

(二)中观尺度——城市与社区设计。这是将城市地区的土地利用、资源保护和景观改善过程融为一体,落到实处的具体环节。其主要工作对象,是城市及其社区形态的建造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微观尺度——景观设计和敷地计划。目的在于景观要素的保存、维护和资源开发,确保水域、土地、生物等资源永续利用,促进景观形成平衡的物质体系,把人工构筑物的功能要求与自然因素的影响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平衡的最佳使用效益。

二、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三位一体论

景观规划设计的三位一体论可总结如下:

(一)与景巩设计相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设计。

(二)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三)与区城环境相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晚派。

城市地区宏观层次要构筑城市生态大环境绿化圈,强调区域性城乡一体的大框架结构的生态绿化;中观层次要在中心城区及郊区城镇形成“环、楔、廊、园”有机结合的绿化体系;微观层次要搞好庭院、阳台、屋顶、墙面绿化及家庭室内绿化,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小环境,通过保护和营造上述三个层次的景观规划,疏通城乡自然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基因流,改善景观要素间的功能耦合网路关系,从而扩大景观多样性和承载容量。这种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三位一体论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法,正逐渐在实践中得到认同和应用。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景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到将三者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理论方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景观规划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三位一体论的现代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一)以人为本,体现博爱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二)尊重自然和谐共存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森林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反映了城市中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求。

(三)延续历史开创未来

城市建设大多是在原有基础上所作的更新改造,今天的建设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纪念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景物,要有意识地挖掘、利用和维护保存,以使历代所经营的城市空间及景观得以连贯。同时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四)协调晚一多元变化

城市美体现在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之中。城市景观艺术是一种群体关系的艺术,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只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未来将是高度重视环境质量的时代,环境艺术必将走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创造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特色、充满艺术魅力的城市艺术景观是每一个城市建设者的职责,同时这个目标需要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才能达到。

四、结语

城市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 篇4

1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理念

首先小区的景观应于整体风格相协调, 因地制宜是小区绿化的基本原则, 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在营造小区景观时, 要将文化内涵融入到景观建设中, 让人们在亲近自然之时也能感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其打造成集休闲、运动、交流为一体的宜居环境。

其次植物品种的选择。以生态平衡为主导, 合理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要考虑植物的抗病虫能力及易于养护管理的特点, 小区的骨干树种应选择高大的乔木。根据规定, 新建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 旧区改建绿地率不低于25%。因此大的乔木不仅能提高小区的绿地率, 还能发挥草坪所不能比拟的生态效益。据资料介绍, 一亩树林每天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 放出49千克氧气, 而一亩草每天吸收25人的二氧化碳, 释放25人的氧气, 因此, 小区绿化在提高绿地率的同时更要提高绿地指数。

在植物配置上, 重点发挥植物的各自的特点, 坚持多元化植物种类配置原则, 通过针阔结合, 乔灌结合, 速生与慢生, 花色与叶色的不同搭配, 创造良好的植物生态群落。使小区绿化达到春花, 夏荫, 秋实, 冬青的四季景观。

2 居住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城市小区是由很多部分组成, 如道路、广场、楼间绿地等。因此在地进行小区景观规划时, 首先要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 根据其不同功能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 坚持“自然化、生态化、人性化”的原则, 使小区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又有较强的实用性。

2.1 入口景观区。

入口广场是小区的门面, 力求突出、醒目。构成居住小区入口景观的元素成分主要有植物、灯光、雕塑、铺装等, 这些要求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一起构成具有特色的入口景观。

因此在雕塑、小品等搭配上要与小区整体风格相一致, 在植物选择也要根据小区的整体景观特色, 使其不仅成为代表小区形象的标识, 而且成为具有独立景观意义的艺术作品。

2.2 综合活动区。

小区的中心主广场显然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其规划设计应在满足突出小区主题、绿色生态的前提下, 从实用功能出发, 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活动空间。

小区广场的形式是人们视觉上的第一感受, 人们可以采用灵活的构图方式, 通过弱化广场边缘的形式以避其生硬, 从而与周围的小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绿化设计中尽量选择具有较大树冠的大乔木, 以增添广场的绿荫, 不仅能降低室外温度, 而且让人心情舒适。并通过设计合理的休息坐椅等公共设施, 以拉近广场与人们的距离, 使其成为是邻里之间展开交流的平台。

2.3 宅间绿化区。

宅间绿地是小区中设置最多的休闲绿地, 因为他遍布于整个小区, 对大多数居民而言, 它是既有景观又有交往设施 (花架、桌椅等) , 又便于居民就近享用的绿化空间, 并且精致的设计能对小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增强小区的吸引力。

在设计上应以安静、舒适为主, 营造各具特色的休闲空间, 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在景观营造上给人创造一种优雅而闲适的环境, 体现小区内外的环境差异, 使人们在小区内就可以享受绿树环抱的大自然的感觉。植物品种的应用上, 结合四季植物特点, 通过合理搭配, 使人们在视觉上淡化高楼的影响, 并保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形成安静, 详和的生态环境。

2.4 健身活动区。

在小区内活动时间最长的就是老人和儿童, 设计合理的运动场地及游乐设施能够极大的满足他们日常生活需求。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将其分为老人活动区和儿童活动区。

在老人活动区内可以设计一些些卵石小路, 在创造景观的同时发挥脚部按摩做用, 多设计一些林荫广场, 多增加一些健身设施, 为喜欢锻炼的老人提供有利条件。多设计一些石桌石椅等休息设施方便老人使用。

儿童活动区要多设置一些色彩丰富、安全有趣的游乐设施, 增添孩子的游戏兴趣。并且要尽量形成封闭的空间, 减少出入口数量, 方便家长看管。在植物上要选择无毒无刺, 花色鲜艳的乔木及灌木, 符合孩子们天真浪漫的性格。

3 居住小区的绿化维护及管理

景观设计与绿化养护是密切相关的, 好的管理不仅能够完整的体现出设计的理念, 还能为其增光添彩。因此良好的绿化管理, 是能够持续小区美好环境, 体现生态景观的关键。

3.1 确保无黄土裸露。

无裸露地面是养护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因工作不及时等原因, 在小区内经常会出现斑秃的草坪及花卉, 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会破坏小区的整体景观, 还给人们造成一种管理松散、不专业的感觉。因此, 绿化养护工作一定要确保及时消除黄土裸露。

3.2 植株死亡后及时清理、补植。

某些工程在施工时工程质量不达标或后期管理不到位, 经常发生植物枯黄、死亡等现象, 对小区的景观造成十分不好的影响, 并且在视觉上让人感到十分的不舒适。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换, 并且找到植株死亡的原因, 尽可能的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降低维护成本。

3.3 掌握正确的养护技术措施。

在绿化中, 往往设计时是按高标准, 而施工养护时却十分粗放, 造成好景不长。因此作为管理人员, 必须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特性和特征, 做好水肥管理, 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对乔、灌木要定期修剪、剪枝, 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定期清除杂草, 根据季节做好围护及防寒、抗旱等工作。结合本区域气候特征, 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养护工作计划, 并且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总结, 使养护工作更全面、合理。

结束语

理想的居住小区是为不同类型的人提供一个理想的家, 它的规划与管理不单单只是一项工程工作, 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已不仅是对建筑的要求, 更是对景观园林、生态环境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设计者和管理者都应将小区的功能性、观赏性、生态性统一起来, 为居住者创造一个景色怡人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韦开宇, 汪洋, 李琼.“锦绣花苑”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4.

[2]陈婷.浅谈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21.

[3]师东强, 张晓玉.生活小区绿化的基本原则[J].内蒙古林业, 2012, 5.

[4]王君.城市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4 (3) .

[5]殷留杰, 李振.浅谈小区绿化养护与管理工作[J].现代园艺, 2013, 3.

