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城市化(精选8篇)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 篇1
近期西方城市社会地理主要研究领域及启示-《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综述
通过对保罗・诺克斯和史蒂文・平奇编著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第4版)学习,揭示出近期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当代西方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框架,并形成了不同理论研究学派.与之对比,中国城市社会地理研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起步阶段,不仅表现出理论研究匮乏,而且实证案例研究也明显不足,西方城市社会地理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借鉴.
作 者:武前波 WU Qian-bo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刊 名:现代城市研究 PKU英文刊名:MODERN URBAN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C912.81 关键词:城市社会地理 研究领域 西方 启示城市地理学城市化 篇2
一、从定义方面进行辨析
尽管许多学者对同一概念的定义角度往往不同,但从统一的定义角度看,上述几个概念具有明显的区别。城市化一般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通常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人口由乡村区域向郊区迁移 (或大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二三产业向该地集聚的过程;城市郊区化指当代特大城市的人口和二三产业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 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指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反迁,二三产业向该地区集聚的过程;再城市化是应对逆城市化中“市中心衰败”的一个过程,即人口再次向城市中心迁移,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
二、 从原因、人口流向等方面进行辨析
引发城市化的原因在于灌溉耕作技术发展 ,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人口从乡村地区迁入城市地区,益处在于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主要包括环境、社会问题,地价上涨,农民弃耕抛荒等。它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 引发郊区城市化的原因在于中心城区的推力和郊区的拉力, 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由内向外离心迁居市郊, 益处在于郊区功能区趋于完善,形成产业优势,问题在于城市过分蔓延,老城市人口流失严重。其处于城市化中期良性发展阶段;引发城市郊区化的原因在于市区土地紧张,交通拥挤,居住和自然条件恶化,郊区空间开阔,人口则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益处在于缓解大城市中心压力,改善人地关系,问题包括市内经济衰退,郊区农民失去农田。其处于城市化中期较高阶段;引发逆城市化的原因在于市中心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犯罪率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人口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益处在于缓解聚集效应引发的“城市病”, 问题在于“空心化”突出,占地多,争夺土地红利。其处于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目前多出现在发达国家;引发再城市化的原因在于逆城市化使市中心衰败, 市中心人口再度正增长,益处在于城市又成为新的中心。其处于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
这几个概念的联系点主要包括: 郊区化是郊区城市化或城市郊区化的简称; 逆城市化与城市化是两个相反方向的人口及产业迁移过程; 再城市化相对于第一次城市化,是二次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都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设施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扩散, 过程及作用相似。其间,学生容易混淆的包括:其一,郊区城市化过程和城市郊区化过程。哪一个应该简称为郊区化,没有定论,地理教材中只会出现郊区化的概念。其二,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实际上,郊区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呈减少态势, 逆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呈增长态势,其多发生在发达国家。
例1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读图回答问题:
下列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发展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15年时城市化水平最高
B.2025年起出现郊区化趋势
C.2035年时城市化水平超过80%
D.2045年已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解析: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 篇3
关键词:城市与城市化;乡土课程资源;小组合作探究
在人教版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借助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方法很多,本节课主要是利用乡土案例开展探究学习、乡土案例与教材案例相融合以及利用乡土案例创设问题情境等。
一、贴近生活实际,活化地理知识
“城市与城市化”一章教学重点和难点多,如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等等。城市与本校学生的居住环境密不可分,与实际生活联系性更强,为了让学生了解必修二课本提到的“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课堂上引用了学生收集的“府埕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资料。府埕是早时漳州知府衙门前的一个宽敞的“埕仔”,一个车水马龙的所在。“府埕”两边建筑原为1919年陈炯明主政时建成的“迎宾旅馆”,历史上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街区内的始兴南路是市区唯一现存的石板路。近日,“府埕文化特色一条街”的规划建设有了新的进展。根据规划,这条街是以漳州传统手工艺展示、表演、纪念品销售为主的文化商业街。府埕文化特色一条街,是古城保护与有机更新重要的一环。
二、营造课堂氛围,促进自主合作
在开始“城市与城市化”教学之前,我让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八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去开展“了解府埕”“江滨公园之行”“漳州的绿色交通”等活动。讲到“城市等级”时,我提出“漳州中心城区属于什么等级的城市?”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提出课本上的“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為旧标准,据新华社北京2014年11月20日电,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由四类变五类;增设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小城市人口——50万人口以下(不包括本数,下同),中等城市——50~100万,大城市——100~500万,特大城市——500万以上,增设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根据海峡都市报2011年6月2日公布的漳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漳州市中心城区芗城、龙文常住人口超过70万,据此新标准,漳州市中心城区应属于中等城市。在此采取“先学后教”的策略,以“问”激“思”。同时,通过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逐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求同存异等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谐的课堂氛围,自会形成一种自由、独立、自主的探索课堂,从而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三、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地理素养
地理课应引领学生从具体事实性知识走向概括性的概念、原理、规律,再从概念原理提升到学科方法、思想观念。例如:在学习“合理规划城市”时,我让学生合作探究:为漳州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提建议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及生活经验和常识,得出:“一方面漳州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学生举例:漳州市江滨公园位于九龙江西溪之畔,是漳州市区新防洪堤以外的带状公园,全长2.32公里,总面积9.78万平方米,是一座生态休闲型的城市水景公园。在设计上因地制宜,该公园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地貌和河道功能,在注重保留原有历史遗存的同时,注入具有浓厚闽南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科本质或学科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建构有学科内在逻辑的、体现学科教育价值的知识体系,用问题引领启发学生展开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提炼、提升、升华、感悟和凝练出学科思想方法,用学科思想启迪和生成智慧,从而提升地理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有机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解释、探究、发现,甚至创新。乡土地理中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贴近实际的教学资源。借助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将使地理课程更有特色,地理课堂更富有活力与魅力!
