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小城市

2024-09-30

大城市·小城市(共12篇)

大城市·小城市 篇1

最近上网, 无意中浏览到一篇题为《地域会限制大学生的发展吗》的网友venson的博客, 这位网友认为大学所在的城市会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首先, 在一个发达的城市, 必然会有发达的工业和商业。而有了这些, 就有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兼职机会, 而学生在赚取生活费的同时可以通过这些兼职实践以前学过的理论。而且更可以学到课本里面没有的知识。其次, 在机会一定而学生很多的情况下, 有机会必然会有竞争, 而学生为了获得这些机会, 就必须想办法在竞争中获胜。而这些就在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促使学生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最后, 由于在发达城市有过几年的生活经验并且参加过活动, 对这个城市就会相对熟悉, 而这为以后在这个城市的生存、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在能力相同的情况下, 对环境的熟悉就是一个重要的砝码。所以, 据本人的意见, 地域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虽然这种影响不是绝对的, 但毕竟普遍存在。”

兼职机会、竞争意识、熟悉当地的人文环境, 这三点可以说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 关键是你是否认识到并且是否为我所用。一个职业目标清晰的大学生, 即使身处偏远地区的非名校, 仍然能够抓住一切机会为未来的就业增加筹码, 并在毕业后能够得到知名企业的青睐。相反, 一个每天混日子的名校大学生, 毕业后仍难逃脱待业的命运。职业规划专家程社明说过, 在职业规划的道路上, 重要的不是你所处的位置, 而是你下一步迈出的方向。然而, 认为大城市能提高人的生存本领, 与这位网友不谋而合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于是, 不仅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很多人热衷于去大城市, 就是毕业求职也希望能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为了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学子们在毕业前1年左右, 就开始奔走于全国就业热点城市和周边城市参加人才招聘会、笔试、面试, 现在每年有近1000万的各类大学生流动在全国各大城市之间求职。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针对全国2008届毕业生作的《2007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分析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 在首选就业地区中, 北京、上海、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州深圳排在前三位, 分别为31%、15%、24%和17%。据《报告》, 东部沿海地区是毕业生在求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遇阻时, 最佳的备选地。同时, 中部大中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也是许多大学生求职的备选。对学子们来说, 求职就意味着走出去, 到大城市的广阔天地中去,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然而, 相对于这几大城市的当地毕业生来说, 跋山涉水而来的外地大学生, 要克服住宿难、饮食难、地域歧视、安全无保障、求职无门等困境, 高昂的就业成本, 成为他们游走于城市之间的巨大代价。大学生为什么对大城市这么情有独钟, 痴心不改?

大城市情结

为什么要选择大城市?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大学生, 他们的回答虽然不尽相同, 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记者:你为什么留在北京?

小王:因为机会多。大公司都在北京。我跳槽也好跳呀。

小刘:因为工资高。我想多挣点钱把助学贷款还上, 接济一下家里。妹妹还要上学呢。

小李:我学的这专业, 回我们县城根本找不到工作, 那里也不重视人才, 好一点的单位还要托关系, 不好进呢。在大城市, 竞争至少是公平一点。

小张:我本科、研究生一直在北京上学, 同学、朋友、老师、熟人, 基本都在北京, 我不在这里的话, 还要再白手起家, 从零开始积累人脉。

小高:我看重这个城市的户口。我想等我有了孩子, 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 从小全面发展, 而不是只会考试。高考的时候, 竞争可以不那么激烈。

小方:我本来不想留北京的, 可是学校这边还有课, 还要有论文答辩, 很多事情, 我走不开, 所以, 白白丧失了回家乡的机会。

小李:我想趁年轻多学点东西, 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看得出来, 除了因为城市户籍政策和学校教育体制的原因导致大学生被动选择大城市以外, 通常都是主动选择。大学生看重大城市有较多的发展机会、良好的人才政策、良好的创业环境等, 这与《报告》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调查中, 大学生几乎有一半人选择了“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同时, 我们也看到, 生活条件、良好的人才政策以及创业环境也是大学生选择这些城市的主要原因。相对于绝大部分毕业生而言, 创业是一个少数人的出路。但从许多大学生选择这一选项, 也说明了创业意识已经在许多大学生心里生根发芽。此外, 一线城市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 最先接触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 能够紧跟或超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这就督促大学生要多多学习专业知识、电脑操作、网络知识、外语等, 以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因此, 对于积极上进的大学生而言, 他们选择大城市也是因为他们认为在这里个人成长更快, 能够获得更强的职场竞争力。据《报告》显示, 东部沿海地区是毕业生在求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遇阻时, 最佳的备选地。同时, 中部大中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也是许多大学生求职的备选。中小城市一般都是大学生最无奈的选择, 并且一有机会, 还是会蠢蠢欲动, 向大城市进军。但是, 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 高消费、快节奏、强压力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会大大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 减少幸福指数, 而这是这些大学生在大城市找到工作以后才感受到的, 有的人会继续忍受, 甘当卡奴、房奴、车奴, 有的人会激流勇退, 还有的人选择奋斗, 有了一定物质基础和事业基础后转移到中小城市发展。相信, 随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开展, 以及各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各区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地方城市尤其是经济落后城市的人才政策和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 大学生在求职时扎堆大城市的情况会有所缓解。

城市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体现在哪里?首先, 个人希望从事的行业在这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对某个区域的定位决定了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核心, 比如国家实施开发开放天津滨海新区战略, 要将天津打造成北方金融中心, 那么想要投身金融业的就可以选择来这里发展, 从事媒体行业的不妨到文化中心——北京, 或者电视传媒老大——长沙或者报业先驱广州、深圳来发展, 你希望从事的行业最好是这个城市的重点发展行业或者潜力行业。其次, 你的个性和价值观与这个城市文化相融的程度。在省会或者其他中等城市, 生活节奏较慢, 消费水平较低, 同时又有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潜力, 同时, 这样的城市保留了更多的城市韵味, 城市文化比较突出, 套用一句流行的话, 是宜居型城市。所以, 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 选择一种适合的生活方式, 然后再考虑选择哪个城市, 或许比跟着别人的选择更为明智。你是什么样的个性, 喜欢充满挑战和压力的生活, 还是喜欢过安稳平淡的日子, 前者可以选择到大城市施展拳脚, 后者可以到中小城市搭建自己的安乐窝。

基层就业尚未成主流

“机会多, 工资高, 比较熟悉”, 很多大学生选择在大学所在城市就业, 他们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甚至有不少人患上了“城市依赖症”。其症状是, 宁近城一寸, 不下乡一丈;宁在城里苦熬, 不去乡下领薪;宁在城里漂泊混生, 也不到乡村干点实事;宁在城里做“黑人” (无房子、无工作、无户口) , 也不回原籍寻找出路……这种“病症”早已有之, 比如早先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的宁上中专不考大学;后来出现毕业了还赖在母校附近的漂泊一族;近几年则集中表现为在城市就不了业就转去考研, 或者低工资、零工资就业也不肯转向较小城镇等等。有人认为“城市依赖症”的症结在于, 根本不是依赖城市, 而是依赖城市养尊处优、奢侈享乐的生活:几年大学读下来, 真本事没学多少, 吃饭店、穿名牌、用高档都习惯了, 肯德基、KTV、网吧离不了了, 睡懒觉、谈恋爱、夜生活都学会了……小城镇、乡村没有这个条件, 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一下子“断奶”, 他们无法生活下去。简单片面地指责大学生怕吃苦、贪图享受是不公正的。我们的教育是以城市为本位的教育, 书本上的知识、思想、价值观都是以城市为本位的。纵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他们所接受的依然是城市生存的技能培训, 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农村, 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自己学的在那里用不上。

随着就业压力的日渐增大, 大学生城市就业预期工资水平根据现实情况不断下降和职位竞争越来越激烈, 大学生就业观念逐步转变, “城市依赖症”这一症状大大减轻。根据《报告》显示, 80%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到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这一方面说明, 基层就业已经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作为一种选择。大众化就业时期, 基层就业必将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不过, 依然有2 0%的大学生不接受到基层就业。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 引导是关键, 但更重要的是需要逐步完善基层就业的相关配套政策, 让基层能够成为有极大吸引力的就业点。那么, 在8 0%接受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中, 主动接受的又占到百分之几呢?