城市景观规划考察报告 篇5

五四广场植物配置以四季常绿的冷季型草坪为主调,以小龙柏、金叶女贞、龟早冬青、紫叶小檗、丰花月季等组图,构成富有现代园林气息的大色块花带,松柏、合欢、耐冬等花木点缀其中,与主体雕塑和海天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园区蔚为壮丽的景色。

对面海中有可喷高百米的水中喷泉,整个景区的氛围显得宁静典雅、舒适祥和。这里已成为新世纪青岛的地标。

5月13日-5月15日我们来到八大关,“八大关景区”位于汇泉东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疗养区,面积70余公顷,十条幽静清凉的大路纵横其间,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国八大著名关隘命名,故统称为八大关。解放前,这里是官僚资本家的别墅区。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八大关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其为中国重要的疗养区之一,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的国际友人,曾在这里下塌。

“八大关”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庭院融合在一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十条马路的 行道树品种各异。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是五角枫。秋季霜染枫红,平添美色;紫荆关路两侧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宁武关路则是海棠„„从春初到秋末花开不断,被誉为“花街”。近年在八大关东北角又新植了一片桃林,成为春季人们踏青的又一好去处。西南角则绿柏夹道,成双的绿柏隔成了一个个“包厢”,为许多情侣们所钟爱,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爱情角”。

“八大关”的建筑造型独特,汇聚了众多的各国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西部是线条明快的美国式建筑“东海饭店”;靠近第二海水浴场,是解放后新建的汇泉小礼堂,采用青岛特产的花岗岩建造,色彩雅致,造型庄重美观;再加上一幢幢别具匠心的小别墅,使八大关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风格多样的建筑使这里成为电影外景的最佳选择,如《家务清官》、《苗苗》、《13号魔窟》等40多部电影和20多部电视剧都在此拍摄,很多歌星的MTV外景也选在这里,比如叶倩文、林子祥的《选择》、《重逢》就是在八大关拍的外景。位置: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临汇泉湾,南接太平湾面积:70余公顷八大关是以8条关隘命名的路而得来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现已增

为十条路,另两条为武胜关路、山海关路)。各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

5月16日我们来到青岛雕塑园,青岛雕塑园坐落于青岛市东部新区黄海滨畔,由室内雕塑艺术馆和室外雕塑公园两部分组成,总规划面积8公顷,总投资4000余万元。其中室内3800余平方米,以收藏近现代中外雕塑精品为主;园区则以国内外优秀室外雕塑艺术品陈列其中,其功能主要展示20世纪中国近现代雕塑家代表作品和成名作。

为配合青岛雕塑艺术馆的落成,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举办“面向新世纪:青岛雕塑艺术馆落成庆典暨雕塑学术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举办:“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希望之星:中国高等美术院校雕塑毕业作品选拔展”和“20世纪中国雕塑学术研讨会”。“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邀请了全国35位中青年雕塑家的代表性作品百余件,以展示我国当代雕塑艺术创作具有学术价值的最新成果.展出的作品侧重于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及材料运用上的同步推进,并在更深的层面上把握中、西传统雕塑艺术向现代化转化;注重在深度中求创新的独立的文化性、社会性、公共性价值取向和雕塑创作更为本质,纯粹的特征。同时,结合青岛雕塑艺术馆所处的东部新市区的海滨园林绿化带的地域环境和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及历史文化名称的人文环境,展示集当代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雕塑艺术作品的集群。

5月17—5月18日我们来到崂山,海拔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当你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你会感到心胸开阔,气

舒神爽。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城市滨水生态景观带规划设计研究 篇6

城市滨水区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城市滨水景观在提升城市形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旅游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滨水空间正式被人们拉入规划的范围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具体真正的开发意义则是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1980年前后,滨水空间的研究规划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相关的专业杂志和设计专著也不断产生:如美国的麦克·哈格在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约翰·欧·西蒙兹所著《景观设计学一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以及“Park and site Planning”一书,系统的分析了美国如金科隆等滨水岸公园的设计案例,说明了亲水理念在其设计手法上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滨水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属于一个较新的课题研究领域。从国内城市看,滨水区景观从80年代才开始关注研究。如张庭伟等编著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是国内比较早的系统介绍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的书。王建国教授著的《城市设计》,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探讨了城市滨水区的有关概念等,并研究和分析了芝加哥河滨水区城市设计和宜兴滨水区城市设计案例。对于城市滨水景观带的框架设计规划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渭河咸阳段滨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从城市滨水生态休闲景观带规划设计出发,构建了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基础。

渭河咸阳段生态景观带总体规划构思

渭河干流在陕境内,流长502.4公里,流域面积67108平方公里。本文研究区域为溜河咸阳段的区域包括杨陵、武功、兴平、秦都、渭城。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导向,结合资源优势,围绕“一脉两翼三区”的整体构想,以渭河为文脉,两翼分别是“生态渭河”、“人文渭河”,三区分别是“湿地公园景观区、农家民俗景观带、渭阳温泉养生带”。

一脉。以渭河为文脉,创造亲水环境,宜人的亲水环境可以给人一种视觉的愉悦感和舒适感。我们采用单一树种(主要选择垂柳、水杉、杨树等)进行绿化,旨在形成植物的群体效果。亲水区供人们亲水戏水,并结合观水曲桥,使人们轻松自然地接近水,放松紧张地城市生活精神节奏。

两翼。人文渭河景区,主要以渭水渊源的神话和史料题材为意境,进行重要景观节点营造,以沧桑野趣绿地环境烘托历史的久远氛围。主要包括以下景观节点:溯古烟柳、夸父追日、渭滨猿祖。

生态溜河景区,主要以石材和花木等自然材料进行生态景观营造。主要包括以下景观节点:即景滨石、洛岸桃花、浮芦雁荡。

三区。湿地公园景观区:根据区段内的自然地貌、水文地理環境、现有的植被和景观条件,通过环境治理和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美化,创建一个与自然接触,感受自然奥妙的场所。景观带以表现自然环境之美为目的,并提供湿地生态教育的场地,集观赏、休憩、教育、旅游功能于一身。塑造三大自然景观区:湿地教育公园、苇荡游园和自然垂钓公园。湿地教育公园包含三个主题分区,包括湿地游览区、生态教育区及花卉活动区,分别提供花卉展览、户外观鸟以及湿地生态教育等活动场所。

农家民俗景观带:该区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关中农家庭院建筑结构的景观群,结合距离河滨较近的柳林等自然村落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将村庄引入景观区域内,整体参与经营。其功能主要为服务接待,景观特征以富有关中风情的元素进行组织;二是生产观光,将富有武功及关中特色的农家手工生产项目如织绣、锣鼓、雕刻、陶艺等引入园中,一方面生产,形成特色产品,另一方面作为旅游观光项目,表演给游人欣赏,个别项目还可以供游人体验。

渭阳温泉养生带:该区主要打造城市温泉旅游带,以城区温泉养生项目为示范,带动城郊温泉旅游的开发,依托中国地热城的优势和城市休闲氛围,借鉴日本和台湾温泉发展模式,在城郊积极发展温泉小镇集群,打造体验温泉休闲健康生活的特色旅游带。主要开发思路是以城区海泉湾温泉世界等温泉养生项目为示范,以西宝高速为交通快线,串联城郊秦都马跑泉、兴平贵妃温泉、武功田园温泉等溜阳温泉小镇的发展。

渭河流域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特征和人文价值。通过溜河生态景观带的规划,改善渭河的生态环境,延续渭河的历史文脉,为现代人提供一个干净、舒适、优美的滨水环境。提出“一脉两翼三区”的整体构想,将历史文化、风土民俗融入到溜河景观规划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渭河自身魅力的生态景观环境。

[项目基金]2016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16X32),城市带状休闲空间与动态景观的创意研究——以大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带的休闲旅游研究为例。

城市融合自然的景观规划研究 篇7

因此,融入到城市中的自然景观的规划在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中也日益显现出其重要地位来。一些令人心痛的自然景观不断被城市建设侵吞,自然资源不断破坏,生态功能逐渐消失。

1 城市融合自然的景观规划理论和实践

1.1 农业时代的“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

人类自有史以来,一直在景观中开创自己的生活,因此人类很早开始了景观改造的行为。在各个文明关于远古时代的传说中,一般都有类似大禹治水等先人改造景观的传说。

1.2 工业时代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

工业时代的到来,随着近代大工业的产生、城市规模和数量的急剧扩大,伴生出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了城市生活的舒适度。人们日益意识到自然景观对于人类聚居的重要性,为了解决城市与乡村、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近一百年来,许多规划思想、学说和建设模式希望为人们在城市建设上实现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发展。