参考文献:
[1]苏群勇.漳州地区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思路和建议[J].节能,2009(6).
城市化高中地理教案 篇4
2.新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概括城市带的共同特征。
3.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这些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针对学生与教材特点,设计多样的学生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
内
容分析
教
内
容分析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的内容从认识城市个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开始,到城市群体,再到全球城市发展过程及规律,以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由静态到动态的顺序编排。
“城市化”一节内容,是先用图表及文字材料来让学生感性认识城市化现象,说明城市化的简明定义,再由这个定义转入说明其具体表现。还运用图表阐述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运用图表和案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为此节内容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两部分,重点分析后者。
情
分
析 就本校学生而言,因为现在的农村人口正不断迁移到城市中去,对于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原因他们一般很容易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但因为他们的表述能力较差,所以要概括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是最大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目
标
设
置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内涵。
2.阅读相关图文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二)技能目标
学会运用数据、图表分析有关问题,能用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来判断某一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尝试与同学合作,开展关于所在城市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调查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明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相协调。
2、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观,认识到城市带中的非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带改善环境的空间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教法分析 启发式讲述法。利用多媒体图表资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启发学生思考其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最后再给学生讲述其中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讨论归纳法。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讨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述和概括能力。
学法分析
法 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联系实际,结合所在城市的发展来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城市化发展在区域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探究性学习法。课后分小组走访来自农村的同学、进城务工人员或村子里的乡亲,了解城市化对他们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探究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对城乡发展的意义,尝试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探究地理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 五、教学重难点 1、城市化概念。理解城市化的含义,能用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来判断某一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状况。
2、运用资料概括世界城市化进程,理解城市化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流程示意图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提问:大家预习了本节“探索”中的材料,改革开放20多年来,深圳由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渔村变成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人口、用地等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现象?
过渡:深圳的转变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全球的城市化的进程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作以分析。
回答:
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面积扩大等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2第一段,概括什么是城市化。
提问:城市化的概念是什么?
城市化的含义主要包括那些?出示:“深圳东门的新旧景观图”和“深圳上步区变迁图”
大家通过比较这两组图,能结合生活体会列举出我们这里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吗?
小结:城市化的含义主要包括
(1)人口的集中过程;(2)地域的转换过程;(3)经济结构的变化
大家列举出的现象都属于城市化过程的表现,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通常用它来反映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出示图片:深圳人劳动方式的改变
说明: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表现不仅包括居民工作、生活方式的变化,还有择业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的开放等,这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小结:引导学生分析人口、经济活动、空间地域三个城市化过程主体内容的转化关系,指出第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是城市化的本质内容,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反映经济发展水平。过渡: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又如何呢? 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概括回答
列举实例
列举实例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问题的习惯
知识拓展、延伸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出示: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柱状图
《城市化》地理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的第一课时。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五个部分:
一、课标解读,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法分析,五、教学流程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这里前置动词是“运用资料”,因为城市化是个历史进程,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到城市化过程,所以本课题的要求旨在让学生能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不仅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且对后面章节中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又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②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我认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已基本上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但由于生活阅历较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偏面。所以,如何有目的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全面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显得十分重要。城市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章节又刚刚学习了城市的一系列特征,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某些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为此,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就应该有针对性。
四、教法、学法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角、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我采用“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了“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示评价、巩固深化”四个环节的学习并结合导学案来掌握本节内容。(详见“教学流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片段”,提问学生:这首歌是歌唱我国哪个城市的?学生很容易得出是深圳市。紧接着展示深圳市的图片,通过对比这两组图片,使学生明白深圳市由昔日的边陲小镇变成了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直接引入本课的内容——城市化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给学生约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31—35页文字、图表,查阅资料,然后自主完成导学案上该环节的有关问题。并提示学生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先放在那里,做好标记,可在下一环节中请教小组内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在本环节中虚心请教学习伙伴帮助解决导学案上暂时不会的问题和教材中不懂的部分。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修改完善答案并准备展示。(此时老师可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交流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以适当引导。)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大家知道,学生的天性就是爱表现,所以老师应给他们这个机会,让其尽情发挥,充分展现自己的劳动成果。为了课堂的有序进行,老师可提以下要求:
1、各小组按照老师的提示,选派代表展示他们小组的学习成果(每个小组都给以展示的机会),本组其他同学还可以及时进行补充完善。
2、同时认真观察其他小组展示的内容,如果发现问题请先做记录然后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必要时给以纠正。
3、每小组根据老师安排,选派代表对其他小组展示的结果给以言简意赅的点评,点评时一定要言之有理。
第四环节——巩固深化
1、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有选择地快速记忆本课所学内容。
2、独立完成该环节的练习题,以检测本节课掌握情况。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再按照合作释疑--展示评价的程序进行二次循环。这也是“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中“循环”二字的真正含义。
课堂小结
(1)说一说:城市化给你和你的家庭带来哪些影响。
(2)本节课的整体络
拓展探究:(课外作业)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城市化是不是发展的越快越好呢?
