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运用

2024-08-11

突破性运用(精选12篇)

突破性运用 篇1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以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 (ICT) 出现了飞速发展的局面, 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广普及对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刺激作用。经长时间的发展, 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1]。高新技术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信息通信技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析信息通信技术在服务业的突破性运用, 提升信息通信技术对服务业作用的认识, 为我国服务业全面有效发展提供有利参考依据。

1 信息通信技术作用于服务业发展的意义

信息通信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的一种, 与经济发展重要相关。信息通信技术运用于服务业, 可科学完善服务业服务模式, 丰富服务业服务内容、方式, 提升服务业服务产品质量水平, 开拓服务业服务范围、界限, 积极促进服务业全面有效发展。

1.1 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服务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服务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 对服务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成本控制工作, 作用于提升服务企业的服务效率[2]。如此以来, 一方面能够使消费者提出的严格需求得到满足, 一方面能够使服务企业技术发展得到有效革新。好比对于酒店行业来说, 信息通信技术对酒店行业业务开拓提供有利支持, 经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 酒店行业指定工作人员方可向酒店客户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掌握酒店行业相关市场信息动态, 制定出科学合理地应对措施。

1.2 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市场交融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为市场各行业相互创造了交融的可能。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 赋予了服务业新型的发展模式。在新服务业发展模式下, 企业员工的职业技术、服务质量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员工只有不断提升对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认识, 才能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心仪的服务。

1.3 信息通信技术创造就业机会

信息通信技术是一个全新的过去不曾涉及的技术范畴, 由这个范畴自然能够衍生出一系列新型的就业岗位, 尤其是针对学习信息通信技术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有效的为他们创造了相应的就业机会,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2 信息通信技术作用于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2.1 创立新型信息服务业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通信技术在服务业的突破性运用, 使得传统的服务业发展了巨大的变化。以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一部分网络信息服务都需要得到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 在一机制的作用下, 依仗网络信息的服务业服务流程、模式得到不断地创新。这些服务的提供便不在受空间、地域等的制约, 我们可以通过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等手段对大部分信息进行沟通、交易[3]。

2.2 信息通信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 有效促进经济全球一体化。世界范围企业家们都能够做到深居简出就完成有必要的生意往来, 有效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此外, 信息通信技术与金融业的优化整合, 也成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的重要任务。

2.3 信息通信技术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现如今,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人们不断通过出外旅游活动来提升自身的生活体验。信息通信技术不断被运用到旅游行业中, 全球旅游者要实现跨国旅行的愿望十分轻松便可实现[4]。在信息通信技术突破性运用的背景下, 人们不断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航班、景点门店、旅游目的地酒店预定等行为。

2.4 信息通信技术对商贸行业的影响

现如今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都是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作为批发和零售这两大服务业来说, 发展的速度相对更是较快[5]。由于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 大规模的服务都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贸易展开, 在线服务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

3 结语

总而言之, 伴随着现如今社会经济的飞速提升, 为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服务业要充分的把握这一契机, 不断将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引进到自身行业中。如果想要更快更好地发展服务业, 就务必要依仗信息通信技术的配合, 全面认识信息通信技术作用于服务业发展的意义, 信息通信技术作用于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如此服务业方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传统服务业方可能向现代服务业更好地转化。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以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出现了飞速发展的局面, 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广普及对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刺激作用。现如今, 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实现服务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技术。服务业作为我国产业结构整合发展重点, 全面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愈来愈得到国家的重视。文章通过分析信息通信技术作用于服务业发展的意义, 阐述信息通信技术作用于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对信息通信技术在服务业的突破性运用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运用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滨焱, 张红.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服务业突破性技术的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4, 2 (20) :141.

[2]孙琳琳, 郑海涛, 任若恩.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12, (02) :5-27.

[3]荆林波.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与影响一一对“鲍穆尔模式”的再思考[J].财贸经济.2004, (07) :20-24, 78-95.

[4]张荫芬, 史运涛, 秦丽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理及作用模式研究[J].标准科学.2009, (10) :60-66.

[5]雷小清.信息通信技术对服务业“成本病”的影响研究一一基于OECD国家生产率的增长核算分析[J].财经论丛.2011, (04) :16-21.

突破性运用 篇2

时间:2014.11.27 铁河中心小学----胡由辉

21世纪是开放的、信息的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资源,信息技术已渗透、影响各行各业。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已非常普遍了,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应抓住信息技术和教育发展的机遇,努力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天地。思想政治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功能,推动教改的深入发展。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的处理不仅关系一节课的成败,而且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如何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要求和对象,会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效的一种方法是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以突破重难点。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我们的教学应把知识融入情境,融入生活、回归生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新课程提倡的是“将新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自主选择”。也只有如此,才可真正体现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学习是内在的而非外界强制的。当前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形式下,要想达此目的,就需借助信息技术只管生动的信息展示方式,创设条件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场景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确实,让学生置身于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得到情感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教师如果照本宣科,仍然按照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讲课,学生只会觉得枯燥无聊,昏昏欲睡,课堂缺乏活力,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解决十分不利。因此,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活力,有利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例如《经济生活》在讲:“学会合理消费”时,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为线索,贯穿重难点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把这一课的重点“合理消费与健康的消费心理”讲的清晰、透彻。情景一:开学初,小明看到同学穿新鞋,要妈妈买名牌运动鞋。

情境二:小明的爸爸是机关工作人员,妈妈开小店,准备贷款买一处商品房。

情景三:小明妈妈的小店打算买一冰柜,如果买无氟的有氟贵400多元,家人拿不定主意,假如你是小明,如何建议爸妈?

这三个情境都配以动画和人物对话,而且源于生活,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的情境中理解了应该客服四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做到合理消费,顺利突破重点。

二、运用信息技术,以情感突破重点。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它实质是关注人,是三维目标中根本。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过程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也是教学中一对重要的关系。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入钻研教材,探幽索隐,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好情感气氛,洞察社会现实深化道德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思想政治课居于重要地位,而且很多重难点问题正是要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学问明智,意在导行,在政治课中知识目标和情感问题,依次作为突破重难点的切口,而信息技术正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帮助。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重点内容,如果单纯给学生讲解理论,将依法纳税有多重要就显得的苍白无力。运用信息技术,先举出两则违反税法受到法律制裁的资料,然后播放法院案件审理违反税法的案例的录像片段,再举出一些明显偷税、漏税受到法律制裁的资料,使学生结合材料和录像清楚的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都是要受到法律制裁。接着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我们中学生还没有参加工作,但是我们可以多做宣传,对于违反税法的行为进行举报。通过学生的讨论,结合前面的教学,使他们深深体会到了作为公民,应该自觉维护国家的税收制度。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纳税人“意识,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政治生活》中讲到“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时,播放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香港问题的视频资料,邓小平说到:“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谈论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坚定信念。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残疾女孩金晶奋力保护火炬的视频自恋是同学们为之感动。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教师单靠讲述时间就可以达到,而是信息技术的魅力使然。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情感氛围,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能产生强烈的感情效应,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于信息技术,以时政突破重难点。

