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2024-10-06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精选8篇)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篇1

摘要

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质量

在人们对自然风景观念普及的同时,景观设计也早已深入人们的视野,”景观” 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所认识的景观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 群) 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1.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意识

建立生态意识的首要问题是确立自然生态观,自然生态观基于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认识,既包括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类明智地利用自然的观念,也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自然整体选择的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应该适应自然,而且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创造适于人居住的环境。

1.1城市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 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1.2 城市规划中生态意识的形成

尊重自然的建筑设计,就是具有环境意识的设计。将建筑融于自然,使其与自然有机结合,保持地方和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自然环境要素不被破坏,因为自然景观和大自然的环境质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应该说更符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应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在建筑实践中,以中国的风水理论为代表,风水理论对选址模式的论述,其实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种环境观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西方现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因而人们看到了改造自然的力量,西方一些建筑师认为建筑物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应表现建筑与自然成的反差才是完美的。

2.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策略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生态型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人、城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型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生态型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五大特征。

2.1 设计原则

2.1.1 稳定性原则

景观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强度的作用力产生不同的生态反应。不受干扰

时,景观水平结构向同质化方向发展,景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适度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景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而严重干扰则使异质性迅速降低,景观难以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2.1.2 生态美学原则

设计是一门艺术的学科,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设计师应当以现代艺术的思想理解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以此来创造即饱 含艺术美感,又满足社会功能的现代新景观。景观作为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不仅具有经济、生态价值,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1.3 实效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即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在规划中深入分析区域及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流与物流特征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生态风险等,维护与改善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达到生态合理性。同时由于人类在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 生态原则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景观规划设计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景观设计学要解决的是“一切关于人类使用土地及户外空间的问题”。在有关环境规划设计的领域内,景观与生态的关联最为密切,景观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景观设计目标,是景观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则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 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和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性、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和逻辑组合法五类。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

具体表现:( 1) 工业拼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 2) 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 3) 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 4) 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城市公园系统是城市绿量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城市中的生态景观。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拼块又有残留拼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开敞度大,以近自然的特色与魅力吸引人们去享受、理解,并提供开放游憩的功能。 总之,城市景观的质量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治理城市环境,提高其景观生态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减少污染; 二是提高绿地面积,增强城市景观的自净能力。城市公园系统的绿量是城市绿量的主体,城市公园系统生

态状况,生态功能发挥状况是衡量城市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它的开发建设要与模拟地带性生态,贯穿景观生态学的规划原理。

参考文献:

[1] 高黑,倪琪 .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手法初探 [J]. 华中建筑 . (04)

[2] 陈波,包志毅 .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J]. 中国园林 . (07)

[3] 王向荣 . 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 ? 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

[J]. 中国园林 .(02)

[4] 国卿 .浅析生态设计的理论及其应用 [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06)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篇2

城市, 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 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生活质量的关注点正逐步转向城市的景观。当前,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有着共同的目的:建设适宜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城市环境。这里建筑和景观殊途同归, 以人为中心, 达到和谐统一。人们意识到, 仅仅有建筑的城市不是完整的城市, 是片面的城市, 环境是城市的另一重要方面。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这就要求我们对当前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景观有一定的认识。

2 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土地平面所做的平面使用计划, 其道路系统的组织与用地安排对城市景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在做城市规划时应该考虑到景观问题。

城市景观, 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作出的综合利用, 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 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 哪些应保持其现状。城市的美, 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 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 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功能外, 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 即形式美原则。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 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 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崭新的城市景观。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 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 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 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 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 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 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包含着城市规划层面、建筑设计层面和景观规划层面, 要实现好城市景观设计, 获得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就需要实现专业间的充分互动。必须打破规划与建筑先行, 再由景观补空的做法, 使景观工作贯穿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全过程。

3 城市景观的基本特征

3.1 复合型

城市中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造景观, 既有静态的硬体设施又有动态的软体活动, 城市景观表现为各要素的交织和并演。城市景观是一门时空的艺术, 它随着观察者在空间中的移动而呈现出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城市的整体景观由各个局部景观叠合而成。

3.2 历史性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和改造,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风貌。城市景观只是一个过程, 它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

3.3 地方性

每个城市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 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建筑和风格, 加上当地居民的素质及所从事的各项活动构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

4 城市景观形成的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 不仅仅来源于视觉, 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 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 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人们心理上的城市图象是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因此,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有连续性和方向性, 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 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 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 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 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 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 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 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 也易于接近, 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它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 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 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 只能在近处看到, 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 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 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 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 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 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 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 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5 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 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 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 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

5.1 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主要是集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为一体的中心区域, 是表现城市价值特性最有利的位置。在这里人们可以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 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 都应作出回答。

5.2 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 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

(1) 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 它一般与市政府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

(2) 娱乐建筑的空间, 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

(3) 购物的空间, 如商业街、商业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 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 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 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 因为它是供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 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 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 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 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 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

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 当广场的地面过大, 使建筑物看去像是站在空间的边缘, 墙和地面分离开来, 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 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6 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 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6.1 景观规划中的形式主义

西蒙兹说:“规划与无意义的模式和冷冰冰的形式无关, 规划是一种人生的体验, 活生生的、搏动的、重要的体验, 如果构思为和谐关系的图解, 就会形成自己的表达形式, 这种形式发展下去, 就像鹦鹉螺壳一样有机;如果规划是有机的, 它也会同样美丽。”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形式主义的景观规划设计却是随处可见。例如很多城市不顾自身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市民的需要, 一样的市民广场, 一样的观赏草坪, 一样的繁复装饰等等。这样的城市景观抹杀了自然本性, 不顾人类最根本的需求, 不顾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当地特有的特色, 这样的城市景观规划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6.2 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位

我国城市的建设遵循的程序通常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道路、市政设施施工-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其结果是,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被破坏以后, 希望用景观规划设计来弥补这种关系。但是原有的自然特征也许已被破坏, 场地整体空间格局已定, 景观规划设计能做的只有绿化和美化了。我们应该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贯穿到开发建设的始终。场地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都要有景观规划设计思想的体现, 这样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的最大作用, 取得最佳效果。

