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18里》课堂教学课件

2024-10-15

《步行18里》课堂教学课件(通用6篇)

《步行18里》课堂教学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步行18里》这篇文章写的是发生在父子之间的故事。由于儿子的迟到加上说谎,让父亲彻底失望,所以父亲坚持要步行回家,儿子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再也没有说过谎的故事。本文情节曲折感人,人物语言较多,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父亲教育孩子做人要真诚,不要说谎话的良苦用心。在朗读中有感悟,受到教益和启发。

(二)学情分析:教学本课时,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理解起来恐怕还只停留在故事本身。为了能让学生真正进入故事中并能深切体会父亲的那些做法,我计划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读得可能不够透彻,个别学生理解也不够深刻;再一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来想,来说,学生说得就不会太单一。如果时间允许让他们讲述生活中类似的事,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在充分的阅读中感悟,懂得为人要真诚的道理。

2、用默读等多种方式学会和文本人物对话,体会他们心理。

3、能复述课文,力争做到简明准确。

(四)教学重点是: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懂得为人要真诚的道理。教学难点:学会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五)教学方法:全课围绕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思,读中写的教学方法,不再把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孩子,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读中感悟,理解这篇文章,看懂这个世界。

(六)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有关真诚的名言、赞美父爱的名言。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①读词语,自由选择一个词语说句话。

罪恶 压抑 谅解 沮丧平均 道歉 话语 支支吾吾 德才兼备 闷声不语

②老师让大家查找资料,找一下关于真诚的名言,谁找到了与大家分享一下?

③回忆一下,通过上节的学习,你能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么?

2.读文感知

默读或轻声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感动的画面,然后多读一读,准备和大家交流。

(汇报句子、段落)

3.理解感悟

①课文中描写人物时用了许多语言描写,浏览一下:父子一共有几次对话?分别是哪几句?

(汇报)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读一读?谁来读父亲的话?谁来读儿子的话?

其他生听,思考:通过他们的读,你能品出父亲当时的心情吗?

(2组练习,读出愧疚、自责。)

父亲的话是要告诉儿子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意思?(板书:自责)儿子此时心里怎样想?(板书:内疚,忏悔)

那么我们模仿父亲说话语气,再有感情读父亲的第三次说话。(重点读出自责。)

②师:除了对话,文中还有哪句话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指名汇报,分析句意。重点分析课后题中两句。

③朗读全文。

师:下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把你的理解感悟通过感情朗读读出来。

4.总结升华

①本文中最感人的画面是父子俩往回走的路上。儿子开车跟在后面,心里在想什么?父亲此时决定步行18里,那么步行时他在思考着什么呢?谁来告诉大家?

汇报后,师问:你想对这位伟大的父亲或儿子说点什么?

②是啊,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做人要真诚,不说谎话。本文不仅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同时还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解读了他能以身作则的良苦用心!我也好想对自己的父亲说几句话,你想么?

好,我们动笔,写下你最想对爸爸、妈妈或者自己说的话!

(汇报交流)

5.练习复述

父爱如此伟大,故事如此感人,我们能不能把故事复述下来呢?

可以借助提示:①“我为什么要和父亲说谎?”②父亲为什么要坚持步行18里回家?

浏览课文,准备后指名复述。(师生共评议,交流指正不精彩之处。)

6.总结: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7.作业

①查找关于父爱的名言。

②背诵课后名言。

板书:

父亲: 失望 自责 步行18里

(真诚)步行18里

儿子: 说谎 懊悔 再也没说谎

《步行18里》课堂教学课件 篇2

国家虽早已提出素质教育, 但应试教育的大棒仍在指挥着教育教学工作。君不见, 现在的学生仍旧“两眼一睁, 开始竞争, 不到子夜不熄灯”, 过着单调枯燥、味同嚼蜡的生活。他们在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上奔走, 连假期也不放过。教育没有给学生生活留下一点空白。很难想象, 这样的教育能张扬学生的个性, 发挥他们的才智, 激发他们的想象, 展示他们的特长;也更难想象, 这样的教育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实“空白”艺术并非空穴来风, 古人云:“俯而读, 仰而思。”思的过程就是读的空白。心理学理论也早就给留白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 当人们面对一个不完整的形状时, 会在视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追求完美的欲望, 促使大脑积极地活动, 调动记忆中的知识储备, 去填补、完善“空白”, 使之趋于完善, 完成艺术创造。这一理论, 对我们创新教学, 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所谓课堂“空白艺术”, 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适当地留有一定的空白, 通过精心的设计, 找到引和发的必然联系, 并在点拨之后, 使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 然后以发问、激疑等方式的诱因激起学生的思维, 从而使之上下联系, 左右贯通, 新旧融合, 用所思、所虑、所获填补思维空白点, 获得预期的效果。空白作为教学中的艺术,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换个形象的说法, 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完成演出, 但决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在课堂上, 教师讲授了多少, 并不等于学生就掌握了多少, 有时教师讲得越多、越细, 学生反而掌握得越少、越浅。教学过程不等于把液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存在个体差异。“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 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 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他们由外界观众变成戏内主角, 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思考,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如今的语文教育, 既要“发展语言能力”, 也要“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按照格式塔“完形压强”理论, 有缺陷或空白的开头易激发人的想象。面对断臂的维纳斯, 人们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 也许她的手里擎着一支火炬?也许她的手臂上依着一枝鲜绿的橄榄枝?也许她的手里停着一只白鸽?也许她的左手拿着一只苹果右手搭在恋人的肩上?她的双臂可能是舒展伸直的?也可能是弯曲横放在腹部抑或背在身后?……无数种美丽的猜测, 无数种丰富的想象。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满堂灌”, 让学生“学而不思”, 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景, 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适当留下一点空白, 给学生一些思维锻炼空间, 进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而且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课堂上, 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存在, 教育就是在“生产机器”。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 那种“教师讲得唇焦舌燥, 精疲力竭;学生听得迷迷糊糊, 昏昏欲睡”的教法, 教师劳而无功, 深受其累, 学生学而无得, 深受其害, 其结果是两败俱伤。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 正如同锤打在一块冰冷的生铁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习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 它对学习的过程具有导向作用。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吸引学生倾情投入。学生在认识活动中, 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时, 会产生一种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空白艺术, 留下问题, 留下时间, 让学生动手动脑, 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教师为布课堂之“白”, 课前必须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问题,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过程, 做到烂熟于心。另一方面, 课上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积极思考。这样, 教与学达到有机的统一, 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步行18里》课堂教学课件 篇3

(第四套)

一、判断(每小题1分,共50分;正确的打“√”号,错误的打“×”号)1.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2.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缺乏研究意识。(×)3.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主要强调评价策略。(×)4.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理的预设就必然有理想的生成。(×)5.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认知目标代替所有教学目标的现象目前仍大量存在。(√)

6.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既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使问题设计能揭示矛盾,引起学生思考。(√)

7.教师应善于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8.教学机智的实质是一种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

9.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10.有人认为,把课堂教学设计搞得越天衣无缝,教学效果就越好。(×)11.“填鸭式”教学的显著特征是缺乏交流,教师一味讲授,课堂呈单线状态。(√)

12.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多用批评,慎用激励。(×)13.教师应一切为了教材,重建魅力课堂。(×)

14.学情是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15.当前教师教学方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学目标设计以知识为主,忽略三维目标落实。(√)

16.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17.教学目标的编写应按照升学目标的要求办事。(×)18.只要有使用价值,都属于教学资源。(×)19.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的第二生命。(×)20.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21.不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丰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22.研究显示,孩子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随着年龄增大,有意注意的时间会逐渐延长。(√)

23.合作学习的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24.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总体设计者,又是主要组织者。(×)25.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26.合作学习只要在合作的基础上都能进行,并取得好效果。(×)27.考试成绩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28.在小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评价俗套化,应因人而异进行评价。(√)29.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30.教师的口头评价也是一种正式评价。(×)