该问题以小论文的形式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
第三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定义及动力
1.定义:
A、人口城市化B、地域城市化
2.动力及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城市地理 篇6
一、浏阳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区位 地理位置:
浏阳市属湖南省长沙市,位于湖南东部偏北,东邻江西省铜鼓、万载、宜春;南接江西省萍乡及湖南省醴陵、株洲;西倚省会长沙;北界湖南省平江。处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金三角”地带,距省会长沙60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4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对外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明显。地形:
浏阳市地处湖南省东部罗霄山脉北段,东邻江西省铜鼓、万载、宜春;南接江西省萍乡和湖南省醴陵、株洲;西倚长沙;北靠平江。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隶属于省会长沙市管辖,市区距长沙61公里。106和319国道贯穿全境。北纬 27°51′—28°34′,东经113°10′—114°15’,全市东西宽105.8公里,南北长80.9公里,土地总面积5007.75平方公里。山地占土地面积52.6%,丘陵25.1%,岗地占7.9%,平原占13.1%,水面约占1%。气候:
浏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夏潮湿多雨,秋冬寒冷干爽。夏季多为东南风,冬季转偏北风,热量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7-18.2℃,≥10℃活动积温5030—5353℃,年日照时数1490-1850小时,年辐射量为100-112千卡/㎡,全年无霜期235—293天,年降水量1457— 2247㎜,平均风速20米/秒。
2、经济地理区位 交通: 1)、公路交通:
浏阳公路四通八达,以国、省道为主脉,县、乡道为支脉,通车里程达1106.48公里,厦门至成都319国道及北京至广州的106国道贯穿全市。
——国道 319国道;浏阳至长沙62公里高速公路319国道;浏阳至萍乡72公里浏阳境内为高等级公路106国道:浏阳至醴陵68公里浏阳境内为高等级公路 浏大公路;浏阳至大瑶31公里高速公路 ;
——省道 省道浏阳至株洲72公里;浏阳至江西铜鼓106公里;浏阳至平江96公里。2)、水运交通:
浏阳河全长230公里,在浏阳境内166公里,长沙境内64公里,其中双江口以下139公里可以通航。该市境内浏阳河段在古港马王滩、关口占家岭、枨冲宏源电站、镇头百步滩均有小型船闸。3)、资源:
浏阳市境内山丘绵亘,西南稍平衍,东北半山谷,浏阳河横贯其中,萦回百折,西流注入湘江。有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三条主要河流,支流139条,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3.85亿立方米。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179座,总蓄引水量约8.59亿立方米,亩平耕地882立方米。全市有效灌溉面
积95.8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80.25万亩,分别占98%、83.1%。全市林地面积 34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1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80.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5.8%,旱土面积13.3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18%。水田为水稻土类,有淹育性、潴育性、渗育性、潜育性、沼泽性、矿物性水稻土等6个亚类,30个土属,105个土种。旱土分属红壤、紫色土、潮土、黄壤土、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等8个土类,12个亚类,33个土属,76个土种。
浏阳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拥有10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其主要旅游区有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洛风景、道吾山、株树桥水库(浏阳湖)、•古风洞、石霜寺、天马山、浏阳文庙、•胡耀邦故居、谭嗣同纪念馆、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以及2007年纳入长沙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的王首道故居等。出现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谭嗣同、胡耀邦、王震、宋任穷等优秀中华儿女。
菊花石——天然稀世珍品,又名“石菊花”,产于湖南浏阳大溪河底岩石层中。其“花”蕴育于二亿多年前,因地质运动而自然形成于岩石中。亦可称“取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
红檵木,别名红桎木、红檵花。为金缕梅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嫩枝被暗红色星状毛。叶互生,革质,卵形,全缘,嫩枝淡红色,越冬老叶暗红色。花4~8朵簇生于总状花梗上,呈顶生头状或短穗状花序,花瓣4枚,淡紫红色,带状线形。蒴果木质,倒卵圆形;种子长卵形,黑色,光亮。花期4~5月,果期9~10月。红花檵木枝繁叶茂,树态多姿,木质柔韧,耐修剪蟠扎,是制作树桩盆景的好材料。花、根、叶可药用。
名优特产--素食菜。浏阳素食菜选用无公害素菜,经地下矿泉清洗,加入碘精盐腌制,用紫外线来菌,吸取传统加工精华,采用科学配方精制而成。甜酸凉辣、口味纯正、风格独特、无防腐剂、无色素,是开胃健脾、廷年益寿的绿色食品,无任何副作用。中央首长王首道同志品尝后,曾欣然命笔赞美:“南北风味,回味无穷。”素食菜主要有以下种类:紫苏苦瓜紫苏黄瓜甘草刀豆马齿苋甘草豆角甘草辣椒甘草茄皮冰花醋姜三味芒果芝麻山楂糕酸枣王鱼腥草等。
浏阳花炮(又称:烟花,鞭炮,焰火,花火)是驰名中外的湖南传统特产和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浏阳制作烟花鞭炮,久负盛名,素有“鞭炮之乡”誉称。
二、浏阳市地理区位对其城市发展的影响 1)、地理位置对其影响:
境内以红壤为主,因地形不同而有非地带性土壤,如黄壤、黄棕壤及冲积土等。主要成土母质为板页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物等,且各类土壤呈地域性分布。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谷地以冲积土为主。大围、连云、九岭山脉以松散的紫色土为主。丘陵地带以粘重的红壤、黄壤为主。全市以板页岩风化的土壤为主,占72.2%,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含磷钾丰富,呈微酸性至酸性,适种性广,宜于稻、油、果、蔬、茶等多种作物生长。交通对其影响:
城区主干道有五一路、芙蓉路、韶山路、中山路、黄兴路、湘江路、潇湘大道、人民路和“六桥三环”。六桥三环:橘子洲大桥(一桥)、银盆岭大桥(二桥)、猴子石大桥(三桥)、三汊矶大桥(四桥)、黑石铺大桥(五桥)、月亮岛大桥(六桥)、浏阳一环线、浏阳二环线、浏阳三环线。现在六桥三环已完全贯通。通过二环线、三环线、浏阳大道、雷锋大道、金星大道等,将望城和浏阳
