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步行街

2024-06-02

城市步行街(共12篇)

城市步行街 篇1

摘要:作者对国内商业步行街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对商业步行街的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分析典型商业步行街的案例, 对改造型商业步行街和新建型商业步行街提出了建议。同时从规划的角度对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

商业街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唐代中国就有著名的商业街,东市和西市。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典型的商业街景象。但是当时的商业街还不是严格意义的商业步行街,当时步行主要是被动的步行——为了单纯的物物交换而进行活动。近代商业步行街的起源,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商业步行街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汽车的出现及带来的各种诸如污染、堵车等问题促使了商业步行街的产生。另一种说法源于1922年德国、丹麦、荷兰最早推行的“无交通区(Traffic Free Zone)”并于1930年建成的林荫大道。总之商业步行街公认是源于欧美,源于汽车的出现。近代商业步行街之所以产生并迅速发展主要是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人们追求步行带来的各种休闲体验,购物是其中的功能之一。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水平的日益提高,商业的日益繁荣,商业步行街的开发速度是速度惊人的,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至少一条叫得出名字并代表城市形象的商业街。据中国商业步行街工作委员会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商业街存量已超过3000条,全国商业街总长度已超过1800公里,总规模已超过1.5亿平方米。大量的老的商业街被重新规划开发——早期的商业街一般都是人车混行,现在一般都打造成纯步行商业街或者是半步行商业街;同时商业街步行街的价值被置于各种商业元素中被地产商和各级政府进行包装,打造,如结合当地的文化,自然资源等进行独特的商业地产开发,形成了一股商业步行街开发的热潮。

一、商业步行街的发展阶段

商业步行街的迅猛发展,也带来对商业步行街的各种研究与讨论。从全球来看,商业步行街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集贸市场,这个阶段是自发的行为;

第二个阶段:摊贩进店,道路两侧形成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店铺;

第三个阶段:随着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有些地方形成了小型的商业中心;

第四个阶段:大型商业步行街出现;

第五个阶段:规范化的商场和超市业态加入到流通领域以后,给商业步行街的结构增添了骨干力量;

第六个阶段:六十年代,由于中产阶级搬到郊区居住,商业步行街的发展进入低谷时期;

第七个阶段:商业步行街增加了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出现集购物、文化娱乐、休闲、展示等综合发展的趋势。

二、商业步行街的开发模式

目前国内商业步行街的开发模式有两种类型:一是旧城市原有的中心商业街通过交通管理或改造而成的步行街;二是旧城市的新区或新城市的中心区,按人车分流原则设计的步行街。

早期的商业步行街开发改造大都摒弃了原有商业街的历史和文化,片面的追求现代,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景象,以至于到了每个城市的商业街好像都到了一个地方。传统商业步行街是历史上形成的,在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区域中心的商业步行街。它是城市的名片,体现城市的繁荣,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商业资源是其核心力竞争力所在。这其中改造成功的有上海的南京路商业街。南京路在其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了各种风格的建筑,而且建筑物高低错落,建筑界面凹凸不齐,广告招牌也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由于道路拓宽,还留下一段骑楼。但正是这种无序中的有序,为南京路带来了其特有的生动场景。因此,在步行街设计中应尽量保持和发挥这种特性。

关于新建商业街的风格主要要尊重当地历史并结合商业业态来综合考虑。比较成功的例子有北京的三里屯village。“三里屯”在北京已经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village商业街的定位就是给年轻时尚的人群提供休闲消费的场所,所以village的风格就是前卫时尚,大量的现代材料如玻璃,金属的被大量运用,打造出一个流光溢彩的梦幻场所。其中道路设计也是打破了传统商业步行街的模式,道路曲折-尽量创造出更多的沿街面,大量庭院空间的运用—加大游客停留的时间,整个交通组织由一条南北贯穿的街道把五条东西街道串联起来,其间街道的宽窄变化丰富,并创造出大量的围合空间,空间收放自如,人在其中的感觉丰富多变,是老北京胡同的现代演绎。

改造的步行街建设中,很多原有的商业步行街没有景观的考虑,给游人提供的休息场所也很有限。现代的商业步行街往往是集吃、住、行、游、购、娱多功能于一身,而为步行者提供一个宜人的休闲、娱乐环境,是步行街的主旨。在这样的步行街中,人们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到交往、娱乐的乐趣,购物不再是主题。上海南京路商业步行街也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根据人群购物行为特征分析,南京路道路采用不对称的布置形式,以4.2米宽的“金带”为主轴,贯穿到整条步行街中。“金带”上则集中布置公共设施,诸如座椅、购物亭、问讯亭、广告牌、雕塑小品、路灯、废物箱、花坛、电话亭等。“金带”位于道路中心线偏北1.3米处,位于阳光的照射面,强烈的标示出步行街的休憩空间,体现出步行街的静态一面。两侧的步行区则平坦开阔,没有任何障碍物,直接通向商店,体现出步行街的动态一面。此外,“金带”采用印度红花岗岩并且抛光,每当夜幕降临之际,“金带”就折射出两侧的霓虹灯光,流光溢彩,令人流连忘返。

三、国内商业步行街的分类方式

就国内商业步行街而言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按照项目规模分类

(1)大型商业步行街。这类步行街的长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的王府井商业街和上海的南京路商业街。目前全国最长的商业步行街是武汉的1210米长的江汉路商业步行街。

(2)中小型商业步行街。如北京的275米的大栅栏商业步行街。

2、按照功能分类

(1)综合型商业步行街。北京的王府井商业街和上海的南京路商业街均是如此。

(2)专业型商业步行街。此类型的有北京的马连道茶叶街和北京的后海酒吧街。

3、按照形式分类

(1)室外商业步行街。这类商业步行街目前在国内占据主流。由于可以改造原有的老商业街并延续原有的商业氛围,国内县级以上的城市均有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室外商业步行街。

(2)室内商业步行街。此类商业步行街一般依托大型的shopping mall,在室内的空间里依靠中庭一方面把阳光引入室内,另外围绕中庭布局商铺。此类商业街投资比较大,大都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比较典型的有北京世纪金源MALL和北京的东方新天地。

四、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尺度

打造一条成功的商业步行街的要素有选址,交通,规划及景观,建筑形式,业态等。其中业态,选址还有交通等问题是由开发商和策划部门在设计开始之前就应该完成的工作。

单纯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说,商业步行街的尺度往往是其成败的关键,以下就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尺度问题做简要分析。

一般来说, 商业步行街长度应该控制在400-1000米左右, 控制在200-400米最好, 因为对于拎物行走的人来说200米是一个比较适宜的距离, 在对于某些大城市的一些大型的商业步行街最好也不超过600米, 这其中每隔200米左右设计一些放大的休息停留空间 (如广场) , 有助于游客恢复体力并增加停留的时间, 停留时间对于商业来说是最关键的。街道宽度控制在8-12米的宽度, 研究表明这样的尺度购物的人会选择走“之”字型路线, 有助于单方向逛完两侧的商铺。大型步行商业街应该控制在20-25米, 最明显的例子是北京王府井大街改造后红线宽度为40米, 人的视线很难被对面的看不到细节的商品所吸引, 另外40米的来回“之”字形线路对一般的人的心理也是一种考验。

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一定不能太高, 一般不要超过三层。过高的建筑物摆在步行街并不宽的街道两旁, 会给行人带来压抑的感觉。假定道路宽为“W”, 两侧建筑高度为“H”, 当W/H<1时, 空间给人的感觉是压迫人急速前行, 直到到达一个较为开阔的场所, 如果把商铺布置在这样的街道两侧, 其商业价值会大打折扣;当W/H=1时, 空间给人的感觉是较为舒适, 人站在道路一侧能将对面建筑看全, 此时街道宽度如果在舒适的12米左右, 楼的层数基本就是三层, 人看对面的建筑和商品均能看到细节, 并有可能被吸引过去消费;当W/H>1时, 空间给人的感觉是开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人们倾向于平行的移动, 对于垂直方向的移动, 在不必要的情况下, 人们会选择避免发生。所以, 高层建筑的商家在商业步行街上, 往往成了摆设, 并没有多少商机可言。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 商业步行街以她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提供消费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归属地, 步行带给人们的是回归自然地愉悦, 商业步行街的发展也会继续进行下去。

城市步行街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对称知识,用对折、画、剪等方法设计制作一幢房子和人物,组合成一条步行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和集体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先折后画再剪的方法,设计制作一幢能竖立起来的建筑物。

教学难点:组建步行街整体规划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谈话引入:教师讲述乡镇集市和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情景,引发学生对集市或街市的回忆,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质疑,自主学习

教师提问:你们画过房子吗?画在纸上的房子能立在桌子上吗? 学生谈论用什么办法可以使画在纸上的房子能立在桌子上。学生代表陈述本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讲授示范,举一反三

教师演示:教师拿一张图画纸竖放在桌子上,但纸没能站立。教师把纸对折再展开,纸就竖立在桌面上了。

提问:纸为什么能站立呢? 学生回答。

教师解答: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简单,实质上它已经涉及到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首先,一张只有两维空间(长与宽)的纸经过折叠之后,纸面就增加了一条直线痕,这条线痕使纸面一分为二,使纸面的数量增加,由两个面(前与后)变成了四个面。把折叠的纸打开后,纸面形成了两个相加等于360°的角,使纸面的物理质量改变,变得很坚挺,纸面由于有了角度,也就能站立起来了。

教师讲授如何在对折的纸上设计建筑物:

1、把纸对折

2、在纸面上画房子的轮廓线

3、用剪刀剪下房子

4、上色

5、把房子竖立在桌子上 教师讲述设计作业要求

四、设计创作,大胆实践

学生按照教师讲授的方法进行构思,设计创作 教师巡堂指导。

山地城市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篇3

【关键词】:山地城市;步行系统;人性化;规划设计

引言

山地城市的地形较为复杂、地面的坡度较大,因而人们的出行方式主要以汽车及步行为主,步行出行的比重更大。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及生活观念的改变,步行交通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完善步行系统成为缓解山地城市交通问题、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山地城市规划设计大都对步行系统缺乏必要的重视,这就导致步行道较少、步行系统极不完善,人行道几乎承担了全部的步行交通。再加上地形因素的限制,山地城市路网结构不完善,人行距离过长,无法满足人们的步行需求,所以完善山地城市步行系统极为重要。

1. 山地城市步行系统特点及问题

1.1山地城市步行系统的特点

山地城市步行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环境契合性。山地地形起伏,人们出门的主要方式是步行,步行系统与环境紧密结合,例如顺着步行梯道上下,随着巷道、梯步而改变步行方式,可以根据具体环境来设置形式,例如人行道、天桥、坡道、林荫道等。第二,生活复合性。山地城市步行系统的多变性使得交通空间具有复合性的特征,传统意义上的步行街道就是商业空间与生活空间相融合,这种交通空间融 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三,出行两元性。由于山地地形较为复杂,因而非机动 车交通较少,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中也没有考虑非机动交通空间,这就导致出行方式两元化。第四,空间立体性。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山地城市步行系统逐渐发展成熟,更加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突出山地空间的立体性及层次的多变性。第五,景观多变性。山地城市自然环境优美,有许多山水景观,因而给人以丰富的视觉感受,规划设计人员要能够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实现步行系统规划设计的景观多变性。

1.2山地城市步行系统规划问题分析

随着现代城市交通系统逐渐发展成熟,山地步行系统面料着严峻的挑战,再加上机动车数目的增多,更是带来了一系列交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步行空间拥挤、步行环境较为恶劣;乡村交通设施配置不齐全,人行道被机动车霸占;交通线路布局混乱,人车混行现象较为严重等等。这就使得山地城市居民在享受机动车便捷的同时,丧失了步行的生活乐趣。上述问题在山地交通体系规 划中具体表现为:规划设计人员在步行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过于重视技术,而没有深入研究人们的步行行为特征,过于遵循技术标准及规范要求;规划设计工作严重缺乏全局观念,没有从整体上做好统筹工作,而过于重视局部,例如仅对局部地块和地段的步行系统进行技术性、景观性设计,而没有对区域整体的步行系统进行系统化组织与规划;在规划设计工作过程中,仍然采用平原城市的设计手法,而没有结合山地城市的自然特征,在规划设计各类交通系统时,没有综合考虑各类交通交汇点及步行系统,从而导致其没有形成整体。

2. 山地城市步行系统规划设计要点

在具体规划应用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步行系统”,而要能够从“空间规划、交通组织、土地利用、景观设计、行为感知”等方面来规划设计步行系统,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山地城市步行系统的内涵,其具体设计要点如下所示:

2.1环境功能一体化

山地步行系统规划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居民的步行行为特征、规划结构与形态。首先,规划设计人员需要尊重原有的地形环境,灵活协调步行系统结构及城市功能结构;其次,需要体现人文关怀,提高人在步行过程中的安全舒适性,这就是充分体现出环境功能一体化的理念,规划设计人员需要将现代步行理念与山地地形环境相结合,实现山地城市环境与城市功能的高度融合。(一)场所互动的步行。山地城市的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不可替代性,人们可以根据空间高度来判断其所在位置,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会形成多种复合型的互动性步行空 间,这样的步行系统环境也有助于扩大步行人群,使更多的人主动选择步行的出行方式。(二)舒适安全的步行。舒适性与安全性是山地城市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要求,山地居民大多数是爬坡上坎,因而其对交通空间的舒适性及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来合理设置安全防护设备、控制步行空间尺度及竖向组合,高效管理步行系统,对于重要部位应该予以重视,切实维护步行人员的人身安全,这样才能够满足基本需求。

2.2生态与景观并重

生态与景观并重强调的是绿色交通,这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交通方式,能够在实现山地步行系统建设目标的同时,给人以生态景观的视觉享受。(一)生态环保的步行。由于山地城市生态环境较为薄弱,因而步行系统规划设计人员要能够在布设交通网络的过程中综合考虑自然地形、地质条件等具体状况,要能够将山地步行系统建设与城市绿化体系廊道建设相结合,要能够灵活运用先进的技术,以此来体现绿化生态效应,减少山地城市步行系统规划设计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彰显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二)景观享受的步行。将山地城市优美的山水景观与步行系统相融合,能够吸引更多的人选择步行的出行方式,这也是山地城市步行系统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注重步行过程中人的视觉感受、满足人们的景观需求,逐渐引起规划设计人员的广泛关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步行系统是现代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 活的交通方式之一,更是与其他交通方式相连接的重要桥梁。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要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能够结合山地城市的实际情况,结合城市的具体特征、居民步行的出行需求及出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彰显人文关怀,以此来优化山地城市步行系统规划设计,使规划设计方案更加贴合实际,进而促进我国交通系统的发展与成熟。

【参考文献】

[1]曾爱华.试论山地型工业新城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以洛贯产业承接区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14(11):91-93

城市商业步行街人性化设计探究 篇4

1 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步行街空间作为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 而城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环境。对此, 不管是城市设计或是步行街空间设计, 全都要抛弃不合时宜和不和人性的传统抽象教条, 依据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行为特点, 针对空间的现实需求以及居民对空间环境感知需求, 从而设计出满足人性的商业步行街。现阶段, 我国许多步行街, 在表面上感觉是充满繁荣和繁华的现代气息, 可是在实质上忽略了居民在步行街空间方面的主体角色。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严重缺乏人性关怀, 过度追求形式, 许多中小型城市, 忽视了自身环境与背景, 盲目地追随一些大城市步行街的建设, 将人和环境、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隔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性化空间上的破坏。

2 城市商业步行街的人性化设计

2.1 尺度宜人的空间

城市商业步行街作为市区重要交通要道, 居民在悠闲步行过程中并不会感觉到拥挤或是孤单。若是街道相对比较宽阔, 且人流回游性相对比较少, 这样的街道不仅缺少街道生活互动性, 还会减小居民密度。若是街道相对较为狭窄, 人流就会拥挤,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街道的商业活动。通过视觉与知觉方面的研究, 表明距离在20~25m时, 能够有效辨清人的脸部或是脸部基本表情变化。对此, 城市街道的宽度应该设置在10~20m, 这样街道两侧的行人可以在视觉上互相连接, 从步行者的角度而言, 其是一个视觉好和具备亲密感的空间。对于称之为大街和幅宽在30m以上的道路, 已经在空间方面超越了人类视觉尺度, 从而无法使行人看清商品, 同时也难以为行人提供一种围合空间感。针对此种街道, 要充分利用街道两侧休息区或是景观带把街道合理横向划分,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空间效果。

2.2 人性化的绿色景观

优美宜人的大自然作为人类的第一课堂, 其可以充分激发人类的好奇心与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自然景观在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 充分展现出商业步行街的大自然特点。对于城市的商业步行街而言, 自然景观一定要充分融合街道的地形地貌, 依据自然走势, 尽可能降低对原有树木的砍伐, 把自然风貌和步行街商业有效融合一体。同时绿色植物还具备调节环境的功能, 商业步行街的绿化面积能够有效调节气候, 改进自然生态环境。另外, 枝叶繁茂的树木能够为行人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使行人可以在炎热的夏季在商业步行街中多停留。

2.3 多元化的服务功能

现代化商业街已经不是单纯的购物, 应该向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可以集购物和娱乐以及饮食等多方面于一身。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过程中, 应该实现商户的多样化, 并且配置相对完善的设施, 组织开展充满活力的多种活动, 进而吸引行人的目光, 不管是年轻人或是老年人都可以找到喜欢的商品。另外, 餐饮应该包含冷食和快餐店或是酒楼以及饭庄等, 惠顾此处的行人, 可以在休息时观赏都市风情。而书店和电影院的建立可以为步行街带来相对稳定的人流, 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步行街的活动, 防止出现单一购物活动, 从而使行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之内满足相关需求。

2.4 完善的环境设施

健全的环境设施意味着城市的文明建设与社会民主, 同时可以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对于城市而言, 建筑物间应该设置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所有环境设施, 才可以实现城市空间的有效应用。健全的环境设施配置, 可以为步行街营造一个良好的步行环境氛围。除此之外, 健全的环境设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加强行人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丰富步行街道景观, 并且展现出步行街到的人文关怀。

3 结语

城市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和购物的场所, 其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利。因此, 在城市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过程中, 应该以人的行为特点和心理以及生理需求作为出发点, 从而设计建设人活动与尺度更为科学、合理的步行街道,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美) 克莱尔·库泊·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俞孔坚著, 孙鹏, 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11)

[2] 郝卫国.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步行街租赁合同 篇5

合同双方当事人

甲方(商铺出租方:)地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手机:

乙方(商铺承租方):地址:身份证号:公司名称:品牌:联系电话:手机:

本协议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一致。下列的合同条款(以下简称甲、乙双方):

第一条:土地使用权及房地产概况

甲方本租赁财产位于长沙市黄兴南路步行街北段一层,编号为的商铺,共228.4平方米建筑面积。

第二条:商铺用途

1:乙方所承租的本商铺用于经营类的 2:乙方在租赁期内,如改变商铺使用用途或品牌,应事先征得甲方书面同意,否则,甲方有权提前解除合同,收回铺位,没收乙方已缴纳的保证金(押金)并无需给乙方任何赔偿。

