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区(精选5篇)
步行街区 篇1
1 自然地域性设计的现实基础
自然在不同城市环境中体现出地域性差异, 是两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其一, 是显性因素, 即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其二, 是隐形因素,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设计师对商业街区等城市人工环境规划设计或者城市居民在其中生活时, 会根据城市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不同的主导性对自然的思想观念, 也就是“自然观”。
伊恩·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将东西方不同自然观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做了深刻的总结:西方文明将自然看作被征服的对象, 城市“一切都人格化, 具有人的特点以及以人为中心的形象”, 西方的城市建设是对自然的野蛮破坏和掠夺;东方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了尊重自然甚至牺牲个人的生活权利和个性。日本设计大师黑川纪章从普通市民的角度, 认为西方人对自然有一种亲近感, 而日本人对自然自古以来就是禁忌和敬畏的, 这也导致东西方城市自然环境的差异。从东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出发, 他们找到了商业街区等城市环境地域性差异的重要根源, 即孕育在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自然观。
2 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的建构
由此可知, 步行商业街区的环境设计需体现出地域性差别,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不同的地理环境, 对当地人的生理影响不同, 这一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二是要迎合当地人的自然观, 从而满足当地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归属感和意象感。
剖析城市的自然环境, 对步行商业街区的地域性设计产生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质, 水文水域, 气候气象和生物矿藏。这四大因素彼此依存而又互相影响构成步行商业街区的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
3 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的因素分析
3.1 地形地质因素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不同, 步行商业街区大体可以分为平地型和山地 (丘陵) 型两大类。其中地形地质对山地 (丘陵) 型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就以山地步行商业为例, 阐述地形地质对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影响。
3.1.1 地形地质因素对步行商业街区物质环境设计的影响
概括来看, 山地地形在以下方面影响步行商业街区的物质环境设计: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开放空间系统;区内交通和步行系统;细部的设计与处理。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山地地表起伏大, 没有平地平整;但是又有利于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和独特韵味。在山地型步行街建筑设计时, 要有整体观, 兼顾建筑群体的天际线和山体轮廓线设计;充分结合自然山体, 尽量保护和营造自然生态, 因地制宜, 切忌大挖大填, 这既是设计个性景观的需要, 也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的安全需要。
开放空间系统:山地步行街的开放空间分布宜更加灵活多变, 立体感和层次感也应得到加强, 为了适应特定的地形条件, 街道大都蜿蜒曲折, 使街道本身的连续性与方向性减弱, 构成街道边界的建筑及外界景观随行进高度与方向变化呈不同特征, 具有较强的边界可识别性, 易与外部环境形成不同空间层次。
交通和步行体系:地形的限制使步行成为主要交通方式, 步行环境设计也就成为重中之重。步行环境首先保证安全性和连续性, 其次是塑造富有个性和和谐共生的沿街景观。在设计方法的选择上, 建筑与步行道的结合是双赢的组合。虽然山地步行道的高度变化起伏较大, 但处理好起伏节点就可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吸引顾客的好奇心, 这就是山地城市的个性特色, 同时也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地域性。
细部的设计与处理:山地型城市对自然的依赖性更强, 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也更为紧密。山地高度起伏大, 景观细部设计时, 应兼顾俯视与仰视角度的景观塑造;在步行时, 更易产生生理与视觉疲劳, 可以采取多设休憩场地等方式尽量满足人们需要。
3.1.2 地形地质因素对步行商业街区精神环境设计的影响
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整个过程都无法规避地形地质的作用力。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这一因素又融入城市的文化和当地人传统理念之中。
富有个性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如果融和这些具有文化烙印的地形地质条件, 可以增强当地人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城市的凝聚力;同时可以向外来者展现城市的个性魅力。
凯文·林奇通过调查发现, 美国的城市, 例如洛杉矶, 市中心的步行商业街区不考虑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而实行严格的方格路网布局, 淡化丘陵、山脉、山谷等特殊地形的地标作用, 只会让当地居民感到疲劳、迷惑和陌生, 勾起痛苦或者怀旧情绪, 无法在新的城市环境中自我定位。这样的设计对精神环境的破坏极大。
3.2 水文水域因素
城市最初建设思想就是依山傍水, 水是人类生存和农作物生长的基础。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和社会进步, 城市水系又起着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塑造城市生态景观的作用。由于人类与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水文水系就融入当地的文化, 被不同地域的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定义。
繁多的文化脉系, 多样的水系种类, 使水文水域的地域性特色十分鲜明。利用这种地域性特色, 设计富有个性风貌的步行商业街区, 各地均有成功的实例。
本文从水系不同种类入手分析, 可分为:
3.2.1 滨河 (湖) 型步行商业街区
水网密布或者有大河经过的城市, 水系在早期一般担负交通运输的职能, 也就与城市商业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城市滨水区的商品集散地就是早期商业街区发展的雏形, 即使在现代, 水系对于商业繁荣的影响力在减弱或者消退, 但是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就是在原有商业街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水系并没有因此消失。设计师利用这一特点, 让现代滨水步行商业街区的水系更多担负营造生态景观的功能。