1.3 后工业时代的生态城市的规划思想。

后工业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次发生了转变。在工业时代所划分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日益模糊。逆城市化过程使城市居民的择居范围大大扩展,大量自然保留地被开发。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约束力在人类文明面前越来越弱小。而人类也日益感受到了工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背景下,城市规划学与景观生态学的结合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

1.4 现代融合自然景观的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融合自然景观的城市建设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开始被各个国家逐渐重视。到二战后,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地付诸实施。

2 实证研究:南京玄武湖及其周围地区的景观现状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朝古都,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城市建设历史。南京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源于南京独特的自然山水和“龙蟠虎踞”的天然地形。其城市景观被人们概括为“山、水、城、林”,优越的天然地形和丰富宝贵的文化底蕴是南京建设成为世界上独特风貌城市的宝贵资源。

玄武湖及其周边地区集中体现了南京城市“山、水、城、林”的独特的自然山水和历史底蕴,是南京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这个范围包括了山、水、城、林的南京城市的独特的自然地形:“山”主要指钟山以及覆舟山、鸡笼山等绵延入城的紫金山余脉,“水”就是玄武湖,“城”为保持相对完整、与自然地形妥善结合的明代古城墙,“林”包含了覆盖在紫金山及其余脉上的大面积的自然林木。

3 实证研究:南京玄武湖及其周边地区的景观规划研究

3.1 玄武湖景观规划的基本定位。

玄武湖公园的建设历史上一直将其定位为南京市民休闲、娱乐为主的城市公园,虽然重视对玄武湖公园本身的自然地形的保护和植被规划,却忽略了玄武湖的历史底蕴,未曾表现其六朝皇家园林的特性,致使广大市民和游客对玄武湖一带的辉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都不甚了解;同时由于规划、管理和建设的一些问题,将玄武湖相对孤立起来,未曾将玄武湖与紫金山、南京城市环境通盘考虑。

3.2 玄武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规划研究。

3.2.1 玄武湖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用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南京北部生态用地适宜性评价,进行了生态学的规划研究。首先,划分生态单元。根据目前的城市建设情况,将其分为紫金山、玄武湖、紫金山余脉、红山四个生态单元(如图2)。然后按照现有的绿地系统,建立生态廊道,保证生物迁移和生物多样性。最后,将它们联系呈网络状,完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

3.2.2 宏观生态调控原则。

(1)完善和优化景观结构;(2)增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或抗退化能力;(3)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的恢复。

3.3 玄武湖公园规划研究。

玄武湖公园本身的建设应当注重自然山水景观保护,努力建设成为一个体现自然审美和六朝文化的自然山水。

一方面,继续保持玄武湖的自然风景特点,不宜建大型建筑,同时加强玄武湖地区的植被保护。

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玄武湖的历史文化内涵。玄武湖作为六朝皇家园林场所,具有极其辉煌灿烂的历史。

总之,玄武湖公园的规划,应该脱离城市公园、游乐园的角色,将之纳入到南京市整体的历史文化规划范畴和城市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范畴之内,充分体现六朝文化特色,体现其作为自然风景园林的审美意识,提高玄武湖公园的知名度。

3.4 玄武湖与周围自然山水环境。

玄武湖与周边自然山水的联系对于玄武湖本身的建设和南京城市的生态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应该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玄武湖与周边山水的联系。

3.5 玄武湖与周围城市用地。

玄武湖与城市用地相连接的主要集中在东北岸和西岸。

3.5.1 东北岸。

玄武湖东岸和北岸目前建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建筑,而且均为无遮无挡地暴露在玄武湖沿岸。而绿化和过渡带正是处理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的最好的桥梁。

首先,在玄武湖东、北岸设置大型条状绿化带,与玄武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创造出适合玄武湖氛围的人文与环境效应。其次,在绿化带以外,应设置一定宽度的过渡带。再次,对于绿化带树冠界面以上的建筑,应控制其体量和高度。最后,对于玄武湖湖底隧道和即将完工的地铁,应该严格控制出入口的辅助设施。总之,在玄武湖东、北岸的规划设计上,应该严格根据距离来控制湖岸建筑的高度和体量,并且建立大型的条状绿化带,控制景观过渡带的建筑高度,组织高层建筑的布局和立面,以保证玄武湖的自然山水地形,突出玄武湖作为城市中自然景观的作用,改善南京城市环境。

3.5.2 西岸。

玄武湖的西岸以明城墙为分隔,将城市中心与玄武湖相隔离。明城墙既起到了增加景观的文化内涵、保护自然景观不受城市侵犯的同时,也阻隔了城市与自然景观的联系。因此,如何处理玄武湖西岸的景观成为南京城市与玄武湖相融合的难点之一。

首先,应该将城墙作为城市的公共场所,显露在城市中,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物。其次,保留中央路和中山路东侧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并利用这些公共建筑形成自然式广场和绿化场地。再次,利用地铁和玄武湖湖底隧道的修建,将原本露在城市主干道旁边的商业设施“地下化”,以保证中央路和中山路两侧的绿化和玄武湖西岸的自然保护。最后,应该注意玄武湖城墙外高层建筑的建筑风格和高度。总之,对于玄武湖西岸的城市景观处理将会对南京城市的主要意象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应该重点将玄武湖和城墙显露给市民,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和视觉享受。

小结

南京的玄武湖在南京城市历史变迁的过程中,逐渐从城郊的湖变为城侧的湖,最后变成为城市中心的湖,确立了城市和玄武湖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城景融合,协调发展。自然环境和城市历史长期演变的过程形成了南京市的“山、水、城、林”的城市格局。城市需要发展,需要扩展,因此必须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存的环境。紫金山山顶的观景台被拆除了,北极阁周围建筑拆除了,这林林总总的行动,正在证明我们城市正在用新的行动在保护着自然环境,希望达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Lerup L., After The City,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USA, 2001.

[2]Sotir, R.Brushing up on Erosion Control, American City&County, 1998 (2) .

[3]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5]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6]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研究 篇8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作为景观生态学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其优势在于:可从宏观尺度上对景观的组成结构、空间格局与景观功能和景观变化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 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概念

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地域内的景物或景象。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农业景观不同的是, 它是在一定区域内以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高密度人群、人工建筑体的集合, 是由人类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与技术能力而建设起来的人造景观, 兼有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属性[3]。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以城市景观为对象, 根据城市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方面的特点, 对城市景观建设、保护、调整和完善的措施及其空间布局和配置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项工作[4]。即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 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 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布局合理, 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 使城市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 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而适于人类居住。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内容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是在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上进行[5], 前者主要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总体规划,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 并进行规划评估;后者则是对城市内某一景观类型而言, 包括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和城市空间环境的规划[6]。

2.1 宏观规划

城市土地既是形成城市空间格局的地域要素, 又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的载体, 它的利用方式和格局成为调控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关键环节, 也决定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功能[7]。因此, 在满足生态学要求和城市发展需求的条件下, 合理安排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式及景观空间组合便成为城市生态规划的首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以来, 景观生态学在与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结合的过程中, 形成了许多新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可归纳为适宜性评价、系统分析与模拟、格局优化三大主流, 其中适宜性评价方法在国内已有较广泛的应用基础, 而后两者正处于实践探索之中, 并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8]。城市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解决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三个主要问题:①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控制。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现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 按照城市性质、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等因素, 确定城市的总规模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 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合理化。②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控制和调整。不同的城市用地对环境质量有不同的要求, 本身又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并赋予城市环境不同的景观特征。在城市规划中, 应对城市用地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既要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需求, 又要实现土地的有效持续利用。③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调整。各类用地的选择应根据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结果确定选择的标准, 同时还应考虑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规范的要求与技术、经济的可行性。

