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街区

2024-08-29

城市商业街区(共12篇)

城市商业街区 篇1

城市商业街是城市公共性开放场所的重要构成元素, 其在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面貌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现有城市商业街区过重的商业气息、濒临消失的文化底蕴、忽视人际交往停留空间等现象进行详细阐述,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1 概念

1.1 街道的概念

街道的形式是随着城市的形成而产生的。人们营城建屋后, 为了彼此之间的往来穿梭, 在建筑与建筑之间留下了一些线性空间, 这就是街道的雏形。

1.2 街道公共空间的概念

街道公共空间承载着社会的公共生活, 由城市中的物质实体构建而成, 并且向全体公民无限开发。城市公共空间与开放的媒体、活跃的网络、深入民间的社会组织等共同承担着城市公共生活的全部内容。

1.3 城市商业街的概念

城市街景则是视觉的艺术, 是交往的空间, 使公共空间中看与被看的关系发生新的变化[4]。

2 商业街公共空间景观设计问题综述

2.1 街区尺度问题

许多学者从人的尺度及空间分析等诸多角度对城市街道空间尺度的问题进行过研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认为12 m的范围尺度比较亲切, 24 m也是使人愉快的近人尺度, 杨盖尔建议的最大尺度是70~100 m, 是能够看清事物的最大距离, 而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运用空间理论来分析街道的尺度, 他认为当D/H=1-2时, 是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 空间尺度较为亲切。

2.2 街区空间结构问题

中国商业街区大多呈现直线带状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过于单调, 空间组合方式比较单一。而吸引人群的商业街景观空间通常要求变化丰富的街区邻里空间形态, 为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提供场所设计空间, 为多种设计手法的运用提供可行性。此外, 在步行街区环境中, 人们感觉舒适的行走距离是有限的, 超过限度则会产生不适感。商业街区的直线带状空间直接造成了人的直线行走距离过度, 一览无余的单调和过长的直行空间会直接造成人们逛街娱乐的厌倦度。

2.3 街区意象营造问题———街景小品

小品是人们活动中直接接触的街道元素, 也是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 其不仅具有本身的实用性, 还具备一定的艺术观赏性, 且蕴含丰富。小品是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利用人性化地设计理念能更好的凸显艺术小品的功能空间作用。环境小品作为物质实体不仅要给人们独特的视觉空间感受, 还需要首先适应环境和谐的整体利益, 限制自身不适宜的艺术外延, 使美观与功能的先后、主次、从属作用表达分明, 才能更好的构筑整体和谐统一的街道空间景观.

2.4 绿地的公共性原则

街道绿地是城市公共景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绿地空间更加接近市民生活, 是城市居民休闲放松、靠近阳光、接触自然的重要场所, 是现代都市人群忙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也是对城市街道公共空间在功能上的补充, 其产生的连续性景观是城市街道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 在自然景观中, 大片植物景观形成城市绿色的基底, 也带来丰富的景观季相变化, 给单调的城市空间环境带来变幻和流动的自然气息, 能够折射出城市生活的种种美好。绿地作为具有流动性季相变化多样性特点的街道空间组成部分, 成为城市街道中最丰富、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重要元素。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自身功能的完善, 人们对城市景观环境的精神追求不断提高, 街道不仅承载着交通功能及人们购物、娱乐、交往的场所空间作用, 也为人类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舒适方面提供了可能性和选择性。

摘要:城市商业街作为城市中集商业与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公共空间, 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商业街是城市的精华, 其既是展示城市文明建设的窗口, 又是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反映与体现,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用显而易见。本文从城市商业街区的公共景观空间入手, 对城市商业街区公共景观设计的要点进行了重点探析。

关键词:城市商业街,公共景观,交往空间,综述

参考文献

[1][美]阿兰·B·雅各布斯著.王又佳金秋野译.伟大的街道[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 .

[2]陈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文化研究[D].东南大学, 2006, (4) .

[3]孙烨.浅析我国现代步行商业街的景观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14) .

城市商业街区 篇2

一、背景分析

××一期商街位于濠河之畔,处于城市商业中心,与繁华的南大街北段仅一步之遥。这样具有“钻石级”市口的商业街,当前缘何一时难“热”?在我们拿出策划方案之前,首先必须对此进行研究分析,以便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据考察和分析,××一期商业步行街主要存在“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原因。

(一)、商街设计“先天不足”

1、大广场难搞大活动。步行街北广场扼××街、××路交汇处,西邻五星级大酒店,原本属于最能吸引公众“眼球”、最宜举办大型活动的商业舞台,能给商街源源不断注入人气。由于当初仅从景观角度设计广场的“旱式喷泉”、“简易花坛”,而没有考虑广场的商业价值,如今的广场很难发挥聚集人流、吸纳大 型活动的功能。广场热不起来,商街自然冷落。

2、“假山”成了“绊脚石”。步行街南入口处的“假山景观”,既无观赏价值,又横亘在道路中央,事实上成了阻碍游人进入内街的“绊脚石”。此外,南入口的台阶亦与商街道路平坦要求不相符,也没有考虑人性化的地面设计如残疾人、盲人通道等。

3、内外街连接通道商用功能缺失。××街通往内街的三个通道,从商业功能设计上看实属败笔。按照商业街区的布局要求,街区内主干道、副通道两侧均应为店面房,以便使街区形成鳞次栉比的商店群。这不仅能有效吸引顾客逛街购物,易于催生和聚集客流,而且能把土地资源利用率发挥到极致,如同上海豫园商街那样条条路上有店铺,每寸地皮生银子。遗憾的是,××一期外街通向内街的三个通道,两条是没有任何店铺的“幽巷”,顾客在街口看不到商业气氛,甚至不知道里面还有内街;一期与二期之间的通道,同样因一期建筑南侧没有设计店面房,走在南大街的顾客看不出街口的商业氛围而止步于此。

4、××街一侧临街绿化带的设计过长,阻挡店门,不少顾客入店购物因此要绕一大圈,于是放弃了购买动机,导致临街店铺生意清淡。

(二)、商街策划“后天失调”

1、××广场商业街处于核心商圈,在市场竞争特别强调个性化的今天,商街必须有自己的“灵魂”,即战略定位和商业主题。××广场商业街最早定位是“××街”(很好),后来又定位于“×××”(很好,只是推广很费力),如今准备冠以“××广场步行街”(老土,没有鲜明个性、目标顾客也不清晰)。由于没有精确、精准的市场定位,关于商业上“我是谁”、“我为谁服务”的问题没有首先解决好,其它问题也就难以解决了。

2、××广场是一处很好的“市民广场”,但要吸引广大市民聚集到这里,还需要有浓郁的“广场文化”,例如象×××路、×××广场、×××步行街那样的广场雕塑。此外,还需要有体现人文关怀的指引牌、休闲椅、售报亭、公用电话亭、垃圾筒、商品广告牌、露天茶座等。目前,由于上述设施没有配套,××广场的“磁场效应”不佳,所以商街难“热”。

3、打造商街,服务“缺位”。开发商开发一片商铺销售出去,再由物业管理公司去打理,这是开发商业房产的“老皇历”。事实上,经营××广场商业街,“物业管理”代替不了“商业管理”,商业街由“冷”到“热”需要专业策划管理机构来“操盘”运作,此所谓“泛商业地产运作”。××广场起步阶段缺少商业策划管理机构的全程介入,商铺的出租与经营全由业主与商户“婚姻自主”,双方又都缺乏成熟的理性,商街本身也没有搞启动和培育市场的形象“炒作”,这就无法形成火爆的商业氛围。此外,我们对业主购买店铺后的关注程度不够,没有从尽快启动商街运营和提升商业价值的角度予以指导和服务,例如,商街北口的66号(圆形)、68号(尖顶)两家首席店面房一直空关,这对内街商户的经营及整个商街的气氛便构成较大影响。

二、商街定位

××广场商业街的战略定位至关重要,针对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商业环境,根据城市消费群体的消

费趋势和消费偏好,我们作如下战略定位:

1、街名:××广场时尚丽人街

2、概念:××广场 ———— ××街观光旅游的门户,国际品牌汇聚的商街,都市丽人寻梦的×××。

3、广告语:××广场/时尚丽人街 ———— 与××相约,与××同行

4、商业门类:购物、休闲、餐饮、美容、娱乐

5、商品:主营国际国内名牌服装、服饰、化妆品、珠宝、眼镜、手表、休闲食品、工艺品等。

6、顾客定位:都市中追求时尚的女性及国内外的旅游观光者。

7、经营理念:站在城市经营的高度打造一条闻名长三角的商业街。

三、招商策划

××广场时尚丽人街的招商,属于“突破困局”的举措,招商需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布招商公告

我们计划于4月中旬在《××晚报》、××电视台发布招商公告,突出介绍××广场时尚丽人街的市口优势、市场定位和潜在的巨大商机,吸引商户预约登记承租店铺。

(二)、举办招商信息发布会

该招商信息发布会拟于4月20日在毗邻的××饭店举行,出席的商户为××及周边城市的时尚品牌经销商,以及××国贸市场有意入驻××广场经营的服装、珠宝、化妆品商户。参会商户的人数拟控制在100人左右。会上将发布的主要信息是:

1、××广场时尚丽人街的总体规划、市场定位、独特优势和前景展望;

2、×××××街可供商户购买或租赁的店铺资源状况,包括售价、租金、物管的优惠政策。

(三)、整合店铺资源

××一期的店铺均已出售,投资者是否愿意委托我公司代理招商和出租?是否同意接受我公司提出的代理租金价格(或称返租报价)?举办招商信息发布会和对外发布招商公告之前,须由××房屋销售公司与业主首先商定委托招商的意向、租金价格等问题。一旦确定了哪些店铺可供委托招商,我们便可以对外开展招商活动和引入商户、洽谈租金。

为了使××一期商街尽快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我们应争取所有空关店铺纳入招商范围,并按照商街的市场定位有的放矢地展开招商。如果有的业主采取等待店铺升值的态度,宁可闲置也不愿出租,我们应当认真加以引导,动员其站在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高度尽快出租,以便消除商街中的店面空关现象。

对目前正在寻求转租、退租的商户,我们应当积极宣传本公司为繁荣商街正在采取的举措,动员他们打消念头和恢复信心。如果商户仍然要转租、退租,由于业主与商户之间有约定,我们可在双方解除合同后再将该店铺纳入招商范围。

(四)、有关租金政策

××一期商街的商业气氛清淡,其中原因之一,是店铺投资者急于高回报开出高租金,让许多欲入驻经营的商户望而却步。因此,我们在为业主代理招商前,必须做好两项重要工作:第一,我们必须向业主说明南大街南北两端存在的区位差异,说明××一期商街处于入市初期,繁荣兴旺需要有一个培育过程,不能无视市场承受能力开“天价”。向业主说清道理很重要,高租金导致店铺无人承租,业主照常要背负购房贷款利息,店铺价值也很难提升。第二,我们要从业主与商户的双方利益,设计比较符合市场行情和商街现状的租金政策。当前,××一期店铺比较合适的租金是:

1、内街店铺:租金600~700元/m2/年(经测算,内街店铺平均售价8500元,平均面积110m2,购房投资额约94万元,购房贷款利率按4.7%计算,年利息为4.4万元。

