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育地位研究(精选12篇)
中学数学教育地位研究 篇1
一、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人文教育学科, 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是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但在素质教育写在纸上、挂在嘴上, 落不到实际行动上的教育现状面前, 美术教育也只能随着素质教育的落空而“靠边站了”, 成为中学教育中的“鸡肋”, 食之无味而弃之可惜。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应试教育的影响。
安吉尔说:“教育的最主要目的, 不是教你懂得如何谋生, 而是使每个人的生活更香甜。”但我们教育的现状是背离了“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对教育评价的片面性导致以单纯的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 升学考试成为学校运转的轴心。所以, 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往往只看重升学考试必考的课程, 重视必考课的成绩而轻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非考试课程不得不给考试课让路。在升学压力下, 学校无暇顾及美术教育, 家长轻视美术教育, 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感”美术的兴趣。偶尔有“不听话”的学生涂涂画画, 也被教师因“影响学习”而叫停, 或被家长视作不务正业而阻止。
(二) 对美术教育价值认识不够。
“一个人做一件事, 不是为了得到快乐, 便是为了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 所以价值是做与不做的根本原因。目前家长、学生, 甚至相当一部分老师, 对美术知之甚少。我校教师常有“画美术”的可笑说法, 足见他们对美术认识的片面, 以为美术就是画画, 美术教育就是教学生画画。他们因为不了解美术的构成情况, 更不了解美术教育的价值, 不知道美术教育能带给学生什么, 对中学生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所以轻视美术教育。
(三) 对美术教育缺乏客观公正地评价, 使美术教师对从事美术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学校漠视美术教育, 学生、家长轻视美术教育, 因此, 美术教师教得卖力却没有人认可, 甚至被认为教得认真会影响学生, 导致美术教师越认真教越“讨人嫌”。在这样的现状面前, 美术教师有力没处使, 甚至是有力不敢使, 导致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成就感, 对美术教学缺少必要的激情。泰戈尔说:“激情, 这是鼓满船帆的风。风有时会把船帆吹断;但没有风, 帆船就不能航行。”当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学没有激情时, 就像帆船失去了鼓帆的风, 很难再向前航行, 当然就不会去认真地从事美术教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热情低, 教学不认真, 教学效果自然就差, 这便导致学校、学生更轻视美术,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四) 教学条件限制美术教育价值的体现和学生兴趣的提高。
美术教育对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条件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 可现在大部分学校美术教学设施极其简陋。美术是视觉艺术, 只有通过视觉才能感受美术的艺术美。多媒体是传递视觉艺术的很好途径, 可以让学生欣赏到很多前所未见的艺术作品, 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扩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然而大部分学校却没有这样的设备。即使有多媒体设备也轮不到美术教学用, 教师只能用教材“说”美术, 收不到美术教学的效果。然而美术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在室外教学比较好。如初一《多彩的学习生活》这一单元, 在室外教师可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 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透视规律。可有些学校怕影响教学秩序不允许在室外教学, 认为在室外教学生观察写生太乱, 不像上课;有的学校也没有室外写生的工具, 无法在室外开展教学。另外, 学生因学习条件差而无法在美术中感受美术的乐趣, 如八年级下册《体验印刷的乐趣———版画》这节内容, 制版的材料和工具就很能难找, 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有选择做纸版画。经过画、刻等艰辛工作还要油印, 到印时又没有油墨, 只能用墨汁来印, 印出的效果极差。这样学生从中只能饱尝艰辛而不能体验乐趣,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能提高。
二、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价值
要改变美术教育受轻视的现状, 我们除了要落实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 全面发展外, 还要提高人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 让美术教育的价值提升美术教育的地位。
(一) 要认识到美术教育能有力提高中学生的艺术素养。
提高中学生的艺术素养, 其核心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但人们认识美, 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 而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的。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 它通过情感、形象、审美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与表现, 并且在美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提高艺术修养, 陶冶审美情趣。因此, 学生要增强审美素养, 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 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 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 富有情趣的色彩和感人的艺术形象能引起中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欣赏体验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而提高中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还有助于学生辨别美丑, 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著名艺术家刘海粟说过:“艺术是涵养人格之要素, 足以振奋人们的精神, 足以教育人们向上和前进, 足以丰富滋润人们的生活。”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 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求, 他们的需求及他们的本性。”美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 而美不会主动投怀送抱, 它需要追求、发现、创造, 而创造美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双会审美的眼睛。众所周知,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无伯乐般的眼睛, 美的“千里马”也会被熟视无睹。美术教育使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让他们生活在美的世界中, 使其心身得到发展, 美术教育使其拥有一双创造美的手, 使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 你必须成为一个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而美术教育正是培养学生有这样修养的有效途径。
(二) 要重视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方面不可代替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实施素质教育, 致力于发展创新教育, 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 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 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核心, 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它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力。“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爱因斯坦)
现在中学教育的大部分课程, 如语数外、政史地等, 重知识的积累, 运用积累的知识答题, 往往仅有一种答案, 运用的是再现性的思维。可真正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雅斯贝尔斯) 如仅训练、培养再现性思维, 仅能“堆积理性知识”, 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但美术则不同,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所以美术教育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例如用鸡蛋壳设计制作小摆设, 尽管材料相同, 而由于生活阅历不同, 爱好不同, 因此制作出的小摆设形形色色, 各有千秋, 且都合乎条件。教师应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途径, 一种训练, 而是从各种设想出发, 在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 激发想象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美术之所以为高尚的消遣, 就是能提起创造精神”。 (蔡元培, 《蔡元培教育文选》)
(三) 要认识到美术教育有益于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智慧的源泉。书本中的知识, 最终都要运用于实践中去。如不能用于实践, 便是“死读书, 读死书”, 实践能力的高低, 决定人能力的高低。如今社会生活条件好而独生子女多, 大部分中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很少从事劳动实践。而现在的应试教育只是“纸上谈兵”, 不能体现出对实践的要求, 也限制了实践的可能性, 导致目前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低下。例如初二学生在学习装饰画设计与制作时, 大部分学生选择用纸作材料, 他们对所需的纸条或小纸花只会一片一片地剪出, 想不到或根本没想过把纸经过折叠后, 一剪刀可以出许多来。中学美术教育除欣赏之外, 大部分教学内容学习的过程是体验、探索与实践的过程,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 对培养中学生的实践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四) 要认识到美术教育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之间配合协作的良好习惯。
孙中山先生说:“物种以竞争为原则, 人类以合作为原则, 人类顺此原则则昌, 不顺此原则则亡。”可见, 合作很重要。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材料和工具要求很多很杂, 这就决定了以一个学生个人的条件是很难满足需要的, 学生在工具和材料上必须互通有无。此外美术课中的有些内容要求学生之间协作配合来完成, 如中学七年级的《传递我们的心声》壁报设计能很好地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 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 体验和分享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
