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教学

2024-06-17

五化教学(共12篇)

五化教学 篇1

金工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突破实训内容由“单一局部型”向“综合整体型”拓展和实训方法由“验证观摩型”向“参与创新型”拓展的瓶颈是当今高职高专实训教学中探讨的热点和难点[1,2,3,4,5,6]。

笔者结合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教学经验,提出“教学方法系统化、实训过程企业化、日常管理科学化、能力培养目标化和成绩评定综合化”的“五化”教学改革模式,以完善实训教学管理、整合实训内容、改进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实践操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为培养出优秀的“银领”性农机化工程人才奠定基础。现将其总结如下。

1 教学方法系统化

按照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计划》文件精神,结合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际,选用由金禧德主编《金工实习(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自己编写《金工实训报告》,使实训教学更符合高职教育的“因用至学”的教学原则[7],教学内容广度力求“必须、适度、够用”的指导思想,重实用、重动手操作、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1.1 学生实训组织

实训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的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体系,使学生不仅对单个实训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技能学习,而且对整个连贯的实训也有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也是突破实训内容由“单一局部型”向“综合整体型”拓展和实训方法由“验证观摩型”向“参与创新型”拓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所在。金工实训流程如图1所示。

1.2 实训教学步骤

第1步:内容讲解要形象化。学生对毫无感性认识的内容是很难接受的,若教师采用学生熟悉的实例来引导他们,不但能让学生充分接受所讲内容,而且学生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车工实训时,在讲理论时先在车床上加工大家熟悉的“擀面杖”等零件,边演示边讲解加工方法,以增强直观教学的感染力。

第2步:启发式示范教学。实训指导教师的任务,不光是示范性讲解简单的基本操作,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实训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图纸,还能根据图纸分析出各个零件的加工步骤。如在讲零件加工步骤之前,可先让学生自己制订加工步骤,然后找出几个学生的加工步骤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己比较各种方案优劣,最后再综合起来提出一个合理的工艺路线。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好,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这个工艺过程的正确理解。

第3步:模仿要因材施教。在实训过程中,由于每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好坏、动手能力的强弱、分析能力的高低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因材施教,既能让“差”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又能让“好”学生“吃饱”。针对这种现象,可采取分层教学形式或采取传、帮、带的形式,让学得慢的学生向学得好的学生进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第4步:学生参与教学练习。在实训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讲授低速车削三角螺纹时,教师先作演示,把正确的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请几位同学进行操作,再让大家分析这几位同学的操作过程是否正确等。这样学生能纠正自身的操作过程中错误,避免发生别人出现的问题。

第5步:师生评议互动。在实训过程中师生双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对双方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激发、肯定和激励,从而使学习、讨论的内容尽可能深化。建立学生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评价体系来促进教师积极地开展教学,教师建立指导实习质量标准和实践评价指标来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2 实训过程企业化

金工实训的过程就是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或再现,学生就是员工,实训就是生产,围绕着产品的生产来组织学生实训,整个实训过程严格按企业要求去进行。实训基地的结构形式与企业的车间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组织机构和文化氛围。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训是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的基本素质训练过程,也是进入企业工作的模拟。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将各工种模拟成生产现场,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如焊接实训,可以模拟地沟管道焊接、楼宇高空焊接作业等场景。在实训基地设立宣传板报、警示标语等以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在劳动纪律、安全生产、工艺规程和产品质量监督严格实行制度化管理,让学生在实训期间树立产品意识、生产安全意识、环保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实训过程企业化的“真刀真枪”锻练后,可以使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习惯。

3 日常管理科学化

如何使日常管理科学化,关键在教师,重要措施在制度的落实。组织学生进行金工实训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引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在实训的日常管理中,教师要严格按企业要求要求学生的劳动纪律,按实训计划完成实训任务。建立实训考勤档案、设备使用日志、实训日志以及考核量化标准等。在实训中重点放在班组管理中,如指派1名小组长,管理好设备、工具以及安全生产等现场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5S活动等。日常管理科学化可以提高实训效率,保证实训安全和保证实训质量。

4 能力培养目标化

实训教学改革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目标进行拓展。故在实训过程中,努力将企业文化意识进行强化,使企业管理模式贯穿到各个实训环节,将能力培养目标化、具体化使学生得到完整的养成训练。表1是实训各环节应具备的能力要求。

5 成绩评定综合化

实训考核是保证实训效果的有力杠杆。实训考核前将具体考核标准公示于众,受广大师生监督。采用教师考评和学生自评想结合,按“纪律10%+技能操作50%+实训报告10%+理论考试20%+学生自评10%”进行综合评定,使实训成绩更真实更合理,并将具体评定结果计入最终考核成绩,评定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4个等级。

6 结语

通过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机械(车辆制造)专业金工实训“五化”教学改革的实践验证,证明该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模式,它能较好地解决金工实训中的难点问题,使实践教学方法逐渐由传统的“赶着走”向“自己走”模式发展[8],增强学生实践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能为企业造就更多“进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实用性工程技术人才。

摘要:如何组织好金工实训是近年来机械制造类高职高专院校实训教学中探讨的热点。结合多年实训教学实践和探索的经验,提出“教学方法系统化、实训过程企业化、日常管理科学化、能力培养目标化和成绩评定综合化”的“五化”教学改革模式,以化解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实现有机结合,为培养优秀的“银领”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金工实训,“五化”教学法,教学改革,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金禧德.金工实习[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陈建国.高校金工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0):51-53.

[4]欧阳思洁,董克权.高校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4):247-248.

[5]景微娜,贺毅.金工实习课程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0(18):5051.

[6]季彩萍.浅谈金工实习与学生素质培养[J].科学与财富,2010(5):103-104.

[7]曾文英.高职高专院校金工实误码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102-104.

[8]王红英,李志军,彭彦.在实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9):148.

五化教学 篇2

1宁钟 谢壁光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市国顺路670号,上海:200433)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全球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趋势,而构筑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培养机制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先进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及总结长期课堂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三维五化双主体互动式”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并结合课堂案例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求精英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思路。关键词:创业,教学模式,课程设置

23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 of “ three dimension, five subjective and mutual interaction”

NING ZHONG LI PEIWEN

(School of Management,Fudan University, 670 Guoshun Road,Shanghai 200433)

Abstract:Enterprise education is the commit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Under this circumstances,a scientific and mature teaching mechanism is vit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tire enterprise education system.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which is of three dimensions,five sector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mutual interactions between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Teaching pattern, Curriculum Design

本文受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三维五化双主体互动式《创新与创业》教学模式”资助(沪教委高〈2011〉52号文)2 宁钟,安徽省望江县人,复旦大学管理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021-25011171,ningzhong@fudan.edu.cn 3 谢壁光,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1.时代背景及培养目标

创业教育发轫于40年代的美国,从开设首门创业学课程《新创企业管理》的哈佛商学院,到80年代成为西方风靡一时的教育思潮,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已在广泛实践中证明其价值,形成了完善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相较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处萌芽阶段,亟待各所高校实践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化、传统产业饱和化的加剧,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诉求也与日俱增。2010年我国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改革中受到日益密切的关注与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围绕如何实现“三维五化双主体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而展开。具体阐述如何将创新创业精英人才的培养体系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创造性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塑造创新创业个性,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2.创新教学模式具体展示

图1 三维五化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结构图

参考: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维六化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

源自:http://sit.jxufe.cn/info_show.asp?id=665

“三维五化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具体展开如下:

2.1“三维”是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维度,包括课内教学活动、课外创新活动和校内外实践活动。三维一体的教学实施方式各有侧重,相得益彰,从理论基础教学,课外实践规划,到校外场景案例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构建创新创业精英人才的完整培养体系。

