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大城(以丽水为例)(共6篇)
小县大城(以丽水为例) 篇1
“小县大城”——丽水·云和
第一组案例论文
一、概况及背景
1、云和县基本情况
①山多地窄。云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山区,县域面积984平方公里,占我省25个欠发达县总面积4.49万平方公里的2.2%,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小县。②人多村散。云和县仅有11.2万人,占我省25个欠发达县人口总数1017万人的1.1%,却分布在170个行政村、842个自然村,自然村村均人口仅90多人,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占50%左右。要想将数百个贫困山村全部建成“小康村”,难度大、困难多。
③产弱税少。云和县在实行“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前的2000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仅为8亿元,生产总值中三类产业比重为22.9:49.3:27.8,特色产业不明显且制造产业税收贡献度不高。
2、“小县大城”战略提出背景
①理论是实践的出发点。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谓解放思想即在探索规律时,不要受原来的条条框框的约束,实事求是即从实际出发,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近年来云和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导下立足现实、勇于创新,让云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全国瞩目的成效。②实践是理论的落脚点。2001年,云和县委、县政府综合分析云和县县情,提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经过历届政府一以贯之的实施,该战略有了初步效果,其理念也已深入人心,并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同时被写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在第七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该模式更是获得了“2012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
二、主要的做法
云和县虽然地处山区,但县城却有28平方公里的盆地,土地资源要素相对丰富,发展空间较大。同时,云和的财政收入相当有限,因此实施“小县大城”战略的初衷,就是希望举全县财力,发挥政府资源综合配置和生产要素整合功能,实质在于以县城为发展增长极,通过优化组合各类要素资源,改变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该县也希望通过战略的实施实现以下具体目标:拓展县城空间、实现人口聚集、构筑惠民框架。其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引导推进战略实施,助推构建惠民政府。
1.谋划城乡统筹发展,勾勒“大城”建设蓝图。
注重规划体系建设,勾画城市总体框架,因地制宜集聚人口,控制投资成本。
2.突破体制机制瓶颈,构建经济发展通道。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消除体制性政策障碍(城镇农村户口区别对待)。
3.强化政策引导作用,合理配置要素资源。
政府通过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使得公共服务有较大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县城集聚。
4.强化产业集聚功能,支持民生持续发展。
拓展工业园区空间,做强传统的木制玩具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旅游业)。
(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县域人口集聚。
1.有房可居。
通过城区公寓式下山,中心镇自建房式下山,给予补贴等方式,吸引高、远、偏山区农
民向中心区域聚集,同时给予特别困难的群众贷款优惠实现脱贫。
2.有业可就。
通过素质培训工程,使得农民拥有较高技艺,为转移就业打好基础。且依托传统木制玩具产业,以及引进的阀门生产产业,为农民创造就业岗位。
3.有学可上。
通过学校整改合并,云和县的初高中集中于县城,并且每个中心镇均有小学,这让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同时也推动了人口的集聚。而一直在加大的教育投入力度,让贫困学生能够基本拥有与城镇学生相同的待遇。
4.有社保可依。
医保全覆盖,失地保障全覆盖,集中供养制度等等措施,让居民享受到了远高于省有关部门规定的保障力度。
(三)推进社会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更加优良。
该县十分注重研究城市化和工业化累积效应,注重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4%,县域主要水域瓯江干流常年保持二类水质,县域空气质量常年达到二级标准,农村地区达到一级标准。2004年,据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在全国2348个县(市、市区)评价单位中,云和县生态环境质量优秀,列全国第10位。
三、基本成效
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云和县如今的发展水平已经得到长足的提高。
1.经济状况大为改观。
根据县发改局的报告,2011年云和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8.93亿元,是2000年的4.87倍,年均增幅17.1%。财政收入也达到了2.45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549元和75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2000年的3.8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84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143元。2011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201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9亿元,而2000年这一数字仅为3.19亿元。
2.传统产业发展迅速。
云和的传统木制玩具产业一直以来主要面向海外市场,其产品绝大部分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全县自营出口总额达6407万美元。(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的出口额受影响,如今国内许多地方已经陆续开出了云和木制玩具的零售店。)
3.结构优化不断推进。
2011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了9.4∶52.7∶37.9,而在战略实施之初,这一数字为22.9:49.3:27.8。
与此同时,大企业的投资也让云和的经济出现了新的增长点。比如宋城集团在云和湖景区投资20亿,规划打造一个设施完善的旅游度假区,包括五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别墅区,赛车场等。
4.民生建设效果显著。
2011年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4.1%,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继续保持在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2011年全县在校中小学生14742名,其中有89.6%的学生在城区学校就读(高中100%,初中89.3%,小学84.7%),在园幼儿4464名,其中91.5%在城区幼儿园入园。11年全县有92922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16%。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183人,其中享受养老金待遇14388人。
2012年统计数字显示,云和县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1.5%(2012年浙江省城市化率为63.2%,2011年全国为51.3%),这一数据对于一个山区小县来说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四、我们的看法
通过对云和“小县大城”战略的观察与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之中的“小”与“大”至少有以下几层含义:
1.小县域、大城关。云和县通过将有限的资源要素集中于县城,获取规模效应,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进而辐射带动县域整体发展。
2.小人口、大聚集。云和县改变以村为单位就地奔小康的传统思维,以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为重点,以山民下山、内聚外迁为载体,创造条件让农民下山转产、转业、转身份,进城就业、创业、奔小康。
3.小产业、大就业。为了让农民下山后能稳定,云和县大力推进木制玩具产业发展,此创造了两万多个就业岗位。同时也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造就了一批在香菇、木耳栽培方面拥有较高技艺的“云和师傅”,带动了劳动力外出就业发展,也推动了流入地的特色产业培育与发展。