(五) 要认识到中学美术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艺术乃德行的宝库” (巴尔扎克) , 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有助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张彦远对绘画的美育作用说得非常明确:“夫画者, 成教化, 助人伦, 穷神变, 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此外, 美术教育对中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 要认识到美术教育能让学生学习生活充满乐趣, 符合学生心理, 情感健康发展的需要。
非洲有句格言:“艺术远不及生活重要, 但如果没有艺术, 生活就非常贫乏了。”教育应充满阳光和鲜花, 给学生带来自信、快乐。美术教育是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快乐、自信的很好途径, 带给学生乐趣的必要的选择。罗曼·罗兰说:“艺术是一种享受, 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学生可以通过美术抒发喜怒哀乐之情, 表现复杂多变的内心感受, 达到“达其性情, 行其哀乐”的目的。学生内心情感之积虑、郁结, 通过艺术创造活动得以宣泄、净化, 从而使学生心理情感获得平衡, 精神得以陶冶, 从而有利于学生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一门人文教育学科, 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是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要改变美术教育受轻视的现状, 除了落实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外, 还要提高人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 让美术教育的价值提升美术教育的地位。
关键词:美术教育,现状,审美
参考文献
[1]石楠.刘海粟传[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12.
[2]聂振斌.蔡元培文选 (注释本) [M].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10.
[3]雷正民.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10.
中学数学教育地位研究 篇2
校本教研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深入推进,校本教研被提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校 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 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为研究活动。校 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渗透、互为促进的关系。开展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的重要途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核心。通过近几年以来的学校所开展的 校本教研实践,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校本教研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 展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校本教研必将对教师专业发展向纵深方向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目前,国内外对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以及个案研究都是比较多的,但作为 我们地处偏僻山区的梅州市来说,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所以这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对我 们县教育局的教研室,特别是我们学校蕉岭县蕉岭中学来说是一个全面的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相对比较完美的结合。但居于学校真正开展校本教研的时间不长,经验匮乏,故也决 定了研究者对研究内容相对较窄,方法还比较单一,思路不够开阔,很难得出其他更为正 确合理的结论。同时也希望此研究可以给后来的研究者以一些启迪和借鉴。
尽管本人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但是本人身处偏僻山区,新课程改革地推进步伐相对较 为滞后,校本教研对于我们这种学校而言,依然是一个崭新的事物,教师在理论上还缺乏 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实践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系统而成熟的经验。此外,本人在 质的研究方法的操作和实施上仍需改进,对如何分析调查材料的数据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 提高,下一步研究将注重行动研究,针对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存在问题,将 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 题。
中学数学教育地位研究 篇3
电化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由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学、生理学、机械工艺学、电子技术学、工程技术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文学、美术、音乐学等多门学科互相渗透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化高科技发展同教育教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是深化教育改革及优化素质教育的具体步骤和措施。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向前发展,电化教育在中学素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为人瞩目、荦荦大端于学校这个阵营。
一、电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世界面临着竞争、世界面临着挑战、教育首当其冲。人们受旧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和禁锢,对教育现代化缺乏认识。部分教师认为,他们的教师就是用“黑板和粉笔”把他们送进大学的,之后又当了教师,他们也可以再用“黑板和粉笔”把他们的学生送进大学继续深造。当大部分教师已步入声、像、影的多媒体电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迷宫时,这部分教师才如梦初醒,才意识到电教媒介是不能用“黑板他粉笔”代替的,而电教媒体的作用是能比较生动活泼地描述事物隐蔽的诸多内在因素不可缺少的手段。这就是电化教育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展现于课堂,从而知道太空到海底、远古到现在、自然到社会、异国到本土、宏观到微观的世间万物,都可以通过电教的手段展现在学生身边。除此之外,电化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可再现数以万计各种类型一事物就诸事、并能远程教学。这就达到教育的全员性与个性的关系、整体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主体性与基础性的关系,达到“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个个成才”的目的。
二、电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电化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设计,它以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特点和功能,发挥着更好更大的作用。
(一)促进素质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六个原则:即,终身教育原则、民主群体性原则、可渗性原则、基础知识领先原则、扩大教育阵地原则和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原则。电教在教学中,这六个原则教可以发挥好的作用。
1、电化教育实施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使社会成员享受终身教育的迫切要求。实现终身教育,教育必须在时机、规模和质量上保障。电化教育可以在这三点上发挥作用。
2、化教育可以使教育更加民主化。传统教育受社会制度、学校规模和学习者经济条件的限制,做到民主化有一定的困难。电化教育的开展,使教育的规模扩大,对学习在经济上的要求不那么高。因此,有可能使教育走上民主化和全民化。
3、电化教育可以保证教育的可渗性。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学校体系的组成也应具有横纵向两个方向的可渗性,一方面,低年级的高材生有可能就原来所学的专业跳入高年级学习,是纵向的可渗性;另一方面,同一年级学生可以到不同的班组听课、可增强互相联系和沟通,也可改变原来所学的专业特长,是横向可渗性。此外,电化教育在扩大教育阵地,使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具有灵活性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到比原来更多的知识。
要提高教学效率,主要是提高学习速度。时间性速度。电化教育教学能缩短教学时间,也就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具体谈电化教育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方面的具体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1、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多样化、趣味性,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幻灯、投影、电影电视等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现象;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本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况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样器官,再配以教师有计划的讲解,对学生提出复述等要求,能使本来比较抽象的枯燥的材料学起来感到容易。
2、有利于提供感性材料的认识
在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中,有些可以通过参观、演示、实验等活动直接提供有关事物的感性材料,但是大量内容是不必要也可以直接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的。首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再现或使学生直接接触所有学习的客观事物现象。其次,有些客观事物现象即使学生看了外形,也不能见到其内部的工作过程。如学生学习物理课的“气压机、水压机、内燃机”部分或化学课中的“合成氨”的生产流程,可以到工厂进行参观。另外,有些知识反映客观事物的一个时期的发展过程或一瞬间活动;大至宇宙空间、小至微观世界、肉眼根本看不见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实际生活中不能直接取得感性认识材料的。电化教学的充分利用,可用幻灯、投影、电视电影,电子显微镜进行各种间接处理,使学生看得清楚,从而获得有关的感性材料知识。
3、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智力的发展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了智力。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要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现代化教学技术可以帮助这一过程的进行,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
4、有助于技能的训练