另一方面, 自古以来星罗密布的水网和大河对居民的日常生活, 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 城市空间的扩展割裂了城市与原有水系的联系, 也割裂了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韵律, 城市的滨河地区甚至成为城市文化的吸聚地, 是真正能对居民产生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区域。特别是在以水闻名的城市, 虽然商业街区可以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突破空间的限制, 但居民对滨河 (湖) 商业街区在心理上更为依赖和自豪。为了迎合这种心理, 滨河 (湖) 区商业街区的更新设计大量保留和融合与水相关的文化脉络, 体现其地域性特点。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商业街区就是这一类商业街区的代表。
3.2.2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
海洋的自然力作用巨大,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自然特色更为强烈, 拥有许多自然优势:大海、阳光、沙滩、清新空气、海风和更复杂的生态系统。许多商业街尝试将这些宝贵的自然要素掺揉到物质环境中, 营造具有浓郁滨海风情的步行商业街区。
在一些海滨城市, 建筑群按照一定的角度排列, 将海洋清新的空气和海风引入城中心和沿岸的商业街中。精心设计围绕海岸的步行路线, 视线走廊保持通透, 使步行者能够随时感受到地处海边。合理组织步行者的活动, 商业街的布置与开发的岸线位置相结合, 吸引海上运动爱好者和旅游者, 增加商业街的人气。营造独特的生态景观, 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 甚至嗅觉 (海味) 和听觉 (海浪声) 都会加以利用。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的开发既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承载力。如果合理利用这些条件, 可以最大限度地使人们享受到其他地域所无法感受的自然特色。
3.2.3 特殊型步行商业街区
还有一些水文水域是以特殊形态在城市中存在, 例如泉水。泉水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不强烈, 它更多与历史文化产生联系, 而且由于它的特殊性, 更能表现城市的个性。
济南是我国最著名的“泉城”, 泉水代表着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地域特色。泉城路商业街区是济南市中心商业街区, 在设计时便注重协调地域性和现代化的关系。在毗邻泉水和传统街区的一侧将现代商业与传统物质环境改造相结合, 保护城市特色环境, 延续城市文脉。
3.3 气候气象因素
3.3.1 气候气象因素在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中的重要性
气候条件的地域特殊性, 对城市形态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一定程度上, 也影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从而影响社会人文。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同气候条件相抗争相妥协的过程, 尤其一些气候鲜明的城市, 更是要将特殊气候条件看作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重要原则。
3.3.2 不同气候因素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原则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模式已经基本与当地气候和谐共存, 对街道网络结构、开放空间系统还有建筑及其组合的开发设计或者改造, 应该多多挖掘传统模式, 客观上也就延续了商业街区的地域性特征。
湿热地区:若要改进步行环境, 必须缓解热和湿的问题, 物质环境应该从这两方面加以改善, 并且整体上要有利于提高通风性能, 降低街区内的热岛效应。
干热地区:强烈的太阳辐射和温度决定了街道以狭窄为宜, 避免过度曝晒;风强度大而且伴有尘土和沙砾, 所以街道走向既要保证通风, 又要抑制主导风随意进入;水体和绿地可以降低太阳曝晒, 提高空气湿度, 在该地区显得更为重要;建筑的设计考虑隔热和降温问题。
冬冷夏热地区:既要考虑夏日通风和降温, 又要保证冬季最大限度减少寒风影响和保持温度。在街道布局走向和建筑单体设计方面, 当地传统商业街已经提供了良好的模式。
寒冷地区:主要考虑在冬季保持街区活力, 避免冬季寒风侵扰和过度低温, 为此应保证街道的走向隔断主风向, 建筑物分布紧凑, 减少不必要的室外步行, 并做好保暖设计。
3.4 矿藏生物因素
矿藏生物是城市宝贵财富,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必须保护这些生态资源, 客观上也就保持了步行街区的地域性。
无论从植物的生存条件还是经济实用角度来看, 步行商业街区利用当地的植物作为区内的绿地体系都是最好的选择。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和频繁的人流活动使步行商业街区的动物少之又少。但是因为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的关系, 个 别步行商业街还是存在动物分布, 这也增强了步行商业街的趣味性和地域个性。例如海滨商业街的海鸟、欧洲某些商业街的鸽子、印度商业街的牛等。
4 结语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日益成熟的大背景下, 重视自然地域性设计代表着当代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的发展趋势, 对于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也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 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城市环境, 提高商业街区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同自然地域构成不同的文化背景, 商业步行街是一方百姓休闲购物的集聚地, 也是各地旅游客人必到之处, 设计师必须认真分析地域特征, 创造出个性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 满足环境中的人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摘要:文章从分析自然地域性设计的现实基础着手, 构建步行商业街区的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 分析影响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的因素, 并阐述这一体系对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实践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林.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纲, 戴志中著.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秩序[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 (10) .