6.3 景观规划设计的时效性

近年我国流行“草坪热”和“移植大树”。为了让城市景观马上出成效, 我国各个城市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草坪管理难度大, 养护费用高。据调查显示, 人们对大树尤其偏爱。而移植大树的后果就是很严重的, 不但使被移植走了大树的地方的环境遭受破坏, 而且被移植的大树也往往面目全非了。景观系统中, 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 就像一个有机体, 他不断自我完善, 而且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7 结束语

21世纪是中国大发展的时代, 我们的城市注定要成为表现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载体, 运用全民族凝聚的巨大的力量, 运用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去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当然, 我们更要看到建设好的城市景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要更好地研究我们的国情, 学习世界各国成熟的好经验, 注重实用, 讲求经济实效, 追求一种健康, 舒适, 安全又自然、美好的生存环境, 就有希望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美的现代化城市景观。

摘要:城市景观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的好坏, 我们应该把城市景观设计贯穿在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全过程。通过对城市景观内容的把握, 认识到当今中国城市景观存在的各种缺陷, 运用我们设计师的智慧及美学去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

关键词:城市景观,城市规划,美学

参考文献

[1]刘福智.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基于景观评估的城市景观设计 篇3

对城市景观进行评估,可以提高城市环境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本文以廊坊市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为例,尝试从可达性、景观要素、空间感知、触觉感知等几个方面进行景观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进行改造设计,以不同的设计理念,打造风格各异的主题街区,并通过建筑色彩营造商业氛围,实现“赏”、“游”、“购”一体化。本文重点叙述了景观评估结果同景观设计实践的协同关系,探索景观评估体系纳入到设计实践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

城市景观 景观评估 步行街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36-04

一 城市街区景观评估的意义

在日常的设计实践中可以发现,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法规政策有不少,但是多指一些经过专业部门鉴定过的、列为文物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区域,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承载历史记忆,寄托城市情感的建筑物和街区往往被简单地推倒重建,造成了城市历史的割裂和城市发展的无序。譬如一棵树木的生长,或许它有一些伤疤、或许它有一些横枝野权,只要经过适当修剪,总能找到让其焕发青春的方法,完全没有必要将其连根拔掉,换种新树。这种对待城市街区的简单行为从当时看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以历史的角度看,往往得不偿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城市景观资源一再遭到破坏,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直面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关系。城市景观中哪些资源值得保留?哪些需要改造?改造的力度需要怎样控制?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中国现今的建设环境下,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和保护意识,过多地承载着城市记忆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环境被大面积破坏,城市的发展轨迹被完全抹去,随之消失的是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在现有的城市环境下,对城市的景观价值进行评估,在保留城市文脉和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手段,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改善周围居民的生活,增加人们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二 景观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一)景观评估的程序

国外较早出现的景观评估体系是产生于19-20世纪的以英美为主体的景观评估体系,在这一阶段,西方发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景观保护的法律法规,例如英国在1949年颁布的,以保护乡村历史和景观,维护国家公园和地方景观特色为目的的《国家公园和乡村土地使用法案》,美国在1964年颁布的,以保护原始自然环境,野生生物为目的的《美国荒野保护法》等,在制定法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评估体系和学术流派,但是这些评估工作的评估对象往往以自然景观为主,鲜有涉及到城市景观和人文景观,本文尝试借鉴专家学派中Litton的形态学理论和经验学派的Lowenthal.D的偏重心理感知的相关观点,完成对于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这一位居城市中心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城市街区的景观评估工作。

(二)景观评估的方法

在任何一种评估指标体系中,组成景观的各个要素都会被详细地罗列出来,并且制定严格的评估标准,如地形地貌是否多变、植被种类是否丰富、景观色彩是否多样且生动等等,而对于城市景观则多从空间、序列、光线、色彩、植物种类等方面进行评估,所以此次景观评估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三 廊坊新世纪步行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发展对于步行街的影响

廊坊新世纪步行街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东西长5.4公里,分成8个街区,几乎横穿了整个廊坊市,成为当时廊坊市最著名的一条大街。虽然体量巨大,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设计导向问题,步行街在建筑形态、空间利用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问题慢慢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空间划分不合理:步行街中央50米的间距过于宽大,产生强烈的隔阂感,不符合人们购物休闲的行为习惯。(图1)

建筑形式过于单一:尤其是临近城市主干道的街头立面没有风格特色,可辨识度底。(图2)

各个步行街之间被城市干道隔断,无法形成连续的整体效果,随着城市机动车流量的迅猛增长,这种割裂感越发明显。

建筑色彩过于单一:全是米黄色,缺乏商业活力和业态特点。

随着网络电商的兴起,实体商业受到巨大冲击:步行街缺乏相应的商业配套和商业设施来吸引客户,市场竞争力逐渐减弱。

(二)业态变化对于景观的要求

新世纪步行街设立之初,其商业定位并不是十分清晰,随着近几年廊坊城市的快速发展,步行街的外部商业环境和内部业态结构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在客观上对步行街的景观改造提出了现实的要求。首先,在步行街南侧兴起了一个以万达广场为核心的新商业中心,集中了大型购物中心、影剧院、餐饮服务等全套的商业服务设施,形成了新的城市热点,其次,步行街内部经过多年的经营,各个街区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业态环境,如第三大街主营电子产品和办公用品,第四大街主营时尚用品和服装等,这些外因和内因都会对景观改造设计起到非常明显的限制和引导作用,而且会对景观的内容和形式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

四 景观评估在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中的应用

(一)新世纪步行街景观评估的内容和标准

鉴于新世纪步行街位于城市中心,且完全是人造环境,所以其评估内容和标准同现行的诸多景观视觉资源管理系统评估指标体系不尽相同,在综合考察了步行街的周围环境和景观现状后,我们尝试从可达性、景观要素、空间感知、触觉感知、配套设施完整性、维护管理便捷性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标准见表一1。

