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

2024-05-15

中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共12篇)

中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 篇1

摘要:在多年体操教学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很不利于培养其体操教学能力。因此,对体操教学中部分学生厌学心理及其消除措施进行探讨,为提高体操教学质量提供了心理学参考。

关键词:体操教学,学生,厌学心理,对策

体操是高师体育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在多年体操教学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很不利于培养其体操教学能力。因此,分析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确保体操教学顺利进行,就成为体操教师共同关心研究的重要课题。这里仅就个人体操教学的实践体会谈谈粗浅看法,与同行们共同讨论。

1 体操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体操教学中学生在练习时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或很不积极,流露出紧张,信心不足,甚至不想再练的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1. 1 紧张心理

体操的动作多,技术的差异大,每个动作,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完成,既有节奏快慢、幅度大小之技术分别,又有身体各部位用力顺序和用力时机之技巧要求。在动作技术练习时,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这种不协调常常造成动作失败,甚至身体受伤,很容易使学生形成紧张心理。多次失败的刺激使学生认为学习体操很苦,久而久之,发展为厌学心理。

1. 2 急于求成心理

体操动作技术的掌握要经历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而这个过程的长短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学生自以为能力强,素质好,过高地估计自己,在练习动作时往往抱着“一举成功”的期望,而不是仔细思考动作技术的难点、重点、关键以及用力的时机等。持“一举成功”心理的学生,总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学习技术,当然是难以奏效的。这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发现自己的成功值小于期望值,便由“求成”到失望,如再缺乏学习的耐心和吃苦精神,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进而发展成厌学心理。从掌握运动技术过程来看,学生掌握体操动作技术的过程不是直线匀速上升的,一般是初期学有所获,一个阶段后动作技能出现波动甚至停滞不前,被心理学家称为“高原期”。这个时期正是技术飞跃的前奏,而处于“高原期”的学生,信心下降,产生“畏难”心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1. 3 胆怯心理

部分学生因身体素质较差,加上许多体操动作与自己平时掌握的体育技能毫无联系,技术动作练习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动作经常失败,极易产生焦虑情绪,总觉得困难重重,于是自信心下降,以致错误地夸大动作的难度,形成“胆怯”。如果再缺乏信心和勇气,则会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做动作,进而产生不想练习的厌学心理。

2 消除厌学心理的主要措施

学生的厌学心理是动作技术学习的阻力,直接影响和削弱教学效果。但厌学心理并非不可改变,只要教师耐心指导,采用诱导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亲切、鼓励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讲解,以及优美、准确的示范,是能够激发学生积极要求练习的动机与兴趣,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的。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措施:

2. 1 加强目的教育,激发内部动机

学习动机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受某种目的的驱使,学生学习体操的行动是否积极,同样与他们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做育人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名合格体育教师所应达到的体操技术技能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2. 2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心理素质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举止言行中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素质差的学生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耐心。在教法上,运用简明扼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的讲解,准确、优美的示范,因人而异的教法,以及各种鼓励性的语言,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2. 3 重视体操专项素质训练,打好基础

体操动作对身体各种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灵敏、柔韧、协调、上肢力量素质。这些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动作的基础。因此,在课中,教师要根据体操专项特点,结合学生素质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进行素质训练,为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打好基础,基础扎实了,学动作就变得容易,学习信心也会因此得到增强。

2. 4 严格考核,鞭策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评分的方法,进行动作技术的考核,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动作技术的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考核也是对教学质量好坏的一种检验,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因此,考核的要求应是严肃、认真、公正准确的,不宜为了暂时提高学生的兴趣而降低考核标准,避免学生在考核中产生侥幸心理,以鞭策学生养成勤奋学习的良好学风。

2. 5 运用保护与帮助,克服恐惧心理

学生在进行练习时,会因稍一疏忽、犹豫或因身体素质差技术掌握不好,导致动作的“失败”或受伤,因此教师要适时地运用保护与帮助的手段,保证他们的安全,使他们放心大胆地做练习。应注意的是要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熟练程度适时脱保,以防其产生依赖心理。

中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 篇2

关键词:声乐教学;舞台表演;学生;心理

对于声乐学生而言,在舞台上获得成果的演唱,是他们专业学习与艺术追求的梦想。在舞台上把自己所学的演唱技巧毫无保留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通过作品的演绎来获得观众的关注和认可,这是声乐学生专业学习最直接的表现。舞台表演中,不仅考验的是声乐学生的专业实力以及舞台表现力,同时也是对他们表演心理的极大考验。表演心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表演过程中,声乐学生不仅要对音乐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同时对肢体动作、面部表情、音乐感受都同样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心理调控能让自己的演唱更加轻松自如,能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演唱心理的积极调控是进行成功的舞台表演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积极的心理调控在演唱中的重要性

声乐学生舞台表现不佳,往往和演唱者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在舞台上,他们如果能通过积极的心理调控,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的话,表演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的心理调控在演唱的过程中的是非常重要的。

(一)保持良好的演唱状态

声乐教学中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在声乐学生演唱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可以调动声乐学生的发声器官,让这些器官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当中,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这些发声器官会随着演唱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做出相应的调节。比如想要表达兴奋的情绪,必须经过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从而促使全身肌肉变得紧张,这种情况下共鸣腔体在演唱当中也能完全的打开,从而使得演唱者身心合一,将这种情绪完美的表现出来。第二,有利于控制声乐学生的气息,气息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能演唱好歌曲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演唱中良好的心理暗示可以使得情绪控制恰到好处,演唱的气息也变得顺畅,歌声也更具特色。第三,有利于演唱者语调、语气的调控。不同的歌曲表达不同的情感,有的忧伤,有的高兴,通过心理调节,可使得演唱者更好地调节演唱的语气和语调,使得歌曲的情绪自然的流露出来。

(二)准确表达歌唱的内容

积极的心理调控,可以帮助声乐学生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容。第一,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下,演唱者在运用演唱技巧的时候就会更加到位,咬字和吐音会更加清楚,能非常清楚明白的将歌曲的内容演唱出来。第二,积极的演唱心理,可以让歌曲的表达更加的流畅,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并且记好了歌曲的歌词,此时才能在心理上对演唱准备进行积极的配合,就不会容易忘记歌词。第三,要完整的表达歌曲的内容,经常会需要一些肢体语言的配合,而紧张的情绪,往往让演唱者不自觉的做一些与歌曲表达不相配的动作或是习惯性动作,这会破坏整个演唱的和谐,演唱者也会更加畏惧用眼神和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

(三)渲染观众情感共鸣

声乐艺术带给观众的是一场视听的盛宴,观众在聆听的过程中,往往会将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声乐学生将演唱作品演绎出高水平能带给观众美的享受。演唱者需要在演唱的过程中做到声情并茂,这样观众才会被你的声音所打动,在聆听与品味的过程中,脑海里闪现出歌曲中所表达的各种意境,从而被作品中蕴含的情绪所感染,和演唱者一起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声乐学生想要声情并茂的进行演唱,就必须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通过舞台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演唱水准的同时,将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也完美的表达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表演者在舞台上如果能运用积极的心理调控,在进行舞台表演时就不会显得太拘谨,在表演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运用眼神和观众进行交流,会恰到好处的运用到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通过这些和观众产生台上台下的互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情感。

二、学生表演心理培养调适的方法

在声乐教学声乐学生如果无法调动自己的积极心理就无法将歌曲演唱好,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我们要找到问题所在,积极的克服。要想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能运用到积极地表演心理,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演唱技能训练,做到“艺高胆大”

演唱前的表演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好舞台表演的准备工作,首先应该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做好调节。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是演绎好一首作品的前提条件,作为演唱者,在登台演唱之前要注意自己身体健康状态,保持一定的兴奋度和高度的集中。同时,应该注意在登台之前进行合理的开声练习,每次练声的时间不应该过长,因为这段发声练习是为了让自己进入状态,消除紧张的情绪。对于演唱者来说,在进行表演之前,一定要多注意休息,做好心理上的调节,让自己精神抖擞的走上舞台,产生自身强大的磁场。其次要储备与自己演唱的歌曲相关的知识,清楚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演唱者更好地把握住作品的风格。再者就是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对谱面上直观的标记的运用要熟悉。在演唱之前应较好地把握音乐的艺术形象,作为声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多积累一些经典歌曲的相关资料,熟悉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很好地揣摩歌词背后的深意。当声乐学生对音乐作品非常熟悉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也会倍增,在演唱的过程中,更容易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演唱前的准备工作,是舞台表演成功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基础工作没有做好,演唱过程中,就无法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演唱中则无法调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进行演唱。

