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广场景观设计

2024-06-01

城市商业广场景观设计(精选12篇)

城市商业广场景观设计 篇1

近年来,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 一些中心城市出现了大型的商业综合体, 它们一般位于城市中心的繁华区域, 对城市环境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这些商业综合体需要肩负起满足城市需求、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的责任。这类型的建筑物商业功能配置类型比较多, 具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因此需要综合协调各个方面的需求, 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采用有效的设计措施进行应对。

一、项目概况

番禺正太广场位于广州市番禺市桥中心地段, 南临禺山大道, 北临繁华路, 东面为西涌河。项目处于番禺区重要商业地段繁华路南侧, 毗邻市桥成熟商业中心易发步行街, 商业气氛浓郁。项目建设用地面积33 704 m2, 总建筑面积为200 917 m2, 建筑高度95.40 m;地上28层, 地下3层。

二、总体规划构思

由于本项目地块所处的位置在城市主干道禺山大道与商业中心地段繁华路之间, 承载着大型的商业及居住诉求, 如何合理布置商场裙楼及住宅塔楼, 解决商业与住宅之间的冲突, 使之融为一体, 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成为了设计的主题。项目地块较小, 建筑基本采用满铺的设计手法。南临禺山大道一侧预留商场入口广场, 与北侧繁华路商场主入口连成一线, 贯穿商场, 引入客流。裙楼首层东面一侧设计为酒吧街, 与西涌河景观带融为一体, 并把住宅设计为六栋塔楼。为了满足日照间距要求, A、B栋塔楼错开布置, 使每户均有良好的采光、通风。

三、建筑创作理念

项目商业部分定位以国际级MALL进行设计, 集购物、饮食、娱乐、休闲、文化、商务于一体, 成为番禺核心区域最大型的商场。住宅部分以适合人居、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基础, 以高端住宅定位进行设计。尽力将本项目打造成番禺经济圈中, 轴线核心地带的商业住宅新地标。

1. 平面功能设计

本项目设置三层地下室, 总建筑面积48 083 m2, 机动车位990个。

裙楼六层 (局部五层) 建筑面积为86 544 m2, 主要作商场、酒吧、餐饮、电影厅及KTV用途。

七层为住宅会所及架空层, 结合裙楼屋顶绿化, 设为空中花园, 为住户提供舒适的休憩娱乐场所。

八至二十八层为住宅, A、B栋2/3户型均能南北对流, 大部分户型设置入户花园。C栋南北布置, 为住户营造怡人的居住环境。

2. 交通流线

由于该地块南北两面均为商场临街面及主入口, 为避免人车混流, 设计利用地块东西两侧的内部路作为地下室车库出入口, 并设置卸货平台与后勤出入口。

本项目的主要人流可分为三类:一是进入商场、餐饮的人流;二是进入电影厅及KTV的人流;三是住宅的人流。设计中把商场主入口设在南北两侧, 紧靠禺山大道与繁华路, 并设置入口广场。同时, 于南面入口广场两侧设置独立的电影厅及KTV入口, 便于营运管理。另外, 住宅出入口均设置于东西两侧, 与商场主人流错开, 减少各种人流相互交叉。

3. 设计难点

由于本项目裙楼为大型综合商场, 体型方正, 单层面积较大, 如何处理商场内部公共空间、组织流线, 避免出现“死角”现象, 成为本项目的难点之一。本设计通过沿续首层南北中轴线概念, 于整个裙楼中轴线位置设置主中庭。并通过中庭绿化、休息座椅, 为购物者提供自然生态的休憩平台。同时, 于平面西南、西北、东南、东北四个角均设有小中庭与扶梯, 使商场内部除中轴线外, 由四个端角的小中庭连接成外围一圈, 形成便捷、无“死角”的购物流线。另外, 所有中庭均采用圆弧形设计, 与裙楼方正的体量相得益彰。运用现代设计手法, 流动的线条, 给空间带来时尚感, 为购物者营造愉快的购物旅程。

另外, 本项目兼具商业与住宅用途, 如何分流两种主要人流, 避免出现交叉现象也是本项目的难点之一。由于商场的两个主入口分别设置于建筑物南北两侧, 因此住宅的大堂与出入口均不宜设置于此两端, 以造成商场与住宅的人流混杂, 影响住户的安全、造成管理混乱。本设计把六栋住宅塔楼的出入口均设置于项目的东西两侧内部路上。同时, 由于A1与A2两栋住宅塔楼沿项目北面繁华路一侧布置, 因此设计A1、A2栋住宅于首层仅保留消防疏散出口。住宅大堂与B1、B2栋住宅大堂合并, 并增加四台从首层直达七层的客梯。A1、A2栋住户于首层进入B1、B2栋住宅大堂后, 乘搭电梯直达七层空中花园, 通过架空通廊到达A栋核心筒进入户内, 避免出现商场与住宅人流交叉的现象。

四、天幕步行街

商业综合体的功能一般比较复杂, 由于包括了城市生活的各种设施, 被称为“微型城市”。它不仅需要设计者解决好复杂的功能问题, 还需要营造出丰富而人性化的公共空间。热烈欢快的空间氛围能够极大吸引购物者的好奇心理, 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本项目商场于首层中轴线上设计50 m长、8 m宽、11 m高的天幕步行街, 采用五光十色、跳跃变幻的光影效果制造梦幻、流动的画面, 形成视觉冲击力, 为购物者提供有趣的购物体验。

五、造型特色

立面设计以大方简约为基调, 裙楼立面设计选用LED广告屏幕、蓝灰色玻璃橱窗、石材等作为外墙材质。采用菱形、变截面玻璃体、大片玻璃幕墙等元素, 丰富了立面又体现了浓烈的现代商业气息。东面酒吧街的立面设计更是突破传统商业建筑造型模式, 加入“骑楼”的元素, 以“中国风”为主要风格进行设计。既营造了酒吧一条街独特、浓郁的气氛, 也使之与裙楼主体造型融为一体。塔楼墙身以白色调为主, 浅蓝色玻璃外飘窗、灰褐色铝合金百叶、玻璃栏板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既轻巧, 又具有亲切感和现代感, 体现了浓厚的商业气氛和怡人的居住环境。

六、结语

正太广场地处番禺市桥商业核心地带, 将对日后市桥商圈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建筑,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极力营造“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注重人的感受, 极力为购物者创造舒适、温馨、有趣的购物环境, 使购物者心理产生正面积极地影响。同时住宅平面经过反复推敲及合理布置户型, 营造生态、宜居的环境。正太广场将全力打造成番禺经济圈中轴线核心地带的商业新地标, 引领未来商业经营的创新理念和模式。

城市商业广场景观设计 篇2

3影响游憩空间使用的因素

由于在商业区广场中,影响使用者活动分布的因素与使用行为在何种环境下进行,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配置对于使用者活动的关系,本研究进行实地调查,也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试图找到广场可能发生的使用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

3.1气候对使用者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于使用者的使用意愿可以说是最为明显的,在没有下雨的天气下,如果温度适中,广场的使用率会提高。通常人们在温和的气温下比较愿意坐下休息;在较低温度的状态下有太阳照射的位置使用率较高,而风则会降低民众的使用的意愿。纵使气候寒冷的北方与南方有所差异,但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让自己处在遮荫处、阳光下、通风处或水池边,大部分原因是为了让自身身体处于舒适的温度下。也因此对于夏日炎热;冬季寒冷的东北气候而言,遮荫、遮雨与阻隔寒风的设施配置将会影响商业区广场中使用者的意愿与分布。

3.2周边环境对广场使用的影响

广场的活动与周边建筑使用形式极为相关,商业区广场会将周边建筑活动牵引至广场中,如广场结合其他开放空间,对于广场的使用会有正面的影响;而在使用时间上,由于各地区商业活动时间差异,随着都市夜间活动的增加,商业区广场的使用时段也因为周边建筑或其他的商业活动,有延长至深夜的趋势。再者,使用者活动时间与广场提供的活动类型关系密切。商业广场不同于其他开放空间,具多样性活动如观看表演、参加活动等待等目的,使用时间集中下午至晚上,停留时间因商业活动时间越晚而增长1~2小时。但是当广场周围被阻隔性强的车行动线所界定时,是否对于商业区广场的使用有负面的影响;商业区广场与商业建筑间的距离长短是否会影响使用率与使用型态,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从而获得答案。

3.3空间配置与设施对广场使用的影响

“内广场式”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内广场;空间

前言

“内广场式”商业综合体的多种功能在综合、互利的前提下,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各种功能互为补充,整幢建筑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自给自足。整个项目的协同营造能制造出城市中全新的,独一无二的感觉和功能,从而带动周边共同发展。

1.“内广场式”商业综合体的概念

本论文将其命名为“内广场式商业综合体”,从字面意义上可分作“内广场”与“商业综合体”两个方面来解读。

“商业综合体”是以商业购物活动为主要内容,结合办公、金融、等其他功能,以立体化综合利用空间为特征,有机聚合成的综合性商业建筑。在形态布局上,商业综合体逐步发展成为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地上和地下立体化空间综合利用,城市交通一体化的综合商业建筑。

