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教学模式(精选12篇)
化教学模式 篇1
在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 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讲解课本知识时, 只是解释知识点, 辨别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整理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讲得津津有味, 头头是道, 但学生听起课来目标性不强, 往往感觉无聊乏味。笔者拟借助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市级规划课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问题化研究》 (课题批准号:DX【2013】GHB162) 对问题化教学进行研究, 设想如果把知识问题化, 实施问题化教学, 有利于激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增强课堂学习的目标意识, 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
问题化教学, 要在备课时对课本知识认真分析, 弄清哪些知识可以用来回来“是什么”, 哪些知识可以用来回答“为什么”, 哪些知识可以用来回答“怎么样”, 在课堂实施中依课本知识顺序层层展开问题, 引领学生逐渐深入, 师生共同思考, 根据问题要求理解、掌握知识, 学会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化教学, 是师生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再加工, 使课本知识由静态转化为动态,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层层展开的问题, 吸引着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因为是自己主动参与思考的, 有条理地做笔记便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他们很有成就感, 而且课后复习时再阅读课堂笔记很有亲切感。课堂笔记是师生课堂教学成果的载体, 凝结着师生的教学智慧, 使得问题化教学得以在学生的课后学习中延续、提升。
上周我参加了以“问题化教学”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 梁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问题化教学”模式的政治观摩课, 课后又和与会教师聆听了杜老师“问题化教学”的专题讲座, 收获多多, 感触多多。
梁老师为我们展示的是《“上帝”的权利》, 整体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问题化教学”模式下的复习课, 在以下几个方面很好地体现了“问题化教学”的理念。
一、用“问题”组织教学
在本节课中, 教师把教学知识点转化为一定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再次感知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 最终完成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让学生摆脱消极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 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让一切学习活动回归学习的本质。
二、问题设置具有目的性与针对性
问题教学法的重点是“问题”, 核心也是“问题”。因此, 所有的问题都必须有针对性, 要点到“点子”上, 才可能围绕教学目标, 步步深入, 最后达成教学目标。梁老师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了解消费者应该享有的九项权利, 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并且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 在师生问答互动中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回顾、运用来帮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提升, 逐步落实学习目标。
三、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实施“问题教学”的前提。因此,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在本节课中, 梁老师先用多媒体呈现3.15的图片。一看到图片,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然后提出问题:“3月15日这一天, 我们会看到各大商场、超市有这样的标语‘天天3.15’‘顾客就是上帝’。可是,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每天的消费真的是‘天天3.15’吗?我们每一次消费享受的都是‘上帝’的待遇吗?作为‘上帝’, 我们到底享有哪些权利呢?”引起学生的思考, 导入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和学习提纲, 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探究消费者应该享有的权利。这样的导入自然、贴切,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外, 课堂上教师还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充满赞赏的话语等方式创造学生喜爱的环境, 自觉地、积极地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消除学生害怕被教师批评的心理障碍, 从而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但对作为“问题化教学”模式的本节课, 我还存在一些困惑:“问题教学”里所谓的“问题”是否还应该有更多更广的含义?
一、由教师提问为主, 转到以学生提问为主
本节课中只有教师“满堂问”, 把一个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而没有学生主动的质疑。
问题教学, 应该是教师利用一定的问题情境, 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 并通过学生的多方面的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教师提出问题, 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教师完成的, 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 如果老是停留在教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 问题在教学中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可以使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从单一的教师提问到学生自己质疑?我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要能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如何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
二、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本节课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标准化”的问题, 答案唯一, 思路唯一。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只能往教师的思路去想, 去解决问题, 千人一法, 无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反, 开放性的问题, 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得出的答案亦不尽相同, 这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一个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尽可能注意开放性。
三、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问题化教学”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问题化教学”所体现的是学生的一种参与意识, 体现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一种教育观念, 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教学理念。
在这节观摩课上, 教师提问题, 学生去思考、讨论、回答, 效果很不错。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串讲式变为问答式, 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多了。但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在本节课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学生活动, 看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而且, 在某些环节有教师包办代替现象:比如教师代替学生朗读学生习作。这种“问题化教学”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教师手里, 整个教学过程仍然是学生围绕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进行着貌似热烈的思考或讨论, 而这种讨论在本质上却是被动的, 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结果仍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高质量的教学问题对学生起着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应提高问题意识, 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有意义的问题, 引发认知冲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 启迪思维, 在探究、研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全面发展