4.小政府、大民生。县政府虽然相对较小,资金也相对紧缺,但其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却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通过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儿童到城镇读书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推进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休闲广场、江滨绿廊、老年公园等项目建设,大力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以上这几点,是中国许多山区城镇可以加之学习借鉴的。
另外,与中国相邻的,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的经验,云和的经验颇与之颇有相似之处。对于日本的发展模式,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小城镇的发展特点就是变强。通过人口以及行政规划的调整,让一个城镇具有较多的人口和地域,再加之推动农业的强劲发展,形成一定的实力。
②一些城镇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大城市,当地政府便利用这一优势,融入大都市圈。一些靠近中小城市的地区,则是通过与中小城市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还有一些政府充分利用当地的独特资源,发展属于当地的特色产业,这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其主要内容就是要求每个地区都把自己特色的东西,打造成一个全国甚至是世界的名牌。如今,大分县的成功已然是许多国家与地区的榜样。
③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制定发展计划、立法、扩大公共投资,改革社保制度等等一系列措施,让日本即使是在首相频繁更迭的时期,城镇化进程也能稳步向前。
这几点不止对于日本,对于中国,以及大多东亚地区的国家的小城镇发展,都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回观国内,现在小城镇人口越来越少与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发展小城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让农民不必外出务工,在自己的家乡也能获得同样的,甚至是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发展小城镇,可以说是非均衡的发展,即在一个小范围内,将天平倾向于该地区的中心镇,但这也可以说是在拉近大城市与落后地区的差距,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山区的距离。
总地来说,每个地方的发展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道路,坚持发展,争取在原本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建设出一个较为富有的城镇区域,让居民生活品质能得到较大的提高,让人们的生活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现在,云和在“小县大城”战略取得骄人成效的时刻,继续坚持、提升该战略,推动“小县大城”向“小县名城”转型提升,努力将云和打造成为具有“山水童话”特色的现代化生态休闲旅游名城。
参考资料:
①《探索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欠发达山区城镇化》,成果要报
②《“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云和新闻网
③《欠发达山区推进城镇化的非均衡协同发展之路——基于浙江省云和县“小县大城”战略的分析》,杨志文、陆立军
④《小县大城 战略的理论与实践——以云和县为例》,虞大才
⑤《德国_美国_澳大利亚与日本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陈玉兴、李晓东
小组分工:(共八人)
资料准备:应潇潇、洪澜、迪丽热巴、朱晨音、李锐清
论文编写:张金泉、李益锋、蓝黄文显
PPT制作:李益锋、蓝黄文显
小县大城(以丽水为例) 篇2
以往的观念认为,城市的规模有助于使城市成为地域的经济主导,而现在,对于大多数人口密集的巨型城市来说,其规模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是城市的负担。大城市要不断应对爆炸性增长的城市人口,经济增长的动力,公共安全,公共交通,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诸如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经济活动的空间更加广阔,人们能够选择到城市远郊地区或中小城市工作,而不必拥挤在城市。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城市郊区发生了巨变,办公园区和工业园区兴起,所谓的“更好的城市”出现在众多类似岛屿的城市郊区,那里依赖汽车和轨道交通,生活环境舒适,社会问题少。那么,大城市解决好这种类似“城市失血”的问题,同时应对众多中小城市甚至是郊区的竞争就显得十分紧迫。
2 大城市的所需
城市应该变得更生态,更稳定,更具有特色。对城市实力的衡量也不应以商品的出口为标准,而是依靠城市招牌性的广场、展馆、特色商品、体育及艺术产业来评判,使大城市能够提供一种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2.1 大城市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源消耗国和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但是,大部分的排放来源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怀疑的汽车和工厂。事实上,建筑消耗的能量占能源总消耗的40%。我国城市急需步入绿色环保时代。广州的珠江城是绿色建筑的代表(见图1)。
珠江城定位于超高品质、超低能耗、绿色环保的地标性超甲级写字楼,项目方案由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如今,“世界上最绿色的摩天大楼”的称号,已经被国内外的媒体给了珠江城。
珠江城项目中运用了包括风涡轮发电、太阳能发电、双层呼吸式幕墙、辐射制冷带置换通风空调系统、日光响应、高效照明、需求化通风、冷却盘管冷凝水回收等在内的11项最新节能环保技求,并配置了双层高速电梯、真空垃圾系统、机械停车等高性能节能设备。据了解,根据当前的节能设计来预计,与没有采用节能措施的建筑相比每年可节约电能2 320.2×104kW·h(见图2),减碳量更是实现了年减4 500t左右的突破,低碳效果明显。
2.2 大城市需要多样的生态的公共空间
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当公共空间品质不高,配置不公,供应不足时,容易引发社会不稳,犯罪率上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运动场等,是城市物质环境巨系统中重要的分系统。广州的新轴线令人印象深刻,半个海珠区变身为广州新中轴。
广州新中轴线有6km长,从燕岭公园一直到体育中心、宏城广场、六运小区和珠江新城,一直到广州塔,其核心节点是花城广场(见图3)。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评价说,广州新中轴线是世界上少有的多功能城市中轴线,从北到南构成了广州核心的城市开放空间群。从广州东站到珠江新城已经呈现亮丽的风采,借助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成了城市地标的核心区。其中,完善步行交通系统,增强了景观与休闲娱乐的价值,高品质的环境空间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公众的参与(见图4),在保持该区域的活力的同时,也使市民能够在休闲娱乐中体验到岭南文化的特色。
2.3 大城市可提供多元文化服务
自21世纪初,许多城市经济政策开始侧重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最明显的如巴黎、维也纳和柏林,更青睐以文化为依托的经济产业。城市作为最佳的舞台不断向市民提供许多全新的人生体验,而这一点在远离大城市或文化中心的地区是无法获得的。第一个巨型城市罗马体现了城市的这种功能,罗马人拥有当时世界最大的购物广场梅尔卡图斯·特拉伊尼和规模空前的大角斗场。广州大剧院和深圳大运中心就是最好的例子。
广州大剧院由世界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建筑的外形设计采用非几何形体,如同“圆润双砾”,黑白对比强烈,就像置于平缓山丘上的两块砾石(见图5)。据了解,用钢量将超过12 000t,相当于中国国家大剧院穹顶用钢量6 750t的2倍。总建筑面积约70 000m2,最大长度约120m,最大高度43m。整个歌剧院包括大剧场36 400m2,多功能剧场7 400m2,其它配套建筑26 100m2,总占地面积约42 000m2。
在规划设计中,广州大剧院、博物馆分别位于新城轴线起点的两侧,与中央广场、滨江绿带共同形成文化艺术广场,成为一个开放的展示城市自身魅力的舞台。歌剧院及其广场由外缘向中心下倾的连续变化,随着地面微妙的起伏,柔化了都市界面,实现了与自然界面轻柔的接触。通过完整连续的体量与立面肌理处理,整个艺术广场清晰地表达出个体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内在逻辑,城市整体空间得以完成,建筑设计融会于城市设计。建筑与广场强调公众活动的连续性,实现“场景的漫游”。两者通过大剧院东南边的大片透明弧墙实现视觉渗透,地表通过微妙的起伏而水平地内外贯通。在夜晚,大厅的灯光将彻底消除内外的界限,城市活动与休息厅中天桥、扶梯、廊道上人的活动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新城的夜生活场景(见图6)。
“大石头”外表面积23 180m2,共有64个面,41个转角和104条棱线。每条棱线上留有很多肉眼几乎看不出来的小挂钩,既有避雷作用,为清洗外墙也提供了方便。剧场内部也极具感染力,“品字形”舞台、“双手环抱形”观众席、“满天星”天花板,不规则坐席布局,打造了一个富有节奏感、独具个性的艺术厅堂(见图7)。这种“双手环抱形”观众席有利于提供侧向反射声,同时避免回声的干扰。天花板上的4 000多盏小灯,也不会令演员有晃眼的感觉。据了解,每张座椅约1 800元,座椅背面有声音反射作用,座椅软垫有吸声作用,座椅翻转时的噪音人耳根本听不到,全场座椅的颜色是渐变的,每排颜色会有差异。
