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学化中学数学

2024-10-01

生活教学化中学数学(精选12篇)

生活教学化中学数学 篇1

在数学教学中,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 激发热爱数学,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 将教学内容和它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背景相结合, 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并且从中体会到探索地快乐。

1. 从生活背景入手, 诱发学习数学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 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能诱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元一次方程”时创设了打折、获利的问题, 学生通过认真思考, 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只要用数学的眼光去搜寻、分析, 可使学生带着深厚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中时时刻刻在用数学, 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 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 从收集生活素材入手, 体验数学乐趣。

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课堂教学时, 教师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 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例如:在学习“圆弧长”时, 教师以学生们熟悉而又喜爱的娱乐生活“荡秋千”为背景, 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让学生荡秋千, 体会荡秋千运动所经过的路径, 从而出示这样的题目:已知秋千拉绳长为3米, 静止时彩板离地面0.5米, 你荡秋千时, 秋千在最高处时彩板离地面2米 (左右对称) , 然后计算该秋千所荡过的圆弧长? (精确到0.1米) 解决此问题必须知道荡秋千运动所经过的路径的数学模型是圆弧, 因此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求出圆心角, 即可求得秋千所荡过的圆弧长。这道题中渗透了数学知识, 又具有生活性, 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设计方案, 激发了探索的欲望, 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从模拟生活情境入手, 渗透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表演情景, 使抽象的概念实际化、生活化。例如, 在教学“内错角, 同旁内角”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让大家看教师的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 两食指相对成一直线, 两个大拇指反方向的时候, 这对角是什么角?注意两个角保持在同一平面内 (内错角) , 接着教师提问, 大拇指为相同方向的时候, 这对角是什么角?这时学生都学着教师的手势做实验, 进而全班同学的首势都比成一样了, 得出同旁内角。这样, 通过师生的互动, 学生的耳、眼、口、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 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试验体会, 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自然对数学有了一种亲近感, 同时学生感到其味无穷, 兴趣倍增

二、借助生活实际, 科学使用教材

教材是“范本”, 是“载体”“材料”。不同时期, 受不同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们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和使用有着天壤之别。新课程理念主张我们用“教材教”, 而不是视教材为“上帝”。教材一经生成是“死”的, 而我们的教学主题却是活生生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 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联系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 可以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是他们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 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小红妈妈下岗后开了一家糕点店, 现用10.2千克面粉, 10.2千克鸡蛋, 计划加工一般糕点和精制糕点两种产品共50盒。已知加工一盒一般糕点需0.3千克面粉和0.1千克鸡蛋, 加工一盒精制糕点需0.1千克面粉和0.3千克鸡蛋。问有哪几种符合题意的加工方案?请你帮助设计出来。这样联系生活, 设计问题, 大大唤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三、灵活运用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而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在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中, 经常会遇到增长率的问题, 轮船定位问题要用到锐角三角函数和圆的知识。又如:新月旅行社为吸引市民组团去野三坡旅游, 推出了如下两种收费标准: (1) 如果人数不超过25人, 人均旅游费用为1000元; (2) 如果人数超过25人, 人均旅游费用降低20元, 担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700元。某单位组织员工去野三坡旅游, 共支付给新月旅行社旅游费用27000元, 请问该单位这次共有多少员工去野三坡旅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 这些知识从生活中产生, 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 又回到生活中去, 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总之,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这是积累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 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 让他们乐学、会学。

生活教学化中学数学 篇2

【摘要】如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呢?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深入钻研教材、活用教材,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引导学生去学习数学,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经验数学化途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生活背景越接近,学习者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在实现数学生活化的问题上,应通过数学与生活的相互结合促进数学生活化的真正实现,即不仅注重数学问题生活化,还应注重生活问题数学化。

北师大版是集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为一体的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中既要基于教材,又要再生教材,把教材当做活的资源来使用。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把生活数学引入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设计中生活经验数学化的途径。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他们或无形或有形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对于那些学生在自己的领域中常常发生的数学现象,教师要引导,如购买学习用品时人民币的处理,生活中随时可见的时间问题等;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到的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而言,教师要会挖掘,如汽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所用的路程单位,卡车的载重量等。挖掘运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凭借这些具体鲜活的事例感悟抽象的数学意义,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材料的利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活用教材中的数学资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的换算》时,例题的主题图是通过动手操作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中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来推导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进率。但在实际中就没有那么多的学具,老师就改为用数和测量的方法去推导。再如利息教学、统计图表的教学等的教学内容都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教材。