化教学模式 篇2
单位:大港区太平镇第二小学姓名: 赵红林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化游戏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游戏是一项少年儿童所喜欢的综合性、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它具有一定的竞赛性和趣味性。而情境教学正是沉浸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少年儿童寻现实生活场景的美感,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就会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化过的游戏中去。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关心集体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并能开发学生智力,促进身体的正常发展和健康发育,提高跑、跳、投掷、支撑等基本活动能力,为学习体育的基本技术打下基础。
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小蕾初绽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免不了有几棵“无精打彩”的小花,如何使体育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有滋有味,动起来生龙活虎。让他们融入花海中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认真仔细的揣摩学生心理,找出问题所在,消除体育课的枯燥、乏味。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下面我就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育和游戏的运用。
一、利用游戏、情境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育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促进课堂教学。例如: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可根据孩子们年龄小,形
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对事物认识先表后里的这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我讲课时巧妙运用情境化、游戏化教学,通过人物、时间、地点等编成故事给学生听,让孩子们观看各种体育运动图片。这样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和不同形式的有游戏行练习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宽松的学习气氛中进行学,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教师教学要有艺术性,语言 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让学生易接受理解。
二、利用游戏、情境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多样性
低年级学生喜欢模仿动物的样子做游戏,对他们进行游戏教学一般可以以单向传递和有简单情节的游戏为主。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同动物游戏结合起来,让他们通过模仿动物形象进行教学。例如:教前滚翻时可创设“小刺猬赛跑”; 在教立定跳远时可以采用“青蛙过河”的游戏的游戏。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游戏依然是十分受欢迎的运动,但他们的思维和运动能力比低年级时有所提高。因此游戏在结构上要较以前复杂。例如:投掷轻物可以创设为“打坦克”的游戏,短距离跑教学可采用“长江黄河”的游戏。进入高年级后,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均有了较大提高,具备了运用综合技能做游戏的能力。因此,在游戏教学中不仅要培养他们积极拼搏的精神,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例如:“钻城门”和“冲过火力网”等游戏可以发挥个人和集体的聪明才智,同时也使他们身心进一步发展。从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他们得到了教育,又增加了体育的趣味性,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利用情境化、游戏化教学,增强师生互动能力。
在游戏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时机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都很难把握游戏中出现的一切事情,这就需要我们体育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活动行为和利用时机及时进行教育。例如:在“穿过小树林”这一游戏中,有的学生游戏不遵守规则,态度不公正、诚实,一边跑一边破坏“小树苗”;有的学生游戏时不积极,出现消极、懒惰的情绪,教师对这一切都应积极的诱导,坚持正面教育,并要对学生讲解小树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它们,同时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要对学生坚持动用耐心说服,谆谆诱导的方法,达到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目的。对那些智力和体力较差的同学应当特别注意,及时的关心和帮助他们,达到不漏一个人,互助共同提高的原则,以培养集体主义、和关心同学、齐心协力的精神。同时,老师自己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多和同学交朋友。与同学一起游戏,造成一种浓浓的师生情。
四、利用游戏、情境化教学,开创学生新智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重点放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能力意识,让全体学生积极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因材施教,多渠道多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想,塑造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逐步得以培养。我常常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游戏。例如:教师如果只把书上的韵律操按照顺序教给学生,相信学生们只会在短时间内有一点兴趣感,而如果教师多传授几个单一韵律
动作或各种单个武术动作,以八个(或十个)同学为一组,在音乐的配律下自编自导一套韵律操或一套武术组合动作,教师及时进行表扬或指导,最后教师再传授书上的知识,让同学们将自编的操或动作与教师传授的操或动作进行比较,再找出自编动作的优点与缺点,进行改正,力求完美。我认为,这样既开发了同学们的智力,增进了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又使同学们在自己编织的情境中感受到了快乐和自身的价值,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以往的体育教学往往是单向式,指令式的,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而情境化、游戏化教学便是通过创造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达到“美、趣、智”的学生情境来缩短儿童与儿童、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不仅如此,在这样的人际情境和游戏情境中,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体育,热爱老师,热爱同伴的情感,陶冶了宁静致远的心境,提高了学生从小与人交往的心理素质。
化教学模式 篇3
一、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1、练功必须经常化
上集体课无论班级学生程度深浅,首先要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和检查,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例如,抬落指、揉弦(抖音),小、中、大三种平弓等,每种练习三分钟,老师坚持每堂课都检查,学生就不敢不练,时长日久必出成绩。集体课中由于存在人数多、素质有差异等因素,如果每节课不练习不检查这些基本功,就会出现“练曲不练功,到头一场空”的问题。因此,要想通过集体课教出高程度、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练功经常化”。
2、教学难点分解化
