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商业

2024-12-08

街区商业(精选10篇)

街区商业 篇1

一、仿古商业街区的释义

1. 仿古街区与传统古镇街区的对比

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在空间上的投影,形成了特定的历史街区。它是记录城市发展历程、文化积淀的重要区域,是见证城市演变历史的“年轮"。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以旅游为主要驱动力的古镇开发势头正盛,国内对古镇的概念众说纷纭,本文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规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得出传统古镇街区的定义:保留传统历史格局,历史建筑成片与文物保存丰富,并对当地历史文化有重大影响的城市、镇、村庄。

仿古街区相较于传统古镇街区而言,真实性、历史性不是其考量的重点,它既可以是原址修复、改造的,也可以是异地新建的,其更多的是借用传统古镇街区的某些元素,来满足现代都市的要求。

2. 仿古商业街区的定义

以商业开发为主要目的,借用传统古镇街区的某些元素(如建筑形态、空间肌理等)修复、改造以及新建的建筑群落;同时对所在区域建筑风貌、文化特色、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街区。

二、仿古商业街区的开发模式及问题

1. 仿古商业街区的开发模式

仿古商业街区开发,基于对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归属不同,主要有三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引导,企业跟进模式以及经营权出让模式。其中,“政府主导模式”适用地处偏远、处于开发初期或尚未开发的街区;“政府引导,企业跟进模式”适用于旅游资源较丰富,政府需要借助知名企业的资源来突破发展瓶颈的街区;“经营权出让模式”适用于政府不足以长期主导街区发展,出让经营权以持续获益的已开发街区。

2. 仿古商业街区发展的问题

(1) 旅游开发过度

以旅游为主的仿古商业街区,随着开发的深入,原有的自然环境被逐渐侵蚀;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传统的空间肌理、街道尺度、风貌被无情的破坏,大量旅游客流带来的环境污染成为仿古商业街区后续开发建设的阻力因素。

(2)功能逐渐单一过剩,文化丧失

尊重传统历史街区中功能构成,并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是仿古商业街区的主要特色,但随着商业价值凸显,纷纷用商业置换居住和文化功能,居民逐渐被外来商家取代,原有的生活方式与地域文化随着本土居民的迁出而消失殆尽,出现了以商业、住宿等功能过剩的情况,最初具有生命力的古镇形态变得空洞无序,商业与文化被生生的割裂分离,仿古商业街区失去了发展的持久动力——文化。

(3)步行、车行交通交叉问题严重,停车混乱

传统的古镇街道尺度较小,因此在仿古商业街区的交通组织中,经常出现人车混行的情况,步行人流与车辆通勤流线交叉较多,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与使用上的不便,这也是仿古商业街区后续管理运营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虽然仿古商业街区屡遭诟病,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认识到:仿古商业街区正成为城市主要开发模式之一。作为传统建筑群落与现代生活结合的产物,其在传统继承、地区活力、文脉续接、城市形象、商业开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均衡且良好的效果,并越来越多的被使用者们接受。仿古商业街所需的是如何尽可能规避掉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后续建设的良性运作,这也是本文的宗旨所在。

三、仿古商业街区设计方法

1. 主要类型及其功能组成

我国学者杜一力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称为旅游经济的“第一现象”。反之,通过旅游业发展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则称为“第二现象”这一概念可以用来划分出仿古商业街的主要类型,一般有两种。

(1)区域带动型

区域经济发展较为成熟,自然环境良好,本身就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这时仿古商业街区主要功能是展示城市及历史片段,满足旅游产业的基本需求,更多的是区域旅游中的一站,空间规模一般不大,如上海的朱家角、杭州南宋御街等。

(2)区域引领型

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经济发展陷入瓶颈,居民生活环境亟待改善。在这样的区域环境下,仿古商业街一方面承担着历史文化的展示者,同时也是经济突围的排头兵,不仅需要满足商业及旅游的基本需求,同时还应涵盖居民生活所需的基本功能,大多成片建设,是一个完整的城市片区,如台儿庄古城等。

2. 空间肌理

对于区域带动型街区,基于其商业及旅游的基本功能,空间肌理与传统的古镇类似,如模式图一,街道空间单元一般为鱼骨状,巷道与主街垂直布置,建筑呈单排布置,沿街界面大多为一进,7~11 m不等,2~3层居多。

对于区域引领型街区,经济地位突出,空间肌理较为复杂,如模式图二,街道空间为“川”字型,辅以垂直的巷道。建筑形式多采用合院式,临街面作为商铺,内进院落作为生活居住之用,单个合院的面积约为500~800㎡不等。

3. 序列组织

如前文所述,两种类型的仿古商业街区的功能不尽相同,因此在空间序列的组织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多产业链、多系统的复合方式不同。

对于区域带动型街区,其空间序列为线性展开,主街承担着多数的空间组织职能,并串联着各个重要的空间节点,如模式图一种红色的区域。这类空间序列形成的功能系统以商业为主,简单而直接。

对于区域引领型街区,其空间序列因为其功能的复合性,大多以方格网状展开,主街承担着旅游、商业等功能,辅街满足日常生活交往的功能,如模式图二中红色的区域。街区空间不仅是简单的通道,它既是商业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区域文化展示的长廊,更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场所。因此,在商业运营系统之外,叠加入生活系统。

4. 行为与空间的耦合

为了增加仿古商业街区的人文氛围,我们需要对不同使用者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预留出各种交往活动的空间。本文从空间设计的角度,通过对各类功能空间的尺度调节,来限定不同的行为活动,以达到仿古商业街区各种功能相协调的目的。

(1)街道空间限定

街区主街主要满足商业“可走可停”的功能需求,从空间上看,紧邻商铺的一侧为慢行区,中间要求人流或者车流能无阻碍的通过,其宽度约为慢行区的1.5倍左右,如模式图一、二中绿色的区域,为主要的慢性区。通常临水主街面的街道宽度D与建筑高度H比为3:5,临山主街面D与H比为3:7,这种空间尺度足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活动要求的。

对于生活型的街道,多与主街垂直,街道两侧由相邻建筑之间的侧立面构成。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其宽度在满足消防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其私密性与生活氛围,因此尺度不宜过大,同时需要结合入口空间,为邻里提供交往空间。

除了主街与生活型街道以外,在比较大型的仿古商业街区里,还存在一种“辅街”,与主街平行布置,功能兼顾商业与生活。在设计的初始阶段,这类辅街通常处于后勤或者货运的需求而设立的,但通过对彝人古镇、台儿庄古城等商业古镇的研究,笔者发现,辅街的存在,对仿古商业街区的功能进行了修正,使其在运营过程中有了弹性,同时也使各种功能更符合使用需求。

(2)建筑空间限定

区域带动型街区,在建筑形式上主要采用的单进的房屋沿着主街排布,建筑进深控制在7 M,同时结合主要节点集散人流的特点,会以块状形式布置餐饮及旅馆等建筑。

区域引领型街区,采用四合院布局,随着街区的建设,逐步形成了“前市后寝”的布局——沿主街一侧布置建筑进深约7 M左右商业类空间,在另一侧布置居住类空间。通常居住类空间为2~3层不等且高于商业楼空间,庭院这类的灰空间则要求满足日照建筑要求的同时,兼顾交往,临时堆场等的功能需求。

(3)交往空间的营造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论述三种活动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在区域带动型街区中,交往空间多集中在主街上,交往的社会性越强,交往空间越靠近主街的中心部位,反之,自发性越强则越靠近临街建筑一侧;同时还应设置一些临时性的交往空间,满足人们拍摄,逗留,等候等多种功能需求。

区域引领型街区,在涵盖了第一类中所有类型的交往空间的基础之上,还复合了日常生活所需的交往空间,大多出现在生活型道路、庭院入口、辅街等非商业化的街道空间之中,随着私密性的增加逐渐向建筑一侧靠近。

5. 场所精神的塑造

布迪厄简要地把“场”概述为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或构造。“场所”之所以被定义为“场所”,是因为它被文化和历史内涵所充实,空间具有了意义,然后成为场所。空间只是场所的物质载体,场所更多的蕴含着社会、人文、历史、政治及其他的社会人文因素。

仿古商业街区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场 (建筑形态、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 ,每个场都是主体行为逻辑的客观载体,同时作为客体的各种场又能反作用于主体行为,如为了满足大型人流的交往集散,要求设置广场空间,同时广场空间又容易成为大型人流的集散地。各个场之间相互交联与作用,形成了具有场所内涵的空间环境,在内部与外部交联作用中,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变化,场所精神得以在不断的积淀过程中逐渐渗透到各类空间之中。

四、仿古商业街区设计的意义

1. 延续传统形式,传播地域文化

仿古商业街区浓缩的体现了地域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向人们展示一定历史时期城市的典型风貌及城市特有的空间肌理。这种保护性质的开发,避免的现代城市中的大拆大建,很好的保护了街区中的历史遗存,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仿古商业街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的融合。虽然这种业界对这种做法褒贬不一,但我们需要肯定的是这种探索是有意义的,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才能更好的续写传统,才能更好的运用宝贵的历史财富。

2. 唤醒怀旧情怀,满足心理需求

人们对于仿古商业街区的喜爱,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是对记忆中某种生活的怀念。仿古街区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传统街区的还原,恰恰迎合了人们怀旧的情怀,这也是仿古街区兴起的心理根源。仿古商业街区呈现出悠闲慢活的状态,很好的舒缓了现代人的紧张情绪;合适的街道尺度,带给人们宁静亲切之感;多样的公共空间,让人能够驻足交往;民俗活动的演绎,让人亲身体验地域文化之美,这些都成为现代都市人心灵的一剂良药,抚慰人心。

五、仿古商业街区发展预景与期望

1. 发展方向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街区在城市中有序的分布,彼此协同,形成网络。每个街区单元的发展变化,最终都要反馈到城市这个大系统之中,在网络中求得新的平衡,协同发展。随着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仿古商业街区面临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需要充分的融入到区域的共同发展之中,以高科技产业、现代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为支撑,在保留原有生活氛围及生态化的大前提之下,对区域内周边产业进行梳理整合,通过区域的协同作用,找到仿古商业街区新的增长点,形成区域发展的持久动力。

2. 期许

仿古商业街区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行为的结合体,承载着保护、商业、居住和交往等功能,集中的展示着地域特有的文化,本文希望通过对仿古商业街区的理想模式的构建,从设计上规避掉仿古商业街区后续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仿古商业街区有序而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希望仿古商业街能够更好、更多、更本质的师法传统建筑文化,丰富中华建筑篇章。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释义, 得到仿古商业街区的定义, 并详细论述了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仿古商业街区进行分类, 并从设计阶段通过对空间肌理、序列组织、行为引导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建构理想的构成模式;最后论述了仿古商业街区的建设意义及广阔前景, 希望对仿古商业街区的建设有所启发。

关键词:仿古,商业街区,设计

参考文献

[1]阮仪三, 王景慧, 王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12) .