(二)新世纪步行街的评估结果

经过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进行多次调研,及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整体状况从评估指标所给定的六个要素进行讨论研究后,制定出符合廊坊新世纪步行街景观评估的调查表,先后7次组织业主开会讨论,并对当地的百余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再结合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考虑后得出的评估结果如表一2所示:

nlc202309031936

通过对评估结果表一2的解读我们可以得知,新世纪步行街在交通可达性、道路通畅性等方面得分较高,即原始的规划框架基本合理,但是由于当时的设计思想陈旧并且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在空间的丰富程度和停车场数量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商业环境的需要,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街内的绿化植物和地面铺装破损严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步行街的景观感知。

五 根据评估结果对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

(一)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的方向

根据景观评估的评估结果,步行街的景观改造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调整步行街的功能分区,理顺功能布局:解决停车面积不够等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

丰富步行街内部空间组织形式:打破街内空间形式单一、风格一致的僵局,将每段步行街自己的独特风貌展现出来。

通过丰富色彩和增加亮化来烘托步行街的商业氛围。

全面整顿每段步行街的端头空间:使之具有显著的风格特征,并能够起到联通每段步行街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的作用。

(二)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方案

廊坊地处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之间,位于京津走廊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时又是河北大学城的所在地,这就使新世纪步行街天然具有了联通京津,承接北京的传统文化和天津的西洋风尚,将东西方文化熔于一炉的区域优势和文化优势(图3)。同时,步行街又地处城市中心,两侧都是非常成熟的住宅社区,步行街是当地居民主要的休闲、娱乐、购物场所,因而当地居民对步行街怀有深厚的情感,所以这次改造设计的主旨确定为——“京津通廊,人民乐坊”。

新世纪步行街1-8大街东西贯穿廊坊市中心,总长逾5.4公里,这样的规模和体量国内罕见,只是整条步行街被7条城市主干道分割开来,无法形成统一有序的整体,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将1-8大街有效连接,形成一种既是有机整体,各个街区内又各具风情的街道景观,使新世纪步行街重新成为廊坊市的商业主轴、文化主轴、景观主轴和亮化主轴。同时,步行街的改造设计不仅仅局限在内街这一条线上,应当充分利用交通流线、城市家具、标志表识和夜景亮化等手段将两侧的商业空间和住宅社区吸纳进来,利用城市屋脊效应,打造城市景观带,真正做到“纵向连接、横向沟通”。

在步行街原有的建筑设计中,建筑立面风格和建筑色彩较为单一,缺少变化。本次改造设计在尊重原有建筑风貌,不做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利用增建屋顶、修建山墙等手段(图4),打破原有建筑过于统一,僵化刻板的局限,以造型各异的设计手法,在对原建筑不进行大量拆改的前提下,打造不同风格的主题街区(图5、图6),同时丰富建筑色彩,营造热烈的商业氛围,真正实现“赏”、“游”、“购”一体化。以第三大街为例,这段步行街以经营电子产品和办公用品为主,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简洁硬朗的德意志绗架结构形式,在内街新建的建筑物和步行街两端的沿街立面上,笔直挺括的绗架线条代替了柔弱的石膏线脚,明朗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精确、高效的心理暗示,和业态特点相符的同时也赋予第三大街强烈的视觉语言街道特点和可辨识度明显提高。

在本次规划设计中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各段步行街内部的设计定位和风格体现,一个是各个街区之间的连接与沟通,它们就像玉带上的玉版和串珠那样密不可分。其中,各街区的连接将是亟待解决的设计难点。通过分析其他城市解决同类问题的案例,连接方式最终确定以天桥为主,采用交叉式、平行式、单一式等不同的构造手法,能够使街道两侧的游人可以非常方便地到达街道的另一端,同时,由于这些天桥位于城市干道的十字路口,背靠步行街风格迥异的沿街建筑,完全可以利用不同风格的立面造型,配以现代化的亮化手段,使其成为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都市明珠。

新世纪步行街的内庭宽约50米,这样的尺度对于一条步行街来说过于宽大了,步行街两侧的行人很难产生交流,无法形成交融贯通的商业氛围。所以规划设计中在内庭增加了大量的商业设施和商业建筑,如酒吧长廊、IT体验馆、灯光廊架等,这些商业设施—方面提高了区位品质,凝聚了商业氛围,同时也拉近了步行街南北两侧的距离,使人们在步行街内部的穿行和购物变得更加惬意。例如,在第二大街的南北两侧各增加了数组西班牙风格的廊架建构,距离原有商铺9-14米不等,这样的尺度对于购物的人来说是最适宜的尺度,廊架内侧的轻体构筑物里还可以提供餐饮和休憩服务,同时两组廊架之间还有广场和喷泉等景观元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步行街内庭的使用效率,同时提高了步行街的环境品质。

近年来,商业和艺术相结合,通过艺术来提高商业品质,通过商业来推广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人们共识的商业发展方向,无论是上海的“新天地”,还是北京的“三里屯”、“798”,随处可见艺术融入商业环境的成功案例,所以在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中,必不可少地要融入艺术的相关元素,并且要做到结合业态特点,体现地域文化,引领时尚潮流,成为改造设计中的点睛之笔。例如第四大街的“风情意大利”设计主题,就紧紧结合第四大街时尚服装的业态现状,通过曲线形的平面布局,具有雕塑特性的街心钟楼钢架(图7),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艺术气息,使之不仅成为购物休闲的场所,更是一种城市的标记和时代的印记。

六 结语

本文在调研国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结合国内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从景观评估的评估标准入手,力图梳理出一套城市环境下景观评估的依据和方法,并以廊坊市新世纪步行街为例,重点叙述了景观评估结果同景观设计实践的结合过程,探索了如何将景观评估体系纳入到设计实践中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大量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工作正在进行,对于城市环境下景观的评估与保护却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和体系。在世界艺术的历史上,我国曾以意境深远的文人山水画和优美生动的东方园林享誉世界,但是就现代景观视觉语言,尤其是城市环境中景观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却始终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相关内容的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