集体课教学中难点分解、分化显得特别重要。集体教学中存在学生素质有差异的问题,它不能像小课一样针对某位学生的某个难题而花费大量时间。如学习新曲子时第一步可让学生“先读”,即不用弓,第二步便可加上右手运弓,一个一个音,中间有间歇地拉奏(同向运弓)。第三步采用上下顺向运弓,音与音之间有短停顿的拉奏。第四步才一弓一音接连不断地演奏,此时应要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音准和发音上,力求整体的和谐、完美。这样就迫使学生脑袋想在前,耳朵听在前,手指按在前。这个过程是最扎实、最有效果、最快的方法。
3、教学方法游戏化
艺术的本质或多或少带有游戏的成分,所以孔子说的“游于艺”甚有道理。要“好玩”当然得靠游戏,如训练儿童的音准、节奏和乐理常识,要他(她)们像成年人那样上课是很困难的,但如果用游戏方式把五线谱放大做成拼盘,用棋子做音符,来比赛听音高与节奏等,孩子就会兴趣大增。所以只有在课堂上跟学生玩音乐游戏,才能激发他们对小提琴学习的兴趣。
4、还课方式及鼓励办法
小提琴集体课教学通常会让学生从头到尾大齐奏,不能够完全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个别差异。集体课不能经常集体拉奏,因为师生双方很难在一片琴声中分辨出每一个学生细微的音准、节奏、发音偏差。解决方法是“上课轮奏化”,一个人在拉奏,其他学生无声走指法。以音阶教学为例:第一位学生回课拉音阶,第二、第三位学生便拉琶音,其他没有轮到的学生个个都左手在琴上无声地走指。第四位学生拉三度,第五位学生拉六度,拉完之后,老师要指出个别学生的问题所在,分析讲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并令其当场作修正、改进、尽量做到正确。
5、练琴交流与互助
如何能让非专业学琴的孩子去练琴、喜欢练琴、懂得如何有效率地练琴,历来都是器乐老师的第一大难题。教师可在上课前、下课后,甚至在上课中间划出一小段时间,让两、三位学生组成互助小组互相交流、帮助。内容包括如何把旧功课拉得更好,对新功课如何理解,某个难点要如何解决、练习等等。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把年龄不同、程度不同的两班学生放在一起,让年龄大的学生帮助年龄小的学生,程度高的学生帮助程度低的学生,这样的交流对双方都有很大好处。培养学生荣誉感、自信心、责任心及教学能力。
二、少儿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用语的创新
1、教师用语口令化
良好的教学秩序是上好集体课的重要基础。只有把学生的动作军事化、程式化,教师一个口令发出,所有的人统一动作,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如教师教持琴可采用:口令1:“右手举琴,琴弦对面孔。”口令2:“插、贴、勾。”口令3:“左臂甩三下,托琴,放右手。”口令4:“不许动。”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无法不全神贯注听口令、做动作,惟恐落在他人之后,所以课堂秩序就有了保障。
2、教师用语口诀化
口诀读来琅琅上口,言语通俗易懂,易学易背,非常适宜少儿集体课教学使用。教师如教弓尖运弓可以使用“食指贴、小臂转、放臂力、声音响”。弓根运弓的口诀如“小指圆、小指压、食指翘、声音轻”。这些口诀都抓住了技巧的关键,解决方法都能一针见血,达到让学生茅塞顿开的效果。等到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专门技巧的口诀,集体课就不会那么难教了。
三、少儿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的进程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大课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不能急躁与急于求成,要按部就班、要以提高实际能力为目标,不为表面进度所迷惑,不能迁就家长攀高比快心理。实际教学中,每一级必须要学习哪些东西,以及每个具体问题的解决程序,这是“有序”之重要一环。
2、采用波浪式前进方式
与时下赶进度、专比曲目大而难、完全不顾基础好坏与品质高低的揠苗助长式教学潮流相反,教学进度应“波浪式前进”。具体做法是:每次考级让学生同时报一高一低两个级别,每考完一次级之后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回过头来,练习前一级程度的音阶、练习曲、乐曲。两个月后,回到原来的进度时,孩子会感觉比以前学得容易了,拉琴变得更轻松、更享受、更有自信。
四、少儿小提琴集体课中的综合音乐素质训练
音乐素质的训练不像技术训练,好坏结果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它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慢慢起作用的东西。在教小提琴演奏的同时,也教音乐综合知识。“音乐素质”所包含的内容可归纳为: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音乐基本听觉能力;音乐表达能力;音乐记忆能力。
现今的素质教育已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家长们都希望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种趋势使得音乐培养目标不仅要“专”,而且要“博”。以上对小提琴集体课的一些论述,是希望能针对集体课所具备的一些特有的优势,采用集体课和个别课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使少儿在小提琴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宽、更顺利。
板块化教学古诗 篇4
一、板块的“取”和“舍”。一首古诗的学习涉及的语文教学目标其实很多,识字、解诗、朗读、描述画面、展开想象、体会情感……但40分钟的课堂须有效学习,适当舍弃,而非面面俱到。如:教学人教版三上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教师确定目标后,以“读”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板块:识字读题———初读全诗———理解品读———创境诵读。这个教学流程取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的训练,舍了“写”的能力培养;取了“读”之“重”,舍了教师讲解之“繁”以及学生理解复述诗意之“繁”。第一板块“识字读题”符合中低年级教学规律,通过“读”进行拼音识字教学;第二板块“初读全诗”, 不仅要求读准字音,还要求读出诗之节奏韵律美;第三板块“理解品读”,通过品读,对“水光潋滟”(浓抹) 与“山色空蒙”(淡妆)进行巧妙联系,让学生理解诗意展开想象,感受画面之美; 第四板块“创境诵读”,则借助多媒体视频、音频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可以说,这样以“读”为主的四个板块,设计构建了一节清新明快、简洁流畅的古诗课堂。
二、板块的“面”和“点”。语文教学应注重点面结合,不能泛泛而谈,只做“面”的功夫,也不能处处生花,做太多“点”的教学。在对《泊船瓜洲》进行板块设计时,我定下了以下五个板块:(1)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3)走进作者,了解背景;(4)精读古诗,体会情感;(5)拓展延伸,积累升华。显然,第(1)(2)(5)板块即古诗教学的“面”,而第(3) (4) 板块更深入古诗教学的“点”。在第(4)板块中,我让学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抓住两个“点”,实现诗的精读、情的意会。第一个“点”为一、二行诗中的 一对近义 词———“间”“隔”,引发“这滚滚长江水,这重重高山隔开了什么?”的思考;第二个“点”为三、四行诗中的“又绿”,引发“春风可以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能又回江南吗?”的思考。这两个“点”的思考渐进地敲击着、碰撞着学生的心,推动着、触发着学生的情。
三、板块的“动”与“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小池》富有童趣,是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接触的为数不多的古诗。根据诗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古诗教学应多在兴趣培养上下功夫。而“动静”交错的板块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利用音乐、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听、所见诵读 学过的关于描写春的诗,如《春晓》《村居》,而后又用音乐、图片引导学生走进新课———一首描写夏天的古诗《小池》。在律动的音乐和生动的图片中,在视听交流中,教师完成了“温故知新、谈话揭题“的第一板块。接着,第二板块“初读感知,趣味识字”以静为主,点缀些许识字中的趣味互动。而后,第三板块“创设意境、品读感悟”,以思考之“静”、感受之“静”为基础, 引出读之“律动”(与教师配合读,读出诗的节奏)、说之“互动”(与文本对话,展开想象)、画面之“生动”(提起画笔,选取喜欢的画面画一画,讲一讲)。最后一个板块“余味延伸、积累巩固”,教师又以“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小池边玩一玩,看一看,再说一说你见过的最美的小池是什么样的”为话题进行课外说话练习,留给学生静心的空间和巩固提升的平台。
化教学模式 篇5
答: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编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片段:
1、从主题图中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有多大。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揭示课 题)
2、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并填写下表: 底平行四边形 长 长方形 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数的和数的结果。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
4、师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1)交流操作情况,介绍转化方法。(2)讨论:为什么沿高剪开?