“内广场”没有顶界面,其围合感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其侧界面的开敞程度,底界面主要由硬质铺地构成,结合绿化与水体起到点缀的作用,同时内广场结合水平与竖向交通设施,创造一个丰富多变的空間环境。

本文所研究的“内广场式”商业综合体是以商业购物活动为主要内容,旅馆餐饮、娱乐展示等其他功能,以“内广场”为主要的空间节点,立体化综合利用空间为特征。在形态布局上,以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室内外相互渗透的空间立体化、城市交通一体化的综合建筑,成为全天候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对于城市总体来说,商业综合体自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2.案例的选取

选取各国家各区域的典型案例,对商业综合体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总结这类建筑的典型特点。

(1)美国圣地亚哥霍顿广场

美国圣地亚哥市中心区的霍顿广场,就是一个“内广场式”商业综合体的典型实例,整个建筑群体打破了原有棋盘式布局,以超大街廓整体性的规划,建筑物巨量化处理,同时强调城市文脉的融合。该建筑群中有一条贯穿全局的“内街”有效的引导人流,其中的各种垂直交通设施使其充满了动力。

(2)The Village三里屯

本文研究的南区位于工体北路,拥有11栋低密度零售建筑,定位偏重年轻时尚,为中高档购物区;北区与使馆区临近,拥有7栋零售建筑和一间精品酒店,定位于高端人群的购物区,偏重高档典雅的艺术氛围的形成。主广场可开展各种庆典、表演等活动,设有大型的LED屏幕;夏天被用作喷泉广场,冬天是溜冰场的场地,整个广场成为传递信息、与公众交流互动的绝佳场所。同时独具魅力元素的室外广场和街道等公共空间,创造舒适的都市环境,营造了本地区现代时尚的都市环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潮人。

(3)证大·大拇指广场

“证大·大拇指广场”位于上海浦东联洋国际新社区,设有多项业态设施。在设计上采取居住区域、购物区域、聚会休闲区域相对隔离的新模式,使商场室外化,中庭广场化。大拇指广场运用现代自由主义风格进行建筑设计、其建筑立面开放简洁、购物空间设计的自由开放。整个广场共22个建筑体块,采用街区式规划,以购物和娱乐休闲为主题,多种业态与多个主题广场融为一体,满足“一站购物、一家休闲、一天逛街”的现代消费方式。

(4)日本福冈博多水城

著名的福冈博多水城在空间处理上,在水平体系上设置了三个节点——太阳广场、星星庭院和海洋庭院,他们通过月亮街和地球街相连,创造了一处连续变化的商业综合体建筑,为人们的行进和停留提供了自由的选择性,也为各种表演展示活动营造了动态的视觉场所。

3.空间的特征

3.1整体性

空间环境是由多种元素结合而成的整体。整体性可表现为:

(1)空间结构的秩序性:完整而有序的空间结构有助于人们在整体上把握环境

(2)形体时空的整体性: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讲,建筑环境的创造都应是其所处整体时空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3)人的活动的整体性:空间环境为人的活动提供适合的条件,使二者成为有机整体。

3.2以广场为中心

在形体结构中,其他建筑围绕在一个中心广场为主导的周围,形成向心结构,这种中心式的组合,能形成较稳定的心理感受,这个中心将成为形体环境构架的向心统率,形成秩序。

3.3立体街道

按照商业规律,商铺租金随着楼层的增高成倍数递减,设计中在保障底层店铺最大化的商业效益之外,还应当特别注意高层商业店铺的商业价值,进而实现整体商铺的均好性。

3.4地下空间的利用

地下商业建筑大都处在地平面以下,包围着地下建筑的岩石、土壤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密闭性,因此有着地下建筑所共有的特点:对外界干扰影响小,能源损失量少和改善城市地面环境等。

3.5商业多样性

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人们需求和行为是多样的,消费者作为商业活动主体起着空间流动载体的作用。还要认识到空间的使用者中还有许多特殊需求。例如,对于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等有行为障碍的特殊人群,应该采取设置坡道、栏杆等设施,以方便他们在空间中的自由行动。

3.6开放性

对一个空间环境而言,形成“多价空间”,使其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共识。开放性可形成紧密相连的有机体,将环境中各种节点串联起来,确立活动的框架。

4.研究意义

商业综合体一方面成为城市的催发剂,以新的形象重塑当地景观和环境。另一个方面其中的内广场成为城市的场所转换的中介,连接多种交通空间和提供多种活动空间,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高效利用城市资源

(2)优化城市空间环境

(3)提高城市空间价值

(4)满足城市生活方式变化

结束语

通过对国内外实例的分析,提出“内广场式”商业综合体的特征:即形式上为一栋或多栋建筑的综合体,地下为一个空间,地上表现为不同形态的建筑群;布局上以室外内广场为中心,连接步行街形成整个建筑的交通主线,辅助各种立体街道将商业综合体结合成一个整体;功能上包含多种商业模式,开放时间自由,内广场上各种绿色景观吸引大量人气,也是休闲娱乐的场所。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物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过程,而是一种享受的过程,人们在购物的同时要感受其中的环境、气氛,还需要有交流和休息的自然空间,“内广场式”商业综合体满足了消费者的以上多种需要,已成为现在社会的一种受欢迎的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克利夫·芒福汀著,张勇刚 陆卫东译.《街道与广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冯晖,刘浩.中国商业地产运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城市商业广场景观设计 篇4

在中国, 传统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商业开放空间模式是“街”或“街”十“场”的混合形态。所谓商圈, 是指以商店所在地为中心, 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的, 能吸顾客的范围。

二、区位概况

厦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台湾海峡西岸, 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乃闽南金三角的核心, 处于辐射力、吸引力强大的中心地位。

五大商圈

中山路商圈——最知名的百年老街

中山路商圈作为厦门商业的发源地, 历史悠久并且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 始终站在厦门特区经济发展的最前沿。

火车站商圈——最时尚的主题商业

走时尚主题性商业路线, 打造地上、地下联体商业, 规划地下商业街连接贯通整个火车站商圈, 突破交通因素制约。

SM商圈——最立体的大型购物中心

扼守着厦门进出岛两大交通主干道嘉禾路、仙岳路, 6层的立体商业规划, 独特的地理位置, 适中的商业体量, 最早的ShoppingMall倡导者。

东部商圈——最社区化的商业中心

以岛内东部瑞景、前埔大型社区为依托, 走大社区型商业路线。填补了东部片区大型商业的空白, 极大程度提升东部商业价值。

三、案例研究

以中山路和明发商业广场进行案例分析研究, 分析探讨二者组构特征, 检验其公共空间组织的功能合理性, 从而得出一些关于商业空间设计的建议。

1. 中山路现状分析

中山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山路是一条直接通向大海的商业街。它直指鼓浪屿, 形成一条旅游观光线路。它是厦门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

(1) 优势中山商圈除了与生俱来的区位优势, 还有独特的人文积淀, 体现出厦门商业兼容并茂、开拓进取的风格;

(2) 困境近年中山路由于一些先天缺陷在新兴商业体的冲击下渐渐失色。

(1) 业态同质化成发展瓶颈。中山路上大部分商铺都以服装、首饰和茶叶为主, 商铺类型的同质化十分严重;商业街区的行业最合理的结构应是‘三足鼎立’式结构——即购物40%, 餐饮30%, 休闲娱乐30%。而目前中山路街区餐饮业、宾馆酒店业、文化娱乐业等在中山路的比重低, 仅占1.34%, 餐饮业、酒吧等娱乐休闲场所少之又少, 竟不足1%; (2) 新兴商业区冲击客流量急剧减少。随着厦门市民居住区域的扩大, 中山路这个老市区的中心地带对于新市区的一些市民来说, 早已成了边缘地带, 在新商圈出现之后, 中山路由此不再续写其作为厦门全体市民购物中心的历史, 而只能与其他商圈“平起平坐”; (3) 附属设施不健全交通拥挤。由于中山路及其附近片区, 主要交通路线较少, 再加上原本的道路宽度不够, 周边近距离除了鹭江道以及思明路没有其他街道可以分散人流, 疏散交通, 导致中山路及其周边商区十分拥挤。

(3) 应对措施。尽管面临困境, 但谈到未来的发展, 中山路商圈依旧是一块闪光的黄金, 社会各界对中山路商圈的发展前景也十分看好。

(1) 由单纯的商业街向综合商业区转型老店的翻新, 一系列新商城的崛起对中山路单一的业态形成了有效的补充。中山路应该逐渐超越了单一业态, 形成丰富多样的商业内涵; (2) 市政规划激活中山路。中华城等周边商业广场的兴建不仅可以停车压力, 也为中山路向综合商业街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2. 关于明发商业广场的现状分析

明发商业广场是莲坂旧城改造催生的商业项目, 位于厦门市中心旺地, 西面和南面分别接临主要城市干道嘉禾路、莲前路与莲坂转盘相对。属于“城市中心型”购物中心。

(1) 优势。与其他商业中心不同, 明发商业广场采用的是中国传统步行街区与西方室内购物中心相结合的模式。功能上以购物、旅游、休闲、游乐四大体系为主导, 同时涵盖超市、百货、大型餐饮、大型游乐等多种经营业态。