裴晓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2007届硕士毕业生, 曾获得北航“冯如杯”科技作品竞赛、天文知识竞赛、飞行器设计竞赛、国防教育定向越野竞赛等多种奖项, 在200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又获得国防科工委优秀硕士研究生、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研究生振兴国防奖学金、院级优秀硕士论文四项全奖。2007年的这个春天, 当身边众多的同龄人在就业的门槛前茫然无措时, 裴晓强没有丝毫的犹豫与彷徨, 他将自己的简历只投给了兰州航天科技集团510所, 让自己的青春在西部闪光。在被问及是否会在兰州工作出一定的成绩就回到北京时, 裴晓强这样回答:“我愿意在兰州工作一辈子。”在他看来, 很多人选择工作, 仅仅是为了一个大城市的户口, 一份优厚的工资, 而忽略了生活中很多更重要的东西, “这样反而得不偿失”。裴晓强将自己比作一颗黄豆, 在北京可能最多被磨成豆浆, 而剩下的豆渣就无用武之地了, 而放在西部, 他就可以尽其所用, 剩下的豆渣也会当成肥料, 带来新的成果, 甚至带来比原来更大的效益。

像裴晓强这样主动选择到基层就业并且愿意扎根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还不占主流。为什么不愿意去基层?听听大学生是怎么说的。“大学四年花费多, 去基层经济压力太大。”“精神空虚, 在基层找不到精神家园。条件苦点我倒不怕, 就怕找不到沟通的对象, 精神上寂寞是最可怕的。”“要结婚生子, 我在基层怎安家?”除了经济压力、精神需求等问题之外, 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还有一些现实的生活顾虑。“我今年23岁, 要谈恋爱、结婚、生子, 要养家、买房、赡养老人, 这些生活问题都要考虑。下去几年, 人生的几件大事就都耽误了。几年后再回到城里来, 恐怕连找对象都难了。”大学生对到基层工作有种种顾虑并不难理解, 这涉及到户口迁移、工资标准、人事代理、公务员考录、研究生考试等许多具体问题。当前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越来越丰富, 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同时, 不仅要让大学生下得去, 还要留得住, 要乐意在基层就业, 安心在基层就业, 努力解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后在生活和个人发展上的后顾之忧。

从大学生个人来说, 基层就业并不一定意味着牺牲和奉献。相对于大城市人才济济, 基层人才匮乏, 有才华者容易脱颖而出, 容易做出成绩, 如果你要从事的行业是该地的龙头产业或者重点产业, 那么你能够获得更大的成长。比如志愿投身航天事业的裴晓强, 回到现在看来条件相对较差, 资源相对匮乏但却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西部城市——兰州而言, 真的是如鱼得水, 那片热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职业规划助你理性选择

选择去哪个城市就业, 要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要考虑自己向往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考虑自己的特长和才干的最大化发挥, 还要考虑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晓燕老师说,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大城市所提供的信息、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多, 尤其是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 控制着经济命脉, 相对来说, 提供的可发展空间大, 但随之也使人的心变浮躁了。身处大城市的人们, 总是盯着更高的目标, 而不愿意去把握每一个小的机会。而在大城市中, 人只是沧海一粟, 何时才能成为浪尖上的一点水呢?因此, 在选择工作城市时, 应当考虑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是什么, 到能够提供这种发展空间的地方去, 从基层, 从小事着手。归结到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上, 如果是注重生活的人, 到生活节奏相对较慢的小城市, 会有安逸稳定的生活。而有志于干大事的人, 不应在毕业后陷入享乐之中, 要把吃苦、耐劳和清贫作为谋求更大发展的动力。在基本生存条件得以保证的前提下, 一段时间的吃苦, 将是未来获得更大发展机会的基础。

每个大学生毕业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融入某个特定的行业。一线城市虽然行业更加齐全, 基础设施、人才环境也处于明显的优势, 但不可能在任何行业都能为从业者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一个立志要在某个特定行业发展的毕业生来说, 首要的不是考虑去一线城市、中小城市还是农村基层, 而是要考虑对于这个行业而言, 最适合去哪个地方就业。

其实,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办公方式的变革, 在哪个城市就业并不成为问题, 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具备国际员工的素质和本领, 我们是否在朝着国际化人才的目标靠近, 是否在朝我们的职业理想前行。正如一位网友所说, 地域不会限制任何人的发展, 英雄就地取材, 英雄就地成才。我们固然要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地域就业, 这能最大限度地缩短自己与成功的距离, 但是, 这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 也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对于一个真正不甘平凡的人而言, 不但要善于选择环境, 更要善于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变环境。有机会选择的时候, 选择我们想选择的;没有机会选择的时候, 把握我们能把握的。

大城市·小城市 篇2

1. 大城市名牌大学比小城市多

相比于大部分的小城市而言,大城市中的名牌大学会比较多。由于很多名牌大学的开放性都是比较好的,平时你也可以去自己学校附近的一些大学里旁听一下,这对于你的学业绝对是大有好处的。还有就是如果选择考研的话,你也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找资料找导师都会比在小城市要方便很多。

2. 大城市就业就会比小城市多

总的而言,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是要比小城市要好很多的,所以当你大学毕业以后,在就业方面的机会会比在小城市的机会多。还有就是你在大城市读大学的三四年时光里,可以让你对这个城市有所了解,以及你可以在这个城市中奠定一定的人脉基础。这样一来当你毕业找工作就不用向小城市毕业的学生那样从新建立自己在这个城市的某些方面的基础了。

3. 大城市优秀人才比小城市多

由于大城市的发展需要,所以大城市会吸引很多的优秀人才,如果我们在大城市读大学的话,那么平时就有可能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自己也会有所进步的,这也是大部分小城市所没有的优势。

4. 小城市自然环境比大城市好

如果你是喜欢一些自然环境较好的学校的话,那么小城市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大城市的发展,所以对于自然环境方面会有一定的破坏。反观小城市,由于发展得较慢,所以在自然环境方面的保护做得会比较好,这也是很多大城市没法和小城市相比的地方。

大城市小世界 篇3

三月底四月初,每天都有太阳,不冷也不热,出门就穿件T恤,外套拿在手里,可以穿也可以不穿。每天都想在露天的地方坐坐,好像不这样,就对不起自己,也辜负了这好天气。

河边,路边,阳台,屋顶露台,小区广场,到处都是晒太阳的人,更多的人在往城郊跑。

这座城市让人满意的一个优点是:那些散布在城市周围的农家乐是那么容易到达,它们也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它们也都还有不错的名字,心情好的时候能感觉到诗意:幸福梅林,江家菜地,荷塘月色,北湖,桃花山……

