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步行街区论文

2024-08-22

城市步行街区论文(精选5篇)

城市步行街区论文 篇1

0 引言

目前,我国中等城市步行街区的建设面临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城市建设及社会生活需要城市步行街区的大力发展,以促进城市的繁荣及社会生活的丰富;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城市步行街区建设不但没有使市民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反而带来更多的问题。本文研究选择两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徐州户部山步行街区以及常州南大街步行街区。

本文主要的调查方法为非正式访谈。对使用者的非正式访谈是在每次考察场地时,非正式地与不同类型使用群体进行交谈,根据一系列准备好的问题进行闲聊,从而获知其对步行街区优缺点的评价。然后选取有价值的访谈资料列入访谈表格中。

1 案例概况

1.1 徐州市户部山步行街区概况

徐州古称彭城,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市区土地面积1 160 km2,市区人口179.88 万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户部山步行街区位于徐州市区中心,与楚风汉韵的户部山相依,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沉淀,300多年的商业传承,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

徐州市云龙区政府从1998年初决定对户部山地区进行统一规划的保护性改造,投资8亿元建设户部山步行街区,到2003年完工并全面投入使用。整个街区改造地段占地面积10.5 hm2,总占地15万m2,建筑面积12万m2,是集购物、旅游、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商业街区(见图1)。

对户部山步行街区的正式调查工作于 10 月 29 日~11月3日(周一~周六)连续6 d 8:00~18:00在步行街区顾客休息处及街道中进行。

1.2 常州市南大街步行街区概况

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市区面积1 864 km2,人口222.48万人,属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常州南大街步行街位于常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老城区,由浙江之江集团和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常州之江置业有限公司2001年斥资开发,总投资10.5亿元。该步行街区由一条“S”形内街串联三个地块,包括一条主街和两条内街,东起公园路、西至南大街、南起青果巷、北至延陵西路,东西方向宽120 m,南北方向长600 m,占地6.5万 m2,总建筑面积达24万m2,其中商业面积12万m2,商务办公面积3.5万m2,住宅面积4.5万m2。

对南大街步行街区的正式调查工作于 11 月 12 日~11月17 日(周一~周六)连续6 d 8:00~18:00在步行街区顾客休息处及街道中进行。

2 城市步行街区使用状况对比分析

2.1 徐州户部山步行街区使用评价分析

通过表1的非正式访谈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户部山步行街区的主要吸引点表现在建筑形象、小吃餐饮以及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而问题主要体现在卫生、治安、车多等环境问题以及缺乏人气、绿化休闲少等方面;同时对步行街区的管理,包括车辆管理、环境治安卫生管理、商业管理、增加绿化以及活动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2常州南大街步行街区使用评价分析

通过对使用者非正式访谈的方式获得的对步行街区的评价可以获得较为直接的了解,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南大街步行街区的主要吸引点表现在购物店铺及商品种类、风景环境、小吃以及人气热闹等方面;而问题主要体现在治安、车辆交通环境问题,商品种类,整体布局,厕所座椅等设施缺乏方面;同时对步行街区的管理,包括车辆管理、环境治安卫生管理、商业管理,增加绿化、增加设施以及活动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3结论及建议

1)步行街区存在的问题表现比较一致,而优点则各有不同。2)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步行街区的管理和设施两方面。管理方面包括卫生、治安、车辆交通、商业管理和活动组织;设施方面包括绿化及服务设施缺乏。3)主要吸引点各有不同:户部山步行街区表现在建筑形象、小吃餐饮以及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南大街表现在商品种类、风景环境、小吃以及人气热闹等方面。

通过两个案例的非正式访谈结论可以看出,我国中等城市步行街区尽管特色不同,侧重不同,但在管理及步行街区的设施配置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我国中等城市步行街区要改变不冷不热的状况,要更加符合使用者需求,要体现更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就要在步行街区的管理及设施设置及维护方面加大力度。

摘要:基于社会使用的主观评价,运用非正式访谈的调查方法,对我国两个中等城市步行街区的使用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对比研究,并对步行区下一步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城市步行街建设。

关键词:步行街区,使用状况,优点

参考文献

[1]戚路辉.城市步行空间人性化设计要点[J].山西建筑,2010,36(16):4-5.