任何知识只有运用才有价值,思想政治课程只有结合时代,放眼全球、关注时事、联系生活,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其价值,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政治课的教学不能是枯燥的说教,不能只限于书本知识,更要突出它的时政特点,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信息量要丰富紧扣时代脉搏。在教学中以鲜活的时政资料突破重难点不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例如《经济生活》中“加强宏观调控”这个问题,看是去理论性特强,学生很难理解把握它的定义和必要性,而教材中的资料毕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说服力不够强。通过选取三峡工程、京津城际铁路的画面,以及国家发行特别国债支援西部大开发的一些资料,通过国家为解决金融危机投入资金救市的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图像分析、理解、讨论,学生更好的体会了宏观调控的巨大作用。

再如《政治生活》中“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时,正值金融危机20国峰会召开,以时政新闻为资料,让学生探究峰会召开的背景、原因,进而思考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决定性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思,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理论研究表明,主体加工信息时受信息特点和主体经验及需求等因素有关,教学信息新颖有趣必然容易形成独立而清晰的记忆痕迹。运用时政资料突破重难点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

四、运用信息技术,以练习法突破重难点

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展,这是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我们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精讲精练,把宝贵时间还给学生,多做多练,达到学以致用。尤其是对于一个学期下来经常是紧赶慢追课时,联系的时间非常少。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课时少的缺憾,增大课程容量。写板书、抄题米的时间节省出来就可以多做习题。而且有些典型的题目直接以幻灯片显示。也没必要全班复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一来,几乎每节课都可以找到代表性强的题目大家一起做,选择题的思路更清晰了,材料分析得更透彻了,同学们在练习中还掌握了很多做题技巧,可谓收获颇丰。

五、运用信息技术,以活动方式突破重难点。

学习不仅是是一种个体获得的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正是在交往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地人生观和主动的生活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

运用思维突破语文教学难点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运用思维 突破难点 策略思考

平时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阅读感悟,我们总在学生阅读感悟的难点不能突破而犯愁或者就是某些意义上犯难。是学生的智慧所限?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足以表明学生的智慧足以能够突破阅读感悟中的难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现我将运用思维突破语文教学难点的思考拙于笔端,权且抛砖引玉。

一、突破语文教学难点的思维者应当是积极主动型的。

思维受着兴趣支配,学生在阅读感悟中,能否比较积极地进行思维,取决于阅读感悟过程中积极性的高低。如果学生阅读感悟的兴趣比较浓,那么学生思维的劲头就比较足,大有思维获不取成果就不罢休的趋势,其积极主动思维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激发学生的阅读感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显得相当重要。平时的阅读教学,多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兴趣上做文章。如在语文教学的阅读感悟中,尝试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赏心悦目地阅读感悟。“思维导图”是一个通过直观形象的可视化图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的。学生在可视化的图表前,愉快学习,轻松记忆,思维清晰。如教学《姥姥的剪纸》时巧妙运用思维性的导图,一个个学生便从“我”依偎在姥姥的身旁端详着姥姥剪纸的情景,从姥姥所剪出的那些丰富多彩的图案内容上,并从文本的相关关键词语的组织上,产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产生比较正确的思维,获取比较理想的思维。学生便有意义地感到:姥姥的剪纸不仅形状优美,而且内容丰富;不仅拴住我童年的心,而且拴住我一辈子的心。

二、突破语文教学难点的思维者应当是生动活泼型的。

小学语文教材篇目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的,但到了高年级,内容显得较多,其内在联系显得比较意义上的纷繁复杂。有时学生即使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往往不可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思维效果。究其原因是学生在阅读感悟的思维中,显得不是那样的生动活泼,有时还因某些特殊原因的影响,造成思维僵化现象。对此,在学生阅读感悟的思维中,必须做出这样的思考,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需要有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两大支柱支撑,离开了这两大支柱,思维的身躯是永远也站不稳的。我们必须做出如此的努力,为了学生思维不至于僵化,努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思维的基础上突破语文学习的难点。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进行思维,需要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如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是从某一思考对象出发,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一点联想到多点,在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的广阔领域分别涉猎。譬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这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传于世比较少有的快诗。小学生受阅历的限制,一时进入不了理想的思维状态。不少学生在阅读感悟中具有不知其解之感。但在让学生进行感悟性的思维时,让学生避开文本对杜甫的一生际遇进行交流,大家便从杜甫之生平际遇上思考,敞开了对杜甫爱国主义情感感悟的心怀。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思维的质量显得高于平时和以往。

三、突破语文教学难点的思维者应当是乐于合作型的。

小学生的阅读感悟,一般说来其思维多是比较单向性的。虽然我们平时也以一定的人数和区域位置组织合作小组,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解决相关阅读感悟问题。但有一点不能令人乐观,学生的合作讨论都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平时对此也进行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仔细的分析。结果发现,平时所组织的合作讨论有多半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比较理想的思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不了比较激烈的思维碰撞,当然也激荡不起思维的涟漪。原因是什么呢?组员与组员之间思维具有较大的差距,相互之间合作的心态不良。稍有思维能力的不愿意发表见解,有问题的学生没有任何能力发表见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合作学习是永远形成不了合作意义上的思维促进的,只能是一种伪性的合作、虚假的合作。对此,我们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突破语文教学难点的思维者应当是乐于合作型的。为了学生乐于合作,教师应当贴近学生的心,想方设法让学生乐于合作。这里我们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做好学有余力学生的工作,让他们能够起到合作探究的领头作用,而且应当是十分乐意的。其二,做好弱势群体成员的工作,让他们能够在合作探究中积极行动起来。建立这样的意识,不要以为自己就是笨鸟,即使是笨鸟只要能够先飞起来,思维也是完全可以得以充分发展的。做好学生双方工作,还需要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内容进行思考,不要以为阅读感悟都需要学生合作。应当有着比较充分的意识。语文学习的阅读感悟永远是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学生的多合作讨论替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总而言之,运用思维突破语文教学难点是人们必须追求的理想目标,但必须思考比较多元的促进策略。现在教学处于非常特殊的时期,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设施的优化,尤其需要教学方法的科学和优化。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突破语言综合运用的瓶颈 篇4

但无庸讳言, 当下的语文课堂却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极力精致地设计一些教学活动, 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活动结束, 对探究的问题, 走马观花式的总结, 问学生懂了没有, 学生答“懂了”。可事实上, 在作民意调查时, 大部分学生都是似懂非懂, 只是想表达的话语被“懂了”的声音淹没了。要其用概括的语言对某个问题、观点进行阐述时, 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究其原因, 学生有这样的认为:一是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后要马上进行交流, 对于交流的方向、预期的目的都还没有搞懂, 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 有些奢谈。二是在提问之后, 教师会给学生翻来覆去的提示, 加速了学生对“提示”的反应速度。思维容易打岔, 这种“唠叨”式的提示, 反而干扰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

