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教学

2024-08-16

中学数学教学教学(通用12篇)

中学数学教学教学 篇1

一、地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一)贯彻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个部分。第一个方面:从为什么要学习地理;第二个方面:地理教学内容要求、技能、情感的培养等,构建了中学地理教育的总体结构。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巧妙语言、直观的教具和现代化的综合教学方式,使知识的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得到准确性的表达,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学会恰当的应用。这不仅为传统地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地理概念的教学革新开辟了新视野。

(二)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虽然学生的思维在中学阶段已经得到了发展,抽象逻辑的思维开始慢慢脱离形象具体的支撑,实现了思维上的转化,但还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进行充实。地理概念的直观教学法,就是将丰富多变的感性材料具体呈现给学生。

(三)适应地理学科教学性质的规律。

中学地理是一门综合了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它相互关系的学科。直观教学手段,就是将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新理念落实到实处的方法,实现抽象知识和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的转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些地理观念,并应用于自己的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地理概念处于初级的地理基础知识结构中,是地理知识脉络搭建的基础。通过直观教学获取地理概念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地理概念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中学地理的学习内容涉非常广泛,有神秘天体运动,也有抽象的日界线和时区划分。地理包含很多内容,如生产与生活的发展,自然与人文的相互联系,区域地理及乡土地理的差别,其中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发展表现出的规律,学生很难理解其形成的过程,这时候就离不开直观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上的应用,无论是在课堂内的地理教学还是课外的实践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地理概念在直观教学上的表现特点

(一)直观具体性。

地理是专门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学科。其特殊性是在于其研究对象是地理表层具体的、感受得到的客观的地理事物,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二)启发性。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认知的发展,求知欲逐渐增强,在青少年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学生此时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教师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三)师生的互动性。

直观教学法是师生教学相长的一种手段。直观教学为课堂教学设立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可以在直观教学情境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实现思维的扩展,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地理直观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应用的研究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多媒体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体展示过程,活跃思维。其教学模式声画并茂,激发兴趣,能够让创设的教学环境从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变得具体化,比如“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等应用。

(二)地图在地理概念教学的具体应用。

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简明而示意性描述的图象。地图的表现形式是使课本抽象化的地理概念化为具体形象化的一种常用的教学用具,具有比较简练、重点突出、概括性高、清晰易懂的特点,比如“洋流”、“气候变化”等应用。

(三)实验法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达·芬奇说:“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设计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即为实验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进行大胆尝试,科学性探索。根据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实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状态,进行更好的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热力环流的学习”、“太阳高度的学习”等。

四、地理直观教学在中学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地位

直观教学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运用的基本教学模式之一,它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直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受限于地理概念应用的好坏。那么,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直观教学体系是直观教学应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所以地理概念直观教学能够对地理教学的实践提供指导性研究。

五、小结

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导下,直观教学改变了传统地理概念教学模式,而是以一种更为直观、具体的方式来展示各种复杂的地理概念。不管是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还是简练明了的地图教学,或者是师生互动的地理实验,都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理论表示,中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借助具像的材料为支架来进行学习,使其在充分感知具体生动的地理形象时,掌握基础地理概念的知识和时空观念,为学好地理概念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5.

[2]曹琦.中学地理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69-71.

中学数学教学教学 篇2

教诲对付周全构筑小康社会和履行第三步计谋目标,最终兑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具有特别紧张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落实教诲优先成长计谋职位处所,是加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周全构筑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为了当真落实十六大的精神,本学期里,物理学科将环绕课程改革这一中间题目展开工作。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设想:

二、切当促成物理课程改革

1、进一步更新教诲见解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全部门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以工钱本的新教诲理念。要把每一名门生潜能的开辟,健康本性的成长,自我教诲、筹划本身的成长,毕生进修的意识和本领的初步构成,参加竞争包括国际竞争的意识,精确的全国观、人生观和代价观的初步构成作为本身的根本任务。

2、亮相优秀课,推行探讨性讲堂传授模式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由二大部分构成,一是科学探讨,二是科学内容。而科学探讨则包括以下要素:1、发起题目2、猜测与假定3、订定筹划与计划实行4、进行实行与汇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换与互助。把科学探讨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之一,这在我国科学教诲史上是历来也异国过的。明显,本来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讲堂传授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物理传授。我们必须对讲堂传授模式进行改革。本学期里将在前二年介绍并推出探讨性讲堂传授的根本上,总结经验教训,请在第五届百节好课的评比活动中夺冠的教授开课进行亮相,大力大举推行探讨性讲堂传授模式。篡夺使每一名物理教师都明白这一模式,都能在传授实践中利用这一模式。