在城市环境中进行景观评估和改造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将不仅仅是地形、植被、水质等自然因素,更多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为因素也必须纳入到评估体系中来,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城市设施的完备性,空间形态的丰富性等,这些条件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元素,甚至同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很大的交集,但是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整体感受,所以在评估和设计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同时由于景观评估中评估指标的多样性,且多数指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很难用清晰的数值去衡量和描述,所以选择较为模糊的评估方法较为合适。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 篇4

置座椅,而是通过科学的种植密度、空间划分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

果。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不仅要求景观的美观,更注重的是其功能

性的体现。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

良好而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舒适性奠定基础。其更关系到

城市居住舒适型、现代休闲运动的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建设,对我

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3.1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

护,其规划设计必须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

设计中,常会见到由于过于注重景观规划与建设,没有认识到植物

引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因此,在现代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景观的美观与实

用,还要注重景观所采用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此保护城

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

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尽量选用城市所在地

特有的或原生植物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避免由于外来引入植物

对本地植物的影响,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同时通过积极选用本地植

物,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积极选

用本地植物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景观或植物景观

奠定基础,促进城市综合文化氛围的建设。例如:在哈尔滨城市园

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丁香花作为景观规划与设计

的主要植物,极大的提高了哈尔滨打造丁香之城的脚步,促进了城

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3.2结合园林文化主题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常以多种表现方式突出园林的一个主题,以此

为园林进行命名。由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原因,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主

要由原有场地改建以及新建两种方式。对于城市原有园林场地的规

划设计中,城市园林由于原有基础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园林设计的整

体风格,这也使得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原有建筑风格

为基础进行景观的规划与没计。在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前,设计

人员应进行现场的实地考察,对园林原有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同时

了解原有建筑历史、故事等,为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奠定基础。

对于新建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可以根据园林主题结合场地地形、城

市所在地气候条件以及城市本土植物形态特点、生长特点等进行综

合分析后,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想,以此开展城市园林的景观规

划与设计工作。

3.3 以互动性城市园林景观为设计方向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以互动式景观为基础开展景观的

规划与设计工作,利用互动性的景观为居民生活与休闲提供更加丰

寓的娱乐活动。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景观

规划与设计是以“景”“观”为目的进行,注重“景”的设计而忽

略了人们的与景观的互动性。例如: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立体景观雕塑、植物雕塑等形式突出单一景观

或局部景观的中心思想,人们在园林中的休闲活动也以“观”为主。

根据现代心理研究与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

应更多的注重景观 与游人的互动,以互动的方式为人们休闲娱乐

提供更多的乐趣。虽然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水景来

提升整体景观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利用水景来达到互动的效

果。虽然也有将水景喷泉设计成为互动的形式,但是其并不能很好

的达到人们与经管的互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因以互

动为方向进行景观的设计。例如:通过依山而建的半空吊桥或在水

流上建设秋千式吊桥等方式使人们在进行景观观赏的同时也能够

进行娱乐活动,促进城市园林氛围的建设,在注重景观观赏价值的

同时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娱乐性。

3.4 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城市园林景观

由于现代城市土地的紧张,城市园林面积多为中小型园林。这也

使得其绿化面积较小,其尽管设计应以中小型景观为主。积极利用

立体绿化园林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的同时也为景观规划与

设计打造了良好的平台。在进行立体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年生

植物运用的原则,以及植物生长期的特点,打造持续性的绿化立体

景观。同时注意利用园林景观中可以利用的墙体、灯柱、休息座椅

高架绿棚、栅栏、凉亭等建筑,打造独特的立体绿化景观。通过利

用可以利用的立体结构增加城市园林的空间划分,给人以视觉上、

感觉上的空间扩大,同时也利用立体绿化景观达到吸附浮尘净化城

论述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篇5

关键词:景观;景观规划;设计误区

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居环境遭到破坏并直接威胁到人类身心健康,使得用景观生态设计理念来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近几十年来,人口爆炸,生产力飞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已使人类认识到其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威胁自身发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今天,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人类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谋求建立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试图重建已遭破坏的家园;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

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这是新时代景观设计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1城市发展及带来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或由农村变为城镇都仅是城市化的外在表现。而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则是任何城市都面临的严峻挑战。城市化问题导致人口拥挤,体现在交通、住房、工作等方面。由于城市化的加剧,城市的一些公共设施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造成交通拥挤、居民住房奇缺、地价涨幅加剧、卫生条件差、城市供水供电紧张和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经过工业化、城市化的急速发展,人们猛然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得如此恶劣,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来并威胁人的健康。

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城市环境的建设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这是每一个景观设计师都面临的课题。

2常见城市景观设计问题剖析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篇6

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人们的活动区域在不断扩展,在这样一种现状下,城市道路绿化带的景观设计就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与艺术的结合产物,其设计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才能真正实现其最初的设计目的。我们总结出以下三条基本原则:首先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资源,也就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受城市自身复杂性的限制,城市道路绿化带在进行设计时也必然是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的,如空间、气候、水文甚至是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使绿化与城市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其次在选择植物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远近结合的原则:不能为了追求当前的绿化效果,一味的加密、加量。要和植物的远期发展空间结合起来,并且与相邻空间或远处的树木和建筑背景相呼应,以取得城市道路绿化的完整性。此外,还应注意慢生树与速生树的搭配、协调,作到远近结合。聚生淮北则为橘,聚生淮南则为枳的状况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中是绝对不能出现的;最后要保证绿化带的建设不对道路的安全状况、通行条件产生实质上的不良影响,也就是相辅相成的原则:毕竟,再好的道路绿化也是为道路交通服务的,不能只顾绿化效果,而忽略了人性化的需求,进而出现道路绿化建设干扰道路正常使用的状况。