第三条:租赁期限

1:甲方于月日将商铺交给乙方使用,至月租赁期限为年。

2:租赁期限以乙方付给甲方的实际发生租金兑现为准。

第四条:商铺租金

1:甲乙双方约定:本合同所签订的租金为扣除房产租赁税后的实际净租金。由商铺租赁产生的房屋租赁税款由乙方负责按相关标准予以缴纳。如乙方未缴纳租赁税导致一切风险由乙方承担法律责任。

2:租赁期内的净租金以建筑面积计算。前二年每月每平方米2010年12月31日止。2011年净租金从上年净租金基础上递增百分之五,以后每年递增百分之五,既2011年元/平方米/月、2012年元/平方米/月、2013年元/平方米/月。

第五条:租金支付方式、及方法

1:先付款,后租赁。

2:乙方按期支付合同净租金,以个月为一期。计人民币大写 元整,小写

3:在铺位交付使用之日前20日内,乙方将足额首期净租金付给甲方。首期金额元,以后每期净租金,必须提前20日内付款。合同期内付款既:

2008年12月10元整、2009年6月10元整、2009年12月10元整、2010年6月10元整、2010年12月10元整、2011年6月10元整、2011年12月102012年6月102012年12月10元整、2013年6月10元整。

4:乙方付给甲方的净租金由甲方提供本人银行帐号为准。

5:逾期支付的租金超过20日,甲方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并没收乙方的违约保证金,同时甲方有权收回商铺的使用权。

6:甲方在收到乙方净租金后应及时出具收据交给乙方,乙方在缴纳租赁税后的发票及时交给甲方。收据、发票均以特快邮寄的方式寄往甲、乙双方所在地。邮址以甲、乙双方工作便利所提供地址为准,如有变更地址,对方应及时通知另一方。

第六条:违约保证金

1: 2:合同期满,在乙方未发生任何违约的情况下:自乙方退还铺位并缴纳相关的所有费用(含合同期内租赁税)之日起,在15日内甲方必须将上述违约保证金计人民币(大写)(不计利息)返还乙方。

第七条:相关事议协定及其他费用

1:本合同所签的商铺租金是扣除国家的税务租赁税后的净租金。故双方协定租赁税税款由乙方按相关标准负责缴纳,如乙方在本合同期内出现拖欠、迟纳租赁税税款的一切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由乙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乙方应在每,或每季度向甲方提供完整的租赁税凭证原件,经甲方予以确认,未能提供的应视为违约,乙方必须承担本合同中违约责任(参照本合同中第十二条条款)。同时甲方有收回商铺另行招租的权力。

2:乙方自行负责支付因经营中依法承担各项税费等费用,乙方经营中实际发生的水、电、电话费等按其独立安装的电表度数和相关单位付款通知自行支付。

3:乙方须按步行街物业管理公司规定,按时交纳物业费,签订并遵守《物业管理合同》或《物业管理公约》之约定。

第八条:分租或转租、提前收回或中途退铺

1:甲方原则上不同意乙方分租或转租。若乙方的经营状况发生变化,或乙方在实际使用铺位出现空置的情况下,由第三方与甲方订立补充协议。才确保租赁期内合同有效。否则应视为乙方违约,甲方有权立即解除合同收回铺位,并没收乙方已交付的违约金。

2:在本合同租赁期内,如甲方提前收回未到期商铺,属甲方违约行为,甲方应向乙方支付违约金,既人民币元。

3:在本合同租赁期内,如乙方中途退铺,属乙方违约行为,乙方应支付违约金元(既已交押金不予退还)。

第九条:乙方对商铺装修承诺

1:租赁商铺由乙方自行负责装修,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

2:法律,法规规定,乙方装修过程中应办理相关手续,由甲方向有关单位申请办理,并自行承担相关费用。

3:乙方装修时,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得擅自更改租赁铺位内、外主体混土结构,及任何水、电公共设备、设施。若擅自改变。需恢复原状,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

4:合同期满或解除合同的,原来装修本着“来装去丢”的原则。在本合同期满或解除合同10日内,由甲方负责将铺位恢复原状,费用由乙方承担。

第十条:经营守则、及遵守相关其他规定

1:乙方在经营期间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定,及时交纳与营业相关税费,乙方的违反经营,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2:如乙方在租赁期限内所发生的一切纠纷和法律责任,由乙方自行解决和承担。

3:按《消防》条例要求,乙方应在商铺内配备消防器材,包括灭火器等。正当合理的使用该商铺,如使用不当或造成损失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收回商铺。没收违约保证金并要求乙方赔偿损失。

第十一条:乙方的权力

1:甲方保证对租赁给乙方商铺,享有完全的所有权(或出租权),如因所有权(或租赁权)的不完整引起纠纷,一律由甲方负责解决。

2:如该商铺危及乙方的安全、或健康的,乙方可以解除合同。

第十二条:违约条款

违约方因违反合同中协定条款,应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计人民币:(大写)(小写)元。

第十三条:免责条款

因政府原因,或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违约的,违约方不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四条:合同解除

1:除合同另有规定外,因一方违约而导致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违约方应按本合同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2:如乙方未按合同约定的期限缴付净租金逾期打20日以上的,甲方单方面有权解除本合同并没收乙方违约保证金、单方面收回商铺另行招租。

第十五条:合同终止

1:合同的租赁期限满的。

2:因不可抗力或政府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

3:乙方应自本合同解除或终止之日起,在10日内将该铺恢复原状,或在甲方认可的情况下退还给甲方,并在缴清合同中相关费用包括负责缴清合同期内租赁税后办理退铺手续。第十六条:补充协议

1:在订立合同时甲方已收取乙方支付违约保证金甲方应在2009年1月1日交铺于乙方,如不及时交付,甲方应退还乙方定金元及支付违约金元,另外退还所付租金及利息壹万元整。本合同终止。

2: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共同协商做出书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补充协议与本合同中的条款有冲突之处,以补充此协议为准。

3:

第十七条:合同生效

1: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2:本合同连同附件共份,均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年月

城市步行街 篇6

用“车水马龙”形容现代化城市是再妥帖不过的,川流不息的汽车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可是在西班牙城市庞特韦德拉宽阔的街道上,却看不到汽车的影子,没有红绿灯,也没有斑马线,整个街道都是人行道,不愧是个名副其实的“步行城”。

庞特韦德拉是西班牙西部一座古老的城市。2000年,庞特韦德拉每天约有2万台汽车穿行在城市中,几乎到处都是汽车,留给行人的空间极为有限。钢筋铁骨的汽车,侵占了原本属于人们的城市,不仅交通事故频发,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000年,米格尔出任庞特韦德拉市长。严重的城市拥堵亟待治理,他命令相关部门拿出解决方案,可看着提交来的一大堆交通规划,他认为都不是治本之措。于是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城市交通与市民生活质量是永远的矛盾,既然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那不如将所有的汽车全都禁行!此言一出,立即引发了强烈的抗议。为此,市民们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集会,抗议市长这个不着调的提案。

但米格尔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发表了电视讲话说道:“当我看到小孩子上学必须坐特殊校车,过马路还得集体由老师带领,我认为这不是他们该有的童年。无车化后孩子们可以在路上恣意玩耍和行走,不用担心呼啸而来的汽车,也不用忍受可恶的大气污染……”他历数了汽车对于城市的弊端,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从交通事故和汽车尾气中夺回属于人类的城市。

此后,米格尔强力推行他的汽车禁行计划,首先颠覆了路上的优先顺序,排在第一位的是行人,然后依次是自行车,公共交通等,最后才是私家汽车。其次是废掉市区内的停车场及停车位,凿掉汽车通路,扩大人行道。在市郊设立停车场,免费提供8000个停车位。逐步取缔红绿灯和公交站,除保留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等特殊车辆外,其他车辆均有序禁行。为了确保禁行的严肃性,市区设立了巡逻车,安装摄像头,对于不遵守规则的车辆,处以200欧元的罚款。禁行汽车实施后,市政当局为市民提供市区步行时间计算图APP,居民们可以根据自己要去的地方,选择走哪条路最省时间。

经过不懈的努力,到2010年,无车区就已经占到整个城市面积的一半,人们渐渐感受到了步行城的美好:孩子们可以在路上自由地玩耍、踢球;推着婴儿车的妈妈不再担心汽车带来的噪声和大气污染;老人们也可以优哉游哉地散步……不仅如此,无车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收益,市民每个月可以减少200欧元的汽车消费支出,这些直观和隐形的变化,使得市民更加理解当局的举措,就连当初反对最强烈的人也开始支持无车计划。

庞特韦德拉宜居的慢生活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市区居民由2000年的84000人增加到现在97000人,而这个数字,还在不停地刷新,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

庞特韦德拉这个不许开车的“步行城”,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他们打造城市生态环境的做法,值得全世界认真借鉴。

(郭旺启摘自《知识窗》2016年第10期)

【素材分析】在一座现代化城市,推行汽车禁行计划,不仅是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理念,更是一个创新而大胆的举措。西班牙庞特韦德拉市的无车计划看似疯狂而无奈,却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质量的矛盾。其实,有时候所谓创新就是勇敢去舍弃,丢掉那些依赖的物品、习惯,你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速用名言】