5、师: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分析: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教学流程,许多老师都是这样教的。但我就在思 考这样一个细节问题:完型表格的直接呈现,已经向学生暗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系”。为什么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只考虑它的底和高的关系,而不是其他因素呢?我觉得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 生知其所以然。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教材中许多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过程被简化,只能保留精炼、本质的逻辑结构。为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对教材进行了 二度开发和合理应用,把探究空间变小为大,让探究活动更有挑战性。我是这样 教学的:
1、猜想 师: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怎样计算的?你是怎样想的? 宽 面积 高 面积
生 1:5×6+4(底×邻边+高)生 2:5×6(底×邻边)生 3:4×6(底×高)
2、排除以上哪些方法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排除掉第一种方法)
3、验证(1)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学具,验证第二种方法是不可能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底×邻边这个方法计算。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 从实验中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这也进一步促进学生继续 往下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2)学生动手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不知怎样去思考。于是我出示一份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小组合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实验报告
发现:
1、通过剪拼,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剪拼后图形的形状,面积大小。
2、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推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基础上安排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是平行四边形 面积计算的
基础,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是后面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 依据。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 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 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方法。
活动化教学模式在 篇6
关键词:商务俄语;活动化教学模式;实训教学
《国务院关于加快發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因此,实训教学应放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上。
活动化教学即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既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众所周知,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对于中职学校俄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使他们对俄语产生兴趣比一味地追求教学产生的效果更好一些。特别是在枯燥的实训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多样活动,确保学生在实训中使商务俄语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一、实训前准备
在进行实训前,教师要做相应的准备。给学生实训任务单。要求学生知晓本单元所应了解的词汇、词组、句子。在常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检测。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同时教学也要根据所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实训设计。在外语教学中,情境式教学会让孩子有贴近生活,体验生活之妙,因此在实训过程中也要力求进行情境的创设。如在实训教室中布置成商场、酒店、银行等场地。在实训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间再进行相应的轮换,在这种情境中开展言语实训,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俄语并掌握俄语。
为学生准备实训小贴士。在小贴士中告诉学生在这个场景中经常使用的话语如何表达,如何应对。同时也要教会学生不同场景下的文明礼仪及注意事项。如在商务接待中,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它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婚否等。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进行实训活动前,教师要对本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每一位学生能“尽展其才”。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性别的搭配,这些对实训的效果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实训过程中
在中职学校商务俄语的实训课堂上,主要体现的活动为表演、模仿和交际。这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因此在进行实训时,要让学生放松心态,以愉悦心态进行相应的实训活动,与时同时也要告诉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实训活动,要将实训当成上岗,其实实训就是在模拟工作。每一个实训岗位或角色都应该各司其职,各谋其政。同时在实训中要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需要大家积极配合才可能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如因个人原因造成的错误,也要让学生学会承担。
俄语作为一门语言,交际是其价值的直接体现。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我们要创设有效的交际活动,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应用,进而为学生俄语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情境时,如商务谈判、商务接待等,教师可以提前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真实场景,让学生练习。
三、实训后总结
实训后活动项目设置要有层次性,有利于激励各层次学生的参与。针对学生的特点,实训后活动项目设置要有激励性。总结部分注重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总结并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在实训后,注重分层和时间管理,设计的题目旨在提高学生对商务俄语言语知识的运用能力,达到知识和能力并重的目的。
做好评价性工作,可以利用实训反馈单对所进行的实训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学生的综合表现以活动检测效果和上交的作业、课堂练习为基准,成绩由自评、他评(实习老师、其他小组)组成。
同时教师要认真对每位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和中肯的点评。让学生在实训中积累经验,取长补短,有所收获。
四、活动化教学在商务俄语实训中应注重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商务俄语的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丰富和活跃商务俄语实训课的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活动为载体,提高俄语实训课的趣味性。如,配音练习、听音辨义等。
2.真实性原则。教育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实训,才能让其真正感觉到是在体验生活。因此在进行情景实训练习时,要做到尽量真实。在创设商务实训室的时候,也要尽量真实。
3.实效性原则。由于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不同,课时要求又不能满足全部采用情景的实训。教师可以采用其他手段进行实训。如在进行词汇实训时,教师可运用听写等方式进行。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实训的实效性。
4.激励性原则。在实训中要给予学生以激励性的语言及评价,不宜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并加以放大,或者帮助他们进行角色定位,使之“尽展其才”,从而使“人人成功”。
有效地开展实训教学才能全方位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言语技能,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同时提升他们适应岗位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好地工作。
参考文献:
[1]钮贵芳.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2]陈小静.《商务英语》实训活动要注重“五性”[J].生活教育,2014(16).