2、活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数学素材,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在教学《比例尺》,就让学生设计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思考需要一些什么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校园,数学就在身边。

3、活用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每天都在家庭中上演,只不过学生处在一种无意的状态中。在学习数学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领域,成为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如教学《比大小》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的情景,厨房中,大碗小碗,大盆小盆等物体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比大小这一内容其实就发生在昨天的家中,这样就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兴。更主要的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生活中。

4、活用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生活数学无处不在,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从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到街道、报纸、电视、网络等生活中去找一找百分数,学生汇报时,有从报纸上收集到的、有从街上收集到的、有从电视、网络看到的等,并对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有了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二、课堂教学中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方法。

1、导入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如;

(1)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2009年广东省第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中,徐雪文老师在教学《合格率》这一内容时,开头引入:“同学们,星期天徐老师去逛了‘华润万家’超市,想给小孩买奶粉。(课件显示信息)你建议徐老师购买哪一种品牌的奶粉呢?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帮忙计算哪种品牌的合格率更高,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创设描述性情境。

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五一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了阳山。生2:我去了佛冈的森波拉。生3:我去了牛鱼嘴„„师:就是我们清远的牛鱼嘴吗?清远除了牛鱼嘴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这么多好玩的景点,你们想不想去玩呀?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2、例题生活化。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它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达到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运用意识,同时感受数学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新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新教材。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教材是以“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这种单纯的文字形式呈现,缺乏趣味性和现实性。教学时,可以通过学生秋游活动要组织安全小组来创设教学情境,把书本数学变成了生活数学,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五年(1)班有30人,五年(2)班有36人参加秋游活动,怎样分组才能使全级每个小组的人数相等,而所有的同学又都参加了安全小组呢?学生通过了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解决了分组问题的同时,也就学会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3、内容生活化。

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教材呈现给学生的信息资源大都是静态的画面,学生需被动地去理解画面的意思,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活用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画面,使之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引发学生产生数学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例如:教学一年级《用数学》中,教材把例题和“做一做”中的习题灵活地贯通在一幅画面中,画面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生动逼真,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喜欢。但教材上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本课时,可以灵活地运用了这幅插图,把它做成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的大森林”的整体情境,以旅游团到大森林中游玩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再根据教学内容依次拉近小鹿和蘑菇图、小鸭图、小猴图,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形式深深吸引了低年级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帮助小动物逐一解决问题训练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4、练习生活化。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灵活处理书上练习,使之更加丰满。

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呆板,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折叠》时,课后的一道练习题:做你喜欢的立体图形,并在班上展示。怎么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教师就建议学生分别做一个展开图和一个对应的立体图形,并在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立体图形表面积,在班上展示、交流。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生活教学化中学数学 篇3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景,把问题情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景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习的动机。人们学习知识的重要目的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加便捷地解决实际问题。当我们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快乐是无法言喻的。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结合学生的冬季长跑活动导入:“每天课间操时,我们班都会排成四列纵队绕操场跑上几圈,那么是里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还是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呢?”“要准确地计算出长多少,需要计算圆形操场的什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的问题情景。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使数学概念形象化。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带有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形象的生活现象相结合,为枯燥的概念构建了感性的载体。

二、创设富有探索性的生活数学情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索过程,提出设想——进行验证。并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数学问题,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而且还要帮助他们选择有效的设想,确定正确探索的方向。一个探索者只有选择了正确地探索方向,他的探索才具有现实意义,他的探索、研究,才有可能成功。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往往急于得出问题的结论,因此必然表现出片面性、轻易下断言的弱点。教师的责任在于培养学生仔细思考、细心验证,寻求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实时引导学生考虑到要使剩下的部分的面积尽可能小,就应在同一条棱的的两端各截去棱长为7厘米和8厘米的小正方体。否则在八个顶点处截取的正方体不相连,表面积就不会减少。学生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体会数学的实用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逐步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情感。