1.大膽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法国作家 雨果

2.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英国作家 塞缪尔·约翰逊

城市步行街 篇7

该城市广场属于多层建筑,其防火设计应遵循国家标准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但作为带有室内步行街的新型综合性商业建筑,限于使用功能及造型设计的需要,现有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案中存在一些规范未予明确规定或不能完全按照规范进行设计的问题,需要论证其消防设计是否可达到规范要求的同等水平。

1 防火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防火分区

按规范的要求,除首层营业厅外,建筑在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情况下,每个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为5 000 m2。该建筑室内步行街由若干个中庭组成,步行街一、二、三层之间通过楼板分隔,楼板的不同部位有开口,形成了若干个建筑面积不同、贯穿三层的中庭,各层建筑面积见表1所示。

该城市广场室内步行街中庭一层和二层、二层和三层之间通过挑空楼板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巨大中庭,按照规范要求,上下层相连通的面积叠加计算时若超过一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用防火卷帘将各层的开口与回廊进行分隔,同时由于各层步行街建筑面积超过5 000 m2,每层还需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如果利用防火卷帘分隔,必须增加大量的柱子,这无疑会极大地破坏建筑设计的效果;另按照现有建筑布局,各层回廊在疏散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按防火分区划分要求加设防火卷帘,必然会使回廊分隔成许多不贯通的走廊,在人员疏散时造成视线不通,容易导致混乱,不利于疏散。因此,现商业步行街未在中庭开口和回廊内设置防火卷帘,三层贯通为一个防火分区,总建筑面积为17 841 m2,不满足“建规”第5.1.7条的规定。

1.2 安全疏散

建筑内现共设9 部防烟楼梯间,每部防烟楼梯均为剪刀楼梯。经过对各层及各防火分区疏散宽度统计发现,除一层防火分区一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宽度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外,其余防火分区各自通往室外或疏散楼梯的安全出口宽度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但是,由于存在不同防火分区共用同一个疏散楼梯的情况,因此二层和三层疏散楼梯的总宽度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建筑内的疏散设施能否保证火灾时人员疏散安全,需要通过分析研究确定。图1为一层防火分区划分示意图。

根据“建规”第5.3.13 条的规定:“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在首层采用扩大封闭楼梯间。当层数不超过四层时,可将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小于等于 15.0 m处”。 本建筑步行街内的4部疏散楼梯因位于建筑中部,首层出口不能直通室外,需通过室内步行街再达室外,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离楼梯间出口的距离大于 15 m,最大约为38 m,不满足规范的要求。

2 主要的解决方案

建筑内的步行街由大小不一的中庭、公共走道及其两侧面积较小的精品店组成,其中宽敞的中庭和走道组成的公共区域占据了步行街的较大部分面积,这部分公共区域主要是火灾荷载较低的人流通行空间。由于这样的建筑结构特点和商业布局特点,如按规范要求数千平方米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在连通各层的中庭开口处设防火卷帘,在商业街中实施会有很大困难,并造成人流通行空间隔断和因为使用大量大面积、大跨度的防火卷帘而增加消防设施本身的不可靠性。因此,在步行街仅作为人员通道使用的情况下,考虑将步行街作为“临时安全区”,按一个防火分区进行设计,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步行街内的火灾烟气蔓延,保证人员疏散的安全。经过与专家及设计单位讨论,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1)室内步行街建筑的耐火等级设计不低于二级。

(2)室内步行街贯通的层数不应超过4层且高度不应超过24 m,总长度不应大于350 m。目的是将室内步行街的体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3)面向步行街一侧的建筑围护构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 h,可采用实体墙、防火玻璃或钢化玻璃加喷淋保护,相邻商铺之间均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 h的墙体分隔。邻街店铺开向室内步行街的门在火灾时应能自动关闭,可采用带电磁门吸的双向弹簧门,平时采用电磁门吸使之常开,火灾时报警系统切断电源,门吸失去吸力使得门自动关闭,关闭后能从两侧手动开启并再次自动关闭。

(4)步行街的宽度应大于8 m,大于“建规”要求的多层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为6 m(如果步行街所在的建筑为高层建筑,则步行街的宽度应大于13 m),防止步行街一侧店铺发生火灾后通过热辐射的方式蔓延至另一侧。

(5)除首层外,步行街每层楼板的开口总面积不小于步行街地面面积的35%~40%。目的是让步行街部分形成上下贯通的巨大空间,保证火灾产生的烟气能够顺畅地垂直上升,通过排烟设施排出室外,防止烟气受到遮挡而沿水平方向蔓延。

(6)连通步行街两侧商铺的连廊沿步行街长度方向均匀分布,连廊宽度不大于4 m。连廊的作用主要是为二层以上的顾客提供到达步行街另一侧商铺的便捷通道。限制连廊的宽度,一方面可以保证步行街每层楼板的开口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保证排烟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商家利用过宽的连廊摆摊设点,增加步行街的火灾荷载。

(7)步行街顶棚为钢结构顶棚镶防火玻璃,其承重结构应刷涂耐火极限大于0.50 h的防火涂料保护,防止顶棚坍塌及玻璃破碎对人员造成伤害。

(8)步行街顶棚应高出步行街两侧商铺屋面最高处至少1 m,且顶棚应设排烟设施。

(9)室内步行街两侧:商铺面积不大于300 m2,餐饮面积不大于500 m2。步行街两侧其他使用空间确需通向步行街时,有疏散要求的应设置防烟前室与步行街连通;不作疏散使用的连通口,每个防火分区内只允许设置一个,其宽度不应大于该建筑内一个柱间距的宽度,并采用两道防火卷帘进行分隔(火灾时两道防火卷帘一次性同时降落)。

(10)步行街首层最远点至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60 m,且每隔60~100 m应设不小于6 m直接对外的疏散出口,二层及以上楼层商铺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不大于37.5 m。靠外墙设置的疏散楼梯间在首层应直通室外。

(11)步行街每层回廊增设机械排烟系统,使得火灾初期产生的少量烟气可以就近排出,减少烟气的影响范围,保证人员疏散安全。

(12)步行街内各商铺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照中危险Ⅱ级设计,并采用快速响应喷头以加快启动速度,将火灾控制在更小的范围内。步行街回廊也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3)为便于消防队员灭火救援,步行街顶棚设置可开启或便于破拆的侧窗,并设置明显的标志;外墙设置灭火救援的窗口,并保持内部通道畅通。

3 性能化评估分析

为分析该建筑的防火设计能否实现上述消防安全目标,采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计算分析,以验证上述措施的可行性。

首先,应分析待评估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并根据火灾危险性设定合理的火灾场景,然后用计算机模拟程序对设定火灾场景下的火灾烟气、温度等火灾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得到人员可用疏散时间 TASET;再根据设定的火灾场景设置相应的人员安全疏散场景,并利用人员安全疏散模拟软件对设定疏散场景下的人员疏散情况进行计算,得到人员必需疏散时间TRSET;最后验证TASET>TRSET是否成立。

3.1 火灾危险性分析

根据综合性商业建筑步行街内精品店的火灾荷载调查结果,结合建筑各功能分区的使用特点和可燃物分布,确定建筑内各功能区域的火灾荷载密度,见表2所示。

3.2 火灾场景设置

城市广场由室内步行街、百货、超市、电玩、KTV、影院、办公室及地下车库等部分组成。根据建筑结构、各功能区分布和火灾危险性大小等实际情况,共设置了5 个火源位置,分析确定了19 个设定火灾场景,具体设置见表3所示。

3.3 人员疏散安全性判定

通过对设定火灾场景下火灾烟气运动的模拟分析,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可得到火灾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TASET。将模拟计算的疏散行走时间乘以1.5倍安全系数加上报警时间和响应时间,最后可得到各场景的人员必需安全疏散时间TRSET,见表4所示。

通过对人员的疏散模拟分析,并与火灾烟气模拟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均有效的情况下,对于各个设定的火灾场景和疏散场景,建筑内各层人员均能够在危险来临之前,通过邻近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疏散至安全区域。

(2)

当步行街首层发生火灾时,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失效的情况下,建筑内的人员将不能够在危险来临之前,通过邻近的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疏散至安全区域。

(3)

当建筑内二层超市发生火灾时,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均失效的情况下,建筑内二层人员将不能够在危险来临之前疏散至安全区域。当建筑内三层电玩区域发生火灾时,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均失效的情况下,建筑内三层人员的安全疏散将不能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建筑内消防系统是人员安全疏散的重要保证,应定期对建筑内的消防系统做保养与维护,以保证火灾时能够正常启动,为人员安全疏散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此外,步行街内发生火灾易堵塞疏散路径,并给上层人员的疏散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应严格限制步行街的用途和内部的可燃物,防止步行街内发生火灾。

参考文献

[1]国家消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某城市广场防火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1.

[2]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技术导则[R].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四研究报告.