31.一个教师的课如果讲得好,那么他的综合素质一定很高。(×)32.教学中教师关注结果和即时表现,往往会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33.“马太效应”有助于教师科学评价学生。(×)

34.教师应从语言习惯入手,改变不良的口头评价行为。(√)35.教师应从评价方法入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6.教师在实施口头评价时,信息反馈越及时,对即时反馈越有利。(√)37.教师评价学生,要克服主观偏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唤起他们的自信,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8.教师过分强调“以教定学”,就会重视 “以学论教”。(×)39.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40.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预设不够,生成太多的问题。(×)41.教案管理过于死板,是导致教师形式主义抄写教案的一个重要原因。(√)42.有效教学的特征之一是有正确的目标,有正确的目标定会有十分满意的效果。(×)

43.课堂教学准备策略就是教师钻研教案的策略。(×)

44.教学目标是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45.我们可以采用“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来提高教学目标实施的有效性。(√)

46.我们不仅应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和叙写的新要求,而且要探讨教学方案编写方法创新的问题。(√)

47.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让学生和家长去开启社会的百科全书。(×)48.有些教师课堂教学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根本原因在于不能以学生为本。(×)

49.我们应建立民主与规范的课堂教学新秩序。(√)

50.为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此艰巨,就因为我们对课堂教学综合研究不足。(×)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你认为是正确答案的代表字母填在括号中)

1.我国基础教育目前正在进行的是(C)课程改革。A第六次 B第七次 C第八次

2.教师应根据课堂上(A)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A学情 B气氛 C环境

3.(B)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A 1998年8月 B 2001年6月 C 2006年6月 4.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应及时调整和改变(B)。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资源

5.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蓝本,建立(A)是课堂机智产生的基础。A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B良好氛围 C健全规章制度

6.(C)说过,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无疑则不悟。A李白 B杜甫 C朱熹

7.新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反映了(C)的目标价值取向。A教学效果 B教学资源 C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8.(C)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A教学方法 B教学资源 C教学目标 9.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B)。

A教材实际 B课程标准 C教学资源 10.集智备课主要是指(A)的集体备课。

A教研组或片组 B学校 C年级

11.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统与放的关系,就需要研究掌握有效课堂教学的(A)。

A管理问题 B纪律问题 C制度问题 12.成功管理课堂的关键是(C)。

A 教学方法 B教学内容 C对问题进行预防

13.合作学习是一种以(B)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A班级 B学习小组 C年级 14.分层反馈就是根据(A)以及不同的问题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反馈评估结果。

A学生差异 B学生兴趣 C学生性格

15.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B),形成一种认识冲突,可以引发学生思考。A 面向全体 B揭示矛盾 C教给知识

16.本书第一篇主要从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入手,探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C)。

A 师生关系 B学生实际 C教学机智

17.本书第二篇主要从师生关系的危机与危机的转化模式等问题入手,探讨课堂教学中的(B)问题。

A 预设与生成 B 师生关系 C 教学目标

18.本书第三篇主要从课堂教学目标的偏差与纠正策略等问题入手,探讨课堂教学的(C)。

A 实施策略 B 教学方法 C 准备策略

19.本书第四篇主要从使学生专心学习的课堂管理技巧等问题入手,探讨有效课堂的(B)。

A互动策略 B管理策略 C考试策略

20.本书第五篇主要从课堂上教师口头评价的运用等问题入手,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B)。

A 实施策略 B评价策略 C准备策略

三、多项选择(每小题1.5分,共30分;请将你认为是正确答案的代表字母填在括号中)

1.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ABC)。

A 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B 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C 忽视学生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等 D未能正确处理与家长的关系 2.教学策略包含(AB)。

A 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B解决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C 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D 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3.教学中教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的教育机智并非偶然,这是(ABCD)的综合反映。

A 教学理念 B 民主意识 C 课程意识 D 应变能力

4.新型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以(ABCD)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双边互动的关系。A民主 B平等 C理解 D尊重 5.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类型主要有被动学习型、(ABCD)。