县渐渐融入浏阳城区。长常高速和长永高速使宁乡县和浏阳市距离浏阳不到一小时的车程。浏阳也在城市的东南西北各设立了长途汽车站,在浏阳火车站设立了长株潭客运汽车站。浏阳的公路密度达到42.74千米/百平方千米。高速公路总里程193千米。另有3条国道、14条省道和106条县道密集分布,等级公路总里程为3361千米。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长常高速公路、长永高速公路、长吉高速公路、长潭西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长株高速公路等。长常高速公路已经延伸到张家界而成为长常张高速公路。作为渝长高速公路一段的长吉高速公路在湖南境内也已全线贯通。长浏高速公路也正在修建,西端连接既有的长永高速公路,向东经过浏阳市区后,通过大围山区延伸到江西省。京珠高速公路复线的一段长株高速公路也已通车。长潭西线高速公路更是将浏阳河西与湘潭市区的通勤时间缩短至20分钟。2)、旅游资源对其影响:
浏阳是风景优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浏阳河的婉约,大围山的苍翠,无不令人神往;古色古香的浏阳文庙、奎文阁、千年古寺石霜寺,无不显示着前辈人的智慧和文化内涵。全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8.3%。目前,浏阳正加快开发以浏阳河为核心,以大围山为龙头的“名河之旅”,着力将大围山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5A景区。通过全国招标聘请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对大围山景区进行了总体规划,形象定位为“浏阳河源、养生天境”。投资1.5亿元建设的红莲寺即将开门迎接各方信士;投资4亿多元的龙泉溪、株树桥生态养生酒店,投资过亿元的露天滑雪场、高尔夫球场、高空索道、自驾游、露营休闲欢乐谷项目即将推出。建设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中国漂流之乡、培育蒸菜业、发掘红色旅游等项目也在积极筹备当中。
自2002年市委第九次党代会上确立“三足鼎立”的发展战略后,旅游和商贸成为我市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2005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达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亿元,分别达到前四年总和的38.4%、49.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居全省县级市第一。触摸三产业的发展脉搏,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浏阳正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进行城市建设和道路建设,对外开放度也正在不断扩大,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增长。其他资源的影响:
浏阳花炮与中国古老的民俗一度结下不解之缘,每逢民间传统节日,或各种庆典晚会,人们便争放鞭炮烟花以示喜庆,烟花的结构新颖,装潢美观,燃放时,绚丽多彩,有声有色,能给人以清新舒畅,欢快旷达的感受。特别是夜间燃放,金花四溅,五彩缤纷,或旋转窜跃于地面,或飞腾闪耀于天空,令人目不暇接,因此被赋予“浏阳花炮震天下”的美名。浏阳花炮的发展历史悠久,是浏阳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浏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 篇7
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应用测绘、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计算机仿真和网络等技术,以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城市三维精细模型为基础信息数据建立起来的地理信息系统。它将三维可视化、三维分析的作用提高到了整个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地位,不仅具有强大的三维可视化能力,同时具有强大的计算分析能力。因此,面向城市规划,对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度专业应用,对改变传统城市规划模式,促进城市合理规划,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意义
1.1 为规划提供直观、完整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料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直观性强、信息负荷大、内容丰富、操作简单等特点。利用其独有三维可视化功能,可快速实现城市三维景观的实时再现,实现信息查询、统计、对象的空间分析等功能,为城市相关部门提供基于三维立体景观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的基础平台,为城市规划提供直观、准确、现势性强的基础资料,提升规划设计、决策和城市管理的水平,服务于城市建设发展。
1.2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为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导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大问题论证和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分析数据和优化方案。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重点工程选址、规划委员会进行规划设计方案评审、棚户区改造、全市建设项目动态管理等都可以利用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决策,而不需要实地勘察,而且能从系统中获取实地勘察不能获取的信息。
1.3 提高规划工作的可参与性
系统采用仿真技术展示规划设计成果,实现传统设计手段难以达到的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降低了专业门槛,为非规划专业的人员了解和品评规划成果、参与规划监督提供平台,为公众更深入地理解规划成果,参与规划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徐州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2.1 系统总体框架
徐州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以0.072m高分辨率数字航空影像为数据源,Uniscope三维可视化软件为基础平台。集成了高分辨率真正射影像、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高仿真三维城市模型、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地下管线等多源数据,采用了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真正射影像制作技术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了共享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城市二、三维空间信息的一体化联动。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2 系统数据
系统的数据分为四个层次:
(1)主城区0.072m分辨率真正射影像、DEM来源全市0.6m分辨率快鸟正射影像与高精度DEM叠加生成的三维影像。
(2)城市建筑物、城市部件及部分建筑物内部的精细三维模型。
(3)三维模型属性信息和用于查询定位的矢量数据。
(4)可供系统连接调入使用的徐州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徐州市综合管线数据库。
2.3 系统特点
2.3.1 系统性能