那么, 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参与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 多给学生提供参与式教学的机会

教无定法, 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参与式教学的机会, 无疑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初一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逐个上台进行自我介绍, 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当然乐于表达。这样, 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同时, 在大家的认同中, 不光进行了沟通与了解,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自己对语言的整合及综合表达的能力。当然, 教师还可以就某个热点问题举行班级辩论会, 让他们的思想因交流而碰出火花, 因表达而使语言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当然, 教师还可以适时适度地针对某篇课文, 让学生在讲台上作“课前导入”或主持某个班级活动, 或进行学校活动节目间的串词训练, 让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整合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寓教于乐, 平等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尽可能地将课堂教学活动化。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 其氛围必然是沉闷的。教学活动化, 有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进而主动探究学习的喜悦与困惑。当然, 教师在课堂中当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 让学生在动脑的同时, 学会动嘴, 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多阐述自己独到的思维与见解, 在此过程中, 锻炼自己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中运用“析字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和谐”:禾, 粮食;口, 嘴巴;言字旁, 说话;皆, 全部。意即:人人有饭吃, 人人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这个社会就和谐了。“息”要自心开始, 真正的休息是心有所息……多么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在此过程中, 既享受了成功的快乐, 又使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诚然, 在参与式教学中, 教师作为主导, 在引领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当注意以下两点:

一、让时间慢些, 让语文安静

卢梭曾说过:“最重要的教育原则, 是不要爱惜时间, 是要浪费时间。”学生的思考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在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后, 学生的表情达意才更臻于完善, 思想才更加严密与深刻。教师切不可面面俱到, 为了完成众多的目标而浅尝辄止。适当地停留时间, 会让教学更具语文味。另外, 教师在引导学生表达时, 应严格要求课堂保持绝对的安静, 井然有序。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听明白老师的提示意象并听清楚同学准确的表达。

二、善于引导, 学会倾听

让学生能讲话是一门艺术, 让学生大胆而独立地回答问题更是一项技巧。“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老师的道德责任”。就是说, 老师在课堂上, 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时, 应努力倾听, 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种尊重, 而主角在这时会充满激情。教师适时正确的引导, 则会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里, 找到自我, 展开交流、碰撞, 进行真实的表达。

突破性运用 篇5

[附检测题]

1、(问号)修改下列误用的标点:

A、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94全国)

B、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93全国)

C、站在他们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D、“到底去不去呀? 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2、(问号)下列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妹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

B、我们的肌肤每天受到各种侵害,阳光的辐射、空气的污染,都会使肌肤变得干燥、粗糙。你是否想过给自己的肌肤补充一些营养呢?

C、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D、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3、(引号和引文末点号位置)下列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 “ 天地有大美而无言。” 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 “溪头荠菜花。”

B、“ 守株待兔” 的 “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

C、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 “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D、“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

4、(顿号)下列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样的生活的。

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D、中国每人平均每年总要吃四、五百斤粮食,还要有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

5、给标码处选择正确的一组标点符号( )

如果想对中国古代的史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参阅 ①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② 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 ③ 此目录包括经、史、子、集 ④ 书目答问补正 ⑤ 清代张之洞撰,范希增补正。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铅印本 ⑥ 史部的有关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6、(综合)下列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B、挑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C、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

D、辟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 ” 。(陈垣《史讳举例 序》)

7、(综合)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对于《雅思(IELTS)考试》人们已耳熟能详,如今一个全新的同样来自英国的职业外语水平测试--《博思(BULATS)考试》,也已由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推出。

B、她独自一个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忘记了一切:已分不清天上飘洒着的是雨还是雪?也不知道自己脸上流淌着的是水还是泪?

C、19岁的女大学生在《幸运52》节目中连续七次夺魁引起了媒体的好奇。有的请她讲:“如何多才多艺”;有的追问她:“怎样身兼数职”;还有的让她讲什么都行……

D、《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由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魏建功主持编纂。正因为是“大家编小书”,才使得一本小小的工具书历经数十年而不衰。

[附检测题答案]

1、A、第一问号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改为句号。B、第一问号改为逗号。C、两个逗号改为问号。D、第一组引号内的问号改为逗号,叹号改为问号。

2、B (A、两个问号改为逗号。C、问号改为句号。D、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3、B (A、两个句号分别移到引号外。C、去掉收引号前的句号。D、句号移到引号内。)

4、A (B、第三个顿号改为逗号。C、第一、第二个顿号改为逗号。D、去掉第一个顿号。)

5、(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B

6、A (B、第二、第四个逗号改为分号,第六个逗号改为冒号。C、去掉省略号。D、括号移到句号前。)

7、D (A、两个书名号分别改为引号。B、两个顿号分别改为逗号,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改为句号。C、书名号改为引号,两个冒号都去掉。)

通讯地址:412001湖南省株洲九方中学 刘国富

突破性运用 篇6

关键词:历史“盲点” 固化思维 历史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固化思维的现象,具体主要表现在将历史特征、概念和历史结论绝对化、固定化、静态化、简单化,从而产生了错误的历史认识,影响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突破固化思维呢?为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历史知识“盲点”角度入手,探讨突破学生固化思维的对策。

一、找准学生容易出现固化思维的知识“盲点”

“盲点”是一个生理学概念,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中同样有“盲点”,利用“盲点”进行突破,事半功倍,因此,找准历史知识“盲点”就十分关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必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寻找容易导致学生固化思维的教学“盲点”。

1.在教材中找“盲点”。现行的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将整体历史分割,历史时空跨度大,教材内容选择有限,无法展示历史的全貌及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在我们教材看似浅显的显性文本知识背后,隐藏着众多的隐性知识,需要我们去挖掘。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很难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以及对教材显性文本知识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很难将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历史的发展线索、历史的发展规律等揭示出来,因此,会有很多的“盲点”。

2.在生活中找“盲点”。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很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文学作品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形成固化思维现象,这些源于日常生活经验、文学作品及社会知识产生的东西,使得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常常是感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譬如一讲到北洋政府,可能马上就会想到北洋政府在中国近代史的卖国、独裁的历史,而实际上北洋政府,在中国近代史不仅仅有卖国、独裁统治的一面,也有推进中国的现代化的一面等。

3.从史学前沿观点中找“盲点”。教材中有不少的史学观点相对滞后,有些观点偏颇片面或存在很“左”的痕迹,学生对教材普遍怀有尊崇之情,常常演变为固化的思维。譬如我们在讲到“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很自然想到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相关论述,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必须要多了解一些史学前沿观点和学术动态,通过与教材进行比较、斟酌、思考,找出教学“盲点”。