只有如许,新的课程标准才华得以落实。不然,必定是旧瓶装新酒,没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落什物理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初中传授纲领法则,每学期必须起码进行一次物理实践活动,高中传授纲领也法则每学期要搞一次课题探讨活动,并且,中考、高考的命题也愈来愈珍视实践题。为了查验实践活动的展开环境,也为了亮相一下我市前一阶段这方面工作的成绩,本学期将进行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报告的征集和评比活动,在此根本上再进行高中物理课题探讨活动报告的征集和评比,篡夺掀起一个实践活动的高涨。

三、狠抓毕业班传授

教诲的职位处所在新的世纪里不但获得了巩固,并且另有了更快的进步。门生的进修也愈来愈遭到家长的珍视。所以对毕业班传授的探讨不能弱化。的高考物理,又将履行停止了二年的单科测验,并且各高校的选科方案也已公告,物理学科成了绝大大都高校绝大大都专业的选考学科。这对物理学科来讲既是挑衅又是机遇。我们必须花大力大举气探讨测验的趋势,并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复习办法,把握高考动态,进步复习效果,篡夺在03年的高登科获得好成绩。

四、搞好师资培养

优秀、整齐的师资步队是传授质量的根本包管。本学期里还要互助黉舍搞好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工作。连续在期平分初、高中展开一些集体备课和开课钻研活动,让他们能够尽快地进步讲堂传授程度,以结束传授任务。在客岁百节好课评比的根本上,让好课获得者开课亮相,一方面亮相他们的传授风采,另外一方面在实践中进一步熬炼和培养青年教师。最终还要富裕阐扬骨干教师的领先效用,要鞭策并救助他们总结传授实践,宣扬他们的告成的传授经验,扩大他们的感化力。还要费尽心计心情地创设和篡夺机遇,使少数特别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尽快地成为名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要能上好课,并且还要长于进行传授科研。也便是要竭力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为了增进物理学科的教科研工作,本学期将进行论文及教案评比 。传授离不开探讨,探讨更离不开传授,只有把传给与探讨精密地联合在一路,才华使教研阐扬出最大的效益,才华使物理教师上起飞的翅膀。

五、搞好教研组构筑

1.教研组活动是搞好学科传授,强化讲堂传授改革的包管。也是培养师资的一个紧张关键。教研组在期初一定要订定一个学期活动的筹划。活动要凡是化,要包管起码二礼拜1次,每次2课时以上。

2.要加强表面进修,要理解本质教诲的本色和物理传授改革的意义和内涵。特别要加强讲堂传授改革方面的表面进修。固然,还要加强物理专业知识的进修,特别是近代物理的进修。对新上岗教师则要加强实行本领及解题本领的培训。

中学数学教学教学 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7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根本宗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之一。中学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

一、数学教师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

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中考、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大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显现得越来越突出。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而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应该首先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同时,要重视优化自身知识结构,通过不断的学习,及时更新自身教育观念,要将自己的角色从指挥者向引导者进行转换,这是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关键。数学教师应改变简单地“传递”知识和结论,对学生施以影响和引导,使学生能够认识数学领域的各种规律、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从而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自己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二、调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唤醒学生的创新细胞,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活跃起来,这样才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数学几何教学中,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性思维能力;在算术教学中,要求学生有严谨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们要结合所教的数学知识的性质,对症下药,深加挖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动、热心,教师只要用对方法,就会很容易地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营造创新氛围,宽松学生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教师由课堂教学的垄断者成为间接形式的主持者,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再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从而激活独立思考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就是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时诱导、启发思路,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坚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创新教学方法、体验学习乐趣