城市步行街区论文 篇2

步行街作为城市中一个浓缩社会历史、文化的场所, 始终处于一个多层面、多方位、多形态的动态平衡空间体系之中, 其形态及设计理念总是随着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变化。如从物化的形态表层结构看, 它涉及到许多领域, 有许多形式, 主要有各类专供行人使用的步行街、人车共存的半步行街、高架步行街、地下步行街、时间系步行街 (在指定时间内开放) ;如从深层结构看大致可以被抽象为两个组成部分, 即不同辐射能力的吸引点 (节点) 以及步行道路 (路径) , 节点可理解为区的概念, 路径可理解为连接节点的线性空间。

步行街对城市的作用很重要, 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1.1 交通组织管理:

良好的城市通常以平衡的交通管理为特点。通过改善步行的环境质量、增加步行人数、减少城市中心用于汽车交通的空间等手段, 使更多人乘坐公交车, 避免人车冲突, 达到步行、公交、小车、地铁的良好平衡。

1.2 经济复兴:

步行街吸引了行人浏览、散步、购物, 从而增加了消费, 促进了临街商业的发展和增收, 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复苏。

1.3 环境改善:

步行街减少了车辆, 降低了噪音、废气的污染程度, 净化了环境, 同时也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1.4 社会效益:

步行街是城市意象的重叠, 是维系城市与居民的纽带, 为社会各阶层民众提供了互相交往的机会以及休闲、娱乐、购物的场所, 为各种文化的共存、交融创造了条件, 也为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2 步行街的建设形式、规划原则

步行街的建设主要有重建、整建、维护三种基本形式, 在现今步行街的规划中, 普遍采用的是以下几项具体实施性原则:

2.1 人车分离, 宜出宜进、四通八达的原则:

即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使步行者与机动车分开, 同时为步行者提供一个内外通达、进出自如的步行系统。

2.2 人本的原则:

真正的步行街是切实的事物, 主体是人, 人使步行街有了故事情节, 有了生命, 人们用整个身心的存在去感受、接触、聆听和衡量环境, 所以步行街必须体现一切为人服务的理念。

2.3 地域原则:

地域性是城市景观在一定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特征, 不同的城市、地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此有意义的步行街都应根植于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 这是对所处的特定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合理回应, 所以因地制宜升华每一个步行街中那独有的、本质的地域文脉, 并使之更有生机活力, 更有发展, 才能意匠独造。

2.4 功能、技术合理原则:

功能是步行街的重要内容和最活跃因素, 因此需要采用现代先进合理的技术来满足各种功能的要求。同时合理地利用土地和空间, 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资金。

2.5 细部原则:即重视步行街形态、比例、尺度、色泽、材料、光照及设施的设计。

2.6 管理、效益原则:即运用科学完善的管理, 以求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3 实例分析———大同花园步行街规划设计

大同花园位于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的徐家汇路与南北高架的结合处, 是打浦桥的城市标志之一, 是卢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同花园步行街路范围北自徐家汇路, 南至丽园路, 全长约160余米。因有幸负责了此项工作的规划方案, 特对这一地段作了较详细的调研。

3.1 制约因素

3.1.1 步行街南北向长约160m, 东西向宽约

17m, 路东是高层住宅区, 路北是紧密相邻的高层商办综合楼, 这些楼的共性是一至两层均为商业用房, 其上是办公用房, 因此整个空间形态比较单一。

3.1.2 高层商办综合楼因紧临徐家汇路与南

北高架路的转角, 而以上两条主要干道又不允许货车和非公交车停留, 所以综合楼的货流与人流只能在步行街上进出。

3.1.3 紧邻的徐家汇路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形

成和全国规模最大的商业街之一, 具有百年历史, 记述了上海历史的某些特征, 也包含了丰富的文脉特色, 同时还具有繁忙的商业活动和超负荷的交通网络。

3.2 规划对策

规划的目的, 就是要合理地解决上述制约因素,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3.2.1“历史主义”思考:

徐家汇路是打浦桥重要的路段, 人多、车多、店多、招牌多, 建筑风格杂陈, 沿线各历史阶段建筑鳞次栉比, 其历史文脉是以20世纪20~30年代建造的西洋古典建筑为基础, 但正像一本不断修改的书一样, 它也在不断增添新篇章, 因此步行街的规划在空间结构、建筑形态上主要采用了协调的方法, 如保留调整了原地段场所的墙砖、地砖、门斗、路灯等有形的东西, 以唤起使用者对原有街区脉络经验的联想, 从而达到整体的连续一贯。

3.2.2“城市主义”思考:

街区交通有赖于城市空间来实现, 它又赋予其活力, 在本项目中, 绝对排斥车行交通是不现实的。本设计以立体化来组织有序的交通流线, 在距地5m标高处, 设计了二层步行系统, 通过高架步行廊将各商业建筑相连, 沟通串联起综合楼和商住楼的二层商场, 实行人车立体分流, 提供安全舒适的购物空间, 以缓解主干道交通拥挤的状况, 使本街区人车共存而各得其所。

3.2.3“人本主义”思考:

针对卢湾区人口密度大, 公共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 设计中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及人的活动为根本出发点, 充分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并与打浦桥周围的建筑功能完善同时实现。