其一,课内教学活动通过项目式管理、布置作业并监督执行、定期考核等方式展开,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历史和环境的理性认知。课内教学课程以国内外创新创业研究的经典著作和刊物为教材,结合相关前沿实际案例进行授课,内容涵盖创新创业概念及特点、企业战略分析、创新战略管理、产品开发周期管理、创业管理基础、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计划与融资误区等,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体,以丰富实际案例为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素质。

其二,课外创新活动是以学术界、产业界中关注的研究课题为载体,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场景下的科研探究和创业练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双主体互动式学习基础上,学生通过参与商业模型分析、专题研究报告、案例分析展示等创新演练项目过程,逐步深化对创新创业概念及程序的理解,熟悉对波特五力模型、竞争分析表格、购买者效用图、价值战略布局图等案例分析工具的使用,将企业创新战略、动态竞争战略、商业模式设计、关键资源整合等理论知识运用于模拟案例情景中。以课题研究和创业演练为主的课外创新活动专注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其后的创业社会实践奠定综合素质基础。

其三,校内外实践环节通过建立大学生在真实商业环境下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创业理论学习课堂与社会实践平台搭建联系桥梁,是“三维五化双主体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特色。管理学学者熊·彼特指出,创新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即要把一种尚未出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中去。职业需求驱动下的双主体互动式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观察社会需求,探求创新创业机会,和校内组织、校外企业广泛协作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该环节寓教学于社会实践,成果显著,学生反馈良好。以2011年春季学期“创新与创业”课程为例,某小组学生与上海Hello Kitty品牌总代理生产商合作,历时两个月,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团队合作研究、案例分析报告展示等步骤,为该代理生产商设计创新商业竞争模式并进行创新战略可行性分析,其中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信息搜集和理性分析相结合,获得合作企业和专业领域评委的高度肯定。在三维一体的教学架构中,校内外实践最终将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模拟演练深化,在真实环境的商业案例中进行教学、指导和评价,是构建创新创业精英人才的关键一步。

2.2 “五化”是指统领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实践指导的执行策略和具体措施,即“教学设计模块化、模块创设主题化、主题实现项目化、项目实施责任化、责任成果公开化”。项目驱动型的模块化、主题化教学,寓教于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一,教学设计模块化。参考国际经典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及可预测范围内未来的实际国情,课程设计模拟商业和人文环境下的案例模型,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情景案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并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对本课程产生浓厚兴趣。本课程体系分为八大模块进行教学:商业趋势分析、创新商业模式、定位战略与法则、创新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与整合、商业系统概述、自由现金流结构及最大化企业价值。各个大模块之间内容相辅相成,结构衔接紧密,整个课程搭建起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模块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每一模块内部,又含若干子集,完整细致地教授相关内容,并推荐丰富相关阅读材料深化专业知识背景。以第三模块定位战略与法则为例,其基础理论知识子模块包括重新发现顾客价值、提供顾客独特价值、打造完整价值理念、定位目标七步骤、定位法则等,模块理论学习结束后辅以五至六个实际案例分析,最后推荐商业实战操作项目等。学生对模块化教学体系普遍反映良好,学习思路清晰,概念掌握系统化。

图2 教学模块设计结构图

其二,模块创设主题化,即每一模块课程内容均以相应的主题理念支撑,每一模块凸显表达相应的核心思想,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意识和对创新产业特点的宏观把握。在此谨以第二模块创新商业模式为例,整个模块因案例丰富涉及较多细节,然其主题明确,形散而神不散,整个模块从“创新即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寻找机会和变革努力”出发,以理论基础为主干,大小案例为补充,从创新商业模式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并引入社会心理学、投资环境学等知识。在模块创设过程中,充分预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特点,并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因此,模块创设主体化有利于知识体系中心思想的明确和创新创业直觉意识的增强。

其三,主题实现项目化。教学主题明确后,结合创新创业的实际环境,组织学生进行若干具体的项目操作,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进行指导、监督、激励和考核,以培养学生的项目责任意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每一个模块主题均已项目为载体,在案例项目的引入、背景介绍、问题分析和解决、报告展示中开发学生潜能,增强竞争优势,培养善于实际管理的创新与创业人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提供丰富研究项目,针对各模块主题为学生提供理论实践机会。项目驱动式教学和学习双主体互动过程能有效反映和锻炼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其好奇心、探索欲,并在项目深入中有意识地有目地寻找创新创业机会。这种项目驱动型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形式自由、符合学生创造愿望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创造潜力和意识能得到最大的发现和利用,并在以后的创新创业实践中不仅能在理论方面思考周密、旁征博引,也能利用项目分析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其四,项目实施责任化。项目驱动型教学的关键在于明确的目标设定、过程监督和责任分配。为达到此效果,项目实施以小组团队为单位,每一小组约5-6人,按年级、专业、性别均匀分配,各组学生民主推选组长一名,项目小组有明确的个人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半期、期末的项目案例分析成果展示中,教师将综合团队整体表现及组员个人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将团队整体合作能力、个人分析展示能力纳为同等重要的评分因素,以模拟现代商业中创新创业团队合作的真实挑战。项目实施责任化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企业家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态度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其五,责任落实公开化。这意味着教学过程中要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考核学生个人及团队的学习成果,考核的具体形式灵活多样,例如团队合作完成的大型项目PPT报告、个人完成的商业案例分析等,最后的成果,尤其是团队项目完成的结果,要通过公开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评审。公开展示环节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机会发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创业创新意识,还应具备优秀的沟通表达、报告展示能力,这也是创新创业精英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和能力。总结课堂实践经验,绝大部分课程学生均在报告展示中积极参与、热烈讨论,营造了良好的学术和实践反思氛围。经过完整课程体系训练和项目作业报告的学生均表示,项目责任公开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更加深入、系统。

“五化”教学模式下,整个知识内容体系形成流程化的教学模板,可操作性强,学生反映佳,将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培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明显成效。

2.3“双主体互动式教学” 是指整个教学体系中处处体现着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理念,具体体现在课堂理论授课时的互动问答,案例分析中师生共同处于模拟商业情境时的浸入式学习,项目实践过程包括教导、反馈、深入、解决等的各个环节中。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70%以上的时间都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或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的,只有30%是课堂上纯粹的理论教授过程。这给负责教学工作的导师增加了新的挑战,即改变传统的信息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而和学生进行大量的互动并在互动中摩擦出创新的思考。创新创业教育是应当以实践为核心的,因此师生的双向互动十分重要。下面是对双主体互动式创业实践环节的一些思考。

企业孵化器,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提供创新企业研发、生产和营业所需的场地和必要的网络、通信等共享设施和系统的培训和咨询,以及政策、法律、金融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以求降低创业企业的风险和创业成本。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及复旦大学国家创新创业基地介入可部分借鉴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器的形式,由复旦大学国家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场地和设施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并由复旦大学通过明确的导师任职资格认证,选派创新创业大学生企业家的辅导教授,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给予充分咨询和培训,咨询包括确认创新机会和市场动向,对创新产品设计提供建设性建议,提供营销和市场推广策略等供创业大学生参考,培训则包括创业核心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企业案例分析教学。在各方均充分履行职责的情况下,创业导师和复旦大学国家创新创业基地可获得部分创业企业股权,以建立完善的成果共享和激励体制。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结合,现拟定分为以下六个步骤进行:创业学生团队选拔,创新创业导师认证,课程教学与技能培训,创业筹备与战略规划,结合成果共享制的系统跟踪式咨询,实践反馈与体系化制度完善。