系统采用LINUX服务器搭建系统服务端,中低端性能的普通PC机作为客户端。多台客户端同时运行,客户端的三维场景调入和渲染速度快速、流畅、稳定,实现浏览无角度限制,渲染效率可以达到25帧/s,搜索效率毫秒级响应,可以满足大面积海量城市三维模型的实时、快速浏览。
2.3.2 系统功能
系统提供空间数据、属性信息搜索、距离量测、面积量测、挖填方分析、水淹分析、最短路径分析、剖面分析、日照分析、通视分析、控高分析、定点观察、方案比选等分析功能,提供路径游览、车行、人行、飞行模式等漫游功能,支持将外部CAD制作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导入等功能。
2.3.3 数据精度
本系统所用影像为0.072m分辨率真正射影像,模型数据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制作,模型精度优于0.5m,同时采用实地采集纹理方法获取模型外观贴图,与现状一致度可达到95%(如图2所示)。
综上,高精度的基础数据、高效率的分析工具以及流畅的可视化浏览平台,成为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各行业应用的有力保证。
3 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部署。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2]。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主要特点在于系统以三维为展示方式,对各种城市空间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与集成,充分地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将现实城市与城市规划方案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用户,用户可以非常直观地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客观比较,降低了原有规划方案与整个城市相融合时出现的狭隘性,从而在施工建设前发现设计方案不易发现的缺陷,避免了经济损失。同时,基于网络的共享型城市级三维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有利于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和综合应用,为其他相关部门提供以及展示规划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建设带来的资金浪费。
3.1 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3.1.1 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集成各种来源的规划数据,同时三维场景中三维模型、纹理、航摄影像涵盖的信息量非常大,可以拥有二维地形图无法提供的视角,从中获取实地勘察不能获取的信息。三维分析的功能可以辅助设计者进行场地分析、地形改造和土方计算等工作,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踏勘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实地调查的工作量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1.2 规划控制指标建立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明确地块的各种控制指标是一个重要环节,如历史街区的街景、视线通廊、微波通道、机场净空、高压走廊的限制高度等,这也是规划管理部门实施管理工作的依据,对于地块的建筑控制高度、间距、退让距离等二维或三维的控规指标可以将其形态化,并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管理起来,使管理部门对建筑后退红线、控制高度、景观连续性等进行直观、有效的控制。三维城市的现实场景对于建筑形式、色彩研究、建筑风格等一些指导性指标的规划都可发挥作用,为规划编制提供服务。
3.2 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管理是规划部门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及有关工作的管理。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中需要组织城市规划的编制,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意见,进行规划成果的质量把关、申报和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要对城市规划文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要进行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等。三维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在规划管理阶段,可以辅助管理者方便的获取各方面规划信息,方案审查中,可以更全面、迅速、直观地了解规划设计、审查设计理念及指标的合理性。
3.2.1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架构体系,数据以服务的形式提供,仅需要简单的插件,既可将数据方便地加入各专业子系统(如CAD),利于数据共享。规划局各处室可以通过局域网连接信息中心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和二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综合管线数据库,进行二、三维数据的叠加显示和查询分析。一方面,城市三维模型及城市影像可以直观、生动地再现城市面貌,便于总体浏览、研究城市格局。另一方面,实现二、三维数据联动,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数据叠加显示、分析,管理者可以对三维场景中的城市地物进行属性查询和叠置分析,方便审批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如图3、图4所示)。
3.2.2 建设项目审查
城市营建具体的建设项目,都需要规划部门审查建设项目的建设位置(包括具体的控制坐标和标高)和技术条件,如建筑物的密度、层数、体型、立面、色调、风格以及同环境的协调关系等有关设计文件。在方案审查过程中,规划管理者可以通过定点观察、方案比选、日照分析、通视分析、控高分析、三维量测等功能方便地得到周边建筑现状,山体、水域等情况。采用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实现多视角三维可视化浏览,并通过各种三维分析功能,方便其确定以上需要了解的信息(如图5所示)。
3.3 公众参与
城市规划涉及的交通、土地利用等很多内容都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甚至涉及到切身利益,城市规划决策带来的城市建设状况和城市面貌的改变也是公众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尤其是百姓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越来越强,一旦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就会有反馈。因此,城市规划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近年来,无论是重大规划、重要建筑项目,还是小区内改建插建、“一书两证”等审批结果规划部门都事先向社会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和建议作为今后调整和修改规划的依据之一,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可参与性。如何加强沟通,使群众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规划成果呢?