如该类店铺以600~700元/m2/年租金计算,年收益为6.6~7.7万元,剔除利息后的收益2.2~

3.3万元。这样的租金对商户来说,在目前情况下尚有吸引力,易于接受。)

2、外街店铺:租金800-900元/m2/年(经测算,外街店铺平均售价12500元,平均面积200 m2,购房投资约250万元,购房贷款利率按4.7%计算,年利息为儿75万元。

如该类店铺以800~900 元/m2/年租金计算,年收益为16~18万元,剔除利息后的收益4.25~

6.25万元。这样的租金对商户来说,目前情况下尚易于接受。)

(五)、商户入驻优惠措施

为了有效启动市场和给商户入驻经营树立信心,我们将“放水养鱼”,从尽快繁荣市场的高度,适时推出必要的优惠措施:

第一,商户入驻商街经营一年以内,我们将免费提供一个灯箱广告位(由我方制作灯箱,灯片制作及电费由商户负责),供其做商品或品牌宣传;

第二,凡商户举办品牌宣传、商品促销活动,一年内允许在北广场上每季免费举办一次活动,鼓励举办有较大影响力的广场“时尚秀”活动;

第三,凡商户入驻经营一年内,店铺物业管理费将按八折优惠收取;

第四,为降低入驻商户的经营成本,我们将协调工商、税务部门,给予××广场商业街以集贸市场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在工商管理费的收取上适当减免。

四、商业氛围营造

(1)、商街指示识别系统布置(详见××广告公司设计效果图)

(2)、设计制作广场、内街雕塑作品(参见×××步行街雕塑照片),以增添××广场的文化底韵,吸引游人前来休闲。

(3)、广场、内街将有序设立景观式落地广告灯箱、欧式休闲椅、公用电话亭、报刊出售亭、饮料及冰淇淋售卖亭等,广场上采用鲜花盆景搭建可移动立体景观花坛,增加视觉看点,扩大商街的休闲与服务功能。

(4)、邀请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前来举办广场主题活动,借力炒热广场、活跃气氛、吸引眼球。尤其要抓住“五一”前后活动频繁,联系总工会、文联、群艺馆、新华书店等单位举办广场活动,借助媒体推波助澜,巧妙宣传××广场。

(5)、与市摄影家协会和新闻媒体联合举办《××风韵》优秀摄影作品广场展示活动,用文化手段提升××广场的时尚品位。

(6)、5月份起,争取举办几次《××之夏》广场音乐欣赏会,用高雅艺术推高××广场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提升广场的“聚流”效应。

五、商街硬件改造建议

1、××北广场实施改造,以适合举办大型活动。

2、××一期南入口的假山拆除,地面实施人性化、商业化改造。

3、临××街一侧的店前花圃实施改造,便于顾客无阻碍进店。

4、内街的地面进行排水改造,防止夏季雨水倒灌进入店铺。

蓝光耍街:打造街区商业新模式 篇3

9月23日, 蓝光地产以“让城市慢下来”为主题在江苏无锡发布了独创品牌商业地产产品——蓝光耍街。凭借着“耍街”概念,蓝光地产短时间内在全国布局了多个城市,其飞快发展的速度、对商业地产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等,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自在慢耍 触手可及生活小确幸

在良好的人文地理环境的熏陶下,闲适、豁达的四川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慢耍”文化,爱吃、爱玩、爱交朋友、随时随地享受生活,舒适从容。也正是如此,“天府之国”的慢生活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基于这样的群体性诉求,从四川成都走出的全国性上市房企蓝光发展从川蜀文化的普世价值中寻找答案,以“慢耍文化、自在生活”为核心理念的耍街应运而生。怀着“让城市慢下来”的美好愿望,蓝光将好吃、好玩、好耍的川派元素和品牌商家带到全国,通过成都、重庆、苏州、武汉、青岛等全国已布局的25条主题耍街,让“慢耍”文化成为一种新常态,让幸福触手可及。

相比传统的街区商业,蓝光“耍街”不仅以“慢耍文化、自在生活”为文化肌理,专注1-3公里范围邻里消费,集川派美食、休闲娱乐、亲子教育、生活配套四大体验式消费要素于一体。它更注重营建一个由小“家”到大“家”的氛围,释放出一个活力十足的蓝光式邻里社区文化中心,在提供多元消费的同时,也能让居民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

“互联网+” 定义智慧耍街新业态

在实体商业饱受互联网冲击的今天,蓝光耍街另辟蹊径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互联网,并致力于打造智慧耍街。

一方面,蓝光耍街用互联网硬件对自身进行改造,全街覆盖高速WIFI,升级移动支付系统,商户管理系统,用互联网技术提升管理和经营。另一方面,蓝光耍街又积极与阿里巴巴、百度糯米、滴滴打车、同程旅游等知名互联网的公司进行战略型合作,联合打造互联网+的智慧街区,意在提升自升服务品质的同时,也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蓝竞耍街发布会现场。

蓝光耍街特色文化表演。

在耍街,我们很容易构建出这样的生活场景:用百度糯米查看本地耍街店铺团购优惠信息,用支付宝在线或当面支付,并为消费者发送电子交易凭证,外出旅游时还可以用同程旅游浏览异地耍街信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商户的运营成本,提升了经营效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生代消费者的网络习惯,蓝光耍街联合互联网公司,在全国7个城市25条耍街同时互动,打造了一系列全国性线上线下特色活动,例如在嗨耍节,网红名星齐上阵,欢乐互动嗨翻天;在邻里节,邀亲朋好友逛吃狂欢,重温亲情美好。

文化融合 裂变特色耍街多趣味

慢耍是川蜀生活文化的核心,目前正在运营和筹备中的全国8个城市25个主题耍街都嵌入了川蜀的特色文化,但并不是成都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体现川蜀文化街区主题上,抓住符合当地文化价值的元素,将川派基因与当地文化特色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一街一特色,一项目一主题。

青岛耍街既有原汁原味的四川火锅和串串,也有青岛当地的特色餐饮;长沙的耍街上当然少不了正宗的长沙臭豆腐;武汉的耍街自然不缺江城招牌的热干面。而新近开业的无锡五彩城耍街以“川苏食尚新天地,人文休憩风情街”的主题定位,将川派慢耍生活与江苏格调人文完美融合,意为打造华东首条川苏食尚民国风情主题街。

“在耍街具体的业态设计和布局上,一方面会引入通用性的业态,另一方面也会引入外来特色业态,让每条商业街都与众不同。” 蓝光商业经营管理集团董事长刘侠表示。

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商旅文产业联盟主任韩建徽评价说:“蓝光耍街作为全国性上市房企蓝光发展旗下的商业之作,从项目规划开始就依照国家特色商业街的标准进行打造,将川派基因与地方文化特色完美融合、勇于创新,蓝光耍街已成为川派特色商街打造的优秀代表。”

巧辟蹊径 打造街区商业新模式

关于运营,刘侠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综合体业态虽然全面,但易复制造成同质化。而街区商业则可呈现多样化的商业形态,其市场潜力较大,利于形成差异化。同时,街区商业拥有强大的业态整合力,填补着全新的消费需求空白。无论是业态规划,还是资源整合,街区商业都比传统商业模式更具优势,更加符合当前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川蜀文化基因,蓝光地产彻底打破传统商业格局,另辟蹊径地打造体验型消费需求更强的街区商业,并获得巨大成功。

继获得2016年中国商业地产百强峰会企业优秀产品线大奖之后,蓝光耍街于9月6日再度荣获2016中国房地产品牌发展高峰论坛中国商业地产项目品牌价值TOP10 大奖。短时间内斩获两大行业权威大奖,蓝光地产实力可见一斑。

深挖促成耍街成功的因素,离不开蓝光对消费者追求慢生活的洞察,蓝光深耕地产26年的经验,以及蓝光旗下的战略合作伙伴“四川商会”、成都餐饮协会、各互联网公司的通力支持,更值得一提的是蓝光自己的商业运营造活机制。

“如果把商业地产比喻成一场足球赛的话,那么,发展到今天的商业地产,其实已经进入下半场了。在上半场时代,商业的存量比较少,供不应求,不管是经营还是销售,都没有太多的困难。那个时候,商业地产是以开发为主导的。而在下半场,整个商业地产从开发端转到运营端了,运营成为了一个商业项目成败的关键。”谈及运营的重要性,刘侠深有感悟。

紧抓新生代消费者的情感诉求,顺应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技术改造,用文化融合打造特色,用专业团队整体运营,蓝光耍街的横空出世不仅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对商业地产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值得业界深入探讨。

城市商业区与历史街区的关系研究 篇4

1 历史街区在城市商业区中的空间属性

历史街区的地理位置一般位于老城中,在城市的中心区附近,而且大部分在城市中仍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并且目前已成为土地增值最高的黄金地段。许多历史街区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字号商业街,而很多城市的格局都是以这些老商业街为核心发展变化的。如北京路位于广州市中心,是广州城市建设的最初所在地,也是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这一区域虽历经十多个朝代及2000多年的沧桑,但其在广州的城市中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一般来说,将旧城历史街区和商业区的空间结构关系总结为主要的三种空间结构关系:

1)历史街区位于城市商业区之中,成为城市商业区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但其合理的商业及旅游开发可以使之较好地融合于商业区之中,并以自身历史文化特性带动周边地区的商业价值。如上海“新天地”的保护与开发。

2)商业区位于历史街区之中,商业区可以是整片历史街区中的一条或几条商业街,具备当地历史街区的民族或地域特色,并为当地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如西安“北院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

3)历史街区与城市商业区相互交融,历史街区经过时代变迁成为商业区功能延伸的一部分,而商业区也融合了历史街区的文化及传统特色。如长沙五一路商业区与周边坡子街、太平街以及化龙巷等历史街区的相互融合。

2 历史街区在城市商业区内的职能属性

2.1 居住职能

历史街区具有城市最基本的居住功能,如苏州的平江历史街区、福州的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等。同时有许多历史街区都是以商住结合的形态而存在的,自发性零售商业活动的兴旺与发展也使街区逐渐成为城市中历史传统商业区。历史街区的居住性都体现在街区已经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是城市历史动态发展的产物,但又集中鲜明地反映了城市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从视觉环境上说,其由“一定规模”的“真实的”传统民居建筑群构成,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视觉环境和成熟的社区性。从整体文化而言,街区的居住功能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2.2 文化职能

历史街区具有很强的文化功能,城市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而一个城市个性化的历史经历也造就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魅力。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城市个性,也应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所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绝不是一个割裂历史的城市,重视历史文化、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的保护,体现在重视文化传统的保持和弘扬。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当地居民都以本城拥有悠久历史的商业或文化街区为自豪,如上海的多伦文化路、西安的书院门文化街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城市商业区内的历史街区不仅拥有土地资源的特征,而且蕴含着失去而不可再得的宝贵文化资源。历史街区保留着真实的历史遗存,表现着历史风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商业信息资源。