周末去了梨花沟,漫山的梨花全开了,花下坐着一堆一堆喝茶聊天的城里人,当然还有无所事事的猫和狗。

每个人都有打发时间的好办法,有人搓麻将,有人发呆,有人掏耳朵,就连我家两岁多的女儿也在花下自得其乐。

女儿在我们吃饭的那个农家乐发现了一只奇丑的土狗,真的好丑啊,混身是泥,一边淌口水一边流鼻涕,但她就是喜欢,一个中午都在念叨:狗,狗。狗走过来了,她就跟狗说:狗,走,找我外婆。狗不理她,她就生气,要我帮她把狗抓过来,理她,和她一起找外婆。

不和狗玩的时候,她就晒太阳,吃东西,走走看看,没有玩伴的时候,她越来越能自己和自己玩了,有一会儿她捡起一根梨花树枝在自己手上轻轻地戳,还自言自语:打针不?不打针。乖,打一针嘛。

也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尽善尽美,那些梨花的主人,他们为了招揽客人,在白得像雪的花朵中间拉起五颜六色的彩旗,彩旗迎风招展,硬把那脆生生坦荡荡的白给弄脏了,花儿多美,这么一打扮,活脱脱显出俗气来。一年又一年,看到彩旗越来越多,车子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花儿却越来越不明朗了。

这个时候就特别气馁,原来怎么走,也走不出城市生活的影响,我是说,那些坏的影响。

回城的时候碰到大堵车,孩子在车里睡着了,手握方向盘漠然等待的一瞬间,突然觉得:城市越来越大,世界越来越小,我们原来都活在这大城市的小世界里,没有出口。

大城市VS小城市 篇4

2014年就业形势

中国的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是依据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区域辐射力划分的。一线城市是指1992年国家规定的5个特区和6个直辖市,如指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二线城市是指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和各省综合实力排名前三名的城市及沿海城,如: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南京、杭州、沈阳等直辖市或部分省会城市;三线城市是指比较发达的中小城市,指有战略意义的大中城市和经济总量较大的小城市,如:青岛、苏州、无锡、温州、宁波、佛山、大连、东莞等部分副省级城市(包括计划单列市)。四线城市:剩余的所有城市。

2014年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不稳,国内也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整体就业压力仍相当大。根据最新统计,2014届应届毕业生将突破700万,预计达到毕业生727万,比去年的699万增加近28万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地选择上初显一种分化新趋势,大学生就业更加理性,北上广深已并非是大学生求职紧盯的目的地,向二三线城市疏散,回到四线城市家乡,已经成为新的潮流。随着选择的理性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把目光定位在更能发挥自己潜力和能力的空间上。各地城市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所谓,理性+现实=广阔天地,来自二三线城市的学子们更愿意选择回到故乡,而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毕业生留在一线城市的比例则相对较高。一些已经在外打拼多年的人也把跳槽变成跳远,一步跳回家乡,而且跳槽的原因已经从过去追求薪酬升职转向追求幸福指数。当下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如图一所示:

大城市VS小城市——就业机会

从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来看,机会多发展空间更大,工资的提升速度也更快,工作环境更好,稳定性更强。北京市教委日前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活动。在服务季期间,将集中举办至少130场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中等规模供需见面活动,预计参会单位在1万家次以上,可提供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10万个。这种规模是其他中小城市所不能比及的。薪酬上看深圳、上海、广州和北京仍是毕业生起点薪酬排名最高的4个城市;二线城市的成都、武汉、东莞排名第二。

在大城市就业可选择黑马行业,在过去的一年里IT类职能人才需求量一直呈现良好走势,尽管中间略有波动,但从大趋势上看一路走高。按照往年的招聘走势,企业在年底的时候都会减少职位发布需求,但是2013年年底的IT人才需求量却逆势增长。2014年1月全国IT类职能的网上发布职位数超过39万个,与2013年1月相比增长幅度达29%。高科技行业当中,相较于电子、通信等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彰显出活力,尤其是近些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让整个行业进入了第二个春天。这类行业中小城市机遇不多,大城市仍然是首选。

在大城市里,先进的数码工具和设备首先普及和流行,先进思维理念接收的多,周围的人学历与素质更高,与高手过招成长快,有利于自己的才干增长。周末可以去参加一些精彩的读书讲座,或者和同在北京打拼的同学们聚会,为找寻新的创业机会展开“头脑风暴”,增长见识和才干。

但是,当前二、三线城市的就业环境总体上要好于一线城市,从宏观层面看,国家鼓励基层和二三线城市就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省区市相关配套政策更多,有很多优惠,这也是机遇。如柳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柳州市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来柳创业暂行规定的通知,为来柳州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包括工商注册优惠政策、税收减免优惠、无偿资助创业启动资金、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提供担保贷款贴息、享受创业场地优惠在内的多项优惠政策。再者现在二三线城市人才紧缺,很多单位组团招聘,这说明当地发展还是向上的。另外,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二三线城市的企业开出的薪酬和待遇都有所提高,受到毕业生的青睐。与此同时,大型企业也在抢滩二三线城市。通过对招聘网站中各大企业招聘启事的分析发现,如今不少大型企业,特别是全国性企业,增加了在二三线城市的招聘人数。

大城市VS小城市——生活成本

由于一线城市人才饱和、生活成本过高,打拼在一线城市的许多年轻人,当完南漂当北漂,广州、深圳的公司一般都是安排员工住宿,这样便于管理,但是整个人也就卖给了老板,常常开会加班到深夜,没有幸福指数而言;在北京,多数公司都是员工自己解决住宿,面对一线城市年复一年持续上涨、居高不下的房价,有更多大学毕业生只能到边远的外环租房或是地下室生活,生活压力和幸福指数偏低。而繁忙的工作,无休止的加班给他们身体和心理上都带来巨大的压力,“吉普赛大篷车”一般的生活,让无数个毕业生身心疲惫,职场的一句至理名言:适者生存、能者成功,一直在鼓励他们咬紧牙关挺了下来。但是,当忍耐达到极限值时,很多人最终选择了退守二线和三线,甚至直接打回四线老家,过点略有安乐的日子,虽然工作量相比北京并没有轻松多少,但总算有种安定下来的感觉。二、三线城市成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宠”,就业吸引力正在上升,许多故乡在二、三线大中型城市的年轻人,选择到薪酬水平较低的二三线城市就业,回乡立业成家,结婚生子。毕业生的观念随着就业形势也不断更新,如图二所示:

毕业生择业观念不断更新

大城市VS小城市——幸福指数

分析来看,对于从二、三线城市走出去的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晋升空间、降低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服务家乡,让幸福指数有所上升。我们不妨来做一些比较。

优势:毕业生在举目无亲的一线城市,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面试,随时关注各种各样的招聘网站,同时还要具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职位,升职更是遥遥无期,可能一辈子上不了位。但在中小城市想找个工作并不难,很多单位还是喜欢大学生;家乡有亲友的帮忙,人脉关系能得到很大的收益,可以通过父母、亲戚或是朋友来迅速找到工作,而且很有可能是铁饭碗;有熟悉的环境,经济压力也小得多,在小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没有那么快,物价、房价也相对低不少,人们的需求通常都会比大城市的低一些,而且中小型城市的消费低,可以在早期达到收支平衡,甚至买房买车,幸福指数自然有所提高;小城市只要拼搏努力,虽然苦了点,但是上位的机会大。