3.3.1 城市三维规划公示窗口建立
在现有的规划公示平台下,可以以触摸屏或网络为载体,将规划方案的三维模型放入现实城市三维场景中,并提供日照,距离量测,定点观察,规划方案指标查询的功能,将群众关心的信息,如日照、间距、楼高等,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让群众看得懂、看明白,及时提出监督意见,更深入地参与到规划工作中来。
3.3.2 实例
在徐州市中心医院科研楼的建设过程中,周围居民认为该项目的建设侵犯了其采光权,在三维场景中,通过模拟冬至日日照情况,以及模拟最底层居民家中视野情况,使居民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该项目的建设方案,从而打消了疑虑。图6为2009年12月22日东至日上午11点日照情况。
今后,无论是建筑项目还是城市面貌改造、重大规划,都可以将其做成三维场景,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品评,从而避免了规划工作的狭隘性,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
3.4 三维辅助决策支持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了丰富的规划信息(矢量图、文字、图片、视频),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规划设计成果,实现传统设计手段难以达到的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降低了专业门槛,为非规划专业的人员了解和品评规划成果提供了平台,在方案审批过程中,使各方面领导能够全面、迅速、直观地了解规划设计,提高规划决策的效率以及科学性。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三维可视化平台的使用,更是为事务繁忙、把握宏观大局的各级领导提供了一个直观便捷、简单实用、功能丰富的操作平台,利用这个平台,他们对自己的辖区一目了然,可随意浏览感兴趣的地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城市布局的合理性、不同建筑风格的协调性等。就像在现场,他们随时可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想法,供设计与施工部门参考。
3.4.1 方案优选
在规划方案评审会上,通过将报审方案的三维模型加入平台,与现实城市三维模型进行融合,可以观察设计方案与周边建筑的相互关系。可以模拟车、人、飞机等不同视角进行真实直观的分析。对于不同的设计方案,可以同时载入多个场景进行多角度对比,决策者能够直观地判断方案的合理性以及选择最佳设计方案。图7为两种方案的双屏对比效果,图8为该项目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之间的体量关系比较,图9为驾车沿解放南路行驶时的景观。
3.4.2 方案实时修改
在评审过程中,对于各方面领导与专家对于方案随时提出的意见,通过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时调整建筑的高度、材质、色彩等等,新方案的规划指标包括建筑面积计算、容积率计算、建筑密度计算、绿地率等可以被实时计算出来,使得领导的想法可以立即得到实现,从而提高决策的效率以及科学性(如图10所示)。
3.4.3 小品添加
根据各方面专家在评审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可以实时添加三维基础图元(球、立方体、圆柱、圆锥、多边形柱体)、建筑、路灯、喷泉、树木、设备设施等进行模拟(如图11所示),供设计与施工部门参考。
4 结语
长久以来,海量城市三维数据生产、可视化以及浏览和分析效率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制约着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通过徐州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基本完成了以高分辨率的航空影像为基础,创建具有高精度空间地理信息、真实仿真、分析效率高、扩展性强、人机交互方便的三维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在城市规划工作过程中引入三维地理信息技术,能有力地推动城市设计的科学性、规划的合理性、管理的严密性及决策的正确性。以该系统为基础,可进行更大范围的三维场景建设,更广泛地应用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诸多领域,促进城市基础空间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将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与各行业专业系统进行扩展和融合,推进更深层次的应用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文的形成得益于徐州市规划局信息中心陈东主任的指导,特此感谢。
摘要: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测绘技术、GIS技术、计算机技术,利用高分辨率航空像片,建立大面积城市三维模型数据,同时集成各种专业信息,具有高仿真、高精度、网络化、面向共享的特点。在城市规划工作过程中引入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有力地推动城市设计的科学性、规划的合理性、管理的严密性及决策的正确性。本文以徐州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例,结合目前实际工作,探讨了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字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朱庆,林珲.数码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虚拟城市环境中的三维城市模型初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曾忠平,李宗华,赵中元,卢新海.基于三维GIS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5):26~30.
四版本教材城市地理内容比较 篇8
一、课程标准对城市地理内容要求
课程标准对城市内容作出四点界定: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城市是学生了解人文环境及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以学生对城市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学生要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时解释形成原因,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和模式研究作为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应用上述理论反映出的地理原理解释不同规模城市功能差异。关于城市化内容,要通过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二、基于课标对四版本教材比较分析
1.四版本教材共性分析
四版本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和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版)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各模块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逻辑联系。每一章节都围绕知识结构框架,以便更好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教材编写过程从客观实际出发,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引入新的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章节设置形式——简单知识点罗列,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多样化的图片、丰富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更多地进行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课外练习设置也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2.四版本教材个性分析
城市位于教材第二章,与第一章人口内容呼应,承接下文的工业与交通布局。城市是人类的聚落形式之一,它承载着本区域内及部分区域外人的生活与生产行为。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居住城市的地域结构、工农业生产布局、居住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居住地区环境问题等方面调查,有助于对教材后几章内容的掌握。
(1)教材章节内容设置顺序分析。教材中设置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各版本内容设置顺序及侧重点有所不同(见表1)。
从章节名称看,人教版城市与城市化,主要侧重城市本身和城市化的内容,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入手,介绍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接着第二节介绍城市的不同等级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最后主要介绍城市化,涉及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编写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培养,各节借助阅读和活动进行实例分析,但是内容设计中缺少“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中图版章节题目与课节设置相一致,以探索形式引出城市空间结构内容,详细介绍各功能分区,并从历史、经济、社会及行政等四方面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城市化除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还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对比。教材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单独作为一节,突出对本部分内容的重视。图文并茂,举例典型,文字生动、可读性强、随图设问,激发学习情趣。
湘教版章节名称城市与环境,将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单设为一节,突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教材首先以阅读材料形式介绍城市、镇和乡村的区别,介绍城市空间结构。接着介绍城市化,涉及概念及形成机制,活动中引入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与现实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规范、科学严谨,文字简练。知识点按照从理论到案例的组织模式,教材阅读材料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活动内容涉及学生收集、讨论、总结等过程。
鲁教版从章节题目看主要侧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材首先通过北京城市用地扩展导入城市的发展与起源,与其它版本教材不同是在第一节就介绍城市化内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介绍城市区位和体系,最后为城市空间结构。教材内容设计体现城市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并且注重与实例结合。课后安排的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让学生了解GIS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2)教材案例设置与活动安排分析。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知识点减少,内容设置从学生的智力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运用大量案例与活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表2对比四版本教材案例设置情况。