3.研究结论

3.1重视双主体互动过程 创新创业学作为一门新兴管理学课程,师生关系和激励体制均有其独特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导师不仅应将学生视为求知者,还应视其为潜在的创业企业家和创新科研人员,因此信息流动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尤为重要。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身的教学模式也亟待创新,良好的激励体制、反馈体制都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3.2重视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

创新创业是一门实践的科学,良好的理论基础是精英人才的基本要素,由实践经验积累转化而成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综合素质才是企业家开拓性精神的魂魄所在,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在众多可行性高、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当中,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无非是模拟真实商业环境下培养学生意识和能力的最佳途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短时期内接受大量真实创新创业案例,从而借鉴前人经验,吸取前人教训,意识和直觉能力都会明显提高;项目教学则为学生提供理论运用、策略操作的机会,主要培养执行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并可令其熟悉常用商业分析模型及工具。3.3重视产学研结合

高校应充分利用其科研学术能力及学生创业主观能动性的优势,并结合社会、企业、校友资源,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或企业孵化器,充分发挥大学创新研发能力,以期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高三语文教学“五化” 篇3

一、关注全面化——面向全体,重点关注“两生”

“关心一切学生、关心学生的一切、一切关心学生”,这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标及人道主义的鲜明体现。如果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好“优生”(有希望进北大、清华、港大等优等学府的)与“后进生”,那么我们其实基本关注了一切有希望的学生(因为中间段的学生会在感染中跟随进步),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的进步与提高。

二、问题专题化——焦点问题专题化、专题问题深入化

进入高三,新授课程已基本结束,教师主要带领学生开展系统的复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探究问题、研讨技巧、提高能力与成绩。在复习过程中,无论是第一轮专题复习中学生提出来的还是小考、月考试卷中反映出来的较集中的问题,我们不妨将问题化作专题,与学生一同探究。这样,不仅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注意力集中、感悟深刻,而且能起到“发现一个问题——探究几种方法——提高一种能力”的作用。

比如在复习字音时,我发现学生总是对形近字、常考易错字读错,于是我专门探究出了一套“字音复习特效法”;在发现学生答文字题出现题目、答案脱节时,我专门探究出了一个“科学审题、有效答题法”;有时,我会请某题答得特好(步骤有序或技巧鲜明或分点得当)的同学将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加以对照,一目了然中能力便迅速提高。

问题专题化,既节约了时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作探究中又激发了学生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能力。

三、表扬多姿化——选取不同角度、挑选不同层次(择取不同对象)、打出不同评语

巧于表扬,我觉得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高三学生成绩的一个有效方法。高三学生,易产生情绪,且高三的知识陈旧、习题繁多,复习容易让人产生厌倦、烦躁感,所以适当的、有技巧的表扬,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从不同角度。每次考试完,阅卷时我总会一边打分、一边记下各题的得分情况,如选择题全对的同学;文字题部分的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等答得最好的(有的比参考答案还全面);作文上了48分的、50分以上的、54分以上的(分记叙文与议论文);卷面最工整的,文字题体现了答题技巧的及文字题分点答题最优秀的等,我均会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自信。

2.从不同层次。每次表扬,我会从不同层面选取对象,扩大表扬范围,加强表扬力度。比如第一次我表扬分数排在前面的(总分如此、各题也是),第二次我会表扬有进步的和成绩排在前面的,第三次我会表扬成绩一直稳定和稳中有突破的……不同层次会有不同代表,有利于激发整体,全面提高。

3.打不同评语。批阅试卷,除了打好分数,每位同学的每套试卷,我都会为它打一句话的评语——或赞扬或指出凸显的问题,以之激励。比如我曾在一位同学的试卷上写下:写错别字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认真对待的心。在进步了的学生试卷上我写下:进步的阶梯,你有能力搭建,更应有恒心攀爬。还有学生,一直成绩较稳,所以我在他的试卷上写到:稳中求突破,会将你与梦想拉得更近......所以到最后一套试卷,我为了不影响学生高考前的心情,发给他们答案,带领他们自批时,有学生在qq里写下了这样的话“老师,我真想您为我们再阅一次卷,每次您的评语都能给我无穷的能量。”

每次表扬,我会稍加更新,这样不至于评语枯燥、学生厌烦。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他们他们的信心,稳定他们的情绪促使他们在希望中不断挖掘潜能、释放能量。

四、知识系统化——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作文皆规范教学

高三的复习,资料繁多、内容丰富、作业量大,所以我们必须高效教学。教学规范、知识系统,不仅能使学生一目了然,且易让他们产生胸有成竹之感。

比如我在复习作文时,便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法井然有序的进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用材——语言表达——开头结尾,由段落训练到整篇修改等,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文章明显有了较大提高,已逐步凸显出高三的水平,不仅99%以上的学生审题准确,不时出现新意,且文学与思想能在他们的文章中碰撞出火花,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五、技巧综合化——巧妙结合、事半功倍

有效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高三的复习,多方结合,方更有效:知识与趣味结合;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结合;批改作业时单个面批与整体讨论结合;练、评、讲结合等,这样的复习,老师轻松,学生愉快,收获不菲。

初中地理教学应该“注重五化” 篇4

一、注重地理教学的情感化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之一,积极的学习情感是学生主动学习、学好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初中地理教师往往注重教材知识目标的传授,忽视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专业和非专业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教学的侧重点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缺乏兴趣。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优美精炼的语言、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走进学生中间,进行沟通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增强自身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使师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使学生在欢声笑语的轻松氛围中主动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讲解“地球的面貌”一章中“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时,我通过这样的语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在看地球时,惊呼:我们生活的地球,应该不叫地球,而应叫“水球”,那么,地球上海陆的分布是怎样的呢?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课本教学不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科学的定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到地理课堂中来,将地理课堂教学的外延进行丰富和扩展,把地理课堂教学的触角延伸到网络、社区、野外等领域。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创设教学情境,模拟地理新闻发布会议,进行地理新闻点评,扮演地理类型角色等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互动环节时要把握住“度”,做到能放能收,收放自如。如在进行水资源讲解时,我提出“面对我国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我们该怎么办”这一问题时,学生们小声地议论。这时有一个学生一本正经提出将黄海、渤海的水从海边挖一条运河,使海水流淌到黄土高原、沙漠等缺水干旱地区,以此解决这一问题。面对学生的回答,我没有急着进行评判,而是提出“假如你们住在那些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这一问题,促使全班学生积极地讨论,引导他们从经济效益、地理位置等方面谈了看法,激发他们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推动课堂教学向有效深化发展。

三、注重新课教学的情境化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形成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师资力量的短缺,初中地理教学一般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他们在教学上往往沿用“讲”和“翻书”这两种单板的教学方法,把本因师生互动的双向活动变成“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性活动,缺少贴近教学内容的情境化教学。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呢?一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优化课堂教学。基于地理学科研究范围和内容的广阔性,教师仅仅用图片和文字的单板教学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则可以辅助地理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如采用录像剪辑、动态模拟、图文并用、问题显示等方式,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关键节点采用画面展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民族”时可以通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在歌曲声中让学生掌握我国有56个民族,领会我国的民族政策。又如讲解“我国地理概况”时,通过播放高原雪域的涓涓细流、金沙江水的波涛汹涌、三峡大坝的旖旎风光等图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运用活动创设参与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创设活动情境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胜心、好奇心、自尊心、表现欲强烈这一实际,设计小组竞赛、角色反串、上网查询、社会调查、游戏活动等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理,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注重教学过程的地图化