化教学模式 篇7
一、英语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教学模式的意义与特征
英语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是一种以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 以完成英语任务为主线, 以学生的行为参与、思维活动、口语交际为特征, 把英语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中, 教师通过选取贴近学生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把文字活化为话语, 把教材内容活化为生活, 把教学过程活化为交际,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自主构建知识, 主动发展自己对英语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1. 内容的开放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 学生的生活色彩斑斓。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涉猎学生所喜爱的内容, 把它定格、内化为英语活动课程内容的资源, 尽情开发、利用, 吸引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贴近生活、自然、真实的英语交际情境中体会语言, 掌握语言的应用。
2. 目标的综合性
从活动的内容、形式到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的综合性特征是活动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 也是英语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 实施英语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教学, 就要与其他活动有机结合, 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 从而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中习得英语, 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3. 形式的多样性
英语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 不断创新, 把学生吸引到活动中, 自主地参与, 充分地体验, 自由地表达, 实现自悟—领悟英语语言学习的技巧与乐趣。
4. 过程的生成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元、互动、开放、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参与意识、参与情趣等都需要教师对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做适时适度的调整, 让学生在动态参与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激发言说的冲动, 习得语言, 从而增强语言知识和交际才能。
二、英语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1.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化
(1) 以情感教育为纽带, 构建积极活动环境。情感对学生学习活动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的动力作用。因此, 教师应以情感教育为纽带, 积极构建和谐、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 不仅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促使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活动环境中挖掘潜能、扩展知识, 大胆自主地投入活动,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 在复习颜色类单词时, 我设计了“魔术大转盘” (Magic Round) 活动。在大转盘上贴满表示各种颜色的单词, 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 邀请在座的另一名学生猜“What colour?”并让其回答:“It's red./...”这时小老师飞快地旋转大转盘, 其他学生整齐、高声地说:“It's red.It's red.It's red...”当大转盘的指针停下来并指向“red”时, 全班鼓掌庆贺。这样就避免了传统问答复习的枯燥和紧张气氛, 所有学生都能参与, 而且使知识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2) 以活动主题为线索, 选取合理活动内容。以活动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初中英语课程内容主要是以主题为线索来展开的。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知识结构、课程资源、文化氛围等现实情形, 合理选取丰富多彩、利于激发他们参与的活动内容, 引发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交流、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 增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提高运用新的语言的能力。
例如, 教学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时, 我出示本镇地图的课件, 让学生按照要求分别寻找一个地点进行实际交流。新颖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纷纷参与进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寻找本镇地名的感受, 自然会引发他们在活动中快乐地交流, 在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把课堂所学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达到用语言交际的目的。
(3) 以交际对话为手段, 优化活动过程设计。要让英语活动科学、有效, 教师要从英语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 以情景体验为中心, 以交际对话为手段, 使学生能以接近母语的方式参与有意义的交际,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和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在活动中实现习得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协调发展。
例如, 在学习7B Unit 5 Brave Young Man时,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故事情节, 以电视台主持人和故事主人公这两个角色编一段小对话, 然后以电视台主持人采访故事主人公的形式上台表演, 最后评出最佳电视台主持人。新颖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纷纷参与进来。两人的对话既可围绕提纲, 也可自由发挥;其他同学在看两人表演时, 既练习了英语听力, 又能从对话中受到启发, 及时修改、调整自己的对话设计。
(4) 以提高能力为目的, 构筑开放活动方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 既要充分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设计出可行、多样、开放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自主、开放地去创造、去实践, 学到知识, 提高能力。
例如, 学习9A Unit 1 Star signs“Reading A What is your star signs”时, 建议学生利用化装晚会上的一些要求来扮演自己喜欢的星座角色, 以营造“I like the star signs because...”式的开放自由表达情境。同时, 要求学生围绕What do I know about the story about star signs和What do I learn from the star signs来进行自由表达交流, 以此来深化文本阅读的效果。
2. 英语课外活动课程化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如果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传播知识的第一渠道, 那么课堂教学以外的信息渠道就可以称为第二渠道。两个渠道并重, 才能构筑学生学习的广阔知识背景。”因此, 把英语课外活动列入英语课程, 有计划地开发、选用优秀教材, 制定科学合理的英语活动课进度表和活动主题, 准备分组活动方案, 让学生的课堂所学与课外活动实现无缝对接, 打造课内外有机交融的绿色通道, 真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 使学生处于一个更加开放和更加多样的英语学习背景之中,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运用语言、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他们在任务中感知文化、接触世界, 促进英语语言学习的内化与转化, 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
(1) 活动课程交际化, 落实交际目标。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因此, 英语活动课程应把“交际化”作为基本和首要目标。应将学科课程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的目标及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 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活动, 不仅使学生可以在真实生活的情境中习得主要的语法、词汇, 而且可以得到口语与交际能力的强化训练。
(2) 活动课程真实化, 激发主动学习。英语活动课程的真实性, 主要包括材料的真实性、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学生理解的真实性和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四个方面。只有把课程的语言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经历结合起来, 才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 吸引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语言交际活动之中。
高中语文过程化教学模式探究 篇8
一、因材施教实事求是
过程化教学模式能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关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案。例如:对于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倡他们自主学习,让他们自由探索语文的内在魅力;对于综合水平中等的学生,在他们自学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然而对于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位置的同学,教师就要以这部分同学为核心,让好同学带动这些同学一起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过程化教学模式,注重同一层次中学生的不同性格,实事求是,让过程化教学起到最大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变化,从而及时给予调整,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
二、进行评价互相帮助