[3]黄光宇, 何昕著.山地建筑和步行空间的共生[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8) .
[4]徐小东, 王建国著.绿色城市设计——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生态策略[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 .
步行街区 篇2
目前,我国中等城市步行街区的建设面临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城市建设及社会生活需要城市步行街区的大力发展,以促进城市的繁荣及社会生活的丰富;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城市步行街区建设不但没有使市民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反而带来更多的问题。本文研究选择两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徐州户部山步行街区以及常州南大街步行街区。
本文主要的调查方法为非正式访谈。对使用者的非正式访谈是在每次考察场地时,非正式地与不同类型使用群体进行交谈,根据一系列准备好的问题进行闲聊,从而获知其对步行街区优缺点的评价。然后选取有价值的访谈资料列入访谈表格中。
1 案例概况
1.1 徐州市户部山步行街区概况
徐州古称彭城,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市区土地面积1 160 km2,市区人口179.88 万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户部山步行街区位于徐州市区中心,与楚风汉韵的户部山相依,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沉淀,300多年的商业传承,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
徐州市云龙区政府从1998年初决定对户部山地区进行统一规划的保护性改造,投资8亿元建设户部山步行街区,到2003年完工并全面投入使用。整个街区改造地段占地面积10.5 hm2,总占地15万m2,建筑面积12万m2,是集购物、旅游、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商业街区(见图1)。
对户部山步行街区的正式调查工作于 10 月 29 日~11月3日(周一~周六)连续6 d 8:00~18:00在步行街区顾客休息处及街道中进行。
1.2 常州市南大街步行街区概况
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市区面积1 864 km2,人口222.48万人,属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常州南大街步行街位于常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老城区,由浙江之江集团和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常州之江置业有限公司2001年斥资开发,总投资10.5亿元。该步行街区由一条“S”形内街串联三个地块,包括一条主街和两条内街,东起公园路、西至南大街、南起青果巷、北至延陵西路,东西方向宽120 m,南北方向长600 m,占地6.5万 m2,总建筑面积达24万m2,其中商业面积12万m2,商务办公面积3.5万m2,住宅面积4.5万m2。
对南大街步行街区的正式调查工作于 11 月 12 日~11月17 日(周一~周六)连续6 d 8:00~18:00在步行街区顾客休息处及街道中进行。
2 城市步行街区使用状况对比分析
2.1 徐州户部山步行街区使用评价分析
通过表1的非正式访谈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户部山步行街区的主要吸引点表现在建筑形象、小吃餐饮以及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而问题主要体现在卫生、治安、车多等环境问题以及缺乏人气、绿化休闲少等方面;同时对步行街区的管理,包括车辆管理、环境治安卫生管理、商业管理、增加绿化以及活动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2常州南大街步行街区使用评价分析
通过对使用者非正式访谈的方式获得的对步行街区的评价可以获得较为直接的了解,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南大街步行街区的主要吸引点表现在购物店铺及商品种类、风景环境、小吃以及人气热闹等方面;而问题主要体现在治安、车辆交通环境问题,商品种类,整体布局,厕所座椅等设施缺乏方面;同时对步行街区的管理,包括车辆管理、环境治安卫生管理、商业管理,增加绿化、增加设施以及活动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3结论及建议