深圳大运中心是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场馆,由曼哈德·冯·格康设计。项目总投资约41亿元,位于龙岗中心城西区,总用地面积达52.05×104m2,总建筑面积29×104m2,南北长约1 050m,东西宽约990m。项目包括主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以及全民健身广场、体育综合服务区、新闻指挥中心等体育设施。其中大运中心体育场建筑面积13.93×104m2,设有座位数6万个。
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极具华南地区风情的竹林场景,其在重现了华南的地域特色的同时还构成了看台以及大跨度屋而的结构支承系统。这种吸收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晶体式建筑与周边绵延起伏的山地景观完美呼应(见图8)。通过钢柱结构组成的“竹林”,观众可进入体育馆的环廊(见图9)。双层钢柱穿插交错刻画出竹林的意象,看台的每侧都伸出一个长54m的悬臂,36对辐条拉索通过钢绞线构成的双张力环衔接一体,在赛场上空构成一个闭合的圆形(见图10)。
2.4 大城市可提供特色商品和卓越的购物体验
从产生之初,城市就发挥着聚集的作用,是出售商品的最佳场所。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出现满足了城市的这种需求,同时也对传统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大型商业综合体是由不同功能空间相互融合,以达到功能互补的一种实现新型城市建筑空间的模式,主要特点如下:建筑规模化、功能多元化、流线复杂化。其复合方式可由商业、酒店、办公、交通、会展、娱乐、公寓等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一般投资在20亿元以上。深圳的万象城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消费概念和生活体验,是真正意义的“一站式”消费中心(见图11)。
深圳万象城是华润中心的购物及娱乐中心,是深圳最大、华南最好、中国最具示范效应的大型室内购物中心,总建筑面积达18.8×104m2,拥有6层商用楼面,300多个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独立店铺,集零售、餐饮、娱乐、休闲、文化、康体等诸多元素为一身。万象城采取“主力店+次主力店+专门店”的门店组合形式,其整合了百货公司、国际品牌旗舰店、时尚精品店、美食广场、奥运标准室内溜冰场、大型动感游乐天地、多厅电影院等元素。万象城给予建筑设计方面的启示是充分利用不同性质客流之间的互补性(见图12)。大型商业综合体内的客流来源多样化,购物客流、办公人流、酒店客流、公寓住户等都成为了消费者,有利于综合体内部的消费多元化。遗憾的是万象城未能与城市公共交通紧密结合,若是与轨道交通相结合将会使交通效率和商业利益实现双赢。
3 大城市的未来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莫过于城市建设,建筑高度被不断刷新,城市化程度加剧。的确,宏伟建筑有利于促成一个伟大城市的产生,帮助城市发展,但不能维持城市长久繁荣。尤其是当城市巨型化以后,更需要认识到大城市的规模优势正在被崛起的新技术所破坏,仅靠城市建设来发展城市将让城市变成“空城”。而更加广泛的人口流动趋势则给大城市带来了长期而严峻的考验,那些精英、富裕人口的流动将会夺取了城市的经济资源和社会活力。在这种情形下,也很难想象那些以文化为依托的发展的城市会长久的维持下去。此外,在恐怖主义仍然存在的今天,大城市的公共安全也尤为重要,缺乏安全感的城市是不会繁荣的,因为它无法吸引来资本和留住人口。那么,即使城市里的建筑都是绿色建筑,有多样的公共空间,有便捷的交通,有众多的商业设施和完备文化体育场馆,城市依然有失去活力的风险。
对于城市而言,比建造新建筑、新街道更为重要的是强调人们对于城市经历的重视,提高市民对城市所产生的那份特殊的眷恋,一份让这个地方有别于其它地方的独特情感(见图13)。最终,通过一种共享的认同意识将全体市民凝聚在一起。社会学家罗伯特·以斯拉·帕克认为:“城市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是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思想自由和情感丰富的实体。”在大城市中,这种情感的缺失尤为明显,当代大城市不应一味的强调时尚、城市风格,而应重视家庭、社区稳定和城市生态。
4 结语
有人预测,多数国际化的大城市,如伦敦、旧金山等已经度过了困难时期。这种乐观的态度大多基于对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和全球经济由制造业为主向以信息为主转型的认识。但这以乐观判断只适用于“全球性城市”,如纽约、东京,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大城市。目前,广州和深圳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借鉴学习。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现阶段迫切需要迈向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轨道。目前,面临着由于城市发展不均而导致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中小城市人口增长乏力现象。此文从对大城市的调研出发,探讨了大城市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所处的城市状态。
关键词:生态城市,多元文化,城市体验
参考文献
[1](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小县大城(以丽水为例) 篇3
丽水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地处浙江绿谷、瓯江之畔、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丽水市。校园占地面积65hm2, 校舍建筑面积32万m2。建有各类实验 (实训) 室 (中心) 22个。
2 西校区主要休闲运动区域
2.1 运动场
丽水学院西校区运动场位于校园西南角, 按高校正规运动场规模所建, 其中设有足球场, 两侧设有看台, 其旁设有羽毛球场和跆拳道馆, 学院运动会在此进行, 且每当有重大事需召集全校师生时, 如开学、离校、校庆等皆是在此举行。
2.2 球类运动场
西区球类运动作为能和运动场相媲美的少数几处活动空间之一, 自有其特色。该球类运动场 (之后统称为球场) 依运动场东侧而建, 空间比之运动场较小, 是广大师生酷爱之地, 大有人气远超运动场之势。
2.3 乒乓球场
乒乓球场设置地点比较特别, 位于图书馆正下方的地下。地下室主要当作停车场, 但很少得到充分利用, 应师生要求, 用于师生乒乓球娱乐活动。
2.4 台球室
严格意义来说, 台球室并不属于学校, 而是私人承办, 位于西区超市正上方2楼, 作为一项全国普及且容易上手的休闲运动, 台球很受欢迎, 每天于此人流不断。
2.5 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位于西区图书馆前, 其占地空间或许并不宽广, 但是景观配置与植物绿化处理的较好, 广场中心和四周皆设有石凳供师生休息, 因建于图书馆前, 使得中心广场有很良好的学习氛围, 每天皆可看到师生于此览书诵读。
2.6 情人坡
情人坡位于艺术学院正南方, 是一块以草坪为主要景观的休闲场所, 其中设有假山石景, 点缀以石凳石椅, 整体表现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2.7 蘑菇亭等小型公共空间
在校园中, 除了那些大型宽阔空间外, 还有许多小型公共空间点缀。这些空间分散布置于校内各个景点, 如食堂前的蘑菇亭, 约20m2大小, 可同时容纳10人左右坐下, 四周以柳杉、麻栎等高大常绿乔木环绕, 使得阳光照射时被阻挡在外, 整体色彩偏暗。道路设置为鹅卵石铺地, 只够单人行走, 成为师生寻求安宁休闲场所的理想之地。
3 大学生对于休闲空间的理论分析及实际情况分析
3.1 大学生对于休闲空间的理论分析
大学生的休闲活动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 减缓压力与调剂生活。学生更为喜欢的是有助于放松和调剂生活的环境和缓解压力的运动。较适合的地方为专共休闲的情人坡、类似蘑菇亭的小型空间和校内举办各项活动的中心广场, 其次为运动类场地。
3.2 大学生对于休闲空间的实际情况分析
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前的中心广场, 其次是各种球类运动场地, 最后是人迹较少的休闲空间。
4 对于校园休闲区域处理建议
学生喜欢在草坪上学习交往, 尤其是具有微地形的草坪更能激起学生的好感。在进行校园空间景观设计时, 草坪应该被作为一种积极元素加以利用。宽阔的草坪可以包容多种形式的交往活动, 符合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休闲区的绿化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以“面”为主, 结合功能分区做不同的、有明显层次感的安排, 同时合理地配置景观小品, 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在植物种类配置方面要多样化, 四季美观, 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并体现出“春华秋实”的校园精神。此外, 应善于利用绿化围合空间, 为晨起朗读和背外语营造一个独自的领域空间。
由于休闲景区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小型聚会、交流、学习、休憩等。这类活动的发生和休憩设施分不开。所以铺装场地上最主要的因素是户外桌椅的设置, 桌椅不仅指实实在在的桌椅, 还包括能充当桌椅功能的设施, 如小径旁的叠石、台阶、花架等。
高校广场不仅是作为被观赏的对象, 还是一个使用空间, 既能满足作为交通枢纽的功能需求, 又能满足人们进行交往和休闲活动的需求。在广场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这些需求, 发挥广场的多样功能, 提高使用率, 也符合经济性原则。
针对实际调查情况, 学生普遍反应校内的休闲运动设施太少, 在校内可以多增加一些公共娱乐空间, 如溜冰场、ktv、游泳池等, 扩大学生在校内的休闲活动圈,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小县大城(以丽水为例) 篇4