三、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数学情景

在教学《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摆魔方,从魔方的不同点取下若干块后,研究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操作实践中不仅发现了数学规律,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索中学习知识。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充满探索、充满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过程。这对一名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其激励作用是巨大的,不仅启迪了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调查应用中发展数学能力。在数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眼界,增加信息量,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特殊的应用价值。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把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然后分析推断,提出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体会、理解统计的现实意义,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来观察世界,提高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意识。

四、创设富有社会化的问题数学情景

因为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但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且具有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教学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景”,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情趣心理,激活思维、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景。由于学生富于幻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造一些精彩的故事,让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景中学习,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开动脑筋进行自觉的学习。上课了,教师如果要想赶紧将学生在课间的兴奋转移到课堂上来,就可采用创设实际情景这种方式,这样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关键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主要的,而对过程的及时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生的学习中,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用这些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从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反思选择更简洁的、科学的方法。如果数学老师都能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经常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就一定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获得同步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情景生活化、问题化是我们探索的发展趋势,其实质意味着师生在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情景中展开学习活动,加强师生在活动中的交流与互动,体验与探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体会数学的价值及数学学习的科学内涵。

生活教学化中学数学 篇4

一、 数学生活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得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 而是不懂得该怎样去学习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一) 数学内容生活化

传统数学课中, 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上例题教学, 或者教师自编一些习题给学习作练习。而“旧教材”这些事例往往又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学生不熟悉, 使得学习与生活脱离。为此, 我在备课时经常创造性地、适时地变换教学题材, 让例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这样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保持新鲜感、亲切感。

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 有这样一题:松树苗281棵, 杉树苗312棵, 杉树苗和松树苗比, 哪一种多?

教材中这种索然无味的语言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森林里的杉树娃娃和松树娃娃在争论不休, 都认为自己的同伴要多一些, 你能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吗?”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在解决完这个问题后, 我又增加了商场购物这样熟悉的例子, 选用了本地的两家大商场“五星电器”和“文峰大世界”, 购买同样质量品牌的电风扇, 五星电器204元, 文峰电器206元。向学生抛出问题:“你认为老师去哪里买好呢?”这样的体验并不陌生, 而且是帮老师解决问题呢!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这样设计无疑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等重要学习方式”的理念。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充分展示, 学习已成为其内心的一种需求, 因为学习的材料来源于身边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空前高涨。

(二) 数学教学情境化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生活的故事来创设情境, 模拟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 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味为生动, 变恐惧为亲切, 使其主动、乐意探究数学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 主动求知。在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这节课时, 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再让学生把这句话中的数去掉, 感受一下两句话的不同, 学生感觉到这样的表达是不具体的。如“我家有3口人”变为“我家有人”, 就没有把原来的意思表达清楚。学生很快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借助生活经验, 感知新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我组织学生进行切土豆的活动。切下第一刀, 摸摸切过的地方, 感觉是平的, 滑的, 来感知“面”;切第二刀, 指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 感知“棱”, 切第三刀, 指三条边相交的点, 感知“顶点”。这样的活动, 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突破了“感知面、棱、点”的难点, 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乐趣。

模拟生活情境, 强化认识。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有自己的知识背景。许多学生都与父母一起购过物, 因此,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后, 可以模拟超市进行购物。当课堂中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情境发生关联时, 学习更像真实的生活, 学生能从真实生活的体验中构建起对数学的理解, 就能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

二、 生活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对聋校 (小学阶段) 的数学教学来说, 数学的深奥感更多的是由脱离实际的数学教育造成数学与大众的隔阂导致的。现时的数学教学就应该打通数学与生活的界限, 把课内的知识结论向现实生活中延伸, 做到学以致用。这方面主要是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

如教学“认识方向”后, 布置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 并在班级内交流。此次作业后, 一位学生根据路线图, 居然找到了好朋友的家。这样的活动, 既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又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情。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 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剪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加强了数学与艺术的联系,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有,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 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等。通过上述活动, 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 巩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特别是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 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

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适合各个学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 并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透彻, 对学校教学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