二、以历史知识“盲点”为载体,突破学生固化思维

1.延伸历史概念中的“盲点”内涵。历史概念是高度抽象化的历史基础知识,是理解历史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些历史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范围内历史的各方面发展,但是,很多历史概念概括性非常强,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绝对化、固定化等固化思维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对历史概念讲授时,要充分发掘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向外延伸历史概念内涵,对历史概念中的“盲点”进行突破。如学生在学习掌握“分封制”这一历史概念时,很自然地认为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之后,分封制就在中国彻底结束。针对这个“盲点”,笔者及时引导学生突破这种固化思维,对分封制概念内涵进行了延伸。分封制在秦朝被郡县制取代,但是这种制度并没有完全消失,在汉初及明初,分封制还存在过相当一段时间。通过讲授,学生就很容易避免在这个问题上出现思维固化了。

2.拓展历史知识“盲点”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及方法拓宽历史知识“盲点”的广度和宽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地看待问题,学生在学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知识点时,认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后,中国古代皇帝在秦朝以后逐渐大权独揽,从而很容易得出皇帝可以为所欲为的极端认识情况。为了突破这个历史知识“盲点”,笔者拓宽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强调了如下几点:从专制主义发展趋势及理论上来讲,皇帝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这是事实,但同时也要看到,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要把握具体时代和某个皇帝的实际情况,不仅要关注制度层面的设计,还要看实践中的效果,多角度地审视,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历史。历史上秦朝以后封建王朝的君主权力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可以为所欲为,它有制度层面的制约,同时也跟君主个人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这样的启迪和讲授,学生突破了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固化思维,从而能客观、正确、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通过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很容易突破学生的固化思维。

3.利用史学前沿观点阐述历史知识“盲点”。教师要留心史学研究的动态,利用前沿史学观点多角度、多侧面、发展地阐述历史知识,从而突破历史知识中的“盲点”。如在讲《义和团》时,我除了讲授义和团方面的知识外,还介绍了百年来的“义和团”观的形成与转变。百年以来,“义和团”观经历了从世纪之交的“乡团” “拳匪”到辛亥革命前后的“野蛮行为” “野蛮革命”,从新文化运动中的“封建蒙昧的象征”到民族危亡时的“反帝爱国的革命”,从建国后“以阶级斗争为纲”意识形态下的“近代革命的高潮”到文化大革命中的“反帝反封反修的前驱”,从八十年代消除神话的“祛魅”到九十年代至今学术认知的深化等几次比较大的反复,通过义和团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突破了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价的“盲点”,让学生理解在不同历史背景及史观影响下,评价历史事件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学生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价的固化思维。

4.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知识“盲点”。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冲破精神枷锁,突破固化思维。笔者上《鸦片战争》这一课,学生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时,提出了一个论断“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一个固化思维的答案。这个论断只是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作为原因分析,但不是绝对因素。为了进一步改变学生的这个固化思维,笔者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落后就要挨打吗?”和“先进就不要挨打吗?”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很难理解,因为在约定俗成的结论中,落后就是要挨打,先进自然不要挨打。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后,笔者通过历史事实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落后不一定就要挨打,先进不一定不要挨打”。笔者问学生宋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相比,是先进还是落后?学生回答当然是宋朝遥遥领先,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宋王朝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先进表现,接着笔者进一步进行点拨,就是这么一个先进的宋王朝与周边落后少数民族政权的边境战争中处于劣势,但最后被落后的少数民族所灭。还有满族入关入主中原,都是“落后文明”打败“先进文明”。同样在欧洲也一样出现过蛮族入侵,战胜先进文明的许多案例。伟大的抗日战争,与日本相比,中国落后很多,但最后我们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因此,落后不一定就要挨打,先进就不一定不要挨打;落后也不一定就一定被打败,先进也不一定就会获胜。因此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具体分析,而不是用论断、规律进行简单地分析、总结和静止地看待问题。

突破性运用 篇7

一、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填补

维果斯基认为,对于儿童而言,存在着一个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过别人帮助之后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这一距离被称作最近发展区。在习作中,儿童也存在着一个介于儿童自己现有写作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过别人帮助之后所能达到的写作水平之间的距离,这一距离,称作习作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写作前后之间的这一距离,是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习作时所需语文经验之间的差距。教师在此期间给予适当的填补,让学生经过相关的教学活动获得习作时所需要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习作之难就能迎刃而解。

1. 在文本阅读中学习方法。

现行的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文章的表达方法、技巧、策略值得教者去研究,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并加以运用。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麦哨》一文抓住最独特的事情来写的方法就值得学习。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就巧妙地提取了《麦哨》一文的方法,在《可爱的草塘》教学中加以巩固,然后在习作中运用。笔者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特殊的表达方式“每一……每一……每一……”的句式,在学生习作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运用这种表达方式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留恋,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2. 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方法。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针对阅读教学曾经提出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也可以得法于课外。最典型、最成功的事例就是绘本阅读。绘本以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幽默夸张的语言特点,俘获了儿童的心,同时也让学生习得其中的表达方法。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何捷老师在《看绘本学写话》一课的教学中,就充分利用绘本,引导学生用“我爸爸是_______,也是_______,还是_______”进行说话写话。一个学生说:“我爸爸是建筑师,也是厨师,还是弟弟的玩具。”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何捷老师充分利用了绘本,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现有的生活经验转化成语文经验,表达也就水到渠成。

3. 在习作实践中总结写法。

荣维东教授指出:学生真的缺乏生活吗?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生活”之中啊。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活动都是生活,其中有无数的信息、资料可供学生进行习作。(1)集体总结。教师运用集体智慧,让学生在具体习作的实践中总结出写某一类型文章的基本写法。如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劳动,回来后集体写一篇描写本次劳动的文章,注意写清楚劳动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其中的场面描写可以先概括写,然后再具体写,具体写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2)个人总结。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布置全班学生写同一专题的习作,写好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哪里写得好,是怎样写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归纳出这一类文章的基本写法。如写《校园一角》的习作,教师先布置学生观察,观察后写成一篇文章,然后在习作讲评课上让学生读自己的文章,说说自己写得好的地方,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性地板书,最后总结出写景这一类文章的基本写法。

二、在现行教材单元习作中有效转化

交际语境习作要求在“真实的世界中写作”“在真实的学习中写作”“在具体的应用中写作”。现行语文教材的提示语要求就与交际语境写作的要求相去甚远,要实现交际语境写作,就要将现行教材的要求进行转化。

1. 说法的转化。

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教材中的提示语为:在和同学互相介绍家乡的景物时,你一定受到了一些启发。比如,有的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能说出景物的特点;有的同学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得很清楚;还有的同学充分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感情。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写的时候注意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时,可以将教材中的提示语转化为:某企业家要在我们州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开发成风景名胜区,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这位企业家。介绍时要能说出景物的特点;要能按一定的顺序说清楚;要能充分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夸一夸家乡的景物,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家乡写美,让企业家读了你的文章后投资家乡,让家乡变得更美。通过转换,就有了读者(企业家),就有了写作的目的(夸家乡,让企业家投资)。