3.3 主要设计要点

3.3.1 架空步廊设计

在步行街建筑两侧, 各布置一条3m宽的架空步廊, 底层为拱形柱廊, 每隔一定路段设置过街人行天桥, 既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 天桥本身也成为俯瞰步行街的观景点。注重对景的设计, 在视觉焦点处精心设计标志物, 使不同的街段都有较好的视觉景观。

3.3.2“金带” (Golden Line) 设计

在步行街中线两侧, 各布置一条2m宽的“金带” (Golden Line) , 将动、静两种活动分开。凡在“金带”以外的两边范围属于流动性区域, 尽可能进行中性化处理, 简洁明了地形成开敞流动的空间。而“金带”内侧则设计为静态休息区域, 设计提供充足完备的服务设施、环境小品, 如问询处、电话亭、售报售货亭、花坛、废物箱、路灯、座椅及广告牌等。

3.3.3 建筑形象的设计

店铺立面以尺度小巧, 形式多样为原则。店铺面宽一般为6m, 每个单元变换一种立面处理方式。建筑轮廓线也尽量避免整齐划一, 店铺进退有秩, 建筑高低结合, 使街道景观在统一中有变化, 每段空间中都有新的信息出现, 保持步行者逛街心理的兴奋状态。

3.3.4 透光天棚设计

建筑顶部的连续的透光天棚采用透明玻璃加钢骨架的做法, 出挑深远并辅以灯光照明, 以轻盈舒展的造型与下部多变的建筑群形成对比。设计中天棚与建筑群屋顶之间留有架空通风层。行人游客在天棚下游览购物, 可沐浴阳光, 享受新鲜空气兼能避风雨。

2003年7月大同花园商业步行街一期工程完工并正式开街。目前, 建造的后续工作仍在按照规划的构思和设想继续进行中。

21世纪是强调人、强调文化、强调人与自然融合、强调整体发展的世纪。步行街作为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空间的物化反映, 其形态的演进反映了城市发展变动的历史, 其内在结构又反映着城市形态的本质, 它的建设涉及到许多因素和领域, 其建设规模、功能、形态逐渐大型化、多样化、立体化、综合化, 在其理论和实践方面, 尚需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摘要:近年来全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在商业中心区建设步行街的热潮, 这种现象反映了步行街作为一种改善城市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繁荣商业经济的规划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通过以上海大同花园步行街规划设计研究为例, 试图分析以商业中心区步行街建设为主题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城市步行街区论文 篇3

1活动与空间特性相适应

由于大众休闲空间处于不同区域时, 受周围环境, 使用目的, 使用主体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同特性。如对于中心商业区中的步行街, 其特性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购物环境, 而对于居住小区游园, 其特性是为人们茶余饭后提供户外休息、交往、健身等邻里活动的环境。在组织活动中, 如果把商业展销活动放在小区中举行, 既达不到广为宣传的目的, 也破坏老人们安静的休憩环境, 如果把人们的健身活动、棋牌活动、儿童游戏等组织在步行街中, 则热闹的商业环境反而成了这些活动的不利条件。因此, 组织活动景观应与各类大众休闲空间相匹配, 使活动起最好作用, 也是空间得到进一步强化。

2创造相互交往的条件

人们都有一种喜欢观看他人活动的天性, 这是人们爱凑热闹的心理, 丹麦的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 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大众休闲空间中人的活动常常会吸引人群的观赏。因此, 在空间中就需要解决活动者与观赏者的使用空间及其关系。为观赏者提供逗留区域合坐憩设施, 并使之朝向活动形成向心布置, 这样“人看人”的现象就易于形成。大众休闲空间的目的是提供人们休闲娱乐场所。反过来, 人们的活动又常常促进大众休闲空间, 使之具有活力, 而且形成空间中独特的景观, 增强吸引力。

3具有良好的文化性和生态性

在大众休闲空间中, 文化内涵能增强空间的品味, 增强对人们的吸引力。文化形式人们精神、素质层面的追求。我们常见到一些风景区, 因着历史文化的沉淀使之具有更强的魅力。在城市大众休闲空间中提高空间文化品味, 也利于城市的文明建设。

现代社会,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对自然、对生态的破坏, 已让人们尝到苦头, 且产生危机感。在城市中, 保护生态环境, 也是人们良好的生活质量所必须的。在城市大众休闲空间中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将大大提高空间的质量, 其生态性表现在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人文, 保护生态。商业休闲步行街的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闲暇时间相应增加, 现代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付出的代价是生理上的疲劳, 需要有休闲来消除疲劳, 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人们休闲需求的增加。在较发达地区或城市, 居民闲暇使用的方式中户外休闲活动占很大比例。户外休闲活动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 及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因此, 在城市建设中需要提供良好的户外休闲场所, 组织多样的休闲活动, 吸引人们进行休闲活动, 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而特色步行街区正是其中的一种。总结全国商业休闲步行街区, 共有5种经典类型:

(1) 现代综合型商业步行街区:这是城市中最普通的商业步行街区, 一般是在传统商业街区改造或商业口岸节点新建形成的一般商业步行街区, 主要功能是购物。比如北京王府井、红桥市场等。

(2) 民俗特色休闲街区:一般城市的保留古民居街区或民俗建筑街区, 都是最具名片意义的风情街区。借用古民居街区进行改造, 形成风貌提升, 充实休闲和购物功能, 形成城市民俗特色休闲街区。进一步发展成为以仿古建筑和民俗特色建筑新建设的休闲市场。丽江古城、桂林西街、凤凰古城、成都锦里、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上海新天地、天津五大道等区域, 已经成为旅游名片。

(3) 滨水休闲步行街区:城市滨水带借助城市景观环境打造, 开发休闲和商业房地产, 形成了大量休闲商业步行街区。形成了滨海、滨江、滨河、滨湖等多种形态。

(4) 酒吧休闲步行街区:酒吧是夜生活中的主力支撑, 借助于比邻外籍人士生活区域的优势及街区房租价格低廉的优势, 在大型城市中心区域, 形成了一批酒吧街区, 包括北京三里屯、什刹海、成都的玉林小区等等, 成功的打造出夜生活区, 成为城市旅游的亮点。

(5) 餐饮休闲步行街区:餐厅饭馆茶坊是中国最具商业活性的行业, 可以说, 中国人的社交生活80%在餐桌上。因此, 只要能够成功打造餐饮街区, 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 引爆一个区域地产。投资商借助于新开发区域的地价优势和城郊交通优势, 往往成功地打造出餐饮休闲街区, 形成社区房地产热销。特色步行街区的休闲组织:规划中的哈尔滨市松北特色步行街区为探讨此类型的休闲空间组织提供了一个机会。规划步行街区空间体系, 采用圈层结构, 以规划环形机动车道为界, 分为内外二层。外层主要为沿三环路、世纪大道的防护林带, 两片条形公建用地, 停车场以及绿化带。在公建用地内可建设大体量的高层、公建建筑, 既可丰富沿道景观, 又可形成街区内部安静, 封闭的步行环境。内层为完全步行街区, 除残疾人轮椅车外, 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包括自行车) , 规划区内空间体系主要由二条垂直相交的主街 (中央景观大道与龙江特色街) 与8条各具特色的辅街组成近似田字形街道网络。力求形成一处主次分明, 空间尺度宜人, 主题明确, 品位高雅, 内容丰富, 商业繁荣, 宜于停留的商业步行空间。

规划范围内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带、二轴、四段、五点”。

一带———休闲绿化带, 充分利用现状林地, 并补植树种、灌木、花卉等, 且在内部设置林荫步道, 以及反映松北新区日新月异地发展蓝图的主题雕塑及艺术小品。

二轴———中央景观大道及龙江特色街, 为规划区内东西向及南北向的两条贯通路, 内部点缀精致的建筑小品, 兼具服务功能。街道路边不设路肩, 路面与两边店铺落地橱窗连成一体。考虑北方寒地特点, 在路上设透明天棚, 整条街道将兼具人文、情调与品位。除商业功能外, 还应有旅游休闲, 社区文化活动的功能。

四段———规划将此区域在东西向上分为四段。

第一段:文化商业及居住混合区, 由入口至世界名品街, 此段包括冰雪文化街、世界名品街。商业气息相对较弱, 而文化气息较浓。以冰雪文化的展示为亮点吸引游人, 再以世界名品展销为引导渐入商业区内。第二段:特色商业区, 由世界名品街至俄罗斯风情街, 此段以俄罗斯式建筑的展示与俄罗斯商品的销售为主, 以此突出哈尔滨地域特色中的最突出之处:异域风情。第三段:中心商业区, 由俄罗斯风情街至特色旅馆街。此段包括龙江特色街、酒吧街, 特色旅馆街。商业气氛非常浓厚, 人流以静态停驻, 休闲娱乐、购物观赏等为主。以销售和展示黑龙江80个县市的特色产品的龙江特色街为中心, 兼具酒吧、旅馆等商业建筑, 将整个街区的商业氛围推向高潮。第四段:商务洽谈区, 此段由特色旅馆街至规划昆明路, 是步行街区的结束, 主要街道为专利产品街。