2.3 商业职能

在商业职能的体现上,传统商业性历史街区如北京的琉璃厂街、广州的北京路。这些历史街区自古代本身就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城市商业区,可以看作是古代城市历史上的中心商业区,城市商业区也以这些传统商业性历史街区为核心来发展和变化。这种传统商业性历史街区的现有布局状况与现代城市商业区之间所面临的交通问题、购物环境、经营方式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但由于具有地段及历史优势,对它们的改造与再开发成为城市复兴的一个重要部分。城市历史性商业街区对于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持续性与再生性。城市历史性商业街区生活方式的形成和空间形态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总是基于原有的文化形态而不断积累发展的。

3 历史街区与城市商业区的相互影响

历史街区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它承载着城市当时的经济、技术以及文化信息,作为至今仍发挥功能作用的历史街区,要获取有效的保护,也同样离不开城市经济的发展,只有城市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历史街区保护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历史街区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才能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曾经的繁华商业区,所以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历史街区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以说经济支持是最重要的保护条件。通过对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历史街区与商业区可以进行经济上的互动。

历史街区都有富于特色的旅游观光资源,对其合理开发可以很好地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这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范例。历史地段的保护利用,可以借鉴许多产业类建筑作为再开发资源而被改造利用的成功经验,给旧建筑和街区赋予新用途,并带动周边地区的活力。如果能够把商业区的建设与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结合起来,将会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保护好历史街区,尤其能够利用好历史商业街区来发展城市老商业区,不仅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经济方面,它对提高城市知名度、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能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

4结语

城市商业区的发展与更新方向体现出:现今人们已经把对室内购物环境的热情逐渐转向室外步行环境,并更注重追求能够反映城市历史与风貌的商业形式与氛围,旧城改造与更新对土地再开发最敏感的地区就是历史文化特征集中的地区,这就包括了历史商业街区和具有传统商业店铺的居住性历史街区等。随着城市土地再开发的进行,历史文化保护的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土地区位优势显现,另一方面是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建筑与空间其实用性下降。城市商业区与历史街区在空间、功能、经济等方面紧密的联系,使得如何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成为现代商业区发展和历史街区保护之间的关键所在。提高历史街区与建筑的经济效益,实用性和建筑形式保护、历史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历史街区中延续历史文化特征,符合城市商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摘要:对城市商业区与历史街区之间的空间与职能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进行分类分析,总结了在城市商业区中对历史街区进行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开发的良性因素。

关键词:城市商业区,历史街区,空间属性,职能属性

参考文献

[1]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做法[J].城市规划,1998(3):34.

[2]颜胜强.浅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山西建筑,2006,32(2):37-39.

[3]肖莉.西安鼓楼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J].国外城市规划,2002(2):26-28.

[4]邵龙飞.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研究[J].规划师,2003,19(1):48-50.

城市商业街区 篇5

2017年即将结束,又要迎来新的一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对今年工作进行汇总。这一年是街区建设及发展的一年,也是安保中队不断学习进步的一年。今年年初安保中队在岗人员12名,仅负责S2街的日常安保,截止本月以发展为在岗员工36人,负责S1、S2、S3、MALL的全面监管,管理面积从1.19万平方扩大至近12.5万平方。涵盖安保、消防、车场三个职能部门,安保员、消防监控员、安防监控、引导员等四个工种,包括安保、消防、监控、装修管理、车场管理等各个岗位。现从以下几方面对2017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查找不足,取长补短,为新的一年创造更好成绩打下基础。

一、完善安全体系,落实管理制度

在前期的管理中,因招商需要在街区日常监管中并未对商户设置过多要求。今年5月份以来街区进入试营业,客流量逐渐增多。如何对车辆及人员进行管理,考验着我们街区的管理品质。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好服务,不断加快接收进程,4月份对3A进行接收,7月1日对3B进行接收,8月1日对S1进行接收。特别是7月15日街区地下停车场南侧区域进行开放,获得商户的肯定和好评。迄今地库已停放车辆2700余辆,多次发现顾客车门未关、未熄火、事件,并及时电话通知。为加强街区安全及管理协调工程维修对街区防火门进行加锁,保障街区夜间安全。定时对商户门、锁进行大排查,查找隐患,使安保中队所辖全年无一起偷、盗事件发生。对车辆进入严格要求,无关车辆引导至地库;早晚商户下班出入进行管控;物品摆放协调相关部门指导;商户装修(水泥、建筑垃圾、扬尘污染等)进行防护等等。截至2017年12月15日管理街区入住商户193家(含撤场),全年增加178家。在管理的初期,给商户上货、出入、宣传带来了影响,遭到抵触。队员张子龙遭到商户谩骂,宋金峰遭到商户威胁。但全体员工顶着压力努力解释沟通,班长、队长以至部门领导全体参与,但仍本着服务的宗旨坚持原则,积极出谋划策。对受影响的商户重新规划送货线路,协调营运、企划商户经营提供便利。经过大家的努力,不仅街区面貌比以前焕然一新,更保障了街区正常运营秩序。

我们的街区是一个有特色的风情街,独特开放的购物环境给顾客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街区出入口多,业态及布局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也给安保工作带来挑战。怎样预防公司及商户财产不受侵害,是我们不断学习和改进的目标。针对以上在本年内安保中队上下,集思广益并不断调整街区安防方案,积极协调地产公司,使监控设备在交接前投入使用。自6月1日安排安防监控人员值守后,管理设备电视墙、录像机、终端探头、交换机等四类600多部。使街区管控手段从最初的每天安排单人巡查,到主街区与弗拉明戈广场交接后安排人员值守,再到现在监控员与机动岗、固定岗联动。安防监控室的投入使用,通过街区509部摄像头联动。并为执勤队员增添岗亭、电暖扇、净水机等设备,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经过实践最终建立了以“监控全面覆盖,重点岗位辐射,机动迅速反应”的安防思路,强化日常巡检和夜间巡查,并配备了防刺背心、执法记录仪、T形棍、橡胶棒等安防设备对不法分子形成震慑。今年以来先后处理施工队堵门堵路、跳广场舞、售楼部卖房纠纷、顾客酒后闹事等问题,均及时反应按照相应对策处理。保证了街区的正常营业秩序,确保全年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

安保中队是物业部,也是我们公司人员最多的部门。大家从五湖四海汇聚在一起,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使员工感到公司大家庭的温暖,人性化管理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但人员不断增多,想法也各不相同,一味的人性化只能发展为人情化。无规矩不成方圆,人性化的管理需要制度的准绳去约束。17年春节过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没有一个普遍、通用性的管理制度去约束。每个队员对制度有自己的见解,每个班长又有自己的约束标准。不仅给员工的工作带来困扰,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针对这种情况,通过组织各班长与老员工座谈,逐条讨论先后制定颁布了《安保中队日常管理制度》、《安保中队交接班制度》、《安保中队岗位职责》、《安保中队新员工培训制度》等十余项管理办法。并针对特殊岗位安防、消防监控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员工工作提供准绳,为班队长管理提供标准。

二、狠抓消防管理,提高业务技能

消防工作是商业公司安保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街区内消防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设施设备管理。因为工程原因设备未完全移交,管理起来多有不便。加上商户进场装修消防改造,及辖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检查。为了对街区消防设施设备进行有效管理,为生产经营提供消防保障。按照部门领导指示,10月22日安保中队组织消防监控人员上岗。现有消防操作人员6人。提前介入管理消防设备,并负责沟通协调消防工作。目前操作设备主机两台,水泵6台。对街区消火栓系统793个点位、喷淋4950个、手动报警按钮554个点位、声光警报器569个点、光电感烟探测器1109个点位以及街区49个防火分区信号闸阀,水流指示器等设备及点位进行日常及维护。并对消防监控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每月组织业务考试一次,并不定时进行抽查。建立消防安全小组,组长物业经理郭振亚,副组长,代明雨、王海涛,明确消防管理责任人。

街区的日常经营生活的主体是商户,同样消防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商户。大部分商户没有入住商业街区经验,对物业及营运监管存在一定的误解。加上商户营业时间不统一,消防意识淡薄。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街区消防工作很难开展。进不去门,说不上话,面对这种情况,通过沟通商户、组织119消防演练、邀请消防人员现场指导等方法提高商户消防意识。巡查队员不怕没好脸,不怕没好话,坚持原则不动摇。从入场准备灭火器,到日常设施检查,再到每月进行消防安全大检查。采用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使商户主动配合我们进行消防检查及设施维护。

至今已监管入场装修110家,验收商户47家。组织安全大检查3次,下达各类安全整改通知152份。并对已经验收商户签订消防责任书57份,建立灭火器、消火栓及各设备设施档案。保证了街区无重大安全隐患。

三、严格装修监管,提高服务水平

随着街区招商形式变好,进场商户越来越多。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施工监管不能及时;隐蔽工程施工无法查验;施工人员偷工减料等。最终因施工人员装修要求不严格导致存在消防或安全隐患,不能顺利验收。如商户麻辣烫、灡末在施工中,因为施工人员贪图便宜敷设电路时并未使用要求的阻燃线,前一天的检查中商户还未敷设,但第二天工程已经进行大半。在这种情况下,让商户返工重装耗费时间、金钱;给予通过违反相关规定,并留下隐患。长此以往成为矛盾的爆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物业部领导的带领下,成立以物业经理为首,安保、维修负责人为主,专人负责的装修监管小组。从商户入场把好关,做到消防设备不到位,不送电;装修规则不明白,不送电。装修审图时多说好话,多沟通,对施工问题查漏补缺,进场施工后对商户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理。将每天的一次巡查变为每天两次,每天监管人员走路里程近7公里。深入到施工现场了解商户所想所需。并对审图、验收明确时间点,不拖,不推。小组内上至部门主要领导,下至员工每天自工作十小时以上,确保当天问题当天处理。并梳理了商户审图意见、进场商户登记、装修管理规范、违规处理、验收意见、退场验收等一系列流程。使商户等待时间和装修安全隐患明显减少。

四、保证应急效率,提升处置能力

我们的街区综合性商业街区,内部结构比较复杂,面积大,经营也太种类多,范围广,商户室内并且有大量用电设备,仪器。也是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各种火灾事故和突发事件,人员的疏散工作十分重要,建立快速人员应急疏散程序非常必要。安保中队成立了安全应急小组。设置火警、意外伤害、突发疾病、打架斗殴、匪警、等应急预案。并建立应急事件操作流程。不定时,不定点进行拉练,其中火警应急30次,突发疾病15次,意外伤害10次。要求突发情况三分钟到场,并在培训中重点学习处置方法,总结处置事件进行讨论。特别是对八局生活区着火、品客茶饮电缆线起火进行及时扑救,对12月顾客醉酒闹事攻击队员一事迅速反应,将其制服,扭送派出所。正是通过应急体系的建立,才能提高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达到快速、及时、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

五、加强团队建设,提升服务品质

团队的建设离不开人,品质的提升也离不开人。只有抓好员工的思想,素质,才能是员工真正懂得服务的目的。今年上半年商户黑鱼锅装修时,每天和我们的队员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冲突。为什么总是我们和商户发生矛盾呢?商户真的是那么不好沟通吗?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最终发现,是我们出了问题。商户来到我们这里购买的是什么?不只是物品,更是服务与尊重。但我们的一些队员,特别是新入职队员,对街区各种理念不了解以及语言能力差。造成了一张口就引起矛盾。我们首先提出“将心比心”的口号,换位思考。以日三醒吾身为目标,谨言慎行。