(2) 困境。作为一个目前全球最大的市中心商业MALL, 明发商业广场对于整个行业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冷冷清清的广场、街道以及悠闲的店员映射出一个落寞的购物中心。

(1) 市政道路规划。区位条件如此优越为何人流都进不来, 主要原因是隔着城市两大主干道嘉禾路与莲前大道, 这两条干道都是双向8车道, 车流量大, 人流由此被隔断。综上因素, 明发商业广场虽有好的区位, 却缺乏顺位的商业动线; (2) 政府硬规。政府硬规里该地块必须建设纯商业, 导致商业规模达到40万平方米。对厦门消费能力的错误估计, 一律贪大, 违背商业规律, 导致了今天的失败; (3) 高售价与高租金的矛盾。据了解明发商业广场独立店的销售单价高额, 1层平均每平7、8万元, 地下1层每平2、3万元, 而高租金高经营成本已经把大部分商家阻挡在外; (4) 总平规划的缺陷。据采访了解, 众多顾客反映进明发就像逛迷宫, 走道、分岔口多, 这样的购物环境使消费者望而却步。

四、总结

在我们进行商业空间设计时, 与城市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不变的, 同时力求最大范围地为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 塑造鲜明的城市风格做出贡献, 为市民提供一个成功的休闲活动空间。

摘要:商业区是一个城市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虽然每个城市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不同, 但就城市商业的发展来看, 所走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自然形成, 二是有计划的开发。本文就厦门中山路和明发商业广场的生成和现状探讨这两种商业模式各自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商业区的发展提出一点意见。

关键词:城市商业空间,厦门中山路,明发商业广场,商圈

参考文献

[1]王晶晶高力峰:探讨购物中心建筑设计——以厦门明发商业广场为例[J].中国青年建筑师, 2007 (5) :59, 61.

[2]沈劲宇:浅析Mall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J].安徽建筑, 2006 (3) :22, 23.

[3]李艳伟孙荣李兵营刘书梅:关于青岛市中心商务区建设的若干建议[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6 (5) :56, 57.

城市商业广场景观设计 篇5

关键词:智能化系统;商业广场;应用

1某商业广场的情况分析

莆田联创国际广场B区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44949.39m2,其中B-1#楼的一至三层属于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为31375.03m2,B-1-a#、B-1-b#主楼为SOHO,建筑面积为33595.86m2,B-2#、3#、5#、6#、7#、8#属于商业独幢建筑,建筑面积为27084.74m2。B-4#楼为SOHO,建筑面积为26260.14m2。B区地下室为一层,建筑面积为26632.93m2。本次B区智能化工程设计内容涉及14个子系统。

2该商业广场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分析

整体设计思路是以市场主流的高端实用产品为主导,以易操作、易维护、安全稳定为设计原则。主要是在B-1#楼、4#楼SOHO办公部分安装楼宇门禁可视对讲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以及电子巡更系统。商业综合体需要的设计系统主要有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背景音乐系统与消防联动、入侵报警系统、无线对讲系统、BA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地下室停车管理和车位引导系统、信息发布多媒体系统(含户外广告)以及照明系统。

2.1楼宇设备监控系统

楼宇设备监控系统主要是由操作站、网络控制引擎、现场控制器组成。搬运站位于中央控制室,采用的是两层网络结构。网络控制引擎是系统架构的核心设备,管理现场网络并且向操作站发布信息的职能设备。系统管理软件主要是安装在消防中心服务器上,不需要安装特定操作分站软件。可以实现彩色动态图形界面、提供用户安全访问手段、设定不同级别的报警服务器、提供以图形方式显示的数据以及时间表。楼宇可视对讲安防系统具有兼容性、可换性安装结构,它的性能可靠技术先进,具有隔离保护的功能,可以信号放大、节电、备用电源等功能,确保音质和图像的质量良好。本项目从经济实用出发,主要对商业综合体空调系统冷热水源、新风机、空调机以及送排风系统、供水设备等关键部位进行监控。

2.2智能照明系统

智能照明系统采用分布式、总线型网络结构的智能控制系统。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智能调光器、智能继电器、智能面板、通讯线路、管理软件。其安装的位置有:智能面板设置于功能墙面、智能调光器、智能继电器安装在强电井、消控室设置管理电脑。该系统主要应用在3#楼中庭照明,一至三层公共走廊,屋顶夜景照明,商业广告店招及一层室外商业街和园林景观照明等。智能照明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一可以通过接口与楼控、消防、保安系统联动。在消防状态下,关闭相关区域照明。二进行中央控制,通过电脑软件编程,达到远程控制的目的。采用智能面板对灯具进行场景、调光、开关调用。三可以进行定时控制,按照正常的工作时间安排灯的定时开关。四系统的调光功能和场景开关可以方便转换多种场景。五可以预设多种场景灯光组合以及灯光模式来适应不同的场合。

2.3电子巡更系统

电子巡更系统主要采用的是离线式巡更系统,由巡更机、巡更钮、人名钮、管理电脑组成。管理电脑的主要位置设置在消控中心,安保人员要进行巡更线路的设置。根据平面图纸,进行巡更点设置,满足巡更无安全盲区。电子巡更系统按离线式系统设计,管理中心可打印、查询、记录、显示巡更信息,对巡更进行管理。这种系统以及巡更点位可以达到技防与人防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效果。本项目中电子巡更系统主要在主楼办公楼层、商业街外围、出入口,各层楼梯、各设备机房、楼内、地下室以及屋面设置前端信息点,做到全方位覆盖。结合巡更信息点可以确认巡更路线、巡更班次、巡更事件,并且可以按照巡更的日期、人员、地点、线路巡查以及多条件查询打印等。

2.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主要是由存储、控制、显示、传输、摄像等五部分组成。目前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全模拟,包括模拟摄像头、视频传输线缆、数字硬盘录像机、矩阵以及电视墙。第二种模式为半数字模式,由模拟摄像头、视频编码器、网络传输设备、管理服务器、磁盘列阵、电视墙等几部分组成。第三种模式是全数字性的,它的组成部分有IP数字摄像头、网络传输设备、管理服务器、磁盘列阵、电视墙等。并且提供与报警器系统的联动接口,在报警时,可以把相关的场景在电视墙上显示。结合本项目商业实际情况,考虑到商业区域人员流动性强,人员结构复杂,人流量多等因素,本项目采用全数字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的布点原则主要设置在商业街内各幢建筑四周、主要的出入口、重要场所、通往室外的边门、地下车库、综合体内公共通道、服务台、收银区、楼梯通道、重要机房门口、安保控制中心、电梯厅、电梯轿厢、扶梯上下行区域等设置高速球机、彩色枪式摄像机和电梯半球摄像机等进行视频全范围监控。

2.5背景音乐以及紧急广播系统

背景音乐以及紧急广播系统主要是由管理主机、呼叫站键盘、音源播放机、功率放大器、传输线路、音量控制器、扬声器等组成。采用的是数字广播系统,其核心设备主要是位于中央控制室机柜内。这种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满足对整个商业区域的音乐播放、支持同时播放多路音频信号,不同的区域可以播放不同的音乐。并且在整个商业中对任意一个分区或者是多个分区进行语音广播的时候可以不影响其他的分区。系统需要可以实现分区域语言广播和全区语言广播。一旦发生火灾,扬声器就自动切到紧急广播状态,主要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预置播放时间表。本项目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主要是在综合体公共走廊每8米设置一个吸顶音箱,步行街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置壁挂室外防水音箱,SOHO和地下室停车场不设置背景音乐。

2.6入侵报警系统

入侵报警系统主要是由报警主机、防区模块、报警键盘、探测器、紧急按钮组成。系统采用的是总线式网络结构,其报警主机位于中央控制室。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一具备防破坏功能,在拆开、断线、短线的时候可以进行报警。二收到报警信号时,可以提供声光报警器。三可以通过键盘对防区进行管理,进行布防和撤防等功能。其报警主机可以提供多种类型的报警输出和报警输入,支持多个防区,记录多个历史事件。该系统采用的电源为UPS供电。在本项目中商业独幢建筑较多且分散,不便宜设入侵报警系统,主要是在商业综合体一层出入口及疏散通道口,综合体内各层电梯口,电梯厅及重要机房和设备间进行设置,吊顶区域采用的是吸顶式安装双鉴探测器,无吊顶区选择壁挂安装,报警系统有对信号传输线路和探测器的检测功能并且可以显示故障的部位,该系统的选型具有高可靠性、低误爆率、图形的操作界面等。