作为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的地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辅助作用。地图是地理学科有关信息的良好载体,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几乎都要借助地图来掌握。对初中生而言,地理学习是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能培养地理思维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地图图例和注记、比例尺的组成,懂得辨别地图方向、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等内容,对学生地图教学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运用、制作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掌握判读方法,把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看作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主要的目标之一,让学生从无边无际的“题海”中解放出来。

五、注重学业评价的能力化

传统的地理评价是在阶段或学习结束后,进行书面闭卷测验,其卷面分数就代表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终结性的闭卷考试评价方法,容易产生忽视过程评价,忽视学生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弱化主体意识的弊病。九年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这样的评价方式能拉近师生情感的距离,克服学生怕背地理的心理;同时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地理学习方法和目标的明确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初中地理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运用新的地理教学理论、模式和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水平。

摘要:文章从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地理教学的情感化、教学过程的互动化、新课教学的情境化、教学过程的地图化、学业评价的能力化等五个方面对提高教学效率进行了阐述。

学生评价五化 篇5

学生评价五化

学生评价“五化”                   浙江省瑞安市平阳坑镇学校小学部   谢尚江  戴少霄一、评价内容多样化新课标倡导发展性评价,它是基于一定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而制定培养目标的,其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因此,评价要强调内容多样化,突出促发展功能。新课标指出:“评价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内容上看,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识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从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和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既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二、评价主体多元化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保证评价基本功能的实现,必须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改变了以往的评价只有教师参与的倾向,确立了学生也是课程评价主体的地位。这种评价的实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观。换句话说,如果不能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那他们也就无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要重视评价主体多向互动化,即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交互式的评价网络,形成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群体关系,变教师权威下的轮型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渠道型评价模式。      例:按如下方法进行多元评价:学生自定目标和自我发展计划――实施计划――阶段性自评和学生之间互评及家长、教师参与评价――期末(或期中)自我评价(写出自评小结)――小组评议――教师收集评价信息――用多元评价标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写出鼓励性评语。这样的评价既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更多地体现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和关怀,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三、评价手段灵活化1、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      新课标指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是指力图把复杂的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通过数量的比较与分析,推断某一评价内容的效果,具有精确的优点。这种评价使用得当,能够凸显某些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现象,发现一些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问题,并提供具有说服力的

[1] [2]

五化教学 篇6

学习目标明确了课程的出发点及归宿;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实际情况,学习者课程学习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课程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特征;另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密切相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一般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能体现出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目标设计应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即学习目标能力化。个体的职业能力通常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如会计专业记账查账的能力、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能力,导游管理专业设计旅行方案、开展景区景点讲解的能力,软件技术专业阅读程序模型、编写程序代码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如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

(二)学习任务项目化

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载体。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学习任务设计包括: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之间的依托与支撑、学习任务之间的逻辑结构、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的有机结合、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的调整与适应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应该是工作过程导向的,以专业就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为起点,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选择课程内容,并以之为参照系对知识内容实施序化,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筑造课程内容结构。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选用适于教学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将专业教学各知识点按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重新整合设计,凸显工作学习一体、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即学习任务项目化。工作项目可以是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项服务的提供或一个故障的排除等,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某公司填制货物报关单,软件技术专业为某客户编写WEB应用程序,导游管理专业接待一个大学生旅行团。以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元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活动中的各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可以在有目标的环境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行动化的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与经验的建构,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拓展。

(三)学习情境职场化

学习情境是服务于学习的微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方”。学习情境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是心理的、人工的(如情感环境、认知环境)。从空间布局来看,传统的教室(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布局多以教学为目的进行设置,更多考虑如何有利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掌控与指导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实现岗位工作场景的模拟以及岗位工作过程的再现考虑较少。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不能有效感知外界环境对未来职业生涯所起的作用,也无法在心理环境中将“所学”与未来工作中“所用”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在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中,职业教育课程学习情境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努力创建与真实职业场景直接相关的学习环境,即学习情境职场化。如,为会计专业“会计实务操作”课程创建模拟财务大厅的学习场景,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商品采购管理”“物流管理”课程创建模拟连锁超市采购部、物流中心的学习场景,为软件技术专业“J2ME程序设计”课程创建模拟软件公司研发部的学习场景。在模拟职场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工作性行为取代了单纯的学习性行为,经验和策略的获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在工作过程中动态实现。

(四)学习资源立体化

从基本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出发,学习资源是包括传统教材在内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教学材料的总和,以不同的承载媒体、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基于不同的使用主体。传统的学习资源有教材、讲义、习题册、补充练习、学习指导书、实训指导书、活动手册、辅导材料、复印材料、期刊、杂志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网站、论坛、留言板、知识库、专家系统、学习软件、文本文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幻灯片、电子表格、照片等一大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被广泛采用。此外,还有一些课程教学实施中使用学习资源,如授课计划、教案、学习任务书、项目说明书、引导文、练习册、工作页等等。

职业教育课程是整合了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工作过程的集合体,那么,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源,也应该能够覆盖课程全过程的每一阶段、整合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也就是学习资源立体化。如软件技术专业“J2ME程序设计”课程基于软件公司研发部的学习情境,学习资源除通常的教材、学习任务书、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之外,还包括软件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员工考核制度、员工培训制度等;开发标准——游戏策划文档模板、游戏设计文档模板、J2ME手机游戏开发编程规范等;技术资源——参考手册、示范项目电子文档和源代码等;工作资源——开发平台、测试平台、测试软件等;人力资源——客户、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技术总监、部门经理等,其中人力资源角色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分别扮演。为更好地服务于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不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由封闭走向开放,立体化建设是必由之路。

(五)学习评价过程化

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在《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中提出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评价观,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并认为:职业教育的评价将由功利性向人本性的范式转变。传统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为主导,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都比较简单;另一方面,传统教学评价片面强调关于学习者对知识与经验最终掌握水平的评价,忽视对与学生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学习评价过程化”,与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相适应,强调对与课程学习相关的职业能力发展、渐进全过程的评价,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都将成为评价的目标。

数学教学“五化”助学困生成长 篇7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方式, 促使学困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 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才能使学困生有持之以恒的动力,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一、数学法则简约化

学困生的两大特性———惰性强和记忆力较差, 决定了他们不喜欢记忆大篇幅的数学定理法则, 即使有个别比较认真的学困生花了很大的精力背下了这些定理, 也不会灵活运用。所以, 教师必须把课本上烦琐的文字法则, 加以提炼, 并指导学生运用,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北师大版七年级 (上) 数学教材《有理数加法》一课中, 总结“有理数运算法则”是:“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 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 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 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 仍得这个数。”总共90字, 明显篇幅过长, 不利于学生学习。经过推敲, 我把法则提炼如下:两数相加, 符号随“大”, 同号累加, 异号抵消。短短16字, 总结出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精髓。前两句, 确定结果符号;后两句, 确定绝对值。简短两句, 涵盖了法则的全部内容。法则运用也很简练, 包含两步:先确定符号, 再确定绝对值。如, 计算: (-6) + (-4) , 先确定符号, 其中6大, 取“-”号, 两数符号相同, 累加得10, 所以结果为-10。 (-7) +7的运算也是这样:先取符号, 两数绝对值一样大, 取“+”、“-”号皆可, 符号相反, 互相抵消, 结果为0。