A 浅尝辄止型 B兴趣杂乱型 C事不关己型 D无可奈何型 6.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就应采取多种(AB),激发学生的兴趣。A教学方法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资源 7.课堂中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教师应做到(ABCD)。

A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备课 B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C因材施教,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法

D根据学情改变学习方式,根据学习状态分层引导

8.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体现(ABC),以利教学中师生互动。A内容上的概括性 B形式上的模糊性 C结构上的不确定性D功能的限定性 9.学情具有以下特征(ABD)。

A客观存在 B复杂多样 C变幻莫测 D可以改变

10.课堂教学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AB)。A物力 B人力 C财力 D时间

11.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我们可取的行动策略是(ABC)。A提供开发空间和抓住即时信息B 在交流中闪光和开启社会百科全书

C开发教材的第二生命和开发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D开辟现代技术的广阔天地 12.课堂上学生学习不专心的表现有(ABCD)。

A发呆、走神 B做小动作 C小声说话 D一味被课堂多媒体吸引 13.学生学习不专心的内在原因是(ACD)。

A心理失衡 B 纪律性差 C 厌学倾向 D有意注意时间短 14.营造安静优美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ABD)。

A教室内外要谢绝吵闹和嘈杂B合理布置教室 C讲好课D移走无关物品 15.课堂上教师评价学生时,要(ACD)。

A让学生明白评估的标准 B注重数量 C评价要准确 D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

16.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学生互评包括(BCD)。

A师生互评 B同桌互评 C小组评价 D全班同学评价 17.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应(BCD)。

A带头评价 B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C引导学生互评 D 加强教师的评价 18.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信息,要将评价结果(ABC)地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反馈信息。

A及时 B准确 C恰当 D优质

19.一些课堂表面活跃,而实际教学效益却不高。此类问题可以归因为(AB)。A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发生偏差 B 或教师在操作上出现偏差 C忽视学生实际 D 一味搞形式主义

20.“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去,但你不能使其一定要喝水”。从中告诉我们对待学生应(BC)。

体育课堂里的多媒体教学 篇4

多媒体辅助教学, 所展现给我们的是视觉、听觉, 感觉的冲突和震撼激发着每位学子的大脑机制, 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 丰富的知识跨越了空间、时间的纬度, 多层次、多角度、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展示于学生面前, 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氛围,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1 声画并茂, 兴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对知识渴望的阶段, 富有情趣的教学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传统教学中, 学生面向传授式的体育教学课堂, 教师以枯燥乏味的论述、讲授, 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 高效的动画效果, 丰富的图片展示, 缤纷的视频、音效。生动可感的电教媒体直观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 它能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奥运知识知多少》的课题中, 一段优美旋律烘托出的奥运精彩片段流给学生的是艺术感慨, 美之情操的体验, 视觉的冲突, 心中的震撼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所展示出来的奥运冠军, 学生赏心悦目, 不免在课下纷至沓来。多媒体教学代替了传统的书面教学, 代替了贯穿式教学, 它提高了学生认知水平, 更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渴望与兴趣, 给予了学生更可观的知识构架。

1.2 丰富感性, 动作直观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师只是单凭示范、讲解, 由于速度快, 往往是在瞬间完成, 学生看得模糊, 这就降低了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成熟性与准确性。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连续的动作连贯化或加以定格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每个技术环节的动作都看得清楚, 学生不仅学得快, 而且能准确的掌握动作要领。例如:在跳远的教学中, 利用flash动画课件, 把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生动形象的体现出来, 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 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 更主动, 对动作要领便能直观理解, 掌握技术动作也就更快。教师并及时进行讲解, 同时指出动作地重点和难点。用特定的声音、图标显示, 提醒学生注意, 反复演示, 结合教师的指导, 形象地解决重点难点, 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的掌握动作, 提高教学实效。在教学实践运用中, 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了掌握了动作方法。可见, 采用多媒体技术突出教学的逻辑性, 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能够对技术动作掌握的快、扎实, 更有效为后期教学做好准备。