2.7地下室停车场管理及车位引导系统

地下室停车场的管理系统主要是由入口控制机、电动道闸、车辆检测器、摄像机、收费中心组成。主要是在位于收费岗亭的车场出口处。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具有图像对比功能,采用摄像机对进出车辆图像对比记录;固定用户远距离的读卡功能,可以实现不停车进出场;临时用户,进场取IC卡,出场读卡,依据停车时间进行收费;收费岗亭可以由建筑单位提供,其规格是1.5×2.0×2.4,并且要配置照明灯、空调、办公桌以及电源开关插座。车位引导系统的组成结构包括中央显示器、车位引导显示屏、超生车波探测器、车位占用显示灯组成。系统采用的是总线式网络结构,对其进行管理的电脑位于收费岗亭。车位引导系统的功能是一可以统计停车场车位的统计情况,二具有电子地图,可以实时显示车位的状态。三具有车位引导的功能可以方便寻找车位,车位上方的显示灯,让人一目了然。四对固定的专用的车位进行保留,不引导汽车的进入。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在地下室两个出入口设置进出停车管理设备,停车场管理系统,由于临时性散户使用的数量多,时间短,所以选择免取卡通行方式,进行远距离读卡,在一层地下室入口处醒目位置设置显示屏,自动实现系统自检,并实时显示所有车位的使用状况。同时,由于本项目地下室结构布局较简单,且停车场地面积不大,从经济角度和实用原则出发,车位引导系统不考虑设计电子地图和寻车系统。

3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针对该商业广场实际情况所做出的智能化系统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便利,使得在该广场的各项日常活动得以有序的进行,便于相关部门管理,同时也为智能化系统的推广应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促进智能化系统未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城市广场设计 篇6

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也是一种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在日益走向开放、多元、现代的今天,城市广场这一载体所蕴涵的诸多信息,成为一个规划设计深入研究的课题。城市广场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体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如城市空间组织设计、文化广场设计、公园设计、建筑设计、细部设计、社区中心设计、灯光设计等等。

关键词:城市广场,城市客厅,公共艺术,城市元素,空间组织

一、城市广场的分类

(一)按广场性质分类

1.市政、民广场

市政、民广场多设置在市中心区,通常就是市中心广场。在市政、民广场四周不止是政府及其他行政管理办公建筑,也可以布置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市民广场平时供市民休息、游览,节假日举行集会活动。

市民广场改造的总体思路是:地上、地下立体开发,绿化、休闲、停车、人防等多方面兼顾,生态、文化、景观相结合,改造成以绿地景观、休闲、健身、人防、停车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性广场。

2.交通广场

交通广场分两类:一类是道路交叉口得扩大,疏导多条道路交汇所产生的不同流向的车流和人流交通。另一类是交通集散广场,主要解决人流、车流的交通集散,以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要有足够的行车面积,其大小根据广场上车辆及行人的数量决定。在广场建筑物的附近设置公共停车站、汽车停车场时,其具体位置应与建筑物的出入口协调,以免人、车混杂,或车流交叉过多,使交通阻塞。如: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

3.建筑广场

建筑广场是为依托重要建筑或作为建筑组成部分布置的广场。在建筑广场可布置雕塑、喷泉、碑记等,要特别重视这类广场的比例尺度、空间构图及观赏视线、视角的要求。建筑广场内容多元、信息丰富。在这样一个“场”里,展览厅、教学互动空间、学生自习厅、图书馆资料室、学术报告厅、古建模型博物馆、咖啡吧等构成一个整体,建立起了一个集教学、试验、交流、科研、休闲活动为一体,广泛吸纳各种人群和见解的平等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各种观点在开放与多元的交流中不断碰撞、不断相融,从而为撞击出思想与智慧的火花提供了更大可能。

4.商业广场

城市商店、餐饮、旅馆及文化娱乐设施集中的商业街区常常是人流最集中的地方。为了疏散人流和满足建筑上的要求,需要布置商业广场。从古到今,城市广场的发展都带有一点商业性质。如:拜占庭商业广场,厦门莲坂商业广场,康星商业广场,五洲商业广场等。

5.生活广场

生活广场和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一般设置在居住区、居住小区或街坊组团内。由于面积较小,主要供居民休息、健身锻炼及儿童游戏活动使用。生活广场应布置各种活动设施,并布置一定的绿地。

二、城市广场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广场的生态化

城市化加速发展,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将日益增强,对于环境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要求我们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化而变化。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把生态系统概念在环境中深刻应用,在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丰富城市景观,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与质量发挥重要作用。规划设计者必须树立新观念,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城市生态化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这里“生态化”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整体的概念,蕴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内容,城市生态化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即实现人-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经济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对经济增长,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环境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二)城市广场的人性化

城市广场是现在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城市广场设计手法应有:塑造出鲜明的场所感,集中反映城市文化特色和体现城市面貌。那么就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设计:广场的尺度,广场视觉的吸引力,广场的边界,亚空间的创造,休息设施布置,种植设计,微气候,活动场地,地域文化特色和辅助设施。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出更符合人的行为心理,并更人性化,更具有人情味。

(三)城市广场的个性化

城市广场往往都有特定的主题,在每个时期也有不同的含义,如:古希腊时期的城市广场代表的是城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心。现代时期的广场都代表各自的意义,如如纪念广场、建筑广场等。根据当地环境气候和城市历史文化来设计城市广场,形成极具城市地方特色的,并对广场的主题具有较好烘托的,富有鲜明个性的城市广场。

(四)城市广场的艺术化

城市广场要根据其立地条件,综合自然环境、建筑造型、功能特点、画面构图和透视色彩效果等进行统一考虑,应该有一定的艺术性。城市广场形成后不仅要让人们欣赏其形态美,还应该让人们体会到其蕴涵其的意境美。充分体现广场的艺术氛围。

三、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

(一)误入歧途的城市广场设计

城市广场正陷入雷同的误区。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作“广场八股”现象,还有人这样概括当今的广场:“低头是铺装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机关”。虽然是简单的几句话却透露出了城市广场中存在的问题。

1.长官意志影响城市广场的结果,使它背离了广场的本质,与百姓产生了距离。

2.广场背弃了城市历史,文化的背景,丧失了广场设计丧失了独特的风格——大城市追西方,中小城市追大城市,互相模仿攀比,致使一个个广场大同小异。

3.城市广场脱离所处的周围环境,在整体的空间尺度上比例失调。城市广场交通组织不协调,导致广场功能降低。

(二)城市广场的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是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无障碍设施包括:广场的入口、广场内的坡道、走到、休息座椅、公共厕所等。那么在城市广场的这些公共设施都必须按照无障碍设施去设计。经过实际的调查武汉市也有很多广场都实施了无障碍设计,在这里举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城市:上海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一些大的商、广场、影剧院、车站修建了无障碍设施,这是最初阶段。第二阶段是90年代初期,结合市政改造,在一些主要街道铺设了盲道和缘石坡道。1992年外滩改造工程中,修建了盲道、两座过街地下无障碍通道及残疾人专用厕所。第三阶段是近几年,一大批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如市府办公楼、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东方明珠、地铁二号线等,都修建了较为齐全的无障碍设施。上海市目前已有4800多条主干道建设了无障碍设施。但是存在问题也是有的,一是法规不健全,已有的的法规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力度不大;二是,尚有一些无障碍设施盲点,如大学、银行、法院等大都有没有无障碍设施;三是无障碍设施尚未形成合力,至今没有专门的协调机构和督促检查机构,影响了建设工作有效、深入地开展;四是无障碍设施管理不完善,已建的设施系统性不强,养护管理力度不够,如地铁二号线“升降梯”上锁、盲道被随意占用等等。

四、结语

通过调研和实际证明“城市客厅”城市广场的发展为世界各地的城市打开了一扇透着清晰气息的世界之窗。它是城市海中的一片绿洲,为人类提供了美好的精神力量,带给了人们无尽的充满无限美妙的艺术文化,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同时,城市广场传载、积淀和张扬了城市历史文化,它集中体现城市的人文底蕴和精神魅力,它带着历史的足迹一步一步的向前迈进,为城市文化创造了光辉的成就。

综上所述,城市之窗—城市广场正在向世界打开,展现出了中国独特的世界闻名的人文文化和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哈维·约翰.广场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蔡永杰.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周大平.城市广场的内涵与情趣[J].瞭望新闻周刊,2004(04)

[5]余红芳.关于城市广场的建设[J].景观设计,2009(01)

商业中心广场地下环路的防火设计 篇7

某商业中心广场总建筑面积约112 hm2,地上部分约69 hm2、地下部分约43 hm2。整个项目包含7栋高层塔楼和内圈超大型购物中心,购物中心地下3层地上6层,建筑高度38.5 m,地下二、三层为汽车库,同时地下二层设了两条单向的环形通道(如图1所示),是介于市政道路与汽车库内部道路之间的汽车通道。

由于地下环路位于地块车库内部,又直接与城市道路和隧道连接,具有城市隧道和车库的双重特点。对于此类建筑的防火设计,国内尚无明确的防火设计规范予以指导。因此,地下环路的防火设计存在难点。

1 建筑定性

一是工程地下环路位于地块车库内部,连接各地下车库,但从车库和项目地下环路的使用特点看,车库内通常动态交通(车道行车)和静态交通(车位停车)并存,而地下环路则主要为单一的动态交通。从这点考虑,工程地下环路更接近于城市交通隧道。二是由于地下环路直接与城市道路和隧道连接,不以进入地下车库停车为目的的社会车辆同样可能进入地下环路行驶,道路具有更大程度开放性的特点也较接近于城市交通隧道。三是对于车库应具有划分防火分区的条件;但对于工程地下环路,由于隧道内发生火灾时车辆位置不确定,导致即使设置防火卷帘,其受停滞车辆影响无法降落的可能性也极大。