劣势:二三线城市工作目前职位远远比不上一线,特别是高薪行业,如IT业,数量很小,职位很少。公务员之类的工作虽说很好,但是门槛太高;设计院之类基本不会到这些城市,有规划局也是难以登门;余下的就是很普通的工作或者自己创业。而且很多中小城市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人才选拔观念上,提拔靠关系,职位靠年头,都严重阻碍人才的发展。

1城市和农村毕业生选择就业地时也出现一定程度分化,主要由于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差异;二是由于期望值的差异。留在一线城市就业的外地学生中,近80%是小城镇或农村的年轻人,家乡没有就业机会,专业更难对口,反正也是需要在外奔波,反正也要租房和付出辛苦,莫如干脆在机会大些的一线城市。

大城市VS小城市—未来发展

在广州和深圳,思维理念先进,高科技发达,是电脑和手机等数码产品的策源地,高科技数码产品助人发展更快。而在边远小城市,条件有限,上网的人群都不多。

在大城市工作,由于机遇多,发展肯定比中小城市发展快,虽然中间的艰辛难以言表,但是毕竟在大城市种下一棵树,而且根在向土里扎,虽然没有扎牢,但毕竟向深处蔓延。特别对于打拼了几年不得不回到家乡的群体,中间如果拔出来也是很痛的,因为毕竟等于多年的努力,为自己和下一代垫了一块石头,现在又把它踢开。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选择拼搏就是选择发展,选择安逸就是选择后退。

但是,当机遇来到了,为什么不去抓住?告别求职艰难的一线,去寻找更广阔的空间,是当前回流加大的主要原因,眼下离开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衡量利弊得失的主要考虑因素如图四所示:

选择二、三线城市首要考虑因素的比例

总之,就业仅仅是人生规划中的一个环节,每个人自身条件不同,学历不同、身体不同、专业不同、家乡不同,要根据各方面情况全面分析,结合自己优劣势,分析所去地的优劣势,更加理性地进行取舍,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去向。

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地选择上初显一种分化新趋势,大学生就业更加理性,北上广深已并非是大学生求职紧盯的目的地,向二三线城市疏散,回到四线城市家乡,已经成为新的潮流。

大城市·小城市 篇5

此刻我们正是风华正茂少年时,但若是现在让我们每个人选择自己毕业之后的去处,又有多少人心中有了笃定的答案。有多少人对北上广充满着憧憬,有多少人独自漂流在陌生都市后尝尽了酸甜苦辣,有多少人怀着凌云壮志,又有多少人换来了自己想要的,抑或只是白白耗尽少年稚嫩时的一腔热血。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我们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去处,但今天做下的决定你将对它负责。大家都明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又有多少人知晓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我们在寻找,迷茫,奋斗,之后,又有多少人不忘初心?

从小到大,有很多同学,他们一心想离开自己从小到大生活的故乡,像被枷锁束缚的野兽,充满了对广阔原野的向往。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相同的光芒,那种令灵魂炫目的东西,他们从小追求的,或者正是我需要的,是眼神具有的憧憬进取的光闪,是用以梦想为由的实实在在的热源那样的东西。毫无疑问,他们是令人羡慕的,他们从小便知道了长大后的去处,当你还在为毕业后的去处踌躇不定的时候,他们早就为了自己的梦想默默奋斗了好久好久。

人各有志,谁都没有资格评价选择了大城市或是选择了小城市孰好孰坏,孰对孰错。如果你内心深处有着某些不安分的、蠢蠢欲动的东西,那种年轻人心中泛滥的叫做野心的东西,或许你该去大城市看看,看看世界有多么大,看看自己是否为野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你跨入那繁华喧嚣都市的那刻起,你便只需为了自己的梦奋斗,无论尝到什么滋味,只愿青春无悔。

有很多人因为自己心中子莫须有的恐惧感在大城市的边缘徘徊不前。你知道吗,听说最近大城市房价又涨了;你知道吗,现在大城市里的消费水平不是一般高;你知道吗,大公司里面的竞争可以让你掉光头发;你知道吗,你因为自己可笑的恐惧将渴望的梦想拒之门外。任何事情倘若你不亲自试试又怎么知道会失败呢?只是在那之前,请不要被其实不是必要的外物所桎梏。你所恐惧的,不过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罢了,你要知道任何内心的恐惧永远不会消失,除非哪一天,你开始学会相信自己。

其实,当代青年身上的野心大多早已被从小安逸的生活给磨光了,那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需要格外追求的东西,一切早就由父母准备好之后递到了你面前。那样的孩子,大多是喜欢留在自己家乡的,留在他们熟悉而又令他们安心的地方。陪着陪伴他们长大的父母,在熟悉的城市,熟悉的人身边,过着顺其自然而又熟悉的生活。又有谁能说这是件坏事呢?

不知道,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是否已经为自己找好了大学毕业后的去处,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呢?其实只需开心便好。遵从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渴望留在家乡或是奔去远方,但求勿忘初心。其实我们还很年轻,年轻得都没来得及好好见见这个世界,世界很大,你现在的想法或许只是你这一分这一秒的想法罢了。何不在决定长留之前先到处去走走,也许时间会改变你的想法。但无论何时请不要忘记带着一颗积极向上的,拼命奋斗的心。因为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都会发光。

世界很大,何不大胆去闯,便是累了倦了,还有家可以回,以梦为马,只愿不负韶华。

作者:鲸坞工作室

“小”城市,“大”风景 篇6

编者认为,在现今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选择大学不应该仅仅只是为了升学,更是为了学以致用,在毕业后能获得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就业机会。只有选择了一所好学校,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丰富自我,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拥有核心竞争力。所以,考生和家长们对大学的选择,应该基于多维度的考虑。其一,大学的实力怎么样?其二,想选择的专业在该学校的实力如何?其三,分数能够被哪个层次的高校录取?即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学校实力,但往往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学校录取分数线会相对较高,哪怕这些学校实力不一定很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把目光移向非一线城市和非省会城市,选取综合实力较强,有高质量的专业教学能力的高校。

放眼全国,其实有些好院校往往“小隐于野”,分布在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之中。这些普通高等院校不一定为大家所熟知,但其办学特色和实力确不容小觑。虽然她们在城市区位优势上,稍逊于省会城市,但是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似乎并不差于省会城市,加之院校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录取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对于分数不具有优势的同学而言,无疑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深度了解这些不在省会城市、“小隐于野”的院校,并为大家志愿填报选择院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刊编辑部专门推出系列专题文章——《“小”城市,“大”风景——解析位居非省会城市的实力型大学》。本期介绍西北地区的高校。

陕西省

陕西省是国内邻接省(区、市)数量最多的省份,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里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在当今,陕西也是我国重要科教高地之一,省内高校林立,且由于地理位置之便,省内高校知名度辐射很广,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丰富广阔。

陕西理工学院

地理坐标:陕西汉中市

特色实力展:陕西理工学院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也是川北、陇南、鄂豫西等毗邻地区内唯一一所具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学科体系特色鲜明,分别是以汉水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以工业应用技术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三大特色学科方向。重点建设专业有植物学、动物学、分析化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目前,学校的物理学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跻身国家级特色专业名录。结合地理优势,陕西理工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实用性都非常强,值得留意。