1)步行街区存在的问题表现比较一致,而优点则各有不同。2)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步行街区的管理和设施两方面。管理方面包括卫生、治安、车辆交通、商业管理和活动组织;设施方面包括绿化及服务设施缺乏。3)主要吸引点各有不同:户部山步行街区表现在建筑形象、小吃餐饮以及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南大街表现在商品种类、风景环境、小吃以及人气热闹等方面。
通过两个案例的非正式访谈结论可以看出,我国中等城市步行街区尽管特色不同,侧重不同,但在管理及步行街区的设施配置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我国中等城市步行街区要改变不冷不热的状况,要更加符合使用者需求,要体现更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就要在步行街区的管理及设施设置及维护方面加大力度。
摘要:基于社会使用的主观评价,运用非正式访谈的调查方法,对我国两个中等城市步行街区的使用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对比研究,并对步行区下一步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城市步行街建设。
关键词:步行街区,使用状况,优点
参考文献
步行街区 篇3
城市步行街区是城市人民生活活动的重要空间, 伴随着机动车时代的到来, 巨大的交通压力占据了人们的步行空间, 步行街区是改善这个问题的理想模式之一, 应该从使用者的生活、体验、感受出发, 融入人们的生活空间, 真正改善环境品质, 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人在步行空间的主体性地位。
2 城市步行街区缺乏人性化设计剖析
缺乏人性化设计。现在很多步行街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过于强调商业功能, 只注重单一性的、重复的商业行为, 而忽视了公共空间形态的多样化和人的活动需求的多样化, 使得步行街区的商业目的太强, 造成人活动的多样性被抹杀, 最终导致步行街区的活力消失。
忽略人的多样化需求。人的行为模式多样性决定了步行街区功能的多样性, 步行街区应该是购物、休闲、娱乐、交流、展示等各种公众活动的场所, 但是现在很多步行街区单纯强调商业功能, 忽视了公共空间形态的多样化和人的活动需求的多样化, 使得步行街区的商业目的太强, 导致步行街区的活力消失, 造成人性化设计的欠缺。
缺乏人与空间互动的情感设计。目前步行街区与人的互动关系缺乏, 某些步行街区有着大尺度的泛视觉化倾向, 使人们的体验变成了一种脱离于身体的、唯视觉的抽象活动, 人与空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缺乏人际交往的空间, 人们很难读懂所在的空间, 失去了交往体验的基础, 难以产生场所感。
3 步行街区人性化规划思想分析
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案来源于对规划思想的深入分析, 我们提出的人性化规划方法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来说并不陌生, 重要的是如何深入的分析人性化在步行街区规划中的融合与运用。在步行街区人性化的思想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并应深入的体现在规划设计方案中去。
步行街区规划设计要满足人的归属感。步行街区规划与设计要满足人们的归属感, 让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到这一切是熟悉的, 是属于自己的, 是属于这个城市的。那些具有历史意义场所中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以及生活方式等, 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地域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 因此, 容易产生归属感。
步行街区规划设计要体现城市文化底蕴。步行街区规划设计要以历史文化作为链接, 使人们今天的生活和历史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创造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人性化空间, 使之成为能够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的城市公共场所, 成为人们情感的物质依托。
步行街道空间宜人的尺度设计。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强调“距离近到可以看清细节时, 才能有可能看清每一个人”。一般来讲, 10分钟或500~800m的步行距离是人的体力可以接受的距离, 如果超出了这一距离, 人就会有疲倦的感觉, 因此中间应设置座椅来供居民休息。
4 人性化步行街区规划设计方法
4.1 步行街区人性化尺度规划