(二)积极参加舞台表演实践,做到“久经沙场”

中国有句名言“熟能生巧”,对于歌唱者来说,通过多次的舞台实践是能缓解与消除紧张的情绪。在舞台表演实践过程中,可以总结各种经验加强与观众的交流,让自己建立自信心。在一些带有娱乐性质的舞台,往往还需要演唱者营造出一种轻松地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演唱者也会被周围欢乐的气氛给感染,忘记登台时候的紧张。在登台之前,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行”,也能缓解紧张的情绪。在演唱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到演唱当中,让自己沉醉于歌曲的美当中,同时告诉自己观众不是自己演唱的检验者,而是来聆听自己演唱的朋友,他们会支持和鼓励自己。利用好心理调节,在这种放松的心境中,演唱会渐入佳境。声乐教学中学生在初登舞台时,由于紧张会在舞台上发生各种小状况,没有舞台经验,会显得局促不安,影响后面的发挥。舞台经验的丰富能促使歌唱者心理控制能力得到增强,从而在每次实践之后,在得到加深表演经验的同时,能更好的调节自己的演唱心理。声乐教学中强调舞台实践对声乐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培养学生只有“久经沙场”才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演唱心理,在舞台上发挥得越来越好。

(三)极力进入歌曲情境,做到“遗物忘形”

没有情感的音乐就没有朝气与生命力。声乐演唱过程演唱者只有在歌声中注入内心情感,才能打动观众。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以让演唱者很快的进入到歌曲的情境当中做到“遗物忘形”。作为声乐学生,要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在演唱歌曲时,大脑要非常快速的调配出这些情感因素,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融入到作品情感表达中去,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以及人生经历,通过发挥想象进入歌曲情境当中,当各种画面交织在脑海,让自己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家》被很多歌唱家演绎过,我们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可能很难体会当时游子的那种心境,但是我们大多数也出门在外,对家中的父母是非常想念的。歌唱中可以把自己对父母、对家乡的情感如注入其中,以此来更好地表达出这种思想的情绪以及淡淡的哀愁。通过自身的心理体会融入歌曲当中,使得作品感情更为充沛。每一位声乐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演唱的过程中,积极调动自己的心理情绪,想象出自己远离家乡那种不安的情绪,孤单的情感以及家庭的幸福。只有在演唱过程中,积极调动情绪发挥想象,这样能更好的的将思念家乡、盼望海峡早日统一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演唱中做到情境融为一体。声乐教学注重中学生舞台表演时表演心理的积极调控,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在每次的学习和排练当中,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在平时的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有意识的调节自己的演唱心理,培养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歌曲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并完美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中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 篇3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85-01

“老师出题难,校长监考严,哥们不会做,回家去种田。”这是同事在一次阅卷中看到的学生写在数学试卷上的打油诗,当时,我们开玩笑说:“这个学生真是太有才啦。”调侃过后,思考这首打油诗所折射出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深有感触。剖析农村中学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形成的根源,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老师和家庭也难辞其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创业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经商或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也就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照管。由于爷爷奶奶这一辈人没大文化,所以很难解决孩子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更缺乏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也有少数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所限,加之家里有“二亩地”,认为即使孩子学习不好也有退路,给孩子说“混也要把初中混下来”。缺乏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管,家庭与学校不能形成合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大障碍。

小学欠账太多。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太薄弱。一大批老民办教师即将退休,而每年分配的青年教师又少,这种青黄不接的局面给农村中小学教育造成很大伤害,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多升入初中的学生数学成绩不及格,一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运算也不会。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薄弱的数学底子是后续学习的又一大障碍。

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农村中学生数学学习最大的障碍还是自己。对于很多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持续地听课,有意注意的時间相当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维,不再学习的倾向;不少人由于成绩差,外界压力(如教师的批评、训斥)大,会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对学习从焦虑发展到厌恶, 一到上课、做作业就感到头痛。

要转变这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必须消除他们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及措施来加以矫治和消除。

1 注重情感教育

学困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差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创造愉快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教师亲切的话语、轻松的动作、友好的微笑、鼓励的眼神、赞许的手势等等能使学生消除畏怯感。教师在课堂上用诸如“你太棒了!”“对极了!”“你的想法很独特,真有科学家的脑袋!”等称赞、鼓励,能呵护学生的良好心态,使学生以饱满精神投入课堂学习。

2 要善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困生学习自觉性和持久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创设有趣情境,设置一些有趣问题。这样设疑引趣,使课堂气氛活泼而有吸引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引起学生的探究意向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轻松地学习。 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大量的兴趣因素, 在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的基础上, 动用幽默的语言, 生动的比喻, 有趣的举例, 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如,让学生记忆2的算术平方根时,1.41421的值,利用谐音“意思意思而已”,记忆3的算术平方根1.732的值时,利用谐音“一气仨儿”。还要对学困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3 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心理体验,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课堂提问、演板时, 把简单易做的题留给困难生, 让他们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还要提供让学生成功的各种机会, 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如开展“露一手比赛”、“特长比赛”、“小窍门比赛”、“自理能力比赛”等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不断树立自信心,建立自觉性。

4 树立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不断磨练意志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数学学困生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相对较多,一旦遇到疑难问题,知难而退的现象不少,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学困生往往为应付检查而抄袭别人作业。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给他们显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从中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 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时,教师要合理选择一些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的, 及时向他们指明, 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 往往是“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困难的背后, 有成功的希望。要不断培养他们刻苦学习, 认真钻研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中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 篇4

初中阶段的学生,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同步, 较易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不恰当更易使这个时期的学生产生逆反和对抗。如何在体育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应思考的课题。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往往会出现学生的言行与教师的主观愿望相悖的情况, 由此对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果教师对这些学生不采取有效措施而放任不管, 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 对其他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

2.1、【案例一】:

有一节八年级跳短绳课, 课堂上练习时, 我发现一位的女生显得很沮丧。后来有好几次上跳绳课她都请病假, 鉴于这种现象我向同学们了解情况后才知道, 因为她不会跳绳, 跳绳的动作不协调, 一跳起绳来同学们就都讥笑他。了解此情况后, 我立即和她妈妈进行了构通, 一起找她谈话, 疏通了她心理的阴影, 给她制定了课外的训练计划, 并对她单独进行动作上的指导, 第一天争取连跳三个, 第二天争取连跳四个, 第三天连跳六个……以后每次的体育课上都请她展示, 并带头给她掌声, 她练习的信心越来越足了。二周后他能连跳三十一个了, 第三周时, 她在全班的加油声中一分钟竟跳了七十二个, 从此不再对跳绳惧怕, 反而越跳越有兴趣了。

2.2、【案例二】:

一八年级男生, 脑子灵反应快, 人很活泼, 个性很强, 听说从小学开始, 就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了, 到初中后, 对班主任的教导置之不理, 还经常惹事生非, 隔三差五和别人打架。有一次上体育课上, 有位学生碰撞了他一下, 他立即就跟这位学生动起手来, 正常的课堂教学被搅得乱哄的。课上我立即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他很不服气, 与我顶嘴, 坚决认为自己有理。课后, 我、班主任以及他的母亲一起和他沟通, 他仍然坚持自已没有错。基于对他个性的了解, 我改变了方法, 心平气和地同他谈论这件事。首先肯定这事不全是他的错, 他的态度马上变好了。纠正了他的片面和错误的想法及做法, 使他非常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表示今后改正, 后来我和班主任同意还让他做了体育委员。

3、分析与讨论

3.1、以上两个案例中所反映的就是体育学习上的逆反心理表现之一。

案例一, 其实跳绳这个项目本来不难, 主要是学生的协调性差, 学得比其他同学慢, 尤其是大家都会, 只有他一人不会时, 就更缺乏自信心与勇气。案例二, 教师在课堂上对成绩差或调皮破坏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 导致学生心理产生挫折, 接受不了, 逐渐对体育课产生厌学, 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矛盾。

体育学习上的逆反心理在教学中通常表现为:体育学习情绪低落, 不愿学, 不想练, 怕上课, 易与教师形成对立、抗衡。如不及时疏导、教育, 将给该生以及整个课堂教学带来严重的干扰。

3.2、体育学习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学生体育学习的逆反心理是由于教师、学生、教材、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而产生的, 大致有这几种因素:

3.2.1、教师的授课方法没有创新、方法单一。

由于教师的授课方法不与时俱进, 课堂组织形式长期不变, 上课语言不够生动, 学生时常感到单调乏味, 因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所以产生逆反心理。当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且教学练习手段机械重复, 学习情绪也会低落, 感到厌烦。另外, 课的密度和运动量过大, 学生过度疲劳, 也会引起不良的生理及心理反应。

3.2.2、学习内容枯燥, 学生没有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动力是不可忽视的。学生一旦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 就会感到体育学习是一种额外负担, 情绪就会消沉, 就难以体验到体育学习的趣味性。

3.2.3、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有偏差。

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常会不明确, 产生偏差。许多学生认为体育课是副科, 对升学没什么影响, 体育课就应该让大家自由活动放松, 当老师严格要求时往往会发现学生的情绪消极, 产生逆反。

3.2.4、部分学生的体质因素, 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一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不强, 感到体能训练难以坚持, 动作技术难以掌握, 尤其是当学生经过主观努力后, 还是见效甚微, 那种挫折感就一直会出现在他的心里, 这样一来心理负担就更重, 导致丧失信心, 产生逆反心理。

3.3、教师对学生逆反心理采取的有效策略

3.3.1、课堂教学应多加强师生互动, 多进行情感交流, 创建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作为老师, 应善于拨打学生的心弦, 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说过:“爱学生, 就等于爱自己。”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所以, 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 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不厚此薄彼, 就是把爱洒在了每位学生的心中。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心爱护他们时, 就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即使教师很严厉的批评时学生也会虚心接受的, 这就是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3.3.2、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适宜自身的预设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 制订出适宜的分层的预设目标, 使学生学习起来有追求, 这个预设目标通过学生的努力、教师的辅导一定能实现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有激情, 其积极性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3.3.3、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要与时俱进。

在实施新课标的体育课堂, 学生的创新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教法要创新。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难易程度, 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差异。运用新颖多变、适宜学生实际的的教法, 使学生变不练、怕练为爱练、多练。如:队列训练是比较枯燥的, 但作为体育课又不能不练, 这是增加大家凝聚力、服从命令听指挥、提高学生组织纪律性的重要训练途径, 在教学中我把单调的口令式变为灵活多样的组合式, 由原地式变为活动式。

4、结论和建议

4.1、在体育学习中,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各种各样的, 也普遍存在的,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 灵活而机智地加以调节引导, 引导他们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4.2、在体育学习中, 学生的逆反心理需要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 学生要不断的提高思想认识, 端正学习态度、增强纪律性。另一方面, 学校与教师要加以这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真诚地帮助学生引导逆反心理的不良习惯。

4.3、新课程提出“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的教育观念, 如何帮助学生引导体育学习中的逆反心理, 是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思考的课题, 我们始终要抱着为每一位学生服务的思想, 使他们在体育学科的摇篮里快乐的茁壮成长。

摘要: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同步, 较易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不恰当更易使这个时期的学生产生逆反和对抗。如何在体育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应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学生,体育教学,逆反心理,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毛振明.实施新《课标》后体育课怎么上.体育教学:2003.

[3]马军.小学生体育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2.9.

[4]黄光明.体育教学中逆反心理的对策.中国体育教育, 1992.6.

中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研究 篇5

时下,在广大中学生中间无论是平时期末考试,还是正规的高考,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笔者与一位重点中学政教主任谈到学生作弊这一问题时,这位领导忧虑的说,在刚结束的一年一度期中考试时,他收缴了近十几部手机(不包括没有发现的),作弊证据尽在手机中,而且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不再拘于传统的抄夹带、传小纸条、左顾右盼、对答案等,现代科学技术在考试作弊中得到运用。手机被带到考场,短信成为作弊的主要渠道。考试作弊不仅败坏了考风,大大破坏了对教学检查和评估的可信度,而且也不利于教育教学事业,更为关键的是不利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诚信观念形成。从某个角度来说,甚至影响一个社会的民风,不仅引起学生不满,老师不满,也引起社会关注。表面看学生考试作弊只是抄抄,弄虚作假,提高考试分数,但在这种种作弊行为背后,有其复杂心理,本文试就中学生考试作弊心理作初步研究,为减少或阻止学生作弊作些努力和尝试。

首先,对“考试作弊”这一概念做一个界定。本文所说的“考试作弊”主要是指考试中通过与考试要求相违背的手段,以提高自己或别人的解答试题能力,从而提高考试得分的所有行为。具体地说,提前答题、退后交卷、抄袭(既包括自带夹带,也包括别人答案和通过传递获得的小纸条,甚至如高考时个别违纪老师提供的帮助,也包括手机短信)、对答案、交换试卷等等。这里主要研究学生,其他如老师、监考人员不在此文研究之列。作为学生,作弊既包括抄袭一方,也包括给别人抄的一方。我们习惯称它为照抄、舞弊、抄袭,严格来说用“作弊”是比较科学的,用英文“cheat”更形象。目前,人们常常关心学生作弊,还主要停留在对学生作弊现象的批评和反感,要么指责、痛恨学生作弊,要么试图通过法律形式来规范考试,要么采取行政乃至法律措施打击考试作弊,以杜绝作弊现象。当然所有这些无疑是有利于遏止作弊现象,笔者认为学生作弊现象背后有多种不同的心理,更需要老师、家长、学校、社会关注和解读,尤其是广大教师平时对这一问题要深入研究,仔细分析作弊心理,对症下药,开展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杜绝学生作弊。因此这方面有许多工作可做,这是写本文的一些想法。其实,尽管同样是考试作弊,不同学生其心理可以说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对不同学生的调查,目前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学生考试作弊(当然社会各种考试也有作弊,本文只研究中学生)。考试中为什么要作弊?带着这一问题笔者既走访了一些中学老师和领导,也深入不同层次的学生中间,探询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经过整理分类,主要有下列表现:

第一类,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该掌握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如同校园歌曲《童年》所唱“许多该念的书都没念”,到考试时,面对试卷不知如何下笔。“既然自己不能作,就只有抄”。一位高一的同学在期终数学考试结束后,面对“你为什么在考试时要抄?”这一问题作出了上面的回答。“做不了,总不能交白卷吧!”另一位可能也是成绩或基础差的学生补了一句。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作弊,主要是面对考试题目,自己无法单独解决,而且不是一个两个题,另一方面又无法面对结果的“惨痛”,姑且抄一抄。说到底他们是逃避现实,暂时欺骗自己,欺骗别人,以换取一时的安慰,毕竟我没有交白卷,哪怕抄了还是垫底。但这一类中也有区别,有的人不止如此,甚至还想在总成绩上与别人

比一比,虚荣心太强,因而作弊也要大胆嚣张。

第二类,他们也知道作弊不对,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点好处也没有,但还是在考试中要作弊,主要是因为每一次考试成绩揭晓,父母都非常关心,因而压力很大,尤其是担心自己太差与其它同学差距太大父母会批评和失望。一位女同学在回答“你考试作弊了吗?”这一问题时,毫无愧色地说“其实我也不想作弊,也知道假成绩没什么用,但我爸妈好不容易将我送进这个学校,我不想让他们太失望伤心,事实上我的成绩又太差,有什么办法 ?”这些同学考试作弊,似乎情感动人,忘记了如何将父母期望化为平时学习的动力,却希望于作弊取得好成绩,因此对于作弊特别认真,千方百计,尽量取得“好成绩”,姑且将其称为“安抚”心理。但在学校、在同学面前,他们自知知名,也不说去争什么名次,他们只在乎父母关心的那一块,诸如进校成绩差不多而彼此父母都熟悉的同学怎么样。用鲁迅的话说,对于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然从良心上还知道要对得住父母,为什么不用学习上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呢?要知道古人云“自欺欺人”、“纸终究包不住火的”。看来事情远不止那位女学生说的那么简单。

第三类,也知道考试不应该作弊,但是看到别人作弊,认为如果自己规规矩矩的去应试,考试结果就会不公平,当然老师的评价也不一样,因此,“大家都抄,我不能不抄”。在调查实践中,有几个同学都提出了上面的回答。可见,学生本身从心底里还是希望考试,包括考试后的评价应该公平、公正、合理,只不过采取的行为方式不对。他们不愿破坏同学之间关系去举报作弊,用其它合适方式去杜绝作弊。他们的心理可以说既是从众心理,也是叛逆心理,尽管这部分同学成绩本来可以,“既然差生能抄我也要抄,不能比他们落后,否则行么?”