[2]李扬萩, 金晶.我国古镇旅游之发展模式探讨.吉林:华章, 2011 (26) .

[3]何光眸.新世纪新产业新增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4]扬·盖尔 (Jan Gehl) .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0) .

街区商业 篇2

一、现代商业街的概念

商业街由众多零售商店、餐饮店、服务店等共同组成,按一定结构比例规律排列。商业街按不同规模来划分,可以为大型商业街、中型商业街和小型商业街,大型商业街的长度均在1000米的标准基础上进行有序分布。目前全国最长的步行商业街是武汉的江汉路商业街,全长1210米。中型商业街如深圳华强北路商业街和北京275米长的大栅栏商业街。商业街按功能来划分,可分为综合型商业街和专业型商业街,前者如南北总长约为1600米的北京西单商业街;后者如福州榕城美食街、北京三里屯酒吧一条街。

二、现代商业街的类型

按照商业街经营的商品是专业类别,还是不加确定的复合形式,商业街分为专业商业街和复合商业街。专业商业街往往集中经营某一类(种)商品,如建材商业街、汽车配件商业街、酒吧街、休闲娱乐街等;复合商业街对经营的商品不加确定,经营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去随意经营,如北京西单商业街,北京宣武区的大都市街等。

1、专业商业街

鉴于整个商业街商品的统一性特点,整个商业街的市场成本比较低,只要商业街的开发商/经营商对整个商业街恰当进行包装,那么所有的商铺就可以享受开发商统一市场宣传所带来的市场效果。另外,因为专业商业街经营商品的品种简单化特点,其规划设计的复杂程度较低,开发商不太容易发生因为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不合理,最终对整个项目的运营发生负面影响的情况。专业商业街的特点

商业街规模特点。首先,规模大小和经营的商品的类型有关,比如,经营服装的商业街和经营建材的商业街其规模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北京的“女人街”属于典型的女性服装商业街,每个独立的“女人街”规模在一万多平米;而北京十里河建材街,建筑规模远远超过一万平米,达到近十万平方米。其次,和所在城市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有关,同样是一条“女人街”,在北京的规模肯定可以做得比在厦门的大。总之,商业街的规模必须体现市场需求和所经营的商品适合的经营规模。如果一个商业街盲目追求规模效应,那么商业街将会面临市场承接力不够引发的经营困境。

专业商业街规划设计特点。沿街两侧布置商铺,单层建筑居多;商业街可以是一条街,也可以是一条主街、多条副街;商业街的长度不能太长,超过600米,消费者就可能产生疲劳、厌倦的感觉。一个商业街项目到底如何进行规划设计,如何把握规划设计准则,对于开发商来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专业商业街名称特点。专业商业街的名称往往体现商业街所在的位置和所经营的商品类型两大要素。比如,“北京三里屯酒吧街”名称就准确包含了位置元素“三里屯”,和经营商品类型元素“酒吧”。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谈到的,专业商业街会节省商铺经营者的市场成本,从北京三里屯酒吧街的例子不难理解,消费者从其名称就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便于消费决策。

专业商业街商铺特点。有些专业商业街完全采取铺面形式,如北京三里屯酒吧街;有些则完全采取铺位形式,如北京“女人街”;其他专业商业街采取铺位、铺面结合的方式,如北京十里河建材街。铺面形式对商铺投资者而言意味着高售价、高租金和高收益,但对于开发商来讲,却意味着可开发面积减少,零售业态商业街采取铺位形式更多;服务业态、体验业态商业街则主要采取铺面方式。需要关注的是,采取铺面形式的专业商业街,成功的比例很高。

2、复合商业街 的经营内容没有统一性、协调性,所以开发商/经营商对项目的市场宣传所能带给经营者的利益相对较少。除此因素以外,复合商业街的规划设计难度较高,开发商操作不当,就会发生因投资者、经营者不认同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而导致的项目失败,也会发生因项目市场成本太高,引起的竞争力降低的情况。复合商业街在国内成功的案例很多,但基本上都属于经过几十年市场长期锤炼的品牌化商业房地产综合形式。北京的王府井商业街,西单商业街,前门大栅栏商业街,上海南京路都属于典型的复合商业街形式,它们都经过了长期的市场培育,在国内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商业品牌,所以它们的成功是自然的,必然的,也是值得借鉴的。国内一些政府机构、投资商近年来试图通过运做,在大中城市打造复合商业街的形态,运做成功的几率比较小。运做成功的前提是不采取短期行为、采取适当的租售结合比例,接受相对于住宅地产项目长的投资回收周期。大城市往往已经有历史形成大型复合商业街的,市场竞争的压力很大,如果想新建同等规模的复合商业街项目,无疑市场风险会比较大。对于中小城市来讲,复合商业街在有的城市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甚至是当地第一个复合商业街项目,这种情况下,项目的风险相对比较低,但是必须谨慎判断项目的规模、定位等。

复合商业街的特点

复合商业街规模特点。复合商业街大多数规模庞大。无论北京的王府井商业街,还是上海南京路,都是商业“巨无霸”,沿街商业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几十万平方米。新开发复合商业街的规模决策对开发商是一个考验,如果开发面积太大,超过了市场需求,开发容易失败。

复合商业街规划设计特点。沿街两侧布置,大多数为多层建筑,长度往往比较长(有的复合商业街长度达到2-3公里)。复合商业街规模庞大,对规划设计的水平有较高要求。设计商必须合理、科学考虑交通组织、停车场规划、消防、环境、商业引导概念等问题,如果上述问题未予考虑,或考虑的不够充分,轻者影响项目功能,严重的话,会导致项目失败。以北京平安大街为例,这条街初始规划目标是建成一条老北京特色街,最终的发展情况令人失望。原因何在?该项目的规划设计问题比较大,首先是未充分考虑停车问题,没有足够的停车位,绝大多数商家都无法正常经营;另外这条街的宽度是按照交通干道的标准确定的,所以与商业经营的功能需求有很大冲突。以上两个原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直接导致项目失败。

复合商业街名称特点。复合商业街的名称主要体现其所在的位置。既然复合商业街的名称主要体现其所在位置的地名,那么这个地名的品牌价值需要很高,至少比较高,否则,开发商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将面临极大的难度。一个很陌生的、新开发的复合商业街,其市场前景值得商铺投资者谨慎考虑。

复合商业街商铺的特点。在运营成熟的复合商业街,主要是铺位,铺面商铺数量较少、价值极高,主要采取出租经营的方式。有些新建大规模的复合商业街往往将沿街的土地出让给不同的开发商,由不同的开发商各自开发,并且商铺主要采取出售的开发经营方式,如此一来,或许项目的建成并不困难,但是竣工交房开始营业后,项目整体营运成功的困难可能难以克服。如果商业街是一个没有商业历史积累的项目,风险更大。

3、复合商业街的类型

1.邻里型商业街。

此类商业街位置处于地方城镇几何中心,街区长度为100-200米,商业设施立面高度为1-2层,商店密度为50%-80%。这种商业街所处的城镇,自身人口为3000人,其商业区辐射人口为10000人。来此街消费者主要靠步行和骑自行车,其目的只是单纯的购物动机。由商业街构成形状为线状路线构造,商店数目为50家,设施构成为商业和风味小吃店,行业以生活日用品为中心,行业数目为20个,核心商店是副食品店或食品超级市场。来此街购物的主要顾客是家庭主妇或保姆,购买商品的数额小,但日频率高。此街给人的印象是随意、亲切和大众化。这种商业街只与交通网相连,但并非是客货流运动线上,因此,这种商业街方便了固定消费者而妨碍吸引流动顾客,其商业范围有限,盈利微薄。

2.地域型商业街。

此类商业街地处地域中的城市内,街区长度为500-700米,商业设施立面高度为2-4层,商店密度为70%-90%。这种商业街所处的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3万人,其商业辐射人口为10万人,来此街购物客流比例大于闲逛商店客流比例。此商业街构成形态为带状附以树枝状构造,商店数目为300-400家。设施构成为商业、饮食、双功能店,行业以常购买的中、低档日用品为中心,行业数目为100个,核心商店是粮油食品店和百货店。来此街的主要顾客是复合型阶层人口,购物的数额较大,而且周频率也较高。此街给人以大众化和个性化的印象。

3.地区型商业街。

此商业街地处中等城市中心区或大型城市副中心区,其城市人口规模为30万人,其商业区辐射人口为100万人,来此街的消费者主要是乘公共电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正常日客流量为5万人,来此街购物客流比例小于闲逛商店客流比例。此商业街构成形态为环状或圈状构造,商店数目为1000-3000.家,设施构成为商业、饮食、娱乐、社会多功能营业点,行业以日常购物的中档商店为中心,行业数目为200个,核心商店是百货、服装、五金交电等专营商店。来此街的主要顾客是社会集团及复合阶层人口,购物日频率较大。日本东京都神乐坂商业街的典型的地区型商业街。此商业街是东京都“山手线”轨道电车环线内富有日本特色的商业街。店辅总数为248家。

4.大型商业街。

此类商业街地处大城市的几何中心或交通便捷处,街区长度为1000-5000米,商业设施立面高度为6层以上,商店密度为80%-100%。这种商业街所处的大城市人口为100万以上,其商业区辐射人口为300万人,来此街的消费者主要是通过汽车、火车等工具而至,其目的为休闲性购物。此商业街的形态为平面圈状构造,设施构成为观赏、服务、饮食、商业等综合方式;行业以高档商店、高档餐馆、高级娱乐中心、高级服务设施为中心,行业数目为300个,核心营业点是高级时装店、大型游乐场所、各类专业服务店,贸易洽谈场所、汽车商店等。来此街的消费者是复合阶层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购买的频率小,但数额巨大。此街给人以豪华、舒适、个性、新潮的感觉。这种商业街与城市主体交通网应融为一体,各种城市机制与此不应造成人为矛盾。

三、一流商业街的特征

成功的商业步行街须具备以下条件:

1、准确的定位。现代商业街应该是多功能的,大型中央商业区步行街的功能甚至是完备的,具体有购物、休闲、文化、娱乐、餐饮、旅游等六个方面的功能。中小型的商业步行街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功能取舍和组合,功能组合的一般原则:不同业态功能互补、各种业态的比例关系合理,同种业态的数量合理,避免恶性同质竞争。步行街具体案例策划必须先对目标消费群体做透彻的调查研究,根据消费群的大小规划步行街的规模,以及根据消费群的结构和市场的竞争状况规划步行街的行业构成,也就是哪些产品应该是主流,那些是次要但又应该有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在此基础上确定步行街的商业布局,形成建筑规划。研究成果经过进一步的试水检测后应体现在步行街的规划设计上,使建筑环境与经营内容方式互相配合。