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视频信息和音频信息提供了理论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各种范例,使学生了解应如何去应用知识、进行仿效。录音和录像不仅能反复播放,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仿效,还能给学生的练习提供反馈信息,录下他们的朗读(或动作),与正确的信息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找出缺点、加以克服。这样就可帮助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更好地形成技能。利用录音带训练语言学习,可训练阅读技能、利用录像带训练动作技能,不仅正确率高,而且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
5、便于知识的巩固和发展
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帮助下,由于教材和教法直观、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能提高知识的成效。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眼看、耳听,而且还有口说,手动等多种分析器件参加活动。这恰恰是提高识记成效的重要条件。还有,电教手段有利于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的结合,可以提高记忆效果。更重要的是,电化教育为学生通过复习、反复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知识也得到了较大的巩固和发展。
6、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质量、照顾个别差异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还能节省课堂上教师作图、板书和讲授时间。因此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时间。教师可用更多的时间于基本概念和定理的讲述,多练习、提高全班的学习质量。“吃不饱”的学生可以借助各种媒体把学习内容向深度、广度发展;“吃不了”的学生可以也可以借助媒体反复学习没掌握的内容,避免“一刀切”的行为,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谈道德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地位 篇4
一、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德育教育可以陪伴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那么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时代就给孩子们灌输道德意识,这对他们的以后步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人生观、世界观,对一个成人是关键重要的,下面以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守财奴》为例说明这个问题。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的形象。这个吝啬鬼的一生与金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样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真情,只有无情的金钱交易和赤裸裸的剥削关系。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该如何面对金钱的诱惑,如果自己有了钱该如何去做,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思考。下面再了解一下平凡的人,比如孔繁森、张海迪、“香港之子”阿福等,从中让学生明白,我们的一生应该向张海迪那样活得有意义活得比较充实,身残志不残。还要学习李素丽和雷锋那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虽然是平凡的但是他们做出来的事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这样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探讨,作为当今的一名中学生如何能做到他们那样。这样用这些人物的事迹去感染学生,教给他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德育教育和中学语文教学紧密联系
语文这个学科与德育教育紧密联系,语文课是实施德育的有利阵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语文学科中的品德教育生动形象,富有变化,避免了枯燥乏味的道理说教。有些课文里也教给了我们如何去帮助别人、如何去关心别人,教给了我们要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父母,只有这样以后才会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其次,语文课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间接的,是让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品位,去体会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从中学习那些伟人的道德风范,并以此激励自己。再次,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对人们的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它通过曲折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优美的语言,激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使人们在无意识中受到启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一些故事和传说在授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因为语文这个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影响。
三、语文教学利用审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中学数学教育地位研究 篇5
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由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向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转变,目前任务仍十分繁重。深化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作为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各门学科,都应当紧紧围绕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内容对学生加以培育,以适应跨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学科自然不能例外。从当前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地位作用,围绕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用)指出:“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就是说,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性质,体现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2.开发非智力因素。人们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心理因素很多,从小学生搞好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研究与事实表明,人的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多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性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审美性,如数学语言与解题方法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数字排列的对称美,数学结构与分式的统一美等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逻辑性则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和处理问题的韧劲。
3.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例子很多。如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实
中学数学教育地位研究 篇6
一、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演示实验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优化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教学中这样实施:①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挖掘实验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地设置疑问,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做铁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铁丝没有燃烧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只是一闪而没有火花四射的原因是什么,提出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讨论,讨论中极大的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条件、操作等方面进行讨论,由争论而得到结论,便于学生记忆牢固。铁丝燃烧不成功的原因可能是:铁丝加热不好,集气瓶中氧气不纯,火柴剩余太多,铁丝直接伸入瓶底等。②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使演示实验现象更为明显,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机、录像机等现代化设备,将实验现象放大几倍,几十倍,使细微变化宏观化,使演示实验生动、直观、强烈的刺激了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细心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③尽可能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教师指导下的推理探索性和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方法;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如将初三课本中铁钉的生锈改为学生实验,并根据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①氧化的条件是什么?②铁氧化的现象和本质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以上措施的具体实施,使演示实验取得了最佳的效果,对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是形成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布置实验预习,让学生在预习时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操作,做到有目的、有问题的进行试验。其次,严肃实验纪律,在实验前强调操作的关键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规范操作,仔细 观察,积极思考,在实验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再次,引导学生对实验成败进行分析并且根据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实验的增改,如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可增设到学生实验中,让学生设计尾气吸收的方法,既复习旧知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也强化新知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和毒性,使学生兴趣大增,对新知识记忆犹新,同时强调了化学环保意识的重要性。通过认真上好学生实验课,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步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试”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方式也正是与实施素质教育中,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相吻合的。