考虑人的尺度、人与建筑的距离, 人与空间的对话等因素才是塑造人性化空间的基础。从人的行为特征、生理、心理出发, 以人为尺度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 步行街长度在800m左右为宜;步行街区路宽与两侧建筑高度之比为1左右时, 可以让人有一种安定舒适的感觉, 既保证了人流有一定的密度, 又不显拥挤。街道过宽过长, 以给人造成疲惫、厌烦的心理, 太窄太短的街道宜给人造成压抑、无趣的空间感受。所以步行街区应当结合两侧的建筑高度、城市特色等因素综合考虑, 营造出宜人尺度的空间, 应对大的空间作适当的空间二次分隔和处理, 使之产生宜人的尺度, 创造亲切近人的尺度, 增强街区活力。
4.2 步行街区活力塑造规划
步行街区应重视人的参与性与多样性功能, 增强人们游览兴致, 而并非以单纯创造商业价值为目标。它应是集合了多样化功能的休闲空间定位, 这种多元化吸引着丰富的人群通过一定的行为参与, 和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营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亲近空间, 通过各种手法创造积极空间, 增强空间层次性和领域感。步行街区应被规划成若干板块, 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有商业娱乐区、餐饮区等;空间布局上建筑、室内外不同景观、交流节点等的合理衔接;线性空间、点型空间和面型空间的规划等, 这些板块可能独立存在、也可能相互叠合, 共同营造多变化、多碰撞并具内在关联的步行流动空间。打破机械的空间格局, 通过运用不确定的折线来创造多维弹性空间, 那么步行者在视觉上会产生遮挡、引导、冲突、聚焦等, 进而产生心理上的探求感, 使复合的空间系统引发人们复合的心理愉悦行为。
4.3 步行街区文脉规划
步行街区规划设计中要保持对环境的认同感和方向感, 认同感对主要是步行者对步行街区的心理看法,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要产生认同感就必须使人们在街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那种割裂与城市关系的步行街区会无法让人们产生认同感和场所感。所以步行街区规划设计不能缺少文脉, 要唤起人们的记忆体验, 重视人们的审美惯性, 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表达, 试图体现具有情调的地域风格。
步行街区规划设计中要再现城市记忆, 文化记载着人们生活的历史, 浓缩着城市的过去, 因此它是鲜活的, 是让人怀念的。在有特色的步行街区上漫步, 满足怀旧情绪的情感需求, 是人们对情感缺失的重新审视, 是一种文化体验, 是一种更高意识上的进步。所以, 步行街区规划设计要充分地考虑城市居民的情感因素, 展现城市社会民俗、丰富多样性和地方文化个性, 追寻一种亲密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氛围。使步行街区成为人们和历史对话的舞台, 因此需要充分地寻找情结, 挖掘历史记忆, 营建步行街区历史、现实、未来和谐永恒的局面。
4.4 步行街区生态环境规划
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应崇尚自然, 追求自然, 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尽量运用自然要素, 改变现代满眼的沥青, 混凝土, 马赛克, 玻璃, 钢材等工业化的面貌, 运用绿色技术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创造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共处的环境, 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绿色交往空间。生态化步行街区引入绿化植物等自然元素, 改善步行街空间气候, 创造舒适、生机盎然的步行空间, 注重绿化的个性化设计。街区绿化能够提供视觉上的统一, 保证街区在某些方面空间的完整性, 甚至能够营造引起人们愉悦感体验的独特场所。如尺度比较大的步行街区, 就应该有比较适合人性尺度而且密度大的行道树林立在街区两旁或集中布置于街区中央, 这样不仅可以能避免心理感受上的空旷感, 会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因此可以通过行道树、花坛、花架、花车、花钵设置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 丰富空间层次, 从而提高街道的空间品质, 引发人们逗留的可能性。为市民的各种活动创造宜人的步行空间环境, 享受自然所带来的愉悦感。
5 结语
城市步行街区是一个城市人们思想意识和文化体现的场所, 具有人性化的环境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得到多样性的满足。本文以人性化的需求与情感分析出发, 提出了通过人性化的尺度设计、空间活力塑造、文脉创造与环境生态化设计几方面的规划设计实现人性化步行街区的设计方法, 试图把城市步行街区规划成为市民生活的舞台, 重新焕发城市活力, 从而使步行街区地位与功能在规划设计师手中得到升华。
摘要:以人的情感及多样化需求出发, 分析了当前步行街区规划设计人性化理念的欠缺, 探讨了步行街区规划应体现人的情结, 创造宜人的尺度以及体现大众文化的人性化规划设计的要求, 提出实现人性化步行街区设计的理论方法。
关键词:城市步行街区,人性化,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9.