2、规模适中。经济决定商业,一个城市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地位直接影响步行街的运营状况。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例,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它对全国人们和世界旅游者都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王府井、西单步行街永远人海如潮,这是北京本身吸引力的表现。上海由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南京路就一直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它对整个长江三角洲、中国以至世界的旅客来说都具有一种非常大的吸引力,因此,南京路步行街依然是上海城市本身魅力的象征。广州作为南中国的大门,北京路和上下九路的步行街每天吸引着50、60万的旅客,北京路的商铺,平均月租金就能达到2000元/平方米。这种人潮和物业兴旺的情况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消费业态金字塔结构的顶尖。它反映的是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落的魅力。反之,如果在常住人口只有几十万或一百来万的非旅游型中小城市里做步行街,就不能照搬照抄大城市的做法。因为,在中小城市的消费者,外来人口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只占极小的比例,目标消费人群以本地居民为主,居民的消费水平有限,居民的购物习惯并没有因为步行街的出现而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步行街的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步行街的建设规模由所在城市的类型和商业容量所决定。

3、良好的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意味着可能到访客流量的潜力。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步行街的开发建设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路面的宽窄和居民意向等因素。资料表明,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率较高,故在规划停车场时须特别结合考虑自行车的停车设置,包括城市临街的一些建筑前空地和局部地下层群为停车场地,以解决自行车停车用地紧张的矛盾。在步行街旁边增加平行于步行街的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车流通过,增设和步行街垂直相交的城市支路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多功能一体化的现代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交通方便对形成一条好的商业街至关重要。决定着其能够辐射到的周边区域、客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整个商业街的发展。

4、规划设计的科学性。科学的规划设计是商业房地产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项目的规划设计越多体现未来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需求,项目成功的概率越高。对步行街的设计上要讲究以人为本,就是说街区的设计要符合消费者的行为习惯。消费者会通过在街区消费经历的舒适程度去决定是否再来或是日后再来的频率。这就要求按照消费群体的年龄结构和总的身体素质水平,科学的对包括步行区域、行走路线、游乐设施及休憩场所、人造景观等进行规划。例如,对于儿童和平民消费者的娱乐场所的建设,就是让人们能够产生反复来步行街的快乐和向往。怎么样步行则是科学规划步行区域的问题。步行街的一般长度是600米左右,超过这一长度,人们游 乐的时候就会有疲劳感。在步行街设计中必须考虑在那些人流相对少的地 方,设置一些可供游人休闲如喝咖啡和饮食的地方,这样可以调节整个街区的氛围。必须研究出入口、停车场、以及重要的节点和黄金分割点的物态,尤其是高潮区的设计。只有从结构上把整个步行街的建设全面定位把握住,步行街的设计才能够比较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5、著名步行街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品味。对步行街所在城市的历史、风俗、人文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步行街的主题,找到一个好的方向。步行街是一种商业形式,同时也可以是一个城市或城区的内在历史文化的体现和招牌。建设有风俗文化作铺垫的,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步行街,便可以作为城市的旅游资源推向更大的市场。无论什么时候去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你都能看到在那口象征“王府井”的井边围着细读其上铭文的人群。文化景观其实已经成为各地步行街吸引人群的第一卖点。不仅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知识,人们还很喜欢在那精致的景观和门面前合影留念。据北京规划院城市设计所的石晓东介绍,王府井大街在地面文化景点上的建设投资约为7000万元人民币,事实证明是比较成功的。一方水土一方人,有主题的步行街也是外来游客认识一座城市的窗口。

6、硬件设施一流。步行街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构成城市环境风貌和组成部分。步行街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展示柜台、招牌广告、引导标识系统、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座椅、绿化植物配置和其他公共活动空间步行街市民文化活动广场、儿童天地、街头献艺表演场所等,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步行街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

7、一流的管理水平,不仅要具备普通的商业物业管理功能,而且在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水准方面也应该是一流的。更重要的是,步行街还必须在形象宣传和整体推广方面有一个长远的安排和计划。

8、行政资源的支持。政府在步行街的旺场方面有很多优势,除了舆论导向以外,春节、元宵、中秋和当地其他重要节假日活动的举办,对人们认识步行街、并产生认同感有积极的效果。

四、现代城市商业布局原则

1、最短时间原则。在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由于乘车购物,距离已不再是决定顾客商业行为的主要因素,道路的通行能力已成为影响购物的重要条件。商业中心区建筑高度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过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给乘车购物者进入中央商业区造成极大的困难。所以,中央商业区不再是最便捷的购物场所。到城市的外缘地带去购物,虽然是舍近求远,但它比到中央商业区购物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因此,商业的“接近性”原则时,不再用距离指标,而是用乘车时间指标。

2、接近购买力原则。按着传统的布局理论,城市商业密度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城市的中央商业区多位于人口稠密的几何中心。随着中、高产阶级居民区向城郊辐散,顾客购买潜力也出现离心倾向,根据接近购买力的原则从事商业布局,在城市外围配置一系列新的商业群已是大势所趋。

3、消费心理学的原则。消费者的心理和购买行为是这一设计和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社会购买力随着中产阶层居住区的辐散而呈离心分布,高消费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围的近郊,这个地带应以设立销售高档商品为主的大型商场为宜。在中央商业区附近是低收入居民区,应以供应价廉物美的大众化商品为主。介于上述两地区之间的商业点,则低、中、高档消费品兼而有之,而且有要适当的比例。

4、停车场原则。配置与商业区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已成为布局新商业体系的必要条件。没有停车场设施的商店就会无人问津,缺少停车场的传统中央商业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在规划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布局时,还要考虑经济上的原则,如缩短销售渠道的长度,加宽商业渠道的宽度,减少商品流通环节等。

五、商业街的业态规划

王府井、南京路本以商品零售为主,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发现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超过了购物,如何让顾客在娱乐、休闲的同时又乐意掏腰包,是所有步行街走向赢利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据王府井和南京路最新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来步行街的人有60%以上是为了娱乐、旅游和休闲,而只有不到40%的人是专为购物而来,同时,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向前者倾斜。以娱乐化方式经营商业似乎成为步行街带给人们的最大商机与挑战--如何将商业与娱乐融为一体,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产生购买和消费。比如武汉江汉路改造成步行街后,虽然改造后人流量比以前上升30%-40%,但很多商店的销售情况甚至比改造前要差,当初市政府改造江汉路时,将其定位为购物、休闲、旅游三位一体的综合精品商业街,但改造后只达到休闲观光功能,是管理者没有料到的。同样的问题也影响着南京路和王府井步行街的财气。造成这种缺憾的主要原因:商业结构比较单一,百货商店太多,餐饮设施简单,而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少之又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来到步行街已经不仅仅是因为需要某件物品而专程前来采购,逛商店成为一种休闲的方式,多数人是来寻找快乐,并愿意在这种快乐的心情中消费的。与时俱进,根据所在城市的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商业街的业态比例,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不断升级和变化的综合需求是复合商业街的复兴之所在,复合商业街要为前来的顾客提供多层次的服务,把多层次餐饮、文化、休闲与购物立体结合,满足消费者步行街消费群体追求各种乐趣的需求。

六、商业街的规划布局

复合商业街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建筑综合体,承租户、街道、公共活动空间和停车场等是它的基本组成要素。商业街建筑设计的目的是获得一个理想的商业销售平面,把各种不同要求和个性的承租户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合理布置承租户和组织人流,为各承租户最大限度地带来过往人流,提供最多的购物机会,同时也考虑为购物者提供便利的购物线路、舒适的购物环境和愉快的公共活动空间。灵活性的平面分割有利于出租。除了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和餐馆需要独立结构,要求单独处理之外,从建筑的统一性和降低造价来考虑,多数承租户商店的结构可以用单一柱网统一起来。一般来说,适当加大柱间距使平面更具有灵活性,适应不同承租户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部分承租户可能需要扩大或者缩小营业面积。因此,隔墙的建筑材料也要易于拆除和重新利用。

商业街的管理模式,商业活动的特点、核心承租户的数量、承租户的空间需求和潜在利润等等,已经为平面设计确定了一个框架,建筑师需要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各种承租户的位置。一般说,承租户分为初级承租户(核心承租户)、次级承租户(普通承租户)和其他承租户,在平面设计上遵循从初级到次级的安排原则。核心商店是吸引力的主要来源,被称为磁极和“锚固点”,对组织人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把人流从一个磁极吸引到另一个磁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购物者经过所有承租户的门口。因此,核心商店的位置非常关键,它一般安排在步行街尽端,形成焦点。次级承租户安排在主要人流路线而非主要核心商店的磁极点上,用于形成次级人流,与主要人流形成交叉,促进内部的人流运动,吸引购物者穿行整商业街。核心商店和次级承租户安排之后,再考虑其他承租户,取得最佳效果。最后考虑剩下的小租户,包括银行、邮局和各种服务施(如理发、美容、修鞋、干洗等),它们主要是为了提供便利的服务,本身不具备引导人流的作用,但它们是商业街功能的重要补充,用于增加特色。

购物人流的组织动线应既让购物者满意,又让零售商在经济上获得效益。一般来说,承租户销售额与经过商店门口的人流数量成正比,所以,优化人流运动,最大限度让人流经过尽量多的商店门口而又不把距离拉得太长,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步行街路线设计要避免太简单。为了打破空间的单调感,除了采用合理的步行街路线外,关键要激发购物者驻足停留和休息交往提供了舒适的场所。

现代步行街由多层建筑构成。但要把购物者引到楼上并不容易,因此承租户经常不愿意租用二楼以上的铺面。因此,引导人流垂直向上运动是成功的关键,步行街的广场和垂直交通工具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广场是垂直交通组织的关键点,这里人流集中,流量大,最有可能鼓励人流上行。富有趣味的垂直交通工具,跨层自动扶梯、玻璃观景电梯等能在广场创造活力和动感,常常会激发购物者登高的欲望。广场的空间和步行街是一体的,围绕广场布置休息和餐饮座椅,广场举行的活动就能够让上面各层空间共享和参与。为此,一些步行街的广场有意设计成台阶形,方便开展各种表演活动。步行街广场还经常用来作为儿童乐园,提供各种儿童游乐设施,让购物中心对儿童也充满了吸引力。

承租户商店。商业街的承租户商店种类多样,包括百货商店、超级市场、食品店、时装店等以及服务业态的店铺。承租户的平面布局和店面设计,既要保证所有商店具有整体性,同时又要避免标准化的设计,提供表现个性的机会,避免对零售商的销售模式和原始想法造成不必要的限制。店面是用来吸引购物者的最重要的因素,店名招牌和标志设计、橱窗和商品展示方式是商店特色和形象的体现。承租户个性与特色表现应当加以鼓励,富有变化的店面设计是商业活力的来源。

美食广场。如果想让购物者在商业街长时间停留,需要为他们提供休息和餐饮娱乐设施。美食广场包括售卖厅和座椅区,由独立经营的售卖亭提供各种风味小吃及烹饪食品,售卖亭中间布置公用座椅。如今,在现代商业街,各种类型的美食广场都被视为一个有价值的锚固点,用于延长消费者的停留时间,让他们光顾尽量多的商店,它的存在价值绝非自身获得的商业利益所能代表的。美食广场在商业街的位置选择是商业街成功的关键,容易发现的显眼位置以醒目而有特色的入口直接面对街道,对消费者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停车环境是商业街的重要参数。现代商业街需要设有停车场和相应的停车设备,其规模视商业街的规模和类型而定。