2.2 中观规划

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 这些地区往往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而导致环境负效应, 生态环境脆弱。依据资源特性与功能差异, 环境敏感区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文化敏感区、资源生产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对城市景观来说, 生态敏感区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滨水地区、山丘土丘、山峰海滩、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景观敏感区指城市景观中具有特殊或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 如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资源生产敏感区有城市水源涵养、新鲜空气补充、土壤维护、野生动物繁殖区;天然灾害敏感区包括城市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不稳定区、空气严重污染区等。脆弱性与不可逆变化及稳定性的损失有关, 因此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应首先做好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3,4]。

城市空间环境规划又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空间规划和人文生态空间规划[5]。自然生态空间规划就是要根据城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对城市不同景观类型加以合理布局。这些自然环境的特点将决定城市的布局形态、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工业区的位置等。人文生态空间规划包括文化、社会、建筑和艺术环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 在规划中应尽量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 突出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此外, 城市生态绿色空间包括了城市范围内一切人工的、半自然和自然的植被及水体, 是联系自然和人文两种生态空间的纽带, 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个城市改善环境质量, 除了主要依靠对污染的防治和控制外, 还要重视发挥自然景观对污染物的承载作用, 特别是天然和人工水体, 自然或人工植被、广阔的农业用地和空旷的景观地段都可作为景观生态稳定带的骨架。协调人地矛盾, 将自然组分重新引入城市, 这也是国外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中心[9]。在城市生态绿色空间规划中, 应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总体规划, 合理布局斑块和廊道, 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

3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要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定义与目的,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自然优先原则。保护自然资源, 维持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功能,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 是景观持续性的基础。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森林、湖泊以及大的植被斑块等, 它们对保持城市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 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10], 因此在规划时应优先考虑。②人本主义原则。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是为了建设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 因此必须合理安排城市空间结构, 合理规划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及绿化网点的布局, 创造一种安全、健康、舒适、便利的城市生活空间[3]。这种空间能够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 是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并且经济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游憩的短距离交通。如荷兰的奥尔莫里社区以较小的格状式街道为特色, 有大量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 一个禁止小汽车行驶的镇中心和一个相互依存的混合土地利用模式。未来中国低碳城市的结构也应该建立在以骨干公交为基础, 自行车环境友好的城市框架下, 合理规划设计土地资源, 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土地混合使用, 从而实现方便出行、 “低碳发展”的目标[11]。③可持续性原则。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要立足当前, 兼顾长远, 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的可持续性是人—景观关系的协调性在时间上的扩展, 这种协调性应建立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和持续景观生态整合性之上。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粮食、人类健康、房屋和能源, 景观生态整合性包括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土壤和水源[12]。因此,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持续性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立足于景观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④连续性与完整性原则。现代城市的发展, 大量的人工景观替代了自然景观, 使城市环境人工化程度越来越高, 割裂了景观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景观破碎度增加。为此,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要从保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13], 维护自然斑块之间的联系出发, 通过景观要素的空间合理布局, 优化景观格局, 增加绿色廊道和蓝色廊道, 增强城市景观内部各类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城市郊区自然景观要素之间的生态联系, 使之形成一个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如通过利用自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增加生态廊道等景观建设措施, 维持和增强城市景观的连续性, 从而提高城市景观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14,15]。⑤尺度原则。城市景观结构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等要素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尺度问题, 具体表现为城市生态绿地的规模、城市边缘地区破碎化、连续性景观廊道的隔离性尺度等。对这些尺度敏感地区进行理论分析, 就其合理的尺度规模进行界定, 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管理措施, 对于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尺度特性, 实现各城市景观单元的相互协调将发挥着重要作用[3,16]。⑥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也就是景观单元在斑块的数量、大小、形状和斑块间连通性等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 反映景观的复杂程度。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该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成分少的特点, 适当补充自然成分, 协调城市景观结构;二是在补充的自然成分中注重生物分布的多样性, 避免以往在城市建设中的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状况;三是城市景观生态元空间形态及承载行为模式的多样性, 即廊道、镶嵌体形式多样, 大小镶嵌体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17]。坚持多样性原则有利于维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⑦综合性原则。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其一,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基于对城市景观的起源、现状、变化机制的理解, 对它们的分析需要多学科合作, 包括景观规划者、土地和水资源规划者、景观建筑师、生态学家、土壤学家、森林学家、地理学家等。其二,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对城市景观进行有目的的调整, 调整的依据是内在的景观结构、景观过程、社会—经济条件和人类价值观。这就要求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 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战略和人口问题, 还要进行规划方案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 以增强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应用性[10]。⑧地域性原则。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是城市景观的灵魂。城市生态系统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 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景观不仅要从城市建筑, 更要从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出发, 在城市的景观布局上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同时, 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14]。此外, 还要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都是有限的, 须遵循经济性原则, 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 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服务。

4 存在的问题

目前, 国内外不乏应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开展城市建设规划的案例, 但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不利于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普遍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态合理性与实效性的矛盾。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 既不无条件地遵守自然规律, 也不以人类活动为中心, 而是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 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实效性是指研究成果能直接或间接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对人与景观的一种“约束”, 人类往往更注重实效性, 景观所“追求”的是生态合理性, 如何实现规划的生态合理性和实效性的高度统一, 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②城市生态极限问题。Register[17]和Beatley[18]等都曾强调了生态城市的极限问题。城市和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极限问题已经在现实中得到反映。目前对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各种物质规划的负荷容量问题虽然研究较多, 但在实践中由于没有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应极限的高度来制定规划, 且缺乏系统的定量分析方法, 往往难以成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约束前提, 其具体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③保护物种的生境。在城市规划中, 为了保护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 常在城市建成区内建立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由于人为因素较多, 尽管物种得到了保护, 但在相当程度上也改变了其生态习性。Wu和Loucks[19]的等级缀块动态范式通过强调景观格局和过程的相互作用, 提倡在资源管理和自然保护中要同时重视生物及其所在环境结构、功能和系统的完整性, 认为仅仅保护物种的途径是不可取的。在美国华盛顿州的规划中[20], 通过廊道—溪沟将城市中零散分布的动植物公园和野外的天然生物群落区直接联系起来, 可以使野鸭从天然的栖息地进入城市公园区, 将被保护的和野生的生物群落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保护生物生境地的目的。④城市文化景观的改造。城市文化景观的产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然景观异质性选择、改造和构建的结果, 是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的体现。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人们希望改变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获取新的增长机会。因此, 在很多地区文化景观面临着压力, 这种压力主要是对文化景观的改造。文化景观需要保护, 但也需要发展, 以符合时代的需要, 建立一个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支持下的与当地自然生态和谐的文化景观体系。目前, “拷贝景观”现象严重制约了城市文化景观的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 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 努力创造和谐发展的新文化景观体系。⑤急功近利的建设思路。目前, 国内许多城市都先后进行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 但在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 出现了一些可怕的现象, 如一些大城市购买现成的“大树”移植, 且愈演愈烈。这一方式不仅成本高、成活率低, 而且必将对移植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究其原因, 主要是急功近利的心态, 一定要“今天栽树今天就乘凉”, 追求政绩立竿见影。上海市政府1999年决定争取用15年左右时间将上海基本建成清洁、优美、舒适的生态城市[20], 做到以科学的方法和“让后人乘凉”的平和心态来从容建设, 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⑥城市生态管理机制不完善。城市生态管理机制不完善是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弊端。如由于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存在, 各种资源明显向城市倾斜, 使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农村。当发展造成城市的环境、生态问题时, 解决的方法就是城市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购买”农村的生态环境。长此以往, 这种“购买”并非等价, 而是以损害农村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为此, 要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决策机构, 并组织培养一支由各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组成的生态城市管理队伍和咨询机构, 在决策、规划、实施、监督、反馈各个环节相互联接、配合, 通过各种手段维持生态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和社会的正常秩序[21]。