在实际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知识的引申和延展,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设计性实验,同样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学素质。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以要求学生先认真学习课本上关于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质,分析其制取原理、条件和特点,然后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收集装置。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由设计者亲自动手演示,对于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对于较差的也找出某方面的优点给予肯定,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四、借助典型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化学教学中始终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借助典型的实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化学实验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如讲纯碱时,介绍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介绍他1921年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刻苦钻研,攻破难关,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介绍他不为优越条件所动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权威的大胆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讲空气组成时,介绍拉瓦锡不畏旧框的束缚,大胆创新,雷利等科学家对实验结果的细微差别毫不放过,反复实验。从而教育学生要具备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才能取得成就。
中学数学教育地位研究 篇7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数学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思维,这需要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师生互动。如何实现师生互动呢?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平等,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引导者。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思想,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者,很容易在学生面前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的、幼稚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听话”的孩子,师道尊严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的关键在于教师。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刻领悟、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固守传统角色、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仍然被当作知识的容器,那么,师生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刻含义。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还是一种理念、一种现代精神。
二、彻底改变师生角色,教师变“教”为“导”,学生变“接受学习”为“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要从已经习惯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因此,数学教师的作用就不应是“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上。
例如,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教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教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条件,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得以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教师这种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其实不转变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三、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情景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量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完美的,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1. 提出问题:(a+b) 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 引导学生计算: (1) (a+b) (a+b)= (2) (m+n) (m+n)= (3) (x+y) (x+y) = (4) (c-d) (c-d) =
3. 引导学生发现 (1) 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 (a+b) 2 (2) 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 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 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两数和的平方公式,又清楚公式的形成过程。这种探索的成功势必激励学生继续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再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例1解不等式:4 (1+x)<x+13解:去括号,得4+4x<x+13;移项,得4x-x<13-4;合并同类项,得3x<9;等式两边都除以3,得x<3。“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 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2) 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3) 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四、师生相互理解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谊, 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 许多优秀的教师, 他们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 相互理解, 彼此信任, 情感相通, 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 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合作学习, 真诚沟通。教师的一言一行, 甚至一个眼神, 一丝微笑, 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 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 教师也能心明如镜, 知之甚深, 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 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 要求师生间有尽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动。目前, 中学教学班的班额还普遍偏大 (一般五六十人, 有的甚至达七十多人) , 要实现充分交往活动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 必须积极探索在现实条件下, 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 一般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课型:1.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型;2.以讨论法为主的课型;3.以探究——研讨为主的课型。
第2、3两种课型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比较好,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有许多课都采用了这两种课型。这两种课型极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中学数学教育地位研究 篇8
一、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之一,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场所和教育资源,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教育培养水平,塑造出社会化的高素质人才。尽快赶上和超过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是时代赋予我国现行教育的历史重任。学校、家长、社会因急于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而常常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培养,其后果是中学生考试作弊、破坏公物、打架斗殴、迷恋网络、早恋等现象严重,离家出走、自残自杀和抢劫杀人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些现实告诉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传授和各种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培养。德育可以促进智育的发展,给人以正确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赋予人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其自由、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德育与体育的关系
体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能增强人们的体质,改善人们的体质状况,又可决定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质量。由于诸种因素特别是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导致从个人到家庭、从学校到社会,在关注教育发展时,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其结果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而加强各级各类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教育,是确保他们身体健康、顺利完成学业的根本保证。体育能培养中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中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培养中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同时体育健康教育的灵魂集中表现了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和尊重客观等职业精神。体育所生成的思想和行为,丰富和充实了德育内容,使德育更加行之有效。与此同时,德育也给人以精神上更大的鼓励,提高了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行为基础。