公共空间。商业街的公共空间包括步行街文化活动广场、儿童天地、街道、电梯和停车场以及步行街上的各种节点,它们在功能上不仅起着聚散和疏导人流、组织水平和垂直运动的作用,而且通过提供相应的设备和设施,还能够满足开展各种娱乐、展览、表演和促销活动的需要,有助于商业街获得商业利益。此外,商业街还要为一些社会化的公共活动提供便利,通过短期或常年举办展览和表演活动,把消费者吸引到商业街来。

七、商业街的开发建设步骤(略)

八、现代商业街的管理

MALL在统一规划、开发、建成之后,在管理上实现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把,营业面积出租给各种承租户经营,并对承租户加以有效控制,使之互相利用,优势互补,获得共同的利益,使承租户的利润最大化,让承租户和开发商双方都能获益。

购物中心实行集中制管理和分散经营的管理方式,所有者委托管理者进行管理。管理者对租赁、物业、营销和服务统一集中管理,保证保安、保洁、维修、进货和促销活动等日常工作有组织活动,不参与经营,只负责经营活动,定期向所有者交纳租金,向管理者交纳管理金。我国商业尚缺乏集中管理和分散经营模式的经验.规范化的购物中心采用租赁模式,管理者从事整体策划和管理,具体包括租赁管理、营销管理、服务管理和物业管理四个方面。

浅谈呼和浩特市特色商业街区 篇3

【摘要】通过深入调查呼和浩特市商业设施,分析商业街建设现状,把握城市历史文化与特色商业街区的内在联系,从确定每块特色商业街区的定位,融入历史文化的主题,注重地方商业特色,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对呼和浩特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商业;城市历史文化;一街区,一主题;呼和浩特

1.引言

商业是城市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居住、交通等城市功能相互作用的关键节点。因此,商业设施的空间布局,对城市整体的形态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与城市间的竞争方式也发生了层级、能级上的转变。作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呼和浩特如何在区域协作中突出城市职能,发挥城市中心辐射带动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是关键所在。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特色商业街区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扩大消费、适应新的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平台和载体作用。

2.概念界定

以上提到的特色商业街区是指在商品结构、经营方式、建筑形态、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的商业街区。分为综合性商业街区和专业性商业街区。综合性商业街区是指历史悠久、品牌云集、管理健全、效益良好,处于商业中心地位,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体验于一体,拥有主力店及众多国内外品牌店,集聚效益明显,具有较强辐射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商业街区。专业性商业街区是指某一类商品或服务经营面积达到商业街区经营面积的60%以上,或拥有某一类专业经营店铺30个以上,汇集该类专业知名企业,具有高度专业化、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和辐射力,依托相关产业度高,形成商业和产业互动发展,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商业街区。

3.文化背景

呼和浩特历史悠久,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召城文化、蒙元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里汇集交融,留下了辉煌的城市印记,大召、小召、席力图召等召庙古寺是召城文化的代表,从云中城、盛乐城、丰州城到归化--绥远城的城市发展则是草原商贸中心城市的具体体现,而今代表城市特色的蒙元文化更是渗透到生活习俗、城市景观、产业、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文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活力的体现。

4.商业设施发展历程

纵观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史,城市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商业的兴盛繁荣。从建国前归化城和绥远城独立发展,归化城以大南街、大北街积聚大量的零散商业、服务业及餐饮,如得泰王药庄、庆荣源烧卖、面铺、布店、杂货铺、五金、服装、茶馆、澡堂子、理发店、画匠铺等等;绥远城集中在鼓楼为中心南街和北街的零散餐饮、服务及商业,肉铺、衣铺、面铺、茶庄、药店、煤炭木材铺、当铺等的繁荣发展。到建国后,城市由“绥远城”、“归化城”、火车站居住区“品”字形结构填充发展,而联系归化城和绥远城的中山路地带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中心区域,归绥市1951年编制《归绥市城市规划示意图》,将绥远城和归化城之间的中山路周边规划了大量的服务设施用地,中山路周边逐渐聚集了电讯大楼、联谊社、联营商店、内蒙古供销合作总社大楼、工会大楼、呼市工人文化宫等商业办公类建筑。城市发展到今天,城市用地扩展到308平方公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以中山路两侧商业区域为核心的城市商贸圈,发挥着呼包鄂区域中心城市的商业、商贸服务功能。随着商业的繁荣发展,商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服务范围越来越广,商业街从原来的混合经营,到现在表现出经营种类同质化、服务对象差异化的特点,独具特色的商业街逐渐形成。

5.国内成功案例展示

5.1西安西大街

西大街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西安传统商业交易、旅游休闲街区之一。东起钟楼西至安定门,全长2088米,街道宽30米,建筑面积70万平米。采用仿唐建筑风格,“祥和、大气、欢快、简洁”,沿街建筑的形式、色彩、材料以及景观灯的选择与仿古特色协调一致。道路两侧分布着9处景观广场,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仿古商业街。2007年被中国步行街商业委员会授予“中国著名商业街”,被认为既传承了历史又彰显了现代气息。

5.2成都市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下同仁路和长顺中街之间,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这里的建筑是北方的四合院子,却又加入了几分川西柔媚的风格。宽巷子是“闲生活”区,以旅游休闲为主题,主要针对怀旧休闲客群,以精品酒店、私房餐饮、特色民俗餐饮、特色休闲茶馆、特色休闲酒馆、特色客栈为主题。窄巷子是“慢生活”区,窄巷子植綠主要以黄金竹和攀爬植物为主,街面以古朴壁灯为装饰照明,临街院落以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是精致生活品味区。井巷子是“新生活”区,井巷子只有一侧的建筑,以酒吧、夜店、甜品店、婚场、小型特色零售、轻便餐饮、创意时尚为主。商业街中设置一些区域,专门用来展示一些早已失传或将要失传的古老艺术和文化,如蜀绣、蜀锦、竹编及漆器工艺等,还修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纪念馆、旧时的画馆、文馆、茶馆、戏馆等,并且邀请一些顶级艺术家及文化名人来这里从事创作。宽窄巷子被誉为“老成都的新名片,新成都的老客厅”。

6.现状商业街情况

到目前为止呼和浩特市尚未形成具有特色商业街区功能的区域,只有具有一定经营特色的商业街,主要集中在中山路附近和大南街附近,以城市传统商业街为基础,逐步自然成市。呼和浩特市具有一定特色的商业街有中山西路百货零售特色商业街区、中山东路通讯电脑街区、通道南北街、大南大北街、东影南街餐饮街区、北垣吧街、清真餐饮一条街——牛街、塞上老街、大召前商业街、金宇文苑餐饮一条街等。

7.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与发展

未来呼和浩特市的特色商业街区的建设规划一定要体现地域差异性,展现民族文化内涵,文商旅结合发展,同时尊重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城市发展肌理,还要满足居民不断提升的消费品位,创建宜游宜购宜娱的购物环境,通过商业设施、商业环境的打造,增加城市商业魅力,达到聚集带动的效应。

在建设中要采用“一街区、一主题”的定位原则,依据街区所处城市功能区以及周边地区商业氛围,赋予每一条街区不同的经营主题,展现不同的街景街貌。

按照“提升老街区、发展新街区、创建名街区”的规划构思,选精淘劣的规划原则,通过对现状商业街的梳理,挖掘地方商业特色。形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消费便捷、服务优良的特色商业街区网络体系,促进商贸、旅游、文化、会展融合,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规划中在选址、业态组合、建筑风格、景观环境、设施配套和管理等方面对特色商业街区的建设加以控制。使呼和浩特市的特色商业街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筑特色鲜明,规模集聚,业态丰富,集游购娱于一体。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商业街区园林植物配置初探 篇4

1.1 美化街景

植物景观作为商业街景观中柔化硬质景观的重要元素, 不仅自成一景, 还可以与其它景观组成新的景观, 创造景色宜人的商业空间。各种色彩、质地的植物和临街建筑物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单调生硬的线条, 给人以自然、宁静及艺术的享受。

1.2 营造空间

良好的植物将更多的自然元素引入城市, 增加商业街整体视觉效果。可以用植物来划分空间, 组织行人路线。通过树木的孤植、列植、环植、丛植、绿篱、花坛等景观设计形式, 形成特色步行空间和小型活动空间, 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2 商业街区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2.1 充分发挥乔木的遮荫降温作用

配置方式除行道树外, 可采用各种树池形式, 或设置木质围树椅, 或采用树木围合形成绿色休闲空间。在植物围合之中淡化商业街区的喧闹, 达到闹中求静的效果。

2.2 采用多样化植物配置手法

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 空间有限, 在植物配置上要将美观和实用功能结合起来, 采用多样化植物配置形式。通过合理利用乔木与灌木、地被、时令花卉等多层次的搭配, 创造多功能环境, 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和景观功能。

3 商业街区植物景观营造模式

3.1 现代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区植物景观

大型购物中心往往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旨在休闲娱乐相结合, 增加游客购物乐趣, 因此植物景观的有序性、简约性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尤为重要。这类商业街区景观营造模式一般以花池、树池、容器种植等简约的种植方式为主。例如北京朝阳银河SOHO, 优美的建筑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 在每栋建筑的中庭设置种植池, 种植池随着建筑平台的相互错综位移, 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 四面环绕、引人入胜的景观环境。

3.2 特色步行商业街区植物景观

这类商业街区常常与旧城改造相结合, 为旧城改造带来生机, 植物景观多富于想象力和细节设计, 尤其树池和容器种植成为该类商业街的主要种植形式。

如北京太古里商业街, 街道空间相对狭小、相互交错富于变化、人流量大, 该类在整体设计上讲究主题一致, 营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氛围。树池种植用于狭窄或人流相对集中的区域, 植物以国槐、白蜡为主, 树池边缘镶嵌着修剪整齐的黄杨;植物的体量与建筑尺度相互协调, 同时植物曲折多姿的枝干与建筑物平直的线条产生一种动态平衡的效果。容器种植也是其营造方式, 布置上与景观空间及小品的体量关系、造型关系、色彩关系相协调, 根据商业街人流密集程度灵活调整;容器种植的形式主要有盆栽绿植、盆花、种植槽、种植箱等, 盆栽植有肉桂、金钱树等观赏性强的植物, 种植槽、种植箱种植了草本花卉, 有地被菊、鼠尾草、八宝景天, 色彩鲜艳。

3.3 传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植物景观

传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又可分为城市传统中心商业区演化型和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型两种类型。