第四类,受应试教育影响,尤其是中学,突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对于被学生们称之为副课的生物、地理、政治、历史、自然等则不予重视。平时就是学校,可以大胆地说,目前很多地方既不能依照课程标准开足这些课的课时,配齐专任教师,就算这样的话,还不能保证本来就有问题的课时得到落实,可能用来上语文、数学、外语或者理化。学校日常教学检查评估又要考试这些课程,因此只有作弊。就拿前几年的高中会考,甚至出现老师替学生作弊,以帮学生蒙混过关,或提高会考优秀率的尴尬事件。现今小学“自然”、“社会”,中学的生物、历史、地理,高中文科的物理、化学,理科的政史地,都存在这种不良现象。平时掉以轻心,考试只有抄,大家都如此,没有心理愧疚感。

第五类,成绩好的学生也作弊,有两种大的表现,一是自己抄袭作弊,一是帮助别人作弊。一般认为成绩好的学生不会作弊,其实是错误的。只不过是由于老师一般都较信任他们,而他们抄的方式或作弊的行为更为特别,容易骗过人们的注意。既然他们成绩那么好,干吗要抄?究其原因,一是成绩好本身的压力,一次、两次、若干次考试都是好成绩,所以每次考试都应拿好成绩就理所当然了,但考试题是灵活变化的,何况学生总有没学到的地方,人的思维也有遇到阻碍反映迟钝的时候,不会做,哪怕只一个题,只有一分两分也不甘心,抄一抄,对一对别人答案或其它什么的,心理塌实些。第二是,谁个不想更好,正如时下广告词所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错,我成绩突出,多得一点分数不是更好吗?——何况班上、年级、学校甚至县里、市里、省里还搞什么排名,谁不想当NO.1。中国古人的“天下只有第七,没有第一”这时不起作用。作弊同学想到的恐怕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此外,有时缺乏自信心也是他们作弊的原因,事实上,作得不错,全对了,但还是禁不住违纪搞对答案什么的。上面谈的是他们自己为自己的一面。同时他们有也帮助别人作弊的,很明显由于成绩好,自然解题要快些、准确些,找他们抄的也多了。有时出于朋友关系,有时他们纪律观念不正确,甚至有时为显示自己高人一些乐于帮助别人作弊,主要是将自己的答案传给他人(或将答案写成小纸条、或发短信、或交换试卷)。

第六类,就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心理。什么是功利主义,说通俗一点,就是只要作弊对我有好处,就要作弊。当然这种功利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是换取父母的高兴(上文部分提到过),有的是父母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时下,有的家长许诺孩子,如考试结果怎样怎样,就给孩子买电脑、带他们出处旅游或是其它的不同档次奖励;有的是取悦班主任或科任老师;有的是为提高占位;有的是为了获得学校的奖励,什么奖学金、模范学生、三好学生之类;有的是为过关达标。如升学考试,小学、中学毕业想进入重点学校、重点班(有的称快班、有的称实验班、有的称培优班),高中毕业想进入重点大学、理想专业。为了功利,作弊就有铤而走险赌博的味道了。这类人此时真可谓胆大妄为,考试作弊谈到这个份上,诚如有的人所言是一个黑洞。正是出于功利,有人不惜动用各种关系,用金钱开路,使考试者之间、考试者与监考者之间,结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总有各级各类考试作弊事件频频在媒体暴光。

第七类,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外力迫使而作弊。这种行为既可以理解为外在的客观环境,也可以理解为外部的驱动力。是什么意思?一方面整个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缺乏诚信的现状,各级各类考试,存在各种各样作弊行为,学生耳濡目染,难以抵制;考试行为还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规范,甚至一些监考者监守自盗,相互串通,个别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徇私舞弊。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使教师、学生心理压力太重,家长望子成材心切,也是学生作弊的一个原因。在调查一些中学生时学生这样说(当然小学也存在),老师们也要占位,还要与其它学校比,有的与老师的待遇挂钩,考试时有老师公开要学生抄,更为甚者还安排好学生与差学生结对,谁告诉谁、谁抄谁,否则就要怎样怎样处罚。在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个别老师泄露题目、涂改学生分数,老师之间相互压分的现象。这样看来,学生作弊就不难理解了。高三毕业,家长千方百计,形影不离陪着学生,找关系,什么哪个试场、谁监考,成为他们关心的敏感话题,为什么?老师则说,有的人平时考试总爱抄,高考能抄就是你的本领,这可是许多过来人听过的话,学生能不抄吗?

在分析了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类型后,会发现导致学生考试作弊的共同原因,将其归纳大致如下:

首先,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业方面存在缺陷,尤其平时学习有漏洞,试想一想,如果考试时面对的题目都能应付自如,犯得着去作弊吗?正是由于发展不平衡,有人掌握了,有人没有掌握,有人可抄,有人要抄。

其次,与考试组织成功与否有关。大凡考试作弊,与考试组织失败有关。考前的精心组织准备,正确的教育,合理的分工,周密的布置,完善的监督和奖励机制,对如减少和遏止作弊是非常起作用的,反之,则助长作弊行为出现,手机、代考、试卷泄密是不难杜绝的。

第三,考试作弊,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应试教育条件下,一切服务于考试,因此考试如何取得高分就成为学生最关心的东西了,不能通过勤奋学习获得,就寄希望于考场作弊,而且奏效快。老师、家长只关心考试结果,社会对教育评价的标准也是考试结果,那就无怪乎老师、家长、学生相互勾结作弊了。

第四,与整个社会风气也有联系。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的转型,金钱交易、权钱交易在考试中屡屡可见,使本来纯洁的考试变得肮脏。考试中学生之间有交易,师生之间有交易,更可恶的是监守自盗。既然考试中能从容抄到手,平时还用心去学习吗?这就形成令人悲哀的一幕,一方面老师抱怨学生不用功去学,另一方面考场又有那样的老师让学生抄出好成绩。此外,社会缺乏诚信,也深深的影响着学生,好在这已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眼下整个社会在呼唤诚信,在一些考试中还尝试采用签订诚信责任书。

第五,是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学评价标准多数是用单一的考试结果作依据,结果不仅出现高分低能,而且助长了考试作弊现象发生。既然考试结果如此重要,在不能通过努力学习取得高分情况下,高分的诱惑是他们先择作弊。前不久《楚天都市报》有一则报道,一位旅居海外几年女生,英语说的非常地道,在外资酒店工作,在国内连续三年英语四级考试不过关。外资企业用人标准不一样,没四级不要紧,而国内用人单位动不动看你有没有什么四六级证书,有的人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本文就不花笔墨展开了。

此外,考试作弊也与学生个人对考试的认识水平,行为习惯,乃至法律观念有联系,也与学校、老师对考风考纪的教育和处理有关。

既然探究了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了导致作弊现象出现的原因,说明只要采取措施,开展工作,考试作弊还是可以预防、减少乃至杜绝的。笔者认为,主要从下列方面着手:

第一,改变传统过时的应试教育,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教育学生自强、自信、自立,让他们全面发展,切实做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二,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理想、法制教育,形成最基本的公民道德水准。老师要管教管导,不仅要较好书,更要育好人,教育工作者处处要做学生的楷模,言传身教,从思想上消除作弊的想法。

第三,落实好常规教学每一个环节,因材施教,兼顾培优和补差,多开展师生之间、学校老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上好平时每一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辅导、每一次批改,将问题在平时教学中得到解决,并合理安排考试前的复习。

第四,健全教育教学检测评估标准、体系,改变僵硬的考试定优劣旧观念,打破“一考定终生”的用人制度。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进行,科学、全面、客观、公正、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呼之欲出。

第五,提高对考试的认识和管理水平。考试也是一门学问,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研究,各级各类考试组织者要端正认识,提高组织和管理考试水平,尤其在具体工作中,要精心准备,认真组织,规范考试各个环节的管理,责任到人,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加大考试硬件建设,规范考场和保密工作。说实话,许多问题的发生与这个环节工作没做好有

关系。真如老师们经常对学生所说:“你们在台下一举一动,站在讲台上,一目了然”。是的,只要监考者严把考试关,不让学生存在侥幸心理,不留给学生任何作弊机会,将作弊现象消灭在萌芽之中,许多不该出现的是就可以避免。

当然,考试作弊有其形成过程,只要坚持原则,加强教育宣传,加大管理力度,是可以消除的,有一个过程。中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根除,是广大教师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同时也是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它的解决,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研究