一、丽水市基本情况分析
丽水市地处浙江西南部, 属武夷山系, 以丘陵、山地为主, 平原少、山地多, 俗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随着丽水经济的快速崛起, 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 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土地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但是丽水市有着较大面积的山地, 特别是低丘缓坡可作为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低丘缓坡, 对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对土地合理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一) 丽水低丘缓坡资源状况
丽水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 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 人均耕地面积0.54亩, 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80平方米,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人均占有山地面积9.8亩, 远高于浙江省其他多数县市。
1. 丽水低丘缓坡主要分布情况
低丘缓坡一般是指海拔250米以下, 坡度在5°~25°之间丘陵地带, 依据海拔、坡级、土壤三个主导因子, 低丘缓坡可划分为宜农类、宜林 (园) 类、宜建类三大类。低丘缓坡按现状划分多数属于林地, 还包括少量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一般来说, 坡度在6°~15°的低丘缓坡可开发利用价值较高, 条件较好的基本可开发为农田。坡度为15°~25°中土地质量高的部分可开发为农田, 其余缓坡地可开发为经济林和各类林业用地。根据农业资源概查, 丽水市共有林业用地2160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83%;有500米以下的丘陵坡地133.28万亩, 其中6°~25°缓坡地为86.36万亩, 占全市坡地类型总面积的3%, 其中可开发为耕地的有30余万亩。丽水市可开发程度较高的低丘缓坡基本集中在莲都、缙云、松阳、遂昌和龙泉等区县, 面积较小且分散。
2. 丽水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现状
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主要指开发为耕地和建设用地。近年来, 丽水市各地低丘缓坡的土地开发利用工作一直在进行。河流两岸, 平原边缘地带水土条件较好的多数开发为耕地和园地, 居民点附近与交通条件优越的区块开发为建设用地。
据初步统计, 1998年—2005年, 全市共增加耕地7295公顷, 其中土地开发增加耕地2780公顷, 占耕地增加数量的38%, 新开发耕地中多数利用低丘缓坡。
二、低丘缓坡综合开发意义
丽水市耕地资源短缺, 而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 这使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用地之间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加强低丘缓坡的综合开发利用, 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变得尤为重要, 只有解决好用地之间的矛盾, 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根据土地需求量预测, 2005年—2010年期间, 丽水市共需新增各类建设用地 (含交通水利用地) 16849公顷, 而根据耕地需求量预测, 丽水市最多只能提供3700余公顷的耕地资源, 不能完全满足建设用地的需要, 而且建设用地需求多为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块, 这必将对丽水市耕地的保护乃至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只有充分利用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 调整用地布局结构, 才能根本解决丽水市的土地资源紧缺矛盾,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为城镇化发展拓展用地空间
从城镇化进程来看, 2006年底丽水市的城镇化率为40%,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16个百分点。按照丽水市“十一五规划”预期指标, 到2010年, 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05万, 城镇化率达45%。从2008年起, 全市平均每年约需向城市转移4万人, 到2010年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约1000万平方米, 平均每年要增加约300万平方米。丽水土地资源极度紧缺, 山地占88.42%, 耕地占5.52%, 溪流、道路、村庄等占6.06%, 可利用的平地资源很少, 要摆脱丘陵盆地的地形制约, 扩大各居民点的生产生活空间, 必须加快开发利用低丘缓坡, 向山地要资源。
(二) 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土地资源
从工业化进程来看, 工业用地的短缺已经成为困扰丽水工业发展的最大因素, 尤其是丽水市各工业园区的建设。在园区规划初期, 对未来的发展空间估计不足, 园区规划面积普遍较少, 目前已经有6个工业园区无地可供, 企业入园难度较大, 土地指标紧缺严重制约了园区的发展。根据丽水市发展规划和现状利用情况进行预测, 近期 (2005—2010年) 丽水共需新增工业用地1659公顷, 用地空间严重不足。丽水市委市政府在2002年提出“工业区南移, 向山地要空间,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工作思路, 在低丘缓坡上启动开发规划面积为14.4平方公里的水阁工业区。花四年时间开挖了山头110个、挖方2100万立方米、填方2300万立方米、平整场地9124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些措施为丽水市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场地。
(三) 为新农村建设创建特色模式
自实施村庄整治工程以来, 丽水市共利用建设用地15000亩, 完成村庄整治627个, 但离完成全市50%的行政村村庄整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所需建设用地的现状指标难以满足村庄整治、康庄工程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如果按2010年完成50%指标进行行政村村庄整治, 则还需建设用地约27000亩, 以丽水现有稀缺的耕地资源根本不能满足耕种和建设的双重需要, 因此除充分挖掘原有建设用地潜力, 进行宅基地整理之外, 还应积极鼓励农居点向低丘缓坡带搬迁, 尽量少占、不占耕地, 才能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建设用地紧缺的问题。
另外, 结合低丘缓坡综合开发中山地的优势, 利用地形的错落和生物的多样性, 结合乡村旅游的热点, 可以营建有山区特色的新农村生态环境。
三、丽水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的主要问题分析
2006年以来, 为加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 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浙江省政府和省林业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等省级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了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明确了低丘缓坡综合开发的目标思路。丽水市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低丘缓坡的综合开发仍面临诸多问题的制约。
(一) 对低丘缓坡资源情况掌握不足
丽水市林业部门新一轮的地类调查尚未完成, 现在地类数据基础来源于1992年丽水地区农业资源调查, 时隔15年之久, 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面积、类别变化都较大。目前各部门对可开发利用的低丘缓坡资源的掌握仍然不够到位, 没有比较全面的低丘缓坡资源的确切数据, 而后续的土地适应性评价、对低丘缓坡资源进行不同的利用途径和开发方向确认的工作量也仍然非常繁重。
(二) 存在林地的政策法规限制因素
《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明令禁止毁林开垦。而丽水市低丘缓坡有80%属于林地, 绝大部分已发林权证且已承包给农户, 其中宜开发为耕地的, 低丘缓坡综合利用开发时, 必然涉及山林权属调整、提前终止承包合同带来的政策补偿等问题, 由于土地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巨大利益差异, 使农民在低丘缓坡开发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给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带来一定难度。
(三) 用地指标协调困难
《森林法》和《土地管理法》对林地和耕地都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 低丘缓坡的开发既要保证林地数量不减少, 又要增加耕地面积, 保证基本农田的数量, 而且还要有新的建设用地增加, 所以在指标协调上难度很大。低丘缓坡的管理和开发利用计划由林业、国土、建设等部门分别制定, 管地的不清楚用地的需求情况, 用地的不了解低丘缓坡的资源状况, 各部门之间未能形成统一的用地计划, 这使得难以实施系统的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计划。