前者如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等商业圈, 通过精心规划和修整, 挖掘并展示其人文内涵, 从而营造饱含历史气息的商业景观, 在植物造景方面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节点处布置花坛, 形成景观视觉焦点。 (2) 沿着线性街道空间两侧或中间行列式种植乔木, 行列种植要注意与建筑的关系, 不能影响橱窗的视线;连续种植的乔木呈现出一种韵律美。 (3) 树池、花池及种植容器零星布置, 丰富景观空间格局。如北京前门步行街, 是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的商业街, 在植物方面, 一系列种植容器沿步行街的线性空间布置, 种植小乔木、大灌木和草本花卉, 有白玉兰、黄杨、金焰绣线菊等, 组成的序列感给人视觉享受。

后者主要集中于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旧城地段, 通常保留原有建筑和景观格局, 植物景观上主要以树池的形式对原有古树进行保护。例如北京什刹海观景区,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情, 岸边原有旱柳、垂柳, 利用树池进行保护再利用。再如北京南锣鼓巷商业街, 街中原有槐树、榆树等古树很好地保留下来, 结合橱窗、屋檐等设计增添了街道的趣味性, 以此来活跃沉稳而古朴的景观氛围。

4 结语

当代社会随着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向往回归自然, 植物景观在商业街区设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 植物作为富有生命力的景观元素, 应注重其内在的自然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 植物随着时间推移所展现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变化为商业街硬质景观注入活力, 因此通过植物营造来提升商业街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指出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在美化街景、营造空间方面的功能, 基于此提出了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并结合成功的建设实例、针对具体的街道提出了植物景观营造模式, 以期为商业步行街的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商业街区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5

街商业街区是县城的商业集聚带,是市民居家购物休闲首选的商业街区,也是重要的对外窗口。街的形象代表着的城市形象,街的现在和未来是居民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街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据清光绪八年《县志》记载,溧邑自隋唐以来,街衢繁盛,物阜民康,唐时,城外街为县城之中心,县衙署和城隍庙就设在街道之中。万历二十七年,知县徐必达修治城内街道,皆铺以石。古往今来,街始终店家林立,商贾云集,生意兴旺,人流如潮,是我县一条传统的商业街,也是我县商业文化的聚集地。

街长450米,位于护城河北岸,珍珠路与中大街之间,居于商业核心区的中心位置。建国后,我县国有和集体商业公司的零售店面大都设在这条街上。1984年的县城总体规划,就把街确定为商业步行街。1995年初,县委、县政府结合旧城改造,对街南街区域进行全面拆旧建新,北面商铺也装修出新,路面进行了简易铺装,并于1月8日举行了街商业步行街落成典礼,成为当时郊县旧城商业街区改造的样板工程。此后,街北街陆续进行了局部出新改造。开始,以街为轴心,对珍珠路、交通路、中大街、大东门街围合地带进行“两场一街”(商贸文化广场、街商业广场、大东门美食街)拆旧建新改造,陆续建成投入运营。街西北区域地块开工建设“名仕阁”商住楼,底前将建成投入运行。至此,街商业街区的改造建设初步完毕,街已由原来的一条老商业街,演变成一个完整的商业街区。整个街区占地面积约40万平米,其中商用建筑面积约20万平米,街面广场、停车、空闲面积约5万多平米。街商业街区内拥有大小商户500多家,汇集了我县大型超市、电器卖场、星级酒店、休闲娱乐、时尚饮食和大部分知名品牌店。经过近几年的打造,街区内的商娱功能放大,时尚业态增多,门类逐步齐全,已经成为县城地区不可替代的商业中心区和人流物流聚集区,也是我县商业文化和对外形象的一张名片。

目前,对商业街区实施管理的单位有5家:一是“两场一街办公室”,原在“县三产办”名下,201月以后移交给永阳镇三产办,从事带有一定政府综合协调性质的管理职能;二是“两场一街”的物业管理公司,共有3家,分别是:管理街商业广场的瑞祥物业公司,管理商贸文化广场的秦环物业公司和管理大东门美食街的青河物业公司,均由原开发建设“两场一街”的3家开发商分别聘用,从事区域内的日常物业管理;三是由市容局承担街包括南区及“两场一街”以外的街巷河沿的市容环卫管理。

二、街商业街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街商业街区虽然经过几次改造,但限于当时的财力、规划设计理念和开发运作模式,加上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上存在先天缺陷,管理又没及时跟上,目前在表面繁荣的背后,街商业街区运营和管理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是交通秩序乱。街及广场人车混行,车辆乱停乱放,尤其是一些营运机动车、摩的、人力三轮长时间在道口候客,交通无序经常受堵。街周边目前可供停放车位少,商家地下停车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是环境卫生差。尤其是街露天夜市大排档和庙巷烧烤摊点的进入,街区重要节点地段烟薰火燎,油渍满地,污水横流,垃圾乱扔,没有进行全天候清扫,暴露垃圾较多,有些地段成为卫生死角。

三是管理不到位。多头管理,互相推诿,街区内乱披乱挂乱贴严重、标志不全、店招陈旧,店面路灯亮化不够,大型电子屏闲置成为摆设。乱搭建现象日趋严重,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占用公共空间乱设亭棚,许多公共空间被占商用或开设游乐项目谋利。路面破损不能得到及时修复,绿化被毁被踏,管护无人过问。不良行为随处可见无人制止。治安管理也不到位,业主财物时有被盗,广场铜质雕塑被人偷走,物业管理不能很好地依章尽责,失管现象严重。

四是安全隐患多。安全通道、消防通道堵塞,消防栓不出水,单位消防交给物业兼管,商家安全意识淡薄。街地下管线在阴沟边挂附,腐蚀性污水流入极易造成漏电隐患。摊点食品卫生漏洞多,容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五是社会反响大。人对街的情结很深,对它的整洁和繁荣充满期待,然而街管理状况令人不满,市民反响强烈,网民言论激烈,要求整改呼声很高。在专门组织的问卷调查中,市民对街现状的满意率仅为6.2%,从领导到市民、从管理部门到业主,从店家到顾客,绝大多数人都不满意目前的脏乱差现象,社会各界对街进行改造整治、强化管理的愿望愈发强烈,呼声也越来越高。

相关部门和广大民众都希望通过这次调研广纳民意,得到县委、县政府足够重视,下决心通过改造整治、营造环境、强化管理,使古老而又年轻的街商业街区焕发她应有的活力和魅力,成为人民引以为豪的城市客厅。

三、优化改造街商业街区的若干建议

一个城市的商业街区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为位置所处优越,人流物流集中,历史文化积存,加上人的聚合心理和商家的逐利性,使它自然而然成为商业中心地带,但它也是利益矛盾的交汇体,如不加强管理,繁荣背后的杂乱无序往往不可避免,黄金地段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局面就难以呈现。如何在繁荣兴旺和文明整洁中寻求平衡点,是衡量商业街成功与否的关键。

综合网络民意、调查问卷、座谈考察情况,建议从提升街商业街区形象入手,改善和强化管理,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繁荣、秩序、就业、便民统筹兼顾;二是疏堵结合,正确处理好市容管理和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关系;三是统一管理,确定一个责任主体;四是标本兼治,从治标入手推动治本措施的跟进,通过治本机制的逐步完善保障治本成果的巩固。具体建议是:

1、坚持商业步行街的功能定位。街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造时就定位于步行街,现在的街区包括街主街道和街商业广场仍应坚持这一定位。只有明确功能定位,街商业街区的完善规划、优化改造、强化管理才有切入点,也是下一步展开工作的.前提。

2、切实解决交通组织问题。实现商业步行街的功能定位,必须首先疏导好交通,重点解决停车难和乱停车问题。街辟为步行街周边的交通组织是有条件的。近期可在相对宽敞的交通路、望京街主干道两侧沿道路边线设置临时停车点,启用五星大卖场地下停车场,同时挖掘街边空地,充分考虑顾客步行半径,设置多处停车场,解决机动车包括摩托车的停车问题。在护城河两岸河沿通道划定一些地段作为自行车临时停放点。从长远看,应规划在街区的西侧建设地下停车场。对街区内所有商户的经营性用车实行禁区特别通行证管理。

3、露天饮食摊点集中外移。关于街夜市大排档和烧烤经营,本次调研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下决心取缔。考虑到部分居民的就业和消费需求,建议采取疏导过渡、逐步压缩总量的办法,可在街附近选择适当地点(如小西门街老法院、老外贸大楼背后等处)建设集中式室内经营的大排档,并完备必要卫生条件。

4、提升基础设施水准。结合“名仕阁”落成,将中大街北段、街主街及护城河两岸纳入出新改造范围,对杆线设置、路面铺装、建筑外观、广告标志、店铺招牌、绿化亮化以及停车休闲设施作统一规划设计,逐步配套建设到位。建议街东西向主街道采用广场式铺装改造,增加街面宽度,同时,坚决清理拆除街区内所有违章搭建。

街区商业的特点及设计思路 篇6

1 “街区商业”的涵义

1.1 什么是街区商业

街区商业,实质上是一种动态消费,区别于服务性为主的社区商业的静态消费行为,它是社区商业的“升级版”。作为街区商业必须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街区的目标消费额可以进行偏高的设计,由于动态消费在通常有比较高的消费力,所以消费额度的计算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外,街区商业是一种独立的商业形态,通常会拥有比较好的经营情况和投资回报。

1.2 街区商业的特点

1)铺铺临街。

街区商业最大的商业魅力就在于开放性:街中设街,四面贯通,铺铺临街,无商业死角,处处人潮涌动,商业空间充满人情味。

2)复合功能。

街区商业业态丰富,集购物、休闲、娱乐、居住等为一体,各业态间互动互补,真正使全人群(各个年龄群)、全天候一站式购物消费成为可能。

3)黄金比例。

街区商业空间不过分大,长度不过分长;街区的科学规划令人只需步行,便可轻松购物、娱乐、休闲、看电影。黄金比例的店面分布,合理的面宽及进深,让店铺投资的性价比达到最高。人性的尺度带来交往和沟通的便利,更带来有效商业时间的延长。

4)连通城市。

街区商业与道路、与城市保持密切连通。街区的格局必然是四面贯通的,街区的位置必然是要处在交通枢纽上的。商业不再是一个区域的独立体,而是一个城市人流量、信息流量、商品流量的集中地。有特色、有生命力的街区不仅极大地阻止了本地消费的外流,更大量吸纳了外围人流。

5)动静隔离。

街区商业通过空间的灵活过渡,改变了人流熙攘、环境喧嚣的商业第一印象,多条商业内街和次内街,多种功能分区,闹中取静,静中求动,实现动静隔离。消费环境幽雅、舒心、个性飞扬,业态之间动静有序,互不干扰。

6)广场效应。

街区商业更注重交流的功能:街区中势必存在广场,广场是人们迷恋一个地域的重要依据,是一个区域活力的第一见证。广场是最容易吸纳人流、聚集人气的地方,各种有特色文化味道的商业活动让商业在街区文化的包装和烘托下价值倍增。

1.3 我国街区商业的发展

在我国,街区商业的出现最早在北京。首先是建外SOHO推出特色商业街区,仿照欧美街区商业的业态模式;在北京CBD商务区内,营造一个由16条步行商业小街、300个沿街店铺以及20个双层花园组成的商业街区。