二、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带的景观设计是建立在一种动态的基础上,其服务主体是道路交通,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既要保证设计风格的整体性,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动态条件下司乘人员的心理感受和视觉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满足道路交通视距要求,以保证道路行车安全。通过对营口的营大路、天山大街等道路绿化的设计研究,针对于道路不同路段的实际特点,具体分析其相对应的景观设计处理方法。

1.分车绿化带设计

分车绿化带通过分离不同性质的车流(如快车和慢车、上行车和下行车等)起到有效组织交通、保障行车安全的作用,对这类绿化带的设计就要以简洁、规律为主,强调整体性,其景观设计要点分析如下:

1.1营大路和西环路等的分车绿化带直接与机动车道相邻,因此其设计就要以安全性为主,具体来说就是树木要求修剪整齐、简洁,同时应注意营造优美的林缘线和林冠线,避免过于单调、平淡。

1.2在营大路至双碑道口的高速公路中间分车绿带上我们选择遮蔽性强的常绿植物,在宽度允许的情况下合理搭配模纹、花灌木,既可以在夜晚时候阻挡对面远光,还可以近距离高效率的处理地面烟尘、噪声和污气。有模纹造型的.绿化带要保持一定的韵律和规律性,图案的变化不能过于频繁,并且注意模纹尺度的把握,尺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景观效果。

1.3在交通量小且道路两边都没有重要建筑的地段,如南轩桥至双碑道口的路段上可以在分车带上大量种植大型乔木形成绿墙,既能够将隔离效果发挥到最大,有能够在绿色规模上有气势,能最大程度的给人以壮观的感受,但这样的设计在繁华地带则需尽量避免之。

2.行道树绿化带设计

行道树的种植目的有二:一是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庇荫,二是提高地面绿色覆盖率。因此,同样根据其设计目的,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设计要点:

2.1行道树可以与矮小灌木有韵律的合理搭配,从基本的说就是可以减小地面裸土,但其重点则是能够在地面上形成连绵不绝的绿化景象,丰富立面的层次。这一点在大连应用效果为最佳,其主要原因是大连较好气候和温度适宜于植物的生长。

2.2如果因某些具体的特殊原因而使得行道树下不能搭配灌木时,则需要在行道树之间留出适当空间的裸土,或者是利用透气材料进行铺装,以保证行道树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空气。后者在西环路的应用较为普遍。

2.3行道树之间的间距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来说,保证其成年后树冠自由伸展且消防车和急救车等能够自由穿行就可以,这一点在城市各处设计中都要予以考虑。

3.交通岛绿地设计

交通岛主要是引导行车方向、限制车速、装饰道路。因此,交通岛绿地的设计同样需要结合和满足这些功能。比如,西环路交通岛的周边都种植有颜色特定、高度特定的植物来强化交通岛的引导作用,没有采用太多密植乔木、小乔木和大灌木,这能够让驾驶员一目了然。如果在其他某些交通岛旁边有高层建筑时,设计就还要考虑到俯视效果。

4.交叉路口绿地设计

通常来说,在进行交叉路口的设计时,为保证交叉路口这种特殊地段的行车安全,通常一定会在交叉路口留出足够的安全视距,使驾驶员能够看清四面八方过来的车辆。在营大路的设计中,我们采用视距三角形来确定:即在视距三角形内,不能有任何阻碍视线的物体。因此,交叉路口的绿地设计一般选用矮小灌木。但是,株距在6米以上,分支点大于2米,树干直径小于40厘米的乔木是允许的。

5.林荫道绿地设计

林荫道从其本质上讲就相当于一个带状的小型游乐园,在对青龙山大街林荫道绿地进行景观设计时采用规则式、自然式或混合式的设计手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将每个节点、节点之间的景观特征、空间关系、时空关系做详细分析、比较。林荫道绿地通常设计在街道中间,也就是在上下行车道的中间建设一个宽度比较大的林荫道,是给附近居民休息和娱乐用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青龙山大街两边均是车行道,出于安全考虑,其出口不宜太多,而且在出口处应设有斑马线以保证行人安全通过。

6.停车场绿地设计

在停车场的隔带里种植大型乔木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即可以为车辆和人员庇荫,又不妨碍车辆的正常停放,还能够对城市的绿色覆盖率和环境质量起到促进效果,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在对三山路的所有停车场进行绿地设计选择植物时,通常选择用行道树,其冠大荫浓、少落花落果的乔木以符合停车场的实际要求。大连市的很多公共停车场都在乔木下种植修剪整齐的低矮绿篱,用以自然分隔车辆,可谓一举多得,效果非常好。

7.商业街的绿化设计

在大石桥的三山路和营口鲅鱼圈的天山大街设计中,我们就注意到,商业街最大的特点就是车行的出入口多,几乎每隔一百米就要设计一个,甚至更密集些。但是如果出口过多,又破坏了绿化的整体性,所以要在这方面下工夫,要在现场多做调查研究,既不能影响正常的商铺经营,又要保证绿化的整体效果,且通常来说绿化带的宽度保持在5~25m之间,太大或太小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心区功能。鉴于商业街人流量大、功能型建筑多、建筑间距密集等因素,绿化设计还要避免乔木的大量使用,并且要考虑植株成年后,树冠不能遮挡住商铺的招牌,并且应结合商业街的停车场一并考虑。再根据商业街的特点,在进行绿化的时候就适当的将精力用在装饰性植物和功能性植物的栽种上,一般选择矮小灌木或者是花草,在城市绿化中并不适宜于大量使用的名贵花草在商业区较重要的地段反而可以适量使用,既提高商业区的水准,也能以少为贵为精。

三、绿化带养护规划

在对城市道路的绿化进行上述相关规划设计以后,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事实上,设计本身只是纸上谈兵,真正的能够在实际的道路环境中长期保持才是真正最重要的,这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单纯的为设计而设计,既要注意设计的可实行性和可持续性,也要关注养护上的简便、经济和良好的维持性。养护上的简便性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即包括对植物的合理选择、也包括相关养护制度的控制。