二、数学方法生活化

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就是把未知的知识已知化, 这里的已知化也包括已有的生活经验, 而且如果能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顶点的过程中, 学困生经常会犯错如下:y=x2-4x+1=x2-4x+4+1= (x-2) 2+1, 得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 (2, 1) 。仔细观察发现, 等式右边的变化过程中多出4, 而等式左边没有变化, 根据等式性质, 变形后等式会不成立。如何变形才能既得到完全平方的形式, 又能使等式成立?答案很简单, 只需在等式右边加4以后马上减去4, 等式就仍然成立。过程如下:y=x2-4x+1=x2-4x+4-4+1= (x-2) 2-3, 得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 (2, -3) 。理论上, 学生都能理解, 并且也能照着完成。可是, 课堂上就发现, 学生容易把减去4这一部分遗漏, 学困生的错误率更高, 基本没几个学困生能准确完成。后来我想, 如果学数学能和生活常识相结合, 也许学生更容易掌握。经过仔细观察发现, 这一变形过程和生活中借东西的俗语很相似。俗话说: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在这里可以演变为:有借有还, 再错很难。生活中简单的道理, 结合幽默诙谐的总结, 既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情趣, 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

三、数学解答格式化

叶圣陶曾经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 好像出于本能, 一辈子受用不尽。

大多数学困生都是积极上进的, 他们数学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数学学习习惯差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 学困生的不良习惯不是靠强调就能改变的。他们本身很少花时间去想该怎么做, 大多数学困生都像“空心萝卜”, 即没什么想法。所以要想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 最好的方法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这是学习代数最基本的知识, 可是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在初三总复习时画数轴还会有遗漏。为什么?强调的东西早忘了。但是如果在七年级刚学数轴的时候就形成画数轴的模式:先画直线, 再画方向, 然后原点, 最后刻度, 并且在学习数轴这堂课的时候, 不断地强化这样的画图程序, 一定会让他们留下极深的印象,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他们都不会有画数轴上遗漏的现象。还有, 笔者发现, 小学阶段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统计图, 并且学生也能画出各种统计图, 但是, 很少有学生画的统计图是完整的, 更别说学困生了。我在想, 如果在学生刚开始学统计图的画法时, 就严格要求他们按一定的步骤去画。比如, 画条形统计图时, 严格规定步骤: (1) 标题; (2) 日期; (3) 横轴、标项目; (4) 纵轴、项目、单位; (5) 标原点、刻度; (6) 画条形图。并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这一程序, 结果可想而知。

四、解答过程细致化

学困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耐心, 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改善,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困生的学习有持续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 还应该担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重任。教材中易错的知识是培养学困生学习品质的天然素材, 值得我们珍惜。《去括号》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七年级中比较简单的知识, 可是很多学困生的学习还是不顺利。例如:3a-b- (a-2b+3) =3a-b-a-2b+3, 类似的错误随时可见。可是, 如果你问学生去括号的法则, 他们可以一字不漏地背出来。究其原因, 学生无法把知识灵活地运用于问题的解答中, 也可以说学生没有养成合理运用去括号法则的良好习惯。笔者以为, 数学法则的学习, 不在于学生把它记得多完整, 而在于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法则内涵, 并灵活运用。在实际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对照, 不求速度, 但求准确度。刚开始时, 学生很不习惯, 随着课堂练习和测试的正确率提高, 他们很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更是如此, 不管是去分母还是去括号, 包括移项, 这些过程都容易产生错误, 更需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细致的解答习惯。

五、分析方法模式化

应用题的学习已经成为学困生学习的最大心魔, 笔者经过研究发现, 应用题的教学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经过精心的培养, 学困生同样具备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我把应用题的分析归纳为几个步骤: (1) 画主干条件; (2) 标未知量条件; (3) 标等量 (不等量) 条件; (4) 列文字等式; (5) 用代数式表示文字, 列出方程。并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要急于列出方程或不等式, 而是仔细体会这些分析过程, 甚至在作业中也要求学生体现分析过程。试举一例加以说明:在课外活动跳绳时, 相同时间内小林跳了90下, 小群跳了120下。已知小群每分钟比小林多跳20下, 问小林、小群每分钟各跳多少下?本题主干条件是:相同时间, 小群每分钟比小林多跳20下。刚开始也有的学生提出质疑, 当他们理解了主干条件的含义后, 这一步骤比较迅速能够准确完成。未知量条件是:小群每分钟比小林多跳20下, 可以下标“?”加以强调。教学时须说明:本题问题是每分钟跳几下, 所以与它关系最近的作未知量条件。等量条件:相同时间。下标等号强调等量条件。文字等式:小林时间=小群时间。实际列文字等式时, 不必完整, 只须列式本人能懂即可。方程:设小林每分钟跳绳x下, 则小群每分钟跳绳 (x+20) 下, 得。在这些分析步骤中, 不必每个步骤齐全, 就像解一元一次方程, 非得要有去分母这一步骤, 也可能直接从移项开始。经过这样长期的培养, 绝大部分学困生都能够正确地解答基本应用题。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五化” 篇8

一、认知过程“情感化”

在我们现代的教学中普遍认为, 在课堂的教学中除了知识传递的这条主线外, 还应该有一条情感交流方面的主线。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学和情感交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当学生们对学习有了兴趣, 在情感上得到鼓励的时候, 他们的大脑细胞活动会变得兴奋, 从而刺激学生们产生新的联想, 从而激发学生们的记忆, 进而形成对知识的强烈兴趣, 并且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 所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 就非常重视情感的作用, 通过情感方面的关注使得学生们能够得到关注, 并认真听讲。在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 最开始的感兴趣是最重要的, 因为最开始的初步印象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故事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 那么就可以做到“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让学生们能够从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稳定自己的情感。

二、求知过程“主动化”

我们现在讲究素质教育, 其核心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 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素质, 这个过程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们的主动参与, 我们老师起到的仅仅是一个引导作用, 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 在新知教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参加到我们课堂的活动中。这样通过不断的活动, 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们获得新鲜的知识, 同时能够让学生们提高信心和勇气, 不断地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喜欢。而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在激发学生们求知欲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个工作:其一, 明确任务, 重点学生们明确自己的课堂任务, 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怎样做, 能得到怎样的结果, 当他们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才会更好地能够为要接受的新知识得到铺垫。其二, 当有了结果后, 让学生们进行适当的讨论, 让学生们把自己得到的结果相互讲出来, 这样做可以加深印象。其三, 去粗取精, 让学生们从生活中来, 回归到实际中去, 帮助学生们可以能够做到将数学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退位) ”时, 我们可以这样展开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 (1) 复习铺垫, 引导学生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整十数加一位数, 以及形如“30+ (11-4) ”的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为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学习新知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引导探索: (1) 观察“23-2”和“23-7”, 进行比较, 引出课题; (2) 动手操作, 理解算理, 并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操作方法; (3) 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哪种摆法最简单, 最科学? (3) 归纳概括: (1) 闭着眼睛想刚才摆的过程; (2) 分组讨论:在“23-7”中, “3-7”不够减应怎么办?然后怎样计算? (3) 同桌互相说“23-7”的口算过程。这样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明理, 探求规律, 讨论归纳, 不仅会使学生学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们探索规律性知识的能力。

三、解题步骤规范化

每道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规范让同学们养成一种习惯熟练掌握基本数学模型的一般思考方法和关键步骤。对常规的一些数学问题的处理, 要按照一定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 解题的时候要明确地考虑到各个方面, 首先要做什么, 其次再做什么, 这样来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严密性, 最终让学生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解题习惯, 形成基本操作技能, 特别是在处理综合问题里, 只有对常规问题建立“程序”, 才能全面准确地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建立良好的解题程序, 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 当我在课堂上教学时, 会经常性地要求学生们在做完题后来客观地分析和解说一下自己的解题过程, 这样的讲解过程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解题的印象, 例如, 在讲四则混合运算这节课的时候, 我先给学生们规定了如下的操作程序:一看 (看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 , 二想 (先想能否简算及简算的依据, 如不能简算再想运算顺序) , 三算 (按想好的方法进行脱式计算) , 四查 (检查验算术) 。再如, 单位的改写, 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操作, 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以下操作程序:一看 (看是“化”还是“聚”) , 二想 (先想单位间的进率, 再想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算) , 三改 (进行计算) 。有时, 还可以用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程序, 如“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就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操作:“除数三位看三位, 三位不够看四位。四舍五入整百除, 除到哪位商哪位。余数要比除数小, 然后再除下一位。”