相较于幼儿、小学乃至成人的学生群体,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学生不仅积累了一些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想意识,同时也富有很强的自尊心与求知欲。为此,在实际的数学课程中,教师可适时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来激励、诱导学生,使之形成勇于创新、大胆想象的探究精神,对于一些新鲜、另类的想法、方法以及观点,即使最后的图解、计算结果并不十分理想,数学老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认可、肯定,并给予适当的建议与讲解,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数学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个人情况,结合数学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与课程需要,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将具体的数学公式、几何图形融入生活中,以生动的情境、形象为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印象,实现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在巩固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的习惯、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教授学生勾股定理时,创设情境内容为:一栋建筑的三楼发生火灾,消防队伍在救火的过程中了解到,建筑的单层高度足有3m,而救援梯的底端部位与建筑墙面的间距在2.5m以上,提出问题为“若要到三楼灭火,救援梯的最低长度是多少?”此时,学生的分析、思考,主要是在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求出第三条边长,由此不仅充分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五、开展课外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如果只是靠课堂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开展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开展课外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运用,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使学生创新技能得到有效的培养。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教师本身要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在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做教学实践的有心人,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洪波.试论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9)

[2]王心天.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2008(05)

中学数学教学教学 篇4

一、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认真审题的习惯

1.仔细认真地审题是解题的前提

审题的基本要求是: (1) 全面了解题目的文字叙述, 理解全部条件和结论, 画出必要的准确图形或示意图; (2) 整体考虑题目, 挖掘条件内涵和相互联系, 必要时要对条件或结论进行化简或转化, 以利于解法的探索; (3) 挖掘隐蔽条件; (4) 判明题型, 预见解题的策略.事实上, 审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题目的整体认识、对条件和目标的化简与转换以及发现隐蔽条件等方面的能力上.

【例1】 已知a, b, c都是实数, 求证:2a- (b+c) , 2b- (a+c) , 2c- (b+c) 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大于零, 而且至少有一个数不小于零.

如果审题中能考虑到“所证的三个数之和正好等于零”这一整体特征, 则不难用反证法得出正确判断, 使问题得到解决.

2.解题计划实施遵循的三个原则

审题以后, 应探索解题途径拟定解题计划, 探索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回想原则.根据题目中涉及的主要概念, 回想它的定义是怎样的?根据题目的条件、结论及其结构, 回想与它们有关的公式、定理、法则是什么?回想你的知识体系中, 是否储存过这些定义、公式、定理、法则?能否直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题?

(2) 联想原则.如果直接套用现成知识解决不了问题, 就必须进行联想.解题时的联想, 就是要求在你的知识体系中, 找出与题目很接近的或很相似的原理、方法、结论或命题来, 变通使用这些知识, 看能否解决问题.联想是一种发散思维, 是发现解题途径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联想的思维基础往往是类比推理, 即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把解决某种特殊情况的原则和方法迁移过来, 应用在相似的情况上.

(3) 猜想原则.如果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不能马上找到, 可以去选择一些接近于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 这就是提出猜想.然后设法论证这个猜想是否真实.猜想不是胡思乱想和任意拼搏, 它也是一种科学思维活动.它是以已有的表象 (如数量关系的描述、图象的示意等等) 为引发物, 按逻辑推理的规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猜想的思维基础往往是归纳推理, 即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也就是对特殊情况的结论进行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 找出共性由此猜想一般性的结论是什么.

二、引导学生总结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规律

在学习一定内容之后, 注意总结一些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规律, 将有益于提高解题能力.例如, 在代数方面, 可做如下一些归纳:

1.当a是任意实数时, a2的值必须区别a>0, a<0, a=0三种情况, 或由a2=|a|转化为对绝对值进行讨论.

2.根式加减时, 必须先化为同类根式;根式乘除时, 必须先化为同次根式.

3.因式分解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 (其中二次三项式还有配方法、十字相乘法) 、综合法、待定系数法等.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审题、设元、列式 (列出等量关系) 、解方程、检验、作答.其中分析等量关系的辅助方法有译式法、图象法、模拟实验法等.

5.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直接开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图像法等.

6.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化为整式方程, 解根式方程的思想是化为有理方程, 解超越方程的思想是化为代数方程.但解分式方程、根式方程、超越方程都必须考虑增根与失根的可能性.

7.解高次方程的思想是降次、转化, 解方程组的思想是消元、降次、转化.

8.作函数图象的步骤是设值、定点、边线三部曲.根据定义, 求导数的步骤是求差分、差商、微商三部曲.根据定义, 求定积分的步骤是分割、作积、求和、取极限四步曲等.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题

1.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能力

“数”与“形”无处不在.借助图形能使问题明朗化, 不但直观, 而且全面, 整体性强, 能比较容易地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解题大有益处.比如: (1) 求几个图象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需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特殊点的坐标, 通过整合图形、分割图形或补全图形来求解. (2) 河边取水问题, 可利用轴对称的性质, 构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到最小值. (3) 两边之差最大问题, 通过构造三角形, 根据两边之差都小于第三边来解决等等.