5 展望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经历了从单目标到多目标、从局部分析到整体优化, 从景观分析到景观综合、从传统美学到生态美学、从常规方法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主要表现在:①预测、预报功能加强。景观稳定性是相对的, 变化是绝对的, 景观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中, 它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要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具有动态特性, 把城市景观状态作为时间的函数, 预测、预报规划后的景观变化结果, 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为未来决策者提供调整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必要信息, 以保证变化的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 增强其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②定性向定量模拟发展。随着景观生态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 人们对景观的自然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识加深, 以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广泛应用和新的数学方法 (模型) 的引用, 使多属性、大范围的景观空间分析和规划、设计的景观变化模拟成为可能, 其模拟结果与在野外对景观各种要素或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利用模式长期观测结果比较, 以验证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确定景观结构和利用的最优模式, 从而推动定量分析与模拟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与发展。③适应低碳经济的城市景观格局。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 这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低碳经济模式下, 要合理规划城市景观格局, 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合理规划景观空间格局, 即在城市景观中, 怎样最合理的利用土地?目前, 我国大多数城市用地功能过于单一, 没有进行土地的综合利用, 城市密度和混合度不够, 导致“巨型居住社区”的产生, 较少考虑用地的混合和在一定区域内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因此, 城市中出现大量的“钟摆”交通与长距离通勤, 进一步导致城市交通的拥堵, 进而增加了交通的能源消耗。而低碳城市的景观格局, 就是要合理规划设计土地资源。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土地混合使用, 从而实现短路径出行, 有利于鼓励乘坐公共交通, 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11]。如荷兰的奥尔莫里社区以较小的格状式街道为特色, 有大量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 一个禁止小汽车行驶的镇中心和一个相互依存的混合土地利用模式。未来中国可持续低碳城市的结构也应该建立在以骨干公交为基础, 自行车环境友好的城市框架下。因此,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依据应当从中心地理论转向多极网络嵌套的理论模式。重点是通过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组织及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 引导城市各类要素向城镇空间集聚, 形成区域性空间等级与层次的空间格局, 各种功能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 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多极网络体系[11]。

6 结语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意义在于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 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与外部空间有机联系、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 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应当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贯穿始终。

摘要:从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内容出发, 论述了规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存在的诸多问题, 简要指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展望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未来走向, 提出加强景观预测预报功能, 发展定量模拟, 适应低碳经济模式的城市景观格局研究将成为未来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趋势。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研究 篇9

1.1城市门户景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品质的关注及要求不断提高,城市门户景观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很多中小城市为了打造自己的城市形象,在注重本身的经济、文化建设之外,也渐渐意识到了良好的城市门户景观对于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性。城市门户景观的规划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对城市门户景观建设的重视,也是一个现代城市注意自身空间意象和人文精神、保护并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自觉表现。遂宁市打造城市门户景观的诉求,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城市建设观念以及对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深刻认识。

1.2地域文化分析

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不仅包括本地区与众不同的自然地理状况,还包括本地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风俗行为、价值取向等,这使得地域文化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意识形态。在景观设计中注重地域文化的表达,对打造特色地域景观、传承本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2.1适度保留地域传统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发现本地域的传统并适时保留。但并不是全然保留,而要对保留下来的建筑或景观在构造和空间上进行再次处理,除去落后的、琐细的,保留进步的、精髓的,以此来突出传统特征。

1.2.2抽取地域文化元素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具有地域特征的资源要进行广泛的收集,整理出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资源,然后进行进一步地提炼和抽取,获得能够象征地方传统及民俗风格的元素符号。这些元素符号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虽然在空间或结构设计上没有遵循传统,但这些符号的鲜明形象和典型的代表性即表现了对传统的极大的继承。

1.2.3融合地域特色与现代手法

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已经发生在了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也是传承历史的一种趋势。将现代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新材料新技术,与地域文化中传统的建筑构造手法、布局形式、材料运用特征等相结合, 在传统中进步,在现代中回望,诞生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

2.项目背景

遂宁作为规划建设的成渝经济圈高速公路网络中心和铁路枢纽城市,正在围绕“构建盆中交通枢纽” 的总体目标,实施“高速骨架”“干线畅通”“通乡通村”三大工程和铁路网络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根据遂宁“两环三横三纵”的交通系统, 玉龙路位于遂宁市中心城区北入口,道路两侧有大量的自然山林,生态保护良好,是城市的重要的入口。

2.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研究范围东起明月路Y字路口,西至罗家湾收费站,包括临玉龙路自然山体的景观界面研究。面积为206.5公顷,总长度为4.7公里。其中玉龙路道路宽度40米,两侧建筑控制线宽80米,临自然山体长约2.5公里;基地东部连接城南高速,为互通式立交;基地内部包含多个道路交叉口,站南路连接遂宁火车站。本片区域是遂宁重要的城市门户,是城市形象极为重要的展示窗口。

2.2区域文化资源

遂宁独特的山水格局以及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孕育了遂宁的特色名片:“观音文化城”“生态山水城”和“现代花园城”。

2.2.1独特的山水格局

山——遂宁城市被东山、西山两大风景区所包裹,它们组成河东、河西两条森林植被廊道,是城市重要的林地生态系统和生态屏障。

水——遂宁中小河流众多,境内最大河流是涪江,与渠河、联盟河穿城而过,“一江两河”构成城市重要的水生态系统,被誉为“西部水都”。观音湖与圣鹭、圣莲、圣平三个河心岛构成遂宁市区最大的生态廊道和城市开放空间。

2.2.2丰富的旅游资源

遂宁拥有1660多年历史,文人荟萃、贤士辈出, 素有“东川巨邑”与“文贤之邦”的美誉,文化底蕴深厚。遂宁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12年,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340余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28处、市级40处、县级266处。如:广德寺、灵泉寺、 龙凤古镇、仁里古镇等。

2.2.3观音文化

遂宁作为中国观音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观音故里,得到中国佛教界的认可,被中国广联、中国民协授予“中国观音文化之乡”的殊荣。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包括书法、曲艺、诗酒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观音文化在遂宁广泛流传,被遂宁人民广泛认可,已成为遂宁的特色文化。

3.规划结构——“两轴,四区,多节点”

“两轴”:玉龙路生态景观轴及站南路文化展示轴。

“四区”:根据道路周边用地现状及当地文化特色划分为四个分区:森林之门、生态长廊、城市门户和现代花园。

图片来源:注明图片来源于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注明图片来源于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多节点”:在主要道路交叉口与周边用地功能相结合而形成重要景观节点,对其进行详细深化设计,形成本案视觉焦点与城市形象窗口。

4.分区设计

4.1“森林之门”分区设计

“森林之门”分区位于玉龙路最西侧,从城南高速出入口至现状路段。本段重点体现遂宁的生态性及森林门户的感觉。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大地艺术,结合观音玉瓶中柳叶的形态,将其抽象成立体的绿色雕塑草坡结合花灌木和景观树阵的组合,形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生态风景线。

以市花“荷花”为主题元素创作的艺术雕塑,矗立于水景之中,形成视觉的中心,荷花雕塑采用钢结构为主要材料结合钢化玻璃,显得简洁大气。收费站采用仿生叶子的形式进行适当的改造提升,使其更加富有设计感。道路旁边现有停车位未考虑安全性和美观性要求,通过改造设计成港湾式停车位,周围设计了叶形休闲廊架,与对面叶状构筑物共同形成强烈的序列感体现生态文化和观音文化。

图片来源:注明图片来源于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4.2“生态长廊”分区设计

“生态长廊”分区为从现状路至站南路段玉龙路两侧景观区域。本段设计采用折线的形式作为母题,通过加入游步道和自行车道结合的方式形成连续的慢行系统,将分散的道路绿化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沿着人行道两侧采用立体折纸草坡穿插少量花灌木,形成高低错落的效果。

在廊道两侧的休闲区中提供自行车租用服务站点,骑上绿意充盈的自行车道,在起伏跌宕的绿坡中穿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人们也可以选择漫步在万木葱茏的绿色长廊里,换一种方式去享受最接近自然的闲适与舒心。

4.3“城市门户”分区设计

“城市门户”分区位于站南路段,从火车站站前广场至玉龙路区段。 多数用地地势较为平坦,局部有高差40米左右的山丘,景观规划按照“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塑造出“生态山水城”的特征,打造郊野公园与站前公园的南北景观通廊,融入遂宁市的整体山水格局。

将马踏飞燕路口节点作为中心,东面地块形成展示城市形象窗口场所,通过山体结合覆土建筑的形式,形成商业界面,将山上水体设计成错落有致的跌水瀑布景观,将人带入自然的山水之间。山顶上放置大型的遂宁立体英文字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整体的商业综合体通过二层人行平台将其串联起来,形成流动的休闲观赏空间。