2. 文体转化。

教师可以改变一下文章的文体,让学生针对某个话题,面向读者进行意义建构和交流。这样,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达成习作的教学目标(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二,教材的提示和要求是:通过本组的学习,你一定对环境保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次习作,就请你写一写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可以展开想象,写一写几年后家乡的环境;也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有趣的事情。写完以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教学时,教师可以改变一下文体,让学生写一篇调查报告,或者向当地部门写一封信,也可以写一篇采访稿。通过文体转化,让写作的目的性更强,更具有可读性。

3. 评价方式的转变。

改变评价方式,让评价由重文章的质量、重结果转变为既重结果、又重过程,即重学生习作过程的评价,如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的过程和行为。此外,让老师、作者和同伴都参与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在教学设计中激活生活经验

“学生之所以没有东西写,不是因为大脑中没有东西,而主要是没有学会将所拥有的东西激发出来,并适时适当适式地加工转化为写作内容和材料”。(荣维东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设计,让其能激活学生的生活并转化为语文经验进而能有效地讲述。如教学习作课《特殊的考试》一课时,教师利用学生忙做题的心理设计了一份只写姓名和学号的“天才”试卷,让学生在5分钟之内答完所有试题。结果全班学生在5分钟之内匆匆“赶考”得了“零分”,这就让学生产生了有话想说,有话必说的欲望,达到了激活、转化学生生活经验的目的。该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习作内容,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自我表达和交流的情境。

突破性运用 篇8

一、高中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意义

1. 重现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 就要依赖史料。我们一般所见到或者理解的史料是文献类的以及实务类的, 其实口述史料也是历史史料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详细、丰富、系统完整的特点, 是我们了解真实历史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史料因其具有原汁原味与不加修饰的特点, 因而特别具有真实性。历史教学中借助于课本以及课外搜集的史料, 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 重现历史情境, 能够使学生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感受历史的真实, 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历史探究的能力

师生应该认识到史料是丰富多样的, 而绝不仅限于历史教科书。高中学生接触社会不多, 思想比较单纯, 认识问题不够深入与透彻, 但是探究历史事件的热情颇高, 而历史课程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等多学科内容, 尤其是引入史料内容后, 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应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与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 鼓励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从而培养他们理性的历史认识观;而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对书本的观点就会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 从而有益于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3. 弥补教材不足, 拓展思维空间

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有趣的学科, 同时它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由于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 还有更多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史料无法在教材里呈现。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准备丰富多样的史料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社会在飞速发展, 历史研究也日新月异, 相对而言教材编撰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对此, 教师应结合考古的新发现以及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提供新的视角, 弥补教材内容的局限,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认识, 拓展他们思维空间的目的。

二、善用史料, 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内容。教学难点通常是考试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果善用史料, 将有助于教师攻破教学难点。

1. 直观展示史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会涉及古今中外许多的史料, 学生由于年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 对历史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在进行理论性较强和较抽象的内容教学时, 通过直观展示史料,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从而印证、解释抽象的历史概念, 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形成理性认识。例如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教学中, “奴隶制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内容, 教师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史料营造出直观可感的古代生活场景, 将学生带入情景当中, 多功能的教育技术手段常常被用来依次展现课前准备的史料图片, 如展示: (1) 考古发现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制造的粗糙石器; (2) 考古发掘出来的商代的精美青铜器、陶器、玉器; (3) 考古论证的殷墟平面图和古巴比伦城; (4) 大规模奴隶劳动的场面和生产中精密分工的场景, 等等。这些史料图片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繁难为直观,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 而且还可以让历史教学变得真实可感。

2. 立足课本选取的史料

教师应该重视课本选取的史料, 因为这些史料对教学来说通常是最合适的, 而它们往往存在于课本的插图、注释以及课后习题部分。教师要善于统筹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将史料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练习当中, 通过史料来丰富学生固有的历史知识, 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 促进学生对难点和重点内容的突破。如果是阅读性质的史料, 教师应结合所学, 引导学生在这些材料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另外, 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比文字史料显得更生动活泼, 更富有感染力, 也更容易把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 从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究历史的兴趣。例如, 一些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环境是教学的难点, 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提供的信息, 像《秦始皇像》《清明上河图》《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三大战役示意图》等,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环境, 从而攻克教学难点。

3. 精心补充课外史料

高中历史教材毕竟只是历史通识课程, 它无法呈现出历史的全貌。对于一些教学难点, 有些教师往往通过枯燥的理论来进行解释, 往往只下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结论产生的过程, 使得学生难以理解, 也无从考证。其实, 越是教学难点越是需要辅助材料来化解, 越需要教师结合史实娓娓道来, 做到“论从史出”。教师课前不断从课外搜集史料时, 也要避免“多多益善”。因为过多地补充史料, 必然加重学生的负担, 还会影响教学进度, 因此也要注意史料与教学的相关性。比如, 在介绍《史记》及作者司马迁时, 相关的史料很多, 这时教师需要进行筛选, 精心选择历代学者文人的相关注释与点评, 让学生能通过这些史料去进一步了解作者和这部作品。像一些描述司马迁为写《史记》四处奔波的历史记述就很好, 有材料说他曾“西至空峒, 北过涿鹿, 东渐于海, 南浮江淮”, 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教师在上课时向学生适当补充以上史料, 将有助于解决教学难点, 对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很有帮助。

突破性运用 篇9

篮球运用高速度、高强度、高空优势、激烈对抗的特点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对抗性的加强, 队员只有在正确运用技术的情况下敢于、善于拼搏, 才能赢得比三赛的主动权。从NBA到奥运会到CBA的比赛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比赛中防守往往采用扩大半场盯人、全场人盯人及区域紧逼等攻击性较强的防守技术, 从而使外围队员的中远距离投篮和传球的机会遭到破坏, 是进攻队员的技战术在实施上有了困难。因此持球突破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队员在比赛中通过及时的观察判断进攻变化及场上现状, 找到防守的漏洞后进攻突破直接得分, 也可以打破对方防守增加个人进攻威力和对手的防守难度, 打破对方的紧贴的防守。重要的是持球突破分球为同伴制造得分机会, 打乱对方的防守布局, 加重防守负担并增加对方的犯规次数, 削弱对方的势力。可以说持球突破技术的运用是比赛中能破坏对方防守体系, 增加进攻威力, 并获得主动权的攻击性进攻手段。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翻阅大量关于篮球持球突破及相关内容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 结果与讨论

运用持球突破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及合理的位置

在比赛中, 运动员必须有很强的突破意识, 并能够合理的捕捉突破时机。当出现突破时机时, 要能够及时把握并巧妙、适时的运用突破技术, 这是合理运用此项技术的前提。在实战中除了有突破意识进攻者还要善于观察和判断防守者。防守者的位置、距离、步伐、篮下的攻守情况以及防守者的同伴有无协防的可能等, 这样才能合理运用突破技术, 及时转换不同的突破方式, 从而使对方难以识破突破的意图和突破的规律, 达到突破超越对手进攻得分的目的。