2.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数学思想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化未知为已知”.比如:我们熟知的解分式方程就是通过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来解, 再经检验确定分式方程的解.

【例2】 如图1, 矩形ABCD中, BC=2, DC=4, 以AB为直径的半圆O与DC相切于点E,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

解此题时就应注意将不规则图形转化——将阴影部分面积转化为规则图形来求面积.连接OE, 交BD于点F, 则△OFB≌△EFD,

∴S阴=14S=π.

3.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

要求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一定要周全, 考虑多种可能性.

【例3】 圆中两平行弦长分别为6 cm、8 cm, 半径为5 cm, 则两弦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学生总出现只考虑一种情况的答案:当两弦在圆心两旁时, 如图2所示;忽略了两弦在圆心同旁时的情况.

四、让学生注意积累解题的技能技巧

不少数学问题, 通常的解法繁琐冗长, 但有一些解法却十分简明、清楚, 能给人以启迪, 这种事半功倍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技巧.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步步注意检验, 防止差错, 而且还应注意解题技巧, 避免不必要的解题过程.

【例4】 当a=45-1时, 求12a3-a2-2a+1的值.

解:a=45-1=5+1,

=12[a (a-1) 2-5 (a-1) -3]=12[5 (5+1) -55-3]=1.

显然, 以上解法, 都很为简捷, 具有较高的解题技巧.

五、回顾与探讨解题过程, 加强解后反思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 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由此可见解题过程中的反思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能提高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综合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平时应教育学生注重解题反思, 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解数学题绝不能解一题丢一题, 这样是无助于解题能力提高的.要善于进行总结, 具体来说就是解题后可以从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解题策略等多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总结, 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提高解题能力.

【例5】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与腰之比为22, 求此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错解:如图3, BD为等腰△ABC腰上的高,

BDAB=22sinA=22, A=45°.

∴等腰△ABC的底角为67.5°.

总结教训, 提高辨析错误的能力, 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本例构图过程中, 应对等腰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进行分类讨论, 这里仅考虑了顶角是锐角的情形导致了漏解.当顶角A是钝角时, 由BDAB=22, 得sinA=22, A=135°.

综上所述, 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是在亲自参与解题实践中不断提升的过程,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与方式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把握基本概念、定理、公理的能力, 运用多种方式解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并解题的能力,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

参考文献

[1]符海妹.初探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 2008 (4) .

[2]姜月娥.例谈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J].数学月刊 (中学版) , 2009 (5) .

[3]朱仁义.浅谈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J].池州学院学报, 2009 (6) .

[4]胡惠颜, 杨毅茹.浅谈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J].福建中学数学, 2008 (6) .

中学数学教学教学 篇5

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红岩二中的音乐教学工作。工作期间,发现当地音乐教学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针对问题提出一点如何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见解。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经,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重要的作用。”

在农村中学的我们应该看到当地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中学的学生音乐知识极其贫乏,学生识谱能力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识谱,没有受到过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因为农村的大部分小学师资力量不足,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无法开设音乐课,有的学校即便开了,也只是课表上有,除此之外,音乐学科没有系统的考核方式来检测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对学生产生不了评价、激励、促进作用。还有农村家长、学校和一些教师也对音乐课有偏见,认为学好语文、数学、英语就行了,学音乐那是不务正业,还会影响学习成绩,加上学校对音乐成绩比较漠视,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其次,中学课业负担重,每班每周一节音乐课(40分钟)

课时不够,初三下学期就不开音乐课,文化科占了学生大多数时间,因此,教学任务就仅限于一周短短40分钟。教材又没有新颖性更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新和活力,都是一个模式。即:“师生问好—发声练习—节奏练习--教授新歌—反复练习课堂小结”这种模式无法上出音乐课的特色,更谈不上音乐课的“美”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这种学生基础本来就差的情况下,很难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作为农村音乐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教材、全面分析学生、精心设计教法,在培养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完善音乐课程体系、促进美育的发展,是广大农村音乐教学工作者值得商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参与情感体验 孕育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塑