[2]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步行街区 篇4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孔子说政府给民众办事要“惠而不费”,意思是说,要为民众带来好处而不花费过多。南京市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实事中,复兴老城区经济的商业步行街区当然榜上有名。狮子桥美食步行街是由鼓楼区政府于2000年初改建而成,全长330米,现已成为南京餐饮业的新品牌(图1:平面示意图)。美食街的规划定位是“小而专”。这对分流湖南路商业街庞大的人流、减轻饮食行业对湖南路造成的污染具有良好的功效。规划者的设想固然不错,但在全局规划和细部设计上却欠妥当,以至于诸多景观都有“费而不惠”之嫌,其中以狮子牌坊为代表的入口处景观问题尤多。
首先,步行街需具备统一、明确而独特的环境主题,入口处的标志性景观应担当此任,而美食街景观的规划设计却对此把握不够。设计者基于民间崇狮的传统,借助牌坊的古典造型,对狮子桥的“狮”文化进行发掘,建了“九九”狮子牌坊作为美食街的入口景观,试图打造既有民俗文化又有美食餐饮的商业街区,用心可谓良苦。然而,由于湖南路商业街风格偏西式、偏现代,沿街居民楼都是欧式化装饰,花坛、路灯、霓虹灯也莫不如是,作为中式建筑风格的狮子牌坊在整个湖南路的商业环境中就不免显得不伦不类了。而且,从单体上看,狮子牌坊固然雄壮浑厚,气势夺人,但从整体环境来看,就显得有所不足了。与狮子牌坊一街之隔的时光隧道和光效艺术牌,不仅体量上远远大于狮子牌坊,而且配有霓虹灯,不但日间绚丽多姿,夜间更是流光溢彩。在这么小的范围内,由规划方在同一年里(狮子牌坊于2000年8月建成,同年9月光效艺术牌建成)花费巨资(一座狮子牌坊100万人民币,光效艺术牌600万人民币)一手打造两种风格的标志性景观(光效艺术牌上巨大的金狮显然是舶来风格),难免让人多少感到有些混乱和别扭(图2:耗资百万的狮子牌坊在整体环境中黯然失色)。此外,狮子牌坊也好,狮子桥名称也好,都是地道的中国味,而狮子牌坊往南的美食街内却又是中西两种风格。招商引入的餐饮巨头狮子楼和狮王府,为了巩固自身品牌,将各自标志、名号从底楼扩张到顶楼。但狮王府装饰风格偏西式,标志是侧面双立狮;而狮子楼却以红墙承匾额题名,一派中国风,所以尽管一条街上举目皆狮,却让人困惑不已:这狮子到底来自何方(图3:一街之隔的中西狮子大PK)?结果,这座狮子牌坊既缺乏与整体环境的协调,又切断了与历史文脉的关联,孤零零地耸立在入口处,此为入口处景观“费而不惠”者一。
其次,交通状况是衡量步行街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而美食街的交通状况却不容乐观。这虽有场地空间的先天不足,但入口设置不合理才是更重要的原因。步行街入口景观强烈的标志性和导向性使之成为人流聚集之所,应尽量设置在开阔的空间以减轻交通压力。但美食街的入口景观设置却违反了这一原则。美食街南、北狮子牌坊紧靠的路口都是人流、车流密集的区域,再加上狮子牌坊的引导聚集效应,更添混乱,极易发生拥堵,甚至导致交通事故(图4:北入口处混乱的交通)。此外,美食街停车场设置也相当不合理,南入口处的露天停车场不仅面积小,且形状不规则,导致车位设置凌乱,对景观影响不小(图5:南入口处成了露天停车场)。而北入口则完全没有停车场,不但无法停车,而且容易引起丁字路口的交通混乱,带来安全问题。此外,由于没有考虑到自行车的停放问题,许多本应当是消防通道的次入口成为自行车停放处,从而造成消防安全隐患。更多的次入口则是杂物成堆,污水横流,有碍瞻观(图6:次入口情况)。其实这些问题如果在步行街规划设计之初就有所考虑,就不至于如此了。比如在入口景观与主要道路之间设置缓冲区,这样不仅为游人上下车及拍照留出空间,也会改善交通环境。就美食街而言,只有将入口景观狮子牌坊内移,并将两侧建筑稍作拆迁,以增大入口尺度,再设立地下停车场,修建平行于美食街的支路,作为货运、消防通道及游人快速疏散通道方能奏效。可见,高价建的牌坊位置不当,以及引发的交通、停车等一系列问题,是为“费而不惠”者二。
再者,既然美食街入口景观从风格到位置都有所不足,那么它的指示功能又如何呢?从某种角度上说,入口处作为标志性景观可以被视为指示系统中的引导性标识,它应该帮助人们迅速了解自己所在的区域,这一标识应该是独一无二,否则就不是“引导”而是“误导”了。而狮子桥美食步行街区正犯此忌,在其两入口各竖一狮子牌坊(南端的狮子牌坊是2006年补建的)(图7:令人迷惑的孪生牌坊(上为北牌坊,下为南牌坊)),330米的美食街上,两个一模一样的狮子牌坊南北两两相望,使得本来标志性的景观难以表明其方位特征,无法成为区域识别的记号,空负“标志性景观”之名。另外,狮子牌坊得以成为狮子桥的标志性景观,与其为美食街题名载体的功能密切相关,但步行街题名方式何其多。除了牌坊之外,有碑式(武汉江汉路步行街镂名于碑)、墙式(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嵌名于墙)、以及地式(深圳东门街铭名于地)等。这些方式不仅造价低廉,而且题名形式宜古宜今,与周围环境搭配合宜。此外,美食街的设计师在重金打造牌坊的时候,却遗漏了那些在指示系统中担负详细指示作用且造价低廉的元素,比如标有步行街布局的平面图,强调重要购物场所和景点的导购、导游地图等,从而降低了美食街的服务水平。入口景观指示不便,花大钱办小事,此为“费而不惠”者三。