城市步行街 篇8

步行街作为城市中一个浓缩社会历史、文化的场所, 始终处于一个多层面、多方位、多形态的动态平衡空间体系之中, 其形态及设计理念总是随着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变化。如从物化的形态表层结构看, 它涉及到许多领域, 有许多形式, 主要有各类专供行人使用的步行街、人车共存的半步行街、高架步行街、地下步行街、时间系步行街 (在指定时间内开放) ;如从深层结构看大致可以被抽象为两个组成部分, 即不同辐射能力的吸引点 (节点) 以及步行道路 (路径) , 节点可理解为区的概念, 路径可理解为连接节点的线性空间。

步行街对城市的作用很重要, 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1.1 交通组织管理:

良好的城市通常以平衡的交通管理为特点。通过改善步行的环境质量、增加步行人数、减少城市中心用于汽车交通的空间等手段, 使更多人乘坐公交车, 避免人车冲突, 达到步行、公交、小车、地铁的良好平衡。

1.2 经济复兴:

步行街吸引了行人浏览、散步、购物, 从而增加了消费, 促进了临街商业的发展和增收, 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复苏。

1.3 环境改善:

步行街减少了车辆, 降低了噪音、废气的污染程度, 净化了环境, 同时也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1.4 社会效益:

步行街是城市意象的重叠, 是维系城市与居民的纽带, 为社会各阶层民众提供了互相交往的机会以及休闲、娱乐、购物的场所, 为各种文化的共存、交融创造了条件, 也为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2 步行街的建设形式、规划原则

步行街的建设主要有重建、整建、维护三种基本形式, 在现今步行街的规划中, 普遍采用的是以下几项具体实施性原则:

2.1 人车分离, 宜出宜进、四通八达的原则:

即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使步行者与机动车分开, 同时为步行者提供一个内外通达、进出自如的步行系统。

2.2 人本的原则:

真正的步行街是切实的事物, 主体是人, 人使步行街有了故事情节, 有了生命, 人们用整个身心的存在去感受、接触、聆听和衡量环境, 所以步行街必须体现一切为人服务的理念。

2.3 地域原则:

地域性是城市景观在一定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特征, 不同的城市、地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此有意义的步行街都应根植于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 这是对所处的特定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合理回应, 所以因地制宜升华每一个步行街中那独有的、本质的地域文脉, 并使之更有生机活力, 更有发展, 才能意匠独造。

2.4 功能、技术合理原则:

功能是步行街的重要内容和最活跃因素, 因此需要采用现代先进合理的技术来满足各种功能的要求。同时合理地利用土地和空间, 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资金。

2.5 细部原则:即重视步行街形态、比例、尺度、色泽、材料、光照及设施的设计。

2.6 管理、效益原则:即运用科学完善的管理, 以求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3 实例分析———大同花园步行街规划设计

大同花园位于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的徐家汇路与南北高架的结合处, 是打浦桥的城市标志之一, 是卢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同花园步行街路范围北自徐家汇路, 南至丽园路, 全长约160余米。因有幸负责了此项工作的规划方案, 特对这一地段作了较详细的调研。

3.1 制约因素

3.1.1 步行街南北向长约160m, 东西向宽约

17m, 路东是高层住宅区, 路北是紧密相邻的高层商办综合楼, 这些楼的共性是一至两层均为商业用房, 其上是办公用房, 因此整个空间形态比较单一。

3.1.2 高层商办综合楼因紧临徐家汇路与南

北高架路的转角, 而以上两条主要干道又不允许货车和非公交车停留, 所以综合楼的货流与人流只能在步行街上进出。

3.1.3 紧邻的徐家汇路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形

成和全国规模最大的商业街之一, 具有百年历史, 记述了上海历史的某些特征, 也包含了丰富的文脉特色, 同时还具有繁忙的商业活动和超负荷的交通网络。

3.2 规划对策

规划的目的, 就是要合理地解决上述制约因素,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3.2.1“历史主义”思考:

徐家汇路是打浦桥重要的路段, 人多、车多、店多、招牌多, 建筑风格杂陈, 沿线各历史阶段建筑鳞次栉比, 其历史文脉是以20世纪20~30年代建造的西洋古典建筑为基础, 但正像一本不断修改的书一样, 它也在不断增添新篇章, 因此步行街的规划在空间结构、建筑形态上主要采用了协调的方法, 如保留调整了原地段场所的墙砖、地砖、门斗、路灯等有形的东西, 以唤起使用者对原有街区脉络经验的联想, 从而达到整体的连续一贯。

3.2.2“城市主义”思考:

街区交通有赖于城市空间来实现, 它又赋予其活力, 在本项目中, 绝对排斥车行交通是不现实的。本设计以立体化来组织有序的交通流线, 在距地5m标高处, 设计了二层步行系统, 通过高架步行廊将各商业建筑相连, 沟通串联起综合楼和商住楼的二层商场, 实行人车立体分流, 提供安全舒适的购物空间, 以缓解主干道交通拥挤的状况, 使本街区人车共存而各得其所。

3.2.3“人本主义”思考:

针对卢湾区人口密度大, 公共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 设计中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及人的活动为根本出发点, 充分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并与打浦桥周围的建筑功能完善同时实现。

3.3 主要设计要点

3.3.1 架空步廊设计

在步行街建筑两侧, 各布置一条3m宽的架空步廊, 底层为拱形柱廊, 每隔一定路段设置过街人行天桥, 既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 天桥本身也成为俯瞰步行街的观景点。注重对景的设计, 在视觉焦点处精心设计标志物, 使不同的街段都有较好的视觉景观。

3.3.2“金带” (Golden Line) 设计

在步行街中线两侧, 各布置一条2m宽的“金带” (Golden Line) , 将动、静两种活动分开。凡在“金带”以外的两边范围属于流动性区域, 尽可能进行中性化处理, 简洁明了地形成开敞流动的空间。而“金带”内侧则设计为静态休息区域, 设计提供充足完备的服务设施、环境小品, 如问询处、电话亭、售报售货亭、花坛、废物箱、路灯、座椅及广告牌等。

3.3.3 建筑形象的设计

店铺立面以尺度小巧, 形式多样为原则。店铺面宽一般为6m, 每个单元变换一种立面处理方式。建筑轮廓线也尽量避免整齐划一, 店铺进退有秩, 建筑高低结合, 使街道景观在统一中有变化, 每段空间中都有新的信息出现, 保持步行者逛街心理的兴奋状态。

3.3.4 透光天棚设计

建筑顶部的连续的透光天棚采用透明玻璃加钢骨架的做法, 出挑深远并辅以灯光照明, 以轻盈舒展的造型与下部多变的建筑群形成对比。设计中天棚与建筑群屋顶之间留有架空通风层。行人游客在天棚下游览购物, 可沐浴阳光, 享受新鲜空气兼能避风雨。

2003年7月大同花园商业步行街一期工程完工并正式开街。目前, 建造的后续工作仍在按照规划的构思和设想继续进行中。

21世纪是强调人、强调文化、强调人与自然融合、强调整体发展的世纪。步行街作为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空间的物化反映, 其形态的演进反映了城市发展变动的历史, 其内在结构又反映着城市形态的本质, 它的建设涉及到许多因素和领域, 其建设规模、功能、形态逐渐大型化、多样化、立体化、综合化, 在其理论和实践方面, 尚需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摘要:近年来全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在商业中心区建设步行街的热潮, 这种现象反映了步行街作为一种改善城市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繁荣商业经济的规划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通过以上海大同花园步行街规划设计研究为例, 试图分析以商业中心区步行街建设为主题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城市步行街 篇9

1 连续度

在材料力学领域, 连续度ϕ是介于0和1之间的一个变量。ϕ=1对应于完全没有缺陷的理想材料状态, ϕ=0对应于完全破坏的没有任何承载能力的材料态度。ϕ是单调减小的, 假设当ϕ达到某一临界值ϕ0时, 材料发生断裂。

在交通工程领域, 连续度定义为在节理所在的直线段上贯通的节理段的总长度与定义的节理的总长度之比。

在信息学中, 信息的连续度是指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与使用的连贯程度, 是指这四个环节间的连续与否。

在计算机图像处理领域, 用于刻划区域分片连续性的数据称为连续度, 记作d, 它表示相邻两像素颜色值之差, 当其绝对值大于d时, 就认为这两像素落在两个不同的连续段内;其绝对值小于d时, 就认为这两像素处在同一连续段内。

2 步行系统连续度

在城市各子系统中, 城市步行系统虽然包括人行道、地下通道, 二层平台等众多不同形态的组成元素, 但其根本是人流的线性走向, 是一个线性的城市空间。从交通方面来说, 车行交通使连续的步行人流产生了间断;从步行系统的功能界面来说, 封闭的商务办公楼使步行系统开放的线性空间产生间断;从空间感受角度出发,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使原本线性一致的街廓比产生了变化。

3 步行系统连续度评价体系

综合其他领域关于连续度的研究成果, 以及步行系统自身的特点, 可以对步行系统连续度定义为:连续度d是在定义的路段中, 完全连续的总长度与定义的总长度之比, 是介于0和1之间的变量。d=1对应于步行系统线性完全连续的理想状态, d=0对应于步行系统完全不连续的状态。根据导致步行系统连续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具体的评价体系:1) 通达性连续度:行人在一定的路程中, 能够保持连续不间断的通行状态而不被车行交通阻隔, 这种连续的通行在整段路程之中所占的比例, 即:连续度d=连续通行长度/定义的路段长度=定义的路段长度-车行交叉口总宽度/定义的路段长度。2) 公共性连续度:在一定的路段中, 公共性的功能界面在整个路段之中所占的比例, 即:连续度d=公共性的功能界面长度/定义的路段长度=定义的路段长度-非公共性的功能界面/定义的路段长度。3) 空间界面连续度:在一定的路段之中, 主导的空间形态在整个路段之中所占的比例, 即:连续度d=主导的空间形态/定义的路段长度=定义的路段长度-非主导的空间形态/定义的路段长度。

4 上海南京路步行系统连续度评价

为了进行细致的分析, 本文将南京路分为五个路段进行研究:路段1——华山路—陕西北路段;路段2——陕西北路—成都北路段;路段3——成都北路—西藏中路段;路段4——西藏中路—河南中路段;路段5——河南中路—中山东一路段。