院校速览:该校坐落在物华天宝,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该校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学校。学校历来重视国际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了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对外融合,对于在校学生眼界的拓宽非常有益。建校50余年来,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所在行业、部门或地区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管理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宝鸡文理学院

地理坐标:陕西宝鸡市

特色实力展:宝鸡文理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打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以“文理学院”冠名的公立高等院校。目前,物理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学、物理学、地理科学、工商管理、制药工程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化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8万多名基础教育、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就业形势看好。

院校速览:学校位于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陕西省第二大工业城市——宝鸡市。其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宝鸡大学(本科),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宝鸡师范学院,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与1984年新设立的宝鸡大学合并,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学校与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的有关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并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学校每年与美国俄克拉何马州中央大学、俄亥俄州穆斯静冈大学、路易斯安那州路易斯安那大学等开展本科生交换学习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交流机会。

西藏民族学院

地理坐标:陕西成阳市

特色实力展: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校,现为西藏自治区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重点建设100所大学之一(俗称“小211工程院校”),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计划实施高校。在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有着良好的办学条件,完备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现有汉语言文学、会计学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要,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行政管理。不仅如此,学校还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建立“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合作建立“高原医学与基因地理学研究基地”,与西北民族大学合作建立“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国家民委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藏语语言资源建设研究中心”。

院校速览:位于古都咸阳渭水之滨,其前身是1958年建校的西藏公学,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西藏民族学院。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较高,毕业生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先后荣获国家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典型院校”等荣誉称号,2012年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建校56年来,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艺术家、作家、教授、医学家、农学家、工程师等杰出人才,赢得了“西藏干部摇篮”的美誉。

渭南师范学院

地理坐标:陕西渭南市

特色实力展: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在文科方面具有优势的高校,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08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009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人文教育(综合文科)被确定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两门省级精品课程,文学概论、中国通史等八门院级精品课程。如果你对文学、历史等学科感兴趣,这所学校值得关注。

院校速览:学校是陕西省渭南市唯一一所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始于1923年建立的赤水职业学校,经历了原渭南师范学院、渭南师范专科学校、渭南教育学院和渭南五七大学等重要办学阶段,2000年更名为渭南师范学院。目前,学校与韩国培材大学、加耶大学、日本京畿大学、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综合技术学院、美国犹他州立学院、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等结为“友好学校”,并与韩国培材大学合作成立培材培训中心,先后派遣数批学生赴国外留学。学院在2012年与白俄罗斯师范大学、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等十余所俄罗斯语国家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书,并于2012年5月成立了中白文化交流中心。

西域三十六国,多少隐秘与传说;天山夏冬雪,多少遐想与奇幽。新疆,古称西域,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多民族文化繁荣。曾几何时,新疆,是说起就让人觉得遥远和闭塞的代名词,这个代名词也是贫穷和落后的象征。但在今天,新疆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已拥有22个机场(含新建、迁建),已与内地51个城市和6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她与祖国内地近在咫尺,又与飞速发展的世界联系在一起,随着西部大开发浪潮的滚滚向前,新疆的发展前景必将十分广阔。

石河子大学

地理坐标:新疆石河子市

特色实力展: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14所高水平大学之一。学校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人,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发挥大综合、强应用的学科优势,在“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与生态、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化工绿色工艺及新型材料技术”等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有多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别是农学、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临床医学、动物医学等。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连续多年保持高就业率,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等荣誉称号。特色专业加区位优势,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毋庸置疑。

院校速览:学校位于新疆天山北麓被誉为戈壁明珠的石河子市。石河子大学前身是石河子医学院,诞生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1996年4月,学校由原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学校发展,多次提出加大对石河子大学的支持力度。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潮流,学校获得相当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

塔里木大学

地理坐标:新疆阿拉尔市

特色实力展:塔里木大学,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也是教育部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高校,教育部指定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华大学、兰州大学等著名高校对口支援塔里木大学。目前学校已有园艺、农学、生物技术、农业水利工程等专业入列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不仅如此,学校还有4个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塔里木畜牧科技兵团重点实验室、南疆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兵团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现代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据新疆自治区人事厅、教育厅统计公布,塔里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排在自治区高校的前列,彰显了“沙漠学府用胡杨精神育人,塔河明珠为兴疆固边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对农学、生物学感兴趣的学子,可以着重关注。

院校速览: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是在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倡导和关怀下,于1958年创建,王震生前一直任名誉校长;原为农业部直属高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高校。学校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经过50多年的艰苦办学,无愧于。大漠中的一颗明珠,全国高校的一支奇葩”的称号。

甘肃省

大城市vs小城市向左还是向右 篇7

首先我们要看到, 这个讨论的发起是以刚刚进入社会投入工作的年轻人为主体的, 讨论无疑首先反映了他们在当下中国真实的生存状态。因此在这个专题里, 我们一半的篇幅将以他们为主角, 同时也做了一个主题“采访秀”, 力图从他们的生存状态看到真实的中国城市和它的发展。

客观地说, 我们当前的城镇化水平还是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它并不是简单地说我们的城镇化还没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们的发展还未完成既定的目标, 它是更深刻更具决定性的东西。“大城市靠能力, 小城市靠关系”这句在讨论中多有提及的话已经说明了一些东西, 由于市场化的存在, 在大城市年轻人可依靠“能力”为生, 而小城市依然篏制在宗族—体制构制的前市场时代社会结构里, 年轻人在此大多要靠人脉关系维生, “能力”在很多时候往往只能是第二位, 只能“靠边站”。这恰恰说明了改革的欠缺。

城市规模的大小、经济实力的强弱、资源享有的多寡、就业机会的多少等, 也许这些差距对于大城市和小城市来说并不是根本的问题, 因为放眼世界, 它们本应是大小城市之间的常态。最深刻的差距是社会结构层面的差距, 因为它对于人的生存状态上的影响, 不仅是物质层面的, 同时也是精神层面的。它无疑也是“人的城镇化”所应注意和力求消除的。

大城市·小城市 篇8

近年来, 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发展战略, 大力倡导中心镇建设。1999年提出“着力培育100个中心镇”, “中心镇”概念第一次在省委省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中出现, 从此浙江省拉开了中心镇培育的序幕[1];2007年公布了第一批141个省级中心镇名单[2];2010年, 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战略决策, 公布了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的名单[3]。2010年年底全省中心镇的数量、面积、人口、农业经济总收入、财政总收入分别占全省建制镇总量的27.5%、39.2%、61.2%、48.8%、51.4%。中心镇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人口、产业集聚度不高造成辐射能力比较弱, 城市功能不完善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低, 责任权利不匹配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滞后。把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 是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继续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一、中心镇小城市化的理论分析

1. 建立合理的城镇规模体系

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 建立协调的城镇规模体系, 是城市化道路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的城镇规模体系是高水平、高质量城市化内在要求, 能够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功能互补、统筹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城市数量的增加, 各类生产要素必然根据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 分别流向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及小城市, 从而形成相对合理的、宝塔型的城市规模结构, 并同时实现城市规模的递次升级[4]。

2. 符合城乡聚落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

从城乡聚落演变规律的角度来看, 那些功能强、规模基础好的中心镇成长为小城市符合城乡聚落向高层次形态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一般情况下, 大中小城市都是由古代的小村庄或小城堡逐渐演化为小城镇, 然后发展成为小城市、中等城市, 在扩大为大城市、特大城市[5]。国内的城市, 深圳, 过去是个小城镇,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现已经成了有相当影响的大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嘉兴、绍兴等城市, 也是由过去的小镇或县城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逐步成长起来的。