指导老师:胡利云孟继青

组长:王嘉栋

中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 篇6

关键词:跨栏跑成因 恐惧感 降低克服方法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49--03

1 前言

跨栏跑是在高速跑动中连续越过固定高度、距离和数量障碍的运动,因此,跨栏是一项技术复杂、难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它因技术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的特殊性,在客观上给跨栏跑的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同时,由于错误动作的产生,学生往往会碰倒栏架,甚至可能会摔伤身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跨栏跑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在跨栏时心理对跨栏架有不同程度的惧怕,影响了学生跨栏跑成绩的提高和跨栏跑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有不少学生放弃了跨栏跑的学习。通过跨栏练习,不仅可以发展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目前,国内外对跨栏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如何针对性的进行训练的研究比较少,因此,笔者运用运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对跨栏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克服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跨栏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价值。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共56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14人,这些中学生均为跨栏初学者。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笔者多次在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和Internet等相关媒体上查阅、搜集有关跨栏心理障碍方面的文献资料,获取一定数量的相关材料,明确所要研究作者简介:刘凤英(1979一),女,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本文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文章的写作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制作跨栏跑学生学习恐惧心理问卷调查表,让这些学生不记名填写,并对这些问卷调查进行分析。针对跨栏心理问题,设计和制定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后,数据整理的结果见表1。

从调查结果看,不怕栏的学生占48%,严重怕栏的学生占25%,一般怕栏的学生占31%。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怕栏的心理问题。

2.2.3访谈法

在跨栏的教学过程中,访问过栏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并对这些学生就跨栏心理障碍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2.2.4实验对比法

通过教学实验对比,论证跨栏教学中采用心理调节的作用。

2.3实验设计

2.3.1分组方法

将其中的56人分成两组,平均分配男女生。一组为实验组,采用降低难度训练法、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技术观摩训练法和强迫技术训练法进行教学训练;另一组为对照组,用传统的教学训练方法进行教学训练。为了避免出现的差异性,在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体重、身高、立定跳远、后抛实心球、50米跑这些与掌握跨栏技术相关参数进行测试,两组学生在实验前身体素质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体重、身高相当(见表2)。

2.3.2实验组教学特点

采用降低难度训练法、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技术观摩训练法和强迫技术教学法,并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教学训练。

2.3.3对照组教学特点

采用一般的常规教学方法,即是对跨栏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自行领会和消化,每一堂课的训练时间、运动量与实验组基本相同。

2.3.4教学时数

教学实验时间为授课12学时。

2.3.5实验结果

经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教学,在学生学习跨栏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后,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见表3。

从实验结果来看,实验后实验组技评成绩为82.29分,达标成绩为79.48分,对照组技评平均成绩为73.14分,达标成绩为73.57分。实验组的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都具有显著性差异。

从教学训练过程看,实验组学生联系积极主动,竞争性强,动作自然、舒展、放松。而对照组学生练习积极性不高,动作僵硬、胆小、怕栏。

3 分析和讨论

3.1高中跨栏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1)跨栏跑是带障碍的短跑运动,学生因怕栏高,怕碰栏,一看到栏架就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而犹豫不决,对能否过栏产生心理压力,致使跨栏技术变形,这样便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2)跨栏跑由于技术比较复杂,使得较多学生在学习跨栏时过度紧张,心理紊乱,知觉范围狭窄,思想迟缓,思想不集中,产生过多的焦虑情绪,因而产生恐惧心理。

(3)有些学生盲目自信,急于求成,也有些学生凭身体条件较好,以错误的技术动作侥幸过栏,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情绪消沉,逃避过栏,表现浮躁,这样恐惧心理也就自然而然产生。

中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 篇7

一、英语学习困难生焦虑心理的成因

焦虑是变态情绪之一, 又称心理异常。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既有来自外界压力环境而导致的外因, 也有由于自身调节不恰当产生的内因。经调查研究自身内部原因是导致困难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 英语学习困难生定义

英语学习困难生一般指的是在英语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 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 达不到教学大纲目标的要求, 需要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帮助的学生群体。

(二) 焦虑心理的成因

1. 外因

高中阶段, 本身从知识层面上讲, 知识难度大大增加, 学习节奏也加快, 学生很难适应。老师的一次次的教诲, 家长一遍遍的叮嘱, 外界寄予的高希望, 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在日常学习中, 同学之间会产生对比, 不恰当的对比可能会伤害英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 打击学习积极性。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 如果学生不能适时地调整心态适应周围环境, 很容易出现焦虑心理。

2. 内因

英语就其学科性质而言, 要求听、说、读、写的全面达标, 这在各个方面都有别于其他学科。学生由于缺乏天然的英语环境, 无论在听说还是在读写方面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和困难。尤其是在听、说方面, 常常会出现听不懂, 说不出的情况。他们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烦躁、恐惧和抵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如果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学生会感到无助、烦躁, 甚至讨厌上英语课…久而久之, 内心感到很大的挫败感, 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 学生就会意志力薄弱, 遇到困难就退缩, 焦虑心理也随之而来。

二、英语学习困难生焦虑心理的表现

伴随焦虑心理而来的还有很多明显的举动和表现。课上, 学生不敢发言也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被老师提问时, 表现得不自信, 声音很小且小心翼翼, 生怕说错了或者发音不准会让同学笑话, 老师挑毛病;有的学生依赖性强, 不愿意独立思考问题, 抄成绩好的同学的作业来应付老师;有的学生甚至课下也少言寡语, 不愿意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 长此以往会产生自我封闭等心理障碍。一些性格要强的学生喜欢凭借自己的喜好做事情, 一觉得不喜欢就毫无兴趣, 对课程冷漠, 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甚至跟老师、同学对着干。

三、焦虑心理的消除措施

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产生负面的心理障碍, 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寻求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因此, 笔者认为除了学生自身因素, 老师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外部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为了消除困难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焦虑心理障碍, 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培养增强学生自信心

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 多鼓励学生,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要只懂批评, 要善于正确地评价学生、引导学生。老子说过, “自胜之谓强”。自信、自强是世事获得成功的必备基石, 学习也不例外。老师还要教会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 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不足,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之处, 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永远不要片面地否定自己,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善于把自己的积极情绪转化成学生自身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厌学为乐学。

(二) 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高中阶段, 学生正处于逆反心理最强的青春期, 所以日常教学中出现学生抵触、甚至顶撞老师的事情也是很正常的。如果老师能够正确恰当地处理这些事件, 使学生能感到老师的爱和对自己的尊重, 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能量, 学着尊重和爱戴老师, 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消除焦虑等负面的情绪。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积极努力学习英语的热情。因此, 老师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热爱学生, 学生尊重老师, 师生之间便会产生一种正能量来促使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不容置疑, 语言学习环境的缺失对学生焦虑心理的产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所以老师要尽其所能,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给学生营造尽量真实标准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

家长要多关心孩子, 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心理压力, 让孩子把外语作为一种语言技能而不是为了应付高考来学习, 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轻松学习对于减轻焦虑心理也是有一定好处的。

结语

总之,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 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英语教学中产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 老师要善于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摒弃焦虑情绪, 享受英语学习带来的快乐。

摘要:英语教学是高中学习阶段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生的学习成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考的成绩和今后的人生路程。而现实中常会发现一些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有焦虑甚至是厌学的倾向。本文旨在探讨学习困难生焦虑心理的形成原因、表现, 以及消除措施, 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焦虑心理,消除措施

参考文献

[1]胡春洞, 王才仁.外语教育心理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3]王银泉, 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育与研究, 2001-02.