综上所述,设计中将项目地下环路定性为地下交通隧道,设计标准按照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有关城市交通隧道的规定执行。

2 烟气控制

GB 50016-2006、JTJ 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等均为公路及城市交通隧道的防火与疏散设计作了部分规定,对指导隧道设计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规定仅针对普通隧道,很难满足城市综合体中地下环路设计的实际需要。

隧道设计中通常采用多竖井送/排风加射流风机诱导的纵向通风方式达到控制烟气蔓延范围的目的。但一方面工程地下环路地面部分均为建筑主要的展示面,通风竖井的设置受到诸多限制;另一方面隧道本身高度较低,同时南北环路某些路段曲度过大,使用射流风机诱导烟气的效果无法得到保证。所以,设计中仍采用横向通风方式。结合现有设计,对地下环路烟气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如下。

(1)虽然地下环路无法划分防火分区,但为控制通道内的烟气,应划分烟气控制分区。结合项目南北两条地下环路各约8 000 m2面积的体量,要求每条环路应划分不少于4个烟气控制分区(如图2所示)。

(2)各烟气控制分区间应设置挡烟垂壁,有条件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挡烟垂壁的高度,提高阻挡烟气蔓延的效果(如图3所示)。挡烟垂壁下沿距路面最大高度不得超过3.0 m,可采用火灾时联动降落的电动挡烟垂壁。

(3)环路内机械排烟口应尽量靠近环路顶部设置且每个烟气控制区内相邻排烟口距离不应超过60 m。

(4)参照国内类似项目排烟系统设计,项目地下环路每个烟气控制分区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应按照其体积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h计算。

(5)地下环路可利用出入口匝道自然补风,其优点是在环路排烟时各出入口匝道可形成流向环路的补风气流,有利于控制烟气的蔓延范围。

(6)为防止环路火灾烟气进入车库,在环路通向车库的连接通道两端均应设置防火卷帘(如图4所示),由车库和环路消防控制中心分别控制。环路一侧卷帘采用两次落底方式,第一次由感烟探测器控制落至距地2.5 m处,第二次由感温探测器控制落至地面;车库一侧卷帘采用一次落底方式,一旦车库发生火灾随即降至地面,禁止环路内车辆进入车库。

(7)为方便车辆在火灾时疏散,环路在通往地面方向的匝道口位置不设防火卷帘。为防止火灾和烟气通过匝道口向上蔓延,在匝道口设置水幕分隔。

(8)地下环路的消防排烟风机房应与车库排烟风机房分开设置,风管穿越车库与地下环路分界位置应设置280 ℃熔断防火阀。

(9)机械排烟系统风管应采用不燃材料,且应保证耐火极限不低于1.0 h。

3 火灾风险控制

对环路内火灾荷载进行控制是主要的被动防火措施之一。由于地下环路为狭长状且相对封闭,一旦发生火灾,不但烟气排放困难,而且环路内起火点附近空间将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升到极高的温度,严重影响地下环路内人员安全,所以地下环路防火设计时首要目标是降低火灾荷载,预防火灾发生。火灾风险控制方案如下。

(1)按照GB 50016-2006对城市交通隧道的要求,隧道内的装修材料除嵌缝材料外应采用不燃材料。

(2)环路内的电线电缆应为低烟无卤阻燃型,消防系统相关的电线电缆应为低烟无卤耐火型。

(3)车辆为地下环路最大的火灾荷载来源,要求项目环路日常运营中严格禁止载重量在1 t以上的货车以及装载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进入。如确属必须穿行,应向物业部门事先提出申请,做出特殊调度安排。

(4)车祸是导致车辆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项目地下环路应设减速带并规定车辆时速在20 km/h之内。

4 灭火系统选型

(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常规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隧道内使用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喷头安装在隧道内,无法及时扑灭或控制车辆内部火灾;二是耗水量大,容易造成隧道内路面湿滑,并促使液体火灾的扩大;三是需要固定的大量水源和排水系统以及其他管路设备,在隧道内安装维护具有一定的难度。认为由于在灭火有效性、系统灵动性、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性以及用水量等方面存在的缺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适合隧道整体设计的要求。

(2)水喷淋-泡沫联用灭火系统。

水喷淋-泡沫联用灭火系统是在传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配置可供泡沫混合液的设备,组成既可喷水又可喷泡沫的固定灭火系统,集自动喷水和泡沫喷淋系统于一体。该系统喷射的泡沫可附着在汽车表面,通过窒息达到灭火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普通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无法较好扑救汽车火灾的缺点。该系统加强了扑救B类火灾的能力,对车库等场所是一种有效的自动灭火系统。

(3)泡沫-水喷雾灭火系统。

水喷雾灭火系统通过使用特殊加工的喷嘴使水与不同雾化介质产生水微粒,达到汽化冷却、隔绝氧气和衰减辐射等机理复合作用的灭火效果。泡沫-水喷雾系统是一种同时具有水喷雾灭火和泡沫灭火双重效应的灭火系统,不但能有效对隧道内各种类型火灾进行扑救,还在扑救流淌火灾和降低隧

道内温度两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国内现有新建隧道多采用该系统,包括上海翔殷路隧道、上海上中路隧道、上海长江隧道、杭州市庆春路过江隧道、杭州市钱江通道、南京长江隧道等。

综上所述,项目设计中地下环路可根据需要选择水喷淋-泡沫联用灭火系统或泡沫-水喷雾灭火系统。

5 安全疏散

地下环路内的安全疏散包含人行疏散和车行疏散两个方面,根据起火位置的不同,环路内的疏散形式也不相同。由于烟气在水平方向蔓延的速度较车行速度低,所以位于起火点下游的人员可以采取车行疏散的方式较快远离起火区域并疏散出地下环路(如图5所示);位于起火点上游但与起火点之间有环路出口(通往车库或其他楼层)的人员,也可采用车行疏散的方式疏散;而位于起火点上游且与起火点之间无环路出口部分道路的人员则必须通过人行疏散的方式疏散。

鉴于火灾发生时起火地点的不可预知性,在地下环路的设计中需同时考虑设置车行疏散出口和人行疏散出口。其次,由于地下环路为环形,一旦发生火灾,距离起火点较远的车辆在通道内行驶时无法得到火灾发生的信息,所以在地下环路内应采取措施为通行车辆提供警示。

(1)地下环路内应设置疏散楼梯供人行疏散使用,疏散楼梯设置应保证环路内任何位置人员疏散时的行走距离不大于60 m,当确有困难时可以采用向车库设置人行出口的方式保证疏散距离。

(2)地下环路与疏散楼梯和通向车库的人行出口之间应设置前室,前室内应设置正压送风系统,余压值参照疏散楼梯间前室。

(3)虽然环路内人员疏散行进路线单一,寻找出口相对容易,但由于疏散人员对环路内疏散出口布局不熟悉,同时疏散出口之间间距较大,可能出现选择距离较远出口疏散的情况。为避免此类情况,要求地下环路内设置智能型疏散指示系统,辅助疏散人员选择最近出口疏散。

(4)地下环路内通向疏散楼梯和车库人行出口位除设置普通的紧急出口指示标志外,还应设闪光标志灯。

(5)环路内车行出口(包括通往车库和其他楼层出口)设置间距应不大于300 m。

(6)地下环路每个车辆入口位置均应设置电子信息牌,通道内发生火灾时通道入口处应显示“通道火警!禁止进入!”警示标语。

(7)地下环路内每200 m设置电子信息板,日常使用时可作为通告地下环路交通状况、提示安全驾车等使用,火灾时应与消防系统联动,根据火灾探测系统确定的火灾位置显示提示信息,起火点下游的信息板应提示“通道内火灾,请速驶离通道!”,起火点上游信息板应提示“通道内火灾,请速由就近出口疏散!”。显示以上信息时应辅以音量不低于85 dB的火警提示音。

6 消防扑救

地下建筑是消防扑救的难点,而且地下环路这类出入口数量有限、空间又极为狭长的隧道,消防扑救也由于场地、通信、水源等条件的限制变得极其困难。消防扑救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通道内火灾在初期较好扑灭。为能在最短时间内对通道火灾进行控制,项目管理方应设置专职消防保卫队伍,委托消防部门进行专业培训,保证火灾发生后在消防救援部队到达之前作为有生救援力量,组织通道内人员疏散或到达起火现场进行火灾扑救。

(2)地下环路内两侧均应每隔40~50 m设置一个泡沫消火栓,以供进入通道的消防救援人员使用。

(3)考虑到地下环路在火灾时通信困难,通道内应组建独立的应急无线通信网络,采用专用通话频率,便于消防救援人员在通道内报告火场情况,为灭火指挥部的决策及时提供依据;由于需使用特殊的通信系统,项目管理方应配备专门用于隧道救援的通讯联络器材。

(4)消防控制室中电视监控系统应能观察地下环路各出入口处附近地面及通道内全线或任一部分的情况,同时应在明显位置悬挂通道平面示意图,并标示各出入口位置,便于火场指挥部制定营救和灭火方案。

(5)消防控制中心不但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同时应设置交管专线电话。消防控制中心监测到地下环路内发生火灾后联系消防救援部门的同时应联系交通管理部门对通道出入口进行交通管制,对车辆进行组织,如入口处禁止车辆进入、出口处疏导交通、避免地面道路发生堵塞影响环路内车辆正常疏散等。

7 结 论

文中地下环路在城市综合体的地下部分连接多个建筑组群的地下车库,并与城市道路和隧道连接,既有城市隧道的特点,又有车库的特点,国内尚无针对工程的明确的规范要求。在根据地下环路的建筑特点进行建筑定性后,对地下环路进行防火设计,提供相应的火灾风险分析、烟气控制、自动灭火设施等,保障火灾时地下环路的消防安全;并制定符合地下环路的人员疏散策略保障人员安全,为消防扑救提供建议,保证对火灾的控制和扑灭;从整体上制定地下环路的消防安全策略,指导地下环路的防火设计,达到针对地下环路的最佳水准的消防安全要求。

参考文献

[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3]华高英.城市地下交通联系隧道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9.