生活教学化中学数学 篇5

导读:数学不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把幼儿学数学纳入到幼儿自然的整体学习之中,将数学教育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中学数学,是我们的生活化研究所倡导的。

以往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基本遵循这样一种模式:教师制订计划——设计集体教学方案——准备教学具——展开教学。这种一相情愿、按部就班、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枯燥教学,让幼儿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数学成了强加给幼儿的概念、记忆不完的知识和索然无味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实施,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依据这一理念,我园进行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研究,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变通性,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下面就从实践的层面对此项研究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数学教育

1、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数学不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把幼儿学数学纳入到幼儿自然的整体学习之中,将数学教育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中学数学,是我们的生活化研究所倡导的。

我们的周围,每样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数学素材。如玩具的类别、大小、形状、空间位置;餐具数量的多少、大小匹配;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规律„„这些皆可作为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素材。吃饭时可以通过观察碗筷、盘子的形状,迁移几何图形的认识;收集玩具时引导幼儿在归类摆放中初步感知集合、分类知识;走楼梯时,数一数有多少台阶、观察栏杆的颜色交替以感知有规律的排序等。

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向幼儿渗透数学教学内容,能使幼儿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是那么地自然、轻松和有趣;利用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以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多种数学信息,可以消除幼儿对数学的陌生感,唤起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学数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奠定数学学习的扎实基础。

2、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材料

(1)原始的现成的生活材料:如废弃的饮料罐、果盘、小树叶、石子、扑克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筷、小勺等,都可用来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如根据扑克牌的花样、数字大小进行排序、接龙、比大小、加减运算游戏;利用瓶瓶罐罐进行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活动;运用生活中的种子、豆类进行分类、间隔排序练习。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正规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获得了一种更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数学经验。

(2)原始材料加工而成的教学具:幼儿的周围就有很多现成的材料,可以轻而易举地化为幼儿自然学习数学的教玩具。如用于为小中班幼儿计数练习的材料“给小动物喂食”:空的可乐瓶装饰成小动物并贴有数量或点子标记,上部挖一个开口作小动物的嘴巴,另备一只碗,碗中放若干数量的“豆豆”(串珠),幼儿根据数量的要求用勺子将“豆豆”喂给小动物吃。又如收集生活中大小不同的有盖的透明玻璃或塑料瓶子若干,在瓶身或盖子上分别用即时贴做成线形或者点状或数字的标记(标记数量、形状、排列方式可以不同),再准备一些彩色串珠,就可以让幼儿玩点子与数字等量匹配、按玻璃瓶上的数量把相应数量的串珠放到瓶子中的游戏。由于选取的这些材料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对幼儿的学习来说就格外生动而有意义;在这里幼儿尽其所能地发去展、去创造、去完善,他们的自主操作、主动活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3、大胆实践生活化的情景教学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

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又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公交车去公园”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比较线段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线路;在购买“车票”的活动中,巩固数的组分成,练习应用数的加减。

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4、迁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至理名言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经历了实践、认识、反思,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锻炼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

比如:幼儿在学习3、4、5、6的组成经验后,我们将7、8、9、10的组成学习自主权交给了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分合的运用,探索分合的实践,教师只在幼儿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给予适时帮助和点拨。比如:午餐时分发碗筷、点心时分发饼干„„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现实生活活动之中。又如:在幼儿学习了液体的守恒知识后,我们准备了高低不同、粗细相同或高低相同、粗细不同的各种容器,让幼儿自主选择不同容器,进行“运水”比赛,看哪组小朋友先运完规定的水?然后找出先运完或运得慢的原因„„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二、游戏化的数学教育环境

1、积极营造游戏化的自主环境

专用区角环境:区角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各个活动区,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自从我园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课题研究以来,我园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空间,在各班活动室开辟了数学区,四楼开辟了数学城,让幼儿根据自己水平自主选择区域,给予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和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活动中幼儿可自由结伴,操作完一项材料内容后可到别的数学材料区去玩,能力强的可玩到多个区域,能力弱的只能玩到一至两项活动内容。由于区角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半开放的,活动过程是自主的,活动形式是自由的,活动材料是丰富的,较好地发挥幼儿的主体精神。