(四) 低丘缓坡开发建设用地技术难度较大
低丘缓坡地形复杂, 进行工程建设时受到坡度、坡形、坡向、坡面、坡长及高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由于开发涉及的土石方量大, 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比平地区域高15%~30%;由于地形变化, 道路、给排水等基于地面的线形工程铺设难度和复杂程度均大大增加;由于地貌的复杂性, 则易发生如水土流失、滑坡等地质灾害, 生态环境脆弱;由于相对高程的变化, 不论是建设过程还是城市运行过程, 必然因为克服地形障碍而增加能耗。
(五) 低丘缓坡开发耕地的土地质量不高
新开发的耕地需要进行土地的重划和平整, 而土地平整后的农田 (地) 其原有肥沃的耕层遭到破坏或缺失, 导致常年粮食产量低, 有的甚至当年难以种植。国土部门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制定的土地培肥计划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技术难度大、成本过高等原因导致新耕地土地在肥力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六) 资金成本高
一是投资成本提高。经过前些年的开发, 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利、交通等立地条件好以及集中连片的后备资源已开发利用, 今后低丘缓坡开发的主战场要向难度大、投入成本高、零星分散的区域迁移, 开发成本大大增加, 同时资金筹措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低丘缓坡开发资金投入大, 动辄数亿到数十亿, 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成为低丘缓坡开发的一个难题。如水阁开发区用地共涉及资金20多亿, 财政直接投入仅为1.35亿, 目前有银行贷款7.87亿, 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垫付4.07亿, 欠贷1.07亿, 其他由开发区通过自筹和土地出让等形式解决, 投资渠道亟需拓宽。
(七) 乡 (镇) 、村基层积极性不高
低丘缓坡开发情况复杂、点多面广、政策性强, 要承受做大量群众工作和解决信访、化解矛盾等压力, 工作难度大, 得到的实惠也不多。同时, 新开垦的耕地种植效益偏低, 影响了农民承包积极性。因此, 无论是乡、村两级干部还是农民对低丘缓坡开发热情明显低于对农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项目。
四、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的对策建议
随着可利用空间的不断减少, 土地的需求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 抓紧编制可行的低丘缓坡综合规划, 拓展发展空间, 解决用地矛盾成为当务之急。如何科学地制定规划, 合理地推进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以低丘缓坡资源的调查确认工作为基础
由于低丘缓坡地资源的各类详细信息分布在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各个部门, 使得对低丘缓坡地的摸底工作成为头绪比较复杂的问题。低丘缓坡的综合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有低丘缓坡资源的地区应加紧由国土部门牵头, 会同林业、农业、水利、建设等部门, 对资源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 切实摸清低丘缓坡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状况、利用状况和适宜用途等基本情况, 尽可能地把可供开发的低丘缓坡资源明确到具体地块, 建立后备土地资源信息库。
(二) 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研究
土地资源的可行性论证是土地开发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确定为低丘缓坡开发后备资源的土地, 应充分做好土地的适应性评价和开发潜力分析, 找出制约土地开发的因素。对规划的低丘缓坡开发进行经济效益论证, 要分析土地开发的利用率、生产率, 对开发中的投入、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投资风险等因素进行量化的预测。要进行生态效益论证, 分析开发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避免由于开发造成生态失衡。还应该进行技术可行性论证, 分析开发所需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方法有没有可能在现行的条件下实现。
(三) 做好相关的规划编制工作
低丘缓坡规划属于专项规划, 它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乡 (镇) 村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规划编制工作, 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 认真编制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 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原则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开发为耕地的低丘缓坡要着重做好林地占补平衡规划和基本农田占补平衡规划;开发为建设用地的, 要抓好新增利用低丘缓坡土地的总体规划、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村庄搬迁和整治复垦的, 要创造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 将原夹杂在耕地中的农居点向低丘缓坡带搬迁, 将原村庄宅基地整治复垦为耕地。针对具体的开发区块, 要进一步编制好区块开发利用详划, 做好项目立项工作, 并搞好项目设计。
(四) 做好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
召开国土、林业、建设、农业、水利等部门的协调会, 充分进行沟通, 对各部门的用地指标、用地布局以及发展计划进行整合, 要做好开发中涉及的审批问题的协调工作, 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加强沟通, 解决程序上的不协调问题。坚决杜绝开发过程中出现未批先用, 批而不用的情况。
(五) 要加强项目建设的整合, 防止重复建设
现在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由各部门分别进行, 不利于低丘缓坡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开发利用。要充分利用支农资源, 对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进行有效整合, 以促进资源共享, 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此外, 针对低丘缓坡带地区地形破碎的特征, 对于需要开发为建设用地的区块应进行大区块的开发。对大范围的低丘缓坡进行平整应有计划、有重点、区域统筹进行。要根据地形的变化进行布局, 减少土方量, 同时要避免地形对区域造成较大分割, 加剧用地布局的破碎化。对于区块较大的土地开发形式, 可以对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进行远、中、近期的考虑安排。先进行统一规划, 然后分步进行, 对资金的投入进行分解, 形成良好有序的资金循环体系。
(六) 增强开发利用的选择性
并非所有的低丘缓坡都适合于开发, 不少低丘缓坡能开发, 但是投入资金大、技术要求高、开发周期长。要搞好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 首先应开发好“三好”地块。对于坡度好 (20°以下) 、高度好 (海拔200米左右, 水电路配套方便) 和土层好 (岩石少, 易平整、成本低) 的地块应优先有序开发。要建立开发利用的计划, 避免一拥而上, 占而不用, 以充分发挥土地的效能。对于一些坡度超过25°以上的耕地, 应该强调其生态效益, 对这些耕地逐步实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园。
(七) 加强对新开发低丘缓坡的生态保护
新开发低丘缓坡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科学的开发利用旨在尽可能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设计综合开发利用的方案时, 就要有防止水土流失、确保一定的耕作层以及地力培育等方面的措施和要求。在具体施工时, 要保证表土层具有一定的肥力;也可将建设占用耕地表层土壤用作低丘缓坡垦造耕地的耕作层。对灌溉条件不好的区块, 可开发为旱耕地, 不一定开发为水田;不能形成平地的, 可开发成坡耕地。开发成耕地的, 有关部门要加强后续管理, 继续培肥地力。对利用低丘缓坡垦造的耕地, 必须合理利用, 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 适合什么种什么, 决不能抛荒。各地可从当地实际出发, 制定有关激励的政策措施, 提高农民承包的积极性。要坚持验收制度, 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财政等部门同时参与验收, 土地开发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完善验收标准。