[4]刘健,崔力明.泡沫-水喷雾联用系统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C]//地下工程施工与风险防范技术—2007第三届上海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文集,2007:713-720.

[5]李磊,刘文利,唐海,等.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地下交通联系通道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J].科技导报,2008,26(15):40-46.

某大型综合商业广场消防设计分析 篇8

天津市某大型综合商业广场项目总占地面积为4.6hm2。该商业广场南楼和北楼均为38层,建筑高度为49.8m,建筑分类为一类高层,耐火等级为一级。该项目外观效果图,如图1所示。

图1 商业广场项目外观效果图

该商业广场由购物广场、写字楼及地下车库等部分组成,其中购物广场是该项目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主要对象,笔者针对该商业广场进行火灾危险性分析,以确定合理的火灾场景的设定,进行性能化防火设计及评估分析。

该商业广场的商业形式多样,兼有购物、娱乐和餐饮功能,其中购物包括精品商业街、百货商场及地下超市几种不同形式;休闲娱乐为综合性多厅影院等;各种形式的餐饮场景所主要设置在广场四层、五层,这些不同的业态有不同的经营特点,甚至营业的时间段也不同,内部可燃物分布情况、装修特点及火灾荷载也有很大区别。

(1)主力店。经营面积一般超过1 000m2,主要经营的种类包括百货、服装、家电、运动商品等。由于经营面积大,可燃商品数量多,火灾载荷大,照明、用电设备多。主力店内各品牌商铺之间仅有通道或简易隔断进行分隔,一旦发生火灾,火灾会很快在商铺之间连续蔓延,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2)综合性多厅影院。该类影院一般在内部划分为多个观影厅,可同时放映不同的电影。该项目的电影厅面积最大的约为520m2,可容纳396人,内设沙发座椅。每个影厅各自成为为独立的消防单元,放映夹层为独立防火分区,放映孔由防火分隔措施与观众厅隔开。综合性多厅影院的火灾荷载主要为幕布、地毯和座椅等。

(3)餐饮区。各式餐厅、休闲茶座、咖啡厅等餐饮店主要分布于室内步行街的两侧,餐饮店的面积一般大于服装店,一般约为260m2。餐饮店的经营形式不同,其火灾荷载也有较大差异,主要为餐桌、餐椅、桌布及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等。快餐店、饮品店等虽然座位布置密集,但家具多为小型、轻型等类别,且部分构件采用金属等不燃材料,因此火灾荷载相对较小。高档的西餐厅及中餐厅多采用沙发等厚重的家具,可燃装饰品也较多,因此火灾荷载相对较大。

(4)地下停车库。按照GB 5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地下室采用自动喷淋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普通地下汽车库防火分区面积可小于4 000m2;机械停车库防火分区面积可小于2 600m2;非机动车停车库防火分区面积小于1 000 m2设计;地下商业营业厅部分防火分区面积小于2 000m2;设备用房及其他用房每个防火分区面积小于1 000m2。

(5)地上高层。北楼和南楼每层建筑面积2 500m2,采取必要的补强措施,设为一个防火分区,设置两部消防电梯,设有自动喷淋及自动报警系统。

2 防火设计问题

鉴于该商业广场各部分使用功能的需要及其体量和造型设计的独特性,在现有的消防设计方案中的疏散楼梯宽度不能完全按照规范规定进行设计。因此,采用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进行评估分析,以保证其消防设计达到相应防火规范要求的同等水平。

2.1 写字楼功能区

依据现行国家标准GB 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第5.1.1条规定,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1 000m2,北楼和南楼每层均设有自动喷淋系统,其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2 000m2,而北楼和南楼每层建筑面积2 500m2,超过“高规”规定。因此,对于每一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的划分方式是否能够满足建筑整体消防安全要求,需要进行论证,确认其消防安全性能是否可达到规范要求的同等水平。

2.2 综合性多厅影院功能区

该建筑第七层设计有一个综合性多厅影院,总人数为1 749人(1号厅144人、2号厅177人、3号厅82人、4号厅87人、5号厅122人、6号厅134人、7号厅152人、8号厅为59人,IMX厅396人,候场人数按一个最大厅的人数计算,计396人)。现有疏散宽度为16.2m,规范要求宽度为17.49m,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2.3 商业广场疏散距离

该商业广场二层约有1 080m2区域的疏散距离大于30m,最不利疏散距离为38m;三至五层各有约284m2区域疏散距离大于30m,最不利疏散距离为40m。

3 性能化防火设计解决方案

3.1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目标

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目标包括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结构保护、建筑使用和商业运行的连续性,还包括古迹或文物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等。

3.2 办公标准层平面布局

北楼和南楼每层面积2 500m2,采取必要的补强措施,设为一个防火分区,设置两部消防电梯,设置自动喷淋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围绕核心筒设置净宽1.8m的疏散走道,与办公区之间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防火隔墙。2h防火隔墙上开设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该防火门不应影响疏散走道的使用宽度。

(2)核心筒外围面向走道的门皆为甲级防火门,其中核心筒内电梯厅及主要通道的门为宽1.5 m,常开式甲级防火门(火灾报警时自动关闭)。

3.3 综合性多厅影院设计

3.3.1 防火分隔

(1)设计中防火分区7-4、7-5和7-6,其中7-4分区中包含其他功能用途,7-6分区包含综合性多厅影院入口区域和部分商业功能区。拟对该3个防火分区进行调整,咖啡区域与商业部分作为一个防火分区,影院入口区域与影厅部分区域作为一个防火分区,且防火分区面积不宜超过2 000m2。

(2)采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将每个影厅、办公等辅助用房、放映夹层(放映应用防火卷帘封闭)划分为独立的防火单元。

(3)防火门都具有自动关闭的功能,对人员出入有影响。在实际使用中会出现在防火门下放置障碍物等方式限制门关闭的情况,而造成火灾时防火门不能自动关闭。为保证设置的防火门均设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的电磁门吸,火灾时对电磁门吸断电而释放防火门。

3.3.2 疏散设施

(1)考虑到综合性多厅影院内人员疏散和营业时间等特点,需设置一部供影院内人员专用且能直通室外的疏散楼梯,该楼梯宜在影院大堂靠人流出入口附近。

(2)对于综合性多厅影院,其疏散宽度不满足规范要求,在增加疏散楼梯确实有困难的情况下,可借用相邻防火分区进行疏散,但借用宽度不应超过规范要求的30%。为提高疏散出口的利用效率,快速引导人员疏散,建议综合性多厅影院内设置疏散指示系统。

3.3.3 灭火系统

(1)各面积不超过400m2的影厅内的自动喷淋系统采用快速响应喷头,并将喷水强度由中危险I级提高至中危险II级。

(2)IMAX厅空间较大,且净空距离,不适宜用常规自动喷淋系统,拟采用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

(3)大堂和影厅内的室内消火栓箱均配有消防软管卷盘。

3.4 商业广场

商业广场部分区域的疏散距离偏大,借鉴避难走道的做法设计安全走道,将进入安全走道的入口计为安全出口。安全走道直接通向疏散楼梯前室或室外,安全走道的宽度应与疏散楼梯前室门或通向室外安全出口的宽度匹配,且不应小于2m。

4 性能化防火设计评估

4.1 火源位置

在设计火灾场景时,应设定火源在建筑物内的位置,考虑建筑的空间几何特征在标准层防火分区设置,影楼放映厅内的报警系统和对商业设置安全走道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估。因此,在确定火源位置时,应考虑火灾可能的规模,建筑内功能区域的空间特点,疏散出口分布,起火楼层以及烟控措施等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在该商业广场内共设置了3个火源位置。

(1)火源位置A。在办公楼标准层内,为标准办公层内的办公家具发生火灾,考虑火源附近疏散出口被堵,且通往疏散走道的部分防火门未正常关闭,烟气会蔓延至疏散走道的情形。