中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 篇8

1中长跑的供能特点与价值

1 . 1中长跑的供能特点

中长跑运动强度相对较大,运动过程中的供能特点是:有氧代谢占绝对优势,这就要求青少年中长跑学生(运动员)必须具有很强的心肺系统功能。跑的时间和距离与消耗的能量成正比,即:跑的时间和距离越长,消耗的能量越多。

1 . 2中长跑的锻炼价值

中长跑运动对青少年来说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能够大幅度提高参与者的运动能力,增强人体的力量,增强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提高血管弹性;提高呼吸系统机能,增加肺活量;提高机体消化系统的机能。中长跑有氧代谢为主的供能特点能够提升青少年的有氧供能能力,提他们的耐力素质。另外,中长跑运动还可以调节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舒缓心理压力,有效地提高他们意志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2中长跑教学中应注意的心理问题

当前,大多数在校学生家庭生活环境优越,从小缺乏锻炼,没吃过苦,导致娇气、意志品质薄弱、怕苦、怕累、怕难等现象较为突出。中长跑大负荷、耗时长、动作单一、不断重复的特点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畏难、自信心不足、兴趣缺乏、消极“怠工”等教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另外,“极点”是中长跑运动教学练习中必定出现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极点”现象的存在也是多数学生对中长跑项目产生畏难等消极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3对策

导致学生经常出现的以上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相关细节的处理不当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通过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化解中长跑教学中常见的这些心理问题,不断改善中长跑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多采用激励性语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3 . 1针对授课对象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鉴于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性,体育教师的中长跑授课目标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普通学生来说,中长跑只是一种用来强身健体的手段,他们对运动成绩的追求并不强烈。在实际教学中,若将提高其中长跑成绩作为主要目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针对普通学生应当根据大纲要求设置授课目标:以培养其对中长跑的兴趣为主,逐步提高其中长跑成绩,达到改善其身体素质的目的。对于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来说,运动成绩的提高是他们的主要追求。因此,针对他们的授课目标应当参照大纲,适当的提高要求:以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为主要目标。

3 . 2优化教学方法手段, 区别对待

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手段,也是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鉴于中长跑教学时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授课时应多使用体育游戏等方法,尽量为其营造一个轻松、愉快,限制较少的环境,淡化其对中长跑的消极认识,调动其积极性。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将中长跑所产生的痛苦降到最低, 甚至可以避免“极点”的出现或采用多种方法,分散其注意力,使其“悄悄”度过“极点”,以达到“曲线提高”的目的。但教师一定要做出合理的训练计划,进行科学教学与训练,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手段增加中长跑的趣味性,经常变换教学训练方法、形式,避免运动量过大,减少长时间训练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防止心理耗竭的出现。

3.3优化教学内容

不论授课对象是谁,教学内容的优化对于中长跑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优化,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且能有效发挥各部分内容的优势,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中长跑的学习中,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的目的。

3 . 4优化教学组织程序

教学组织程序是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将一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编排的方法,以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提高教学效率。中长跑项目自身的缺陷,使学生易产生抵触心理,我们可以通过教学程序的优化,将中长跑“隐形”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来达到我们的既定目标。

3.5优化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大多是在体育设施较为完善的环境中进行的,如田径场、各类球馆、球场等,但有时我们并不需要在这些学生熟知的场所进行体育教学。在适当的时机变换教学环境,我们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认为中长跑教学不应局限于校内,我们应大胆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如田野、树林、山地等进行教学,改变中长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绕着操场不停跑,让学生体验“自由奔跑”的乐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中长跑教学训练时要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3.6优化教学器材

教学器材是调节课堂气氛的“调味剂”。对教学器材的应用是评价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指标之一,我们应当重视教学器材的应用。中长跑教学所需器材很少,甚至可以不用器材,这一情况也将其单调枯燥的缺点暴露无遗。另外,田径是各类体育项目的基础,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优化,将其他项目的器材根据需要引入到中长跑教学中。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足球游戏或比赛,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促进中长跑教学的目的。

另外,只有创新才能进步。作为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加强创新,善于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闪光点,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中长跑教学水平。

4结语

中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 篇9

近年来在体操课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而产生厌学的现象, 很不利于培养其体操教学能力。因此, 分析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 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避免与消除心理障碍, 确保体操教学顺利进行, 就成为体操教师共同关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的体操考核结果显示, 女生达到优秀的几乎没有, 有的只是处于合格边缘, 甚至出现补考的现象。根据初步调查显示, 不少女生在体操教学中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更有女生“谈虎色变”, 甚至怀疑体操课存在的必要性, 对之恨之入骨。这些表现都是心理障碍产生的后遗症, 对我校开展体操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对女生在体操教学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100名中学女生。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所抽取的学生样本。

2.2.2 文献资料法

查找有关体操课程教学和学生运动心理的相关资料, 再通过相关文献以做参考。

2.2.3 数理统计法

根据所学体育统计知识进行数据统计。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所谓心理障碍, 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反应, 是由于过强的刺激作用于大脑皮质, 引起超限抑制, 降低机体的工作能力, 直接影响机体的工作效果与工作积极性。体操技术动作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复杂的运动, 它对练习者来说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体操动作多是日常生活中不常遇见的反常动作, 具有难度高、惊险、动作衔接快, 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 则不仅使存在畏惧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 而且会产生消极的辐射作用, 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严重地影响到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次调查发放100份问卷, 回收100份, 调查的100名女生中有19名女生表示对体操没有产生过心理障碍, 而剩下的81名女生都有过不同时间段对体操不同项目的心理障碍, 其中有超过64.2%的女生是对单杠、双杠、跳马产生心理障碍, 30.9%的女生对技巧产生心理障碍, 由此可见, 女生产生心理有心理障碍的女生没有心理障碍的女生很大17.3%21.5%摇障碍的项目主要是竞技类的体操。

3.1 中学体操教学中女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3.1.1 中学生生物规律对女生心理的影响。

同其他生物一样, 人体各器官机能是有规律的, 有周而复始的变化, 不同的时期, 人的情绪表现也不一样。相关资料显示, 女生在月经期间情绪波动较大, 即使对所喜欢的事情也可能产生厌烦心理, 不愿意多参与活动, 有6 5%的女中学生在月经期间会产情绪波动, 在课中表现为不认真, 产生消极情绪,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 不管是否产生过心理障碍女生月经期间虽然都有情绪波动, 却都是一般, 而没有心理障碍的在没有影响中占的比例比有心理障碍的大。由此可以看出, 本文所研究的女生在月经期间对于体操的心理影响虽然存在但是并不是很大一部分。

3.1.2 来自中学教学方面的原因

从表3可以看出, 有59.2%的女生对体操没有产生兴趣, 58.3%的女生认为产生不了兴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体操动作技术要求太高, 让很多女生望而却步。虽然大部分女生表示会积极面对困难, 但是在不断的失败中也逐渐形成无形的压力, 不断地责问自己, 自信心不断被打击, 渐渐形成心理障碍。其次, 35.4%的女生认为体操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队列队形, 虽然没有学过队列队形的口令与指挥, 但是从小学开始就在体育课上听老师的指挥, 久而久之对其有比较多的了解。所以, 在学习队列队形的时候会觉得很枯燥。因此, 中学体操教材内容与中学生练习时的心理障碍有着密切的联系。

3.1.3教师的讲解示范对女生心理的影响

体操动作的讲解示范要求较高。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楚、示范准确优美, 才能使中学生从教师的讲解示范中得到启发, 受到感染, 才能激发他们学习体操的兴趣, 反之就会使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根据调查, 在女生心里体操教师的讲解与示范都是很好、很到位存的在, 问但题是也有人表不示存是在问出题于自身的原因才无法理解动作的要点, 所以教师在已有的坚实基础上要更进一步突破,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动作技术要点。

3.1.4帮助与保护对女生心理的影响

女生由于来源不同, 虽然都是体育女生, 但是基础不同, 水平参差不齐, 故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也存在显著差异。从表6以看出, 中学体操教师对保护与帮助的技术是非常重视的。所以, 在体操教学中, 教师会采用帮助与保护的技术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动作。在学习与应用帮助与保护技术时, 不同的人实行帮助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因此可以看出中学女生由于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帮助产生心理障碍的几率并不是很高, 但同时也可以看出, 保护与帮助技术对于学习体操时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3.2 中学体操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对策分析

3.2.1 激发中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 在中学体操教学中, 教师要以生动简明的讲授, 准确优美的示范, 辅之以优美的音乐, 激发中学女生对体操的参与意识。还要在体操教学中为中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2 优化体操教学方法

教师的体操教学方法应注意以学生感到快乐的形式进行, 且能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整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因此, 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优化课的结构、内容, 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体操教学。在体操教学中一定要区别对待, 多鼓励较差的学生, 使他们增强信心。

3.2.3 加强保护与帮助

教师在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 是克服中学生心理障碍很有效的方法。教师在保护与帮助时手法要熟练, 方法要恰当, 并不时给予中学生鼓励, 使中学生安全感倍增, 从而放开胆子练习;但帮助一定要掌握度, 不影响中学生单独完成动作为前提, 由全力以赴到安全放手。

3.2.4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体操的教材内容是从各个方面体现并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 不同项目都有它特定的功能, 是学生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要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理解并应用各种技术。从学生方面出发, 自身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4. 结语

中学女生产生心理障碍在自身方面表现在对体操知识的认知程度低, 对体操功能的不了解, 缺乏学习体操的兴趣与探讨体操健身价值的动力;体能上虽然大部分女生都有所不足, 不会对她们的心理造成过多的压力, 但是从客观上可以看出体力不足会形成无形压力;在心理素质上情绪控制不稳定, 动作完成容易受情绪影响, 遇到困难表现出没有自信;在生物规律上, 月经期间的情绪波动较能影响女生的心理。随着时代发展, 教师应面对实际, 采取有效策略,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运用调查、问卷等方法从中学体操教学中的女生自身方面、中学的教学方面和中学体操教师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旨在找出女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加强保护与帮助和教学内容合理化这四个方面有效消除心理障碍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体操教学,女生心理障碍,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彭鹰, 宋春林.论体操教学中学生的畏惧心理[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9, (04) .