观察判断防守者的位置与距离。合理判断防守者的位置与距离对进攻队员持球突破动作的运用和方向的选择有很大的作用。进攻队员要观察防守者的位置是偏左还是偏右。当防守者出现错位时, 位置偏右, 则进攻者从右边突破;当偏右时, 则从左边突破。这对于进攻队员来说是一瞬间的判断。如果防守队员重点是防守进攻者的左侧, 进攻者还要向左变向突破的话, 这必然使突破动作失去作用。再有就是与防守者间的距离, 距离近虽易失球但突破动作很容易成功实施, 而距离远反而影响技术动作的运用, 因为防守者有一定的时间反应判断出进攻者的移动方向, 使进攻者难以超越防守者。但在现在的比赛中, 有些队员防守时为了防止持球人突破, 尤其是对突破技术较强, 投篮相对较差的队员, 往往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这个距离的大小可通过进攻者的技术动作来调整, 如加快推进速度或利用投篮等假动作吸引防守者上前防守。尽量让防守者的移动受持球人的控制, 主动进攻,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运用此技术。

观察防守者的步伐。就是观察防守者是平步防守还是前后步防守。这一点的判断对进攻突破方向的选择和动作的运用尤为重要。当防守者采用左脚上右脚下的前后步防守时, 进攻队员可选择从右侧突破, 这样防守者的左脚要有一个撤步的动作后作滑步, 而进攻队员要向左侧突破的话, 防守者可直接做向右后方的滑步, 所以一个撤步的动作, 便可为持球人提供突破的机会, 防守者的移动会与进攻者的移动的移动有个时间差。所以防守者为了防止这些, 采用平步防守的步伐, 或近似于平步的步伐, 甚至不断移动自己的步伐, 使进攻者无法判断。所以进攻队员要利用各种运球及假动作使防守者的步伐处于前后步, 不要让防守者步伐的变化牵制运球人。这就是“看着对手的脚过人”的道理。主动进攻, 增加对手的反应时, 降低其移动速度, 超越对手。

让防守者的身体重心发生错位身体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在于重心的位置, 这是突破时运用假动作的目的所在。进攻往往是主动, 而防守是被动, 所以进攻者的一举一动必然吸引防守者做出相应的防守动作, 也必然发生重心的变化, 并且这个变化时完全的彻底的, 尤其是防守比自身水平高的队员。而进攻如果做假动作, 他的重心不会完全发生变化, 而是处与连接下一个动作的重心位置上。这样两者的移动便相差了一个重心的转移。比如:进攻者做投篮假动作, 使防守者的身体重心上提, 超过了进攻者的水平高度, 而进攻者做变向突破, 虽然他做投篮动作但他的重心向前。所以, 防守者必须降低重心, 再做移动。防守者有两个加速过程, 有两次的重心转移, 而进攻者只要一次, 很明显, 进攻者占优势。持球人的左晃右晃等假动作也是同样的道理。由此可见, 持球突破是要运用合理的技术动作使防守者的重心发生变化降低移动速度。但是同时又要防止被防守者的防守假动作所迷惑便主动为被动。

4 观察同伴及对方攻守行动和场上现状

在进攻时持球队员要根据本队的战术战略和临场情况合理选择持球突破的时机和动作。不要盲目进行, 这样不但持球突破不易成功, 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进攻战术的实施。在篮下队员密集时还要向篮下突破, 不但增加持球突破的难度, 必要时也无法将球传出。还有就是当两三名同伴做配合时, 不要轻易持球突破, 造成战术不能正常运进行。持球突破时还要观察判断防守者的防守特点及战术。比如:对方采用全场区域紧速防守战术, 持球突破者则不应往两边线运球, 更不要在中线附近停球, 应随时观察防守者, 防止对手的夹击、抢断, 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在后场, 端线和两底角也尤为重要。当对手采用联防战术, 如传球和跑动不能使防守出现漏洞, 则应适当用持球突破来吸引防守, 使同伴出现投篮机会。由此可见持球突破技术的运用应符合全队的战术特点, 并利用防守的弱点。

运用持球突破技术要和投篮、传球技术合理结合起来在比赛中, 投篮是防守者的重点。只要投篮队员一做投篮动作, 防守者就要做出相应的防守动作, 尤其是对投篮较准的队员。在实战中, 进攻者若具备准确的中远距离投篮技术, 防守者必然离持球人较近, 这时的投篮假动作便十分有效, 因为防守者的重点是防投篮。相反持球突破能力较强, 防守者不敢轻易靠近, 这时便出现了良好的投篮机会。所以说, 持球突破能够为投篮创造机会, 而准确的投篮又使持球突破有了用武之地。而持球突破与传球的结合更为实战中所常用。突分配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持球突破是这个配合的第一步, 只要持球突破具有攻击性才能吸引协防队员, 造成同伴的无人防守。这时及时有效地将球传出, 加以同伴的合理跑位, 更会为同伴造成良好的进攻机会。随着防守技术的提高, 在实战中往往出现连续两三次的突分配合。所以, 只有将持球突破、传球、投篮很合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更好地创造进攻得分机会。

5 结论

5.1 持球突破是一项攻击性较强的进攻技术, 在实战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5.2 持球突破技术的运用可有效提高全队的进攻攻击性, 并可增加对手的犯规次数, 削弱其防守的攻击性。

5.3 持球突破在运用时应合理判断与防守者的位置、距离、步伐等, 并充分发挥假动作的作用, 提高持球突破的有效性。

5.4 根据攻守双方的技战术特点及场上现状, 合理的将持球突破同投篮、传球结合起来, 可为同伴创造良好的进攻机会。

摘要:从目前重大国内及国际比赛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运动水平较高的篮球队, 他们的队员大都具有极强的个人突破能力, 而许多球队就是因为队员完善的持球突破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要想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就得在比赛中选择适当的时机, 结合投篮、传球等技术, 合理的运用。否则, 会造成贻误战机和失球的可能。

关键词:篮球比赛,持球突破,攻击性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运用多媒体突破生物教学难点 篇10

枯燥, 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但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 例如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 为了完成认知目标, 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 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 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 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 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 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 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

有些时候, 甚至是教材上怎么写, 教师就怎么讲, 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 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 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 不敢越雷池一步, 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 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教学没有创意, 而创造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 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多学生听课前提下, 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太明显。

二、多媒体生物教学的优势

1、创造情景, 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动力。然而许多的生物教学内容通常本身较为枯燥无味,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时, 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时间一长,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发生改变, 如果在课上用多媒体教学, 显示巴浦络夫实验——条件反射的过程, 利用声、像、视觉等来刺激学生, 创设新的兴奋点, 有助于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动物神经调节过程。