1.植物选择

乔木的选择:乔木通常用作行道树,这也就意味着其需要发挥的作用是提供遮荫、美化、引导等作用,从养护简便的角度上则有以下要求:树种要易于移植、存活和继续生长;自身无污染无危害;株型整齐、挺拔、树冠较大;发芽早、落叶晚且落叶周期短。东北地区可选用的行道树有银杏、光叶榉、法桐、国槐、白蜡、糖槭、杜仲、泡桐、千头椿等。

灌木的选择:和乔木一样,灌木的选择也需要满足自身无毒无危害;最好选用无刺或者是少刺的;耐灰尘和辐射;并且尽量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选择那些对修剪程度要求不高、可以粗放式管理的花灌木,与乔木、花卉、草坪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提高城市景观的可观赏性和品位。需要栽植模纹绿篱的地段,要注意在模纹之间为后期养护修剪留出适当距离,不需要很宽,30~50厘米就足够了。东北地区常用的品种有榆叶梅、连翘、丁香、锦带、红瑞木、绣线菊、红瑞木、小叶黄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冬青、木槿、紫叶矮樱、月季、木绣球等。

2.配套设施

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带的设计时,必须同时考虑其配套设施的配置。目前很多的公路中正是因为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以至于后期的养护与设计完全脱节,给相关的养护部门带来不小的麻烦。例如,某些草皮的草种忌热,需要长期浇水来维持其正常生长,那么久要合理的考虑是选用直接的管道进行供水还是利用洒水车来进行,这一选择同样是要根据绿化带所处的位置来确定,如果是在交通较为繁忙的地带,浇水车的大面积作业会给交通自身带来不小的障碍,就有舍本逐末之嫌,这种情况就宜于选择铺设管道进行喷灌或滴灌,或者人工拖带浇水,例如大连市的人民广场。虽然成本上会有所上升,但其日常养护就要简便很多;但是在城郊等地带,则不需要这样大面积的铺设管道,利用洒水车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务,也不会有什么负效应产生。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篇7

1 河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的倾向

(1) 河道整治工程的“硬质化”。河道工程的整治采用硬质护坡, 本意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河道的“硬质化”其实是非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硬质护坡破坏了河道坡土的植被, 损害了植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 对河道生态环境是非常不利的。 (2) 景观建设工程的“奢侈化”和“模仿化”。有的政府部门, 把河道的建设弄成是政绩工程, 片面追求兴建之风,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按照城市的规划进行, 比如, 多处建设水利广场, 并且配备全套的塑像、假山等景点装备, 致使水景观的奢侈。这是有悖于河道景观建设的初衷的。还有的地方, 建筑风格相同, 景观模仿严重, 不能体现城市的特色。 (3) 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中的“急近化”。城市河道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能人为地一蹴而就。有些城市的河道景观工程存在生态环境建设“急进化”问题, 盲目移植大树, 以灌木代草坪等, 不考虑生态系统的规律, 影响了绿地综合生态效果的正常发展, 反而造成景观不协调。

2 城市河道的作用

(1) 生态走廊。河流是水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流动通道, 是各种乡土物种的栖息地, 在现代景观生态学意义上, 河流走廊具有维护大地景观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作用。同时, 河滩中的自然岸线、湿地等景观生态区是城市的宝贵财富, 生态脆弱地带和群落类型的代表性样本, 如洪泛区、冲击滩涂等, 在促进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景观等方面也具有特殊的潜力[1]。 (2) 休闲通道。河道及滨水区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之一, 在考虑河道及滨水区自然承载力的基础上, 布置满足不同居民需求的活动设施, 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河开放空间。并与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系统形成完整的网络。 (3) 开发热点。在今天, 对滨水区及河道周边土地的开发建设早已超越了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层次, 多数城市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拉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良好的河道及滨河景观, 能够带动周边土地的开发建设, 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 基于自然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途径

3.1 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持与恢复

河道改造的首要任务是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护与恢复。对城市河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应坚持“保持河道自然风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的开发原则。

(1) 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建设应以城市水系为基础, 建立湿地保护区、生态公园或扩大滨水绿地范围, 加强完善水系和绿地的联系网络。植被覆盖良好的河岸对提高整个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能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2) 生境的质量和物种的数量都受到廊道宽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河岸植被的宽度至少在30m以上时才能有效发挥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 包括降温、过滤、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生境多样性的作用;河岸植被在60m的宽度, 则可以满足动植物迁移和生存繁衍的需要, 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2]。

3.2 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1) 宜弯则弯、宜宽则宽, 使设计的横断面的复杂化。要造成河岸边坡有陡有缓, 能缓则缓;堤线距水面有宽有窄, 能宽则宽。在一定长度内, 形成水流速度有快有慢, 在岸边甚至造成滞流, 回流, 以便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切忌河道截弯取直, 避免直线段太长, 用蜿蜒、蛇形、折线等代替直线, 因为自然状态的河流不会是笔直的。 (2) 生态化护坡。天然河流岸线基本都是蜿蜒的, 沿线由天然植被或石块分布或镶嵌在岸边, 既降低近岸流速保护了河岸, 又稳定了河势;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 可以考虑保护自然状态, 配合种植适合滨水且根系发达的植物, 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 不仅种植植被, 还采用天然石料、木材护底, 以增加堤岸的抗洪能力。 (3)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腹地较小的河段, 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 也应利用河道绿化带降低挡墙高度、通过设置亲水平台以增加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 (4) 对于河道两岸空间充裕的河段, 宜建造斜坡防护为主。即采用斜坡植草防护, 在天然稳定护岸的基础上, 利用斜坡造鱼巢, 埋大柳纸、水杨纸等, 同时在控制河道岸线外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 避免土壤硬化和裸露。