3. 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前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增加, 对农业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而城市化则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中心镇则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小城镇所支撑与导向的农业仍然是“农村农业”, 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技术、资金、管理与市场。通过小城市的建设, 实现城市领导农业发展, 从农村农业向工业农业或都市农业的过度;吸纳农村剩余人口, 积累产业资本, 提高农民收入,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保证, 把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土地节约、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新型村庄社区。

4.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是高端生产要素集聚的平台。通过不同产业在城市的集聚, 形成现代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 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的在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交流和协作, 增强对高端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推进中心镇传统优势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制造业在中心镇的集聚和发展, 创造出的就业岗位, 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中心镇集聚。人口在中心镇的集聚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 会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 然而绝大多数的服务业生产和消费必须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完成, 对于集聚的要求更强, 而城市是不同企业和人才的高度集聚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的消费性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目前要做到“送服务下乡”还比较困难;所以, 发展服务业最终还是要发展城市[6]。

二、浙江中心镇小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1. 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

城镇规模较小, 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2010年, 平均每个中心镇的总人口为6.7万, 镇区人口为2.6万, 中心镇镇区人口占全镇人口比重为38.8%;城市化水平为41.4%, 低于全省城市化水平17.6个百分点。研究表明, 中心镇镇区人口5万以上, 才能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镇区人口10万以上, 才能满足城镇基础设施配套经济型的要求。城镇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 难以把周边乡镇的资源集聚起来, 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浙江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走的是分散发展的道路, 大量的乡镇企业不是集聚在镇区, 而是分散布局在自然村落。镇区企业数量偏低、集聚度不高, 既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镇区转移;又降低了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2.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发展滞后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镇区内部和外部交通道路布局不合理, 导致区域内外通达性不畅;水、电、污水排网的建设跟不上城镇发展的需要;通讯信息网络体系发展滞后;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生活配套设施投入不足。受传统运行机制和思维的影响, 镇政府以三农工作为主, 机构设置、管理体制等都按照原有小城镇模式运行, 很少承担起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职能, 在服务方式上呈现出单一性、分散性、低效性特征, 不能适应中心镇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医疗、教育、文体、卫生等社会事业滞后;公共服务机制不健全, 整体服务水平较低, 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3. 要素制约突出

中心镇在要素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 土地、人才、资金的短缺表现最为突出。第一, 土地资源紧缺。与一般乡镇相比, 中心镇有更多的市政工程、基础设施需要建设, 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更是加大了对土地的需求, 许多项目建设用地很难得到保障。比如, 瓜沥镇制定的“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100个项目国内供需用地3 949亩, 已安排近2 500亩, 尚需解决1 500亩, 土地缺口达到38%。第二, 人才难以积聚。流入中心镇的人员以低素质、低技能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 高层次人才不愿意向中心镇流入, 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匮乏。第三, 建设资金缺乏。中心镇推进小城市建设, 有更多的市级重点工程需要配合实施, 2010年中心镇平均财政总收入2.7亿元, 多数中心镇没有建立一级财政体制, 缺乏政府投融资平台, 加上体制、政策等因素, 丰富的民间资本难以真正转化为城市建设资金, 镇财政入不敷出。

4. 中心镇政府责权不匹配

乡镇的权限和职能与实际承担的管理任务不相符。近几年, 浙江的中心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镇政府承担的职能逐渐扩大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 但是小城镇的管理权限尤其是城市管理权限缺乏严重, 客观上要求增加镇级管理权限和综合服务能力。现行的“条块”管理体制中公安、工商、税务等具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实行的是垂直管理, 乡镇政府缺乏法律赋予的执法权和主体资格, 形成了“市一级的工作要求, 县一级的经济地位, 镇一级的管理权限”的局面。乡镇政府没有行政执法权和决策权, 在当前依法行政的环境背景下, 导致“权在部门, 事在基层”, “看得见的管不了, 管得了的看不见”, 权限和职能与乡镇实际承担的管理服务任务极不协调。

三、浙江中心镇小城市化的模式创新

浙江省中心镇在小城化过程中, 通过不断创新小城市化的模式, 充分发挥本地区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产业特色的优势, 逐步解决小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 各试点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发展之路。比较典型的模式有:店口镇—产业与城市互促互进的模式, 横店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模式, 塘栖镇、瓜沥镇大城市辐射型模式, 佛堂镇商贸文化带动产业和城市集聚发展的模式、六横镇港航物流模式。

1. 店口镇产业与城市互促共进的模式

店口镇以产业集聚推动城市发展, 以城市发展带动产业升级。2010年年底, 店口镇有两家中国五百强企业和上市公司、5家超10亿、27家超亿、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 初步形成了铜加工、管业、汽配、制冷四大产业集群。近年来, 店口镇依靠产业集聚的优势, 积极实施投融资体质改革, 大胆尝试“民资造城”, 通过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 建成全省首个镇级日处理能力30吨的垃圾焚烧厂、全省首条镇级天然气管网, 全省首家镇级商业综合体、全省首个镇级现代数码影城、全省首家镇级四星级现代化农贸市场和华东地区最大的汽配水暖集散基地, 使城市功能得到不断完善。2010年, 店口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12.2亿元, 生产总值83.14亿元, 财政收入11.0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7 529元, 综合实力居浙江省“百强镇”第四位, 全国“千强镇”第十八位。

2. 横店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模式

横店镇以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 为小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一, 建设投入机制的创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鼓励企业投资,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拓展城市建设资融资渠道, 创造了“政府规划设计, 企业投资建设”的横店城市化模式。第二, 行政管理机制创新。成立了工商管理分局、质量技术监督分局、东阳市环境保护局南江流域分局和东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横店分局, 以更加适应横店城市化发展需要。第三, 户籍改革机制创新。由派出所行使农转非职能, 对建成区内拥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本当地居民, 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居民户口。第四, 社会保障的机制创新。设置专门部门, 积极推进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特困户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集体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

3. 塘栖镇、瓜沥镇大城市辐射型模式

塘栖镇充分利用靠近杭州旅游消费地的优势, 积极发展旅游业, 通过旅游业带动城市发展。塘栖镇在小城市建设中, 整合镇域山水、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俗文化资源, 加大历史依存保护, 复兴古镇形态和意境;充分利用丁山湖、超山等生态景观资源, 打造运河综保工程和超山综保工程两大综合体。在“运河综保”中, 开展“水体治理、古镇保护、绿化景观、完善路网、人居环境、土地整理”六大工程, 确保“水、岸、桥、镇、文、景、房、农”相互协调。瓜沥镇利用依托空港、高速公路、杭甬运河等区域性交通设施的优势, 积极建设环杭州湾地区的现代物流基地;借助江东开发的机遇, 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积极承接杭州产业转移, 打造杭州市都市经济圈的工贸卫星城市;加快基础设施的联动建设, 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杭州市东南部宜居宜业的新城。

4. 佛堂镇商贸文化带动产业和城市集聚发展的模式

佛堂镇建镇历史悠久, 有“千年古镇、清风商埠、佛教圣地”值美誉。佛堂镇依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坚持古镇文化、佛教文化和古居民文化“三位一体”, 打造“商城购物, 古镇游玩”的古镇旅游品牌。依托毗邻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优势, 通过发展商贸流通经济, 推进全民创业, 加快产业人口集聚, 建设义乌商贸城副中心。佛堂镇现有个体工商户8 000多家, 大型商贸中心4家、专业市场5家、综合性市场两家, 形成了文化体育用品、针织、工艺品、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五大优势产业, 常住人口18.3万。按照“两区四片、轴向展开、两翼拓宽”总体布局结构, 加快建设“产业新城、文化名镇、人居花园”, 打造成为义乌西南的经济、文化、旅游中心。