过程化教学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过程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并且是绝对式的评价。与传统、落后和自己比的评价方式相比,当今的评价方式显得更适合学生、更能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减轻横向比较的心理落差。例如,在学习《项链》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这篇文章,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读错了一个字,教师就要选取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对学生之前富有感情的朗诵进行表扬,然后提出他的问题,让他知道其中的小瑕疵,最后还要补充总体的朗读还是值得表扬,定一个好的基调。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找到成功的喜悦。除了教师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指出不足,减少学生走神的机会,让整个班级良性互动,从而共同进步。
三、作业分层学生获益
尽管是一个班的学生,在性格、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造成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有高有低的结果。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认清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能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作业设计,对每一位学生都采用一样的作业内容,这显然不利于班级的集体发展。如若在班级布置一样的作业,对于尖子生来说太简单,甚至不需要回家完成,在下课的时候就可以完成;但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写的时候很吃力,由于成绩好的学生写的快,就造成了抄作业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化教学模式,以学生差异为出发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成绩。
四、自主探究加强合作
在教师的引领下讨论。每节语文课,教师应该挑选合适的问题发放到每个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例如:当上《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教师先示范着朗读一遍,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气、情感进行自由朗读。然后小组讨论就朗读过程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通过讨论这篇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有利于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更快速地完成背诵任务,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计划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讨论,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公,而不是全部依靠教师。
五、尝试尝试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过程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家庭环境等方面将学生分成三个等级。等级一是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兴趣并且基础扎实对语文有深刻见解的学生;等级二是对语文没有足够的兴趣,但是发展潜力很大;等级三是基础十分薄弱、学习过程显得比较吃力的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这种分类方式,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模式。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表现给出不同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尺度和方式。其次,对于不同等级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尖子生在作业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而基础薄弱的学生注重加强他们的基础。
中学化学情景化教学模式初探 篇9
首先, 从教师这个角度分析。一些学校的化学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表现在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 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长此以往, 便会给学生带来直接影响。比如, 有的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 “云里雾里”。有的学生学习兴趣逐渐被消磨, 所学的知识不能够灵活运用。笔者与很多中学化学教师沟通后发现, 这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导致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 教师缺乏对于情景化教学的认识, 没有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化学课堂情境, 能够让教学生动化、具体化,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产生兴趣感、求知欲,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
一、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不断思考
笔者在听一些化学教师的课时发现, 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有意加快讲课速度, 造成教师“一言堂”的情况。没有设置提问, 相当于没有停顿, 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时间。对于一些学生来讲, 高速度、大容量的课程会让他们疲惫。没有提问, 教师便不能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内, 教师与学生本应是有机融合的一部分, 然而, 在教师快马加鞭的授课的情况下, 导致二者关系割裂。
因此, 每一堂化学课, 教师都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比如, 在讲《空气的成分》这一小节时, 笔者问学生: 当前空气质量差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大家很容易想到了雾霾。笔者又问:雾霾是什么成分组成的? 和“雾”有何区别? 在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会对这两个概念的差异进行思考。
在讲质量守恒定律之前, 笔者首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 100公斤的木材完全燃烧后, 所产生的灰烬为什么不是100公斤, 剩余的反应物去哪儿了? 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了兴趣, 并自由讨论起来。从这样一个问题入手, 引入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在好奇心的催促下,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将生活中的现实带入课堂
化学源于生活, 又用来指导生活。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 化学只不过是一个应试的工具而已, 在其他方面不能起作用。这样就容易让学生对于化学学科产生误解, 无法提起兴趣。笔者在讲课的时候, 经常会让学生对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 然后带到课堂上, 用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如笔者在讲解《酸碱盐》这一部分时, 便给学生提出问题: 本章讲的“盐”就是我们平常所食用的食盐吗? 我们家中所用的碱面, 是“碱”吗? 家中哪一些物品可能是“酸、碱、盐”? 笔者在讲课的前一天布置这一系列问题后, 学生在课上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 他们想弄清楚他们所搜集的物品到底属于哪一种类? 在讲课的时候, 教师则会比较轻松, 更好地引导学生。
又如, 在讲到“铜锈”这个问题时, 笔者让学生回忆, 在自己的家中什么地方能够看到“铜绿”?如何去除铜绿?有什么原理呢? 学生在思考中可能一时得不到答案,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清楚了铜锈的主要成分为Cu2 (OH) 2CO3, 从而明白家庭利用醋去除铜锈的原理。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构建课堂互动情景模式
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直观性、系统性能够为学生展现出一堂多姿多彩的课程。化学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 充满着趣味。通过多媒体能够将其很好地呈现出来。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的两点模式, 转变为“学生—多媒体—教师”的三点模式。三点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课程。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是十分浓厚的, 但是每堂课都做实验是不可能的。因此, 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 既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够深化书面知识。
比如, 在课上讲解不同金属在纯氧中的燃烧不同现象的时候, 如果只是通过文字让学生识记与区分, 学生容易搞混。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的播放, 学生对于镁、钾、钠、铜等金属在燃烧时产生的不同情况有直观的了解后, 教师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 将它们各自燃烧的现象进行总结, 然后与课本进行对比。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更深刻。
四、设置探究情境,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所谓“探究情境”, 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营造的学习氛围。化学学科的各种成果, 无不是通过无数次的探究得来的。在讲《分子运动》这一节的时候, 笔者在讲台上为学生演示实验, 在其中一直装满蒸馏水的烧杯滴入两三滴酚酞试液, 然后将这只烧杯同另一只装有浓氨水的烧杯用玻璃罩子罩在一起。笔者演示完毕后, 让学生观察现象, 并分组讨论:两只杯子的液体都有什么变化? 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围绕问题, 学生展开探究交流。由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要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的记忆更深刻。
学习化学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景”对于学生化学思维的开拓、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效果的增强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化学教学者要以创设情境为中心, 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爱上化学, 从而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盛维标, 中学化学教学情景设置方法初探[J].新课标:教师, 2012 (9) .
[2]刘万兵,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走入化学世界[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 (8) .