2、情感教学

进行生物教学, 要懂得设计课堂教学的情感明暗线, 情感明线指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诸如知识的传授、问题的设置、方法的实施、重点的铺陈、难点的分解和突破等有形的、可见的形式, 最终结果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是具体的。而暗线则是观念的形成和情感的发展等抽象形式。习惯上, 传统生物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解决具体知识这一条明线, 情感因素即使考虑, 也仅在课堂的导入时为吸引注意而勉强使用, 这实际上还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比如:在设计高中生物“植物的水分代谢”内容时, 可用优美的山水画面和富有诗意的旁白进行情感的调动, 使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再让学生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探讨植物水分代谢的原理、过程等问题, 加深水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最后再次通过画面和数据揭示地球水资源污染、枯竭的状况, 前后呼应, 使学生在从美到丑的对比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冲突。这样设计, 既可解决植物水分代谢的具体知识, 又在更高层次上对知识进行了情感的内化, 其生命力要远远超过单纯的知识讲授。

3、跨领域, 扩容量

生物学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从涉及的学科看, 与化学、物理、地理、历史等均有联系, 尤其是化学知识, 几乎在生物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中均有渗透;从游历的空间看, 地球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遍及全球;从研究深度看, 生物学研究也深入到对核酸、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研究, 从而探索出生命的本质;从延展的时间看, 从生命的起源到丰繁复杂的生物界经过了一个漫长的生物化学进化过程。因此, 生物学课堂教学内容多, 而且比较抽象、复杂,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详讲, 则教时不够, 如果不讲或者过于略讲, 又会影响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 甚至会妨碍学生对后续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浓缩教材精华, 再现典型生命进化过程, 使学生在几分钟内能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 纵横跋涉于广袤的多种学科领域, 从而有效扩大了教学容量。

4、化抽象为形象

生物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在强化重点, 突破难点方面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 动静结合, 声色兼备的优点,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 解决教师难以讲清, 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 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 强化重点, 突破难点, 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意味着:

1、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 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材相适应, 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2、不是所有的多媒体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据调查, 由于容量大, 信息多, 很多学生对多媒体课印象不深刻, 好比走马观花, 像看了一场电影。

3、多媒体教学水平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

很多教师从事多媒体教学, 不过是传统教学的翻版, 还停留在教师一人演示, 学生听讲的阶段, 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优势,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自然课堂枯燥, 效果不佳。

4、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材料应注意学生的原有

知识结构 (如提供先行组织者) , 新材料的内在逻辑性和知识难度的层次性, 以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学习。

5、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网上交流应精心组织, 调动全体学生参

与, 尽可能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并作适当的点评、导拔和鼓励。决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 取代学生的交流和思辨。

总之,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较好地促进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使学生通过多种媒介来学习, 提高了学习效果。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将知识通过形、声、色的再现, 变成真真切切的声音, 栩栩如生的形象, 做到声情并茂,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为思想教育和教学工作提供更为理想的条件, 能使一些枯燥、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形式、宏观或微观世界、空间变大或缩小、时间拉长或缩短等等, 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的面前, 呈现内容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使学生对知识信息有一种“立体”的感受, 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增强记忆力,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他的《完人教育论》中呼吁:“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 便会有真正的教育。”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合一的生物学科, 必然能率先走出传统的桎梏, 通过多媒体的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重大突破!

摘要:多媒体技术以其设计上的创意性, 内容上的配置性, 教学上的规模效率, 传播的深度效应, 资料的互补效应, 给生物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诱导了学生思维;提高了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 而是要使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生物学科教育融合为一体。只有合理将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 才能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有效性, 更好的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生物教学,多媒体

参考文献

[1]刘小玲.充分利用多媒体, 提高生物教学质量[J].江西教育, 2009, (18) .

突破性运用 篇11

一、题目突破

题目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题目有突出时间、地点、人物或中心等几种形式。教学时,可以从剖题入手,精心设问,各个击破,使讲读精要,理解深切。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先抓住“借”字解题:“谁借箭?文章在哪一部分写借箭?”转入重点段(借箭经过),读读议议,弄清为什么会借到箭,进而体会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才干。接着再围绕“借”字提出:“为什么要借箭?事情的最后结局怎样?”等问题,读议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弄清借箭的前因后果,渗透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这里以“借”为突破口,创设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导读全文。

二、词句突破

小学语文课文多是出自名家之手,一字一词独具匠心,有的句子言简意赅,言尽意远,统领全文。教学时,可以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刻剖析,层层推进,这样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例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可围绕“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这个重点句,设计提问,带动全篇:什么叫“碴儿”?“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学生明白之后又问:狼非常想吃小羊,一共找了几次碴儿?这样引导学生把狼每次找碴儿时的动作、神态和说的话读读议议,再继续追问:为什么说狼是故意找碴儿?狼既然要吃掉小洋,为什么要故意找碴儿?这说明了什么?

三、中心突破

一些课文有总结句,总起句,典型的议论句,有代表性的抒情句或反复句等。在文中往往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统摄全文,并对中心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在教学中,以此为突破口,俯览通篇,层层深入,明其要旨。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可紧扣总结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行指导、带动全篇。教学时大致可以分三个步骤组织教学。首先通读全文,找出中心句,接着分析总结句,指导阅读时,可设计以下的问题讨论:1.“景色奇异”是什么意思?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表现在什么地方?2.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海底世界“物产丰富”?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全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可围绕以下的问题讨论:总结句与文章开头一句关系怎样?中间五个自然段与开头第一句又有怎样的关系?而总结句与中间五个自然段的关系怎样?这样,学生自己能领会课文,以提问总起全文,后具体描述,再总结全文的叙述顺序,从而提示此类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把握此类课文分段的规律,学习用这种结构方法进行表达。

四、学法突破

段落是文章结构最小的组织部分,它标志着作者思路发展的步骤。不少课文,作者采用反复的手段,安排结构相似的段落。教学时,可从一段入手,指导学法,先扶后放,举一反三,这样可节省教学时间,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学时就可采取这样的方法,重点指导学习第一段(志愿军与大娘告别的情景),然后归纳学习方法,再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学二三段(志愿军与大嫂、小金花告别的情景),在学生学习第二段时,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到第三段时,完全可放手让学生自学。

五、过渡突破

许多文章结构严谨,段与段之间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浑然一体,而且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标明了文章中心之所在。教学时就可由此为突破口,双向展开,化繁为简。如教学《伟大的友谊》一文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教学时,可以此为突破口组织教学,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段落写恩格斯在生活上热忱帮助马克思,他们在事业上又是如何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最后,再进一步深化主题,点明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六、线索突破

文章一般围绕主线组织材料,主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抓住它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时从这入手,抓纲举目,沿“路”展开,既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例如,《凡卡》一课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写的。这么复杂的内容组合,学生较少碰到,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以此为突破口,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清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信的内容,哪儿是凡卡的回忆,再让学生把凡卡给爷爷的信的内容连起来读,理解课文从哪几方面说明凡卡学徒生活“连狗都不如”,激发学生对凡卡悲惨命运的同情。最后引导学生将信的内容与凡卡想到的事情联系起来理解,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就能对凡卡孤独、悲惨的生活有更深的体会。这样导读既可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发现突破口,巧妙运用突破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读书,使学生在自学中突破,在突破中求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突破性运用 篇12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 文献资料法