建立学习机制,各班开展班前会、班后会、周例会加强学习力度,扭转人员思想观念。全年组织周例会52次,培训16次,会操6次。使队员整体面貌较去年有很大提高。

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通过班长及业务骨干队员的带动,在团队内部形成正确的工作学习风气。把着力点放到各班长身上。从落实每周例会内容,利用会仪及空闲时间与各班长交流并详细剖解正反案例,为他们贯彻正确的服务及团队发展理念知识,全面的引导并提升他们的服务技能。以点带面,以班长去带队员。要求所有主管领导每月组织谈心,并确定业务骨干队员重点培养。并通过开展运动会、参加公司活动、组织聚餐等形式,提高队员凝聚力。使队员上班愿意,非因急事离职人员大幅减少。

以上几点是对今年工作的一些总结,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很多不足。对于不足要勇敢面对。

一、队员及领导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表现为骨干人员文化修养、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高低不

一、参差不起,工作安排和制定的管理规范尚未全部落实,保安部将针对问题加强教育培训。

二、服务质量尚需优化和提高:从多次检查和商户反映中发现,各个岗位队员的服务质量,横向比较有高有低,纵向比较有优有差,将强化管理达到白天与夜晚、平时与周末、领导在与不在的一个样的服务标准。

三、个别岗位保安员仪容仪表不整齐、礼节礼貌不生动、服务不周到、处理应变不灵活,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整体的服务质量。

以上为我个人对工作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到之处请领导指正。回顾以往,展望未来,新的一年里期盼在部门领导及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安保中队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绩,街区的发展更加辉煌。

骑楼街区变身城市客厅 篇6

那么,哪儿适合作为漳州的城市客厅呢?在走遍了漳州城区的老街区之后,芗城区始兴北路的骑楼街无疑是一个相当合适的选择。芗城不仅仅是漳州市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更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得天独厚的浓郁本土生活气息。而始兴北路位于芗城区的中心,近旁有中山公园作为“后花园”,毗邻香港路、台湾路,人流如织,优越的地理位置、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让始兴北路成为漳州城市客厅的不二选择。这段重新修复的骑楼街与徐厝大宅相连,曾被授予联合国的奖章。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可以看见在始兴北路两边骑楼围合的广场上,支着许多茶摊,有老人三三两两的围在一起喝茶,有人围桌打麻将,慵懒而惬意。

在2003年整片老街区改造启动之前,始兴北路汇集了许多漳州老字号商铺,但是,在街区整治期间,商铺全部迁往他处了,建成后商铺也不愿意再搬回来。因而偌大的始兴北路广场失去了之前的繁华,仅有茶摊和麻将摊还在经营,逗留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而且道路两旁停满了摩托车,整个路段似乎迈入迟暮之年。如果始兴北路要成为漳州真正的客厅,吸引游人驻留,还需要下不少功夫。

首先,清理路段,使人们在其中能自由行动,逗留的意愿得到增强。这段路绿树成荫,又因为大部分经营茶室,所以这里成了人们的停车场,摩托车、自行车和茶桌密密地占据了大部分行走的空间。其次,利用空间优势,增加特色文化,一方面把流失的老字号召集回来,一方面还可以定期搭建临时的芗剧、歌仔戏的舞台,上演一些地方特色剧目,吸引人们驻足观看。再者,建议将道路一侧的骑楼改建为博物馆,通过展出漳州的老照片、老物件及生活短片,使居民及外来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当然,也可以请一些制作漳州特色手工艺品的老匠人在此进行创作,不仅可以与参观者互动,还能更好地传承原有的技艺与文化。这样一来,不论居民还是外来游客,在此不仅能感受闽南的茶文化生活片段,还能体验到更完整、更多元的生活,而这样的感受更可以在他们行走整个芗城区的时候得到加深。

另外,从旅游发展的角度考虑,建议在此处设立一个旅游信息中心。这个中心主要是为游客提供各种关于旅游的相关资讯(比如地图、住宿及公交信息)和咨询服务,也售卖一些旅游纪念品。始兴北路作为台湾路街区的一个始发点,如果能在此处设立一个旅游信息中心,不但能使游客游玩台湾路时更尽兴,也能更好的调动整个漳州的旅游资源。

始兴北路,若能拥有一个可以做舞台的广场,一个展现漳州历史文化和生活的博物馆,一个旅游信息中心,再依托良好的地理优势和自身浓厚的历史氛围,将成为漳州真正的城市客厅和漳州展现自身风貌的窗口。

仿古商业街区设计初探 篇7

1. 仿古街区与传统古镇街区的对比

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在空间上的投影,形成了特定的历史街区。它是记录城市发展历程、文化积淀的重要区域,是见证城市演变历史的“年轮"。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以旅游为主要驱动力的古镇开发势头正盛,国内对古镇的概念众说纷纭,本文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规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得出传统古镇街区的定义:保留传统历史格局,历史建筑成片与文物保存丰富,并对当地历史文化有重大影响的城市、镇、村庄。

仿古街区相较于传统古镇街区而言,真实性、历史性不是其考量的重点,它既可以是原址修复、改造的,也可以是异地新建的,其更多的是借用传统古镇街区的某些元素,来满足现代都市的要求。

2. 仿古商业街区的定义

以商业开发为主要目的,借用传统古镇街区的某些元素(如建筑形态、空间肌理等)修复、改造以及新建的建筑群落;同时对所在区域建筑风貌、文化特色、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街区。

二、仿古商业街区的开发模式及问题

1. 仿古商业街区的开发模式

仿古商业街区开发,基于对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归属不同,主要有三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引导,企业跟进模式以及经营权出让模式。其中,“政府主导模式”适用地处偏远、处于开发初期或尚未开发的街区;“政府引导,企业跟进模式”适用于旅游资源较丰富,政府需要借助知名企业的资源来突破发展瓶颈的街区;“经营权出让模式”适用于政府不足以长期主导街区发展,出让经营权以持续获益的已开发街区。

2. 仿古商业街区发展的问题

(1) 旅游开发过度

以旅游为主的仿古商业街区,随着开发的深入,原有的自然环境被逐渐侵蚀;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传统的空间肌理、街道尺度、风貌被无情的破坏,大量旅游客流带来的环境污染成为仿古商业街区后续开发建设的阻力因素。

(2)功能逐渐单一过剩,文化丧失

尊重传统历史街区中功能构成,并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是仿古商业街区的主要特色,但随着商业价值凸显,纷纷用商业置换居住和文化功能,居民逐渐被外来商家取代,原有的生活方式与地域文化随着本土居民的迁出而消失殆尽,出现了以商业、住宿等功能过剩的情况,最初具有生命力的古镇形态变得空洞无序,商业与文化被生生的割裂分离,仿古商业街区失去了发展的持久动力——文化。

(3)步行、车行交通交叉问题严重,停车混乱

传统的古镇街道尺度较小,因此在仿古商业街区的交通组织中,经常出现人车混行的情况,步行人流与车辆通勤流线交叉较多,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与使用上的不便,这也是仿古商业街区后续管理运营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虽然仿古商业街区屡遭诟病,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认识到:仿古商业街区正成为城市主要开发模式之一。作为传统建筑群落与现代生活结合的产物,其在传统继承、地区活力、文脉续接、城市形象、商业开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均衡且良好的效果,并越来越多的被使用者们接受。仿古商业街所需的是如何尽可能规避掉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后续建设的良性运作,这也是本文的宗旨所在。

三、仿古商业街区设计方法

1. 主要类型及其功能组成

我国学者杜一力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称为旅游经济的“第一现象”。反之,通过旅游业发展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则称为“第二现象”这一概念可以用来划分出仿古商业街的主要类型,一般有两种。

(1)区域带动型

区域经济发展较为成熟,自然环境良好,本身就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这时仿古商业街区主要功能是展示城市及历史片段,满足旅游产业的基本需求,更多的是区域旅游中的一站,空间规模一般不大,如上海的朱家角、杭州南宋御街等。

(2)区域引领型

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经济发展陷入瓶颈,居民生活环境亟待改善。在这样的区域环境下,仿古商业街一方面承担着历史文化的展示者,同时也是经济突围的排头兵,不仅需要满足商业及旅游的基本需求,同时还应涵盖居民生活所需的基本功能,大多成片建设,是一个完整的城市片区,如台儿庄古城等。

2. 空间肌理

对于区域带动型街区,基于其商业及旅游的基本功能,空间肌理与传统的古镇类似,如模式图一,街道空间单元一般为鱼骨状,巷道与主街垂直布置,建筑呈单排布置,沿街界面大多为一进,7~11 m不等,2~3层居多。

对于区域引领型街区,经济地位突出,空间肌理较为复杂,如模式图二,街道空间为“川”字型,辅以垂直的巷道。建筑形式多采用合院式,临街面作为商铺,内进院落作为生活居住之用,单个合院的面积约为500~800㎡不等。

3. 序列组织

如前文所述,两种类型的仿古商业街区的功能不尽相同,因此在空间序列的组织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多产业链、多系统的复合方式不同。

对于区域带动型街区,其空间序列为线性展开,主街承担着多数的空间组织职能,并串联着各个重要的空间节点,如模式图一种红色的区域。这类空间序列形成的功能系统以商业为主,简单而直接。

对于区域引领型街区,其空间序列因为其功能的复合性,大多以方格网状展开,主街承担着旅游、商业等功能,辅街满足日常生活交往的功能,如模式图二中红色的区域。街区空间不仅是简单的通道,它既是商业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区域文化展示的长廊,更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场所。因此,在商业运营系统之外,叠加入生活系统。

4. 行为与空间的耦合

为了增加仿古商业街区的人文氛围,我们需要对不同使用者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预留出各种交往活动的空间。本文从空间设计的角度,通过对各类功能空间的尺度调节,来限定不同的行为活动,以达到仿古商业街区各种功能相协调的目的。

(1)街道空间限定

街区主街主要满足商业“可走可停”的功能需求,从空间上看,紧邻商铺的一侧为慢行区,中间要求人流或者车流能无阻碍的通过,其宽度约为慢行区的1.5倍左右,如模式图一、二中绿色的区域,为主要的慢性区。通常临水主街面的街道宽度D与建筑高度H比为3:5,临山主街面D与H比为3:7,这种空间尺度足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活动要求的。

对于生活型的街道,多与主街垂直,街道两侧由相邻建筑之间的侧立面构成。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其宽度在满足消防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其私密性与生活氛围,因此尺度不宜过大,同时需要结合入口空间,为邻里提供交往空间。

除了主街与生活型街道以外,在比较大型的仿古商业街区里,还存在一种“辅街”,与主街平行布置,功能兼顾商业与生活。在设计的初始阶段,这类辅街通常处于后勤或者货运的需求而设立的,但通过对彝人古镇、台儿庄古城等商业古镇的研究,笔者发现,辅街的存在,对仿古商业街区的功能进行了修正,使其在运营过程中有了弹性,同时也使各种功能更符合使用需求。