主题游戏环境:在自主游戏环境中,我们也为幼儿创设了包含数学因素的材料和情节设计,让幼儿在游戏的情节中,无拘束地利用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来共同学习、共同促进与提高。如“娃娃水果店”游戏中,在每样水果的标价上,有的直接写上3元、4元不等的价钱,有的写上“32元“、“5-3元”等;游戏开展中,我请两名幼儿当收银员,其他幼儿分别扮演顾客,每名顾客有10元钱,让幼儿自由地进行购买活动;购买时,规定幼儿手中的10元钱只能买2样或3样的水果。又如娃娃家中,引导幼儿将碗、勺一一对应,餐后将碗、勺分类摆放,观察各种用具的外形、颜色„„。总之,灵活机动地利用游戏中的随机教育内容,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和谐、轻松、愉悦而又科学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学习,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幼儿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潜能。

2、探索多样化的数学游戏

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编一些相应的数学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愉悦入门。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我们设计了“喂食”的操作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把圆形片片喂给圆形娃娃吃,从中习得相关经验。建构游戏《造房子》中,为幼儿提供三角形、正方形立体积木若干,上面分别写有1—6的数字,复习6以内组成,感知组分成的排列规律。玩时幼儿将三角形积木做屋顶,根据三角形积木上的数字,选择组成该数字的两个部分数的正方形立体积木做屋顶下面的柱子,搭成房子。操作中让幼儿比较、感知:数字越大,它的组成房子越高。根据数学活动计划,我们创编了一些蕴涵数学知识的户外体育游戏,既满足了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又达到了学习数学的目标。如结合“大小排序”的教学内容,创编了《我给球儿来排队》的体育游戏;结合图形内容,创编了《跳房子》的体育游戏。

生活教学化中学数学 篇6

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在生活经验中展开,显示知识的本源和生成,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味、有意义。数学问题因为创设了生动的情境,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有了生活的依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提高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生活化、情境化泛滥的现象,有的教师对新课程的课程观理解片面甚至错误,对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把握不适度,一味地追求“生活化”,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淡化甚至歪曲数学知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为生活化而生活化,创设的生活情境仅为摆设。把生活照搬进课堂,浓郁的生活的气息冲淡了对数学的体会,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不能把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的高度,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到头来学生无法掌握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生活化纯粹成了一种华而不实的无效教学行为。须知数学思维的过程是把某些现实的属性舍弃,把思维的对象抽象为一定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者逻辑关系,最后把数学关系表示成为一般的符号形式。二是把数学完全等同于生活,创设的生活情境有悖数学思维。把生活情景设定为数学问题,不进行简化和抽象,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被抛弃,数学问题跟着生活跑,答案没有唯一性,实属误导。须知数学思维不容许出现一丝差错,也不允许有对与错之间的状态。

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化,首先,教师要明确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主体应当是“数学”,应把数学知识恰当地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研究中体会数学概念,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是主干,现实有趣的材料是枝叶,切忌繁茂的枝叶遮盖了主干,课堂沉浸在表面的热闹里,忘记了数学教学之本。教师要以教材为核心,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运用各种手法和措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书本知识的真正运用,还要等到学生将来亲自实践。教材不是生活手册,课堂也不是现实生活。其次,创设教学情境要精心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切忌错误地认为设计情境就是生活化、趣味化。教学中提供的情境,尽量要简洁明了,凸显数学特征,并在课堂上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完成由具体事物到数学情境的抽象,观察出数学量,实验研究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因此,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是一种教学模式。撷取生活片段,创设教学情境有很强的目的性,贵在包装设计,包涵着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并非简单地照搬照抄生活。课堂上的一切行为,旨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概念,情境创设追求的是能够凸显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数学,情境创设追求的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生成数学问题。教师要对生活原形进行加工提炼,抽象出数学情形,成为数学观察与实验的对象。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从观察实验到猜想证明。生活化、情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中,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发现与生成,体验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体验生活与数学、直观与严谨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归根结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精心设计题材和素材,设计成数学观察与实验的对象。把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观察与实验就是这种联系的桥梁。