浅析初中生物小班化教学模式 篇10
一、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小班化教学毕竟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实行起来还会感到有些不适应, 任何新事物的发生和利用, 都会与传统的观念产生碰撞, 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必定会带给教师强烈的冲击, 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应该从初中生物的教学空间、教学课题、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规划策略等方面出发, 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 去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此外,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时期, 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 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行为举止, 针对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和学习能力, 因材施教, 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挖掘每位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让每位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例如, 在教学有关人体构造的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分组, 实行“分层教学”, 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去进行交流, 学生和自己同等级的成员在一起, 会感到一种“归属感”和“亲近感”。
二、初中生物“小班化”教学的作用
1.小班化的教学方式成就了学生的自我。以往“大班化”的课堂上, 学生想要表现, 却苦于没有机会, 教师想要了解每一位时间, 却苦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而“小班化”的教学就不同了, 小班化教学课堂只有二十人左右, 每位学生都有充足的表现机会, 也能够得到充足的锻炼, 这就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生物课是初中才开设的课程, 刚刚接触到生物课的学习时, 很多学生还很不适应, 存有众多的疑惑, 对生物这门新课程有着各种各样的遐想, 这就需要教师来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 对于他们的疑问给予必要的解答。生物课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 这也需要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 通过真实的体验获取生物知识, 实现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而“小班化”的教学模式, 恰恰能够满足初中生物教学的需求, 因为班级人数少, 所以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动手做实验的实践操作机会, 从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学会学以致用。“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班级人数少, 正因为人数少, 才能够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 而每一位学生也能够拥有充足的学习资源, 与教师的接触也就更多了, 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就加强了, 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多了, 也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成就“自我”。
2.小班化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初中生物的授课方式还是以实验为主, 传统的“大班化”教学模式下, 生物实验通常都是由教师演示, 很少有机会让学生亲自做实验, 因为实验器材是有限的, 而且由于班级人太多, 为了学生的安全和实验器材的安全, 学校很少开放实验室。而“小班化”教学就不同了, 在这种模式之下, 教师可以将二十位学生分成五个小组, 每组四人, 前往实验室进行实验, 这样的话, 实验室的课堂秩序也有了保证, 而教师也有了机会和五个小组进行交流, 如果小组数太多的话, 教师根本顾不过来, 整个课堂也毫无秩序, 杂乱无章, 严重影响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模式, 不仅可以着实地提高每位学生的综合能力, 还有利于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全班学生拧成一股绳, 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有助于班级的团结和稳定。
3.小班化的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小班化教学严格控制了班级人数, 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以往的课堂上, 教师一人要面对全班四五十名学生, 而且一位教师通常会带两到三个班级, 这样一来, 相当于一名生物教师要教导一百多名学生, 教师肯定没有那么多精力顾及到每一位学生, 对于有些学生, 难免会疏忽一点。如果学生自己不主动、不积极, 那么就很可能被教师所忽略掉。而小班化教学一个班仅仅二十名学生, 教师就能够深入到每一位学生, 了解每位学生的不同需求,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因为教师有了充分的时间来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 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接触和沟通, 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 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如何进行小班化教学
1.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我们绝不能够仅仅地满足于教材上的基本知识, 还应该教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 勇于探索更多的生物知识。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 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来。在课堂上, 也要积极地开展探究活动, 而探究活动能否有序地进行, 就依赖于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 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特别是动手操作这一块, 教师要向学生做标准化的示范, 书面语言要准确,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初中的学生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充满的好奇, 喜欢实践动手, 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条条框框。初中生物对于他们而言, 刚好是一门新学科, 而且生物现象千奇百怪, 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小班化教学模式之下,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主学习、勇于创新, 在面对某一生物现象时, 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什么想法就要说出来, 和大家一起探讨, 在探索中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娜.谈初中生物学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J].中小学教育, 2012, (04) .
剧本化教学尝试 篇11
一、取长补短的叙事文剧本化教学
选材简便:选取语文课本中合适的叙事文素材
这种教学方式广泛适用于阅读教学,选材很简便。可在有一定基础的二年级进行尝试,以苏教版为例,《小动物过冬》、《蜗牛的奖杯》、《小鹰学飞》、《木兰从军》、《母亲的恩情》等人物、场景、故事完整的叙事文均适用。它不受素材自身语言的影响:短小精悍的叙事文留白多,学生可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大;语言优美的叙事文指导性强,学生可模仿优美句式进行训练,而且不受“课本上的用词、用句是最好的”思维定式,在把握原文情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找到更好的词句替换原文,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当然,更加适合“有一定生活体验”“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素材”的中高年级,历史、童话等叙事类语文课本素材都可选用。
结构清晰:以剧本创作的框架理清叙事文结构
叙事文剧本化教学的授课模式结构清晰。摆脱传统生硬的“找出主要人物”“寻找线索”“分段”等模式:课文的分段只为划分剧本出场“幕次”服务;剧本化教学对故事中主次要人物的认识更加明确,兼容理性与感性认知;学生可灵活地侧重于从单一角色看故事的发展,或全剧考虑每个角色,因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比从课文中分析对人物的看法更生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甚至根据剧情需要增减人物;对线索、情感把握也更加准确。在初读课文后,小组交流讨论每个角色的特点,并抓住特点进行“再创作”。合理推演后,剧情甚至被学生创作得更加一波三折。
重点明确:“分析”服务于“再创造”
传统叙事文教学必然会有这一环节:从文字的品读、课外阅读的辅佐中品读出人物的性格——然而,在语文课中感知人物的高贵品质会不会抢夺了“德育”课的饭碗?在剧本化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开始就应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人物,值得我们浓墨重彩、进一步创作后发扬光大;坏人可以通过文字将对他们的“不认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以剧本化教学的方式,让“语文课”不被“德育”左右,发挥它真正的作用。此外,剧本化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分析人物、充實对人物的理解。