(2)建筑空间限定

区域带动型街区,在建筑形式上主要采用的单进的房屋沿着主街排布,建筑进深控制在7 M,同时结合主要节点集散人流的特点,会以块状形式布置餐饮及旅馆等建筑。

区域引领型街区,采用四合院布局,随着街区的建设,逐步形成了“前市后寝”的布局——沿主街一侧布置建筑进深约7 M左右商业类空间,在另一侧布置居住类空间。通常居住类空间为2~3层不等且高于商业楼空间,庭院这类的灰空间则要求满足日照建筑要求的同时,兼顾交往,临时堆场等的功能需求。

(3)交往空间的营造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论述三种活动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在区域带动型街区中,交往空间多集中在主街上,交往的社会性越强,交往空间越靠近主街的中心部位,反之,自发性越强则越靠近临街建筑一侧;同时还应设置一些临时性的交往空间,满足人们拍摄,逗留,等候等多种功能需求。

区域引领型街区,在涵盖了第一类中所有类型的交往空间的基础之上,还复合了日常生活所需的交往空间,大多出现在生活型道路、庭院入口、辅街等非商业化的街道空间之中,随着私密性的增加逐渐向建筑一侧靠近。

5. 场所精神的塑造

布迪厄简要地把“场”概述为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或构造。“场所”之所以被定义为“场所”,是因为它被文化和历史内涵所充实,空间具有了意义,然后成为场所。空间只是场所的物质载体,场所更多的蕴含着社会、人文、历史、政治及其他的社会人文因素。

仿古商业街区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场 (建筑形态、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 ,每个场都是主体行为逻辑的客观载体,同时作为客体的各种场又能反作用于主体行为,如为了满足大型人流的交往集散,要求设置广场空间,同时广场空间又容易成为大型人流的集散地。各个场之间相互交联与作用,形成了具有场所内涵的空间环境,在内部与外部交联作用中,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变化,场所精神得以在不断的积淀过程中逐渐渗透到各类空间之中。

四、仿古商业街区设计的意义

1. 延续传统形式,传播地域文化

仿古商业街区浓缩的体现了地域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向人们展示一定历史时期城市的典型风貌及城市特有的空间肌理。这种保护性质的开发,避免的现代城市中的大拆大建,很好的保护了街区中的历史遗存,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仿古商业街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的融合。虽然这种业界对这种做法褒贬不一,但我们需要肯定的是这种探索是有意义的,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才能更好的续写传统,才能更好的运用宝贵的历史财富。

2. 唤醒怀旧情怀,满足心理需求

人们对于仿古商业街区的喜爱,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是对记忆中某种生活的怀念。仿古街区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传统街区的还原,恰恰迎合了人们怀旧的情怀,这也是仿古街区兴起的心理根源。仿古商业街区呈现出悠闲慢活的状态,很好的舒缓了现代人的紧张情绪;合适的街道尺度,带给人们宁静亲切之感;多样的公共空间,让人能够驻足交往;民俗活动的演绎,让人亲身体验地域文化之美,这些都成为现代都市人心灵的一剂良药,抚慰人心。

五、仿古商业街区发展预景与期望

1. 发展方向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街区在城市中有序的分布,彼此协同,形成网络。每个街区单元的发展变化,最终都要反馈到城市这个大系统之中,在网络中求得新的平衡,协同发展。随着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仿古商业街区面临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需要充分的融入到区域的共同发展之中,以高科技产业、现代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为支撑,在保留原有生活氛围及生态化的大前提之下,对区域内周边产业进行梳理整合,通过区域的协同作用,找到仿古商业街区新的增长点,形成区域发展的持久动力。

2. 期许

仿古商业街区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行为的结合体,承载着保护、商业、居住和交往等功能,集中的展示着地域特有的文化,本文希望通过对仿古商业街区的理想模式的构建,从设计上规避掉仿古商业街区后续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仿古商业街区有序而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希望仿古商业街能够更好、更多、更本质的师法传统建筑文化,丰富中华建筑篇章。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释义, 得到仿古商业街区的定义, 并详细论述了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仿古商业街区进行分类, 并从设计阶段通过对空间肌理、序列组织、行为引导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建构理想的构成模式;最后论述了仿古商业街区的建设意义及广阔前景, 希望对仿古商业街区的建设有所启发。

关键词:仿古,商业街区,设计

参考文献

[1]阮仪三, 王景慧, 王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12) .

[2]李扬萩, 金晶.我国古镇旅游之发展模式探讨.吉林:华章, 2011 (26) .

[3]何光眸.新世纪新产业新增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商业街区园林植物配置初探 篇8

1.1 美化街景

植物景观作为商业街景观中柔化硬质景观的重要元素, 不仅自成一景, 还可以与其它景观组成新的景观, 创造景色宜人的商业空间。各种色彩、质地的植物和临街建筑物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单调生硬的线条, 给人以自然、宁静及艺术的享受。

1.2 营造空间

良好的植物将更多的自然元素引入城市, 增加商业街整体视觉效果。可以用植物来划分空间, 组织行人路线。通过树木的孤植、列植、环植、丛植、绿篱、花坛等景观设计形式, 形成特色步行空间和小型活动空间, 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2 商业街区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2.1 充分发挥乔木的遮荫降温作用

配置方式除行道树外, 可采用各种树池形式, 或设置木质围树椅, 或采用树木围合形成绿色休闲空间。在植物围合之中淡化商业街区的喧闹, 达到闹中求静的效果。

2.2 采用多样化植物配置手法

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 空间有限, 在植物配置上要将美观和实用功能结合起来, 采用多样化植物配置形式。通过合理利用乔木与灌木、地被、时令花卉等多层次的搭配, 创造多功能环境, 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和景观功能。

3 商业街区植物景观营造模式

3.1 现代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区植物景观

大型购物中心往往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旨在休闲娱乐相结合, 增加游客购物乐趣, 因此植物景观的有序性、简约性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尤为重要。这类商业街区景观营造模式一般以花池、树池、容器种植等简约的种植方式为主。例如北京朝阳银河SOHO, 优美的建筑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 在每栋建筑的中庭设置种植池, 种植池随着建筑平台的相互错综位移, 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 四面环绕、引人入胜的景观环境。

3.2 特色步行商业街区植物景观

这类商业街区常常与旧城改造相结合, 为旧城改造带来生机, 植物景观多富于想象力和细节设计, 尤其树池和容器种植成为该类商业街的主要种植形式。

如北京太古里商业街, 街道空间相对狭小、相互交错富于变化、人流量大, 该类在整体设计上讲究主题一致, 营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氛围。树池种植用于狭窄或人流相对集中的区域, 植物以国槐、白蜡为主, 树池边缘镶嵌着修剪整齐的黄杨;植物的体量与建筑尺度相互协调, 同时植物曲折多姿的枝干与建筑物平直的线条产生一种动态平衡的效果。容器种植也是其营造方式, 布置上与景观空间及小品的体量关系、造型关系、色彩关系相协调, 根据商业街人流密集程度灵活调整;容器种植的形式主要有盆栽绿植、盆花、种植槽、种植箱等, 盆栽植有肉桂、金钱树等观赏性强的植物, 种植槽、种植箱种植了草本花卉, 有地被菊、鼠尾草、八宝景天, 色彩鲜艳。

3.3 传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植物景观

传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又可分为城市传统中心商业区演化型和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型两种类型。

前者如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等商业圈, 通过精心规划和修整, 挖掘并展示其人文内涵, 从而营造饱含历史气息的商业景观, 在植物造景方面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节点处布置花坛, 形成景观视觉焦点。 (2) 沿着线性街道空间两侧或中间行列式种植乔木, 行列种植要注意与建筑的关系, 不能影响橱窗的视线;连续种植的乔木呈现出一种韵律美。 (3) 树池、花池及种植容器零星布置, 丰富景观空间格局。如北京前门步行街, 是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的商业街, 在植物方面, 一系列种植容器沿步行街的线性空间布置, 种植小乔木、大灌木和草本花卉, 有白玉兰、黄杨、金焰绣线菊等, 组成的序列感给人视觉享受。

后者主要集中于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旧城地段, 通常保留原有建筑和景观格局, 植物景观上主要以树池的形式对原有古树进行保护。例如北京什刹海观景区,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情, 岸边原有旱柳、垂柳, 利用树池进行保护再利用。再如北京南锣鼓巷商业街, 街中原有槐树、榆树等古树很好地保留下来, 结合橱窗、屋檐等设计增添了街道的趣味性, 以此来活跃沉稳而古朴的景观氛围。

4 结语

当代社会随着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向往回归自然, 植物景观在商业街区设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 植物作为富有生命力的景观元素, 应注重其内在的自然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 植物随着时间推移所展现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变化为商业街硬质景观注入活力, 因此通过植物营造来提升商业街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指出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在美化街景、营造空间方面的功能, 基于此提出了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并结合成功的建设实例、针对具体的街道提出了植物景观营造模式, 以期为商业步行街的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街区商业的特点及设计思路 篇9

1 “街区商业”的涵义

1.1 什么是街区商业

街区商业,实质上是一种动态消费,区别于服务性为主的社区商业的静态消费行为,它是社区商业的“升级版”。作为街区商业必须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街区的目标消费额可以进行偏高的设计,由于动态消费在通常有比较高的消费力,所以消费额度的计算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外,街区商业是一种独立的商业形态,通常会拥有比较好的经营情况和投资回报。

1.2 街区商业的特点

1)铺铺临街。

街区商业最大的商业魅力就在于开放性:街中设街,四面贯通,铺铺临街,无商业死角,处处人潮涌动,商业空间充满人情味。

2)复合功能。

街区商业业态丰富,集购物、休闲、娱乐、居住等为一体,各业态间互动互补,真正使全人群(各个年龄群)、全天候一站式购物消费成为可能。

3)黄金比例。

街区商业空间不过分大,长度不过分长;街区的科学规划令人只需步行,便可轻松购物、娱乐、休闲、看电影。黄金比例的店面分布,合理的面宽及进深,让店铺投资的性价比达到最高。人性的尺度带来交往和沟通的便利,更带来有效商业时间的延长。

4)连通城市。

街区商业与道路、与城市保持密切连通。街区的格局必然是四面贯通的,街区的位置必然是要处在交通枢纽上的。商业不再是一个区域的独立体,而是一个城市人流量、信息流量、商品流量的集中地。有特色、有生命力的街区不仅极大地阻止了本地消费的外流,更大量吸纳了外围人流。

5)动静隔离。

街区商业通过空间的灵活过渡,改变了人流熙攘、环境喧嚣的商业第一印象,多条商业内街和次内街,多种功能分区,闹中取静,静中求动,实现动静隔离。消费环境幽雅、舒心、个性飞扬,业态之间动静有序,互不干扰。

6)广场效应。

街区商业更注重交流的功能:街区中势必存在广场,广场是人们迷恋一个地域的重要依据,是一个区域活力的第一见证。广场是最容易吸纳人流、聚集人气的地方,各种有特色文化味道的商业活动让商业在街区文化的包装和烘托下价值倍增。

1.3 我国街区商业的发展

在我国,街区商业的出现最早在北京。首先是建外SOHO推出特色商业街区,仿照欧美街区商业的业态模式;在北京CBD商务区内,营造一个由16条步行商业小街、300个沿街店铺以及20个双层花园组成的商业街区。