(八) 优化利益调节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推进是一个渐进过程, 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使全社会理解、支持、配合搞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 要将土地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可将低丘缓坡开发为茶园、山地蔬菜基地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地类, 增加农民收入, 让群众真切看到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带来的实惠。有关低丘缓坡开发规划、方案和补偿标准要交给群众讨论, 以避免信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维护社会稳定。
(九)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目前, 低丘缓坡的开发资金来源较少, 财政投入不多。据此, 应拓宽投资渠道, 积极争取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于类似工业园区开发的, 地方财政应给予一定的项目启动资金, 以确保项目的正常开展, 要通过自筹、融资、贷款等途径筹措经费, 盘活土地资产。既要保证低丘缓坡开发的顺利进行, 也要使低丘缓坡开发能带来经济效益。
(十) 加强领导、强化监督, 确保开发利用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低丘缓坡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涉及产业布局、城镇发展、农田水利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涉及的地类多, 归属部门分散。各级政府部门应就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资金、搞好规划、完善标准、强化管理, 既要强化对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 更要切实解决现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现实矛盾。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 确保土地开发任务顺利完成。
小县大城(以丽水为例) 篇5
关键词:旅游景区,外语服务,创新发展
绍兴的旅游业是绍兴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发展成为城市经济文化不可或缺的动力。根据2013年1-7月份绍兴市旅游统计情况, 1-7月份累计, 全市接待入境游客407689人次, 同比增长2.83%;实现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14282.06万美元, 同比增长5.09%;接待国内游客3264.06万人次, 同比增长16.21%,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19.5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8.08%;旅游总人次3304.82万人次, 同比增长16.02%;旅游总收入328.7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7.41%。绍兴旅游景区的经济价值已显露无遗。2014年4月, 绍兴市委、市政府制定《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 提出了大城市建设的战略构想。该战略指出,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加快实施中青旅羊山生态城、金沙东方山水国际商务休闲中心、兰亭景区、镜湖旅游综合体、会稽山旅游度假区、曹娥江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大旅游工程。串联稽东千年香榧林、香雪梅海景区、小舜江水源保护区、吼山风景区、四明山等南部优秀旅游资源。打响绍兴古城“老绍兴醉江南”品牌, 通过水陆游线串联古城和柯桥、安昌、东浦古镇。发展文化休闲旅游, 发展体验经济, 促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和升级, 实现由观光型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和商务旅游等产品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转型。另, 2014年5月绍兴市发改委在《绍兴应对上海自贸区影响及对策建议》一文中提出市旅委、旅游集团要积极推进与上海自贸区相关企业尤其是涉外旅游中介机构对接合作, 要强化旅游业合作, 大力推介绍兴水城--东方威尼斯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 打响“江南水乡、东方水城”品牌, 加快发展涉外旅游业和旅游配套服务业, 提高绍兴旅游国际化水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绍兴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和市政府的大城市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对绍兴旅游景区的外语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语服务的建设决定了绍兴旅游景区能否成功成为国际文化旅游胜地。
一、绍兴旅游景区外语服务建设现状
根据《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所作出的景区规划, 通过实地探究和访谈等方法, 课题组对绍兴主要的几个旅游景点, 如柯岩风景区、曹娥江风景区、五泄风景区及新昌大佛寺等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⑴在提供外语服务时, 旅游景区使用哪几种外语?⑵国外游客对旅游景区所提供的外语服务满意度如何?⑶旅游景区所提供的外语服务的形式有哪些?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发现绍兴旅游景区的外语服务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外语服务语种少, 形式单一。作为宣传手段, 旅游景区通常情况下要提供景区公示语、宣传册、旅游咨询、音像制品介绍、网站、景区介绍牌、导览图等外语服务形式, 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绝大多数景区只有提供道路标识和景区介绍牌, 且不具备多语种服务, 至于其他的外语服务形式, 如宣传册、旅游咨询、音像制品介绍等, 目前尚无景区有提供。由此可见, 旅游景区的外语服务, 如网站介绍、宣传册、音像制品介绍等亟需普及, 另, 外语服务语种亦不能仅限于英、日、韩, 为满足更多境外游客的语言需要, 其他语种的服务也需提上议程。
2、境外游客对景区外语服务环境满意度低。通过与境外游客的交谈, 发现他们对旅游景区的外语服务环境的满意度不高。
第一, 外语道路标识语存在不规范问题。境外游客反馈说有些景区的道路标识语存在错译、误译现象, 导致他们无法获得有效信息。课题组成员在经过实地查看后, 证实了这一问题的存在。
第二, 外语宣传资料获取途径狭隘。在访谈中, 很多境外游客告诉课题组成员, 他们在获取外语宣传资料方面存在困难。比如说, 他们在游览某个景点时,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不理解, 但不知道在哪儿能拿到详细宣传资料, 课题组在实地探访中也发现, 难以找到获取宣传资料的场所, 旅游客服中心所处位置不明显, 在景区导览图中也未作出醒目标明。
第三, 旅游景区网站建设缺乏外语服务。通过登录绍兴的几个著名旅游景区网站, 课题组发现无法从网上获得相关景区的外语信息。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尚没有景区建设外语网站。
第四, 景区基础设施的外语服务能力亟待提高。课题组在实地查看中发现, 景区提供的基础设施, 如公交车站、公交车内部、出租车等未能提供外语标识, 公共交通设施的工作人员姑且不论其他语种, 就英语水平而言, 也是有待提高的。
第五, 景区工作人员外语服务能力不高。从问卷数据中发现, 国外游客对涉外导游的外语能力表示满意, 然而他们中很多人认为景区工作人员的外语水平较低, 无法进行基本的外语交流, 更遑论景点介绍了, 如若不跟团或没有中国朋友陪伴, 自由行的国外游客只能借助一些计算工具进行简单的交易。课题组在后期的访谈中证实了这一点, 原因在于绝大多数景区工作人员年龄层次偏高, 且未接受过高等教育, 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二、绍兴旅游景区外语服务建设创新举措
针对绍兴旅游景区外语服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对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提出了如下几方面建议:
1.对于境外人士不满意的景区交通领域如景点接送车、公交车、出租车等的外语服务, 建议增设英文公示语, 若能提供多语种服务则更完美, 确保境外人士的顺利出行;另外, 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人员也要加强外语培训, 保障其能与外籍人士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
2.完善景区信息外语宣传体系, 如外语网站的建设, 为境外人士提供宣传册、景区导览图及旅游咨询等的多语种服务, 提高景区旅游咨询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外语交际能力。另外, 加强境外人士需要的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很多外国友人喜欢通过亲身参与的形式对周边的事物加强了解, 基于境外人士的旅游消费特点, 开发出符合他们个性需要的旅游产品, 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绍兴国际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亦能加强旅游文化的交流。