四、知识要点“网络化”

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对刚教学的内容都能听得懂, 练习也基本上都能做, 但隔一段时间或遇到一个新的背景时, 就显得力不从心, 抓不准知识点, 从而出现了解题障碍。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 没有及时把要点进行系统归纳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所至。因此, 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把新学习的内容及时纳入原有知识结构, 使原有知识结构得到补充、改造和完善, 也就是知识要点“网络化”。所以教学时我总是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新学的知识与相关的知识结构相互结合与沟通,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如在学习圆、圆柱、圆锥等有关知识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这样让学生掌握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公式, 而是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完成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常用的有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操作法、尝试法、练习法、复习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但“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一堂课不可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 往往是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和多种方法配合运用, 从而形成整体优化, 发挥整体功效。因此,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做到多种教法有机结合, 适时、适度, 恰到好处, 这样才能花费最少的时间, 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 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 可以采用启发式讲解法。

“五化”教学要求分别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但又是一个统一体, 教学中必须长期坚持有机地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应用, 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摘要:小学生的感性思维明显, 抽象思维能力差, 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差。针对这些特点, 在进行数学概念和规律教学时, 要多联系生活和学生身边的事情,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 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 应该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能够有所创新和突破。所以我提出的“五化”学习要求, 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学会学习, 提高素质。

五化教学 篇9

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和源泉所在,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思想政治教学成功的关键。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喜欢或不愿意学思想政治课是非常普遍的,在很多学生看来,思想政治课就是一门记记背背的课程,理论性强、乏味枯燥,只是为了考试而存在,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在教师与教材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教材提供教学内容,教师则根据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以求教材内容更贴近课堂教学的需要,更契合学生的思想认知规律,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更凸显思想政治课的现实意义,从而为增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简言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抄照搬和简单移植。它需要教师运用专业的知识、智慧、教学艺术对教材进行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变成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内容。在教材和教师的互动中,使得教材内容获得,新鲜的血液、常新的活力、持久的魅力。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在与教材的互动中,我力求做到“五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纲挈领,教材内容结构化

建立要素明确、联结性强、概括性高、派生性强、亲和力大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处理信息,形成概念图式。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采用图示教学法,用线段、符号、文字或其他信号组成图形、图表、图像并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示,达到以图示意、以图激趣、以图导学的目的。这样可以把用文字叙述的教材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念。

系统化的图表形象、直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突出重点,将零散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另外,在分析整合过程中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披“问”入理,教材内容问题化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同时,学生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有求知的要求,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力求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热点,编写一些问题,作为课堂议论题和作业题使用,促成教学问题化,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

3. 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调整计划、进度,从而使学习活动深入下去。

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四、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最终将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产生学习效果。这时,教师应该适时地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总结主要是指每个小组或成员根据整个的学习情况,把小组或者是自己的学习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时,基于我国当前市场上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诸如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广东“瘦肉精”中毒事件等设计问题:1.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有哪些缺陷?2.从经济生活角度,谈如何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第一个问题抓住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第二个问题从国家、企业、消费者三类主体进行思考,涉及企业的诚信经营、国家的宏观调控、消费者的依法维权等,密切联系时政,为理论、为教材注入了活力。同时知识问题化,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而且特别适合中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因势利导,教材内容生活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素材,使材料回归生活,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注重体验学习。

例如,在讲解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时,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向学生演示使用支票、汇票、信用卡的情景,或者让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通过亲身体会掌握知识。如在讲解价值规律的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去市场上调查,从月饼的价格看价值规律,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问题。学生经过调查发现,不同品牌、不同包装、不同时间(主要是中秋前后)市场上月饼的价格有很大不同,对这一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就会对价值规律有既感性又深刻的理解。

四、深入浅出,教材内容故事化

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让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是哲学部分的内容。哲学部分的课堂教学就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讲浅了,学生认识理解不到位;讲深了,学生认知水平跟不上。如果不讲清楚不讲透彻,那么学生的脑子里又会是一团糨糊。

比如矛盾论,对立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对立这一个哲学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就是相当难的。从理论上来说,可以以“生与死”的关系阐述。比如生死,生与死是对立的,是生就不是死,是死就不是生,这是对立,但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生,哪里能有死,怎么判断死,没有死,也不知道生,谈不上生。二者是互为前提而存在的。如果加上一个小故事,那么学生的理解就会更深入到位。《天龙八部》中,四大恶人之岳老三与人争斗被人用丝带捆住了腰,后两人打斗中掉下山崖,丝带挂在半山崖的树杈上两人被悬半空,善使鳄鱼剪且头脑简单的岳老三想剪方法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体会总结汇报,并以电子文稿方式写出小组总结或个人总结。汇报后,老师、同学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指出其优点与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法,以便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不断完善与提高。评价有多种方式,主要有小组自评与互评,小组成员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与小组和个人互评。评价的内容可以从交互氛围与效率、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参与性与协作性、学习方法与手段、学习效率与效果、完成任务的情况、最终完成的作品质量、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进行。

新课标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需要动力系统

李泽裕

(南靖县龙山中学,福建南靖

摘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动力系统在为其发展提供动力,学生学好政治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同样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动力系统支撑。政治教学的动力系统对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引导定向和维持调节作用,也是政治课教育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动力系统

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学习政治课的过程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在以需要为基础,以动机、意志、兴趣和情感为内容的动力系统支撑下,不断将政治、思想、道德、观点、立场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立场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动力系统在为其发展提供动力,学生学好政治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同样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动力系统支撑。政治教学的动力系统对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引导定向和维持调节作用,是政治课教育成败的关键。

一、开发需要,打好动力系统的基础。

所谓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并力图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需要是其他动力因素的基础,是引发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原始动力,建立动力系统首先要开发学生的心理需要。政治课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欠缺感”,形成心理需要。

1.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新课伊始或课程学习中,提出一两个使学生用现有知识无法理解或学生关心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分析解答,吊起学生的胃口,打破学生心理平衡,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和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或分析问题的心理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新课或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 请出楷模,以石击浪。

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了大批英雄、模范,他们为人类的解放、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每个人都谱写出了一首动人的人生赞歌。教师可将这些典型人物的事迹用文字、图片制成课件,让学生走进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激起学生的学习、创造的欲望。

3. 认识发展,创造“欠缺感”。

课堂教学要以引发学生心理需要为着眼点,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锤炼教学语言,最大限度地为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动力资源。例如,教学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给人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向人们提出了挑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开发性、竞争性,还要讲市场经济的公平性、互助性断对手的丝带好摔死对手却发现这样做了虽可如愿摔死对手但自己也要搭上小命。

五、与时俱进,教材内容时代化

思想政治课是时代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课程内容的编写与现实生活的发展相比较,有时候会有滞后性,也就是说,教材的内容或许还没有改变,但是现实生活出现与课程的基本理论相左的一些思想政治现象。它与其他课程内容相比而言,延续性和稳定性更弱一些。要让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更和谐一致,那么通过教师与教材的互动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以弥

及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日趋走向高层次、复合化,使学生产生“欠缺感”。

二、激发动机,构建动力系统的核心。

所谓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该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行进,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动机是动力系统的核心。对于政治课学习的兴趣,没有动机维持,仅靠外部压力是难以长久的。政治课教学要特别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