目前在全国做得最成功的街区商业项目是上海的新天地。它是一条比较古老的街改造而成的,结合了现实中的流行元素,将购物、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被消费者接受了,所以成了上海的城市名片。“安徽黄山市的老街、北京前门的大栅栏、南京的夫子庙与秦淮河,都可以说是成功的街区项目,其共同点是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融进了新的时代元素形成的。

2 “街区商业”的规划设计原则

2.1 对城市地域文化的尊重

21世纪是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商品经济主导的年代,这种潮流下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操作方式吞没了地区间的差异性和多元性。而当物质发达,信息自由的时代来临时,人们以往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化的力量往往瓦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漠视了过去的一切,造成了人文价值观的缺失。建筑作为一切艺术中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表现形式,必须尊重人文和地域等方面因素。

2.2 完整的空间环境意向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2.3 开放的功能体系

1)多向发展。

所谓多向发展就是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中以及室内外的商业环境,其实这一点是在现代城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的制约下创造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的一种手段而已。

2)多功能转换。

因为商业经营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此以多功能的转换为对应措施。既设有大型的购物超市和大型商场,又设有各类专卖店和主题店,以及沿街小店铺,并配以餐饮,娱乐设施,会议展览设施来奠定它作为一个城市商业区都市城的地位。不但如此,这些功能可以随着经营活动的变化灵活转换而不会影响整个功能使用的效益。

3)立体的步行系统。

商业步行环境的创造离不开步行系统的设计,在功能多向化发展与转换的前提下,必然带来步行系统的立体化,空间化。

2.4 生态式的环境艺术

在城市街区商业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将生态与环境艺术两个概念并重是基于人们身心健康与心理愉悦的双重社会文化心理条件下的客观需求,或者说是研究街区商业空间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精神因素作用下的物质环境设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3 “街区商业”的规划设计方法

3.1 空间规划结构

现代街区商业规划结构一般特征是以一个或几个大型商业设施为空间核心,其他商业,服务业设施按一定规律布置。其空间布局形态主要有:线型,网络型,线面型,复合型等。

1)线型或网络型均质无核空间结构。

均质型传统空间结构的特征是街区中没有核心的大型商店,全部由中小型商店构成,形成相互关系、相对均衡的均质无核结构。

中国传统街区商业主要是由传统店铺聚集形成的线面型空间。这种线型,“均质无核”的显示了东方传统商业空间形态的特征。在中国近代商业的发展过程中,由多条商业街道相互交叉,逐渐形成网络型均质无核结构。

2)线型或放射型单核空间结构。

单核结构即街区的线型空间中,有一个或多个位置相邻的大型商业设施构成空间核心,其他商业和服务设施依托此核心向一侧或多个方向延伸分布。

3)多核空间结构。

多核空间结构,即街区中有三个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分别处于不同位置,以合理组织顾客人流缩短购物者的步行距离,是超大型街区商业的主要空间形式。但是,这种空间结构,使得街区中的商业面积极大,空间形态也向巨型化发展,不利于步行者舒适购物。

4)网络型空间形态。

网络型空间形态,即街区商业空间中,多条线型内街空间相互交叉,形成网络状空间形态,在不同的空间结构中,线型街道可以是直线或曲线形式,也可以在不同的角度进行交叉,形成多变的空间形态。

5)复合型空间形态。

复合型空间形态,即线型,网络型,均质型,核型,大型广场等各种空间形态,部分或全部使用在街区商业空间中,形成复合复杂的商业空间。这种空间形态,需要较大的空间容量,一般适合在大型街区商业中采用。

3.2 街道空间界面设计

1)建筑立面。

在街区商业外部空间中最能吸引人的建筑,是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和反映当地历史特征的建筑。优秀的街区商业区,一般聚集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人既能体验到地方文化与历史,又能感受到现代文化的气息。

当然,如果在街区中存在历史建筑,就有了建筑设计的主要参照。但是,许多现代街区商业区是完全新建的,建筑风格的整体把握就应重新定位。

2)街道与广场地面。

街区商业的内街与广场地面的构成,材质,色彩,图案等都影响着空间氛围。街道地面构成的有硬质材料如花岗岩,地砖,鹅卵石,软质材料如水面,草地。街道与广场上一般还有台阶,台地,台凳,座椅,灯具,花木等,既有功能作用,又丰富空间界面,调节空间气氛。

3.3 空间环境设计

1)街区形象设计。

融合自然,营造环境幽雅,自然,舒心,个性飞扬的街区商业环境。展现绿色生态主题,以绿地,花丛,水域等景观元素,造就自然柔美,亮点突出,和谐统一的空间格局。街区商业设施应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互映衬。各功能动静有序,实现动静结合,动静平滑过渡。

街区商业的规划设计应通过空间的灵活过渡,改变人流熙熙攘攘,环境喧嚣的商业第一印象,多条商业内街和次内街,多种功能分区,闹中取静,静中求动,实现动静结合,平滑过渡。

2)循环路网设计。

应建立连续,立体化,高密度,高品质的循环路网,使行人与物流都自成体系,方便,安全,高效,形成流动性极强的街区内部空间。

3)街道家具设计。

组织适量的街道家具,可以为街区增添更多活力,为行人带来更多情趣。在步道上增设适量的宜人性设施,如座椅,电话,新闻报栏,街头造景小品等,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尺度,视觉感受以及使用便利性:

一方面可以丰富视觉环境;另一方面可使街区变得具有生气。设计应在餐饮区和休闲广场设置户外凉亭,咖啡茶座,也可以为街区带来活力。宽敞的步道,长椅,咖啡茶座将使得在街区中漫步成为轻松和快乐的生活体验。

4)共享空间设计。

开拓步行街,广场等合适的共享空间,给人以放眼环顾,放松身心的空间,人们可以在此就餐和休闲。

配置姿态优美的景观树组,围合较为安静的休息小空间,人们在树下可坐可观,并可与铜像雕塑亲密接触。在商业街道中,有次序地安排花坛,街灯和座椅组合的街道小品,既美观且实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街区休息功能的需求。

4 结语

在现今的商业地产项目开发中,面临大型MALL喊停、专业市场走平的困境,街区商业因有合理的布局、便利的交通、丰富多彩的经营形式,逐渐成为商业模式的一大发展方向。街区商业以追求形式与功能的最佳组合为目的,正在成为商业地产中炙手可热的新锐模式。

摘要:主要阐述了城市街区商业的概念与特点,概述了街区商业的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指出以追求形式与功能的最佳组合为目的的街区商业模式正在成为商业模式的一大发展方向。

关键词:街区商业,空间,规划设计,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4]李雄正,赵亚翘,王悦.国外城市中心商业区与步行街[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5]梁雪,尚连望.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6]张庆华,赵彦娟.泉城路商业街建设问题分析[J].山西建筑,2010,36(3):8-9.

街区商业地产发展的实证分析 篇10

一、株洲街区商业地产的调查

不同类型的商业项目在业态定位及组合、消费群体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而研判一个商业项目的市场价值, 一个基本的参考依据就是租金收益,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街区商业类型, 选取典型街区商业入手, 从租金收益、物业实体状况及经营状况等方面展开调查。

(一) 河东主题街区商业项目情况 (表1)

(二) 河西 (天元区) 街区商业项目情况

二、株洲街区商业地产发展的问题

(一) 部分主题街区商业缺乏消费引导

株洲的街区商业要形成消费习惯需要有引导。目前来看, 相对成功的几条街区商业都是主题鲜明, 而且标识性强, 如七一路娱乐一条街, 整体全是娱乐商家, 霓虹标识, 共同形成株洲娱乐文化的主阵营。而府前路步行商业街就缺乏明显的主题引导, 商家经营无特色, 整体氛围散乱, 后经过业态调整, 主要以文化主题商业整合, 略有弥补。相对而言, 徐家桥特色饮食街在消费引导方面做得较为到位, 与株洲晚报开辟星期天专栏, 对整体街区商业具有很强的引导性, 在现场氛围营造上也能突出消费休闲主题, 对消费滞留时间形成有益补充, 但其间距过大超过30米, 而且以水间隔, 不利于双向商业交流, 对人流动线形成阻碍。

(二) 新城区街区商业发展前景大, 但本地商家思想观念保守

天元区作为新城区, 几乎没有商业中心, 商业氛围十分冷淡, 周边配套十分不齐全。但又是高档楼盘的集中地, 市场容量大, 商业发展空间较大。但目前为至, 众多商家对此处的街区商业仍保持观望态度, 对此市场仍存在怀疑, 对于做开路先锋的抗风险能力有限, 都不愿意做这样的尝试。河西经济仍处于发展成长期, 但作为全市重点开发区域, 河西商业近几年逐渐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以长江广场为商业中心, 相继成立了华天大酒店、天元购物广场、粤华大酒店等商业项目, 聚集了浓厚的商业氛围, 与中心广场仅一桥之隔, 形成东西两大商业中心遥相呼应的局面。同时, 以长江广场为中心, 以天台路、长江北路为交通纽带, 衔接了炎帝广场、体育中心全市两大公共活动场所, 形成了河西经济发展活跃的“三角地带”。在此背景下, 天台山路一线、炎帝广场一线、以及长江路一线街区商业都面临强大的发展后劲。

三、对策研究

(一) 街区商业要引导商家, 形成主题

街区商业要想立足市场, 必然要求要有特点有主题, 与集中商业的大一统不同, 街区商业主要以某一业态为主, 但与专业市场的大额批发又不同, 街区商业主要以零散服务业态为主, 株洲的七一路、徐家桥, 各有其服务业主题, 但还有太多的街区商业没有形成服务主题, 后期可以考虑商家成立行业协会, 由协会形成纽带, 根据城市商业布局和各个街区区位特点强化某一业态主题, 逐渐调整商家进驻, 同时单个业主的零散租赁可逐渐过渡为行业协会的统一管理。

(二) 街区商业要加强推广, 形成品牌

街区商业要形成消费习惯, 除了商家的自我积聚, 还需要消费者形成某一方向消费导向, 例如株洲已经成形的唱歌到七一路, 宵夜到人民路, 农产品到钟鼓岭等等, 这些业已成型的街区主题对入驻商家有极大的号召力, 但在很多街区商业还没形成品牌号召力之前, 一定要能联合众商家, 统一推广, 形成标识, 例如可以对招牌门头统一规划, 可以对广告宣传统一推广, 通过前期的知晓度推广, 形成美誉度传播, 进而实现消费的忠诚度, 实现消费的惯性。徐家桥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可以作为其它街区主题商业的借鉴。

(三) 控制整体商业体量, 形成市场

从2004年起, 株洲商业呈井喷之势, 每年都有新项目、大项目启动, 真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作为株洲这样的城市人口和城市性质, 是在常规发展状态下难以容纳如此巨大的商业市场放量的, 可以说最近四年, 株洲的商业面积翻了一番, 如再不加以控制, 会出现下一个汇亚国际, 下一个家润多。因此, 可以考虑在今后几年对于大体量商业项目提高开发门槛, 控制批地数量。

一个城市的商业地产必须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针对性的进行产品设计, 商业功能分区, 服务对象定位, 还必须结合一个城市的属性来展开, 株洲这个典型的三线城市在商业地产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频频出现, 若能从各个问题的症结点入手, 对症下药, 将对每一种商业地产的发展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尚春香.商业街的制造与困境[J].商业文化.2005 (10)

城市商业街区 篇11

关键词 自助图书馆 文献调配 资源共享

分类号 G258.2

Abstract Literature is the basis of the self-service library servi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is the key to determine the efficiency of self-service library servic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literature deployment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service Library in Shenzhen.