五点———五个节点

入口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入口, 为标志性广场, 广场内以线条明快, 造型简约的现代式柱廊、浮雕墙、小品雕塑为主要内容。以花岗岩欧式方石铺地, 并注重整体色彩的调配。次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世界名品街的交叉口处。以欧式座椅、花坛、阳伞、浅水池等为游人营造一处可休息的空间。可以大型喷泉为主题景观。中央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龙江特色街的交叉处。是规划区的中心。为标志性广场, 兼具人流疏导功能。广场中设主题雕塑。整个广场以欧式风格的建筑符号为表现手法, 以体现黑龙江日新月异的繁荣发展为主题思想, 以纪念性塑雕, 观赏性构筑物为主要功能内容, 打造一处精致而不失大方, 时尚而不落俗套, 主题明确而又功能合理的纪念性广场。次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专利产品街交叉口处, 以绿色景观及自然植被为底景, 采用现代造园手法营造一处空气清新, 景色怡人、闹中取静的园中之园。东端入口广场: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昆明路相交处, 是由昆明路进入步行街区的入口, 规划以规则对称的布局手法, 严谨合理的空间尺度安排一处兼具人流疏导与休憩游玩功能的入口广场。

参考文献

[1]冯维波.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J].地理科学进展.2006. (6) .

[2]马惠娣.西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与设计探析[J].齐鲁学刊.2005. (6) .

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分析 篇4

自然在不同城市环境中体现出地域性差异, 是两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其一, 是显性因素, 即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其二, 是隐形因素,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设计师对商业街区等城市人工环境规划设计或者城市居民在其中生活时, 会根据城市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不同的主导性对自然的思想观念, 也就是“自然观”。

伊恩·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将东西方不同自然观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做了深刻的总结:西方文明将自然看作被征服的对象, 城市“一切都人格化, 具有人的特点以及以人为中心的形象”, 西方的城市建设是对自然的野蛮破坏和掠夺;东方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了尊重自然甚至牺牲个人的生活权利和个性。日本设计大师黑川纪章从普通市民的角度, 认为西方人对自然有一种亲近感, 而日本人对自然自古以来就是禁忌和敬畏的, 这也导致东西方城市自然环境的差异。从东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出发, 他们找到了商业街区等城市环境地域性差异的重要根源, 即孕育在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自然观。

2 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的建构

由此可知, 步行商业街区的环境设计需体现出地域性差别,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不同的地理环境, 对当地人的生理影响不同, 这一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二是要迎合当地人的自然观, 从而满足当地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归属感和意象感。

剖析城市的自然环境, 对步行商业街区的地域性设计产生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质, 水文水域, 气候气象和生物矿藏。这四大因素彼此依存而又互相影响构成步行商业街区的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

3 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的因素分析

3.1 地形地质因素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不同, 步行商业街区大体可以分为平地型和山地 (丘陵) 型两大类。其中地形地质对山地 (丘陵) 型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就以山地步行商业为例, 阐述地形地质对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影响。

3.1.1 地形地质因素对步行商业街区物质环境设计的影响

概括来看, 山地地形在以下方面影响步行商业街区的物质环境设计: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开放空间系统;区内交通和步行系统;细部的设计与处理。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山地地表起伏大, 没有平地平整;但是又有利于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和独特韵味。在山地型步行街建筑设计时, 要有整体观, 兼顾建筑群体的天际线和山体轮廓线设计;充分结合自然山体, 尽量保护和营造自然生态, 因地制宜, 切忌大挖大填, 这既是设计个性景观的需要, 也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的安全需要。

开放空间系统:山地步行街的开放空间分布宜更加灵活多变, 立体感和层次感也应得到加强, 为了适应特定的地形条件, 街道大都蜿蜒曲折, 使街道本身的连续性与方向性减弱, 构成街道边界的建筑及外界景观随行进高度与方向变化呈不同特征, 具有较强的边界可识别性, 易与外部环境形成不同空间层次。

交通和步行体系:地形的限制使步行成为主要交通方式, 步行环境设计也就成为重中之重。步行环境首先保证安全性和连续性, 其次是塑造富有个性和和谐共生的沿街景观。在设计方法的选择上, 建筑与步行道的结合是双赢的组合。虽然山地步行道的高度变化起伏较大, 但处理好起伏节点就可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吸引顾客的好奇心, 这就是山地城市的个性特色, 同时也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地域性。

细部的设计与处理:山地型城市对自然的依赖性更强, 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也更为紧密。山地高度起伏大, 景观细部设计时, 应兼顾俯视与仰视角度的景观塑造;在步行时, 更易产生生理与视觉疲劳, 可以采取多设休憩场地等方式尽量满足人们需要。

3.1.2 地形地质因素对步行商业街区精神环境设计的影响

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整个过程都无法规避地形地质的作用力。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这一因素又融入城市的文化和当地人传统理念之中。