1. 确定奋斗目标。

需要和目标结合形成动机。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奋斗目标教育。第一,进行远大目标教育,以激发学生憧憬未来美好目标的心理倾向,使学生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经常介绍各行业及国家总体发展情况,介绍要放到国际背景中用比较的方法进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紧迫感。第三,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的奋斗目标。在远大目标确定的前提下,与学生谈个人具体奋斗目标,讲发展规划,或用档案的形式保存计划,记录行动等,以随时激励学生。第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培养和激发。

2. 坚持正向激励。

正向激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动机的最有效方法。正向激励的方式有口头嘉奖、书面鼓励及评选表彰先进等。

3.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成功的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如开展学习竞赛、热点分析擂台赛、淘汰赛等,或者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举办政治课学习小报等,这些活动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更强烈,学习兴趣也得到相应提高。

三、磨砺意志,构建动力系统的有力支撑。

意志是人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推动一个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的强大动力,是动力系统的关键部分,在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1.教育学生认识坚强意志的重要性。

第一,意志是制胜的保证。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才能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使自己具有高水平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成长为有用人才。第二,意志能使凡人成就大业。古时李时珍破万难写就《本草纲目》,刘勰笃学不娶著《文心雕龙》,当代也有保尔式的人物张海迪,捐躯“死海”的科学家彭加木,等等,这些人用自己的意志超越人生极限,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政治课教学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向这些优补教材内容更新慢的不足,就显得至关重要。

五化教学 篇10

一、实习教学课堂化

在课堂上要做到“以学生为主”, 使之学会学习, 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和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导学策略, 以学定教、导学、导练。而实现实习教学课堂化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也有利于教师指导, 提高教学质量。为使学生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熟练掌握缝纫技能, 我在课堂上坚持“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精讲多练”的原则, 力求语言简要、条理清晰, 做到授课 (感知理解) —演练 (巩固练习) —复习讲评 (归纳整理) 三位一体。常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归纳法、指导法等多种方法, 并注重电教媒体的使用, 课堂中采用录像教学将操作方法分解, 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增大演示的可见度, 更能把操作难点和关键技能技巧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而且赢得课上时间, 确保精讲多练,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针对学生知识掌握和素质接受能力等情况采取示范指导和个别指导方法, 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需要在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思维等基础上, 才能达到深刻的理解。

二、基本操作规范化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常使用实物、图像或模型等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进行探索性直观教学, 通过简单形象的语言描述,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 再配合图示和电教手段,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演示教学, 就是专业教师讲什么, 就让学生看到什么, 并在教师具体、标准化演示过程中对专业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可采取先讲后看、先看后讲、讲看同步、讲做同步等几种方式,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并逐步在教师指导下, 按照实习计划和实习要求, 在掌握有关操作要领的基础上独立动手操作, 强调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巩固, 初步实现操作过程的标准化训练。技能形成的关键在于打好基础,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因此操作练习要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达到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三、实习教学程序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 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 使他们敢于探索, 勇于创新, 善于思考, 成为创新型人才。教学中要注重强化实践训练,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配合能力。工厂作业进行的是流水作业, 这与课堂教学略有不同, 为使学生上岗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因此在学校实习中模拟工厂作业, 让学生分工完成一件衣服的缝制程序, 适应各道工序的质量要求, 并逐步走上正轨。例如在模拟工厂的西装缝制流水作业, 让学生分工完成挖胸袋、大袋、里袋、作领、绱领、做袖、绱袖等工艺流程, 增加了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更利于适应各个分工, 掌握各个环节的操作要领。在学校教学中抽取一定的时间强化专业技能培训, 在定岗和“超前”上下工夫, 培养应用型人才, 真正达到未出校门就已入门、上岗就能操作的培养目标。

四、考核标准制度化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在实习时间上给予保证, 更重要的是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 主要应抓好实习前准备、实习中指导和实习后总结三个环节。实习指导要有鲜明的教学特点, 做到示范指导、重点指导、个别指导和巡回指导相结合。实习后要做好总结和讲评工作, 让学生对实习结果及教师要求和实习中的毛病及纠正方法有所了解, 以便于下次改进。为使学生实习质量达到工艺要求, 不仅考核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术, 还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进行单向操作考核、掌握能力考核及阶段性综合考核。例如裤子缝制过程中可进行部件考核、组装考核、裤子自量、自裁、自制、自核、自穿, 并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评分定等级。同时, 可根据学生知识情况, 让他们参加国家级的等级考核, 拿到相应的等级证书, 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五、思想教育经常化

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人的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必然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就是认识、情感、意志相互影响, 组织在一起进行行动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要加大思想教学的力度, 要根据教材内容恰当挖掘德育因素, 即深挖教材的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善于找到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把握渗透力度, 设计好渗透途径, 发挥其教育作用。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 采取必要措施, 及时加以引导, 施以教育。要用满腔的热情, 循循善诱的态度, 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不能急躁粗暴, 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对学生的优点、长处应及时、适当地鼓励, 在严与爱中引导学生个性向良性发展。职业中学的学生来源广、素质差、水平低、情绪不稳定, 这就更要求我们加强德育力度, 寓德育于多学科中, 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服装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 以促进学生表现美、创造美能力的提高为它的一项重任, 因此, 服装专业教师要有更强烈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其创造性, 首先表现在对原有服装作品的再创造以及创造新的作品上。其次, 通过动态、静态、拼贴、多媒体等多种视听形式使作品展示不拘一格。再次, 更体现在艺术教学中所采用的创造性教学上, 专业课适当地采用合作式专题讨论, 而非教师一人讲授, 突出了学生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师地位角色的转变, 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 发挥主动性的教学策略实施等, 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经实践证明, 实现“五化”是提高服装专业教学实习质量的根本保证, 是职业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 而且是提高教学实习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创设问题情境的“五化” 篇11

一、问题情境故事化

低年级的学生对听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因此,把教材中通过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第一册“解决问题”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片大森林,渐渐地跳出7只小白兔和5只小灰兔。学生觉得非常新奇,注意力特别集中。这时教师问:“你们能说说小兔子们要去干什么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追问:“你们还能把你看到的情境给大家讲讲吗?”学生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里,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创设情境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同时注意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师接着问:“谁能解答?”由于有上面问题情境的支持,学生很快列出了加法算式。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天色渐渐暗下来,7只小白兔先回家了,5只小灰兔也回家了。你们还能解答吗?”这样,用动画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不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使学生产生疑问,激起探索欲望,自主发现问题,还突破了教学难点,有利于引发

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问题情境生活化

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悟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体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的问题情境不便于真实地课堂中展现出来,但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对学生理解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教师不完全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新开张的星星超市摆设了好多学习用品,任你选购。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同桌商量你们要买哪两样商品,并算一算需要多少钱。教师赋枯燥的数学以“生命”,学生做题时也兴趣盎然,真正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途径。为此,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的重要途径。

三、问题情境直接化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需要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同时还应贯彻教材本身的化繁为简的原则。如:在教学思考题“有12人排成一队做操,小红左边有5人,小红右边有几人”时,先出示这样一题:同学们排成一行做操,小红的左边有5人,小红的右边有6人,做操的一共有多少人?设计这样一张表格:

指名读题后,学生列式:5+6=11(人)。

教师让学生再仔细观察表格,学生会发现列式存在问题,这时教师只需问:错在哪里?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直接感知应把小红自己也加进去,列式应是:5+6+1=12(人)。直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更能激发学生解决总是的欲望,增强获取知识的欲望,使其自主学习的潜意识在生活中得到培养。