三、德育与美育的关系
美育的任务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者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活动。美育的目的集中表现为“美”字。美育所呈现的思想和行为,丰富和充实了德育内容,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德育也给人以精神上极大的鼓励,提高了中学生对美育的认识,且能帮助人们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做到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进而促进美育的发展。
四、德育与劳育的关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增多,现在的中学生不仅缺乏脑力劳动的意识(表现为惧学、厌学和辍学等意识和行为多有发生),而且更缺乏体力劳动的意识(通常表现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意识和行为严重)。所以必须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通过劳动技术教育,锻炼学生的劳动毅力,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教育不仅使学生得到了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而且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理想,产生了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的情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而德育既可以提升劳动的理论深度,又可以增强人们的劳动意识和情感,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中学数学教育地位研究 篇9
学中实起来却是长期影响下, 素质教育的实施工作落困难重重。加之高考的巨体的治标不大压力, 治本我国。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可以说是育地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法律依在位文据育课、程在素质教育实存在问题的研究, 施过程的特殊地着重阐述中学体实和马提出具有可行性/位及重要作用。的改革建议最终为中学。体育教育施作正祥【关状;地位;作用键词】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现素用“———是人二才十”一。国世家纪的未来最贵的、民族的兴是什么?质探旺取决于人才的素质。而培养人才靠教讨的是教育的基础性工。程素, 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基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育本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体制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使人得到全方位。
的综合发展。青少年充满活力、意气风发, 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 是国家发展
的坚实基础。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 也十分关注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工作。然而, 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学习压力过大, 营养过剩引起的肥胖, 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等等因素导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对于这一现状, 胡总书记在2007年作出重要指示“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 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 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在有关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7号文件中提出,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秉着对国家、民族负责的精神, 以增强体育教育为突破口,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把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切实的落实到教育工作中。
一、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和主要任务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我国在变革旧的教育体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展开实践。素质教育要求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向转变, 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个性发展, 首先, 从发展的基本内容而言是个体的发展, 第二, 通过个性的充分发挥而综合发展, 第三, 全面发展由个体发展而组成, 脱离了个体, 发展无从谈起。这就表明, 人的发展即自由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型人才, 这就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时不能一味的追求严格管理、盲目的填鸭式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 耽误了学生特长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能够使参与社会劳动的人们所必备的各种素质均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使劳动者能普遍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换言之, 素质教育即是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潜在能力, 最终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中学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水平的专业技能, 还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为迎接各种挑战打下坚实基础。所以, 人们的健康状况已然成为各国纷纷关注的焦点。
体育课程是学生在受教育期间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 因此, 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特点, 为学生打造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体育课程的功能和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决定了学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毛主席早在1917就提出了“体育之道, 配智育与德育, 无体即无德智也”的先进思想。1950年又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这一指示:“我们的教育, 应使受教育者得到智育、德育、体育的全面发展。”由领导人高度重视程度可见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通过体育锻炼, 强健了学生们的身体, 培养了身体的协调性;在群体合作的体育活动中, 培养了学生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思想品格、德育审美方面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学体育和品德教育、智力开发、美劳教育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忽略了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无法达到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三、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策略
深入分析探讨了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之后, 联系实际, 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以促进中学体育教育的长足进步。
(一) 转变观念引起重视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体育技能, 还要引导学生培养顽强不屈、坚韧勇敢的体育精神, 达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互结合的教育目的。特别是要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体育锻炼是人生必修课的观念, 正确认识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二) 组建新型教师队伍
中学体育教师担负着体育教育基础环节的重任, 应当不断自觉学习,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且要具备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突发问题的能力。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师培训工作, 强化理论学习, 利用现代化新理论、新技能来武装中学体育教育人员。
(三) 结合实际改进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要求要减少学生课业负担。体育教育作为“应试”向“非应试”转变的着重点理应率先发力, 摒弃落后的教育方式。具体来说:首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回味思考, 形成“意犹未尽”的教学境界。其次, 教师应在恰当时刻刻意给学生造成小小的挫败感, 以此激发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 调动潜在学习能力。将体育教育从完成任务变成学生的内在渴求。
(四) 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特长
中学体育教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中, 还要开展课外活动。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重要平台。体育教师可以选择性的开展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课外活动, 比如组织校园篮球赛、拔河比赛, 或者组建体育社团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也为有体育特长的同学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使他们在比赛中有成就感, 为日后投身祖国体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中学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 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的主要因素。中学体育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还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来向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 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坚强的品格, 陶冶情操。中学体育教育不只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总而言之, 中学体育在落实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李旺峰.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发展.2009 (09) [1]李旺峰.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发展.2009 (09)