富有个性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如果融和这些具有文化烙印的地形地质条件, 可以增强当地人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城市的凝聚力;同时可以向外来者展现城市的个性魅力。

凯文·林奇通过调查发现, 美国的城市, 例如洛杉矶, 市中心的步行商业街区不考虑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而实行严格的方格路网布局, 淡化丘陵、山脉、山谷等特殊地形的地标作用, 只会让当地居民感到疲劳、迷惑和陌生, 勾起痛苦或者怀旧情绪, 无法在新的城市环境中自我定位。这样的设计对精神环境的破坏极大。

3.2 水文水域因素

城市最初建设思想就是依山傍水, 水是人类生存和农作物生长的基础。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和社会进步, 城市水系又起着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塑造城市生态景观的作用。由于人类与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水文水系就融入当地的文化, 被不同地域的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定义。

繁多的文化脉系, 多样的水系种类, 使水文水域的地域性特色十分鲜明。利用这种地域性特色, 设计富有个性风貌的步行商业街区, 各地均有成功的实例。

本文从水系不同种类入手分析, 可分为:

3.2.1 滨河 (湖) 型步行商业街区

水网密布或者有大河经过的城市, 水系在早期一般担负交通运输的职能, 也就与城市商业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城市滨水区的商品集散地就是早期商业街区发展的雏形, 即使在现代, 水系对于商业繁荣的影响力在减弱或者消退, 但是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就是在原有商业街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水系并没有因此消失。设计师利用这一特点, 让现代滨水步行商业街区的水系更多担负营造生态景观的功能。

另一方面, 自古以来星罗密布的水网和大河对居民的日常生活, 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 城市空间的扩展割裂了城市与原有水系的联系, 也割裂了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韵律, 城市的滨河地区甚至成为城市文化的吸聚地, 是真正能对居民产生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区域。特别是在以水闻名的城市, 虽然商业街区可以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突破空间的限制, 但居民对滨河 (湖) 商业街区在心理上更为依赖和自豪。为了迎合这种心理, 滨河 (湖) 区商业街区的更新设计大量保留和融合与水相关的文化脉络, 体现其地域性特点。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商业街区就是这一类商业街区的代表。

3.2.2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

海洋的自然力作用巨大,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自然特色更为强烈, 拥有许多自然优势:大海、阳光、沙滩、清新空气、海风和更复杂的生态系统。许多商业街尝试将这些宝贵的自然要素掺揉到物质环境中, 营造具有浓郁滨海风情的步行商业街区。

在一些海滨城市, 建筑群按照一定的角度排列, 将海洋清新的空气和海风引入城中心和沿岸的商业街中。精心设计围绕海岸的步行路线, 视线走廊保持通透, 使步行者能够随时感受到地处海边。合理组织步行者的活动, 商业街的布置与开发的岸线位置相结合, 吸引海上运动爱好者和旅游者, 增加商业街的人气。营造独特的生态景观, 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 甚至嗅觉 (海味) 和听觉 (海浪声) 都会加以利用。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的开发既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承载力。如果合理利用这些条件, 可以最大限度地使人们享受到其他地域所无法感受的自然特色。

3.2.3 特殊型步行商业街区

还有一些水文水域是以特殊形态在城市中存在, 例如泉水。泉水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不强烈, 它更多与历史文化产生联系, 而且由于它的特殊性, 更能表现城市的个性。

济南是我国最著名的“泉城”, 泉水代表着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地域特色。泉城路商业街区是济南市中心商业街区, 在设计时便注重协调地域性和现代化的关系。在毗邻泉水和传统街区的一侧将现代商业与传统物质环境改造相结合, 保护城市特色环境, 延续城市文脉。

3.3 气候气象因素

3.3.1 气候气象因素在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中的重要性

气候条件的地域特殊性, 对城市形态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一定程度上, 也影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从而影响社会人文。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同气候条件相抗争相妥协的过程, 尤其一些气候鲜明的城市, 更是要将特殊气候条件看作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重要原则。

3.3.2 不同气候因素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原则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模式已经基本与当地气候和谐共存, 对街道网络结构、开放空间系统还有建筑及其组合的开发设计或者改造, 应该多多挖掘传统模式, 客观上也就延续了商业街区的地域性特征。

湿热地区:若要改进步行环境, 必须缓解热和湿的问题, 物质环境应该从这两方面加以改善, 并且整体上要有利于提高通风性能, 降低街区内的热岛效应。

干热地区:强烈的太阳辐射和温度决定了街道以狭窄为宜, 避免过度曝晒;风强度大而且伴有尘土和沙砾, 所以街道走向既要保证通风, 又要抑制主导风随意进入;水体和绿地可以降低太阳曝晒, 提高空气湿度, 在该地区显得更为重要;建筑的设计考虑隔热和降温问题。