四、问题情境多样化

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作为教师是否能把学生的潜在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要靠平时的培养。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挥实验教材的优势。如,在教学第一册“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境:有7只小白兔和5只小灰兔去采蘑菇,一共有几只小兔子。学生列式:7+5=12(只)。按照传统的做法,做到这儿似乎已经把问题解决了。实际上如果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7+5=12(只)”是根据小兔子的颜色来列式的,那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小兔穿裙子的颜色来列式。其中有8只穿粉色裙子,另外4只穿蓝色裙子,一共有:8+4=12(只)。还可以从小兔子有没有提篮子来列式:其中有6只小兔子提篮子,6只小兔子没有提篮子,一共有:6+6=12(只)。对于这样简单的求和问题,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算式的含义,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给学生创造了思维的环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在本节课练习设计中,也要给学生创设思维多变的情境:在美丽的海底世界,有座神奇的水晶宫,那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条鱼吗?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学生可以根据鱼的种类、颜色、大小列式,无论按照哪一种思维方式,结果都是11条。这样设计新课和练习,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新教材的特点。

五、问题情境延续化

一节课结束时,学生一般都能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也会高高兴兴地走出教室。不可否认,这样的课堂教学解决了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是理想的教学吗?对于当今教育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学习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中留点余味,可以为以后的课程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些探索的素材,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不管是课前、课中、课后,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让我们共同从课堂的40分钟做起!

五化教学 篇12

实习准备工作目标化

实习的准备工作是搞好实习教学的基础,也是有效开展实习工作的前提。实习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师的准备工作和学生的准备工作。

明确实习项目——教师的准备工作在开学之初,实习教师要按照本专业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学校的实习计划,将实习工种细分成若干个实习项目(包括内容、目标、时间、器材、场地及学生分组情况等),并制定好实习方案,经教务处审核、主管校长批准后执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教学项目开展教学实习。在每次上课前,实习教师根据实习项目写好实习教案,可以共同探讨,开展集体备课。实习前,教师要准备好实习材料、刀具、量具、夹具等,并检查机床是否完好。

开展实习动员——学生的准备工作在实习之前,利用1~2天时间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部署本次实习的任务,使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和内容,避免实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同时,对学生开展岗位教育、安全教育和质量教育,利用案例教学让学生知道实习过程中安全操作的重要性。机械类专业实习的工种有钳工、普通车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电焊等,针对专业的特点,要准备好统一的工作服和鞋帽等,如进行车工实习还要准备好保护眼镜。

实习内容标准化

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确定实习内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是国家对本职业工种的统一要求,是教师正确使用教材和施教等活动的主要依据。应全面透彻地领会各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和体系,严格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考核要求,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实习教学计划,确定实习内容,以便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并随时检查教学质量,确保实习教学效果。教师要掌握标准、精通标准,对标准要做到“弄懂、吃透”。同时,要结合本专业的能力培养,落实实习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以分层次为主要形式开展实习教学机械类专业学生96%以上是男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好、学习目的性不强,但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对实践操作比较感兴趣。因此,针对学生实际,实习内容力求从简到难,逐步推进,根据学生不同能力或技能水平开展分层次教学,将能力水平相近的学生放在一起实习,提高实习的教学效果。同时,给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最低目标或较高目标),要求80%以上学生通过技能训练后达到本工种的中级工水平。例如,最低目标:会操作机床,会加工较简单零件;较高目标:能熟练操作机床,会加工较复杂零件。对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尝试进行“小先生”制培养模式,一方面可提高实习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可缓解“双师型”实训教师不足的困境。

实习过程程序化

教师示范操作是实习教学的关键实习应首先由教师进行操作示范,采用慢速示范、分解示范、重点示范、讲和演结合示范、正常的示范操作、纠偏示范等方法,在教学中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形成规范的操作。然后采取学生动手练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习初期,教师要把所教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并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学生走上实习岗位做好铺垫。示范操作的同时,教师再结合理论知识为学生讲解操作的步骤及要领,力求示范步骤清晰、动作准确、语言生动形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严格实习步骤使实习教学规范在实习过程中进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教师要做到规范指导,学生要做到规范实习。我们明确了具体实习过程的步骤(以半天一个单元实习时间为例,见表1),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实习步骤开展教学。

加强学生管理是搞好实习教学的保证抓好实习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管理,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实习纪律和认真操作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现学生在操作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又要注意学生的纪律情况。如规定学生排队有序进出实训车间,定时点名考勤。每天实习开始和结束时,应布置本次实习任务并总结所出现的问题。另外,还要注意抓好安全文明生产。指导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要检查实习中安全文明生产情况,如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忽视。实习指导教师应与班主任保持联系,并把班级日常工作带到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和班干部齐抓共管,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职业道德,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保证和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

实习考核规范化

要牢固树立实习“质量第一”的意识。要加强实习考核,做到严格把关,确保实习质量。

实习反馈表——学生实习成绩的依据学生实习成绩的评估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评估学生实践技能成绩是实习教学中最精细的工作之一。评定要做到认真、公正、准确,绝不能敷衍了事。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评定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技能考核成绩;(2)学生的实习总结报告;(3)实习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的评定。每个实习项目实训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相应考核,并有成绩(评价)记录。要对每位学生建立实习反馈表,内容包括出勤、思想表现、文明生产、安全生产方面、遵守学校实习制度方面、技能训练情况、实习阶段考核等项目,便于检查和实习成绩的最终评定。同时,在日常的实习教学管理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并作出分析和评价,做好有关记录。

实习总结和技能竞赛——实习考核的必要环节结合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巡回检查情况,对每一名学生在实习中的成功经验、操作技术存在的问题、纪律等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重点指出在技能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便于学生及时改进和提高,迅速形成操作技能,达到实习目的。在总结会上,学生互相交流实习体会,上交相应的汇报材料和实习作品,如学生加工的机械零件。为了展示学生的实习成果,激发学生热爱本专业的热情,增强学好本专业的信心,可在实习结束后举办操作技能比赛或展示等活动。这样做一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例如,可开展钳工操作技能比赛、车工操作技能比赛、数控车(铣)床操作技能比赛等。

实习现场企业化

在机械类专业各实习场所,要积极推行“7S”现场管理,提高实训教学的规范和效率。“7S”是整理 (seiri) 、整顿 (seiton) 、清扫 (seiso) 、清洁 (seiketsu) 、素养 (shitsuke) 、安全(safety)和节约(save)这7个词的缩写。

开展现场管理,让实习场所与企业车间接轨“7S”现场管理活动重点是改善现场,包括生产现场和工作现场。生产现场的“7S”活动主要涉及设备、物料、人员。通过7S活动可促进相关职能工作的规范化,重点包括设备管理的规范化、物料管理的规范化、仓储管理的规范化。通过开展“7S”现场管理,可使实习场所形成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形成规范精简的现场物流,不仅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物品的损耗,促进设备的维护保养,而且可提高学生素质和安全意识。

积极营造企业氛围,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工程意识,必须有真实的生产氛围。实训中心引入企业的“7S”管理模式,按企业生产和教学双重职能设置机构,即实训中心企业化,实训教室车间化,实训学生工人化。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敬业和精业教育、创业和创新教育,同时向学生渗透企业文化,营造企业氛围,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总之,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必须规范实习教学各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离不开实习指导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正确指导,同时,要周密计划,明确目标,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公正成绩评定和严格管理。只有坚持努力,常抓不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晓玲.多途径提高生产实习效果[J].职教论坛, 2008, (3下) .

[2]李艳.提高工科专业生产实习质量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14) .

上一篇:走动式下一篇:农村养鸡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