4.1 通达性连续度

南京路总长4 965 m, 共有车行交叉路口24个, 其中华山路、西藏中路、中山东一路建有地下过街设施, 对步行产生阻隔的总宽度为243 m, 则南京路全段的通达性连续度d=连续通行长度/定义的路段长度=定义的路段长度-车行交叉口总宽度/定义的路段长度= (4 965-243/4 965) ×&=0.51。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段分析可得:路段4——西藏中路—河南中路段由于采取了步行化措施, 其通达性连续度明显高于其他路段 (见图1) 。

4.2 公共性连续度

南京路全段功能界面分布见表1。

南京路全段功能公共性连续度d=公共性的功能界面长度/定义的路段长度=定义的路段长度-非公共性的功能界面/定义的路段长度=3 567/4 965=0.73。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段分析可得:路段4——西藏中路—河南中路路段沿街界面基本都是商业零售店面, 其公共性连续度为0.95, 为各段最高 (见图2) 。

4.3 空间形态连续度

在南京路全段中, 12 m~24 m的多层建筑和24 m~50 m的小高层建筑的比例分别为35.5%和25%, 对应的街廓比0.8~2.5, 为该路段的主导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连续度d=主导的空间形态/定义的路段长度=定义的路段长度-非主导的空间形态/定义的路段长度=3 364+2 353/4 965×2=0.61。

路段5——河南中路—中山东一路路段沿街界面基本上是上海租界时期的历史建筑, 街廓比较为连续一致, 其功能空间形态连续度为0.790, 为各段最高 (见图3) 。

4.4 小结

南京路步行系统通达性连续度0.51, 公共性连续度0.73, 空间形态连续度0.61。其中西藏中路—河南中路 (步行街) 各项指标高于整体水平。通过对南京路步行系统连续度的研究发现, 导致连续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有:1) 西藏路、成都路、河南路三条主要道路对于通达性连续度影响较大, 造成了行人过街的不便。2) 河南中路—中山东一路段的商务办公楼、酒店等非公共性界面破坏了南京路的公共性。3) 华山路—陕西北路段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破坏了城市肌理和空间形态。

5 对比研究

笔者还对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上海四川北路以及香港中环立体步行系统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比发现, 香港中环地区由于建设了立体化步行系统, 通达性连续度较高。

6 建议与措施

1) 建立步行系统连续度评价数据库, 针对每个路段具体分析;2) 发展公共交通体系、限制部分车型交通、建设立体化步行系统;3) 进行功能置换, 保证主要步行系统功能公共性连续度;4) 加强空间管制, 控制沿街界面的建筑形态。

7 进一步研究方向

城市步行街 篇10

目前,我国中等城市步行街区的建设面临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城市建设及社会生活需要城市步行街区的大力发展,以促进城市的繁荣及社会生活的丰富;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城市步行街区建设不但没有使市民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反而带来更多的问题。本文研究选择两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徐州户部山步行街区以及常州南大街步行街区。

本文主要的调查方法为非正式访谈。对使用者的非正式访谈是在每次考察场地时,非正式地与不同类型使用群体进行交谈,根据一系列准备好的问题进行闲聊,从而获知其对步行街区优缺点的评价。然后选取有价值的访谈资料列入访谈表格中。

1 案例概况

1.1 徐州市户部山步行街区概况

徐州古称彭城,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市区土地面积1 160 km2,市区人口179.88 万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户部山步行街区位于徐州市区中心,与楚风汉韵的户部山相依,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沉淀,300多年的商业传承,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

徐州市云龙区政府从1998年初决定对户部山地区进行统一规划的保护性改造,投资8亿元建设户部山步行街区,到2003年完工并全面投入使用。整个街区改造地段占地面积10.5 hm2,总占地15万m2,建筑面积12万m2,是集购物、旅游、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商业街区(见图1)。

对户部山步行街区的正式调查工作于 10 月 29 日~11月3日(周一~周六)连续6 d 8:00~18:00在步行街区顾客休息处及街道中进行。

1.2 常州市南大街步行街区概况

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市区面积1 864 km2,人口222.48万人,属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常州南大街步行街位于常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老城区,由浙江之江集团和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常州之江置业有限公司2001年斥资开发,总投资10.5亿元。该步行街区由一条“S”形内街串联三个地块,包括一条主街和两条内街,东起公园路、西至南大街、南起青果巷、北至延陵西路,东西方向宽120 m,南北方向长600 m,占地6.5万 m2,总建筑面积达24万m2,其中商业面积12万m2,商务办公面积3.5万m2,住宅面积4.5万m2。

对南大街步行街区的正式调查工作于 11 月 12 日~11月17 日(周一~周六)连续6 d 8:00~18:00在步行街区顾客休息处及街道中进行。

2 城市步行街区使用状况对比分析

2.1 徐州户部山步行街区使用评价分析

通过表1的非正式访谈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户部山步行街区的主要吸引点表现在建筑形象、小吃餐饮以及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而问题主要体现在卫生、治安、车多等环境问题以及缺乏人气、绿化休闲少等方面;同时对步行街区的管理,包括车辆管理、环境治安卫生管理、商业管理、增加绿化以及活动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2常州南大街步行街区使用评价分析

通过对使用者非正式访谈的方式获得的对步行街区的评价可以获得较为直接的了解,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南大街步行街区的主要吸引点表现在购物店铺及商品种类、风景环境、小吃以及人气热闹等方面;而问题主要体现在治安、车辆交通环境问题,商品种类,整体布局,厕所座椅等设施缺乏方面;同时对步行街区的管理,包括车辆管理、环境治安卫生管理、商业管理,增加绿化、增加设施以及活动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3结论及建议

1)步行街区存在的问题表现比较一致,而优点则各有不同。2)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步行街区的管理和设施两方面。管理方面包括卫生、治安、车辆交通、商业管理和活动组织;设施方面包括绿化及服务设施缺乏。3)主要吸引点各有不同:户部山步行街区表现在建筑形象、小吃餐饮以及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南大街表现在商品种类、风景环境、小吃以及人气热闹等方面。

通过两个案例的非正式访谈结论可以看出,我国中等城市步行街区尽管特色不同,侧重不同,但在管理及步行街区的设施配置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我国中等城市步行街区要改变不冷不热的状况,要更加符合使用者需求,要体现更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就要在步行街区的管理及设施设置及维护方面加大力度。

摘要:基于社会使用的主观评价,运用非正式访谈的调查方法,对我国两个中等城市步行街区的使用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对比研究,并对步行区下一步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城市步行街建设。

关键词:步行街区,使用状况,优点

参考文献

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探讨 篇11

关键词:步行商业街意义与特征设计理念基本元素设计

1商业步行街设计的意义与特征

街道是商业的灵魂和载体,是人文、生态、环保的现代商业设计理论的显示展现,所以现代步行街设计模式也从传统的商业街模式到体现步行精神、人文意识的商业开放步街模式发生了转变。如引入开放的步街格局、空间设计和人流导向等要素使其具有时尚现代的商业氛囤,宜人的空间尺度,细腻的环境处理来满足多元化人性审美情趣,开放自由的美学风格等的社会需求等特征,继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2设计理念

2.1注重发扬历史文化元素和消费心理,凸出个性化商业街区理念。

2.2注重结合消费者心理分析,创建能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步街环境。

2.3功能配套、交通方便、购物环境优美在配套设施上要充分体现功能提升,解决停车问题和交通问题,合理布局公交车站、地铁站等设施,精心布置街景、小憩地等休闲环境。从垃圾桶、座椅、花盆、电话亭到休闲广场,所有细节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强调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同时,又要通过这种“一致性”展现出“个性化”,即该商业街的独特卖点。

3基本建筑元素设计

3.1步行街布局格式大体可分为:主街式、主次街式和广场式,这三种布局方式各有优缺点,在运用过程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设计,以求达到更丰富的商业布局空间。

主街式:以一条主要街道串联起整体商业空间的序列。此种多用于地段狭长的商业街段,该特点是简洁明确,人流感强,主街把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功能体快结合起来,配以丰富的公共空间、景观节点设计,营造充满活力的商业氛围。

主次街式:往往是商业区域比较广,单独步行街无法满足人流设计时,需要多个交通路线配以不同功能进行组合的步街体系,该形式特点是商业形态空间更加丰富、多元化。

广场式:而广场式则更具西方特色,它为空间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以广场带街,整个空间步行系统没有明显的街道痕迹,通过不同体快之间彼此位置的的对位、错落,剩余比较大的剩余空间,使人对空间感有了更加不一样的感受。

如郑州市德化步行街就是这第二种和第三种布局的有机结合,以一条南北主街领起整个主要商业空间的序列,使商业格局简洁明确,同时在其西侧一条平行与主街道的饮食街道对主要街道的液态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而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喷泉广场又形成了围绕其标志性的景观节点的商业布局,两种布局通过一些代表德化百年老街的街景小品贯穿和对比形成了德化步行街的特色。

3.2人流体系规划布置步行街就是规划布置人流导向。商业步行街中的业态分布和功能布局必须尽量吸引客户既能让人流连忘返,又能走遍全程,经过每一个可能的店铺。

除此之外。人流导向还应考虑消防安全的要求。疏散直接、标志明显。

3.3空间要素设计

3.3.1建筑性格的恰当表达①外立面设计要有当地传统地方特色,有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步行街是吸引人流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也要具有时代性,而一个传统和现代感很好结合的商业步行街也成为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②步行街是以街区人流为主要特征的商业模式,所以也就限定了建筑本身不会在竖向空间上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步行街建筑的层数多为底层,所以立面应给人亲切感、朴实、高品格的特点。