步行街区 篇5
1活动与空间特性相适应
由于大众休闲空间处于不同区域时, 受周围环境, 使用目的, 使用主体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同特性。如对于中心商业区中的步行街, 其特性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购物环境, 而对于居住小区游园, 其特性是为人们茶余饭后提供户外休息、交往、健身等邻里活动的环境。在组织活动中, 如果把商业展销活动放在小区中举行, 既达不到广为宣传的目的, 也破坏老人们安静的休憩环境, 如果把人们的健身活动、棋牌活动、儿童游戏等组织在步行街中, 则热闹的商业环境反而成了这些活动的不利条件。因此, 组织活动景观应与各类大众休闲空间相匹配, 使活动起最好作用, 也是空间得到进一步强化。
2创造相互交往的条件
人们都有一种喜欢观看他人活动的天性, 这是人们爱凑热闹的心理, 丹麦的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 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大众休闲空间中人的活动常常会吸引人群的观赏。因此, 在空间中就需要解决活动者与观赏者的使用空间及其关系。为观赏者提供逗留区域合坐憩设施, 并使之朝向活动形成向心布置, 这样“人看人”的现象就易于形成。大众休闲空间的目的是提供人们休闲娱乐场所。反过来, 人们的活动又常常促进大众休闲空间, 使之具有活力, 而且形成空间中独特的景观, 增强吸引力。
3具有良好的文化性和生态性
在大众休闲空间中, 文化内涵能增强空间的品味, 增强对人们的吸引力。文化形式人们精神、素质层面的追求。我们常见到一些风景区, 因着历史文化的沉淀使之具有更强的魅力。在城市大众休闲空间中提高空间文化品味, 也利于城市的文明建设。
现代社会,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对自然、对生态的破坏, 已让人们尝到苦头, 且产生危机感。在城市中, 保护生态环境, 也是人们良好的生活质量所必须的。在城市大众休闲空间中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将大大提高空间的质量, 其生态性表现在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人文, 保护生态。商业休闲步行街的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闲暇时间相应增加, 现代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付出的代价是生理上的疲劳, 需要有休闲来消除疲劳, 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人们休闲需求的增加。在较发达地区或城市, 居民闲暇使用的方式中户外休闲活动占很大比例。户外休闲活动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 及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因此, 在城市建设中需要提供良好的户外休闲场所, 组织多样的休闲活动, 吸引人们进行休闲活动, 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而特色步行街区正是其中的一种。总结全国商业休闲步行街区, 共有5种经典类型:
(1) 现代综合型商业步行街区:这是城市中最普通的商业步行街区, 一般是在传统商业街区改造或商业口岸节点新建形成的一般商业步行街区, 主要功能是购物。比如北京王府井、红桥市场等。
(2) 民俗特色休闲街区:一般城市的保留古民居街区或民俗建筑街区, 都是最具名片意义的风情街区。借用古民居街区进行改造, 形成风貌提升, 充实休闲和购物功能, 形成城市民俗特色休闲街区。进一步发展成为以仿古建筑和民俗特色建筑新建设的休闲市场。丽江古城、桂林西街、凤凰古城、成都锦里、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上海新天地、天津五大道等区域, 已经成为旅游名片。
(3) 滨水休闲步行街区:城市滨水带借助城市景观环境打造, 开发休闲和商业房地产, 形成了大量休闲商业步行街区。形成了滨海、滨江、滨河、滨湖等多种形态。