冬冷夏热地区:既要考虑夏日通风和降温, 又要保证冬季最大限度减少寒风影响和保持温度。在街道布局走向和建筑单体设计方面, 当地传统商业街已经提供了良好的模式。

寒冷地区:主要考虑在冬季保持街区活力, 避免冬季寒风侵扰和过度低温, 为此应保证街道的走向隔断主风向, 建筑物分布紧凑, 减少不必要的室外步行, 并做好保暖设计。

3.4 矿藏生物因素

矿藏生物是城市宝贵财富,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必须保护这些生态资源, 客观上也就保持了步行街区的地域性。

无论从植物的生存条件还是经济实用角度来看, 步行商业街区利用当地的植物作为区内的绿地体系都是最好的选择。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和频繁的人流活动使步行商业街区的动物少之又少。但是因为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的关系, 个 别步行商业街还是存在动物分布, 这也增强了步行商业街的趣味性和地域个性。例如海滨商业街的海鸟、欧洲某些商业街的鸽子、印度商业街的牛等。

4 结语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日益成熟的大背景下, 重视自然地域性设计代表着当代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的发展趋势, 对于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也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 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城市环境, 提高商业街区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同自然地域构成不同的文化背景, 商业步行街是一方百姓休闲购物的集聚地, 也是各地旅游客人必到之处, 设计师必须认真分析地域特征, 创造出个性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 满足环境中的人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摘要:文章从分析自然地域性设计的现实基础着手, 构建步行商业街区的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 分析影响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的因素, 并阐述这一体系对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实践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林.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纲, 戴志中著.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秩序[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 (10) .

[3]黄光宇, 何昕著.山地建筑和步行空间的共生[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8) .

城市步行街区论文 篇5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城市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街区,然而在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公共空间的设计。西安书院门步行街因为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空间氛围已经成为西安的城市名片。本文选取西安书院门步行街为例,采用了访谈、实地调研和发放调查问卷表三种形式进行调研,对公共空间进行使用后的调研与分析,探求在这类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中存在人性化设计缺失的各个方面以及优秀的设计经验。

西安市书院门步行街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全长570m,宽10m。其西入口处有始建于隋代的宝庆寺塔;中段有建于明代的关中书院;东段有建于宋代的碑林。书院门街在1991年建成后一直在不断修整,虽然商家有所调整,但是主营的仍以文房四宝、玉器古玩为主,保持了整条街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03份,有效问卷98份。

2 传统街区公共空间的再现

2.1 空间界面

整条街的建筑立面以朴素的关中民居的样式为主。立面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仿关中民居和铺面房的新建建筑方式;二是利用修旧如旧的改造手法建成仿清代民居建筑;三是保留历史建筑,如师范附小和关中书院。不同类型的垂直界面,使得单一的街区公共空间形成一个丰富连续的背景,打破了街区线性的公共空间的单调和乏味(见图1)。

2.2 空间尺度和比例

书院门街在改造过程中,保持了传统街区的空间尺度,书院门街沿街建筑高度约为9m,街道宽度为12m左右,高宽比约为1.3。依据外部空间理论中的空间尺度的限定条件,当D:H<1,两幢建筑互相干涉,视线高度收束,有压抑感;D:H=l,产生内聚,安定但不压抑的感受。空间尺度D:H约为1,符合传统街道的尺度,人在其中既不感到空旷,又不感到拥挤。

2.3 空间组合与序列

书院门街的空间形式以线性空间为主要空间形式,在整个公共空间中共有三处节点空间,一为书院门牌坊的入口处,其间有历史遗迹宝庆寺塔;二为关中书院入口处;三为书院门街与安居巷相交的丁字路口处(见图2)。三个空间节点形成的空间序列使人从喧嚣的城市步入具有文化氛围的关中书院,再到达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其中最主要的空间节点的关中书院的入口退后街道空间约15m,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公共空间。

3 人的行为分析

3.1 人的行为与时间

通过对书院门街的问卷调研,在公共空间中活动人流量的高峰期集中在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和下午3时半至下午6时两个时间段。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书院门街商铺的营业时间为上午9时至下午7时,同时,因书院门街缺少餐饮类商铺的设置,游客多以购物为主,考虑到上午的游览时间较短,所以游客多选择下午来此地游览;二是行走的舒适性,因书院门街的公共空间方向是东西方向,日照很强,整条街的遮阳措施很少,因此人们多选择傍晚出来活动;三是除了游客外,下午3时半至6时,小学生们放学使整条街的人流在4时半左右达到最高峰。人在公共空间的停留时间见图3。