目前在全国做得最成功的街区商业项目是上海的新天地。它是一条比较古老的街改造而成的,结合了现实中的流行元素,将购物、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被消费者接受了,所以成了上海的城市名片。“安徽黄山市的老街、北京前门的大栅栏、南京的夫子庙与秦淮河,都可以说是成功的街区项目,其共同点是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融进了新的时代元素形成的。

2 “街区商业”的规划设计原则

2.1 对城市地域文化的尊重

21世纪是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商品经济主导的年代,这种潮流下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操作方式吞没了地区间的差异性和多元性。而当物质发达,信息自由的时代来临时,人们以往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化的力量往往瓦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漠视了过去的一切,造成了人文价值观的缺失。建筑作为一切艺术中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表现形式,必须尊重人文和地域等方面因素。

2.2 完整的空间环境意向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2.3 开放的功能体系

1)多向发展。

所谓多向发展就是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中以及室内外的商业环境,其实这一点是在现代城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的制约下创造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的一种手段而已。

2)多功能转换。

因为商业经营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此以多功能的转换为对应措施。既设有大型的购物超市和大型商场,又设有各类专卖店和主题店,以及沿街小店铺,并配以餐饮,娱乐设施,会议展览设施来奠定它作为一个城市商业区都市城的地位。不但如此,这些功能可以随着经营活动的变化灵活转换而不会影响整个功能使用的效益。

3)立体的步行系统。

商业步行环境的创造离不开步行系统的设计,在功能多向化发展与转换的前提下,必然带来步行系统的立体化,空间化。

2.4 生态式的环境艺术

在城市街区商业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将生态与环境艺术两个概念并重是基于人们身心健康与心理愉悦的双重社会文化心理条件下的客观需求,或者说是研究街区商业空间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精神因素作用下的物质环境设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3 “街区商业”的规划设计方法

3.1 空间规划结构

现代街区商业规划结构一般特征是以一个或几个大型商业设施为空间核心,其他商业,服务业设施按一定规律布置。其空间布局形态主要有:线型,网络型,线面型,复合型等。

1)线型或网络型均质无核空间结构。

均质型传统空间结构的特征是街区中没有核心的大型商店,全部由中小型商店构成,形成相互关系、相对均衡的均质无核结构。

中国传统街区商业主要是由传统店铺聚集形成的线面型空间。这种线型,“均质无核”的显示了东方传统商业空间形态的特征。在中国近代商业的发展过程中,由多条商业街道相互交叉,逐渐形成网络型均质无核结构。

2)线型或放射型单核空间结构。

单核结构即街区的线型空间中,有一个或多个位置相邻的大型商业设施构成空间核心,其他商业和服务设施依托此核心向一侧或多个方向延伸分布。

3)多核空间结构。

多核空间结构,即街区中有三个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分别处于不同位置,以合理组织顾客人流缩短购物者的步行距离,是超大型街区商业的主要空间形式。但是,这种空间结构,使得街区中的商业面积极大,空间形态也向巨型化发展,不利于步行者舒适购物。

4)网络型空间形态。

网络型空间形态,即街区商业空间中,多条线型内街空间相互交叉,形成网络状空间形态,在不同的空间结构中,线型街道可以是直线或曲线形式,也可以在不同的角度进行交叉,形成多变的空间形态。

5)复合型空间形态。

复合型空间形态,即线型,网络型,均质型,核型,大型广场等各种空间形态,部分或全部使用在街区商业空间中,形成复合复杂的商业空间。这种空间形态,需要较大的空间容量,一般适合在大型街区商业中采用。

3.2 街道空间界面设计

1)建筑立面。

在街区商业外部空间中最能吸引人的建筑,是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和反映当地历史特征的建筑。优秀的街区商业区,一般聚集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人既能体验到地方文化与历史,又能感受到现代文化的气息。

当然,如果在街区中存在历史建筑,就有了建筑设计的主要参照。但是,许多现代街区商业区是完全新建的,建筑风格的整体把握就应重新定位。

2)街道与广场地面。

街区商业的内街与广场地面的构成,材质,色彩,图案等都影响着空间氛围。街道地面构成的有硬质材料如花岗岩,地砖,鹅卵石,软质材料如水面,草地。街道与广场上一般还有台阶,台地,台凳,座椅,灯具,花木等,既有功能作用,又丰富空间界面,调节空间气氛。

3.3 空间环境设计

1)街区形象设计。

融合自然,营造环境幽雅,自然,舒心,个性飞扬的街区商业环境。展现绿色生态主题,以绿地,花丛,水域等景观元素,造就自然柔美,亮点突出,和谐统一的空间格局。街区商业设施应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互映衬。各功能动静有序,实现动静结合,动静平滑过渡。

街区商业的规划设计应通过空间的灵活过渡,改变人流熙熙攘攘,环境喧嚣的商业第一印象,多条商业内街和次内街,多种功能分区,闹中取静,静中求动,实现动静结合,平滑过渡。

2)循环路网设计。

应建立连续,立体化,高密度,高品质的循环路网,使行人与物流都自成体系,方便,安全,高效,形成流动性极强的街区内部空间。

3)街道家具设计。

组织适量的街道家具,可以为街区增添更多活力,为行人带来更多情趣。在步道上增设适量的宜人性设施,如座椅,电话,新闻报栏,街头造景小品等,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尺度,视觉感受以及使用便利性:

一方面可以丰富视觉环境;另一方面可使街区变得具有生气。设计应在餐饮区和休闲广场设置户外凉亭,咖啡茶座,也可以为街区带来活力。宽敞的步道,长椅,咖啡茶座将使得在街区中漫步成为轻松和快乐的生活体验。

4)共享空间设计。

开拓步行街,广场等合适的共享空间,给人以放眼环顾,放松身心的空间,人们可以在此就餐和休闲。

配置姿态优美的景观树组,围合较为安静的休息小空间,人们在树下可坐可观,并可与铜像雕塑亲密接触。在商业街道中,有次序地安排花坛,街灯和座椅组合的街道小品,既美观且实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街区休息功能的需求。

4 结语

在现今的商业地产项目开发中,面临大型MALL喊停、专业市场走平的困境,街区商业因有合理的布局、便利的交通、丰富多彩的经营形式,逐渐成为商业模式的一大发展方向。街区商业以追求形式与功能的最佳组合为目的,正在成为商业地产中炙手可热的新锐模式。

摘要:主要阐述了城市街区商业的概念与特点,概述了街区商业的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指出以追求形式与功能的最佳组合为目的的街区商业模式正在成为商业模式的一大发展方向。

关键词:街区商业,空间,规划设计,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4]李雄正,赵亚翘,王悦.国外城市中心商业区与步行街[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5]梁雪,尚连望.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6]张庆华,赵彦娟.泉城路商业街建设问题分析[J].山西建筑,2010,36(3):8-9.

街区商业地产发展的实证分析 篇7

一、株洲街区商业地产的调查

不同类型的商业项目在业态定位及组合、消费群体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而研判一个商业项目的市场价值, 一个基本的参考依据就是租金收益,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街区商业类型, 选取典型街区商业入手, 从租金收益、物业实体状况及经营状况等方面展开调查。

(一) 河东主题街区商业项目情况 (表1)

(二) 河西 (天元区) 街区商业项目情况

二、株洲街区商业地产发展的问题

(一) 部分主题街区商业缺乏消费引导

株洲的街区商业要形成消费习惯需要有引导。目前来看, 相对成功的几条街区商业都是主题鲜明, 而且标识性强, 如七一路娱乐一条街, 整体全是娱乐商家, 霓虹标识, 共同形成株洲娱乐文化的主阵营。而府前路步行商业街就缺乏明显的主题引导, 商家经营无特色, 整体氛围散乱, 后经过业态调整, 主要以文化主题商业整合, 略有弥补。相对而言, 徐家桥特色饮食街在消费引导方面做得较为到位, 与株洲晚报开辟星期天专栏, 对整体街区商业具有很强的引导性, 在现场氛围营造上也能突出消费休闲主题, 对消费滞留时间形成有益补充, 但其间距过大超过30米, 而且以水间隔, 不利于双向商业交流, 对人流动线形成阻碍。

(二) 新城区街区商业发展前景大, 但本地商家思想观念保守

天元区作为新城区, 几乎没有商业中心, 商业氛围十分冷淡, 周边配套十分不齐全。但又是高档楼盘的集中地, 市场容量大, 商业发展空间较大。但目前为至, 众多商家对此处的街区商业仍保持观望态度, 对此市场仍存在怀疑, 对于做开路先锋的抗风险能力有限, 都不愿意做这样的尝试。河西经济仍处于发展成长期, 但作为全市重点开发区域, 河西商业近几年逐渐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以长江广场为商业中心, 相继成立了华天大酒店、天元购物广场、粤华大酒店等商业项目, 聚集了浓厚的商业氛围, 与中心广场仅一桥之隔, 形成东西两大商业中心遥相呼应的局面。同时, 以长江广场为中心, 以天台路、长江北路为交通纽带, 衔接了炎帝广场、体育中心全市两大公共活动场所, 形成了河西经济发展活跃的“三角地带”。在此背景下, 天台山路一线、炎帝广场一线、以及长江路一线街区商业都面临强大的发展后劲。

三、对策研究

(一) 街区商业要引导商家, 形成主题

街区商业要想立足市场, 必然要求要有特点有主题, 与集中商业的大一统不同, 街区商业主要以某一业态为主, 但与专业市场的大额批发又不同, 街区商业主要以零散服务业态为主, 株洲的七一路、徐家桥, 各有其服务业主题, 但还有太多的街区商业没有形成服务主题, 后期可以考虑商家成立行业协会, 由协会形成纽带, 根据城市商业布局和各个街区区位特点强化某一业态主题, 逐渐调整商家进驻, 同时单个业主的零散租赁可逐渐过渡为行业协会的统一管理。

(二) 街区商业要加强推广, 形成品牌

街区商业要形成消费习惯, 除了商家的自我积聚, 还需要消费者形成某一方向消费导向, 例如株洲已经成形的唱歌到七一路, 宵夜到人民路, 农产品到钟鼓岭等等, 这些业已成型的街区主题对入驻商家有极大的号召力, 但在很多街区商业还没形成品牌号召力之前, 一定要能联合众商家, 统一推广, 形成标识, 例如可以对招牌门头统一规划, 可以对广告宣传统一推广, 通过前期的知晓度推广, 形成美誉度传播, 进而实现消费的忠诚度, 实现消费的惯性。徐家桥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可以作为其它街区主题商业的借鉴。

(三) 控制整体商业体量, 形成市场

从2004年起, 株洲商业呈井喷之势, 每年都有新项目、大项目启动, 真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作为株洲这样的城市人口和城市性质, 是在常规发展状态下难以容纳如此巨大的商业市场放量的, 可以说最近四年, 株洲的商业面积翻了一番, 如再不加以控制, 会出现下一个汇亚国际, 下一个家润多。因此, 可以考虑在今后几年对于大体量商业项目提高开发门槛, 控制批地数量。