中学数学教育地位研究 篇10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素质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反映, 它包含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五个基本方面。所谓素质教育, 就是以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点的教育。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是中学教学计划中的主要课程之一”。而绝不是象某些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存在问题的人对学生进行误导所说的“豆芽课”。
中学思想政治课包含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在初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有:初一年级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初二年级主要是对学生法律常识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法纪观念, 使之自觉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初三年级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 简明扼要, 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常识,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 分析问题, 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公民。
可见,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在人的五个基本素质中, 已经覆盖了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部分科学文化素质等重要基本素质。因此, 中学思想政治课当然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不仅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是中学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在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和动力作用。
1、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向导和动力源泉。
思想政治课教学, 通过系统的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感, 使学生逐步领悟到一个人要生活在世上, 首先就应对自己负责, 就应培养起“自立、自律、自强”精神, 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努力掌握运用知识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本领。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否则, 就会使自己无所作为, 甚至成为社会的包袱。
当前, 社会上一些青少年饱食终日, 无所事事, 不思进取, 既无生存能力, 更无竞争能力, 这种人毫无素质可言!究其根源就是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素质;缺乏起码的道德观、荣辱观和责任感。
可见,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青少年学生培养“自立、自强”和“奋发向上”精神的向导和力量源泉。
思想政治课通过系统地教给学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感, 还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家庭是自己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抚育自己长大成人的第一恩人, 知恩图报, 孝尽父母, 乃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而逐步培养起学生尊老爱幼, 孝尽父母的家庭责任感和道德观, 努力开创“家和万事兴”的家庭理想境界。如若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一代代学生缺乏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观和责任感;家庭成员思想道德素质低下, 只享受权利, 不尽责任, 甚至横行霸道, 则必然导致家庭危机四伏, 乃至家将不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 只有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 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战场作用, 把一个个在家娇生惯养, 目空一切的“小皇帝”——独生子女这群青少年学生培养咸知恩图报, 尊老爱幼, 孝尽父母的好学生, “乖儿女”, 造就千千万万个“和睦家庭”, 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思想政治课系统地教给学生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 使学生懂得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和“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等道理,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 使之成为能对社会尽责任, 作贡献的合格公民, 从而达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的相互促进与和谐统一。
社会上也有一些人总想只要索取, 不要奉献, 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不择手段, 损人利己, 违法犯罪, 危害他人和社会, 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这种缺德之辈, 尽管有的也才气实足, 但对他人和社会不仅无益, 而且危害更大。因此, 即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这种有才无德之辈, 那也不能算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的成功, 而只能叫做教育的失败。
2、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把钥匙。
思想政治课系统地交给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利于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效率和其他活动的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讲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因而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数学中的恒等变形, 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 作文中的立意与论述无不包含与运用思想政治课中阐述的深刻哲学道理和进步思想。
我国杰出的自然科学家钱学森, 一生都十分重视学习辩证唯物主义 (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 并用来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 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牛顿, 尽管他也为物理学作出过巨大贡献, 但由于缺乏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最终导致晚年白白花掉25年功夫写了一百七十多万字的论文去论证一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上帝是天体运动的第一推动力”。结果使自己陷入唯心主义泥坑, 耗尽自己晚年25年载功夫, 却一事无成。
前些年不少人因缺乏思想政治课所讲的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在李洪志“法轮功”歪理邪说面前受骗上当。有的迷信“法轮功”因病不治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有的甚至围攻“中南海”危及我国政治和社会稳定。
前几年, 中学历史教育围绕着历史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主, 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展开了一场大讨
史论。其结果各执一词课程标准》早就指, 出无:在掌握历史知识法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中其实《历, 历史
教
既有能力的训练, 又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 更有态度, 情感和价值观的体念和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 而是全面提
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突出了历史教育的本育质史面意, 的识又独, 突特文出教化育体素功现养能了和, 历人是史文历课素史程养教在, 育培促的养进生和学命提生。高全学面发生展的方历中
教一、历史教育的困惑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 前苏联教人受教育者把周围的东西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加以人化“教育的, 从这些物品艺术就在于, 中感要让文
素
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 才干和人对人的爱。但我们目前的教育却被不断地肢解化, 工具化,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却被严重弱化。让我们看看这些令人
室友震惊的, 被称为“校园屠夫事件吧:2004年云南”, “冷酷杀手大学学生马家”。爵残忍2007年济杀害质流殴打南某职, 逼着学狗吃食业学院一女生被, 强逼喝尿同室几个室。友扒光衣服2008年以来, , 全轮的生的心理可以扭曲到这种程度国有影响的杀师事件就有数起?。难道他们对生命最是什么让我们的学培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起码的敬畏都没有?败没。有友爱, 没有感恩, 这不能不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市场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丰富, 但也带来一系列的
社会问题, 世风日下, 人情淡漠, 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面临危机。我们正处在一个鄙视道德, 崇尚财富的“唯物”主义时代, 人们疾呼人文精神的回归。
由于在教育主导方面对应试教育的过分侧重, 使作为升学考试科目之一的历史学科, 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被考试的指挥棒所左右, 历史学科应试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得以最大的张扬, 而历史教育的人文功能却被严重削弱和遮蔽了。由于应试的功利性目标代替了素质教育目标, 历史教育的本质功能与价值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发展。这直接导致广大历史教师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 历史教育片面强调历史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 其人文精神往往异化为某种政治理论的诠释。因此, 历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现在是为政治教育服务, 或者是为考试服务。
二、培养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
1、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历史教学目标的首位。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任务不是要培养出一个个小历史学家, 从