(2)火源位置B。位于商场首层的“沿街”商店内,为各类日用品、服装类商品发生火灾,主要考虑商铺着火对安全走道的影响。

(3)火源位置C。火灾位于七层IMAX影厅内,为观众座椅发生火灾,如图2所示。

4.2 火灾增长速率分析

火灾增长速率是衡量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同样的火灾荷载可能支持较小的火燃烧较长时间,如得到消防队及时扑救则造成损失较小。火灾的增长速度与可燃物的燃烧特性、储存状态、空间摆放形式、是否有自动喷淋系统、火场通风排烟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可燃物的引燃温度、临界引燃辐射热流越低,火灾发生越快。火灾增长速率除了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之外,还可以通过模型计算。该项目选定3组9个火灾场景进行模拟计算,如表(1)所示。

5 结论及建议

(1)办公楼标准层发生火灾时,各区域内人员可安全疏散。

图2 七层IMAX影厅火源设置位置图

表1 火灾场景分析汇总表

(2)首层中庭防火分区发生火灾时,各区域内人员均可安全疏散。

(3)七层电影厅防火分区7-5发生火灾时,区域内人员可安全疏散。

(4)建议加强对建筑内消防设施的检测与维护。

(5)对该项目内的经营场所,注意控制可燃物和电气线路故障,加强火灾危险源管理。

(6)对于该项目商业经营场所内的装修,不得采用可燃、易燃或发烟量大的装修材料。

参考文献

[1]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 50045-95(2005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GB 50084-200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4]张树平,郝绍润,陈怀德.现代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范维澄,孙金华,陆守香.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张吉光,史自强,崔红社.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通风和防排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程玉超.设置避难走道解决某厂房疏散距离问题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6):613-616.

[8]张娟,朱国庆,李欢欢,等.常态和紧急状态下人员疏散对比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6):492-495.

[9]DGJ 08-88-2006,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S].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探讨 篇9

我们可以在做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 利用寓意不同的植物进行园林植物配置, 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丰富植物观赏内容, 还可以反映出城市内涵所在。如梅兰竹菊自古就被喻为“四君子”, 它们分别象征着高洁傲岸、幽雅空灵、虚心有节、冷艳清贞。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相结合, 如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就是借着风掠过松林而发出瑟瑟的涛声让人深临其境。

而近些年来,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为了制造奇观, 把古树从深山里搬进城市, 古树树龄本已苍苍, 还要被搬住进城市, 硬挺着几根枯枝余留几片残片, 在这个城市的风中苟延残喘。为求新奇, 将没有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引进城市, 如各大城市引种的银海枣、榕树等热带树种, 夏日搭阴棚为其遮阳, 冬日穿上暖衣为其御寒。城市森林植物配置为求创新, 不顾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植物的建种群落, 不仅有损美观, 而且削弱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 这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园者产生的一种“速食”心态的体现。还有就是在城市植物配置的过程中, 忽略了对文化的揣摩及对精神方面的考虑, 所以如今的园林建设缺乏了中国深邃的文化底蕴, 已经经不起人们细细品味, 剩下的只有外表美丽实则空泛的植物景观。

2 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

不同类型的广场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一般情况下, 我们可以依据广场的特点、文化属性、功能实现等进行选择。如市政广场是政府沟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 该类广场的植物主要呈周边式配置, 中央以硬质铺装或软质的耐踏草坪铺装作会场, 广场内视线通透, 营造出庄严, 肃穆的气氛。纪念广场一般用以纪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 供人们瞻仰、纪念, 所以要将生态功能作为辅助元素, 应采用软质绿化与硬质铺装结合设计方式, 烘托纪念氛围, 依据广场固有的主题与纪念意义进行植物的选择, 并适应性确定风格及配置形式。商业广场更多的来体现城市商业繁华, 在植物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模式, 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现商业的繁荣景象。交通广场一般位于交通枢纽, 人流量大, 我们应令其成为道路交叉点, 合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 确保植物景观设计不对交通实用功能造成影响, 进行见缝插景、见缝插绿的科学设计, 进而最大化发挥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分布较多, 绿地面积大, 广场风格多异, 植被配备时主要考虑广场功能和景观需要, 要让大家身处其中时感到精神放松, 心情愉悦。

3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3.1 适应自然

采用乡土树种。我国富源辽阔,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树种。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而种植当地树种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思想。除此之外, 乡土树种与当地自然条件, 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已经达成稳定平衡, 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3.2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 城市中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 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就各不相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围绕广场主题, 如选择不当则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 种植松柏等。在进行草坪的设计时就可以选用耐践踏的品种, 并采取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 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 从而把草坪的使用与维护巧妙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养护了草坪, 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

3.3 遵循艺术性原则

人是城市广场的主体, 离开了人广场便成为失去价值的物质构建。它包括空间领域感、舒适感、层次感、易达性等多方面的塑造。除了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外, 还要满足艺术性的要求。拥有艺术美的植物更能展现出植物的活力, 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艺术表现上, 可以从植物形态、布置层次、植物组合、颜色搭配、形状拼图等方面着手, 通过艺术的手法, 将广场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还有就是水空间的多样性和可亲近性是公共活动广场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论是静水还是动水, 都会给人带来心灵的涤荡,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广场、庭园中的人工飞瀑、喷泉能带给人以活跃与激情, 满足视觉的享受, 他们嬉戏水中、充分地享受水所带来的乐趣。城市广场的创造是为人提供沟通、交流、共享的人性空间, 要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3.4 经济性原则

为了达到广场的渲染效果, 在植物选择方面, 我们优先选择实惠但可以达到相同效果的植物, 要从成本方面考虑选择植物。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增加投入。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 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景观设计原则。多角度审视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 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市建设空间的发展也面临提升, 城市广场设计作为主要的景观要素, 自然便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广场景观不仅仅带给这个城市的是美化环境, 或是丰富整个城市人民的生活, 更是体现一座城市的景观特色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场所, 因此, 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是极其重要的。

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广场设计 篇10

1. 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是指确定一个城市的活动与目标的总体空间布局。城市设计的复杂过程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空间及意象的处理, 创造一种物质环境, 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 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

目前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内容庞杂, 缺乏明晰的概念平台。但空间的组织是城市设计一个公认的特征, 城市设计的定义越来越强调对空间的全面理解, 城市设计的目标和范畴都有综合的趋向。城市设计是一种主要通过控制公共空间的形成, 干预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的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过程。

城市设计既然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是空间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 使之协调发展, 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 还有量的概念。具体来讲, 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城市园林绿化空间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建筑小品和城市细部空间设计等。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方便、高效、卫生、健康、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精神文明环境, 为城市社区建设一种有机的秩序, 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城市设计是一项综合规划设计工作, 要求综合各专业的需要, 做到合理安排;城市设计要立足于现实, 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城市设计目标是空间形式上的统一、完美, 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优化效果, 社会生活上的有机协调。

2. 城市广场历史回顾

我国历史上城市广场的演变是由“市”而来。南宋时期, 由于商品买卖进一步专业化, 市场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 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组合,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在“市”的周围, 为了进行商品交换, 构筑了大量的建筑以适应其需要。这种自然形成的商品空间具有广场空间的某些特征, 也可以称为我国广场的自然发展雏形。

从世界范围来看, 城市广场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有以下三种因素:其一是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不同必然显现出不同的城市广场风格和做法。其二是政治宗教因素, 君主集权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君主的权威为目的;宗教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神的意志为目的;民主制度下的城市广场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演变而来。其三是经济因素, 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着广场土地使用, 推动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总之, 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 城市广场的范畴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通过以下资料可概括出广场的历史:

(1) “广场”源自古希腊, 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 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城市的起居室”, 其特性、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

(2) 从古罗马时代开始, 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 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

(3) 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 它作为城市的“心脏”, 在高度密实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 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

(4) 巴洛克时期, 城市广场最大限度地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 广场不再单独依附于某一建筑物, 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5) 现代城市广场的范畴再次延伸, 不仅市政、商业广场等是城市的主要广场, 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 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 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3. 城市广场定义

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拥有与城市相同的历史。古今中外, 对广场定义众说不一。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中心部位, 被有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下, 广场经过铺装, 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 有街道环绕或与其相通。它应具有可以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

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对城市广场的定义较有概括性, 书中表述“城市广场的定义需要包括场所、内容、构成、使用方式和意境五个方面的基本限定。尝试将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广场, 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建设的, 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 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 采用步行交通手段, 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其中, 城市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文化、商业、休憩等多种活动;主题思想则指表现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 及城市景观环境等多重目的;节点型是指城市空间中的核型空间形态”。

4. 广场的类型

城市广场是城市最富魅力的公众空间, 在城市设计中占重要地位, 被誉为城市的“客厅”。广场的功能决定了广场的性质和类型。按广场的主要性质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宗教广场、市民集会广场、交通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息娱乐广场等, 广场不但是城市空间体系构成的需要, 而且历来是城市进行社交往来、休闲娱乐和信息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是人们接触自然、陶冶情趣的城市空间环境。今天,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广场的多功能、多层次属性愈益强烈。也就是说, 大多数城市广场是多元化、复合型的。如:大连“中山广场” (图1) (1) 和上海“人民广场” (图2) 等既是交通广场, 又是休闲广场;北京“天安门广场” (图3、图4) 则既是建筑广场、交通广场, 又是休闲广场、集会广场和纪念性广场。