Keywords Self-service library. Literature deployment. Resource sharing.

由深圳图书馆(以下简称“深图”)自主研发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以下简称“自助图书馆”),自2008年问世至今,已有220台在深圳市运行,为市民提供无差别的文化服务。本文拟通过对深圳市自助图书馆运营数据的分析,探索自助图书馆的文献使用规律,为自助图书馆文献调配提供参考。

1 自助图书馆文献调配现状分析

1.1 文献配置标准

自助图书馆流通文献是专为满足自助图书馆服务而配置的,存放于“自助图书馆调配库”,该书库由通过政府公开招标的自助图书馆物流配送公司提供,图书由深圳图书馆提供。

自助图书馆每台可上架402册图书,按照一个借书周期31天计算,以每天外借50册为基准,一个借书周期所需文献为1550册,考虑到文献补充的时间及速度,再加上500多册的余量,合计每台自助机周转所需的文献为2000册,预计自助图书馆调配书库须存放约44万册图书。

1.2 调配文献类型

自助图书馆文献服务类型分为两种:开架外借和预借。开架外借是为书找人,每台服务机上架402册图书,读者可根据每本图书对应的动态架位号将其借出。预借是深图于2008年推出的个性化服务项目,旨在为人找书。读者可通过网络进入深圳图书馆主页,搜索可预借图书后进行预借登记,工作人员受理预借请求后将图书两天之内送达读者指定的自助图书馆服务点,读者可通过网络自查或短信通知的方式得知图书是否到达,然后凭读者证在服务机借出图书[1]。

1.3 文献调配中心及现状

文献调配中心以自助图书馆调配库、馆内书库、馆外书库三个书库为流通基地。自助图书馆图书全部存放在自助图书馆调配库,预借图书根据年限分别存放在自助图书馆调配库、馆内书库和馆外书库。自助图书馆调配库是以粗排架的人工管理为主,总容量约44万册图书;馆内书库主要存放中外文过刊、预借图书、中外文调配图书、保障图书等,不包括中外文图书外借区,容量约120万册;馆外书库主要存放自助图书馆调配库和馆内书库无法负荷的增量文献,容量约200万册。

截至2014年10月13日,共有自助图书馆图书395 757册,预借图书595 545册,自助图书馆调配库、馆内书库文献容量基本饱和,到2017年,馆外书库文献容量也将达到饱和。

1.4 文献流通现状

深圳市自助图书馆可供借阅的图书包括自助图书馆独立采购的图书和预借图书。预借图书由深圳图书馆预借品种图书、调配图书组成,提供闭架检索预借服务。除上架提供借阅的图书,其余图书均存放在自助图书馆调配库,不提供搜索和借阅。

深圳市自助图书馆为“图书馆之城”的一员,自助图书馆图书和预借图书在“图书馆之城”的228家成员馆可还回,但按规定除自助图书馆图书和预借图书外,其余图书均不能在自助图书馆上架提供借阅。

因此现在可供读者在自助图书馆借阅的文献范围有限,“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文献流通也是规范地、有限制地、部分地实现全市通借通还。

2 自助图书馆文献服务效果与趋势分析

深圳市从2008年7月首台自助图书馆研制成功到2014年逐步建成201台,自助图书馆累计服务读者超500万人次,借还文献量超1000万册次,预借送书超61万册次,办理读者证超13万张。2009年至今自助图书馆服务数据如表1所示。

2.1 文献更新影响服务效果

由表1所示:借还人次和册数自2011年起均呈缓慢下降趋势;办证即新读者增长趋势平稳;预借请求数量呈稳中有升趋势;新书数量呈起伏不定中升势。其中,办证人数、借还书人次和册数均在2011年达到峰值,新书增量在2011年-2012年到达巅峰,2013年新书增量跌入谷底。选取2014年和2011年借书人次进行对比,同比下降20.6%;截止到11月,2011年人均借书册数为2.36册/人、2014年为2.29册/人,同比下降0.07册/人;截止到12月,2011年和2014年均为2.36册/人,同比无差异。

这一数据对比说明借书数量的下降不仅是忠实读者流失,也与新书数量时高时低导致的人均借书量减少有关。当读者2011、2012年频繁使用自助图书馆后,2013的新书量降入谷底,经历2013年一年无书可借的情况后,读者误认为自助图书馆从未更换图书,故减少使用自助图书馆,而2014年的新书8月后才大批量入库、上架,故并未改变读者的习惯性思维,也不能很快地显现其对借阅量的影响。但是11月读书月期间各种宣传新书的活动在各个社区开展后,12月过后,人均借书册数同期对比数据持平,可见新书宣传对读者外借行为的影响力。

nlc202309080945

2.2 预借服务成为自助图书馆不可或缺的服务功能

如表1所示,预借请求数量呈稳中有升趋势,说明读者认可预借获取图书的方式,根据读者问卷调查,读者认为预借功能是吸引他们使用自助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之一。

2.3 自助图书馆成为文献调配的重要一环

对比还书册数和借书册数数据,自2009年以来,还书册数一直在借书册数之上,2014年自助图书馆共还回146 119册非深图图书,占到自助图书馆还回图书总量的13.2%,说明自助图书馆已成为图书的流通中转站,是“图书馆之城”的重要一环。

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 文献资源调配中心现状无法满足未来需求

依据自助图书馆2000册/台的基本文献保障配置标准,200台自助图书馆需配备40万册的基础文献资源,并保持10万册的年度更新替换(500册/台/年)[3]。现在文献调配中心以自助图书馆调配库、馆内书库、馆外书库三个书库为流通基地,以人工管理模式为主,而自助图书馆调配库、馆内书库容量基本饱和,另外自助图书馆文献的剔旧原则尚未制定,越来越多的图书需要存放,以现有的书库条件,难以满足未来图书储存调配的需求。

3.2 经费不足

2013年之前,自助图书馆没有稳定的文献经费,因此每年新书入藏量低且不定时、复本量较大、种类少。另外自助图书馆的宣传推广活动在无经费无专业人员负责的情况下,很难达到普及大众的效果。

4 出路与建议

4.1 保持持续稳定的文献更新政策

2013年起深图为自助图书馆项目安排了稳定的文献购置经费,自助图书馆图书进入正常轮转,每年增量为8-10万册,保证自助图书馆文献更新。另外文献复本量应控制在平均每种10本,可根据读者需求调整复本量,每种5本至15本复本不等。

4.2 变藏为用,进一步扩大文献服务规模

深圳市政府要求除日常配送外,自助图书馆调配库也要创造条件,使未配送图书能够被利用起来。现预借体系建设已经基本成形、预借服务读者培育过程基本完成。从文献调配角度,应进一步扩大预借服务的规模、范围,因此过期下架在库的图书应选择性地提供预借服务,变藏为用,使图书流动起来。

4.3 文献调配中心自动化和集中管理

图书馆要考虑以自建仓储和第三方物流合作的模式运营,未来依托图书馆之城自建自动化、信息化图书调配中心,以自动化的调剂书库作为文献配送基地,智能化的文献分拣系统作为技术支撑,这样既节省初期投入成本,又为以后全市“图书馆之城”文献交流做准备。

5 文献调配的未来发展思考

5.1 高度自动化的文献调配中心即调剂书库的筹建

截至2013年底,深圳图书馆藏书量已达到370万册,远远超过其馆藏实际容量,库容严重超负荷。而同为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少儿馆和大学城图书馆的库容也即将饱和。根据现状及未来图书增长情况测算,到2030年,深圳市图书总量将达到1000万册,因此建造一座适合“图书馆之城”发展规划,对市级公共图书馆进行文献调剂和保存,适度超前的、与深圳图书馆现有馆实现功能互补的调剂书库是必要而迫切的。调剂书库建成后,深圳图书馆能满足未来20年的文献储存与服务。拥有智能书库和自动化分拣系统的调剂书库是未来深圳市“图书馆之城”文献调配的重要一环[4]。

5.2 文献再次调配范围不断扩大,全城形成资源共享

虽然现在“图书馆之城”的大多数图书馆文献流通多有限制,如通借不通还或通还不通借,但是未来很有可能实现完全的大流通,文献调配不仅是在深图已采购的文献范围内进行,而是调动“图书馆之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自助图书馆作为全市图书馆图书的流通中转站,可以把还回自助图书馆的他馆或本馆中文外借图书直接上架。这样自助图书馆的文献调配范围也扩大了。

5.3 阅读需求引导文献初次配置

现在常见的读者借阅分析是在采购种类固定的情况下分析大类,只能说明读者在已采购的文献范围内的偏好。在大数据时代,可多借鉴图书电商、读书网站、其它图书馆所公布的读者偏好报告,也可以在微信平台增设针对各年龄层的自助图书馆文献问卷调查,以此为依据制定文献初次配置与再调配策略。

5.4 多层次图书采购策略

首先,自助图书馆的图书配置应立足于将最新出版的优秀图书呈现给广大读者。其采购书目可汇集、参考各大主流阅读网站,如凤凰网读书频道、新浪读书、卓越亚马逊、当当网的资讯信息以及国内各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排行数据。

其次,热点效应和名人法则不可忽视,比如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书籍热销;爱丽丝·门罗原本不被国人熟悉,获奖后她的作品也成为预借询问度最高的图书之一。名人效应也不可估量,比如湖南台著名主持人汪涵在某一期节目中提及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出的《工艺之道》,结果第二天网上和图书馆此书的询问度就不断攀高。文献采购和时事、热点的结合不是随波逐流,而是与时俱进,是以热点为机遇推广与此相关的优秀文献,使人们更好地理解阅读,热爱阅读。

5.5 制定针对服务点的图书配送策略

建立读者阅读档案,即鼓励读者参与到自建数据库的过程中来。现在深图OPAC上提供搜索文献的详细信息,但读者阅读互动部分缺失,没有提供读者建立阅读档案的空间。

建立读者阅读档案空间,首先应提供已阅览过的读者对此书的评论入口,还应链接其它读书网站的文学爱好者的精品点评,另外呈现此书的借阅数、对此书和书评的好评率、差评率。在“我的图书馆”里应设有“我看过的书”“我想看的书”“我推荐的书”等栏目,还可提供输入原因的入口,在这些文献信息被填入后,应该提供详细信息链接,没有的书应该列入采购清单,同时,系统可自动推荐与读者搜索相关的图书和电子资源。此外,建立读者阅读积分奖励制度,如写一篇精品书品可积10分,达到一定积分,借阅期可延长到现有期限的两倍,或可参与深图活动、抵消欠款等,另外以积分多少评选出年度读者阅读推广人,鼓励读者积极阅读、深度阅读、参与阅读推广。

对于自助图书馆而言,在阅读档案里,可让读者选择自己就近的服务点,填写自己想读的图书,工作人员每隔一段时间收集数据信息,调整图书配送策略。

5.6 应用新媒体进行文献推广

如今在我国图书馆文献推广中运用新媒体服务是有技术及使用基础的,如果应用在自助图书馆上,可以根据服务特色,制作自助图书馆馆藏图书的信息二维码,在查询机上公布推荐阅读的图书或在架图书的二维码,读者扫描条码直接可以查询图书的简介、馆藏信息、是否可以提交预借或是直接进行提交预借的操作。这不仅扩大了自助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也方便读者借阅到其真正想看的图书,提高读者的有效借阅率。

综上所述,深圳市自助图书馆未来将依托“图书馆之城”自建自动化、信息化图书调配中心,努力实现全城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享,通过各大媒体和其它图书馆的数据以及读者阅读档案,分析读者阅读需求,并根据热点效应和名人法则及时调整文献的采购和调配策略,应用新媒体进行文献推广,让文献资源能够满足自助图书馆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 1 ] 甘林.创新与超越: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网建设与实践[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212-214.