可见, 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和国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把钥匙。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则会把人引入歧途。
3、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的关键。
思想政治课教学系统地教给学生以科学的道德观、社会观、法制观、经济观、哲学观和政治观, 不仅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而且有助于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有经济头脑、哲学头脑和政治头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 政治是统帅, 是灵魂,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 就等学生发展的角度看,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的历史知识更为重要。一个人只要没有阅读障碍, 如果他有学习历史的心理需要, 一生中随时可以学, 而青少年时期正是情感, 态度, 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 我们必须把握良机。因此, 在每一堂历史课中, 都必须设计出情感价值目标, 并放到首位, 作为这一节课的灵魂而贯穿始终。
例如《鸦片战争》一课, 通过战前中英两国社会状况的对比, 学生明显感到中国已经落伍于世界了, 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从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爱国行动中,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用林
◇则徐的名言:“苟以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杨祥引导学生学习他的国家利益至上伟大情操。他是开
林柳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首倡向西方学习。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 开拓创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从中国战败中, 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 因而要努力学习, 建设一个强池大的国家。
2、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要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他们既应有参与全球竞争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更要有立足于民族自身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如何通过展示和分析历史资源, 以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形式来达到上述目的, 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取, 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观的教育。 (2)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国情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 使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 有
利于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认识历史的能力。 (4)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 逐渐形成真诚善良, 积极进取的品格, 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 这就要求历史课堂必须改变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灌输, 忽视探究性学习过程。要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不断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动机, 循序渐进地培养综合能力, 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历史教学的评价, 不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的评价, 而是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情感态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 发展性的评价。随着重庆新课改的全面推进, 将会加快这种评价模式的建立。
总之, 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 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
于没有灵魂。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思想政治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 我们教育工作者, 只有高度重视并认真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 才能真正培养出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才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学数学教育地位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等数学 专科教育 重要性 创新 够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09-01
首先借用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作为开篇,以示读者数学之重要地位。笔者任教于一所高等专科院校,有感于学生学习状况不理想及教学改革的要求对教师提出的严峻考验,谈谈对高等数学在专科教育中的地位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浅显理解。
1 专科教育中高等数学地位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天气预报到神舟飞船翱翔于太空,从家用电器到飞驰于神州大地的高铁,这些高新技术的实现无一不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借助计算机辅助来实现的,科技的发展对数学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因此,无论要培养适合于何种领域的人才都与数学要有紧密的联系。做为专科院校,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应该遵循“按需施教、够用为度”,并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是其区别与本科教育的特色,因此,在“够用”的基础上很多院校将数学课视为工具课,对其进行大量的删减,而将大量的课时用于教授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这种理念可以说没有错误,但有些偏执,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发展后劲。高等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大量的删减课时会破坏其完整性、系统性,又通常会使学生陷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这必然会导致学生日后在接触较为先进的技术或工具时难以接受。并且由于基础知识没有学扎实导致部分希望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学生难以继续深造,因为目前无论升本还是自考,高等数学都是一门必考的科目。即使是已经毕业参加了工作的学生,今后如果面临要进一步提高学历的问题时,数学也是其不可绕过的一大难关,因此,数学教学是高等专科教育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一环,是帮助实现高等专科教育培养目标多元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
虽然数学如此重要,但其一直以来都因为理论难,逻辑性和抽象性强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专科学生由于基础弱底子薄而让他们头疼脑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理论反复讲授而学生仍无法理解的情况,学生的厌学情绪大有高涨之势,事实证明传统的数学教学体系与方法已不适应当前的专科数学教学,所以关于适合于专科教学的数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革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考虑到专科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的特点,要加强课堂互动,采用启发式教学,针对所要讲授内容启发、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对新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重点并通过举例、练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最终突破知识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要以提纲的方式列出学习可能要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去做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随堂练习多练、勤练、精讲,务必要对重点难点做到重点讲解。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对不懂的问题敢于发问,做为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抵消厌学情绪,为学好数学做足充分的主观准备。
3 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够用”是专科教育的重要特点,因此,要在准确把握其含义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后续发展空间及相关专业的不同需求对对高等数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精简、重组,以适应专科学生的需要。可以将高等数学中的函数、极限与练习、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做为所有学生必修的内容,保证学生基本掌握高等数学的知识理论框架,而将级数、多元函数微积分、偏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内容做为选修内容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软件设计的时候势必要用到矩阵的知识,那么计算专业就可能选修线性代数这部分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设置即可满足学校适当精简基础课程学时的要求,又可使学生掌握其必需的知识内容。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应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演示可以是学生从枯燥的板书推理中解脱:mathematica、matlab等数学软件的适当应用可以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教学感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结语
本文开篇强调了高等数学在专科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改革创新的必要性,给出笔者关于专科数学教育的浅显理解。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务必要使学生摆脱枯燥感、远离厌学情绪,只有学生具备主观学习欲望,才能实现我们期待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玲.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教学园地,2009(10).