5. 六横镇港航物流模式

六横镇凭借自身的区位、港口和岸线资源优势, 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和海洋旅游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在临港工业方面, 引进中远、龙山、鑫亚等规模以上船舶修造企业, 六横煤电一体化项目等大型企业, 促进水产、五金、机械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港口物流方面, 依托已建成的金润石油3万吨级码头、浙能煤炭码头和正在建设的武钢铁矿砂中转码头, 积极推动港口发展由单一货物运输向集输运网络、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服务体系转变。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开发海岛世界、普陀假日岛、大铜盘三个特色旅游区, 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海鲜美食等特色旅游, 探索发展游轮游艇等高端旅游。通过海洋资源的开发, 加快人口产业集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发展外延、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摘要: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心镇小城市化的必要性, 针对浙江省在中心镇小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要素制约突出、政府责权不匹配等问题, 提出各地应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产业特色等优势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创新中心镇小城市化的模式, 解决中心镇小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心镇,小城市,浙江,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Z], 1999.

[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Z], 2007.

[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Z], 2010

[4]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5]施岳群, 庄金峰.城镇化中的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大城市·小城市 篇9

1.1 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 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 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 据有关资料, 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 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 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 仅为五年一遇或十年一遇, 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 大面积地面硬化, 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 峰值更为集中, 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 使得内水排不出, 外河又倒灌, 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 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 排涝设施不足, 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 损失十分严重, 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1999年, 浙江省嘉兴市一个市洪灾损失就达40亿元, 除4亿元为城市中心区的损失外, 其余大量损失为分布在市辖城镇, 可见, 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1998年, 湖北来凤县遭遇了近50年一遇大洪水, 城郊龙洞河水库河堤防洪标准过低而溃堤, 洪水淹没了近大半个城区, 给该县受灾居民造成了很大损失。

1.2 盲目侵占城区河道, 减少水面, 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 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 土地利用价值高, 受经济利益驱使, 为了多争一块土体, 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 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 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 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 天然调蓄功能不足, 内河排水不畅, 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 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 使得暴雨时, 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 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 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 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 不易清除, 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 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 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1998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 经分析, 长江发生1998年大洪水主要是气候异常、暴雨过大、河湖调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具体表现在堤防问题、分洪区未准备好、围湖垦地, 洲滩民垸、干支流上游生态环境破坏、干支流防洪水库不够, 下游河湖局部淤积、山区河道和泥石流治理重视不够等因素。可见, 小城市、小县城的生态系统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城市防洪。

1.3 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 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 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 特别在“98洪水”后, 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 并开始实施, 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

水利, 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 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 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 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由于体制上的原因, 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 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 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 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 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 难以协调。1998年, 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 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 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 因城区面积扩大, 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 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 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

2 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2.1 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 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 同步规划, 同步协调, 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 (县城) 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 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 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 兼顾农村, 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 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 改造整治内河水系, 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 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 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 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 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 要统一规划水源, 合理调度水利工程, 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 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 完善排涝设施, 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 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 控制水环境, 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 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2.2 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 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 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 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 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 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 制约城市发展。目前, 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 北京市对该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 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 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 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 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融合, 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 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 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 绿依水, 水依城, 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2.3 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 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 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 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 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 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 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 块块管理, 各自为政, 不能统筹兼顾, 全面规划, 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 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 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 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 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 研究防洪减灾措施, 保证高质量供水,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 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大城市·小城市 篇10

随着我国小城市及县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对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也是小城市及县城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对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存在的水利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探求小城市及县城城区水利建设的要求和方法。

1 当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5~10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浙江省嘉兴市一个市洪灾损失就达40亿元,除4亿元为城市中心区的损失外,其余大量损失分布在市辖城镇,可见,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

1.2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1998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经分析,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暴雨过大、河湖调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具体表现在堤防问题、分洪区未准备好、围湖垦地和洲滩民垸、干支流上游生态环境破坏、干支流防洪水库不够和下游河湖局部淤积、山区河道和泥石流治理重视不够等。可见,小城市、小县城的生态系统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城市防洪。

1.3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和城市景观供水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1998年,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区面积扩大,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1/3,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

2 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2.1 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

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2.2 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北京市对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3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2.3 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进行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现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 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城市(城区)的供水质量、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化要求越来越高,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水利建设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所需资金较大。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办水利的办法筹集资金。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并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向受益企、事业单位集资来支持城市水利建设。

通过向银行等机构贷款的方法来筹集资金。江西省上饶、景德镇等6个设区市以财政担保形式,通过低息日元贷款,筹集到了城市防洪治理所需的资金,目前该工程已进入了招标投标阶段。

运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对城区河道水系进行综合治理来增加土地,并使土地升值,通过依法转让等方法筹资,以地养水。

参考文献

[1]城市防洪课题组.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防洪规划[J].水利规划设计,2001,(3).

[2]田爱平,方正杰,梁海.城市堤防设施运行管理系统设计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11).

小城市何以大发展 篇11

让经济循环起来

义马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工业城市,素有“百里煤海”之称。在GDP构成中,资源性工业以70%以上的比重在整个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但就在几年前,各项经济指标屡创新高的义马,却陷入因资源而带来的困扰之中。由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都必须以消耗大量的资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不仅经济增长在质量上大打折扣,而且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空间。

如何破解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建、因资源而兴、又因资源而困的发展“怪圈”?这是市委书记张英焕2002年刚上任时遇到的第一道难题。

“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是张英焕书记的一句口头禅。在压力和挑战面前,他保持了一贯冷静作风,提出“站在全国审视义马,立足义马超越义马,跳出义马发展义马”。上任的头两个月,他多次带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并远赴北京、上海、辽宁等地考察学习。

张英焕说:义马市的经济要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经济模式。必须变以往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代之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为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2003年初,义马市在经过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实施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引进推动主导战略,建设能源、煤化工、铬化工三大基地,全面构建区域特色经济体系。

这一发展思路强调,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的生态效益和生态化水平,实现产业转型。

义马市依靠能源、煤化工和铬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一方面积极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环保生态型产业。在新的循环层次上,构筑了产业优势延续、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链。

在内部实行强项带动的同时,义马市还坚持引进、推动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为三大产业发展拓宽空间。近年来,先后吸引了英国开曼、杭州锦江、武汉凯迪、中国蓝星、开祥化工、河南兴亚、香港天地辉煌等一批大企业、大财团,前来投资项目或与本地企业合作办厂,与美国、英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不断扩大了义马的发展空间。在吸引外来投资时,义马市改变了以往产业选择的基本方法,由单纯追求项目数量变为有针对性地选择客商和项目,拒绝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和项目,从而实现了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使产业规模和档次上了一个新台阶。

义马市还特别重视科技投入,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吸引专业人才和专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引进高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目前义马市每万人中已有专业人员460多人。同时,还聘请了全国十余名科技专家担任顾问,及时为产业发展、技术提升提前介入指导。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工研究所、西安化工研究院等知名大学、院、所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已先后引进技术近8类35项科技成果,为义马的经济增加了科技含量,有效地提高了循环经济建设的层次和速度。