3.3 水体净化及水污染治理

城市河道中水的质量对水域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 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是对水源的重要危害, 而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汇入河道, 也会使城市河道中的水质下降。因此, 有效截流污水的工程措施是在城市河道改造整治过程中应予考虑的。

3.4 乡土植物选择与生物修复

建立稳定的水滨乡土植物群落并保证其自然演替不受干扰, 应成为河道改造和整治的重要内容。除剔除危害性外来物种外, 应尽量以乡土植物为骨架建立结构稳定的滨水植物群落, 从而得到半自然、近自然和自然形式的景观。乡土植物能体现出明确的地域特色, 并对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有重要影响。

3.5 河滨空间营造及亲水景观设计

河岸的亲水设计是河道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利用亲水平台和开敞的滨水空间, 不仅可以使城市居民有机会亲水, 而且通过趣味性的设计使人们有兴趣亲水[3]。利用河岸植被的覆盖和自然生态要素, 不仅创造自然的生态环境, 而且满足人们享受自然的要求, 在河岸带上利用地形和地势营造植物生长、水流变化、昆虫活动、鱼类洄游、水陆过渡等不同区域景观, 实现亲水目的。

4 河道景观生态设计的内涵

(1) 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保持协调一致, 尽可能把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可以叫做生态设计。这种协调尊重物种的多样性, 降低对资源的影响, 保持营养和水循环, 维持植物生存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 目标。第一是还原河水的水质, 让河水更加清澈透明。二是恢复河道湿地的净化功能, 强化湿地的水体净化作用。三是保护和营造滨河地带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是为生物创造具有多样性的环境条件, 使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各种微生物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五是建设优美的河道景观, 让河流的形态尽量与自然相接近。

5 河道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5.1 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方式

要重视植物景观在河道景观中的作用。要使植物组团和开放空间绿地的设置, 乔灌草配置与植物造型等根据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进行合理搭配, 做到本地的植物和外来的植物互相结合, 保证植物的多样性, 同时要季节分明, 保证三季有花, 四季有绿, 把科学和艺术进行结合。

5.2 河道道路景观设计方式

河道道路景观设计要坚持自然、朴素的原则。河道景观区的道路有别于其它的道路的最大区别就是以休闲漫步为主。因此, 在道路设置的时候, 就要体现出休闲游道与绿地、小游园等空间的相互交叉, 近水栈道、驳岸相互贯穿, 产生多变的景观空间, 以丰富休闲审美的多样性。

5.3 文化景观的建设

河道景观建设在新的时期的主要功能不止局限在排涝, 更主要的是休闲观光。在景观设计中, 要体现出景区的特色、特征, 突出亮点, 其中文化亮点是不可或缺的。要想把河道景观打造成吸引人们的焦点, 就要区别于公园和游园, 克服文化体现的局限性, 挖掘河道自身的历史文化。

5.4 设施景观

在河道景观的建设中, 必不可少的就是公共设施的建造, 包括桥梁、座椅、照明灯具等等, 这些公共设施在发挥自身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还能够体现一定的景观价值。比如桥不仅是交通工具, 同时也是景观的观赏点。因此, 在考虑桥的交通功能之时, 一定要注意它的景观及观景功能

5.5 夜景景观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使人们对城市夜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多维空间景观使单一的景观审美方式和感官更为丰富, 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魅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重要方面就是营造城市河道夜景景观。

5.6 重视生态型的景观设计

对于河道的绿化配置, 要充分运用景观的植物群种结构, 利用空间手法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绿化景观。绿化树种的选择要尽量使用具有乡土特色的树种和特色树种。河道景点配置, 要充分考虑人性化需求, 保证整体景观的和谐、景观的个性化、景观的透视效果和景观的耐看性。

6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趋势

6.1 保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在河流的治理中, 一般的方法是更换河流护岸的形式和材料来降低河流水量的下渗, 让小河沿着砼砌筑的水路流去。这样就会造成小河断绝了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致使生态环境明显的弱化, 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净化作用, 这样就会给自然环境和动植物带来伤害, 小河也就逐渐荒废。

为了克服这种方法的弊端, 人们逐渐把观念转向“多自然型”的河道改造, 并通过各种方法, 多多了解河流的特性, 尽可能保持其生态的完整性。河流不再使用混凝土铺设, 改变了原有的僵直的形态, 而是符合河流的自然姿态, 有宽有窄, 有小岛, 河水也有落差, 有浅潭深潭, 人工的河流又重新变成了自然河流。

6.2 引入历史文化背景

纵观世界, 任何一个著名的城市, 都必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欧洲的很多国家, 都离不开多瑙河的孕育;中国大都市上海, 也离不开黄浦江和东海;华南地区, 有美丽的珠江三角洲。由此可见,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河流是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 更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自然、利用自然, 保护生态、建设生态, 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人水和谐的理念, 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 指导和规划建设城市河道景观工程, 把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打造得更符合自然规律、更具有本地特色。

6.3 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在河流景观设计中, 为了彰显景观效果, 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景观设计。根据河流所处位置的特性来设计方案, 避免把根据其它河流和流经场所状况构想的护岸设计方案照搬照抄, 不结合实际情况。即使是参考学习, 也要转化成自己的角度和立场。

7 结语

城市景观建设中, 河道景观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河道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并保证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 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考虑的。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规划城市河道景观设计, 才能使得景观设计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 并体现出每个城市的特有特点。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 人们对休闲娱乐更加重视, 其中河道景观属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方面, 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的设计方法, 对于实际工作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力民.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

[2] 张绍喜.对城市河道景观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3] 王涛.浅论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 2011

[4] 李明.城市河道生态化的发展趋势[J].中国河道研究, 2012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篇8

关键词:城市道路 绿化景观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城市道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段,因而其环境也具有特殊性。从地上部分来说,由于每天车流、人流量很大,空气中充斥着各种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氯化物、粉尘等,对植物的生长非常不利。如粉尘覆盖在植物的叶表面上,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二氧化硫会直接伤害植物的叶表皮细胞,破坏叶肉组织的结构,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同时,城市的空中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电力、电信和电缆的线网,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而不像旷野的树,可以任其自然生长。