(4) 酒吧休闲步行街区:酒吧是夜生活中的主力支撑, 借助于比邻外籍人士生活区域的优势及街区房租价格低廉的优势, 在大型城市中心区域, 形成了一批酒吧街区, 包括北京三里屯、什刹海、成都的玉林小区等等, 成功的打造出夜生活区, 成为城市旅游的亮点。
(5) 餐饮休闲步行街区:餐厅饭馆茶坊是中国最具商业活性的行业, 可以说, 中国人的社交生活80%在餐桌上。因此, 只要能够成功打造餐饮街区, 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 引爆一个区域地产。投资商借助于新开发区域的地价优势和城郊交通优势, 往往成功地打造出餐饮休闲街区, 形成社区房地产热销。特色步行街区的休闲组织:规划中的哈尔滨市松北特色步行街区为探讨此类型的休闲空间组织提供了一个机会。规划步行街区空间体系, 采用圈层结构, 以规划环形机动车道为界, 分为内外二层。外层主要为沿三环路、世纪大道的防护林带, 两片条形公建用地, 停车场以及绿化带。在公建用地内可建设大体量的高层、公建建筑, 既可丰富沿道景观, 又可形成街区内部安静, 封闭的步行环境。内层为完全步行街区, 除残疾人轮椅车外, 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包括自行车) , 规划区内空间体系主要由二条垂直相交的主街 (中央景观大道与龙江特色街) 与8条各具特色的辅街组成近似田字形街道网络。力求形成一处主次分明, 空间尺度宜人, 主题明确, 品位高雅, 内容丰富, 商业繁荣, 宜于停留的商业步行空间。
规划范围内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带、二轴、四段、五点”。
一带———休闲绿化带, 充分利用现状林地, 并补植树种、灌木、花卉等, 且在内部设置林荫步道, 以及反映松北新区日新月异地发展蓝图的主题雕塑及艺术小品。
二轴———中央景观大道及龙江特色街, 为规划区内东西向及南北向的两条贯通路, 内部点缀精致的建筑小品, 兼具服务功能。街道路边不设路肩, 路面与两边店铺落地橱窗连成一体。考虑北方寒地特点, 在路上设透明天棚, 整条街道将兼具人文、情调与品位。除商业功能外, 还应有旅游休闲, 社区文化活动的功能。
四段———规划将此区域在东西向上分为四段。
第一段:文化商业及居住混合区, 由入口至世界名品街, 此段包括冰雪文化街、世界名品街。商业气息相对较弱, 而文化气息较浓。以冰雪文化的展示为亮点吸引游人, 再以世界名品展销为引导渐入商业区内。第二段:特色商业区, 由世界名品街至俄罗斯风情街, 此段以俄罗斯式建筑的展示与俄罗斯商品的销售为主, 以此突出哈尔滨地域特色中的最突出之处:异域风情。第三段:中心商业区, 由俄罗斯风情街至特色旅馆街。此段包括龙江特色街、酒吧街, 特色旅馆街。商业气氛非常浓厚, 人流以静态停驻, 休闲娱乐、购物观赏等为主。以销售和展示黑龙江80个县市的特色产品的龙江特色街为中心, 兼具酒吧、旅馆等商业建筑, 将整个街区的商业氛围推向高潮。第四段:商务洽谈区, 此段由特色旅馆街至规划昆明路, 是步行街区的结束, 主要街道为专利产品街。
五点———五个节点
入口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入口, 为标志性广场, 广场内以线条明快, 造型简约的现代式柱廊、浮雕墙、小品雕塑为主要内容。以花岗岩欧式方石铺地, 并注重整体色彩的调配。次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世界名品街的交叉口处。以欧式座椅、花坛、阳伞、浅水池等为游人营造一处可休息的空间。可以大型喷泉为主题景观。中央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龙江特色街的交叉处。是规划区的中心。为标志性广场, 兼具人流疏导功能。广场中设主题雕塑。整个广场以欧式风格的建筑符号为表现手法, 以体现黑龙江日新月异的繁荣发展为主题思想, 以纪念性塑雕, 观赏性构筑物为主要功能内容, 打造一处精致而不失大方, 时尚而不落俗套, 主题明确而又功能合理的纪念性广场。次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专利产品街交叉口处, 以绿色景观及自然植被为底景, 采用现代造园手法营造一处空气清新, 景色怡人、闹中取静的园中之园。东端入口广场: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昆明路相交处, 是由昆明路进入步行街区的入口, 规划以规则对称的布局手法, 严谨合理的空间尺度安排一处兼具人流疏导与休憩游玩功能的入口广场。
参考文献
[1]冯维波.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J].地理科学进展.2006. (6) .
[2]马惠娣.西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与设计探析[J].齐鲁学刊.200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