3.2 人的行为轨迹分析

通过对公共空间人流高峰时间人们的行为轨迹分析(见图4),可以发现人们对公共空间使用的现状以及目前在公共空间使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1)行为轨迹以直线型行为为主,并且多集中在货摊的南侧。主要是因为货摊的排列过于密集,货摊的店主多自行扩大货摊的面积来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因此将整个公共空间分割为两部分,相对开敞的部分行人使用较多。货摊的数量过多和形式上的欠缺是街区公共空间再改造时应当考虑的方面。

2)行人停留的位置多为货摊附近,货摊的形式比较吸引人的关注。主要是因为货摊的形式相对开敞,并且一些商家利用货摊进行一些书画展示、刻印章展示、吹埙表演等,这些活动吸引人们的停留,因此在货摊附近人们停留的较多。

3)在两个重要空间节点关中书院入口和尽端广场停留的人非常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两处缺少吸引力和宜人的休息设施。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两个主要空间的改造。

4)在公共空间延伸到街区内部的空间中,人的行为多为折回类型的行为,这一现象说明了这些空间中缺少吸引力,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分空间中的标识性不强,另一方面这部分空间中的商业内容与街上公共空间的商业内容一致,因此不足以吸引人们的进入。

4 物质文化要素与非物质文化要素的保护与利用

在书院门街主要体现的文化有关中民居文化、陕西民俗文化以及文人墨客的雅文化。通过调研了解到,在书院门街主要利用以下3种方式来传播这些历史文化信息(见图5)。

1)利用建筑的立面。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人的视觉感知来实现。书院门街的建筑立面为传统关中民居形式,通过建筑的立面来向人们展示民居文化。对于初次到达此处的游客来说,大部分人会首先去关注沿街建筑的立面。

2)利用信息牌。为了告知游人整条街的历史与现状,在街的入口以及关中书院的入口处设置了信息告示牌。游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整个街区的情况作一个大概的了解。

3)利用体验式的民俗表演。在书院门街增加了小型售货车以后,一些商家为增加商业效益会增加表演的内容,如吹埙、写字、刻章等。这些表演虽然没有经过刻意的组织,但是却是最吸引人的部分,游人多乐于观赏这些表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有效。

5 主要现状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书院门街的使用情况及人们需求情况的详细调研分析,总结目前在书院门街所存在的现状问题,并分别从公共空间中的物质空间以及历史文化传播三个主要的方面进行归纳。

5.1 公共空间的物质空间存在问题分析

1)垂直的建筑界面多为仿关中民居形式的古建筑,虽有古街风味但不免全国雷同,不能引起人们在视觉上的注意;底界面铺装修过于单调无法起到限定和丰富公共空间的作用。

2)宜人休息空间相对缺乏,再加之休息设施的不足,导致了人们在公共空间活动的整体舒适度下降。

3)街道家具缺少地域特色,在衬托整个街区公共空间历史氛围中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街道家具的布置也过于单一,最为典型的是街上可移动小货摊的摆放过于线性,容易造成人们的视觉和感觉方面的疲劳。另外,一些必要的服务性街道家具设置如垃圾桶、路灯等的数量也明显不足。

4)缺少必要的服务标识。明确的服务性标识对与初次到达此地的外地游客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目前书院门街缺少必要的服务标识如道路指示、服务设施指示等。

5)整个书院门街的绿化缺乏,树木偏小无法形成绿树成荫的效果。绿化不足也降低了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和舒适性。

5.2 历史文化传播方面存在问题分析

1)传播历史文化信息的媒介较少,整个街区仅有两处展示牌。

2)传播形式上缺少更多的体验方式。一些因商业而自发形成的书画展示和乐器表演等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空间。

6 结语

书院门作为西安著名的文化历史街区,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种特色不应只体现在仿古的建筑以及所售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上,而是要让人们有更多的体会与历史理解。现代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人们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体会到“书院门”的“书院”气息。通过对书院门街公共空间中所存在问题的细致剖析,发现在商业化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在人性化设计方面所忽略的设计要点,并为今后的改造设计提供可参考的设计依据。

摘要: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文化和城市魅力的场所,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可以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并传承城市的文化。文章以西安书院门步行街为例,对已建成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进行使用后的调研与分析,探求在这类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中存在人性化设计缺失的各个方面以及在人性化设计中的优秀设计经验,以为今后的改造以及新建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杨·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张茜.成都历史街区保护开发与城市设计[J].山西建筑,2010(3):44-45.

[4]金磊.上海新天地:修旧如旧建筑文化追求的典范[J].建筑创造,2002(6):62.

上一篇:监理企业的风险及防范下一篇:宪法权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