2 忧, 多媒体让教学彷徨、犹豫

2.1 学生思维空间的束缚——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

多媒体教学从不一样的视角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 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 很多教师便在图片、声音、动画、视频上大做文章, 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往往削弱了学生思维空间,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被多媒体所牵引着, 从而造成了学生想象力得不到发挥。例如:在教授前滚翻的教学当中, 一味的展现连贯的动作, 讲解相应的动作技巧。并对重难点的要求做出明示并加以强调, 多姿多彩的图片、视频、动画的展现, 缺失了教学中我们所强调的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学习的愿望, 多媒体辅助教学凝固了学生的思维, 束缚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而我们如何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呢?首先, 我们要营造情境,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注重课堂教学,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多方位、多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围绕着某一知识点, 引导学生大胆联想, 师生共同讨论和解释实际生活中与此相关的事例, 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是鲜活的, 生动而有趣的, 始终保持他们对体育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热情和浓厚兴趣。就如以上教学案例我们可以选择在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动画联想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如何实现安全保护, 让同学们从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以致用, 从多角度去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把理论与实际相继结合, 更多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思考力。只有取长补短的教学机制才能更适合现代教学的需要。又如欢乐峡谷多媒体教学中, 在美的背景环境熏陶下这时老师发问:同学生有眼前的憧憬会联想到什么呢?会想到哪些物体在活动呢?它们是怎么活动的呢?由于联想开发学生的智力, 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把抽象的物体形象化、生动化。

2.2 师生间沟通平台的抑制——如何构建师

生间沟通的桥梁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以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来创造学习氛围, 而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在很多时候缺少了教师的热情参与, 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 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 因材施教, 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 在课堂上, 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 学生关注的是屏幕上所演示的内容, 教师也便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事实上真正的课堂是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 激活思辨的火花, 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我们该如何来驾越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呢?例如: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减少过多的夸大化, 动画、视频、图片、声音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教学中为了避免机器控制了人际交流, 我们在课件制作中必须降低花俏而不使用的环节, 更多的时候利用师生间沟通、语言的交流, 把多媒体真正成为一种辅助教学而不是因为多媒体而教, 应该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成为教学的主线, 我们也必须降低多媒体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更多的强调是动作技能的掌握, 知识点的落实是通过语言的驾驭而得来的, 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来获得启迪, 智慧的滋补, 精神的营养。

总之, 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充实课堂教学, 软件的开发、媒体教学的深入, 课改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已日趋攀升, 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梯。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必须也应该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前潮和课程理念的需要, 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准则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重视更多软件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试验, 实现教学质量的趋势上升, 全面的优化课堂教学。只有我们不断的创新设计、精心策划, 就能优化体育教学课堂, 深入学生心灵的深处, 提高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 以探究中摸索中学习成长, 从而开辟体育课堂教学的新局势!

参考文献

[1]杜伟.主体性参与现代体育教学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 2002:3~4.

[2]刘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体育课教学[J].教育研究, 2006 (3) .

《步行18里》课堂教学课件 篇5

一、有效的词句赏析, 感悟艺术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好词佳句。教师可以在进行词语、句子的教学过程语文中渗透美育。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推敲文本中的语言。而每篇文章又既有典范性, 又各具特色:有讲究韵律格式的形式美;有朗朗上口的韵律美;有浓墨重彩的景观美;有满怀深情的人文美……如苏教版《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 在表现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对昆虫感兴趣时, 作者用了“着迷”“迷恋”“痴迷”三个程度不一的词, 教学中, 我让学生仔细品读文本, 看看这三个词能不能互相替换。在教学这些美文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 品词析句,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 还能使学生对文章所表现出美的意境和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直觉的语言材料, 不知不觉地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有效的情境创设, 感受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 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为此, 教师可以用设置情境、制造气氛、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法,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较完美的境界。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燕子》一课, 是郑振铎写的一篇文质兼美、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抓住这一点看图学文, 教学时注重图文结合, 我先出示挂图, 指导学生由远及近的顺序观赏景物, 而后重点观察燕子,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此图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到春光之美就在于绿叶红花, 燕子飞鸟。因此, 我们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 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再现课文中的画面、景象、情感等, 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为生动的图像声音, 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文本情境, 使他们犹如身临其境, 这样学生更便于和乐于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进而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有效的言行推敲, 体味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有爱民如爱子的毛泽东、周恩来, 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 有对科学一丝不苟的达尔文、竺可桢, 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 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的美不懈追求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训练学生用另一只眼睛去看文字背后的“东西”, 即我们应当巧妙地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语言文字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心灵。学生在此过程中切实受到“真、善、美”的耳闻目染, 促此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 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实现了“文道合一”的教育目标。