一个城市的商业地产必须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针对性的进行产品设计, 商业功能分区, 服务对象定位, 还必须结合一个城市的属性来展开, 株洲这个典型的三线城市在商业地产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频频出现, 若能从各个问题的症结点入手, 对症下药, 将对每一种商业地产的发展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尚春香.商业街的制造与困境[J].商业文化.2005 (10)

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分析 篇8

自然在不同城市环境中体现出地域性差异, 是两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其一, 是显性因素, 即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其二, 是隐形因素,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设计师对商业街区等城市人工环境规划设计或者城市居民在其中生活时, 会根据城市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不同的主导性对自然的思想观念, 也就是“自然观”。

伊恩·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将东西方不同自然观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做了深刻的总结:西方文明将自然看作被征服的对象, 城市“一切都人格化, 具有人的特点以及以人为中心的形象”, 西方的城市建设是对自然的野蛮破坏和掠夺;东方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了尊重自然甚至牺牲个人的生活权利和个性。日本设计大师黑川纪章从普通市民的角度, 认为西方人对自然有一种亲近感, 而日本人对自然自古以来就是禁忌和敬畏的, 这也导致东西方城市自然环境的差异。从东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出发, 他们找到了商业街区等城市环境地域性差异的重要根源, 即孕育在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自然观。

2 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的建构

由此可知, 步行商业街区的环境设计需体现出地域性差别,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不同的地理环境, 对当地人的生理影响不同, 这一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二是要迎合当地人的自然观, 从而满足当地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归属感和意象感。

剖析城市的自然环境, 对步行商业街区的地域性设计产生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质, 水文水域, 气候气象和生物矿藏。这四大因素彼此依存而又互相影响构成步行商业街区的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

3 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的因素分析

3.1 地形地质因素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不同, 步行商业街区大体可以分为平地型和山地 (丘陵) 型两大类。其中地形地质对山地 (丘陵) 型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就以山地步行商业为例, 阐述地形地质对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影响。

3.1.1 地形地质因素对步行商业街区物质环境设计的影响

概括来看, 山地地形在以下方面影响步行商业街区的物质环境设计: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开放空间系统;区内交通和步行系统;细部的设计与处理。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山地地表起伏大, 没有平地平整;但是又有利于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和独特韵味。在山地型步行街建筑设计时, 要有整体观, 兼顾建筑群体的天际线和山体轮廓线设计;充分结合自然山体, 尽量保护和营造自然生态, 因地制宜, 切忌大挖大填, 这既是设计个性景观的需要, 也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的安全需要。

开放空间系统:山地步行街的开放空间分布宜更加灵活多变, 立体感和层次感也应得到加强, 为了适应特定的地形条件, 街道大都蜿蜒曲折, 使街道本身的连续性与方向性减弱, 构成街道边界的建筑及外界景观随行进高度与方向变化呈不同特征, 具有较强的边界可识别性, 易与外部环境形成不同空间层次。

交通和步行体系:地形的限制使步行成为主要交通方式, 步行环境设计也就成为重中之重。步行环境首先保证安全性和连续性, 其次是塑造富有个性和和谐共生的沿街景观。在设计方法的选择上, 建筑与步行道的结合是双赢的组合。虽然山地步行道的高度变化起伏较大, 但处理好起伏节点就可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吸引顾客的好奇心, 这就是山地城市的个性特色, 同时也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地域性。

细部的设计与处理:山地型城市对自然的依赖性更强, 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也更为紧密。山地高度起伏大, 景观细部设计时, 应兼顾俯视与仰视角度的景观塑造;在步行时, 更易产生生理与视觉疲劳, 可以采取多设休憩场地等方式尽量满足人们需要。

3.1.2 地形地质因素对步行商业街区精神环境设计的影响

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整个过程都无法规避地形地质的作用力。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这一因素又融入城市的文化和当地人传统理念之中。

富有个性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如果融和这些具有文化烙印的地形地质条件, 可以增强当地人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城市的凝聚力;同时可以向外来者展现城市的个性魅力。

凯文·林奇通过调查发现, 美国的城市, 例如洛杉矶, 市中心的步行商业街区不考虑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而实行严格的方格路网布局, 淡化丘陵、山脉、山谷等特殊地形的地标作用, 只会让当地居民感到疲劳、迷惑和陌生, 勾起痛苦或者怀旧情绪, 无法在新的城市环境中自我定位。这样的设计对精神环境的破坏极大。

3.2 水文水域因素

城市最初建设思想就是依山傍水, 水是人类生存和农作物生长的基础。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和社会进步, 城市水系又起着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塑造城市生态景观的作用。由于人类与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水文水系就融入当地的文化, 被不同地域的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定义。

繁多的文化脉系, 多样的水系种类, 使水文水域的地域性特色十分鲜明。利用这种地域性特色, 设计富有个性风貌的步行商业街区, 各地均有成功的实例。

本文从水系不同种类入手分析, 可分为:

3.2.1 滨河 (湖) 型步行商业街区

水网密布或者有大河经过的城市, 水系在早期一般担负交通运输的职能, 也就与城市商业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城市滨水区的商品集散地就是早期商业街区发展的雏形, 即使在现代, 水系对于商业繁荣的影响力在减弱或者消退, 但是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就是在原有商业街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水系并没有因此消失。设计师利用这一特点, 让现代滨水步行商业街区的水系更多担负营造生态景观的功能。

另一方面, 自古以来星罗密布的水网和大河对居民的日常生活, 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 城市空间的扩展割裂了城市与原有水系的联系, 也割裂了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韵律, 城市的滨河地区甚至成为城市文化的吸聚地, 是真正能对居民产生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区域。特别是在以水闻名的城市, 虽然商业街区可以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突破空间的限制, 但居民对滨河 (湖) 商业街区在心理上更为依赖和自豪。为了迎合这种心理, 滨河 (湖) 区商业街区的更新设计大量保留和融合与水相关的文化脉络, 体现其地域性特点。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商业街区就是这一类商业街区的代表。

3.2.2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

海洋的自然力作用巨大,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自然特色更为强烈, 拥有许多自然优势:大海、阳光、沙滩、清新空气、海风和更复杂的生态系统。许多商业街尝试将这些宝贵的自然要素掺揉到物质环境中, 营造具有浓郁滨海风情的步行商业街区。

在一些海滨城市, 建筑群按照一定的角度排列, 将海洋清新的空气和海风引入城中心和沿岸的商业街中。精心设计围绕海岸的步行路线, 视线走廊保持通透, 使步行者能够随时感受到地处海边。合理组织步行者的活动, 商业街的布置与开发的岸线位置相结合, 吸引海上运动爱好者和旅游者, 增加商业街的人气。营造独特的生态景观, 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 甚至嗅觉 (海味) 和听觉 (海浪声) 都会加以利用。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的开发既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承载力。如果合理利用这些条件, 可以最大限度地使人们享受到其他地域所无法感受的自然特色。

3.2.3 特殊型步行商业街区

还有一些水文水域是以特殊形态在城市中存在, 例如泉水。泉水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不强烈, 它更多与历史文化产生联系, 而且由于它的特殊性, 更能表现城市的个性。

济南是我国最著名的“泉城”, 泉水代表着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地域特色。泉城路商业街区是济南市中心商业街区, 在设计时便注重协调地域性和现代化的关系。在毗邻泉水和传统街区的一侧将现代商业与传统物质环境改造相结合, 保护城市特色环境, 延续城市文脉。

3.3 气候气象因素

3.3.1 气候气象因素在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中的重要性

气候条件的地域特殊性, 对城市形态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一定程度上, 也影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从而影响社会人文。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同气候条件相抗争相妥协的过程, 尤其一些气候鲜明的城市, 更是要将特殊气候条件看作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重要原则。

3.3.2 不同气候因素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原则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模式已经基本与当地气候和谐共存, 对街道网络结构、开放空间系统还有建筑及其组合的开发设计或者改造, 应该多多挖掘传统模式, 客观上也就延续了商业街区的地域性特征。

湿热地区:若要改进步行环境, 必须缓解热和湿的问题, 物质环境应该从这两方面加以改善, 并且整体上要有利于提高通风性能, 降低街区内的热岛效应。

干热地区:强烈的太阳辐射和温度决定了街道以狭窄为宜, 避免过度曝晒;风强度大而且伴有尘土和沙砾, 所以街道走向既要保证通风, 又要抑制主导风随意进入;水体和绿地可以降低太阳曝晒, 提高空气湿度, 在该地区显得更为重要;建筑的设计考虑隔热和降温问题。

冬冷夏热地区:既要考虑夏日通风和降温, 又要保证冬季最大限度减少寒风影响和保持温度。在街道布局走向和建筑单体设计方面, 当地传统商业街已经提供了良好的模式。

寒冷地区:主要考虑在冬季保持街区活力, 避免冬季寒风侵扰和过度低温, 为此应保证街道的走向隔断主风向, 建筑物分布紧凑, 减少不必要的室外步行, 并做好保暖设计。

3.4 矿藏生物因素

矿藏生物是城市宝贵财富,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必须保护这些生态资源, 客观上也就保持了步行街区的地域性。

无论从植物的生存条件还是经济实用角度来看, 步行商业街区利用当地的植物作为区内的绿地体系都是最好的选择。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和频繁的人流活动使步行商业街区的动物少之又少。但是因为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的关系, 个 别步行商业街还是存在动物分布, 这也增强了步行商业街的趣味性和地域个性。例如海滨商业街的海鸟、欧洲某些商业街的鸽子、印度商业街的牛等。

4 结语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日益成熟的大背景下, 重视自然地域性设计代表着当代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的发展趋势, 对于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也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 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城市环境, 提高商业街区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同自然地域构成不同的文化背景, 商业步行街是一方百姓休闲购物的集聚地, 也是各地旅游客人必到之处, 设计师必须认真分析地域特征, 创造出个性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 满足环境中的人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摘要:文章从分析自然地域性设计的现实基础着手, 构建步行商业街区的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 分析影响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的因素, 并阐述这一体系对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实践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林.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纲, 戴志中著.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秩序[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 (10) .

[3]黄光宇, 何昕著.山地建筑和步行空间的共生[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8) .