数学研究对象是一种形式化的思想材料。尽管它起源于生活经验,但经过思维的抽象化加工处理,实际上已经舍弃和远离了事物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对观察和实验方法的依赖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异,数学的实验是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数学是最轻便的一门科学,只需要纸和笔。长期以来,数学教育注重形式,注重数学自身的结构,强调逻辑思维方法、计算能力,忽视与实践问题相联结,忽略了数学中观察和实验对数学问题处理的作用,忘记了数学的本源。在新的课程观指导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经验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应当充分运用观察与实验的思维模式。在数学教材中,对观察与实验给予了足够的分量和地位,充分把数学内容和现实生活问题融为一体,有大量精心挑选的与实践联结的问题和例子。教师要运用好生活化、情境化教学模式,处理好教材,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必须明确观察与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观察与实验对于中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体验。在数学教学中,任何数学概念、数学运算及数学理论,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与实验,获得个体体验和个体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运算及数学理论就会有真实的背景作为依托,学生的学习才不至于变成死记硬背公式和计算方法。例如,函数概念的教学,若缺乏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脱离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学就变成了孤单单枯燥乏味的概念记忆,只会注重函数的表达式、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值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函数的意义。把教学与生活联结起来,关注学生周围世界,学生会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循序渐进地理解现实中有一部分量是常量,有一部分量是变量,变量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变化的,我们把问题简化,研究影响因素里一个关键的,正因为这个关键因素的变化,而引起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只有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自己体会的函数概念,才会使他们个体的经验成为对抽象函数概念理解的最好载体。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大量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不是直接套用数学公式的,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灵活地运用数学公式和数学理论。纵观数学的发展史,数学家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观察和实验的独特经历。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候计算1+2+3+…+100,就不是直接去计算,而是经过自己的观察与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距离首末两端距离相等的数之和等于一个定值,最后发现这个题的结果是有50个101相加所得,即101×50=5050。欧拉曾经说过:“今天已知的数的许多性质,大部分都是经过观察发现的,而且它的真实性被严格证实以前很久就已被发现了。”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对象的性质,可以由观察与实验得到,是训练学生能力的好素材。例如,有关数、形、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各种图形的面积、体积的计算,都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三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信心。中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种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通过有丰富实践内容的观察与实验,可以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的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运用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几何课以其直观形象、变化无穷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直线概念的学习,首先是通过观察现实中的一段绳子、一段电线、桌子的边缘,进行思想的研究实验,把它们想象得向两边无线伸展,并且越来越细,直到直径变成0,不占空间,这样直线的概念就在头脑中形成,实现了从有限到无限的观察与实验。把直线表示成一个数学符号,才能画出,于是画它的一段,代表它的全部,实现了从无限到有限的观察与实验。真正的直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它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世界里。几何教学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想的天空自由地翱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使得许多人由此爱上数学,甚至成为终生的爱好或者职业。

综上所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该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中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数学。中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堂教学生活化;选取学生熟悉的事实,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实际生活的火热与数学思维的冷峻交相辉映,数学问题情境化。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实践联结起来的桥梁是观察与实验。中小学数学教学要贯彻新的课程观理念,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基础,教学过程情境化是展示平台,而达成数学教学目标,观察与实验的思维方式是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史天祥.数学并不完全等于生活.

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esearch/contribute/show.jsp?cid=00001

[2] 陈梅英.数学生活不是生活数学.

http://hi.baidu.com/rukawaice/blog/item/fcb5891843772b0635fa4194.html

[3] 张扬.这样的数学活动是不是就生活化了?

http://www.fjedu.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29&id=10353

[4] 佚名.情境创设不等于情境的生活化.

http://www.yblxx.com/old/xuexi/list.asp?id=1081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篇7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也到处蕴含着数学.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 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 都是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具体化, 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 组织实践活动, 感悟数学

实践证明,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感悟数学.如, 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 如果仅让学生从字面上描述1公顷是10000平方米, 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1公顷”的表象, 他们头脑中的“1公顷”是抽象的.如果把学生领到操场, 让学生在操场上大致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 让4名同学分别站在这个正方形的顶点上, 其他的学生每隔几米站1人, 分别站在这个正方形的边上, 这样全班同学就站在了一个边长是100米的大正方形上.“1公顷”的土地面积就凸现在学生的眼前, 并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2. 创设生活情境, 理解数学