四、有效的拓展迁移, 学习创造美

众所周知,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而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触摸到美时, 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审美价值。可以采用表演、写作练习、续写、仿写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美、创造美的训练。如苏教版第二册《水乡歌》, 文中介绍了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水乡美的东西远不止这些, 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让他们自己从中发现水乡还有什么美什么多, 先让他们互相说一说, 然后仿照课文的形式编写儿歌, 全班展示, 共同分享, 学生兴趣盎然, 精彩瞬间在课堂上不断呈现, 妙语佳句不断涌现, 让一个个“小诗人”名副其实。一时间, 一首首生动优美的儿歌就从这些小诗人的手中诞生了。

《步行18里》课堂教学课件 篇6

只有深入课堂, 才能发现真实具体的问题, 才能使我们的理论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本文的访谈是以大同城区某小学校教师14名、学生30名为访谈对象, 访谈内容大纲经过提前的探讨拟定。

一、“课堂管理”定义

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 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所谓课堂管理, 是指教师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顺利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管理行为。只有在各个方面协调好, 让学生在一种适合的环境下学习, 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 讨论现实课堂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探索其解决方法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影响小学中段课堂管理的因素

在实际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讲形式流于表面, 或者没有把心思分给“课堂管理”这一块, 总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学, 管理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事情, 和自己关系甚小。这都是一些不良的现象, 下面就这些现象加以分析。

1. 班级人数过多

根据我们对现实情况的调查, 现在的小学存在一个普遍的状况就是班级人数过多, 尤其在一些所谓的“好班”。例如该校三年级的一个班级, 他们的人数为七十三人。在一个教室里, 除了讲台就全是座位, 从讲台下面开始一直延续到后面的墙, 座位之间也安排得很紧密, 座位中间的两个走廊也是刚刚可以走一个人, 后面的垃圾桶都没地方放, 就是放在唯一一个没人坐的座位上。整个教室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拥挤。这个问题是整个小学都有的, 而小学中段学生介于“自我”和“自律”的发展中间, 依赖“他律”的发展, 介于小学低段和高段之间, 于是也就属于小学中段的一个显著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班级人数过多会导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课堂纪律混乱, 不利于教学进行

实录:某三年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整个过程中班级十分的混乱。前六排的学生基本上还会跟着老师“走”, 而后三排的学生却开始掉队, 自己干自己的, 有看课外书的, 有写课外作业的, 有打闹的等等。

四周后, 由于座位的变换, 原来在后排的同学向前移动了四排, 也就是说以前脱离教师视线的学生, 现在处在教师的视线之内。明显地, 他们自身的情况就有了好转, 以前上课平均走神五次的可以降低为两次、打闹的同学也跟着座位的提前而收敛许多。

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个人活动的空间, 人与人之间总保持着一定的人际距离, 当人口密度过大, 个人活动空间遭到别人侵占时, 人的行为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在人数较少的班级里, 课堂纪律往往较好, 教师用于课堂管理的时间较少, 而在人数较多的班级里, 由于单位面积内人口密度过大, 学生个人活动空间相对受到他人挤占, 这往往成为诱发少数学生好动争吵, 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的一个主因”。这种课堂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教师将学生管死, 干脆不安排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另一种是教师只辅导部分学生进行活动, 无暇顾及课堂秩序, 课堂纪律混乱, 处于失控状态。