1 城市道路绿化形式

1.1 一板两带式

一板两带式的优点主要是如何用经济、对车辆的遮阴效果提高,以及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交通管理难度增大。城市景观绿地属于城市中的一类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观赏性的公共绿地,点小量多、分布广泛,因此对改善城市景观、装点街景、美化市容等方面有着较突出的作用。

1.2 两板三带式

两板三带式为中间一条分车绿化带将两条单向车行道隔离开,车道外侧两条绿化带,再外侧无或有人行道的绿化形式。分车隔离绿化带种植修剪一定高度和形状的乔木和灌木,也可称这些植物为防眩树。

1.3 三板四带式

三板四带式为中间一条快车道,两侧由两条分车绿化带将两条慢车道与快车道分开,慢车道外有两条行道树绿化带,带动城市土地开发,提高商业零售机会,现代城市中,由于城市广场建设所引发、出现的“广场文化”和“广场经济”对带动城市土地开发和提高商业零售机会等方面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1.4 四板五带式

四板五带式是利用三条分车绿化带将车道分为四条,中央一条分车绿化带把两条单向快车道分开,两条分车绿化带把两条慢车道与快车道分开,最外边的两条人行道由两条行道树绿化带将其与慢车道分开的绿化形式。或者地下水由斜坡岩土体中排出时,水力梯度增大,均可以对斜坡稳定不利。此外,水库放水期间,库水位迅速下降,使得斜坡岩土中的水不能及时排出,常导致库岸的

滑动。

1.5 其他形式

根据道路性质、交通状况、形态变化、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特点,应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地设置绿化带,合理设计新的绿化形式,如山坡道、飞机跑道、道路平交立交口、弯道等的特殊绿化设计。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应在同一条路上僵化地使用同一种模式。

2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

2.1 以生态学为原理,力求植物多样性

道路植物景观设计应强调物种多样性,这是城市景观多样性的前提,也是体现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道路绿化较简单、植物配置方式较单一,要么多数道路绿化只是等间距地、对称地种植传统的树种,要么采用大色块一次成形、注重展示性的绿化形式。对每一个因素也根据各地段条件差异分若干档次。然后,对舔-_因素按不同档次绘出单要素分区图:最后将所有单要素图叠加在一张图上。凡高等级,档次高的分区重叠最多的地段,即发生破坏可能性最大的地段。并将这种重叠情况与滑坡的调查结果作比较(验证),即可划出危险区:,这种方法既可以定性判断,又可以利用GIS进行加权叠加的定量评价。还有岩石风化、地表水和大气降雨的作用、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分为两大方面,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斜坡岩土的类型和性质、岩土体结构等;外在因素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和大气降雨的作用、岩石风化、地震以及人为因

素等。

2.2 强调景观特色,体现植物造景功能

道路植物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经济和文化水平。目前,多数城市的道路绿化只考虑到高大的乔木,而灌木和花、草的应用较少,只注重道路上面的遮荫,却忽视了林荫下的空间凋整,造成了比较单调的景观,不能形成道路空间的丰富多彩。因此,在道路植物景观设计上要强调景观特色,力求因路而异,各具特色,形成变化多样与整体统一的景观。

2.3 “以人为本”,保障交通安全

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地协调人流、车流的集散,保障交通的畅通无阻。从人的生理方面的感受来看,司机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枯燥、乏味的硬质景观很容易造成视觉的疲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利用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季相变化及配植的变化,起到提醒司机、缓解司机不良反应的作用。在道路的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角处的树木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的通透性,在弯道外侧,树木沿边缘连续种植,这样预告了道路路线的变化,引导行车视线。隔离带的配置应从“安全性”出发,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0.6~1.5 m的范围内应种植灌木球、绿篱等枝叶茂密的常绿树,株距不大于冠幅的5倍,这样就能有效地阻挡夜间相向行驶的车辆前照灯的眩光。

3 城市道路森林景观的规划布局

城市道路具有疏导交通、组织街景、改善小气候的三大功能,并以丰富的景观效果、多样的绿地形式和多变的季相色彩影响着城市景观空间和景观视线。城市道路森林景观规划应该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美学特征和人的行为游憩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体现各自的特色。

3.1 城市行道树景观布局

行道树是指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在于为行人遮荫,发挥隔离有害有毒气体、噪音的功能,兼顾观赏功能。行道树要有一定的枝下高度,保证车辆、行人安全通行。树种选择要考虑体形与道路宽度相适应,树冠上要留有天空,至少车行道中央要能使空气向上流通。一般而言,行道树多数采取两侧对称排列,尤其是在比较庄重、严肃的地段,如政府机关的道路。城市街道的行道树多沿车行道及人行道整齐排列。行道树的配植应向乔、灌、草复层混交发展,以提高环境效益。

3.2 城市分车道植物景观布局

分车带绿化指车行道之间的绿带。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首先要保障交通安全和提高交通效率,在此前提下再考虑增添街景、提高遮荫、减少浮尘等。在接近交叉口及人行横道的一定距离内必须留出足够的安全视野,配植时不宜种植妨碍视线的乔灌木,只能种植草坪、花卉及低矮灌木。

3.3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布局

良好的高速公路植物配置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丰富的植物景观也为旅客带来了轻松愉快的旅途。高速公路的绿化由中央隔离带绿化、边坡绿化和互通绿化组成。中央隔离带在进行植物配植时,色彩应随植物的高度产生变化,形成高低错落的层次。高的植物起到防眩作用,低的植物在色彩和高度上与高层植物形成对比,组成道路中部的风景线。由于基部的土壤条件恶劣,在植物的选用上要用耐贫瘠且抗逆性强的植物。

参考文献

上一篇:榜样·致敬老英雄观后感下一篇:教师信息素养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