3.如葛秀华在《商业特色街区外语服务环境建设》一文中所建议的多模态外语服务, 课题组建议也可在旅游景区试行。时代在不断改变, 绍兴扮演旅游文化古城一角的同时, 在现代科技传媒技术方面也应紧跟世界发展潮流,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途径、多模态的方式, 帮助外国友人达成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4.建议与高校合作, 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旅游服务人才, 不仅可获得外语环境建设的技术支持, 高校学子亦能发挥其在建设景区外语服务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为绍兴与国际接轨出一份力。通过这批人才的积极宣传, 境外人士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即会逐渐淡化对中国文化的敏感, 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 对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绍兴旅游景区外语服务环境建设需要靠多方力量才能共同完成。这其中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通过设立外语服务机构, 开展“优质外语服务景区”评比活动, 专项建设资金到位等形式重视旅游景区的外语服务环境建设, 也需要景区管理部门积极配合与鼓励, 落实政府出台政策, 更新改进景区外语服务环境, 督促景区服务人员的外语培训工作等, 更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 如媒体的宣传报道, 高校学生对外语环境建设的监督以及市民的热心参与等, 只有集结各方力量, 才能使景区的外语服务建设工作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罗雪梅, 韩笑, 王雯婕.外籍人士对上海外语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 2010 (2) :103-105.
[2]余钱晓谷.外籍人士在杭州生活满意度及其需求分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0 (7) :111-113.
[3]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 82-86.
[4]绍兴人大.关于《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的决议.http://sxrd.sx.gov.cn/art/2014/4/28/art_14845_483633.html, 2014-04-28.
小县大城(以丽水为例) 篇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购物不受地域限制等优点消除了以往丽水区位劣势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影响。因此, 近年来丽水市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工作, 以农村青年和大学毕业生为主要服务群体, 积极开展青年网上创业行动。继2011年销售额达到3.6亿元之后, 今年全市电子商务网络前三季度销售额达到6.45亿元。目前, 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企业数量达到3200多家, 月销售额百万以上企业达到23家, 农村电子商务从业青年人数达到9600多人, 较去年翻了一番, 以“青年电商”为主要力量的农村电子商务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在今年的第九届网商大会上, 丽水市遂昌县被评为全国唯一的“最佳网商城镇”。同时, 遂昌县也是目前全国唯一获得“淘宝县”称号的县级城市, 县内已拥有1000多个网商, 1200多家网店。今年5月, 遂昌县与淘宝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全国第一家县级特色馆“特色中国·遂昌馆”将于今年12月底正式开馆。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建设加快, 农村互联网接入条件不断改善, 农村网络硬件设备更加完备, 推动了农村地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据CNNIC统计, 2012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25亿, 占整体网民的27.3%, 同比增长16.9%。农户自发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 我国农村信息服务普及有了显著的提升, “沙集模式”成为农村自发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典型代表。
专家学者对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发现农产品电子商务南方地区要比北方地区发展得快一些, 东部沿海要比内陆地区发展得快一些, 不同地区的农民参与电子商务的意识以及捕捉、利用信息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别。对广大农民来说, 网上销售还有一段距离。然而, 沿海经济带富起来的农民, 成为我国农村首批网上冲浪者, 对时间和信息的重视, 将使他们很快进入电子商务实战阶段。
就丽水而言, 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处于起步阶段, 基本的条件都还未成熟, 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当务之急是建立完整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营销体系, 彻底改变丽水地区的电子商务环境, 继而提升丽水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整个丽水地区的品牌知名度, 进而促进丽水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丽水发展电子商务的有利条件
1、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 丽水市新建约18.7万公里光纤, 丽水全市的带宽达到5G, 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到40G, 新增宽带用户约2.8万户。固定电话网络、传输网络、数据网络、移动通讯网络等四大网络建设也日趋完善。值得注意的是, 每年新增的移动通讯基站中有98%建设地点在农村地区, 不断完善的通讯、信息化网络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2、物流设施水平不断提升
区域交通网络建设不断加快。区域经济的融合, 离不开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丽水地处长三角腹地, 距离上海、杭州等发达城市直线距离都在两小时左右。十二五期间, 新金温铁路丽水至衢州段将开工建设, 建成后将有效改善丽水农产品依赖公路运输, 原材料、产品运输成本高, 市场竞争力差等问题, 丽水也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区域性农产品的物流集散中心。同时, 丽水机场、高铁也在规划当中, 届时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将破开区域自然分割, 拉近丽水与周边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 势必将对丽水农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影响。
3、大型农业企业众多
大型农业企业越多的地区越有利于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 仅莲都区范围内就有农业龙头企业53家, 其中包括省级5家、市级24家、区级24家。另外, 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3000多家, 其中全国首批示范社有78家, 省级示范社有113家, 市级示范社有110家。
4、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国外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如此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本国政府的大力扶持, 如颁布因特网免税政策和进行政府网上采购等。政府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对本地区农业的发展给予了众多惠利, 将为丽水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丽水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农业物流基础薄弱
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 农产品物流具有数量多、品种多、存储和保鲜难度大、运输时效性强等特点。因此, 与其他商品相比, 农产品对物流运输有着更高的要求, 只有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才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保障。丽水农产品物流业起步较晚, 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 物流设施的标准化程度低, 农产品物流专用技术和设备比较短缺。同时, 农产品物流业的管理和运作方式仍为传统模式, 存在着管理落后、运作效率低等诸多问题。远达不到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的水平。另外, 全市的农产品物流网络还不够完善, 功能齐全的大型农产品物流基地比较少。
2、网络信息传递不畅
虽然丽水全市通讯网络已基本覆盖, 但由于资金和环境的限制, 未能做到村村户户接通网络, 再加上有条件购置电脑的农民仍占少数, 网络信息的传递的最后环节被截断。目前的网络体系把作为农产品主要生产者的广大农民中的大多数拒之于电子商务大门之外, 他们本应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重要参加者和推动者。这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比其它电子商务更难以展开的主要原因之一。