(2) 教师关怀不均, 不利于孩子成长

通过观察和访谈我们发现:课余时间, 教师更喜欢和成绩好的孩子聊天, 也乐于和其聊天。而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讲, 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好的, 有时还会训斥;家长也没有精力或者是不懂得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显而易见, 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吸引了教师更多的关注, 他们的表现得到了教师的赞扬, 也就相当于得到了正面强化, 产生了正效应。这样会在无形中给学生增加自信, 增加学习的兴趣。当然, 也从正面利于其性格、精神和情感等的发展;而对于那些成绩相对不怎么好的学生来说, 他们缺少教师的关怀, 给予他们更多的是训斥。如果学生长期都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 不仅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 而且还有可能造成这部分孩子精神、智力等方面的困扰。

2. 课堂行为管理方式欠佳

课堂中, 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于孩子们不当行为大多会采取体罚、讽刺挖苦, 甚至是赶出教室等“以恶制恶”的方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排除来自课堂内外的各种干扰, 维持课堂秩序, 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例如:四年级的一个小学生在课堂说话的时候, 教师直接拿粉笔头就扔了过去;没改错的后果就是回家后抄写一百遍;没写作业的后果就是让在教室门口罚站等等。

这种方法, 虽然可以达到组织课堂教学的目的, 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容易忽视的负效应, 造成师生情感对立, 关系紧张, 使问题行为更加严重, 有时也可能造成教师自身的尴尬, 出现“下不了台”的现象, 严重地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形象及威信、风度等。同时, 也将打断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 打乱教师的思路, 导致教学效果的降低;另一方面, 也缩短了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时间, 可能造成教师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内容。从学的方面来看, “一人害病, 全班吃药”, 必然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导致学生知识输入过程受阻与中断, 严重浪费其他学生的学习时间,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并因此有可能导致全体学生对教师的不满。

3. 课堂教学方式不科学

首先, 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存在不科学的地方。新课改要求教师们在课堂中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 比如“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合作学习”等等。但是, 在应用的过程中却不尽人意, 有些教师把这些方式都流于表面, 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比如说,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采用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问题非常浅薄, 根本没有达到讨论的深度, 其结果就是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 使新课程的理念流于浮表。

其次, 他们的教学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进行教学, 他们在课堂上期望学生像高段学生一样自律, 而在回答问题时又想让他们像一二年级的学生一样畅所欲言。这显然是矛盾的, 不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

如果你的教学方式学生不认同, 他就会产生反感的情绪,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去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样, 明显不利于课堂秩序。

三、解决对策

1. 班级人数的控制

班级人数过多一直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特色”, 长期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阻碍学生的发展。“班级人数过多”是国内基础教育现阶段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且在一些所谓的好学校、或者是好班级情况会更严重, 而在一些师资不怎么好的学校, 情况就会有所缓和。相关部门应该将教师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让各个小学可以均匀发展。

例如, 某小学是本地最好的小学, 其中数学教师是每班配备一名。而在另一所规模一般的小学里, 我们发现, 他们一名数学教师至少带两个班, 全校英语教师两名, 如果留作业的话, 一名教师根本连作业都批不完, 导致的结果就是:干脆不留!知识巩固是知识学习的保障, 它与知识的领会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在知识学习中, 学生不仅在领会的基础上巩固, 而且在巩固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 学生们的学习势必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如果能让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很好调节, 学习成绩必然会得到改善, 随之而来, 家长在进行择校的时候, 也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不会再往一个班里硬挤了。人一旦少了, 上述由于人数多而引起的问题也就会相应地得到缓解。

2. 课堂管理建议

有句话说的很形象, “三年级的孩子呈马鞍形”就是说三年级的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是不规律的, 时好时坏。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是学生的一个转型期, 课堂,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 在这个课堂上, 教师不仅承担着教授知识的重任, 同时也要教会学生许多其他的道理, 因为许多东西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 他们以后的发展是离不开教师的影响的, 所以我们就要好好研究研究这个教学的过程应该怎么样来进行科学管理。下面就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来进行探究。