[2]梁瑞喜.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数学理论与应用,2011(2).
中学数学教育地位研究 篇12
本文对教育发展中高职档案管理的地位进行研究, 以期能够改变高职档案管理的现状, 同时为高职档案管理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助益。
1 高职档案管理是教育发展中的基础
1.1 高职档案管理支撑了教育工作的开展
高职档案管理有效的支持了教育工作的开展, 高职的档案管理工作包括了对学生信息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学校历史的汇总以及发展计划的整理等各个方面。
简单地说, 高职的档案管理工作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和资料。如果失去了档案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将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 就无法安排和制定学期计划, 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1.2 高职档案管理体现了学校实力的标志
高职的档案管理工作间接体现了学校的实力。高职的档案管理工作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实力。从某种程度来说, 档案管理水平和实力的高低, 能够间接的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
只有在高效率高质量档案管理的基础上, 高职院校的日常运行才能够井井有条, 才能够按照学生的基本情况来制定院校的发展计划, 才能够使高职院校健康快速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下, 也就有力的体现了高职档案管理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其对于学校实力的表现。
1.3 高职档案管理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高职的档案管理工作从另一个角度全面的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上文已经提到, 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包括学生资料信息的收集、院校的发展历史等等。这就决定了高职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记录的作用, 其记录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 包括了院校成功、失败的经历等等。
在这样的基础上,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档案管理的技术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进行总结, 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和方向。这样就可以最大化的避免院校的发展误入歧途, 使高职院校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中快速的建设和发展。
2 实际高职档案管理的现状
2.1 管理难度高
在实际的高职档案管理中, 其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 高职的档案管理对象复杂、管理实务较多。
高职的教学模式相对特殊, 主要采取的是“2+1”的教学模式, 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 再实习一年。这就导致学生前两年与最后一年的学习地点不同。这就使得在学生实习的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难度极大的提升。
2.2 实际地位低
虽然高职档案管理工作在教育发展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 高职档案管理的实际地位偏低。
高职院校管理者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仍然将学校的教学工作当作是院校发展的重点。从而从主观上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建设。
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对自己的工作较为敷衍, 没有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无法发挥出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 也就无法提高院校管理者对其的认可和重视度。
2.3 管理力量弱
目前, 高职档案管理力量较弱。其集中体现在, 部分高职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不强、没有先进的档案管理意识和技术, 学院没有配备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设施, 局限了高职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3 高职档案管理的建议
3.1 渗透信息化管理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 人类真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新的时代下, 信息技术引导了各行业的改革和创新。因此, 未来的高职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渗透信息化的管理技术。
(1) 高职院校需要添置信息化的档案管理设备, 以此来改革传统的档案管理技术。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档案管理, 不仅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还可以极大的增加档案管理的准确率。
(2) 利用信息化技术和设备更加有利于档案的保存、收集和共享。特别是针对高职特殊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进入实习期后, 更能够体现出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所带来的巨大便利和优势。
(3) 渗透信息化管理技术就需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传统的高职档案管理往往是采用人工的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设备, 其对于员工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并不高。
但这样的档案管理者并不能熟练地使用信息化的档案管理设备和配套软件。所以, 高职院校必须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加强业务培训, 聘请拥有高专业高素质的专家教授进行专业讲座和业务指导, 全面提高在职员工的素质和技能, 使其能够熟练地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
3.2 提高管理意识健全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要改变当前的档案管理现状, 就必须提高管理意识, 健全现有的档案管理制度, 用制度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 高职院校的管理层需要改变意识, 深刻的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只有转变了意识, 才能够为接下来所要展开的工作奠定基础。
(2) 高职院校管理层需针对当前高职档案管理的现状来制定和完善基本的制度和体系。上文已经提到, 当前高职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低, 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和体系来限制和约束其行为和思想。
例如, 院校可以搭配激励制度, 利用激励制度的刺激作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并且刺激工作人员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技术。
4 结语
总的来说, 高职档案管理在教育发展中有基础性的作用, 但在实际中却没有得到体现。使得高职档案管理的难度加大、效率降低, 极大的影响了教育的发展。要发挥出高职档案管理的基础性作用, 就需要从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和相关制度等方面全面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办公室业务, 2013 (19) .
[2]王晓辉.浅析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25) .
【中学数学教育地位研究】推荐阅读:
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研究12-18
教育调查报告 对中学生数学学习的调查研究08-25
中学数学研究09-04
中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05-15
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研究12-01
课题研究报告中学数学10-04
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12-04
《中学数学解题研究》读后感09-13
中美中学数学教育11-04
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09-28