[2]原晓春.关于体操动作技术教学中消除和避免心理障碍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5, (01) .

[3]荣干, 于志涛.师范院校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与消除[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1, (03) .

[4]黄燊.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5]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6]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中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 篇10

关键词:体操,教学训练活动,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对策

体操教学训练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策进行针对性地处理,确保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加体操教学训练活动,促进我国体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加强对体操教学训练中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增强相关对策制定的合理性,促使学生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体操教学训练计划,为自身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现阶段体操教学训练的现状分析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1.1、体操教学训练的现状分析

作为体育教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操教学训练计划及训练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树立他们良好的人生心态,促使素质教育在推广的过程中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加快现代化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体操教学训练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主动参加具体训练计划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传统体操教学训练方式的转变。但是,受到各种客观存在因素的影响,体操教学训练活动中存在着学生心理障碍的问题,影响体操教学计划顺利完成的同时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间接地加大了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几率。因此,需要相关的教育研究者采取必要的对策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1.2、体操教学训练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体操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与日常的训练计划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科学的体操教学训练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操教学训练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1)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提高基本动作的相关技巧,确保学生完成体操项目时的动作规范性;(2)可以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各个动作熟练应用要点,激发学生体操方面的学习潜能;(3)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操项目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体操教学训练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2.1、客观方面的原因分析

体操教学训练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客观存在,将会造成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而给学生后期提高基本动作的熟练掌握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操教学训练中某些基本动作难度大。结合体操教学训练的基本内容,可知某些体操基本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及危险性。比如,学生在专业器械上掌握腾空、支撑等动作时,往往会由于动作掌握不充分或者心理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逐渐产生了紧张的情绪,畏惧心理程度增加,最终造成了日常体操教学训练中出现了心理障碍;

(2)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主管部门缺乏足够的重视。通过对某些体操教学训练中心实际教学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训练中相关的体操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既有的体操专业训练设备无法满足学生日常训练的各种需求,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阻碍了后续体操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在这些不完善的体操基础设施作用下开展训练活动中,可能会引发运动事故,间接地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与此同时,相关的主管部门在改进体操教学训练基础设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训练过程中无法形成良好的氛围,影响了学生的训练热情及训练积极性。这些方面的影响因素的客观存在,降低了体操教学训练水平的提升,致使实际的训练计划实施中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大了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几率。

2.2、主观方面的原因分析

主观方面各种影响因素的客观存在,也会引发体操教学训练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这些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自身的因素。在具体的体操教学训练计划实施时,学生预热活动中的准备不充分,将会使肌肉无法完全地舒展,加大了后期训练过程中韧带损伤风险的发生几率;学生训练过程中无法全身心低投入,对于基本动作的领悟不足,逐渐地增加了自身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障碍,降低体操教学训练质量的同时影响了未来体操实践水平的提升;由于体操教学训练中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欠佳,无法顺利地完成某些重要的技术动作,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也会逐渐地形成自卑心理,最终引发了训练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某些学生训练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运动事故的发生,给自己的心理上留下了一定的阴影,训练中往往会受到这些场景的影响,造成了自身的心理障碍;

(2)教师方面的因素。体操教学训练过程中某些老师对于基本动作要领讲解不细致,讲解过程中没有做到言简意赅,影响了学生训练过程中学习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发了心理障碍;在某些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训练过程中,老师的保护措施制定不合理,相关的帮助手法运用不正确,致使学生在掌握这些动作的过程中无法完全地信任老师,加大了日后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几率。

3、体操教学训练中引导学生客服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3.1、带领学生充分地做好训练器的准备活动

为了保证体操教学训练效果,老师应通过播放音乐的方式活跃训练气氛,保持学生轻松、愉悦的心态;训练前指导学生做好基本的热身动作,降低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受伤风险;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训练前准备活动中身体的协调性,并结合健美操、拉丁舞、街舞等不同的流行元素充实训练前的准备内容,为后续训练计划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地避免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

3.2、规范示范动作,讲解过程中做到生动活泼、言简意赅

通过示范动作的有效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体操教学训练计划中掌握不同难度的技术动作,增加主动参与体操教学活动的热情,保持良好的训练心态加强对各个技术动作的灵活运用,最终提升整体的体育教学训练水平。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老师在做示范动作时做到确保规范性,并在讲解各个技术动作的过程中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及言简意赅的方式丰富讲解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心理上能够完全地认可训练计划,不断增强体操训练中的实际作用效果。

3.3、完善体操训练基础设施,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

在日常的体操教学训练计划实施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需要不断地完善体操训练过程中的基础设施,落实相关的安全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强体操训练的安全性,避免学生训练过程中产生畏惧心理,促使学生们能够在性能可靠的体操基础设施支持下,不断地克服训练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大胆地尝试不同难度的技术动作。同时,训练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良好进取精神的同时规范他们的基本动作,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逐渐消除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3.4、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丰富训练方式

体操教学训练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并结合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充分考虑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实际需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调动学生参与体操教学训练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为他们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可靠地保障。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实际的训练效果,老师应在训练任务及运动量安排的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确保训练过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可以不断地提升,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与此同时,通过采取游戏式教学、比赛的方式等,不断地丰富体操教学训练方式,有效地避免学生训练过程中产生恐惧心理,不断地克服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4、结束语

通过对体操教学训练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的有效分析,并通过采取相关的对策进行及时地排除,有利于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我国的整体体操教学训练水平。在具体的分析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使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充分地考虑现阶段体操教学训练的实际发展概况及学生的各种需求,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同时为体操教学训练计划制定的合理有效性提供可靠地保障,最大限度的满足素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加快现代化体操教学训练方式及相关管理机制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永光,甘胜前.体操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喀什师范学院”体育系2013级和2012级学生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01).

[2]王雪松.体操普修教学课程运动损伤致因及预防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6).

[3]张稳.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成因及对策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0(12).

[4]张彬.浅析体操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成因及解决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03).

[5]李玮.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32).

[6]计慧.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表演系学生运动损伤致因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2(05).

[7]李方初.河北省廊坊市中学体操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05).

中学生早恋心理研究的启示 篇11

早恋 异性交往 正常

某女,7年级,性格开朗有余,稳重不足。周一早读时分,年级主任把我叫了出去,一脸严肃,甚至有些愤怒。“她今早跑到七班去翻一个男同学的书包,影响恶劣,一定有事!”听罢来不及思考,我冲进教室,一把把她拎了出来。她战战兢兢“老师你听我解释,听我解释!”她颤抖着一遍一遍地请求,此时的我脑海里充斥着她妈妈昨日电话之语“孙老师你们考试结束了吗?”“结束了。”“成绩发表了吗?”“发表了。”“她又对我说谎,这是她的老毛病了!”不知为何,这时充满我大脑的竟然全都是:“她撒谎!撒谎!”,在这种状态下我怎会容得她半点解释。

接下来的事情可想而知,我怒吼着,甚至有些口不择言地说:“能不能要点脸?”谁都能够听得出来我的话外音“不要脸”。她把头低得更低了。无论我再怎样怒斥她,她都用沉默来回答我,我以为她的这种表现是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平静了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我声情并茂地说起“早恋的种种危害!早恋是毒蛇、是猛兽。”我根深蒂固认为她就是恋爱了。“你是不是早恋了?”“没有。”“你是不是想和那个男同学谈恋爱?”“没有!”她每次都用最简单的两个字“没有”来回答我。头仍然低着……我依旧大声诉说着我自认为完全正确的说服教育,丝毫没有顾及到的她的感受,而她始终低着头,默默地流着泪。这场暴风雨在我的大喊大叫中告一段落。

下课铃响后,我回到办公室,办公桌上赫然放着她写给我的一张字条,心想“一定是我的思想教育发挥了功效,她来承认错误了!仔细一看纸条上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老师你错怪我了,我很伤心!”签名后是她画的一个正在哭泣的小女孩……

这张字条刺激了我,我呆呆地坐着……脑海里不断出现的是她低着头,默默流泪的画面,耳畔似乎响起了她无辜的声音……真的是我错怪了她,她真的没有恋爱吗?