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促使了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循环经济正在给义马市带来越来越明显的效益。先后被列入河南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经济扩权县市,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100个县市之一,河南省发展开放型经济先进县市。

让社会和谐起来

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义马市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重点,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谐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政务环境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在开展效能建设中,义马政府紧紧围绕服务群众、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大局,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思路。他们以政务大厅、国库集中支付中心、镇村财务服务中心、建设工程交易管理中心、效能投诉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为平台,构建全民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增加了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了工作质量,密切了服务、推选服务承诺的基础上,将信访、立案等科室从机关迁移到居民区,与群众零距离接触。

义马市国税局结合“一站式”、“一窗式”和限时服务各项内容,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内部流转,为纳税人开通了税收服务“绿色通道”。开展交通建设以来,遏制了“四乱”和“吃拿卡要报”等问题的发生,促进了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的转变,使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营造了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

为加强机关管理,促进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能,保证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公正、高效行使职权,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机关形象,义马市出台了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责任追究办法。规定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工作机构必须在接到投诉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投诉人要求给予答复的,应当及时给予答复;需要转办的,应在两个工作日内转交有关机关处理。这一办法还明确了管理相对人可投诉的各类情形,包括机关未建立健全内容管理制度,机关工作人员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该办法规定,对影响机关效能、贻误管理工作、损害管理服务对象合法权益、危害经济发展环境等行为,将追究其效能责任。

今年年初,义马市立足于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对信访部门的职能进行拓展,在原信访局的基础上成立群众工作局。群工局被赋予六项权力,即交办转办权、督促检查权、指导协调权、直接调查权、情况通报权、责任追究建议权,使信访部门真正做到有为、有位。

群工局可以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解决群众信访提出的问题,各相关部门要服从大局,采取积极措施,处理问题。针对群众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领域,群工局还专门成立了“群众之家”。“群众之家”设有法律服务室、群众活动室、交流谈心室、社情民意室、帮扶济困室。“群众之家”除了信访职能外,还有原属民政部门的扶贫救济和低保职能,原属人劳社保部门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劳动争议仲裁职能,原属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律服务职能及原属科技部门的科技扶贫职能。“群众之家”开放以来,接待来自社会各界群众数千人次,帮助群众解决难题近百件。

在群众信访工作方面,义马不只是解决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还从根本上为群众排忧解难,建立和完善民意沟通机制,坚持“领导接访”、“群众工作日”等制度,开展“结对交友谈心”活动。努力把各级群工部门建成与群众交流思想的平台、群众向政府反映意见的绿色通道。200多名县、科级干部负责联系20个行政村和118个自然村,1000多名机关干部与10802户群众交友结对子,沟通交流,帮助解决难题。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百千万工程”。

现代城市街头小游园设计 篇12

关键词:街头游园,现代,城市,设计

1 设计理念

1.1 以人为本

在现代城市街头小游园的设计中, 对日照、风力和庇荫等相关自然因素进行实地考察, 对空间进行有效地组织, 结合植物种植, 以求在生理方面保证小游园环境足够舒适。要保证设计能够使人产生安全感, 我们至少要保证在设计中不存在游行障碍, 使所有游人都能享受到游乐休憩的舒适生活。要设置一些更加人性化的需求, 如鹅卵石按摩路面、健身区、儿童草坪等, 满足所有群体的相关需求, 反映出城市的精神文明和实力。另外, 游园的设计, 要根据其性质和功能, 以及其满足人群的性质等为基础。

1.2 简单、点缀

在现代城市的小游园设计中, 通常游园面积较小, 所以, 在设计中要基于简单和点缀的思想来进行设计, 也就是“少即多”, 通过较少的元素, 创造一些更深刻的效果。

1.3 互动性

在小游园的设计中要能够将“互动性”这一设计理念充分地展现出来, 促进人与人、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等因素之间的互动。

2 设计原则

2.1 整体性和统一性

将游园和城市绿地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 从自然、社会等出发, 将绿地、防护带、风景区等均衡安排, 以便形成功能完善, 结构合理以及布局科学的公园绿地系统, 提高生态平衡和环境功能。

2.2 多样性

游园景观的多样性, 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提高抵抗灾害的能力, 还能够满足人们对多样化物质、文化的需求。通过设计的多样性, 能够保护自然遗迹, 以及历史文化。

2.3 因地制宜

在设计植物栽植区域的时候, 要充分挖掘地方特有资源, 降低风险和成本, 又能够形成本地的区域特色。以此为基础, 适当引进一些外来物种, 丰富物种资源。

3 设计要素

3.1 选址

小游园的选址需要对周围的相关因素加以考虑, 周边的所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其用途、使用者类型、使用时间以及在园内的活动内容。在选址的时候, 应保证半径为0.75km范围内的游客能步行到达, 另外, 还应考虑气候对游园利用方面的影响。

3.2 入口、边界

小游园的入口, 在游园整个景观设计中十分关键, 需要突出、醒目, 保证路过的人们能够引起注意。可在入口处设计一些木、植物等。小游园一般面积比较小, 要充分利用其边界, 纯净块面草坪的种植, 不仅能够减弱游园边界感, 也符合现代城市中的简约因素, 以及现代感。另外, 游园的竖向设计要充分利用, 丰富游园空间, 同时, 临街边界还须充分考虑安全方面的因素。

3.3 植物

要对小游园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 保持和改善环境, 满足观赏需求, 在静态的空间中, 达到动态效果。在植物的选择方面, 要进行精心的筛选和配置, 保证植物的多样性、稳定性, 提高舒适度, 节约成本。在植物的线性设计方面, 要能够突出造型和形状的不规则, 用较强烈的起伏、节奏和韵律感来进行种植, 避免压抑和呆板。还要能够突出四时之景的营造, 四季景色, 能够充分体现出游园景观设计的好坏。游园的目的通过植物色彩、质感以及造型来体现, 游园的内涵, 通过植物的颜色、图案来体现, 选择植物方面不能盲目追求多样化, 忽视了本土化的发展。游人最容易接受和感受到游园舒适感的色彩, 就是自然色和半自然色。由于面积较小, 要避免大面积种植那些规则的灌木, 减少纯观赏性的绿地, 而可以考虑种植草花, 更容易营造一步一景, 生态自然的效果。

3.4 地面、公共设施

游园道路的设计中, 要选择能引导游览路线的铺装路面, 也能起到游园空间的划分作用, 景观设计要与生活密切联系, 空间上保证一步一景, 景随步移。现代城市游园道路的设计, 通常采用透水混凝土以及透水砖来进行铺装, 不仅透水性能好, 材料色彩也丰富, 能够达到排水及人性化方面的需求。另外, 卵石铺装起到的按摩脚底的作用, 能够使人血气畅通, 充满舒适感。

3.5 水体

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考虑游园中水体的设计。近些年来, 现代城市的游园设计通常会采用旱溪或者雨水花园等形式, 代替落后的水体景观。在保证现代城市游园可游行、活泼性以及趣味性的同时, 也符合现代景观的造景元素, 以及生态理念的倡导。

4 总结

根据不同的周边环境, 以及现有的条件, 创造出有代表性, 有自身意义的小游园, 要避免单纯模仿, 盲目追求时尚化和现代化, 也不要过于追求“大”, 设计一些实际意义不大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邵双平.再度出发[J].风景名胜, 2011 (7)

上一篇:表演道具下一篇:财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