人教版和湘教版案例应用较多,且多与书中知识点密切相关,重点围绕前三个问题展开,都未具体介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大量案例与活动引入有助于教师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更多地从事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
中图版以探究形式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导入式案例使用充分体现课标强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摆脱单纯知识传授,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指南、思考贯穿整个章节,使内容联系更加紧密。
鲁教版每节节首以我国城市发展案例为基础设问,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我国实际结合,观察周围地理现象。知识窗以知识点传授为主,活动设置侧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章末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与当前地理技术结合,让学生了解地理技术发展进程以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3)教材图像图片对比分析。简单文字描述已经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四版本教材从学生心理出发,使用大量图像图片,符合学生需要,注重读图能力培养。
人教版第二章采用29幅图片,湘教版使用26幅图片,都以示意图为主。示意图主要功能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用示意图介绍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重点突出,并配合文字揭示地理现象及规律,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景观图主要是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照片、素描、漫画和航空照片等,将学生不能直接接触的景观展现眼前。
中图版教材第二章共用42幅图片,所占篇幅较大,主要以景观图为主。教材景观图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对照,同一知识点之间图片相互关联。
鲁教版教材使用35幅图片,示意图与景观图利用最多,但与其它三版本教材相比,分布图所占比例较大。分布图注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读图前通过图例、注记、比例尺判读图上的点状、线状、面状事物,确定城市相对位置及所代表城市的大小。城市地理教学中分布图还能体现出城市、城市群等的空间分布,便于学生从宏观层面对城市发展有总体认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内容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城市问题,这给城市地理学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机遇,同时也为高中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提供了机会。城市是一种多要素组成的集合体,是高中地理教材各章节之间联结的一个纽带。本文将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四版本教材中城市地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城市地理内容要求
课程标准对城市内容作出四点界定: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城市是学生了解人文环境及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以学生对城市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学生要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时解释形成原因,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和模式研究作为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应用上述理论反映出的地理原理解释不同规模城市功能差异。关于城市化内容,要通过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二、基于课标对四版本教材比较分析
1.四版本教材共性分析
四版本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和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版)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各模块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逻辑联系。每一章节都围绕知识结构框架,以便更好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教材编写过程从客观实际出发,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引入新的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章节设置形式——简单知识点罗列,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多样化的图片、丰富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更多地进行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课外练习设置也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2.四版本教材个性分析
城市位于教材第二章,与第一章人口内容呼应,承接下文的工业与交通布局。城市是人类的聚落形式之一,它承载着本区域内及部分区域外人的生活与生产行为。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居住城市的地域结构、工农业生产布局、居住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居住地区环境问题等方面调查,有助于对教材后几章内容的掌握。
(1)教材章节内容设置顺序分析。教材中设置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各版本内容设置顺序及侧重点有所不同(见表1)。
从章节名称看,人教版城市与城市化,主要侧重城市本身和城市化的内容,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入手,介绍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接着第二节介绍城市的不同等级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最后主要介绍城市化,涉及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编写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培养,各节借助阅读和活动进行实例分析,但是内容设计中缺少“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中图版章节题目与课节设置相一致,以探索形式引出城市空间结构内容,详细介绍各功能分区,并从历史、经济、社会及行政等四方面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城市化除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还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对比。教材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单独作为一节,突出对本部分内容的重视。图文并茂,举例典型,文字生动、可读性强、随图设问,激发学习情趣。
湘教版章节名称城市与环境,将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单设为一节,突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教材首先以阅读材料形式介绍城市、镇和乡村的区别,介绍城市空间结构。接着介绍城市化,涉及概念及形成机制,活动中引入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与现实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规范、科学严谨,文字简练。知识点按照从理论到案例的组织模式,教材阅读材料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活动内容涉及学生收集、讨论、总结等过程。
鲁教版从章节题目看主要侧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材首先通过北京城市用地扩展导入城市的发展与起源,与其它版本教材不同是在第一节就介绍城市化内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介绍城市区位和体系,最后为城市空间结构。教材内容设计体现城市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并且注重与实例结合。课后安排的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让学生了解GIS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2)教材案例设置与活动安排分析。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知识点减少,内容设置从学生的智力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运用大量案例与活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表2对比四版本教材案例设置情况。
人教版和湘教版案例应用较多,且多与书中知识点密切相关,重点围绕前三个问题展开,都未具体介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大量案例与活动引入有助于教师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更多地从事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
中图版以探究形式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导入式案例使用充分体现课标强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摆脱单纯知识传授,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指南、思考贯穿整个章节,使内容联系更加紧密。
鲁教版每节节首以我国城市发展案例为基础设问,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我国实际结合,观察周围地理现象。知识窗以知识点传授为主,活动设置侧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章末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与当前地理技术结合,让学生了解地理技术发展进程以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3)教材图像图片对比分析。简单文字描述已经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四版本教材从学生心理出发,使用大量图像图片,符合学生需要,注重读图能力培养。