5. 城市广场建设的建议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 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份宁静与恬暇, 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 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 这就是广场的魅力所在。由此, 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 大大小小的广场在各个城市纷纷落成。然而, 由于规划理念、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存在差异, 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 一些广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也有一些广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广场设计融合了建筑、美学、植物学、生态学、规划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精华。所以, 应注意各门学科的综合运用, 突出植物学、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城市广场设计无定式, 应以绿色植物为造景的基础, 减少硬质铺装。让绿色植物的亲和性充分发挥在园林小品的设计和装饰中。提倡广场保留原有大树, 以期形成树大荫浓、温馨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生态效益。总之, 提倡以植物为主要材料, 把城市广场建设成绿色生态广场。

广场尺度过大, 导致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的建设。广场本身显得空旷, 这种空旷和单调缺乏生活的真实性, 使人感到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 会使游人产生即刻离去的感觉, 这样既损伤人们的真情实感, 又浪费了城市的宝贵土地和资金。

缺乏个性, 千人一面, 一哄而上。一些广场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 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挖掘不够, 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 缺乏理性地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 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一些广场是因旧城改建的太彻底了, 旧的全部推倒重建, 因而割断了历史, 割断了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 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变得冷漠, 没有人情味。一位新加坡建设专家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量破坏, 就是城市特色的消失, 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逐渐丧失。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依赖于地方传统文化。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 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 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

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来充实, 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只有将我们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突出传统文化、强化地方特色, 才能创造出驰名世界的广场“品牌”, 如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 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

6. 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 它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环境设计中, 整体的得失都比局部的好坏重要得多。城市广场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 但他的规划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质量密不可分, 所以在设计此广场的时候要认真地把握总规的要求和全面分析了广场所处的环境和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广场规划一方面要吸取历史上城市广场设计的经验, 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中城市环境新的建设要求和人的生活特点, 同时应注意通过广场来表达和强化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最终做到城市整体性和环境的统一。致力于塑造多层次、多景现、多情趣的多元空间环境, 创造与时代相适应、特色鲜明和优美舒适的城市“客厅”, 为城市提供高质量的、具有高雅文化品位的多样化活动空间, 从而不断提高城市广场的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文明.中国古代的城市广场源流.城市规划, 2008.10.

[2]王坷等.城市广场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浅谈园林城市文化广场设计 篇11

[关键词]园林城市 文化广场 设计

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體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一、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二、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空间设计上,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综合上述,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城市商业广场景观设计 篇12

关键词:城市,场所感,广场,空间环境,景观设计

1、引言

“设计一样东西通常需要把它置于它所属的更大的环境中来衡量--就像将椅子置于一个房间中;将房间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整个城市的布局之中。”

—— (美) 伊利尔·沙里宁

我们需要创造的不仅仅是一栋构筑物, 一个高低变化, 层次分明的空间, 而且更应是一个在视觉上所能体现的“场所精神”, 作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 去创造富有意义的场所是其职责所在。每一个场所都是独特的, 它呈现出周遭环境的独特的特征, 这种特征由具有材质、形状、肌理和色彩等实体物质和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的、亦一种由以往人们的体验所产生的文化联想共同组成的特性。

2、相关的理论与概念

2.1 场所精神

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到, 场所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空间[1]他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 而是由具体事务组成的整体, 事务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的特征。“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 是具有特征的空间[2]

2.2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3], 指某一个地域内的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文化, 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 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文化地理学。从广义上的文化所在的领域为着落点进行研究, 分析自然景观智商的人类活动的形态、文化区域的地理特性、环境和文化的联系、文化的传播路线以及人类的行为系统。其中一些元素如民俗传统、经济的体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组织等等, 但是在一些方面上, 地域文化又和文化地理学有某些区别:文化地理学是从“地理学”的角度展开, 在这种角度下“地区”所包含的范围更多的是地理学意义。地域文化则是以“历史地理学”为中心展开, “地域”与文化的分界已经更多趋向于文化的范畴了。

3. 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城市广场”

3.1 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中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 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 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 采用步行交通手段, 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3.2 城市广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往往在空间比例的处理上会出现失调的现象, 广场在建成后不能与周遭的环境所契合, 聚不起人气。休闲娱乐广场是城市中供市民休憩、游玩、演出以及举行各种娱乐的场所, 其布局形式多样, 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广场, 可以是无中心的、片段式的, 位置比较灵活, 这种分类是相对的, 现实中的广场或多或少都承担着其他广场的功能, 城市广场的分类, 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广场的功能[4]。

基于场所精神和建筑现象学的理论, 本文针对场所精神的六大因子:场所空间、地域文化以及个性表达、尊重原有地面状况和结构、色彩。光影、材质。在此基础上, 对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的澄碧湖南苑广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对其场所精神的表达的优缺点进行描述和分析。

4. 澄碧湖广场现状的“因子”分析

4.1. 空间

澄碧湖南苑广场位于被澄湖北大道这一条主干道切分中的大湖 (下) 所在的南广场 (南苑广场) , 南广场靠近城市支干路向阳路, 澄碧湖广场紧邻城市主要道路, 也是道路的交汇之处, 是行人的必经之路, 因此, 此广场有比较大的内聚力。南广场位于一大片的居住区和市区商业街所交汇的向阳路段, 场地开阔, 从步行街购物回来的人群可以通过南广场走近路回居住的地方, 此地能够给疲惫的逛街人群一个休息落脚的地方, 广场空间比较充足, 通过一个架湖而过的桥将相对狭小的道路和宽阔的广场连接, 整个广场能够给人以良好的引导性, 有着比较强的秩序感。从平面上进行分析, 不难看出设计者是从广场的内聚性出发而考虑的, 通过桥的连接, 将区域内道路和湖中的广场进行连接。轴线与桥连接的方向一致, 可以引导人群通过这个桥梁直接到达广场的中心区域。人们的行走路线呈现“T”字的形状, 由于只有一座桥, 往往人们在选择进入广场的时候还要围绕湖边行走一段比较长的距离。广场的中心是一个以石块堆积成基座, 上面放置莲花的雕塑, 在其周围设置喷泉, 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中心, 虽然广场尺度大, 但是因为其是轴线对称的布局, 通过架桥为入口, 人群的行走流量密度从大变小, 由密到疏, 广场的秩序感比较强。

4.2 铺砖和绿化

1铺砖

广场上的铺砖基本都是硬质铺砖, 缺少一点亲切的感觉。广场采用大理石的贴砖和小块的瓷砖为主, 贴砖所形成的花纹比较少而且变化很少, 广场的铺地图案均质化.从入口到中心区域都是均质性图案, 铺地图案没有变化, 没有体现广场的向心性和多样性。

建议:增加软质铺砖, 如木材、竹质等, 增加铺砖的多样性。减少花纹的反复和毫无韵律的复制, 形成特有的图案, 在铺砖的形状、大小、色彩上下功夫, 结合当地或者中国的传统文化设计出有美感的图案, 做出统一而又富有变化的艺术图案。

2景观设施

景观设施设有有喷泉、富有雕塑感的路灯、有历史感的雕塑、小石凳、等等, 总体上感觉还是可以, 广场上的主题是喷泉, 大部分的设施都是围绕喷泉而建设, 缺少娱乐设施, 和文化感的景观小品, 广场与水体结合的比较好, 能够引入湖水, 在广场里绽放喷泉, 而且做出了多种水体景观。

建议:景观设施应该多样化, 对应不同的人群应该设置不同的小品, 对于老年人来说, 可以设置一些体育设施供老年人锻炼身体, 或者提供一部分带有文化感的小品区域给老年人欣赏戏曲, 交流文化。对于年轻人来说, 又应该增设一些带有活力的景观设施。因此, 应该在空间上多加以研究, 利用空间的变化来设置小品, 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主题, 增加广场景观的针对性。

3绿化

广场周边的绿化主要由草地、荷花、靠近湖边的柳树以及樟树、缺少其他绿化构成要素, 景观绿化缺乏四季性, 每到柳树凋零的时候, 临湖一面的景色比较苍凉, 荷叶所能存活的时间也不太长, 只有樟树叶子保留的时间稍长, 广场周边基本都是单一的绿色植物, 花卉植物几乎没有, 广场内部绿化面积比较少, 看起来过于简单、朴素。

5. 结语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最能体现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可能需要通过广场来说明和增加一个城市的影响力, 但更需要的是注重对生活中关于人情、人性化的设计。要“走心的设计”, 为走进场所中的人提供一种关怀, 一种归属感, 总而言之, 在场所感的营造中, 首先要体现人的作用, 从“人”出发而到达“场所”, 这样才有属于场所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薛彦波.漂浮的场所[D].北京:中央美院2007.

[2]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J].山西建筑.2007.

[3]陈建远.社会科学方法词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

[4]朱捷.城市广场地域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6.

[5][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6]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上一篇:第三方审核下一篇:大商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