4.4“现代花园”分区设计

“现代花园”分区位于玉龙路最东侧,从城南路至明月路交叉口区域。

在保留原遂宁天友文化旅游城项目内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景观设计从交通流线、入口位置、环境融合、视线分析等多重角度来重新梳理此区域。

原规划将主入口放在丁字路口上不是很合理,经设计后将主入口调整到东西两个山体之间,在此处打通连接天友国际酒店的道路,形成两个公园的入口空间,并能解决人车混行与停车场的问题,做到融入自然的效果。

明月路与玉龙路交叉口的现状交通流线较为复杂,景观将道路交叉口不规则的花坛改成圆形大转盘花坛,景观效果更加大气,车行能更顺畅地通过,提高了交通能力。

在沿街商业界面的处理上遵循“现代花园城”的设计理念,将居民的休闲体验与商业功能有机结合,利用廊架、座凳、花坛、景观灯具、 艺术雕塑小品等综合体现遂宁的文化底蕴,体现观音故里、曲艺之乡、 书法之乡等特色。

5.结语

本次概念性规划运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深度结合本地的地域文化,注重本地的生态性及生态保护,是一次具有传承性、现代性、可持续性的规划设计。希望在其他的城市门户景观规划设计中,能同样注重本地地域文化的发掘,使每个城市都独具特色,尽情绽放在中华大地上。

摘要:城市门户成为了解城市当地文化、风情、自然、特色的快捷窗口,城市门户景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形象。遂宁市城市门户区域的景观规划设计具有多重重要的意义,遂宁要创建独具自我特色的门户景观,应着眼于本市的地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通过景观规划设计来打造鲜亮的城市名片。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研究 篇10

城市绿色生态景观的建设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建设内容, 需要将生态理念完全的融入到设计当中去, 从而实现一个城市综合生态体系。从景观的角度来看, 城市绿化信息的快速提取和分析, 将对于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极大的帮助, 促使景观建设更加的合理化和科学化。通过特征提取方式能够有效的解决城市建筑与绿化之间的阴影遮盖问题, 对于城市的园林规划意义重大。下面将对特征提取的城市绿化景观合并规划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1 城市绿化景观合并规划概述

城市绿化景观和风景园林的建设对于现代城市发展和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高品质要求, 同时也将直接的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 对城市的环境建设和改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的绿化景观建设中传统的方式主要基于绿化特征遥感技术基础上进行城市绿化景观的特征提取方法, 使用遥感图像信息, 提取城市园林的绿化景观信息, 然后进行分类, 从而解决掉建筑物阴影遮盖信息特征的难题。也有很多工程中选择基于保护当地的乡土特色的规划方案, 保护建筑的整体风貌, 对城市绿化园林进行规划保护方案设计, 从而为城市的特色保护提供可靠性方案。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各种不同的方案得到了发展和实施, 关于城市绿化景观的特征提取方案, 近年来也有了一定的进展[1]。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 使用空间信息特征提取的方式来进行城市绿化景观合并规划, 能够更好的达到优化城市规划效果。本次研究中主要在光谱空间信息特征技术上进行了城市绿化景观合并规划的研究。同时为了实现城市绿化景观合并规划的效果, 也采取了仿真实验的方式进行了验证, 提升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

2 城市绿化景观格局规划中的问题分析

(1) 在城市绿化景观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很多的设计师意图和内涵没有完全的体现在最终的效果上, 这是因为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缺少有效沟通所导致的。同时也缺少相应的定量分析和评价机制, 从而导致无法进行量化评估特征采集和系统化的分析。 (2) 在城市的绿化景观设计规划中, 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缺少量化分析体系, 导致缺少必要性的沟通和协调, 从而导致工序上出现混乱现象, 甚至直接的影响到生态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美感。对于城市绿化景观格局的特征提取是实现绿化景观建设合理性的关键所在, 只有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数据信息内容, 才能在城市绿化景观建设中实现科学的规划。

3 城市绿化景观光谱生成与特征预处理

3.1 城市绿化景观光谱生成技术

首先, 在进行城市绿化景观合并规划的过程中要先进行城市的绿化景观处理和描述。城市的生态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中需要通过设计师对于美的把握和感受, 同时要将其他的文化融入到其中, 促使人们对此能产生向往和关注。城市绿化景观和生态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在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的同时, 也将为一些旅游景观和外资引入提供一定的帮助和保障, 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化景观的光谱特征提取的过程中, 需要使用四元数小波变换方式进行处理[2]。同时要对城市绿化景观进行相应的曝光图层轮廓平滑处理, 促使绿化景观的规划结构能够更加的清晰, 如图1。

3.2 光谱空间信息特征提取与预处理

在进行城市绿化景观图像的设计中, 要求目标函数中零均匀便历特性和逻辑差分变尺度特征, 实现对复杂城市景观格局的分析。在进行绿化景观格局的光谱绿化特征提取和分析中, 需要求得其边缘特征的最大权值[3]。计算公式为:

假设, 图像受到零均值的光谱图像, 进行信息熵的边缘检测, 那么要想得到城市绿化景观合并规划分析的基础, 就需要进行城市绿化斑块的植物群落空间信息特征提取, 方程式为:

基于信息熵的边缘检测区域之间的差值为连接这两个部分的最小权值边, 从而实现对城市绿化景观合并规划光谱信息特征提取。

4 城市绿化景观合并规划算法的改进

本次研究中主要在图像处理的基础上, 通过光谱空间信息特征提取的方式来进行城市绿化景观合并规划的研究。基于不同的参数, 对一组已经给定的控制顶点来说, 既可以通过设置构成整条曲线的各个曲线段来控制曲线的形状, 从而达到控制城市绿化图像的目的。然后要使用三维方式来进行城市绿化图像的生成, 从而促使城市绿化景观合并三维树状图能够形成, 如图2。

在信息的提取的基础上, 对于城市绿化景观格局的光谱遥感信息特征进行压缩, 从而实现对城市绿化景观格局的全面规划和调整[4]。这将对城市绿化景观建设中的数据准确性提升和模型的合理性提升产生重要意义。当对实际的城市绿化景观合并规划算法进行改进以后, 城市绿化景观布置合理性自然会得到提升。事实上城市绿化景观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城市绿化景观的分布实际情况进行了解, 从而为接下来的景观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5 仿真实现分析

为了能够验证本次研究中的算法正确性, 需要采取仿真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仿真实验中, 所使用的图像处理技术为光谱特征信息分类, 在信息提取的基础上, 进行进一步的绿化景观规划和分析。首先要进行的是对原始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根据图像的实际大小256×256×224, 码书尺寸为256的情况下, 所得到的数据如图3所示[5]。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使用的算法与传统的算法之间相比较而言, 所得到的城市绿化景观合并规划的结果显示, 使用本次研究的这种算法能够更多的体现出城市绿化景观规划的全面性和细节性特点, 并且对提升光谱空间信息特征提取的准确度有着较好的效果[6]。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将城市的居住人口作为平均容量的衡量指标, 能够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以及用户平均容量。使用本次研究中的设计规划方式,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的城市绿化容积, 从而进一步的体现出规划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6 结语

在城市绿化景观合并规划中, 首先要解决的是数据上的问题, 只有有了充足的数据保障才能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城市绿化景观建设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对此一定要加以重视, 通过更加科学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特征的提取, 从而实现对城市规划的优化效果。本次研究中主要在光谱空间基础上行进行了特征提取, 使用城市绿化景观合并的方式来对城市绿化景观的光谱进行重新构建, 从而实现绿化景观合并规划。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 本次研究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 能够更进一步的显示出城市绿化景观中的细节特征, 从而达到设计中准确度提升的目的。这将对提升城市绿化景观的容积和整体规划的合理性提升产生重要作用, 展现出城市绿化景观建设的真正优越性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玉峻.包头首份城市规划中探寻未来城市绿化的门径[J].农业与技术, 2015 (07) :44~45.

[2]竞霞, 魏曼, 王纪华, 宋晓宇, 胡荣明.基于边界域修正粗糙熵模型的遥感影像分类不确定性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 2014 (11) .