人教版第二章采用29幅图片,湘教版使用26幅图片,都以示意图为主。示意图主要功能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用示意图介绍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重点突出,并配合文字揭示地理现象及规律,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景观图主要是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照片、素描、漫画和航空照片等,将学生不能直接接触的景观展现眼前。
中图版教材第二章共用42幅图片,所占篇幅较大,主要以景观图为主。教材景观图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对照,同一知识点之间图片相互关联。
鲁教版教材使用35幅图片,示意图与景观图利用最多,但与其它三版本教材相比,分布图所占比例较大。分布图注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读图前通过图例、注记、比例尺判读图上的点状、线状、面状事物,确定城市相对位置及所代表城市的大小。城市地理教学中分布图还能体现出城市、城市群等的空间分布,便于学生从宏观层面对城市发展有总体认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内容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城市问题,这给城市地理学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机遇,同时也为高中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提供了机会。城市是一种多要素组成的集合体,是高中地理教材各章节之间联结的一个纽带。本文将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四版本教材中城市地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城市地理内容要求
课程标准对城市内容作出四点界定: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城市是学生了解人文环境及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以学生对城市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学生要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时解释形成原因,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和模式研究作为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应用上述理论反映出的地理原理解释不同规模城市功能差异。关于城市化内容,要通过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二、基于课标对四版本教材比较分析
1.四版本教材共性分析
四版本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和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版)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各模块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逻辑联系。每一章节都围绕知识结构框架,以便更好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教材编写过程从客观实际出发,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引入新的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章节设置形式——简单知识点罗列,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多样化的图片、丰富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更多地进行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课外练习设置也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2.四版本教材个性分析
城市位于教材第二章,与第一章人口内容呼应,承接下文的工业与交通布局。城市是人类的聚落形式之一,它承载着本区域内及部分区域外人的生活与生产行为。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居住城市的地域结构、工农业生产布局、居住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居住地区环境问题等方面调查,有助于对教材后几章内容的掌握。
(1)教材章节内容设置顺序分析。教材中设置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各版本内容设置顺序及侧重点有所不同(见表1)。
从章节名称看,人教版城市与城市化,主要侧重城市本身和城市化的内容,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入手,介绍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接着第二节介绍城市的不同等级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最后主要介绍城市化,涉及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编写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培养,各节借助阅读和活动进行实例分析,但是内容设计中缺少“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中图版章节题目与课节设置相一致,以探索形式引出城市空间结构内容,详细介绍各功能分区,并从历史、经济、社会及行政等四方面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城市化除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还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对比。教材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单独作为一节,突出对本部分内容的重视。图文并茂,举例典型,文字生动、可读性强、随图设问,激发学习情趣。
湘教版章节名称城市与环境,将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单设为一节,突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教材首先以阅读材料形式介绍城市、镇和乡村的区别,介绍城市空间结构。接着介绍城市化,涉及概念及形成机制,活动中引入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与现实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规范、科学严谨,文字简练。知识点按照从理论到案例的组织模式,教材阅读材料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活动内容涉及学生收集、讨论、总结等过程。
鲁教版从章节题目看主要侧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材首先通过北京城市用地扩展导入城市的发展与起源,与其它版本教材不同是在第一节就介绍城市化内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介绍城市区位和体系,最后为城市空间结构。教材内容设计体现城市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并且注重与实例结合。课后安排的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让学生了解GIS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2)教材案例设置与活动安排分析。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知识点减少,内容设置从学生的智力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运用大量案例与活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表2对比四版本教材案例设置情况。
人教版和湘教版案例应用较多,且多与书中知识点密切相关,重点围绕前三个问题展开,都未具体介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大量案例与活动引入有助于教师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更多地从事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
中图版以探究形式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导入式案例使用充分体现课标强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摆脱单纯知识传授,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指南、思考贯穿整个章节,使内容联系更加紧密。
鲁教版每节节首以我国城市发展案例为基础设问,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我国实际结合,观察周围地理现象。知识窗以知识点传授为主,活动设置侧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章末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与当前地理技术结合,让学生了解地理技术发展进程以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3)教材图像图片对比分析。简单文字描述已经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四版本教材从学生心理出发,使用大量图像图片,符合学生需要,注重读图能力培养。
人教版第二章采用29幅图片,湘教版使用26幅图片,都以示意图为主。示意图主要功能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用示意图介绍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重点突出,并配合文字揭示地理现象及规律,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景观图主要是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照片、素描、漫画和航空照片等,将学生不能直接接触的景观展现眼前。
中图版教材第二章共用42幅图片,所占篇幅较大,主要以景观图为主。教材景观图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对照,同一知识点之间图片相互关联。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推荐阅读:
城市地理学作业11-12
城市地理论文09-12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06-25
城市管理学和城市社会学之间的关系05-31
教师技能大赛 地理 城市化问题10-26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10-22
城市管理学期末复习08-29
城市管理学小论文11-06
城市管理学 网上作业10-19
城市管理学复习指导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