造音乐形象,抒发情感,并以此感染听众、教育听众,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参与,强调感受和体验,在感受、体验中引起情感共鸣,孕育学习兴趣,以达到音乐教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生变化和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时期,他们需要多彩的生活,需要情感交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贴近他们生活的通俗歌曲,如《爱的奉献》、《家乡》、《真心英雄》、《同桌的你》、《童年》等歌曲来演唱,引导他们从音响感知入手,通过聆听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让音乐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花,打开心灵之窗,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为孕育音乐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现实生活 诱发兴趣

音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社会生活伴随着大量的音乐现象,如用于节日庆典的礼仪音乐;用于广告、舞蹈的实用音乐;用于休闲、影视的背景音乐等,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音乐不仅能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还能点缀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已走出供人们娱乐、欣赏的圈子而体现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性。

有专家曾做过实验,给母鸡放音乐能提高产蛋量,给奶牛听音乐也能增加产奶量,看来我们需要另眼相看“对牛弹琴”了。再看音乐用于医疗的菜单:《春江花月夜》、《平湖

秋月》、《军港之夜》治疗心情不安症;《匈牙利狂想曲》、《喜洋洋》治疗精神抑郁症;《月光奏鸣曲》、《步步高》治疗烦躁、易怒症等等,结合生活中的这些音乐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主动探究、思考音乐对人生的意义,诱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具体的、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3.丰富教学手段 巩固兴趣

随着中学学科的增加和分化,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出现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富有激情,讲授生动、唱奏优美,学生的兴趣会逐渐浓厚并得以巩固。如有位教师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时,将音乐作品与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相联系: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松花江上》;“一二九运动”华北危机——《毕业歌》;“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太行山上》等,这样将音乐、历史相互融合,不仅掌握了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而且也理解了音乐的时代风格,使学生感到这种教学方法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性。

4.运用学科综合 稳定兴趣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使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在教学时找出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音乐教学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以稳定学生学习

音乐的兴趣。

4.1将音乐学科的不同内容综合。在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及基本乐理教学中,可将音乐的不同知识点相互融合、融会贯通。如歌唱与欣赏结合、音乐理论与欣赏结合,还可以将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与音乐的表现要素(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调试、和声等)相互综合、互相渗透,加深理解。

4.2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音乐的姊妹艺术大都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的语义性,这些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将其综合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使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又满足了人的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4.3将音乐与其他非艺术学科相综合。音乐与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如音乐与语文中的诗词;音值、节奏与数学中的数量概念;节奏与自然现象、人的生理现象;节奏与体育的广播操、韵律操;音乐的风格特点与其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点、生活习俗等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将音乐与它们综合起来,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而且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音乐文化素质。

第四、营造音乐氛围 发展兴趣

除了利用音乐课堂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外,教师还可利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6

一、寓素质教育的思想于数学教学中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应试教育是脱离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地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而素质教育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的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它体现出了教育的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数学;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与修养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数学的学习实践活动。这样内外结合,双轨运行,全方位、多侧面地学习,教师不再是让学生做大量的应试习题,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角度(运用不同解题方法)去理解、消化、巩固、运用其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力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覺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发挥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点中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使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二、更新教学观念,实施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源自对传统教育方式的革命。在传统的教与学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对外部刺激做出的被动反应,而教师往往被定位于刺激的执行者与创造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大弊端在于抹杀了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随着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对人类认知规律的不断深入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取代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中学教育中的探索与尝试。

新世纪,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其基本教育的目标在于:面向人类社会的发展,面向新世纪的挑战,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塑造健康人格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夯实“终身教育”的基础。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更新传统教学模式,在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与学生潜能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全新的、主动的学习观,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在传统教学的基本意识形态中好的数学课堂一般被认为是课堂安静,学生认真听讲,不随便发问,不做小动作。遵守这些规则的被称为好学生,反之,不遵守这些规则的则不被教师认可,教师也往往以此为培养学生的目标。这种传统的课堂纪律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的人才,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自由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素质教育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学生不能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时,教师往往因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或不愿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干脆采用回避、压制措施,不经意间学生的批判意识、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抹杀。长期以来,学生“只准独立思考,不准交头接耳”,这种做法严重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学习,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不到暴露,久而久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只顾及自己,保守的意识根深蒂固,团队合作精神无从而谈,自私与狭隘主导其思维方式。我们知道数学教育是现代建设的一项子系统工程,任何一项工程的实施不可能仅依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它需要多人的共同合作、交流与探索,这就需要参与者有很好的合作意识,即团队精神。涓涓溪流汇入大海,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都能成为事物研究、发展的转折点。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数学教学中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不仅是检验、纠正和完善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别人观点的情感需要。