[3]崔一娇, 朱琳, 赵力娟.基于面向对象及光谱特征的植被信息提取与分析[J].生态学报, 2013 (03) :61~69.

[4]刘卉.关于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突出新城生态特色的思考[J].绿化与生活, 2012 (07) :56~58.

[5]黄恩兴.浅谈绿化斑块合并的景观格局光谱绿化廊道分区[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05) :421~425.

规划整体景观,打造花园城市 篇11

关键词:珠三角;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广州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3-0000-00

收稿日期:2011-10-10

修回日期:2012-02-20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生态压力日益加剧,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保护环境”“人类与自然共存”成为人类的共识。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城市绿地系统对维护城市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1]。

广州上一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突出了“青山绿地工程”和“绿色亚运”主题,赢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殊荣。而广州下一个目标应该是什么?显然不应还停留在新建公园、道路,增加绿量和绿道网络上,而应把广州纳入珠三角城市群区域的整体景观中进行设计,使之成为珠三角城市群区域整体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1.广州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背景与困惑

1.1背景

“两个亚运”的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广州的城市品质。后亚运时代,广州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引广州往国家中心城市方向发展,努力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同时兼顾“低碳广州、智慧广州、幸福广州”的目标(以下称“三个广州”);另一方面,“十二五”开局后,,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升级,广州城市规模、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及时对上版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使之与现今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1.2困惑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借着亚运会等重大项目的契机,广州采取了众多绿化措施,加大了对城市的建设力度,近几来,广州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大都市,广州的整体绿化品质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存在问题主要有:绿地结构布局不够合理、绿量不够、后期管理不到位等。因此,广州城市绿地建设必须改变原有的城市绿化思维,宏观上统一谋划,中观上科学布局,微观上精益求精,才能突破目前的困境,实现质的飞跃。

1.2.1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绿地系统受“碳氧平衡”理论的误导,缺乏对绿地数量和分布进行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研究;绿地规划布局、植物选择缺乏必要理论指导。因此,必须结合生态园林、大地景观规划、地植物学、景观生态、3S技术等理论技术相关理论来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规划理论[2],不断提高绿地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

1.2.2传统城市绿地绿量需要充实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因此,如何有效增加绿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对城郊结合部的绿地进行布局等是成为了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

1.2.3传统规划方法有待创新

城市绿地的规划一直沿用传统方法,缺少对新方法的实践应用,这非常不利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要顺应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创新的大趋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成果,如运筹学、生态学等学科及3S技术、数学模型等手段,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 [3]。

2.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

2.1主要理论框架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主要包括:生态学理论、城市规划理论、3S技术理论、大地景观规划理论、开敞空间优先理论、地植物学理论。

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融合生态学、3S技术等多种学科技术的研究成果,满足管理者、决策者及公众的不同需求,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王浩先生总结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具备八大特点[4]:

①规划理性化;②布局多元化;③结构系统化; ④空间开放化;⑤绿化森林化;⑥景观人文化;⑦水景生态化;⑧设施人性化。

2.3主要技术路线与方法

通过3S技术调查与绿地资源本底调查,然后经景观格局分析找出绿地布局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布局、规划目标、指标体系、分类规划和植物布置等研究专题。

3.广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建议

3.1现状及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广州围绕建设“山、水、城、田、海”生态城市和“适宜人居住、适宜人创业发展”城市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青山绿地”“蓝天碧水”等城市生态工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到2011年,广州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建城区绿地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绿地网络体系。广州上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较好地解决了绿地布局问题,基本构建了绿地系统的基本骨架,奠定了绿地升级提质的良好基础。但也必须承认,广州绿地系统目前确实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宏观上,整体绿化水平不高,各指标均与国际大都市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人均公共面积;中观上,各绿地类型布局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且需要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绿化建设最薄弱地带进行规划修建;微观上,需关注立交桥、屋顶绿化以及垂直绿化等特色空间的建设。

3.2修编的目的及意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纲要》为指导,将广州放在珠三角城市群中重新定位景观功能、格局:以广州现有绿地为基础,进一步优化绿地结构布局,注重发挥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从珠三角(广佛肇)一体化角度整合和织补城市边缘,重点建设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绿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统筹城乡,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提升城市载体的生态基质。把广州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态园林城市。

3.3修编的理念

3.3.1绿色织补

绿色织补城市景观理念以景观生态学景观异质性为基础,在珠三角一体化趋势下应作为绿地升级的核心理念。具体做法是:结合绿道、景观林带进行建设,从区域整体角度实现点、线、面,带、网、环立体绿化。

3.3.2宜居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

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为出发点,通过布置不同功能的绿地类型打造宜居环境。例如:在景观环境中选择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进行造景。

3.3.3休闲健康

将休闲、健康的理念融入绿地系统规划,合理布置绿地类型,增加必要的休闲、娱乐、运动设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例如:公园、风景名胜区、楼盘、休闲山庄、高尔夫球度假区等地方布局疏林草坪,最好选择香化、美化树种,可以让人放松心情。

3.3.4“四绿”理念

“四绿”即“绿道、”“绿心”“、绿量”、 “绿网”。以广州绿道为基础,不断完善绿地网络体系,合理布局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城市湿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 “绿心”。加强屋顶花园、高架桥等垂直绿化,增加城市总体开放空间和城市特殊空间“绿量”。以完善城市结合部绿地布局和提升绿地景观质量为重点,构建珠三角城乡一体的 “绿网”。

3.3.5地植物理念

遵循地带性特征和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充分利用广州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乔木当家,乔灌草立体搭配,提高城市绿地景观多样性和绿地系统的稳定性。遵从“生态位” 、“互惠共生(园林五行)” “物种多样性”准则,植物造景,模拟自然群落,提升城市自然度。

3.3.6大地景观三层次理念

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按汪菊渊先生提出的大地景观三层次——“大地景观——城市森林和园林——城市内绿地系统”进行合理布局[5]。具体到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则可表现为“市域——建成区——城市森林和园林”三层次。

3.4修编遵循的原则

3.4.1五规合一原则

在《纲要》指导下,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林业规划结合起来,统一协调、科学布局,提高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

3.4.2城乡一体原则

以“城市中心?——副中心——城镇——村”为发展轴,按照“北部森林——中心城市绿地——南北湿地大地景观”梯次合理布局绿地类型,构建城乡一体的绿地网络体系。

3.4.3 科学性、前瞻性原则

着眼三世广州园林,天人合一,传承创新,要在保留地域文化特色和借鉴现代园林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广州的城市定位和未来发展需要科学、长远地布局绿地系统,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3.4.4 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按照“整体结构优化,局部精心营造”的原则,把广州放在珠三角范围内构建整体的城市绿地系统。

3.5 修编战略

3.5.1 四个角度

1)珠三角一体化(广佛肇、广佛)角度

“珠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佛、肇要成为标杆和示范,修编要应从区域整体景观角度安排景观格局,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持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2)产业转型升级角度

紧抓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与低碳生活、“两型社会”、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建设相结合,打造魅力广州。

3)民生优先的角度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幸福广州。

4)绿地系统角度

统筹城乡环境、城市内绿地、城市森林建设,以生态、绿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岭南文化为支撑,打造智慧广州。

3.5.2 大地景观三层次

区域景观分三层次,从大到小分别是:珠三角——广佛肇——广州;广州北部——中心区——南部湿地;大地景观——城市森林和园林——城市内绿地系统。把握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中观到微观来布局广州绿地系统。

3.5.3 六大体系

1)城乡一体的公园体系

建立并完善以城市公园和城郊森林公园为主的城乡一体的公园体系,以满足人们休闲度假需求。

2)景观绿地网络体系

由景观绿色斑块、绿色廊道和景观节点组成城市景观绿地网络体系,形成多功能的立体有机景观生态体系。

3)河流湿地体系

以建设主要河流林带和保护临海湿地为核心,不断完善景观功能,突出生态功能。

4)防火避险体系

制定森林公园防火和避险机制,提高防火避险能力。

5)生态旅游与休闲服务体系

不断加强以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景点建设,努力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打造旅游精品,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与休闲服务体系。