(1) 新课程课堂评价标准的落实

课堂评价标准是教师工作的动力之一, 也是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参考, 他们会朝评价的标准去发展自己, 提高自己。所以说, 课堂标准在现实中的价值是非常重大的, 对教师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因此要想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首先就得改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新课程课堂评价标准已经形成, 主要是从教师课堂行为和人格力量、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总评。但是教学评价标准还是以传统的“成绩好坏”为主, 不论是学校的评价标准, 还是家长衡量标准都还是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因此我们在评价系统上也应该使其规则化, 形成具体的评价标准, 不能只靠语言来进行指导改变。必须从评价标准上彻底颠覆以往的价值取向才可以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改变自己的评价系统, 进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研究中我们还发现, 许多教师的自身素质存在很大的缺陷。对于学生的错误, 如果教师有足够的素质, 能随机应变, 是可以使课堂气氛改善很多的。可是现今的教师还是沿袭旧的恶习, 不是批评就是体罚, 完全没有教师风范, 因此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刻不容缓。

(1) 增强教师关怀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首先你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要有童心, 这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教师们经常打骂学生, 尤其对男同学, 不是扇耳光就是拳打脚踢, 甚至还会用脏话来骂学生, 诸如“笨蛋”、“白痴”、“奇笨无比”等词语。给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被人们总结为:“上联: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下联:说不行, 就不行, 行也不行;横批:不‘扶’不行。”说明心理暗示对一个人的作用是多么的大, 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 其“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而这里的“暗示”大多数来自教师之口, 可见,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激励多么的重要, 有时候就能决定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

(2) 提高随机应变能力

课堂上有学生开始走神了, 大多数教师的反应就是训斥, 用自己响亮的呵斥声把他重新带到课堂。但是在这个时候, 如果教师改变一下方式, 根据具体情况因势利导, 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引入到课堂, 那么, 你的行为无疑是被学生们赞许的, 你的课堂会因为你的智慧而变得和谐。

一位数学教师正在讲质数与合数的知识, 此时, 只听教室外传来了“咚咚咚……”的马达声, 而且这声音还不见停止, 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学生也开始变得浮躁, 东张西望。突然, 教师灵机一动, 大声说:“现在大家开始数数, 看拖拉机的响声有几下, 然后回答你数的是质数还是合数。”于是, 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开始数起来, 注意力自然就回到了所学的内容上。这个案例中, 当学生的注意力已游离教学目标的时候, 如果这时命令或强制学生听讲, 不仅教学效果不好, 而且会影响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该教师巧妙地把环境中的噪音变成了自己的教学工具, 是非常巧妙的做法。体现了一名教师的大度, 也表现了他的智慧。给以“面子”的基础上, 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真可谓自然天成, 机智灵活。

(3) 加强教学技巧

根据对教育对象的认识, 首先要知道, 太过幼稚的方法是不适合小学中段学生的, 精心设计的话语反而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弄巧成拙。其次, 太过平淡的语言也不可以采用, 因为他们毕竟刚刚经过低端的学习。在两个极端之间需要教师把握一个“度”, 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用语和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多查阅一些关于学生心理特点的书来了解学生,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教学缺憾, 经常自我反省, 提高教学技巧。

总之, 教学技巧的运用是一种实践和探索。它需要一个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 时刻关心学生的变化和发展, 才有可能给学生合适的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所以一旦决定了要当一名教师, 就必须承担起这份重要的责任。

四、结语

以部分老师和学生的访谈和课堂观察为研究资料, 发现小学中段课堂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从班级规模、课堂评价标准、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与探究。以期在新课改的带领下, 能够把握其真正的指导意义, 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庄辉明.明天的教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马治国, 田凤梅.教室标语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原则.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2 (4) .

上一篇:物业云管理平台下一篇: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微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