中学数学教学教学 篇7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其目的性也包括创造的境界。学校要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基础, 让每个学生通过愉快的学习, 快乐的生活, 各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作为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只有坚持不断创新, 才能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

坚持教育创新, 尊重创造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在于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通过创新人才的创造活动, 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技术, 形成强大的生产力, 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 我国传统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轻视实践活动, 不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 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从而限制了学创造思维、创造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 这种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 这种创新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主体价值, 主张人的全面发展, 为人发挥潜能创造条件。由此,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而离不开素质教育。

2、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僵化, 教育思想落后, 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能力, 那么其民族的进步就会缺乏动力。科教兴国, 国家的强大富裕在于教育, 归根结底在于培养人才的创造能力。所以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不断创新的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的主要基础, 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通过教育创新, 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以推动其它方面的创新, 这是我们要坚持的治国之道。

二、中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所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是人在创新意识的支配下, 运用已知智慧, 产生独特、新颖的, 有益于人与社会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智力品质。[2]表现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为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 发挥发散性思维, 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才能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因此, 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饱含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 促进其主动发展。根据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设计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境问题, 使其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引起学生的主动反思, 促进认知的建构。如勾股定理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可以结合建房施工的具体情境, 这样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主动学习精神。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自身的态度、问题的提问、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课程, 精心创造能调动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教学情景。[3]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挖掘其创造潜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 发现新问题,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产生新的思想。数学知识中大量的公式、定理, 决定了数学教材内容的简洁性, 而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则蕴于其中。教师不是要将结果告知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验证、推理, 使其了解数量间的规律及发展过程, 形成数学知识学习的在效策略。

解题是数学知识学习过种中的主要方面。通过习题的训练, 不仅强调了知识的掌握, 而且提高了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而数学中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 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因此教师应注视答案不唯一的开放式习题训练。通过一题多解, 从不同角度研究试题的解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提高其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特别要注意寻找题目的简捷解法、反常解法、巧妙解法, 从中引导学生从没层次、不同侧面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消除严密推理中带来的思维定势的消极因素,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4]

三、结语

基础课程的改革对数学教学内容、目的及任务提出了更为艰巨的要求, 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使之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适时指导, 学生的积极主动, 做到教学相长,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120页。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

[3]张岩、李艾秋:《教学质量监控框架构建的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6{2}:251-253。

中学数学教学教学 篇8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其实这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内容,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在教学中必须克服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发展。

二、营造创新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积极探求,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使他们感到“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威严,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不会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可以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探索、创新,大胆地质疑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 手脑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协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能力,无疑是有效的。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

3. 重视提出问题 。 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说过:“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它能提供丰富的问题,它就有生命力的见解。” 要想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就应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质疑,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重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变换和延伸, 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不要墨守陈规,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新的探索,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达到解题简化、 优化的目的。

四、直观演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数学教学中,直观演示是一座桥梁,它能沟通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联系。直观演示的方法是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亲身体验,从想象到发现、猜想。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定理和推论”时,可要求学生每人课前准备一根木棒,教师自己准备两根木棒。上课时让学生拿着自己准备好的木棒,与教师的两根木棒围成三角形,并把每根木棒的长度记下来,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哪些长度的木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木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 篇9

一、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夜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 提高生活质量,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联系生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了解;应用数学知识, 可以对数学的功能感受更深, 学习的信心会增强;教学中, 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果被教师激发出来, 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考虑, 去行动, 很多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会通过他们的思考解决。这样,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息息相关。学生领悟了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的哲理, 就会激情不断, 对学习兴趣盎然, 乐于参与, 热爱生活, 喜欢所学的知识。

二、让学生学会自学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 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自学的益处颇多, 对于数学而言, 自学可以强化理解能力,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思维, 还能够上好新课, 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 要讲究质量, 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 上课时可以说是“温故知新”, 着重听教师讲课的重点和难点, 尽可能把问题当时解决。