[ 2 ] 万娜,李卫珊,张璇,等.自助图书馆物流运营与文献调配模式研究[R].深圳:深圳图书馆,2015.

[ 3 ] 深圳大学.2013年深圳市自助图书馆运营绩效评估考核报告[R].深圳:深圳大学,2013:85.

[ 4 ] 韩曼.深圳图书馆调剂书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深圳:深圳市华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2014:21-23.

万 娜 深圳图书馆馆员。广东深圳,518036。

(收稿日期:2015-11-02 编校:陈安琪)

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分析 篇12

自然在不同城市环境中体现出地域性差异, 是两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其一, 是显性因素, 即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其二, 是隐形因素,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设计师对商业街区等城市人工环境规划设计或者城市居民在其中生活时, 会根据城市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不同的主导性对自然的思想观念, 也就是“自然观”。

伊恩·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将东西方不同自然观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做了深刻的总结:西方文明将自然看作被征服的对象, 城市“一切都人格化, 具有人的特点以及以人为中心的形象”, 西方的城市建设是对自然的野蛮破坏和掠夺;东方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了尊重自然甚至牺牲个人的生活权利和个性。日本设计大师黑川纪章从普通市民的角度, 认为西方人对自然有一种亲近感, 而日本人对自然自古以来就是禁忌和敬畏的, 这也导致东西方城市自然环境的差异。从东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出发, 他们找到了商业街区等城市环境地域性差异的重要根源, 即孕育在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自然观。

2 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的建构

由此可知, 步行商业街区的环境设计需体现出地域性差别,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不同的地理环境, 对当地人的生理影响不同, 这一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二是要迎合当地人的自然观, 从而满足当地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归属感和意象感。

剖析城市的自然环境, 对步行商业街区的地域性设计产生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质, 水文水域, 气候气象和生物矿藏。这四大因素彼此依存而又互相影响构成步行商业街区的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

3 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的因素分析

3.1 地形地质因素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不同, 步行商业街区大体可以分为平地型和山地 (丘陵) 型两大类。其中地形地质对山地 (丘陵) 型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就以山地步行商业为例, 阐述地形地质对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影响。

3.1.1 地形地质因素对步行商业街区物质环境设计的影响

概括来看, 山地地形在以下方面影响步行商业街区的物质环境设计: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开放空间系统;区内交通和步行系统;细部的设计与处理。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山地地表起伏大, 没有平地平整;但是又有利于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和独特韵味。在山地型步行街建筑设计时, 要有整体观, 兼顾建筑群体的天际线和山体轮廓线设计;充分结合自然山体, 尽量保护和营造自然生态, 因地制宜, 切忌大挖大填, 这既是设计个性景观的需要, 也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的安全需要。

开放空间系统:山地步行街的开放空间分布宜更加灵活多变, 立体感和层次感也应得到加强, 为了适应特定的地形条件, 街道大都蜿蜒曲折, 使街道本身的连续性与方向性减弱, 构成街道边界的建筑及外界景观随行进高度与方向变化呈不同特征, 具有较强的边界可识别性, 易与外部环境形成不同空间层次。

交通和步行体系:地形的限制使步行成为主要交通方式, 步行环境设计也就成为重中之重。步行环境首先保证安全性和连续性, 其次是塑造富有个性和和谐共生的沿街景观。在设计方法的选择上, 建筑与步行道的结合是双赢的组合。虽然山地步行道的高度变化起伏较大, 但处理好起伏节点就可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吸引顾客的好奇心, 这就是山地城市的个性特色, 同时也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地域性。

细部的设计与处理:山地型城市对自然的依赖性更强, 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也更为紧密。山地高度起伏大, 景观细部设计时, 应兼顾俯视与仰视角度的景观塑造;在步行时, 更易产生生理与视觉疲劳, 可以采取多设休憩场地等方式尽量满足人们需要。

3.1.2 地形地质因素对步行商业街区精神环境设计的影响

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整个过程都无法规避地形地质的作用力。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这一因素又融入城市的文化和当地人传统理念之中。

富有个性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如果融和这些具有文化烙印的地形地质条件, 可以增强当地人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城市的凝聚力;同时可以向外来者展现城市的个性魅力。

凯文·林奇通过调查发现, 美国的城市, 例如洛杉矶, 市中心的步行商业街区不考虑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而实行严格的方格路网布局, 淡化丘陵、山脉、山谷等特殊地形的地标作用, 只会让当地居民感到疲劳、迷惑和陌生, 勾起痛苦或者怀旧情绪, 无法在新的城市环境中自我定位。这样的设计对精神环境的破坏极大。

3.2 水文水域因素

城市最初建设思想就是依山傍水, 水是人类生存和农作物生长的基础。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和社会进步, 城市水系又起着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塑造城市生态景观的作用。由于人类与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水文水系就融入当地的文化, 被不同地域的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定义。

繁多的文化脉系, 多样的水系种类, 使水文水域的地域性特色十分鲜明。利用这种地域性特色, 设计富有个性风貌的步行商业街区, 各地均有成功的实例。

本文从水系不同种类入手分析, 可分为:

3.2.1 滨河 (湖) 型步行商业街区

水网密布或者有大河经过的城市, 水系在早期一般担负交通运输的职能, 也就与城市商业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城市滨水区的商品集散地就是早期商业街区发展的雏形, 即使在现代, 水系对于商业繁荣的影响力在减弱或者消退, 但是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就是在原有商业街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水系并没有因此消失。设计师利用这一特点, 让现代滨水步行商业街区的水系更多担负营造生态景观的功能。

另一方面, 自古以来星罗密布的水网和大河对居民的日常生活, 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 城市空间的扩展割裂了城市与原有水系的联系, 也割裂了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韵律, 城市的滨河地区甚至成为城市文化的吸聚地, 是真正能对居民产生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区域。特别是在以水闻名的城市, 虽然商业街区可以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突破空间的限制, 但居民对滨河 (湖) 商业街区在心理上更为依赖和自豪。为了迎合这种心理, 滨河 (湖) 区商业街区的更新设计大量保留和融合与水相关的文化脉络, 体现其地域性特点。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商业街区就是这一类商业街区的代表。

3.2.2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

海洋的自然力作用巨大,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自然特色更为强烈, 拥有许多自然优势:大海、阳光、沙滩、清新空气、海风和更复杂的生态系统。许多商业街尝试将这些宝贵的自然要素掺揉到物质环境中, 营造具有浓郁滨海风情的步行商业街区。

在一些海滨城市, 建筑群按照一定的角度排列, 将海洋清新的空气和海风引入城中心和沿岸的商业街中。精心设计围绕海岸的步行路线, 视线走廊保持通透, 使步行者能够随时感受到地处海边。合理组织步行者的活动, 商业街的布置与开发的岸线位置相结合, 吸引海上运动爱好者和旅游者, 增加商业街的人气。营造独特的生态景观, 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 甚至嗅觉 (海味) 和听觉 (海浪声) 都会加以利用。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的开发既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承载力。如果合理利用这些条件, 可以最大限度地使人们享受到其他地域所无法感受的自然特色。

3.2.3 特殊型步行商业街区

还有一些水文水域是以特殊形态在城市中存在, 例如泉水。泉水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不强烈, 它更多与历史文化产生联系, 而且由于它的特殊性, 更能表现城市的个性。

济南是我国最著名的“泉城”, 泉水代表着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地域特色。泉城路商业街区是济南市中心商业街区, 在设计时便注重协调地域性和现代化的关系。在毗邻泉水和传统街区的一侧将现代商业与传统物质环境改造相结合, 保护城市特色环境, 延续城市文脉。

3.3 气候气象因素

3.3.1 气候气象因素在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中的重要性

气候条件的地域特殊性, 对城市形态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一定程度上, 也影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从而影响社会人文。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同气候条件相抗争相妥协的过程, 尤其一些气候鲜明的城市, 更是要将特殊气候条件看作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重要原则。

3.3.2 不同气候因素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原则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模式已经基本与当地气候和谐共存, 对街道网络结构、开放空间系统还有建筑及其组合的开发设计或者改造, 应该多多挖掘传统模式, 客观上也就延续了商业街区的地域性特征。

湿热地区:若要改进步行环境, 必须缓解热和湿的问题, 物质环境应该从这两方面加以改善, 并且整体上要有利于提高通风性能, 降低街区内的热岛效应。

干热地区:强烈的太阳辐射和温度决定了街道以狭窄为宜, 避免过度曝晒;风强度大而且伴有尘土和沙砾, 所以街道走向既要保证通风, 又要抑制主导风随意进入;水体和绿地可以降低太阳曝晒, 提高空气湿度, 在该地区显得更为重要;建筑的设计考虑隔热和降温问题。

冬冷夏热地区:既要考虑夏日通风和降温, 又要保证冬季最大限度减少寒风影响和保持温度。在街道布局走向和建筑单体设计方面, 当地传统商业街已经提供了良好的模式。

寒冷地区:主要考虑在冬季保持街区活力, 避免冬季寒风侵扰和过度低温, 为此应保证街道的走向隔断主风向, 建筑物分布紧凑, 减少不必要的室外步行, 并做好保暖设计。

3.4 矿藏生物因素

矿藏生物是城市宝贵财富,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必须保护这些生态资源, 客观上也就保持了步行街区的地域性。

无论从植物的生存条件还是经济实用角度来看, 步行商业街区利用当地的植物作为区内的绿地体系都是最好的选择。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和频繁的人流活动使步行商业街区的动物少之又少。但是因为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的关系, 个 别步行商业街还是存在动物分布, 这也增强了步行商业街的趣味性和地域个性。例如海滨商业街的海鸟、欧洲某些商业街的鸽子、印度商业街的牛等。

4 结语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日益成熟的大背景下, 重视自然地域性设计代表着当代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的发展趋势, 对于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也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 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城市环境, 提高商业街区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同自然地域构成不同的文化背景, 商业步行街是一方百姓休闲购物的集聚地, 也是各地旅游客人必到之处, 设计师必须认真分析地域特征, 创造出个性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 满足环境中的人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摘要:文章从分析自然地域性设计的现实基础着手, 构建步行商业街区的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 分析影响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的因素, 并阐述这一体系对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实践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林.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纲, 戴志中著.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秩序[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 (10) .

[3]黄光宇, 何昕著.山地建筑和步行空间的共生[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8) .

上一篇:土地制度变迁论文下一篇:公路养护工程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