3、农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 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比较弱, 信息化意识淡薄。虽然丽水市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 对部分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进行了素质培训, 同时, 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深入推进, “农民信箱”在信息发布、产销对接和全方位服务农民方面作用进一步发挥, 至2009年底, 全市农民信箱注册用户已达10.35万户, 但是仍无法满足农民进行互联网信息的查找、获取后信息的辨别和分析以及农产品的网上交易操作的需求。农民有限收集信息的获取能力与落后的经营意识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农村推广应用的障碍。
4、缺乏合适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丽水现有极少数的电子商务平台, 但平台与平台之间缺少着数据的共享, 平台之间又存在信息孤立的现象, 而且还没有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电子支付系统和区域物流平台等配套设施, 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丽水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尽管, 丽水市遂昌县与淘宝网在2012年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但这还不能彻底解决整个丽水地区存在的平台缺失问题。
四、丽水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
1、循序渐进地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丽水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需从三个层次循序渐进:一是初级层次。主要是为农产品交易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二是中级层次。提供了网上竞标、网上竞拍、委托买卖等在线交易形式, 交易会员可以直接在网上与自己需要的运输公司洽谈。三是高级层次。实现了交易货款的网上支付, 是完全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2、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当前,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差异较大, 农业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 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上, 应具有针对性。对于经济较不发达地区丽水, 农民素质较差, 应依托目前较为普及的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 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 在此基础上, 开发依托于上述网络的农民适用的信息获取技术, 提高农民的信息应用的能力。
3、形成深度的产业链合作
稳定高效的供应链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成功的重要保障。要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如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 另外还要建立企业间的协作配套机制, 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密切配合、高效运转。网商与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直接接触将有效减少中间成本, 并且使得农产品的流转更加有效率, 这都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4、建立适合农产品属性的电子商务平台
农产品供应商应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来提升产品特点, 而不是泛泛推广。另外农产品供应商需要通过电子商务开展B2B, 而不是B2C, B2B的价值在于稳定固定的客户群体, 所以企业和商户在整个农产品经营里面, 最大的主流应该是B2B。因此, 发展丽水农产品电子商务就需要建立一个适合本地区的电子商务平台, 主要用于B2B模式的电子商务运营。
5、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物流发展水平低下, 物流设施总量不足, 物流配送中心不完善, 运作效率不高, 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 丽水要利用目前区域交通快速发展的优势, 建立一个由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交易中心、货运站和货运受理点等五类站场组成的新型物流化货运站场体系, 以满足丽水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运营。
五、结论
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利用本地区农业基础、信息技术、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 克服农业物流问题以及农产品流通链中的信息瓶颈问题, 改善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提高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以构建良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促进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丽水既拥有通信网络较为完备、交通运输发展良好、大型农业企业多、政府重视农业信息化等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着网络信息传递不畅、农产品网络基础薄弱、市场交易和信息服务水平低、农业人员素质不高等不利因素。针对丽水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措施, 包括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层次、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育、促成农业产业链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适合农产品属性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及配套的物流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 以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在丽水的顺利开展。
(注: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新苗人才计划) 资助项目。)
摘要:目前, 我国农产品卖方市场已经转变为买方市场, 农产品的营销体系创新已成当务之急, 而农产品电子商务正是一个发展势头良好的营销模式。对于丽水这类欠发达地区来说, 这更是发展当地农业产业的契机。然而, 丽水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没有提供标准化和量化的农产品, 农民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 产品供求信息不对称, 销售渠道不畅通, 没有相应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 可以发现丽水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有许多有利的条件, 如全市通讯网络基础以及物流设施的不断完善, 拥有许多大型农业企业, 同时政府也在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 而且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也开始介入。因此, 丽水应循序渐进地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并形成深度的产业链合作, 同时建立适合农产品属性的电子商务平台。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对策
参考文献
[1]倪云虎、陈佳强、陈方中、刘燕:浙江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J].浙江社会科学, 2002 (1) .
[2]许彩红:丽水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策略研究[J].北方经贸, 2009 (11) .
[3]熊望高: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国农产品营销创新新概念[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1 (5) .
【小县大城(以丽水为例)】推荐阅读:
大城地区06-06
大城市病09-23
大城市·小城市09-30
大城市发展问题11-09
国外大城市发展之路05-15
大城市病不是病09-08
社区大城管工作总结09-29
大城小爱作文1000字05-15
大城市吸引人才的原因11-03
中国各大城市污染现状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