三、对学生呵护备至

身为教师, 我们应该对学生关怀备至, 和学生交朋友, 和学生勤于沟通,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光荣职责。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 才能引导学生们对学习能有足够认真的态度, 培养出坚强的学习毅力, 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高远的志向。

四、更新教学风格

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没有兴趣, 没有主动性, 肯定没有好的成绩。教师在授课中不能照本宣科, 课堂气氛要打破呆板沉闷。教师应该满怀激情, 语言风趣幽默, 让学生兴趣盎然, 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五、对学生一视同仁

学生之间, 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 成绩自然也有高低的区别, 这里要对所谓的“后进生”进行转化。这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必须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理解他的在学习上的困难, 帮助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策略, 采取因人施教、个别辅导等教学措施, 使他们树立学习和人格上的信心, 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要与学生交心换心, 并春风化雨般地唤醒其未泯的良知, 使其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中学数学教学综述 篇10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优点,不足,改进

学教师, 特别是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基础课程的中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科学自然知识的基础, 使得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长时间的中学数学教学实践, 出现了很多好的教学理念, 教学手段,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就是针对中学数学教学进行综述, 阐明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足;改进

数学作为教育中的基础学科, 承担

数学数学教师在不断地探讨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数学教学近些年来, 模中

式, 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积极

学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 获得了许多较好的教学成果, 也文

/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马一、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的优点

教1.教学理念不断更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对教学的要永强

求越来越高。许多教师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已经开始掌握新的教学理念, 在课

学现了教为学服务堂中体现出新的学、以学生观、教学观生发展为, 本的思突出体

想, 改变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

综讲, 学生听”、“老师写, 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

和研究性学习, 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

述的传统观念以往数学“知, 改变了学识性教学”生、被动接受式的“结果性教学”

学习方式。

2.教学技能和水平不断提高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数学教师要组织与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通过开展数学活动,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说, 一个好的数

学教师能够较好地组织与开展数学活动。而且, 现在许多数学教师已经将教学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分发挥数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3.多媒体手段不断使用

在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 要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日常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开始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手段, 并制作教学课件, 呈现了传统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增强感染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课堂教学,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的不足

1. 教师不能深入理解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是体现课程标准的载体。很多教师虽然能较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与教学要求, 但对教材的思想性挖掘不够, 没有吃透教材, 把握不住教材的思想体系。这些主要表现在:对重要的数学概念不讲其形成过程, 而仅仅要求学生生硬地记住概念的叙述或公式形式;对重要的数学定理, 不重视从整个教材的结构和体系上揭示其重要地位和价值, 忽视数学定理蕴含的重要思想方法, 而仅仅关注其证明的过程要求。这样的的教学不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会起到相反效果。

2. 教师教学基本功不够

目前, 绝大多数教师已初步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但在课堂中体现得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基本上还是沿用“问题———例题———习题———练习———复习巩固”的传统机械模式, 缺乏灵活的教学活动。有的教师用不当的教学行为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表现出对学生的不尊重, 没有体现出师生之间协作和平等对话的新理念。这些都是现阶段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3. 没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识数学的本质。”应该注意到, 一些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暴露出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他们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 忽略了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不去引导学生去学习, 只是一味让学生观看课件, 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无法明确课堂的教学目的。而且, 多媒体课件的质量较低, 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套用他人的模板, 没有任何新意, 也不符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特点。

三、中学数学教学的改进

在当前形势下, 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对于当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 不断总结好的教学经验, 应用与推广先进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一方面应加强现代数学教学论、方法论、课程论的理论学习, 以先进的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武装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处理数学问题的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另一方面, 要认真研究与领会《数学课程标准》, 密切关注课程标准在修订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变化, 特别是在基本理念、数学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变化与调整,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与创新, 深刻体会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 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吸收已有教学模式的优点后, 不断地去探讨适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为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 培养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傅海伦.对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3)

[2]王政.对中学数学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考[J].华章, 2010, (21)

[3]康蕊.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6)

[4]蔡永禄.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5)