6)数字园林与科学管理体系

运用现代科技(如3S技术)搭建园林数字平台和科学管理体系,满足城市绿化管理需要。

3.6 修编的重点

自上一版规划实施以来,北部绿地质量提升,南部绿地数量增加,布局更加均匀合理,基本上解决了广州城市绿地北多南少的问题,但还未完善,此次规划修编便是对上版的深化和升级,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重点保护北部生态屏障,提升中部园林品质,完善南部湿地功能。重点树立“北部森林生态”“南部湿地生态”两极生态品牌,以绿道串联城市公园与森林公园,打造“景观项链+景观生态谷”系统,实现整体景观生态化,局部景观个性化,线性景观网络化[6]。

3.6.1保护北部生态屏障

北部山区的绿地主要是山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广州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北部山区绿地秉承“保护性开发”的理念,不断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改造力度,合理有序地开发森林旅游,以河流滨水绿带、道路景观廊道为纽带,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构建以山地森林为主体的绿地生态网络系统。具体做法,可效仿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设立广州北部特大型国家森林公园或生态特区,并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3.6.2提升完善中部城市园林

以建成区绿地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以城市主干道、滨水廊道为主的绿地网络体系,提升城市公园、广场绿地、居住区、小游园等绿地斑块的绿化品质,提高植物多样性,构建乔灌草立体复合结构群落,提高城市绿量,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3.6.3完善南部湿地功能

广州南部拥有大片的湿地资源,应在现有湿地公园的基础,进一步增加湿地公园面积和数量,完善观赏、游憩、休闲、运动等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湿地公园等级和品质,完善绿道网络体系,最终构建起以绿道网络为骨架,湿地公园为核心,郊野公园、小游园等为补充的南部湿地公园系统(图1)。

3.7修编的专业技术支撑

3.7.1多学科团队

建议建立以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植物学、园林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主的多学科团队,并聘请国内外专家设立多个专家组,已经充分发动和依靠社会广泛参与,集思广益,强调科研团队和规划团队相结合、管理部门和公众参与相结合、专家指导与领导意见相结合的团队理念。

3.7.2综合性平台

建议搭建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性应用平台,设置城市绿地规划、施工、植物配置、后期管理、病虫害监测等功能模块,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水平和效率。向城市绿化的数字化、可视化方向发展。

3.7.3专题研究

为了使城市绿地布局更加合理,应积极开展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专题和绿化植物研究题。

3.8 修编保证机制

为确保规划得到的贯彻落实,建议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市相关部门组成的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顾问咨询团队,指导规划修编,修编初步成果广泛征求民意,吸收民间智慧。修编成果经专家论证后按程序报批,由市政府制定实施意见,市人大负责监督实施。

4. 结语

城市想要实现要可持续发展,提升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城市绿化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和软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绿地系统规划修编是在广州后亚运时期、“三个广州”及“十二五”开局要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广州城市绿化建设向更高层次、高品位花园城市发展的必要。本文通过分析梳理现代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与趋势,指出现代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在理论、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解决升级的种种难题。

参考文献

[1] 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J].中国园林,2002,18.

[2] 王静霞. 新世纪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展望[J]. 城市规划, 2002, (02).

[3] 冯晓华. 3S技术与建立重庆市渝中区环境信息系统的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 2001, (06) .

[4] 王浩 .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 中国林业出版社 ,37-43.

[5] 汪菊渊 .城市生态与城市绿地系统[J].中国园林,1987,(01).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研究 篇12

1 城市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990年, 钱学森针对未来城市的构想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 之后, 胡俊与吴良镛等专家也对“山水城市”提出了自身的看法和理解, 他们认为“山水城市”体现了人、自然与社会等因素的全面发展和协调[1], 对于我国现代城市的建设有着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 对于城市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 应该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生态性原则、可持续原则、综合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以及地域性原则。

2 城市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路径

2.1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保护

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法制体系;针对不同的湿地类型制定湿地保护和管理规划;湿地景观营建过程中应采用生态工程的手法促进湿地保护;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支援湿地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意识。

2.2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恢复

湿地生态恢复主要有几种方法:重建, 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修补, 修复部分受损的结构;再植, 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改良, 改良立地的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 一般指原有景观彻底破坏后的恢复;改进, 对原有的受损系统进行改进, 提高某方面的结构与功能。

3 绍兴镜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3.1 项目背景

镜湖湿地公园是浙江省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有“水乡泽国”之称。镜湖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5.6平方公里, 位于绍兴中心城市三大组团越城、柯桥、袍江之间, 形成大绍兴地区的“绿肺”, 是典型的淡水河流湖泊型湿地。经过多年的建设, 镜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已融为一体, 当前已成为假期休闲, 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2]。

3.2 绍兴镜湖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格局

本研究是基于反规划思想指导下的生态基础施规划。一是, 生态基础设施是区域可待续发展的支撑框架。通过生态基础设施研究获得可博弈生态基础设施用地结构, 可以最大限度地、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同时给城市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二是, 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途径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镜湖地区进行生态基础设施研究, 主要研究三个生态水平过程:雨洪过程、生物过程和游憩过程。目的是将自然元素、生物元素和游憩元素等各种场地元素串联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 并为当地提供持续的自然服务 (图2) 。总体而言做好了水系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以及景观安全格局等方面的工作。

4 生态视域下的绍兴镜湖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4.1 项目定位

按照“城市核心、城市绿心”的定位, 依据《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全面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通过景观结构的合理布局, 植物景观的科学营造、湿地生境营造的规范设计, 以及湿地净化、污水净化创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实现区域的协调与融合, 创造出一个能被人们群体所共同感知和交流的视觉和精神愉悦空间, 营造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城市湿地生态环境。

4.2 规划分区

空间结构方面, 我们根据不同的自然生境, 因地、因景科学合理的组织各景观区, 在湿地公园内共规划了3大区块和6个景区。

4.3 植物景观设计整体种植结构

根据总体规划布局, 结合各分区的功能和主题, 将场地分为7个种植区:生态保育恢复绿化区、生态绿植展示绿化区、核心区景观绿化区、环湖界面绿化区、入口形象绿化区、道路景观绿化区、生态水质净化绿化区。

4.4 湿地净化、污水净化功能规划

(1) 湿地净化。种植水生、湿生植物, 同时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滚水堰, 拦截上游来水, 使之先通过台田的层层净化, 再汇入镜湖。通过种植向日葵 (图3) 、油菜类生产性作物、以及野花组合等形成花田, 可供参观展示外, 还可为生物质能提供原料, 带来经济效益。靠近外围区域以密林散种为主, 突出其自然状态和生态功能。

(2) 污水净化。收集来的污水先后经过砾石滩过滤区——土壤过滤区——重金属过滤区——病原体过滤区——富营养化合物过滤区——水质稳定池, 通过建筑残渣堆、梯田、水生植物、湿生植物等的过滤、吸收, 最后达到中水标准, 用于冲厕、浇灌等。整个污水净化流程为可视过程, 具有科普教育、生态景观展示等多种功能。游人可进入场地内近距离参观净化过程, 使之对自然污水净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镜湖湿地景观生态技术可涉及到水的循环、能的循环以及物质的循环等诸多方面。水的循环利用技术, 如生态边沟净化雨水技术、屋顶、广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泡沫冲洗”厕所的引用等。能的循环主要有生物质能、小水能、太阳能和风能[3]。物质的循环主要是生态材料的选择和垃圾的回收两个方面。

5 结束语

城市湿地已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 它在城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对外形象展示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本文的研究观点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丰富和完善前人的研究成果, 相关理论能够为我国湿地建设提供绵薄之力, 进而不断彰显我国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美学价值以及文化内涵, 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以绍兴镜湖湿地公园为例, 分析了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格局, 景观结构, 植物景观设计, 湿地净化、污水净化功能规划等方面, 提出了合理的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希冀通过文章的研究, 为相关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湿地,景观,生态,低碳,节能

参考文献

[1] (美) 克雷格·S.坎贝尔 (CraigS.Campbell) , (美) 迈克尔·H.奥格登 (Michael H.Ogden) 著, 吴晓芙译.湿地与景观[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突破性运用下一篇:战略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