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创设生活情境, 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如, 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课上, 我让学生拿出各自所带的玩具小汽车, 把课桌当作“马路”, 让小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行驶.并让同桌的同学相互合作, 模拟表演两辆小汽车在一条马路上的运动情况.玩耍中, 学生弄清了什么是“同时同地出发”“同时两地出发”;什么是“同向而行”“相向而行”, 什么又是“相背而行”;什么是“相遇”, 什么又是“相距”……再请两名同学上台模拟表演:“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 小明每分走70米, 小芳每分走60米.经过4分钟, 两人在校门口相遇.”在这样饶有趣味的情境中, 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相遇应用题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3. 捕捉生活现象, 感受数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契机, 结合教学内容, 捕捉生活现象, 有针对性地采集生活教学实例, 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 就能换取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铺路搭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时, 我引导学生用各种秤来称苹果、梨、橘子、书、小朋友的体重等, 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可在练习时很多同学仍然无从下手, 对一个鸡蛋大约多少克、五个苹果大约多少克、一只鸡大约多少千克还是搞不清楚.于是我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重量, 还布置了一个作业, 让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市场买菜, 通过买菜活动感受物体的重量.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数学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思考,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 联系生活实际, 体验数学

教学中, 老师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描绘出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 感受数学的价值, 但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到“催化剂”和检验器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 更熟练地运用.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 在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 引导学生讨论学校要砌一个长方体的围墙, 需要多少块砖, 砌完之后粉刷墙壁需要多少涂料.这就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的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知识来进行计算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兴趣.

2. 解决生活问题, 应用数学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 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 他们是十分乐意的, 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如, 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 让学生把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 让学生回家去并计算各家的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 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 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

3. 利用生活资源, 享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现实, 扎根于现实, 应用于现实.因此, 教学中老师要尽量开发生活资源,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例如,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 我采用模拟购物的方式教学此内容首先让学生通过小超市进行模拟购物来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些购物情境, 让学生在玩中学, 轻松学会计算购物的金额, 掌握付钱的策略, 能使学生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通过情境的设计,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 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生会越来越想学、越爱学.

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篇8

一、联系生活实际, 引发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是教师首先自身要关注社会, 关注学生生活, 这样才能提出、提供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并引导学生去观察、解释、探究。

学现实的数学。传统的数学观将数学看成一套已完成的严密的数学结论体系, 而教师的任务又大都停留在忠实地教“数学 (教科书) ”, 这就最终导致数学严重脱离实际, 脱离学生生活。建构主义数学观认为, 数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二、感受生活数学, 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 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三、探究生活问题, 让生活数学化

学有用的数学。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他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阐明:数学来源于现实, 也必须扎根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 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 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 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 回归生活学数学, 既能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因此, 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使数学教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从而, 促使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源于生活的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进而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 去构想社会现实, 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篇9

一、捕捉“生活素材”, 唤起学习兴趣

“教科书, 只是教与学的工具, 绝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 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我认为, 教学时可以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替换或改造, 采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 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教学“24时计时法”时, 围绕教学目标, 对教材内容进行替换或改造, 较好地体现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增强教学实效。首先, 通过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从0点时刻引入, 围绕“正月初一你在干什么”?让学生谈一昼夜的活动安排, 结合钟面操作, 了解24时计时法。在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这一教学环节, 设计“猜一猜”的内容替换教材的例题——老师明天去福州参加教学研讨活动, 请大家帮助老师设计方案: (1) 根据闽南快运从云霄到福州的汽车客运时刻表, 算一算经过多少时间能到达? (2) 根据会议报到的时间, 你建议老师应该乘坐哪个班次的客车?算一算老师大概什么时刻能到达福州。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换成学生感兴趣的题目, 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 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与生活同在。可见, 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实效, 关键是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二、数学语言情趣化, 调动学生积极性

语言是情感交流、启发思维的工具, 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 在信息时代, 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在不影响知识准确性的前提条件下, 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 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 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