3.3.2步行街室外环境布置①“以人为本”的布置原则:步行空间的尺度在设计时采用建筑、建筑小品、硬质景观和多层次绿化处理,可以达到人性化设计和贴近人的亲切的尺度。亲水平台、喷泉、露天茶座、铺地、绿化、人文小品等相互交错布置在有高差的层面上,并以小桥、富有柔和曲线的连廊、平静的水面、绿色的草坪构成步行空间,使人感到一系列的空间对景和变幻。②流畅和互动的步行空间布置原则:步行动线的安排为减少广场中穿越性动线的出现应尽量两点连接配置于广场周边:步行空间的宽度应容纳四人可以并肩行走的净空间为佳。此外为达到步行空间的流畅,其他附属设施(如灯柱、广告装饰)宣布置于步行空间旁约1.5m的空间范围内。为了增强步行街内部环境与室外广场的互动性,步行空间最好布置在紧邻商场建筑物,在入口处留够充足的缓冲空间(10m×lOm为宜),从而达到对行人吸引的效果,进而促使广场与步行街内部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多样化活动互动在广场的步行空间,应考虑使用者在行走过程中设置流连空间。因此可以在广场平面规划时置入一些空间凹凸处或借用广场中设施物的设置点,以达到广场多样化活动的互动。③“自然导入”设计原则:现代步行空间对所处环境的要求提高,所以除了注重建筑物本身设计的同时,还应引入树木、花卉、草坪和水景等自然元素。如行走空间内以高直、遮荫和不阻挡视觉景观的植栽配置原则:植栽的配置应与广场设计主题相符合;利用植栽作为区划广场使用行为的元素,融自然于广场;将地面绿化与屋顶绿化相结合,既符合景观要求,又应符合节能要求;设置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空间,并使遮阳与绿化相结合,看似随意而天成,实则精心考虑设计。④无障碍空间设计:在步行街区设置盲道、建筑入口设置坡道,在铺面的材料考置上,应达到防滑的效果,且将残障者行下次无障碍空间(导盲砖、残障步道)考虑于其中,并在这些无障碍设施前设置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牌和盲文位置图,这样才能达到无障碍、安全的步行空间。

3.3.2整体有机的景观格局根据场地特点,在建筑轴线、街区内的景观轴线上组织室内外空间,形成各种空间序列,相互汇合、渗透、交叉,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且不受车辆交通及功能分区之干扰,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整合,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以人的景观感知为中心的体验空间序列,最终形成场区的整体感和场所感。

城市步行街 篇12

二战后, 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了工业转型的过程, 原本繁荣的中心城区开始衰落, 城市更新 (Urban Regeneration) 应运而生。旨在复兴衰落的中心城区, 改善环境, 吸引人口和新的工作机会, 刺激经济增长与恢复城市活力[1]的城市更新活动如今正逐渐替代新城建设, 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英国作为较早工业化的国家, 也在二战之后持续进行城市更新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英国城市更新的高潮期, 主要采取两大类更新策略即地产导向和文化导向。地产导向策略是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对城市中心的土地再开发, 例如建造大量的办公楼、住宅、酒店等。文化导向则是利用老城区的种种怀旧文化的打造吸引创意产业的投资, 例如通过城市设计和公共艺术提升城市形象。两种方式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常常同时使用[2]。而高质量的城市室外空间则是实现城市更新的基础, 无论是建筑、广场、道路还是水景、公共艺术等各个方面都需得到相应提升。英国谢菲尔德市作为典型的工业转型城市, 其“黄金路线”项目就是以鼓励步行的方式引导城市更新, 改善城市室外空间质量, 开启城市发展新思路的实践项目。

2“黄金路线”项目的建设背景

2.1 绿道的发展

自从19世纪中期奥姆斯特德 (Frederick Law Olmsted) 规划的波士顿公园被公认为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之后, 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 绿道在全世界不断发展。在经历了早期的绿道规划、景观设计师的绿道规划、环保运动影响下的绿道规划、绿道运动的命名、成为国际运动这5个阶段的发展[3]之后, 绿道的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综合功能更加受到关注。建设于21世纪初期的“黄金路线”作为典型的城市绿道则是一个体现综合功能的优秀典范。

2.2 城市复兴

2.2.1 谢菲尔德城市发展历程

谢菲尔德于12世纪时沿着顿河 (River Don) 和希夫河 (River Sheaf) 发展成为贸易集镇, 14世纪晚期到19世纪以发达的钢铁生产而闻名世界。16世纪英国内战后重建期间, 城市先前的栅格路网大量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不规整的路网格局及自由分散的城市开发。到20世纪80年代时, 随着钢铁工业的衰败, 老城区繁荣不再。老城区的衰败带来大量废弃的厂房及闲置的土地, 环境质量下降, 失业率上升及城市蔓延等问题[5]。中心城区不能吸引市民, 周边的地价随之降低, 商业衰退, 繁荣不再。而面对扩张的城市, 人们对机动车越来越依赖, 非机动出行比例大大降低。进入1990年代, 城市实现了转型, 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成为其发展重心[4]。

2.2.2“城市更新政策”的制定及“城市之心”复兴计划的执行

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城市问题, 谢菲尔德市政府及时制定了“城市更新政策” (Urban Regeneration Policy) , 通过提高老城区环境和基础设施质量吸引投资与开发, 使其成为办公、居住、零售、教育、休闲等功能混合的用地, 旨在阻止城市边界的持续扩张, 从而复兴“城市之心”。

从1995年到2006年, 作为城市更新政策执行之中的核心项目, 英国谢菲尔德市的中心城区即“城市之心 (Heart of the City) ”的总体规划经历了方案的提出、反复修改和完善到各建设项目最终实施, 这期间多次开展公众参与活动, 采纳了广泛的公众建议。“城市之心”由一系列重要建筑物及户外公共空间组成, 例如谢菲尔德镇政厅、市政厅、克鲁斯堡大剧院和冬园温室等等, 还有一些高质量的室外公共空间, 例如和平花园、巴克水池广场和都铎广场, 同时包括周边的商业空间, 例如酒店、办公楼[6]。

“黄金路线 (Gold Route) ”是“城市之心”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7], 是一系列为城市更新和发展而建设的市政项目[8]。它由许多吸引人的场所和街道所构成, 引领着游客从谢菲尔德火车站走向谢菲尔德大学。如今, 这条路线不仅促进了市民进行更加健康的步行活动, 同时带动了周边区域的休闲、商业、房地产等的发展, 而且成为城市经济和文化复兴及城市品质提升的象征。

3“黄金路线”优质步行空间的创造

“黄金路线”由系列的通道与节点构成, 步行街将广场、街头花园、公园等室外公共空间与温室、美术馆等可步行通过的室内公共空间连接起来, 质量经过提升的通道与节点塑造了环境宜人、充满吸引力的新的城市中心区 (见图1) 。“黄金路线”上的每个场所都有其自身特色和独特元素, 例如水景、照明及公共艺术。但是所有的场所都属于“黄金路线”的一部分, 他们有共通的主题和建筑与装饰材料, 比如利用了流动的水体、精雕细琢的金属和铺装石材, 这一切都体现着谢菲尔德城市的历史, 遵从城市中心总体规划的原则, 更为重要的是, 打造极佳的步行空间。

3.1 尺度宜人且解决场地问题的水景

人们对广场上建造水景已司空见惯, 但如何能让水景在愉悦人们的感知体验的同时也能解决场地上的环境问题, 反之, 对于解决场地问题的思考又赋予水景新的形式, 希夫广场上的隔音墙式水景的设计则是经典之作。希夫广场作为谢菲尔德市的车站门户, 临近文化产业区 (Cultural Industries Quarter) 、谢菲尔德巴士换乘站及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该广场改造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则是如何解决来自其紧邻的城市主干道上的交通噪音的干扰。改造后的广场上最为瞩目的雕塑“锋刃 (Cutting Edge) ”则巧妙地解决了以上环境问题。该雕塑重约80吨, 长达81米, 由光滑的不锈钢和艺术玻璃制成, 造型如同锋利的刀刃。水被抽取至雕塑的顶部, 再沿着抛光过的表面倾泻直下, 不仅营造出了水光闪烁的动人景观, 经过滤和消毒的水还能保持雕塑表面的清洁并避免涂鸦的发生[8] (见图2) 。这座水景扮演着“隔音墙”的角色, 同时起到了分隔火车站和外部交通空间的作用, 流水的声音阻隔了嘈杂的交通噪音, 为火车站营造了良好的停留空间, 人们常常驻足观赏水幕。此外, 水景墙为行人创造出一条明确、畅通无阻的步行路线, 连接了火车站和城市中心, 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门户空间。

结合地形落差, 利用水景降低城市道路噪音对公共空间的干扰是谢菲尔德黄金路线的另一个解决场地问题的思路。设计师在和平花园入口处利用场地与相邻道路的落差设置跌水景观, 与相连的围墙共同将下沉的花园环绕起来, 形成内向下凹的地形, 跌落的水声大大削弱了道路上传来的噪音 (见图3) 。

旱喷、溪流、小型水池、水膜等人体尺度的水景在环境路线项目中被多次采用。从而吸引着各个年龄层人群的使用。和平花园中央位置的古德温喷泉 (Goodwin Fountain) 有89个独立喷头[8], 每逢夏秋季节, 这里是受儿童欢迎的戏水场所。孩子们聚集这里, 穿着清凉的泳衣在喷泉中戏水, 家长们则坐在边缘的坐凳上饶有趣味地观看孩子们。围绕古德温喷泉的多块大草坪的边缘流淌着“陶底溪流 (Ceramic Rill) ”。人们在大草坪上搭帐篷、晒太阳, 在陶底溪流边玩水或落座 (见图4) 。