回到家里,把今天发生的这个让我心理惴惴不安的故事讲给我的爱人,他也是一位班主任。我的话还有讲完,他就说:“对不起,打扰一下孙老师,请问您是否年轻过?是否有过和她一样的经历呢?你为什么不换位思考一下,感受一下她的感受呢?更何况你还不能确信她真的恋爱了!”

记忆的大门拉回到我的初中生活,那时同样的年龄,同样的情感经历,同样最讨厌老师不分青红皂白把“早恋”的大帽子扣在我们的头上。可是,我今天扮演的不正是当年我最讨厌的角色吗?

电话打过去,她竟然接了我的电话。“老师,虽然你刚刚接下我们班,但是我原以为你是政治老师,你能够理解我们,我今天的确是到七班去了,我也的确翻了一下那个男同学的语文书,但我只是看了一眼。上学期我就对他有好感,但是他不知道。那天你给同学们开班会时说:青春期男女同学彼此有好感是正常的,说明你们长大了。但是早恋是个青苹果,请同学们把它好好地保护在心里,因为它还没有成熟,请记住春天不摘秋天的果子!我认为您说的对,所以今天我偷偷去和他告别,我不想让他知道,就翻了一下他的语文书……”

她的一席话惊醒了我,反思自己的行为,羞愧难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常常以为自己在这方面经验丰富,也常常会以“走的桥比孩子们走的路还多而自居。”也常常会为自己的严厉而使学生惧怕而骄傲,可是我们是否想到自己是否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否真正地能够做到俯下身子,倾听一下孩子内心的声音……

中学生的生理成熟已经不再是陌生的现象,中学生性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也成为生理规律,但是中学生异性交往和“早恋”却仍然是社会的一个敏感话题,是家长和学校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很多心理学家在探讨一个问题,即称中学生为“早恋”是否恰当。“早恋”顾名思义,发生过早的恋爱行为,可是何为“早”?上中学的最后一天仍为早,上大学的第一天就不是早了吗?这个概念并不确切。西文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将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的恋爱行为称为“青春期恋爱”,中西方相比,这一用语既确定了概念的时间,又确定了它的含义,同时也未加任何道德评价,因此许多心理学家一直在呼吁科学定义中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今天当我们将中学生冠以“早恋”一词时是否也应该慎之?

对于“早恋”,中西方均有相应的研究,现在据国内部分调查结果表明,13~17岁的中学生中大约有30%左右的同学承认有关系密切的异性朋友,其中有7%~8%的学生承认自己有早恋行为。实际上,异性交往的比例应该更高,因为有些人由于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理而隐瞒事实,因为他们在心理上还没认识到异性交往是一种正常行为。

那么,面对这种情景,我们为什么不明确告诉孩子: 性成熟是自然现象,但是它并不是不可以控制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观念,引导她们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自己遇到的情感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视“早恋”如洪水猛兽,一棍子打死。

思考着这些问题,平心而论,我应该表扬她,因为她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了自己青春期遇到的情感问题,而现在的我却能够理解并接受她采用的这种告别式。

中学生早恋心理研究的启示 篇12

关键词:早恋,异性交往,正常

某女, 7年级, 性格开朗有余, 稳重不足。周一早读时分, 年级主任把我叫了出去, 一脸严肃, 甚至有些愤怒。“她今早跑到七班去翻一个男同学的书包, 影响恶劣, 一定有事!”听罢来不及思考, 我冲进教室, 一把把她拎了出来。她战战兢兢“老师你听我解释, 听我解释!”她颤抖着一遍一遍地请求, 此时的我脑海里充斥着她妈妈昨日电话之语“孙老师你们考试结束了吗?”“结束了。”“成绩发表了吗?”“发表了。”“她又对我说谎, 这是她的老毛病了!”不知为何, 这时充满我大脑的竟然全都是:“她撒谎!撒谎!”, 在这种状态下我怎会容得她半点解释。

接下来的事情可想而知, 我怒吼着, 甚至有些口不择言地说:“能不能要点脸?”谁都能够听得出来我的话外音“不要脸”。她把头低得更低了。无论我再怎样怒斥她, 她都用沉默来回答我, 我以为她的这种表现是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平静了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 我声情并茂地说起“早恋的种种危害!早恋是毒蛇、是猛兽。”我根深蒂固认为她就是恋爱了。“你是不是早恋了?”“没有。”“你是不是想和那个男同学谈恋爱?”“没有!”她每次都用最简单的两个字“没有”来回答我。头仍然低着……我依旧大声诉说着我自认为完全正确的说服教育, 丝毫没有顾及到的她的感受, 而她始终低着头, 默默地流着泪。这场暴风雨在我的大喊大叫中告一段落。

下课铃响后, 我回到办公室, 办公桌上赫然放着她写给我的一张字条, 心想“一定是我的思想教育发挥了功效, 她来承认错误了!仔细一看纸条上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老师你错怪我了, 我很伤心!”签名后是她画的一个正在哭泣的小女孩……

这张字条刺激了我, 我呆呆地坐着……脑海里不断出现的是她低着头, 默默流泪的画面, 耳畔似乎响起了她无辜的声音……真的是我错怪了她, 她真的没有恋爱吗?

回到家里, 把今天发生的这个让我心理惴惴不安的故事讲给我的爱人, 他也是一位班主任。我的话还有讲完, 他就说:“对不起, 打扰一下孙老师, 请问您是否年轻过?是否有过和她一样的经历呢?你为什么不换位思考一下, 感受一下她的感受呢?更何况你还不能确信她真的恋爱了!”

记忆的大门拉回到我的初中生活, 那时同样的年龄, 同样的情感经历, 同样最讨厌老师不分青红皂白把“早恋”的大帽子扣在我们的头上。可是, 我今天扮演的不正是当年我最讨厌的角色吗?

电话打过去, 她竟然接了我的电话。“老师, 虽然你刚刚接下我们班, 但是我原以为你是政治老师, 你能够理解我们, 我今天的确是到七班去了, 我也的确翻了一下那个男同学的语文书, 但我只是看了一眼。上学期我就对他有好感, 但是他不知道。那天你给同学们开班会时说:青春期男女同学彼此有好感是正常的, 说明你们长大了。但是早恋是个青苹果, 请同学们把它好好地保护在心里, 因为它还没有成熟, 请记住春天不摘秋天的果子!我认为您说的对, 所以今天我偷偷去和他告别, 我不想让他知道, 就翻了一下他的语文书……”

她的一席话惊醒了我, 反思自己的行为, 羞愧难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常常以为自己在这方面经验丰富, 也常常会以“走的桥比孩子们走的路还多而自居。”也常常会为自己的严厉而使学生惧怕而骄傲, 可是我们是否想到自己是否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是否真正地能够做到俯下身子, 倾听一下孩子内心的声音……

中学生的生理成熟已经不再是陌生的现象, 中学生性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也成为生理规律, 但是中学生异性交往和“早恋”却仍然是社会的一个敏感话题, 是家长和学校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很多心理学家在探讨一个问题, 即称中学生为“早恋”是否恰当。“早恋”顾名思义, 发生过早的恋爱行为, 可是何为“早”?上中学的最后一天仍为早, 上大学的第一天就不是早了吗?这个概念并不确切。西文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将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的恋爱行为称为“青春期恋爱”, 中西方相比, 这一用语既确定了概念的时间, 又确定了它的含义, 同时也未加任何道德评价, 因此许多心理学家一直在呼吁科学定义中学生的行为和心理, 今天当我们将中学生冠以“早恋”一词时是否也应该慎之?

对于“早恋”, 中西方均有相应的研究, 现在据国内部分调查结果表明, 13~17岁的中学生中大约有30%左右的同学承认有关系密切的异性朋友, 其中有7%~8%的学生承认自己有早恋行为。实际上, 异性交往的比例应该更高, 因为有些人由于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理而隐瞒事实, 因为他们在心理上还没认识到异性交往是一种正常行为。

那么, 面对这种情景, 我们为什么不明确告诉孩子: 性成熟是自然现象, 但是它并不是不可以控制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观念, 引导她们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自己遇到的情感问题, 而不是一味地视“早恋”如洪水猛兽, 一棍子打死。

思考着这些问题, 平心而论, 我应该表扬她, 因为她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了自己青春期遇到的情感问题, 而现在的我却能够理解并接受她采用的这种告别式。

上一篇:住宅采暖系统的节能下一篇:自主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