“课题揭示”环节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学习“米的认识”变成“我的新朋友———米”;学习“大于、小于”变成“一对好兄弟”;学习“比较大小”变成“排排队”;学习“人民币的认识”变成“逛商店”等。生活味十足的数学语言,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有趣又有用。

在学习过程中, 采用情趣化的语言感染学生, 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启学生的思维。如, 一年级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 知道“老大”是20, “小弟”是0以后, 老师出示20> (, 风趣地问道:“这个小娃娃是谁呀?你能把他认出来吗?”简单而有趣的语言, 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 体现“在玩中学”

数学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创设游戏活动, 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 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动是儿童的天性, 让学生置身于学、玩结合的操作活动中, 既能满足动的需求, 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例如, 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不能用转化的思想, 求出这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经过剪、拼、量、算一系列操作, 悟出了方法, 既发展了思维, 又开发了智力。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将课堂布置成各种生活“现场”, 让学生当演员, 设计模拟活动。如, 开设“文具店”、“玩具店”, 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活动, 帮助学生认识、使用人民币。

合作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学习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 可以留给学生自学时空, 启发思维灵感, 发现数学规律。如, 学习“长方体的体积”, 可分组进行合作实验。用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可拼搭成怎样的一个大长方体, 并做好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自由的合作活动中, 学生想自己所想的, 做自己想做的, 说自己想说的, 充分满足了他们的活动欲望并从中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

四、思维训练生活化, 拓宽学生的思维

思维训练生活化, 是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慧的氛围,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过程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 是内在的隐性活动, 因此, 必须以外在的动作技能活动作为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新知识, 以达到能力的拓展。

例如, 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 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 学生对“减100后要加上3”难以理解, 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妈妈带了165元去药店, 想买一盒97元的西洋参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 现在口袋里的钱应该是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 此时口袋里剩余的钱应该加上营业员找回的这3元钱。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让抽象的运算算理获得了经验的支持, 具体的经验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 也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 篇10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 让学生觉得数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收到了一些效果。

1. 数学情境生活化。

有效生活情境的创设,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应善于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让学生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买卖东西, 既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这一活动中, 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普遍性, 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数学知识生活化。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多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 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 我从学生爱喝的雪碧中引出教学内容:“雪碧一箱24瓶, 16箱雪碧一共有几瓶?”这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的问题,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 数学作业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要创造条件, 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运用数学的本领, 使其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延伸, 老师应紧扣教材联系生活实际, 布置符合学生实际的作业。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后, 我让学生回家计算装修房间所需要的地板数量, 于是学生必须对房间面积进行测量计算, 再到市场了解地板的尺寸, 再进行计算。学习了“利息”后, 算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为了给学生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必须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了密切联系生活,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 寻找生活中的原型, 直接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 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 在教学这些内容时, 如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 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 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 交流计算方法后, 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 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

2. 寻找生活中的经验, 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 而高于生活, 最后又回归生活。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 正是新课标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都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 只是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 学生就会由熟悉而亲切, 由亲切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 先谈话导入: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 爸爸分月饼, 分得很公平, 每人一样多, 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 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 最后引出:分物品, 分的一样多, 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 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解决。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还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摘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帮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 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篇11

一、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2.运用生活实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老师在教学时要善于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结合生活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从而能以積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如:教学《生活中的小数》时:1、交流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高的数据,学生交流(例):爸爸:1米80厘米,也就是1.80米。妈妈:1米62厘米,也就是1.62米;我:1米36厘米,也就是1.36米。2、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学生交流:25厘米9毫米,也就是25.9厘米;18厘米7毫米,也就是18.7厘米归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和计算时,有的测量结果并不正好就是整数,需要用小数来表示。通过观察收集的数据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能有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3.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生活教学化中学数学 篇12

一、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找到数学知识中的规律,进而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规律,同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或案例,让学生切身体会,亲自探索实践,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数学的存在

让数学回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小学人教版六年级“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的手工作业,并带他们在课外实践时,观察附近的建筑,联想这些建筑的构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让数学知识为现实生活服务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多联想在数学课堂中的知识,可能一直想不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加深印象,又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举两得。

上一篇:距离解模糊下一篇:机械设计中的设计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