千禧广场上的艺术水景由九个直径从300毫米到2000毫米不等的不锈钢球组合, 每个不锈钢球都放置在泛起涟漪的石质边缘浅池中。钢球们被恒定的水膜覆盖, 设计精妙地引入了钢铁、制造工艺、和水的主题[5]。持续流动的水体能够避免球体被涂鸦, 同时保证球体具有生动有趣的吸引力, 并且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能有助于为空间增添活力。人们在宽敞平坦的广场上进行各种活动, 而精致的水景则是游客绝佳的摄影对象。巴克水池广场位于市政厅前, 正门两侧对称设置的两座花岗岩方形水池“漂浮”在中央, 清透的蓝色水池与中央高达4米的喷泉吸引着人们观赏并坐在池边休息与聊天 (见图5) 。

3.2 步行路线上的室内公共空间

在谢菲尔德的黄金路线上, 布置有两处室内公共空间, 分别是冬园温室和千禧美术馆。这两处场所对公众开放, 人们可自由步行穿越。两座公共建筑的一层均设置方向明确的通道, 将室外南北侧的千禧广场和都铎广场及东侧的美术馆相衔接, 它们也是霍华德街至和平公园的重要连接空间。以玻璃为主要材料的屋顶设计令室内空间室外化。室内公共空间的加入, 让整个黄金路线上的节点场所变得更加多样。千禧美术馆是艺术、工艺与设计的胜地, 冬园温室则是观赏和科普植物的展览馆, 这里经常举办学术活动, 充满人文与艺术气息, 加之半室外感觉的室内空间在雨雪及大风等特殊天气里为人们提供了有效庇护, 这里不但成为一处市民日常热爱光临的新的公共场所, 甚至吸引着全国的游客参观游览 (见图6) 。

3.3 在户外公共空间中创造与界定停留空间

能吸引人们坐下休息、晒太阳、聊天或者开展其他体力活动可谓是成功的户外场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黄金路线上的各处场所均设置了形式及材质多样的坐息设施, 并配合柔和的灯光设计以丰富市民的夜生活, 吸引人们开展更多的户外活动。如霍华德街林荫大道下设置了12处带照明设备的不锈钢和花岗岩坐凳, 以便过往行人休息。这里的照明采用的都是发光效果好但低能耗的LED灯。石材选自当地或周边小镇的采石场, 石匠手工打磨与砌筑, 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小品, 展现着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工艺、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此外, 在夜晚从车站走出一眼就能看到亮丽的黄金路线。

此外, 都铎广场先前的大多数台阶、抬升的地块和墙体被移除, 以营造一个更简单、可达性更好的空间, 咖啡馆露台空间也被更加清晰地界定。抬升的种植池平滑具有宜人的弧度, 既能种植树木, 展览花卉和草类, 更是人们坐着或躺着吃东西、晒太阳、聊天的好地方。也有儿童在此追逐鸽子, 跑来跑去, 甚至忘情地弹起吉他。

德文郡绿地通过重新设计特色照明、坐凳、植物种植、草地圆形剧场和排水系统提升了环境品质。凸起的种植池提供了额外的坐凳, 并且种植耐旱植物, 全年都能为空间带来色彩。临近绿地, 新建了咖啡吧出租的户外休息区域, 十分受欢迎。儿童与青少年在这里滑滑板, 谢菲尔德大学的学生在这里喝咖啡、聊天、晒太阳或进行各种活动 (见图7) 。

3.4 改进与管制交通

户外步行环境质量的提升与维护途径除了空间设计之外, 很大程度上也依靠合理的管制得以实现。“黄金路线”项目对于交通的改进与管制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即铺装的改进和管控机动车。

2000年, 一条双向车道阿伦德尔街 (Arundel Gate) 的“侵入”使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校园与“城市之心”割裂。城市更新项目设计团队缩窄了阿伦德尔街的宽度, 重建了路面人行横道及建设林荫大道, 并且重新组织了交通, 这使得霍华德街更加便于步行[8]。

市政厅广场为市政厅出入口的集散空间, 为了促进步行, 市政厅前的萨里街也被缩窄以提供更多的步行空间。车道的柏油碎石路面改成了不规则形状的精细的花岗岩路面, 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交通的速度, 在交叉口有平整的路面石作为标志, 这样行人在没有特殊交通控制的情况下也能安全穿过马路。此外, 路缘石被取消, 行人使用更加方便 (见图8) 。

巴克水池广场上除了临街道路上出租车和残疾人代步车的运行, 以及暂时在指定的停车位置停车外, 禁止其他所有的机动车行车和停车。同时建立广场外的停车预备场地, 并且不能够以经营为目的, 从而减少对步行环境的影响[8]。通过使用更平整的、禁止车辆通行的铺装材料, 去除路边石, 为露天咖啡座提供空间, 也能够使得在市政厅管辖区周边的人行道更加通畅。

4“黄金路线”项目的建成效果

4.1 促进绿色健康出行并丰富市民日常生活

“黄金路线”项目创造了一条从火车站到城市中心区域的安全且充满吸引力的步行线路, 极大地带动了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促进市民采取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步行及骑行出行活动。据统计, 该线路上的每年的人流量都在以3%的速度增长[9], 它也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路线。

黄金路线上的系列场地已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购物、集会等活动的新场所。例如改造后的市政厅前广场每逢节假日, 这里则会变成集市, 云集流动商家, 人们在市政厅旁坐息、聊天、吃喝、弹唱或嬉戏。在周末, 市政厅的功能也得到了转换, 市民在这里举办婚礼, 活动往往会延伸至室外, 让室内外都充满活力和乐趣。都铎广场作为翻新的克鲁斯堡大剧院 (Crucible Theatre) 的外环境, 其开阔的空间能够为大型文化娱乐活动的举办提供场地。而霍华德街、德文郡绿地等开敞空间则受到市民尤其是学生们的欢迎, 他们在这里开展各式各样的休闲、娱乐及教育活动, 时而将课堂搬至绿地之上[9]。“黄金路线”项目的建成不仅推动了市民绿色健康出行活动, 而且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户外活动场地, 丰富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进而赋予了老城区生机与活力。

4.2 带动地产开发及提供就业机会

“黄金路线”项目不仅为谢菲尔德市民提供了系列高吸引力的户外活动场所, 也为周边新的地产开发提供了高吸引力的户外环境。地产开发包括居住区、新办公空间、零售和休闲娱乐空间, 从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为居民和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设施、激发未来开发者和投资者信心等方面为谢菲尔德市带来切实的利益。统计数据显示, 迄今为止, 城市中心的核心区域已经吸引超过2亿英镑 (19.4亿人民币) 的公共投资和超过1亿英镑 (9.7亿人民币) 的私人投资;周边的办公楼租金上涨了40%, 已经高于每平方英尺20英镑[9] (2064元/平方米) 。

5 结语

谢菲尔德市的“黄金路线”项目在国内外收获了大量奖项, 成为城市更新设计的范本, 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充分表明通过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来改善城市户外公共空间, 可以使得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健康等多方面受益, 是推动城市复兴的有效之路。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我国城市建设从“增量”转向“存量”, 由“数量”转向“质量”, 人们越来越关注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空间, “黄金路线”项目对我们的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改善步行环境利于创造高品质的户外公共空间, 聚集人气, 通过线性空间建设带动更大范围城市土地价值的提升, 从而为老城区带来新的功能与活力;其次, 步行环境空间可以将城市分散的历史文化节点有机串联起来, 对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直接的意义;第三, 对小城镇规划设计中, 不适宜建设机动车主导的城市空间, 更应塑造尺度宜人、空间独特的步行环境空间。

摘要:旧城的改造与更新如今正逐渐替代新城开发, 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英国谢菲尔德市经历了由工业城市向高科技、休闲文化产业主导的活力城市转型的历程, 在城市转型更新计划里, 以创造优质步行空间为核心思想的“黄金路线”项目为老城区带来极大活力, “黄金路线”由许多吸引人的场所和街道所构成, 通过建设水景、室内公共空间及增加户外停留性空间等设计手段, 并结合机动交通管制措施, 将原来破旧、萧条的老城区变成了一系列吸引市民及游客休闲、娱乐、购物、聚集的新场所, 该项目不仅带动了区域的城市更新, 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使老城区重新焕发活力。以步行环境引导城市更新对我国城市未来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更新,步行环境,黄金路线,谢菲尔德市

参考文献

[1]严若谷, 周素红, 闫小培.城市更新之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8) :947-955.

[2]易晓峰.从地产导向到文化导向——1980年代以来的英国城市更新方法[J].城市规划, 2009 (6) :66-72.

[3]周年兴, 俞孔坚, 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6, 26 (9) :3109-3110.

[4]李沁.英国城市文化复兴实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8.

[5]刘洁, 戴秋思, 张兴国.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策略研究——以英国谢菲尔德市城市文化复兴计划为例[J].新建筑, 2014 (2) :82-83.

[6]Sheffield City Council.Regeneration Projects[EB/OL].https://www.sheffield.gov.uk/planning-and-citydevelopment/regeneration/regeneration-projects.html.htm.2014-05-09.

[7]UK Landscape Award.Gold Route Statement[EB/OL].http://www.uklandscapeaward.org/Entryfiles/1282904920UKLA2010-59-Statement.pdf.2010.

[8]Sheffield City Council.The Gold Route[EB/OL].https://www.sheffield.gov.uk/planning-and-citydevelopment/regeneration/regeneration-projects.html.%20pdf.2011-01.

上一篇:学业成绩评价下一篇:汉语文教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