二、剧本化教学《九色鹿》课堂实例及随堂思考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九色鹿》是适合剧本化教学实践的神话故事。其人物角色丰富且详略得当,便于进一步创作;文字优美,便于学生模仿学习;剧幕次数适中又富于变化,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也不存在“篡改历史、过于抹黑或哄抬某现实中人物”的道德争议。在学生认读生字、读顺课文后,我邀请学生参与到《九色鹿》的剧本创作中来。
第一步,合作探究为主,表格填写为辅。
学生借助大纲式的表格分组合作探究,讨论“故事分几幕表演”“每一幕的场景布置和出场人物”“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根据本文特点,“九色鹿”“调达”“王妃”的性格非常鲜明,甚至能用文中词语定义,国王的性格则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想象而有所变化。在引导学生时,就是要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将已经明确人物性格的角色写得更加具体生动,站在每一个角色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夸张地表现人物性格。如“调达”“王妃”这两个角色,学生当堂表演对话,用种种“合理的”说辞描绘角色心理,令我不禁发出“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感叹。而像国王这种亦正亦邪的角色,则必须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课堂反馈看,学生能够借助影视作品、小说故事和生活中父母的对话进行合理创作,“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跃然于心。
第二步,化语言为文字,撰写剧本。
剧本格式比较简单,学生在二年级就学过“对白”。对于初学学生来说,将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一人称是难点。表达时,学生经常会“露馅”,需及时纠正。在书写成文字时,少数学生照着书修改,也会出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出现的情况。在课前进行简洁明了的训练很必要。此外,因为剧本全部都是对白,对于课文中的景色描写如何处理,怎样用语言展现人物动作,孩子第一次遇到时并不知道如何改编,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安排语言训练。
第三步,表演展示,道具设计。
学生自制道具,配以表情、动作进行表演,不同于普通的“分角色朗读”。此时的表演,学生的兴趣远比朗读课本上的对话高,朗读感情也更到位。
三、试水起航的剧本化教学
剧本化教学目前在尝试中不断完善,尤其是教学环节中第一、二步出现的各种问题,借助教学循环往复的过程和专项教学的指导,均需完善。然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很难克服的问题多出现在论述最少的最后一步:表演展示。作为一项结合了“听、说、读、写、演”的教学,可以通过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作、观察学生课文掌握情况,但排练时间不足、场地不足,以目前的教学条件难以保留学生的每一次作品,展示困难等,全都成为阻碍剧本化教学前行的“大山”。但笔者相信,通过不断的尝试、广泛的借鉴、积极的家校社会沟通,伴随着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所有难题将得到解决。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让我们通过剧本化教学等新方式的尝试,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平台,帮助他们撼动整个世界吧。
化教学模式 篇12
那么, 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使得问题化学习实现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呢?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让目标问题化, 将目标与问题建立对应关系, 既是确保问题及问题系统的清晰指向, 也是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简单可行的好方法。
一、“目标问题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顾名思义, 目标问题化就是将目标与问题建立联系, 将课堂教学目标转化成对应的问题, 最终形成可操作的问题系统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可以设计出目标问题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图。
二、“目标问题化”的具体操作策略
(一)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制订好教学目标是能否实现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案例1】针对“电势能和电势”一节, 我们参考“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 制订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2) 理解电势的概念, 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做的功、电势能的关系。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 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 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功的关系, 从而更好地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2) 通过问题化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运用类比法,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二) 提炼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指本课时的重点问题, 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问题 (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与认知冲突、学习动机与兴趣点) 后, 产生的课堂的统领性问题。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基于物理知识点而言的, 重要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或物理实验的学习都是围绕某个重点开展科学研究, 而这个重点转换成的恰当的、有效的问题即为核心问题。概念和规律的习得过程, 即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核心问题可以由教师课前预设, 在课上抛出, 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筛选与思考得出。
【案例2】“电势能和电势”一节课中的核心问题:你能计算放在电场中的试探电荷所具有的能量的大小吗?
(三) 分解教学目标
我们必须把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关系进行分解, 把总体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或递进或并列的具体的子任务, 然后根据具体子目标设计课堂问题系统中的主干问题。
【案例3】根据教学目标分解本节课的教学子任务如下。
(1) 创设问题情境, 初步感知电势能的存在;
(2) 探究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3) 构建电势能的概念;
(4) 构建电势的概念, 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 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四) 将子任务转化为主干问题
把由教学目标分解而来的教学子任务转化成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子任务与主干问题的关系不一定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可能是一对多也可能是多对一。
【案例4】以“电势能和电势”一节为例, 其教学子任务和对应的主干问题, 如下表所示:
主干问题建立后, 可以在进行每一个子任务前, 直接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学习。
(五) 预估学生起点问题
主干问题的构建, 已经帮助我们理清了问题系统的框架和总体思路。接下来需要把它转化为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根据每个主干问题, 预估相应的学生起点问题, 然后再结合学生起点问题设计课程内容。
【案例5】关于“电势能和电势”一节, 我们可以预估学生起点问题如下:
(六) 根据课程内容, 设计内容问题
我们需要把课程内容转化为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有效问题, 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案例6】鉴于以上认识, 笔者对“电势能和电势”一节的内容问题设计如下:
对中学生来说, 建立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以上的问题化设计, 把课时的主要问题按照学习的过程或者说问题解决的思路、流程加以呈现和组织, 基本上是一种“老问题—新问题—疑难题—新问题”的结构, 问题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每个问题相互关联又逐步推进, 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注重目标的达成, 做到了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七) 利用核心问题, 检验目标的达成
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作为“问题化学习”设计和教学组织的一个环节, 使用核心问题来检验目标的达成情况,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一方面, 核心问题本身就是这节课程的核心内容, 学生对核心问题的解决也就是对本节课程内容的掌握;另一方面, 学生在课程结束的时候, 通过对核心问题的回答, 也是对本节课程的一次小结, 起到了巩固提高的作用。当然,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 核心问题的使用, 可以是课前由教师抛出, 课后学生回答的方式, 也可以是课后由学生筛选与思考得出。
三、结束语
【化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娱乐化教学模式08-15
政治课活动化教学模式06-15
大单元阶梯化教学模式效果好07-10
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7-17
交互化模式06-24
情景化模式08-09
活动化模式10-04
素质化模式12-11
小班化模式论文05-25
小班化课堂模式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