街区商业 篇9

武汉天地位于汉口旧城长江北岸的永清片区,原为汉口开埠后的旧日租界,是汉口旧城与新城区的过渡位置。西邻中山大道,南接卢沟桥路,东临长江,面向汉口江滩公园,尽揽长江二桥江滩美景,周边连接解放大道、沿江大道、京汉大道、中山大道,与轻轨黄浦站咫尺之遥。

该地块历史建筑物保留完好,自身特色明显,绿阴覆盖,和式矮楼和西方复古式建筑在幽静的小街边排列得错落有致,红砖红瓦或灰砖红瓦的砖木建筑,样式简单,几乎均为多层建筑。但该区域范围内环境较为杂乱,公共设施明显不足,交通受阻,市政管网缺乏。政府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加强资金吸引,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活环境品质,采取了市场的操作手段,逐步实现地块更新,实现价值升值。在这样的改造背景下,市场经济下的投资回报与历史场所保存的平衡便成为了规划博弈的核心关系。

香港瑞安集团于2005年拍下这块汉口中心城区的临江土地,整个项目规划参照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模式,丰富旧城改造的内容和灵活的手法,将现代时尚元素注入老汉口的文化传统之中,集住宅、办公楼、酒店、零售、餐饮、娱乐等多功能设施为一体的市中心综合发展项目,地块焕发出新的商机。整体而言,设计者在其中保留数栋具有历史风格与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切入口注入具有现代时尚元素的餐饮、娱乐、精致酒吧等多功能的设施,仿造上海新天地,打造出一条时尚的商业步行街,依靠武汉天地打造的良好品牌效应,周围建设高档写字楼和住宅区。整个方案延续了汉口旧租界区的特色,充分尊重了旧城的肌理,同时完善了旧城功能配置,采用小街坊的尺度进行地块划分,围合式建筑布局,提升道路网密度,缓解交通压力,创造了宜人的街道空间。建筑方案设计也充分考虑武汉市城市历史的特色,尤其是租界区的建筑特色,以旧城复建为基础衍生出了现代文化。

2. 武汉天地商业化更新中的理念

应当说明的是,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地区的建筑及场所的保护和更新,当历史建筑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发生变化时,我们需要及时调整相应的保护措施。历史保护与商业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结合起来,而其中历史保护是政府行为,地产开发是商业行为,在不影响发展的前提下,在保护与利益的博弈中,尽量平衡两者的关系。

武汉天地的开发中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风貌保护又提升了地块的品牌效应,在开发更新集中的旧城区中打造一个全新的文化标签,而这张标签在传承地块历史文脉的同时,将武汉典型生活特色传递在了武汉天地楼盘上,打造了新颖而不可复制的景点,其房地产的开发所获得利益是单纯对历史建筑的“拆”所无法达到的,在保护历史地段与房地产开发获利的平衡中得到了良好的收益。可以说历史建筑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当赋予历史地段新的生存含义时,它将成为旧区改造的推动力,甚至会成为城市发展的带动点,为旧城区新环境增添新的色彩。

3. 开发方式

如右图所示,武汉天地地块规划面积为61万m2,被黄浦大街划分为A、B两地块。A地块保留9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建筑,用地功能以办公、餐饮、娱乐、零售为主,B地块以住宅功能为主,配备相适的小区商业配套设施。

武汉天地的开发建设分为两期。前期以商业街的开发为主,并进行部分住宅的建设,后期在地块品质提升之后,再将周边地块建设成包括高级住宅楼、五星级酒店、高档写字楼在内的大型综合的地产项目。这样的开发与经营模式是上海新天地开发经验在武汉的延续,这样的开发模式在早期建设时,不会过分的关注前期的利润回报,核心是创立独特的项目开发之外的品牌效应,以期在后期的地产开发中获得更高的商业利润。这样的开发,手段独特且可持续性强,值得我们借鉴:

3.1 地块功能的置换

武汉天地原为日本在汉口的旧租界,新开发的土地功能置换,打造成为集商业、居住、休闲、零售为一体的综合地块。A地块中山大道可达性好,又紧邻轻轨站点,区位优势明显,适合商业开发,此处设计成为开发力度较大的以办公、餐饮、娱乐、零售为主的综合商务区。其中9栋历史建筑保留完好,具有明显的汉口租界建筑特征,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风貌休闲区。B地块靠近汉口江滩公园,周边环境宁静和开阔,是高品质住宅的首选。整个规划设计中,注重街区环境意象与生活内涵的延续,以提升公共休闲特色主题为重要手段,为改造后的街区空间赋予出了现代生活在历史环境中新的“场所精神”。整个设计打破原本较为封闭独立的内部空间,挖掘潜在的空间资源优势,将居住、商业、公共设施等通过街道与开放空间相连,共同构成综合各种生活的人性化空间。

3.2 历史建筑的保护

武汉天地内的建筑保留完好,能够较好的体现汉口租界区的老风貌。基地中的9栋历史建筑具有很大的保留价值,是历史传承以及文脉传递的重要媒介,这里古来多有水患,老建筑都建有高高的台阶,几级错落有致的室外台阶点缀出了老汉口建筑的神韵,彰显了汉口租界房屋的特色。地块内建筑的墙体尊重历史建筑,多采用清水砖墙等材质,细细观察还能看到每块红砖上那个年代特有的烧制的标志,向我们诉说着这些建筑的古老历史。开发商在保留历史建筑的同时,还植入了时尚的商品与元素,“小资”味弥漫了整个武汉天地的古街,专卖店琳琅满目,精巧雅致,忍不住令人驻足品玩。

3.3 配套设施的建设

为服务本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武汉天地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十分完善。步行三分钟便有公交站点,五分钟可以到轻轨黄埔站。武汉二中,七一中学,解放中学,育才小学等重点学校环绕周围;地处汉口市中心,医疗,金融,商业均很方便。配套商业有武汉天地商圈、高档百货等;金融设施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娱乐休闲设施有江边足球场、江滩公园等;医疗设施有空军医院、市八医院、161医院等;公交服务设施有公交麻阳站、轻轨黄浦站等。

3.4 建筑群体的配置

容积率是每个开发商最关心的指标。在武汉天地的开发中,由于地段价位较高,容积率与历史环境的冲突就显得尤为突出。设计者没有采取传统的设计手法,摒弃了高密度的建设,街道空间没有采用狭窄的尺度,反而放大了DH比值,街区周边用中低层住宅建筑围合,在远离视线范围外布置高层塔楼,以缓解街区空间与高层住宅之间的矛盾,当游客行走于武汉天地时感受到的是街道两侧尺度宜人的底层建筑界面,而忽略了尺度高大的外围塔楼。

3.5 开敞空间的设置

武汉天地注重场地的角部围合,场所完整性强,为形成场所特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内部空间连贯且完整度高,加之两侧的特色历史建筑,很好地延续了武汉早期里弄的氛围,围合建筑形成的连续的街道界面,保证了适宜的街道空间,展示出了街道空间序列的完整。基地内有一定的古木名树,利用树木的软性分割,增加了公共空间与半公共空间的层次性,为社区居民邻里交往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与引导性。

4. 设计总结经验

街区商业 篇10

一、创意与商业地产联姻

众所周知上海市中心地段寸土寸金, 有规模计划的动迁改造无疑在资金上难以承受, 而田子坊里这些老厂房的租金比市中心商务楼低许多, 另外高大宽敞的房屋结构、具有历史感的环境氛围等因素的结合满足了艺术家进行天马行空的创意有了无限可能, 是艺术家理想的办公环境。

在有了一定规模后, 创意地产房地产商们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将其置于更广的空间尺度上进行更加精准的定位、规划、设计和开发, 整合资源, 加入衍生的商业元素, 打造了这样一个集聚区, 以顺应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消费层次中日益高级化及多元化需求的趋势。

另外开发商利用名人效应, 引入陈逸飞、尔东强等等很多著名的创意产业人士, 推动了整个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画室、画廊、杂志社、广告公司的进驻田子坊。工厂门前竖立着来自不同国家的10面旗子, 就像一场小型的国际艺术博览会, 中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不断产生着新鲜的火花。“田子坊”创意产业街区初具规模, 老厂房在创意地产的开发下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焕发了青春。

二、配套的衍生产业的开发

创意地产商利用工业文明遗产与创意产业或者相结合, 建立了田子坊的具有上海特色的创意产业街区, 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艺术、注重个性化表达的环境。随着田子坊创意产业的发展, 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创意产业相配套的衍生产业的开发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开发商利用创意产业街区独有的个性化的体验, 激发追求时尚个性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 开发建立商业街区。

田子坊创意园区毗邻着旧上海石库门老住宅群, 这些老宅因年久失修、空间功能单一, 早已成为中心城区的“破落户”。随着商业街区的开发, 居民自愿陆续“让出”老宅, 5000平方米里陆续进入了11个国家的工艺坊、商铺、餐厅进驻。受老房子建筑结构的限制, 每间店铺都只有几十平方米, 但每一个店面布置的都别具匠心, 极富特色, 在蜿蜒的小巷里给来这里的人们带来一次次惊喜。

三、留住鲜活的历史符号

“田子坊”创意产业街区的成功除了新鲜的视觉元素的注入外, 很重要的一点是让老上海石窟门建筑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使得这个环境有了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感, 体现了旧上海的风情, 大大增加了对外国客人的吸引力。

田子坊石库门老宅的改造是由民间的力量推动完成的, 在空间的改造更新上显得高效而和谐。与那些不加区分地对城市进行大规模改造相比, 田子坊这种让社会各方的力量参与到改造的进程中来, 进行小体量渐进式的发展, 使得城市空间得到原生态式的发展, 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和原真性。

我们发现老厂房的原有结构没有太大的调整, 青砖、斑驳的墙壁、老式的大吊灯, 裸露的螺母那个时代工业文明鲜活的历史文化符号都尽量做了保留。改造主要是重新对建筑将建筑的外立面加以包装, 小面积的鲜亮色彩、大面积通透的镜面处理, 完全融入原有的灰色系色调, 自然和谐却不失青春与活力。老房子的内部空间则按照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改造, 石雕、民间工艺品、和服设计制作、唐卡收藏、茶道馆、服装等.一应俱全非常现代时尚。在小巷深处, 一些酒吧餐饮小店蜿蜒出没, 与周围的氛围自然融合。

从工厂、老宅到初具规模的艺术街, “田子坊”创意产业街区的成功与具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 与当初的开发者投资改造和管理都是分不开。正是他们的努力, 提升了这块土地的价值, 带来了今天田子坊内浓郁艺术气息, 创意产业集聚区里生意兴隆, 也带动了周边老宅子衍生产业的开发。

萦绕在老房子间的艺术气息, 拂去了纯粹商品买卖的急功近利, 慢节奏的空间里却有着的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对讲究品位与脱俗小资们、外国的游客和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游走在时尚艺术和老上海弄堂生活场景之间, 两者融合成一道绝妙的风景。“田子坊”创意产业街区这种新型商业形态的成功, 是创意地产发展中的一块里程碑, 在消费需求层次日益高级化及多元化的今天为我们拓展了思路, 为老街区的改造再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摘要:“田子坊”创意产业街区在老上海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构筑富有特色的创意商业形态, 走出了一条旧街坊保护和利用的新路, 在消费层次日益高级化及多元化的今天具有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对其商业体验和运营思路进行分析, 并总结了这个新型商业形态产生的几个关键性因素。

关键词:田子坊,创意地产,石窟门建筑

参考文献

[1]杜德斌等: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经济导刊[J].2005, 8:78~82

上一篇:公司内部人下一篇:保险行业教学汽车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