参考有关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文献资料。

1.2 观察法

观察西安体育学院篮球专项学生在校内篮球比赛中的持球突破技术运用。

1.3 实验比较法

在同种防守下, 进攻队员运用不同技术效果突破情况。

1.4 研究对象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2007级6班篮球专项学生。

2 讨论与分析

2 . 1 持球突破技术的发展演变

持球突破技术是一项专项技术, 是一个既拥有观赏性也拥有竞技性的新理念。过去的篮球规则, 禁止身体相互接触, 这样对比赛的竞技性和观赏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持球突破作为旧规则变为新规则的产物, 带领篮球走入了新时代, 球员可根据自己实际的运球水平, 结合对持球突破技术的理解突破对手的防守, 从而凸显出突破技术的战斗力, 这样不仅提高了篮球的观赏性也提高了篮球的竞争力。

2 . 2 持球技术结构与力学分析

持球突破是篮球技巧里的一种, 它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结构, 结构中具有4个环节: (1) 突破前的热身准备; (2) 蹬跨; (3) 转体侧肩拿球; (4) 运球提速越过防守。持球突破的类别:原地拿球突破;行进间运球突破。原地持球突破, 可以简单地分为3类: (1) 持球者持球瞄篮, 让对手丢失正确的突破位置; (2) 传球者做出不同样子的传球假动作, 致使对方做出不正确的判断, 进而有力进攻; (3) 持球者运用身体方面的虚晃致使对手重心不稳进而进攻。

2.2.1 突破前准备

要想成功的使用持球突破这一技术, 就早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只有动作足够熟悉能够瞬间流畅完成, 才能为后面的突破争取到更多的时间。通过实验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在防守漏洞百出与准备不严密时, 在原有位置触碰到球的一瞬间, 加大双膝的弯曲程度, 将上身向前倾, 实现重心的转移。

(2) 当防守紧凑, 没有漏洞可以找时, 这时就要结合身体的晃动等假动作过程完成。

(3) 利用拿到球后获得的停止过程完成。

(4) 结合跨步、转身等动作完成。

2.2.2 蹬跨屈膝, 做好预加速

蹬跨屈膝是控制腿摆动和中枢脚快速有力的弯曲膝盖蹬腿并且双臂和上身相互配合;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理论, 来克服人自重而带来的阻力, 促使人体快速移动。

从力学角度来看其优点如下所述。

(1) 可以加快人体重心向前移动的速度, 尽量降低人体的上下起伏;

(2) 有益于带动球、保护球;

(3) 能减少中枢后蹬角的角度, 以达到最大的前进速度, 对防守有益;

(4) 将重心拉低, 使身体的稳定性更强。

2.2.3 转体探肩推放球

这个动作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1) 转体探肩; (2) 推放球。这两个动作是连贯在一起的, 是在蹬跨屈膝后, 在身体维持平衡基础上几乎同时进行。

摆动脚和中轴脚的合理角度问题。

(1) 合理的角度能以最快的速度突破身体平衡的底线。

(2) 增强自身的对抗力。

(3) 摆动脚和中轴脚确定的重心线, 与肩轴和髋轴形成一个能够变化的共点力, 加强对抗, 为在探肩时占据更大的空间。

主动积极前探, 始终保持肩膀领先于防守队员的位置, 其作用如下所述。

(1) 能主动占据空间位置, 利于保护球;

(2) 能使原来的稳定平衡改变, 建立新支点;

(3) 能使身体向前储备势能;

(4) 避免进攻撞人犯规的肩胸关系, 而使防守造成推人犯规。

2 . 3 持球突破的时机

(1) 当防守队员重心上提、前移或移动能力差时, 进攻队员有能力突破的, 可果断突破;

(2) 快攻一对一时, 可果断突破上篮;

(3) 防守队员犯规较多, 进攻队员可运球突破进攻, 以达到杀伤对方有生力量或获得罚球机会的目的;

(4) 利用突破进攻吸引防守, 为同伴创造进攻机会。

2 . 4 常见的两项技术分析及运用技巧

(1) 当进攻球员来时, 并且球在空中, 此时突破队员的突破前准备以及如何应对, 做出的反应是当下这种情况的关键点。要在最快时间内拿到球, 并占据更大的空间, 所以迅速地贴近对方球员, 断他的球。这其中制胜的关键点就是, 尽可能近地靠近对方球员, 速度要快, 在球落地前完成对球的保护, 转体探肩, 紧贴对方, 为避免犯规, 都要在球落地前完成对球的保护。当助力脚着地时, 迅速迈步推放球前进并且突破。要注意脚着地时, 就要贴紧对手进行防守。

(2) 静止持球加上假动作的配合是一种完美的突破技术。时机的准确性和动作节奏是这类突破技术的关键点。其动作节奏是:假动作慢—真动作快—突破快, 假动作后紧接着震动作是真动作的最佳时机, 在对手转移重心时, 运用假动作打掩护用真动作进行强有力地突破。

2 . 5 持球突破过人基本点

(1) 身体平衡。在准备活动到偷懒这一整个运动过程中, 保持好身体的平衡。具体分3个阶段;第一, 身体的重心要均匀分布在两只腿上, 使自己的平衡度达到最高以至于不影响随意活动;第二, 在比赛中迅速进入比赛过程中也要保持平衡;第三, 在投篮、断球等起跳的一瞬间也要保持身体的平衡。

(2) 快速。速度在过人中起决定作用。过人就是以最快速度做出最准确判断。

(3) 保护球。球保护的好坏体现在运球过程中球的落地速度和球被弹起的速度与运球者移动的速度是否一致。

(4) 脚步动作。膝盖弯曲、重心的降低、动作的熟悉程度、快速、干净整洁。

(5) 脚的落位。关键在于防守时脚的落脚位置。

3 结语

经过对篮球比赛中较为重要的技术持球突破进行了研究我们总结经验得出, 如何在比赛中更好地运用突破的技术, 方式方法, 以及准备工作、动作等等都要标准正确, 要积极地争取各方面的优势, 以达到进攻突破的目的。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突破型选手, 主要从意识和技术动作两个方面教学训练。在进行突破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在速度和方向上有明显地变动, 在此基础上还要把握好突破的时机以及保护球的相关环节。如何使持球突破技术的能量发挥最大的能力, 主要体现在有没有将持球突破技术和突分、投突等相关技术巧妙地结合使用。突破除了要在速度上和突破性上有相应的变化, 还要能与各种有益的投篮技术结合。要结合运动员自身素质, 以及将突破技术理论与实战经验相结合, 最后结合自己实际的能力, 这样才能将自己自身的攻击力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汤小康.街头篮球实战技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25-27.

[2] (美) 裴博儒.青少年篮球训练110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31-33.

上一篇:“双主体”教学设计下一篇: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