中学数学教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改革,其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日趋重视,而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1]。数学作为中学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与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首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由于中学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将生活情境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对生活中的资源加以挖掘,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如讲解圆周率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利用模型、图片和挂图等教学媒体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动手,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其次,加强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身的个性与才能,虚心向同学请教和学习,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猜想和探索相关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能够处于相互交流和积极参与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对正多边形内容进行讲授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装修房屋时采用正六边形和正方形的材料来铺地,这样能否铺成无空隙和平整的地面?能否用正五边形材料铺地,为什么?请你设计出用正多边形材料铺地的方案。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和分析,能够了解到正六边形和正方形的材料可铺地,但是正五边形材料不可用于铺地。其原因是正五边形的每个内角为108°,而108不是360的因数,因此正五边形材料铺地时会存留空隙。同时学生在此基础上可推算出正十二边形、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材料适用于铺地,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相关知识点,积极开动脑筋,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新的源泉是思维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将平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想法充分有效的表达出来[3]。当然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课堂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将具有针对性的题目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要求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能够采用不同的解題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对答对题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在解答题目时能采用不同的解题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本身就是对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当然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必须要能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事求是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训,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以及所学的知识,自己编题解题。这些需要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对解题方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进行思维的扩散,增强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能培养自身的逻辑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创新教育为目标,转变教学方法

第一,采用创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思想主要是对数学方法和知识形成的理性认识,是数学问题有效解决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与手段。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的精髓,只有准确把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对数学的相关知识加以了解。中学数学中蕴含着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其进行充分挖掘,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反复强化和适时渗透,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4]。总而言之,利用新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对新问题加以解决,或者是创造性加工与改造已有的解题方法和知识结论,从而得到合理简捷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二,重视变式教学。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处理教材中的图形、定理和公式,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图形画法能否左右交换或上下颠倒位置,公式能否从右到左来观看。

结束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的,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创新教育为目标,转变教学方法,以此达到预期目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永.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0,03:66.

[2]赵彦魁. 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2:90-93.

[3]刘俊艳.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12-15.

中学数学教学教学 篇12

一、鼓励学生质疑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质疑能力是学生必须具有的品质之一。在传统的中学数学课堂中, 教师会将自己进行错误的定位, 把自己当作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课堂中教师会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 没有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枯燥, 很难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导致学生在发现了学习中的问题时不敢提出质疑, 使得学生在下阶段的学习时会一直保持错误的观念, 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 课堂教学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综合这样的教学情况, 是因为教师没有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没有养成质疑的习惯。学生缺少了质疑能力之后只能接受教师的讲述的知识点, 不能自己进行探索和研究, 思维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因此, 教师在进行中学数学的教学时, 需要及时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教师要减少自己讲课的时间,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问环节中, 鼓励对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提问, 我会通过引导让他们自己努力对问题进行解决, 这样的教学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激发。

例如, 我在对学生进行《勾股定理》的教学时, 我会减少我课堂讲课的时间, 举出一些特殊的三角形, 让学生发现这些数据中的规律, 接着我会让学生说一些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我会帮助他们一一解决, 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点。通过锻炼学生的质疑能力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引导和激发, 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解答的多样性

在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一道题往往会有几种解答的方法, 但是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 教师会为了节省时间讲述更多的知识点忽视另外解答方法的讲解, 使得学生减少了思维发散的机会, 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 不能够满足于教学生一种解题方法, 要让学生了解其他的解法, 学生在看到了多种多样的解法后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进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多种解答方式的教学后, 会慢慢地养成探究的习惯, 在进行问题的解答时会自然地思考还有什么解答方法, 这也是对其他数学知识点的巩固, 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 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自身的思维能力, 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好处。

例如, 我在对学生进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个章节的教学时, 我会让学生对圆內和圆外这两种关系分开来进行思考, 让学生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答, 一种是通过画图观察, 另外一种是利用两点之间的距离来进行计算, 学生在使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后能够发现哪个解题方式更加简答,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让学生对于解题方法的记忆变得更加深刻。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答方法, 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好处, 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三、创建思维情境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情境的创建也是一种非常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创建情境帮助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境的创建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并且要把教材内容当作是情境创建的基础, 不能够脱离教材进行教学, 不然会取得相反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会得到提升。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一个个小组,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学情境中进行思维, 这样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并且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竞争的情境, 让小组之间通过竞争的方式进行学习, 这样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自己好胜心的激发中能够得到培养。思维能力是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慢慢地形成, 因此, 思维情境的创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在当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激发和引导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使得学生更加具有竞争力, 良好数学习惯的养成能帮助学生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满足了当下数学改革的需求。本文论述了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帮助其他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唐松林.论创造性教学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1.

上一篇:居室软装饰艺术设计下一篇:电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